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盤點騰訊10年間的投資邏輯:戰略逐漸進化,布局調整重前瞻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23/147114.html

歷經十余載的發展,騰訊已逐步成長為目前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綜合服務提供商之一,與百度和阿里巴巴一起,在中國互聯網行業被人們賦予一個共同的、如雷貫耳的名字——BAT。同時,作為戰略投資者的騰訊在過去10年間卻像頂級VC一樣做了一系列投資布局。投中研究院從騰訊戰略布局的角度,對騰訊的投資邏輯進行一番梳理和回顧。

=

圖1 騰訊歷年投資和收購案例數量
 

從投資的時間來看(見圖1),騰訊雖然自2005年起開始陸續做投資和收購,但從其對外公布的投資和收購事件來看,大規模的布局始於2010年。

從案例所處的地域來看,114起案例來自中國內地,46起案例來自海外;海外有七成以上來自韓國和美國,韓國的大多是遊戲公司,美國的主要為遊戲、社交和工具軟件等。


圖3 2010-2014YTD騰訊投資和收購案例領域占比分布

從不同領域在每個年度投資占比的角度來看,遊戲在早期投入較多。騰訊在2008年收購了《英雄聯盟》的制作商Riot Games之後,僅僅在2010年一年,就投資或收購了11家遊戲廠商,占據了當年投資案例的一半之多。之後幾年隨著其他領域機會的增多,比例逐漸減少。

電子商務領域,騰訊其實一直覬覦已久。騰訊從拍拍網起家,但它的成長速度並沒有跟上整個行業的爆發速度。直到後來騰訊終於意識到,電商領域的複雜性體現在它的價值鏈,供貨商、物流、市場營銷等一系列環節,需要行業的經驗和人脈的累積,跟騰訊自身的優勢並不吻合,騰訊最核心的優勢在於用戶流量和入口。另一方面,流量雖大,但在當時阿里在電商領域的籠罩之下如何把用戶的流量轉化成電商的流量是個難題。於是自2010年起,騰訊義無反顧地開始花大力氣布局已經硝煙彌漫的電子商務,近年來典型的案例有易迅、華南城、樂居、京東、萬達,以及美國的Fab等(見附表)。

2010年之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互聯網進入新的階段,工具軟件、本地消費生活應用層出不窮,騰訊在這些領域進行了一些防禦性布局,以防止落後對手,這樣的案例有諸如金山軟件、獵豹移動、搜狗、四維圖新等等。移動互聯網也帶動了O2O模式的興起,滴滴打車、大眾點評、58同城等業界翹楚都有企鵝的影子。

在其他領域,騰訊不僅在互聯網金融、在線旅遊、在線教育、文化傳媒等近年TMT行業熱點全面涉足,還有投資創新工場的一支互聯網創業公司孵化基金,入股中國石化銷售公司,顯示了其作為一個多元化的投資者的戰略布局之廣。

騰訊的戰略布局

前面提到,騰訊的在2010年以前投資和收購案例數量較少,在2010年之後爆發,這主要與騰訊自身的發展戰略的調整密切相關。

在2010年以前,騰訊的產品線鋪得很廣,幾乎在互聯網領域任何產品市場都可見騰訊的身影,以模仿為主,戰略比較封閉。

2010年之後,一方面,騰訊自身發展戰略進行了調整,實施更加開放的戰略,由單純的模仿開始轉型產品的創新和開發,並於2011年初設立了產業共贏生態基金,孵化和收購優質企業,開始註重生態鏈的建設。

另一方面,2010年左右正是智能手機開始普及、移動互聯網用戶開始爆發式增長的階段,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推動了電商和以O2O為核心模式的本地生活服務的發展。互聯網生態鏈當中各產業間的融合趨勢顯現,騰訊顯著加快了其產業布局的步伐,當屬BAT三家當中動作最為頻繁的。

2014年之後,到目前為止已經投了很多上市或準上市公司,58同城、京東、獵豹移動、大眾點評、萬達等等。遊戲依然會繼續做,這是當前主要的利潤來源;電商的路途依舊艱辛,入口和流量終究是互補。騰訊依然會以戰略上的布局為重,而且會越來越前瞻。

附表:騰訊歷年投資案例

文/投中研究院  王子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2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