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蔡衍明駁斥斷章取義 《華郵》記者:我們堅持我們的報導

2012-02-13 TWM




台灣富豪旺旺集團老闆蔡衍明,這個年一定過得很辛苦。他在過年前,於台北接受《華盛頓郵報》記者安德魯.希金斯(Andrew Higgins)專訪時表示,「迫不及待看到統一」、「有選舉是好事,但經濟應該擺第一」、「六四天安門事件沒死那麼多人」等言論,引起軒然大波。面對民 間團體反旺旺中時集團,蔡衍明也親自在民運人士王丹的臉書頁面指責《華郵》記者安德魯斷章取義,甚至要求記者提供錄音帶,還他清白。

面對蔡衍明的指控,目前在大陸採訪的安德魯,簡短回應《今周刊》的提問:「我們堅持我們的報導(We stand by our story)。」這是他的專訪報導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後,首次公開回應台灣媒體。

蔡衍明槓上的安德魯不是普通記者,他精通法、中、俄語,一九九九年曾因《華爾街日報》一篇俄國金融風暴的報導榮獲普立茲國際報導獎。如今面對受訪對象指控 他斷章取義,正在中國挖掘內幕報導的安德魯,保持低調,並未出面公開反駁,只是他的一句「我們堅持我們的報導。」已說明他的態度與立場。

只能怪蔡衍明接受採訪前沒有做足功課。安德魯曾在一九八九年寫過一本書《天安門:北京暴行》,書的封面正是一群倒在街上的學生。面對這位天安門專家,蔡衍 明竟還在採訪中大談「坦克車事件」怎麼讓他對中國民主有信心,以及他「不認為天安門廣場有死那麼多人」等言論。也難怪安德魯在報導中難掩憂心,列舉出許多 《中時》、《旺報》、中天電視台等媒體因商業利益而傾中的跡象。

想悍衛清白的蔡衍明,可能得透過法律手段才能如願拿到錄音帶。而他這位「媒體大亨」,因為接受國際媒體專訪,不僅惹了一身腥,還牽連他的媒體事業,因為過 了一個年,除了王丹發起「拒看《中時》」,知識分子跟進,並發起拒絕投書《中時》及接受採訪,著名學者郭力昕、瞿海源等都加入這超過六十人的連署。蔡衍明 想用「冷處理」熬過社會撻罰,恐怕很難。

(楊卓翰)

蔡衍明入主媒體爭議不斷

時間 事件

2008年11月 以個人名義買下中時集團,不久後即下達全力擁護馬英九總統、化解兩岸人民誤會、所有新聞皆無關統獨等三項指令,確立媒體親中路線。

2009年6月 對中天、中視董監事變更案條款不滿,在報紙以半版廣告質問官員「賣米果有罪?還是在大陸賺錢回台灣投資者皆有罪!」2010年1月 《中時》於頭版批評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是「C咖」等相關新聞,總編輯夏珍遭到撤換。

2011年10月 名下旺旺集團擬斥資700億元標下中嘉有線系統,學者呼籲將造成壟斷輿論的「媒體怪獸」。

2012年1月 在《華盛頓郵報》發表「六四沒有那麼多人死」等親中言論,引發各界拒買《中時》,學者拒絕投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18

愛買報的巴菲特為何不救《華郵》?

2013-08-19  TCW
 

亞馬遜(Amazon)創辦人兼現任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自掏腰包,以二億五千萬美元買下全美最重要的報紙之一《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引起不少「紙媒已死」的討論,但一個關鍵問題似乎一直沒被提及:《華盛頓郵報》的最大外部股東——股神巴菲特,為何沒有出手挽救?這問題看似無關,其實,只有從股神的角度看問題,才能真正體會《華盛頓郵報》面臨的困境!

兩家交情深股神一度住進華郵家族

巴菲特與《華盛頓郵報》極有淵源,他與華郵現任執行長唐納.葛蘭姆(Donald Graham)的母親——葛蘭姆夫人(Katharine Graham),是夥伴、更是密友,兩家情誼長達四十年,過從甚密的程度,一度傳出兩人有超友誼的情愫。

在巴菲特成名前,出身猶太富商的葛蘭姆夫人,一路把這個中西部的鄉巴佬,介紹進華府及紐約的上流社會;巴菲特則投桃報李,一點一滴把這個初入商場的寡居豪門千金,帶進財經領域,教她如何看財報,管理公司。巴菲特還一度從奧馬哈搬到華府,借宿在葛蘭姆家中長達數年,甚至擔任葛蘭姆的家庭數學老師,早年失怙的唐納,也把巴菲特當作自己的父親崇拜。

就投資領域來觀察,報紙一直是巴菲特鍾愛的產業,儘管近十年來,報業一直飽受網路的威脅,但就在報業風雨飄搖的同時,二○一一至二○一二年間,巴菲特反向砸下三億四千萬美元,買了包括故鄉《奧瑪哈世界前鋒報》(Omaha World Herald)在內的二十八家地區性報紙,股神更不只一次表示,「?我們仍然愛報紙……只要他們賺錢能力過得去,規模雖然小,我們都願意買!」

能賺才是關鍵都會報仍輸他愛的地方報

何況,巴菲特從一九七三年買進華郵公司之後,就一路持有,當初成本一千一百萬美元,已經膨脹至八億美元,華郵幫股神賺了不少錢,巴菲特的持股態度一直很堅定,從來沒有獲利了結的企圖,在今年巴菲特給股東的信中,他還強調,《華盛頓郵報》及其事業的主要顧客,相當穩固且忠誠,對於網路的衝擊也逐漸發展出可行(viable)的方法。

既然沒有放棄報業,於情於理,手上現金近四百億美元的巴菲特,應該出手挽救,但為何《華盛頓郵報》徵詢買家多時,股神仍然選擇束手?

其中最關鍵的原因當然還是在賺錢能力。

巴菲特在今年給股東的一封信中,曾提及購買地方小報的原因,他表示儘管網際網路衝擊報業,但並沒有動搖一些地方小報身為情報中心的地位,加上,許多小鎮只剩一份報紙,已經具備壟斷能力,使得投資小報變成有利可圖的投資。《美國新聞評論》(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的研究也顯示,雖然報業受到網路衝擊,意外的是,發行量一萬份左右的地方性報紙,卻有七○%仍然保持獲利。

只可惜,華盛頓不是小鎮,《華郵》也不是地方小報,反而屬於受網路衝擊最大的都會報。《華盛頓郵報》的發行量,近三年幾乎以每年六%至八%的速度往下滑,從五十四萬份衰退至四十七萬份,連帶拖累了部門營收,一路從二○一○年的六億八千萬美元,下滑至去年的五億八千萬美元;去年虧損更持續擴大至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十五億元)左右,比兩年前的九百萬美元虧損,整整膨脹了近五倍。大大拖累了全集團的業績。

類似《華盛頓郵報》這樣的都會報紙,規模夾在小鎮與全國性報紙中間,受衝擊最大。名震一時的《芝加哥論壇報》、《洛杉磯時報》、《波士頓全球報》,都曾經處在乏人問津的窘境,也都找過金主幫忙,但換來的都是搖頭。如果《華盛頓郵報》沒有辦過五角大廈事件這類的全球性的大新聞,最後恐怕也難得到貝佐斯關愛的眼神。

《華盛頓郵報》的前途,就像貝佐斯說的,要畫出前進的路線不容易,「報業必須重新被定義,我們必須開始實驗!」但是對於巴菲特而言,實驗就是最大的風險,為了對投資人負責,並且保持五十年的承諾,面對故舊的求援,巴菲特仍然不為所動,也許這就是之所以他能成為一代股神的智慧與執著吧!

【延伸閱讀】從報業起家,華郵「金脈」卻是教科書

對美股稍有認識的讀者,對這次《華盛頓郵報》交易內容,可能會納悶:在美國掛牌的華盛頓郵報公司?(WPO,Washington Post Company),是市值約四十四億美元的上市公司,為何貝佐斯用二億五千萬美元就買到?

其實,華盛頓郵報公司確實由《華盛頓郵報》起家,但多年來多角化經營,已經發展成一個橫跨教育、有線電視、廣播及報業的全方位媒體集團。以二○一二年財報來看,報業對集團營收的貢獻,已縮小到剩一四%,現在集團旗艦事業是以Kaplan為名的教科書出版事業,占營收五五%;其次是有線電視頻道經營,占二○%。這次出售的只有《華盛頓郵報》,其他事業體仍在華盛頓郵報公司內。(文●王之杰)

【延伸閱讀】報紙僅貢獻14%營收——華盛頓郵報公司營收來源 教育出版55%有線電視頻道經營20%報業14%廣播電視10%其他 1%

整理:王之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40

亞馬遜CEO空降《華郵》的收心信

2013-08-19  TCW
 
 

 

華盛頓郵報的所有員工們:

你們聽到這個消息時,一定有不少人會心存疑慮。當一個家族(編按:《華郵》的擁有者葛蘭姆家族)數十年來始終堅守一家公司;當這個家族數十年來,始終充當著一種重要價值的守護者,而且一直誠心誠意、堅持原則,無論是在輝煌,還是在遭遇艱難的時候。在這個家族做得如此出色下,大家對此改變心存疑慮,也是自然而然。

所以,讓我來談一些最重要的事。《華盛頓郵報》的價值不需要做任何改變。《華盛頓郵報》的使命仍然是保持對讀者的忠誠,而不是滿足所有者的私欲,在未來的前進道路上,我們仍將堅持求真的精神,將盡力避免犯錯。即便犯下錯誤,我們也會迅速和徹底的承認,並加以改正。

我不會負責《華盛頓郵報》的日常事務。我現在很快樂的生活在「另一個華盛頓」,並且從事我喜愛的日常工作。此外,《華盛頓郵報》已經擁有了一支極為出色的領導團隊,他們比我更熟悉新聞業務。對於他們同意留下來,我本人感激不盡。

當然,《華盛頓郵報》在未來幾年一定會有變化。這是必然的趨勢,無論所有權是否更迭,變革都會發生。網際網路正在改變新聞業的幾乎所有元素:縮短新聞更新週期,傳統上可靠的收入來源受到動搖,新的競爭也在上演——有些(媒體)很少或根本不用負擔新聞蒐集的成本。

若沒有地圖而想勾畫出未來的前進道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必須要去創造,這意味著我們需要不斷去嘗試……。

在一個自由的社會中,新聞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而做為美國首都的家鄉報紙,《華盛頓郵報》尤為重要。我想強調一下葛蘭姆家族做為《華盛頓郵報》的擁有者,所展現出的兩種勇氣。第一種是努力挖掘新聞資源的勇氣。真正有操守的人,以及他們的聲譽、生計和家人,都處於吉凶難卜的境地。

第二種就是不計成本揭露真相的勇氣。雖然我並不希望有人會發出威脅,要讓我受盡苦難。但是如果真的有人這樣做,由於葛蘭姆夫人的表率作用,我也會先做好犧牲的準備。

最後,我想說的與《華盛頓郵報》這份報紙,或這次所有權變更無關。我在過去十多年裡逐步了解了唐納(華盛頓郵報公司董事長兼CEO唐納.葛蘭姆)的為人,我對此十分高興。我身邊沒有比他更好的人了。

第一步:拉近心理距離

貝佐斯一開始就先表達同理心,透露我知道你們擔心什麼,並且先肯定你們做得非常好,透過肯定前任,讓現有團隊認為我們是同一國的。

請你跟他學:不說漂亮場面話,「我們一定可以一加一大於二??」或是,批評前者做得不好處,這只會讓人感到不誠懇與產生戒心。

第二步:單刀直入回應

直接面對員工最擔心的利益衝突與價值喪失,他高明的把信件重點定位在「大我」,而非薪資、福利、裁員等「小我」事項。

請你跟他學:不承諾未來你也不知道的事,如:「我會盡力保障你們所有福利」。承諾做不到,只會種下後續的麻煩。

第三步:再做肯定

他再一次肯定現有團隊,暗示在這封信之前,他已經跟內部的老闆們說好了。此外,還用很謙卑低調的「日常工作」去描述他亞馬遜CEO的位置,降低財大氣粗感。

請你跟他學:出手要快,這封信在購併案宣布一週內就發布,在這週,私下約談社內重點人士取得背書是必要動作。

第四步:挑明危機

迴避所有人都害怕的壞消息,反會讓員工害怕。他點出問題。但告知這是大環境所需,而非自己主觀要變,就能給予改變的正當性。

請你跟他學:談變,也要談不變處:這幾段談到,變的可能會是形式,但是媒體的勇氣精神,其實不會變的。更明確的替員工界定方向。因為,對員工說「現有的一切不會變」這種話,只會讓人感到虛偽。

第五步:點出自己價值

對於一個新領導者而言,明確告訴你的團隊,我能貢獻什麼很重要。貝佐斯的財力,對於一個搖搖欲墜的媒體,確實很有吸引力。

第六步:再談志同道合

用他與前領導人是十年老友凸顯,大家價值觀是相同的,與第一段前後呼應。

請你跟他學:接掌新單位,或是與新團隊合作。三大表態步驟很重要:一、先肯定對方 ;二、說清楚我來幹嘛,變與不變的是什麼;三、我的貢獻什麼。越真誠,越能收買好手,還能警告不願改變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49

股神巴菲特放棄的《華郵》 亞馬遜執行長卻接手 貝佐斯買下百年老報的三大圖謀

2013-08-19  TWM
 
 

 

亞馬遜(Amazon)總裁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的兩隻眼睛有些微不對稱,他認真講話時會睜大左眼,另一隻則懶洋洋地垂著,很像在看著你,眼神焦距又像越過你,看到了更遠的地方。

當貝佐斯在上周宣布,以個人名義用二.五億美元、新台幣七十五億元買下美國最具權威報紙《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實體及網站經營權時,他的聚焦點肯定落在《華郵》後面,那個我們都還沒看到的地方。貝佐斯從華倫.巴菲特的手上拿下《華郵》的股權,到底為了什麼?

可以確定的是,貝佐斯絕對不是為了短期利潤,他還曾預測實體報紙將在二十年內滅絕。他買下的這家報紙去年虧損了五千四百萬美元,而且過去七年的銷售額一年不如一年,集團合併稅前淨利只是他收購價格的十一分之一。事實上,以貝佐斯持有一九%的亞馬遜公司股票計算,持股市值約二八○億美元,亞馬遜股價一天的波動,對貝佐斯財富的影響程度,恐怕就會超過收購報紙的金額。

就算走下坡,發行超過百年的《華郵》,權威仍然不容否認。它可是在一九七○年代揭發前美國總統尼克森醜聞「水門案」的報紙,旗下曾經擁有超過一千名記者。

當所有專家瘋狂猜測貝佐斯的意圖時,他自己則對《華郵》的未來三緘其口,拒絕所有採訪,只把自己的公開信當成《華郵》的其中一篇新聞公布。其實,這是貝佐斯買下一家公司後的標準行動,○九年,亞馬遜用十二億美元買下網路服飾商城Zappos.com後,他就錄了一段八分鐘的短片給新同事,介紹他的理念和動機。和給《華郵》的公開信相比之下,就可以看出貝佐斯對《華郵》經營的想法。

解碼一

用﹁亞馬遜方式﹂經營報紙在○九年的溝通影片中,貝佐斯對Zappos.com的同事首先分享自己創業十五年來犯過的許多錯誤,「我全身都是疤痕,」但他接著語調一轉,「如果你真的對消費者執著,那麼無論你犯了多少錯誤,都能夠補救。」這是貝佐斯的中心思想:「對消費者執著,將是所有的救贖。」貝佐斯對消費者的執著,曾經引起亞馬遜員工的不滿。亞馬遜前工程師艾倫.拉塔沙克(Ellen Ratajak)在接受《華郵》的採訪時透露,貝佐斯堅持要讓消費者滿意的企圖心,經常到了「不可理喻的頑固程度」,也會在會議上大聲斥責同仁。

這種幾乎能以宗教比擬的消費者本位思想,這一回,貝佐斯顯然也引進報紙的經營。他雖然沒有對《華郵》同仁侃侃而談編輯取向,但他也提到:「讀者是我們的試金石,我們必須知道他們關心什麼:政府官員、地方領袖、餐廳開幕、商業活動、運動等等,然後從他們最關心的事情反推回來……。」也就是給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東西。

貝佐斯雖然用「自己還有另一份熱愛的工作要做」,暗示他將繼續把重心放在亞馬遜本業,不會干涉《華郵》的日常營運和報導方向,但相較於《華郵》前董事長道納.葛蘭姆(Donald Graham)多次強調報紙是「社會公器」,貝佐斯以讀者偏好為優先的觀念,仍然和過去明顯不同。

但是,就這樣嗎?他買了美國最具歷史意義的報紙,就只期待透過調整編輯取向讓它起死回生?貝佐斯的重點,在接下來這一段。

解碼二

讓夕陽新聞業再創新

「因為對客戶的執著,所以我要『創新』(invent)。」貝佐斯在影片裡說。「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我們不會選擇A或B,一定會想出一個方法解決二難,同時完成A和B。」消費者不會主動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所以,貝佐斯要求同仁必須要先改變自己的思惟,才跳出框架,為了消費者改變。

同樣的,貝佐斯這一回也在公開信上提到:「網路正在改變新聞業:新聞週期縮短、收入來源被侵蝕、新興的競爭方式,很多新聞報導甚至是零成本。現在沒有一個供我們參考的行業範本,新聞業的前景也不明朗。我們需要去開創新的模式,這也表示我們得不斷實驗。」這場基於創新的實驗,或許正是《華郵》需要的;它的衰退不單只因為報業環境沒落,相較於另一份早在九六年就已成立報紙網站的地方報紙《紐約時報》,讀者遍及全美,並在世界各地不斷成長,從○七年的九十萬份成長到今年三月的一百八十三萬份;《華郵》讀者在過去七年不斷減少,顯然它對讀者的掌握,以及對新媒體的運用,一年不如一年。

而雖然貝佐斯是以個人名義買下報紙,但是把報紙和亞馬遜這個龐大的王國結合,應該是必然的實驗過程,畢竟,先宣告一個夕陽產業即將滅絕,然後再買下該產業最有代表性的企業,唯一合理的作法,就是把這個夕陽產業重新創新。

別忘了,亞馬遜的電子書行動裝置Kindle,正是顛覆了圖書出版業和報業的元凶之一。而且,不只是全球商務電子的龍頭,它的雲端資料庫等大數據(Big Data)服務也是目前唯一能和谷歌匹敵的競爭者,亞馬遜會宣稱自己「比消費者還了解自己的購物習慣」,就是因為龐大的資料分析。手握「掌握讀者口味」的利器,在這一趟「讓夕陽產業重生」的實驗中,貝佐斯的勝算並不算小。

解碼三

建造完整的數位媒體帝國

最後,《華郵》不是貝佐斯第一個買的新聞媒體。在今年四月,貝佐斯就以五百萬美元投資美國一個財經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

許多人把股神巴菲特這二年連續收購了二十九份地方日報拿來比較,但貝佐斯的動機可能更複雜。

巴菲特買報紙,乃是相信美國社會需要一份好的地方性報紙,來作為社區訊息的樞紐,這不是網路能替代的。曾經在股東會上說過「保證報業有一○%的收益」的巴菲特,這次還是認賠,易手給貝佐斯。而這位新東家的想法,則剛剛好相反。

如果把歷史拉長,早在十年前,貝佐斯就不斷在擴充他的網路帝國。除了新聞之外,他也曾經買下全球最大的電影資料庫IMDB,並且開始著手進行影音的製作。

現在,貝佐斯透過亞馬遜的線上出版軟體,讓每個人都能夠自行出版書籍;他也通過「Kindle單行本」(Kindle Single),單獨販賣五千字到三萬字的文章。

而貝佐斯賣出的第一個「單行本」,就是美國總統歐巴馬獨家專訪,採訪主題,「剛好」就是「美國報業的衰落」。未來,這種新形態的文章,很有可能會同時取代書籍和新聞!

現在,我們可以稍微看到,貝佐斯那不太一樣的眼光,看到的未來,是什麼光景。他買下垂死的老報紙,真的是拯救它?還是讓它變成一個我們都沒看過的新媒體?這個答案,可能只有貝佐斯才知道。

《華郵》的起落

1877年 發行第一份報紙,年銷售只有1萬份1933年 經營不善,瀕臨倒閉,新買主(葛蘭姆家族 )買下1954年購併主要競爭者《時代先驅報》1981年 另一家主要競爭者《華盛頓星報》關閉2004年 獲得18項普立茲獎2008年 獲普立茲 14 個新聞獎項中的 6 項大獎2013年 貝佐斯以 2.5 億美元收購

撰文‧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71

伊朗告《華郵》記者間諜罪

1 : GS(14)@2015-04-23 01:56:04

美國《華盛頓郵報》駐德黑蘭39歲記者雷宰安(Jason Rezaian)被伊朗政府拘禁九個月後,前日傳出當局落案起訴他間諜罪、勾結敵國政府、蒐集敏感資料及從事反政府政治宣傳四項罪名。雷宰安被拘留甚具政治意味,因他既擁有美國及伊朗雙重國籍,亦正值美伊進行爭持已久的核談判。他的代表律師細閱訴訟文件後,認為當局沒有合理證據提控,亦沒有法理依據在完成初步調查後持續將他拘禁,又批評當地傳媒對他的報道錯誤及與事實不符,「他並沒有直接或間接地取得機密資料」,與核談判毫不相干。雷宰安目前被囚禁在伊朗埃溫(Evin)監獄,精神狀況良好,曾要求過保釋但被拒。他將會在革命法院閉門受審,未知確實審訊日期。白宮發言人歐內斯特(Josh Earnest)批評伊朗提出的控罪荒謬,呼籲當局立刻撤銷;《華郵》總編輯巴倫(Martin Baron)亦指控罪「不能更滑稽」。伊朗外長扎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就指雷宰安正面臨非常嚴重的控罪,但強調這是伊朗的司法事務,沒有受政治干預。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422/1912098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831

《華郵》加盟fb「即時文章」

1 : GS(14)@2015-09-25 01:16:57

facebook即將推出的新聞發佈平台「即時文章」(Instant Articles)規模日益壯大,美國《華盛頓郵報》(圖)前日亦宣佈加盟。《華郵》發表聲明,宣佈會毫無保留將所有新聞放上「即時文章」發佈,供讀者利用fb的iOS應用程式,迅速閱讀、分享及評論新聞。發行人瑞安(Fred Ryan)指,他們渴望接觸所有平台的讀者群,報道經fb發佈,就可令這大群讀者有「更快、更一體的閱讀新聞經驗」。據fb稱,目前已有十多家傳媒機構加盟「即時文章」,包括《紐約時報》、英國廣播公司、國家地理頻道、BuzzFeed網站、《赫芬頓郵報》、MTV音樂頻道等。平台自年初起進行用家測試,聽取意見後會逐漸擴大使用群。中央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924/193071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606

伊朗指涉間諜活動《華郵》記者遭定罪

1 : GS(14)@2015-10-14 02:53:23

伊朗當局前日突然宣佈,涉嫌從事間諜活動被囚禁逾年的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雷宰安,已被裁定罪成,但未知裁決詳情及刑期。《華郵》重申雷宰安是普通新聞工作者,但淪為談判籌碼,直斥裁決涉及政治因素。


39歲的雷宰安擁有伊朗與美國雙重國籍,是《華郵》德黑蘭分社主管,去年7月在寓所被捕。伊朗指他為敵對政府收集情報,危害國家安全,控以間諜、與敵對政府通敵等四項罪名,案件5月下旬開始多次閉門聆訊至8月初結束,但外界對聆訊過程所知不多,至前天,伊朗媒體引述司法部發言人報道,雷宰安已被定罪,但對細節不知情,僅表示雷宰安可在20日內上訴。報道形容雷宰安是「美國間諜」,最高刑罰是入獄20年。



■阿貝迪尼

■希克馬特



華府拒就換囚讓步

雷宰安一直被囚於專門關押政治犯的埃溫監獄,已成被伊朗囚禁最久的記者。《華郵》總編輯巴倫批評德黑蘭公佈裁決時「含糊其辭,令人困惑」,海外新聞編輯耶赫爾認為反映案件根本與間諜活動無關,雷宰安不過是一場更大角力中的談判籌碼,「案件最終如何處理,是由政治勢力決定,不是司法」。耶赫爾口中的「更大角力」相信是指換囚問題。伊朗總統魯哈尼上月曾表示,若華府釋放被囚禁在美國的伊朗人,他願爭取讓雷宰安等三名美籍伊裔囚犯獲釋。另外兩人分別是牧師阿貝迪尼及美國前海軍希克馬特。美國政客亦曾認為,華府應在伊朗核談判過程中提出釋放雷宰安,但國務院表明不希望對方借勢爭取讓步。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1013/193307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138

《華郵》記者獲釋離開伊朗

1 : GS(14)@2016-01-19 23:05:19

美國和伊朗達成換囚協議後,其中三名獲釋的美國人前日與家屬一同乘坐客機離開伊朗,經瑞士前往德國的美軍空軍基地。三人之中,被指是間諜而被囚545日的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雷宰安(圖),被問情況時說「比48小時前好得多了」,指獄中只能看當天准許的小說打發時間。總統奧巴馬表示,美國日後會因伊朗導致區內局勢不穩的活動,持續與伊政府交手。美國在確保釋囚離開伊朗後,隨即宣佈就伊朗試射導彈實施新制裁,伊朗外交部稱制裁不合法,揚言繼續發展常規武器。另外,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在有報道指三名美國人在巴格達被綁架後,證實有多名美國人失蹤。路透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119/1945748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570

NBC職員向《華郵》爆料

1 : GS(14)@2016-10-10 04:28:14

特朗普的下流言論轟動全國,曝光據報是因有全國廣播公司(NBC)職員無意中想起特朗普該段未曾曝光言論,找回片段。不過懷疑因有人不滿公司「唱慢板」,先一步向《華盛頓郵報》爆料。事緣美聯社近日一則報道指出,特朗普過往主持真人騷《飛黃騰達》時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言論。直至上周一,一名《Access Hollywood》監製記起特朗普這番驚人言論,一查之下真的找到片段。總監製西爾弗斯坦和一眾製作人員看過片段,前日決定製作報道公開對話,卻不打算即晚播出,最早也要在明晚,即第二場大選候選人電視辯論翌日播出。NBC新聞部的報道更打算在該節目後才「出街」。


逾10萬人同時觀看

就在同日早上,多次報道特朗普醜聞的《華郵》記者法倫霍爾德收到報料,提供片段,他聽了那些對話後覺得十分震驚,決定作報道和聯絡NBC要求回應。NBC製作人員聽後完全「儍了眼」,趕緊提早完成報道。結果《華郵》的報道比NBC快了7分鐘在網上刊出,搶了「頭啖湯」,成功引起注意。報道在同一時間一度有超過10萬人觀看,連網站伺服器都因負荷過重垮下。NBC內部人士相信,有工作人員偷偷從公司的電腦中,下載該則片段傳給法倫霍爾德。法倫霍爾德指,他知道爆料的人身份,但拒絕公開。美國有線新聞網絡/《華盛頓郵報》



緊貼選情 即睇【美國大選】專頁:
http://hk.apple.nextmedia.com/uselection2016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09/197955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247

黃之鋒《華郵》撰文:DQ毀一國兩制

1 : GS(14)@2017-01-27 07:37:10

【本報訊】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在《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撰文,指香港政府在回歸20周年前入稟法院提出司法覆核,要求撤銷羅冠聰等4名民選立法會議員的資格,令香港自治權跌到20年來最低點,呼籲國際社會關注一國兩制正被中共破壞。


「自治權跌至最低點」

黃之鋒聯同紐約大學世界歷史系碩士生敖卓軒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題目為〈Autonomy in Hong Kong is at a20-year low〉(香港自治權跌到20年來最低點)。文章指出,人大就青年新政成員梁頌恆及游蕙禎在立法會宣誓問題釋法,是隨意扭曲法律條文以配合共產政權的政治需要。釋法讓特區政府憑主觀標準,向任何被指違反宣誓守則的反對派議員提出司法覆核,北京促使香港行政機關透過司法制度來裁定立法機關非法,是干預香港事務及破壞香港三權分立。文章指出,北京過往對付港獨分子,現在對付主張自決者,日後便會對付提倡內地民主發展人士。文章又指出,3月特首選舉結果將影響香港未來10年路向,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似乎尚未能決定要支持強硬或溫和路線的參選人,但無論如何,今年7月1日北京都會一如以往慶祝一國兩制成功落實,黃希望國際社會能夠明察事實並非如此。■記者麥志榮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27/199104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3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