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前幾天看報、雜誌的的感受


我寫這個Blog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只是為了釐清某部分人對垃圾股的印象,另外香港對現時小股票歷史的研究是乏善足陳,就算寫股票史的人只有片面的了解,或是只對大的股票有研究,對小股票的歷史不太重視。


我寫這些東西,是為了留給後人一些可研究、經過分析的資料,不是零零散散的一片一片,令人覺得有難以研究之感。


基本上,我找的資料大部分是公開的,你們可以從公開方法去找出來的。


昨日看雜誌,有人話過分分析不太好,在此我作出少少看法。


巴菲特的買股票風格無錯是集中投資,但你看看自傳講他早期如何研究股票的話,雖然有些方法可能過時,但相信我們研究股票都沒有他這樣細緻。


他的方法是研究公司資產負債表、管理層,另外亦到他們公司和他們談談他們的動向。就算是前幾年研究韓國股票,他都要先了解每一隻股票,然後了解會計方法,之後才寫出一張名單,甚至有些股票是名不經傳的。


所 以廣泛閱讀股票,滅掉管理層不好和過份榨壓股東之輩,然後再研究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賺多少錢、派不派息,再看看股權是否集中,股價是否橫行還是按某 規律運行,然後可以縮短個list,當中有一些是blacklist,升跌多少都不會買。如果不懂,就去etnet看一次,不用花太多時間的。


到最後,我相信同一時間不會多過20-30隻可以買,然後選出最多8-10隻投資就可以了。


總結而言,集中投資根本就是和過分分析沒有衝突,最緊要都是資產的分配能否集中,持股有沒有耐性等等。


然後看同一本雜誌說,有個作家講買賺大錢的原則,是「股價低、股數少」,我非常認同,甚至是香港少有寫得不錯的對象。


跟著推出297作例子,這個例子當然沒有舉錯。然後有位讀者問1041、3886、261哪隻適合,問這位作家哪隻好一點,他說除了261外,其他都不錯。我也覺得要有少少補充。


但是資料方面,他可能沒找得297的資料這樣細緻,所以要補充番一個公告,其他不作細緻評論。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1125/LTN2003112509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203/LTN2004020301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131/LTN20050131035_C.pdf


其實261是3隻之中玩得最不好的一隻,老闆是財技高超之輩,他玩的財技,基本上是楷兄的縮小版,由於傷害面最少,故沒人提及。


3886之前講了好多次,股數少了,但股權並無集中,加上大股東缺水,相信要有新水支持,透過包銷供股加大持股量,才有機會上升。


http://realblog.zkiz.com/viewpage.php?tid=6511


1041 個老闆見上次炒作成功,買了2326。2326因為工廠破產給人追債,停牌至今,其後又想購入一家工廠求復牌,但是又失敗,所以復牌遙遙無期,相信他財務 壓力好大。他不停在減持1041的股權套現救亡,相信下一步轉新主及認新股/合股不遠,也許是有新機會,但是都是需要等等。


前兩日在經濟日報看到世貿中心的掌故,是有點問題的。

2009-04-30  HKET
前身碧麗宮 戲迷集體回憶




  銅鑼灣世貿中心為迎合潮流,近年多次翻新。事實上,物業的前身,卻是碧麗宮戲院,相信是不少戲迷的集體回憶。

夜總會改裝 設逾千雅座

  銅鑼灣區的世貿中心前身為碧麗宮戲院,早年由碧麗宮夜總會改裝而成,於1979年開業,由邵氏公司經營,設有1,060個座位,主要放映外語電影。

  戲院最大賣點是投資數百萬元,裝修豪華,座椅較一般電影院闊大,故票價較香港其他電影院為高,成為昔日不少影迷睇戲舒適之選,而當年戲院曾播放過《時光倒流七十年》、《星光伴我心》等經典電影。

94年結業 保留拱形穹頂

  戲院於94年4月結業,當時置地大股東怡和洋行,把該項目出售予新地,並把下層重新改裝成商場,上層則繼續作為辦公室。

  今時今日,世貿中心仍保留拱形穹頂,算是昔日戲院設計的歷史痕迹。

greatsoup:


根據馮邦彥先生的大作,原業主應為置地,但是售出日期是在1991-1992年之間,購入價為17.21億元,買家是前身為已私有化的世貿國際(前稱國際京華地產有限公司、奔達國際,後給中糧購入,然後被其私有化的鵬利國際,268,號碼現為金蝶國際),當時母公司為曾廣標先生的愛股湯臣集團(前湯臣太平洋,258)。


其後在1993年2月,因川河一系遭證監會調查及經常被敵意收購,故世貿集團將最珍貴售資產予新鴻基地產,作價22.15億,並加上分帳安排,若寫字樓估價或賣出價高於4,500元以上,新鴻基佔其中55%,世貿佔其中45%,然後在1993年4月後,湯臣集團出售世貿集團予中糧,易名鵬利國際。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5%AC%E5%88%A9%E5%9C%8B%E9%9A%9B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0505/LTN20030505030_C.pdf


為香港有志研究股票歷史的人留下一點記憶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21

我看財經雜誌 雪明資產管理世界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html

   今日食團年飯,太早到達人又未見,所以走左去圖書館睇下財經雜誌,幾本上表達方式十分之多,包羅萬有,有些升幅是自建倉以來升了多少百個百份比,複 合增長率多少,有些則只表達年初至今,有些就選擇某一段時間內的升幅作為招睞,講真我也大可以大大大字寫住自2008年10月至今升幅為300%,不過有 任何意思嗎,這就是我們看財經雜誌要注意的事情,否則幾本上個個都可以好神,我在此重申我2011年度是負增長中,而2010年全年已經在過去說過了,也 就不便多說了,至於開倉至今,當然十分之可觀了。不過我知道要引起散戶注意,一定要有些招睞才可以,因此我的每日被閱次數較低是有原因的,但我又不想招遙 過巿,還是承蒙各位忠實讀者不棄。

        另外,幾本上推介2011年必買股也就是中字行頭,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長和系,問題是為什麼上一年長和在低位不叫人買進,反而大呼和黃 3G問題未解決而不值得買進,但今年已屆高位才叫人必買,這下子我真的搞不明白,還有騰訊200元叫人買進,但上年馬生因為衍生工具問題沽出股權就一味叫 人不要沾手,難道散戶投資者都這樣善忘嗎,我不明白了,你們明白嗎。只要稍為有些記性都會記得,現在推介的就是昨日被他們看淡的,為什麼還要相信滯後之言 呢,倒不如自己選擇一些被看淡的寶物吧,當然得自己花一點時間和耐性去搜尋吧,天下間沒有免費的午餐。

        最後想提一點,我認為如果將投資這樣理性的事情和感性的風水結合,我想大巿真的已經沒有什麼基本因素支撐吧,所以才需要用風水這樣虛無的 事物來支持股價發展。自從里昂推出風水指數,我已經呆了一呆,然後多本雜誌都請來風水師來講解兔年股運,最記得係吹風水吹左好耐既大師,幾乎令人雙目失 明,試問理性遇上感性事,有誰會好過呢,自古言道好,英雄難過美人關,說的就是理性遇上感性呀,我們價值投資人不得不慎之。

※ 本專欄將於2月7日才會再席開啓,大家好好享受一個農曆新年,在此祝各位春風得意過肥年,股運亨通勝舊年,對對對得麻麻,隨意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80

關於Realblog 及 Realforum 轉載報章及雜誌文章的規則

昨日,我們再次接獲香港複印授權協會投訴,要我們在7天內把侵權文章刪除,故以後不許轉載於香港非壹傳媒的新聞,如真的想轉載非壹傳媒的文章,希望大家自律,只顯示改編節錄部分,謝謝。

因上次湯財文庫事件,我已無轉載非壹傳媒的文章,但我不知道論壇討論及轉載博客內有報章的文章也有此問題,所以只是無心之失。

現在,我再次向香港複制授權道歉,並承諾不再全文全放在報章上,如果複制授權協會有甚麼想要我們刪除,我們會立刻合作,現時我們立刻關刪除新聞區的文章,人物區及轉移創業區部分文章。

另外,如果轉載文章新聞區文章,希望大家開一新標題,並在標題標明是貼哪隻股票,謝謝。

(節錄「討論區轉貼網上新聞罪成 海關首檢控同類侵權」出自明報,2011年1月25日)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124/4/me5p.html

(節錄「轉載節錄出處可減風險」出自明報,2011年1月25日)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124/4/me5q.html

 

「....網民在討論區原汁原味轉載網上新聞,「相安無事」多年後出現首宗檢控案例。大律師陸偉雄直言「(一直沒檢控)係睇嚇人口地做唔做口野」,他認為海關    忽然「做口野」,反映討論區轉載新聞達失控階段,惹來報館投訴,對網絡大眾響起警號,「報館擁有文章版權,若未得報館授權,不作剪輯照抄上網,當然犯法」。

他又指網民轉貼大多旨在討論,可節錄部分原文加上出處,減低犯法的風險,「不過法例也有不清晰地方,沒指明轉載多少百分比便不屬違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40

小雜誌加外籍老總 揭發奧林巴斯做假帳

2011-12-12  TCW

 


如果質疑權威可能導致公司倒閉, 你是否會對問題視而不見?身為一名格格不入的外來分子,你是否會「從善」如流,明哲保身順應罩頂的壓力?

一間小雜誌社、一位外籍總經理,都對這兩個問題說不。而正是這兩個「不」,揭發了日本二十年來最大的企業弊案。

十月十四日,列名二○一一年《富比世》(Forbes)全球兩千大企業的奧林巴斯(Olympus)爆發假帳弊案:花二千七百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千億 元)購併市價只值三分之一的英國公司Gyrus,其中諮詢手續費達三六%(一般為一%到三%),浮報資金流向至今不明。

為了廣告,大媒體不敢報

其實弊案曝光前兩個半月,日本月刊《Facta》早已獨家披露,直指奧林巴斯的購併不合常理。奇怪的是,主流媒體平時撻伐中小企業不遺餘力,此時卻沒有一 家奮起追蹤線索。相對於《讀賣新聞》擁有一千萬名讀者,二○○六年成立的《Facta》沒有零售通路,只靠三萬訂戶支持,全職記者僅寥寥四位。

曾任《日經新聞》財經記者二十五年,《Facta》發行人阿部重夫認為,日本大報根本不會刊出這類報導,因為近來媒體營收下降,廣告主大企業更是得罪不 起。等到《日經》頭版刊出奧林巴斯案,已經是案發後近兩星期的事了。

暗查真相,外籍總座被裁

不過,《Facta》的報導還是讓一個人注意到了,他是奧林巴斯第一位外籍總經理伍德福(Michael Woodford)。當時他拿著雜誌要求董事長交代購併案原委,但遲遲沒有得到回應。他一邊盤算著自己將被趕出公司,卻仍自行雇用會計師事務所從外部進行 調查。就在他遭解職的那天,他向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說明事件原委。

「菊川拔擢我做總經理是要提升業績,好掩蓋公司虧損。如果他知道我怎麼處理公司過去的舞弊,他一定不會讓我坐上這個位子。」伍德福補充。

九十二年老字號的奧林巴斯,除了生產消費者熟知的數位相機,更是醫療光學儀器的龍頭,全球內視鏡市占率達七成五。假帳消息一出,投資人信心崩盤,原本市值 六千億日圓,六週內蒸發了四分之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06

電子雜誌的新生態圈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112/t3990450.htm

蘋果給報刊雜誌安了新家Newsstand,特有的影響力再加上互聯網和科技大佬的聯手作業,不僅為電子雜誌許下一個更光明的未來,一個圍繞它的新生態圈也在構建之中。

  蘋果iPhone 4S面市、喬布斯辭世、iOS 5系統發佈、應用程序商城全中文版推出,半年來有關蘋果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在一片紛擾中,作為蘋果iOS 5新特徵之一的Newsstand(報刊雜誌夾)實在要默默無聞得多。客觀上來說,與Siri的人機智能對話功能相比,不管是從技術層面還是社會影響來 看,Newsstand都相對普通,只是把以前分散在各處的報紙、雜誌、期刊等應用軟件都彙集在一起,並在iPad、iPhone和iPod touch的主屏幕上給它們安了個新家,從外觀上看,它更是與早幾年推出的iBook如出一轍—一個木質的書架。
然而,蘋果終究是蘋果,即便 Newsstand成不了出版界的iTunes,制定不了一個行業的新規則,它都會以其特有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改變些什麼。iPad挽救出版業頹勢的希冀尚 未實現(詳見本刊2010年7月號《蘋果還將改變誰?》),但在互聯網和科技大佬的聯手推動下,電子雜誌的美好前景似乎終可以告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羞 澀,而圍繞它的一個新生態圈也在構建之中。

  Newsstand的威力
Newsstand的威力到底如何?
   自2011年10月12日iOS 5正式發佈,報刊雜誌就開始陸續在Newsstand安家,截至11月16日,共有513種中外報刊雜誌出現在蘋果應用程序商店的這一新分類中。這其中既 包括了全球著名媒體集團康泰納仕(Condé Nast)旗下的《紐約客》(The New Yorker)、《名利場》 (Vanity Fair)、《魅力》(Glamour)和《連線》(Wired)等9種在2011年5月登陸應用程序商店的電子雜誌,由另一家媒體集團赫思特 (Hearst Corporation)出版發行的Elle,也出現了國內不少雜誌的身影。其中的不同在於,絕大多數國內的期刊雜誌不管是iPad還是iPhone版應 用程序都還處於免費供應的階段。
儘管採取了收費訂閱的模式(包括出售單期雜誌),但在Newsstand面市後兩週內,康泰納仕集團推出的9種雜誌應用程序與之前八週的平均水平相比,訂閱量上升了268%,單期電子雜誌的購買量也增加了142%。
《   紐約時報》則是更大的受益者。iOS 5發佈後第一週,其iPad應用軟件新增用戶下載量達到了18.9萬次,與發佈前一週的2.7萬次相比增長了7倍。而iPhone應用軟件的增長則更為喜 人,同期實現了85倍的增長,從前一週的2.1萬次下載量一舉增加到超過180萬次(附圖)。《紐約時報》iPhone應用軟件的910萬現有用戶中,有 接近1/5是在Newsstand面市的這一週裡完成的下載。


儘管幅度各有不同,但許多搬家至Newsstand的報刊雜誌都有類似的體驗。相對於之前被 淹沒在「憤怒的小鳥」等大熱遊戲以及照片和社交軟件佔主導的應用程序商城的局面,有了專屬分類的報刊雜誌用戶「能見度」顯著提升,並且使用上也更為便利。 只要用戶訂閱了電子版的報紙、雜誌或期刊,所有相關內容的更新都會自動進行,而且後台下載的方式絲毫不會影響用戶正在進行的其他操作。每天、每週或每月, 報刊雜誌會自動下載用戶訂閱的所有應用軟件上的新內容,有人把之比喻為「把報紙送到讀者的家門口」。
只是,這種「能見度」和便利的雙重優勢對 報刊雜誌下載訂閱量的提升究竟能持續多久,現在下定論顯然還為時過早。一方面,當新生事物的熱度退去,難保不會重蹈早些時候雜誌應用程序初初面市時由大喜 急轉大悲的覆轍。另一方面,報刊雜誌眼下在Newsstand上的優異表現是以喪失對用戶信息的掌控以及與蘋果的收入分成為代價的,它們的忍耐度有多久和 多強還有待考證。

  聯手推高普及率
  iPad誕生之初被寄予了厚望,出版業毫不吝嗇地視其為「救命稻草」。然而一年 半過去了,雖然iPad1的5個月出貨量高達2900萬台,但顯然仍擔當不了一個行業救星的重任。就在7個月前,康泰納仕集團還透露會放慢旗下其他期刊推 出iPad應用程序的腳步,因為當時「已經推出的電子雜誌銷量並不可觀」。其中的原因之一在於糟糕的定價策略,而另一條即在於蘋果沒有為報紙期刊提供一個 統一的集散地。
現在,蘋果在經過了上半年與出版商的屢次博弈與拉鋸戰之後,Newsstand來了。
以Newsstand技術含 量與功能來說,明眼人一眼即能看出,它成不了音樂界的iTunes,制定不了行業新規則。但是,這並不妨礙Newsstand成為電子雜誌訂閱與單期電子 雜誌售賣增長的關鍵推手之一。與此同時,蘋果還將通過自己特有的影響力,帶動其他科技和互聯網大佬齊齊發力,提高讀者對電子閱讀的認可度的接受度,讓電子 雜誌有了更肥沃的生存土壤,從而推升電子雜誌的普及率。
年初蘋果的新支付系統慘遭非議之時,谷歌適時推出了針對數字內容的支付服務—One Pass,不僅購買提成只有10%,而且谷歌還向內容發行商們提供其用戶的名字和電子郵件地址及更詳細的用戶信息。而在電子閱讀器市場搶佔了先機和主導地 位的亞馬遜,9月底發佈了售價僅199美元的平板電腦Kindle Fire,於11月15日開始出貨,邁開了向數字內容零售商轉型的重要一步,也擺開了和蘋果叫板的架式。還有Zinio,這個早於蘋果推出報刊雜誌夾服務 的公司,其應用程序自2011年7月以來在50個國家都名列雜誌報刊類暢銷應用排行的第一位,iPad綜合暢銷應用排行的前三位。
對蘋果Newsstand來說,上述各家都是實實在在的競爭對手。然而,對於整個電子雜誌行業而言,它們都同時擔當著普及生力軍的重擔。

  打造以廣告為核心的生態圈
  多方力量攜手為電子雜誌許下一個更美好前景的同時,隨著電子雜誌的日 益流行,一個圍繞它的新生態圈也正在構建之中,而其核心則是出版商的命脈:廣告收入。儘管現時電子雜誌市場既達不到品牌商渴望的理想規模,也缺乏衡量廣告 成效的標尺,但並不妨礙在傳統領域裡日漸式微的出版商們提前排兵佈陣。
最先活動起來的要數第三方應用軟件開方商,Zite和 Filpboard是它們中的典型代表。兩家均可以依據讀者分享在社交網站上的鏈接和Feeds,分析出他們的偏好,由此選取讀者感興趣的話題置入 iPad應用程序中,個性化是它們的特色所在。3月,Zite甫一上架,首週下載量就超過了12萬次。而表現同樣優異的Filpboard如今平均每月的 頁面瀏覽量約為4億次左右,以2億美元的估值先後融得了總共6050萬美元的投資。
在來勢兇猛的數字化浪潮前,雖然也有不少媒體選擇自己組建 團隊,但更多則傾向於將其外包給專業化的開發商,而還有一些則具前瞻性地將成熟團隊收編,以期為日後電子雜誌的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Facebook就 收購了替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製作《我們的選擇》(Our Choice)電子互動書的Push Pop Press。年中,美國有限電視新聞網(CNN)也出手拿下了Zite。
收購之餘,為了降低開發費用,出版業的大亨也開始抱團取暖。2010 年底,康泰納仕與赫斯特、新聞集團、時代集團以及Meredith五個媒體集團聯合組建了一家新媒體公司News Issue Media,不僅用以開發相關應用程序,同時也為各方搭建了一個共同的廣告平台。並且,除了合作方以外,其他的出版商也可以參與進來。至今,其開發的應用 程序可同時適用於蘋果iPad、安卓3.0 Honeycomb以及三星Galaxy Tab 7 and 10等多種平板電腦。雖然在廣告方面還未見實質性的動作,但前期鋪墊已然展開。
而走得更快一步的出版商,則已經開始試探性地實踐報刊雜誌應用 程序的廣告價值。2011年年中,康泰納仕與Filpboard展開合作,由旗下包括《連線》在內的三種雜誌負責內容,Filpboard則提供端口,在 三種雜誌的iPad應用程序中插入整版廣告,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和雷克薩斯則成為了最先合作的廣告品牌。由此獲得的廣告收入則由雜誌與Filpboard分成,據業內人士估計約為六四或七三開。康泰納 仕之外,首批合作者還包括了赫斯特、新聞集團等旗下的媒體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55

法人雜誌發佈2011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7&id=5871

  》》2010企業家犯罪報告:36名國企老總均受賄千萬

  法制網北京1月15日訊 記者陳晶晶 2012年1月15日上午,由法制日報社指導、法人雜誌主辦、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冠名協辦的「2011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發佈會暨首屆京都刑事法律風險 防控論壇」在京舉行。以刑訴界泰斗陳光中教授為代表的法學家、刑事辯護領域首屈一指的京都律師事務所、國內唯一一家定位企業家法務參考的《法人》雜誌和發 佈首個民間企業家犯罪報告的研究企業家犯罪問題的王榮利律師在此聚首,共同見證了2011年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的發布。

  法制日報社社長賈京平在致辭中指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一大批企業家們在改革開放33年來逐步成為市場經濟的領軍者和弄潮兒,他們創造財富,打造品 牌,為國家和社會創造就業機會,為老百姓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贏得了社會的尊敬和關注。但是,我們也同樣看到,這些年來,一些企業家為攫取巨額利益鋌而走 險,採取非法手段,從而鋃鐺入獄。我們希望通過發佈這份年度企業家犯罪報告,引發企業家群體和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有識之士們對市場經濟制度縱深層面進行深 入思考,並引發法學研究者對企業家犯罪這一日趨嚴峻問題的深入思考。

  2009年我國可統計的落馬企業家有95位,2010年這個數字上升到155位,2011年這一數字突破了200,近年來中國企業家犯罪出現了穩步上 升的趨勢,但是公眾對企業家的關注點甚至是企業家對自身的關注點仍然在形形色色的富豪排行榜上,更具警示意義和研究價值的企業家犯罪問題卻罕有問津,學界 對此的實證研究也處於空白。

  2010年年初,一直緊密關注中國企業家命運的《法人》雜誌刊出「2010年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這是媒體界第一次做出企業家「另類」排行榜,報告 甫一發布,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被業內稱為「國內首個年度企業家犯罪報告」。「我們希望從今年開始,將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發佈會和企業家刑事法律 風險防控論壇辦成法律界和企業界共同關注的年度盛會。推動中國企業家群體在創富的同時,守法經營,堅守良知。推動中國市場經濟的制度建設,構建健康有序的 市場環境。」《法人》雜誌總編輯肖黎明說。

  論壇主發佈環節上,《法人》雜誌特約研究員王榮利、京都律師事務所朱勇輝律師分別就主報告和增補部分做了主題發言;在專家研討環節,中國政法大學終身 教授、中國法學會訴訟法研究會會長陳光中,京都律師事務所主任田文昌、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盧建平、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 主任馮軍、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李曙光、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院長趙旭東等專家就企業家犯罪相關議題做了主題發言。研討會由《法人》雜誌副 總編輯廖衛華、《民主與法制》社總編輯劉桂明主持。

  2011年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新鮮出爐

  在主報告發佈會上,法人雜誌特約研究員王榮利表示,2011年他關注的企業家案件共220例,除18例案例屬於被舉報、失蹤、自焚或者遭遇犯罪分子遇 害等以外,其餘202例均為企業家犯罪案件。這其中除了3例被通緝在逃之外,其餘199例案例分別處於紀委「雙規」、公安機關拘留、逮捕、檢察機關起訴或 者法院一審、二審中,部分案例已經結案,犯罪分子已交付監獄執行,或者已執行死刑。

  2011年企業家涉案的199例案件中,國企企業管理人員(包括有國有股份的股份制企業等在內,以下稱「國企企業家」)犯罪或者涉嫌犯罪的88例,民 營企業家(包括民營企業管理人員在內)犯罪的或者涉嫌犯罪的111例。2011年涉案國企企業家平均年齡52.59歲,民營企業家平均年齡45.67歲。

  「素材來源於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媒體公開報導。」王榮利告訴記者,他十年前就開始蒐集企業家涉案案例,2010年起開始在《法人》雜 誌開設企業家犯罪報告專欄,並於2010年在《法人》雜誌上發佈了被外界稱為「首個民間企業家犯罪報告」的「2010年度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

  王榮利在報告中指出,2011年企業家犯罪現象有七大特點:一是團夥犯罪極為突出;二是「涉黑」案件所佔比例有所下降,各類詐騙案件所佔比例大幅上 升;三是非常知名的企業家落馬比較少;四是國企企業家腐敗金額大幅度增加,判決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數量在增加,而判決死刑立即執行的卻沒有;五是已經判決 的案件絕大多數是過去兩三年內發案的大要案,2011年發案的很少作出判決;六是在公安部開展「清網行動」中落馬的企業家,竟然有的是在逃犯;七是打擊犯 罪的國際化協作加強。

  王榮利向記者表示,儘管一年來他每天都在收集案件,但是當2011年企業家犯罪報告統計結果出來的時候,一些數據還是讓他非常吃驚。比如國企企業家的貪腐金額和共同犯罪問題。

  2011年國企企業家貪腐金額平均每人是3380萬元,其中光明集團創始人、前董事長馮永明一個人就貪了7.9億元,如果去掉這一特殊案例,平均每人 貪污金額也達到2077萬元,而2010年國這個數字是957萬元。在共同犯罪問題上,根據統計結果,至少有79例共同犯罪,佔到統計案例的近乎40%, 涉及人數1266位。「這非常令我震驚。」王榮利說,這意味著至少直接涉及上千個家庭。這還不算受害人家庭在內,有的一案受害人就達成百上千個家庭,比如 一些非法集資案等。

  「由此可以看出,企業家犯罪絕不是小事,對於企業家犯罪問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將企業家犯罪現象的特點展示出來,一是提醒企業家予以警示,二是供法學家予以研究,最好提出防範對策來。」王榮利表示。

  來自律所的首個企業家犯罪報告

  與2010年企業家犯罪報告單純基於媒體公開案件的數據統計分析不同,2011年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增加了來自實務部門——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以下簡稱「京都律所」)的一手數據和分析。

  作為法律服務的專業團隊,京都律所一直關注企業家犯罪現象。在京都所承接的刑事案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企業家涉嫌犯罪的案件,其中有許多案件受到社會 各界的廣泛關注,比如至今尚未結案的本色集團吳英集資詐騙案,去年國美電器黃光裕內幕交易案、以及前年的愛建集團顏立燕合同詐騙案,更早的三九集團趙新先 濫用職權案,等等,可以說不勝枚舉。為此,京都律所專門設立了「企業法律風險防控部」,把企業家的刑事風險防範作為研究的重點。

  「京都八傑」之一朱勇輝律師代表京都律所在研討會上發佈了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增補部分。在參加本次發佈會前,朱勇輝特地對京都律所2000年以來十二 年間承接的經濟犯罪案件的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雖然這些數據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不一定有多大說服力,但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企業家犯罪的一些現象。

  朱勇輝在報告中表示,經過統計我們發現,2000年以來,京都律所承辦的企業家涉嫌犯罪案件,集中在以下六大方面:職務類犯罪,佔38%(未統計國企 貪污、挪用公款罪比例),集中在職務侵佔罪、挪用資金罪等四個罪名;資金類犯罪,佔30%,集中在合同詐騙、貸款詐騙罪等八個罪名;經營類犯罪,佔 22%,集中在非法經營罪、走私類犯罪等七個罪名;涉稅類犯罪,佔5.2%,集中在逃稅罪、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等五個罪名;註冊資金類犯罪,佔 2.4%,集中在虛報註冊資本罪、抽挑出資罪等三個罪名;知識產權類犯罪,佔1%,集中在銷售假冒註冊商標商品罪、侵犯商業秘密罪兩個罪名。

  朱勇輝指出,分析上面的數據會發現,前三類犯罪(職務、資金、經營)總和佔了總數的90%。企業家容易出現刑事風險的這三類犯罪,反映出三個問題:

  一是利用職務貪利型犯罪突出,反映出無論國企也好,民企也好,如何搞好廉政建設,加強監管機制,都是一個顯著的問題,也是一個老話題。

  二是在融資環節頻頻犯罪,反映出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旺盛,而供應與需求的失衡,導致出現了不惜以犯罪手段進行融資的現象。那麼,如何建立健全一個完善的金融供應體系,讓不同類型的企業都有順暢的融資渠道,如何讓民間資本健康發展,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緊迫問題。

  三是經營方式不斷踩「雷」,這其中除了一些急功近利鋌而走險的企業外,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實際敗在了「創新」上,這些「創新」的經營方式往往伴隨著極高 的經濟風險,就像一場賭博,成則贏得光環無數,被視為改革家、弄潮兒,敗則帶來刑事風險,成為階下囚。這反映出市場經濟的發展已到了一個更新、更高的層 面,如何進一步規範市場,如何更加完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需要我們加強相關的研究,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制度缺失致大部分企業家無謂「犧牲」

  京都律所主任田文昌同時是全國律師協會刑事業務委員會主任,很多社會影響大的企業家犯罪案件都由他代理。在本次研討會上,田文昌做了「企業家犯罪分析」的主題演講。

  在演講中田文昌指出了企業家犯罪的四種情況:第一類,企業家確實有罪;第二類,無意識不知不覺中的犯罪;第三類,因法律界限不清導致的犯罪;第四類是 被誣陷。這四種犯罪各有不同的背景和原因,田文昌對此做了詳細的分析,並對企業家提出警示:確實有罪的話,應當約束自己、保護自己,防止不陷入犯罪;無意 識的犯罪,需要更全面及時的法律服務,主動避免自己承擔法律責任;法律不清晰導致的犯罪,更要高度重視法律專業服務,經營中左右為難的行為需要法律專業人 士予以把關;誣陷類犯罪非因自己原因而獲刑,而是被競爭對手利用法律手段、司法機關打成犯罪,這是市場環境、法治環境雙重不健全的結果。

  除第一類犯罪外,後三類犯罪都不是有意識主動犯罪,法律不清晰、制度不完善這些因素使得企業家的落馬非常悲情。與國企企業家相比,民營企業家的悲情成 分更大,國企企業家的主要犯罪類型是貪腐,而民營企業家多在融資問題上犯罪,前者是錢多,後者是沒錢。除在獲取資金、資源上不如國企企業家外,在司法審判 上亦是存在對國企企業家量刑輕、對民營企業家量刑重的傾向。

  田文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沒有具體案例說明國企企業家、民營企業家在司法上受到不公平對待,但是觀念上一直是將國企企業家、民營企業家分開對待,而他們本應是公平的市場主體。

  多年來,王榮利一直將國企企業家和民企企業家分開研究,每次報告中出爐的十大落馬企業家總是分成國企企業家和民企企業家兩個榜單,之所以這麼做,「這 是我國的所有制不同、國企和民企管理人員身份不同所決定的。在國企工作的,都是國家工作人員,國家對這部分人有特殊的規定待遇、制度等等,他們的職責是明 確的,工資是固定的;而民營企業家則不同,來源五花八門,素質參差不齊,待遇更是隨機而行,量力而行等等。

  「由於國企與民企的這些不同,他們的行為方式乃至犯罪方式等都不同,就必須把他們分開研究,無法統一在一起。我們看到,國企管理人員和官員的身份可以互換,而與民營企業家身份是不可能互換的。這就是界限。而這個界限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踰越的。」王榮利向記者解釋。

  「當前的法制環境對企業家來說風險很大」,田文昌建議應對立法做更加細緻明確的規定,營造對國企企業家、民營企業家一視同仁的更加寬容的司法環境。而對於企業家們來說,他們要重視法律,不能要錢不要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40

《連線》雜誌:Android平板電腦三大生存法則

http://news.imeigu.com/a/1332486361014.html

儘管Android平板電腦數量龐大,但目前為止,尚未有一款產品能夠與蘋果iPad正面對抗

導語:美國《連線》雜誌網絡版今天撰文 稱,蘋果新iPad的發布將給Android平板電腦帶來沉重的打擊,使之喪失僅有的硬件優勢。如果要繼續在平板電腦市場生存下去,谷歌應當主攻低端市 場,吸引開發者為其編寫獨家殺手級應用,甚至要甘做後台系統,推動Kindle Fire等熱門產品的發展。

以下為文章全文:

蘋果新iPad的發布,有可能令本已處於邊緣的Android平板電腦面臨被徹底打垮的風險。

作 為最成功的「純」Android平板電腦,三星(微博)Galaxy Tab系列產品也僅在全球佔據6%的份額,而且還是4款產品的合併份額。亞馬遜和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的產品表現相對較好,但這些設備並不以Android的品牌來推廣。相反,谷歌的操作系統只是被封裝在亞馬遜和巴諾書店定製的界面中,默默在 後台運行。

目前為止,三星、索尼和華碩等公開推廣Android品牌的平板電腦廠商,都在重點宣揚硬件優勢。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要4G數據傳輸速度、頂尖的CPU和出眾的屏幕,便可使用Android設備。

然而,採用現代化配置的新iPad已經發佈了,即使是最高配置的Android平板電腦也已優勢全無,導致谷歌的平板電腦戰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甚至有分析師提前判了Android的死刑。美國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分析師薩拉·魯特曼·艾普斯(Sarah Rotman Epps)說:「Android想在美國發展品牌平板電腦,已經沒有希望了。」

那麼,谷歌和它的盟友如何才能吸引消費者放棄iPad,選擇Android平板電腦呢?以下是谷歌可以考慮的三大生存法則:

主導低端市場

現在看來,蘋果顯然已經牢牢掌控了高端平板電腦市場。從500美元的入門版,到830美元的高配版,要買一台iPad花費不菲。

然而,早期的銷售數據顯示,新iPad已經獲得了巨大成功。有報導稱,在上市後12小時,iPad在蘋果紐約第五大道旗艦店的銷量就達到1.3萬台。蘋果官方數據顯示,新iPad的預訂需求遠超預期,上市第一個週末的銷量超過300萬台。

毫無疑問,人們都願意花大價錢購買新iPad。

Android平板電腦廠商也在推廣類似的高端設備,但可惜的是,買家似乎並不買賬。摩托羅拉Xoom已經令谷歌顏面盡失,這款產品最低售價都高達600美元,比入門版iPad高出100美元。但Xoom與其他數不盡的高端Android平板電腦都表現不佳。

但亞馬遜似乎找到了正確的方法:打不贏,就降價。

亞馬遜Kindle Fire去年11月上市,很快就躋身亞馬遜最暢銷產品之列。這款產品真正吸引消費者的不是配置和功能,畢竟它只有7英吋,而且沒有配備攝像頭,存儲空間也十分有限。由於亞馬遜的應用商店與蘋果相比完全不是對手,所以應用同樣無法構成吸引力。

亞 馬遜真正的殺手鐧是價格。Kindle Fire的上市價格僅為200美元,還不到成本價,而其他10英吋Android品牌平板電腦的售價則高達400至500美元。除此之外,Kindle Fire還搶佔了Android同胞兄弟的市場,在方興未艾的平板電腦市場獲取了16%的份額,幾週的銷量就超過其他廠商一年的銷量。

在亞馬遜成功後,谷歌或許一直在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並重新評估自身的戰略選擇。上週有傳言稱,華碩將推出一款150美元的Android平板電腦,並將採用Nexus品牌。

Nexus 品牌是由谷歌和合作生產商共同協作的產物。以往,這類產品都是以旗艦智能手機的形式發佈的,主要是為了展示新版Android系統的各項功能。如果谷歌能 夠將下一代Android系統安裝在Nexus平板電腦中(而非智能手機中),就可以讓外界相信,谷歌的確重視平板電腦。

「對於一款操作系統而言,Android要獲得更大的吸引力,應該在系統(或內容)與硬件之間營造更強的協同作用。」NPD分析師本傑明·阿諾德(Benjamin Arnold)說,「Nook和Fire的成功源於很多原因,內容與設備的密切整合是其中的重要一條。」

獨家殺手級應用

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被人遺忘。但不幸的是,在谷歌說服開發者首先為Android編寫代碼前,Android平板電腦用戶確實很難享受到最新、最好、最酷的軟件。

Instagram 就是一例,作為最熱門的iOS獨家應用之一,該產品目前的全球用戶已經接近3000萬。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功,而且至今沒有放緩的跡象。雖然該公司CEO凱 文·希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表示,Instagram很快就將登陸Android,但這卻是經過了眾多Android用戶的長期請求後做出的決定。

「谷歌完全可以對開發者施以援手,與他們共同發揮平台的最大潛力。」跨平台移動記事本應用開發商Catch CTO安德里斯·思科貝爾(Andreas Schobel)說,「關鍵在於應用。」

其 他業內企業也試圖借助谷歌的平台發展自己的Android應用商店。Nvidia就在Google Play應用商店內推出了一款Tegra Zone應用,這其實是一個遊戲門戶,專門提供針對Tegra 2和Tegra 3 CPU優化的遊戲軟件。移動運營商也試圖通過自有品牌的應用商店吸引開發者,包括Verizon的V-Cast應用商店和AT&T的App Center。

但谷歌並不需要通過分化的Android應用商店來吸引用戶。這些雜亂的渠道反而會令用戶困惑,弊大於利。

谷 歌需要做的是借鑑蘋果的做法,並將Google Play——這是一個發佈不久的項目,將應用、音樂、視頻和圖書業務整合到一起——打造成為一項真正有吸引力的業務。進駐蘋果App Store意味著巨大的下載量,所以,如果谷歌也能為Google Play吸引大量關注,開發者將會很願意與谷歌合作。

要進一步增強實力,谷歌還需要通過一套「組合拳」來尋找新的殺手級應用,並將其預裝到新一代Android平板電腦中。「可以在新硬件發佈時推出這種策略,屆時肯定能吸引用戶。例如,《憤怒的小鳥(微博)》特別版。」NPD的阿諾德說。

谷 歌怎樣才能找到下一個《憤怒的小鳥》呢?需要全面發展開發者社區,與他們進行互動,並提供最好的服務。谷歌已經開展了一些項目,例如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為 開發者創造更好的工具,以及借助Android Design網站來明確最佳編碼方式,甚至還在全球推出了一系列Android大學課程,為谷歌吸引更多的第三方開發者。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甘做後台系統

俗話說得好,「拿得起,放得下。」所以,谷歌或許是時候放棄Android平板電腦了。換句話說,只需留下最重要的部分即可。

「作 為亞馬遜和巴諾書店的底層平台,Android可以取得巨大成功,但作為品牌平台,卻未必。」Forrester分析師艾普斯說。她表示,東芝(微博)、 戴爾和HTC等OEM廠商都將採納微軟的計劃,在Windows 8今年晚些時候發佈後推出Windows平板電腦。

作為亞馬遜和巴諾書店 的後台系統,Android能否給谷歌帶來足夠的利益?無論是Fire的Silk瀏覽器還是巴諾書店的Nook,都將谷歌設置為默認搜索引擎,這表明谷歌 仍然可以通過這些產品獲得廣告收入。雖然Android的品牌認知度可能會喪失殆盡,但這是否真的重要呢?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儘管對於為 Android的外觀而努力工作的谷歌員工而言,這或許有些殘酷。放棄高端平板電腦市場,將精力集中在Fire和Nook等低端設備上,的確有一定的意 義。雖然這相當於為其他OEM廠商提供了一個投入微軟懷抱的機會,但沒有證據表明微軟有能力在平板電腦市場挑戰iOS。

從長遠來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已經廣受歡迎的熱門平板電腦身上,並投入更多資源為Fire和Nook開發應用,將會獲得回報。除此之外,應該將剩餘的精力投入到手機和Google Play中。通過這種方法,谷歌便可建立起一個強大的Android生態系統。(鼎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52

《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 排名超越習近平 中國女首富陳麗華的愛情與暴富傳奇


2012-4-30  TWM




香港富華國際集團主席陳麗華,自 稱滿族正黃旗後裔,因貧窮高中輟學,最近入選甫揭曉的《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她被媒體喻為「內地第一富婆」,收藏紫檀木到可成立博物館,甚至嫁小她 10歲的老公,陳麗華的富婆傳奇話題性十足。

撰文‧張向東

美國《時代》雜誌公布二○一二年「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在一群西方人的面孔中,有一位七十一歲的中國老太太特別引人注目。這位「富華國際集團主席陳 麗華女士」,戴一副超大圓框金絲眼鏡,燙了一頭捲髮,外表看來,就是一位北京馬路上常見的有錢老太太。

《時代》雜誌給了陳麗華超高的評價,說她「是一位慈善家,經營富華國際為她帶來財富,但她真正成功的,是她對教育和藝術的堅定奉獻,以及投身慈善事業。」 她在百大排行榜中的排名,甚至超越即將接任中國國家主席的習近平,以及廣東省委書記汪洋。

陳麗華是中國商場上的傳奇人物,經常出現在西方媒體各種名人排行榜上,去年《富比世》雜誌公布的全球前一百大最有影響力的女性,陳麗華排行第三十三名;在 之前,陳麗華從二○○一年起,就已多次出現在《富比世》、《胡潤》公布的中國首富名單,多年來,陳麗華三不五時還會獲得女首富的桂冠。

正如同中國這幾年躥起的許多富豪,我們很難用三言兩語來描述陳麗華這個人。

她是深居簡出的神祕富豪,卻也懂得運用媒體為自己加持;她只有高中肄業,卻能獲得北京共產黨核心,包括李瑞環、賈慶林等人支持;她用一生精力搞紫檀博物 館,誓言把中國文物帶向全世界,卻為了地產開發,摧枯拉朽地將北京保存最完整的胡同拆光;而她「娶」了小她十歲、以演出唐三藏聞名全中國的男明星遲重瑞, 更是北京人津津樂道的八卦話題。

甚至,在《時代》評選名單出爐之後,香港媒體也罕見地出現嘲笑反對的聲音,批評者說,《時代》給陳麗華的評語,出自演員成龍之口,而成龍與陳麗華都是紫檀 木的收藏家,陳麗華展示紫檀木作品時,總是會提起成龍願意以驚人的高價收買。

香港的資深媒體人、原《星島日報》駐北京記者劉懷昭更說,「《時代》周刊這麼不嚴肅,把搞紫檀、地產吸金的陳麗華送上全球影響力榜,完全不問問她在中國大 眾中的名聲!」

北京女地王

資產遍及中、港 姊弟婚也備受注目陳麗華的發跡,是十足「具有中國特色」的致富傳奇。不論富豪排行榜如何計算她的身價,這位七十一歲的老太太,絕對是中國當今貨真價實的超 級富豪。

她擁有北京長安大街上、全中國最頂級的私人俱樂部「長安俱樂部」;她開發連接王府井與北京東二環的「金寶街」,街道兩旁全都是勞斯萊斯、藍寶堅尼、法拉利 的名車展示中心;她在北京市交通最繁忙的通衢大道邊,蓋了有如皇宮一般的紫檀博物館、五星級酒店與豪宅。

不只在北京,陳麗華的地產開發遍及香港、澳洲、大連、深圳、秦皇島,而且從地產開發擴張到旅遊、航空服務、網路信息,還要辦大學、醫院。

或許讀者對「長安俱樂部」、「金寶街」不太熟悉,那麼我們不妨想像:如果有一位老太太,能夠在總統府前的重慶南路上,蓋一棟頂級私人俱樂部兼辦公大樓;然 後,把整條衡陽路買下來,拆掉舊房子,全部重蓋新大樓,再招商五星級飯店、奢華名品購物中心、千萬元超級跑車展示中心。接著,在中華路接近北門的顯耀地 點,蓋一棟類似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的皇宮建築,裡面只放自己三十年來收藏的紫檀木;而獨自完成這些驚人事業的老太太,把小她十歲的秦漢或秦祥林「娶」回 家,幫她照顧事業,這樣如何?

沒落的滿族

在香港挖第一桶金 頂級俱樂部建金脈去過北京的人都知道,中國首都的規模,不是遠在南方小島的台北所能比擬的,陳麗華在北京的地產事業,即使把剛才所說的重慶南路、衡陽路、 北門的規模再放大十倍,恐怕還無法相比。

陳麗華說她「在北京頤和園出生、長大」,是滿族正黃旗的後裔,小時候窮,讀到高中被迫輟學,而家裡早年都是清朝留下來的古董家具。文化大革命時,陳麗華的 姥姥把這些古董埋到土裡,經過十幾二十年仍然完好如故。改革開放後,陳麗華做起家具修復的生意,由於生意很好,她很快就成立自己的家具廠,並且在一九八二 年就移居香港,做國際貿易與地產投資。

陳麗華說,她真正的第一桶金是在香港挖到的,一九八二年她在香港比華利山買了十二棟別墅,漲價後高價賣出。與其他地產商人不同的是,陳麗華獲利後,就回到 北京發展,這個決定,讓她不但躲過香港後來的金融風暴,也成功打進北京最核心的地區。

一九八九年,陳麗華拿到北京紫禁城前、東長安大街上的最精華地塊,她規畫建成當年北京市最頂級的大樓,也就是後來的「長安俱樂部」。這個地塊就在紫禁城的 旁邊、北京大飯店的對面,比後來李嘉誠拿到的東方廣場還靠近天安門。

經過將近二十年,北京市出現非常多的頂級俱樂部,長安俱樂部仍具有無可挑戰的地位,八樓的「清樽紅燭」餐廳天天訂位的都是黨的領導人或者最著名的企業家, 個人套餐從八八八八人民幣到四萬八八八八元 (約合四萬新台幣到二十二萬元),包括李嘉誠、霍英東在內上千位最頂級的權貴富豪都是會員,俱樂部的會員入會牌價,高達一萬六千美元。

不過,陳麗華開發長安俱樂部,即使獲得共產黨最高層的協助取得土地,仍然被卡了四年,一直到一九九三年才得以動土開工。陳麗華說,她自己投資四億五千萬人 民幣,已經是把所有身家都押進去了,不料卻碰到亞運會不能開工,之後政府手續又層層關卡,九三年拿到開工許可的那個晚上,深夜十一點鐘,陳麗華帶著工人, 開了四輛卡車到工地,自己拿圓鍬挖土開工。

長安俱樂部成了陳麗華邁向中國女首富的開門鑰匙,之後她就陸續拿到北京市最精華的地塊,包括投資五億人民幣的麗苑公寓、投資二十億人民幣的利山大廈,接著 又拿到面積高達十七萬坪的超大開發案富華園社區。陳麗華的地產項目,都是北京最精華、外人根本無法想像的超級地王。

二○○○年,陳麗華接下北京「金寶街市政改造和危改工程」,雖然稱為「危改」(危舊房改造),金寶街卻是北京最熱鬧的王府井大街的延伸,而「危改」的目 標,就是兩千一百戶的老北京四合院居民。這個區塊有二十二條老胡同,全部保留了七百年前元朝規畫北京城(當時稱為大都)的原貌,拆除這些老胡同後,陳麗華 取得總共六萬坪的土地、十二萬坪建物的開發權,整條街則變身為全世界最豪華的奢侈名店,價值無法估算。

拆建惹爭議

不滿老胡同危改取地報導 與媒體槓上不過,隨著地產大漲,北京市民已經不像早期願意接受黨和政府對「改善生活條件」的安排了,○五年一月七日,上海《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了「私押業 主祖產,開發商被訴至公堂」,說陳麗華的拆遷引發居民抗議,這篇報導引起陳麗華震怒,親自飛到上海報社總部抗議,要求報社用八個版面重新報導「正確新 聞」。一月二十四日,《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刊登道歉啟事,還補了一篇對陳麗華的正面報導。

與陳麗華發生衝突的不只上海《第一財經日報》,當時香港的《星島日報》、《明報》都轉載這篇報導,也立即接到陳麗華的抗議,當時《星島日報》派駐北京的記 者就是劉懷昭,她建議報社不必理會陳麗華的壓力,兩人從此結下梁子,這次還跳出來譏笑《時代》雜誌。

而根據當年曾在《第一財經日報》工作的人士說,日報創刊初期,已多次被共產黨中宣部點名,金寶街的報導則讓報社陷入存亡危機。據香港報紙報導,陳麗華背景 雄厚,她當面痛責《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聲稱已向北京市委書記劉淇投訴,並且可以直接告到中宣部部長劉雲山。

收藏紫檀木

蓋博物館展示 成兩岸權貴交流場域對於陳麗華開發金寶街,《華盛頓郵報》前駐北京記者潘公凱在他的著作《走出毛的影子》一書,有非常精闢的敘述。

「陳麗華掌管著一個巨大的房地產集團,在政府的諮詢或顧問機構擁有烜赫的頭銜。她住在城市東邊的一座十層的公館內,公館前面,正是她所建的一座博物館。」 「政府媒體肉麻地吹捧她的白手起家和慈善事蹟,公眾茶餘飯後談論她與小她十歲的電視明星遲重瑞的婚姻。也許是為了打消遲先生娶陳女士只為了錢的流言,她的 公關人員加油添醋地在媒體上宣傳,這對賢伉儷纏綿悱惻的羅曼史。」陳麗華的出身也是一個謎,她總說自己是滿清皇族的後裔,「但是所有證明文件,在文革時都 已經燒掉,使得確認她的貴族身分已經不可能。」○九年九月,陳麗華帶著她收藏多年的紫檀木仿古作品,到台北一○一大樓舉行「紫檀的奧祕」展覽,開幕式請到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以及一○一大樓總經理林鴻明剪綵,陳麗華帶來台北的展品包括清朝地方政府官員送給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的壽禮「紫 檀佛龕式多寶格」,還有「屏風寶座」、大型的「四合院」模型,號稱總值超過十億元。

陳麗華的紫檀博物館堪稱中國之最,上千件仿古家具都是紫檀木、黃花梨木、酸枝木,她三十年來瘋狂地在東南亞搜刮僅剩的紫檀木,搬回北京做成精緻家具。還說 自己「去了緬甸森林八次、多次被蜂群、毒蛇襲擊」,她相信東南亞應該不可能再找到紫檀木,「所有都在我這裡了。」正如同陳麗華與影星成龍因為紫檀木而成為 知交,陳麗華藉著長安俱樂部、紫檀博物館,在北京的權力核心交織出綿密又嚴謹的人脈、金脈網路,幾十年來日夜不停,而且從未出錯,一磚一瓦架構她「前無古 人,後無來者」的北京地產王朝,這才是她成為中國女首富,晉身《時代》一百大的成功關鍵。

陳麗華

出生:1941年生於北京現職:香港富華國際集團主席、中國紫檀博物館館長學歷:高中輟學,美國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榮譽博士身價:330億人民幣(約 1500億新台幣)

成就:

2008年《富比世》中國富豪榜中,名列第38 2010、2011年《胡潤》女富豪榜,名列第三2011年《富比世》100大影響力女性,名列第33 2012年《時代》雜誌最有影響力百強,名列52 7位華人 入榜2012《時代》百大人物排名 姓名 職業 入選理由1 林書豪 NBA球員 林書豪案例,足以成為所有孩童的典範。

17 曾雅妮 高爾夫球員 最年輕拿下5次重要高球賽冠軍的人,被形容「微笑能夠感染人心」。

41 蒲艾真 在美成立「全國家庭傭人聯盟」 促使紐約州率先通過家庭傭人人權法案,獲其他州仿效,使美國520萬名傭人受到保障。

45 羅聞全 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院教授 「生物金融學」創始人,認為股市不像規則可循的物理系統,比較像演化和調適的生物體系,美國財政部認同,請他成立金融研究辦公室。

52 陳麗華 香港富華集團主席 經商有道,熱心捐獻,還投資興建中國紫檀博物館。

64 習近平 中國國家副主席 今年訪美,獲得美方以最高領導人規格接待。

75 汪 洋 中國廣東省省委書記 可望給中國政治權力帶來柔化作用。

製表:賴琬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65

雜誌業如何應對互聯網帶來的威脅 非新聞就是好新聞

http://www.eeo.com.cn/2012/0615/228238.shtml

經濟觀察網 綜合報導 互聯網的發展和移動終端的興起,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像雜誌一樣的傳統媒體該如何應對傳媒生態的改變呢?順應潮流發展電子閱讀、創新商業模式轉型成為營銷服務公司,或繼續堅守迎合小眾讀者,都不失為合理的應變方式。

《經濟學人》雜誌刊文詳解雜誌業的生存現狀和發展趨勢。

「紙媒已死」在幾年前是很常見的說法。雜誌和報紙賴以生存的高額廣告費用正在向網站轉移,但收入不算多。對於出版商來說,這好像暴風驟雨衝擊他們的生意。

風暴過後,新的出版前景出現了。曾經如此統一的行業——通過共同特點和情感凝聚讀者,為他們寫作,同時銷售廣告——已經分裂成了許多不同種類。

硬新聞可能是最難盈利的。它變得越來越迅速、持續和商品化(就想食用油和大米一樣,消費者並不關心它們的出處)。除極個別情況之外,通過新聞賺錢意 味著向大眾兜售廉價的消息,通過廣告盈利;或者向小眾出售昂貴的但是重要的新聞,通過訂閱盈利。這兩種模式的競爭都很激烈;在富裕國家,很多報紙都關閉 了。

但是在雜誌中出現了一種新的樂觀情緒。受經濟衰退影響最深的北美地區,從2011年開始連續兩年,新成立的雜誌多於倒閉的雜誌。美國雜誌出版商協會(MPA)報告,雜誌受眾的增長速度快於電視觀眾和報紙讀者,尤其是在年輕群體中。(見下表)

 

 

與報紙不同,大多數雜誌的分類廣告並沒有流失到網絡,而且雜誌內容擁有更長的閱讀壽命。美國赫斯特雜誌集團(Hearst Magazines)總裁大衛·凱里說,最重要的一點,雜誌象徵願景:「它們很好的啟發了你的夢想」。人們對自己閱讀的雜誌認同度很高,所以廣告商喜歡雜 誌:德國印刷媒體出版商布爾達傳媒集團(Hubert Burda Media)的主席約翰-伯恩哈德·卡倫表示,雜誌依舊是品牌建立的核心。

奢侈品雜誌出現在新興市場,那裡迅速崛起的中產階級走入了廣告商的視野,這就是這類雜誌格外成功的原因。例如,在巴西,愛伯利爾集團創辦了家居雜誌《 Minha Casa》,在兩年內成為這個行業的領頭羊,這多虧關注了新近購房者。

回看美國。根據美國出版商信息管理局(Publishers Information Bureau,簡稱PIB)最新公佈的統計數據,雜誌廣告頁面已經連續三個季度下降。美國雜誌出版商協會的負責人尼娜·林克表示,在一定程度上,這是週期 性的,並不是數字形式廣告數量的增長的原因。

數字廣告曾經處境尷尬。在網絡上,數字廣告的價值通常只是印刷媒體上的一小部分。但是平板電腦,比如蘋果的iPad,改變了這一情況。

iPad僅僅問世兩年,大多數雜誌的ipad版本訂閱也還不足一年;美國雜誌出版商協會4月份提出平板電腦廣告的測量標準。已有一些跡象表明,廣告 商能夠接受平板電腦廣告價格高於網站價格,因為平板電腦上的雜誌與印刷版的雜誌更相似:引人入勝、設計精美,代替了網站上密集的文字和鏈接。

出版商依舊在形式方面進行嘗試:一些雜誌的印刷版和數字版基本差不多,還有一些出版商則更多嘗試互動形式。赫斯特集團的 《Cosmopolitan》雜誌發行了數字版本的《Cosmo for Guys》,為身處困擾的男士闡釋女性心裡;早期的雜誌包括3D形式的可旋轉觀看的圖片。誰說亮閃閃的雜誌沒有教育意義的?

但是,明智的出版商正在尋找更少依賴廣告商的辦法。他們寄希望與不止通過訂閱盈利,還通過其他資源盈利。如今,「你需要5到6種收入來源依保證各項業務順利進行,」 凱里先生說。由需求激發,由技術實現,雜誌「開啟了一條在幾年前根本無法想像的新道路,」林克女士說。

除了依賴讀者和選題保證發行量外,雜誌還能做什麼呢?很多雜誌正在轉型,從廣告載體變成營銷服務公司,提供給廣告客戶無限接近讀者的新方法。旅行雜 誌的網站能夠實現跟蹤,確定讀者最終是否購買了他們推銷的旅行套餐,並從中分成。卡倫先生說,「我把這個當做廣告,人們稱之為廣告的東西確實在衰落,但是 更廣泛意義上的廣告卻沒有。」

其他商業形式陸續出現,包括不斷增加的會議或者慶典活動,把雜誌名稱的使用權出售給產品,比如化妝品,與購物網站和優惠券網站的合作,比如 Groupon。一些成功的新雜誌源自電視節目,比如赫斯特集團的Food Network、HGTV(一檔家居裝飾類節目)和BBC的Top Gear(汽車節目)。很多國家的中產階級群體都在擴大,國際間的特許經營項目運行得很好;赫斯特集團的《Cosmopolitan》雜誌目前已在66個 國家發行不同版本。

還有更多玄妙的商業模式。全球性的前衛雜誌《Monocle》聲稱,其去年秋天開辦的一檔在線廣播頻道一開播就盈利了,因為傳統的商業廣播電台從未 向其聽眾傳達高端廣告客戶的訴求。《Atavist》是一本在ipad上發行的月刊雜誌,內容為非文學性深度報導。該雜誌通過授權其他人使用其ipad上 的排版軟件賺錢。

忠誠度意味著盈利

雜誌凝聚讀者的能力造就了一些小規模的、奇特的成功案例。XXI,一本法國新聞季刊,沒有廣告,沒有網絡版,只在書店銷售;看起來好像利用了法式的 文化傳統和聚集在巴黎求知慾旺盛的讀者。德國的Landlust雜誌,推崇接近自然的慢生活方式,只發行印刷版,在正式運營7年後,發行量穩定在大約 100萬本。只要有咖啡桌,人們就想在上面放點什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20

從The Daily之死談「雜誌應用為什麼爛」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13422.html
聞集團發佈 The Daily 的訃告之後,各大媒體似乎將The Daily 的葬禮開成了一個大Party,你可以在各大新聞巨頭與社交網站上看到The Daily的身影。

總的說來,The Daily無疑被媒體過分解讀了。而新聞集團,其實也已經非常簡單明了的,道出了關閉The Daily的原因:「沒能快速找到足夠大的用戶群,以保持可持續發展。」

砍掉一個項目,對於普通的公司,甚至是對蘋果來說,也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只是,The Daily自打出刊起,就被打上了iPad上第一款電子雜誌的烙印,得到這麼多的關注也有一定道理。再說了,傳媒行業向來就喜歡拿自己的行業開涮,更別說像The Daily這種「有背景」的雜誌了,可不得好好的熱鬧一回。

甭管The Daily怎麼死的,單從App上講,這絕對是個沒有主見的爛應用。 可能你早已看過太多這方面的報導,又或者,你甚至知道The Daily的爹媽其實是喬布斯與默多克,這都沒關係, Techcrunch 明星作者 MG Siegler 最近發文《雜誌應用怎麼就這麼爛》,文章裡,他以獨特的視角、辛辣的行文風格,對現下的平板雜誌應用進行了吐槽,保證會讓你眼前一亮:

好吧,The Daily 掛了。在它短暫的生命裡,並非總是充滿歡樂。如果所有人都知道這貨一年的運營成本是2500萬美元,你也不難推斷出他最終會掛掉。往高了說,事情很簡單:就是經濟效益不好。

而因為傳媒行業向來最喜歡拿自己行業開涮,所以你已經能找到關於The Daily停刊的各種分析和背後的故事了。這波吐槽殃及的對象五花八門,據不完全統計有: 新聞集團、默多克、蘋果、喬布斯、Eddy Cue、iPad、互聯網、本地代碼、Newsstand、平板電腦……款式多樣,歡迎親們隨意挑選….

而像往常一樣,當事情牽扯到蘋果的時候,著名果粉John Gruber便會撰文,他以極簡的風格,給出了最接近停刊本質的闡釋: 「don't suck 」 和「start small」 。如果你不想讓你基於平板的出版物掛掉的話,這兩句話最好貼在你的牆上。

但是我依然覺得,有幾件事情,還是非常值得吐槽,尤其針對整個Magazine 和 newspaper Apps 目前的狀況來說。如果將The Daily 與 Instapaper 創始人 Marco Arment's 自推的雜誌 The Magazine對比起來,回頭再看The Daily這檔事兒,其實原因異常明顯。

首先,如果你的出版物超了100MB,趕緊扔掉吧。你已經出局了。

老實說,當雜誌頭一次出現在iPad上的時候,其實我是抱有一定幻想的。作為一名自打年輕時,就是一名雜誌愛好者的我,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在iPad上看雜誌究竟是個什麼樣兒。然而很不幸,這些App都需要你全部下載完了之後才能看。更要命的是,一刊通常都在500 MB – 700MB之間。

我原本以為只要給他們點時間,慢慢來,他們是會做出改進的,不想,一晃兩年過去了,還是那個尿性。

說這很荒謬,那就太客氣了,因此,我想加個程度副詞「TMD」來強調一下。是的,真「TMD」荒謬。

就算那些app現在都被整合在了Newsstand app裡, 他們還是一如既往的臃腫,一些居然還越做越差。Newsstand 存在的意義,其實就是想幫助你開放後台下載,來節省用戶時間,但是,目前很少有出版物能夠有利用上這一點,有些刊物,乾脆就不能後台下載,充滿屎意。

那麼,為什麼這些出版物都這麼大呢?因為大部分的出版物根本就是直接將紙質版的內容直接轉到了電子版上,如你所見,就是一些基本的PDF,還有一些所謂的互動元素(基本上你也只能跟廣告互動)——這些互動元素會增加加載時間,並且容易導致崩潰。

然後,我們來看看The Magazine是怎麼做的。每期刊物,The Magazine都只有幾M的大小,那就意味著,它裡面沒有廣告和圖片。退一步想,即使是加了這些,我敢肯定它的大小也不會超過50M。注意,這個量只是傳統雜誌的1/10。而這換來的卻是——幾秒鐘的下載時間。而且,它的後台下載表現,堪稱完美。

一句話,Arment,他在自己一個人的小作坊裡,做出了一個比幾百萬美元的出版集團更牛逼的雜誌。而這,也與我們馬上會談到的第二點,直接相關。

為什麼這些在平板上的雜誌,無論是看起來,還是做起來都有種老派雜誌的風格?

平板雜誌大都是700M 級別,是因為出版商希望將他們紙質版上的全部內容,分毫不少的搬到電子版。這麼做,看似是對的,因為大部分內容的確也很好。只是,「做正確的事情」並不一定就是「對」,就平板雜誌來說,或者這種行為根本就是錯的。

雜誌跟報紙一樣,即將消亡。Tablets/Smartphones/Web哪一個都救不了它們。一些最好、最流行的刊物可能會堅持那麼一段時間,但這些刊物,也終將會以各自的步伐,趨向死亡。

時代變了。現在,我們獲知的消息都是實時的。並且,所有我們讀到的東西,都是數字化的。這就是為什麼Web這麼適合新興出版商的原因,這些出版商都想在實時信息上分一瓢羹,並且有些也因此得以興旺。所以,對於幾乎時時刻刻都鏈接這Web的平板來說,沒有理由不好好的利用這個速度上的優勢,並在此基礎之上,滋生出一些新的東西。

遺憾的是,雜誌和報紙都因為墨守成規而固步自封了。他們需要加入這股新浪潮。有一天,我還跟Craig Mod聊到了這個。(你們真的應該好好讀讀「all of his thoughts on 「Subcompact Publishing」」)。我在想,如果以小型的、週刊的形式,發一個Mini版本,內容是全新的,並且實時跟進,替換掉傳統的,包括你所有內容的月刊形式,會怎樣?又或者,將每月一推的龐大內容,換成一個只有4M的推送?

沒有誰會要求你每個bit 都是爆炸性新聞的,這壓根兒也不太現實。而絕大多數高質量的內容,都是長篇幅的想法和觀點論述。平板雜誌就應該放這些內容——而這也正是傳統出版商,在Web紀元來臨之前,所做的事。然而,到了出版的新紀元,這些精選的內容, 全因出版社的執拗,都被淹沒在了垃圾中。

再說,當我回想Mark Zuckerberg經常提到的一點,他說,很多服務都是將自己的產品附著在社交網絡,這樣做效果並不好。相較之下,Facebook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它並不基於任何平台,算是從頭做起的。而一個好的平板雜誌,也應該從頭來過,將紙質版直接搬過來這事兒太不靠譜兒了。

你再也不用翻頁,也沒有了分頁限制。你還可以點觸到所有內容,做抓取、縮放、水平著看等等動作。相信,只要出版社發揮想像力,他們其實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而至於The Daily,這個全新的出版物,應該是走在最前端的開拓者。相反,The Daily卻背上了老大哥新聞集團的包袱,上了路,最終,轟然倒下。

在平板雜誌這個行當混,還有一個基本的情況是,缺乏成熟的分佈模型。The Daily有10萬付費用戶,這相較iPad整體一億的用戶來說,並不值得一提。試想一下,如果他們能夠抓住10%的用戶,或者,僅僅是1%的用戶?

這個目標對於一個牛逼的,運作良好的出版物來說,並非天方夜譚。但這需要借助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來達成。有些個博客能夠做起來,也是依賴於一個生態系統,你可以通過鏈接找到他們,反之亦然。或許,Apple和其他的一些平板製造商,需要更好的語法和工具來打通出版商之間的關係,幫助他們能夠由一家的雜誌索引到另外一家。

說到底,某種程度上引入HTML,可能會是未來的一種趨勢和解決辦法,只是目前,兩大平台上的付費機制,會使得他們和出版商都更加的專注於本地App水平上的流暢體驗,因此,目前的情況並不是這樣。

「Pure Web」擁護者可能不喜歡這種想法,但倘若一直保持「Pure Web」,那就太糟糕了。某種程度上講,廣告模式其實是有用的,但是絕大多數時候,它們真的很爛。直接付款的模式,在iPad上並不能像在標準的web端那麼順暢,這也是付費機制被稱為「牆」的原因。

你應該為你喜歡的內容付一定的費用,並且這種付費方式一定要是簡單、直接的。Apple已經建立了這樣的機制,只是,出版商們似乎有使用障礙症。相比之下,The magazine已然開始盈利了。

我也時常捫心自問,我是否也可以搞個自己的刊物。而如果我真的去做一個,那它只能是跟隨The Magazine的模式:做一個為平板和智能機量身打造的,需要付費的刊物。

做這種雜誌,關鍵的點在於,你的內容必須是干貨,就是那些人們必定會讀且無法忽視的內容——這也是顯而易見的事兒。內容方面,不僅要上得了檯面,而且考慮到當下的百家爭鳴的狀況,你的內容也必須是獨一無二的。The Daily根本就沒往這方面去想。

它沒必要是最新的新聞,至少目前不需要這樣。The Daily上發佈的東西,幾乎任何內容,你都可以在其他免費的網站上,看到被編輯過的版本。而且,雜誌的內容必須聚焦在那些經由獨立作者表達的,沒法兒被純粹抄襲的想法和觀點上。

實際上,The Daily 在它還沒有上架之前就已經失敗了。他們並沒有從像Flipboard身上學到怎麼做好一個產品,並且從一開始就選錯了道。The Magazine 和 TRVL 現在已經示範了該怎麼做。其他的出版商,相信很快會跟從並且擴大這種做法。並且我猜它們中的一些,最終會賺到百萬的付費讀著。

很可能有些名字你現在已經聽過了,只是有些人就是不會意識到——永遠不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