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演的無奈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1191153

  這一陣子財經界的財演圈子真的很熱鬧,令人感觸良多。

  不少散戶都是看各式傳媒上的財演們的分析及推介而進行股票買賣,然而,究竟有多少個財演是真心的想幫散戶賺錢?還是成為了某些人士的「散貨」喉舌,專出「鱔稿」「昆人」?

  蕓蕓眾多財演中,我較喜歡青姐胡孟青及《晴報》的唐德玲,前者經常不怕得罪同行,以敢言見稱,後者則以對話的方式帶出了不少財經知識,讓人可以在輕鬆的心情下學習。

  九月十四日,《晴報》「女人筆金心」的唐德玲於其專欄中有這麼一段說話:「其實,我不是股票專家,也不是分析員,我只是用分享投資經驗的心態跟大家談股票,因此,我未必能給予大家一些很實質的建議,希望大家體諒。」這一段說話同時亦道出了我的心聲,我只是一名中學生而已,在學校更是未曾選修經濟一科,所有的財經知識皆是在市場上付出了高昂的「學費」「實習」回來的,所以,我非常珍惜每次付出了的「學費」而得回來的經驗,並且一再警惕自己不可重蹈覆轍。

  至於青姐,這兩天在其專欄中又在「爆料」,揭露同行的「惡行」及「無知」,我輩散戶實在要多多拜讀。

  「好友=醜角,淡友=奸角,還做什麼財演呀?」據聞黃國英曾於某個場合感嘆地說了這段說話,而事實上的確又是如此,市場上人心習慣向好,唱淡必受千夫所指,買賣認沽證或者是熊證更隨時成為眾矢之的,備受詛咒。

  然而,市場始終是有升有跌,不可能一面倒地永遠向上。

  據聞林一鳴正因於大市早前處於高水平之時唱淡,因而遭到「圍剿」,結果決定封筆,不再公開談論股票了!哀哉!

  其實,看財經新聞不是專為聽取財演之言而只留意「號碼」,留意財演們提供的市場心得,學習最基本的投資概念才可得益良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051

國家層面的“搜救演習”是如何演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882.html

時間:5月19日

地點:交通運輸部綜合應急指揮中心

演習單位:19個部委及其所屬力量;廣東現場參加演習的有廣東省海上搜救中心成員單位、香港海上搜救協調中心等42個單位。共有35艘船舶、4架飛機、1300余人。

演習總指揮: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召集人、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

事件:當日上午,一艘由珠海開往香港的高速客船“銀河星”輪與一艘L國籍危險化學品船“烏托邦”(UTOPIA)輪在廣東珠江口水域發生碰撞,碰撞造成高速客船船體破損進水,約有20人落水、多名旅客受傷,船舶有沈沒危險。

廣東省海上搜救中心報告,碰撞後,危險化學品船第一貨艙發生爆炸並引發火災,現場有刺激性氣體產生,人員出現不適反應,且險情存在進一步惡化的可能,將對事故現場附近陸島居民安全產生嚴重影響。

險情發生後,國家、省、市三級海上搜救中心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按照海上突發事件“統一指揮,分級管理,屬地為主”的處置原則,組織力量開展救援。

第一財經記者從交通運輸部了解到,這場演習采用國家層面桌面演習與現場實戰演練相結合的方式,根據重特大海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實際,分別在北京、廣東和現場設置國家、省、市三級指揮機構,並通過視頻會商的方式實現國家、省、市(現場)整體聯動。

演習按照《國家海上搜救應急預案》和《海上突發事件應急響應程序》,模擬重特大海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全過程,包括響應啟動、指揮決策、現場處置、應急支援、媒體應對五部分。

為何選在珠江口?交通運輸部有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珠江口水域是珠江水系的主要出海口,區域內有廣州、深圳、珠海以及香港、澳門等多個大型港口和多條重要的航路,是我國船舶活動最密集的水域之一。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每天航經珠江口水域的船舶約4000艘次,其中客船約700艘次。最近3年該水域發生險情約400起(含重特大事故23起),占全國海(水)上險情的6.60%,遇險人員4900余人,占全國海(水)上遇險人員的9.42%。

從2014年起,廣東省深入開展了珠江口綜合治理行動,經過大力開展綜合治理,珠江口安全形勢明顯好轉。2015年,珠江口水域事故發生率與遇險人員死亡率分別下降21%和64%。

廣東省海上搜救中心介紹,2015年共接報各類海(水)上報警事件319起,海(水)上遇險人員3214人,協調組織派出參與救助船舶1538艘次,協調組織派出救助飛機57架次,救起3100人,搜救成功率為96.45%。2016年一季度共接報各類海(水)上報警事件88起,海(水)上遇險人員721人,獲救699人,搜救成功率96.9%;遇險船舶共83艘,獲救63艘,成功率75.9%。

而在“十二五”期間,廣東省海上搜救中心共接報各類海(水)上報警事件1750起,海(水)上遇險人員15319人,遇險船舶1943艘;協調組織派出救助船舶7662艘次,協調派出救援飛機311架次;與相鄰省(區)搜救合作777起;在各搜救成員單位的密切配合下,成功救起海(水)上遇險人員14801人,平均每年救起2960人,搜救成功率96.6%。

“應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海上搜救工作的特殊重要性,進一步發揮好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優勢,有效提高海上突發事件應急反應能力,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建設海洋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當好先行官,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當好守護者”楊傳堂在演習結束後說。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國家層面參加演習的有交通運輸部、外交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19個部委及其所屬力量;廣東現場參加演習的有廣東省海上搜救中心成員單位、香港海上搜救協調中心等42個單位。共有35艘船舶、4架飛機、1300余人參加演習。

交通運輸部介紹,此次演習實現了“四個首次”:首次實現國家海上搜救部際聯席會議全體成員單位直接參加演習,進一步磨合了部際聯動機制,增強了海上搜救部際協調、快速反應的應急處置能力首次實現用無腳本實戰模式開展現場演練,演習真實性、實戰性和針對性更強,全方位提升了重特大海上突發事件應急響應和處置能力;首次實現國家、省、市三級全方位聯動,展示了我國海上搜救應急體制機制的特色和優勢;首次實現香港空中救援單元直接轉運遇險人員至珠海,簡化了海上險情應急處置環節,提高了海上搜救效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52

“臉叔”科林·費爾斯:我的確跟我演的角色很像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477

《天才捕手》采訪

見到科林·費爾斯的一瞬間, 著實費了些力氣,才克制著沒有喊他“珀金斯先生”。

在電影《天才捕手》中,科林·費爾斯扮演麥克斯·珀金斯,美國斯克里布納出版社的編輯。在文學史上,珀金斯的名字總是和菲茨傑拉德、海明威、托馬斯·沃爾夫等大作家一起出現。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珀金斯與沃爾夫之間的一段故事。2017年3月10日,《天才捕手》在中國大陸上映。3月6日,他在倫敦接受了南方周末的專訪。

面前的科林·費爾斯比銀幕上年輕,不像57歲,是一個得體的英國中年男人:松弛、隨意、親和、儒雅。他有諸多公認的標簽:紳士的代表、奧斯卡得主、最英國的英國演員等。他曾經詮釋的銀幕形象都獨一無二,卻都有種內斂與克制之美,是嚴謹的,也是緊致的。正因此,與他一席談,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顛覆,是他的放松和尋常隨意。這種尋常,在於他答問的時候,從不刻意作驚人之語;而更像是刻意回避華美與高人一等的見解。

為什麽約翰·列儂就不是典型的英國人形象?

南方周末:是什麽原因讓你接了《天才捕手》這部電影?是故事的氣質,還麥克斯和托馬斯之間複雜的友誼?

科林·費爾斯:一開始是因為對那個時期美國文學感興趣。我並不認識托馬斯·沃爾夫。我想很多現代讀者也不認識托馬斯·沃爾夫。但我的確對菲茨傑拉德和海明威有很大的興趣,還有並沒出現在這部電影里的福克納和斯坦貝克等作家。

作為讀者,我對20世紀早期到中期的美國文學最感興趣。我讀了麥克斯·珀金斯的傳記之後,愛上了他這個人物。這變成了一種熱情,我想要了解他再多一點,多少因為他是神秘的。他不想引起公眾的關註。他無比堅定地隱在暗處,去做這些傑出人才的推手。

尤其值得一提的,他又不只是這些才子的伯樂和推手。他合作過的這些知名作家,既是最風光的人,也是最麻煩的人。而珀金斯的性格似乎恰恰相反。你看到了(電影里的)托馬斯·沃爾夫,他是個隨性的人,不會過濾信息,沒有編輯能力,甚至連自控能力也很低,而珀金斯是極度自控的。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菲茨傑拉德同樣地麻煩,他完全不知道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海明威也一樣。這些人都是酒鬼。他們要麽這樣要麽那樣地自我傷害。這些人又都是天才。他們都和這個父親形象的男人形成對比。

珀金斯極度的謙虛、慷慨,睿智又獨立。他不只是個保守持重的男人。他在一家非常保守的出版社工作,但菲茨傑拉德和其他那些人都跟保守沒有半毛錢關系,他得為他們去爭取機會。珀金斯跟斯克里布納出版社討論菲茨傑拉德,出版社對他沒什麽興趣,認為他的作品淫穢輕浮,頹廢墮落。而珀金斯看到了他的價值。因此,從故事的角度來講,珀金斯冒了極大的風險。

南方周末:這個故事發生在美國,但你認為珀金斯是不是更像一個英國人?

科林·費爾斯:我明白為什麽會有人這麽想。他是新英格蘭人,我認為在那個時期在新英格蘭,他那個社會環境出來的人跟珀金斯都非常像。而美國是個多元化國家,我們以非常本原的方式呈現每一個國家、每一種文化。但我要說,珀金斯絕對是美國人。

他是個非常非常典型的貴族氣質的新英格蘭知識分子。的確他在形象上與英國人有相似之處。但你住在英國,你知道的,英國人並沒有人們覺得的那麽典型。你走在英國的街上,他們也沒有穿著三件套的西裝戴圓頂禮帽,也沒有特別紳士狀。我能理解這種看法,但我認為他是個有點特別的美國人。

南方周末:人們把你看作典型的英國紳士。你一定聽過很多人給你這樣的評論。你對紳士的定義是什麽?

科林·費爾斯:英格蘭本身是多元化的,把不列顛群島都算上就更是如此了。英國人什麽樣的都有。我不想說一些自相矛盾而虛偽的話。因為我的確跟很多我扮演過的角色很像。我也的確符合大家眼里的英國人形象。但我不認為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英國人形象。我不明白為什麽席德·維瑟斯(sex pistols樂隊貝斯手、朋克精神的符號),約翰·列儂和達明安·赫斯特(英國賣得最貴的當代藝術家)就不是典型的英國人形象。

英國過去六十多年的流行文化在世界上留下了巨大聲名,並不是因為這些人順應了所謂英國人的特定形象,但那種刻板印象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

南方周末:電影中珀金斯無論是在家還是在辦公室,從來沒有把帽子脫下來。這是那個時代的特點嗎,還是人物的特色?

科林·費爾斯:這是有出處的,他就是很少把帽子摘下來。而且也有原因。在托馬斯·沃爾夫職業後期的一本書里,對馬克斯·珀金斯有過一段描寫。他把珀金斯的名字改了,叫他福克斯伍德·愛德華茲,並且想象他睡覺的時候把帽子放在床邊,起了床還穿著睡衣就戴上帽子去洗澡,忘記摘下來。他從不摘帽子是出了名的。他在辦公室里也一直戴著。他說過一個理由,他總想給人一種他即將要出門的感覺。如果有人來辦公室而他不想跟他談話,他頭上戴著帽子就可以說:“我只有一​​分鐘,我正要出去。”

另一個原因是他耳背,帽子能幫他聽清聲音,只要往後戴一點,帽子就成了一個集音罩,也會把他的耳朵往前推一點。所以戴帽子有非常實在的原因。這也是導演邁克爾·格蘭達吉的決定。它可以有力地象征人物的自我保護,我不想劇透,但導演想讓帽子對他非常重要,像一種面具或掩護自己的方式。

南方周末:《天才捕手》里哪場戲是最難拍的?

科林·費爾斯:我沒辦法選出最難拍戲,各有各的難拍之處。很多情節都發生在辦公室,我們是按照順序拍攝的,感覺很像在劇院里表演。我們排練了很多遍,拍攝時已經很熟練,邁克爾·格蘭達吉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劇場導演。辦公室里的戲是我最滿意的。就我和裘德·洛兩人一起拍攝了兩到三個星期。就像《國王的演講》一樣,一個房間場景里只有兩個人的戲份。我很喜歡這種拍攝感覺。一些外景戲的拍攝有點難,因為我們不在紐約但要假裝在紐約,需要一些小技巧。但從表演的角度來講,並不是很大的挑戰。對導演來說難度大一點。

“沃爾夫寫得太臟了,菲茨傑拉德正合我意”

南方周末: 這部電影中與珀金斯合作三位作家,哪一位是你最感興趣的?

科林·費爾斯:那肯定是菲茨傑拉德了。我喜歡海明威,但談不上熱愛。沃爾夫很強有力。我發現他有些文字很精妙,但也很讓人惱火,簡直難以相信是編輯編過的。我不能想象如果沒有珀金斯,這些文字會是什麽樣的,因為有時候他寫得太臟了。但菲茨傑拉德的筆觸精巧,見解透徹而準確,它們在情感上正合我的心意。他的作品可以重讀一遍又一遍,特別是《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夜色溫柔》。所以不只是這三人當中,所有作家里菲茨傑拉德也是我最喜歡的之一。

南方周末:他們在這部影片里的形象,和你以前對他們的印象有區別麽。

科林·費爾斯:我沒覺得。我對這些作家有一定的了解。我還見過海明威家族的成員,他們都是我很小的時候就感興趣的作家。這些有趣的人值得我們去研究。他們的人生跟他們的書一樣有趣。所以人們拍了不少講他們的電影。

我們這部電影里沒有什麽我以前不知道、讓我感到驚訝的情節,除了他跟麥克斯·珀金斯的關系。這是個不為人知的故事。了解20世紀美國文學的文學界和出版界人士可能會更了解麥克斯·珀金斯這個人,他在業界很出名,但外界的人不了解他。

我不知道菲茨傑拉德對珀金斯如此依賴。我不知道珀金斯就像他的父親。我不知道珀金斯在經濟上、精神上給了他援助。珀金斯是他的情感支撐,知道自己有這樣支撐對他很重要。所以這是我不知道的東西,但我知道他與塞爾達(菲茲傑拉德的夫人)之間的問題,他在寫作過程中經歷的困難,他賣書的困難。菲茨傑拉德的書起初評價很差,銷量也很差,他還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停印,為了賺錢,他寫短篇小說,給好萊塢寫劇本。直到1950年代的時候,菲茨傑拉德才慢慢地被人挖掘賞識。我記得那個時候出了一本跟他相關的傳記。那時珀金斯已經去世了,菲茨傑拉德也已去世很久,甚至在我很小的時候,還有人認為菲茨傑拉德是一個輕浮的作家。

但重要的是,是麥克斯·珀金斯建議用“了不起的蓋茨比”這個書名,是麥克斯·珀金斯想出這本書的情節結構。這是最著名的小說之一。有一封菲茨傑拉德寫給帕金斯為證:“我寫了一本好書,但這本書的故事結構是你編排的。”這就是托馬斯·沃爾夫和麥克斯·珀金斯不合的原因之一,因為珀金斯被看成是傑作的推手,人們開始看到一種模式,心想可能珀金斯才是這些作品背後的天才,沃爾夫不想讓帕金斯搶走他自己的功勞。

南方周末:珀金斯自己確實說過:書是屬於作者的。

科林·費爾斯: 是的, 從作家和編輯的關系,還能讓我們想到導演和演員的關系,舞者和舞蹈編導的關系。許多人在創作過程中需要這樣一個人物來啟發,帶來某種豁然開朗。好的老師就能做到這一點。遇到那個好老師之前,你會覺得自己很笨。不是因為他們給你帶來更多的信息,而是他們人格里的某種東西讓你想去挖得更深,引導出創造的能量,把你變成有創造力的人。他們不能把創造力放進你身體里,你得自己有。他們是激發你的能力。我生命里有過一兩個這樣的人,上學的時候遇到過,還有電影導演。有些人可能會說你被指導得很好,是導演讓你做到的。導演不能讓你做任何事情。這就像騎手,你不能迫使馬做事,你要和馬建立關系。如果你有技巧,可以要求馬做事,它會理解你的要求。

我認為珀金斯離開他之後,沃爾夫就沒有再寫出更好的作品。海明威也是。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珀金斯在海明威的早期生涯促成了他最好的作品。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不僅這幾位。還有約翰·馬昆德、瑪·金·羅琳斯、林·拉德納……尤其是 林·拉德納,他是一個可怕的酒鬼,非常難搞的人,和珀金斯合作時,他寫出了自己最好的作品。

南方周末:在過去如果作家得不到編輯的賞識,可能就無法成功;今天在互聯網上似乎每個人都很容易成為寫作者。你認為網絡的時代對文學有什麽影響?

科林·費斯:很難說。我們還不知道它真正的影響,因為它還一直在發展。大眾的傳播,我認為要去關註它的危險之處,這些危險現在也很明顯了。我們都在說網絡影響了政治,影響了商業,操縱、刺探、幹擾,各種問題。現在有人把幹擾信息,操縱數據,擺布人心做成一門生意,這的確令人擔憂。

一方面,網絡使意見表達更民主,另一方面也制造了太多雜訊。有趣的是,因為信息飽和而人們開始看到這一切對真實的外部世界的影響。我認為逆反應已經在發生,人們正在重拾專業新聞的價值,回到那些可以信任的空間。本來它們已經開始消失了。 我記得紐約時報的一個執行主編說,太有意思了,他們的訂閱量在增長,連印刷報紙的訂閱量也增長了。他們又找到了幾年前他們還不太確定的某種意義。

無論我們的政治觀點是什麽,我認為環境可能向各種不同的方向變化。我最近跟一個編輯聊天,說到我們正走進一個作者比讀者還多的時代。但我不認為人們會放棄紙質書。人們曾以為家用錄像帶會是電影院的末日,但電影院沒有消亡,因為人們還是想聚在一起看電影。 Kindle也沒有讓紙質書消失。人們想要怎樣消費故事或信息,我認為總是有各自的情感偏好。我不知道具體數據,但人們仍在讀書。新媒體,新技術,新工具會帶來改變,但並不一定意味著舊方法的終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99

用生命來演的戲


《破繭天使》落幕了。再次跟「善導會」創立的「甦星劇團」合作,依舊演後抑鬱,萬分捨不得。因為甦星的製作,不光是個用時間來排的戲,更是用生命來演的戲。

更生過來人,男女大不同。去年的《英雄本色》是充滿陽剛味的男人戲。今年,幾近全女班。女性的感情,比男人來得有層次,也更細膩。女性總是愛中有恨,恨怨令人自卑,自卑當中有自憐,自憐經歷時間會化成自嘲,最後破繭而出學懂自愛,再次成為自由翱翔的美麗天使。

無人相信由素人來當演員,竟然可以令觀眾笑得人仰馬翻,卻又痛入心扉。一切,由一年前每人逐一自白生命故事說起。命運每多曲折,一講就是一天,甚至數天,如果要變成戲,長篇電視連續劇都做不完。

素來幸福的故事,版本只有一個,不幸的卻可以有千百個。然而抽絲剝繭細看,又會發現,萬變不離其宗。導演巧妙地抽取最有感染力的部分,放大呈現於舞台上,藝術處理令傷痛昇華成領悟,演員心無旁騖用最真實的感情去演。如果我們相信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那麼,用一生的歷煉,去講一句對白,又如何?

觀眾讚嘆台上的她她她她她她,比專業演員更出色。而我更佩服的,是作為女性面對自己、打開自己的勇氣。能夠駕馭角色,因為我們首先駕馭了自己。演員們說,毒品固然可怕,錯愛也可怕,但傷痛才最可怕。戒毒,就是要去學懂,如何用更好的方法去處理傷痛。

演出期間,有個小蝦碌。話說有人在高台上失足差錯腳,身旁的人飛撲過去搶救,全程竟無觀眾發現。團隊說,更生,最感激有人同行。一個人冧,就所有人都冧。互相扶持,由生活到舞台皆如是。謝謝甦星,讓我跟你們走過令人重新得力的旅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598

紮心了,《那年花開》爛尾!孫儷演的周瑩竟這樣成為“女馬雲”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10-10/1152995.html

每經影視記者 丁舟洋

每經影視編輯 溫夢華

“對了,那個劇大結局了。”電梯里,一個妹子對同伴說。“是啊,沈星移死得也太扯了吧!”同伴答。

 

不消問,她們討論的是《那年花開月正圓》(以下簡稱“《那年花開》”),74集的大劇終於落下帷幕。老實說,在摳圖、面癱演技、狗血玄幻滿天飛的影視劇中,《那年花開》可以說是國產劇的精良之作了。

1、服裝、道具、化妝堪稱完美。

由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獎獲得者葉錦添執掌本劇的藝術設計,服裝造型精致養眼也經得起推敲,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全手工質感十足。更難能可貴的是尊重歷史,嚴謹、考究,從人物身份到性格變化,穿什麽衣服、帶什麽佩飾經得起推敲。

2、一眾演員從主角到配角表演均可圈可點。

周瑩入獄的那一段,孫儷的一張晶瑩剔透的小方臉哭的肝腸寸斷,連遠在臺北追劇的小S都忍不住發微博贊嘆。配角,吳蔚文老頭子心知吳家東院大禍將至時,為保護其他人不受牽連隱忍著用極端手法分家、攆人,讓人蕩氣回腸。

3、劇情,還是可以看下去的。

節奏處理比較合理,正如劇評人所說:“作為一個新鮮的文化產品,它是可被觀看、討論、作為業余時間消遣的。”收視率和點擊量方面可謂現象級。



▲《那年花開》收視率表現(圖/藍水數據)

但是……(是的,最讓人不爽的“但是”來了)這部劇的口碑仍逃脫不了高開低走的命運。大結局中心向革命的沈星移最終不因事業而死,卻因被突然闖出來的豬隊友背鍋而死,讓觀眾們大呼“劇情崩壞了”。電梯里兩個路人的討論說出了大家的心聲,“也太扯了吧!”


▲註意,這個時候大家都以為沈星移死了,墓碑都立了,但是……其實他還沒死,後來又回來了,驚不驚喜,厲不厲害!

豆瓣方面,該劇評分一度高達8.5分,但播放過半卻一路下滑至7.5分。沒錯,7.5也是尚可的成績,但《那年花開》這樣一部劇原本可以走得更深、更遠、更好,讓人頗為遺憾。


▲截止今天,該劇豆瓣評分為 7.5分(圖/豆瓣 )

究其高開低走的原因,人物設定、邏輯、常識、時間線,這幾個方面越往後走越漏洞百出、站不住腳。

“感覺單薄、貧乏,不想二刷。”一位觀眾總結道。

首先讓觀眾們吐槽的是人物設定,清末涇陽女富商的傳奇故事。

不是很早就說好了,這部劇不是走“所有男人愛女主、所有男人原為女主粉身碎骨”的瑪麗蘇,也不是披著“大女主外衣”的瑪麗蘇嗎?但是隨著劇情的推進,那種“大女主一邊勵誌一邊被很多男性寵愛而橫掃千軍”的別扭感揮之不去。

趙白石飾演者任重轉發的一組海報,竟然是“瑩瑩的動物系男友”。“熊貓系男友吳聘:瀕臨滅絕的完美男友,可暖可man,情話滿分;狼系男友趙白石:文武雙全公務員,外表冷酷內心似火;犬系男友沈星移:傲嬌富二代,霸道小忠犬,打不怕罵不走;熊系男友王世均:經濟適用男,耿直boy,不帥但是很溫柔;虎系男友圖爾丹:壕氣沖天大財閥,穿衣顯瘦脫衣有肉,承包你所有。你要嫁哪個??”


▲豆瓣網友評論截圖

不論是官方發布的海報還是網友們YY的,不得而知,但說的好貼切,可不就是這些不同類型的帶各種優秀資源的,且長期為維持著單身並適婚狀態的男子一直圍繞在周瑩身邊嗎?

面對眾多觀眾們提出“瑪麗蘇”的問題,編劇回應稱,首先能幹的女人原本就招人愛啊,這說法沒毛病。另外,周瑩事業上的成功全是靠自己而不是靠這五個男人,相反,五個男人給她的愛是重負甚至是災難。


▲編劇微博截圖

“能幹的女人當然招人愛,但不代表要在一部劇里全部表現出來,這首先不是高明的寫法。”網友沈箹表示,“第二,頻頻以仇恨、死亡推動劇情發展和結束沖突不是高明的寫法。第三,商戰寫得潦草馬虎,人物動機與行為不合邏輯。唯一合理的線條沈星移完全可以不死。你可看看豆瓣上有網友改變的結局,要合理得多。”

至於重負和災難。那些年吳聘將她帶入東院,一步步教她為人處世、做生意長見識,走上了從街頭小混混到陜西女首富的晉升道路,竟然吳聘的愛對她是重負和災難了?而這個黑鍋王世均也不該背,他默默守護女主,唯一一次越矩是中了圈套喝了藥所致,這是被做局陷害啊,和愛不愛帶來的災難有什麽關系?

而其他幾個男主男配,雖然也有為女主帶來坎坷,但從沈塘到迪化、機器織布局被砸……人家一個個在周瑩性命或吳家生意瀕臨大難時出手相救,最後被總結成這些愛是災難,是女主角必須渡過的劫難,有點說不過去吧。網友的回複也是搞笑,“哇,女首富需要渡的劫都是情劫,棒棒噠!”

除了感情戲,《那年花開》的邏輯線、常識部分也有頗多不妥之處。

先來捋邏輯線,“周瑩式推理破案”是推動劇情發展的一條關鍵邏輯。

第一次,周瑩推理是三嬸用下毒的茶杯害死吳聘,三叔自覺愧對吳聘,不僅親手殺死了三嬸,更自行了斷。兒子吳遇親眼目睹這一幕,流亡迪化,南院徹底淪落。

第二次,周瑩推理胡誌存在軍需案里作假,害死了吳蔚文,控訴胡誌存用松香代替假血竭賣給吳家。胡誌存並沒有在藥材上做假,但因自己被脅迫做假供而心存愧疚上吊自殺。

第三次,周瑩推理的是胡詠梅在糕點里下毒害死了吳聘,得知自己親手殺死了最愛的人,胡詠梅悲憤自殺。(胡詠梅下線前還順帶讓周瑩的爹也領便當了,周老四也是冤)

第四次,周瑩接到趙白石來信,認定是沈四海害死了吳蔚文,盡管沈星移三番五次救她於危難中,她見信那一刻也毫不猶豫的在背後搶走了星移的大客戶,並下定決心擊垮沈家。


第五次,周瑩終於推理對了!原來害死吳蔚文、吳聘的真兇是杜明禮及其後臺貝勒爺!那之前因為女主只說中開頭沒說中結尾的錯誤推理而下線的那麽多人算誰的……故意殺人未遂罪和故意殺人罪可是不一樣的啊。

再來說常識這一塊,印象最深的是吳家運茶葉的船被沈四海雇人給弄壞了,茶葉進了水,不能賣了。大客戶一度全轉投沈家,而且沈家掌櫃還給客人臉色看,搞什麽坐地起價之類的,平白無故得罪好多人,世世代代的生意世家會犯這種低級錯誤?更奇特的是周瑩聽說浸後的磚茶還更好喝,直接給它們改個名字就拿去賣了,也不給顧客說明來源。說好的“誠信”呢?



 

周瑩第一次開辦的機器織布局,要買就買最好的機器,必須湊夠20萬兩白銀買新的,不買趙白石最初提議的半價舊機器。而後來機器被砸要重辦織布局時只能湊出10萬兩白銀了,趙白石遺憾道:“可惜不夠買機器,重辦不了了。”周瑩複制趙白石的觀點說,廣州不是有套舊機器只賣10萬兩白銀嗎買半價舊機器啊!趙白石說:“對啊,這麽好的主意,我怎麽沒想到。”開什麽玩笑,這不是你提出來的嗎……

再說第一次開業就被原來的土布下崗工人打砸。當時吳家四老爺就勸過周瑩,把人家飯碗搞掉了,恐怕要出事的。果然被逼上絕路的工人們在他人唆使下鬧事了,周瑩又大義凜然的去官府,不追問那些織工的罪,並對他們說:“其實我早就為你們想好出路了,土布作坊回不去了,但新的機器織布工廠也需要織工,你們來吧。”早幹嘛去了……在解雇人家的時候就把工人下崗再就業問題解決好,那不就什麽事都沒有了嗎。

所以,其實重點不是能幹的女人招不招人愛,而是這種這部劇感情線太多,兩三條就很經典,五條未免太多。很多人都死的站不住腳,難免讓人覺得這是在為虐而虐。相反,商戰的過程和細節卻都不夠紮實、靠譜和豐富,正如上文所述的幾個案例,周瑩操刀的幾次重要商戰都感覺像過家家似的。

“有點恨鐵不成鋼吧。還是希望國內電視劇能多出現《大宅門》的電視,心目中真正的大女主應該是“二奶奶”那樣的。”有觀眾表示。


▲《大宅門》劇照(圖/豆瓣)

也有人認為,電視劇而已嘛,何必那麽認真,而且事實證明這種“非典型的大女主瑪麗蘇”路線永遠有市場需求。那這樣一味的迎合市場好嗎?

一味討好觀眾需求的影視作品不一定是好的。優秀的藝術創作永遠需要走在觀眾前面一點點。暴力、感情、離奇等因素不應該作為賣點或噱頭存在。不要說教,也不要討好。

這篇文章也不是為了懟誰。有一位觀眾說得好:“不要回避觀眾們的批評聲,很多留言不乏亮點,仔細研讀更能了解現在觀眾的審美狀態。《還珠格格》放在今日未必大紅大紫,《風雲》當時的高收視現在只淪為表情包。觀眾在開化,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事需要更強大的邏輯及對人性的拷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0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