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修昔底德陷阱


彭博繼習主席有意棄守6.5之後,再爆大料,報道引述內地知情人士透露三大重點:
一,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翻,從而達至小康社會目標,可以推遲、
二,由現在至2020年,人民幣並無升值條件、
三,中國政策會確保避免兩大陷阱出現,包括中產收入陷阱及「修昔底德陷阱」。

Thucydides「修昔底德陷阱」、乃出自國際關係學者手筆,以二千多年前,希臘崛起,令斯巴達產生恐懼,解釋新舊大國前者冒起與後者的不安,造成大戰一觸即發危機。

紐約時報評論文章提及自1550年,世界出現過15次因大國崛起挑戰原有主導大國地位,其中有十一次,最後是打仗收場。

美國學者好幾年前,已先後在歐美大報,以及國會委員會就中美關係可能步入「修昔底德陷阱」響警。

如果彭博引述知情人宜說法屬實,觀乎國際關係形勢複雜,尤其特朗普一周上台後潛在政策,阿爺對今年前景看法,在在遠比外界都來得審慎。

撇除既有區內地緣局勢,老Trump上台及其商貿及國家安全班底,套用美林喬虹說法,美國對中國採取某種形式強硬貿易保護主義及制裁,隨著老Trump就任一日一日逼近,機會亦一日又一日正在增加。

大和,中金,大摩,美林,高盛等已先後就中美貿易對峙升級作過分析,過去多年,華盛頓對華強硬鷹派多的是,但僅流出言論為主,最後均化險為夷。

但今次是否不同?
華府有可能列中國成為貨幣操縱國,及大加關稅,中國亦草議內地美資企業反傾銷及單,大家一拍兩散。

的確,中美只能博奕,不能反目成仇,中國外交原本一直奉行韜光養晦,但早就由大國崛起思路取而代之,如果人民幣國際化惹來不安,如果內地巨企、大媽海外掃貨惹來不滿,踏入年頭,內地政策某形式上難道就是重回韜光養晦之路,而非倒退?

中國有是硬實力,奈何軟實力近乎於零,令情況變得有趣是,花旗大國眾多軟實力標記之一的麥當勞,旗下中港業務美其名是宣佈新伙伴策略發展,實際上是染紅。

的確,生意還生意,亦可以理解為中國用錢買美國軟實力。
中環人問:中信經營下,麥當勞點介定為成功?
路邊人插咀:咩都唔搞,維持不變,做個被動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346

用生命來演的戲


《破繭天使》落幕了。再次跟「善導會」創立的「甦星劇團」合作,依舊演後抑鬱,萬分捨不得。因為甦星的製作,不光是個用時間來排的戲,更是用生命來演的戲。

更生過來人,男女大不同。去年的《英雄本色》是充滿陽剛味的男人戲。今年,幾近全女班。女性的感情,比男人來得有層次,也更細膩。女性總是愛中有恨,恨怨令人自卑,自卑當中有自憐,自憐經歷時間會化成自嘲,最後破繭而出學懂自愛,再次成為自由翱翔的美麗天使。

無人相信由素人來當演員,竟然可以令觀眾笑得人仰馬翻,卻又痛入心扉。一切,由一年前每人逐一自白生命故事說起。命運每多曲折,一講就是一天,甚至數天,如果要變成戲,長篇電視連續劇都做不完。

素來幸福的故事,版本只有一個,不幸的卻可以有千百個。然而抽絲剝繭細看,又會發現,萬變不離其宗。導演巧妙地抽取最有感染力的部分,放大呈現於舞台上,藝術處理令傷痛昇華成領悟,演員心無旁騖用最真實的感情去演。如果我們相信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那麼,用一生的歷煉,去講一句對白,又如何?

觀眾讚嘆台上的她她她她她她,比專業演員更出色。而我更佩服的,是作為女性面對自己、打開自己的勇氣。能夠駕馭角色,因為我們首先駕馭了自己。演員們說,毒品固然可怕,錯愛也可怕,但傷痛才最可怕。戒毒,就是要去學懂,如何用更好的方法去處理傷痛。

演出期間,有個小蝦碌。話說有人在高台上失足差錯腳,身旁的人飛撲過去搶救,全程竟無觀眾發現。團隊說,更生,最感激有人同行。一個人冧,就所有人都冧。互相扶持,由生活到舞台皆如是。謝謝甦星,讓我跟你們走過令人重新得力的旅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598

我們為什麽要結婚?

面對爸媽的逼婚,蝸牛妹已經知道要如何回答:我為什麽不結婚;但大周六晚上宣布離婚的王寶強(原諒二級狗的第一個想法是,按照今年的新聞速度,微博必須繼續火下去啊),倒是突然讓我覺得,另一個需要我們好好回答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麽要結婚?

 

畢竟,這年頭結婚不難,難的是維持一段婚姻。



根據民政部發布的《2013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2013年全國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共有350萬對,比2012年增長了12.8%;增幅遠遠大於結婚登記1.8%的增幅,要知道1990年時,全國辦理依法離婚手續的,只有80萬對。


對於離婚率過高這個問題,善用經濟學解答群眾生活及情感問題的王澤基老師是這麽開導大家的:既然沒有什麽是永垂不朽的,那我們人生中的任何經歷,包括婚姻都是值得的,大家也不應該將註意力都放在不開心的事情上,畢竟曾經愛過、開心過。


因為婚姻是消費品,就跟我們買衣服一樣,你不可能因為自己胖了,穿不下衣服了,就說衣服不好,從來沒有給我們帶來過快樂。畢竟至始至終,變得只有人,所以給你們丟來一本書學習下:


 

婚姻是人生最最重要的決定,我們也可以將其看作是我們最大一次投資,現代生活中的三種結婚形式也不外乎以下三種:

 


第一種:Acquisition(收購夫妻),常見的如老夫少妻,金錢與美貌的結合。

 

都是收購的一方看上了對方的一些優勢,比如王寶強對馬蓉當年的一見鐘情



還有即使要花17億的離婚代價,也要贏娶鄧文迪的默多克



還有楊振寧和翁帆



認為自己不靠男人的田小姐和王石(這一系列的文章,我只服花兒街的林老濕~~)


 

在今年看到鄧文迪手挽小男友去時裝周後,女網友驚呼,如果她能出本撩漢秘籍,傾家蕩產一定會去買。不過我倒覺得這類撩漢法,ayawawa已經孜孜不倦說了好久了:


 

這類婚姻的風險在於,一旦一方沒有了優勢,合作關系就要破裂。王寶強和默多克的案例中,看起來有優勢的那一方,竟然在結尾時候瞬間都成了弱勢的一方;不過老鄧已經又找到了人生第四春,讓我相信還年輕的寶寶,一定也能走出這個低谷。(插播,其實離婚最紮堆的是奧斯卡影後們,但是誰還沒個過不去的坎呢!)


 

但是想想馬蓉畢業直接嫁人當媽,給王寶強生下第一個孩子時候只有24歲,也不知道她那時候對婚姻的思想有沒有成型。畢竟結婚不像買口紅,顏色糾結不出來,就來一打所以,結婚真的請慎重,再去讀一遍:我們為什麽還沒結婚

 


第二種:Joint VentureMerger(合資夫妻),放在歐美較為典型的夫妻雙方都是30+,各自事業蒸蒸日上,雙方相對成熟,物質基礎也較為匹配,常出沒於紐約時報周日婚禮版。

 

比如我們卷福結婚,就是登在《泰晤士報》上的,真是一點明星包袱都沒有哇。


 

盡管都會錯過初期的飛速發展時期,但是如果能夠資源充分互補合理利用,強強聯合所產生的效應也是不可小視。舉幾個門當戶對的現代演繹版。

 


認識四天就閃婚的潘石屹、張欣。張欣說自己當時放棄了在香港對著維港的房子和年薪百萬的工作(1994年時候,香港這生活質量應該還算不錯的);中間又因為分不清工作合夥人和夫妻的關系,倆人吵架吵得差點離婚;還好生了娃,經過大風大雨,一路走到了現在;並且最關鍵的是,掌握Soho中國股份的信托,是掌握在張欣手中的


 

所以寶寶三月份對公司股權的變更做得好啊,人跟財總得保一個吧。


 

戀愛N年,開始被黑,最近狂給大家發狗糧的晶剛組合,誰能想到迷弟就這麽成為了香港豪門中的一股清流。


 

婚禮成為王思聰網紅吐槽之路起點的大S和汪小菲,倆人現在也是湊成“好”字,多好。


 

當然,也有像Selina和阿中這樣,讓大家有點唏噓CP。


 

婚姻中,雖然是兩個成熟、事業有成的人共同打拼,但是將兩人真正捆綁在一起不能分開的,是愛情,成熟後的互相理解、欣賞,還是家族利益,還是經濟共同利益,還是輿論壓力?


時間自然會給出答案。



第三種:Venture CapitalStartup(創業夫妻),這種多為年輕夫婦,雖然可能剛剛畢業,除了比較確定對對方的感情外,事業物質等等都不是那麽成熟。

 

最大的風險就是創業失敗,本金全無;比如陳赫的前妻。


 

但是一旦成功則成為佳話,比如馬英九周美青



李安與林惠嘉



雖然他們現在都是成功知名人士,但是兩人相識相知於微時,經歷大風大浪走到成功的一天。風險點在一方未有成就時的堅持,以及功成名就後的維系,不是所有妻子都能一直供養支持丈夫追求夢想,或者像希拉里一樣撐過丈夫因為性醜聞而被彈劾的日子。


 

有對讓蝸牛妹印象深刻的創業夫妻,當年亞馬遜的創始人Jeff Bezos在當時任職的DE Shaw認識了他太太,兩人結婚後,Bezos幾經掙紮後決定離開對沖基金創立亞馬遜,於是小兩口拖著家當向西雅圖驅車而行。

 


MacKenzie Bezos一路驅車, JeffBezos就在車中的筆記本計算機上一路更新亞馬遜的模型。在The Everything Store: Jeff Bezos and the Age of Amazon中讀到這一幕,令人感覺非常溫馨。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那麽幸運地和初戀什麽最終結婚,要不然每隔幾年,都能有部初戀的電影出來賺下票房,讓大家森森懷念下那個平行時空里,一定甜蜜在一起的TA

 

本文僅僅是歸類了一小部份的婚姻,婚姻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同,本文不可能一一概括。但是求婚結婚時被說最多的一句是:“我不能想象沒有你的人生”。

 

所以想想對你來說,什麽是你人生最不能缺少的,什麽又是你能一直提供的?愛情,物質,事業,家庭,地位,朋友,家人,孩子。


而你又會為了什麽結婚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211

5 Jul 2017 - [業績分析] 發盈喜的唐宮中國(1181)

唐宮中國(1181)於本週一收市後為至今年6月上半年業績發盈喜,提到股東應佔溢利(純利)將錄得大 幅提高,主要原因包括:

(1) 現有及新門店之收益增長
(2) 2016年五月實行的增 值稅改革在2017上半年反映之正面影響
(3)於上年度之業務整合有效減低未符預期 業務對集團業績構成之影響 

盈喜原因包括核心業務改善,而「營改增」此增 值稅改革則偏向一次性,去年下半年業績已開始受惠,所以今年下半年業績應缺少了這個利好因素。市場對此盈喜反應正面,股價於兩個交易日上升13.2%。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 * 按下圖可放大


先看看唐宮中國至去年12月全年業績,收入按年升15%,下半年按年升14%;毛利按年升20%,下半年按年升21%,毛利率由60.0%增至62.9%,下半年更達64.0%; 純利按年升108%,下半年按年升211%,如先前提及,下半年業績開始受惠於增 值稅改革,而全年純利率則由4.5%增至8.1%。 

員工成本佔收入由27.8%減至27.0%,租金及相關開支佔收入由10.8%減至9.0%,成本控制整體理想。雖云盈利受惠增 值稅改革,但整體核心業務也增長不錯。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 * 按下圖可放大 


每股派息$0.27,以昨天收市價$3.51計,息率7.7%,為另一吸引投資者之處,派息比率高達102%,今年有機會維持否?集團現金循環週期天數為負數,加上營運活動現金流入按年大增至1.95億元人民幣,足以支付投資所需,可見現金流非常健康,況且淨現金由3.38億元人民幣增至4.32億元人民幣,今年大有機會派息比率仍可達100%水平。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 * 按下圖可放大


現在先談談餐飲股的估值,拍檔Larry Hung認為一般而言,餐飲股中以快餐股的估值最高,市盈率可以高達20倍至30倍,原因是快餐股的可複製性最高,回本期也相應較快。大家不妨參考下大家樂(341)或大快活(52),就算盈利增長緩慢,估值市盈率依然高企。而其他餐飲股則要視乎盈利增速,一般估值市盈率10-15倍之間。

由於唐宮中國連續份業績均理想,整體增長也不賴,預期市場將會重估其價值,初步目標市盈率12至15倍之間,市場現時只有一份分析唐宮中國的分析報告,預期今年每股盈利$0.333,按年增長25%,也算合理。以此作基礎,現價$3.51的預期市盈率10.5倍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研究心得分享並不代表本網站筆者或其僱主之意見立場推薦陳述誘使支持或安排亦非任何投資建議或勸誘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847

陳悵的“量子江湖”──一部奇書

  陳悵君,據說是內地一位新進的年輕高才作家,其首發這部“量子江湖”,據云被網民稱譽為“自金庸之後,最好看的武俠小說”。筆者有緣有幸,偶於圖書館發現此書,借來一看之下,果然感覺其創作意念相當不俗、有趣。這個意念,容我以個人一點簡單粗疏的理解說法就是,嘗試以一種現代科學的角度,去詮釋一個直接傳承自金庸小說的傳統武俠世界──作者顯然也是位金庸迷,所以在書中竟毫無顧忌,也有點致敬意味地直接借用了大量金庸小說中的角色名字、武功名稱,以及小說情節等,並且一一引用作為故事中這個武俠世界的前設歷史背景。而這部書的第一部“燕子塢”,更加直截了當借用了金庸“天龍八部”中的若干相關人物、情節以作為背景設計──在作者筆下,讀者們所熟悉的武林各大門派,全都變成了有如今天的現代化大學的形式,設有分門別類專題研究各種武藝的學系──而這也正是本書的其中一點最大噱頭。對於這一點,也許有人會覺得不值一哂,有值得詬病之處,唯個人意見是,只要小說寫得夠精彩夠有特色,也不是什麼太大問題。

  話說回來,以現代化科學角度,去重新包裝、詮釋、建構出一個武俠世界,以往也不是沒有各方面的創作人嘗試過,經典如徐克的電影處女作“蝶變”,以及作家周顯創作過的一部“碳六十之劍”小說等等。然我認為,前者在作品中,相關的主題並不見呈現得太過突出,至於後者,則又似乎顯得有點近乎不著邊際的借題發揮。但在此書中,我卻可以見出,作者是有種野心,是企圖透過現代科學、算學等形式來為讀者解釋出傳統武俠小說中常見的各種武功、內功等現象之由來,甚且以此建構成一獨特體系。如書中主角周遠,一位在“燕子塢”武術學院“武學理論系”就讀的天才學生,在第一卷中段終於悟出,原來一向人們所理解的內功中的“氣”,有可能並不是遵循物理中氣體流動方式運行,而是呈量子狀的極小微粒形態所隨機運行──“周遠突然想到一個假設,自然力,也就是所謂的”氣“,也許並不是如黃裳、張三丰認為的那樣,是一種像風一樣連續流動的東西,而是由許許多多極其極其微小的微粒所組成,而這些微粒的運動,是隨機的,受機率學的支配”。說得可能有點似是而非,究竟有多少真的科學根據,也真是天曉得。唯作為一部幻想小說,這卻不失為一個甚為有趣的亮點和出發點。

  至於書中的另一最大特點,是同時在情節中移植引入了不少現代觀念,以至現代事物,如什麼專門報道江湖八卦動態的報紙、雜誌等等,對此,我相信讀者接受與否,也一樣是見仁見智。無論如何,我認為作者畢竟是作出了一次很大膽的嘗試,值得相當肯定。

  最後,不得不提到的,是故事的情節到底精不精彩,好不好看?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在書的首卷的中後部份,最讓筆者意料不到的是,作者筆鋒陡轉,寫及幾位主角在逃亡中意外涉險登上燕子塢“琴韻小築”島前後的一番驚險怪遇,幾讓讀者有種在看一部奇幻小說的風格,以至整體看來,整部小說倒不太像是一部純粹的武俠小說,而是成功揉合了別的一種小說元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748

對移民與未來經濟睇法

工作坊的參與者,其實很不簡單,在思考的問題可以很長遠,甚至在關心香港的前途問題,這篇交流很有趣,不知大家會否也在想這些問題。



肥仔文:

1. 香港經濟未來10年、20年有何睇法?
2. 移民有何睇法?


止凡回應:

1. 這是很宏觀的看法,其實我認為香港的經濟太成熟了,增長點相當有限,主力發展的行業亦不見得很闊,相信今天增長動力多來自內地,內地經濟好,拿香港作「出水口」,香港自然「水浸」,但這情況將來不感樂觀。

回歸時香港佔中國GDP一兩成,今天不到兩個巴仙,大家可以想像,此起彼落之下,香港前途如何。不少周邊地方都沒有香港今天的政治問題,一個項目討論十年廿年都不能上馬,以前叮噹馬頭的地方,今天香港早被拋離得很離了。

總有起有落的,樂觀的我,樂意看到有聰明人帶領社會作出脫變,經濟起完會落,落完會起,只要底子好,總有機會。

2. 草根出生,土生土長,在自己的家,沒有移民這個念頭噢。


後記:

香港近年又有不少人討論起移民這話題,主因是近年的政治氣氛、競爭力下降,對香港的前途產生懷疑。對於去或留,這令我想起一些境況。

不時一些公司都會出現離職潮,尤其工程界經常出現,主因是一些大型項目完工之後,大大減低對專業人材的需求。每逢到這樣的時候,都是員工選擇去或留的時刻,絕對是一個人生交义點。

很多時,在公司內聽到留下來的一些老前輩都會講歷史,談及公司往日大上大落時,自己如何決定去留,今時今日還在這裡的經過,都聽得人津津樂道。其實,到底是去好?還是留好?

好像97年前一陣子的工程工程界輝煌日子,不少公司都出高薪請人,獵頭公司四出找專業人員過檔,不少員工在那個時刻就靠轉轉新環境,甚至打幾個轉,人工幾級跳,升職加薪,不知多麼過癮。

留下來的員工又如何呢?待遇也不差,因為不少精英都離開公司,留下來的精英機會就更多,公司為留住「忠心」的員工,對留下來的員工又會升職加薪,舊公司更有人在那時期一年升兩三級,這些高速上位的故事聽得我有點汗顏。

轉工跳槽的員工,留下來的員工,甚至走了又回來的員工,如今都各有發展,各有不同際遇,不能簡單定案說哪個決定保証較好。

說回今天的香港,走或留都各有考慮。走的話,要認識新環境,面對新挑戰,走到一個不是自己原來的國家去做公民,可能機會更多吧。留的話,面對競爭力的下降,面對政治的時代變遷,留下來又成了「忠心的員工」,未知待遇如何。考慮一點也不簡單,你又會怎樣想?

面對大時代,走或留的結果,實在不容易掌握。反而做好自己,掌握大時代中的機會,可能走或留的結果都不會太差。有時計算太多,結果還是會出乎意料,人算不如天算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57

大禮

代表金融服務界的張華峰議員引述消息指,克強總理要香江市場為新股通做好準備。

此話一日,全城再次想入非非;一,難道是回歸廿周年,中央大禮之一已呼之欲出?二,先有傳巨企阿美到港,繼而觸及新股通,難免兩者令市場產生最大聯繫。

的而且確,阿總早就提及,阿美與新股通乃天作之之合,屆時一切來得太美噢!!

惟問題在於,觀乎媒體報道線索,阿總發言背後暗示及思路,查實從未有將阿美襲港與新股通,在時間上進行任何形式掛勾,又或者,先有新股通,才會有阿美,亦不是先設條件。

眾所周知,債券通初期單向性質的構思背後,本質上重點是香港協助內地深化債市投資者。至於ETF互通,本質上是互惠互利,但前題在於多項技術細節有待解決,包括交易時間。

到新股通了,對市場發展而言,本質上不存在有利的對等關係,香江小島是百分百獲利,既然與此,內地相關部門會否順利綠燈,值得再三思考。

多年前,內地已高談國際板成立,軸心關鍵人物之一,乃已官至證監副主席的方星海。星爺從來大上海主義者,而對內地財金官員來說,新股通一通,變相意味國際板大業壽終正寢,但凡任何市場均以招引知名巨企為己任,豈會就此輕易斷送?

當然,凡事有兩面。一切從正面看一看,想一想,內地部委忙於打槓桿,君不見新華三連發文,重點在於「一行三會」最高中央指令任務劃分,沒有一項屬於推動市場發展。

再者,巨企愛資金、巨企愛股份交投,巨企更愛名哲保身,名聲大於一切。試想,蘋果一旦落戶黃埔江,換來股價及交投靜於死水,輸掉給白馬與雄安股,「添曲」顏面何存矣?

中環人分析,去金融風險,整頓影子銀行,誠意可嘉,但工程漫長,尤其偶一震盪,旋即點到即止,這段時間,除「入摩指」之外,難言股市發展雄圖大計。

看看,十年國債債息三厘半,神經起動已漫延全國。最新財政部九十日期貼現債券,認購倍數不足二,意味超額倍數低於一,滬深兩地更加同一時間廣傳,國開行決定暫停新債發行。

內地資金緊張,某程度上是一個標題上的簡化表述,明明說緊,但有幾緊?指標量度等等,其實無從追索。

以今日為例,小川立下硬心腸,逆回購不做,資金要淨回籠,日前MLF到期仍未獲續,種種一切其實對資金市場構成致命,市場利率必升無疑,但是日內地市場利率,其實不升反跌。

原來,小川心硬之同日,內地國有為首大銀行卻罕有主動向市場拆出資金,市場才如夢初醒。基於內地市場太難明解,新股通VS國際板,前者贏面仍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003

煥然壹居準買家 為何放棄揀樓?(2016/4/21) 林本利

2016-04-21  NM

近月市建局開售啟德發展區的煥然壹居,銷情極其冷淡,只有約三成買家認購,平均每日售出十多個單位,發展商被迫要延長揀樓時間。

筆者看見這個滯銷情況,實在感到意外。萬多個申請人士在一月遞表申請時,不是已經知道樓價,清楚自己是否負擔得來?為何有機會在頭幾天揀樓,可以揀自己心儀的單位,甚至是定價偏低(underprice)的單位,居然會放棄揀樓?

沒有人知道未來的樓價走勢,到底是從高位下跌兩三成,抑或像一些分析員所述,會下跌五六成。但對於用家來說,若能夠避開摸頂買樓,在樓價下跌一成多時,再以14%折扣價買樓自住,樓盤鄰近沙中線啟德站,最高還可以按九成,下月便可入伙,首批準買家為何不嘗試揀樓,看也不看便放棄機會?

筆者以為,今次大批準買家放棄揀樓,是被傳媒誤導。市建局突然提早在4月5日開始揀樓,令人以為發展商看淡後市,趁其他私人地產商還未推出樓花前搶先清貨。

此外,傳媒報導煥然壹居的售價時,只強調開售價維持不變,令人有錯覺以為市建局沒有跟隨樓價下滑而調低售價,令買家買貴了。但事實上,市建局已經透過將折扣率由20%下調至14%,令各單位的「市價」下調7%;若與去年九月樓市高峰期的市價比較,更下調了13%,與大市跌幅相若。

煥然壹居的定價是按照去年12月18日,美國宣布加息後的市場估價,呎價約13,750元,以八折出售,即約11,000元。當時中原指數已由去年九月的高位147點,下跌至137點,跌幅約7%。換言之,同區的新樓呎價由高峰期接近14,785元,下跌至13,750元,市建局再打個八折,買家只需要付出呎價11,000元便可購得與私樓一樣的單位入住,較高峰期的呎價低26%!

到今年4月,市建局因應市況變動,中原指數由去年12月定價時的137點,繼續下跌至127點,再跌約7%,於是便將折扣率由20%調低至14%,平均售價維持約11,000元一呎,但市價由13,750元下調至12,790元一呎,日後買家在公開市場上出售單位,只須補回14%,而非20%差價。傳媒的報導只強調折扣價沒有因應樓價下跌而下調,沒有指出「市價」其實已由高峰期下跌13%有多!

正如之前所說,沒有人知道今次樓市調整最終會跌多少,煥然壹居的首批準買家,能夠以較高峰期低13%的「市價」,以及低26%的「折扣價」上車,售價是能力負擔得來,若揀到一些座向和景觀較佳,定價偏低的單位,又可以多賺幾個百分點,又為何不珍惜揀樓機會。

自2013年,政府拍賣多幅啟德住宅地(包括港人港地),平均呎價由5,000多元至超過6,000元,若加上建築成本和發展商的利潤,日後售價肯定超過11,000元一呎。煥然壹居的準買家能夠以11,000元呎價入市買新樓自住,實不應隨便放棄機會。而市建局即使能夠清貨,估計售樓收入亦只可以抵銷24億元發展成本,根本無利可圖。

煥然壹居原本屬私樓,現在以資助房屋出售,完全是出於梁特首的長官意願,市建局被迫奉陪。今次滯銷,市建局日後自然有藉口不再奉陪,準買家今次放棄揀樓機會,恐怕日後再無類似機會。

c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614

價值組合今日的變動

1. 今日出售部分#367士機構,始終今年升幅已有20%,鎖定部分利潤,此外,也為一旦決定參與298莊士中國供股準備資金。

2. 今日買入以下股票, 價值組合持股數目增加至51支.

2.1 以4.35元買回#369永泰地產
2.2 以11.9元買回博富臨置業
2.3 以2.3元增持#219順豪科技
2.4 以14.88元增持#101恒隆地產
2.5 以6.46元買回#1098 路勁基建
2.6 以4.57元首次買入#86 新鴻基公司

今次深深體會到分散投資的好處。即使價值組合的298和367今天股價大跌,因為注碼夠分散,對整個組合回報的傷害只是1.7%左右,不過始終也受損害,即使296今天表現不錯,今年總回報仍然受到拖累,現在是負2.87%, 與盈富基金距離進一步收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571

“打爆房地产空头”?!许家印等众地产富豪身家暴涨,重新带头杀入富人榜前五!

http://www.xcf.cn/tt2/201706/t20170615_781032.htm


“打爆房地产空头”?!许家印等众地产富豪身家暴涨,重新带头杀入富人榜前五!

  • 来源:新财富杂志
  • 时间:17年06月15日 11:01
  • 作者:

  一边是新招迭出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一边是港股地产富人身家的火箭式蹿升。上一次同样的景观,还是在2007年。谁说地产业正在进入观望期?许家印、杨惠妍、王文学等地产富人不仅走出财富“停滞的十年”,还挤出了卢志强、宗庆后和雷军,新晋十大富人之列。亲手编制的“2017新财

  一边是新招迭出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一边是港股地产富人身家的火箭式蹿升。上一次同样的景观,还是在2007年。谁说地产业正在进入观望期?许家印、杨惠妍、王文学等地产富人不仅走出财富“停滞的十年”,还挤出了卢志强、宗庆后和雷军,新晋十大富人之列。

  亲手编制的“2017新财富500富人榜”才发布一个月,小编就已经有点认不出来了。中国基金报的记者兄弟杨磊隔空喊话:许家印同志的恒大最近表现太好了,比阿里一夜涨一个京东还要猛。言下之意是,小编你别偷懒啊,快点回家改榜单去。

  财富涨得富人榜都快装不下许家印了

  根据杨磊筒子的测算,中国恒大2017年以来涨了两倍多,许家印的财富激增了近千亿元,按名次能直接排到富人榜前五名去了。

  

  2017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上身家过千亿的富人一共也就4位!小编真心没想到,在以“亿元”为卡尺的财富国度里,许教授竟然能这么任性,几个月的时间就随随便便向前浮游千亿之遥,这轻功不服不行啊。

  强悍滴可不止许家印一位。今年是地产富人不约而同的狂欢之年,“打爆了空头”之说屡见报端。

  在2017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上,去年全年财富涨幅超过25%的富人就能入选“2016-2017”财富成长最快50人。这才半年不到,榜单上就有十多位地产富豪的上市公司股价实现了这一涨幅(表1)。谁说地产业正在进入观望期?这个行业的富人是要提前在新财富明年的榜单上搞事情的节奏啊。

  

  其中,恒大、碧桂园、融创中国今年以来涨幅都超过100%。恒大市值从年初的589亿元上升至目前的1938亿元,已逼近A股龙头万科的市值。碧桂园的市值也从年初的835亿元飙升至1800亿元,跃升速度令人惊讶。四处出击的孙宏斌治下的融创市值也从221亿元升至471亿元,涨幅116%。

  上榜地产富人所掌控的上市公司里,11家涨幅超过25%,其中多达9家系港股上市公司。在A股,华夏幸福受益于雄安新区概念,在近几年连续飙涨的情形下,2017年涨幅也高达50%,目前市值已越过千亿门槛。

  地产公司股价暴涨无疑带来了相关富豪的身家暴涨。以6月12日的收盘价计算,许家印的身家已飙升至1508亿元,碧桂园杨惠妍身家也已超过千亿,而华夏幸福王文学的财富则在710亿元之上。

  这将改写富人榜的格局。在我们此前发布的2017榜单中,房地产业首富王文学身家505.9亿元,排名第12位,纯地产行业富人无一进入前十(王健林等财富构成已多元化,被归类为综合类富人)。按照地产富人的最新财富值,3位地产业富豪——许家印、杨惠妍和王文学杀入了前十(表2)。

  

  由于地产富人的上位,2017年榜单上的前十富人简直就是推倒重来。

  从股价看,阿里巴巴今年以来狂涨58%,腾讯涨了43%,美的集团涨了48%,而网易也涨了43%。万达电影和百度则分别只涨了8%、9.5%,泛海控股跌了11%。这样的格局下,马云财富将增加682亿元,而马化腾将增加602亿元,丁磊增加364亿元,何享健家族将增加287亿元。如此一来,马云马化腾身家将双双跃过2000亿元门槛,分列一二名!王健林则从首富滑落至探花。许家印超过王卫位列第四,王卫紧跟其后居第五。丁磊第六、何享健第七,杨惠妍第八。至此,我们突然拥有了8位千亿富豪,幸福来得太快了一点,有木有!王文学则从第12名跃居第九。而李彦宏因为百度的小幅上涨得以维持在第十名。卢志强、宗庆后、雷军三位富人则因无明显增长跌出前十。

  上一轮爆发,在2007,港股地产商正走出“停滞的十年”?

  无论从地产股价格的涨幅,还是地产富人的身家增长来看,这无疑都是一轮不可思议的集体“暴动”,引人瞩目的是,暴涨的基本都是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地产股。

  此次暴涨原因,外界已有诸多解读,概括来说主要包含下列几大因素:1、内地资金南下,夺取港股定价权;2、投资者风格切换,偏爱高股息股票;3、港股市盈率偏低,内房股整体估值低、盈利好,存在大股东私有化回内地的预期;4、公司大规模回购或股东增持;5、空仓回补。

  这些主要考虑了当下一两年的短期因素变化,而借助已发榜15年的新财富500富人榜,我们可以从更纵深的历史去观察。地产富人身家的狂飙突进,历史上是否有过相似的一幕?

  在富人榜上,地产富人如此显赫的涨势,曾出现在2007年榜单上。那年4月,碧桂园在港IPO,新财富率先挖掘了杨惠妍家族,她以455.1亿元身家成为当年首富,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女首富。

  这还不是当年最大的爆点,那一年,新财富500富人榜的前十富豪中有7位来自地产行业。

  

  2007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上,房地产行业有92位富人上榜,几乎每5个上榜者就有一个是卖房子的;地产业富人的平均身家42亿元,而当年富人榜的人均财富仅为25.6亿元,前者高出整体64%;地产业富人总身家3870.8亿元,富人榜总财富12800.2亿元,占比接近1/3。2007年,才是地产业富人的黄金时代。

  好的,跟上节奏的读者肯定会有想法了:在此轮暴涨发动前,为什么十年时间,杨惠妍家族的财富只涨了10亿元?为什么许荣茂家族、朱孟依家族、陈卓林家族和10年前都差不多?2007到2017年,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涨幅在5倍以上,为何却有一批地产富人财富增长陷入“停滞的十年”中?

  从碧桂园前复权的月K线图可以看到,其2007年4月上市,当月收于4.78港元/股,在2007年9月冲上9.62港元/股的高位,此后遭遇金融危机一路下跌,2008年末方才探底回升,直到2017年初,碧桂园才算收复上市来的股价“失地”(图1)。在此期间,碧桂园净利润从42亿元升至136.6亿元。

  图1:碧桂园上市以来的前复权的月K线图

  

  香港的内房股失去十年,从地产行业指数看,A股地产公司似乎也不例外(图2)。那么,地产股的这一轮暴涨,究竟该如何定性?前述五大因素,能否对此作充分的解释?这里且挖个坑,留个开放性的话题,有兴趣的读者请留言和我们讨论。

  图2:深交所编制的地产指数走势(2001.7.31-2017.6.14)

  

  宏观调控何以与港股地产富人身家负相关?

  第二个问题,小编同样负责抛砖,以求读者诸君的金玉良言。

  先来看看2007年,当年地产富人何以能够在前十富人中占据七席。与惯常想法相左的是,那一轮地产富人财富暴增,竟然与宏观调控强相关。

  时代些许有点久远,每年财富榜单都是以上年年末为基准时点计算的。决定2007年上榜富人身家的,是他们在2006年的抉择。而2006年,房地产行业是宏观调控的重点领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从税收、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正是由于宏观调控,地产企业资金链趋紧,导致该行业企业大规模IPO,使其控制人的财富浮出水面。当年25岁的杨惠妍,也正是因此成为了首富。

  据当时的国泰君安分析师张宇分析,当年地产业富人身家暴涨,一是流动性泛滥,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二是大量地产商将以前低成本取得的土地和经营物业直接上市或注入上市公司,导致股票价格大幅上涨。因此财富效应更为明显。

  有意思的是,这个现象当时并非中国独有,过往世界500强企业中从未出现过房地产企业,而2006年美国前四大住宅开发企业竟然联袂进入了这个名单。当新财富在编制2007年500富人榜过程中观察到这个现象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美国地产行业的过度繁荣中,包含的是一个名叫“次贷”的核心引擎,而这最终将引发了一场啸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在金融危机的劫难中,那些因为调控而提前上市的地产富人们,尽管经历了股价打折的痛苦和噩梦,但毕竟“深挖墙广筑粮”,比未上市的富人们多了许多生机。未赶在这场危机到来前抢上车的许家印就被动了很多,他带着恒大在狂风暴雨里东奔西顾,最终在“鲨胆”郑裕彤的帮助下放手一搏,于2009年11月在港上市。与碧桂园类似,恒大股价也用了差不多5年时间,直到2014年末才修复完毕,重新回到IPO时的股价,并在此后开启上涨态势。2010年10月,四度闯关IPO的孙宏斌,最终带领融创中国登陆港交所。

  此轮暴涨中的三位地产主角,至此在资本市场完成会合。截至2017年6月13日,碧桂园上市10年,股价涨幅90%;恒大上市近8年,股价涨幅500%;融创上市6年半,股价涨幅430%。

  不过更猛的上涨还是在A股,华夏幸福2011年9月借壳ST国祥,自那个月以来涨幅934%。

  2017年,同样是地产遭遇深度调控的一年,也同样是港股地产富人身家暴涨的一年。在金融整体去杠杆、地产行业贷款遭紧缩之后,股价却快速爆发的恒大、碧桂园、融创等,是否为下一个不可知的冬日储备了更多的粮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4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