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投資總結
語風林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5249a20102vc8x.html
今年的傳統大盤藍籌行業,尤其金融、基建、高鐵等行業,走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大牛市行情。但從個人的角度看,今年的投資做得很不好,非常慚愧。今年絕大部分的時間,主要的股票配置都放在醫藥股上,如譽衡藥業、康恩貝。期間有過重倉國投電力,但因為對大盤藍籌股一直很排斥,很早就下了車。11月下旬,從醫藥股的泥潭中脫離出來,配了康得新、亞太科技、安居寶、華天科技四個股票,結果趕上降息引發一九行情,金融和基建兩個主流行業大漲,其余行業大多普跌。我的重倉股康得新虧超8%止損,亞太科技、安居寶的漲幅全部抹掉賣出,華天科技虧5%止損。加上今年一些小倉位的止損,如傑瑞股份、匯川技術、太安堂、嘉應制藥等等,賬戶資產一度虧損7%~8%。最後,靠著12月17日和23日配的三個銀行股,賬戶資產勉強盈利約1.6%。
造成今年這種尷尬的局面,主要原因是,過去五六年來形成的投資固有觀念,準確點說是固有偏見。過去的幾年,傳統藍籌行業幾乎不關註,也不去研究,甚至連看一眼的興趣都沒有。而過去幾年來傳統藍籌股低迷的走勢,又強化了這種固有偏見,以至於今年十月十一月明顯感覺到傳統行業有機會時,也一廂情願的認為是階段性的不可持續的,沒有也不敢去介入。反思一下,市場是多元的,永遠不斷變化的,“變”才是股票市場唯一的真理。投資策略和投資方向沒有一成不變的,也要不斷變化,要拋棄固有觀念,擯棄偏見,才有可能戰勝市場。
還一個重要原因是,個人對歐奈爾的投資體系理解得不夠透徹。歐奈爾CAN
SLIM法則中,“N”說的是新產品新管理層,從來沒有限定在某一個行業或者某一些產業。只投資醫藥行業或新興產業,是想當然強加上去的,犯了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錯誤。“N”還說股價新高,但指的是股價52周新高,也就是一年新高,而我把選股的重點放在了歷史新高,以至於上證指數和券商基建等行業股票創了一年乃至幾年新高,依然視而不見。“M”說要關註大盤走勢,大盤走勢對個股有著極大的影響。但我個人無論從主觀上還是實踐上,對大盤指數和行業指數的走勢比較忽視,對市場行情和市場結構的變化缺乏重視,過於相信自己的選股能力。
還一個客觀原因,今年裝修了兩套房子,自己一套嶽母一套,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沒放太多心思在股票市場上,對市場行情和結構的變化缺乏必要的關註和重視。加上中小板創業板估值高,圖省事只好保守投資於醫藥股,結果今年主流的醫藥股基本上都處於熊市,得不償失。
回看本輪大盤藍籌股的行情,啟動於今年7月下旬,11月21日降息後,加速上漲,成交量急劇放大,最大單日成交量已經是上輪2007年大牛市歷史天量的3倍,也是上輪2009年小牛市的2.6倍。這麽大的成交量,尤其一些領導板塊,如金融、基建和高鐵等行業,成交量是過去峰值的3倍4倍乃至10倍!這麽大的股票需求,無論指數還是領導行業,短期見大頂的概率很低,本輪行情應該是一個跨年度的行情。創業板綜指2012年底到今年底走了一個兩年的大牛市,最高漲幅214%。主板的牛市今年7月下旬啟動,晚了一年半,到現在走了五個多月,漲幅58%。道理上講,主板的牛市持續時間至少應該在一年以上,漲幅也應該在100%以上,才能與創業板勉強匹配。從全球範圍上說,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英國、德國等主流股市的主板指數已經創了歷史新高,即使是對比香港恒生指數,上證指數的合理點位也應該在4000點以上。
有關本輪行情的邏輯,一個是新領導層的改革預期,尤其是國企改革和金融改革。對銀行業有利的改革比如地方債改革降低壞賬預期,銀行業的市場化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加效率,大宗商品大跌經濟通縮後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寬松轉向等。對保險業有利的改革比如車險費率改革,個稅遞延型養老保險的試點推進等。對券商業有利的改革,比如滬港通、深港通、註冊制、T+0交易、融資融券、新三板擴容等等。一個是新領導層推進的“一帶一路”戰略,引發的中國企業出海求大發展的預期。比如基建、高鐵行業的海外擴張等。
牛市氛圍下,一點點的利好,只要是在“風口”上,也能改變預期,推動股價上漲,業績的成長反而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明年國企改革尤其金融改革國家會重點推進,而銀行股估值很低,普遍PE只有5~7倍,PB只有1~1.5倍,牛市氛圍、改革預期以及寬松貨幣下,銀行股PE回到10倍,PB回到1.5~2倍並非沒有可能;而保險股和券商股,除了改革預期,本身有大量權益類資產,牛市條件下權益類資產大幅膨脹(雖然不可持續,但在風口上),股價上漲比銀行更快更迅速。當前個人持有三只股票,興業銀行、中國太保、西南證券,各約33%的倉位。
目前中小板指數和創業板指數已持續運行在50日線下,破位且成交清淡,中短期有大行情的可能性較小。所以,這種“二八”乃至“一九”的極端行情,很可能還得維持較長一段時間。也許在明年的某個時候,當大盤藍籌股透支改革預期,估值膨脹到主板行情無法持續時,市場回過頭來發現,20倍PE、30%~50%以上成長的醫藥股、新興產業股原來是那麽有吸引力,市場風格也許就變換了。過去,五百億的市值已經很大了,買的時候得掂量一下天花板在哪;而現在,萬億市值一樣能幾個漲停板,無法想象市場原來這麽有錢。買了成長股踏空的不要抱怨,只能去適應市場,跟隨市場改變。
以後不實時貼交易記錄了,這麽做對本人造成很大壓力,導致無論是投資方法還是投資倉位都不願意改變,也更不願意認錯,最終影響投資決策和結果。以後考慮恢複周結,里面盡量客觀的探討個股和市場。這麽做可以防止自己偷懶,可以保持自己對行情發展和結構變化的關註度,借此也希望提高一些對市場的把握度。
祝大家元旦快樂!新的一年投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