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也曾是比肩巴菲特和芒格的三巨頭之一:請叫我花名"rick"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23im.html

繼續巴菲特的哥大經典演講《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級投資者們》案例探索之旅,第五個案例是查爾斯·

芒格,眾所周知芒格是巴菲特的搭檔,這裡不多說,以後有機會再大書特書。

 

第六個案例rick guerin 瑞克·格林,巴菲特這樣介紹「他畢業於南加州大學的數學系.在我網羅Munger

之後,Munger又網羅了他.他成立了太平洋合夥公司,從1965年到1983年間,S&P500的總成長率316%,而

Guerin的績效為22,200%.即19年來其年平均復合成長率是:32.9%(合夥人的收益率是23.63%),而同時間

的S&P500則平均是:7.8%.」

 

到處找不這個rick guerin的資料,還以為是個隱形人,一通好找。最後終於找到了,原來這老哥們叫John

Patrick「Rick」 Guerin!現年81歲,他名字中間有一「花名」,叫「rick」。天啊,巴菲特,你太喜

歡用暱稱了。

 

請看巴菲特介紹rick guerin的合夥公司Pacific Pantners,Ltd的業績:


圖1:Pacific Pantners,Ltd的1965-1983年的業績

我也曾是比肩巴菲特和芒格的三巨头之一:请叫我花名"rick"


從1970-1975年,瑞克·格林連續6年落後市場。換你會不會瘋掉?

 

裡克·格林的母親是紡織工人,當裡克還是十幾歲的時候,她因為酗酒去世了。他在IBM幹了三年,然後

又做了證券經紀人,幹了5-6年。「查理---還有傑克·惠勒---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後來我成了了自己的

合夥公司,就是模仿巴菲特和芒格。」(查理指查理·芒格,傑克·惠勒是查理·芒格搭檔之一,注一)

 

J·P·格林公司在各方面均學習了惠勒·芒格公司。他後來成為太平洋西南航空公司的主要持股人和董事

長。該公司在1998年併入了美國航空公司。格林說他自己從芒格那裡學到了如何做生意,他也開始深入

地考慮價值的重要性。

 

「我想我已經深受查理的影響了,」格林說,「我內心裡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價值,並將迅速作出反應。」

但這是他的影響,在查理和沃倫身邊使我幹的更好。』格林已經明白,有道德、有理性、講誠實是有其邏

輯必然性的。」「他讓我更容易說實話。」

 

有時候,芒格、巴菲特或者格林,一起投資同一家公司。他們千方百計在報紙上、在朋友那裡尋找生意。
格林和芒格曾經買過一家微型車用化工產品公司K&W,後來出售給了伯克希爾·哈撒韋。

 

格林和芒格以9.22美元/股收購了信件基金,重新命名為「新美洲基金」,傾向於投資媒體行業。1974年

底「新美洲基金」跌到了3.75美元/股,這也是芒格和和格林在1973-1974年業績慘不忍睹的原因之一。但是到了

1980年底,價格上升到了100美元。

 

70年代早期,巴菲特、芒格和格林還共同收購了藍帶印花公司,三個人共同控制了75%股份,這家公司是

伯克希爾·哈撒韋歷史上很有份量的公司。他們一起通過藍帶印花公司收購了喜詩糖果。所以,這位神秘

的格林先生早期曾是比肩巴菲特和芒格的三巨頭之一!

 

格林和巴菲特、芒格的年紀相仿,它娶了一個小他26歲的女子為妻。格林和他的家人住在比利佛山莊,一棟西班牙風格的房子。

 

格林投資了很多電影。在1986年,格林與一個有抱負的女演員約會,他想捧紅她。他掏出100萬美元為這

個女演員拍片,後來這部片子獲得了10萬美元的利潤,但它仍然是一個昂貴的經驗:格林的這個女朋友離

開了他,與電影中的搭檔私奔了。(注二)


或許是因為因為投資電影,迷戀女演員......或許是因為投資航空公司,導致晚節不保,格林因為財務狀況不穩定,80年代中期低價賣出了5700股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

 

格林老先生,現在還健在,他現在是Daily Journal Corporation(每日新聞集團)的董事會副主席,主席是查理·芒格,他們還是好朋友,互相照顧。(注三)

 

圖2:Charles Munger 1962-1975年的業績

我也曾是比肩巴菲特和芒格的三巨头之一:请叫我花名"rick"

 

注一:《查理·芒格傳》,Damn Right!: Behind the Scenes with Berkshire Hathaway Billionaire

Charlie Munger

注二:http://www.forbes.com/forbes/2000/0612/6514414a.html

注三:http://people.forbes.com/profile/j-p-guerin/250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41

別叫我「黑車」 智能招車的中國式困境

http://www.infzm.com/content/81433

在遭遇「黑車事件」之前,27歲的張玉清一直是「搖搖招車」的鐵粉。

這是一款移動互聯應用軟件。過去你可能如候鳥般往返於CBD和城郊住處之間,在烈日或寒風中苦苦等不到出租車,而現在早晨起床時搖一搖iPhone手機上這款應用,等洗完臉,車可能已經到樓下了。

同樣路程,車費大多與乘出租車相仿。你需要額外支付的,僅是高峰時段每車次5元、平常時段每車次3元的「調度費」。

張玉清的生活曾一度被這個小軟件改變了。

2012年3月23日,「搖搖招車」登陸蘋果商店。上線一週後,風投們以每天兩至三家的頻率紛至沓來探訪,先後來了三十多家,IDG、紅杉等知名機構亦紛紛拋來橄欖枝。

三週後,會員數量突破五千。「搖搖招車」創始人、北京聚核眾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王煒建很是意外:「我自認為設計很酷,但是沒想到這麼多人會這麼喜歡它。」

當時「搖搖招車」系統下運營的車輛不足五十台,這意味著,每100名用戶,才能共享一部車。

儘管用戶數與此後爆紅的「唱吧」等應用相去甚遠,但後一種類型是單純的「線上」模式,「搖搖招車」則是「線上訂購、線下消費」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用戶使用可以直接帶來營收。

不過,用戶數量的增長同時受制於線下所能承載的服務能力,和中國特色的租車生態。半年過去了,這種O2O租車模式遭遇的本土難題並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轉型似乎成為必然。

遭遇「黑車事件」

「黑車事件」像是盆冷水,澆滅了張玉清對「搖搖招車」的狂熱。

北京已入秋。2012年9月9日夜裡10點多,路上行人已經很少。在北京東直門附近的張玉清搖了搖iPhone,不久有一位司機響應。張玉清隨後收 到系統發來的短信,上面有司機名字、電話、車型和車牌號等信息。她照例可以在手機屏幕上追蹤這輛車的實時方位。如果司機超時到達或者取消訂單,系統會自動 從司機的賬戶中扣款。

上車,一切如常。眼看拐一個彎就到了張玉清的住處,紅燈亮,車停在信號燈最近處。正在這時,一輛河北牌照的伊蘭特突然從右側包抄過來,橫攔在馬路中央。

沒有出示證件,車上下來四五個二三十歲的小夥,從車窗外伸手進來打開車門,幾下就把司機架上了停在一旁的北京交通執法大隊的車。原來他被當成「黑車」了。

馬文沒有經歷過這種場面。他是「搖搖招車」招進來的第三批司機,此前因為健身行業不景氣決定轉行。

被分開的張玉清和馬文,不約而同地向各自車上的「執法人員」解釋「搖搖招車」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搖搖招車」採用「會員制」,扣款直接在線上完 成,司機並不接觸現金。所有的用戶需要事先向線上賬戶中充值。每單任務開始前,系統會向用戶的手機發送一個支付密碼。車到達目的地,司機在自己的終端(手 機或者平板電腦)上輸入密碼,完成交易。

但執法人員們完全聽不明白。「他們不能理解沒有經營執照卻還在經營租車業務。」張玉清說。

儘管大費周章做了解釋,執法大隊仍堅持按「非法營運」論處。馬文接到的罰單是9000元人民幣。半個月的拉鋸協商後,最後罰金降至3000元。

闖入公共領域壟斷行業的這家招車軟件公司,並非沒有採用中國式的妥協方式——「搖搖招車」背後的聚核眾信公司名義上只是個信息平台,運營車輛由「2+1」租車公司提供(屬王煒建名下)。既然規定不能附帶司機出租,那司機就以第三方代駕公司的名義提供服務。

儘管如此,一旦遇上抓「黑車」的執法隊,這些理兒似乎並不那麼管用。

「做一些巧事」

搖搖招車位於北京建外SOHO的辦公室的綠色牆面上,貼著兩行歪歪扭扭的字:「小小的搖搖招車,有改變世界的夢想。」

王煒建是河北人,生於1974年,沒拿過大學文憑,卻有過四次創業經歷。現在還擁有一家經營了十五年的康諾乳品公司。

他20歲時開過6個月的出租車。彼時發現公交大巴的車身上有廣告,一面就賣幾萬塊,而出租車上還沒有,於是開始做廣告代理。投入小、產出高,一年就 賺了20萬。兩年後,他又轉行辦起乳品廠,打「送奶上門」牌,員工一度多達500人;他25歲到35歲基本在「玩」,先是到加拿大讀商業管理,三年後覺得 浪費時間而放棄。不久後開始玩滑翔傘,2009年參加世界錦標賽,獲得世界61名,這是中國選手的最好成績。

2010年王煒建回國創業,看到租車行業特別火爆,於是用乳品公司賺的1000萬買了車,成立「2+1」租車公司,此後靠「搖一搖」定位功能脫穎而出。

「我喜歡做一些巧事,整合一些資源。四兩撥千斤,比如出租車廣告、乳品廠,其實都是這一個套路。」王煒建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稱。

他現在依然沿用了這一路子。2011年成立聚核眾信時,他借鑑了總部位於美國舊金山、名叫Uber的一款移動互聯「明星」應用。

Uber與租車公司合作,通過加載自己的技術來分成。剛起步時Uber只提供高級黑色轎車,費用比普通出租車高出40%-100%,後來陸續開始提供混合動力車,費用只比普通出租車高10%-25%。此外,成千上萬的出租車也開始採用Uber的技術。

Uber的攻城略地堪稱摧枯拉朽。自2010年10月上線至今的兩年間,已搶灘美國、加拿大主要城市,並進駐巴黎和倫敦。

事實上Uber進駐公共交通領域,也伴隨著硝煙瀰漫。例如,Uber進駐波士頓,波士頓警方突然宣佈Uber司機違規並扣留了汽車,原因是Uber 使用GPS追蹤來計算乘客的費用,即用地圖計算距離,而不是依靠里程表。馬薩諸塞州官員稱,GPS還沒有被授予執照作為商業衡量裝置,因此不能被用來決定 出租車費用。

好不容易在波士頓獲得許可,又在紐約受挫。出租車行政官員認為這個項目有個大問題:城市條例不允許黃色出租車有預訂服務,他們也禁止出租車開車的時候使用電子設備以及拒載(Uber的車被預訂後一路便不再載客)。

但和「搖搖招車」們的本土式生長策略不同,Uber對「保守勢力」的抗爭顯得十分強硬。

華盛頓就曾為了避免Uber和出租車直接競爭,提出了一個最低收費法案,要求Uber資費必須高於出租車最低3美元收費的5倍,也就是15美元。

Uber聯合創始人兼CEO(首席執行官)Travis Kalanick隨即發給所有客戶一封郵件,強烈指責這一行政限價行為。第二天,華盛頓委員會的委員們從早餐開始便被無數封「熱情洋溢」的Email包圍了。華盛頓議案在7個月後終於得到了降溫。

Travis Kalanick的計劃是:到2012年底,Uber到達的城市所提供的租車數量皆多過當地的出租車。

本土化轉型

王煒建的計劃恰好與此相反。他的目標是,自己提供的租車控制在50台左右,而所有的出租車都能裝上「搖搖招車」的系統。這是他不得已的轉型之舉和突圍之計。

半年來,搖搖招車用戶數升至近四萬,但公司提供的租車數量也不過50台。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其後台數據顯示,訂單成交率僅四成。於是,用戶們開始怨聲載道,滿意度急跌。

2012年5-6月份,王煒建甚至不敢接受媒體採訪。「車子不夠,如果曝光越多,對客戶的傷害越大。」加上無法擺脫的「黑車風險」,9月中旬,「搖搖招車」的策略開始轉向——大範圍網羅出租車司機。

據王煒建稱,截至2012年9月底的半個月時間裡,已有一千多輛出租車安裝了「搖搖招車」系統。

28歲的首汽公司司機劉征,就是最早「應徵」中的一員。一般從城郊家中往返北京城區前,他會用「搖搖招車」看看附近有沒有合適的訂單。中午吃完飯歇會兒,也拿出來擺弄擺弄,「要是附近有活兒,就接上一個。」

「搖搖招車」的自有司機,根據車型不同,每月向公司交1200-2600元不等的「份子錢」。為了培育市場,如果出租車司機採用「搖搖招車」系統,所有乘客的付費,甚至「搖搖招車」公司每車次向乘客收取的3元到5元的調度費,均歸出租車所有。

「搖搖招車」對自有司機的規定是,不能「接私活」,且平均每天必須拉至少8單生意,或者完成240塊錢的作業量。而出租車不受任何限制。

「鐵粉」張玉清認為,出租車「挑活兒」嚴重,儘管大量出租車加入,也無法解決成交率低的問題,甚至有客戶在訂車要求裡明確拒絕出租車上門。

「其實用的人和車越多,匹配成交率就會越高。」王煒建說,「當我只有100輛車,100個用戶的時候,成交率20%-30%,若用戶達到10000個,成交率就可能達到60%-70%。」

「搖搖招車」迄今還在「燒錢」。王的思路是等用戶群體龐大了之後可以向出租車公司提出分成要求,「也可能有其他途徑,比如投放廣告」。

儘管「搖搖招車」步履蹣跚,但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和風投加入到租車O2O爭奪戰中。

嘟嘟快捷租車即將推出的叫車應用「嘟嘟叫車」,同樣定位於中端市場,資費比定位高端的「易到用車網」低,比「搖搖招車」高。

「為了保證服務質量,我們只為每台車分配20名充值會員。」「嘟嘟叫車」創始人云濤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071

一位餐廳主廚的良心告白:這是做給客人的 師傅叫我千萬別吃!

2013-05-20 TWM
 
 

 

台灣以美食聞名全球,台灣廚界的水準更是傲視群倫。

但美味的背後卻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致命陷阱,端上桌的山珍海味又摻雜著多少光怪陸離的手法?

一位縱橫業界二十年的主廚,現身道出料理食材幕後的黑暗面。

整理‧李建興、林麗娟

你確定要知道那麼多?一旦美食被揭開糖衣,醜陋的真相赤裸裸地攤在面前時,任憑再怎麼令人垂涎三尺的山珍海味,就算是老饕,恐怕也會倒胃口。

所謂「美味的真面目,廚房裡不能說的祕密」,對一般人來說,頂多讓「吃」這檔事變得戰戰兢兢,但對於拿了一、二十年鍋鏟的我,卻是一再衝擊我對廚師專業原有的價值觀。

速成美食當道 馬步功夫逐漸消失從年少到現在,我待過北、中、南好幾家知名餐廳,中西餐、冰品、養生藥膳料理都做過,一開始我也跟你們一樣,以為所有的美食都是廚師硬裡子功夫創作而成的藝術,但這只是一開始,很抱歉,現在的我,可不這麼想!

回憶起十幾歲時,滿腔熱血的我,雖不是餐飲科班出身,但憑著對美食的愛好,從最低層的學徒做起。我崇拜那些餐廳的大廚,廚技總是比自己的婆婆媽媽好上好幾倍,怎麼能夠讓原本乾澀的炸排骨變得軟嫩保水、歷久不衰?又如何在一天要料理好幾十道菜之時,還能燉煮出一鍋色香味俱全的紅燒肉?我想像,跟在這些大師身邊,能細膩地磨到三天三夜細火慢燉的馬步功夫。但,事實並非如此。

記得第一次上陣時,師傅就叫我在醃泡的肉排裡加入了一瓢瓢的白色粉末,我再怎麼菜,也知道這是小蘇打粉。我疑惑地問,「做菜要加這個?」老師傅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冷冷地說:「這就是料理的程序啊!不加,肉怎麼會嫩?」後來,師傅教我滷紅燒肉,只見師傅拿出一罐名叫「爌肉精」的東西,一打開立即就有撲鼻的香味,這味道香得很不自然,卻儼然是爌肉的味道。神奇的是,師傅滴了幾滴下去,不一會兒工夫,整鍋的清水就化為鮮嫩的湯汁,而喝起來正是爌肉的滋味。

添加物被濫用 美味淪為健康殺手身為學徒,不敢問太多,只能默默地學著這些標準流程,但我這才驚覺,原來廚房裡的瓶瓶罐罐都有令人咋舌的魔力,這也正是所謂門後的「不傳之祕」。我終於了解,以前學不會,吃起來連骨頭都入口即化的蔥燒鯽魚、南蠻漬香魚,有了冰醋酸當軟化劑加持,二十五分鐘就能迎刃而解;糖分、水分、火候、時間要拿捏恰到好處的煙燻鵝,也只要一瓶「煙燻油精」就能快速上桌。

什麼嫩精啦、雞粉啦、香草精啦……這些名字很美,美到讓很多廚師都理直氣壯地認定這就是做菜的必要程序。因此在這約定俗成的業態中,我開始幻滅,原來許多絕世珍饈,說穿了,就是灶內的一場魔術!但我擔心的是,若魔術本身只是一個無傷大雅的障眼法和捷徑,也就算了,然而真的這麼單純嗎?

拿廚界做沙其瑪、饅頭、叉燒包時,用來讓麵皮蓬鬆最常用的碳酸氫銨來說,內行人叫它「臭粉」,光俗名聽來就令人不敢恭維,雖說,這和讓菜炒起來會翠綠的小蘇打粉一樣,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但這不也就是平常我們拿來洗廚房的用品嗎?

或許有人會振振有辭地說,食用的和工業用的不一樣!但誰能保證不會被誤用?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廚房中唾手可得的鹼粉,是做鹼粽、卜肉時的絕佳助手,無色無味,讓食物變得黏稠,所有人都認為這可以用,能不能用我不知道,但既然無害,又何必在瓶身標示著「請勿誤食,一旦誤食,不要催吐,立即送醫」?

我們當廚師的不是學化工的,更不是醫生,對於五花八門的食用級添加物,也只能麻痺自己相信「這是政府掛保證吔,是安全的!」但界限的拿揑,誰又能抓得準?還記得有一次在做醃黃蘿蔔,照道理講,傳統上應該用薑黃粉去醃,但我用了老師傅給的黃色食用色素,一不小心多加了一些,整個蘿蔔變成詭異的橘紅色,我足足用了三倍醃醬的水量,才將它還原成正常的黃色。

像我這樣一時手誤也就罷了,但有多少大廚用料是不超量的?瓶瓶罐罐的可怕,就在於你永遠不知道它神效背後,到底藏了些什麼?一般做廚師的不想知道,也很難探究,只是當我們還是學徒時,在「變」出料理後,師傅總會耳提面命,「這是給客人吃的,你們最好少吃!」其實一開始台灣人還好,用的添加物都很單純,一種菜用一種,但香港人就厲害了,把添加物當菜色一樣開發,在不同的添加物裡,藉由排列組合化學反應,研究出更多更神奇的配方,坦白說,許多香港師傅少了這些法寶,還真的不曉得怎麼做菜!

共犯結構成形 添加物為食界共業與其說這是廚師的沉淪,倒不如說這是從供貨商、餐廳經營者、廚師以及消費者串聯起來的共業!

就拿「瞬間變滷汁」的爌肉精來說,在油電雙漲的今天,一瓶三百公克只賣二百多元,在一五○公升的水裡,只要加一小茶匙就成形,精打細算的老闆,誰還跟你浪費瓦斯熬個三天三夜?再說,食物速成也讓廚師出師速成,師傅不想教,徒弟也變得不想學,經營者更樂得請位便宜的半吊子廚師,畢竟一瓶在手,萬事搞定。據我所知,很多餐廳,在排排站的廚師群中,會做菜的師傅大概只有四成;但其實會不會做菜不要緊,你們消費者要的,不就只是端上桌的「好菜」色香味俱全嗎?

在做菜的過程中,所添加的可以靠著我們的良心來把關,但有些添加劑早在原料端就做過手腳了。有次我在同業的「現撈仔店」看到飼養在魚缸裡的吳郭魚身上都長蟲了,還以為老闆買了不新鮮的魚,沒想到他氣定神閒地說:「該下藥了。」我才知道,吳郭魚撈上岸養在魚缸,活動範圍變小,抵抗力變弱,就開始病變,因此現撈仔店的供應商都會提供業者藥水,一下立即﹁回光返照﹂。而且,魚貨在運送過程中難免耗損,有的供應商還乾脆打上麻醉劑,等送到店了再打解藥。

在廚界打滾了幾年,開始要外出採買,最令我難忘的就是見識過養殖業口中的「仙丹」|| 孔雀石綠(三苯甲烷)的神效。有一次去參觀一座養殖場,池中養著紅魽、花蟹、龍膽石斑等魚種,我就親眼看見業者在這如同游泳池大小的池中,加了大概一個湯碗大小的孔雀石綠來殺菌,沒想到整池原本身上已有潰爛,準備「出局」的魚,三天後傷口就癒合了。

或許你會說,孔雀石綠這種含有劇毒的殺菌劑,不是禁用了嗎?但可怕的是,就是有人偷用,這連我們當廚師的都未必知道。更令人擔心的是,在農委會漁業署禁用後,原本廉價的孔雀石綠變得奇貨可居,售價每份(約二百公克)飆漲到一萬六千多元。但台灣人就是那麼聰明,又有人立刻發明了和孔雀石綠功效類似但廉價的替代品,只改了孔雀石綠其中一種被禁的成分,就能化暗為明。

雖然嚴格來說,這屬於動物用藥的範疇,但同樣是吃下肚,不也一樣危險?身為廚師的我們,無法替消費者把關,內心如何能安?

擺脫食品添加物 標榜﹁原汁原味﹂看著這些積非成是的業態,我常在想,「難道不用食品添加物就不能做菜嗎?」我就不相信,真正的廚藝無法戰勝化學外力。於是,這些年我漸漸地拒用化學添加物,開始研究如何用物理手段就能增添美味。例如我會幫熱炒快起鍋的青菜滴少許優質橄欖油,或在選取牛排時,先去掉粗筋,好凸顯它的嫩度。

總之,對廚界再怎麼幻滅,我相信還是有像我這樣願意多做一道功夫,不被化學添加物綁架的傻子。其實越來越多主廚與我想法一樣,我期待台灣的料理界,未來會以標榜「原汁原味」為傲,當客人上門時,都能問心無愧地說:「歡迎光臨!」

良心主廚

年資:近20年

經歷:曾擔任中西餐、養生料理等餐廳主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84

$舜宇光學科技(02382)$ 6月20-21日投資者交流+公司調研紀要 叫我小K

2
本次在餘姚公司總部的反向路演規模還是蠻大的,到場的大概有60名機構投資者、券商研究員到場,其中有大概30人是從香港過來的,其餘的主要是北京、上海的機構投資者,還有少量來自台灣,另外還有部分線上投資者。

20日下午是管理層交流+問答,公司對此次活動也很重視,董事長葉總、總裁孫總、IR總監胡總、CFO馬總都有參加,還有光電信息公司的一位老總。總體感覺管理層比較務實,交流很充分,對投資者關心的問題一一解答。其中發言最多的是總裁孫泱,對公司業務運營、行業發展的理解都非常透徹。

2013年,管理層對於公司的發展還是充滿信心,雖然前幾天摩根士丹利的報告說5mega的照相模組競爭加劇,跌價嚴重,會影響公司毛利率,管理層透露出的信息是現在的出貨價格(具體出貨價不披露)相比去年高峰期大概下跌了20%左右,但是今年8mega的產品增長會很快,公司預計2013年總體的目標是:鏡頭出貨,5mega佔30%、8mega佔10%,13mega佔2%;照相模組出貨,5mega佔30%、8mega佔20%,13mega大概3-5%。在2013年一季度,公司的實際出貨情況是,5mega及以上鏡頭佔比19.3%,5mega及以上照相模組佔比44.5%。管理層認為舜宇目前在8mega及以上產品的優勢不可撼動,綜合來看,管理層認為2013年總體毛利率還是可控的,不會影響太嚴重。

公司和三星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6月份已經開始出貨,為三星提供手機鏡頭,以8mega為主,5mega為輔,預計2013年出貨量為2000萬顆。三星對產品的質量標準和要求很嚴格,公司坦承有一定難度(也是對公司生產和品控能力的一種自我肯定),但是目前合作效果不錯。公司預計2014年給三星的鏡頭出貨量會佔到總體鏡頭出貨量的50%左右。

公司認為目前市場上5mega的產品資源很充分,能做的企業也很多,但是管理層認為舜宇在8mega及以上的產品上佔有明顯優勢,高端產品資源緊張,下半年缺貨的情況可能會存在。

此外,公司的研發團隊實力強,研發投入也很捨得。將來廣角鏡頭、自動對焦、OIS光學防抖都是趨勢,對於生產企業的光學應用控制能力和基礎算法的要求都很高,AF自動對焦的技術壁壘較高,管理層認為相比同業而言,舜宇在這些方面都有優勢。

產能利用率,管理層說目前照相模組的利用率在90%左右,鏡頭的利用率在50%左右,下半年隨著三星那邊的需求大量出貨,產能利用率會上升到85%左右。

資本支出,公司今年的計劃是手機鏡頭和照相模組各投入2億,紅外鏡頭和車載鏡頭產品共投入1億,車載鏡頭的產能會double。公司目前的車載鏡頭產品全球第一,有25%的市場份額,預計未來2年至少保持40-50%的增長。車載鏡頭不同於手機鏡頭,對於像素的要求不高,100萬像素左右即可,但是對於環境要求很高,需要應對高溫高濕這些,也是有一定的技術壁壘。

關於出貨價,具體價格沒有披露,但是晚宴的時候CFO馬總給了一個指引,8mega的產品大概是5mega產品的2倍,13mega的產品又是8mega的2倍。但是隨著像素的提高,產能會下降,同一條生產線用於生產5mega產品,產能是生產8mega產品的1.5倍,13mega同理。

8mega和13mega的鏡頭內供和外部供貨的比例,公司預計到13年4Q,8mega的內供比例大概會提到30%,但是公司一向堅持比較穩健的經營風格,為了抵禦外部風險,內供的比例不會太高,最多40%。目前13mega的鏡頭主要外部供貨。

有投資者問到下半年蘋果低價iphone的推出是否會對國內的主流手機廠商(華為、聯想、中興等等,都是舜宇的主要客戶)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公司鏡頭和照相模組的出貨,對此總裁孫泱是這麼認為的:他不評論蘋果的這一策略是否正確,首先他認為低價iphone的出現不會對華為、中興等品牌的銷售造成很大的衝擊,他相信這些優秀的國內廠商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而且華為、中興等品牌的出口份額越來越大,這會提供一個很重要的緩衝。其次他認為蘋果推出低價iphone,必然會給蘋果帶來更大的成本壓力,對於成本控制的追求會更高,他認為舜宇的產品在性價比方面很有競爭優勢,也許會是一個新的市場機會。

公司去年下半年在硅谷新設了一個子公司,目前運營良好,也更有利於公司和硅谷的創新型企業達成更多的合作協議。leap motion 7月20號發售,舜宇供給leap motion的出貨計劃大概是100萬台。新加坡那邊的子公司業務拓展也不錯。

第二天我們參觀了工廠,由於保密原因,我們只參觀了其中的部分非核心生產線,可以看到自動化率已經有了明顯改善,尤其是在流水線的前段,後段還是人工比較多一些(公司說後續隨著自動化率的進一步提升,毛利率還有想像空間)。我們從車間牆上的考核表也可以看到,1-5月份手機鏡頭總體良率還是不錯的,2mega的穩定在85%以上;3mega的在82%-90%之間,4-5月份的劣於前幾個月;5mega的1-2月份還不錯都在85%,3月份下滑到70%,5月份又回到77%了;8mega的穩定性比較差,2-5月份分別是87%、51%、67%和48%。

我也跟其他一些機構投資者簡單的交流了下,香港的幾位券商都說總體會給一個比較正面的評價,認為公司後續的表現值得期待,國內的幾家fund也表示會逐步建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78

私募基金經理眼中的一流研究員 叫我凱特

http://xueqiu.com/8683778763/24465593
前兩天收到朋友轉給我的一封farewell letter,是一個大券商的研究員在近日離職時寫的。文章洋洋灑灑幾千字,言辭誠懇,真情流露,看得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感同身受,眼眶不禁有點小濕潤。

  研究員是外人眼裡是標準的高富帥職業,名校、高知、高薪,精神抖擻,出口成章,意氣風發。常規工作內容包括分析各種數據、建財務模型、計算各種指標、做盈利預測、寫報告,給客戶路演。

  只是從來沒人告訴外人,這些常規的工作,是有多麼枯燥和耗時,並且即便這些工作做得再好,也未必能讓你從優秀的集體中脫穎而出,走向卓越。過了幾年後,頭髮也掉差不多了,肚子也大了,眼神也呆滯了,還沒熬到上榜新財富,職業生涯走向枯萎。

  作為客戶,我常常很理解研究員的勤勉盡責和辛苦努力。但這事情就好比戀愛一樣,在我需要蘋果的時候,你用一箱鴨梨來愛我,是讓彼此都很痛苦和尷尬的事情。今天我們所需要的研究服務和我們得到的,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

  研究的力度

  拿大券商說,幾乎就是Google earth般的無縫覆蓋,從行業到個股。每天不下一百封郵件,七八十條短信和點評,這到底是研究過度,還是研究不夠呢?

  我常在辦公室感嘆說,報告多得來不及看,有些報告厚的可以當被子蓋。而看罷,又常常是一片蒼茫。關鍵邏輯總顯得有點牽強,觀點也似霧裡看花。對於這種實在無法一見鍾情的邂逅,看在這份沉甸甸、一大摞的情份上,也試圖走了一下日久生情的道路。而這種投資往往和感情一樣,不是無疾而終,就是肝腸寸斷。

  總結下來,這種本該輕描淡寫的篇章,就不必濃墨重彩了。不是所有感情都通向婚姻,不是所有研究都通向投資。有些過程是必要的知識積累和儲備。不出深度報告,不丟人。

  再一種是標題黨。短信或點評的提示非常引人入勝,內容卻很稀疏。不是所有投資人對產業、企業和產品的理解都能達到行業專家的深度。投資人也需要被教育、被征服,能把自己的思想灌輸到別人的腦子裡的,除了老婆,還可以是優秀的研究員。

  研究本是一種主觀能動性很強的工作,每個人對信息的挖掘和理解都有所不同。而今天我們都在漸漸走向一種誤區,我們強調研究體系、規範、標準化。然而這些東西往往單調,枯燥、乏善可陳、不解風情,更毫無魅力可言。投資人喜歡看到新鮮的信息、新鮮的邏輯和新鮮的觀點。哪怕還沒有被市場證明過,也沒有關係,不用力試一下,你怎麼知道沒有好結果。

  研究的尺度

  今天中國市場投資者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越來越多的利益集合體存在於這個市場裡。從前的中國市場,以散戶為主,對於稍微專業一點的投資人來說,都很有優勢。今天的市場裡,利益家族成員有大股東、大小非、管理層、基金、私募、保險等等,這些個個都很專業。

  以前的研究員,只要對自己的研究結果有把握,市場終能證明其有效性。而今天的市場裡,研究員成功推票的條件,除了要做足功課,甚至還需要溝通協調各種利益關係,幫助各類投資者和管理層在每一個不同階段都能保持利益一致,準確理解和把握公司股價的動向。

  我常常感覺,這種按摩股價的服務,已經超越力度範疇,遊走在尺度邊緣了。但也沒有辦法,大多數人都恐懼風險,要迴避波動,越簡單粗暴,越有效。所以造成了很多研究員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在鑽研股價短期波動上。每天有一半的郵件和短信內容,都實時提示市場情緒和一致預期變化情況。

  雖說投資要做的是大概率事件,甚至是要做確定性的事情。而市場之所以有效平衡,靠的還真是對同一信息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恰恰就是不確定的。不是所有投資人都關注短期波動的,只有綜合了很多客觀因素的長期邏輯,才是建立起投資決策的基石。

  曾經有朋友一起交流時曾提出一個觀點說,一流的研究員是能發現和把握行業性的機會,二流研究員才是能搞定一兩家公司。一句話道出了真諦。

  研究的格調

  草木一秋,黑馬一鞭。長長的投資生涯裡,大多數的夜晚,都是堆滿了寂寞苦楚。無言獨翻公告,月如鉤。較之一兩天的股價波動帶來的快感,寂寞清冷算得上是人間正道。

  很多口若懸河、人脈關係強大、消息靈通的研究員,客戶當然很喜歡;但對於博學刻苦,細緻嚴謹,謹慎客觀的研究員,哪怕他看上去不是那麼招人喜歡,仍然能夠贏得客戶深深的尊重。這種尊重,源於對於知識、刻苦精神、獨立思考以及勇於堅持的品質的讚賞。

  同樣是研究工作,不同的人做的方法和成效也各不相同。有人做得塵滿面鬢如霜,也有人把這工作做得活色生香。但話說回來,做任何一件事情,最高的境界永遠是,把事情做得有格調。

  就好比姑娘總是喜歡和有深度、有風度、有氣度的人交往;投資也一樣,投資的長邏輯,也需要有深度,有寬度,有角度。形象總塑造成要麼好像暴發戶,要麼好像臭流氓,姑娘也會擔心,也會猶豫,這不長久。

  做事的風格、做人的品格,其實與研究的方法也是一脈傳承。票有漲跌悲歡,月有陰晴圓缺,上不去的股價和下不來的腰圍一樣的都是讓人特別惆悵的事情。但投資者心裡都清楚,估值的擺動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業績的長期變化才是研究員需要客觀分析和把握的關鍵。

  真正成功的研究員,除了要瞭解研究的著眼點在哪裡,更要知道需求的出發點在哪裡。Farewell letter裡提到,他這些年從前輩身上學到了很多,卻總感覺望其項背,高山仰止,工作不像他想像中那麼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每天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讓他不得不放棄。

  其實熱愛這一行,不是愛它浮華的外在,而是愛上一種每天學習和思考的習慣。正像婚姻幸福的秘訣一樣,從來不是沒有遇到誘惑和考驗,而是怎樣穿越。投資的路上,也是依靠研究的幫助,穿越業績地雷,穿越行業衰退,穿越經濟週期的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873

雷軍:西方媒體叫我雷布斯 暗含對中國山寨的批評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223.html

雷軍的野心,遠比我最初想像得大

而且,這野心,並不是空中樓閣

中國本土已經可以支撐世界級的互聯網企業,騰訊成為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帝國,微信在海外已有超過1億用戶,阿里巴巴放在全球電子商務的舞台上也是翹楚。小米,用3年4個月的時間,達到100億美金的市值,史無前例。面對這樣的成長速度,雷軍說:「小米才剛剛開始,我們的未來會更誇張」。

此前人們對雷軍的概念是「中國的喬布斯」,小米也被認為是最有「蘋果」氣質的產品。然而,雷軍並不滿足於成為成喬布斯第二。採訪中,他對我說,不喜歡別人叫他雷布斯,尤其是西方媒體,裡面暗含「中國山寨」的批評。他說,雷軍有雷軍的精彩。

對「小米模式」,雷軍給出的定位,說實話,有點令人咋舌,這也是我覺得他的野心遠比我最初想像得大的原因。他說,小米模式,相當於蘋果、谷歌、加亞馬遜。

跟一位IT業內的朋友聊天,說到雷軍這個提法,得到的評價是:「可真敢說呀!」這不禁讓我想到,跟另一個企業家朋友聊天時候,他談到的對馬云的看法,他說:剛開始馬云說一些話,什麼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之類,人們聽了都笑。後來人家真的做到了,別人再想笑的時候,也不敢笑了。

反過來,我問自己,雷軍為什麼不能呢?如果3年4個月市值100億美金算第一個奇蹟的話,為什麼不會有第二個?

前谷歌全球副總裁、Android產品副總裁Hugo Barra用他自己的加盟為這個奇蹟增加了砝碼。

我問雷軍,虎哥加盟是因為花邊新聞嗎?雷軍笑笑說,我不知道。可就算因為谷歌創始人搶了虎哥的女朋友,全球希望虎哥加盟的公司也數不勝數,能忍著北京PM2.5爆表的空氣,到北京的清河來工作,也足以說明這位安卓的全球領軍人物,看好小米的發展。

去位於北京清河五彩城的小米總部採訪的時候,聽員工介紹,小米員工的工作時長是6乘12小時,這還是標準時長,雷軍等高管恐怕還要更長。其實,在做小米之前,在金山的時候,雷軍就有「中關村勞模」的稱號。但這位勞模的前40年總是不能大成,以至於年逾不惑,還是心有不甘,冒著被人恥笑的風險,仍要創業。

雷軍自己說,光靠勤奮加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創業要想成功,得在颱風口放風箏

不知道移動互聯網這場颱風,能不能承載雷軍的野心。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705

博分享(17):小加哥哥叫我哋tig​hten seat belt 寗零

http://notcomment.com/wp/?p=17725

這星期小加哥在他的網站叫我哋小心人仔one way street up的時代已是過去式,這同筆者上星期的manage d peg年代將來臨的guesstimation也很match。至於銀行業界都會好開心,因為有升有跌就有volatility,也就可以推出多D理財產品。不過投資者是不是一定賺錢的就唔知啦,銀行就可以說一定多咗渠道make money。

所以HSBC馮總也説人民幣波動頻密特別是向下的波動較以前大,反映由市場定價的趨勢日增,若視之為常態發展,預料市場對人民幣的產品及服務需求將相應增加,滙豐的目標是保持在人民幣業務上的領先地位,一直有研發各類人民幣產品,若人民幣波幅擴大,可即時有產品就緒以滿足客戶需要,在發展上具有優勢。她表示,滙豐去年人民幣存款錄得理想增長,亦能保持人民幣業務的市場佔有率。

以下就是小加哥網誌全文,有興趣慢慢看:

繫好「安全帶」,迎接人民幣雙向波動時代

在過去幾周裏,人民幣匯率的走勢恐怕讓不少的投資者和進出口商都心跳加速。2月中旬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連續多天跳水,在短短三周之內曾經下跌1.4%,創下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啓動以來的最大跌幅,引發了全球市場的各種揣測和聯想。

人民幣匯率為何突然走軟?這究竟意味著什麽?這是很多人都在關心的問題。在我看來,第一個問題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二個問題。無論是什麽原因導致了人民幣匯率過去幾周過山車式的運動,有一點是非常確定的:人民幣匯率單邊上揚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管理人民幣匯率風險的需求會日趨緊迫。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不斷推進,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接受和使用人民幣,參與人民幣匯率市場博弈的供求方將日漸增多,人民幣匯率的波動風險勢必增加。

實際上,在過去幾年中,人民幣國際化加速的迹象十分明顯,人民幣早已不是只在中國流通的貨幣。國際清算銀行最新調查報告顯示,2013年人民幣在全球的交易額已經排名第九。香港的人民幣業務發展尤為迅猛,人民幣存款和結算金額均出現激增。在2010年,香港的人民幣存款總額還僅有600多億元,今年1月已經增加至8,930億元。香港銀行自2009年開始接受人民幣貿易結算,在短短幾年內,經香港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總額已經攀升至2013年的3.8萬億元。

隨著人民幣越來越普及,倫敦、新加坡及台北等城市近期也爭相發展人民幣產品,有意轉型為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在幾年前就未雨綢繆,早早做好基礎設施方面的配套,抓緊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機遇。以香港交易所為例,我們在2011年已開通人證港幣交易通,以方便企業在香港以人民幣發行股票;2012年我們推出了全球首隻人民幣可交收貨幣期貨合約。目前在香港交易所旗下市場交易的人民幣計價產品已經達到112隻。

今天,我們早期所做的準備工作已初見成效,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人民幣貨幣期貨。自2012年推出以來,香港交易所的人民幣貨幣期貨成交量和持倉量一直穩步增長。上個月,人民幣貨幣期貨的日均成交量創下了1,461張合約(名義金額為1.46億美元)的新高,較2012年的日均成交量增長五倍。2月25日,人民幣貨幣期貨的成交合約張數創下了5,970張(名義金額為5.97億美元)的最高紀錄。與此同時,人民幣期貨未平倉合約數量也增長了六倍多,在2月14日創下了23,887張(名義金額為24億美元)的新高。隨著越來越多投資者意識到人民幣匯率不再只漲不跌,他們管理外匯及利率風險的需求將與日俱增,尤其那些是以人民幣進行結算或投資業務的公司。

去年11月,中國領導人在十八大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思路,具體落實到金融改革方面,中國將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我們預計未來數月內人民幣的國際化將進一步提速。對於我們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人民幣離岸業務的競爭中,要想持續領先,我們就必須與時俱進,提供滿足市場需求的多種風險管理工具。

因此,我們最近正在籌備多項工作計劃。例如,在收市後期貨交易時段新增人民幣貨幣期貨交易,近期已獲香港證監會批准,預計在4月7日即可推出。開通這一時段的人民幣貨幣期貨交易,有助位於歐美洲時區的投資者利用這一產品管理人民幣匯率風險。

而且,我們正在研究延長人民幣期貨的合約期,以方便投資者做更長線的風險管理。日後的計劃還包括將合約期延長至超過16個月、推出人民幣貨幣期權以及進一步延長收市後期貨交易時段。另外,我們日前宣布推出內地市場數據樞紐,這是我們首個在中國內地的基礎設施據點,目前會先向內地的客戶提供指數和證券市場數據,今年稍後將再加入衍生產品市場數據。

最後,我們在人民幣業務方面的準備工作已延伸至場外交易的衍生品領域。去年我們推出了場外結算公司,場外結算公司現已開始為單一貨幣利率掉期合約、單一貨幣基準掉期合約、不交收利率掉期合約及不交收遠期外匯合約進行結算,在另一領域為投資者管理人民幣相關匯率、利率風險提供服務和支持。

多年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人民幣被低估了。自2005年中國啓動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儘管人民幣匯率偶有波動,市場一直預期人民幣將持續升值,幾乎沒有貶值的風險。但是,最近兩周的市場走勢確實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風險教育課——沒有什麽是恒久不變的,人民幣匯率不可能只漲不跌。

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時代,所有人民幣用家和投資者都需要繫好「安全帶」,做足匯率風險管理。我們的人民幣貨幣期貨產品,恰好為這類風險管理提供了工具。我們已經朝正確的方向踏出了第一步,不過,這還遠遠不夠,隨著人民幣逐漸走向海外,市場需要更加豐富的人民幣計價產品。未來,我們將繼續努力,銳意進取,密切關注市場需求,準備好迎接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各種機遇。

友人上星期攝於維園花展,你去咗未?筆者還在紐西蘭,無得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58

孩子,別叫我養你一輩子

2014-06-23  TCW
 
 

 

最近連續聽到三則「啃老族」(亦稱尼特族〈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指畢業後不工作靠父母養)的故事。故事之一,一對父母苦心栽培兒子,殷殷望子成龍,攢了錢,送他到法國學設計七年,萬沒想到埋下災難的種子。學成回國後,擁有國際視野的兒子,每次應聘都無法持久,自認懷才不遇,終日宅在家。快四十歲,才終於穩定。但收入有限,買房、買車,還是跟父母伸手。父母不給,就糾纏,因為從小到大,給習慣了。兒子都中年,卻不成熟如嬰兒。養兒如此,唉,不難瞭解這對父母多年來的痛。

雖然「啃老族」已在全世界氾濫,但如此近距離看到他們的面孔與肌理,還是不寒而慄。我的一顆心忽然變得卑微,孩子成人後,我只期盼他願意工作就好,二十二K也無妨。拜託,別讓我的銀髮歲月被「老嬰兒」給賴著。

此時,電視飄出驪歌,新聞畫面裡是一張張青春面孔。有些人正順應父母的費心,將出國深造。聽了那三則啃老族故事,我忽然憂國憂民。我想提醒一心一意栽培兒子讀名校的父母們,前述故事的寫實。當你給孩子視野與文憑時,別忘了檢查一項容易被遺忘的能力:獨立與負責。視野可以連結到格局、未來的競爭力,亦會連結到另一個等號:「眼高手低」。

究竟是視野,或眼高手低?經濟獨立,是很清楚的指標。這年頭,只有「要不要」工作,沒有找不到工作。別讓找不到工作,合理化。做大事前,先從小事學起。如果,不肯彎腰就低、就簡的年輕人,不稱其為眼高之輩,難不成你要說這是視野高?

我的二妹,過去十年,白天領二十二K月薪,晚上在昏黃燈光下做一件件幾塊錢、幾毛錢的加工,獨立養孩子。你以為這是民國六十年代才有的畫面,不是的。每每看著她孜孜矻矻的身影,我便肅然,她比那些眼高手低之輩更讓人敬佩。她沒人能啃老,但有扛起人生遭遇的雙手、踏實過日的雙腳。

現代父母急於給孩子飛黃騰達的翅膀,卻忘了教育:先站起來,以為「站起來」是本能。哎呀,千錯萬錯莫過此。或許,當你知道,在台灣有四十七萬名「尼特族」時,會重新審視「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並不在遙遠天邊。」之於年輕人,我則發自內心建議:「幸福的第一步是,用自己賺的錢過日子。」

(本專欄每兩週刊登一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72

叫我第一代 和億集團執行長 林晉頡

2016-03-10  NM

不論是米其林一星添好運,或是日本人氯甜點PABLO,近年餐飲界竄起的排隊名店,其實出自這家成軍僅-一年半的和億。

背後操盤手林晉頡,出身台中近百年澄清醫院,外公是前副總統謝東閔,他銜著金湯匙出生,卻寧當「負二代」,借貸千禹元,勇闖餐飲界。為拿到代理權,他租下廢墟改建商場;為進駐百貨,又壓低姿態,頻吃閉門羹。

同業等著「小孩開大車」的他出糗,他卻越開越穩,闖出年收近8億元的版圖, 「不要再叫我第四代,我是第一代!」

讚出臺北捷運地下道時,陣陣刺骨寒風襲來,和億集團執行長林晉頡拉了拉外套領口,又鑽進了自家和億商場,口中喃喃唸著,「這入口得再做個什麼,吸引人進來;非用餐時段已有甜點咖啡PABLO可增加人潮,也許再多些文創元素,增加可逛性。」

廢墟變商場

這一年半來,他幾乎每天一早從台中搭高鐵北上,穿過捷運地下道到對面的和億「上班 。很難想像這裡曾是閒置五年的「廢墟 」,「當初租下來做商場,沒人相信我們會成功。」

相較於同樣位於台北車站商圈的微風、京站、新光三越等知名百貨,和億集團名氣或許沒那麼響亮,但旗下餐飲品牌「添好運」與「PABLO」,一個是米其林一星平價港點,光是招牌酥皮叉燒包,來台後創下日賣六萬六千個的紀錄;一個是日本前三大排隊甜點,開幕三天單店就賣出上萬個起司塔。

統一時代百貨表示,添好運是餐廳裡坪效最好的。但對商場來說,和億是新品牌,雖位於台北車站精華商圈,地點仍稍偏:藉由代理添好運、PAB」O等知名品牌的策略,成功集客,也拉抬商場人氣。

集團成軍僅一年半,光添好運四家店,營收達五億八千萬元,若加計商場與其他品牌,營收約八億元。背後操盤手林晉頡年僅三十五歲,餐飲界幾乎沒人認得,讓人好奇餐飲新兵的背景與來歷?

新秀家世顯

在Google輸入林晉頡,跳出數十筆資料中,除了添好運,便是「醫院世家第四代」。出身台中近百年澄清醫院,外界大多僅知林家四代行醫,其實,林晉頡還有個有名的外祖父-前副總統謝東閔,舅舅謝孟雄則是實踐大學董事長。

讓人欣羨的家世背景,林晉頡卻鮮少主動對外界提起,連事業夥伴和億策略長曾仕翰也是媒體報導後,才知他有名人外公。

「你們或許不相信,但我創立和億,沒向父親拿過一毛錢,最大的金主是哥哥林哲釭,初期資本額僅幾百萬元,後來增資也是跟銀行貸款。」

林哲釭是和億的第二大股東,任職澄清醫院副院長。去年底,因為替家族操盤、投資逾四億元籌設的柏伏健康管理中心落成剪綵,才首度在媒體鏡頭前曝光。

澄清醫院是中部最大私人醫療集團,旗下還有護理中心、月子中心等關係企業,但都不脫醫療本業。唯獨第四代二兄弟「撈過界」,跨足餐飲。

大雞慢慢飛

身為長子的林哲釭,從小便照著家族的期望,一路拿到美國預防醫學博士,回台接班。相較於成績優秀的哥哥,林晉頡自嘲從小不愛念書,一直是父母眼中讓人擔心的小孩。

在林晉頡記憶中,自己甚至連吃飯都比不上哥哥,「沒吃完不能下桌,吃到最後,大家都走了,只留一盞小燈:我也不知道,為甚麼我吃飯那麼慢。」

他也還記得,有次買了心愛的玩具,回到家卻被罵慘了,他哭著拿回去退,此後再買玩具,他一定找哥哥合夥,「比較不會被罵。」循哥哥的路,他十三歲出國,取得企管碩士後,被父親叫回來規劃醫院新建的停車場。

當時未滿三十歲的他直覺,「這裡鄰近中科與東海商圈,整棟建築只做停車場太可惜。」

他說服父親林高德,引進美國模式,將醫院停車場一樓規劃成J-Mall,又壓低姿態,拜託知名餐廳進駐,「他們開的條件,我們幾乎照單全收。」J-Mall也沒讓他失望,開幕就造成轟動,日來客數近千人。

至於代理添好運,則是一段意外插曲。 「雖然老婆是廣東人,但我不愛港點,偶然機會,在香港吃到添好運,尤其是酥皮叉燒包,才因此改觀。」

跨界負二代

經朋友介紹,林晉頡得知添好運想到台灣展店,興起創業念頭,「他們找了大半年,不乏台灣知名連鎖業者,卻始終找不到合適夥伴。「為爭取代理權,林晉頡不但洋洋灑灑寫了一整本計畫書,甚至還大手筆租下千坪「廢墟」,只為幫添好運打造旗艦店,也因此跨足商場經營。

他搔搔頭說,「大概是誠意打動他們。添好運對其他集團來說,只是其中一個品牌:對和億卻是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的品牌。我們用盡全力去拚,別人不見得會。」跟他接觸過的同業則形容:「凡事親力親為,不像富二代。」

要代理品牌,還要做商場,資金不夠,他求助哥哥。林哲鈺說:「其實,當初弟弟把J-Mall做起來時,我很感動。」、「餐飲業首重地點,既然台北車站地點對了,沒啥好擔心的。」

兄弟倆私下籌錢投資,直到跟添好運簽約後,才告知父親。「爸爸問我錢夠不夠,我不想用他的錢。其實,一路走來,哥哥是我最大的金主,只是他跟我一樣領薪水,也得跟銀行貸款。」、「我們哪是富二代,根本就是『負二代』!」

名店打前鋒

雖拿到名店代理權,卻馬上面臨挑戰,四個月內得開出第一家店,但台灣與總公司雙方,對於硬體設計、物料進口等等,卻遲遲無法取得共識,「一改再改…眼看時間逼近,我要團隊先妥協,等開出第一家店做出成績,再慢慢跟對方談。」

添好運目標五年要開十家店,除了自家的旗艦店,林晉頡也積極尋求進駐百貨,卻頻吃閉門羹,「約訂的時間,我帶了所有簡報資料,卻枯等一個多小時。雖有米其林一星光環,但店還沒開,大家都在觀望。」直至二〇一四年中,台北車站添好運開幕後一炮而紅,才讓百貨掉頭,主動上門邀約。

雖有添好運加持,但和億商場位於地下一樓,「跟捷運出口相連,但實在閒置太久,剛開始餐廳業者都在觀望,怕人潮進不來。」

隔年三月,商場開幕,林晉頡除引進日本最大平價豬排連鎖店吉豚屋打頭陣,又代理美國最大法式越南三明治LEE.s,鎖定附近上班族、補習街與通勤的年輕族群,客單價約百元上下,避開與微風、京站約三、五百元的客單價正面交鋒。

小孩玩大車

幾次採訪,林晉頡總是簡單襯衫、西裝褲打扮。他短短一年半,接連代理三個國際知名餐飲品牌,還得兼顧商場招商經營,同業看他,就像「小孩玩大車」,都等著他摔車、出糗。

「連我爸爸也要我不要太急!但隨著越來越多國際品牌紛紛來台,一定要先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不快不行!」他一邊攻城掠地,還得駐兵囤墾,一年半從五名員工擴充至四百人規模。而這輛高速行駛的列車不但沒翻,還越開越穩,也跌破一干人眼鏡。

「我爸最近又問我,錢夠不夠用,他想投資。」說著時,林晉頡眼角閃過一絲得意。但今年,他決定暫緩腳步,「今年目標是展店、顧好品質,不再開新品牌。」忙碌的他說:「忙再晚一定回台中,假日盡量陪老婆跟小孩,即使只去公園都好。」

這天兄弟倆難得一起回到澄清醫院,林晉頡說:「現在房間都被改成病房了。」、「小時候上課遲到,還會搭救護車去學校。附近有家飯糰,是我吃過最好吃的。」、「以前跟媽媽上第二市場買菜,一定要去丁山吃肉丸。」兄弟倆你二曰我一語,興奮說著。

感情甚好的兄弟,其實相差六歲,且林哲鈺國中就赴美留學,兒時二人「很不熟」。「反而是畢業回台後,才比較有機會相處。」林哲鈺說,各自接班與創業後,遇到困難或挫折,也會互相訴苦、打氣。

如今兄弟各擁一片天,也一路相挺。對照大家族常上演的兄弟爭產,我想起林晉頡說:「不跟爸爸開口,因為我想當『第一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689

“大馬賭王”林國泰:請叫我“郵輪之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309.html

林國泰是馬來西亞富豪林梧桐的次子,現任雲頂集團主席。林梧桐生於中國福建省的安溪縣。1937年,19歲的林梧桐赴馬來西亞打工, 1964年創辦雲頂集團。林國泰1976年進入雲頂集團任職,上世紀90年代初期,林國泰看好郵輪產業,於是說服父親進軍這一行業。

更喜歡“郵輪之王”稱呼

第一財經:你當年說服你的父親進入郵輪業,為什麽當時你對郵輪感興趣?

林國泰:郵輪業從美國開始,我相信美國人在做這門生意的時候,做了合適的市場調研,當他們變得非常成功的時候,我告訴自己郵輪這類生意也應該在亞洲成功。而令郵輪業成功的原因是它物有所值,因為很方便(遊客),把這兩項因素相加,郵輪就是一項很好的假日出行工具。方便的意思,就是你不需要打包行李,如果你要在3丶4個地方旅遊,打包然後去機場,很不方便。

第一財經:雲頂集團以博彩業為人熟知。現在你大力發展遊輪業,郵輪業目前占集團利潤的多少?你希望雲頂香港未來在集團占有什麽地位?

林國泰:郵輪業是在雲頂香港旗下的,這是一個標準的上市公司。我們希望,正如你今天在簽約儀式上看到的,有了新的郵輪訂單,我們有能力令雲頂香港的郵輪業務未來翻兩番、翻三番,甚至翻十倍。這是我為雲頂香港制定的計劃,專註於郵輪業,成為中國香港乃至亞洲的主要公司。

第一財經:目前全世界兩大郵輪公司嘉年華和加勒比,占有全球市場的70%以上。雲頂是亞洲的後起之秀,對於雲頂集團在郵輪業的市場占有率,你有什麽目標嗎?

林國泰:在過去23年,我們都是亞洲及中國香港的重要公司,我們也是亞洲郵輪業的領導品牌。現在我們要擴大品牌,建造新船,創造更多收益。我們是唯一有造船廠的郵輪公司,或者說,唯一有郵輪公司的造船廠。我們可以看到,現在造船廠的訂單已經排到10年後了,沒有任何生意能夠等10年。我們唯一可以確保新船建造的方式,就是自己造,所以我們收購了造船廠。

第一財經:對於中國市場的規劃如何?

林國泰:我們的第一艘船有15萬噸排水量,將在星夢郵輪品牌旗下運營,將以中國的廣州南沙為母港,在11月下水。我們的團隊正在緊張地做準備,我相信它將成功,因為現在即使在上海以外的其他中國地區,郵輪業強勁增長,將有很好的增長率。我相信中國南方,廣州,都是一樣(快速增長)。

第一財經:現在郵輪搭配賭場的經營模式在世界很常見,那麽是否你擁有的每艘郵輪上都有賭場?

林國泰:不只是我們公司,幾乎世界上所有郵輪,包括我們競爭對手的,美國公司,都有一些形式的博彩設施,但這和在陸地的賭場不一樣。所以事實上,郵輪上的博彩是一種娛樂方式,就像表演丶購物一樣,這就是我們提供的郵輪體驗之一。

第一財經:但是郵輪的利潤主要來自於博彩?

林國泰:不,我剛才解釋過了,主要來自於郵輪上的各種業務,博彩只是郵輪體驗的一小部分,所以博彩業務並不是主要利潤來源。

第一財經:所以你不認為博彩是壞的生意嗎?因為很多人把一輩子的身家都輸掉了。

林國泰:關於這部分我們可以讓澳門討論一下。如果你真的很想賭的話,你就去澳門了。我們還是專註在郵輪業,通過我們的新船,我們希望提供更多精彩的娛樂,給客人提供精彩的郵輪體驗。

第一財經:一些媒體叫你賭王,你喜歡這個稱號嗎?

林國泰:這是不同公司的業務,我有很多稱號,當然我更希望被叫做“郵輪之王”,而不是“賭王”。郵輪業在全世界來講可以比賭業發展的更大,賭業不是唯一可以賺錢的生意。我相信郵輪業的利潤將比賭業更高。

第一財經:你的造船廠將為中國消費者量身定做郵輪,可以談談你的新遊輪上有什麽中國特色嗎?

林國泰:作為一個華人,我覺得食物最重要,現在很少的郵輪提供中國和亞洲食物。在我們這建了完全提供中國菜的餐廳,各種各樣的中國菜,我們有廣東餐廳丶四川餐廳,火鍋餐廳,希望更更好服務中國遊客。

進軍生物科技行業

第一財經:你的商業理念是什麽?

林國泰:就是由我們集團創辦人丶我父親傳下來的理念和文化,我想要跟隨他的腳步,努力工作,誠實,善待員工。

第一財經:他是影響你最大的人嗎?

林國泰:絕對是,他是影響我最大的人。

第一財經:你父親是一位很成功的商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是什麽感覺?

林國泰:我不是生而富貴,可能我的孩子是生而富貴。在我小時候,我父親事業還在上升期,他是白手起家的。我們生活的很好,但不算富貴,他教了我們很多很好的價值觀,我很感激我的父母,他們很偉大。我也要這樣教我的孩子。我希望他們獨立,他們有資源,可以做令他們開心的事。我想我的下一代很幸運,他們有更多選擇,他們應該挑選令他們開心的選擇,而不是為生活發愁,因此他們很幸運。我希望他們可以好好利用(財富)。

第一財經記者:你認為自己孩子的童年和其他人一樣嗎?

林國泰:他們當然生活得更好,也比我小時候好,時代不同了,但價值觀是一樣的。我希望他們可以繼續保持努力工作丶誠實丶善待每個人的價值觀。如我所說,我希望他們有自己的選擇,只要他們開心,這對我來說最重要,沒意義去做了自己不開心的選擇,我認為我們很幸運,我做的就是我熱愛的事,我不認為我是在工作,我非常享受挑戰

第一財經:財富對你來說重要嗎?

林國泰:不,我已經有夠多了,問題是怎樣利用財富令家庭丶社會受益。從這點考慮,我目前的一個興趣是生物技術,怎樣增加人們的健康,治療重大疾病,例如癌癥,我很樂於把錢都花在這上面。

第一財經:你已經投資在生物科技了嗎?

林國泰:對,這是私人投資,跟雲頂香港沒有關系。這是現在令我開心的事,讓我的財富更有用令他人受益。如果我有機會為中國做貢獻,我會進入健康產業丶生物技術,有巨大的潛力,這是未來,例如基因技術,我希望可以解決世界面臨的一些問題,怎樣讓這些技術在中國應用,如果有機會,我非常樂意發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