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銀行業巨頭遭遇了十多年來最疲軟的利潤增長。由於盈利對貸款增長過於依賴,中資銀行需要不斷擴充資本,而作為再融資渠道之一,出售股票將帶來昂貴的股息支出,使銀行盈利面臨進一步下降的風險。(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彭博新聞社,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各自計劃出售800億人民幣優先股,中國銀行則表示將再融資1000億人民幣。這些銀行尚未公布證券將於何時發售。
2013年,中國工商銀行收益的75%來自凈利息收入,即其回收貸款利息與支付存款利息的差額。與美國和歐洲的大銀行比起來,中國銀行業更依賴貸款增長,這種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運作模式意味著銀行需要不斷補充資本。
出售優先股顯然是再融資的新渠道之一。在中國遵循的巴塞爾資本協定III框架下,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的最低標準為7.5%,到2014年底 ,大銀行的一級資本充足率應達到7.9%。德意誌銀行分析師Tracy Yu和Hans Fan在此前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
假定其優先股全數發行,我們預計中國工商銀行的一級資本比率將在2014年底增長60個基點至11.70%。
而東北證券駐上海分析師唐亞雲在接受彭博新聞社采訪時表示,銀行優先股的收益率或被定為8%-9%,這樣一來,中國五大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將因此承擔昂貴的股息分紅,給銀行凈利潤增長造成額外負擔。
此前,中國五大銀行的股票已經受到壞賬率上升和經濟萎靡的限制,其交易在全球銀行業中市盈率估值最低。截至6月底,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占未償貸款比重已升至1.08%,達2011年一季度以來最高水平,進一步減弱了投資者對五大銀行股票的偏好。
輝立證券駐上海分析師陳星宇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這是個惡性循環。”
“優先股是一種再融資的新方式,但代價昂貴,也並不會改變許多投資者對中國銀行股的悲觀看法。中國銀行業盈利狀況及資產質量的惡化將持續至少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