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首次與偶像同台

所說的是剛過去的星期五晚上,止凡應iM的邀請出席了一個講座,與財叔同台分享一下一些投資理財的見解。由於財叔的叫座力驚人, iM這個講座消息出來一兩天就爆滿了,之後換個大一點的場,iM記者指這也是他們第一次用這個大場。




面對近200人,欠缺演說經驗的我,全晚表現緊張,詞不達意,故有參與者事後走到面前寒喧時提點,指我應該多加練習,他表示看我的寫作很清楚明白,但聽我演說則不容易。這絕對是好意見,我日後定必多加改善,希望還有類似機會吧。

相對之下,財叔的演說生鬼有趣得多,他一開始竟然問在場人士有否廢青,很快就能帶動全場氣氛,演說亦能清楚交代出他的論點。未有食晚餐的我,本想於自己部份結束後溜出去找點東西吃吃,但於席下餓著肚子聽財叔的演說,已經完全投入,不想跑開。

由於我沒有在blog內提及這次活動,來參與的差不多全都是iM的讀者,當我問及有否參與過巴黎兄與我搞的工作坊時,發現表示有參與過的不算多,又一次證明這全是因為財叔的叫座力。

今次這場演說,我主要分享一些股市的東西,關於對待財演的想法,關於面對大跌市的心態,這是我之前跟巴黎兄一起搞工作坊時少談的內容。原因很簡單,當我夥拍巴黎兄這位會計師,股票投資高手,我最好只談談一些財務自由、投資計劃等東西,今次則夥拍財叔這位物業投資高手,財務自由與物業投資就留給他好了,我則談談股票,使整晚內容感覺上豐富一點吧。

從財叔的演說中,有一點讓我感到驚喜的,就是他作為一位資深物業投資者,開宗明義就建議大家不要在現時投資住宅物業,自住的話就可以計計數,考慮考慮。財叔指,以未來可能出現的五大情況看,即大升、小升、平穩、小跌、大跌,若不買自住樓的話,贏的機會就只有五份之一,即未來出現「大跌」時,這是很有趣的思考角度。

還有一個很好的點子,就是物業投資者要注意政策方向,今天政府出了太多「辣招」對付住宅物業投資者,一天不徹招,財叔認為都不是投資時。例如今天找到比市價低水兩成的物業,但計及賣家印花稅的話,其實也只能說是平手,在這樣的環境又怎能找到好投資呢?

加上,當投資者留意一下政府政策方向時,會發現政府重點是解決住屋問題,找地建房,出招打壓炒家,在這樣的政策,住宅物業投資者就正正是政府的敵人,是政府打壓的目標,作為投資者,不順著政策行事,反而與政府對著幹,後果並不樂觀。

今次參與了這個活動,面對多數為財叔而來的參與者,聽到財叔對投資的洞察力,看到前輩財叔的風範,再一次明白自己的不足與渺小,能吸取新智慧,又能看到自己的進步空間,非常值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234

鐵血CEO該跟管理大師學的三堂課 別搞錯重點 問題在信任!

2016-07-25  TCW

「你們講的我都聽不懂,我信任你們的專業,但如果你們的決定錯了,我就喀嚓(拔官、換人)……。」這是台北市府人員向市長柯文哲報告時,經常會聽到的「柯式回應」。

柯P自認在授權,為何市府人員卻說是不挺部屬?

從柯文哲的角度看,這是授權屬下、分層負責。但從下往上看,市府主管、員工、政治幕僚卻不約而同,都在本刊採訪的過程中反映,這是柯市長不挺部屬、不願擔責任、不信任公務員。這個落差,讓柯文哲的「鐵血市政廳」出現以下怪象:

怪象一:市長變科長。下屬機關怕決策出錯、被市長罵,乾脆大小事都往上呈報。例如過去副秘書長層級就可決行的員工敘獎小事,也要送到市長室批。

從他上任到今年七月十五日止,市長室列管事項的編號達到驚人的四千二百零二號,未完成的案子尚有六百零三件。這些案件,來自每天早上七點半由柯文哲主持的晨會,或者他每週與里長座談、與市議員或外界人士開會談話所帶回來的,他要親自盯進度的事務。雖然每週大約可結案六十、七十件,速度很快,但列管事項似乎累積得更快。

這違反了管理學之父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名言,「有效的管理者不做太多決策,他們專注在重要的決定上。」

怪象二:效率變冗事。柯文哲出於效率考量,下令把原本各局處專屬的會議室,透過網路預約登記,統籌使用。但他沒料到人性。許多單位的基層人員,為了訂到王管慣用的會議室,在登記系統上超額預訂,搶不到會議室的人,得花更多時間去跟其他單位「喬」。「變成我們的冗事,」某局處的基層抱怨。

我們在專訪中提出,柯文哲才知道這個新政的真相。「有效的決策,必須包含對執行情況的監督,以便比對實際狀況和預期目標,」杜拉克的話,再次提供啟發。

怪象三:快打變亂打。柯文哲決策習慣速斷(戰)速決,寧可先試辦再改,還說「 just do it(做就對了)」。例如市府大樓全面禁用一次性餐具,但員工抱怨,他們很難幫來開會的外界人士訂便當(提供不鏽鋼便當的業者要求量多才願意外送),政策卻不許變通。再如,今年五月柯文哲上電台節目突然提到要在羅斯福路種杜鵑花,吸引日本觀光客,而事先不知也未經討論的下屬單位,被要求六月就做好規畫、發包種花。

「他一句天馬行空的話,我們底下的人就要疲於奔命,二巾府員工說。

看來柯文哲還需要杜拉克的第三句話,「有效的管理者,重視的並非決策的速度,他們想要做出穩健的決策。」

其實,不同部門受訪公務員也說,他們明白柯文哲的許多管理新政「出發點是好的,」一些新做法也確實增進效率。例如以前預約向市長報告的時間,層層上公文請示約需一週才約得到,「現在有電腦提報系統,只要把議程、資料上傳,兩、三天就搞定跟市長的會議。」

也有年輕公務員認同柯文哲打破傳統。像過去參事、參議的位子常是當不了主管的文官「冷凍庫」,「以前看他們『很涼』,但柯市長上來後覺得有領薪水就要做事,所以會安排他們兼任副組長或主任,給他們事做,」一位工務局人員說。

然而,台北市府內部仍怨聲載道,癥結在哪裡?

「我們都像工廠裡的機器人,只被要求產出、效率,真正的心情不會被他聽到……。」在市府大樓上班的一絲二十歲公務員說,「他少了人味。」

「會把別人當工具,因為他也把自己當工具,從以前就是治病的工具,」曾近身觀察他的一位政治幕僚說,柯文哲對於流程、能用數宇控管的事比較有概念,但牽涉人們生活的事,則難以理解或慼受,因為他本身就是個沒有生活的工作狂。

急於移植台大管理,忽視公務員沒有參與變革的誘因

從待了三十幾年的台大醫院,一個極度專業、任務明確、相對封閉的環境,轉進市政府這個任務複雜、人員參差不齊的大機構。柯文哲想貫徹他在台大時的管理文化和做法,但是,從哈佛大學企管教授柯特(John Kotter)提出企業成功轉型須經的八大步驟來看,柯文哲在第一步「建立危機意識」就碰壁。因為,台北市民想改變、台北市長想改變,但市府公務員卻不一定覺得需要改變。

「與企業追求獲利、非政府組織有熱情不同,公家機關是『鐵飯碗』,沒有組織變革的誘因,」台大工商管理系數授莊璦嘉指出,柯文哲想改造市府,首先要建立新的企業文化,「他很急,但文化需要慢慢來。」

莊璦嘉並分析,領導包括風格和手法,柯文哲展現直白、真實的領導風格,但進入台北市府運作還需要手法,除了「對事」——只管把事情做好,還要「對人」人人心。 「他現在就是手法沒有做好,」壯璦嘉說。

缺信任,讓部下不敢說真話

韓非一句「大智者治人」恰是解方

建立文化需要抓人心,空降的柯文哲要帶起市府團隊,愛看企管書的他,可能也要參考有關團體工作的敦科書。因為現在的市府,正出現一個團體無法建立信任的現象,而團隊領導學大師柯瑞(Marianne Schneider Corey)就指出:缺乏信任,正是團隊失能最關鍵的因素。

信任的建立,重要的包括領導者需有同理心、能夠專注和傾聽,這些正好都是柯文哲的性格弱點。「他(柯文哲)聽我們報告,很快就表現態度,讓人家講不下去,沒人敢跟他說真話,」一位歷經三朝市長的文官激動的說,「所有問題都在於,他是用什 心態在管府裡的人。」

柯文哲在市府的管理危機,根源是信任危機。沒有信任,他不可能在市府建立新的企業文化。中國古代哲學家韓非說,「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柯文哲的成敗,關鍵在此。

沒用她,台北市府「螺絲」恐掉光光

台北市長辦公室主任蔡壁如,是最能夠精準傳達、執行「柯武管理」的靈魂人物。還好柯文哲把曾在台大醫院共事二十年的她找來,否則台北市府這台大機器,「螺絲」恐怕會「掉光光」。

上任以來,柯文哲在北市府內部的會議,蔡壁如幾乎都參加,對市政的學習速度,甚至比需要到府外跑行程的柯文哲還要快。

過去一年,蔡壁如主要心力放在各局處首長的機要和研考人員身上。除了平時在Line群組的溝通,每週五晚上,蔡壁如也會為首長的機要群安排危機管理等課程,請外部專家來授課,包括柯文哲和她都會參加。前陣子為了查洩密,柯文哲要少數幕僚測謊,機要們群情激憤,當時蔡就藉著週五的閉門會,讓柯P坐兩個小時,聽機要們「狂電」,多少也促進了柯與他們的交心。

而蔡壁如親自去盯各局處的案子時,常會找該單位的研考人員陪同,她說,「研考相當於企業的口叩質管控,機要則能傳達文化。」可以說,蔡壁如對於傳遞柯武管理的價值觀,比柯P老練又有層次。

其實,老師就在旁邊!柯文哲若真想要建立文化,應該好好轉頭向身邊的這位特助學習。

(文 田習如)

吃便當拉攏人心

柯文哲(前)自去年6月起,每週和基層主管吃便當,想讓員工近身認識他,但要建立組織新文化’光這樣還不夠。

撰文者田習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697

登月陰謀論

近期愛上聽雲海的舊節目,這系列是於2000年的電台節目,講述很多世界古怪事件。很多事後聽來已經過氣,例如馬雅預言2012年12月是世界未日始終沒有發生。然而,到16年後的今天,科技資訊發達非常,有不少事件聽起來仍是感到很神秘。




最令止凡感到有興趣的是每個事件,雲海總對不同奇怪個案去尋根問底,又會以科學角度研究分析一番,不是如一些電視怪談節目一般,說說傳聞故事算數。

今次聽到美國登月造假,其實這個事件早有聽聞,但以科學邏輯逐點分析,總結起來頗有趣。而雲海當時更有相片在手作出仔細研究,又借了影帶不停細看,更與太空人交談過,所提出的問題實在十分細膩。

不少人都質疑美國當年的登月事實,更串連很多陰謀論一起討論。例如登月前大量太空人意外死亡,如果一個組織三兩年間突然有15%的員工意外死亡,很難說這是正常情況。同期又有記者或作家要上聽證會指證登月造假之前突然死亡,而證據報告總在意外後失蹤。另外,公眾又見登月首二人的情緒異常古怪,不想提起或慶祝登月事件等。

為何美國要迫切登月,甚至有機會造假呢?誘因是當時蘇聯拿了很多第一,包括發射火箭與人造衛星等,而蘇聯當時提出登月計劃,美國非常希望能比蘇聯更早登月,不久就表示成功登月了。先不談一些陰謀論,我較有興趣的反而是科學上的質疑。

當年登月的年份為1969年,以當年的技術能拍出一條蒙騙世人的影片實在不容易,但今天回看,不容易找到漏洞。例如影片拍攝著登月第一人岩士唐的大空船降落月球,但為何鏡頭在太空船外呢?提出質疑的是來自歐洲的科學家,美國太空總署指這只是marketing,登月第一人是gimmick,其實已經有人更早著陸月球再拍攝影片。但科學家再質疑,那影片不是全球直播的嗎?無言。

不只降落,影片更拍下太空船升起離開月球的一刻。據理解,回程升空的能量只足夠一次彈升,亦需要計算精準,那麼誰把留下的影片帶回來呢?太空船離開時的一刻,雲海細心看到鏡頭跟著太空船升時向上動了一動,到底誰留在月球拿著那部攝影機呢?

還有很多物理學的問題,在影片中看到旗幟被風吹起,又起著波浪,明明沒有月球表面是真空的,怎會有風吹的現象呢?

全場直播時,太空人與地面的對話是非常清晰的,背景雜音不多。根據雲海跟一些太空人討論過,在太空的真空環境,聲音不能傳出太空船,如果沒有開儀器就很靜,但一開動儀器,太空船內就嘈吵非常,他以站在飛機引擎附近來形容,連自己的說話也聽不到,為何對話會如此清晰呢?

在眾多的相片中,每一張都很清楚看到太空人與周圍環境,但每一張相片的背景都沒有地球,這可能是故意吧,怕人認出地球作比對。而另一個奇怪的地方是每一張相片背景都沒有星星,背景都是漆黑一片。月球上沒有大氣層的阻隔,理應能看到繁星,沒有星星基本上是無可能。

不少影片與相片都展示了太空人留下的腳印,那些腳印實在太細緻,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們走過火山灰之類的地方,走過時一些翻起很多灰塵,要留下細緻的腳印,唯有要有水把泥土弄濕,但月球是沒有水份的。而太空人與機械車在月球表面走過時,沒有太多灰塵被翻起,這不似一個只有地球六份之一地心吸力的地方應有的現象。

更有趣的是雲海把影片調較到兩倍速再播放,看到太空人的動作與在地球活動完全無異,這表示,要拍出這個在月球漫步的效果,只要拍下之後再把影片較慢兩倍即可。

除物理學問題之外,還有不少光學問題。太空人所帶上太空的拍攝相機的公司負責沖晒相片,但當收到菲林時,負責人也不相信這些相片是真的。最令他懷疑的是相機對焦問題,當年的那部相機是需要人眼對準相機再對焦的,但太空人穿著太空衣,把相機放在身前互相拍照,但每一張相的對焦都非常準確,完全沒有out of focus,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另一個可疑點是相片中的陰影錯亂,被質疑是多光源。明明月球上的光源只有太陽一個,背光所影的相片應該完全黑的,但看到有相片的人影展示背光的位置,但人樣與一些機件的標誌仍是非常清楚的,奇怪。

在相片中也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就是當年的相機所影出來的相片,每一張的對焦正中間都會有一個十字,這是相機本身的一個記號,但有一些相片中,那個十字記號竟然被一些相片中的物件影像阻擋了,這是1969年的photoshop嗎?

其實除了美國,至今40多年來也沒有其他國家能成功派人登月,當時有登月計劃的蘇聯也不成功。蘇聯科學家解釋了一些他們至今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其中一個是降落問題,他們不能完成穩定的降落,更在之前的一些試驗時降落失敗,有3名太空人在試驗太空倉內活活被燒死了。

另一個蘇聯指解決不了的問題是溫差,月球表面面向著太陽的一面溫度達120度,但背向太陽的一面溫度卻是負120度,太空人身穿的太空衣需要應對近500度的溫差,加上沒有大氣層的環境,太陽直照的幅射也是一大難題,至今俄羅斯也解決不了,太空人的太空衣只能適合在地球附近還有大氣層的地方。話說回頭,有專家也質疑為何美國太空人帶上月球的相機,當中的菲林可以在120度高溫也沒有溶掉呢?

有人提出,當年蘇聯與美國鬥得厲害,蘇聯定必監控其登月過程,若知道美國造假,一定會揭發它的。然而,在事後蘇聯解體後,俄國竟然找不到任何當年蘇聯對美國這次登月的監測記錄。

另一個可疑的地方,美國在1969年至1972年總共登月6次,之後就沒有再登月了,為何突然全部登月活動停止了呢?為何之後40多年也不再上月球呢?其中一個最合理的原因是美國知道當年各國的技術水平,根本不可能監控確認美國太空人是否真的登月,但如果今時今日美國再登月,不少國家絕對有足夠水平作出監控,再要造假可謂不可能。

單看以上的物理問題、光學問題、邏輯問題,今天看來是低技術錯誤,這都是荷里活也不會犯的錯,何況是美國太空總署呢?但請別忘記那是40多年前的技術,就算是當年的美國太空總署,所擁有的技術也可能不比今天的民間技術高,所以犯這些錯誤不太出奇。

如果這樣的登月事件也可以造假,我們日常生活所接受的資訊又如何呢?常識與獨立思考很重要,否則有很多東西也看不通。男人的浪漫,多喜歡討論這些怪聞異事,哈哈。大家有興趣不妨聽聽雲海那節目,還可以上youtube找找,很多影片也有解構這事件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6QZ-WMImG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975

小麗再見

以下是第五度釋法的內容: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六十七條第四項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條第一款的規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主要官員、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各級法院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員在就職時必須依法宣誓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規定,作如下解釋: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規定的「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既是該條規定的宣誓必須包含的法定內容,也是參選或者出任該條所列公職的法定要求和條件。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規定相關公職人員「就職時必須依法宣誓」,具有以下含義:
(一)宣誓是該條所列公職人員就職的法定條件和必經程序。未進行合法有效宣誓或者拒絕宣誓,不得就任相應公職,不得行使相應職權和享受相應待遇。
(二)宣誓必須符合法定的形式和內容要求。宣誓人必須真誠、莊重地進行宣誓,必須準確、完整、莊重地宣讀包括「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內容的法定誓言。
(三)宣誓人拒絕宣誓,即喪失就任該條所列相應公職的資格。宣誓人故意宣讀與法定誓言不一致的誓言或者以任何不真誠、不莊重的方式宣誓,也屬於拒絕宣誓,所作宣誓無效,宣誓人即喪失就任該條所列相應公職的資格。
(四)宣誓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監誓人面前進行。監誓人負有確保宣誓合法進行的責任,對符合本解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律規定的宣誓,應確定為有效宣誓;對不符合本解釋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律規定的宣誓,應確定為無效宣誓,並不得重新安排宣誓。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所規定的宣誓,是該條所列公職人員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香港特別行政區作出的法律承諾,具有法律約束力。宣誓人必須真誠信奉並嚴格遵守法定誓言。宣誓人作虛假宣誓或者在宣誓之後從事違反誓言行為的,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我看了釋法內容, 消化了, 但消化不良。

人大常委有權釋法, rightly or wrongly, 都約束香港的三權, 即時新聞看到朱凱迪及劉小麗的評論。哎喲, 發動廢除《基本法》第158條? 懇求司法人員在事件中找到就普通法的法理邏輯及法律空間, 以及質疑這次釋法的合法性。這是微弱的吭聲。大佬, 邊個可以推翻人大常委的決定? 當然只有人大常委自己, 法官想不跟隨釋法的決定也無可能, 就等如上訴法院的決定約束下級法院的法官的道理一樣, 面對人大釋法, 香港法官無辦法抗旨, 所以可以內心表達不滿, 但不能在裁決不依從人大決定。就算法官覺得人大越權, 也沒有上訴渠道。

我的消化系統出了甚麼問題呢? 今天公佈釋法, 沒有提及具追溯期, 那麼, 這法律上的效力只屬即時生效了。下次立法會開會, 主席就可以裁定梁游兩人宣誓失效, 不得重新安排宣誓, 依據人大釋法及《宣誓及聲明條例》第21(b)判斷兩人喪失議員資格? 根據釋法二(一)項, 叫他們執包袱, 交回議員的房間, 嘔番人工津貼諸如此類。人大犀利, 不單只干預司法, 連行政也一起干預。《基本法》第104條可以解讀到咁多嘢出嚟? 好似係立法多過釋法喎! 這兩個還好辦, 因為就算主席不在第一時間攆走這兩人, 區官司法覆核的判辭也要判梁振英及袁國強勝訴, 兩名議員同樣未上任就夭折了, 官司從此消失, 也會創下歷史, 成為首個當選而未及上任就被罷免的議員。我也無需再罵他們了。不只他們兩, 附帶一班人會失業。

大眾最關注的是劉小麗這席位能否保得住。這是有趣的問題。主席沒有權自行覆核監誓的結果, 所以主席不能按釋法去重新判決給予劉小麗第二次宣誓機會的決定是否正確。建制派議員也不能引用釋法去動議解除劉的職務, 因為《議事規則》第49B(1)&(1A)都不適用於劉小麗, 她沒有破產, 也不是行為不檢或違反誓言。唯一有可能使她失去席位的只有一個情況, 就是有人為了梁君彥讓她再宣誓而提出司法覆核, 若果司法覆核判令主席無權讓劉小麗再宣誓, 那麼劉小麗也要執包袱了。

這次釋法連檢控權也干預了, 議員在議會中的言論所受的民事刑事免責的條文變成與《基本法》不一致(inconsistent with the Basic Law)而被廢除, 譬如倡議港獨或者香港立國等的言論, 可以被視作不擁護《基本法》的發假誓, 不過要舉證十分困難, 因為那種情況可以是違反誓言而非發假誓, 違反誓言可以告乜? 無得告。也不要老定, 違反誓言告唔到刑事, 但可以是違反《基本法》79(7)而遭譴責, 繼而運用《議事規則》第49B(1A)&(4)而執包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452

跨主權時代來臨

2016-04-18  TWM

跨主權時代早已悄悄來臨,但各國仍用老舊的主權技能應付新文明; 而「境外公司」是全球的新常態,若不用新思惟對待,世界經濟就玩不下去了。

「巴拿馬文件」曝光,掀開了幾十萬個「境外(Off-Shore)公司」內情,世人期待著「醜聞」。這許多境外公司中,一定藏有某些醜聞,但,境外公司存在本身並非醜聞,而是世界發展的理所當然常態。

人們特別關注有多少富豪或企業利用境外公司「逃稅」;絕大多數人也許沒有境外公司,但是多數人都在利用境外公司逃稅,只是人們自己不知道。比如,如果你昨天在淘寶網或亞馬遜網上買了一雙球鞋,那你已經從事了利用境外公司逃稅,因為台灣政府收不到你的營業稅。即使你是個百分百的優良公民,你提著那雙鞋和網購證明走進國稅局要求繳稅,多半你會被請出大門,背後還被落一句「神經」。

境外公司的出現,和跨國電子商務出現是一樣的道理:地球當下的「主權國家」體系,已經包不住人類的經濟、科技、文化流動力了。財富多了(尤其在金融脫離實體的今天)就要流動,科技如互聯網出現了,信息就要流動,文化形式豐富了,也要流動,而「主權」既是保護傘,也是牢籠,一切具有流動力的東西,遲早都要跳出國家的主權邊境,另外尋找集散地。你我,都在這個動力潮中。

今天威脅到既有主權體系的現象,多不勝數。主權擋不住隔壁國家的汽車廢氣,地球暖化是跨主權的;金融危機是跨主權的,你擋不住骨牌效應;難民是沒在管你主權的。嘿,連你在用臉書和Google,都是跨主權的;你的臉書帳號,就是境外帳號,和巴拿馬文件曝光的「境外帳號」本質是一樣的,只是交換的不是金錢,而是信息。

「後主權時代」,至少「跨主權時代」早已悄悄來臨,世界的心理準備遠遠不足,還在用老舊的主權技能應付新文明;各個「主權國家」若再不回過神來,世界將百孔千瘡。

那些還在按照「絕對主權」辦事的國家,例如朝鮮和中國,在新文明中將被越拋越遠。

巴拿馬文件中絕對有醜聞,挖吧。但是「境外公司」是世界的新常態,必須用新思惟來對待。否則,世界經濟就玩不下去了,淘寶網買鞋、亞馬遜買書、臉書、LINE都會不見了。

撰文 / 范 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83

匯豐2016年中期業績最大亮點

匯豐2016年中期業績最大亮點就是接納筆者在今年4月18日股東大會向管理層提出回購股份的建議. 證明管理層是很有誠意聽取股東的意見.

自2003年筆者成為匯豐股東以來, 匯豐從未回購過股份, 股份年年因著以股代息, 員工購股計劃等等而不斷增加. 今次匯豐宣佈回購不多於25億美元的股份, 絕對是好事. 筆者總算為匯豐股東作出一點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759

來自美女的邀約


在“一年贏一千萬”文章的留言中,池某曾提及有一位不懂投資也沒學習過投資的朋友,累積財富的成績比起一年贏一千萬的IT人還要好一些,現實中池某對這位朋友的羨慕也遠高於IT人,他就是圖片中美女昭蓉的父親。

當然,整體的人生財富應該以什麼標準來衡量,是見仁見智的,所持股票的市值和所擁有房產的呎數是一種標準,精神的愉悅和心靈的滿足程度又是一種標準。

若單看交易記錄,說昭蓉爸不懂投資是有根有據的,基本上是集合了1997年買樓、2007年買股等不幸操作於一身。但無論是負資產的時候,還是股票坐艇的日子,他都沒有忽略另一項投資,那就是對兒女的投資。由始至終,他都盡力維護一個讓兒女由自發揮的空間,為兒女保留了成為科學家或藝術家等一切發展的可能。

現在,逆境過去了,即使以第一種標準來衡量,昭蓉爸的投資成績亦毫不失禮;若以第二種標準來衡量,更是“恨死隔離”。看着兒女健康成長、成材、成器,是無價的滿足,又豈是有價的資產所能比擬?相信IT人也會同意這一點。

音樂,是昭蓉自己的選擇。沒有贏在起跑線,也沒有靠父幹,在艱苦的學習中尋覓意義,在單調的練習中找到樂趣。凡是對人生有過追求的、付出過努力的,都應有共鳴。

來吧,一同感受一下。

昭蓉畢業音樂會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利希慎音樂廳
時間:6月8日晚上8時
免費入場
不設劃位
(P.S. 另有貌似金秀賢的表演嘉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256

「醒哥」不《愛·回家》 追韓風炒辣雞

2016-05-26  NM

香港人做生意最叻跟風,近年韓菜成「逢開必賺」的神話,炸雞、燒肉、芝士排骨開到成行成市。「選旺鋪、快開、快賺」,已成必賺的方程式。在大台《愛•回家》一劇中,飾演「醒哥」的朱滙林(William),現實中為港大法律系高才生,演藝生涯載浮載沉近十年,眼見韓風在港盛行,決定開韓菜「B家」,更專程到韓國學師近兩年,將當地炒辣雞文化帶到香港。學成歸來,與友人儲了二百多萬,只欠靚鋪一間。有指「搵到好鋪頭,未開已經贏一半」,不少老闆為了爭取人流,多多租金都願意花。但William反其道而行,千選萬選,最後選了大角咀一個丟空近六年的三千呎吉鋪。開業時除了撞正「零售嚴冬」,更因選址人流不佳,導致營業額不足,開業三個月已蝕了數萬,韓菜都難以打救!由畢業後不理父母反對棄做律師,到用十年積蓄開鋪,回本日子十分遙遠,一向我行我素的William坦言已經無法回頭,「其實好驚蝕!」

「韓燒喺香港已經太多,所以一諗已經諗開其他嘢!」William指在韓國春川炒雞盛行,但香港未有太多店售賣,決定一試。「自己都幾鍾意韓國文化,自學韓文都有一段時間,自己儲落筆錢想搞吓生意,兩年前就決定到當地拜師學廚。」之後他找到當地一間賣炒雞的家庭,跟當地的「阿豬媽」(太太)學師。由於炒雞在當地十分普遍,當地家庭亦不介意將食譜傳授給William,他就利用拍劇的空餘時間,一有機會就飛去韓國學師,一學就學了近兩年,「炒雞最大秘訣係由於個爐最大火係中心位,首先要煎熟啲雞先,再將薯仔同墨魚撥去中間,最後先炒菜,因為菜炒太耐好易燶!」學成歸來,他就打算動用過百萬積蓄,與拍檔在港九各區找地方。「旺角、天后等旺區都搵過,但係我就覺得做生意第一步就係要控制成本,租金貴其他成本就好難調整,我就覺得唔係好值。」預算十萬元,在旺區租鋪都不算太難,William解釋:「餐廳太細嘅,就算幾好食啲人都未必再返嚟,因為享受唔到食嘢嘅樂趣!依度確實係好大,連廚房足足有三千呎,入到嚟好多人都會覺得樓底高好大好舒服!」餐廳以韓國炒雞為主打,二人分量一百八十八元有交易,而小菜都是約數十元左右,以韓菜來說價格合理。而大部分客人都對食物質素感到滿意,食客Vincent就大讚牛肉鍋夠惹味,有別於香港常見的部隊鍋。陳小姐就指炸雞分量足夠,但味道就甜了一些。最多的批評都是選擇太少,在附近工作的許太指若能增加適合小朋友的湯麵就更好。食物質素有一定水準,但William對飲食業毫無經驗,首次做老闆即不斷撞板,他更向記者細數三大慘況,令高才生都不得不交學費。

慘況一:鋪過大被彈小貓三四隻

記者甫進店內,發現店內極為寬敞,近二千呎的用餐區,只放了一百個座位,更設置了休憩區、足球機等設施,在香港的店鋪可謂十分罕見。店面大雖然坐得舒適,其實另有危機!不少香港人揀選食肆,除了一部分人會參考網上食評,更有大部分是因為在店鋪外有人潮聚集,「逼逼吓」就排隊一試。William的店過於寬敞,很難製造這個效果,「有啲客會覺得坐得一兩枱,小貓三四隻,我明白香港人唔多唔少都有羊群心理,但成日都坐滿晒其實係好難!」他指夜市時最少可以維持二、三十位顧客,但店外看進去頗為冷清,難以吸引客人。

慘況二:選址問題

第一次到William的店,是根據OpenRice的指示由太子地鐵站出發,網站所指步行約八分鐘便可到達,但發現路程頗為遙遠,途中路經裝修鋪、車房等地,由於不熟悉走了較遠的路,最後要十多分鐘才到達,比預算時間慢了一倍! 當初William選這裡開店的原因之一,是看中大角咀的發展潛力,「呢度都係重點重建區,呢區近兩三年,新樓愈起愈多,好多新搬入嚟都係後生仔,點都吸引到佢哋嚟。」可惜餐廳位於洋松街,鄰近食肆不多,居民大多走到附近的大同新邨用膳,似乎如意算盤未能打響。他亦坦言生意未如理想,「平日嚟講生意真係比較差。」

慘況三:老闆慘被員工恰

除了選址外,William亦要面對員工帶來的問題。訪問期間發現他對員工十分友善,與他在劇中對妹妹的兇惡態度大相逕庭。他直言希望跟員工打好關係,但就試過反被員工欺負,「嗰日以為佢遲到,等極都唔見, WhatsApp又已讀但唔回覆,我都好擔心。最後終於覆我話幾日都唔返呀。過幾日佢返嚟就話因為一啲私人事唔開心,其實好多人會即刻炒,但我都俾多次機會佢,但無幾耐又係咁。」他最後雖然無奈辭退員工,但他深信以心待人能留住員工, 除了實施業績達一定水平,會有額外獎金外,他更表示有學生講明儲夠錢就走,我盡量會批多啲時間俾佢哋快啲儲錢,預咗佢哋八月前後會走,但無所謂啦,我都俾到六十蚊一個鐘。」

開鋪原因為買樓

William身高外貌不俗,高考以2A2B成績考入港大法律系,理應為「人生贏家」,但畢業後為見識世界做了幾年空少,之後就毅然加入無綫,一做就做了近九年。他解釋讀法律純粹迎合父母意願,到畢業後立志自己決定前路,「中學時已經想做藝人,但屋企人覺得讀好啲書先,畢業之後一直等機會入演藝圈,父母反對都無辦法。好似依家開餐廳咁,我臨開之前都無同佢哋講,自己都係死慳死抵儲錢開。」他坦言不少同屆畢業同學已經「上車」,自己「都有少少後悔」,「我○四年畢業,依家已經無得返轉頭做律師,雖然儲咗百幾萬夠俾首期,但做藝人收入唔穩定,驚買咗樓都未必供到,依家惟有寄望呢盤生意!」

開業資料(02/2016)租金(二按一上):$300,000裝修及牌費:$2,000,000食材:$100,000雜費:$50,000總投資:$2,450,000

營業資料(04/2016)營業額:$400,000租金:$100,000人工:$140,000#食材:$100,000水電雜費:50,000盈利:$10,000*

#八名全職,三名兼職*開業首兩月皆蝕錢

撰文:梁延宇攝影、攝錄:關永浩[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19

如何破解40歲廢中危機(二)?



40歲該做什麼準備

香港人的平均壽命該是多少?超過80歲。世衛在2016519日發表的數字看,2015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6.1歲,日本是83.7歲。世界各國的平均壽命都在延長,用40年時間,延長4歲,達到80歲該不會有問題

換句話說,阻住地球轉的你,現在40歲的你,正常情況下都應該能夠活到80歲。40歲的人,該為未來40年做什麼準備?如果那時規定60歲退休的話,從現在起到60歲還有20年,比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的18年時間要長。60歲退休後到走完人生還有20年,其中最後幾年可能好似大劉、大粒墨、賭王需要在病床上度過,但60歲到70歲的10年時間,大多數人可能在家揍孫,在做義工幫阿婆洗腳,或者發揮餘熱在經營企業。從40歲算起,70歲能正常工作生活的30年,實際上是人生最知道該準備什麼、該去幹什麼的一段時間。但大多的廢中對40歲以後的生活並沒有做出計畫

40歲的時候,升官發達冇老婆,飲酒食煙玩女人,去老蘭泡吧,走路時手裡要拿一支古巴雪茄,Starbucks的咖啡,如果沒結婚,已經在全數買了樓,過這樣的生活該是中產階層、成功人士的一種標誌



40歲以後,你或者剛剛瞓醒,50歲以後,設計下半輩子的人生,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孩子剛剛上中學,樓還沒有供完,在公司想往上爬,感覺門縫越來越細,工資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提升等等,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千萬不要扮中產,該好好考慮一下自己今後40年的人生了最重要的莫過於從40歲開始有危機意識,有生活幾十年的經濟計畫。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方式去生活和工作,不僅會有近憂,更讓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在企業內如果沒有太多的提升機會,工作已經讓人感到厭倦,那麼最好考個資格,比如翻譯、CPA、會計、電腦等等,去找個新企業,看看有沒有新的施展自己能力的機會更多的該是定一個資金計畫,在現在的狀況下,如何讓孩子上完大學,如何贍養不斷變老的父母,如何應對10年或者20年後到來的成熟經濟。那時正好自己工作能力已經開始不斷下降,壓力一點不減

考慮一些金融產品該是必須的。不論是定期儲蓄還是理財、基金、股票等等,沒有這些恐怕難以應對今後幾十年的生活需要。短期的投資似乎不該太多地去花心思,大致需要有個10年或者20年甚至30年的長期投資計畫。至於財經小丑推薦那些的金融產品,就更不能去碰了

投資股票需要對企業經營、企業家、宏觀經濟有較為獨到的認識,不是每個人看了巴菲特的投資經驗後,一學就靈,但長期投資對40歲上下的人來說,要特別的關注50歲開始投資也不,有雄心壯志的人,遠一點的可以學亞馬遜Jeff Bezos1964年生,也可以學Iron Man Elon Musk1971年生,近一點的有阿里巴巴馬雲,1964年生。但是,想複製他們的成功,恐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一家自己並不喜歡的企業裡,做一份朝九晚五的沒什麼意思的工作,歲數大了,職位沒有上去,工作量難以完成,被後生仔看不起,這也許不是個別歲數大的員工遇到的問題。4060歲這段時間,在公司說不定很難受。

工作經驗豐富,有不錯的人脈關係,擔櫈仔跑到管理層,僅僅因為缺乏Passion到了60歲退休的時候,很多人會發現自己不再能為社會做貢獻不說,也沒有繼續生活的豐厚資金,這時再想去找一分工作幹幹,早已經沒有了機會。如果你已經50歲,那麼也還有30年的生命時間需要做一個好的規劃即使從這個時候開始投資,你也不遲下面的例子屬於老生常談,但還是想嘮叨幾句。第一,巴菲特的經驗就一句話:找到好的企業股票,廉價買入,長期持有。第二,巴菲特購買Berkshire Hathaway Inc.,如果在1965年投資1美元,那麼25年後的1989年已經增值為701美元,這算起來已經很高,但實際上到了2014年增長為18262美元

如果你40歲,完全不應該以賭的形式進入股票市場,該拿出1元錢,去等待25年或者更長一段時間後的回報。如果沒有等來,損失也就是1元錢,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

下半世的資金是個很大問題我們更傾向於Ray DalioBill Gross的投資策略,這個時候,大格局大趨勢就顯得非常重要,儘量去做一些趨勢性的機會的事情,市場整體向上的機會,只要做的稍微好點,總還是有機會的,而有些行業,你再怎麼做,其實都註定了最終的結果都不會好。我們做投資的要去投資一個賺的是辛苦錢的時候,那就會發現我們賺取的只能是社會平均回報率,於是我們到最後發現得出的結論其實也還是儘量淡化能力的重要性,更多看中趨勢性的投資機會,在大趨勢性的格局裡,在進行一定程度的鋪量投資,能力無法量化,很難確切的預測,而大趨勢的視野還是有一定的邏輯可循。

趨勢只有在將起未起的時候,才有意義,太早看到趨勢其實毫無意義,太晚你會錯過太多的東西。早於8個月前,我們的季報己經指出Donald Trump當選,封面即以他為題。

也是為什麼很多聰明人都賺不到錢的原因,趨勢看到了最後就是虛無主義者,因為覺得這個也就這樣那個也就那樣,都沒意思,看的太遠的人,其實挺適合做先知,當然也很容易成為先烈,看的太早的悲催案例太多了,意義更是不大。

哥白尼在中世紀就看到了地球不是宇宙中心,於是就被火燒死了,太多太多聰明人死在了不在當下生活的故事裡去,等好不容易撐到風口來的時候,他已經先沒了。

而如果趨勢都被人看到的時候,其實趨勢的意義也就沒了,當真理都被大家接受的時候,真理就會淪落為常識,你已經沒有任何機會和優勢來成為一個佈道者了,在現實中也有挺多好玩的事情。當趨勢被所有的人都看到的時候,你其實只能回歸到賺辛苦錢的邏輯裡去,記住辛苦錢往往不賺錢的真理吧。

如果現在40歲的人,到退休的時候,拿相當於當時40歲職員的三分之一的工資,是否也沒有後顧之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190

收拾心情 重新上路

臨近聖誕,不少打工仔都是放假心情,一來節日臨近,二來公司多會有不少人清假,會議少了,電話少了,所以心情也會輕鬆一點吧。除了記錄一些特別事情,止凡已經停了寫blog兩個月,心情也有足夠的沉澱,可以重新上路吧。



這次短暫收筆,並沒有向身邊朋友透露,卻收到不少身邊朋友的私訊問候,原來不少身邊朋友一直有看這個blog。從少到大,不時都會遇到苦惱令心情不悅,人越大就越不會向身邊朋友透露半句,總覺得無事無幹很難向身邊朋友吐苦水,至少自己就沒有這個習慣。在網上抒發一下,這個渠道又會感到很自在,可能網上發洩從來較容易吧,如今在網上寫寫卻能間接讓身邊朋友知悉此事,得到慰問,奇妙。

除whatsapp外,blog上與fb也收到不少支持慰問,小弟全部收到,在心中。當中特別有幾個很touching,若有blog友也正在面對逆境的話,應該會有幫助,在這裡分享一下。


Sa:

Hi 止凡~

Sorry to know that you are having hard time now.
I wish to share this short video with you to cheer you up! Lets focus on what is most important in our lives:

https://youtu.be/SLPCV4Ufi6g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Cheers


Jerry:

止凡兄,難關難關關關過,近排我也與到人生大變化,碰巧再睇回另一篇網上文章,心情舒緩不少,希望可以增加動力…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26.html


Ironman:

止凡兄,
印象中你充滿正能量,有海量胸襟。當前的煩惱我相信對你來說一定危機和破壞性,希望你能渡過難關。家父今年患了惡疾,數月前過了身。由診斷到過世只有4月個。現在我心中也經常掛念家父。本人不善表達情感,希望止凡兄能明白,人到了某個階段,總有不同程度的挑戰。Keep calm and carry on. God bless you and your family.


某君(有關個人私隱,不便公開名字):

止凡兄,你唔寫blog實在有d可惜,不過人係有唔同階段吧,只要開心就可以啦。 2008年年尾我發現了cancer,好彩我能活到現在,病後我改變了好多睇法,去轉行、去玩結他樂團,做左好多唔同既野,人生反而精采左好多,有時挫折反而令你走得更遠吧!加油!

當年手術後有醫生咁我電療,但我唔想,因為電療係我就沒有生育能力,當時好煩惱,但主診醫生話cancer唔算太惡,可以唔做電療,觀察下。好啦,咁過左一段時間,開始計劃生BB,但太太多次小產........我都想放棄既時候,又有左,今次終於成功左!

http://www.amtb.org.tw/pdf/19-16g_word.pdf


Xaddy:

家人,最重要是健康齊整。其他的,一切都會過去的。


後記:

這段時間也算想通了一些東西,有時你在一些人和事之上,付出了足夠多,於自己的層面再付出更多的話可能影響其他人,隨時會得到反效果,當到了這個程度仍不能改變什麼,就要學會Let go,隨它吧。

一個不快事件也好,一連串不快事件也好,因為影響心情,令生活上其他事情也受影響,這個處理方法只是在放大了這些負面事件的威力。

情況就猶如學生失戀時,沒心情去玩、沒心情上學、沒心情食飯等,更跑到卡拉OK不停點選失戀的歌曲去唱,把失戀的效果放到很大,影響所有生活,更影響身邊人。學生可能會如此,但成年人就應該學會好好控制情緒,控制不快事情對生活的影響,不要讓它放大影響力。

這段日子少了寫blog,少了做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令負面情緒被放大了。今天要放下,收拾心情,重新上路,走更遠吧。聖誕節就到了,希望大家也有好心情過節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8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