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陳景祥﹕書店風波 掀動立會特首選情

1 : GS(14)@2016-06-20 05:26:09

【明報專訊】銅纙灣書店店長林榮基上周四向媒體披露被捕過程的細節,及在內地協助調查時的經歷;他在記者會上表示,「香港人要站出來向強權說不」,結果上周六的一場遊行,參加者達6000人(主辦單位數字,警方指高峰時1800人,不管哪個數準確,兩天內有大批人自發上街,說明事件觸動人心,有「迅速動員」的效力!)事件不斷發酵,勢必影響今年9月立法會選舉和明年3月特首選舉。

觸動一國兩制底線

相信參加遊行的人不一定都去過銅鑼灣書店購書,也未必喜歡閱讀該書店內主打出售的大陸政治秘聞類書籍,他們上街,是因為「書店風波」觸動了一國兩制的底線 : 到底大陸執法人員是否曾經在香港拉人?銅鑼灣書店5人犯的是什麼罪?處理這次事件的到底是哪個部門?特區政府是否知情?有幾名香港人「協助調查」,為何特區政府會表現出對事件一無所知?

上述問題都牽涉最基本的公民權利和人身安全,含糊不得,然而「書店風波」中港人得到的信息都不盡不實,跟常理不符,一般人即使沒有特別的政治傾向,對這宗風波引起的問題都會有不少疑慮。在往後兩場選舉,候選人都不能迴避從這宗風波引發的政治問題。

候選人不能迴避相關問題

從林榮基披露的細節,書店風波的「案情」留下諸多疑問,例如林是在深圳被帶走,為何要押送到寧波?林被關在寧波一個房間長達5個月,顯然是被扣留協助查案,然而「案件」沒有開審,為何林又可以回港?據林說,他回港是要拿書店客人的資料,等於是拿取「證據」,但為何取證不是由執法人員處理,反而由涉案人去做?

另一主角李波上周也公開現身,否認向林榮基說過自己是「被擄走」,又指從未使用書店電腦,也沒有打印任何顧客名單,及把名單交給公安。不過李波首次透露,配合調查的是寧波公安機關,到底風波為何與寧波有關?至於李波堅稱返回內地不是「被擄」,但不使用回鄉證而經不明所以的方式進入內地,顯然是不尋常的做法,何以如此?內地和李波本人始終沒有一個清楚說法,令人無法理解。

中國政府要勞師動眾針對一家小書店,其中一個原因應是要起清撰寫「禁書」的作者是誰?或是誰提供這些「秘聞」?要查這些問題,涉及的是高度敏感的資訊,但卻不能「依法處理」,故此調查只能循「非常」途徑,而調查過程又不能公開。不過事到如今,連國際社會都高度關注,內地應該由相關部門出面澄清,透露風波的詳情,才能平息各方的疑慮。

[陳景祥 齊物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393&issue=201606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151

陳景祥﹕紓仇富情緒 富豪打自己荷包

1 : GS(14)@2016-07-06 07:17:55

【明報專訊】香港首富李嘉誠帶頭主張加稅,他接受彭博訪問時,呼籲政府提高企業利得稅,只要提高1至2個百分點,就會有很多窮人受惠。特區政府沒有回應首富的加稅呼籲,但香港有幾名富商則已經開腔,表示認同加稅以改善貧富懸殊問題。

巴菲特6年前已提加稅

加稅是敏感議題,政府自然不敢也不願表態,富商反而自願加稅,把更多企業利潤上繳政府,到底是何原因?

富人主動要求加稅,其實始自2010年,當時股神巴菲特、微軟蓋茨的父親老蓋茨、富翁Hollender等,都表達了「作為一個富人,我希望增加我的稅付。」他們這種「違反常理」的行為,本身絕非不理性,相反,他們是明白到2008年之後美國人仇富心態日盛,「1比99」的口號深入人心(1%富人掌握了社會99%財富),富人要顯示自願負起社會責任,令社會氣氛和諧,遂有此「打自己荷包」的建議。

到了2012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他的《國情咨文》內提出要引入「巴菲特稅」(Buffett Tax),原因是巴菲特認為他付的稅只佔其收入百分之十幾,但他秘書的稅率則為33%,為了公平,應對超級富豪徵重稅,令他們的稅率不會低於中產。

這個出自超級富豪的要求,充滿着「無私」和「公義」,當時令不少人對富豪印象改觀,認為「巴菲特稅」應該向全世界推廣。

贖罪意味濃 難改善貧富懸殊

實情又如何?經濟學者雷鼎鳴教授在一篇名為〈巴菲特稅與稅制改革的方向〉文章中解釋得很清楚,從美國複雜的稅制入手分析,巴菲特繳的其實不止百分之十幾的稅,他真正的稅率其實超過44%。

說到底,即使美國抽巴菲特稅,也不能改變財富集中在一小撮超級富人手上的事實,因為按《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書中提出的「定律」,富人擁有雄厚資本,錢搵錢的財富增長永遠比打工仔每年靠加薪要快得多。「巴菲特稅」有強烈「贖罪」意味,希望藉富人良心發現主動上繳更多稅款,以彌補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均,然而此稅對改善現况的實際作用不大。

李嘉誠先生建議加1至2個百分點利得稅亦如是,令每年大概增加百多億稅收,對改善貧富懸殊作用有限;精明如李先生,他不會不了解這個現實。那麼,他主動提出加稅,是否有弦外之音?

[陳景祥 齊物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472&issue=201607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466

陳景祥﹕洞悉大勢 李嘉誠快人一步

1 : GS(14)@2016-07-06 07:25:33

【明報專訊】香港的低利得稅率被視為吸引外資的主要競爭優勢之一(香港現在企業稅率上限為16.5%,遠低於美國的40%和全球的 23.6%),除非財政狀况嚴峻,否則特區政府很少會主動調高稅率(港英年代亦然),况且現在財政年度通常都錄得盈餘,財政儲備又有8000多億元,根本毋須加稅。

港今天難在乏向上流機會

若要針對富人徵稅,稅種其實不少,例如資產增值稅、投資收益稅、遺產稅等等,不一而足,但這些稅種香港都沒有,如果要拉近貧富懸殊,這些針對富人的稅種也許更加有效。

李嘉誠先生是精明的商人,對於上面說的「道理」,他不會不明白,在提出加稅的彭博專訪中,李先生也同時說,「香港在過去 20年來,從未試過如此艱難……,多抽1%至2%的稅,能令很多窮人受惠。」

過去20年,是指1997年回歸之後;現在的「艱難」跟過去最大不同之處,是經濟低迷、向上流不容易,在過去只是周期起伏的短暫艱難,待低潮過後、經濟重新發力,機會就會來臨。香港過去不是沒有貧富懸殊,但貧者不是「恒貧」,只要在機會來臨時把握得住,窮人就可脫貧向上,改善生活甚至繼續向上游;所謂「舊」的獅子山精神,就是勤奮拚搏,不靠政府,社會只需提供機會,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中,有腦肯做的人必可出人頭地。

貧者恒貧 選舉前政策向左轉

然而,過去20年來的現實告訴我們,尤其是年輕一代,這個傳統神話已經不復存在,貧者能脫貧的機會愈來愈少,政府如果不插手扶貧,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將愈來愈困難。香港和外國的富豪呼籲加稅,主動向政府上繳更多財富,是明白到現今世代的貧富懸殊可能會逐漸「制度化」,富人主動奉獻,即使未必可改變現實,但起碼可減少一些仇富情緒,增添一些和諧氣氛!

明年3月的特首選舉,不管誰人參選,經濟民生政綱都必須針對貧富懸殊提出對策,政府將會明顯「向左轉」,在社褔政策上更進取。李嘉誠先生主動提議加稅,證明他洞悉大勢,始終快人一步。

[陳景祥 齊物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740&issue=201607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481

陳景祥﹕未開跑先談治港思路

1 : GS(14)@2016-07-08 07:59:31

【明報專訊】4名盛傳有意角逐行政長官的人選,最近都紛紛借演講、網誌、專訪、發表研究報告等機會,宣示他們的治港理念和願景。到底誰人有機,誰人陪跑,現在都不是時候「落注」,但從他們的公開發言,卻可窺見幾種不同的治港思路,如果他們都參選,不同治港思路中哪一個會得到市民支持,也許會影響到特首選舉的最終賽果,因為坊間有消息傳出,北京認為民意支持度是當下任特首的條件之一。

先說林鄭月娥。在上周六,林鄭月娥借出席民主思路主辦的「香港想像」論壇,提出七大「香港願景」,包括了法治自由、經濟發展、培育青年等,但媒體的報道焦點都集中在她熱切希望下屆政府能重啟政改,令特首有更大認受性。現實上,是否重啓政改並非香港單方面可以決定,如果選特首,以重啓政改作政綱主打顯然不切實際,林鄭月娥負責主持去年的政改諮詢,應該明白難度極高,而且要得到中央配合方能成事。

林鄭月娥「傳承」港英施政作風

要窺探林鄭月娥的「執政風格」,應該以早前她力主的「除三害」論,即領展(0823)、港鐵(0066)票價和強積金對冲,這三件實事,都是圍繞民生和社會議題,雖不是重大政策,但高調處理卻符合當前港情兼可贏得民心。港英年代的布政司(即今之政務司長)大多傾向社會主義式的管治,重平等輕發展,姬達、鍾逸傑都是典型例子,林鄭月娥雖是特區政府問責官員,卻有「傳承」這種「社會主義傾向」的作風。

以香港目前這種仇富、社會流動停滯、貧富懸殊惡化的情况,「除三害」不但得民心,更迎合了香港由過去自力更生不求人,到現在政府必須事事關懷人民的強大訴求。林鄭月娥是公務員出身,熟悉政務、擅長細節,給人一種實幹不浮誇、但又可以制訂出不少惠民措施的印象。在北京眼中,這種辦實事的能吏有利緩和社會矛盾,對中央政府來說,應是合適的特首人選。

梁錦松只提教改 令人相信不選特首

梁錦松又如何?他剛在周一宣布成立「教育2.1」小組,提出多項教育建議,媒體很自然就聯想到他積極從公,是否準備參選特首?正如梁錦松回答記者,如果他提出的建議是政綱,但政綱又怎會只得(教育)一方面?梁錦松是當年教改的旗手,推動了多項教育改革,但現在港事千頭萬緒,教改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加上政府民望低沉,要推動引起爭議的教改,觸動一大批家長和教師,絕非謀特首之位應做的事。梁錦松專注教育,令人相信他真的不會考慮去馬參選。

[陳景祥 齊物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788&issue=201607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771

陳景祥:財爺無為 特首有為

1 : GS(14)@2016-07-08 08:07:29

【明報專訊】昨天談了林鄭月娥和梁錦松的治港「理念」,今天續談另外兩名「疑似」特首參選人。

先說曾俊華。在各項民調中,曾俊華的民望現在遙遙領先,但大家仍記得他當年「亂派」6000元的決定令他民望大插水,很多人覺得這位財政司長的公職生涯已經「玩完」,結果卻完全出人意表,證明政治人物只要有韌力,未到終點都難分勝負。

很多政圈中人都會問,曾俊華做過什麼?看不見他有什麼重要政績,只見他每周在網誌撐本土意識,令香港人覺得「啱聽」,如此而已。在當前的政治生態,政府高官能維持高民望,真的如此簡單?

回歸之後,財政司長在新的行政主導體制下,自主性已大大下降,尤其行問責制之後,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鋪定了一年的政策重點、建設項目及其他發展大計,財政司長的預算案必須在財政開支上全面配合,發揮空間有限。過去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的諮詢都是分頭進行,近幾年已合二為一,因為施政報告定調之後,預算案就會按行政長官的決定分配資源;可以說,財政司司長如今只是政府的大掌櫃。

財爺理財不差 「香港味」順眼

雖然官場內不時傳出曾俊華是個守財奴,不思進取,然而事實卻是,預算案都是為特首施政「效勞」,行政長官要把公帑用在什麼政策上,財爺只能照跟,不可能「守」得住。而即使本屆政府在扶貧、安老、社福等方面投入大量公帑,庫房仍然年年錄得盈餘,這樣的理財成績表,一點都不差。

曾俊華所代表的,是很傳統港英年代的管治精神:大市場、小政府(雖然公開不講),謹慎理財,盡量還富於民(派6000元的「道理」),政府毋須過分進取扶助某些產業……這種作風,很容易被標籤為「不作為」,但卻是香港過去成功的方程式,得到不少港人的認同。這種「香港味」,處處流露在曾俊華的網誌之中,很自然令不少香港人看得順眼。

梁振英要爭取民望不容易

梁振英又如何?他是現任特首,爭取連任有一定優勢——如果他可以拿得出政績的話。梁振英強調適度有為,政府要帶頭主導推動經濟轉型,具體落實的辦法,就是加強與內地融合,「用盡國家的政策」。這條路線可否令港人受落,由於沒有普選,無法得到驗證,但如果他爭取連任,即使小圈子的選委會內,也會有很多不同「反應」。從目前的民意支持度看,梁振英明顯處於下風,他要連任,首要工作是爭取民望──有辦法的,但不容易。

[陳景祥 齊物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220&issue=201607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791

陳景祥:治國必先治水

1 : GS(14)@2016-07-11 23:34:35

【明報專訊】內地南方省份在4月已開始出現暴雨及雷暴冰雹,氣象局接連發出暴雨、強對流、山洪災害、地質災害四大預警。到了6月,長江中下游沿江地區及江淮、西南地區東部等共11省市、自治區因持續強降雨而引發嚴重水災,其中安徽和湖北兩省災情最嚴重,武漢全市均受淹浸,交通完全癱瘓。據內地媒體報道,這次南方水災的災情比1998年的華東水災更加慘重。

武漢水災 揭露貪腐令堤壩失修

水災為患,內地的媒體和網絡討論都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何三峽工程已經完成,長江中下游仍然避不開洪災蹂躪,這項世紀大工程是否名大於實?官方人民網在7月8日刊出一篇文章:〈長江洪災,那些關於三峽大壩的質疑〉,就此作出解釋。文章說:「湖北、江蘇、安徽等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水威脅,主要是源於極端天氣現象帶來的持續強降雨。三峽大壩阻擋來自其上游的洪水,減少下泄流量,為加快排水創造了條件。然而其下游地區的洪災並不在三峽的控制範圍內。」

文章也引述了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減災專家程曉陶的分析:武漢被淹城是因為本身的持續強降雨,並非來自上游的洪水。

雖然內地專家為三峽工程護航,認為武漢水災跟三峽工程無關,但內地媒體卻透露了武漢水淹的一個黑幕: 武漢水利堤防中心一個姓唐的主任,因受賄被捕,起訴書指他在2005至 2013年經手涉及受賄工程近10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舉水西堤的加固工程;官方的宣傳曾經指舉水西堤過去多次加固,2012年10月驗收工程合格,整個工程投資額超過7億元人民幣。舉水西堤是武漢一條堤壩,在近期的連場暴雨中決堤。

發展過快 嚴重破壞農林經濟環境

除了貪腐令堤壩失修,也有專家指武漢市的發展太快,很多原是湖泊的地方填平作發展,令排水蓄水功能失調,一遇大雨就容易成災。

內地天災的成因,往往跟人禍連在一起,中國歷代治水故事得出的一條教訓,就是「治國必先治水」;水患不息,對農林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動搖民族的生存環境,故此治水是國家大政的頭等大事,封建皇朝如果治水不力,結果往往是民不聊生、民怨四起,皇朝隨時覆滅。現在中國雖然不再是以農立國的舊社會,但治水不力,仍然是因為擺脫不了天災人禍的千年規律。

[陳景祥 齊物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099&issue=201607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188

陳景祥﹕治水必先治吏 防洪要防貪官

1 : GS(14)@2016-07-12 08:10:02

【明報專訊】中國古代治水,既是基建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政治任務,肩負定邦安民的重大責任和使命。中國最早的治水故事來自大禹治水傳說,是最早見諸記載的治水典範,書載大禹改變「堵」的辦法,對洪水加以疏導,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完成治水大業。自大禹治水之後,中國歷代都設水官,從秦漢開始,先後設置都水使者、河堤謁者、大舟卿、都水台、都水監、都水司等官職。

貪官借賑災修堤中飽私囊

對於以農耕經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來說,免於水旱災害是一項最基本、也是最具社會效益的公共需求,然而,為何從朝廷到百姓都知道這是重要任務,歷代治水卻經常收不到顯著成效,頻繁的水旱災害依然不斷發生?

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曾解釋了大禹治水有成,但為何宋明以後黃河仍然災害頻仍的原因。他提出的理由有三﹕一是王朝中心地區人口劇增,過度發展嚴重侵蝕了河道,「非河犯人,人自犯之」,今天的話,即是破壞了自然生態。其次是朝廷的治河方針以「轉漕要路」和「宗藩所在」的安全為核心目的,而不是以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和經濟活動的安全,作為規劃治河的整體方略。其三,是吏治腐敗,從普通官吏到河務大員都希望在黃河決堤的災禍中借機貪污,結果是「頻年修治、頻年沖決」。

很明顯,中國治水並非單純的工程問題,還牽涉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考量,更要兼顧整飭吏治、打擊貪腐,防止官員藉水災或借治水以謀私利,如此才能取得實質成效。涉及的問題如此複雜,「治國必先治水」之說,確是反映國情的至理名言。

水災愈多 反映吏治愈腐敗

中國在1950年6月7日正式成立中央防汛總指揮部,首屆總指揮部主任由政務院副總理董必武擔任,之後負責的領導幹部都屬副總理級中央大員。到1988年,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國家防汛總指揮部,由副總理田紀雲任總指揮;1992年更改名稱為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成員來自水利部、公安部、民政部等多個部委,協調統籌全國的防洪抗旱工作,是國家的治水最高機構。

雖然對治水高度重視,但這次長江中下游洪災令多個大城市水浸,人民受災慘重、經濟損失也相當驚人,突顯了過去治水工作仍未能完全擺脫貪腐造成人禍令災情加劇的宿命。

[陳景祥 齊物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936&issue=201607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327

陳景祥﹕南海升溫 打不起來

1 : GS(14)@2016-07-13 04:44:04

【明報專訊】海牙國際仲裁法庭昨天就菲律賓提出的南海仲裁案作出裁決(執筆時仍未知結果),中國一直強調「不參與、不接受、不承認」的強硬立場,認為仲裁結果只是一張廢紙,但與此同時,中國對仲裁結果卻表現出焦慮的一面,包括軍方在南海進行連串實彈演習、外交部主動和新任菲律賓總統拉關係緩和氣氛,還有是要求撤銷仲裁。

中國表面強硬 難掩焦慮

有關南海主權的爭議歷史,近期有大量文章深入分析;領土和領海的紛爭有所不同,北京經常說的「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神聖領土」,是以歷史引證某地原來就屬於中國,然而領海就有所不同,在國際領海爭議中,「歷史水域」的概念不被接受,所以在官方的宣傳文字中間,北京極少用「南海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海」的說法。

領海劃界在國際上沒有「普世標準」,各國都只是按本身利益提出訴求,中國與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東盟國家在2002年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其中第四條規定,有關爭議應由直接相關的當事國通過談判協商解決。現在菲方不透過談判解決爭議,卻提起仲裁,中國認為菲方是違背了「約定必須遵守」的國際原則,這方面中國是有道理的。

此外,中國在2006年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內的規定,指仲裁庭不應對領土問題作出裁定。《海洋法公約》第298條有「排除性聲明」,不接受第三方強制爭端解決程序,中國因此堅持,仲裁庭不應管轄南海爭議案。

不過,儘管中國和菲律賓都循國際法或國家協議為自己的行動辯護,然而歸根究柢,國際領土或領海的爭議,背後都是由實力較量決定最終結果,菲律賓不斷挑戰中國的底線,主要原因還是有美國在背後撐腰。隨着仲裁結果公布,南海爭議會否因為各方無法妥協,而爆發一場軍事衝突?

菲美有國防協約 美軍仍克制

美國與菲律賓在60年前就簽訂了國防協約,如果南海局勢升溫,美國就要承擔軍事支持菲律賓的責任。過去兩周不斷有報道指美國正派遣航母和驅逐艦駛入南中國海,但至今為止,美國仍沒有公開提出就南海主權聲索問題與菲律賓展開合作建議;換句話說,美軍現在南海僅屬展示實力,但與菲方沒有任何「協防捍衛南海」的計劃。

隨着南海局勢升溫,一場名為「中美智庫南海問題對話會」7月5日在華府召開,出席者雖並非現任官員(有前任的如國務委員戴秉國),但雙方卻表達了要繼續溝通協調的意願,顯示南海上空雖「戰雲密佈」,爆發戰事的機會卻不高。

[陳景祥 齊物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446&issue=201607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467

陳景祥﹕拳頭在近 仲裁無用

1 : GS(14)@2016-07-14 07:27:52

【明報專訊】一如中國所料,海牙常設仲裁法院在周二的最終判決,幾乎完全支持菲律賓提出的訴求,指中國的「九段線」缺乏法律依據。中國重申對裁決「不接受、不承認」,然而此例一開,南海周邊國家也許會紛紛仿效菲國向仲裁法院提告,中國在南海聲稱擁有的主權將不斷受到挑戰。可以預期,圍繞着周二的裁決將引爆南海問題全面的法理、政治和外交對峙,南海局勢的爭拗將無日無之。

由於仲裁法院的判決沒有執法機構把它落實執行,中國掌控南海的局面不會受到動搖;弱國無外交,菲律賓提出仲裁,主要是得到美國和日本撐腰,單靠菲國本身根本無法挑戰中國在區內的活動。但是,日本跟中國的爭持主要在東海,在南海主權上,日本能做的只是「聲援」菲律賓,實際行動不多。

判決沒執法機構執行

美國據報曾經派航母駛向南海水域,但也僅限於顯示實力,不能起到實際作用;最尷尬的是,美國雖然支持以《聯合國海洋法國際公約》為基礎解決南海爭端,但美國自己卻沒有通過該《公約》;美國紐約大學國際法和中國法權威 Jerome Cohen在一個研討會上就說過﹕「其實我們批評中國時,腳跟也不那麼穩,因為我們並沒有簽署、也沒有加入《 國際海洋法公約》。」(見美國之音:〈專家:美未簽國際海洋法公約對美國形成掣肘〉,2014年7月15日)。

美國不簽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美國是海洋大國,不希望國際涉海多邊條約限制美軍的行動自由,美國有權在沿海國專屬經濟區進行海空軍事活動,不受沿海國管轄。但是,近年美國正邁出重返亞太的步伐,國會加快了對重新審議公約的準備工作。仲裁法院對南海問題的裁決,必會成為美國日後制約中國在南海活動的重要依據(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的文章〈美國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較量〉,2015年1月21日,對此有詳盡深入的分析)。

解決國際爭端始終靠軍事實力

解決國際爭端,依靠的都是赤裸裸的軍事實力,美國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以及上世紀80年代英國派軍艦「重奪」福克蘭群島,都不是按國際法辦事,也不靠國際法庭仲裁,靠的都是軍事力量。

中國早在2012年就設立了三沙市和三沙警備區,海警開始常態化巡航執法,解放軍在南海建設的軍事設施已初具規模。經濟上,中國也在亞太區奠定了基礎,美國在亞太區5個盟國,除菲律賓外,日本、韓國、澳洲和泰國的最大貿易伙伴都是中國。縱使仲裁對中國不利,但實際上影響不了中國在南海的地位。

[陳景祥 齊物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970&issue=201607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600

陳景祥﹕九段線劃出中國勢力範圍

1 : GS(14)@2016-07-15 04:44:34

【明報專訊】中國在南海仲裁中被海牙常設仲裁法院(PCA)判決「在南海不存在歷史權利」,中國主張的九段線也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此外,裁決認定「沒有任何一個南海島礁可以有12海里的領海」,而所有南海島礁即使共同作為一個單位,「也不能享有專屬經濟區權利」。簡單地說,按仲裁法院的判決,中國在南海聲稱擁有的所有領海主權都會一筆勾銷,不問可知,中國一定不會接受這樣的裁決。

事實上,世界上的大國從來沒有接受過國際組織的裁決,二戰前的國聯(League of Nations)曾經判定日本非法侵略中國,日本何曾理會過國聯的「警告」?

同樣道理,這次菲律賓訴諸國際仲裁,不可能改變中國在南海的影響力,這點菲國政府應該是心知肚明的,但仍然訴諸仲裁,明顯是因為美國希望在重返亞太的新戰略下,建立美國在南海的勢力範圍,而這樣做必然會觸動中國的利益,美國必須在某個環節上找到突破口,訴諸國際仲裁就是其中一個方法。

二戰後多國地圖註明南海屬中國

打開地圖看南海的九段線,當會發現中國佔了這個海域範圍大部分領海(八成),霸氣得很;到底九段線是怎樣劃出來的?1945年二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從日本手上陸續收復被日本佔據的領土,包括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1946年11和12月,國民政府派軍艦赴西沙和南沙群島舉行接收儀式,並立碑紀念。1947年國民政府內政部出版《南沙諸島位置圖》,在南海標出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群島,並採用4群島的最外緣島礁與鄰國海岸線之間的中線,在其周邊以未定國界線,標繪出一條以11條斷續線組成的統疆域線,即十一段線。南海周邊國家及前蘇聯、日本、法國、德國、英國出版的地圖都中都畫有11條斷續線,並註明歸屬中國(參考「看中國」網站文章:〈何謂南海九段線〉,2016年7月13日)。

曾讓利越南 證仲裁結果不符史實

1949年中共建政,為拉攏越南,在1953年把11段國界線讓出北部灣和東京灣兩段線,自此變成九段線。仲裁法院指中國「在南海不存在歷史權利」,此說本身就不符歷史事實。

南海之爭,其實是地區勢力重新洗牌的一場博弈,中國希望鞏固在南海的支配地位,但美國不會坐視,一場利益的攻防戰已經開打。國際仲裁解決不了領海之爭的矛盾,有實力才有討價還價的本錢。

[陳景祥 齊物論]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106&issue=201607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7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