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原油暴跌真的是因為美國頁巖油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874

20141106103228966862591

本文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Morgan Housel,原文載於網站The Motley Fool

如今,國際油價已較去年6月的高點暴跌了逾50%。最流行的解釋是,美國頁巖油革命導致全球原油供大於求是油價暴跌的“罪魁禍首”。

果真如此嗎?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

我們都知道頁巖油繁榮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早在油價下跌之前就開始了。人們開始將油價暴跌歸結於頁巖油也才是不久之前的事情。

而更早之前,各種各樣的文章都在解釋,為什麽頁巖繁榮不會壓低油價。

2013年的一篇文章《為什麽頁巖油繁榮後汽油價格依然很高》,還有人寫《為什麽美國原油增產並不意味著低油價》,這種文章絕不在少數。

去年6月之前,市場普遍的觀點認為,原油是在全球市場進行交易,而來自中國等經濟體的需求不斷增加,美國頁巖油繁榮並不會拉低油價。

當時,這種觀點很有解釋力,而且理由也很充分。

但如今,我們的觀點卻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而且和之前一樣理直氣壯。

為什麽我們如此輕易地就接受了頁巖油導致油價下降的觀點——就像我們早就知道一樣——而六個月前大家的想法還截然相反?

沒錯,事情會有變數,預測總是有難度的。半年之前,很少有人能料到全球原油需求會減少,以及OPEC會堅持不減產,這些因素都助推了油價下行。

但這里還關系到一個經典的行為金融學概念——事後聰明偏見(hindsight bias)。

所謂事後聰明偏見,是指雖然你之前持有不同的觀點,但事情發生之後你卻認為“我就知道是這樣”,“我本來也是這麽想的”。就像我們認為頁巖繁榮壓低了油價一樣。

心理學家、經濟學家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在其著作中提到:

人類的認知存在一個普遍的局限,人們總是傾向於重構過去的知識狀態,並相信已經發生的事實。一旦你接受了現實中的一個新觀點,你隨即就會無法回憶起你從前的不同觀點。

如今,美國頁巖油產量增加導致油價下降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卻很難回憶起六個月前幾乎沒人這麽認為。

“事後聰明偏見”主導著我們的思維,讓我們覺得這個世界的運轉有跡可循,可以在邏輯上說得通。在現實中,我們被各種截然相反的消息所左右,在轉變觀點的時候變得更加“舒適”,這總好過於承認這個世界是複雜且不可預測的。

這是一個根深蒂固但極為強大的認知模式。

例如,早在1972年尼克松訪華之前,心理學家Baruch Fischhoff讓他的學生對尼克松此次出訪的結果進行了預測,比如美國是否會認可中國的外交地位,毛澤東是否會接見尼克松等等。

在訪問結束之後,Fischhoff讓學生們回憶他們之前的預測。他發現如果事件發生了,認為自己預測正確的學生要比實際上更多。而如果事件沒有發生,認為自己預測正確的學生比實際上更少。

沒有人能夠知道油價未來可能怎麽走。不管最後發生了什麽,請不要再假裝“你就知道是這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5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