📖 ZKIZ Archives


峭壁邊緣——拯救世界金融之路 隨心無逸

http://xueqiu.com/3929547341/29677116
《峭壁邊緣》講述了美國政府、國會特別是財政部和聯儲等機構應對金融危機的艱難歷程。從「兩房」危局到貝爾斯登困境,從雷曼轟然倒塌到花旗瀕臨覆滅,政治與金融、合作與鬥爭、果敢與無奈交織在一起,再現了那段危機四伏、膽顫心驚、峭壁邊緣的歲月。

作者保爾森時任美國財政部長,作為高盛的前總裁,對華爾街的理解自然超越常人。當他以一個高層決策者的角度追憶往昔時,讀者 們似乎更容易接近於金融的本質,順帶也對美國政治的實際運作多了些瞭解。

這本35萬字的書,字裡行間瀰漫著「脆弱」的氣息。「在崩塌的保險公司巨頭、奄奄一息的購物中心、瀕臨破產的銀行和幾乎破產的汽車公司之中,美國人民目睹著一個比一個脆弱的公司,一個比一個步履蹣跚的機構。」房地美、房利美,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花旗、美聯、AIG乃至於通用電氣,哪個不是聲名顯赫,哪個不是我們曾經仰視的對象。然而危機襲來,一個個都虛弱無比。「世界上沒有人,沒有一個頭腦清醒的人,,想過摩根士丹利的業績會跟剛剛破產的雷曼兄弟一般糟糕。」

也許世界根本就是脆弱的,脆弱的生命、脆弱的文明,脆弱的經濟和金融。保爾森特別提到:「我在華爾街的多年經驗已經讓我領悟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當金融機構要死的時候,它們會死得非常快。」金融機構做的都是高槓桿生意,當極端情況來臨時,它們的脆弱並非難以想像。而現代經濟盤根錯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點,進一步放大了危機時的脆弱。在峭壁的邊緣,每個人都祈禱事態不要惡化,甚至平素你死我活的競爭對手,也不得不為對方祈禱,以免火燒連營,最終殃及自己。「即使其中最強的機構也不得不為它們的前景擔憂——而且他們必須明白,他們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人。」「這些聰明而又強悍的商人正處於兩難境地。我們正要求他們拯救一個競爭對手,而拯救的方法就是出錢幫著把這個競爭對手賣給另外一個競爭對手。」

金融的崩潰並不能止於華爾街,當危機襲來,擁有金融服務的通用電氣等大公司也如臨深淵;當資產價格驟跌,消費信心滑落,汽車等重要支柱產業幾乎全行業破產。洪荒肆虐,無處可尋安全的方舟。

這本35萬字的書,字裡行間也瀰漫著自由市場經濟的氣息。「我們討論了最糟糕的情景:雷曼找不到買家,政府沒有權力注資,我們也沒有對一家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停業清算的法定權力。我們知道雷曼的倒閉將是一場災難。」政府要不要資助不同的市場主體,即便資助怎樣操作更符合自由市場精神,怎樣儘量避免納稅人的錢受到損失,美國人顯然有著對市場的高度敬畏,也有著更為複雜的立法授權程序和更為嚴格的監督。沒有法律授權,不符合市場規律,即便確信無疑的災難,也只能勇敢地面對。

不同於中國可以迅速做出4萬億的決策,可以不計代價地拯救一些大而無當的殭屍企業,美國人的做法在短期內以決策效率為代價,一定程度上也會助長危機的蔓延,但從長期看,更好地維護了市場的公平和正義,保護了經濟自身的免疫力和康復能力。幾年時間過去,作為金融危機策源地的美國,已然是各大經濟體中恢復最好的,而當初最為健康的中國,因為服用了太多激素而全身浮腫、步履蹣跚。

中美行政和市場體制的不同,使得中國不容易發生類似於美國的危機,因為我們各級政府可以調動更多的資源,可以更快地堵住堤壩上的管湧。但宏觀經濟的效率略輸一籌,微觀經濟的活力和創造性也不可同日而語。

《峭壁邊緣》一書回憶了世界金融的拯救之路,對於未來的展望著墨不多,但作者在後記中所提四條經驗教訓和建議讀來不無裨益:

1、導致大規模跨國資本流動的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存在的經濟結構失調是我們金融體系過度擴張的重要源泉。這些結構失衡是危機的根源。簡單地說,在美國,我們的花費遠遠大於積蓄。這迫使我們從石油出口國或中國、日本等高儲蓄、低消費的亞洲國家介入大量資金。如今,危機雖然緩和了,但這些失衡狀況仍在繼續,必須解決。

2、我們的監管制度仍然是一個無可救藥、七拼八湊的過時大雜燴,已經不適合當前的時代和形勢。我們的監管制度充斥著重複、重大漏洞和監管機構之間的無異競爭。制度與金融革新不同步,必須進行修改更新,這樣我們才有能力和權力來回應不斷演變的全球資本市場。

3、金融系統包括太多的槓桿,這體現在資本和流動資金等緩衝措施不足上。大部分槓桿被嵌入在非常不透明並且高度複雜的金融產品中。現在人們一般都能理解美國、歐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銀行和投資銀行沒有足夠的資本。大家不太能理解的是在維持銀行安全穩定中,流動資產的重要作用不可或缺。信貸危機的擴展源於資金周轉不開,最明顯的情況是依賴於不穩定的短期資金。高度依賴短期借款的金融機構需要手邊準備大量現金以備不測。但是很多都沒有。我堅信,流動資金不足比資本不足更可怕。

4、居於世界前列的那些金融機構規模龐大、結構複雜,對自身構成了巨大的風險。如今,美國前10大金融機構擁有全美近60%的金融資產,而在1990年這一比率僅為10%。這種高度集中,加之更為密切的相互關聯,意味著其中任何一家大機構的倒閉,都有可能導致很大一部分體系癱瘓,伴隨而來的多米諾效應,使其餘的也跟著倒下。「大到不能倒」這個概念已經從學術文獻轉移到了現實世界中,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峭壁邊緣》並不涉及具體的投資運作,但聯繫到中國股市的實際,還是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地方:

1、針對世界經濟的脆弱性,我們需要思考自身投資的安全性。即便曾經戰績輝煌,也不必自鳴得意。我們得清醒地認知過去的成功有多少屬於能力的範圍、多少屬於運氣的成分,我們經歷過覆巢的恐懼嗎?我們經歷過資產流動性瞬間蒸發的無奈嗎?把自己的成功盡歸於能力,把自己的失敗盡歸於運氣,都不是理性的態度。面對脆弱的世界和不確定的未來,我們需要探索相對合理的投資體系,比如@小小辛巴 的分散投資、容錯理念和一底勝千牛值得學習借鑑。同時我們也需要改變一味看多做多的習慣。如果機會來臨,@老刀101  可以輕鬆在廢墟之上採擷滿滿一籃蘑菇。

2、短線炒作和長線投資有非常明顯的不同。當山洪傾瀉而下時,沒有什麼可以保持完好。當極端情況發生時,最優質的資產反而有可能被率先拋售,因為只有這個才是情急之中勉強賣得出去的。而當風暴過去,除了少數體質羸弱的公司外,大多數的行業龍頭依然屹立甚至不斷創出新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講,短線需要果斷,長線需要堅持,兩者屬於不同的交易體系。在一個標的上既要長線投資、又要波段操作,往往得不償失。如果非要享受炒作的樂趣,可以針對不同標的,事先設定這是長線投資的,那是短線參與的,這一觀點曾在《投資就像養豬》一文中有所涉及。

3、世界經濟已經密不可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們只能祈禱自己投資的公司超越平凡,從而實現良好的回報,而不必幸災樂禍地希望與之競爭的公司走到懸崖,以顯示自己的英明。如果民生轟然倒下,興業還能走多遠?反之亦然。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關係也是如此,如果房地產市場驟然崩潰,中國結構調整的步伐會否延滯,新興產業能否不受影響?而如果中國經濟結構遲遲得不到調整,那麼新的財富源泉從何而來,新造的房子又賣給誰?雪球上有各種各樣的爭議,我們盡可以鮮明地表達自己的判斷、觀點和偏好,但樂見他人倒霉的心思不必有。

浮生半日,閒來翻書,一點感想。

                                                                                         隨心無逸   2014.6.13


附一篇舊文:
                                                  投資就像養豬

用又髒又臭的養豬來比喻「高大上」的投資,乍看似乎不妥,但細細想來,卻有不少相似之處。加之近年來「風口的豬」變成了流行語,讓豬蒙上了一層時尚的色彩。

養豬賺錢,主要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把小豬喂養成大豬,賺豬肉份量增加的錢;第二個是豬肉價格低時養,豬肉價格高時賣,賺豬肉價格上漲的錢。前者容易把握,白天勞作、晚上安眠,心無旁騖即可,但速度慢、需要耐心。後者難度大,影響肉價的因素太多了,蝴蝶很多、黑天鵝也不少。如果把握得好(其實大部分是運氣好),來錢很快,但弄不好就傾家蕩產、血本無歸。

如果我們以養豬的心態買入股票,賣出的時候恰逢肉價瘋漲,不亦樂乎?所以,最好的股票往往既有實實在在的成長空間,又有朦朦朧朧的想像空間,既有業績支撐,又可能會有題材熱點。退而求其次,肉價沒漲甚至跌了,只要小豬健康地成長,虧錢也不那麼容易。當然,這裡是指散養的農戶(就如股市裡的散戶),喂的是剩菜剩飯和豬草(用自己的餘錢炒股),養豬大戶(好比機構)另當別論,買飼料餵豬(好比借錢炒股)等等也會增加風險。

當然養豬也得有經驗、也得有一點點的技巧。最要緊的是會辨認豬的品種,有的長得慢些、有的長得快些,有些肥肉多、有些瘦肉型,但不管兩頭烏還是約克夏,大體都是差不多的,只要不將荷蘭迷你豬當成肉豬養,只要不把先天殘疾或者有內傷的豬仔當成健康的豬仔就可以。

隨著家底慢慢變厚,豬圈裡可以多養幾頭豬了,這時候可以做些組合,這裡既可以是品種的搭配,也可以是飼料配比的改變,既可以是傳統的售賣、也可以讓人來認養。具體到股票,可以配置不同的行業,醫藥白酒還是消費電子;可以配置不同的屬性,防禦型還是進攻性;也可以分配不同的倉位,適當作些短線、中線和長線投資的配置。

這裡需要說的是,根據個人十餘年的經驗,同一個股票,很難融合短線和長線投資技巧,這就是為什麼做波段常常會騎丟大牛股。如同你看到肉價走低了,恐慌之下開始殺豬,殺到一半發現二師兄又漲價了,於是慌忙將半死的豬搶救回來繼續養一樣。但是,不同的股票,買入前就判斷好哪個適合長線、哪個適合短線,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作些嘗試的。比如近幾年來先後做過三波的綜藝股份,什麼熱門就投資什麼。這類股票就只能做中短線投資,非常熟悉其股性的話可以火中取栗,否則最好遠離。

很明顯地,豬也有自己的成長規律,當大得差不多了,這時候就該賣掉。繼續養一年、兩年、三年也多不了幾斤肉,空費時間和飼料。如果捨不得賣,那就不是買賣,而是感情。

養豬雖辛苦,投資更煎熬,肉價有波動,入市須謹慎。我們更應該做的,不是預測肉價走勢,而是認幾頭健康的小豬,耐心養,並靜靜地,等風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31

SENSE隨筆150911峭壁邊緣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9/11/sense%e9%9a%a8%e7%ad%86150911%e5%b3%ad%e5%a3%81%e9%82%8a%e7%b7%a3/

SENSE隨筆150911

峭壁邊緣

朝日執筆

 

《峭壁邊緣— 拯救世界金融之路On the Brink》 (2010) Henry Merritt Paulson, Jr.

本書打著「美國金融海嘯秘聞」作招徠,作者 保爾森是當其時的美國財政部長,出版之日,卸任僅一年。

本書實在非常對上中國大陸讀者的胃口,所以簡體中文版(也僅有簡體中文版)僅比英文原版晚出兩個月— 還加上了個非常 “性感”的副題,非常有噱頭。

 

這本書從某角度來說,可視作 保氏的「自傳」,至少也是一部「回憶錄」。 恰恰朝日雖然自命為(假)歷史學家,也推崇史遷的「紀傳體」,但卻很少讀「自傳」。因為即使作者是如何的真誠,反省能力如何的強大,如何地「覺今是而昨非」,但始終是從他本人的價值觀出發,「一個人永遠也不可能想到他根本想不到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的文筆越是曼妙,態度越是真誠,讀者就越容易被他的價值觀牽引,跟隨他的思路前進,這對了解事情的本質,反有偏頗的危險。

 

不過,保氏的這部「自傳」卻有點不同。首先,作為一個曾在 高盛集團擔任主席和行政總裁的金融界大鱷,足以保證他的「真誠」不會有很大的「保證」。須知他當初就任財政部長之時,就曾自稱「務以解決貧富不均為念」,渾然忘卻自己不久前正是這個問題的「主要製造者」之一。當然,到了零八金融海嘯,之前的「首要任務」自然就要讓路給「拯救市場(的大鱷)」了。

 

也當然,作為真正的「說謊高手」,他的整本書可以說得上「沒有一句是謊言」,相反,更披露了很多 “秘密”,他只是絕口不提或 “無意間忽略”了很多眾所周知的事實而已—- 例如:引發這次危機的「有毒金融產品」,究竟有多少是出於其主掌高盛之時?其次,這本書的文筆極度樸實,完全沒有華麗的詞藻,幾乎是以流水帳的形式,把事情平鋪直敘出來。 書首還羅列了一個 “主要人物一覽表”,更添幾分紀實味道。 這種「沈實(悶)」寫法顯然是有心為之,為的就是營造一種更真誠、更實在的氣氛。

 

書的內容,還有其中的各種「秘辛」這裏不打算說太多,各位有興趣的話大可自行翻閱。 不過,書中有一點,朝日認為保爾森倒是非常老實,這就是美國的「財政部長」,其實當真是沒有多少權力的。

若各位曾讀過拙作《傑弗遜傳》(什麼?如此精彩的作品你竟然沒有看過…..),就會知道在合眾國立國之初,「財政部長」一職形同首輔,是個極度重要的職位。 不過,歷史一路發展下來,這個職位的權力卻越來越小。

 

原因倒是多方面的。首先,「美式民主」的核心在於「權力制衡」,就算是總統,其權力也經常受制於議會,更何況一個區區部長。況且,美國作為一個「民主國家」,政府一切權力皆來自人民的「授權」。在整個行政系統中,原則上人民只授了權給總統一人,而其他各部委的長官,其權力都只是由總統「間接授予」的。

 

美國《憲法》對總統的權力算是有個籠統的說明,但對聯邦政府其他官員的權責卻沒有明文規定。換句話說,任何一個官員的權力其實都「極具彈性」,總統給你多少權,你就有多少權。在建國之初,全體閣員只有四名— 「國務卿」管外交;「戰爭部長」管軍事;「總檢察長」管法律,因此「財政部長」自然就得將全國所有的「內政」事宜都包攬了。

只是,隨著「國家機器」不斷膨脹,現在美國聯邦政府已經有十五個部Departments和二十多個「聯邦獨立機構Independent agencies」了。 「攤薄效應」之下,「財政部長」的權力自然不斷減少,而分走財政部最大一截權力的,大概要算是我們在財經新聞經常聽到的「聯儲局」了。 全稱為「聯邦儲備委員會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 FRB」(或譯「聯邦準備理事會」)的這個機構,正是那二十多個Independent agencies之一。

 

根據朝日的「隨便抽樣」調查顯示,知道「聯儲局主席」是 耶倫Janet Yellen的人,大幅拋離知道誰是美國「財政部長」。即使是「國際金融業」從業員,不知道現任「財政部」是 傑克盧Jacob Lew者,也是大有人在。按照 傅柯「權力」定義推論,認知度的高低,本身已反映了權力的大小。

 

不過,說起來「聯儲局」作為一所「中央銀行」,也有點奇怪,因為它和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有點不同。 首先,我們在不同時間說「聯儲局」,其實指涉的往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最 “抵死”的是,這兩個指涉的概念,都並非上面提到,作為聯邦獨立機構的那個「聯邦儲備委員會」。

一般而言,若我們說「聯儲局」議息的結果如何如何,指涉的其實是整個「聯邦儲備系統」中,負責決議和執行「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簡單來說就是「參考利率」和「買賣國債」)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 FOMC」。***

然而,當指涉擔當美國「中央銀行」職責的「聯儲局」時,指的其實應該是整個「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上面提到負責議息的那個FOMC,嚴格而言其實只是「聯儲局」中的一個部門。

 

有些國家或地區的「中央銀行」會被安排下屬於財政部門,例如香港的「金融管理局」就隸屬於「財政司司長辦公室」。(請註意,香港特區政府中,從來都沒有一個部門稱為「財政司」,但卻有一個官員的職稱是「財政司司長」,而協助這位官員工作的部門則稱為「財政司司長辦公室」。)也有些地方的「中央銀行」是與財政部門平行的「一級行政機構」,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就是一個「部級單位」。

 

不過,作為美國「中央銀行」的「聯邦儲備系統」,其本質卻是由全國三千家商業銀行集資組成的一個「基金會」。事實上,它每年還會按「股權」向各銀行分派紅利。 整個「聯邦儲備系統」中,只有上述那個號稱負責「最終決策」的FRB,才是屬於行政架構中的Independent agency。 換句話說,「聯儲局」的「靈魂」還算得上是一個行政部門,但其「腦袋」FOMC已經不是,其「肉體」更是一家「牟利機構」。 就性質而言,整個「聯邦儲備系統」與其說是一個「行政機構」,其實更像是一個「銀行公會」之類「圍威餵」的「行業自我(不)管理組織」。他的真正權力並不在於其「行政地位」,而在於背後代表著的「三千家銀行的共識」。這種「硬實力」,當然是「財政部長」不可能擁有的。故此,誠如 保爾森所言,「財政部長」能做到的非常有限,也是合情合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832

SENSE隨筆150911峭壁邊緣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9/11/sense%e9%9a%a8%e7%ad%86150911%e5%b3%ad%e5%a3%81%e9%82%8a%e7%b7%a3/

SENSE隨筆150911

峭壁邊緣

朝日執筆

 

《峭壁邊緣— 拯救世界金融之路On the Brink》 (2010) Henry Merritt Paulson, Jr.

本書打著「美國金融海嘯秘聞」作招徠,作者 保爾森是當其時的美國財政部長,出版之日,卸任僅一年。

本書實在非常對上中國大陸讀者的胃口,所以簡體中文版(也僅有簡體中文版)僅比英文原版晚出兩個月— 還加上了個非常 “性感”的副題,非常有噱頭。

 

這本書從某角度來說,可視作 保氏的「自傳」,至少也是一部「回憶錄」。 恰恰朝日雖然自命為(假)歷史學家,也推崇史遷的「紀傳體」,但卻很少讀「自傳」。因為即使作者是如何的真誠,反省能力如何的強大,如何地「覺今是而昨非」,但始終是從他本人的價值觀出發,「一個人永遠也不可能想到他根本想不到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的文筆越是曼妙,態度越是真誠,讀者就越容易被他的價值觀牽引,跟隨他的思路前進,這對了解事情的本質,反有偏頗的危險。

 

不過,保氏的這部「自傳」卻有點不同。首先,作為一個曾在 高盛集團擔任主席和行政總裁的金融界大鱷,足以保證他的「真誠」不會有很大的「保證」。須知他當初就任財政部長之時,就曾自稱「務以解決貧富不均為念」,渾然忘卻自己不久前正是這個問題的「主要製造者」之一。當然,到了零八金融海嘯,之前的「首要任務」自然就要讓路給「拯救市場(的大鱷)」了。

 

也當然,作為真正的「說謊高手」,他的整本書可以說得上「沒有一句是謊言」,相反,更披露了很多 “秘密”,他只是絕口不提或 “無意間忽略”了很多眾所周知的事實而已—- 例如:引發這次危機的「有毒金融產品」,究竟有多少是出於其主掌高盛之時?其次,這本書的文筆極度樸實,完全沒有華麗的詞藻,幾乎是以流水帳的形式,把事情平鋪直敘出來。 書首還羅列了一個 “主要人物一覽表”,更添幾分紀實味道。 這種「沈實(悶)」寫法顯然是有心為之,為的就是營造一種更真誠、更實在的氣氛。

 

書的內容,還有其中的各種「秘辛」這裏不打算說太多,各位有興趣的話大可自行翻閱。 不過,書中有一點,朝日認為保爾森倒是非常老實,這就是美國的「財政部長」,其實當真是沒有多少權力的。

若各位曾讀過拙作《傑弗遜傳》(什麼?如此精彩的作品你竟然沒有看過…..),就會知道在合眾國立國之初,「財政部長」一職形同首輔,是個極度重要的職位。 不過,歷史一路發展下來,這個職位的權力卻越來越小。

 

原因倒是多方面的。首先,「美式民主」的核心在於「權力制衡」,就算是總統,其權力也經常受制於議會,更何況一個區區部長。況且,美國作為一個「民主國家」,政府一切權力皆來自人民的「授權」。在整個行政系統中,原則上人民只授了權給總統一人,而其他各部委的長官,其權力都只是由總統「間接授予」的。

 

美國《憲法》對總統的權力算是有個籠統的說明,但對聯邦政府其他官員的權責卻沒有明文規定。換句話說,任何一個官員的權力其實都「極具彈性」,總統給你多少權,你就有多少權。在建國之初,全體閣員只有四名— 「國務卿」管外交;「戰爭部長」管軍事;「總檢察長」管法律,因此「財政部長」自然就得將全國所有的「內政」事宜都包攬了。

只是,隨著「國家機器」不斷膨脹,現在美國聯邦政府已經有十五個部Departments和二十多個「聯邦獨立機構Independent agencies」了。 「攤薄效應」之下,「財政部長」的權力自然不斷減少,而分走財政部最大一截權力的,大概要算是我們在財經新聞經常聽到的「聯儲局」了。 全稱為「聯邦儲備委員會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 FRB」(或譯「聯邦準備理事會」)的這個機構,正是那二十多個Independent agencies之一。

 

根據朝日的「隨便抽樣」調查顯示,知道「聯儲局主席」是 耶倫Janet Yellen的人,大幅拋離知道誰是美國「財政部長」。即使是「國際金融業」從業員,不知道現任「財政部」是 傑克盧Jacob Lew者,也是大有人在。按照 傅柯「權力」定義推論,認知度的高低,本身已反映了權力的大小。

 

不過,說起來「聯儲局」作為一所「中央銀行」,也有點奇怪,因為它和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有點不同。 首先,我們在不同時間說「聯儲局」,其實指涉的往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最 “抵死”的是,這兩個指涉的概念,都並非上面提到,作為聯邦獨立機構的那個「聯邦儲備委員會」。

一般而言,若我們說「聯儲局」議息的結果如何如何,指涉的其實是整個「聯邦儲備系統」中,負責決議和執行「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簡單來說就是「參考利率」和「買賣國債」)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 FOMC」。***

然而,當指涉擔當美國「中央銀行」職責的「聯儲局」時,指的其實應該是整個「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上面提到負責議息的那個FOMC,嚴格而言其實只是「聯儲局」中的一個部門。

 

有些國家或地區的「中央銀行」會被安排下屬於財政部門,例如香港的「金融管理局」就隸屬於「財政司司長辦公室」。(請註意,香港特區政府中,從來都沒有一個部門稱為「財政司」,但卻有一個官員的職稱是「財政司司長」,而協助這位官員工作的部門則稱為「財政司司長辦公室」。)也有些地方的「中央銀行」是與財政部門平行的「一級行政機構」,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就是一個「部級單位」。

 

不過,作為美國「中央銀行」的「聯邦儲備系統」,其本質卻是由全國三千家商業銀行集資組成的一個「基金會」。事實上,它每年還會按「股權」向各銀行分派紅利。 整個「聯邦儲備系統」中,只有上述那個號稱負責「最終決策」的FRB,才是屬於行政架構中的Independent agency。 換句話說,「聯儲局」的「靈魂」還算得上是一個行政部門,但其「腦袋」FOMC已經不是,其「肉體」更是一家「牟利機構」。 就性質而言,整個「聯邦儲備系統」與其說是一個「行政機構」,其實更像是一個「銀行公會」之類「圍威餵」的「行業自我(不)管理組織」。他的真正權力並不在於其「行政地位」,而在於背後代表著的「三千家銀行的共識」。這種「硬實力」,當然是「財政部長」不可能擁有的。故此,誠如 保爾森所言,「財政部長」能做到的非常有限,也是合情合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358

【旅遊籽】四代開山劈石 峭壁下秘湯

1 : GS(14)@2016-02-15 18:33:52

館內的「あら玉の湯」風呂,是歧部榮作親自到對面山坡切割石頭,運回旅館再堆砌而成。



【旅遊籽:賞物尋源】泡溫泉,就如鏡花水月。霧裏迷迷糊糊的過,兩餐吃過倒頭就睡。近年日本興起泡秘湯,有協會嚴格鑑定,泉質有保證、地點遠離凡塵、須為小規模經營。這些條件固然重要,但去過之後,方覺秘湯之魂,其實在人。於九州大分縣的福元屋,溫泉隱於崖下,乍看凹凸猙獰的岩壁,以為要感謝上蒼得天獨厚?原來是一家人百年來開山劈石,於河中鑿出新天的故事。捱得過戰亂,差點敵不過轉型危機,途中跌過痛過,能傳承四代,沒有秘方,就靠一家人咬緊牙關,見招拆招,走過歲月。


創於明治四十年(一九○七年)的福元屋,是日本秘湯守護協會旗下一百九十四間旅館之一。位於由布院西面,二十五分鐘車程外的九重町,離最近的引治火車站,有五十分鐘步程。設於公路一旁,四周都是田野風景,就像公路電影裏的汽車旅館,沒開車的,不會來這裏。旅館於一條河堤之上,第四代館主歧部榮作,先帶我們到河道旁,看其聞名的露天風呂。溫泉在一幅峭壁下,形如半個洞穴,故又稱「壁湯」。看上去氣勢十足,地方其實不大,擠上六、七人就有點逼了。來到的時候,剛好有兩個阿姨「上水」。秘湯忠於傳統,有不少都是混浴池。坦白說,男女共浴,未必人人沒有心理準備。這裏貼心地為女生預備背心內衣,可以到前台拿,男生就直截脫光跳落溫泉。也許是導入河水的關係,泉溫只有攝氏三十九度,比普遍溫泉的五十八度低,不用像其他溫泉用冷水溝淡,保持礦物質的純度,同時可以浸泡更久。池水清澈如蒸餾過,細心觀看,腳下竟有氣泡湧出,原來泉眼就在池底!相傳三百年前,當地獵人打傷了一隻鹿,不久後見牠站立河中,且傷口已癒,觀察下看到水底冒出的氣泡,發現了天然湧泉。然而在河中泡湯頗為不便,歧部榮作的太公、爺爺索性於河上建造石堤,一斧一鎚於崖壁開出半邊洞穴,足足幾十年時間的愚公移山,才有今日遊人趨之若鶩的壁湯。開初的明治、大正年間,只是日歸泡湯,來的都是附近農民,工作後助其解除疲勞。捱得過二戰,日本經濟復蘇,多了到附近行山的遊人,開始認真經營一泊兩食,一路慢慢裝修、擴建,經過四代耕耘,才發展至現今模樣。



黑川溫泉之父:做自己 

只是創業難,守業更難。據統計,日本是有最多百年老店的國度,一共兩萬多家,比美國的幾百家、歐洲的幾千家多很多。我們總說人家尊重傳統、保育意識好,就覺得是順理成章。其實老字號,一樣要隨時代洪流演進,要做出改變時,往往有更多的包袱。坐在客廳的圍爐旁,榮作着我四處看看。旅館一室深邃杉木建築,厚實得來深黑亮麗,走上樓梯,腳下地板還嘎嘎聲作響。圍爐旁掛上粟米、農夫帽、乾稻佈置,很切合在地的農家氣息。我以為,這是代代相傳的歷史建築,他卻搖搖頭。日本人自七十年代起,追求現代化、與國際接軌,加上經濟景氣,公司經常舉辦員工旅行,容納量高、設施多的溫泉酒店大熱。風水輪流轉,九十年代至二千年以後經濟低迷,加上年輕旅行者着重私隱,以及深度遊的興起,小型家庭旅館又再發熱發亮,福元屋理應苦盡甘來。然而他翻開手上的舊相簿,相中是旅館十五年前的模樣,可說是殘舊又乏味。「我接手時,客人越來越少,再這樣根本不能經營下去。」轉捩點,是他遇上了「黑川溫泉之父」後藤哲也。這人憑一己之力,將熊本黑川由小聚落發展成著名溫泉鄉,給榮作的建議,要「做自己」。「他叫我不要盲目追求潮流,這樣只會兩邊不討好。要知道自身的優勢,在農村的地方,就要有農家的模樣。」去除和洋混合,貫徹地方特色。一夕話後,榮作下定決心,要將家業起死回生,第一個起來反對的,卻是他爸爸。「為甚麼要花錢?為甚麼要改變?他不理解。」榮作堅持,並於二○○一年起開始翻新。旅館規模小,花不起錢,都是自己一手一腳、一間一間的建,還得開門做生意。「客人早上十點退房,下午五點才取房,我就趁中間的時間拚命做。」他又會到對面山坡撿石頭、紅土,打造河上能看螢火蟲的螢之湯,最後用了七個月才完成。好在,客人對新裝修讚不絕口,客量也多了兩倍,更在推薦下於二○○三年成為日本秘湯守護協會成員,令父親也逐漸改觀。「也許他為我自豪吧,只是嘴裏不說。」父子之間怎會有隔夜仇?這場「含淚為頭家」的《真情》真實版,得以喜劇收場。



家庭式經營 種自家米 

入住溫泉旅館,泊不離食,吃甚麼固然重要,食材的由來更講究。用本地食材非新鮮事,福元屋於大分、熊本之間,馬肉刺身是意料之中,新鮮爽口的蒟蒻刺身較為特別,驚喜卻在米飯之中。日本人向來着重細節中,平白無奇的米飯,竟是榮作自己研發。他於旅館不遠處有幾畝田,種植兩種米「一見鍾情」(竝秆篐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018

攀山女畫男神示愛峭壁無辜被塗真悲哀

1 : GS(14)@2016-09-29 08:05:28

浙江台州神仙居景區飯蒸岩(又名:飯甑岩)的峭壁上,近日被一名女驢友,花了兩個月時間的周末,畫上心儀男子的頭像向對方示愛。飯蒸岩是圓柱狀岩峰,垂直高度218米,直徑60米,還未經開發,只能憑繩索攀爬。景區職員說:「它的位置特殊,只有攀岩愛好者才能看到。愛好者都是從背面爬上去,通過繩索從正面掛下來。」因為沒納入景區日常管理,飯蒸岩附近沒有專門的巡邏人員,直到網上照片曝光,景區才知道有人在岩上作畫。通過實地測量,景區工作人員發現,整幅畫6、7米高,人物表情生動。仙居攀岩隊的小王透露,作畫的女驢友叫玲玲(化名),37歲,「仙居山多,玲玲常到這邊參加攀岩隊的活動,認識了40多歲的隊員陳康(化名),兩人都是單身。」玲玲喜歡上了陳康,為了表達愛意,決定在飯蒸岩上畫陳康的頭像。他說:「每到周末,玲玲都會趕到仙居,花數小時時間攀上飯蒸岩,垂掛到峭壁上作畫。為了節約時間,周末兩天會在峭壁上過夜。整幅畫耗費兩個月的周末,加起來近10天。」小王說,據他了解,玲玲用的是一種礦物顏料,畫作可以保存很久。仙居縣旅遊局執法大隊工作人員找到玲玲後,她答應盡快將岩畫清理掉,恢復原貌。工作人員稱,根據《旅遊法》規定,對刻畫、塗污或以其他方式,故意損害名勝古蹟的行為可處以警告或200元(人民幣‧下同)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在以自然風光為主的景區,一般情況下就罰50元,這樣的處罰力度不具備多大約束力。不過我們現在還有一道『緊箍咒』:如違規人員情節嚴重且態度不好,可以將其行為錄入個人訊息庫裡,作為個人誠信的一個污點。」《錢江晚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29/197855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5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