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股故事(留言回覆)
http://hk.myblog.yahoo.com/skyknowbook/article?mid=3409&suc=1
(註: 部分財技過程已大致省略,其中1198並不是燃氣股,是傢俬股,請留意。)
1193和1198可是不同的兩盤生意。
1083前身是百江,主席是做能源出身,後來把廠地改造住宅,就是現在的百仕達,百江之後分拆上市,百仕達之後購入威華達(前稱凱達、銀網)、威華達後獲注入百江。
後來百江玩衍生工具失利,被迫引入煤氣,注入項目,易名港華,後港華售出部分百江業務,現時主攻城市燃氣業務。
1193前是勵致國際,後來華潤入股,易名華潤勵致,專注晶片業務,後來分拆部分業務作華潤上華上市,不久,勵致購入上華餘股,並注入所有晶片業務,而華 潤集團(291母公司)注入中港混凝土(即此前私有化、現時上市的華潤水泥的部分業務),後又售出,並注入燃氣業務,易至現名。
1198原名中意控股,由謝先生及林先生創辦,後林先生售股離開,管理層亦內鬨,又嘗購入兩儀(現時是Sino Forest子公司,主席是陳德源(管仲連))的傢俬業務(即現時興利(396)的業務),亂了一陣子,又易至現名皇朝傢俬,後謝先生購入股權,成為控股股東。
2688大股東原有公司安瑞科,後被中集購入,易名中集安瑞科。
越秀房地產基金(405)之探討
From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21&t=50334&start=15
我滿手是405,對405有點研究。
現在405的最大不利因素是主要收入來源的白馬大廈本年續租,因白馬大廈的租戶主要做外貿的,所以金融海嘯影響到他們的生意,租金的水平或有可能下降,但白馬大廈是一線的物業,雖然有些殘舊,所以新的租金水平應不會降得太多,若續租水平保持的話,現價可以說是低估。
因為除823外,405都已經變成一隻無財技的REIT,但是其物業以商廈及寫字樓為主,所以對經濟週期會較敏感。加上823的租金水平低,可以透過加租去提升收入水平。
另外利息支出方面,因為之前有做率息掉期,以鎖定利息支出,但在續約時(約2008年11月)因市場波動,利息很高,故取消利率掉期,改採浮動利息,欲減低利息支出。但是現在息率大降,還較之前更低,故利息支出有可能降低,或有可能對之有利。
此外,頭3年是盡派利潤,但今年開始派90%,加上租金下降,或有可能令利派息下降約20%-30%(由2008年預計0.26元,下降至2009年預計的0.18-0.21元)。
人民幣不升方面,我覺得影響只是很少,甚至是微不足道。
如何看業績(3)-資產負債表
因為星期一至星期三時間較沒空,故此不再出這系列,今天至星期日時間較空閒,故繼續寫下去。
剛剛說過全面收益表在一分鐘可看完的方法,其實資產負債表,也可以快速留意幾個數字看完,如果你有一定的基礎,連現金流量表也不用看。
因為香港的現金流量表是不直接地反映出經營現金流的,即是利用資產負債表的變化來編出的,不是直接反映經營現金流的方法,即是透過實際發生的現金收入或支出來編列的。
所以,如果留意資產負債表的變動,即可以知道現金流往哪兒去,資產的增加體現的現金的減少,負債的增加即體現為現金的增加,只不過在分類上把它區分為經營、投資及融資現金流,使閱讀報表者能夠可以看出這些現金大致的流向,就可以知道這公司是哪一個類型。
近兩天,偶然看到巴菲特教你看財報這一本書,但是我還沒全部看完,如果可以,我也會補些資料上去。
現在就貼上一個報表,我貼上號碼有甚麼值得看和撇除的,大家可以試試回覆下應該有甚麼要留意呢。今次目標增加了,要到了60個留言才開估。

供樓現金流和穩定現金流的股票對沖
筆筆者最近量地,錢雖然不多,因為需要供樓,但仍在思考如何供樓以自住這個問題,發現樓價其實和需要投入的資金不同,大家可以想想言不言之成理。
假設筆者購房價約400萬,借首期90%,即360萬,另保金4.35%,即15.66萬,即借375.66萬,利率以2.1厘作假設,每股供款約14,074元。
假設筆者有足夠的現金作為full-pay之用,即直接需360萬繳清房款。但如果筆者用REIT 作為對測現金流的手段,假設供樓利息不會增加,即是需要每年168,888元的現金流,假設我購入REIT的支持現金流,如果我購入相對穩定的REIT 約6%,即是需要281.48萬元就可以滿足需要,較全額付款金額少。
另外,如果香港仍然保持到穩定的經濟增長,REIT 應會亦會隨年月通漲升值,到30年後這筆REIT 的價值相信也可以多於281.48萬,房子的價值如果不被政府收回,相信亦會水漲船高,到30年後兩者兼得,不是更妙!
不用高息債券取代REIT的原因,始終都是因為REIT流通性強於高息債,REIT 的交易成本亦較低,何況高息債券有贖回的風險,REIT 相對較不會有這些風險。
但這模式亦會有風險,例如利息上升,突然有個人資金需要影響,又或是REIT物業有一定的問題,又或者是你有更高的回報的投資,現金被壓著不能投資,影響了最後的資產。不過:
(1)在利息上升方面,本身你已經有一定的REIT支持,雖然REIT的價值會因利息上升導致下降,不過這問題如果有穩定的工作,直接償還貸款,相信問題不大,何況本金已隨持續供款下降,導致損傷不大。
(2)個人資金需要影響本金方面,可能是急病、可能是搬屋,但本看這是無法辦免,這筆REIT 也可作為應急本錢,雖然降低利息支出,但有穩定工作應不是甚麼難事。
(3)至於REIT物業問題,相信選些大部分物業在香港問題應不大,如果他們有問題,自住物業亦一樣出事。
(4)更高回報的投資只是賺更多錢,但錢賺大了,要冒更大風險,相信筆者也不會做吧。
筆者相信這方法只是更大的套息,但想不清原理何在,大家可回答筆者嗎? 歡迎留言。否則筆者更多錢時候就會實現這計劃了。
興利(香港)控股(396)招股書解讀
講起這隻新股,是好大機會是成為殼股。
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9/LTN20090609029_C.htm
因時間不足,我不寫這樣多,只剪下有關片段,文字有時間會補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9/00396/CHingLee-20090602-06.pdf
本集團依賴於其主要客戶
於往績記錄期間,本集團分別擁有超過520名、580名及560名客戶,包括國內經銷商、海外家具批發商及零售商以及許可安排下的各被許可方。本集團五大客戶(均為獨立第三方)主要為海外家具零售商及進口商,與本集團保持著約1至15年的業務關係。....本集團有未能遵守中國有關僱員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供款之記錄
於 往績記錄期間,深圳興利及深圳興利尊典根據有關中國規則及法規為僱員社會保險作出全額供款,但鑑於深圳有關地方當局並無嚴格規定須支付住房公積金供款,故 彼等並無作出此等供款。中國法律顧問於向有關地方當局查詢時亦獲悉,有關地方當局對住房公積金供款並無嚴格的管理規定。....
本集團有未登記租賃協議記錄
於 最後可行日期,本集團位於中國深圳的一處租賃物業(即本招股章程附錄三所載估值報告所述的第9項物業)的租賃協議尚未向有關物業租賃管理當局登記。據中國 法律顧問告知,出租人尚未提供登記所需的有關業權文件,從而導致向有關物業租賃管理當局登記租賃協議有所延誤。該項物業一直由深圳興利作為多種用途使用, 包括用於住宅家具產品生產設施、辦公室及員工宿舍。....
本集團有未能遵守香港監管規定的記錄
於往績記錄期間,本公司兩間附屬公司因疏忽而未能遵照香港監管規定辦妥以下事項:(i)根據公司條例及時為若干公司秘書事務備案;或(ii)根據商業登記條例及時申請商業登記,此乃由於二零零五年至二零零六年期間,本集團財務及會計部(負責於適用訂明時限內備案及╱ 或申請登記)的僱員更替率高及僱員缺少連續性所致。
....
逾期就公司秘書辭任備案
Hing Lee Furniture Group Limited(一家於香港註冊成立的公司,為本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曾違反公司條例的有關規定,於規定最後期限過後方就其秘書於二零零六年一月九日辭任 向公司註冊處備案。有關秘書辭任的備案乃於二零零八年三月作出,持續違規714天。
逾期作出商業登記申請
Hing Lee Furniture於二零零五年四月在香港開始經營住宅家具產品的出口貿易業務,故須於開業起計一個月內根據商業登記條例申請商業登記。然而,Hing Lee Furniture於二零零八年十月十三日方申請商業登記。
根 據本公司所獲法律意見,任何人士未能及時申請商業登記均屬違法,可判處最高金額為5,000港元的罰款及1年監禁。Hing Lee Furniture的秘書、經理或任何董事亦須對該違規行為負責。由於創辦人自Hing Lee Furniture業務開展以來為Hing Lee Furniture董事,根據商業登記條例規定,一經定罪,彼等可能被監禁。倘創辦人因違規而被判監禁而本集團不能挽留或及時找到主要管理人員的合適接替 者,本集團的業務及營運可能受不利影響。
本集團有未能符合《稅務條例》的記錄
於二零零五年四月,因本集團收購Hing Lee Furniture以處理的貿易業務,故開始在香港招募會計專業人士負責財務及會計部。然 而,自二零零五年至二零零六年底期間,本集團經歷了財務及會計部相當高的僱員更替,財務及會計部主管更換三次。由於財務及會計部的僱員缺少連續性,於二零 零五╱ 二零零六年至二零零七╱ 二零零八年課稅年度,Hing Lee Furniture未能在訂明時限內知會稅務局其應課稅事項。
深圳興利及深圳興利尊典或須支付往績記錄期間的額外所得稅
於二零零八年前,深圳興利及深圳興利尊典乃根據深圳市政府頒佈的稅務優惠政策享受15%的優惠所得稅稅率。然而,據中國法律顧問告知,授出該優惠稅率並無明確的法定基準。據中國法律顧問進一步告知,深圳興利及深圳興利尊典於二零零八年前須按24%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然而,就董事所知,除深圳興利及深圳興利尊典外,位於深圳龍崗區及寶安區的眾多其他外資企業亦享受上述優惠待遇。
董事注意到:
(i)授出上述優惠企業所得稅稅率乃以普遍適用於深圳市各實體的深圳市政府通知
為基準;
(ii)按15%的優惠稅率支付稅款已獲有關當地機構批准;
及(iii)於最後可行日期,並無任何規定要求位於深圳市寶安區及龍崗區的外資企業須按超過優惠稅率15%
的稅率支付稅款。
.....
招股書歷史: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9/00396/CHingLee-20090602-11.pdf當時公告: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827/LTN20040827046_C.pdf
於二零零四年三月,當時兩儀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自一九九八年起就認識宋先生)接洽宋先生,商討投資於本集團的可能性。
於 二零零四年八月十九日,兩儀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Talent Sino Holdings Limited與創辦人的投資公司就持有本公司股份訂立一項協議,據此,Talent Sino Holdings Limited同意收購本公司經擴大已發行股本約51.52%,總代價為34,006,000港元,其中17,003,000港元以現金方式向本公司支 付,另外17,003,000港元以向創辦人的投資公司發行合共17,003,000股兩儀控股有限公司新股的方式支付。
.....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529/LTN20060529044_C.pdf
於二零零六年,鑑於中國中高檔家具產品消費市場的增長潛力,方勳先生(當時持有兩儀控股有限公司已發行股本約2.7%)接洽兩儀控股有限公司,表示有意持有本集團權益。
於 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二日,Triple Express(由方勳先生最終全資擁有及為持有本公司股份而專門成立的投資公司)與Talent Sino Holdings Limited訂立一項協議,向後者收購其於本公司的約51.52%權益及本公司結欠Talent Sino Holdings Limited的股東貸款,總代價為96,000,000港元。
該 代價乃經公平磋商後達致,並參照(a)約4.17倍的市盈率(以本公司截至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除稅及非經常性項目及少數股東權益後的經審核溢 利約67,289,000港元的51.52%為基準);及(b)本公司結欠Talent Sino Holdings Limited的未償還股東貸款總額連同計至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二日(即買賣協議日期)的有關利息約為28,711,100港元。該收購於二零零六年七月 二十八日完成。
此後,方勳先生透過Triple Express成為本公司的控股股東,並自二零零六年七月至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九日獲委任為董事。
方 勳先生為General Electronics Limited的總裁兼董事總經理,該公司於一九八七年在香港上市,其後於一九九五年被私有化。方勳先生現任SF Capital Limited(一間由其家族建立、管理不同投資資產的投資控股公司)的總裁,及亦為OSRAM Lighting Control Systems Limited(一間由SiemensAG與其家人組建的合營公司)的董事會成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09/LTN20090609029_C.htm
用Non-Big 4。
麗新國際於1988年的重組-麗新發展(0488)上市
1988年2月8日,麗新國際(191)宣佈一次重組,把旗下從事地產業務的麗新 發展(488)上市。細節如下:
(1) 每8股麗新國際供3股麗新發展及4股認股證,行使價每股50仙,全部行使將可集資3億元,林氏家族已承諾行使本身部分。
(2) 麗新發展配售3億優先股,認購價1元,年息10%,每4股優先股送3股認股權證,集資3億元,但並無投票權。
若不計認股證,麗新發展上市時,即可集資6億元,用作營運資金之用,持股則由由麗新國際持有 50.09%,林氏家族持有24.01%,公眾持股25.10%。
該公司1987年盈利為4,703.6萬,1988年預期盈利2.8億,並預期派發3仙股息。
預期上市日為1988年3月11日。
我們從上面的得出的資料來看,可以推論出以下事實:
(1) 因為該等優先股不是普通股,故不計算在股本內,所以很容易計算出該公司發行共6億普通股股(3億 / 50仙行使價) ,以完成後麗新發展持有50.09%計算,可以推論出當時麗新發展股本約12億股(6億股/ 0.5009)。
(2) 供股集資額3億,供股價是50仙計,供股得出來的股票是6億股,以可獲得4認股證計,即可得出股東得到的認股證是8億股(6 / 3 x 4)。
(3) 假設1優先股可換1新股,可兌換3億股,另認股權證得出的可換股權證有2.25億股(3 /4 x 3)。
若全部優先股及證股權證兌換後, 股本會再增加13.25億股(8+3+2.25),股本會增至25.25億股。可以計算出,林氏家族的持股量即達26.57% (~12 x 0.2401 x (6+ 8) /6 / (12+13.25)),麗新發展持股降至約23.76%(6/ ~25.25),公眾持股約49.67%。
亦可以見到,假設購股權是以50仙計算,林氏家族動用約3.36億的資金,以當時每股淨值1.33 元加上全部認股權行使計算,計及行使認股證後,其實他們已經變相把24.085億貴重資產轉移成自己直接控制,亦可以運用市場資金發展。
另外,在守的角度上,公司其實可以隨便賣出一家上市公司,然後把所得放在其中一家上市公司上,以供 其發展之用,所以可以說,這除了是公司方便分配資源的方法外,亦是大股東分配自己資源的方法。
但以地產長遠上升的角度上,這實在是對麗新國際不利的,而低價讓股東及其他人士認購新 股,是不斷攤薄了原有麗新國際持有的地產權益,造成麗新國際的資產流失,加上變成控股公司,因控股折讓關係,造成股價低落。
這 方法唯一的死門在,若大股東及上市公司擴張過快,債台高築,突然低潮襲來,導致業務情況不佳,且無力行使股權之下,其透過麗新國際及自己持有的股權降至 45.05%((2.88+ 6)/ (12+13.25-12x 0.2401 / 6 x 8)),低於50%,且加上債權人迫債,造成股價低落,或要求以股抵債,進一步降低自己股權,若加上有心人吸納,這或會造成貴重資產旁落於他人之手,失去 控制權。但這機會是很小,不過這事情卻在1997年發生,此是後話。
想當初在上市價50仙購入該股的人士,至今過了23年,股價在未計股息之下,僅剩下一半,未知有何感 受?

1972年8月21日: 合和(0054)上市
之前合和房地產(288)上市,雖然最終
失敗,激起筆者找尋回合和實業(54)上市的情況。
合和地產的創始主要是因為1962年胡應湘父的士大王胡忠,因為政府增發的士牌,多申請了的士,所以他旗下的中央建業有限公司決意置地建產,把物業底層設停車場,之上則作住宅,由剛取得建築牌照的胡應湘主其事,其後獲得厚利,萌生開拓地產業的念頭,1965年,因經濟不景,的士業務蕭條,地產市道亦不振,故胡應湘決意自行發展,胡忠在1967年解散車隊,並出售所有的士牌,結束該項業務。1972年,股市暢旺,胡忠決意協助其子成業,利用個人資產向銀行借取1,500萬,成立合和地產,取得資金後即大舉發展,另外亦為另外一名子女胡應濱成立大寶地產(269,後易名海暉國際、凱暉國際、中國木業、中國交通資源),其後取得愉景灣發展權。
合和地產上市時,股本為7,500萬股,每股面值2元,即1.5億,已達合和公司持股80%,餘銀行股東佔股20%。在1972年8月上市時,以5元發行2,500萬股,集資1.25億元,即上市時市值已達5億元,以當時恆指約400點,和現時的水平比較,換算成現時市值,大約已經有250億元,堪稱當時的大股票。
當時這公司的物業,包括現時合和中心的地皮,當年稱樓高51層,預期在1974年落成,預計耗資1億元,但是最後要在1980年時才建成,更變成66層,成為香港當年最高的物業,投入的金額估計只有更高。其餘包括位於現時觀塘的合和大廈及干德道的康威園、雲景台及柏麗園等。至於當時部分物業,更轉租予軍部,年收入400萬,可以見到合和當年規模真是不小的。
上市招股的8月8日至11日,筆者翻查報紙報導,這公司在報紙上非常低調,廣告也少亦不多,但反應是非常熱烈,配合當時信和地產被黃氏家族收購停牌10日的利好消息刺激,地產股遭瘋搶,認購最後一日人龍處處。最後認購額達到30億港元,換成現時幣值真的會達到1,500億,為當年認購金額最大的新股之一,加上當年同時亦有幾隻新股如信德發展(242)、萬邦航運(158)使香港當時的銀根變得緊張,拆息亦變得高企,由此可見當年的盛況。
在上市當日,股市熱潮突然冷卻,股市下跌約4%,但無損購入此股的熱情,一開市股價已上至11元,升6元或120%,市值11億,換成現時幣值達550億元,因股市逐步向下,股價亦向低流,最低股價8.2元,升3.2元或64%,但收市少量回升,報8.75元,升3.75元或75%,市值8.75億,換成現時幣值,市值可達437.5億,一個股市王國誕生了。
其後股份5送1,股本增至1.2億股,加上股市熱潮關係,股價節節上升,在1973年2月23日,股價在全年業績前攀上29元的高位,市值增至34.8億元,較上市價5元,調整後已上升約6倍。以當年指數換算計,市值逾500億,有但其後業績出來,股價又回降,加上當年
假股票事件,合和是導火線,造成股價進一步崩跌,加上他投資的保利建築,亦因做假帳亦被除牌,禍不單行之下,在一年多後的1974年年底,股價降至不足1元的水平,至0.65元,跌幅超過98%。
由於他手上的物業多以大型商業發展為主,專注灣仔地區的發展,特別是合和中心耗用大量時間的資金,在其他華資地產發展商於利用手上資金低潮吸納大量地皮之下,合和缺乏貨如輪轉的物業,周轉上自然較吃虧。加上其具遠見的作風,例如過早涉足中國及東南亞,缺乏草根經驗,並無吃進香港於1980年代對普通住宅需求的大浪,進入新界的大型農地發展,反而投入回本期長的公路建設及基建投資,雖不乏創見,但利潤較少,於是集團逐步落後。其後分拆亞洲電力上市,利用所得資產進軍東南亞,興建高架鐵路,最後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泰國的高架路爛尾,又未取得賠償,其業務受到重大創傷,幸而基業未損,仍保住廣深高速公跌、合和中心及灣仔本業,於是憑2003年後的經濟復甦,公拆合和公路(737),其後也逐步回復,但和1973年盛況相差太遠,但已較其兄弟幸運。
至於大寶地產,由於大寶地產投資巨大資金於愉景灣發展,預期把之發展成渡假項目,由於回本期太長,於是造成重大債務,並錄得虧損,最後輾轉項目落入予香港興業(480),並改為住宅項目,其後把它打造成外國人在香港宜居之地,之後又進軍海產及天然資源開採,業務一直沒有起色,最後只剩下耀輝冷藏庫。
至於其上市地位,初由蔡世亮的海裕國際(240,前金佑地產、後易名i-China,後由惠記(610)購入並注入建築業務,更名利基控股)旗下的海嘉實業(506,現中國食品、中國糧油)因其耀輝冷藏庫的資產購入,順帶購入上市公司,並易名為海暉國際,其後海暉國際再購入母公司海裕國際的冷倉公司,成為一家業務良好的香港冷倉企業。其後蔡世亮引入袁天凡,最終演變造成一場股東爭奪戰,後由蔡世亮購回袁天凡股權了事,造成蔡世亮資金緊張,埋下盜用公司資金的伏線,後因亞洲金融風暴影響,資金周轉不靈,危機終於暴露,最終被揭發盜用公款,但最終獲撤銷控罪,但上市王國就煙消雲散。最終由首鋼的曹忠接手,轉營
山西公路業務,並有各個富豪及中國金融機構入股,如果有機會再向大家談談這一些東西。
所以,如果要保持公司發展,長短棍要得宜,不要把重要資金投入過分長回本期的項目,協調好長短期現金流入的進度,否則周轉始終會不靈。
資料來源:
1. 合和實業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8%E5%92%8C%E5%AF%A6%E6%A5%AD2. 利基控股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8%A9%E5%9F%BA%E6%8E%A7%E8%82%A13. 大寶地產發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AF%B6%E5%9C%B0%E7%94%A2%E7%99%BC%E5%B1%954. 負債10億計 昨缺席聆訊
股壇老手蔡世亮被頒令破產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20404/25256045.白松露宴觸發 胡應湘姊弟情仇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8556. 胡應湘弟被永亨追債296萬 胡應濱為旗下公司擔保貸款
http://www.hkhotdog.com/archiver/?tid-11662.html
7. 蔡世亮父女涉串謀偷竊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90614/128753758. 萊蒙集團(3688)招股前需注意的事項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230759. 合和地產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606/LTN20130606008_C.HTM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