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菌種選美 豆腐乳老店進全球超市


2011-12-26  TCW




中壢郊區,田裡桃紅色的波斯菊隨 風搖曳;走進新蓬萊食品矗立在鄉間的工廠,空氣瀰漫著一股麴菌的發酵味,戴著網帽口罩的作業員,正把一塊塊豆腐乳放入玻璃瓶。

「我有一批貨還等著出到東加王國,」新蓬萊食品董事長江常涵說。五年前,別說東加王國,就連超市也看不到新蓬萊主力商品——江記豆腐乳。現在,中國、美 國、日本、東南亞、太平洋島國,都有它們的身影。

小小豆腐乳,讓新蓬萊的營收五年間倍增,今年達兩億元。對科技公司或許不算什麼,卻是豆腐乳這行的王者。

專門經銷調味料和沖泡飲品的集慧行銷董事長周永璋估算,全台豆腐乳產值一年約四億到五億元,估算新蓬萊至少市占率達四成到五成,領先第二名二十多個百分 點。

市場有空缺:大廠不願做,小廠做不來

勝出關鍵,在於江常涵決定讓產品轉往現代超市通路。

原本做玻璃罐買賣生意的江常涵,五年前因叔父生病,身為長孫長子的他決定接班。他先向好友、國內第一大醬油廠金蘭的董事長鍾淳仁,打聽超市通路銷售額大 小,得知傳統商店和超市通路銷售額是六比四,自家商品僅賣給柑仔店和餐廳,還有一大半成長空間,這是他看到市場的原因之一。

其二:這是大廠不願跨入、小廠無意提升品質的小池塘。

食材達人徐仲指出,豆腐乳發酵需要三十天,醬油才三到五天;且豆腐乳發酵品質不易控制,大廠不想跨入。

另方面,家族經營的小廠,不願意花錢提升設備。江常涵看準市場空缺,只要轉向現代化製程,以穩定的量與質,供貨超市,就有機會一舉打敗超市架上的其他豆腐 乳品牌,在小池塘裡稱王。

不過,要怎麼現代化呢?

「豆腐乳的生產方式四十六年如一日,」江常涵說。老師傅拿捏豆腐硬度,隨後,放在竹篩上自然風乾,再將其放入醬缸裡鹽漬,手工裝瓶發酵後出貨。沒有控溫設 備和電腦監控,更別談品管,導致每一批貨口味有差異,品質不穩定。

想兼顧量與質,必須改掉四十六年的古老製法。

這時,反對意見出現了。家族長輩認為,「以前做好好的,也有賺錢,幹嘛要多投資?」但江常涵看到,柑仔店越來越少,遲早營收會下滑。

為了說服家族,他要先拿出成績單。他走訪柑仔店,發現經銷商沒有「維護」自家產品,例如被塞角落或者快過期。因此,他先在公司貼出退貨排行榜,對名列前茅 的經銷商降低供貨量,對退貨率少的經銷商補助活動經費、贊助旅遊經費,「棍子和胡蘿蔔齊下」,讓接班第一年營收成長兩成。

古法要淘汰:發酵不靠天,實驗找好菌

有了成績單,阻力就降低一半。他第一批汰換的,是用了四十多年的竹篩。

鍾淳仁回憶第一次參觀時,地上永遠潮溼,豆腐放在外面風乾,還用竹篩在做豆腐乳,「我告訴他萬一竹篩掉屑,掉入豆腐乳,消費者吃到,一上報就完了,我叫他 換白鐵(指不鏽鋼)。」

這一換就是丟掉一千個竹篩,花了三百萬買不鏽鋼盤子。但問題來了!

原來,豆腐乳靠的是竹篩上附生的黴菌發酵,「中國人做了幾百年豆腐乳,是用天上掉下來的菌在做,」江常涵說。

落下來的菌,夾雜著好壞菌種,壞菌做出的豆腐乳黏稠度較高,風味、賣相皆差,品質不穩定。看著退貨率起起伏伏,有時一%,有時高達三○%,江常涵勸負責生 產的胞弟江常夏,到食品研究所找專家想辦法。

江常夏開始拿起筆記本上課,跟碩博士生關在冷氣房裡一起做實驗。一開始江常夏根本不知道同學講的專有名詞是什麼,三十七歲的他,只能猛做筆記,再額外上微 生物課程了解發酵原理。

後來才知道,原來豆腐乳是靠黴菌消化豆腐的蛋白質產生的酵素發酵,他拿著自家的菌種化驗發現,裡面包含四到五種黴菌,難怪品質不一。

江常涵說,豆腐乳其實是一種生物科技,只是過去沒有人用科學方法分析它的製程。他們決定,「找出最強勢、做出的豆腐乳口味又好的單一菌種。」當時年營收僅 有一億元,他們卻花二千五百萬元,約年營收的四分之一,投資設備找菌種。

從「靠天吃飯」到「靠科學吃飯」,跟選美一樣,他們花一年才找出體格最好的菌種,並聘請兩位碩士生做品管抽樣。

行銷獲青睞:賣場辦試吃,打進全聯社

不過,品質好,穩定,未必能得到超市的青睞。

負責全聯超市通路的經銷商周永璋分析,在調味料領域,醬油是A咖,一年市場有五十億,豆腐乳僅四到五億,是小咖品項,超市的採購人員多抱著「有就好」的心 態,找新品牌的動機不高。

長達一年的時間,江常涵一家家超市送樣,在賣場辦試吃,爭取超市採購人員的青睞。終於在二○○九年打入超市市占率第一的全聯社,兩年間,在貨架攻城略地, 由僅放一罐,變成豆腐乳區過半都放江記豆腐乳。

他估算豆腐乳市場小,未來打算利用多餘的產能,攻入沒有大品牌的臭豆腐市場,把小池塘變大,為這半世紀的老店,打造出第一個年營收十億之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