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传神华集团董事长陈必亭离职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1215/13195636678.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624

中環在線:滙豐賓架突離職關電盈私有化事? 李華華


2009-02-17  AppleDaily





 

專 門提供最新銀團貸款消息嘅財經雜誌《基點》報道,大笨象滙控(005)嘅亞太區槓桿及併購融資部門主管David Simons,上個禮拜靜雞雞咁離開工作咗兩年嘅地方。個部門名稱咁長,簡單嚟講其實係專做銀團貸款,至於David Simons呢個名大家可能覺得好陌生,不過佢近期做嗰單刁,就應該無人不曉。華華收到風,令萬千股東心碎嘅電盈(008)私有化單刁,安排過渡性貸款嘅 策劃人,就係Simons。

負責私有化貸款

Simons喺07年5月加入大笨象旗下環球銀行及市場部,成為亞太區併購融資部 主管,之前已經係瑞信猛人,專做亞太區企業融資。據聞,Simons上個禮拜四已經離開大笨象總部。金融海嘯迫使無數金融機構走上絕路,近日大笨象裁員之 聲不絕於耳,唔通做完單大刁後,大笨象打完齋唔要和尚?路邊社消息話,Simons離開嗰時,好似都春風滿面,睇嚟唔似收到大信封,或者可能趁情人節放個 長假,返老家澳洲享受陽光與海灘都唔定。Simons同埋滙豐發言人異口同聲咁話,對事件不予置評。不過噚晚滙控出新聞稿,話委任咗07年入槓桿及併購融 資部門做董事總經理嘅Jeff Bennett,頂替Simons。講番單刁,原本過渡性貸款,應該同今個月24號高院聆訊同步啓動,但係花樣多多嘅8號仔上個禮拜出通告,話延遲法院會 議。照咁推斷,唔知會唔會連筆貸款都延遲埋呢?李華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5

辞职传言一周后:祁玉民首度表态“无意离职”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5/HTML_6H8DEWS9BYOV.html


“祁玉民因业绩不佳被迫离职”传言一周后,7月31日,华晨汽车控股集团董事长祁玉民急召记者见面,试图说出心里话。

按照7月23日相关媒体报道——由于华晨汽车难以摆脱发展困境,祁玉民或将被迫离职。并转述辽宁省有关部门人士的说法,这件事(指祁玉民被调离华晨汽车)在一两个月前就已经开始讨论,而祁玉民的继任者是现任辽宁省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的左大光。

“对于华晨的传言,还是要以此为准,稳定军心对华晨的未来至关重要。”处于漩涡中的祁玉民,在两个多小时的访问中,力图向外界传达自己的几个观点:本人(祁玉民)无意愿离开华晨;华晨坚持独立发展;华晨不缺钱,资本上还有后续动;华晨将与奔驰合资。

围绕离职、重组、资本动作等系列问题,祁玉民详细陈述了华晨下一阶段发展思路,并首次承认一汽、广汽两家企业正通过接洽政府部门而实现与华晨的接触消息。

“投了30亿搞研发,没人知道!”

“现在华晨汽车三年半的销售总量相当于过去21年的总和,我们两个自主品牌现在经营的应该说不错的,今年的中华量快到50万辆了,面包车我们半年之内也要到100万辆,华晨现在挺好。”

祁玉民希望借此反驳辞职说,“华晨汽车是国资企业,华晨领导班子的任命是由省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的,所以此前的传言肯定不准确。我无意离开华晨,除非组织说我干得不好。”

2005年底,祁玉民由大连市副市长调任华晨汽车董事长。在三年半的时间里,华晨汽车实现了扭亏为盈,中华产品线得到扩充,发动机实现量产,在绵阳建设新生产基地,华晨汽车进入了自主品牌的第一阵营,规划产能已经达到80万辆左右。

“ 说要换我,我一点没生气,我已经把我自己所有东西都交给组织了,任由组织调配。但是说华晨不好、让华晨受到伤害,我就挺生气,因为华晨挺好。”祁玉民坦 言,对华晨很有感情。“想想三年前的华晨什么样?三年半之前华晨什么样你们都很清楚,就这样都说我穷的没钱,谁知道我投了三十个亿搞研发,没人知道!”

祁玉民离职的传闻,自上任以来就一直缠绕着华晨,此前曾陆续爆出祁玉民可能出任辽宁省副省长、大连市市长等职务。早年“高升”的传言,是与当年华晨业绩息息相关的。

今年年初,《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之后,汽车产业的重组被明确提及,规定“4大4小”八家企业参与全国及地方性重组,此前呼声颇高华晨并没有列入其中。华晨汽车一度被业界锁定为被重组的对象。

尤其是今年上半年资本市场下滑,几乎斩断了华晨汽车的融资渠道。华晨后续发展资金吃紧的说法,一度引起业界关注。“祁玉民屡次表态不愿重组,可能和传言离职有关”,有业内人士这样推测。

重组不是钱的问题

目前一汽和广汽,都在分别和国家主管部门、辽宁省政府进行接触。由于华晨汽车是国资企业,所以希望重组华晨的国内企业都在走政府路线。尤其是一汽在金杯汽车项目与辽宁省方面有过不愉快的合作经历,所以一汽并没有直接找到辽宁省以及华晨方面,而是接触了主管部门。

“关于华晨怎么发展,省里明确告诉我要自主发展。”作为辽宁省的国资企业,祁玉民似乎在传递着辽宁省对于华晨发展的态度。

华晨汽车是经辽宁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直接或间接控股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申华控股有限公司三个上市公司,拥有控股和参股公司100家,资产总额300亿元人民币,员工3.5万人。

“现在外面说华晨缺钱发展不下去,完全不是。”祁玉民认为,整个汽车产业在自主发展方面缺少的不是钱,而是经营品牌的这种能力,“现在既要经营自主品牌又要重组华晨的企业,还看不到它的能力比我强。”

要和奔驰合资改装车

虽然祁玉民屡次表示华晨不缺钱,但是目前自主品牌一直陷于低价竞争,祁玉民一直试图改变产品的低利润结构,以获得更多利润空间。

7 月31日当天祁玉民透露,华晨将与奔驰组建一个合资公司,主要开发轻型商用车的改装车型,因为这一领域利润非常可观。“华晨今后会通过先入为主的方式,在 专用车、改装车等市场空白领域大力发展,将计划在全国新建四大生产基地,分别是铁岭、上海,另外两个将分别选址在南方和北方。”

在切入改装车市场之后,华晨还将在商用车领域进行大力规划。按照华晨的发展思路,在现有的半吨至3.5吨的轻卡基础上,华晨将研发4至10吨的中重卡产品,全面进入商用车领域。

祁玉民坦言,目前华晨内部已经上报了三次开发SUV车型的方案,但都被否定了。而且华晨现阶段也不会开发A0级产品,华晨的目标是突破规模瓶颈,瞄准有利润空间的产品进行重点开发。

此 外资本市场仍然是华晨未来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去年年底,华晨中国(1114.HK)公告显示,与华晨汽车集团签订认购协议,华晨汽车集团将认购约 13.14亿股新股,认购所得款项约为人民币5亿元,认购之后,华晨汽车持有华晨中国已发行股本从39.41%增至55.38%。

上述资本动作都是华晨积极寻求的融资行为。分析人士指出,通过股权的变化,华晨汽车或将在资本市场上获利。此外华晨汽车也一直在支持金杯汽车(600609),此前传言华晨可能通过金杯汽车实现整体上市,并引入宝马等国际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

民族证券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曹鹤认为,如果华晨汽车能够通过其下三家上市公司融资而获得发展的资金,华晨可能就不会进行重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61

TCL通讯CEO杨兴平离职内情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2/161642.html


2009年3月27日,惠州,TCL通讯十周年庆典现场,杨兴平履新TCL通讯CEO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彰显了TCL通讯由单一的卖产品,走向卖内容和服务转型的雄心。

豪言壮语,言犹在耳,但如今杨兴平却不得不面临去职的命运。本报记者从TCL通讯内部多个渠道获悉,杨兴平已于近期辞去了TCL通讯CEO一职。

但截至本报发稿时止,作为上市公司的TCL通讯(02618.HK),尚未就杨兴平离职一事,对投资者发布任何公告。

本报记者了解到,杨兴平不再担任CEO后,他的另一职务TCL通讯执行董事,也将去职。

关于杨兴平离职原因,有TCL通讯内部人士分析,或许跟杨“空降”的背景有关:“作为‘空降’入职的CEO,他很难融入公司既有的企业文化和人事格局,上任以来掣肘颇多。”

也有观点认为,杨兴平的去职可能跟TCL手机的业绩有关:“事实上,TCL手机在国内的销售并无明显起色。”

上述说法均未获TCL通讯官方证实。

“(从财报看)我们发现您上任以来,业绩还不错。(对于离职原因)所以我们有点看不明白?”1月10日,本报记者在电话中对杨兴平问及离职原因。

杨兴平作答:“看不明白,到时候公告一出来你就知道了。”

4C融合之困

“TCL通讯眼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商业模式的转变,即从以往出售硬件的一次性收益模式到提供内容和服务从而实现多次连续性盈利的商业模式。”去年3月27日,刚刚履新TCL通讯CEO的杨兴平对本报记者如此谈及TCL通讯的未来转型。

由卖硬件向卖内容和服务转型的背后,是杨兴平早在多普达时代就积极倡导“4C融合”理念的体现。

在 TCL集团的一部内部刊物中,杨兴平曾这样描述4C融合:“传统的3C(电脑、通信、消费电子)融合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必须将第四个 C(Content,即内容和服务)融合进来,以内容和服务作为介质,将其他3个C真正联系起来,实现向4C融合的转变,以此来适应3G带来的产业环境和 用户需求的变化。”

“以4C融合理念和精品战略推动TCL通讯全面转型。”这既是杨兴平履新TCL通讯的“施政纲领”,也是面对积弱难返的国内市场,由其主导TCL通讯战略转型的开始。

当时,杨兴平对外界透露,TCL将与腾讯、MSN等合作来研发手机聊天软件,而TCL通讯将重点放在了手机理财软件的开发上,并将与运营商展开积极合作。

但 去年8月4日,杨兴平再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突然炮轰运营商:“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只会让中国的3G产业受到拖累。”杨兴平认为,运营商参与增值服 务的做法并无法调动产业链的积极性,反而会影响蛋糕的做大——这一度被业界认为,TCL通讯向内容和服务盈利模式转型遭遇颇多坎坷。

3G遇阻?

“当时,请杨兴平出任CEO,主要是为了重振中国市场。”一TCL通讯内部人士对记者分析。事实上,早在刘飞时代,中国区 业务的萎缩,已成为TCL手机业务发展的软肋。为此,2007年底,TCL通讯CEO刘飞一度调整中国业务中心的管理层,并且提出了“重整中国区”的计 划。

但据本报记者了解,TCL通讯“重整中国区”计划效果并不明显。TCL通讯2008年财报显示,2008年全年TCL通讯全球总销售量1370万台,但中国区销量仅占总销量的17%。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2008年下半年开始,金融危机对TCL通讯海外市场的影响,已然显现。“改变中国市场的颓势的愿望,显得更加迫切。”上述TCL通讯内部人士分析。

而面对2G时代,大势已去的江山。中国市场刚刚启幕的3G时代,似乎给了TCL通讯一次难得的市场机会,抑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当时来看,带领TCL发力3G业务,杨兴平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早在多普达时代,杨兴平就积极倡导“4C”融合的理念,一度被业界誉为“中国智能手机之父”

但TCL通讯的3G之路绝非坦途。多位与运营商有着紧密合作的厂商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运营商在对3G终端的集采,还会综合考虑厂商在2G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这两点TCL均不占优。”

据本报记者了解,时至今日TCL通讯仅有一款阿尔卡特E800入围中国电信的集采:“与中国移动和联通的洽谈,还在进行中。”

事实上,出任CEO之初,杨兴平对于TCL通讯此次转型之艰辛不无担忧。“说实话对我来说最大挑战,就是TCL品牌能否承担起这次转型的重担。”去年3月27日,杨兴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的目标是用3-5年时间来完成商业模式的转型。”

现在看来,他显然没有这么多时间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86

唐骏式离婚:中国式离职隐藏大量真相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717/139232.html


唐骏离开微软并不愉快,这是尽人皆知的秘密。但唐骏有着非常良好的心理素质,他认为那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挫折的时候不放弃,用他自己的话讲:“相信 自己相信未来,几乎所有强队在先失一球后就不是强队了,这就是心理素质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素质控制下,在他对“打工皇帝”这个目 标的执著追逐下,他居然能将与微软和盛大的离婚,包装成一种特有的“唐式离婚”,借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维护老东家的形象。

  同样,与盛 大的离婚也是唐骏的得意之作。

  在盛大四年中,在外人看来光鲜耀眼,但唐骏并非如鱼得水,只是小心翼翼地守住本分。四年间时常会传出唐骏 离职的消息,唐骏的聪明在于不会意气用事,要选择合适的时机、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形式离职。

  2008年4月初,唐骏陆陆续续放出可能离 职的消息,并称已有十余家国内外大公司向他伸出橄榄枝,包括微软和谷歌,还有“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之一”。他并不吝惜时间,向记者们传达着一个又一个故 事,将这一次的离婚又粉饰得非常完美:“现在离开盛大,我非常放心。盛大的战略已经非常清晰,产品和平台已经形成相互的支撑,并且形成了推动这些支撑发展 的机制,这是最关键的变化。”这句话给予盛大很高的评价,也暗示这是自己四年的功劳。他以“不管去哪里,我都不会做任何可能伤害盛大公司的事”的承诺,与 盛大和平分手。

  “唐氏离婚”的一大特点就是平和的离婚和高调的新婚接踵而至,善于讲故事的唐骏给记者们足够的“新闻”,使得这一切看上 去是皆大欢喜的结果。唐骏完美谢幕,使自己的身价又一次实现了跳跃。

  唐骏此前的两次离职都有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但每一次离职似乎都能成 为唐骏的成功路上的又一次起跳,这正是特有的中国式离职使然—— 一个一个被粉饰的离职,双方不仅互不伤害,还要互相捧上一捧,美言几句。

   作为职业经理人,受聘于董事会,或是受聘于某个老板,合则干,不合则分,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现在的一些离职却被过度包装,成为彼此提高身价的跳板,同 时也掩藏了大量的真相。

  其实,中国职业经理人离职的现象非常普遍,而离职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是业绩压力,有投资者的不满,有的是责 权不清,有的是内部斗争,更有在公司内部犯下严重错误被迫解雇的。

  但在中国,这些离职在对外公布的时候,都要加以粉饰,为的是保住双方 的声誉。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出国深造、身体原因、自己创业等各种借口,不仅如此,双方还要互相吹捧一番,甚至给一个莫名奇妙的头名,比如企业顾问、名誉总 裁等等。当然,多数的因过失解聘的人员也会被隐瞒,这也是导致职业经理人信息不透明的原因之一。

  在公司制度完善的西方国家,凡经理人离 职,董事会通常会出于保护离职者的名誉和利益的考虑,在提出解聘时以“个人原因”为由,宣布他为主动辞职,不管他被解聘抑或被迫辞职。但是,董事会必须事 先和被解聘者达成默契,因为董事会可以解聘某人,却没有权力宣布他辞职。另一方面,经理人在接受董事会聘用时,也会在聘用合约中另加一条保护性条款,对自 己的福利及期权等的执行作详细约定,以便在自己没有过失而遭董事会单方面解聘时寻求补偿。我们众所周知的惠普前任总裁卡莉在被解聘时就获得了巨额赔偿。

   而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中,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之间是靠面子维系,而不是制度。双方分手时,因为彼此都知道很多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友好的协议离婚成为 互相保守秘密的基本条款。更何况谁也不愿意因为一个人的离职闹得沸沸扬扬,名声扫地。

  比如某高管被总部查出财务问题,但这种事情对外公 开双方都不好看,于是悄悄地协议离职,公司以不追求其法律责任为条件,令该高管宣布主动辞职,公司也不用补偿。再比如,某高管完不成业绩,但公司令其下 课。但对外是绝对不能以业绩为由,因为会使得自己的市场地位受到影响。因此,通常会说身体原因或是留学深造。

  中国式离职水分颇大,很多 真相被隐藏,几乎所有对外公开的离职原因都很难令人信服,这是文化使然,也是不健全的公司制度使然。

  数据

  何谓问题简 历,在太和鼎信专业背景调查的定义之下,分为虚和假。基于客观因素导致的微有差距如时间、专业等因素,定义为虚;基于主观因素导致的刻意修改、隐瞒等定义 为假。

  在中国,问题简历已达到60%以上,问题简历中高管层占了10%,中层占了35%,基层占了55%。

  在问题简 历中比较被企业关注的就是基于工作履历的这一项,“问题简历”最多,达到70%以上,其次为“问题学历”,达到25%以上,两项同时有问题的情况亦不少。

   来自北京太和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18

碧桂园“换帅”地产高管离职潮余震未了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79526.html

宏观调控进入“深水区”,地产企业的换帅风潮亦愈演愈烈,在金地集团(600383.SH)“三驾马车”已去其二之后不足一个月,华南另一知名地产公司碧桂园(02007.HK)也于昨天晚间宣布总裁易人。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下称“中建五局”)总经理莫斌已空降碧桂园,就任总裁一职,原总裁崔健波任留任执行董事。

“外来兵”空降家族企业

关于莫斌将过档到碧桂园的消息,早在一个星期前就在中建集团内部小范围流传,日前,该消息得到部分证实。

据悉,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日前亲自带领莫斌到工地视察工程进度,并向员工介绍其为“新来的莫总裁”,而此次视察的一行人当中,并没有崔健波的身影。

昨日早些时候,《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曾拨通崔健波手机,对方拒绝对此事透露任何信息,仅称“你到时候看公告吧”。

该集团披露的资料显示,崔健波,45岁,2006年12月被任命为碧桂园总裁兼执行董事。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主修会计学专业,为中国注册会计师。 主要负责集团的日常运营管理及行政管理。2003年加入碧桂园任职总裁,之前1995年~2000年期间在顺德市地方税务局任副局长,2000 年~2003年任北滘镇镇长。

碧桂园上市时,崔健波未持有碧桂园股票,但之后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购买碧桂园股票,已经成为该集团持股量较大的个人股东之一。

由于缺乏丰富的房地产开发经验,崔健波一直未直接参与项目的管理,主要负责集团行政等日常运营工作。

此番空降的莫斌,此前并不为房地产业界所熟知,但与崔健波相比,却有着丰富的房地产工程方面的经验,原为中建五局总经理,还与碧桂园有过项目合作。

资料显示,中建五局是央企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的二级子公司,并被纳入中国建筑(601668.SH)上市公司的资产范畴,年生产能力200亿元以上,2010年的工程量将达500亿,位居中国建筑总承包商50强。

作为建筑行业的知名企业,中建五局与和记黄埔、碧桂园等房地产企业曾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查证的是,今年以来,莫斌作为中建五局的总经理,与碧桂园的接触颇为密切。

3月29日,碧桂园·城市花园项目北地块碧桂园希尔顿酒店隆重举行奠基仪式。时任中建五局总经理的莫斌应邀出席了奠基仪式,并与碧桂园集团主席杨国强进行交谈,还视察了在建项目碧桂园南地块。

5月24日,碧桂园与中建五局的“碧桂园·城市花园项目工程总承包签约仪式”在碧桂园总部隆重举行。碧桂园董事局及项目高层领导和中建五局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管出席了签约仪式。

莫斌当时代表中建五局发言称,这次是中建五局与碧桂园的首次合作,也希望是长期战略合作的开始。只是,他与碧桂园的合作,很快就演变为了更为亲密的“关系”,直接过档到碧桂园出任总裁一职。

地产高管震动

知名房企的高管变动,是宏观调控以来房地产行业最为密集爆发的事件之一。

几天之前的7月19日,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其原董事长楼江跃的辞职申请已经获董事会批准,辞职的原因为个人原因。

此轮房企高管动荡的一个高潮,则是金地集团高管“地震”:6月28日,金地集团原董事、高级副总裁兼上海公司总经理赵汉忠申请辞职;7月5日,金地总裁张华纲也宣布去辞。至此,金地仅剩董事长凌克独撑大局。

自4月以来,龙湖地产首席财务官林钜昌及SOHO中国的财务总裁王少剑亦先后辞职。此外,万科、华润、绿城、保利、合生创展今年以来均有高管离职。

4月28日,绿城中国(03900.HK)的首席财务官林战辞职;刚于林战辞任同一天任职绿城中国公司秘书及授权代表的郑碧玉亦于日前提出辞职。直 至本月20日,绿城中国才发布公告称,委任冯征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公司秘书及授权代表,8月1日起生效。至此,绿城中国的首席财务官一职已空缺长达3个月 之久。

最近房地产企业频繁发生人事变动,虽然原因各有不同,却都处于宏观调控的同一“时代背景”之下。房地产营销策划专家谢逸枫认为,2010年,房地产高管们频繁跳槽、被换、离职或履新的背后,都或多或少地隐含着由楼市调控带来的业绩负增长压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33

離職當晚揮別北京 陳曉下一站「以後再說」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310/2224443.shtml


每經記者 郎振 發自北京
在離開國美的當天,陳曉便選擇了離開北京。
3月9日晚間,就在陳曉即將登上離開北京的飛機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接到了他打來的電話。「我馬上就要登機了。」電話中的陳曉很輕鬆,似乎帶著微笑。
「您現在就要離開北京,是飛到上海嗎?以後準備做什麼?」面對記者的追問,陳曉的回答又顯得頗為惆悵,「對,馬上就離開北京,到哪裡並不重要,以後再說。」
功勞:救國美於危難
陳曉擔任了兩年零3個月的國美董事局主席一職在2011年3月9日結束。
「陳曉在國美的工作總的來說應該是功大於過的。」這是多位家電資深人士在對陳曉兩年多以來掌管國美的評價。
家電專家劉步塵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認為,當2008年11月黃光裕東窗事發以後,「陳曉是在國美最危難的時刻力挽狂瀾的,客觀地說,當時的國美所面臨的不是發展問題,而是生存問題。」
國美電器2008年的財報顯示,當年第四季度營業收入為7800萬元,利潤率只有0.78%,降至歷史最低。隨後,陳曉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劉步塵認 為,2010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國美門店數量同比下降,銷售額卻大幅攀升,平均單店銷售業績也大幅增長,這表明關閉虧損門店的策略是正確的。
家電專家吳咸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也明確表示,以前黃光裕的經營風格是極具侵略性的,更加注重規模擴張,「陳曉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美現在的風格,讓國美學會了穩健。」
國美副總裁李俊濤日前曾對記者表示,2011年國美集團將圍繞著網絡快速有效擴張和持續提高單店經營質量的兩大核心戰略來展開經營。
陳曉另外一個始終被國美大股東詬病的就是戰略資本貝恩的引進。此前大股東一方認為,貝恩資本實質上是將陳曉和國美集團的利益綁定在一起。但劉步塵對此表 示,「現在所有人都應該理性地看待戰略資本的引進問題,當時是形勢所迫,沒有其他的選擇。國美還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自己行業老大的地位,否則也不會出現 去年高管集體『站隊』的情形。」
過失:公開雙方矛盾
在談到陳曉的過失時,所有受訪專家均指向一點:過分曝光自己與創始股東之間的矛盾,導致雙方進入到了水火難容的地步。
「最著名的就是陳曉的 『魚死網破論』。」劉步塵對《每日經濟新聞》分析,當雙方矛盾剛剛開始顯露的時候,陳曉「魚會死但是網不會破」的表態一定讓黃光裕一方感到難以忍受。
「作為職業經理人的陳曉肯定會在經營思路上與黃光裕產生矛盾,如果不公開雙方還可以談,但是一旦讓矛盾公開化,就沒有迴旋的餘地。」劉步塵告訴記者,「陳曉當時最好的辦法是『忍辱負重』,妥善解決雙方的分歧。」
吳咸建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陳曉幫助國美改善了與供應商的關係,「這當然是正確的,但在另外一個方面,也讓國美以後的經營需要強大的現金流作為支撐。」
「以前黃光裕掌管國美時可能會出現拖欠供應商賬款的問題,這雖然讓供應商頭痛不已,但也在實質上維護了國美自己的利益。」吳咸建認為,「陳曉一般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向供應商支付賬款,這會讓國美現金流壓力加大,在這一點上,陳曉有些務虛。」
未來:陳曉將再創業?
3月9日當晚,陳曉在卸任董事局主席以後旋即登上了離開北京的飛機,這讓陳曉的下一站旅程顯得頗為神秘。
一位接近陳曉的人士對記者分析,陳曉在經歷了這麼多事情以後,一定會選擇休息一段時間。「他的年齡並不算太大,可能再次選擇創業,畢竟多年的行業經驗已 經非常深厚,但是他可能會避開家電連鎖行業,開展其他商品的連鎖經營,因為至少在一二線城市中,已經完全被國美和蘇寧牢牢壟斷,新品牌沒有生存空間。」
此外,坊間另有一種傳聞顯示,陳曉將會在一段時間以後再次拉起一支隊伍,專攻國美、蘇寧仍舊薄弱卻打算深耕的三四級市場。
當記者問及陳曉將來的打算時,陳曉僅簡單地表示,「以後再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86

安信證券行業分析師離職風波評論:之一 高善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8ef2a0100tjcb.html

一段時間以來,財經媒體對賣方分析師群體的關注度在上升,從股價預測的偏差、到虛構事實的研報、從虧損投資者的起訴到群體離職的紛擾,這引起了一些客戶和朋友的好奇,似乎也勾起了公眾的些許興趣。

 

媒體的報導在細節上難免捕風捉影,渲染情節以吸引眼球,其中與真相多有出入,但嚴肅的新聞調查有時枯燥乏味,媒體的競爭又異常激烈,這終究是可以理解的。

 

過去十八個月中,安信證券研究 中心行業分析師離職較多,這在近期引起了一些媒體的好奇和討論,就事論事地對此做出澄清和回應似乎必要,但如果以此為契機,對賣方分析師群體的生存狀態、 發展困境、以至於其來世今生進行更全面的反思和檢討,以此就教於同業、並推動媒體討論的深入,可能更有意義。

 

我自2003年中從事賣方研究工作以來,迄今已近八年,經歷了這一行業從乏人問津到門庭若市的海天變遷,目睹了市場從絕望到瘋狂的幾度輪迴,體驗了成敗得失之間的喜樂心酸,對行業的體悟未必全面,權可當作一孔之見,引玉之磚。

 

本文為此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討論賣方分析師的角色,並請同業和媒體批評。

 

 

 

賣方分析師(以下簡稱分析師)是干什麼的?

 

對於賣方分析師,譽之者贊之為「金手指」,毀之者斥之為「算命先生」,評價殊途,勢如冰炭不能同爐,這大約都反映了觀察者的感受,其依據又多是股價的短期漲跌,這無疑是樸素和有道理的想法,但可能很片面。

 

其實分析師職業在中國古已有之,在民間最負盛名的非諸葛亮莫屬,只是當時人們以「謀士」、「軍師」等稱號以冠之。

 

諸葛亮以而立之年,在野之身,即料定未來天下三分的大勢,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確定了發展戰略的思想基礎,其卓越的洞察力令人歎服。民間推崇諸葛亮,主要是因為其料事如神,這當然與演義小說的誇張渲染很有關係。

 

然而,以今天的眼光來看,諸葛亮如此睿智,為何不在青年時期自立山頭,割地稱雄,而要抱膝吟嘯、待價而沽?又為何在劉備死後困守西南,勉力維持,而不能師出祁山,收復舊都?

 

個人以為,在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上,諸葛亮是賣方分析師,劉備是買方投資者,買賣雙方的角色對人的性格和才能的要求完全不同。

 

成功的買方至少需要三個條件:一是準確地識別和判斷、並快速採取行動的能力,二是網絡和聚攏人才的能力,三是敢於接受巨大風險的心理承受能力。

 

劉備長阪坡上摔阿斗,對於收攏趙云的人心肯定有作用。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其表演能力(假摔而不是真摔)、快速的行動能力(說摔就摔)、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萬一摔死了怎麼辦)都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至少諸葛亮未必能夠。

 

有朋友曾經開玩笑說,阿斗後來智力殘缺,就和劉備在長阪坡上用力過猛是有關係的。

 

成功的賣方分析師也需要三個方面的能力:一是善言雄辯的表達能力,二是全面客觀的觀察能力,三是縝密細緻的推斷能力。

 

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證明了其雄辯的口才;判斷孫權可聯,劉璋可代,證明了其客觀的觀察能力;料定天下三分,而不是群雄並列,證明了其縝密的推斷能力。

 

但是如果劉備諸葛亮易地而處,扮演對方的角色,恐怕都會很失敗;至少諸葛亮會很受挫。

 

首先,諸葛亮缺乏冒險精神,注定獨擋一面時難成大事,比如其六出祁山,勞民傷財、均無功而返,毛主席也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

 

其次,諸葛亮籠絡人才的能力似乎不突出,晚年所用都是劉備舊部,這些人「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與陛下」。北伐時「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證明其識別和提拔人才方面欠賬很多;

 

再次,諸葛亮快速採取行動的能力可能也是存在疑問的。

 

數年以來,一直有人好奇我為何不「私奔」募資,轉戰市場,而要寄身券商,碼字謀生?以年近不惑的我來看,主要是認為自己性格「好疑而寡斷」,不適合買方角色。好疑者,凡事不輕信,偶可見人所未見;寡斷者,臨機不決,瞻前顧後,難任方面。

 

所以,賣方分析師和買方投資者是兩群非常不同的人,賣方分析師的角色是「分析局面、判斷趨勢、為人設謀」;買方投資者的角色是「察言納諫、採取行動、面對結果」。

 

從買方的角度看,高水平的分析師當然是能夠正確預言趨勢的人。然而以我們現在的知識和理解來看,人類的經濟社會系統十分複雜,未來無法準確預知,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換句話說,成功的預言多少都有一些運氣的成分,否則何來承擔風險之說。

 

因此綜觀中國歷史,可以正確預言未來大勢的謀士都是鳳毛麟角。即使諸葛亮本人,也在《後出師表》中承認「至於成敗利鈍,則非臣之明所可逆睹」;明太祖朱重八稱帝以後也感慨「本想打家劫舍、不料弄假成真」。

 

所以絕大多數分析師都無法持續準確地預言趨勢,這是現實情況。

 

然而,無論是割地稱雄的豪強,還是佔山為王的毛賊,殺伐決斷的時候,都要找一些分析師一起商量利弊,從來不諮詢謀士的帝王將相似乎沒有。即使以毛主席用兵之明,淮海之役的構思部署也多賴粟裕將軍面折廷爭。

 

既然分析師很難正確預言趨勢, 他們的作用是什麼呢?個人理解,主要是拾遺補缺、完善買方的決策思路,幫助買方儘量周全地考慮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從而爭取最有利的情況,並在風險出現時 有所應對。賣方並不對買方的結果承擔最終責任,項羽飲恨烏江,並不能抹殺項良仍然是一個出色的分析師。

 

所以,現實地來看,評判賣方分析師好壞的標準應該是:他是否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是否能見人所未見,是否能給買方的決策帶來啟發、補充和思考?

 

同樣,現實地來看,分析師的客戶和粉絲主要是可以自主決策、自主承擔風險、有專業分析和判斷能力的小部分社會人群,而不是一般的芸芸大眾。諸葛亮給襄陽守城的小兵剖析天下三分的大勢是沒有用的,也沒有這個必要;守城小兵也付不出諸葛亮安家置業的價碼。

 

近期媒體在「審判分析師」,並 系統梳理了眾多賣方分析師對股價的預測成敗記錄,這無疑是樸素和可以理解的做法,也折射了社會大眾對投資受損的困惑,以及對分析師群體薪高而言亂的憤怒。 但如前所言,這樣的標準是絕大多數分析師都無法達到的標準,也未必是合理和現實地評判分析師價值的標準。

 

分析師的客戶主要是專業(機構)投資人,只有他們才能夠相對準確地評價分析師的價值,理解分析師的獨立思考結果和對投資的意義。機構投資人一時一地的投資未必成功,但在角色上只有他們才是為分析師的工作付費,並擁有評價權的群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43

[已推荐到新浪博客,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安信证券行业分析师离职风波评论之二:卖方分析师是怎么干的 高善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8ef2a0100tq4e.html

前文《賣方分析師是干什麼的》以三國設喻,討論賣方分析師的角色定位;本文為此系列評論的第二篇,題目是《賣方分析師是怎麼幹的》,主要討論賣方分析師的生存狀態和現實困境,並請同業和媒體批評。

 

 

 

賣方分析師是怎麼幹的?

 

高善文

 

中國賣方分析師行業的出現和成長,是依託在以公募基金和保險公司為代表的機構投資人快速崛起的基礎上。這好比有了天下大亂,群雄紛起的時代,各路謀士才有了施展縱橫之術、可以朝秦暮楚的舞台。這一變化主要發生在過去十年的時間。

 

對於一般的公眾來說,90年代的股評家和現在的分析師似乎是同一夥人,畢竟這些人每天都在媒體上口水橫飛、剖析大勢、預測股價。但以我之見,股評家與分析師之間並無師承關係,這兩伙人之間缺乏基本的相互認同,甚至互相也看不起對方。

 

站在分析師的角度看,股評家屬於算命先生,分析師屬於謀士;股評家看重短線預測,以技術分析為依據;分析師立足於中長線判斷,以基本面分析為指南。

 

然而,正如90年代盛極一時的股評家隊伍日漸蕭索一樣,斗轉星移,在過去十年,賣方分析師行業內部也經歷著陸塊飄移帶來的撞擊和陣痛,經歷著氣候變遷帶來的興廢存絕,這一變化迄今遠未結束。

 

十年之前的世紀之交,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初試啼聲,以之為客戶的券商賣方研究和機構銷售業務應運而生。

 

共同基金的投資方式本出現和興起於西洋,於國人實為舶來之品。正如中國人早先學做西裝,連上衣的補丁也要如法仿製一樣,連同共同基金一起乘船東來的,還有價值投資的理念和信仰,這相對於90年代依靠資金優勢坐莊圖利的風潮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價值投資以基本面分析為基礎,立足於發現並買入被市場低估的股票,一直持有直到其價格回到合理水平;其基本信仰是股票價格在短期內由於各種原因可以嚴重偏離基本面,但市場遲早會自我修正,股票價格從長期來看要反映基本面。

 

這樣,投資過程在原理上包括兩個步驟:一個是弄清楚基本面,例如經濟走向、行業政策、公司前景,並體現為盈利及其趨勢的動態等諸多指標的預測;二是弄清楚公司股票是否存在低估,當前是否存在恰當的、促使股價修正的催化劑。

 

2003年我初入行業的時候,基本的感受是:當時在買賣方機構之間似乎存在一個基本的默契,即賣方分析師負責第一個步驟;買方投資人負責第二個步驟。

 

所以當時我們常討論一個賣方分析師職業的重大問題,即分析師到底是在「研究公司」、還是在「研究股票」?最後得出的結論是:賣方分析師是負責研究公司的;研究股票的工作交給買方投資人來做。

 

基於這樣的看法,當時甚至要求分析師在電腦上刪除行情系統,不理會股價的漲跌,埋頭研究公司和行業的情況,並提出三個判斷分析師研究報告質量的標準,即「數據是否紮實可靠?邏輯是否縝密細緻?看法和判斷是否具有獨創性?」

 

回頭來看,由於宏觀經濟週期性的原因,以及基金行業方浮海而來,正蹣跚學步的發展階段,2003年以「五朵金花」為代表,價值投資的理念大獲成功,盛極一時。

 

以此為契機,專注於分析基本面的賣方研究業務也奇葩初綻、早鶯鳴樹。許多人同意,當時的賣方分析師總體上確實撰寫了不少有創見、有深度、有啟發的研究報告。

 

如果以當時的行業情況作為標竿,過去八年中賣方分析師行業在快速擴張的同時,發生著兩個重大而持續的系統性變化:一是研究報告的質量一降再降,以至於捕風 捉影、觀點雷同、論證草率、市場批評詬病日多;二是研究服務的方式爭奇鬥豔,以至於花樣百出、競騷弄巧、耍嗲賣呆,甚至出賣「色相」、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如此持續和全面的行業變化當非起源於一家機構或少數幾個分析師的微觀原因,必來自於地殼運動、陸塊漂移等重大的環境變化,從而形成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演化過程。

 

造成這一巨變的宏觀原因,個人認為,應該是外來理念本土化過程中的適應和掙扎。

 

巴菲特被公推為價值投資理念的化身,為世界各地的投資者頂禮膜拜;但他老人家也公開地認為短期股價波動難以預測。一言以蔽之,以基本面分析為基礎的價值投資關鍵之一是時間維度,價格只有在長期內才會向價值回歸。

 

那麼從操作上看,長期有多長呢?這方面沒有權威和公認的說法,我個人認為,保守地看,不會少於一年。

 

但中國投資者評判股票買賣成敗的時間尺度通常有多久呢?個人感覺六個月到一年(除非深度套牢)。這形成了專業(機構)投資管理人三月一排名、一年一大考的行業規則和文化;並波及到保險公司等本來著眼長期的專業機構(這是由於基金管理人可以來回流動)。

 

問題隨之而生:既然投資者貪急功、好近利,基金管理人就被迫在三到六個月的比拚中爭長短,在一年一大考的排名中決生死。但基本面研究又無法為如此短期的股價波動提供可靠的指引,於是行業被迫改變,其基本方向是價值投資的衰落和勢頭投資(或趨勢投資)的興起。

 

這好比本來是練馬拉松的長跑運動員,一下子被要求參加百米賽跑,從比耐力變為拼速度,這對正在興起的資產管理行業而言是一個相當嚴重的挑戰和轉型。

 

在體育領域,短跑冠軍很少人能夠贏得長跑比賽,在投資領域情況大約類似。有時投資人短期業績居前,則欣欣然、飄飄然、負手而立、環視四周、以為天下英雄、捨我其誰?殊不知秋雨黃葉、風雲際會,其間運氣成分極大,豈可全歸於人力之功?檢視過去多年行業排名變化、此理昭然。

 

終極的問題是,投資活動本來應該是長跑比賽;用練短道速跑的方式來應對無疑是旁門左道之路,這一事實業內人所共知,但沒有人能夠改變。

 

這一地殼巨變對行業氣候影響重大,它迫使賣方分析師從「研究公司」轉變到「研究股票」,迫使賣方分析師開始密切關注股價變化的動量和催化劑,迫使賣方分析師開始絞盡腦汁去尋找短線的投資機會。用行業內部人的話來說,就是「賣方研究買方化、買方行為短期化」。

 

業內的人大約知道,我個人是宏觀經濟分析師,部分是出於興趣,部分是為回答客戶的各種問題,過去八年中提出過幾個小理論,名之為「產能週期理論」、「通貨 膨脹理論」和「資產重估理論」,分別用以回答經濟波動、政策鬆緊和股價漲跌的問題,而其中以資產重估理論略為見知於買方機構。

 

就事論事地看,資產重估理論是否站得住腳,眾議紛紜、見仁見智、褒貶不一;大家所可達成一致的是:此說為我們自創的武功秘籍、內力心法,成敗之間,可由市場來檢驗。

 

然而,資產重估理論之所以較其他兩個理論略為出名,關鍵之一在於它試圖回答市場的趨勢問題,其預言未必從來成功,但立此存照,權可備考。這從側面印證了趨勢投資的興起和流行。

 

賣方分析師既然被迫調整,其應對之策是什麼呢?他們該如何進化以適應投資氣候的巨變,從而避免自身淪為博物館的恐龍化石呢?

 

迄今來看,分析師發展出四種技巧和方法來適應行業的新環境,這些分別是:

 

一是走「取巧」之路,在內幕信息上做文章。

 

顧名思義,內幕信息必然是謀之於床榻、籌之於密室,口傳心會,無法公開形諸報告。這迫使分析師要善於勾兌、長於打聽,又要在報告中多加掩飾。

 

市場廣大,各色傳聞朝夕流布;風吹影動,難免令人浮想聯翩,有時形成「一犬吠影、百犬吠聲」的奇特景觀。個中交易,當事人各取所需,局外人難窺究竟,這自然引發公眾的憤怒和聲討。

 

二是走「守拙」之路,在公開信息的服務上做文章。

 

公開信息很難用於短期股價的漲跌預測,但買方機構至少可用於控制風險,所以仍然日日需要,時時緊盯。於是乎彙總各類公開信息和情況的報告如沙飛石走,內容不外乎你傳我抄,大同小異,所爭著只是「誰的速度更快、誰的腿腳更勤」,把智力活動徹底轉變為體力勞動。

 

為了在「守拙」之中建立門檻,減少競爭,分析師採取的策略是各立山頭,分別把住幾家上市公司,成為其與資本市場溝通的獨家渠道和代言人。如此一來,其獨立性自然受到質疑。

 

三是走「傳粉」之路,在把握市場情緒上做文章。

 

市場短期難以預測,部分原因在於其情緒起伏難測,在亢奮時把多數利空解讀為利好,在低迷時把多數利好解讀為利空。

 

但如果與主流投資者朝夕交流,把握其所思所想,自然有助於理解市場的短期情緒波動。這好比做官要揣摩上意,就必須低眉折腰、降尊屈貴與領導身邊工作人員搞好關係;搞對象要揣摩女人心思,就必須噓寒問暖,慇勤服侍,時刻不離一樣。

 

實際上單個買方機構對其他買方機構的想法通常都很好奇,這只有勤於交流的賣方機構才能把握。所以分析師還可以如蜜蜂傳佈花粉,把一家買方機構的想法帶給另外一家,多家機構走下來就釀粉成蜜,形成有價值的看法和報告。

 

四是走「行險」之路,在閉門造車上做文章。

 

發揮想像編故事,預測股價放衛星,其結果要麼一鳴驚人,天下側目;要麼轉移槍口,重新來過。由此拼湊的報告泥沙俱下,自不待言。

 

許多賣方分析師多年寒窗苦讀、甚至負笈海外求學,習得屠龍之術、使得如椽巨筆、做得錦繡文章,跑得馬拉松、游得萬米泳、本要在「邏輯」、「數據」和「創 見」上與人拼內力、比高下;不料一身真功夫、滿腹好學識在中國市場卻全無用武之地,同業競爭、臨陣對決、近身肉搏之時,全靠「勾兌於茶肆之間、謀劃於密室 之內」、需要「勤如蜜蜂布粉、媚若小姐侍客」,勝負決於盤外,不亦悲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44

安信證券行業分析師離職風波評論:之三 高善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28ef2a0100tvxc.html

前文《賣方分析師是怎麼幹的》,主要討論賣方分析師的生存狀態和現實困境;本文《賣方研究業務的生態是什麼樣的?》,討論賣方研究商業模式的由來和走向,並請同業和媒體批評。

 

 

 

賣方研究業務的生態是什麼樣的?

 

在中國傳統的草根文化中,大灰狼邪惡狡詐,惹人憎恨;而小綿羊由於溫順可愛,很受歡迎。

 

其實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在草原生態中,草、羊和狼相互依存,形成完整的生態鏈;狼的存在對於控制羊群的數量,從而保護草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沒有狼,羊群就會過度繁殖,草地退化,最後生態圈消失。所以基於樸素的觀察和感情做出的結論,許多時候並不可靠。

 

賣方分析師近來受到媒體的關注和圍毆,其中許多指責體現了很樸素的想法、判斷和願望,也反映一般公眾對賣方研究業務的生態圈缺乏認知,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那麼賣方研究業務的生態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90年代早期中國資本市場濫觴之初,券商對於研究業務還是比較重視的,估計當時天真地認為「研究能夠創造價值」,到了這一時期的最後幾年,研究業務在券商內部就日益邊緣化。

 

這好比明媒正娶的太太,一直不能生育,最後被貶為小妾一樣,由於研究部門不能直接產生利潤、也無法創造想像中的價值,其地位自然江河日下,被棄入冷宮。

 

同期自營部門以坐莊為模式,以拆借為手段,依靠資金優勢操縱市場,翻云覆雨。這好比年輕風騷的丫環,又能生育又能耍嗲,自然逐步登堂入室。

 

世紀之交,共同基金行業開始快速成長,監管加強,證券公司拆借渠道被切斷,這使得券商喪失了資金優勢;同時集中持倉開始受到嚴密監控,再加上市場調整,行業生態發生重大變化,賣方研究業務逐步走上前台。

 

賣方研究目前的基本商業模式是:專業(機構)投資人從券商租用席位以進行證券交易,由此向券商支付交易佣金;作為交換,券商向機構投資人提供包括研究報告在內的諮詢服務。這與「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買賣本質上是一樣的。

 

這 一模式從表面上來看是非常古怪的,也讓人難以理解:券商研究部門為什麼不直接向自營部門提供諮詢意見,共同獲取資本收益,反而要低眉折腰,面向外部機構, 獲取低廉的交易佣金?又為何不面向經紀業務的大量中小客戶提供諮詢意見,從而獲取更高的佣金,反而是面向少數專業機構,獲取總量並不很多的收入?有不少名 氣很大的分析師,預測好像從來都沒對過,但市場為什麼仍然給予很高的薪酬和評價?

 

我個人認為,這是由投資活動的性質決定的;公眾對研究業務的期望和憤怒,都可以歸因於對投資活動性質的不同理解。

 

投資活動的前提是預測,這包括兩個維度:一是預測上市公司未來的收入、盈利以至於宏觀政策、資金利率等經濟變量;二是預測交易對手的心態、想法和判斷等行為變量。

 

四 十多年以前,工程技術人員已經可以將人類在指定時間送達月球的指定地點,這無疑是了不起的科技壯舉;但四十年後的今天,經濟分析人員仍然搞不清楚下個季度 的經濟增長率是多少,經濟統計人員甚至搞不清楚上個季度的經濟增長率是多少。從過往的經驗看,第一個維度的精確預測是極為困難的;

 

弈棋麻將,本為小道,怡情養性,以遣永日,但如全力投入,攻防之間,絞盡腦汁,你推我擋,也是十分複雜的,這顯示第二個維度的精確預測同樣困難。

 

問題在於投資活動必須在這兩個方向上都做出預測,這必然涉及簡化、猜度和概率。舉個例子來說事,假設有筆投資,其盈虧只存在兩種可能性:要麼輸光當盡,血本無歸;要麼完勝而回,博得一倍之利,

 

假設共有100項份量相當的因素在影響投資結果,投資者頂多只能夠深入分析其中的10項因素,且對這10項因素的把握是60%;其餘90項因素無法仔細度量和評估,其多空影響只好認定為隨機事件,產生盈虧的概率各50%。這時投資者成功預測的把握度就是51%

 

如果有賣方分析師深入研究、且僅僅深入研究了第11項因素,並將預測該因素的把握度從50%提高到60%,這時投資者殺伐決斷的成功概率將上升到51.1%,提高0.1個百分點。

 

如果該筆投資的規模為100億元,那麼買方投資人的預期收益將因此增加1000萬元,後者就是前述賣方分析師創造的價值。

 

行文至此,形勢已昭然若揭:該賣方分析師僅僅研究了一項因素,以此為基礎預測投資,其結果當然只能是亂槍打鳥,難以成功;對於中小投資人而言,其報告似乎是滿紙亂言,一文不值。

 

儘管該賣方分析師的報告既非無字天書、也不是河洛甲骨,但其價值和含金量也需要專業的眼光來評估和判斷,其對專業(機構)投資人而言也算是一字千金。

 

這有助於我們理解在現實條件下,為什麼賣方分析師的獨立思考和創見才是其工作的核心價值;而以預測成敗定高下並非專業的做法。

 

一 般公眾很少對天體物理學評頭論足,但對經濟分析卻常可嘲諷一二,部分原因在於前者可以提出精準的預測,常識所不能及;後者多為馬後砲,解釋過去頭頭是道, 似乎有理;預測未來躲躲閃閃,誤差驚人。由於經濟分析無法提供令人信服的對未來的預測,所以並不同等地受尊敬,其於決策的價值,也只有少數專業人員略可賞 識。

 

在宏觀經濟分析領域,謝國忠先生的預測記錄並不出色,但我依然認為他是少見和十分出色的賣方經濟分析師,原因在於其報告天馬行空,不拘一格,常能見人所未見,讀來如聞空谷足音,良有啟發。

 

既然影響股價的因素如此繁雜,並且難以全面把握,取捨之間如何決定呢?

 

中 國市場廣大,海龜土鱉、科班舉子、市井豪傑競技於其間,可謂眾生芸芸。我自入行八年以來,浮沉於江湖之上、掙扎於草根之間,常路演遊走客戶之中,於各類投 資機構和市場豪傑之士偶有交接,並常求教投資之道。曾聞有短線交易高手、多年名貫市場之士言及:「日居台前,緊盯盤面,每出手之際,於交易對手為何類機 構、心態若何、大致了然於胸、一如熟友弈棋、故進退迅捷、失手不多」。

 

我黨我軍在井岡山龍興之初,佈陣打仗,多行遊擊,騰挪躲閃、輕盈靈動,風格頗似峨眉派的功夫;及至解放戰爭,放馬中原、橫掃東南,已完全是降龍十八掌的路子,何以前後迥異如此?答曰「規模使然」,投資的情況大約類似。

 

以 是觀之,投資之法,長持短炒、並無定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資金鬆緊、盈利高低、市場情緒、行業壁壘、宏觀政策、國際形勢等樣樣重要、但無須、也不大可 能樣樣精通,長於其中一技,專注於彼、持之以恆、似乎足以苟存於市場,這大概是不同投資風格和理唸得以形成的基礎吧;買方如此、賣方似亦然。

 

現實地看,公募機構收取管理費、追求相對回報,以規模取勝,做大以後騰挪不便,宜鑽研基本面、著眼長期、勤修內功、輔以趨勢把握,尤其適合生存於長期上漲的市場環境。

 

(中小投資人和)私募機構收取業績報酬、追求絕對回報,以收益取勝,規模可控、靈動輕巧,長槍短劍均可一試;似乎特別適合生存於箱體波動的市場環境。而今天下好近利、世人貪急功、風向所被,公募機構用功於騰挪、私募機構著力於堅守,頗為怪異。

 

過去十年,公募基金規模急速膨脹,賣方研究業務有機會一展身手,並取得相對投入而言頗為不菲的獲益。利之所在、各家券商奮勇殺入;列國紛爭、賣方分析師身價水漲船高,形成今日之局面。

 

券 商於此開土拓疆之際,各顯神通、頗為熱鬧:有以高聳的業務收入為基礎,依靠雄厚內力,行人才之吸星大法,延攬好手,苛以嚴責、許以重利、數年之間,崛起於 江湖者,風格與日月神教頗為類似;有用功於人力培訓、積累數據體系、創製分析範式、自力更生、穩紮穩打、立足於江湖者,隱然有少林之風;其餘嵩山武當、峨 眉崆峒、以至於波斯明教,似皆彷彿有之。

 

拓疆就需要管理、管理離不開考核。賣方分析師工作的核心在於創見,價值評估尤為困難。當此之際,媒體開始推出買方機構的投票排名機制,其初始設計頗為合理,遂為券商所用。此事件對行業生態影響極大,具體表現為:

 

一、  媒體的標準化評價體系增加了賣方分析師市場的透明度和流動性,提升了分析師的談判能力,降低了單個券商對分析師的議價和控制能力,促使賣方分析師薪資水平加速上升;

二、  投票機構中包括公募、私募、券商資管和 保險公司等各類機構,本意或在儘量客觀評估分析師的市場影響力,但後兩類機構無法給券商提供佣金分倉,缺乏商業合作模式。由於票權在手,後兩類機構可以迫 使分析師和券商幾乎免費地為其提供服務,這對於公募等付費機構而言頗為不公,對券商而論也是有苦難言。

三、  中國傳統文化好虛名、重人情,再加上賣 方分析師行業「名利合一」的特點,為奪排名,不少分析師開始在「拉票」環節上猛烈用功,券商遇此也順水推舟,甚至傾力為之。每年媒體組織投票之際,賣方分 析師拜票之激烈、拉關係走門路之喧囂、耍嗲賣呆之不堪,以至於賄選買票,令人不忍形諸文字。八年以來,研報質量一降再降,服務日益競騷弄巧,這與行業排名 機制的引導可能也有關係。

 

賣方研究業務目前群雄紛起、列國並爭,未來的行業格局或有輪廓,但不少公司的管理仍然粗放,競爭局面似乎尚不穩定。那麼,行業未來生態將會如何演化呢?

 

我個人的看法是,賣方研究業務必須立足盈利自養,絕不能持續虧損,否則勢必如白頭宮女、人老珠黃,色衰愛馳。而今新興券商繼續湧入、賣方分析師薪酬水平不斷提高,行業獲利空間受到持續擠壓;逢此亂局,行業需要未雨綢繆,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那麼,券商應該如何應對群雄混戰的當前局面呢?賣方分析師又應該如何理清自身定位、規劃職業生涯呢?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