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妹婿不回台 辜仲諒二審難解套

2010-10-25  TCW




二○一○年,十月十八日上午十一點,可能是中信辜家接班人辜仲諒,畢生最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他因紅火案一審被判刑九年,卻意外接到他多年未聯絡的二弟:辜仲的簡訊。

當天下午四點,辜仲諒與律師團緊急開會,研商上訴對策,辜仲諒的手機響了又響,但他忙著開會,就是不接。

突然之間,辜仲諒說:「等一等,這封簡訊我一定要回。」一位在場參與會議的人士透露。

辜仲諒才向在場人士說,這是Angelo(辜仲英文名)的簡訊,辜仲透過簡訊向大哥辜仲諒打氣說:「你走過的路,我也走過,這中間的辛苦我都能體會……。」辜仲諒整整花了三分鐘,回簡訊給辜仲。

紅火案二審難題: 釐清中信銀三億元流向

辜仲諒、辜仲兄弟各自涉入官司,也已多年從未聯絡,今天竟因為紅火案一審宣判而再度聯繫,因為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經歷:中信金法金前執行長陳俊哲。 在台北地院的判決書中,辜仲諒因間接操縱股價罪判七年六個月、侵占罪判四年,合併求刑九年。

但一位法界人士分析,紅火公司與中信銀進行兆豐金股票買賣的間接操縱股價,較像一般購併實務上的股票籌碼移轉,在二審時有很大的辯駁空間,但辜仲諒與陳俊哲的共同侵占三億元問題,恐怕才是二審時最大麻煩。

因 為這三億元,原本該是中信銀所得,但遭到私人挪用,在法律上已很難辯駁。一位辜仲諒友人透露,辜仲諒也是因為紅火案一審,律師團調出金管會追查的紅火資金 流向,才發現陳俊哲挪用三億元,判決書中提到:其中一筆八千多萬元資金透過日本三井住友銀行,做為購買日本輕井澤土地蓋私人別墅、買進一輛休旅車,及搭乘 私人飛機、購買兩把小提琴等費用。

為何陳俊哲敢動用這三億元,人躲在日本不出面,讓辜仲諒獨自面對紅火案官司?

這得從陳俊哲的個性及與辜家淵源說起。

陳俊哲憑恃丈人: 自認與辜仲平起平坐

十二歲留學美國的陳俊哲,從小飽受白人欺負,為了保護自己與妹妹,也刺激陳俊哲往武術發展的嗜好,在西北大學期間,還曾經贏得美國大學空手道三人組比賽冠軍。

就讀西北大學時期,他就與全校唯一兩位華人,成為好友;其中一人,便是辜仲。他與辜仲,一路從西北到華頓商學院的同學情誼,兩人交情如同死黨,也因為這層關係,陳俊哲才認識了辜濂松唯一的女兒辜仲玉。 但陳俊哲,卻是最早與辜仲決裂。

「辜仲這個名字,在陳俊哲面前,千萬不要提。」一位熟識兩人的金融界人士說,辜仲與陳俊哲的經歷、個性相像,而且因為兩人的主導性格太強、太像,造成兩人的分裂。

當辜仲接掌中信證券(編按:現改名為凱基證券)總經理時,陳俊哲接任中信證的債券交易部門主管,在公司體制上,位在辜仲之下。

「但在陳俊哲心中,他卻認為他與辜仲是平起平坐。」一位辜家友人說,陳俊哲年紀比辜仲大,同時又是辜家女婿,雙方對權力認知有相當大差異,據說陳俊哲甚至還曾撂話:「有事叫老爸來跟我說。」

由於辜仲玉是辜濂松唯一的女兒,因為疼愛女兒,女婿也跟著受到辜濂松重視。在與辜仲衝突之後,在父親辜濂松調停下,由大哥辜仲諒出面,接納陳俊哲。 辜仲諒陷風暴:

妹婿躲日本,證詞難取信 在二○○○年,陳俊哲受辜仲諒請託擔任轉投資的和信致遠營運長,清理轉投資呆帳。

二○○二年五月十七日,中信金控成立,陳俊哲就空降成為財務長。由於辜仲諒與辜仲的作風不同,辜仲諒個性只抓大方向,細節都交由陳俊哲處理,雙方分工明確,陳俊哲才與辜仲諒相處愉快,而成為辜仲諒的左右手。

後來辜仲諒從花旗銀行大手筆挖角的陳聖德團隊離職後,也是由岳父辜濂松親口告知陳俊哲,在二○○五年三月二十八日,接任陳聖德所留下的中信金法金執行長兼中信銀法金總經理職務。不僅如此,辜家相關財務問題,也都由陳俊哲打理,大權正式在握。

其後,陳俊哲成了辜仲諒購併兆豐金的主要操盤人,二○○六年紅火案一爆發,陳俊哲從此躲在日本,再也沒回過台灣。由於辜仲玉飛到日本陪伴陳俊哲,讓辜濂松不忍苛責。

因為紅火案,據說陳俊哲已得了躁鬱症,原本頭髮就稀疏的他,現在理了個平頭,行蹤神秘。一位辜家友人透露,陳俊哲在日本的行蹤,比辜仲諒更加神秘,凡是有華人聚集的地方,陳俊哲絕對不露面。

即使辜仲諒在法庭上辯白,紅火案三億元資金沒有一毛錢落入自己口袋,而是被妹婿陳俊哲私自挪用。然而,一旦陳俊哲不從日本回台,釐清案情,辜仲諒的說法,恐難獲得法官認同。

未來,陳俊哲能否回來做證?恐怕將是辜仲諒官司是否能「解套」的最重要角色。 現在七十七歲的辜濂松,恐怕陷入人生最大抉擇:是要救兒子?還是影響女兒一生幸福?

延伸閱讀:辜仲諒遭重刑伺候

罪名:間接操縱股價

一審求刑:7年6個月

求刑理由:出售紅火的兆豐持股,使中信金減輕購入成本達新台幣2億6,000萬元

被告陳述:1.無操縱股價之意圖與事實 2.僅是為業務需求,進行股權移轉 3. 除公司外,無任何人獲利

罪名:侵占罪

一審求刑:4年

求刑理由:辜仲諒與陳俊哲犯意聯絡,辜仲諒同意陳俊哲侵占957萬美元(近新台幣3億元)

被告陳述:1.辜仲諒不知陳俊哲侵占之事實 2.金管會當時調查發現,陳俊哲私用9大項目的資金流向 3. 辜仲諒個人並無所得

兩案合併求刑9年資料來源:台北地院判決資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52

電價難解結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templates/inc/chargecontent2.jsp?id=110700967&time=2011-04-24&cl=106&page=all

《財經》記者 李緯娜 王奇華
 

  中國水電產業正處在一個「開發主體市場化、上網電價仍計劃」的畸形發展模式中。自2009年以來,多位主管部門高層數次建議,盡快推進水電電價市場化改革。

  在2002年基本實現「廠網分離」 後,中國電力體制改革即戛然而止。當初制定的「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目標至今無法攻破。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曾明確表示,「如果這一問題不能得到很好解決,就一定會影響到水電的建設。」

  當下,在各地方政府和各大發電集團的合力推動下,中國水電投資和建設飛躍發展。可水電電價的市場化改革仍是一潭死水,水電產業一端繫著市場,一端連著計劃。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指出,水電發展常常遭遇移民和環保問題,尤以移民問題居多。「只要出一點事,水電開發就有可能暫停。而在移民鬧事的背後,卻是電價不順。」

  至今,企業發電價格仍由發改委根據水電站建設成本和利潤核算來審批決定,成本高的批給高電價,成本低的批給低電價。

  在電力銷售環節,電網公司則處於絕對壟斷地位,是全部電力的唯一購買方和銷售方,依靠發電企業上網電價和終端用戶電費之間的價差實現贏利。

  這樣一來,發改委定價,電網公司壓價,水電開發企業受此夾攻,話語權極小。於是,面對地方政府不斷擴大的利益訴求,有「成本天花板」的水電開發企業不得不在移民和環保上下功夫,要麼細摳成本,要麼「偷工減料」。

  事實上,移民和環保一直與水電產業相生相伴。在中國目前的體制下,卻被計劃的電價倒逼市場化的企業將壓力順勢遷移,並逐漸扭曲、變形,這讓水電產業仿如行走在一根隨時會斷裂的鋼絲之上,戰戰兢兢,步履艱難。

  王駿直言,電價形成機制不改革,電價不實現市場化,中國的水電大發展便是一條死路。

  扭曲的電價

  「電網公司佔據絕對主動,他們甚至可以直接調度到每台機組。」一位水電開發業主告訴《財經》記者,新建水電站投產前後,是電力市場營銷人員最忙的時候,為得到更高電價,他們常常要請電網公司的人喝酒,給領導做工作。

  目前,四川計劃內電量的水電標竿電價為0.288元/千瓦時,超發電量部分最低被電網公司壓至2分錢接收。對於一些大型水電項目,仍是一廠一價,在豐、平、枯等不同季節和峰、谷、平等不同時段實行分時上網電價政策,上浮或下浮的幅度在25%至60%之間。

  但實際上,一位從事水電開發的民企負責人對《財經》記者描述,電網公司並沒有完全按照核准電價執行,收購電價每度往往壓低幾分錢。

  此種環境下,水電要想改善人為製造的低價困境,要麼坐等「嗯賜」,要麼以個別項目、個別理由,想方設法做大成本,一分錢一釐錢地討要電價。

  但成本增加亦有「天花板」,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規定,同一地區的水電上網電價必須低於火電上網電價。

  知情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由於水電電價總低於火電一兩毛錢,所以大家都從緊控制水庫移民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支出,導致移民和環保事件頻頻發生。

  二灘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陳云華直言,從企業角度,肯定想降低投資成本,但一旦投入減少,電價隨之降低,若成本抬高,企業又不划算,且建造過程中電價仍是未知數,也不敢任意加大成本,「企業很矛盾」。

  水電開發企業相關負責人亦坦承,由於缺乏主動權,一旦出現水庫移民穩定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項目業主寧願坐等國家發改委提高相關水電站的上網電價,「漲多少價、干多少事」。若電價提漲幅度不夠,則等待下次再提價,像「擠牙膏」一樣慢慢來。

  王駿直言,水電定價行政審批機制已使水電移民遺留問題越積越多,矛盾反覆發作,也是水電工程移民安置和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長期陷於困境的直接原因。

  「水電開發成本高,而傳導到下游的電價又被控制,這就是個死局。」王駿指出,電價改革勢在必行。

  國務院2003年批准的《電價改革方案》提供了電價改革的基本思路,首先對電網企業實行單獨定價,然後放開對發電價格和用電價格的政府管制,讓發電企業與電力用戶直接進行電力交易,通過討價還價最終形成市場價格。

  王駿依此開出的「藥方」是,區分面向電力資源配置的輸電設施和面向用戶供電的配電設施,劃小電網企業財務核算單位,按照「合理成本加規定利潤」 規則,通過在同類企業之間進行資產量、輸配電量和運營效率的橫向比較,對各級電網企業分別實行單獨定價,確定並公佈其年度准許收入總量和相應的輸配電所有 路徑的過網電價。

  之後,按照用電戶的電壓等級和用電變壓器容量,從高到低,逐級限期,規定由用電戶與發電企業通過雙邊和多邊直接交易,簽訂各類購電合同,自行確定電力、電量和電價。所簽合同交付電力調度機構執行後,再由用戶按國家規定向電網企業繳納過網費。

  這亦是英、美等電力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放開兩頭,只管中間,對電網單獨定價。即不管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將這兩個價格交給市場決定,而只管住輸配電價。通過核算電網的運營成本,由監管部門定出一個合理的輸配電價標準。

  業內人士指出,一旦上網電價放開,水電產業即可通過電力需求測算出自己的利潤率,並依照預期收益率來計算和合理安排先期投入成本,「贏則上馬, 虧則放棄」,既有利於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亦可為水電建設過程中的移民、環保環節提供充足資金保障,有效避免了地方政府「敲竹槓」。

  看不到曙光

  行政審批電價這個死結若能被解開,移民困擾也將迎刃而解。

  王駿指出,形成市場化電價定價機制後,可以取消銷售電價中包含的各類附加收費,諸如三峽基金及南水北調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農網還貸資金、水 庫移民後期扶持資金、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等,然後將上述所需資金來源全部轉為徵收環境影響稅,實現「多排放多收稅,少排放少收稅,不排放不收稅」。

  對待老水電站的水庫移民遺留問題,則可以由項目業主和省級地方政府一起,以電價實行市場機製為基礎條件,按項目重新建立責任制,讓每個發電企業 自始至終對其擁有的所有水電項目的水庫移民工作負責,以自己經濟效益好的項目支援自己經濟效益差的項目,「以豐濟欠,以贏補虧」。

  但是,「對於電力體制改革,我卻越來越看不到曙光了。」2003年《電價改革方案》的執筆人對《財經》記者說,廠網分開後,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電價市場化形成機制的改革一直止步不前。

  「改革初期比較天真,以為拆拆分分就可以,實際上根本達不到競爭和改革的目的。」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財經》記者評價。

  2004年底,當時的電力改革領導小組曾擬定《電力主輔分離改革實施意見》提交至國家發改委,發改委隨後將第一份成形的主輔分離改革方案上報決策層。然而,就在方案出台前夕,「電荒」開始蔓延中國並持續達兩年之久,該方案被迫流產。

  2007年,由國資委主導的《電網主輔分離改革及電力設計、施工企業一體化重組方案》再次上交,提出將電力設計、送變電施工等從電網公司劃分出去。這一方案在各大部委間達成一致,隨後提交至國務院。

  豈料第二年南方遭遇雪災,消息人士稱,兩大電網公司緊急向國務院遞交報告,稱電力設計、施工、修造等電建企業與電網關係緊密,不應作為輔業剝離,否則面臨突發情況將無法高效搶險,影響到國家正常的電力建設和維護。高層對此批示「進一步論證」。

  國家發改委亦在2007年和2008年兩度就輸配電價發文,公佈的卻是2006年和2007年各省份的輸配電價標準,時間上的滯後和可操作性的缺失使得這兩個文件從未得以實施。

  而國務院在2007年批准試點的《節能發電調度辦法》,也因沒有改變按發電成本定價的模式,至今無法推行。

  多位電力專家表示,如果電力體制改革不觸及價格,國家發改委仍不放開上網電價,其他任何類型的改革無異於隔靴搔癢。「沒有市場化的電力價格,電力體制改革只會在畸形中發展。」

  2010年底,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曾提出一份《水電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研究》,下發地方能源主管部門和相關電力企業徵求意見。知情人士介紹,該份文 件將水電價格再次定位在「行政審批」「成本加成」「高成本高電價」「低成本低電價」的逆競爭機制舊軌道上,始終在為維持成本審批定價方式尋找依據。不過, 因爭議過大,該方案已被暫時擱置。

  「我滿懷信心地一步步推進改革,可只要碰到價格就全都要搞行政,為什麼這個問題我們要一再討論、辯論、爭論,為什麼業內提出上百條建議意見,一條意見也不採納?」前述執筆人說。

  這位人士指出,電力體制市場化改革和運作,是真正承擔起水電戰略性大發展的必要條件,推動改革的力量不在企業、不在地方,而在中央政府、在國家行政機關。若不摒棄價格管制,「水電發展就是一個死結,已經完蛋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98

餐飲板塊:IPO重啟激發做多熱情 行業軟肋難解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25/5MMzA4XzQwNDY5Mg.html

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在出席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成立大會時表示,上市公司中需要有更多的消費服務企業。此言一出,A股餐飲板塊立即給予積極回應。

數據顯示,本週A股3家上市企業均現不同程度上漲,全聚德(002186)(002186.SZ)漲幅8.90%、湘鄂情(002306)(002306.SZ)漲幅6.94%、西安飲食(000721)(000721.SZ)漲幅4.39%。同期大盤漲幅3.50%。

「顯然,郭樹清的講話是支持更多消費服務企業與資本市場連接起來,對於未上市的餐飲企業是一大鼓舞。」三甲金融港股研究員曾燕玲在接受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財商》記者採訪時表示。

而在已上市的餐飲企業中,分析人士較為看好湘鄂情、稻香控股(00573.HK)、大快活集團(00052.HK)等個股。

餐企IPO或重啟行業軟肋仍難解

「對消費服務企業,我們過去往往有某種偏見,以為像商店、飯館、旅館都不那麼重要、不那麼複雜,其實是完全錯誤的。」郭樹清在會議上的公開發言被業界認為是餐飲行業IPO大門重啟的開始。

「經濟政策主基調是支持、促進內需。」北京和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李澤剛對記者表示,郭樹清的表態對已上市餐企並不構成直接利好。

據 不完全統計,過去5年,僅9家餐飲公司IPO。A股方面有全聚德、湘鄂情,H股有味千(中國)(00538.HK)、小肥羊(已被收購)、唐宮中國 (01181.HK)、稻香控股、喜尚控股(08179.HK)、名軒控股(08246.HK),紐交所有鄉村基快餐(CCSC)。A股已經兩年多未見餐 飲業新股。

國泰君安證券日前發佈報告稱,2011年整個餐飲業的總收入為2.05萬億元。產值與上市數量的不匹配一方面緣於餐飲企業的各項財務指標無法達到上市融資的要求;另一方面餐飲企業的財務不透明性和管理不規範導致證監會對餐飲業IPO較為謹慎。

雖 有利好傳出,但是真正放開餐飲企業的IPO並非指日可待。中銀國際分析師對記者表示,餐飲企業未來肯定要走集團化、產業化、連鎖化的道路,需要有很好的投 融資渠道,證監會的表態可能就是緣於這個。「但風險控制確實很難,現狀對投資者不利。上市那塊不一定會放開,畢竟之前有很多公司已經在排隊了。」

在 香港IPO市場,港交所2012年1月16日在其網站上掛出《香港交易所登載有關從事餐飲業務的申請人在上市文件中的披露的指引信》。在指引信中,港交所 對欲在港IPO的餐飲企業披露文件提出了新的七大要求。包括「供貨商、食材來源及其價格」、「同店銷售額及桌/座流轉率」、「現金管理」、「商標」、「擴 充」、「定價政策」以及「食品安全質量監控及投訴」等。

曾燕玲認為:「這些披露要求無疑對餐飲業IPO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確實,食品安全、財務信息透明度等一直以來都是餐飲企業的監管軟肋。李澤剛認為,制約餐飲企業上市的主要問題是本身是否適合上市的問題。

「食 品的來源和安全受到更大監管,企業在IPO時面臨更多質疑。股權投資者PE對餐飲業持有謹慎態度。」曾燕玲認為,目前的一些中小餐飲公司,必須要得到資金 的幫助才可以擴大經營規模以達上市要求,但目前股權投資者PE對餐飲企業的興趣並不大。「他們主要考慮到餐飲企業未必能在上市時受到市場歡迎而有更高定 價,所以轉而投資其他更具吸引力的行業。」

業績與股價齊升板塊隱憂尚存

近階段,餐飲板塊跟隨大盤反彈,部分個股表現頗為搶眼,特別是幾家港股上市公司。數據顯示,2月以來,稻香控股漲幅15.82%、味千(中國)漲幅17.58%、大家樂集團(00341.HK)漲幅10.16%、唐宮中國漲幅9.33%……

「港 股餐飲板塊近期走勢不俗,應該是投資者憧憬公司業績理想所致。」港股評論員岑智勇(微博)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餐飲板塊去年總收益高達900億港元, 餐飲聯業協會主席黃家和形容『創歷史新高』,較前年升8%,其中中式餐館收益佔半。其中第四季收益價值236億港元,較前年同期增7.4%。」

但業績和股價的上行並不能轉移投資者對餐飲板塊風險的擔憂。

成本控制一直是影響餐飲企業業績的重要因素,租金、薪金、食材價格也都會影響企業的盈利表現。岑智勇認為,成本控制會是重要一環,管理層如何節約成本、開發新菜式從而提高毛利,對業績至關重要。

「餐 飲行業擴張到一定規模之後就會進入成熟階段,比如大家樂集團和味千中國。通常到了成熟階段之後,企業經營和現金流都比較穩定。」曾燕玲認為,漫長的成熟期 是餐飲企業最大的投資價值所在。「成熟期唯一的風險就是食品安全,如果一旦食品出現安全問題,便會直接把企業推向死亡,沒有衰退期。這個是餐飲行業的特 徵。」

在A股已上市的3家公司中,分析人士較為偏愛湘鄂情。華泰證券(601688)分析師張芸在22日發佈的研報中稱:「作為目前A股 唯一民營餐飲企業,我們看好湘鄂情在發展過程中靈活的戰略機制,並且對未來各一線城市的直營門店業績穩定增長保持信心。一、二線城市未來大眾餐飲的加盟店 將是今後業績增速的亮點。」

興業證券(601377)也在20日發佈的餐飲旅遊行業週報中,將湘鄂情列入推薦行列,同時上榜的還有全聚德。

曾燕玲表示,不看好西安飲食的原因在於,公司想增發股份以改善和增加經營網點。在增發集資期間,公司股價將逐步下降到接近增發價,短期上漲可能性降低。

H股方面,分析人士認為稻香控股、大快活集團或許值得關注。

曾燕玲表示:「雖然面臨成本上升壓力,但稻香控股在成本控制上得宜,不僅毛利有所上升,內地業務貢獻也大幅增加。」

岑智勇則認為:「從價值投資角度出發,大快活集團淨資產收益率(ROE)為28.14%,高於同業;市淨率為3.13倍,略低於同業。此外,大快活的市盈率也較同業為低,所以顯得此股相對具有吸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69

小微企業困局難解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24/100360322_all.html

  作為中國經濟中對景氣最為敏感的主體,小微企業的日子近兩年來一直很不好過。

 

  歐債危機陰云籠罩,海外訂單遭遇寒冬,勞動力和生產成本不斷攀升,企業融資困境始終未得到改善,小微企業微薄的利潤不斷受到侵蝕,生存狀況愈發艱難。

  2011年下半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阿里巴巴集團,先後對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區域數千家企業進行問卷調查,今年初完成。這個歷時 近半年的調查顯示,三地發展模式雖有差異,但所面臨壓力卻驚人的相似,而且儘管扶持政策頻出,小微企業嚴峻的生存狀況卻絲毫不見好轉。

成本逼人

  過去一年中,小微企業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大幅上升的成本。由於勞動力供需比日趨緊張和物價不斷上漲,小微企業的用工成本和生產成本日益沉重。

  過去兩年間,國內多地上調了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以東莞為例,其最低月工資在2009年為780元,2010年升至920元,2011年進一步增至1100元。

  市場定價工資水平也在節節走高。伴隨物價上漲,生活成本的攀升推高勞動者的預期工資。多數受訪者告訴財新記者,2011年工人工資普遍較 2010年上漲20%-30%,部分基數較低的行業甚至出現50%的漲幅,而這種趨勢還在延續。這對利潤本就薄弱的小微企業來說,已經成為最大的威脅。勞 動密集型的小微企業更視之為夢魘。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日前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提出, 中國的劉易斯轉折點在2004年已經出現,人口撫養比則將在2013年達到最低點,兩者之間只有九年時間,遠遠少於日本、韓國在兩個轉折點之間三四十年的調整期。「走在經濟發展階段的前面,勞動力短缺會前所未有地表現出來,工資上漲的壓力還會繼續。」蔡昉稱。

  各地區、各行業的勞動力供需狀況不盡相同,勞動力緊缺和用工成本增加程度也有所區別,但工資薪金上漲的趨勢已是毋庸置疑。

  「人工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去年給2500元,今年就得漲到3000元,不漲工人就跳槽。現在哪兒都缺人,熟練工放走了也不好找,就只好加 薪。」北京聯志興誠冷氣設備有限公司經理王連智向記者抱怨。在他看來,企業成本上升最大的就是人工成本,但企業主在工資談判上的籌碼越來越少,只能接受, 而利潤又很難跟上,長此以往,企業經營很難維繫。

  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也在侵蝕企業微薄的利潤空間。「能源化工產品一漲價,製冷材料就跟著漲,但我們沒法給客戶提價。過去一年裡,因為這些成本上漲,接近七成的利潤都沒了。」王連智稱。

  青島博翔遠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孫經理告訴財新記者,其公司主要經營人造草坪,由於其銷售群體的特殊性,所以過去一年業務和訂單量未受太大影響, 且公司仍打算擴張規模。不過,原材料、用工、房租水電等生產經營成本不斷增加,企業利潤正受到嚴重擠壓。「我們上游漲價,但對老顧客,你能說不給優惠還提 價麼?」

  對原材料依賴比較大的行業,如家具百貨、服裝服飾等,對原材料的上漲極為敏感。按照阿里巴巴的調研,在環渤海區域裡,這些行業認為原材料上漲對 經營影響較大的企業數均超過60%。與此同時,這些以加工、代工為主業的小微企業,由於議價能力較弱,無法完全轉移增加的原材料成本,未轉移部分只能通過 縮減利潤的形式由自身承擔。

  「我們的感受要比官方的CPI數據高很多,個別品種價格漲幅可能翻番了。」天津坤育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小軍稱,由於其公司產品定位更多面 向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所以品質要求不及歐美發達國家,利潤率也相對較低。「一旦人民幣升值或者原材料價格上漲幅度過大,可能就不賺錢了。」劉小軍稱。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胡曉明認為,針對生產成本上漲,政府能做的就是在小微企業繳納員工保險和公積金福利等方面給予補貼,「政府越來越多要求小微企業規範經營,但這會帶來很大生產壓力。政府可以給予補貼緩解壓力」。

  某些中型企業可以通過產業轉移來應對成本上升,但這條路徑並不適合小微企業。很多小微企業的發展更多依賴於本地資源,訂單並不充裕,對新市場的開拓也往往依賴於親友圈子。至於產業升級,更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也知道高端產品利潤率高,但轉型談何容易?產品線要升級,工人要培訓,錢從哪裡來?一旦虧了,企業也就倒閉了。」瀋陽一家從事機械零部件製造的小型製造業企業負責人稱。

訂單兩難

  出口型小微企業面臨著更多的痛苦。發達經濟體的需求銳減,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出口。與此同時,人民幣對美元、歐元等主要貿易貨幣均出現不同程度貶值,2011年全年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近5%,議價能力缺乏的小微企業步履維艱。

  由於技術水平相對薄弱,產品競爭力欠缺,客戶黏性較低,小微企業往往會最先受到危機衝擊。日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課題組的一份調查問卷 的結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24家目標企業中,出口訂單同比大幅度減少和有所減少的企業佔47.2%,而小型企業的這一比例高達49.3%。

  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區域,小微企業在訂單方面的狀況略有差異。按照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和阿里巴巴集團的調研結果,較之長三角和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的訂單壓力更為明顯,這可能與當地企業訂單較多依託大企業有關。

  當地接近60%的受調研小微企業承認受到大企業經營狀況惡化影響。此外,環渤海區域因為沒有形成長三角和珠三角那樣的產業集群效應,專業市場相對不發達,也少有商會等組織支持,訂單壓力更加明顯。

  珠三角和長三角的訂單狀況略好。申銀萬國近期在對珠三角地區調研後,稱當地電子、家電和玩具類企業訂單並未明顯惡化,較去年10月甚至有所上升,不過訂單開始出現變短、變小、變急的趨勢。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長三角地區。財新記者在溫州調研發現,很多企業訂單量仍然充沛。一些生產生活必需品的低端製造業訂單量並未受到太大影響。不過,由於受到匯率波動、資金周轉瓶頸等因素影響,企業為迴避風險,正在減少或者乾脆拒絕接受長期訂單。

  「去年上半年生產一個打火機是五美元,簽單時一美元兌人民幣六塊六,但三個月後人民幣升到六塊五。本來就是薄利,這樣的升值我們承受不起。」溫 州東方輕工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中堅告訴財新記者,簽單時很難將匯率變動風險囊括在合同中,所以企業對於接受長期訂單非常謹慎。

  發達經濟體的復甦遙遙無期,歐債危機隨時可能引發更大風險。這個寒冬對於那些依賴出口的加工企業來說格外漫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近期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面對諸多的不確定形勢,小企業將開拓新的國際市場作為首要的應對措施。其次則是開發新產品和轉向內銷。在接受調查的小型出口企業中,考慮三種應對之策的比例分別為53.9%、42.1%和34.2%。

  天津坤育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小軍告訴財新記者,歐債危機對企業訂單的影響十分明顯。「儘管新客戶佔了訂單的三分之一以上,但主要還是依靠老客戶,但這塊下降明顯。只能通過B2B平台或者展會去尋找新客戶,但競爭壓力很大,效果也十分有限。」

  大連一家服裝企業老總對財新記者表示,去年的經營壓力明顯增加。該企業以高檔西裝出口日韓為主,部分訂單可以以人民幣結算,因此匯率風險相對較小。

  「不過,確實能感受到冬天來了。在談判過程中,底氣也不是很足。」他年內打算將業務向國內轉移,但感覺壓力頗大。「國內競爭更殘酷,且擴張成本過高,不管是房租、人工、稅負,要做出這個決定並不容易。」

  「畢竟,外貿政策或者交易流程都相對規範,一旦改做內貿,你就要考慮很多其他的方面。很難說你的投入能和產出能成正比。」在他看來,稅收因素也 是企業不願意改做內貿的重要原因。「做出口畢竟還是有退稅的,可一旦改作內貿,稅率可能會更高,而且在實際操作中問題也會比較多。」

融資死結

  民營企業信貸難,在小微企業身上更為明顯。小微企業貸款量相對較小,但由於它們多存在輕資產、資信評級不足等先天障礙,貸款能力要遠遠弱於大中型企業。

  不少小微企業主在接受調查時均反映銀行貸款難度大,即使最終成功貸款,由於手續過於繁瑣且申請週期長,也會影響企業資金周轉。缺乏足夠擔保和抵 押而導致貸款失敗的案例十分普遍。多數存在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只能通過親友或者民間融資的方式獲取資金,這需要承受遠遠高於銀行的資金成本。

  部分受訪者表示可以通過個人信貸的方式獲得貸款,但這同樣需要抵押物,且貸款額度較小,很難解決企業經營的資金缺口。

  銀行對小微貸款缺乏興趣。雖然國家政策逐步向小微企業傾斜,但落實到操作環節,銀行仍存在諸多擔憂。這也可以從銀行處得到證實。一家位於東北的 城市商業銀行信貸員告訴財新記者,即使目前又到了沖貸款的時點,該行對中小企業貸款依然興趣不大。「沒有抵押,肯定是做不了貸款的」,該信貸員說。即便是 發展前景良好的高科技企業,由於其資產主要是無形資產,其信貸申請在初審階段就很難通過。

  「貸十個100萬和貸一個1000萬銀行收入一樣,可前者成本就高出太多了。」該信貸員稱,其部門人力有限,而很多小企業財務流程不規範,對其調研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並不願過多地接手小額信貸業務。

  「根本就不敢想從銀行貸款。廠房都是租的,哪裡去找抵押物啊?」北京聯志興誠冷氣設備有限公司經理王連智對記者表示,公司資金短缺時只能通過親友周轉,年利率甚至要達到25%。

  小微企業資金緊缺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其貨款拖欠狀態較為嚴重。北大和阿里巴巴的聯合調研結果顯示,認為2011年客戶拖欠貨款對企業經營影響 較大的企業數比例為30%,相比2010年上升6%,升幅僅次於員工工資上漲和國內外訂單減少兩個因素,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障礙。

  拖欠貨款的狀況在環渤海區域更明顯。由於當地很多小微企業主要為當地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配套生產,而大中型企業付款流程複雜、漫長,在經營形勢 較好的時期,小微企業尚能承受,在經濟不景氣時,大企業自身資金也受到衝擊,漫長的支付流程更會對下游小微企業形成巨大壓力。多數小微企業選擇拖欠自己的 上游企業進行緩解,使得壓力進一步傳導。

  對一些出口企業來說,出口退稅時間過長也會對企業流動資金產生壓力。「從申報到最終到賬得半年時間。就算你手續都全了,也總有理由拖著你。到最後,企業流動資金不夠,就只能慢點接訂單。」一家從事金屬原材料出口的企業負責人稱。

  「對於那些下游回款比較慢的中小企業來說,部分可以做應收賬款質押。如果下游是國企,相對風險小些,銀行還勉強可以做,但如果是私企,或者應收 賬款過度分散,銀行就不願意做了。」東北某城市商業銀行信貸員稱,部分中小企業雖屬優質,但風險評估過於複雜,因此信貸流程可能較長。「但很多企業流動資 金短缺是時點性的,這種狀況走銀行太慢了,銀行也沒有足夠的人力去挨家公司做風險評估。」

  他認為,要使銀行對小微企業的信貸興趣增加,財政就必須對中小企業給予足夠貼息,降低銀行風險。另外就是金融創新,開發出新的信貸產品。「對中小企業來說,放寬對抵押品和質押品的要求最為立竿見影。不過,銀行層面不太願意這樣做。」

  另一家面臨上市的城商行信貸員對記者表示,由於擔憂不良率上升影響上市,管理層對小微企業貸款並不積極。按照證監會日前公佈的信息,目前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待審企業中,共計有14家城商行、農商行排隊上市。諸多城商行處於上市敏感時期,對不良率的管控也更加嚴格。

  該信貸員對記者表示,儘管監管層針對中小企業貸款額增幅和增速均有量化指標,但很多銀行都是被動在做。「對銀行來說,風險和利潤永遠是最主要的。中小企業風險高,假如最後出了問題,不良率上來了,政府不會為我們買單。」

  此外,接受採訪的信貸員,很多都對近期擔保公司暴露出來的問題表現出擔憂,稱這可能會導致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進一步縮緊。去年,中擔投資信用擔 保有限公司深陷資金鏈困境的報導見諸報端,此後,部分銀行內部開始對融資性擔保機構,特別是民營擔保機構的風險重新審視。這種狀況不僅僅出現在面臨上市窗 口、風控要求更嚴格的城商行身上,很多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亦開始對此制定更嚴格的要求。

何以解困

  近幾年來,從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對小微企業扶持的新政策層出不窮。特別是2011年,一系列財稅和金融支持政策接連出台,中央扶持小微企業的意圖異常明顯。但小微企業的實際感受卻並不明顯。

  很多企業主表示,國家扶持政策的獲得程序較為繁瑣,而且在具體操作環節很難真正落到實處。相比之下,小微企業更希望看到融資途徑的拓寬和稅負的減免。

  針對中小企業信貸難的問題,銀監會雖亦做出努力,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發行中小企業融資債券,並對銀行中小企業信貸方面給與量化要求,但實踐中極 難落實。由於缺乏高效全面的徵信系統,銀行在中小企業信貸方面或謹小慎微,不願貸款;或難有足夠的人力,實現中小企業信貸流程審查流水化作業。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胡曉明認為,加強社會徵信體系的建立和改善銀行傳統信貸流程,設計出對中小企業更具針對性的信貸流程至關重要。「而且,這些 信息應該向更多機構開放,而不僅僅開放給正規的銀行金融機構,對於小型金融機構或者民間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都應該開放。」

  他認為,只有對非銀行的信貸主體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才能與銀行形成互補,推動信貸技術創新,提升小企業信貸的服務能力和效率。「針對不同的小額貸款公司應給與不同的信貸評級,對那些做得比較好的,比如著力解決100萬以下貸款需求的,應該給與更多的政策支持。」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看來,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必須積極發展金融服務業,將此作為「傳動器」,通過引入競爭來提高服務效率,並降低融資成本。

  「如果這個事情沒有幾家做,那就貴上加貴,如果有很多人做,各想奇招就可以改善服務效率。」周其仁稱,針對小微企業的困境,財稅政策也必須發揮 更多作用。「各國多多少少對小微企業都會有一些政策優惠。當然這個優惠能不能用得好?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要普遍用,不能變成有關係才能拿到。」

  本刊記者邢昀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83

「電價優惠」難解電解鋁廠虧損困局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8/5MNDE3XzQ2MjU5MQ.html

6月初,業內開始傳出國內最大的產鋁省份——河南省電解鋁企業獲得電價優惠的消息。昨日,新華海外財經援引河南省一大型煉鋁企業的一位高管的話,證實了這則消息。

該高管說,該省的鋁冶煉商已從發電企業獲得每千瓦時(度)0.1元電費的電價優惠,這一措施實際上是允許這些煉鋁廠暫緩支付電費,並不是直接的電費減免。

據該高管稱,緩付電費的建議,是電廠提出來的,旨在防止鋁冶煉企業大規模關停。每千瓦時電費的基礎緩繳額為人民幣0.08元,之後可根據用電情況每千瓦時再增加0.02元的緩繳額。

有消息稱,當鋁價漲到17500元,這部分緩繳的電費將被要求補交。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產鋁國,河南省則是中國最大的產鋁省份。通常情況下,河南省的電解鋁產量佔國內市場的1/4左右。分析師們稱,今年以來,河南多達15%的鋁產能關停。

鋁加工企業開工率下降

眼下,國內電解鋁產能已嚴重過剩。

根據上海有色網統計,2011年中國電解鋁產能為2320萬噸,產量達1930萬噸。中國電解鋁產能已連續11年居世界首位。

但在下游消費方面,今年3月到5月的傳統鋁需求旺季並沒啟動,鋁市場一直處於旺季不旺的狀態,下游鋁加工企業訂單比往年減少,開工率普遍下降。

同 時,中國對鋁生產原料鋁土礦的進口依存度約為50%,進口鋁土礦的八成來自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今年5月6日,印度尼西亞宣佈,包括鋁土礦在內的14 種礦產不能以原材料出口,但有開採許可證的礦業公司目前仍可出口——前提是需繳納高達20%的出口稅,2014年將全面禁止出口。

消息一出,中國冶煉廠紛紛備貨,加大對鋁土礦及氧化鋁的進口。

氧化鋁是製成電解鋁的原材料。

「鋁冶煉廠還是虧本的」

受 制於氧化鋁供過於求,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601600,以下簡稱中鋁)已決定壓縮氧化鋁產能170萬噸,並聯合山東南山集團、山東茌平信發集團、濱州 高新鋁電股份有限公司和重慶市博賽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4家氧化鋁骨幹企業,共同呼籲全國氧化鋁生產企業從6月份開始降低產量10%,以穩定市場。

根據上海有色網的測算,中國電解鋁企業的平均完全成本在16500元/噸左右。每生產一噸鋁平均耗電1.2萬至1.3萬千瓦時,電力成本約佔電解鋁生產成本的40%。此次河南給鋁冶煉企業的電價優惠,直接帶來鋁成本1080元/噸的下降幅度。

河南一民營鋁企高層人士對早報記者表示,「在河南市場,雖然電價優惠了,但電解鋁生產成本還是高於市場價格。現在生產成本是1.7萬元/噸,甚至1.75萬元/噸,但社會價格已經跌破1.52萬元/噸,現在即便成本再降1000元/噸,鋁冶煉廠還是虧本的。」

目前中國是電解鋁的淨進口國。一業內人士分析,現在國內電解鋁市場價格高於國外市場,政府可能出於想保護國內市場,來推優惠電價,因為擔心外國的鋁錠被大量進口到國內會衝擊市場。

「大量資金要打壓鋁價」

上述業內人士預計,搭上電價優惠政策的順風車,再過50天左右一些電解鋁廠就可能復產,但他擔心這會導致過剩更加嚴重,從而進一步壓制價格。

「下游採購積極性也不足。」該人士分析,「因為採購是要做庫存的,現在鋁價趨勢是下跌,那麼今天買了如果明天繼續跌,豈不是買虧了?」

該人士甚至認為,基於目前電解鋁成本價與市場價格倒掛的現狀,河南對鋁業公司的電價優惠舉措,「對其他地區的電解鋁廠來說,是非常不利的一個消息。」

該人士分析,部分電解鋁廠成本下降後,鋁加工企業會期望和電解鋁廠「有錢一起賺」,鋁價可能再降。

據該人士瞭解,在期貨市場已經有很多人在炒,大量資金準備入場打壓鋁價。「機構投那麼多錢做空,就是看準了成本下降、消費疲軟、供大於求的趨勢。鋁價必然下跌。目前滬鋁主力1210合約已接近跌破1.5萬元/噸。」

貴州四川變相補貼?

目前,整個行業尚未出現大面積減產。總體上,近幾個月中國鋁產量持續在攀升,5月份鋁產量達168萬噸,較4月份增長9%,較1月份增長近14%。

有分析師稱,南方地區逐漸進入豐水期,以及地方政府給予政策支持下,廣西、貴州之前停產的電解鋁產能逐漸復產,云南地區電解鋁新增產能逐漸啟動,此外西北地區之前啟動的電解鋁產能仍在逐步投產。

有業內人士稱,為了阻止企業進一步虧損,貴州、四川兩省開始出現「變相」的電價補貼。西南地區水電富餘,據稱有四川的電解鋁企業從外地低價買電,這也得到了相關部門默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93

困局難解 深圳連鎖藥店佔比再下滑

http://www.21cbh.com/HTML/2012-8-16/xMNDIwXzQ5OTExMw.html

日前,深圳市藥監部門對外披露,近幾年來,受政策環境及市場惡性競爭等因素影響,深圳市連鎖藥店佔藥店總量比例由2003年的85%,降至2009年 60%,2011年進一步下降至51%。有業內人士對記者透露,深圳的情況比較特殊,其他省市連鎖藥店的經營情況相對較好,但整體來說,由於得不到有效的 政策扶持與近年來成本上漲過快等因素影響,全國連鎖藥店的經營情況均不太理想。

深圳「藥店多過米店」

一位不願具名的國內連鎖藥店集團的總經理對南都記者表示,與其他省市相比,深圳對連鎖藥店和單體藥店的准入條件相當之低,並且都是一樣的,藥店的經營場地 只需要大於60平方米即可。而連鎖藥店比起單體藥店,其前期投入和運營成本相對較高,這對前者來講相當不利。而且之前深圳對於藥店的密度,也沒有專門的限 制措施,導致有些地方,「藥店多過米店」,所以深圳市場看似體量巨大,然而競爭卻十分激烈,並且深圳的單店租金和人力成本,甚至比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都要 高,所以單店利潤甚至還低於某些二三線城市。

藥店過多造成惡性競爭

某醫藥行業資深研究人士則認為,現在中國的連鎖藥店集團,每個的規模都太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從而難以進行有效的大規模擴展因而較難形成規模競爭優勢, 處於擴張期的藥店由於管理經營能力較差,因而也較難盈利。以美國為例,美國最大的連鎖藥店w algreen在2011年門店數量達到8210家,總銷售722億美元(其中處方藥的銷售收入佔總收入的65%),淨利潤27億美元。從這個數字也可以 看出,連鎖藥店行業的利潤率並不高,必須達到比較大的規模,才有可能獲得可觀的盈利。而就我國的企業來看,門店數目達到1000家的都為數不多。

但是從藥店總量卻嚴重超過人們的需求。依據美國的經驗,大概每5000-6000人一家藥店會比較合理,以我國目前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數50%計算,藥店 數目在10萬家左右比較合理,但目前的實際數量遠遠超過這個數目,這就導致大家都陷入了「紅海」之中,惡性競爭下,誰也佔不到便宜。而值得注意的是,單體 藥店由於銷售靈活,藥價可以做得比連鎖藥店低,而且成本也能夠比連鎖藥店的要少,因此其盈利能力高於後者。

另外,在有些重點區域,比如大城市的人員較為聚集的地方,藥店的密度更加之大,從而導致競爭相當的慘烈,尤其是像深圳的鬧市區,據瞭解,連鎖藥店基本都是不盈利,「賠本掙吆喝」。

政策無實際利好

在政策上,雖然國家「十二五」規劃裡面明確,到「十二五」末實現連鎖佔三分之二的比例,然而落實到實際,連鎖藥店卻未拿到什麼真正的利好。

前述連鎖藥店總經理對記者透露,以比較重要的基本藥物的銷售為例,國家的醫改政策對社區醫院實行零差價政策,同時進行補貼,這就使得社區醫院對基本藥物平 進平出,藥店根本無法與之競爭。在稅收等方面也沒有對連鎖藥店有實際上的優惠,而很多單體藥店卻可以利用某些漏洞進行逃稅,這使得經營上壓力很大。

據悉,近日深圳市藥品零售企業合理佈局政策正式出台。該政策規定,將以社區為單位,常住人口數量與現有藥店數量之比小於2700:1的社區,不再新建藥店。但受訪的業內人士均表示這種政策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前述醫藥行業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在目前的這種情況下,連鎖藥店只有通過提高自身的運營能力來提高單店盈利能力,在激烈的競爭下,有些藥店倒閉,有些藥店 進行整合,直到最終只剩下有限的幾家連鎖藥店以及把藥店總數降低到10萬家以下,才有可能談盈利,但這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在此之前,連鎖藥店行業可能 都是目前這種慘淡經營的現狀。而這種現狀,並不符合國家鼓勵連鎖藥店做大做強的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37

窮富難解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219/18169317

蛇年伊始,有啲不祥之兆,第一係劉皇發求到第95車公下簽,同一日,又有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宣佈退位,主動請辭,消息一出,數小時後梵蒂岡就刮起暴風雨,雷閃電擊,劈中聖伯多祿大教堂圓頂,跟住到咗年初三,北韓敢冒天下大不韙,悍然做地下核爆,勢必令日本、南韓、美國緊張萬分,東北亞局勢動盪不安。
左丁山睇美國、歐洲數據,加上日本無限QE,本來對2013年市道審慎樂觀,諗住可以入市,但俾上述三件事窒一窒,都係小注怡情好過咯,今年要走位靈活似金蛇先至得掂。
香港市民本來係十分樂觀嘅,睇吓年初三馬場入場人數有十一萬幾,投注總額過十五億,破歷年紀錄,簡直驚人,在馬場內人逼人,搭


國產手機難解「不賺錢」困局:3000元成禁區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865.html

從國內手機市場來看,3000元也是橫在國產手機面前的一條價格鴻溝。根據國內最大的手機連鎖賣場迪信通的統計數據,在3000元以上的手機產品市場中,國內品牌的份額基本上為零,而這一市場,基本上被三星、蘋果和HTC等國際品牌所佔據。

不久前,華為在倫敦推出了其傾盡心思的全球超薄手機P6,然而就是這樣一款投入了巨大研發成本的產品,在國內的售價依然沒能跨過3000元的門檻。這也是國產手機面臨的共同問題,由於缺乏足夠品牌影響力,儘管不乏年出貨量達數千萬部級的廠商,但所有的國內品牌都無法擺脫低價走量的尷尬處境。

國產手機的春天

可以這樣說,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格局中,三星和蘋果無疑組成了第一陣營,而中國廠商則形成了第二陣營,甚至將諾基亞、索尼、LG等老牌國際廠商都甩在了身後。

第二梯隊的中國軍團

中國絕對是世界上最為重要和龐大的手機市場,借助潛力巨大的市場空間,中國本土的手機品牌做出一定規模也並不是難事。隨著近年來智能手機的普及,中國的手機品牌出貨量增長明顯,已經成為全球手機市場上一支極為重要的力量。

根據權威的市場機構IDC公佈的去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排名榜,在全球智能手機前五強中,除了三星和蘋果高居前兩位外,第三至第五位都已經被來自中國的廠商包攬,分別是華為、中興和聯想。可以這樣說,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格局中,三星和蘋果無疑組成了第一陣營,而中國廠商則形成了第二陣營,甚至將諾基亞、索尼、LG等老牌國際廠商都甩在了身後。即便是將功能機的銷量也計算在內,在全球銷量前十的手機品牌中,也有中興、華為和TCL三個國產品牌的身影。這些都說明,在手機市場中,中國的品牌已經獲得了足以和國外品牌分庭抗禮的地位。

在中國市場,這一趨勢更為明顯。按照賽諾公佈的今年4月份國內手機市場3G手機銷量數據,三星的市場份額仍為第一,而第二至第五位分別是酷派、聯想、華為和中興,這4家也正是業界習慣上合稱為「中華酷聯」的國產品牌四強。

十年後市場又逢春

從時間點上看,2012年開始國產手機品牌迎來了爆發。在2002、2003年時,同樣是國產手機的一個黃金期,那時波導、夏新、熊貓、聯想等一眾國內手機品牌同樣意氣風發,在國內市場佔據了超過半數的份額。然而,從2004年開始,國外巨頭的聯手反擊就讓國產品牌們難以招架,紛紛敗下陣來。如今,除了聯想因為主業並非手機得以倖存,其他品牌都已銷聲匿跡。

於是有些業內觀察者認為,國產手機的繁榮可能是歷史的一次重演,因為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外國廠商手中,缺乏「核武」的國產廠商們恐怕難以避免再一次由盛到衰的輪迴。

誠然,今天的情景與十年前確有相似之處,本土品牌在國內市場70%左右的份額也要大大超過當年,但國產品牌面臨的形勢還是不同以往的。

從表面的市場格局看,當年中國的廠商們面對的洋對手有摩托羅拉、諾基亞、索尼愛立信、三星、LG等十幾家之多,但時至今日,這些對手中的絕大多數都已經落在了國產廠商們的身後,而擋在他們前面的,只有兩座比當年的諾基亞、摩托羅拉更難超越的大山——三星和蘋果。

從國內手機產業的成熟度來看,更是今非昔比。《國際電子商情》首席分析師孫昌旭認為,十年前,中國的手機企業甚至缺乏獨立的設計能力,國產手機基本是採用韓國方案;但是經過十年的發展,中國企業已經能夠設計製造出非常不錯的產品,這讓國內廠商的競爭能力大大提高。

繁榮背後的無奈

「美國人把東西做出來,日本人做好,韓國人做便宜,中國人把東西做死,比如說電視機、小靈通等產品都是如此。」

3000元的門檻

單以發貨量來看,以「中華酷聯」為代表的國產手機已經殺到了全球前列,但是一個讓國內企業難以迴避的事實是,數以千萬部的出貨量都是以低價換來的,「低價貨」也成了國產手機品牌難以擺脫的標籤。

從國內手機市場來看,3000元也是橫在國產手機面前的一條價格鴻溝。根據國內最大的手機連鎖賣場迪信通的統計數據,在3000元以上的手機產品市場中,國內品牌的份額基本上為零,而這一市場,基本上被三星、蘋果和HTC等國際品牌所佔據。

這樣一個價格門檻也讓國內手機廠商在產品定價時頗為無奈。就拿被華為寄予厚望的P6來說,儘管這款手機在歐洲市場的定價達到了449歐元(約3600元人民幣),但在國內市場,P6的定價只有2688元。華為終端董事長余承東接受記者採訪時承認,這一價格基本已經沒有什麼利潤空間了。

國產廠商也並不是沒有做過提高價格的嘗試。中興去年推出過一個定位高端的手機子品牌「努比亞」,第一款產品Z5彙集了當時最頂級的硬件配置。上市之初,這款手機普通版定價為3456元,鈦金屬版高達7890元,力圖改變國產手機賣不出價的局面。但事實證明,高配置並不能帶來高售價。

利潤壓力山大

賣不上價格,隨之而來的就是產品利潤率偏低的問題。記者在一次與聯想集團負責運營商業務的副總裁馮幸交流中,他坦言,華為、酷派、中興、聯想這些國內領軍品牌的負責人經常會聚在一起,討論的中心話題就是如何讓產品盈利。

對於中國企業來說,低價走量仍是主要的銷售方式,而在微薄的利潤率下,考慮到營銷以及渠道建設的投入,想真正獲得利潤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實際上,儘管在國內市場的銷量能排在前兩位,但聯想的智能手機業務直到今年年初才宣告實現了盈利。而其他國內廠商的處境也都好不到哪裡去。一位國內手機企業負責人曾向記者訴苦,他們的一款千元左右智能手機產品,在上市時間不長後,就由於走量的需求一路降價,最後降到了不足500元,「這個價基本也就比原材料成本略高了,如果算上營銷等其他成本,肯定是賠錢的。」

低利潤率帶來的另外一個危害就是讓中國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較低。「美國人把東西做出來,日本人做好,韓國人做便宜,中國人把東西做死,比如說電視機、小靈通等產品都是如此。如果我們不在高端市場做手機,那人家規則一變,你就又失去優勢了。」華為終端CMO邵洋表示。

品牌與現實的落差

品牌是通過時間和歷史沉澱下來的,期望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就打造出一個高端的品牌是不現實的。

有品牌才有利潤

在手機行業中,什麼樣的企業才能獲取更多的利潤?蘋果和三星給出了很清楚的答案。

以蘋果為例,2012年蘋果手機的銷量大約是1.4億部,不及中華酷聯四家中國廠商智能手機出貨量之和,但美國投資公司CanaccordGenuity發佈的報告顯示,去年蘋果在手機上獲得的利潤就佔到了全球手機市場利潤之和的69%,三星佔34%,這兩家廠商的利潤之和已經超過了全行業的利潤。

像蘋果這樣的企業,能夠賺到缽滿的關鍵就在於其品牌帶來的高利潤率。在iPhone5剛剛上市時,曾有國外專業機構通過拆解估算,iPhone5的零部件成本約為168美元,折合人民幣1000元出頭,而iPhone5在國內售價接近5000元,這當中的利潤率高得令人咂舌。相反對於國內品牌來說,由於品牌影響力和對供應鏈的控制能力的落後,其零部件採購成本只會更高,而產品售價卻要低得多。

「蘋果和三星能有如此驚人的利潤率,一方面是其產品確實出色,但更關鍵的還是他們品牌的強大市場號召力。這種號召力可以讓他們的產品獲得200%以上的利潤率,而國內廠商的產品利潤率能到50%就很不錯了。」手機行業分析師成博表示。

好產品不等於好品牌

實際上,對於品牌價值的作用,國內的手機廠商大佬們都已心知肚明,各大國產品牌也紛紛集中力量打造自己足夠有吸引力的明星產品。

今年以來,國內廠商的心血之作頻頻亮相,有外觀設計獲得有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iF紅點獎的中興GrandS;有全球最薄的華為P6;有邀來籃球巨星科比代言的聯想K900;也有具有Hi-Fi音質的vivoXplay……「這幾款手機都是非常不錯的產品,可以看出中國手機企業的實力。」通信行業觀察家項立剛對這些中國廠商的精心之作頗為讚許。

然而好產品與好品牌之間未必能夠畫上等號。資深通信行業媒體人楊海峰認為,「對於中國的用戶而言,對於品牌的理解更多的是體現在面子和價格上。高價格下所體現的質量和品牌。」這種消費價值觀也使得像三星、蘋果這樣的品牌的手機價格越高越受追捧,而國產品牌中即使有好的產品,也往往不容易被消費者所認可。

目前,國內廠商都寄希望於借助優秀的產品打響口碑,進而逐步提升品牌形象。不過,成博認為,目前國內品牌的旗艦手機價格多在3000元甚至以下的價位段上,這部分消費者更注重高性價比,一旦提價,則這些消費者大部分還是會流失。

「品牌是通過時間和歷史沉澱下來的,期望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就打造出一個高端的品牌是不現實的。」孫昌旭對記者說。

國產品牌突圍之路

在如今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在單一市場發展得再成功,如果在全球市場沒有影響力,也稱不上是一個品牌。

中國品牌的刀鋒之舞

手機品牌的發展需要時間,但留給中國品牌去追趕的時間又能有多少呢?在孫昌旭看來,雖然這幾年中國手機廠商在產品上的追趕腳步很快,但其面臨的局面同樣充滿風險。

「可以說,現在國內幾大手機品牌在產品控制上的能力已經非常接近三星和蘋果,但差距仍然存在,而且越是這最後的半步之差,追趕起來越是困難。」孫昌旭指出,三星和蘋果這樣的品牌有各自的核心競爭力,而這恰恰是中國品牌所不具備的。例如蘋果對於零部件一致性的要求全球最高,三星對於整個手機產品的供應鏈有著強大的控制力,而中國廠商的生產卻不得不受上游供應鏈的制約。「這些差距絕不是哪個中國企業能夠在幾年內彌補上的。」

一個更為嚴峻的形勢,在於中國企業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去進行這種追逐。「目前整個手機行業在硬件發展上處於一個瓶頸期,即便是三星、蘋果這樣的廠商也只能對產品進行『微升級』,這也讓中國廠商有機會逼近與領頭者的距離,但當硬件方面有重大突破時,國際領軍企業又可能很快拉大這種距離。」孫昌旭說。

另外,中國的手機廠商普遍集中在安卓陣營,一旦谷歌開始強制推廣標準化的安卓系統,或者安卓系統的開源政策有所變化,中國的廠商們也將面臨一個非常不利的局面。「中國的手機廠商實際上是在刀鋒上跳舞,面前有很多並不確定的危機。」孫昌旭憂心道。

中國企業的品牌突圍之難還在於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國手機企業無論是價格戰、產品戰,實際上並沒有以國際品牌為對手,更多的只是中國企業之間的較量。」孫昌旭總結道。

海外併購的誘惑

在倫敦發佈P6時,一則「華為有意收購諾基亞」的消息讓諾基亞的股價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化。雖然事後證實是誤會,但也足以說明,中國的手機企業去收購像諾基亞這樣的昔日霸主,已經不是什麼天方夜譚。

「在如今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在單一市場發展得再成功,如果在全球市場沒有影響力,也稱不上是一個品牌。」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易就認為,在現在的市場格局下,中國的手機企業想獨立發展成國際一流品牌,難度是很大的,而海外併購,不失為迅速提升品牌影響力的好辦法。

在李易看來,一方面現在的中國企業如華為、中興、聯想都具有實力去收購品牌價值猶在的國際品牌,另外,由於市場競爭的變化,現在也確有幾家理想的收購對象可供選擇。他也列舉出了幾個可供中國企業選擇的收購對象。

第一無疑是曾經長期雄踞全球手機行業榜首的諾基亞。李易認為,諾基亞最大的收購價值在於其品牌價值,雖然諾基亞已經不是昔日那個高高在上的巨頭,但其品牌號召力依然存在。

其次是摩托羅拉移動。在被谷歌收購併壓榨光專利價值後,如今的摩托羅拉只剩下了一個空殼。不過,李易認為,因為摩托羅拉本身的價值已經不大,而現在的所有者谷歌顯然志不在硬件製造,因此摩托羅拉現在應該是最容易被收購的品牌。

最後是黑莓。黑莓在最風光時,是可與蘋果分庭抗禮的智能手機品牌。李易認為,黑莓的市值最小,收購難度不大,而其優勢在於擁有獨立的商業操作系統和專利資源,這些也正是中國的手機企業所欠缺的。


溫州:「破產試驗基地」的難解工程


身陷破產潮中的溫州,正跋涉在「去槓桿、擠泡沫」的救贖之路上。但難點在於,他們一面要和時間賽跑,一面要在債權人、銀行、地方政府的多方博弈中找到平衡。

新年的陽光難以驅散籠罩在溫州的陰霾,這個中國經濟上著名的區域,正深陷破產潮之中。

2014年1月初,南方週末記者在溫州發現,過去一年,溫州各級法院受理的破產案件飆升。浙江省高院2014年1月13日通報數據顯示,2013年全省法院受理和審結的破產案件數量分別為346件和269件,其中溫州佔據半壁江山,分別為198和153件。而此前六年,溫州各級法院共受理破產案件51件,不到2013年一年的三成。

一位接近省高院的破產專業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排隊等候法院受理的破產案件還有接近300件。此前有媒體援引接近政府人士的話稱,「中央相關機構已經將溫州申報為『破產試驗基地』」。

溫州中院在《2013年溫州法院企業破產審判報告》中提及,溫州兩級法院審結的破產案件共化解不良資產18.05億元,盤活資產總數11.58億元,激活土地面積數約736.22畝,激活廠房面積數約4619.67萬平方米。

不過,上述接近省高院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溫州的這些破產案子中大多為操作難度相對較小、週期較短的清算案件。但能夠有效提高清償率的破產重整方式,卻推進得並不順利。而那本是當地政府寄予厚望、希望拯救大批陷入泥沼的溫州企業的一種方式(詳見2013年5月23日南方週末《溫州僵局》、《破產重整能否拯救溫州》)。

上述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審結的150多例破產案件中,破產重整成功僅為10例,和解成功14例。

「溫州看上去破產推得很熱,宣傳得很好,但是重整案件內部並沒有理順。」上述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南方週末記者記錄了一家典型的「溫州製造」——森泰公司的重整難題。2013年6月17日,樂清市法院受理了森泰公司的破產重整申請,半年後,它的命運依然懸在空中。

生產者自救

這種依賴土地「退二進三」為企業重整提供政策優惠的方式,脫胎於破產重整發展早期的「紹興模式」。

2013年12月10日,森泰公司老闆胡志明終於鬆了一口氣,雖然債權人未能在半年內就破產重整方案達成一致,但法院裁定,延長重整提交時間三個月至2014年3月16日。

但那將是破產重整的「死線」——一旦重整方案最終未獲通過,極有可能啟動清算程序,土地拍賣,設備賤賣,無形資產將不值一文。這也意味著,所有利益相關方均將陷入利益最小化乃至權益無法實現的局面。

債權登記表顯示,這家低壓器製造企業的抵押、負債共計6.76億元,債權人除少數供應商,其餘以銀行為主,涉及建行、工行、交行、中行、中信、光大、民生、浦發、華夏、招商、溫州銀行等11家銀行。

對於在破產重整之路上跋涉的胡志明來說,半年來,每一次的債權人會議都令他痛苦不堪,要找到一個讓不同債權人皆大歡喜的重整方案,幾無可能。森泰公司破產重整也恰恰卡殼於此。

2013年8月29日,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四家關聯企業森泰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森泰電器廠、樂清市旭華線纜有限公司、樂清市德正實業有限公司(四家公司整體下稱「森泰」)「合併重整」選項被債權人否決。

兩個月後,第二次債權人會議,破產管理人浙江澤商律師事務所提出重整方案。一週後,銀行債權人寄回投票結果:全票否決。

根據律師的設計,重整方案的思路主要是「賣業務」和「賣資產」,圍繞尚有核心業務的森泰電器廠和旭華線纜廠兩塊展開。

作為昔日樂清市低壓電器行業的龍頭企業,森泰電器廠計劃將機器設備、無形資產和位於柳市鎮外向型開發區的老廠房等資產打包引進重整投資人。

而另一家關聯企業旭華線纜廠主營漆包線,屬於特許生產經營產品,需求量大,但競爭者少,且政府已停止審批這類企業。故重整方案同樣希望引入投資者接盤。

因此,能否找到合適的投資者成為關鍵。浙江省律師協會企業破產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京衡律師事務所副主任任一民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在目前國內的破產重整實踐中,幾乎都是選擇引進戰略投資者模式,由此使得很多法律界人士形成認識上的誤區,以為無投資者即無重整。

重整方案的另一個重點落在森泰電器廠的新廠房上。方案提出,由政府收儲森泰新廠房所在的32畝工業用地,轉變為商住用地後,設置條件重新進行公開掛牌。由森泰公司成立新房開公司,或掛靠其他房開公司開發該地塊,打造成「電子商務總部樓宇」。掛牌後樓麵價大概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

至於後續開發房產的資金來源,方案提出的思路包括:由財務投資人以借款形式向房開公司借款,固定月利率不超過2%,無其他回報或分成;取得土地開發權後向銀行貸款;由施工單位墊資,利息優惠。

事實上,這種依賴土地「退二進三」為企業重整提供政策優惠的方式,脫胎於破產重整發展早期的「紹興模式」。

2008年紹興企業華聯三鑫資金鏈斷裂時對銀行負債76.7億元,還有四家當地企業提供了21.2億元擔保,並通過互保圈將風險擴散開去。當時政府提供給擔保企業的政策,即包括通過土地變性,彌補資金缺口。

但在「破產專家」任一民看來,更適合大多數溫州企業的一條道路是「生產者自救」。任一民的團隊曾經手三十多起破產案件,其中有五個案例列入浙江省十大典型案例,均屬於企業重整或和解類型,其中既包括「投資者引進」,也包括「生產者自救」類型。

簡單說,「生產者自救」就是由重整企業現有企業主、管理團隊繼續經營,並與債權人協商,取得債權人諒解後,豁免部分債務,但企業得以繼續生存,債權人所蒙受的損失相比較破產清算也能大幅減少,由此實現各方共贏的目標。

「並不是只有『高大上』才能立足生存。」任一民說,「一些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可以借此機會保下來,恢復良性運營,在摸爬滾打中慢慢轉型升級。」

重整僵局

政府要求銀行先解除查封,銀行要求政府先給出價格。

看起來,森泰破產重整的成功與否,在於工業用地能否順利向商業用地轉變,這其中,政府的態度至為關鍵。

事實上,為了提高債務的清償率,降低地方金融風險,政府一度表達了對重整方案的支持。

2013年10月25日,森泰所在的樂清市柳市鎮政府向上級提出了四項建議:政府收購土地時儘量從高評估價格;參考國有資產處置辦法,允許在掛牌前暫時保留地上建築物,掛牌後三個月內拆除;規劃允許範圍內,儘量提高容積率;掛牌出讓前,考慮該地塊的歷史狀況及目前房地產市場低迷的現狀評估價格。

三天後,樂清市政府主管領導批覆:在規劃允許範圍內,儘量提高容積率,幫助企業解困。

一位接近政府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宗重整方案佔據「地利」,本來推行起來應該並不困難——幾年前的樂清市土地規劃,已經將這塊土地納入商住用地範疇。

與此同時,一家城商行也對重整項目表現出了興趣。

該城商行溫州分行副行長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對森泰公司及控制人胡志明做了較為深入的盡職調查,認為企業主「很講誠信」,企業主的人品和企業自身都「值得信任」,總行已同意對重整項目提供資金支持。

「需要多少資金規模,我們可以配套。」上述副行長說,「在不違反銀行規定的前提下,我們希望儘可能幫助有潛力的企業東山再起。同時銀行也能獲得利潤。」

就在所有人都在等待政府拿出土地收儲和出讓的評估價格時,政府的態度突然變得曖昧起來——至今距離主管領導批覆近三個月,本該政府交出的土地評估價格依然懸而未決。

一位接近政府的人士稱,政府方面「還沒有下定決心」。森泰的破產管理人律師胡金福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遲遲未能給出土地出讓評估價格的一個原因是,「政府要求銀行先解除查封,銀行要求政府先給出價格」。

政府方面認為,在土地解封之前,「沒必要定價格」。銀行方面則擔心,一旦土地被政府收購,而出讓價格又定得過高,債權人所能得到的清償率無疑將大打折扣,甚至森泰公司可能因價格過高無法摘得土地。

「銀行的擔心有其一定道理,但政府遲遲不願給出評估價格則耐人尋味。」一位熟悉破產業務的溫州當地律師說,「政府方面理應瞭解出具評估價格的重要性,或者政府內部對方案存有爭議。」

2013年11月21日,以供應商為主的債權人上書政府,要求「土地出讓金收入部分參照農村安置留用地收回國有掛牌出讓方式,返還森泰70%以上,或以拆遷補償的方式按評估價返還土地出讓金」。

債權人在上書中提到:據破產管理人透露,政府將以每畝100萬元左右予以回購,再以每畝1000萬元左右掛牌出讓,32畝土地相當於需要繳納3億元土地出讓金。債權人認為,「該建設項目歷時2年,所產生收益甚微,重整目的根本不能實現」。

可資對比的是,據浙江澤商律師事務所律師任定國介紹,此前頗受外界關注的信泰集團(其掌門人胡福林因投資光伏失敗2011年出走美國,最終引爆「跑路潮」)重整方案同樣採取了「退二進三」思路(工業用地變更為商業用地),信泰集團位於甌海區的120畝土地 在「退二進三」後,補交土地出讓金為3億多。由於政府的政策優惠,信泰仍未上繳這部分土地出讓金,可以等商舖出售資金回籠後再行支付。

截至發稿,第三次債權人會議將近,政府仍然遲遲未能提供土地評估價格。

破產管理人在破產方案草案中寫道:「現因為政府掛牌出讓及收購價格不明確,導致該套方案無法確定。因此,管理人計劃將依法予以處置。」

這意味著,這塊土地或將被拍賣,而債權人因此所能獲得的清償率將大為降低。

最大的阻力

企業主跟銀行協調,銀行高高在上,政府參與進來,地位就能拉平等一些。

令人意外的是,不少律師向南方週末記者反映,在溫州企業的破產重整道路上,銀行債權人常常是最大的阻力之一。

一位接近案件的律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以森泰提出的重整方案為例,重整方案可使債權人受償比例達到百分之九十左右,如破產清算受償比例僅為百分之三十左右。「但在方案表決時,銀行的代表說只能投反對票,原因是『破產清算受償多少他們沒有責任,重整方案雖好也須最上級銀行批准』。」

「明知可以重整的方案,怕承擔責任寧願捨棄。」上述律師感慨,「如此的金融制度,豈不哀哉!」

銀行反對重整方案的另一個理由是,走訴訟程序可以更快核銷壞賬,而破產重整動輒一年,不利於業績考核。

森泰破產管理人對此頗為頭痛。「搞不清楚銀行的態度。其他破產案件裡銀行也是這樣,表決不是很積極。」破產管理人澤商律師事務所主任、溫州律協破產管理委員會主任徐宏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跟銀行溝通比較困難,我們作為破產管理人只能按程序走,走到什麼樣再說。」他說,做森泰這個案件「壓力非常大」。

原因之一,森泰債權人以銀行為主,銀行極為強勢。同樣由澤商事務所擔任破產管理人的信泰重整案,15億的債務規模中,銀行債權只佔到兩成。

更重要的還是取決於「政府的介入力度」。徐宏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政府跟銀行上級做好了工作,他同意就好推進了」。

「政府參與破產重整,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銀企之間搭建一個講道理的平台。」任一民說,「企業主跟銀行協調,銀行高高在上,政府參與進來,地位就能拉平等一些。」

事實上,銀行並非想像中的「鐵板一塊」。跟金融機構的斡旋,考驗的是破產管理人的經驗與智慧。

在任一民經手的數十個案例中,銀行債權人最終幾乎都同意了重組方案——

對於有財產抵押的銀行,可以考慮談轉貸方案,如通過「借新還舊」等方式解決銀行年度考核問題,也可考慮設立融資平台出面貸款,破產企業資產提供抵押擔保,也可以採用投資者收購、擔保等多種方式。「可以有多種謀劃,關鍵是事先考慮周全,並注重預先溝通,達成共識。」

對於發放貸款的銀行,也可以考慮設計多套償債方案:譬如對於注重效率的銀行設計一次性清償方案,早日實現債權,但清償率相對較低;對於注重控制損失的銀行設計分期清償方案,清償率可相對較高,各取所需。

任一民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說,曾經有一個破產重整案子,最初幾乎所有銀行債權人都要求快速實現債權,以完成年度核銷,但到真正行使選擇權的時候,「十家裡八家選擇了分期」。

選擇一次性清償的主要是國有銀行,及少數年底「正好有指標要求」非國有銀行。「像寧波銀行這類上市非國有銀行通常會非常理性,一般都選擇清償率高的方案。」任一民說,「這種差異感非常明顯。」

徐宏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森泰的破產重整的難點在於,整個案子相關方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其中所指便包括森泰的互保企業。

一位接近政府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當地政府態度曖昧,也有一部分原因是需要顧及互保企業的訴求。

2013年12月初,就在森泰破產重整案陷入僵局之時,兩家互保企業向省政府、市政府提交報告,要求徹查森泰「逃廢債務」行為,主要指控是森泰公司存在大量「賬外往來資金」。根據擔保法,如果罪名成立,兩家企業將能免除代償責任。

12月下旬,省裡派出調研組,到森泰及兩家互保單位瞭解情況。

「現在政府也是做好兩方面的準備:沒有逃廢債務,支持重組;如果有,堅決打擊。」樂清市金融辦主任莊志斌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2014年1月初,在破產重整方案延期階段,破產管理人開始重新審查森泰過去數年的財務賬冊,核對資金往來。

事實上,在森泰進入破產程序之前,公安局經偵大隊已先期進駐過森泰。

「上一次經偵介入,是查近一年以來的財務,沒有發現有逃廢債務的情況。這次是查全部的賬目。」莊志斌解釋。

森泰一面被查,一面焦急等待著第三次債權人會議的結果。而當地不少企業也正等待著森泰破產重整案的最終結果。

「很多企業現在苦於到底哪一條路是正確的,找不到方向。」樂清當地一位律師說,「面對捲土重來的企業跑路,溫州當地應該多借鑑省內周邊地區的成功案例。如有必要,也可以『申請外援』。」

名詞解釋

破產重整:不同於常見的破產清算,破產重整是2007年新實行的破產法中新引入的一項制度,也是當地政府最為提倡的一種企業救贖之路,這種方式對已瀕臨破產的企業不立即進行破產清算,而是與債權人協商確定一個重整方案,債權人通過債權數額減讓或者債權延遲到期等安排,幫助企業生存並擺脫財務困境,重獲盈利能力。


霧霾襲城 跨區送電“遠水難解近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172

嚴重霧霾天氣已經侵襲北京長達七天,空氣質量為嚴重汙染。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提出要加大大氣汙染治理力度,控制PM2.5。 新華社官方微博在今日下午發布的一條微博中提到, 習近平近日在北京考察時就推進北京發展和管理工作提出要求,要加大大氣汙染治理力度,應對霧霾汙染、改善空氣質量的首要任務是控制PM2.5,要從壓減燃煤、嚴格控車、調整產業、強化管理、聯防聯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舉措,聚焦重點領域,嚴格指標考核,加強環境執法監管,認真進行責任追究。 實際上,在昨日(25日),習近平和隨行人員突然現身北京南鑼鼓巷附近,並於市民交流。此舉在網絡上引起熱議,“與習大大合影”的段子也在微博上廣為流傳: 昨天出去玩。在南鑼碰到了習大大。我特意去合了個影。習大大還親切的和我握了手!太激動了!圖中左一是我。 為治霾,中國正在下大力氣整治大氣汙染,例如新華社今天也報道,我國將規劃建設12條治霾跨區送電通道,讓霧霾頻發的東中部地區少燃煤多用“遠方來的電”。只是最早一批送電通道要在2016年建成,對於當前來說,遠水解不了近渴。 國家電網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張正陵在國網公司2013年度社會責任報告發布會上透露,在去年9月國務院印發《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後,國家能源局交由電力規劃設計總院提出電網實施方案,方案包括規劃建設12條跨區送電通道。 目前該方案經過中介機構評估後已上報國家能源局等待批複。這些輸電通道應在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的2017年前發揮作用。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