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按需生产,简单质朴 东方愚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103770743.html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我坐在沙发上,看湖南卫视的肥皂剧。插播广告的时候,我拿起Iphone,玩“切西瓜”游戏,剧情无聊的时候,我拿起旁边的一本投行人士写的书《金手铐的救赎》,看上那么几页。
    我们常说“一心不可二用”,那得看是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事实上,有时候,一心多用,混搭起来,也蛮好。我习惯这样做。平时看书,我会抱上五六本不同类型的书,每本看上50来页,然后再写心得或读书笔记。
    肥皂剧、“切西瓜”游戏,以及投行人士的回忆录,这三样东西,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根据需求,提供最简单的服务。
    先说肥皂剧。像什么《流星雨》、以及《杨贵妃》,以及现在《宫》这样的电视剧,我们可以鄙夷不屑,说其烂、骂其俗,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东西的观众数目庞 大,而且其中不乏一些所谓的层次高的人。事实上娱乐只分口味,不分层级。有些人只是自认清高,不愿意承认自己看肥皂剧的爱好而已。这些肥皂剧,它以最简单 甚至最弱智的线索与故事,满足了人们的无聊需求。它是不用动脑的,但往往不按常理出牌,所以你好奇,你跟随。
    再说游戏。Iphone的“切西瓜”,和“愤怒的小鸟”等游戏,其实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很简单,很红。特别是愤怒的小鸟,我看了朋友张晶写的《那只一夜成 名的小鸟》文章后才知道,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美国脱口秀主持人科南·奥布莱恩、澳大利亚歌手凯莉·米洛、美国滑板巨星托尼·霍克、诺基亚前副总裁安 西·万约基…他们都曾公开表示迷恋同样这款游戏,或许正因为此,出品这款游戏的那家芬兰小公司仿佛一夜之间鹤立鸡群。
    再说我提到的投行人士──雷曼投行部前董事总经理、香港人黄元山写的《金手铐的救赎》这本小书。书很简单,写的是关于他如何求学求职和工作的经历,如何进 入雷曼的,如何在雷曼任职的。但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因为它简单。我相信不少财经记者也好,或者其它财经方面的人士,对三年前的次贷危机可能知其然而不知 其所以然,或许看过好多文章和著述,或能长篇大论,但却对CDO(债务抵押债券)、CDS(信贷纽约掉期合约)等基本概念未必清楚。
    絮叨了一堆后,你是否还会觉得这三样东西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摒弃掉一味批判或愤世嫉俗的姿态,专注擅长、感兴趣的东西当然不赖,但对自己反感却红火的事物留意或稍加研究,更可能有意外启发和收获。
    按需生产,简单质朴,我认为这是一切有力量、可持续产品和服务的共性。现在热门的最具代表性的,无异是刚过完7岁生日的Facebook了。
    其实这两点同样也适合于一个人的生活。所谓的“按需生产”,不是说我们为了迎合什么而去过什么样的生活,恰恰相反,此时的“市场”上,供求双方都是我们自己,虽然不能切断与外面世界的联络,但核心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2011年的春节过得惬意。父母是1月24日来广州的,到现在两周了,这两周的唯一的事情就是陪家人。正月初二开车去了趟珠海,呆了一晚,带父母到海边散 步。今年的春节特别暖和,广东连续多少天的气温都在22度以上,很舒服。只是污染太严重了,四处灰蒙蒙的。珠海近海实在太脏了。因为湘湘是大肚婆,遗憾不 能出国。
    春节期间乱翻书,主要看的除《金手铐的救赎》外,还有茨威格《昨日的世界》,比格斯《对冲基金风云录》,索尔金《大而不倒》,还有一本杂志书《影像思考:电影与电影史》。
    这几本书让我体会最深的是简单质朴。我并不惊叹于被形容为金融界的“2012”的大部头的《大而不倒》是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而感慨于索尔金对他 所采访和掌握的所有细节的取舍、甄选和娴熟运用,譬如(第233页)他写道雷曼兄弟CEO富尔德失意中的得意──成功避开媒体关注,和韩国发展银行谈好转 让雷曼事宜后,他乘机从香港回美国时,在飞机大屏幕上看的一部英国警匪片《银行大劫案》。
    再如比格斯在《对冲基金风云录》(第5页)写到“三角投资俱乐部”一位令人生厌的家伙时,写了一整段关于他们之间打网球的经历,将其投资和处事风格一显无 遗:“如果我击出的一个球落在界内但靠近底线,他经常会高喊出界;要是他击出的一个球明摆着出界了,但超出底线的距离不过几英寸,他会跑到网边,费力地向 落点张望,这样会弄得你不好意思,甚至不敢宣布球出界了。在我连续得分时,他会坚持走到场边坐一会儿,系上5分钟的鞋带……” 
    这些作者们的写作如行云流水,最值得我学习的一点便是最自然、自如和真实的表达就是最好的,甚至可以“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当然我也知道,上述这些人做到“简单最美”,与他们的阅历有关。他们不着急去渲染什么、疾呼什么,反而让人们印象更为深刻。
    所以,说完这些个或那些个方法论后,还是会回归到一点,那就是价值观,或说态度问题──你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茨威格一生写了6部中短篇小说,2部长篇小 说,12部传记,3本诗集,7部戏剧,9部散文集,1部回忆录,但他并非因为享受写作本身的乐趣而写作,事实上他在第一部诗集出版后,间隔了6年才出版第 二部,然后又间隔了三四年后才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要多看、多学,然后才开始真正的创作!” 茨威格在回忆录中写道 ,“不要带着仓促写成的作品来见这个世界,而要首先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23

質樸本真的力量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32
 幾年前我和同事去參加了一次項目競標。通常IDEO是極少參與競標的,但因為這個項目是屬於在我們看來意義重大的醫療行業,而我同事的母親又剛剛 罹患了癌症,另外它所處的歐洲市場當時相當扁平,所以我們決定參加。等我們到客戶總部時,我們詫異地發現,客戶要讓不同的競標者當面競爭。這是以往從來沒 有、也不需要經歷的場面。我們被告知IDEO是三家競標者中最後一個做演示的公司。


  前兩個演示比較類似,都大力渲染高度數據化的研究方法,其中一個公司很自豪地描述了其準備如何將數以萬計的「數據點」整合成一個「強有力的定位」,以 及他們「享有專利的方法」將如何贏得「市場份額」。我都有點被他們的氣勢感染了。其中一個人亮出了一套龐大的圖片集—應該是為了競標特意創作的廣告形象, 當時我覺得我們毫無勝算。


  我們還是採取了公司通常的套路,不談無名無姓的數字、統計或數據點,而是描述一個簡單的關於人的故事,一個在座每個人都可能產生共鳴的故事。我按下「播放」鍵,這是一個醫療業務組的同事給我們的一則視頻。


  顫動的畫面上是一個因為某種皮膚疾病而殘疾的老婦人在講述自己的病況、恐懼以及她為自己成為家庭和醫生的負擔而感到羞愧。出於保密,在畫面上除了她佈 滿皺紋的雙手和滿是水皰的膝蓋外你什麼也看不到,但是你卻能感受到這個人身上重要的一切—人的脆弱、痛苦,以及最最重要的—作為人的存在。她在痛苦地哭 泣,坦白說,很難看得下去。


  這段視頻播了大約一分鐘,我按了「停止」。房間裡一片沉默。我以為我們會得到一個禮貌性的「謝謝」,然後就沒有下文了。但是客戶方最資深的一個高管看 著我們,明顯顫抖著、緩慢地說:「這提醒了我為什麼每天要工作。我永遠不要看見任何人經歷這種痛苦,而我們能夠幫助他們。」我的同事也被他的反應打動了, 輕聲說:「我母親剛剛經歷了癌症,但願現在已經控制住了。目睹她的經歷我最深的一點感受是,每一個患者仍然是、也希望繼續被作為一個人來對待。」結果,我 們贏得了這個項目。


  我講這個故事不是為了炫耀一種方法優於另一種—兩種方法都各有所長。一次次令我深思的是在商業活動中我們是多麼容易忘記質樸本真的力量。那種本真的力 量可以把我們從充斥著數據、利潤空間的日常工作中撼醒,提醒我們作為人去思考:這個人的故事給我什麼樣的感受?我如何能改善這種情況?我們發現,一個簡單 的故事有時勝過一千個平庸的敘述。


  其實坦白說,這恰恰是很多人對IDEO最大的批判之一:我們傾向於只和幾個人深入地交談,而不是快速地和很多人交談。我不想顯得太維護自己,不過經驗 已經教會我們,答案隱藏在言談的字裡行間,在你不容易看見和聽到的地方,而不是最明顯或最大聲的。我們談話的對象比較少,但是聽取的東西卻更豐富。僅僅看 著視頻中的一雙手便可以窺見它們主人的靈魂。


  我們堅定地相信質樸本真的力量。我們作為人可以感受、討論、同情,可以像我的同事那樣講述一個關於人的故事,或者像我們的客戶那樣找到每天工作的動 力。坐在一個房間裡,投入地傾聽,然後分享你的感受,可能還傳遞給別人,這個方法從我們的經驗統計來說,恰恰是最好的,雖然我們並不喜歡統計。


  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用一種優美的形式描述過:「可以轉變為認知的是—我們閱讀的10%;我們聽聞的20%;我們目睹的30%;我們耳聞目睹的50%;我們討論的70%;我們親身經歷的80%;我們互相傳授的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