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電價超收之謎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4453&time=2011-04-02&cl=115&page=all

每年4萬億度電有多少被超收電價?誰受損失?如何監管電網巨人?
財新《新世紀》 實習記者 蒲俊 此次調查由財新《新世紀》記者畢愛芳、符燕豔、王姍姍、張宇哲等共同完成

 

  一位在電力行業工作了40多年的老專家,日前在北京城區一家餐館,發現了一個令他吃驚的事:這家餐館的實際電價比國家發改委公佈的北京市商業電價每度高出約2毛錢。

  根據餐館老闆的電費單,這家餐館一個月消耗了28810度電,支付電費29973.95元,平均每度1.04元。北京市商業用電目錄電價為每度0.794元。

  這並非特例。

  財新《新世紀》記者對北京、上海、重慶、廣州、南京、濟南、西安、長沙、銀川、烏海、嘉興、佛山等地工商業電力用戶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覆蓋華 北、華東、華南、西南、西北,兼顧了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多個地區。結果顯示,工商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商業企業,用電的實際價格普遍高於國家發改委及地方發 改委公佈的目錄電價。

  比如,北京多處寫字樓用戶的電價均超過每度0.9元,商舖和飯店的用電價格多在每度1.1元以上,即使考慮峰谷分時定價因素,仍超出目錄電價0.06元到0.278元不等;

  上海調查的兩家工廠,今年1月平均電價分別為每度1.017元和0.758元,超出目錄電價0.088元和0.189元;

  西安調查的四家商戶,用電電價在每度1.3元至1.6元之間,超出當地目錄電價0.33元至0.63元;

  濟南一家酒店的平均電價為每度1.02元,超出當地目錄電價0.174元;

  浙江一商場租戶,電價每度1.22元,超出目錄電價0.14元……

  這些價格都高於國家發改委公佈的目錄電價。有的地方,如陝西,甚至超過當地峰段目錄電價最高值。如果與國家電網公佈的平均銷售電價相比,很多地 方更是高出1倍到2倍。據國家電監會年度電力監管報告,2007年國家電網公司平均銷售電價為0.501元/度,2008年為0.519元/度,2009 年為0.534元/度。國家發改委2008年公佈的各地銷售電價標準則從0.306元/度到0.689元/度不等。

  中國對終端銷售電價實行目錄電價制度,根據用戶類型不同,分為居民用電、工商業用電和大工業用電、農業用電四大類,並按電壓等級和地區規定了不 同用電價格,各地各類用電價格均由國家發改委核准。根據《電力法》規定,「用戶應當按照國家核准的電價和用電計量裝置的記錄,按時交納電費。」

  但從財新《新世紀》記者的調查結果看,目前中國普遍存在著工商業電價實際執行價格高於國家發改委核准電價的情況,國家目錄電價形同虛設。

  這種情況在電力業內已不是秘密。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曾數次在國家能源局會議上提起,他曾在山東一家炒茶廠詢問到其執行電價為0.9元/度,這讓他感到相當震驚。按規定,這家炒茶廠應執行普通工業電價,而山東核准的一般目錄電價為0.7339元/度。

  電力是一種需求彈性極低的產品,收取電費又由各地供電局執行。儘管在2002年的電力改革之後,供電局已經被劃入電網公司,但普通消費者仍多視 之為政府部門,因而在繳費中即使對電費有疑問,也很少質疑,只能按照收費人員提供的單據一繳了事。在調查中,一位寫字樓租戶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她的 家人都在地方電力局從事技術工作,她相信電價就是按照目錄電價來收的,不可能多收。

  但是,就是這家租戶,電費單上每度1.07元的電價白紙黑字,卻從未存在於北京市的電價目錄上。

  電價超收從何而來?

高電價成因

電價制度原因之外,從用電類型無限細分到具體的抄表收費自由裁定,五花八門的人為因素為電費層層加碼

  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首先與中國的電價制度有關。

  中國電價制度分為兩大類——單一制電價和兩部制電價。簡而言之,單一制電價是指用戶只需根據電表計數繳納電費,以用電量乘以電價即得應繳電費; 兩部制電價用戶除了要按用電量繳納電費,還要根據用戶的變壓器容量或最大需量繳納一部分基本電費。居民用電、一般工商業用電以及農業生產用電採用的是單一 制電價,大工業用戶則採用兩部制電價。因此,大工業用戶的實際用電價格普遍高於目錄電價中的單價,多由兩部制導致。

  峰谷分時電價,也是導致實際電價上升的一個因素。目前峰谷分時電價正在中國很多地區試點推行。峰谷分時電價是指據電網的負荷變化情況,將每天 24小時劃分為高峰、平段、低谷等多個時段,不同時段執行不同的電價水平。國家發改委核准電價多作為平段電價,哪類電價需要執行峰谷分時制度,以及具體的 時段劃分等內容則由地方的物價部門和經貿委等確定。

  理論上,峰谷電價與國家發改委核准的不分時目錄電價之間應有一個計算公式,以保證以峰谷分時定出的電價與不分時目錄電價持平。但從試點地區的情況看,峰谷電價給工商企業帶來的一個實際後果就是平均電價上升,企業需要多繳電費。

  但是,這兩條遠不足以解釋實際電價高於目錄電價的所有情況,在財新《新世紀》記者的調查中,從用電類型無限細分到具體的抄表收費自由裁定,五花八門的人為因素為電費層層加碼。

  以北京市工商業用電為例。2009年11月,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發佈的發改價格[2009]2919號文件中曾明確提到,「同意北京市商業、非居 民照明、非工業、普通工業用電價格合併為一般工商業電價類別」,由此將北京市用電類型從過去的七類歸併為四類:居民生活用電,一般工商業用電,大工業用電 和農業生產用電,並以此為標準公佈了北京市的銷售電價。

  但是,北京市電力公司網站上公佈的電價卻還包括工商業未同價前的七類。財新《新世紀》記者通過「95558」電力服務熱線向北京市電力公司詢問 電價類型時,得到的回答也是「現在北京執行的還是七類電價」,至於用戶的用電究竟屬於哪一類,則要依據「用電性質和用電電表類型」來定。

  北京市的工商業用電同價為何遲遲無法落實?原因很簡單,國家發改委現在按「四類」核准的「一般工商業用電價格」,比過去按「七類」核准的非居民照明、商業和普通工業的電價都要低,作為售電方,電網企業自然缺乏執行的動力。

  到了具體收費層面,分類就更加複雜。北京市一餐廳的電費單上,甚至出現了廚房動力櫃和門頭霓虹燈兩項單列電費,對應電價高達每度1.14元,比 核准的工商業用電價格每度高出0.34元,超收40%以上!北京一家幼兒園按相關規定應採用居民用電價格(0.4883元/度)繳納電費,但實際繳納電費 時還是被單列出了動力電與照明電兩項,以至最後繳費遠高於0.48元/度。

  所謂動力電和照明電的分類,源於1999年前執行的一套計費標準。根據這一標準,電價按明電、動力電等分為八大類幾百種電價,「內行說不清,外 行聽不懂」。動力電和照明電這樣的歷史說法已在發改委電價目錄上消失,但在北京、長沙等地,卻仍然出現在電費單上,有的變成了多收電費的依據。

  在調查中,上海市一家工廠的平均電價高達1.017元/度,原因則在於超出最大需量部分的容量電價要加倍計費。按照兩部制電價收費的規定,如果 是按照最大需量繳納容量電費,一旦實際用電超過最大需量,超出的部分,容量電費加倍計算。這一做法的初衷是為了在供電緊張的情況下限制用戶用電,但一直沿 用到電力供應不再緊缺的今天,在一些電力業內人士看來值得商榷。

  上海同時也是國內最早試行峰谷分時電價的城市,自1993年後逐漸在全國推廣,其目的是鼓勵用電客戶合理安排用電時間,削峰填谷。提高電力資源的利用效率的初衷原本很好,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產生了很多問題。

  要實行有效的峰谷分時電價制度,分時電表必不可少,這樣才能分別計算峰谷平三段的用電時間。但對於很多租用商舖和寫字樓的用戶,只有寫字樓的總 表是分時電表,每個租戶的分表還是不分時的,因此只能根據大樓的總用電量和電費為每個用戶估算出一個不分時的電價來。這個電價合理與否,很大程度上依賴物 業管理人員的規範程度。而從財新此次調查的情況看,多地物業根據峰谷向業主收取的分時電費單價,普遍存在不合理偏高的現象。

  在北京西郊一家汽車配件銷售市場租有商舖的張某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我們的電價很貴,1.2元/度,電費單上只有用了多少度電和一共多少 錢。」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北京市目錄電價中峰段工商業用電的最高值(1.194元/度)。「我們的物業是國資的,很強勢。」張某無奈表示。

  峰段、平段、谷段的時間設置更對實際電價水平影響巨大,合理與否也有爭議。比如北京、山東等地在峰段之外,又設出了更高定價的尖峰段,實際等於提高了電價。再比如上海的分時電價不設平段,而每天峰段時間高達16個小時,實際效果也等同於提高電價。

  分類的龐雜,以及峰谷分時收費與分時電表的脫節,都給予了基層收取電費的工作人員很大的自由裁量權。

  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的一家鐵礦石加工企業,儘管電費單的用電分類一欄寫著「大工業/35kV-110kV以下」,但在電費信息一欄中,電價又被 分成了兩類:大工業(配套鐵合金)和大工業,電價分別為0.3579元/度和0.4009元/度。實際上計費表只有一塊,也就是說,正好6萬度的大工業用 電是電網收費人員主觀估算出來的。

  如果說這還是由於沒有分表計量改採用的權宜辦法,能夠分表計量的情況又如何?一家長沙的商貿企業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要想少交電費,只需 「搞掂」抄表員就可以。他們的企業有宿舍區,所以有工商業用電和居民用電之分。因為居民用電價格遠低於工商業用電,有時居民用電少一些,他們也可以跟抄表 員商量,多算點居民用電,少算些工商業用電;還有時當月用電量較大,抄表員會主動提出把表撥回去,然後從省下來的電費裡拿走一半。

形同虛設的目錄電價

工商業用電戶以中小工業製造和服務業為主,卻承受最高的電價,這在正大力推動經濟轉型的中國顯得相當反諷

  實際電費執行過程中有如此眾多的權宜和自由裁量,與中國過去的複雜的電價分類歷史有關,也與中國近年來提倡節能減排而推出新舉措有關。但由於監管不力,以及新計費方式並沒有相應的配套,實際執行過程中,都變成了電網企業增加利潤的「加價三十六計」。

  儘管各省銷售電價均由國家發改委核准後公佈,但目錄電價中,各地電價情況仍千差萬別。除了用電類型不盡相同,有些省份直接公佈了峰谷分時電價,有些省市則只公佈了平段電價。

  到了地方執行層面,除了前述北京市這樣未執行工商業同價的情況,還存在著夏季用電電價和非夏季用電電價等區別。山東省的目錄電價,甚至是分不同 縣市核准的。在廣東,雖然國家發改委核准的是全省統一電價,但各市實際執行的電價標準並不相同。廣東省物價局對此的解釋是,在很早之前,電價定價權在地 方,導致各地電價存在差異,現在雖然由國家發改委統一核准,但要真正實行,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過渡。

  正是因為有這麼多的特例、歷史情況和各地的「具體做法」,發改委又不厭其煩地一一核准,一個更簡明、規範的電價標準遲遲不能建立起來。由此導致 的現實就是:除了相對清晰的居民用電,工商業實際用電價格遠高於目錄電價,國家發改委核准的所謂目錄電價形同虛設。財新《新世紀》記者曾就發現的上述電價 問題詢問國家電監會價格與財務監管部的官員,答覆是這些操作層面的問題還得由地方物價部門和電網企業決定,「電監會也並不清楚」。

  電力監管部門尚不清楚,遑論普通用戶?

  拋開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問題,各地目錄電價是否公平合理?

  多年來,國家發改委對電價的調整多是在價格上,鮮少對電價結構進行調整。以兩部制電價為例,用於大工業用戶已經數十年。「最早的初衷是為了鼓勵 企業多用電,這樣容量電價平均到每度電裡就會少一些。」中國社會科學院規制與競爭研究中心主任張昕竹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同時由於當時供電緊張,又設 置最大需量以限制過多用電。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電力供求模式和國民經濟結構已經出現了巨大的變化,但兩部制電價除了電價數額變化,還是在沿用當年的辦 法。

  比較國內外的電價,一個最大的差別是國外通常是工業用電價格低於居民用電價格。但在中國是工商業用電價格最高,居民用電價格較低,大工業用電相對也較低。

  國外這種電價的制定邏輯很簡單,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相對居民是用電大戶,高電壓等級的工業用電與低電壓等級的居民用電相比,輸配成本更低,因此可享受更低的價格。

  形成國內這種電價局面的邏輯,則要複雜許多:壓低居民用電價格主要是出於社會穩定的考慮;而大工業用電用電量大,輸送成本低,也是供電企業較為 重視的用戶,甚至有地方供電部門違反相關規定給工業企業按照優惠電價計費的情況出現。結果就是工商業用戶最終承受了更高的電價。

  美國駐華使館的博客上「曬」有一張弗吉尼亞州一戶居民2010年12月中旬到2011年1月中旬的電費單。用電860度,電費120.06美 元,平均每度電合人民幣0.92元。美國工商業用電價格比這還要低,約為每度電0.5元到0.6元。也就是說,對中國一般的中小工業製造業和服務業企業來 說,它們承擔的電價比美國同類型企業要高出2倍左右。

  工商業用電戶以中小工業製造和服務業為主,卻承受最高的電價,這在正大力推動經濟轉型的中國顯得相當反諷。促進第三產業發展,顯然不能僅僅依靠個別地方「對商業用電暫不執行峰谷分時電價」的做法,而需要對目前的電價結構和形成機制進行徹底的調整。

  同樣是工商業用戶,實際遭遇亦有不同。在調查中,財新《新世紀》記者發現,如果是規模比較大的用戶,所能接觸到的電費信息相對較為詳細,多繳費 的情況雖然也有,但差得不多,個別還可能擁有與電網議價的餘地。但對於小型商舖等用戶,它們實際支付的平均電價較高,且往往申訴無門。

  根據國家電監會發佈的《電力監管年度報告(2009)》,2009年全年,全國12398電力監管投訴舉報熱線收到的10381條有效信息中,電價執行和收費方面的問題共805件,佔7.75%。

電網「吃差價」模式

2010年全社會用電量近4.2萬億度,超收主要發生在第三產業和中小型的第二產業企業

  電網及其基層人員,為什麼會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傾向於多收費?一些原本在其他國家行之有效的節能方式如峰谷定價,為何在執行中走樣?在很多電力業 內人士看來,關鍵在於目前中國的電網企業仍然在依靠傳統的「吃差價」來獲得盈利。一位國家能源局官員直言,「這是世界上最落後的一種盈利模式,只有中國和 朝鮮還在用」。

  差價指的是需求側銷售電價和上網電價之間的差值。在中國,電網企業的利潤主要就來自於銷售電價比上網電價多出的部分。只要這種盈利模式不被打破,電網企業就會依靠壟斷優勢來儘可能壓低上網電價,同時提高銷售電價。

  據電力業內人士介紹,在購電環節,電網企業壓低上網電價的方式包括以低價收購超出計劃的發電量,以及通過延長新機調試週期、跨省輸電(將發電量輸送到電價更低的省份)、上網側峰谷分時定價等方式壓低電價等。

  河南省電監會曾對省內發電企業上報的數據進行過分析:河南省30家火電企業因執行峰平谷電價政策,導致上網電價平均每度電下降了0.005元左右,企業減少收入約4.29億元。主要原因就是由於電力調度由電網說了算,發電企業在時段分配上沒有自主權。

  2008年3月,國家能源局曾就當時煤價瘋漲問題開調研會。一位來自五大發電集團的企業代表表示,他們並不希望實行煤電聯動,因為電價一漲,煤 價會再漲,電價還是跟不上。他表示,「如果國家能夠加強監管,確保電網企業按照國家規定的上網電價進行結算,發電企業就能夠扭虧為盈」。

  按照這家發電企業算過的賬,電網企業的收購電價普遍比發改委公佈的上網電價每度低了3分到4分錢。

  全國政協委員、原大唐集團公司總經理翟若愚在今年政協提案中直接呼籲,「要進一步規範電力市場,保證國家已核定的上網電價能執行到位」。

  水電企業同樣有類似困擾,但跟火電企業一樣,對於處於壟斷地位的電網公司敢怒不敢言。水電的上網電價按照季節分為峰汛枯三大類,每天又分為峰谷 平三段,一共有九個電價。電網企業可以控制每台機組的開停機,因此,要想在價格較高的枯期多發電的話,與電網企業的關係尤為重要。四川一位水電企業工作人 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調度對發電企業利益影響巨大,電網企業不可能讓出這個權力。就是因為算不過電網調度,所以發電企業普遍拿不到標竿電價。

  在需求側,則出現了在本文開頭列舉的諸多亂象。

  在中國社科院的張昕竹看來,中國目前電價機制最大的弊病,在於無法形成發電企業之間的自由競爭。發電環節作為競爭性領域,應當通過競爭,由市場 供需關係平衡點的邊際成本形成電價。這個邊際成本無需政府管理和監督,如果成本和價格一旦高了,自己發的電就可能賣不出去。如果實現自由競爭,就可以解決 煤電輪番漲價最後由消費者埋單的惡性循環。

  2010年全社會用電量近4.2萬億度,由兩大電網公司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收購和銷售。國網公司約佔80%,其餘20%主要由南網公司銷售。

  根據中電聯的數據,2010年國內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用電量分別佔全社會用電量的約75%和10%,另外15%是居民用電 和農業用電。財新調查發現超收主要發生在第三產業和中小型的第二產業企業。無從得知超收準確範圍,姑且假設一種情形:第二產業用電中有三分之一出現超收, 而服務業中全部超收,則每度電超收一分錢,就意味著超收電費167億元。

  超收電費去了哪裡?是直接變成了相關收費人員的個人收入?還是變成了電網的隱形盈利,進而成為電網企業職工的隱形福利?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說過:壟斷企業的成本是不可知的。

  如何打破電網的吃差價盈利模式?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長王駿在《什麼是「水火同價」》一文中給出了答案:「國務院2003年批准的《電價改革方 案》中,基本思路之一便是對電網企業進行單獨定價。如果政府根據相對平均成本和允許利潤,對電網企業進行單獨定價,電網企業就將告別『吃差價』的盈利方 式,而是成為真正『傳輸電力』的公用事業單位。」

  八年過去了,中國仍然沒有制定出單獨的輸配電價,它還只是一個從銷售電價和上網電價間擠出來的概念。國家發改委曾在2007年和2008年兩度 就輸配電價發文,公佈的卻是2006年和2007年各省份的輸配電價標準,時間上的滯後和可操作性的缺失使得這兩個文件從未得以實施,更遑論國家對電網輸 配電成本與收入的監管。

  有國家發改委內部知情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這兩份文件是當時電力改革壓力催生的產物,自制定之日起就沒有想過要實施,輸配電價定得低是為了反映電網企業的艱苦,為要求漲價鋪平道路。

「發改委還欠電網5分錢」

對於壟斷企業,找到漲價的理由不難,擴張版圖及提升企業效益亦屬正常。但如何有效監管這類主要提供公共服務的壟斷企業,則是出給監管者的一道難題

  既然實際工商業電價水平遠比國家發改委的核准電價高,那麼目錄電價的意義在哪裡?

  對電網公司,這是要求漲價的依據。每當向國家申請上調上網電價時,國家電網便會用目錄電價算上一筆賬,說明電網為了承擔各種公共服務而舉步維艱,以此要求國家發改委上調銷售電價,以「理順電價矛盾」。

  國家電網公司一高層在2009年3月的一次報告會上,曾提出要全部解決國家電網公司長期以來積累的電價矛盾,需提高銷售電價0.0523元/度。

  2008年國家發改委曾上調過一次上網電價,並「為逐步理順電網輸配電價」相應上調了輸配電價,工商業電價和大工業用電價格也隨之上調。維持不 變的僅是居民用電、農業和化肥生產用電。由於居民用電、農業和化肥生產用電佔全社會用電量只有15%,可以說此次上網電價上調對電網企業的盈利影響不會太 大。但到了2009年初,國家電網華北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宗林就對媒體表示,若銷售電價不及時調整,預計2009年國家電網公司虧損將超過500億元。 這個虧損數字背後的計算基礎也還是國家發改委公佈的目錄電價。

  2009年11月,國家發改委再次上調包括居民用電在內的銷售電價,電網企業要求漲價的此次「攻關」可算成功。國家發改委一位官員向記者直言,「電價方案實際上就是國家電網在做。」

  電網企業要求漲價的理由中,除了「市場煤」與「計劃電」的矛盾和前述的輸配電價,經常提到的理由還有「交叉補貼」、電網建設費用甚至是「一戶一表」改造費用。仔細審視,這些理由幾乎都難以成立。

  交叉補貼是指電力企業利用在盈利領域(工、商業及發達地區)的收益彌補在非盈利領域(居民、農業及貧困落後地區)的虧損。在中國,非盈利領域主要指居民用電和農業排灌用電。

  如果以國家發改委公佈的各省份的脫硫標竿上網電價與輸配電價之和作為標準——約為0.5元,除了北京、上海、東北和華東電網的居民電價低於這個標準,大部分省份的居民用電價格已高於這一標準,也就是說,理論上足夠覆蓋成本,不需要交叉補貼。

  根據中電聯數據,2010年農業用電在全國用電量中佔比不足2.5%,農業排灌用電量更小,居民用電僅佔12.2%;其餘85%均為大工業和工商業用電。

  一方面是居民用電和農業排灌用電對電網企業盈利的影響相當有限,另一方面是佔比例大得多的大工業和一般工商業用電價格都較此標準高,如果再算上電網實際通過種種方式拿到的高於目錄電價的收益,則電網的隱性盈利本應十分可觀。

  電網要求監管部門提高銷售電價的理由還包括:電網建設投資巨大,負債率高和「還本付息」壓力大。與此同時,電網近年來一直在大規模投資。2011年,國家電網計劃投資達到2925億元。

  除了大規模地繼續發展特高壓,國家電網公司還四處出擊,先後以權益出資15.8億美元(約合110億元人民幣)和17億美元(約合118億元人民幣)收購了菲律賓電網和巴西的七家電力公司,又從地方國資委無償受讓了電氣設備公司平高集團的股權,並控股許繼集團。

  當前中國電網仍是以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為中心的垂直壟斷體系。壟斷企業找到漲價理由不難,擴張版圖及提升企業效益亦屬正常。但如何有效監管這類提供公共服務的壟斷企業,則是出給監管者的一道難題。

  在英、美等國家,採取的是放開兩頭,只管中間,對電網單獨定價的辦法。所謂放開兩頭,就是不管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將這兩個價格交給市場決定,而管住輸配電價。通過核算電網的運營成本,由監管部門定出一個合理的輸配電價標準。

   在中國,卻恰恰相反,管住兩頭,而忽視了對電網的監管。由於電網體系過於龐雜,主輔不分,至今難以核算成本。

  張昕竹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輸配損耗就像「萬金油」——需要表現電網建設成就時就網損不斷降低,需要作為漲價理由時就是配電網絡建設停滯不 前,缺乏資金,甚至把偷電和部分電力企業職工不需繳納電費的隱性福利都算作網損。現在國內除了沒有進行改造的農網,線路網損率都已經很低。

  發改價格[2009]2919號文件在解釋銷售電價上漲時提到:「各省(區、市)銷售電價每千瓦時提高0.2分錢,暫用於解決電網企業『一戶一 表』改造投資還本付息等問題」。也就是說用電戶在電價中已經支付了相應的電表改造費用,但不少用戶投訴稱仍為此支付了數百元的電表改造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72

電價難解結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templates/inc/chargecontent2.jsp?id=110700967&time=2011-04-24&cl=106&page=all

《財經》記者 李緯娜 王奇華
 

  中國水電產業正處在一個「開發主體市場化、上網電價仍計劃」的畸形發展模式中。自2009年以來,多位主管部門高層數次建議,盡快推進水電電價市場化改革。

  在2002年基本實現「廠網分離」 後,中國電力體制改革即戛然而止。當初制定的「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目標至今無法攻破。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曾明確表示,「如果這一問題不能得到很好解決,就一定會影響到水電的建設。」

  當下,在各地方政府和各大發電集團的合力推動下,中國水電投資和建設飛躍發展。可水電電價的市場化改革仍是一潭死水,水電產業一端繫著市場,一端連著計劃。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指出,水電發展常常遭遇移民和環保問題,尤以移民問題居多。「只要出一點事,水電開發就有可能暫停。而在移民鬧事的背後,卻是電價不順。」

  至今,企業發電價格仍由發改委根據水電站建設成本和利潤核算來審批決定,成本高的批給高電價,成本低的批給低電價。

  在電力銷售環節,電網公司則處於絕對壟斷地位,是全部電力的唯一購買方和銷售方,依靠發電企業上網電價和終端用戶電費之間的價差實現贏利。

  這樣一來,發改委定價,電網公司壓價,水電開發企業受此夾攻,話語權極小。於是,面對地方政府不斷擴大的利益訴求,有「成本天花板」的水電開發企業不得不在移民和環保上下功夫,要麼細摳成本,要麼「偷工減料」。

  事實上,移民和環保一直與水電產業相生相伴。在中國目前的體制下,卻被計劃的電價倒逼市場化的企業將壓力順勢遷移,並逐漸扭曲、變形,這讓水電產業仿如行走在一根隨時會斷裂的鋼絲之上,戰戰兢兢,步履艱難。

  王駿直言,電價形成機制不改革,電價不實現市場化,中國的水電大發展便是一條死路。

  扭曲的電價

  「電網公司佔據絕對主動,他們甚至可以直接調度到每台機組。」一位水電開發業主告訴《財經》記者,新建水電站投產前後,是電力市場營銷人員最忙的時候,為得到更高電價,他們常常要請電網公司的人喝酒,給領導做工作。

  目前,四川計劃內電量的水電標竿電價為0.288元/千瓦時,超發電量部分最低被電網公司壓至2分錢接收。對於一些大型水電項目,仍是一廠一價,在豐、平、枯等不同季節和峰、谷、平等不同時段實行分時上網電價政策,上浮或下浮的幅度在25%至60%之間。

  但實際上,一位從事水電開發的民企負責人對《財經》記者描述,電網公司並沒有完全按照核准電價執行,收購電價每度往往壓低幾分錢。

  此種環境下,水電要想改善人為製造的低價困境,要麼坐等「嗯賜」,要麼以個別項目、個別理由,想方設法做大成本,一分錢一釐錢地討要電價。

  但成本增加亦有「天花板」,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規定,同一地區的水電上網電價必須低於火電上網電價。

  知情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由於水電電價總低於火電一兩毛錢,所以大家都從緊控制水庫移民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支出,導致移民和環保事件頻頻發生。

  二灘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云華直言,從企業角度,肯定想降低投資成本,但一旦投入減少,電價隨之降低,若成本抬高,企業又不划算,且建造過程中電價仍是未知數,也不敢任意加大成本,「企業很矛盾」。

  水電開發企業相關負責人亦坦承,由於缺乏主動權,一旦出現水庫移民穩定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項目業主寧願坐等國家發改委提高相關水電站的上網電價,「漲多少價、干多少事」。若電價提漲幅度不夠,則等待下次再提價,像「擠牙膏」一樣慢慢來。

  王駿直言,水電定價行政審批機制已使水電移民遺留問題越積越多,矛盾反覆發作,也是水電工程移民安置和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長期陷於困境的直接原因。

  「水電開發成本高,而傳導到下游的電價又被控制,這就是個死局。」王駿指出,電價改革勢在必行。

  國務院2003年批准的《電價改革方案》提供了電價改革的基本思路,首先對電網企業實行單獨定價,然後放開對發電價格和用電價格的政府管制,讓發電企業與電力用戶直接進行電力交易,通過討價還價最終形成市場價格。

  王駿依此開出的「藥方」是,區分面向電力資源配置的輸電設施和面向用戶供電的配電設施,劃小電網企業財務核算單位,按照「合理成本加規定利潤」 規則,通過在同類企業之間進行資產量、輸配電量和運營效率的橫向比較,對各級電網企業分別實行單獨定價,確定並公佈其年度准許收入總量和相應的輸配電所有 路徑的過網電價。

  之後,按照用電戶的電壓等級和用電變壓器容量,從高到低,逐級限期,規定由用電戶與發電企業通過雙邊和多邊直接交易,簽訂各類購電合同,自行確定電力、電量和電價。所簽合同交付電力調度機構執行後,再由用戶按國家規定向電網企業繳納過網費。

  這亦是英、美等電力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放開兩頭,只管中間,對電網單獨定價。即不管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將這兩個價格交給市場決定,而只管住輸配電價。通過核算電網的運營成本,由監管部門定出一個合理的輸配電價標準。

  業內人士指出,一旦上網電價放開,水電產業即可通過電力需求測算出自己的利潤率,並依照預期收益率來計算和合理安排先期投入成本,「贏則上馬, 虧則放棄」,既有利於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亦可為水電建設過程中的移民、環保環節提供充足資金保障,有效避免了地方政府「敲竹槓」。

  看不到曙光

  行政審批電價這個死結若能被解開,移民困擾也將迎刃而解。

  王駿指出,形成市場化電價定價機制後,可以取消銷售電價中包含的各類附加收費,諸如三峽基金及南水北調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農網還貸資金、水 庫移民後期扶持資金、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等,然後將上述所需資金來源全部轉為徵收環境影響稅,實現「多排放多收稅,少排放少收稅,不排放不收稅」。

  對待老水電站的水庫移民遺留問題,則可以由項目業主和省級地方政府一起,以電價實行市場機製為基礎條件,按項目重新建立責任制,讓每個發電企業 自始至終對其擁有的所有水電項目的水庫移民工作負責,以自己經濟效益好的項目支援自己經濟效益差的項目,「以豐濟欠,以贏補虧」。

  但是,「對於電力體制改革,我卻越來越看不到曙光了。」2003年《電價改革方案》的執筆人對《財經》記者說,廠網分開後,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電價市場化形成機制的改革一直止步不前。

  「改革初期比較天真,以為拆拆分分就可以,實際上根本達不到競爭和改革的目的。」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財經》記者評價。

  2004年底,當時的電力改革領導小組曾擬定《電力主輔分離改革實施意見》提交至國家發改委,發改委隨後將第一份成形的主輔分離改革方案上報決策層。然而,就在方案出台前夕,「電荒」開始蔓延中國並持續達兩年之久,該方案被迫流產。

  2007年,由國資委主導的《電網主輔分離改革及電力設計、施工企業一體化重組方案》再次上交,提出將電力設計、送變電施工等從電網公司劃分出去。這一方案在各大部委間達成一致,隨後提交至國務院。

  豈料第二年南方遭遇雪災,消息人士稱,兩大電網公司緊急向國務院遞交報告,稱電力設計、施工、修造等電建企業與電網關係緊密,不應作為輔業剝離,否則面臨突發情況將無法高效搶險,影響到國家正常的電力建設和維護。高層對此批示「進一步論證」。

  國家發改委亦在2007年和2008年兩度就輸配電價發文,公佈的卻是2006年和2007年各省份的輸配電價標準,時間上的滯後和可操作性的缺失使得這兩個文件從未得以實施。

  而國務院在2007年批准試點的《節能發電調度辦法》,也因沒有改變按發電成本定價的模式,至今無法推行。

  多位電力專家表示,如果電力體制改革不觸及價格,國家發改委仍不放開上網電價,其他任何類型的改革無異於隔靴搔癢。「沒有市場化的電力價格,電力體制改革只會在畸形中發展。」

  2010年底,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曾提出一份《水電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研究》,下發地方能源主管部門和相關電力企業徵求意見。知情人士介紹,該份文 件將水電價格再次定位在「行政審批」「成本加成」「高成本高電價」「低成本低電價」的逆競爭機制舊軌道上,始終在為維持成本審批定價方式尋找依據。不過, 因爭議過大,該方案已被暫時擱置。

  「我滿懷信心地一步步推進改革,可只要碰到價格就全都要搞行政,為什麼這個問題我們要一再討論、辯論、爭論,為什麼業內提出上百條建議意見,一條意見也不採納?」前述執筆人說。

  這位人士指出,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和運作,是真正承擔起水電戰略性大發展的必要條件,推動改革的力量不在企業、不在地方,而在中央政府、在國家行政機關。若不摒棄價格管制,「水電發展就是一個死結,已經完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98

別被「便宜核電」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 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

2011-8-8  TWM




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台電觀點

成本5元以上0.66元建廠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備用容量率(%)

台 灣23.4

美 國20.9

英 國15.0

日 本7~9

韓 國7.2

加拿大6.4

德 國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民生用電工業用電丹 麥0.36550.1106 日 本0.2276 0.1578 英 國0.2060 0.1350 瑞 典0.1940 0.0827 芬 蘭0.17370.9740 法 國0.15920.1067 紐西蘭0.1519N/A 美 國0.11550.0684 台 灣0.0880 0.0745 韓 國0.0769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資料來源:IEA

」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台電觀點

成本5元以上0.66元建廠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備用容量率(%)

台 灣23.4

美 國20.9

英 國15.0

日 本7~9

韓 國7.2

加拿大6.4

德 國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民生用電工業用電丹 麥0.36550.1106 日 本0.2276 0.1578 英 國0.2060 0.1350 瑞 典0.1940 0.0827 芬 蘭0.17370.9740 法 國0.15920.1067 紐西蘭0.1519N/A 美 國0.11550.0684 台 灣0.0880 0.0745 韓 國0.0769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48

全民參與綠能革命 高電價不等於高負擔 「超額發電屋」自給自足還賺退休金

2012-6-11  TWM




德國電價很高,讓人民叫苦連天?《今周刊》深入德國家庭,發現民眾不曾抱怨電價高,反而發展出一套套省電、發電系統,全民一起參與綠能革命。

德國不但透過立法將節能植入每個家庭,更催生「超額發電屋」,讓人民可以靠發電賺進退休金!

撰文‧楊卓翰

積極開發再生能源的德國,電價雖然貴,卻也是全國省電的動力,讓德國人探索每個省電、發電的可能。《今周刊》採訪團隊來到德國南方佛萊堡︵Freiburg︶,深入全球第一個實現「超額發電屋」的太陽能聚落。

這個十年前蓋成的聚落,一百二十戶的屋頂整片都是光電板,再加上節能設備,讓全年的發電量超越用電量,所以整個聚落就是一個大型的發電廠,除了可以自給自足電能,還能提供給聚落外電力。這就是「Plus House」(超額發電屋)概念。

超額發電屋 不只省電還賣電波娃.艾莉婕︵Bahwa Alidze︶一家四口搬進太陽能聚落已經十年,而十年來,他們平均一個月的電費不到五十歐元︵約新台幣一千七百元︶。德國一度電價約為八元新台幣,在歐洲是第二高。德國和台灣剛好相反,用電量最大的時節是嚴寒的冬天。而波娃的暖氣就是用電加熱,但在德國昂貴的電價下,電費怎麼可以如此便宜?

「祕訣就在這套節能氣密窗。我們冬天的暖氣是自動間歇性開啟,一天只開三、四個小時,因為溫度在室內根本不會降下來。」波娃為我們展示她的節能窗── 這套有二層玻璃的窗戶,中間夾著一層真空。因此節能窗在關上後,可以完全與外界隔絕,不只是聲音,連溫度都是。

「其實室內冷暖氣,有三分之一會從窗戶隙縫流掉。從窗戶下手,絕對是節電的第一步。」在太陽能屋外,陽光建築公司︵SolarArchitektur︶主任托比斯為我們做說明。托比斯的建築公司在德國以建造綠建築聞名,太陽能聚落就是出自托比斯的團隊之手。

立法要求將節能變成全國標準節能窗完全不會流失熱能,因此室內溫度經常過高。嫌太熱的波娃還得安裝間歇性的暖氣控制器,因為窗外零下的氣溫,他們一家卻常常「熱到流汗」。而在夏天,雙層窗戶也能節能。波娃的百葉窗裝在窗戶外,在大太陽時遮陽之餘,太陽光照射不會造成冷房負荷。但不開窗如何通風?太陽能屋的通風口安裝在牆壁裡,讓通風管經過一排鐵片調節溫度,讓室溫更宜人。

超額發電屋裡,主要的電力從傳統能源變成替代能源── 太陽能。

波娃的熱水器在白天先透過太陽能加熱,並存在大型的儲水槽,足夠一家四口使用一整晚。若是沒有太陽的陰天,就切換利用一般電源加熱。「傳統的電力在這裡是『替代能源』,而我們的主要能源,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自然資源。」波娃說:「我們和陽光一起生活!」別小看這一點小小的改變,「光是這套設施,就能節省四○%的暖氣用電量。」托比斯說。「節能窗戶成本雖然貴,但是省電效果相當好,照一般家庭的冷暖氣電量,大概五到八年,就能把裝置費給賺回來。」這些設備,在十年前由太陽能聚落實現,現在已經普及到每一個家庭。托比斯就說:「在德國,節能窗戶已經是建築物必備的設備之一。」德國一九七六年實施《建築節能法》,要求新建築物必須做隔熱,違反此法律者罰款五萬馬克。二○○二年更通過《新版建築節能法》,所有新建築物都必須有「節能證書」才能動工。「舉例來說,十年前還沒人聽過雙層玻璃真空的節能窗,不過現在德國已經買不到傳統單層玻璃的窗戶了,市場上還出現三層的『超級節能』窗戶。」托比斯說。

「我們電價或許高,但是省電就是省錢。」在德國,不但用隨手關燈這類觀念教育全民,守法的德國更從︽建築法︾下手,將房屋省電變成全國的標準,「不省電,就會被罰錢。」

三十年老宅大變身

也難怪德國電價雖高,但是德國家庭的民生用電量卻是先進國家最低,更比台灣人硬是少了三○%,每人每年平均耗電量︵不包括工業用電︶約達一千四百度電;而台灣平均則是每人每年一千八百度,人均用電量更超過日本、韓國,是亞洲第一高。

這代表,台灣每個人比起德國人多花八百元新台幣的電費,聽起來不多,但以台灣二千三百萬人計算,台灣光是民生用電,每年就多用了九十二億度電,等於核一廠一整年的發電量。

「一度電只要二元新台幣(約五分歐元)?(若以所得差異計算電價差距,德國實質電價約貴台灣二.二倍)如果我們的電價也那麼低,那我們也沒必要大費周章來省電啦!」聽到台灣如此便宜的電價,托比斯猛搖頭,感到不可思議。「難怪台灣的再生能源無法發展、人民用電量降不下來!」而政府總是呼籲民眾節能省電,但這麼多好用的節能裝置,在台灣十分新奇,為什麼?

這是一個簡單算術:在電費相對便宜的台灣,花在節能上的回收更難。也難怪當雙層真空的節能窗戶已在德國普及,而台灣依舊不流行。

但是,要當超額發電屋其實一點都不難,就算三十年的老房子也能藉由各種手段大變身。住在佛萊堡近郊的馬丁(Martin Schoenberger)一家住的房子雖然老舊,但超額發電屋的變身,不但讓馬丁一家超省電,更為他們賺進大把鈔票。

當馬丁在報紙上看到家庭裝設太陽能板的銀行特惠貸款,他決定要來發電賺錢。「申請過程很簡單,幾個月就能完成。」這也是德國推動再生能源的成果。「銀行非常歡迎這種個人的小額貸款,我投資的時間算晚了,他們本來還有零頭期款的優惠!」馬丁說,他幫屋頂架設上三萬六千歐元(約台幣一百三十萬)的太陽能板,可以申請到一萬多歐元的三.九%低利率貸款,還款時間長達二十年。

為了打造節能屋,馬丁也將窗戶換上雙層玻璃,外牆漆上隔熱漆,讓暖氣不外流。而安裝這些設施,也都有節能貸款專案,總額最高可達五萬歐元。「只要是節能,你都可以找到一大堆融資專案。」馬丁說。

如今,馬丁整棟房子和哥哥共有三個家庭,電費一個月總額約二百歐元,但他們使用太陽能板,一個月就能賺進四百歐元(約一萬四千元新台幣)。

○六年架設太陽能板的馬丁,可以用一度將近台幣二十元的電價賣回給輸電公司,而且德國《再生能源法》保證馬丁二十年內,每個月賺的錢一毛都不會少。馬丁預計他的太陽能板在十年後就可以回本,然後再賺十年。

節能發電是最好的投資

有如此誘人的經濟誘因,也難怪德國現在太陽能發電量,有超過一半都是民生發電。而政府也在太陽能技術逐漸成熟後,將固定回購的電價逐年下砍,再加上中國廠商的低價競爭,讓德國太陽能製造商大喊吃不消。

不過,身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面對中國競爭者,得利的,還是德國消費者。馬丁就說,「我這套太陽能板,今天如果用中國製造的,只需要一萬八千元歐元,足足是一半價格。」「節能和發電,是我這六年來做過最好的投資。」投資過好萊塢電影和貨運的馬丁說。「現在價錢便宜,我打算多蓋幾座太陽能板,二十年的報酬現金流,當退休金剛剛好。」馬丁最近考慮將屋內的暖氣換成新的節能型,可以省下更多的用電成本。「因為自己省越多,就賺越多!」德國的省電意識如此普遍,節電設計更是五花八門,因為他們讓德國高電價變成前進的動能。台灣在電價漲價以及核電安全威脅下,應該花更多心思去探尋節電、發電的各種可能,別讓台灣的用電量再「奪冠」,並增加再生能源發電比率,才能像德國一樣廢核,遠離核災陰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0

「電價優惠」難解電解鋁廠虧損困局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8/5MNDE3XzQ2MjU5MQ.html

6月初,業內開始傳出國內最大的產鋁省份——河南省電解鋁企業獲得電價優惠的消息。昨日,新華海外財經援引河南省一大型煉鋁企業的一位高管的話,證實了這則消息。

該高管說,該省的鋁冶煉商已從發電企業獲得每千瓦時(度)0.1元電費的電價優惠,這一措施實際上是允許這些煉鋁廠暫緩支付電費,並不是直接的電費減免。

據該高管稱,緩付電費的建議,是電廠提出來的,旨在防止鋁冶煉企業大規模關停。每千瓦時電費的基礎緩繳額為人民幣0.08元,之後可根據用電情況每千瓦時再增加0.02元的緩繳額。

有消息稱,當鋁價漲到17500元,這部分緩繳的電費將被要求補交。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產鋁國,河南省則是中國最大的產鋁省份。通常情況下,河南省的電解鋁產量佔國內市場的1/4左右。分析師們稱,今年以來,河南多達15%的鋁產能關停。

鋁加工企業開工率下降

眼下,國內電解鋁產能已嚴重過剩。

根據上海有色網統計,2011年中國電解鋁產能為2320萬噸,產量達1930萬噸。中國電解鋁產能已連續11年居世界首位。

但在下游消費方面,今年3月到5月的傳統鋁需求旺季並沒啟動,鋁市場一直處於旺季不旺的狀態,下游鋁加工企業訂單比往年減少,開工率普遍下降。

同時,中國對鋁生產原料鋁土礦的進口依存度約為50%,進口鋁土礦的八成來自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今年5月6日,印度尼西亞宣佈,包括鋁土礦在內的14種礦產不能以原材料出口,但有開採許可證的礦業公司目前仍可出口——前提是需繳納高達20%的出口稅,2014年將全面禁止出口。

消息一出,中國冶煉廠紛紛備貨,加大對鋁土礦及氧化鋁的進口。

氧化鋁是製成電解鋁的原材料。

「鋁冶煉廠還是虧本的」

受制於氧化鋁供過於求,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601600,以下簡稱中鋁)已決定壓縮氧化鋁產能170萬噸,並聯合山東南山集團、山東茌平信發集團、濱州高新鋁電股份有限公司和重慶市博賽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4家氧化鋁骨幹企業,共同呼籲全國氧化鋁生產企業從6月份開始降低產量10%,以穩定市場。

根據上海有色網的測算,中國電解鋁企業的平均完全成本在16500元/噸左右。每生產一噸鋁平均耗電1.2萬至1.3萬千瓦時,電力成本約佔電解鋁生產成本的40%。此次河南給鋁冶煉企業的電價優惠,直接帶來鋁成本1080元/噸的下降幅度。

河南一民營鋁企高層人士對早報記者表示,「在河南市場,雖然電價優惠了,但電解鋁生產成本還是高於市場價格。現在生產成本是1.7萬元/噸,甚至1.75萬元/噸,但社會價格已經跌破1.52萬元/噸,現在即便成本再降1000元/噸,鋁冶煉廠還是虧本的。」

目前中國是電解鋁的淨進口國。一業內人士分析,現在國內電解鋁市場價格高於國外市場,政府可能出於想保護國內市場,來推優惠電價,因為擔心外國的鋁錠被大量進口到國內會衝擊市場。

「大量資金要打壓鋁價」

上述業內人士預計,搭上電價優惠政策的順風車,再過50天左右一些電解鋁廠就可能復產,但他擔心這會導致過剩更加嚴重,從而進一步壓制價格。

「下游採購積極性也不足。」該人士分析,「因為採購是要做庫存的,現在鋁價趨勢是下跌,那麼今天買了如果明天繼續跌,豈不是買虧了?」

該人士甚至認為,基於目前電解鋁成本價與市場價格倒掛的現狀,河南對鋁業公司的電價優惠舉措,「對其他地區的電解鋁廠來說,是非常不利的一個消息。」

該人士分析,部分電解鋁廠成本下降後,鋁加工企業會期望和電解鋁廠「有錢一起賺」,鋁價可能再降。

據該人士瞭解,在期貨市場已經有很多人在炒,大量資金準備入場打壓鋁價。「機構投那麼多錢做空,就是看準了成本下降、消費疲軟、供大於求的趨勢。鋁價必然下跌。目前滬鋁主力1210合約已接近跌破1.5萬元/噸。」

貴州四川變相補貼?

目前,整個行業尚未出現大面積減產。總體上,近幾個月中國鋁產量持續在攀升,5月份鋁產量達168萬噸,較4月份增長9%,較1月份增長近14%。

有分析師稱,南方地區逐漸進入豐水期,以及地方政府給予政策支持下,廣西、貴州之前停產的電解鋁產能逐漸復產,云南地區電解鋁新增產能逐漸啟動,此外西北地區之前啟動的電解鋁產能仍在逐步投產。

有業內人士稱,為了阻止企業進一步虧損,貴州、四川兩省開始出現「變相」的電價補貼。西南地區水電富餘,據稱有四川的電解鋁企業從外地低價買電,這也得到了相關部門默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93

電價太便宜 大陸老闆聞香搶進


2012-7-16  TWM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一座座掛五星旗的工廠大量進駐中。

二○○五年以來,中國企業在南卡羅來納的投資領域遍及家電、機械製造、塑化等產業,總投資額超過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十億元),其中有九○%的投資是中國民間企業,而不是國企,也就是說,這裡是中國中小企業家的投資新天堂。

斯巴坦堡(Spartanburg),是南卡羅來納州的「外商投資之城」,這裡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工廠,中國是一股崛起的新勢力。

我們走進一家製版工廠,它來自中國山西省,他們投資不大,四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二千萬元)、三萬平方英尺廠房(約台灣八百四十五坪),但其背後是山西運城製版集團,在中國有五十九家子公司、海外二十九家子公司,在凹版印刷製版稱霸全球。

「運城集團是全球第一大,能夠在全球做好,沒有理由不到美國。」美國分公司副總裁要輝對我們說。轉戰海外第一站是墨西哥,這裡,是他的第二站。

全球凹版龍頭:州政府會介紹客戶

運城集團的產品很特殊,它替彩色印刷工廠製版,例如在不?袗?材的圓形滾軸刻上圖案或是商標,這些工廠再用這些圖案或商標,印在汽水瓶身等產品上。美國客戶可能是可口可樂、寶僑家品(P&G),貼近客戶是他們在美國蓋廠的原因之一。

要輝說,南卡有招商的項目經理替企業辦手續,還介紹潛在客戶,他們就有兩家客戶是這樣來的。

但企業最重要的是利潤。在這裡,高級技術工人時薪達三十美元,一般工人也要十二美元,跟中國工人時薪兩美元相比,美國是天價。

走一圈發現,機器數量遠比工人多,所以電費才重要。在這裡,電費僅中國的三分之一,要輝強調,這裡不亂拉電(任意斷電),也不限電。

然而,人工還是貴了六倍。南卡州政府用退稅消弭差距,他們規定,企業每雇滿十人後,每多雇一個工人,可減免一千五百美元的所得稅稅收優惠;跟中國用出口(金額)退稅的方式補貼出口產業,中美思維大不同。

但要輝坦承,目前運城在美國的成績還沒墨西哥好,一樣的工廠、設備,製造條件相同,問題出在哪?答案是,只有初期客戶沒用,要真正打開美國市場才能生存。

聯合製膜:想學王永慶當塑膠大王

一樣是南卡,更大筆的投資進來了,是來自廣東佛山的聯合製膜(Uniscite)。聯合製膜總經理汪芳,對在美國製造很有信心,因為她要走的是台塑創辦人王永慶的模式。

二十三年前,王永慶帶領南亞塑膠投資南卡,是當時南卡最大外商投資者,因而成為美國塑膠大王,汪芳也在南卡投資七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一億元)設廠,生產BOPP薄膜(雙軸延伸聚丙烯薄膜),也就是保鮮膜、膠帶等材料。她對台塑南卡廠瞭若指掌,引進更新的設備,生產速度、單位產量都比台塑大,自動化程度更高。

「美國對招商(製造業投資)很飢餓,稅、土地都給你優惠。」汪芳說,二○一一年以前,在中國做工廠的,說要來美國蓋工廠,很多人直覺是你瘋了,但來美國,「我們第一不是盲目,第二不是拍著腦袋(硬著頭皮逞強)硬幹,第三是大勢所趨。」現在每個月,都有中國商人跑來跟汪芳問路,準備投資蓋工廠。

所謂的大勢所趨,一是中國製造的產品,盲目擴廠、殺價競爭,被世界各國告傾銷。第二是,「在中國,眼睛一睜開成本就上漲了,沒有什麼不漲的;大家都認為美國貴,但除了人工貴外,美國好的房子才二、三十萬美元,BMW X5才六萬美元不到,」汪芳說,美國太便宜了。

汪芳也談起了台商,她說,台商過去二十年享盡了中國各種投資的好處,但那種日子是投機不是投資,賺到的是投機財,那種日子不可能再有了。

不過,她也提醒,美國工人沒有中國工人手巧,美國是遙控器文化,工人只會按按鍵,所以只能用自動化的生產方式,依然需要大量廉價勞力、低附加價值的工廠,還是別來美國,去墨西哥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47

電價緩漲的謬誤

2012-10-08  TWM




電價在政治壓力下又被宣布緩漲了,主因是政府認為電價緩漲會抑制物價上漲,然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一般人觀念是「成本決定價格」,也就是生產者雇用勞力、設備、原料,總共花多少錢,然後把這個成本加上一個金額變成產品售價。若生產成本提高,例如勞工工資上漲,就代表成本上升,那麼產品售價也會跟著上揚。

若這種想法是對的,那生產者何必降低成本?不管成本多高,產品價格也會相應提高,生產者不就永不虧損?世上從沒有如此美妙的生意。

經濟學告訴我們,正確邏輯是「價格決定成本」:產品價格越高,意味著消費者願為產品付的錢越多,生產者才有動機花大錢,雇用那些可生產出這種產品的勞力、設備或原料。

因此,不是因為台北市土地價格高,才導致台北市房價高──不少專家都犯了這個錯,而是因為消費者願付高價買台北市房子,生產者才有動機花大錢,買下台北市土地蓋房子賣給消費者。不是因為養松阪牛成本很高,所以松阪牛排才很貴;而是因為消費者願花大錢吃松阪牛排,生產者才願意花大錢養松阪牛滿足消費者。

因此,所謂「電價緩漲可抑制物價上漲」也是錯誤的,因為這正是「成本決定價格」的錯誤邏輯。

若一個產品對消費者價值沒有改變,例如一支手機對消費者來說,就是只值五千元,那麼生產者生產手機時所用的電,電價突然上漲了,難道這支手機就從此改頭換面、消費者就願出八千元來買這支手機了?

真相是消費者根本不在乎生產者成本高低,他們只在乎這個產品對他們是否有價值,所以名牌包儘管生產成本很低,消費者照樣一擲千金;用名貴紙張印出一本經濟學教科書,儘管成本很高,消費者照樣一毛不拔。同樣的,即使生產過程中的電價提高,若該產品對消費者價值毫無改變,他們也不會多花錢買,產品價格也不會上漲,這才是「價格決定成本」的正確邏輯。

而且,電價緩漲不但不會使物價漲幅縮小,反而會使物價漲更多。若電價不受干預的上漲,電力業者就有動機提供更多電,那些生產過程需要用到電的業者,可以生產出更多產品,這就讓產品價格下降。

但若電價不上漲,電力業者沒有誘因提供更多電,生產者能用的電就會減少,生產的產品數量也下降,產品價格反而上漲。因此,電價緩漲的結果,不是使物價漲幅變小,反而是讓物價漲更大。

若壓抑電價可讓物價不漲,那乾脆把電免費提供給所有人,物價不就下跌了嗎?若不拋棄這種「成本決定價格」的錯誤觀念,那最後衍生出這種荒謬政策,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39

電價的秘密

2013-03-18  NCW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複雜的電價體系,電改之後電價漲與跌,取決于監管水平及市場設計◎ 本刊記者 蒲俊 文中國的電價究竟高不高?市場化改革之後電價會漲還是降?這是經常被問到但又很難回答的問題。

中國電價體系極其複雜。電監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發電企業平均上網電價為0.38元 / 度,輸配電價國網為0.16元 / 度,南網為0.20元 / 度。最終平均售電價格是0.58元 / 度,其中居民生活用電是0.47元 / 度,最高的商業用電是0.81元/度, 非居民用電是0.74元 /度,非普工業用電是0.77元 / 度,大工業用電是0.61元 / 度,只有農業生產用電是0.43元 / 度、貧困縣農排用電是0.19元 / 度。

實際情況要比這些數字還要複雜。

中國對終端銷售電價實行目錄電價制度,根據用戶類型的不同,分為居民用電、工商業用電和大工業用電三大類,並在不同類別按電壓等組和地區規定了不同用電價格,各地各類用電價格均由國家發改委核准。但即使是目錄電價,各地電價也千差萬別。有的地方實現行了峰穀分時電價,有的地方只有平段電價,加上兩部制電價使得實際電價情況更加複雜,實際電費執行過程中又有衆多的權宜和自由裁量權。

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曾幾次在能源局會上提起,他曾在山東一家應該 執行普通工業電價的炒茶廠詢問到其實際電價為0.9元 /度,這讓他相當震驚。

2011年初,財新記者曾對全國多地的工商業電力用戶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工商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商業企業,用電實際價格普遍高于國家發改委及地方發改委公佈的目錄電價,有的甚至在1.2元 / 度以上,這與每年統計公佈的平均銷售電價相差1倍。

北京市一家餐廳的電費單上甚至出現了廚房動力櫃電費和門頭霓虹燈兩項費用,而對應電價高達1.14元 / 度,比核准的工商業用電價格高出0.34元 / 度。

北京一家幼兒園按相關規定應採用居民用電價格(0.49元 / 度)繳納電費,但實際繳費時卻還是被單列出了動力電與照明電兩項,用電量由收費人員自由估算,最後繳費遠高于0.48元 /度。

類似不透明的差價基本留在了電網,而電網真實的資產收益則是一個謎。

實際電費執行過程中有如此衆多的權宜和自由裁量,與中國過去複雜的電價分類歷史有關,也與中國近年來為 提倡節能減排而推出的一些新舉措有關,但因監管不力和新的計費方式並無相應的硬件設施匹配,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都變成電網企業增加利潤的“加價三十六計” 。

比較國內外電價,最大差別是國外通常是工業用電價格低於居民用電價格。但是,在中國則是工商業用電價格最高,次之大工業用電,居民用電價格最低。

國外電價的制定邏輯更市場化,按電壓等級和用電量收費,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是用電大戶,高電壓等級的工業用電與低電壓等級的居民用電相比,輸配成本更低,因此可享受更低價格。

而形成國內這種電價局面的邏輯則 複雜許多 :壓低居民用電價格主要是出于社會穩定的考慮; 而大工業用電量大,輸送成本低,是供電企業較為重視的用戶,有些地方供電部門會違反相關規定給工業企業按照優惠電價計費。

在上網側,電價和各電廠的計劃發電量分別由發改委價格司和各地方經信委等人為制定。煤電矛盾突出,上網電價不能反映燃料成本的變化,煤電聯動並未有效執行,影響了發電企業生產積 極性。由於“成本+利潤”的定價模式,現實中不少電力工程又走上了拼命調概預算,以提高工程造價,獲批高電價的老路。這增加了預測中國繼續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後電價走向的難度,這取決于改革是否能真正引入競爭,以及競爭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接受財新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從國外經驗來看,在銷售電價側,如果電力改革進行得徹底,電價應該存在下降空間。電力市場化改革從英國髮端,20年來逐漸在全球各國和地區推廣,根本的目的在於提高效率,降低用電成本。從具體的效果來看,市場的設計非常重要。英國在兩次電力改革後,工業與居民用電價格均較改革前呈下降趨勢,網絡運營可控成本逐年下降,終端電價水平的增長率低於同期物價指數上漲幅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55

風口浪尖上的電價之爭 小朦朦來無影

http://xueqiu.com/8351812383/24363266
為什麼想要寫這個呢,可能是最近被問的太多了,煤電聯動也好,花旗整出來的新能源補貼基金也罷,都是以火電電價作為話題的,也成為了電力板塊最大的一個利空,苦逼的是,還是一個不能證偽的利空,就算三季度過去,靴子也不能算真正落地吧。在我平時和各位投資者交流的過程中,聽到了很多的聲音和觀點,自己也在問答中思考了一些,那麼這裡做個總結吧。
1.火電盈利真的那麼好?
     因為投資者普遍在看的是上市公司的盈利情況,覺得已經是大幅改善了,實際以毛利率來講也不高,那麼視角擴大到集團層面來看呢?五大去年年底的虧損面都不小,國投電力也是一樣的,我們也有個別區域的電廠在虧損。因為分省區的煤價不同,電價不同,在水電省的火電利用小時很低,有時候地方政府弄出來的噁心的補貼高耗能的政策不同,盈利情況是有天壤之別的。我相信現行煤價下,仍有不少老電廠、小電廠是虧損,比如雲南,現在仍然沒有火電賺錢吧。
2.苦日子永遠不到頭?
     五大的負債率大家都看得到吧,不要看上市公司口徑,制定政策一定是以集團口徑為依據的,有時候市場過於樂觀估計了行業經營情況,正是因為優質資產都在上市公司嘛。過去幾年大家都過得很苦,以國資委80%的負債率警戒線來講各位也都非常高了。國電單說,他沒有長貸,都用流動負債解決,市場上的債券融資夜用的很足,但那也要74%了。大唐之前苦的90%+就更不必說了。我們的在建工程量大,之前也高達82.54%。以電力行業初始20%資本金投入的慣例來看,虧損連年讓大家真的喘不過氣來。那麼一棒子打死,讓大家永世不得翻身,那是不太可能的。作為公用事業來說,只有央企能在電力熬這麼多年,電力可以說是為保障經濟捨己為人的典範了,和國家電網幾桶油那種壟斷利潤大戶不同。當然,民眾怎麼認為的要後面單說。
3.為什麼一說到電價談判電力企業都顯得很弱勢?
     這個估計很多人不解啊,電力企業怎麼老跟軟柿子一樣,一談判就慫了。我覺得根源在於,大家沒有理解電力作為公用事業背負的社會責任。電價和煤價相比,是一種很親民的指標,比油價還要親民,因為老頭老太太這種缺乏經濟常識的都關注電價變化而且用電的畢竟比用汽油的受眾群體還要多。在電力最苦逼的時候,前總理女兒說幾句日子不好過啊之類的就招致罵聲一片,我覺得這是不能電力市場改革難以推進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的民眾做好市場化的準備了嗎?基本上國人觀點都是自己作為受益者的改革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去考慮這個問題,他不會看你的年報和運營成本變化,就指責你作為大央企賺了多少黑心錢,這種無知是可悲又可怕的,因為煤炭價格佔了火電運營成本的大部分,與他們的剛性需求息息相關,但是他們意識不到。所以煤炭這位親兒子佔了便宜,隨意揮霍,電力就苦逼了,他的老爺說,人家說咱家是地主老財黑心呀,你在外要低調,挨揍不要吭聲。可憐電力只是老爺家的長工,不是他的親兒子煤炭啊。
我想到這應該就能理解了,為什麼電力企業不敢在電價上有什麼過激的反對之聲,隨便一篇報導,五大電力央企拒絕國家煤電聯動調整電價要求維持暴利盈利,就能把大家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那麼與其保電價這麼敏感的東西,不如實實在在的盈利更讓大家放心。畢竟電價降了煤價還得降,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費勁和全國老頭老太太們作對何必呢?
4.電價到底降多少?
如果煤電聯動執行,加上新能源補貼(我覺得不會有8釐,4釐靠譜),再算上今年的脫硝補貼到位,我覺得有可能來個幾釐錢,但是不會像大家想的那麼多,更不會全國一刀切,我前面強調過了,各省情況不一樣。長工再不吃飯,就罷工了,再說了煤炭親兒子不成器,得指望長工養家餬口吧。而且長工和親兒子地位調轉了,原來是親兒子隨意打罵長工,現在是親兒子求著長工,不得對長工好點嗎?畢竟親兒子家裡人口多,資源多,產能停不下來啊。還有外國的兒子們盯著,進口煤今年還得同比大幅提升進口量。煤炭和電力是典型的河東河西來回換。
5.電價降了地方政府滿意嗎?
    不滿意。希望降電價的都是西部那些落後省區,經濟不發達,水電多,用電量總量小,老舊火電機組多,基本上那的火電不賺錢,沒有降電價的空間。而可以降電價的東南沿海,根本沒喊著要降電價。可以說部分地方政府補貼高耗能的期望和煤電聯動執行的結果,根本就是個矛盾。所以折騰電價解決不了他的問題,而補貼高耗能也不該是市場調整結構的訴求,更不是國家淘汰落後產能的訴求,所以這個靴子什麼時候落地,還不好說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663

發改委:全國核電標杆電價為每千瓦時0.43元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3/07/03/%E7%99%BC%E6%94%B9%E5%A7%94%EF%BC%9A%E5%85%A8%E5%9C%8B%E6%A0%B8%E9%9B%BB%E6%A8%99%E6%9D%86%E9%9B%BB%E5%83%B9%E7%82%BA%E6%AF%8F%E5%8D%83%E7%93%A6%E6%99%820-43%E5%85%83/

2013年7月2日發改委公佈:“全國核電標杆電價為每千瓦時0.43元。” (http://www.sdpc.gov.cn/xwfb/t20130702_548667.htm)

華電福新(816)核電新電價下的額外增利潤
以前估計:“福清核電建成投產測算的含稅上網電價約每千瓦時0.385元”

按每千瓦時0.43元計算,福清核電每兆瓦時收入額外增加 ($430-$385) ÷1.17 = $38.5.

假設利用小時為7,200小時,全年核電每機組額外收入增加:7,200 hr x 1,000MW x $38.5 = $227,200,000.

用先前23.3%純毛利率的假設和39%股權計算,華電福新核電利潤每機組每年額外增加$25,189,164。


相關文章: “華電福新(816)現在股價沒有反映核電業務”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3/06/06/fuxin_nuclear_prospect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7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