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TMT投研小技巧】尋找高科技企業的業績彈性和避免踩雷 為夢想轉型

http://xueqiu.com/1208469199/25813193
TMT行業一個特點就是研發投入大,比如華為,雖然規模已經這麼大了,每年仍然堅持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而A股中很多小市值的高科技公司,他們的研發收入比更是高達20%,甚至30%,而利潤率有時候才5%不到,那麼從會計的角度研究研發費用的變化和處理,從而發掘他們業績的彈性就變成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了。
      因為研發投入總是先於收入放量,所以當研發成果帶來收入大幅增長的時候,研發投入並不會等比例增長,從而導致管理費用率(研發投入屬於管理費用)顯著下降;加上原本的淨利潤率基數低,那麼業績釋放就顯得是那麼的富有彈性了。

      舉個例子,$天喻信息(SZ300205)$  今年翻了有5倍了吧,截止三季報,收入增長90%;但是業績增長了572%;那麼這麼巨大的業績彈性是不是完全不可預測的呢?如果你打開它的2012年年報;你會發現:去年它的管理費用率是18.4%,研發收入比是12%左右,同時,它在會計上處理相當保守,把所有研發投入全部費用化,資本化為0%;於是,扣非後淨利潤率只有不到3.5%;
     作為一個製造金融IC卡的公司,在去年大家都知道今年金融IC卡的收入肯定會放量,比如大家都看好收入會增長一倍,但是如果你沒有發現這個彈性,你會武斷的認為硬件製造毛利總是下降,所以業績增長會小於一倍,那麼一看認為估值沒吸引力,於是錯過了大牛股。事實上,今年三季度它的管理費用率已經降到11%,同比減少了7個點;儘管它的毛利率確實下降了一些,但最終這7個點中有3-4個點反應到了淨利潤率中,一下淨利潤率就提升了一倍到7.5%左右,帶來了極大的增長彈性。如果你持續跟蹤,你就會發現這個邏輯還在延續,明年也許仍然值得期待。

     那麼是不是我們就專門去找研發收入比巨大的公司呢?不是的,這裡要引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計概念:研發資本化。
     在中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中,研發費用可以分為研究階段費用和開發階段費用,研究階段費用必須當年全部費用化進入損益表,而開發階段的費用可以根據各個公司一定的判斷標準選擇費用化進入當期損益表,或者資本化進入當期的資產負債表中的「開發支出」科目,如果資本化了,那麼當相應的項目開發完成達到可投放市場銷售的時候,相關費用從「開發支出」科目進入到「無形資產」科目,並根據各個公司自己的攤銷策略決定在多少年內攤銷掉。而北美會計準則中是不允許研發資本化的,所以中概股都沒有這一項。
     綜上,我們可以發現,研發費用的會計處理是帶有很多上市公司主觀判斷因素的,那麼,就為操縱業績提供了可能,比如為了降低股權激勵門檻,基準業績年份加大費用化比例,做低業績,而股權激勵實施後,通過加大資本化比例來粉飾業績等。
     作為投資者,我們該如何衡量高科技企業的研發費用資本化是否合理,帶來業績彈性,還是有粉飾業績嫌疑,埋了地雷呢? 研發資本化的實質是通過將研發費用轉為無形資產,未來分成幾年攤銷,從而延遲研發費用的確認時間,寄望於研發成果帶來市場收入大幅增長的時候,再確認這個費用。為此我設計了一個指標:
     「研發投入去化率」  = (當年費用化進入損益表的研發費用 + 自主開發無形資產當年的攤銷額)/當年研發投入。
     這個指標越高,說明公司的會計處理越保守,在研發的產品還沒有帶來收入增長前,已經把費用都確認了,於是未來的業績增長彈性也越大;這個指標越低,說明公司的會計處理越激進,寄望於研發的產品能帶來收入的大幅增長,那麼,一旦研發失敗,或者市場推廣不力,收入未能有效增長,那麼業績將因為無形攤銷額逐年的增長而大幅下滑,不幸踩響地雷。

     最後,通過一正一反兩個例子來說明下這個指標:
     $啟明星辰(SZ002439)$  2012年年報顯示研發收入比為19%,主營利潤率才6.5%左右,其報表披露的自主開發形成的無形資產分3年攤銷。其研發費用化比例72.5%,無形攤銷佔研發投入比21%左右,故「研發投入去化率」為93.5%左右;2013年半年報顯示,其研發費用化比例進一步提升到77%左右,無形攤銷佔研發投入比也提升到21.5%左右,故「研發投入去化率」為98.5%,已經接近100%了。而實際上我們瞭解到一款網絡安全產品的生命週期一般不只3年,因此啟明是通過加速攤銷使得去化率達到接近100%,會計處理偏保守,如果未來在國家重視網絡安全的大背景下,一些新研發產品帶來銷售收入的快速增長,那麼它的業績增長彈性會很大。

     $科大訊飛(SZ002230)$  2012年年報顯示研發收入高達29%,主營利潤率卻有15%左右,其報表披露的自主開發形成的無形資產分2-5年攤銷。其研發費用化比例只有45.5%,加上無形攤銷後,「研發投入去化率」在59%左右;2013年中報提高到73%左右;那麼,結合實際,我們就會發現這家公司也許走進了不斷提升語音識別度的技術牛角尖中,商業模式不清晰,市場收入始終沒能贏來爆髮式增長,與此同時,激進的會計處理,讓巨額的研發費用通過資本化積累在無形資產中,需要通過未來幾年攤銷掉,看上去現在主營利潤率高,但是未來幾年如果收入無法爆發增長,那麼可能步入業績停止增長,甚至倒退的境地。難怪雪球各位大牛都一致看空該股,原來是這麼大一個地雷。

  通過這些例子,你看懂了嗎?這就是我的一點TMT投資技巧,希望大家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699

陸企出國圈錢 歐洲股神也踩雷

2014-01-06  TWM
 
 

 

過去五年,陸企瘋狂進行海外掛牌上市,總共有四百三十四家企業海外募資,現在,這股紅潮終於要大舉進軍台灣。

最早,陸企以香港、美國等交易所為大宗,但是近兩年來,美國監管政策趨嚴、維護費用高昂,赴美IPO(首次公開募股)的代價逐年上升,陸企也開始尋找新的出路,轉戰第三地,包括德國法蘭克福交易所、英國創業板AIM,以及南半球的澳洲交易所等,台灣更首度成為陸企掛牌的焦點。

長期耕耘陸企來台上市業務、永豐金證券承銷業務部資深專案經理吳卓威指出,中國具有上市資格的公司,至少還有三千家,相當於台灣現有上市櫃公司的兩倍。這三千家企業,無法由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全數吸收,因此,陸企進軍全球各地交易所仍然是未來的趨勢。

陷阱一》做假帳,美加星爆財務造假

這些大陸公司「出國圈錢」後,後續卻爆發一連串的亂象,不少風光上市,最後狼狽下市。最常見的是假帳風暴,三年前在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地上市的陸企,財報造假連環爆,曾經被稱為避險基金之王的鮑爾森(John Paulson),也曾因投資中國嘉漢林業跌跤,損失高達四億六千萬美元。

在加拿大上市、被喻為史上最大騙局的嘉漢林業,曾吹噓公司市值超過六十億美元,二○一一年七月遭國際知名市場研究機構渾水(Muddy Waters)公司揭穿詐欺和誇大市值後,股價一瀉千里。經過超過七個月、耗資五千萬美元的內部調查之後,嘉漢林業最終面臨詐欺指控,並聲請破產。

有「歐洲股神」稱號、富達國際投資總裁安東尼.波頓(Anthony Bolton)也曾經因為投資陸企,踩到財報造假地雷,結果大栽跟頭。

「在中國,要分辨人言對錯,是極大的挑戰。」波頓為了探知陸企虛實,曾雇用五家研究機構對他所投資的公司進行更深入調查,結果卻令人震撼。他發現,自己投資的一家公司擁有的店數其實不到聲稱的一半,而另一家公司宣稱的四大客戶,有三家是子虛烏有。

陸企一連串的財報造假,讓原本看好中國股市、二○一○年四月在香港成立富達中國特別時機基金的波頓,最後因為面臨投資失利,而於二○一三年六月黯然宣布隔年退休。

陷阱二》缺誠信,掏空虛報屢見不鮮

陸企赴海外掛牌的第二個亂象,就是經營者的誠信危機。過去兩年,接連爆發了大陸公司高階主管挪用資金、遭到詐欺指控的醜聞,讓國際投資人對中國海外上市企業的誠信大打問號。

同樣在美國上市,來自中國山西的普大煤業,兩位主管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控告涉嫌掏空與侵吞公司資產;中國能源技術公司也因主管侵吞數千萬美元公款、虛報資產價值等罪名而遭控告。

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資龍籌股凱欣達數碼娛樂則因申報不實,在二○一一年被新加坡證交所抓包。這家來自深圳的面板公司,即便已結束所有業務,僅維持現金流,卻未及時公告,而且,帳面現金及銀行餘額申報為人民幣十一億元,事實上僅有人民幣九千三百萬元。此外,凱欣達在二○○七年遭飛利浦控告侵權、美國法院判賠逾兩億美元,也未按規定揭露。

種種中國企業經營者的誠信及管理問題,加上部分公司申報標準太鬆散,讓投資市場越來越失去信心,進而造成這些陸企股價大跌,套牢一缸子投資人。

陷阱三》靠包裝,風光上市狼狽下市

陸企海外上市的第三個亂象就是,有些陸企為求風光上市,不惜精心包裝財報,包括誇大市占率、過度美化帳面等,上市後卻業績縮水,甚至繳不出財報,即使上市時曾經一度繁華,讓投資人獲得豐厚回報,最後卻陷入谷底,落得「風光上市、狼狽下市」。

例如,第一家在美股上市、頂著「中國B2C電商第一股」的麥考林,在二○一○年風光上市後,短短不到三年,二○一三年六月即面臨下市危機。麥考林在上市前,為美化帳面而擴張,加上IPO資料「過度包裝」,曾遭投資人提告,以致股價重挫,目前已瀕臨下市,讓投資人損失慘重、欲哭無淚。

「陸企來台上市的需求很大,但風險也相當高。」康和證券承銷部副總經理呂素玲指出,有些中國馳名企業,台灣可能連聽都沒聽過,但他們單做一、兩個省的生意,營業額和獲利就很驚人。面對這些企業,台資券商要花更多時間才能深入了解,更別說資訊不足的投資人。

其實海外掛牌的陸企,當中也不乏好公司,例如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搜尋引擎龍頭百度、入口網站新浪等,不過陸企屢次爆發弊端,已經讓許多投資人在心中投下不信任票。

未來一年,仍在排隊上市的陸企將大舉來台上市籌資,如何看清楚財報陷阱、公司治理和誠信等問題,是投資人面對陸企身分的F股股價大漲效應下,應該注意的風險。

【延伸閱讀】中國企業國外掛牌,以港、美為大本營——2013年陸企海外IPO家數

交易所:香港陸企IPO家數:63產業特色:地產、金融等大型國企為主

交易所:美國陸企IPO家數:8產業特色:網路、科技為主

交易所:台灣陸企IPO家數:4產業特色:科技、服飾

交易所:英國陸企IPO家數:3產業特色:紡織、光電、石化

交易所:澳洲陸企IPO家數:3產業特色:紡織、電信、網路

交易所:德國陸企IPO家數:2產業特色:服飾、肉類零售

註:統計數據自2013/1/1至2013/12/31資料來源:China Venture 整理:鄧麗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45

“兩房”股價暴跌40% 鮑爾森艾克曼等大佬踩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921

周三,“兩房”普通股重挫40%,優先股暴跌50%。此前其投資者起訴政府,認為股利和清算具有優先受償權,而當前“兩房”盈利幾乎都歸政府。投資者遞交了約20起訴訟,法院判決第一起訴訟投資者敗訴。鮑爾森、艾克曼等大佬都持有大量“兩房”頭寸。

liangfang40

金融危機以來,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利潤幾乎都上繳給美國財政部,作為當初美國政府與“兩房”達成的救助協議的一部分。一些投資者認為股利和清算具有優先受償權,他們應獲得部分股利,因此起訴美國政府。

“兩房”股票的投資者中有不少著名對沖基金,如鮑爾森、Pershing Square基金的Bill Ackman,Fairholme基金的Bruce Berkowitz,Perry資本的Richard Perry等。這些投資者起訴政府,認為政府打破了合約,非法獲得了本應歸屬投資者的企業利潤。

根據彭博新聞社,投資者們一共遞交了約20起訴訟,涉及330億美元“兩房”盈利。法院判決第一起訴訟投資者敗訴,這對其它訴訟而言不是好的征兆。

盡管多位對沖基金經理踩雷,但艾克曼的損失是最慘重的。根據對沖基金披露給政府的持倉數據,艾克曼的基金持有6350萬股房地美,1.15億股房利美。

另一位大佬Berkowitz曾表示,他和其他投資者們希望買下“兩房”,對其資本重組,轉化為私營公司。不過這個提議沒有受到美國政府官員的歡迎。Berkowitz持有3700萬股“兩房”股票,1.18億股優先股。

鮑爾森持有“兩房”優先股。

周三,房利美股價跌至1.7美元,昨日收盤為2.69美元;房地美跌破1.7美元。今日,“兩房”優先股更是重挫幅度達50%。私人投資者總共持有面值330億美元“兩房”優先股,而這些有被清零的可能。

房利美股價走勢:

fanniemae

房地美股價走勢:

freddiemac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793

2015年,中國進入“踩雷”高發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40

招商銀行在最新的 報告中稱,隨著未來信用環境的趨勢性收緊,非政府類債務將成為“雷區”,明年有可能進入“踩雷”高發期。

招商銀行高級分析師劉東亮指出,今年以來,信用環境不斷趨緊,以超日債為開端的違約、準違約事件不斷爆發,銀行不良率明顯攀升,一些資質較差的民營企業債發行困難。

信用環境好轉的決定性力量是宏觀經濟的回暖,但目前來看,這一點至少在明年年中之前不大可能實現,而且從歷史經驗來看,信用環境的好轉通常滯後於宏觀經濟的回暖。

他提到,明年部分相關行業的去產能、去杠桿將繼續,這將成為信用事件爆發的策源地之一。

另外,華爾街見聞曾介紹過,未被納入預算管理的城投債很有可能因為無政府背書而出現違約。城投債已經迎來了分水嶺:

中國本月公布城投債新規,欲劃清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城投債歸屬,上萬億未被納入地方預算管理的存量城投債的違約風險將隨之增加。

城投債經分類後,列入地方政府一般債務或者專項債務,則其債務償還納入地方政府全口徑預算管理,信用品質等同於當地政府的信用品質,債券安全性較高。

然而,未被納入方政府全口徑預算管理的部分城投債,在城投企業整體盈利能力很弱、再融資環境有所收緊(特別是在城投債重要監管機構近期收緊企業債發行)、償債高峰期陸續來臨(2014~2015年待償還城投債金額約2500億元/年,2016~2017年待償還城投債金額約3500~4000億元/年)等背景下,不排除個別城投債,因無政府信用背書而出現違約。

招商銀行稱,因即使明年年中宏觀經濟開始向積極方向轉化,但信用風險上升仍將繼續,至少會持續至明年年底,甚至更久。

在分析信用風險繼續上升的邏輯時,劉東亮認為:

1,信用風險的下降有賴於債務鏈條的松動,也即資金可獲得性的提高,但目前形勢可能剛好與此相反,實體經濟獲得融資的難度還有所加大。這一方面與金融機構的風險偏好明顯下降有關,另一方面在於影子銀行的過快收縮似乎也加大了實體經濟融資的難度。

2,信用風險的下降還有賴於融資成本的下降,以減輕財務成本壓力。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如何降低貸款利率將成為政策的重中之重,我們預計明年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將會較今年有所下降,但可能存在一個動態博弈的過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367

年底P2P平臺再現“跑路潮” 投資者如何避免踩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1/4040191.html

10月份以來,出現問題的P2P平臺數量再創歷史新高,10月份就出現了35家問題平臺,單月問題平臺數量居歷史第一。11月份以來也已經有7家P2P平臺暴露問題。

底臨近,P2P行業的跑路潮再度來襲。

根據網貸之家的統計數據,10月份以來,出現問題的P2P平臺數量再創歷史新高,10月份就出現了35家問題平臺,單月問題平臺數量居歷史第一。11月份以來也已經有7家P2P平臺暴露問題。

跑路潮愈演愈烈背後的主要原因是什麽?

民貸天下的副總裁張林東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財商》記者專訪時稱,P2P跑路潮的出現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部分目的不端正、經營能力有限以及投機的公司進入,導致整個行業魚龍混雜,素質良莠不齊。“詐騙、挪用資金導致提現困難、平臺運營出問題,是P2P跑路潮背後的三大原因。”

但P2P行業熱度依舊不減。易觀國際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我國P2P網貸市場急劇擴張,市場交易規模由第二季度的381億增加至第三季度的579.1億,環比增長52%。

與此同時,各路資金也在前赴後繼搶灘P2P地盤。今年以來,有超過40家主流機構紛紛涉足P2P網貸行業,包括產業資本、銀行、券商、基金等傳統金融機構。據悉,到年底,銀行系P2P公司有望超過30家,而目前銀行系P2P公司僅有7家。

“P2P目前仍然屬於競爭的藍海市場。”張林東對記者表示,預計政府的監管措施很快將出臺,未來整個行業會越來越規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

而面對當前魚龍混雜的P2P行業,在1300多家平臺當中,投資者怎樣才能躲避“地雷”,選到靠譜的P2P平臺?

民貸天下的產品研發與創新總監吳李渺表示可以從四個方面對P2P平臺進行評估。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考核P2P平臺的風控能力,風控手段是否專業,防範措施是否充足,一旦出現借款人未能如期還款時會怎樣處理,這一點至關重要。

其次,要了解這家P2P平臺的背景,註冊資金是否雄厚,有沒有過億,是不是實繳資本,有沒有政府背景,是否有銀行專業風控等。

再次,要了解公司的管理團隊,一般而言,那些管理團隊素質較高,擁有高學歷,名校出身,既具備金融背景,又有互聯網從業經驗的平臺值得投資人認真考慮。

最後,要了解P2P平臺的壞賬率,一般選擇壞賬率低的P2P平臺。

在具體項目的選擇上,吳李渺則指出,投資者要理性看待項目投資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年化收益率在6%~18%之間較為合理,“收益越高,風險越高”。


(編輯: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311

“倒黴”的鮑爾森:兩次踩雷 三只基金排名墊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156

john-paulson-18

鮑爾森(John Paulson)旗下的三只基金進入匯豐2014年業績最差的基金前十名。

它們分別是Paulson Recovery、Paulson Advantage和Paulson Advantage Plus,資產規模達45億美元,而鮑爾森對沖基金管理的總資產為191億美元。

盡管鮑爾森的其他基金並沒有入選該排名,但是今年它們的表現並不出眾。

華爾街網站上月介紹過,美國生物制藥企業AbbVie發布消息稱,公司將重新考慮與英國制藥商Shire540億美元的並購協議。 聲明發布之後,倫敦證券交易所的英國Shire制藥股價暴跌23%,美國上市的Shire股價跌幅更是達到29%。 

由於鮑爾森對沖基金最大的一筆股權投資就是Shire,BusinessInsider(BI)根據彭博的數據推算,鮑爾森當天賬面損失高達7.8億美元。

本月初鮑爾森再次踩雷。因三季度虧損8.44億美元,保險公司Genworth股價暴跌38.45%。而彭博社整理的數據顯示,鮑爾森基金恰是Genworth的第一大對沖基金股東,持900萬股,約1.81%的股份。按此計算,僅在該股上,鮑爾森單日損失超過了4800萬美元。

BI還報道稱,鮑爾森旗下規模達51億美元的企業債基金上月虧損了6.8%。

此外鮑爾森還有黃金基金。年初金價位於1201美元/盎司,年內最高漲至1392美元,現在仍然交投於1200美元。鮑爾森去年告訴投資者,他可能不會加倉黃金。

screen shot 2014-11-24 at 10.45.40 am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720

股神又“踩雷”:IBM暴跌讓巴菲特一天損失8億美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8704.html

股神又“踩雷”:IBM暴跌讓巴菲特一天損失8億美元

一財網 呂行 2015-07-22 18:32:00

分析人士指出,IBM第二季度營收低於分析師的平均預期,是導致公司股價暴跌的直接原因,而目前正處於轉型階段的IBM何時能擺脫業績下滑厄運,還難以預知,因而投資者的信心受到了較大的打擊。

股神與散戶的區別在於不會像韭菜一樣被市場輕易割掉,不過,股神也有失誤,並且可能同樣損失重大。

昨日,IBM股價在紐約上市股票收盤時大跌5.85%,共下跌10.15美元,報收163.07美元。而截至第一季度末,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持有7957萬股IBM股票。這也就意味著該公司股票的下跌導致股神一天之內損失8.07億美元。

對此現象,分析人士指出,IBM第二季度營收低於分析師的平均預期,是導致公司股價暴跌的直接原因,而目前正處於轉型階段的IBM何時能擺脫業績下滑厄運,還難以預知,因而投資者的信心受到了較大的打擊。

昨日IBM發布了截止6月30日的2015財年第二季度財報。報告顯示,公司該季度總營收為208億美元,同比下滑13%;凈利潤為35億美元,去年同期為43億美元,同比下滑17%;合攤薄後每股收益3.58美元,同比下滑15%;其每股盈利為3.5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4.12美元。

值得註意的是,這已經是IBM公司第二次令巴菲特一天之間損失超過8億美元了,去年第三財季,IBM利潤驟降99.6%,導致股價大跌7.11%。結果導致巴菲特在一天內損失了8.8億美元。

“上次大跌之後,巴菲特對IBM股票進行了增持,持股量增加了3%。但他可能沒有想到,這次又遇到了業績低迷和股價下跌的情況。”上述分析人士指出,同時巴菲特目前也是IBM最大的股東,較第二大股東多持有近2000萬股。

在今年早些時候巴菲特增持IBM股票,他顯然旨在進行長期投資。今年5月,他表示,他預計長期將從IBM上賺得“可觀的”利潤。

不過,巴菲特最近一段時間遭遇的尷尬境地還不僅如此,他曾在今年致股東的信中承認,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對英國連鎖超市樂購(Tesco)的投資犯下了“巨大的錯誤”。對樂購的投資導致其虧損4.44億美元。

業內人士指出,IBM公司營收下降一方面來自於其斥資處理了諸如半導體這樣的虧損業務,將其交給其他公司接管;另一方面則在於IBM所押註的雲計算、安全軟件等業務,盡管該部分增長了20%,但並未抵消處理虧損業務所造成的損失。

另外,路透社在報道中分析指出,IBM繼續剝離低利潤業務影響了營收,而強勢美元亦給其業績造成壓力:鑒於IBM一半的營收來自海外市場,強勢美元讓IBM的業績繼續承壓。財報顯示IBM來自美洲地區和亞太地區的營收分別為98億美元和43億美元,而亞太地區的營收下滑比例最高,達到19%。

資產管理公司Belpointe Asset Management首席策略師大衛-尼爾森(David Nelson)稱,他認為IBM面臨的挑戰在於,重要業務的增長能否抵消其他業務滑坡帶來的不利影響。

不過,美股二季度的整體業績不如預期,湯森路透數據,標普500指數成份股企業的6月該季度盈利預計下滑1.9%,較7月1日時預期的盈利下降3%略有改善,但遠低於1月1日時預估的上升5.9%。

盡管迄今已公布業績的企業中,70%的盈利好於分析師預期,高於63%的1994年以來均值。 不過,53%的企業營收高於預估,低於61%的2002年來均值。第二季美國企業營收跌幅預計將為近六年來最大,部份原因是美元走強,降低了美國企業海外收入的價值。

編輯:呂值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48

拖延交屋、產權不清不楚、超收服務費…… 海外置產頻頻踩雷 政府管不到?

2015-08-17  TCW


近年打出「三年五%高額投報率」的海外房地產投資,透過名嘴與台灣仲介公司強力促銷,去年交易金額就高達七四○億元,但仲介非法賺差價問題嚴重,訴訟案件激增,已經成為房市亂象。

撰文•梁任瑋

海外置產亂象連環爆,消基會日前就接到近年第一宗海外不動產申訴案。多位消費者一同購買英國不動產物件,一戶四萬英鎊,保證一年投報率一○%,共保證十 年,此外建商提供買方可以預收租金四年,一年租金保證四千英鎊,共一.六萬英鎊,預收的租金可從售價扣除,等於一戶價格為二.四萬英鎊(約一二○萬元新台 幣)。

開發商告知,因預收四年租金,所以要等到第五年才開始收到租金,租金起算日為契約日起算四年後開始。

由於申訴者與開發商是在二○一四年五月十九日簽訂合約,不過,卻直到一四年八月一日才拿到產權,與當時給的銷售簡介內註明只需兩周明顯不符,且到一五年四月底時,仍有部分合約文件尚未取得,本應在兩周內完成過戶手續,卻拖了將近一年。

亂象》證照沒人管

無法令規範、也不取締非法直到一五年三月二十六日,開發商才告知此物件分為第一期與第二期,第二期要等到一五年六月三十日才完工。然而,去年都已經付完房 屋的錢,去年到今年不算租金,等於租金起算日為一五年而非一四年,租金要從一五年起算四年,損失一年存款利息約一.五萬至二萬元新台幣,台灣開發商也沒有 做到把關。

任職於房仲業二十餘年的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委員張欣民指出,這宗申訴案就充分點出典型海外不動產交易過程容易產生的風險。第一,拖延交屋時程,延誤出租時 間,「由於建物在海外,消費者無法自行掌握進度,幾乎都要依賴仲介轉告,一旦出事,容易發生交易糾紛。」其次,簽約後,海外建商才說明建案是分期開發,這 又產生第二個風險:開發商沒有盡到告知義務,律師在簽約時也未盡到審視合約內容責任,涉及買賣不實及詐欺嫌疑。

第三,建商打出十年一○%的高額投報率吸引消費者,還可以從房價中扣除,某種程度其實是消費者自行買單,建商很有可能墊高房價後再銷售,十年一○%的租金收益,只是分期撥還消費者購屋款而已,若事後建案空置無人承租,保證租金收益都是空話。

「消費者是和海外建商簽約,如果真的出現交易糾紛,買方很難要求台灣仲介負起責任。」一位房仲業者指出。萬一發生交易糾紛,或者投資報酬不如預期,消費者必須自己負責後續租售事宜,兩地奔波勞民傷財。

「海外基金公司要在台灣賣基金,也必須經過金管會核准才能上線,廣告上也會放警語,但金額比基金高出數十倍的海外房地產,卻毫無制度約束,讓消費者暴露在危險之中。」永慶房屋總經理葉凌棋直言。

目前市場充斥非法銷售海外房地產業者,嚴重破壞交易秩序,但業者之所以猖狂,正是因為地政司無具體取締動作,也沒有法令規範銷售海外不動產一定要有合法證照,才讓業者大膽遊走法律邊緣。

手法》一條龍銷售

五星飯店、名嘴、海外看屋根據《今周刊》調查,房仲銷售海外房地產已形成一條龍模式,三大必備元素為五星級飯店說明會、名嘴證言、海外看屋團。

以今年七月為例,由業者舉辦的台北市大小海外房地產說明會,就高達十五場以上,平均兩天就有一場,地點不乏選在下午場地費高達三十萬元的台北文華東方酒店,手筆之大令人咋舌。

房仲業者透露,「羊毛出在羊身上,」仲介業者既在五星級飯店辦高檔說明會,又打出送旅遊、送機票的宣傳,其實都是很高的成本,以帶客戶赴東南亞看屋,還包 吃包住計算,一位至少要五萬元團費,再加上打廣告、業務員獎金,一位客戶的行銷費用約十萬元,「這些其實都已算在房價內,讓消費者買單。」張欣民表示,目 前消費者購買海外房地產糾紛比例最高的,就是不肖業者賺高額差價,消費者明顯買貴,其中,又以房地產經紀制度尚未發展成熟的東南亞國家最嚴重。

記者實際參加一場由房仲公司辦在台北遠企的馬來西亞房地產VIP投資說明會,不到下午兩點,會場就坐滿不少投資人,開心地吃下午茶點心,活動上半場先由某 財經名嘴說明下半年全球景氣、股市與基金的投資展望;下半場則出現馬來西亞建商代表,以帶著東南亞腔調的國語介紹預售案,最後還舉辦抽獎活動,把氣氛拉到 最高點。

「名嘴介紹一戶成交,佣金是成交總價的二%,以一戶成交金額一千萬元新台幣計算,介紹費是二十萬元。」一位曾經被海外地產仲介公司邀請代言的房市名嘴透 露,目前海外地產幾乎都搭配名嘴代言吸買氣,雖然高額介紹費相當誘人,但他深知海外購屋風險不少,因而拒絕替廠商背書。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規定,仲介服務費收取上限不得超過六%,雖然很多房仲業者銷售海外房地產未另外收服務費,但內行人都知道,仲介已將這筆費用算在成交總價內,多數均超過一○%,而且仲介也未主動揭露說明,買方買貴而不自知。

「業者有無從中賺取差價?消費者其實很難查證。」前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吉家網總經理李同榮坦言,東南亞國家並沒有完整的實價登錄系統, 買方沒有管道研究區域房價行情,更何況語言不通,消費者是處於資訊不對等的狀態,雖然有些代銷公司會提供中文譯本合約書,但他提醒,「中文合約是建商提供 的,律師也是建商代表,不見得是站在消費者立場服務。」

風險》差價難查證

東南亞國家無實價登錄系統事實上,連台灣都時有耳聞「一案建商」(建商為特定建案專門成立一家公司)因資金問題,無法將預售屋完工,而捲款潛逃的交易糾紛,在海外置產更得注意經濟犯罪,以及法律管轄問題。

世邦魏理仕前投資總監陳俊逸以親身遭遇為例,去年他曾打算購買一戶澳洲墨爾本預售屋與車位,都已經付了訂金,等到要簽約時,澳洲建商才告知沒有車位可以 賣,但成交總價不變,等於房價硬生生被調高二五%,「如果連墨爾本資訊如此透明的國家,都會發生這類糾紛,其他制度不健全的國家更難以想像。」幸好,後來 澳洲建商願意取消交易,並退還他全額訂金。

陳俊逸說,每個國家的不動產經營管理制度落差大,甚至連一個國家內,不同城市的法規都不盡相同,例如外國人不能買越南房地產的所有權產品,但很多業者根本沒有告知消費者這個情況,為了成交,未說明背後隱藏的風險。

對於海外房地產亂象,內政部地政司長王靚琇指出,房仲業經營海外不動產仲介業務,應該向買方充分揭露相關資訊,例如:當地實際交易價格、取得不動產產權性 質、持有期間的稅費負擔、轉售稅賦或限制條件等,如果交易過程使消費者權益受損,房仲業者應該負起連帶賠償責任,主管機關也可以依照違規情形依法裁罰。

專家:進場之前,先想出場當海外置產成為顯學,消費者跨海投資之前,最好掌握「看得到、養得起、賣得掉」三原則,才能降低風險。

「只要有一個環節不清楚,就不要去。」經常遇到民眾詢問海外置產問題的大聲行銷總監田大權說,很多人連去宜蘭、高雄購屋都會思考再三,卻只花一個下午的時 間,就決定去東南亞買房子,「看得到」絕對是投資房地產最重要的課題,畢竟海外距離遠,物業管理鞭長莫及,如果無法隨時掌控,最好不要亂出手。

此外,房地產買賣牽涉匯率、利率與稅率三率波動,尤其是匯率風險,沒有任何建商與代銷公司可以給消費者保證,但購買海外不動產,大多需要用當地貨幣交易,一旦匯率走向波動大,不但可能造成損失,甚至連利率大幅調升,都可能會面臨「養不起」的窘境。

最後,這波海外置產的買方,九成都是以投資出租為主,很少人會真正搬過去住,最終目的就是要獲利了結,以很多東協國家來台銷售的預售屋為例,不乏剛開闢的 新興重劃區,實際人口不足,買方都是無自住需求的投資客,將來若想轉賣,根本找不到買方接手,很容易陷入流動性不足、「賣不掉」的套牢危機,消費者不可不 慎。 (梁任瑋)想當海外包租公,防踩這些地雷

項目 地雷

銷售業者 ● 非法房仲業者、無不動產經紀人證照,業者若倒閉,消費者投訴無門● 魚目混珠,假冒大品牌公司名號對外銷售交易安全 ● 海外預售屋無履約保證● 國外不動產稅費未說明清楚

● 業者從中賺取差價

● 預售合約「紅單」(預售屋接待中心

使用的購屋預約單)交易

● 仲介收取過高服務費

政策法令 ● 外國人買屋稅率較高● 房屋產權類別、使用年限限制● 無法在當地直接取得貸款資料來源:消基會 整理: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71

雲南煤化債務違約發酵 中融與中信6.43億信托"踩雷"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1-22/964323.html

對於目前相關信托產品的兌付情況,記者並未能從中融信托獲得回應,而中信信托一位內部人士表示,雲南煤化違約事件和中信信托"好像沒有太大關系","應該不會"涉及公司產品兌付,但具體情況需了解後回複。

每經記者  嶽琦

作為雲南最大煤企、雲維股份的實控人,雲南煤化工集團(以下簡稱雲南煤化)債務違約不斷發酵。在這場涉及13.05億元的債務違約事件中,信托機構"踩雷"備受投資者和市場關註。

近日,雲南煤化在上海清算所官網公布其債務違約情況,截至今年10月30日,公司及子公司債務逾期13.05億元,其中包括中信信托和中融信托的6.43億元信托融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中融信托和中信信托都曾分別發行名為"中融-源信1號信托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以下簡稱中融源信1號)和"中信國企1號東源公司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以下簡稱中信國企1號)信托貸款產品,用於雲南煤化一家全資子公司東源煤業發放流動資金貸款。

對於目前相關信托產品的兌付情況,記者並未能從中融信托獲得回應,而中信信托一位內部人士表示,雲南煤化違約事件和中信信托"好像沒有太大關系","應該不會"涉及公司產品兌付,但具體情況需了解後回複。

事實上,近年來礦產化工領域信托產品兌付危機時有發現,而信托"踩雷"將涉及眾多普通投資者。按照雲南煤化"通過貸款償還信托、租賃債務"的債務重組思路,相關信托產品觸發延期風險似乎已經成為大概率事件。

債務違約信托"踩雷"

在行業低迷和高管貪腐事件的雙重打擊下,雲南煤化昔日的融資"財技"如今已經成為違約風波中的棘手問題。

雲南煤化此次13.05億元債務違約中包括中信信托和中融信托的6.43億元信托融資。此外,多家銀行金融機構也同時"躺槍"。而雲南煤化還面臨著近200億元的短期借款,且大部分將於年內到期。

從雲南煤化的融資結構不難發現,其近年來的"財技"頗高,"短貸長用"的無奈之舉下,為其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包含了多家國有大行及股份制商業銀行。

除銀行"躺槍"外,信托融資成為雲南煤化最大的違約類型。記者從中融信托和中信信托官網查詢發現,目前兩家機構公開披露的涉及雲南煤化信托產品即為"中融源信1號"和"中信國企1號",擬發行規模分別為不超過7000萬元和5億元。

此外,雲南煤化2014年報顯示,其長期借款中的信托借款為6.6億元,包括招商銀行昆明分行3筆信托借款共計約6億元,今年12月27日到期,年利率達11.58%。英大國際信托公司1筆信托借款約1.6億元,2016年9月到期,年利率10.8%。

據英大國際信托官網披露,該公司於2014年9月成立"英大信托-東源煤業信托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發行規模約1.6億元,資金用途為一次或分次向雲南煤化全資子公司東源煤業發放貸款,預計最高年收益率在9%~9.5%。

在對相關信托產品推介文案中,雲南煤化頭頂"省屬特大型骨幹國企、中國企業500強、總資產接近700億元、公開市場評級AA"等諸多昔日光環,但當違約危機爆發時,雲南煤化的盈利能力、資產規模和信用評級早已不比當年。

"該延期可能導致委托人或受益人無法在預計存續期限內實現信托收益,從而使委托人或受益人遭受損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取的信托文件顯示,"中融源信1號"的風險提示稱,盡管設置了擔保措施,但如果預計存續期限屆滿時,本信托計劃項下現金類信托財產不足以支付受益人預期信托利益且信托財產未變現完畢的,本信托計劃自動進入延長期。

信托“輸血”風險較大

記者註意到,"中信國企1號"的公開信息顯示,該信托期限為18個月,自信托計劃2014年6月成立起每滿6個月進行一次信托收益分配。而"中融源信1號"公開信息顯示,該信托期限為1年,此前預計於今年6月結束,兩只信托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均為9%。

此次雲南煤化披露的信托融資違約是否涉及上述信托產品?這是否意味著相關信托產品的收益受到影響?對於目前雲南煤化面臨的窘境及其對信托產品收益的影響,記者並未在上述信托公司官網查詢到相關公開信披。

11月2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方聯系上述信托機構但未能獲得回應。而上述中信信托內部人士則以出差為由未做更多回應。但記者註意到,中信信托與雲南煤化的業務往來頗為頻繁,中信信托似乎從中獲益頗豐。

雲南煤化2014年報顯示,其短期借款中,中信信托有2筆"信用借"款分別為5億元和3億元,並於今年4月和10月到期,這筆3億元的借款年利率為12%。此次雲南煤化披露的逾期債務信息中,中信信托涉及的金額同為3億元。

在"中信國企1號"的推介信息中,中信信托還專門列出特別風險提示稱,本信托計劃向東源煤業發放的信托貸款為"信用貸款",可能面臨債務人及共同債務人不履行還款義務的信用風險,將對信托利益兌付時間產生較大影響。

從信托機構的操作方式不難看出,以最高9%的收益率發行信托產品,再以高出10%的利率貸款給急需"補血"的礦業企業,信托機構的業績雖然被"扮靚",但這類被業內稱為"激進"的做法風險並不低。

事實上,上述3個信托產品的資金均流向了東源煤業,而且均由雲南煤化承擔連帶責任擔保,還款來源則為東源煤業及雲南煤化的銷售回款。但在行業低迷和高管貪腐的陰雲之下,東源煤業已經成為雲南煤化最大的虧損源之一。

中信信托官網顯示,東源煤業高管(董事長、總經理等)及雲南煤化內部員工計劃認購"中信國企1號"不低於10%的受益權。今年6月,昆明市檢察院對東源煤業原董事長顧學達以涉嫌受賄罪立案偵查,主管集團財務和融資的雲南煤化原副董事長董光輝也因涉嫌嚴重違紀被調查,隨後被昆明市檢察院以涉嫌受賄罪逮捕。

  • 每日經濟新聞
  • 趙橋
  • 嶽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87

西部利得“踩雷” 重倉*ST八鋼基金遭巨額贖回

這個夏天,資本市場“踩雷”事件並不少,繼近日知名私募創勢翔因重倉待退市股*欣泰而落得清盤窘境之後,同期又有公募基金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西部利得”)潛伏重組股*ST八鋼失敗而歸。

持股超限“雙十”

西部利得此番“踩雷”的基金為該公司旗下的西部利得成長精選混合型基金(下稱“西部利得成長精選,代碼673020”)。據基金二季報,截至6月30日,該基金資產凈值為5292.81萬元,其47.6%的資產購買了426.31萬股*ST八鋼,持有市值為2519.5萬元。

毫無疑問,西部利得成長精選觸及了“雙十約定”,即持有單一股票的市值超過了基金資產凈值的10%限制。該基金在二季報中對此解釋稱,由於*ST八鋼一直停牌,二季度基金又發生大額贖回,股票無法賣出,使得自6月13日起被動超標“雙十約定”。

這意味著,從6月12日至30日,約半個多月的時間,持有*ST八鋼的市值從占基金凈值比例從不足10%飆漲到了47.6%,其間西部利得成長精選遭遇的巨額贖回程度顯然是驚人的。二季報亦顯示,截至6月30日,西部利得成長精選資產規模降至0.53億元,單單一個季度資產足足縮水了98%。

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這顯然是機構資金在撤離。“機構進來的時候,申購量比較大,上億、甚至是10億級別的,但一走便會基金產生了巨額贖回的境遇,時常也會對基金凈值產生助漲助跌效應。”

事實發展得確實如其所說。西部利得成長精選成立於2015年6月2日,正值牛市行情逼近最高峰,當時發行了三天募集規模2.07億元,勉強守住了2億的成立規模,投資僅有413戶。到了2015年三季度,西部利得成長精選的境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2015年9月末末,該基金資產凈值暴增至33.18億元,超過83%的資產投資於債券。到了2015年末,該基金規模又增長到了37.29億元,但債券投資比重降至61.87%。

進入2016年,西部利得成長精選開啟了規模縮水之路,截至3月31日,該基金規模降至26.81億元。其中債券資產占比達到92.86%,持倉金額達到24.927億元;股票持倉金額只為6200.76萬,占比2.31%。而到了6月底,基金資產已跌至5000萬規模附近。

複牌狂拋

主力資金的出走、重倉股因停牌而不能賣出,使得426.31萬股*ST八鋼的市值占西部利得的基金資產凈值中的比重快速上升。一旦重倉股遭遇下跌,對基金凈值也順帶產生較大影響。

因籌劃重組而停牌6個多月後,7月1日*ST八鋼發布一則重組失敗公告:終止註入寶鋼資產的重組計劃,且六個月內不在籌劃重組事項。事情之後的發展便是股價與基金凈值的下跌。7月5日,*ST八鋼複牌直奔跌停,到7月12日,該股票連續六個交易日跌停,股價從複牌前的6.06元直接跌至4.46元,跌幅達到26.4%。

按照該股票占基金凈值47.6%的比重,若期間沒有賣出,那對基金凈值影響約為12.6%。從複牌的情況來看,西部利得成長精選其間的表現幾乎與上述情況一致。盡管事先西部利得對相關基金的凈值啟動指數收益法進行了估值調整,但西部利得成長精選的凈值仍從1.048元直接下跌至0.932元,其間跌幅約為12.7%。

在打開跌停板後,西部利得成長精選果斷進行了斬倉。該基金在近日發布的二季報中有顯示,該基金賣出大量*ST八鋼股份,使得該股占基金凈值的比例調整至正常範圍內。從近日的表現來看,該基金的凈值始終在0.932元至0.933之間窄幅波動。

另從券商龍虎榜來看,亦能證明有機構在拋售*ST八鋼。7月7日,有機構席位賣出88.36萬股*ST 八鋼股份、7月12日又有機構席位賣出1904.89萬股*ST八鋼股份。而西部利得成長精選正是其中之一或者兩個都是。

在機構撤離、凈值大幅調整之後,西部利得成長精選似乎已淪為一只迷你基金。7月22日基金凈值0.932元,若以二季度末5023.6萬份份額來看,該基金資產凈值已經跌至4682億元,已經跌破了5000萬元的清盤紅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8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