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环球企业家:国美癌变全解剖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223/10475888584.shtml


 无限膨胀的欲望,和无所顾忌的越线—一份关于中国首富黄光裕及其一手缔造的中国最大电器零售商如何陷入危机的病理诊断报告

  商思林 赵轶佳

  庞大财富帝国的坍塌总是让人唏嘘。当去年11月的一个周末,市场开始风传国内最大电器零售商的缔造者、三度问鼎中国首富、39岁的黄光裕已被警方拘传时,整个中国商界都再次领悟了如何寻求财富安全线的真正秘密:洁身自好。

  一系列涉案人物先后被牵出,包括黄光裕的胞兄、妻子,一位上市公司董事长,一位国家外汇管理局司长和一位港澳赌业风云人物,以及两名公安部高级 官员。不断陷入漩涡的各方人士勾勒出一个惊人的事实——在黄光裕的野蛮生长中,在资本市场、政府审批、地下金融、土地买卖等环节几乎都存在违法违规的嫌 疑。如果说30年来,从牟其中到顾雏军的一系列问题富豪一直试图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法治体系中寻求灰色空间,那么黄光裕堪称是这其中令他人黯然失色 的“集大成者”。

  就在数月前,如果有机会投资黄光裕的国美集团,一定会被投行们视为求之不得的交易之一。但现在,这却变成了一纸危险的邀约——不管怎样定义在中国进行投资的风险,如果一家公司的实际控制者被刑事拘传,这肯定是最大的风险。

  2月11日传出的最新消息是,为了自救,国美电器(0493.HK)已聘请嘉诚亚洲有限公司(Cazenove Asia Ltd。)负责分析各种可能的再融资方案,其中包括拟增发20%的新股,以筹措现金巩固脆弱的资金链。据《环球企业家》了解,这些潜在投资者已经同国美的 新管理层举行了初步会谈,包括国美电器原外资股东摩根士丹利、华平投资,以及凯雷、贝恩资本和厚朴投资管理公司等。但出于对黄光裕案审结结果和国美最终命 运的担忧,这些投行仅止于观望。

  但也许,胆大者将得到最好的奖赏。毕竟,国美仍拥有1300多家门店,年销售达400多亿元。现在,国美电器亦在极力撇清与黄光裕的关系,而政府也不愿看到这家中国最大的电器连锁零售商倒闭。国美有超过20万员工。

  不过,这样的努力注定是一厢情愿。尽管黄光裕的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一职已由陈晓代理,但黄光裕夫妇仍是最大股东,持有35.55%的股份。投资 者无法不把不断暴露出来的黄的违法事实与国美电器联系起来。知情人士向《环球企业家》透露,黄的东窗事发涉及在2007年底至2008年初数额特别巨大的 洗钱行为,而此前公布的操纵股价以图获取暴利也发生在这一阶段。彼时,黄光裕先后支付40多亿元收购大中电器和三联商社(7.72,0.14,1.85%)控股权,而黄寄希望打破资金窘境的房地产业务借壳中关村(5.04,0.20,4.13%)科技(000931.SZ)一事也功败垂成。

  可以想见,近10年来国美大跨步的扩张和持续的强势收购将到此告一段落。其背后是长期处于守势的苏宁电器(18.30,0.42,2.35%)以及上游厂商的喘息之机,也是窥视中国巨大市场而不得的百思买(Best Buy)的良机——整个中国家电零售版图都将因此被重组和修正。

  从一文不名、没有任何背景的潮汕小子到中国首富,黄光裕在家电流通领域真正建立起一个同行难望其项背的国美帝国。在中国家电零售连锁领域,黄最 早发现了这一行业的金融潜能,并将其发挥到极致。但可悲的是,处处都想打擦边球的做法成就了黄光裕,而最终他也被这种模式所终结。“每次有重要政策出来, 他总是要我们第一时间找来研究。”已经离职的一位国美高层告诉《环球企业家》。不过,黄研究的是政策的漏洞,他告诫属下:被公众所认可的事情往往都是做不 成的,公众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往往都是能做成的。

  在一定程度上,国美的困局在于其已经超出了自身可控的范围,而它的商业模式又使其深陷于风险之中。

  鬼门关

  仅仅在1年前,黄光裕治下的国美俨然还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帝国。去年春节,国美本系统10万正式员工(不包括一些促销人员),每人获得了300元 至几千元不等的过节费和60元的购物卡,仅此一项,黄光裕至少拿出4000万元人民币。彼时,携阻击苏宁收购大中之势,国美47个分部的数千名代表从各地 赶赴北京参加年会。这场声势浩大的朝拜在北京附近的“香河第一城”度假村举行,彩排费用一天就耗费400万元。会上,黄光裕评优批劣,论功行赏。最高奖项 即金鹰奖,这是黄最为喜欢的动物,其目光锐利、攻如闪电的作风也是黄本人的写照。20年来,他本人驾驭下的国美在各种夹缝中脱颖而出,黄隐身其后,主宰一 切。

  而今,国美却到了断臂求生的境地。

  据《环球企业家》调查,在黄光裕被拘查的去年11月,国美曾主动找到百思买寻求出售大中或国美整体股份的可能。当月底,国美已做了大中全员签字的人员登记调查,供百思买决策参考。百思买一位内部人士也向本刊印证了这一事实。

  国美的销售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今年元旦期间,苏宁电器位于北京通州区的梨园旗舰店内人流如织,而仅仅数百米之外的国美九棵树店却是另外一番 景象:笔记本和相机柜台异常冷清,绝大多数产品都被包装膜裹得严严实实,所有产品都不能提供试用。“厂商没有给样品的政策,拆封后的损失我们得自己承担。 ”国美促销员沮丧地向顾客解释。

  “国美的现金流确实出现了问题。”1月中旬,国美一位中层向《环球企业家》承认。在黄光裕案事发初期,国美的大量现金流被用于封口——在成都,几份地方报纸从2008年4月份积压至当时的宣传费被一次结清。

  此时,国美已无法向供货商正常打款,只能优先保证畅销品牌的货款回笼。结果是,部分品牌存在大量缺货的情况。国美电器2008年三季报显示,海 尔、三星、索尼三家的销售量占国美总销售额比例持续上升,至2008年9月份已达23%。虽然上述厂商在黄光裕案发后都纷纷表示支持国美,但事实上这些巨 头们也在第一时间开展了应对之策。

  《环球企业家》获悉,索尼在此后迅速同国美将欠款结清,三星在元旦之前就已经断货。上述国美人士也承认,各方供货商的供货政策也的确更谨慎了,之前供货商的供货数额一般大于国美的打款,现在则完全根据国美的打款等量发货。

  三星中国超过35%的销售额来自国美体系,让其恐惧的是,这种为了自保而在供货和回款上的谨慎,似乎让国美陷入了恶性循环。在元旦期间走访国美店时,三星人员发现,即使是国美在北京最好的门店,客流量也下降了六成。

  在2008年三季度,银行所要求的抵押存款相当于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的53%,但黄光裕接受调查后,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60%以上,按国美2008年三季报显示的53亿抵押存款计算,国美至少要多掏出7亿元。数家银行亦向本刊表示,他们已停止向国美发放新的授信。

  2009年年会,国美全国47个分部的少数代表汇集鹏润大厦18层,“站着喊了喊口号。”一位参与者说。没有任何奖金。

  但对供货商而言,它们并不愿意看到国美电器走向终结,否则,将出现苏宁一家独大的局面。国美的另一个归宿则可能是国有化。商务部曾在2006年 安排500亿元政策性贷款扶持全国20家大型流通企业组成“国家队”,国美被排斥其外。几乎与此同时,国美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并购之路,永乐、大中、好易 家、三联均被其收入囊中,后二者正是“国家队”成员。相比较“国家队员”苏宁,国美虽然成为中国零售业的执牛耳者,却始终游离在政府支持的行列边缘。因 此,借助国有控股流通企业收编国美也并非没有可能。

  但所有判断仍显得过早,眼下国美以及投资者们只能祈祷黄身后的留守内阁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黄光裕被拘查后,国美很快推出了以陈晓、王俊洲和 魏秋立为首的新管理层,并努力消除黄光裕事件对国美本身的影响。不过,就此认定国美进入陈晓时代还为时过早。正如黄光裕在接收媒体采访时一再宣称的那样, 他领导的国美必须“老总命令一出,绝对排山倒海地去执行”。在这样一个大原则下,他眼中的职业经理人最多是锦上添花的角色,忠诚地适应国美的文化和体系是 第一位,这种体制下,没有人能撼动黄光裕之于国美的影响力。

  在国美电器公布陈晓代理董事局主席的同时,魏秋立和另一位董事王俊洲被授权为黄光裕私人代表,就黄光裕私人集团“按照有关董事会的指示签立有关的文件”。“七人小组眼下是一个互相制衡的局面。没有黄的同意,做不了任何重大决策。”一位国美的高层一语道破。

  不过,这个错综复杂的格局或许是黄光裕对国美归宿所施加的最大影响。国美最终走到今天的地步,实为黄在过去20多年里一手埋下的伏笔。

  盛极而衰

  对成就感的极致追求是很多人走向成功的动力之源。在黄光裕身上,这种本能被数倍放大,黄光裕本身的狂躁和激进也流入了国美电器的血脉。从北京总 部的高层到各地方的区域管理者,甚至是门店的店长,都带有挥之不去的“国美风格”。得黄光裕宠爱,由大中电器归入国美后成为国美常务副总裁的王俊洲就是一 位“霸气且有魄力”的领导人。“在国美,如果你的风格不强硬,根本成为不了管理者。”国美一位人士对本刊说。

  与苏宁相比,国美更显激进。2004年在香港借壳上市后,通过一系列减持和增发,黄光裕在国美电器中的持股比例从最早的74.9%降至目前的 35.55%,套现金额达135亿港元。而在2004年底至2008年底的4年间,国美的门店数量从200家蹿升至1300家,在数量上是苏宁的两倍还 多,在进入二三级市场方面,国美的步伐也要快于苏宁。

  国美低成本扩张门店数量的秘密在哪里?一位国美高层向本刊透露:一个新店开张,国美会要求物业提供至少3个月的免租期,而其开张前的装修只需2 个月,备货和铺货则只需一天。这样就会节省1个月的物业租赁费。而前期的装修,国美也无需支付任何费用——由施工方垫付,由于国美每年多达200家的开店 速度,国美在垫资谈判方面拥有绝对的强势。据本刊了解,国美工程款的最长账期长达6年。最高峰时,国美仅装修工程欠款就达20到30亿多元。而当卖场开业 时,国美已经收取了上游厂商的各种进场费和新店开张费,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物业费。

  一旦悟透家电连锁的秘密——金融属性,黄光裕便依“有三分把握就去做”的秉性,将资本+垫资的开店模式发挥到极致,将新开门店不断装入上市公司以获得资本套现。至2008年9月,装入上市公司国美电器的门店数量扩张了11倍,至847家。

  如此激进的做法也表现在管理上的高压方式。在具体业务管理上,国美更倾向于用“负激励”的手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为了不沦为业绩考核的最后几名而 被罚300至400元,原本收入就不高的门店员工(一般在1000多元/每月)和管理人员(一般为2000到4000元不等)会设法填充当日业绩,更有甚 者会谋取额外收入。比如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以收银台太忙或暂时缺货的理由,以高于厂家的促销价售货,或干脆绕开国美私自售货。“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国美的一名员工透露。

  军事化的管理是黄光裕本人风格的最好诠释,实际上也是决定国美、永乐、大中等流通巨头竞争态势的关键。

  大中电器的创始人张大中经常微服私访,碰到顾客与促销员就价格争执不下,他乐于亲自拍板,给顾客惊喜。张还喜欢站在门店出入口,点上一只烟,静 静地观察人流,第二天再根据观察作出策略调整。相对纸面上的销售报表,这位60岁的家电零售巨头更喜欢现场顾客的笑脸和人流如织的热闹气氛,并享受这种“ 店小二”般的企业文化。

  但最终胜利者是黄光裕。黄的策略是,不寻求在每一个区域成为第一,但如果国美凭借强大的覆盖能力进入更多的区域,他们会在全国称霸。最终,目光锐利、行如闪电的鹰文化收编了“店小二”和以“与供货商关系好”著称的永乐以及山东家电流通领军者三联。

  黄光裕将“薄利多销”和“规模效应”也演绎到了极致,但是,当这种低价建立在对产业链上端的无限索取与冲突之上,国美的急速扩张实际上是在以邻为壑。

  处处亦可见国美极力攫取现金账期的渴望。去年3月5日,国美集团旗下的国美、永乐、大中、黑天鹅、金太阳等卖场同时开始推出“安家保”的延保项 目。根据产品类别等因素,延保期限为1至4年,延保费用为产品价格的4%左右。为推广这一手段,国美规定,每卖出10件产品就必须有2件是延保,店员完不 成任务就被罚款至少100元,这让几乎每个顾客都要面对促销员的推销。“店员抱怨对此最多,有的甚至甘愿受罚也不愿推销。”一位大中管理人士称。

  对国美的财务报表而言,延保确实是一笔额外的丰厚利润。上述人士透露,延保费40%将归国美,这一部分就成为国美的纯利润;另有40%给保修公 司,20%交保险公司。而实际发生成本极小。至2008年第三季度,国美电器来自延保的利润超过6700万元,全品延保率为3.8%,占其整体利润比例近 4%。

  延保的推出实际上反映了国美对资金的饥渴。2008年年初正是黄光裕盛极而衰的关键时间窗。彼时,为收购大中和获得三联商社股权,黄光裕至少付 出了40多亿元的代价。而此间一直纠缠不清的入主中关村科技的动作,也使其耗资近10亿元。2007年底,国美的现金储备不过62亿人民币,至2008年 第三季度,国美持有现金下降了五成。同时,国美存货却上升了五成,国美的应付账款和应收票据也增长了两成至165亿元。

  收购大中的36亿现金,是黄光裕创业以来最大的一次现金支付,按照双方约定,收购款将分5次付清,最后一笔则是在2008年9月1日,支付6亿元。大中投资(张大中出售大中电器后用于投资的实体)一位高层向本刊证实,国美收购大中的款项至今并未支付完毕。

  黄光裕遭遇的现金流窘境,也源于自2006年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商务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等部门通过一系列外汇管制措施织就的外资铁幕。黄光裕所涉及的家电流通和地产行业尤其是严格管控区域。

  黄光裕曾在2007年底计划与贝尔斯登联合组建5亿美元的零售业投资基金,以及与新加坡太平星集团成立总额达8亿美元投资房地产业的私募基金。 但两个基金最后都不了了之。接近黄光裕的人士透露,问题就卡在限外政策上。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司长许满钢遭查,正是因黄筹集资金的进入审批而牵扯其 中。在公开募集资金无果之后,黄光裕或通过澳门博彩巨头连超的公海赌船大量洗钱。而操纵中关村科技和三联商社股价谋利,只不过是上述方式的一个补充而已。

  矛盾混合体

  即使没有种种野心膨胀下的作茧自缚,回归国美的基本面,黄光裕也必须为他始于2004的外延式扩张的庞大疆土寻求一个更匹配的管理系统,这始终是黄光裕没有解决,或者说是刻意回避的难题。

  在黄光裕“先规模,后精细”的战略下,国美更多地倾向于速度和控制,而无法顾及整体的管理质量,不人性化的门店管理方式反而衬出其近年来反复对“精细化管理”倡导的一种暗讽。

  在国美,如果店员与顾客发生争执,只要顾客投诉,店员就会被立即开除。“国美迫切想要提升服务,完全忘记了员工,非常急功近利。”一名国美员工抱怨。

  在国美自上而下的任务下达中,零售业中需要强调的细节却往往被忽视,传递给门店的永远是业绩指标,而非执行的细节。因而,各门店的管理水平与服 务质量差别很大。而国美内部机构的庞杂和混乱,各级管理人员变动频繁,也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有时候各个职能部门发出的文件内容并不统一,在强调快速应对 的零售行业,执行效率大大下降。比如,当一名南方城市的门店为延保业务中的一项细则向分公司请示时,分公司的管理层给出的回馈却是:他们自己也很困惑。

  2001年,国美集团开始筹备建设ERP系统,经过两年的整合建设,于2003年全部完成。至2007年6月,国美成功完成对永乐ERP系统整 合后,覆盖了国美系统49个一级分部,181个二级分部。对这一系统,国美内部毁誉参半。好处是,事无巨细皆有章可循,且覆盖200个多城市的每一笔财务 进出都在黄的洞悉之中;坏处是,国美赖以成名的基层活力却处处受到钳制。

  一位国美二级分公司负责人向黄光裕报到时,黄扔过来一本厚厚的授权册。他在上面找到自己的相应权限后发现,具体到吃一顿饭的规格和招待人的级别皆明确规定。“这是黄光裕掌控国美的宝贝,每一个干部都在黄光裕的脑子里编上了号。”这位人士告诉《环球企业家》。

  在并入国美版图后,一位大中电器的高层偶尔发现,有一个门店的店面牌匾有很大破损。他感到非常奇怪,做一个新牌匾花费不多,为何不在这样的细节 处提升形象?仔细了解后他发现,在国美超过500元的支出都要经大区审批——在之前更是需要总部批准。该门店店长此前就类似支出曾打过报告,但往往逐层上 报后不了了之。在整个国美体系中,从基层管理员人员到黄光裕的管理层级有18级之多。几次碰钉子之后,这位店长积极性大受打击。

  就家电价格的优惠权限而言,国美店长只有每天1500元的下调权限,超过就必须总部批准。而顾客货比三家后的侃价又十分普遍,这导致一旦有大量的降价申请,国美的决策系统就出现堵塞。对希望便宜几百元的顾客而言,为此等上一两个小时也是家常便饭。

  黄光裕一度想将国美的触角伸向更远,但却常常为自己的冒进和并不匹配的管理能力付出代价。2006年,黄光裕开始筹划进军通讯产品连锁,通过收 编区域连锁品牌——2007年收购陕西蜂星和2008年买下大连讯点,希望快速形成拥有5000家店的全国网络。在这之前,黄光裕已经注册了一家叫做“国 美通讯”的公司,这间独立于国美电器之外的连锁公司在黄的计划中,壮大后也将单独上市。但是,依附于低价策略上的“既要店铺便宜,又要人流量大”选址策略 成为“国美通讯”很快夭折的重要原因。

  以深圳为例的一家“国美通讯”为例,这家店开在两家国美电器的附近,苏宁电器(18.30,0.42,2.35%)的楼下,占地跟普通的通讯店面无异,普通蓝底白字的“国美通讯”招牌毫不起眼,生意惨淡可想而知。仅仅一年后,深圳的5家国美通讯关掉了4家。

  国美对旗舰店选址非常重视,如果分公司把店面“丢了”,从分公司总经理到市场开发普通员工都将被扣5分,如果一年扣掉20分将被直接解雇。

  内蒙古包头的国际中心大厦,地处包头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2007年,苏宁提出来以1220万/年的价格租下开店,其甚至把该物业的总经理请到 总部参观,以确保租下门店。但最终,这个店面被国美以780万元的低价租下。此事在国美内部被树为的典型,并由此加大了对“又便宜又好”思路的推广。但现 实是,在店址决定权上收国美总部后,这始终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3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黄光裕曾预言当国美坐上全国第一的位置后,不是看开店开得好,而是看关得好,他正在筹谋一个管江山来取代打江山的方法。遗憾的是,连年的扩张惯性却让他走向更深的深渊。

  地产黑洞

  当黄光裕在2008年初携巨资迅猛攻占大中和三联而陷入资金窘困时,曾有机会凭借在房地产上的豪赌挽回颓势,但造化弄人的是,正是地产业务引发了整个帝国的危机。

  从一开始,黄光裕就把地产作为快速解决其资金困局的救命稻草,而非遵循传统开发商买地-盖房子-出售后再买地的运作方式。“弄一块土地,装进壳 公司里,资本市场几十倍的利润比辛苦卖电器和房子利润要大得多。”鹏润地产一位离职的高管向《环球企业家》解释黄光裕的想法。2004年后,黄光裕开始告 别国美的日常管理,并最终决定重返地产这个能将国美模式复制和放大的新领域。

  禹晋永是国美置业(鹏润地产)的第一任总经理。这位号称拥有资产数百亿、旗下掌控十几个上市公司的黄光裕地产模式的奠基人,在地产界却无令人信 服的业绩。禹晋永曾专门成立一个网络公司,以他的思路,网络公司属于高科技概念,可以获得资本市场最大的市盈率,然后再把土地装入网络公司,实现鼠标+水 泥的数十倍放大效应。黄禹二人在2004年相遇后,一拍即合。事实证明,黄光裕后来在地产界的作为,确实也是遵循禹的思路。

  位于中关村(5.04,0.20,4.13%)丰台科技园区的鹏润国际时尚中心(下称鹏润时尚),是黄光裕资本地产思路的典范之作,不过该项目至今未完成。鹏润时尚建筑面积高达55 万平米,定位于京南的服装城,土地价款为8.05 亿元,按获批的35.5 万平米地上建面计算,楼面价为2275 元/平米。

  似乎为了向黄光裕国美式的金融模式致敬,禹晋永计划将这块地规划成各大家电巨头的展示中心,然后再装入上市公司。禹不断在媒体上宣传这一模式,不久即被黄光裕以“泄露公司机密”为由清除。

  黄光裕本人选中的继任者童渊则更大胆,更藐视常规。在一次向黄光裕的汇报中,童渊说,我们用最滥的房子,卖最高的价钱——3万元/平米,凭的就是三个字的金子招牌——黄光裕。

  黄光裕对童渊的大鸣大放甚是享用,他评价童渊是地产天生奇才,对其极为器重。按照童渊的设计,3万元还仅是租费,童渊描绘,只要出售3年的租费就可以收回成本,其他的权益将装入一个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套现数十倍的收益。

  在场的黄光裕和其兄黄俊钦听后甚是兴奋,黄光裕宣布要“向地产砸100亿”。凭借此前的类金融野蛮生长和在香港6年借壳上市的现代资本市场启蒙,黄认定地产将是连接零售和资本市场的天然平台。他断言,他的地产帝国将超过国美电器。

  自1997年成功开发鹏润家园后,10年来黄光裕并未在地产业务上真正投入精力。火爆异常的国美第一城和明天第一城也是其妹黄燕虹和妹夫张志铭 借助国美声誉的自我发展。直至2007年,彼时房市与股市齐飞,飙升的地产装入上市公司后可获得40倍以上市盈率的估值。但此时,童渊畅想的鹏润时尚项目 历经2年波折,仍未兑现。

  眼看市场爆棚的黄光裕已然等不及:2007年底,鹏润地产在无锡以5.85亿元竞得电瓶车厂地块;2008年初,以数亿元竞拍下重庆解放碑国泰 广场项目;一个月后又以25.55亿元的价格获得天津华明镇一块43.3万平米土地的开发权。此外,鹏润昊天还在2007年花6亿多元拍卖购得北京铁路文 化活动中心和昌平沙河住宅项目。2008年年初,黄还与北京通州区张家湾镇达成全面负责该地区达105平方公里之巨的土地一级开发协议。

  凭此,鹏润的土地储备号称达到1 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但其中大部分是未通过招拍挂程序的一级土地整备,而一些二级土地储备还有大量地价款未付清。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危险之旅。所谓一级开发是在政府授权下把土地整成三通一平的状态,但真正进入市场还需经过招拍挂。而这一过程仍存在着土地被 别人拍卖购得的风险。关键之处就在于此。2007年地王频出,舆论将其归结为公开的拍卖抬高了地价。一些地方政府随趁势而为,改单纯价高者得为在招标中设 置其他条件,最终由地方政府“综合”评选,在这种情况下土地一级开发商拥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但祸不单行的是,在黄光裕原计划于2008年年中将这些天量土地装入上市公司中关村科技套现时,市场发生了逆转——不仅全国房市处于下行状态, 就连土地拍卖也频繁出现流拍,土地价格急转直下。黄不用再处心积虑地通过“潜规则”将手中的天量一级开发土地转为市场开发,因为没有人再如2007年那样 不计代价地抢地了。

  黄还忽略了致命的一点:在地产行业,土地规模每扩大一倍,复杂程度可能要放大10倍,黄逐渐发现他正在陷入一个无法操作的巨大沼泽之中,且无人替他分忧。

  黄光裕的妹夫张志铭在2005年与其分家,创立明天地产。张志铭为人低调,但管理很有方法。在分家之前,张志铭曾将手下高管召集至会议室,每人 发了一个红包,少则5万,多则达40万元,一举树立了威信。而黄的惯常做法是“卸磨杀驴”。以国美大康鞋城为例,其主要操盘手都在销售结束前因各种原因离 职。凡此种种,都让黄光裕无法再找到真正懂行的地产人才。

  2008年年初,在那场令人眩晕的年会朝圣前后,国美地产帝国却濒临崩溃的边缘。一位国美地产业务的负责人曾通过旧部查阅国美账本,结果令他十 分震惊:国美仅应付工程款(包括国美门店装修工程)就达50多亿,而其账上只剩下1000万人民币左右。后期黄光裕巨额拍得的土地,大多仅仅支付了订金, 剩余土地出让金达到了几十亿的规模。

  黄光裕肯定感觉到了帝国根基的晃动。彼时,在收购大中电器、三联商社(7.72,0.14,1.85%)以及中关村科技上花费的现金支出超过60亿元,与其全部现金储备相当,而外筹资金又无法进入。风雨飘摇的地产行业还能承接他接下来的豪赌吗?黄可能唯有孤注一掷。

  2008年5月份,中关村科技发布公告,一纸定向增发预案将黄光裕旗下的北京鹏润地产控股公司(下称鹏润地产)推向前台。根据增发方案,鹏润地 产评估值为180 亿元,拟以14.67 元的价格折算成12.27 亿股进入上市公司。拟增发的土地项目除了大康鞋城、鹏润国际公寓(鹏润蓝海)外,其他均未进入实质性销售阶段,且有诸多项目未办理完相关手续。

  3个月后,这一增发被中关村科技董事会以“拟注入中关村的房地产类资产盈利前景不明确”为由否决。

  据媒体报道,此后的黄光裕曾频繁往返北京与澳门之间,身陷四面楚歌的他此时已是穷途末路。一位原国美置业高层在2006年离开黄光裕后,与朋友在酒桌上回忆起多年来黄的所作所为,最后感慨说,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一语成谶。

  自毁之路

  “国美可以没有黄光裕,但中国不可以没有国美”。一位国美高层坦言,国美离开黄光裕并非坏事。出身潮汕的一个贫穷的天主教徒家庭,黄内心深处始 终对财富和成功有着极强的欲望,在登上中国首富宝座后,黄仍以创业者自居,他被下属形容是“睁开眼睛就工作,累了就睡觉”,他一天的工作往往是从下午开始 一直到凌晨,因此国美高层半夜两三点钟被召集到鹏润大厦开会是家常便饭。他不会打高尔夫,几乎从不去娱乐场所;他还会缩短自己的度假行程,因为感到无趣; 他每天工作13个小时,因为除此之外他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比如和家人一起欣赏电视节目。“我个人太忙了,没有什么理想。比较羡慕那些按时上班、按时下 班、能正常休息的人。”2006年时,黄光裕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说。(详情请登录Gemag.com.cn查阅2006年9月号《黄光裕的天花 板》一文)

  随着何炬、张志铭等一批从最早起就追随黄光裕的管理者离开,这位早年低调、青涩、向媒体表达过要警醒自己过度膨胀的潮汕人还是无可避免地自我膨 胀起来。后期的黄光裕在国美集团内部完全是一副帝王架势,甚至当有人在会议上对其说“不”时,还会被他赶出会议室。“黄光裕太狂躁了,开会时甚至有人吓得 腿发抖。”接近黄光裕的人士说。

  2006年7月收购深圳易好家时,面对曾经同他一起打拼天下却最终离开他的国美元老级人物何炬,黄光裕拿出了他“快、狠、准”的作风。黄光裕 称,曾与何炬约定两年内不踏入家电零售业上的君子协议。而何炬在入主深圳易好家后,在半年内迅速开出9家门店,并从国美挖走一大批员工,与国美在深圳分庭 抗礼,黄对此深为不满。在何炬北上出差之时,黄直接找到易好家上属总公司中国建材的负责人,迅速以1.8亿买下易好家的全部股份。此后,何炬率领旧部重归 国美,不过旋即被集体清理门户。后国美内部广泛流传,何炬在深圳、武汉、南京等地多次被不明身份的人殴打,从此再无音讯。

  “对人对事没有责任心和忠诚度,这是我接受不了的。”黄光裕曾说。

  何炬的悲惨下场成为笼罩在国美高管心中的乌云。甚至在本刊采访过程中,竟有多人以“老板会打断腿”为由拒绝了采访。

  在2006年并购永乐时,一位受邀给国美提供顾问服务的投行人士发现,国美的主要高层竟然都不清楚在这场重大并购中所扮演的角色。再欲深入探 究,皆面露难色,不肯再说。黄光裕与下属的隔阂可见一斑。对控制欲的追求与崇拜,将黄光裕推到了一个骑虎难下的位置,他开始了一种对财富更猛烈甚至剑走偏 锋的追逐。当周围人都对偏执的他言听计从,而他与周围人的关系完全围绕财富展开时,被属下评价为罕见地集聪明、勤奋、无情于一身的黄光裕则变得日益孤独, 赌成为他生存的一种无奈却必然的选择。

  相对而言,隐藏在黄光裕身后的其妻杜鹃被认为是连接黄与资本市场的润滑剂。在并购永乐时,杜鹃曾广泛向投行征询意见,研究合并可能给国美电器股价的影响,并研究以怎样的换股更合适。杜鹃为人处事甚是玲珑,逢年过节会给一些曾经的合作伙伴寄送一些小礼物。

  2006年时,黄光裕曾得到一次明确的“警告”。彼时,因早期创业的违规贷款问题,黄光裕与其兄黄俊钦遭公安部门调查。不过在2007年1月,国美电器公告称,警方针对黄光裕及其间接持有的鹏润房地产公司的“协助调查已经正式撤销”。

  但黄光裕并不因此而收敛,却反而意识到,他更需要编织的是一张安全网。他开始有意识地经营高层人脉。另据知情人士透露,那一年,黄光裕曾通过各 种途径搞到一套高级别的官方车牌,黄的安保队伍为其配上全新的黑色奥迪A8轿车和警报器,黄光裕很是得意地向身边人炫耀这一“高规格待遇”。

  从某种程度上说,黄光裕是自我欲望的牺牲品。即使在戴上中国首富的光环后,关于他的灰色发迹史和财富积累模式的质疑也从未平息过。当他在去年 11月被警方拘传后,很多人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不过谁会想到呢?23年前,这个17岁的汕头年轻人决定跟随自己的哥哥一起北上,并在此后的20多年间建立 了一个令人炫目的财富帝国,而今,却即将失去这一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62

解剖ABACUS 2007-AC1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3446.shtml

 
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让人头疼。光专业名词就一大 堆,理解起来就更困难了。相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听人解读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就如听天书。即使对金融专业人士,这些产品也复杂到难以理解。那么,让我尝试一 下,用一般人能听懂的话解读一下高盛著名的ABACUS2007-AC1合成抵押债务债券。
 
 让我们来一步一步解剖这个闯了大祸的债券,高盛发行的金融衍生产品ABACUS2007-AC1,看看它有什么玄妙。      
 解剖ABACUS 2007-AC1
   
 
债券的核心
 
这个债券的核心是一个名为ABACUS2007-AC1的特殊目的公司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注册在开曼群岛。这样做是为了法律上的 方便。
 
 债券的发行
 
这个名为ABACUS2007-AC1的特殊目的公司发行了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债券。最高等级的保证最先获得支付,最后遭受损失,称为Super Senior Amount。最低等级的最后才获得支付, 而最先遭到损失,称为First Loss Amount。在这两者之间还有A、B、C、D四 档债券。那些遭受了损失的投资者就是买了这些不同等级的债券。由于这些债券最终无法支付利息及本金,投资者遭受损失。
 
 公司的运作
 
这个注册在开曼群岛的特殊目的公司卖出债券,把卖 债券的大部分钱购买了AAA级高等级结构性金融产品。这些金融产品是由高盛挑选的,具有安全性。而且,高盛还通过购买对这些产 品的看跌期权来进行对冲保护,保证这些投资的安全性。另外,高盛还通过基础掉期合同保证利息的稳定支付。这个产品如果仅仅是这样,投资者的风险非常小。但 是,投资者这样一来也无法获得超过业界正常水平的回报率。      
解剖ABACUS2007-AC1      
于是,提高回报率的部分出现了。这就是图中左侧的两个部分的作用。
 
 首先是一个参考组合。这个组合是由Paulson对冲基金亲自挑选的住宅抵押债券RMBS(Resident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y)组成。挑选的标准是一定要来自于房产 泡沫严重的州,违约风险大的品种,而且信用评级高估的最差的债券。参考组合的作用是为后面的的信用违约掉期(CDS) 合同提供参考。如果这个参考组合的评级被降低,或者出现违约,信用违约掉期(CDS)合同将提供保险支付。
 
 另外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保险购买者,购买了信用违约掉期合同(CDS)。信用违约掉期(CDS)合同就相当于一个保险。平时保险购买者要支付保险费给提供保险的一方。当规定的事件发生后,提供 保险一方要支付保费赔偿。在高盛的宣传材料上,保险购买者处标的是高盛资本市场(GSCM),实际上是Paulson对冲基金。
 
 这个名为ABACUS2007-AC1的特殊 目的公司发行了信用违约掉期合同(CDS),收取了购买保险者的保费,承担了CDS的保险义务。由于卖了保险,收 了保费,这个投资的回报自然超过业界正常水平。而且当时信用违规的概率非常低,保险赔付微乎其微。因此,总的回报很高。这就是这个合成抵押债务债券(Synthetic CDO) 获得超额回报率的核心。
 
 但是,当规定事件发生后,ABACUS2007-AC1特殊目的公司要赔偿投保者。在这里,规定事件就是参考组合发生降级违约。这样一来,特殊目的公司就要卖掉资产,赔付保险购买者。    
 
当参考组合降级违约非常严重时,要赔付的金额也很 巨大。由于赔付金额巨大,ABACUS2007-AC1特殊目的公司就无法支付所发行债券的利息及本金,投资者受损。这就是为什么这个20亿 美金的产品,投资者亏损了10亿美金。
 
 关键的问题
 
这个金融衍生产品的关键问题在于参考组合的选择和 保险购买者是同一方,也就是Paulson对冲基金。这相当于有人特意挑选一些表面健康,实际病入膏肓的人,给他们上集体保险。当病人的症状 发作后,获得赔付的不是病人,而是买保险的人。而卖保险的人自然会亏损。
 作为中间人,高盛没有透露挑选参考组合的人和投保的人都是Paulson对冲基金这一关键事实。这就是高盛被诉讼的关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4

鏈家全解剖:必須佩服、也必須警惕的巨無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22/153426.shtml

導讀 : 在鏈家的資本故事里,鏈家通過信息不對稱迅速的占領全國市場,再通過占領市場加強壟斷地位,但鏈家同樣具有巨大的風險,比如高並購帶來的整合風險,密集開店帶來的門店成本激增及單店收益的減少,甚至是資金鏈的斷裂,行業的不景氣。

金庸先生究其一生寫就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多部作品,在其造就的主人公中,金庸獨愛一人,這個人武功低微玩,不學無術,貪財好色,自私自利,而且沒有遠大的抱負,也並沒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情懷,但其玩轉各個不同立場,和皇帝成了好友,睡了俄羅斯公主,有7個老婆,3個孩子,最後還功成身退成為人生贏家,這個人就是韋小寶。

韋小寶從一個妓院出生的小痞子,13歲進皇宮,14歲殺鰲拜,17歲任天地會青木堂堂主,34歲時一躍成為一等鹿鼎公,用20年走到了大多數人一輩子走達不到的高度,是怎麽實現的?牛逼的人生,靠的就是五個字:信息不對稱,韋小寶是一個成功利用信息不對稱而輝煌騰達的人,首先利用海大富睜眼瞎獲得小桂子的太監身份,然後利用康熙對雙方身份信息不對稱成為康熙的玩伴,利用鰲拜對其實力的不了解成功制服鰲拜,利用天地會陳近南對其與康熙關系的信息不對稱成為其弟子,之後晉級青木堂韋香主,之後利用神龍島洪教主對其皇上大紅人身份的不對稱成為白龍使,再利用太監身份的信息不對稱睡了建寧公主成為額駙。。。。。

百度百科對信息不對稱的解釋是這樣的: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Information)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

一直以來,幾乎所有的傳統商業模式最主要的盈利基礎都是信息不對稱。萬科、綠地等地產商借助成本的信息不對稱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股票經紀人憑借股市信息的不對稱賺取差價,渾水靠此做空了數十家中概股......很多傳統的中介(如地產,甚至服裝批發,金融)都是利用信息不對稱來盈利。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信息渠道多樣化,信息內容多樣化,信息獲取成本極大降低,有問題百度一下,有選擇困難癥朋友圈一下,看起來互聯網已經可以消除信息不對稱了嘛,真的是這樣嗎?

一、互聯網提供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渠道,但加劇了信息不對稱

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巨大的謊言是:信息是公開透明的,信息不對稱已經消失,這也是新興互聯網企業進軍傳統行業必然宣傳的論點,但事實的真相並非如此。

信息不對稱的兩大關鍵因素:

1.信息獲取的渠道

2.信息篩選加工的能力

互聯網提供了最迅捷的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大大拓寬了渠道來源,可以便捷的了解各種信息,在朋友圈就一個問題詢問所有朋友的意見,可以在微博詢問所有國內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的意見,可以翻墻facebook了解世界信息,六度人脈甚至可以得連接世界上所有人。但是,凡事都有但是,互聯網加劇了信息篩選加工的難度。

1.互聯網帶來巨大的信息泛濫

互聯網是在知識大爆炸的背景下產生的,讓每個人都有表達自我、生產內容的平臺,最近三十年內產生的知識已經超過歷史知識的總和,在如此龐大的信息中,如何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靠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發展到最後應該只返回用戶一個結果,例如,搜索“小米”,搜索引擎應該根據我的瀏覽習慣知道我想了解的小米做法或者營養價值,而不是手機,搜索“水木清華”他就知道我打錯了文字,而應該返回“水木年華”的最新專輯給我。然而,搜索引擎盈利的本質卻加劇了信息獲取的難度,搜索引擎賣的是推薦和廣告生意,頁面多多的才對業績有幫助。一個關鍵詞搜索顯示百萬條信息,很多都是無效信息,去哪里找尋用戶真正想要的信息?知乎等知識社區的興起一定程度改善了搜索的問題,但人人頂貼機制同樣產生了諸多的垃圾信息,同時隨著巨大人群的湧入,蒸發式降溫效應已經凸顯,眾多真正的專業知識貢獻者已經遠離,知乎已經不是原來的知乎。

2.信息的加工甄別極為困難

互聯網的信息泛濫帶來的另一個結果是有價值信息的篩選極為困難,巨大的垃圾信息完全掩蓋了有效信息的光芒,如何判斷甄別優質有效信息成為極其複雜的任務,更困難的是優質信息是非常分散的,將分散的有效信息組合又成為了更艱巨的任務。

3.優質信息的獲取壁壘增加

優質信息是稀缺的,這就導致優質信息僅僅在一個圈子內流行,而不會也不被允許拓展到整個互聯網,每個圈子都有準入門檻,如果不是圈子內的用戶根本無從獲取信息,這些信息甚至根本沒有形成文字的機會,普通用戶也就無法獲取。

二、鏈家是如何利用信息不對稱?

二手房市場是一個國家政策和價格完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一方面政策多變,普通消費者很難準確衡量國家政策帶來的影響,更重要的因為樓盤、交通、樓層、裝修的差異二手房價格差異較大。

另一方面虛假房源盛行,中原、21世紀等線下地產中介官網掛出來的房源,你們都懂的,一方面價格至少低於實際水平5%,目的是低價吸引你打給中介經紀人,畢竟他們是靠看房賣房賺取收益的,互聯網渠道僅僅是中介吸引用戶到店的一種渠道,網上掛出的房源也大多是虛假的,所以真正的二手房購買者想要消除價格不透明,只能在實際查看多家實際房源後才能了解到大概的市場價位。

我們說的信息不對稱一般是針對整個行業,行業內所有的公司都同樣擁有信息不對稱的基礎,只不過不同公司的不對稱的力度及公司的話語權有所差異。鏈家作為一家已成立14年的房地產中介,一直偏安於北京一地,連郊縣都不曾涉足。直到2014年底迅速布局並購,2015年的鏈家憑借24個城市的覆蓋,5000家直營門店的布局,80000名經濟人,借助二手房市場的高額利潤迅速改變了行業,原因何在?借助信息不對稱賺取高額利潤(鏈家主要業務仍然在二手房市場,2014年二手房營收占據總營收的77%,一手房還無任何盈利,租房仍每月虧損1億,本文就其二手房市場及強關聯金融衍生業務來解析鏈家如何運用信息的不透明來賺取利潤的)。

1、房產價格的信息不對稱?鏈家的方法:“壟斷”市場掌控價格話語權

二手房市場是一個“得房源者得天下”的市場,傳統中介一直受制於資金和盈利模式,仍然在區域內發展,罕有全國性布局的公司,但從互聯網切入,以互聯網玩法運作的互聯網中介一開始便擺出“有錢任性”的架勢,奔著迅速占領市場,以獲得資本市場更多的青睞,特別是互聯網+傳統行業更容易被視做錢景遠大的模式,二手房產領域的互聯網派鏈家無疑是翹楚。

鏈家通過迅速的投資並購布局,成為多個城市的行業龍頭,擁有了市場的決策權,開始壟斷市場,制定更利於自己的行業運作規則。

投資並購

自2014年底鏈家開啟了瘋狂的買買買的模式,先後並購了成都伊誠、上海德佑、北京易家、深圳中聯、廣州滿堂紅、杭州的盛世管家以及新房市場決策的高策。鏈家董事長左暉稱,鏈家把大中華區業務區域分為七塊,除了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廣州、天津和南京7個城市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第一,並且仍然在繼續布局二線城市和長尾城市的市場。而在一些尚未開設分公司的城市,通過合夥參股模式來快速占領市場,在這些城市並購眾多中小中介。

迅速拓展線下門店

通過將並購來的品牌門店改頭換面成為鏈家門店,不僅如此,鏈家自己也開設了多家門店,同時開啟瘋狂並購核心地段的核心門店和開設門店的模式。數據顯示2014年底鏈家門店1500間,經紀人3萬名,到了2015年底鏈家門店突破5000家,經紀人8萬名,翻了3倍。

以上海為例,鏈家在2015年2月底並購德祐地產後門店從20間增長至250家(德祐擁有230家門店),當時預期2015年在上海門店數達到500~500家,但是到了8月鏈家門店已達到946家,到了12月鏈家門店已超過1200家,意味著每天就有3家門店誕生在上海,更恐怖的是鏈家預期未來會在上海覆蓋2000家門店,要知道2014年底上海房產中介門店不過6000家。

北京也一樣,占據北京二手房市場60%份額的鏈家2011年鏈家就有720家門店,現在也保持著800余家的數量,這意味著在北京城區,每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分布著1家鏈家門店。

筆者在上海家附近的一條小小街道上看見相隔不過50米的距離開設了三家鏈家,其他公司中介僅有兩家,這樣的門店密度在多個地區都可見,並不是個案,看樣子鏈家是希望通過自有門店的增長來打擊附近的其他中介公司。

2、交易流程的不對稱?鏈家的方法:模塊化交易流程,相對透明的流程梳理

交易流程的整體跟進,比如貸款稅務等服務,某些用戶的借貸需求是中介經紀人的另一個主要工作,這是比房產信息的收集匹配更不透明的工作,整個房產評估、交易、繳稅的流程普通購房者需要較多時間才能了解,當然這只是信息不透明的一個小的體現。

更大的信息不透明來自有個性化需求的購房者,這些信息幾乎只在房產中介行業內流傳,諸多的購房糾紛都出現在該範圍內。比如如何保障購房者的房產保證金、房款的安全?購買某些地產商抵押房產如何控制風險?對於首付款不夠的用戶如何做高房價?對於期望降低稅費的用戶如何做低房價?如何貸款?對於二手房置換的用戶如何短期貸款達成新舊房產的平穩過渡?對於未滿三年的房產如何交割?對購房者來說,處處都是信息不透明!

其實信息不透明不僅對購房者是一個風險,對中介公司也是,越是不透明的地方越容易產生經紀人的非正常操作,常見的黑單、中介經紀人個人賺取差價就出現在該區域,也造成了中介公司的損失,鏈家是怎麽做的呢?

門店全部直營,規範經紀人的操作

在信息不透明中,經紀人個人賺取二手房差價,私單以及因經紀人個人素質帶來的損害用戶,損害企業的事情屢見不鮮,主要原因是經紀人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的不匹配,通過非正常手段獲取更高利益屢禁不止,特別是大部分中介擁有眾多的加盟商,門店之間的惡意競爭更加嚴重。到目前為止,鏈家所有的門店和經紀人都是直營,在員工的整體培訓和行為的規範上比傳統門店做的更好,內部也有所謂的紅線黃線機制,紅線辭退,黃線發現兩次後辭退,接私單便屬於紅線之一,鏈接大概有9條紅線,十幾條黃線,這些標準對經紀人的限制極多,部分經紀人表示,鏈家的規矩是房產中介中最多的,這也導致部分員工跳槽。

規範流程,讓購房者有的放矢

鏈家的房產銷售合同可能是中介中字數最多,規範最全的合同之一,在合同中詳細羅列了如何保障三方利益等。同時在合同之外,鏈家的房產交割和貸款流程介紹得也非常詳細。

明碼標價

無論是過橋貸款的利率,還是中介費傭金,鏈家的收費項目都是明碼標價,而且不存在可商量的余地,對每位客戶都一樣。當然在解決信息不透明的同時,明碼標價方面,鏈家的價格通常都高於市場水平。對於非鏈家目標用戶的潛在購房者,信息不對稱仍然沒有太多改善。

三、鏈家如何管理經紀人:高薪挖角、淘汰員工、

鏈家在經紀人管理方面也是可圈可點,不僅高薪挖取對手員工,同時淘汰不合格員工及避免優秀員工離職的策略上同樣值得參考。

高薪挖角

互聯網公司深諳互聯網人才攻擊攻堅戰的打法,那就是高薪,比如美團將拉手多個城市地推雙倍工資挖角,去哪兒曾雙倍挖角攜程技術。鏈家上海對基礎員工開出的平均底薪是5000元,其中4000元是無責任底薪,剩下的與績效掛鉤,經濟人的提傭最高也高達75%,最低30%,對於沒有經驗的實習經紀人鏈家更是開出了無責任底薪4000元/月,最長6個月的薪資。而普通中介開出的底薪不過3000元左右,提傭一般也20%~30%,更何況鏈家的中介費也是常規中介的1.5倍,所以,一般來說,鏈家普通經紀人的底薪與傳統中原等主管級經紀人薪資相當。

合理的經紀人間的競合機制

同行是冤家,消費極其低頻的一錘子買賣的二手房中介行業內的同事也是競爭對手,同公司的不同門店同事以及同門店的同事搶客戶搶房源的事情層出不窮,內耗嚴重,對客戶的騷擾也尤為突出。鏈家則在機制上緩解了這一問題,在用戶生命周期四大關鍵階段有所貢獻的經紀人都可以獲得傭金:業主開發者(誰開發了這個獨家房源)、現場信息錄入者(房型和現場照片錄入者)、最終成交者(誰成交了用戶下單)、客戶開發者(該成交用戶首次鏈家看房接待者),最終成交畢竟很困難,美國先進的經紀人體系中經紀人平均一年也僅可賣出6套房。但成交前的用戶生命周期管理相對簡單,促使經紀人相互協作,提升購房者的生命周期管理,這無形中更直擊傳統中介假房源的問題。

比如A開發的客戶最終成交獲得了10萬業績,按按20%的開發業績比例分配,他可以獲得2萬的業績,假如他還有其他訂單分得4萬業績業績,則本月總業績6萬,再根據業績中30%~75%的階梯提成,按照平均40%的提成率,A本月的提成有2.4萬。

同時為避免惡意競爭,鏈家規定獨家房源只有房源開發經紀人才有客戶聯系電話,其他的經紀人聯系業主需要通過內部轉接才可實現,這一定程度上也可減少惡意競爭,當然對用戶的騷擾並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因為鏈家巨大的經紀人數量,導致客戶被騷擾的次數大大增加。

嚴密的績效機制實施淘汰

傳統的二手房中介是根據成交額和提成比例來確定中介經紀人的傭金收入,而鏈家在此基礎上增加了無底薪積分制模式,根據員工的業績、級別、業務、得分掛鉤,經過一定的運算規則,得出每月積分數,根據分數來決定員工每月的收入,積分數越高傭金的比例越高,30%的積分數起提,75%封頂,在同等產交易額的情況下,積分更高的經紀人可以比積分低的擁有更高的傭金收入,這完全是馬太效應的應用,對於留住金牌經紀人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在鏈家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經紀人收入排名上,鏈家經紀人最高的傭金提成居然高達111萬元,38位經紀人收入超過50萬,上半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經紀人占比37%。

除了對金牌經紀人的傭金提升外,鏈家細化了傳統中介常規的看房數,成交數,房源增加數等指標外,還增加了獨家房源數等多個指標,用以更加精細化的管理員工的工作內容,並達到淘汰不合格員工的目的。

高成本的離職代價限制核心員工離職

離職率是二手房中介行業的一大病,行業的離職率每月高達35%,一般中介門店的經紀人每年會全部換一撥。對中介經紀人來說,離職帶來的不利因素主要有傭金和客戶的損失,鏈家則通過機制限制了員工的離職,當然這也可以認為壓榨離職員工最厲害的一家公司。鏈家限制離職員工的做法是,經紀人一旦辭職,客戶資源就會自動轉到公盤,房源系統都是采用轉接號碼,只有登記的經紀人才有房東號碼,其他經紀人只能通過轉接號聯系。同時將原本為規避經紀人高納稅的分月提成的制度取消,離職的經紀人提成將一次性支付,而經紀人傭金的工資發放時間很長,所以離職經紀人一般需要繳納比較高額的個人所得稅。

四、鏈家如何憑借自己的壁壘攫取巨大的經濟利益?

憑借對市場的壟斷,同時一定程度對信息不透明的優化,鏈家的業績在2015年得以飛速的增長,2014年鏈家地產成交額僅為2000億,2015年鏈家二手房交易額預計會突破4000億元,一手房交易額也將突破1000億元,眾多的門店利潤也非常可觀,以北京回龍觀地區的鏈家門店為例,該店2015年月均傭金收入超過兩千萬,但支出不過數萬元。鏈家主要通過傭金、擡高房價賺取差價、利用金融服務獲取利潤三個方面來攫取經濟利益。

1.壟斷帶來的高傭金率和高利潤

傭金是傳統中介的主要利潤來源,盡管傳統中介傭金號稱2%,但實際成交傭金平均不過1~1.5個點,特別是在互聯網派介入後傭金率不斷創新低,愛屋及屋只要1個點,搜房只要0.5個點。要知道愛屋及屋賣點是傭金只要一個點就打得傳統中介焦頭爛額。

鏈家不一樣,鏈家號稱“服務不打折,所以傭金也不打折”,傭金一直維持在2.7%(2.2%的中介費和0.5%的擔保費),即使在北京市發改委出臺《關於降低本市住宅買賣經紀服務收費標準的通知》的調低二手房利率的通知下仍未有所變化。

從傭金率上可以看出,鏈家無形中已經比傳統中介多了一倍盈利,但高於行業的傭金率居然沒有被傳統中介或者其他互聯網中介所撼動,不是互聯網的免費低價效應失去了作用力,而是二手房中介的特殊性,誰控制了房源,誰就控制了傭金的定價權。在占據市場絕對份額的情況下,鏈家已經成了規則的制定者,用戶只能選擇鏈家,同時鏈家8萬名經紀人也能更快速的找到購房者,雙方就達成了動態的平衡。對企業而言,當用戶無可選擇時,才是最好的選擇,企業才能最大化的獲利。

造成用戶無可選擇,只能選擇接受鏈家高傭金的原因有:

1、購房者的選擇很有限。要麽鏈家,要麽非鏈家,但鏈家在7個大中城市已經成為了市場的絕對領導者,用戶如果不選擇鏈家意味著失去了一半以上的機會。

2、信息不透明帶來的品牌價值。房產交易是一個涉及資金較多,風險也較大的過程,在信息不透明的情況下,購房者對於保障的資金安全的需求大於性價比需求,鏈家作為行業龍頭的保障機制為用戶帶來了一定的心理安全感。

3、鏈家對房產的壟斷。二手房是一個房源為王的市場,鏈家壟斷行業後帶來的是房源掌控能力加強,而其銷售策略更促使賣房者願意給予鏈家獨家房源信息,倒逼購房者不得不選擇鏈家。

那鏈家為什麽要這麽高的傭金率,真的只是為了攫取高額的利潤?互聯網以免費占領市場份額再吸引VC投資的模式不好用了嗎?其實不是,鏈家攫取高額傭金利潤僅僅是在維持自我利潤的情況下,更大化的拉攏中介經紀人,畢竟鏈家對經紀人的傭金最高提成達75%,而在此之前,傳統中介經紀人的傭金提成不過30%,這是典型的羊毛狗來買單。

2.炒高房價,賺取差價

中介領域流傳一句話是:房子價格都是被中介炒上去的。對於房產中介來講,兩個方面的利益促使房產中介拉高房價:一方面房價越高,獲得的傭金就越多,但中介每次成交所耗費的成本是一致的,所以樂見房價攀高;另一方面中介為了獲得賣房者的獨家房源,也會承諾可以以更高的價格來成交。

對於占據市場絕對主導地位的鏈家來說,他們更加樂於炒高房價,表現出來的互聯網兇猛讓傳統中介無力還手。鏈家深知房源是二手房市場最重要的基礎,房源就意味著銷量,特別是獨家房源,所以在房源的把控力度上一直非常強,以北京2015年6月的數據為例,當月存量房的簽約中,鏈家達到了8626套,排名第一,我愛我家緊隨其後,僅有2444套的簽約。而包括愛屋吉屋、房天下、房通網等平臺的總簽約僅有不到1000套,遠遠無法撼動鏈家的市場地位。鏈家是怎樣通過炒高房價賺取差價的呢?

①、簽訂獨家銷售協議(速銷房)擡高房價獲得更高傭金。鏈家最兇猛的就是速銷房,一方面增加了自己的房源數量,另一方面此消彼長打壓競爭對手房源。鏈家速銷房通過對賣房者的經濟誘導來達成獲取獨家房源的目的,在這個環節中鏈家會擡高20%以上的銷售價。具體的操作方式是:經紀人首先會詢問賣房者的心理價位,當然這個心理價位會比正常價位略高一點,比如8月朋友上海小區房價平均水平是500萬,朋友的心理價位是520萬,此時多位鏈家的經紀人承諾可以在3個月內以650萬的價格賣出,為了打消朋友的顧慮,鏈家承諾給予2萬元的保證金(一般是3000~2000萬不等),無論房產是否得以賣出均歸屬於朋友所有,房價和保證金的雙重利益,朋友當然不能抵擋誘惑,而後居然真的得以賣出。

由朋友的經歷可知,鏈家就快速的炒高了周邊房價!因為鏈家壟斷了城市二手房市場,巨大的中介經紀人和門店數量讓鏈家有底氣將房源盡快售出!而傳統的中介即使想將房價擡高也不過是5%以內的增幅,而且還不敢提供保證金,否則房源可能砸在手里。速銷房對鏈家帶來的影響是銷售的增加將帶來更多的賣房者青睞鏈家,鏈家在二手房行業將有更大的定價權,而隨之而來的傭金增長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也同時鞏固了市場的壟斷地位。

②、擡高房價賺取差價

鏈家經紀人在簽訂速銷房之後會根據用戶的特點選擇是否再度擡高房價賺取差價,而這幾乎是鏈家不能說的秘密。再回到之前的案例,鏈家在將賣房者的房產以650萬掛牌後,會根據自己的經驗聯系賣家,與賣家溝通可以將房產以更高的價格賣出,但多余的銷售額需要雙方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一般是各占50%),比如經紀人此時會建議將房產以670萬賣出,而較之前合同多出來的20萬則雙方評分,此時賣房者可獲得660萬元,鏈家經紀人則可多獲得10萬元的傭金收益,這才是鏈家盈利迅速增長的核心,也是鏈家能保有8萬名經紀人單店月利潤必須高於20萬才能盈利的前提下還能迅速擴張的主要原因。

③、買斷房源賺取差價

對於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價的房源,鏈家也會集團采購提前支付房價給予賣房者,然而並不過戶,之後再加價以更高的價格賣給用戶賺取更多的差價,當然除非急需賣方周轉資金或換購新房用戶,一般用戶的房價並不會低於市場平均價,鏈家在此賺取的利潤總量並不太高。

當然擡高房價除了明面上的對賣房者提高價格外,在買房者上面鏈家也是下了苦工,比如鏈家的多個用戶的集中看房造成買房者的心理恐慌,甚至在某些時候也會造成房產即將銷售的假象,促使買房者提高房價購買或盡早敲定買房決策,在這個時候房產的價格通常會上漲一些,網絡上也有較多的購房者投訴最終的實際成交價居然比官網掛牌價高了不少。

3.挖掘金融服務

鏈家目前主要包含三項業務:資產管理(丁丁租房、自如家)、交易管理(新房、二手房)、金融管理(鏈家理財、理房通等),三者之間相互促進。其中資產管理上鏈家還在布局,交易管理上二手房已經成為鏈家最主要的盈利來源,金融管理上鏈家同樣可圈可點,鏈家也是行業內唯一一家擁有支付牌照的公司。

自從2014年11月鏈家理財上線以來,截止到2015年Q3,鏈家理財累計投資額達到93.7億元,投資用戶超過27萬人,人均投資金額14.27萬元,重複投資率為80%,對比的是余額寶人均投資金額為4000元。目前鏈家金融業務已經占到整體收入的10%,而2017年預計可貢獻20%的收入,鏈家理財CEO魏勇預測未來5年金融業務將為鏈家提供50%的凈利潤。

鏈家的金融服務絕對值得一說,在筆者看來,這可能是和螞蟻金服具有同樣價值的產品,螞蟻金服針擁有巨大的金融服務消費人群,那就是高達11萬的中小企業賣家,他們有天生的短期借貸需求,而且是高頻低量的借貸需求。鏈家同樣具有天生的消費人群,那就是置換潮下的廣大買房者,這個比例非常高,北京二手房交易中70%的用戶是置換用戶,過橋貸款是大部分置換用戶都會遇到的情形,而這是一個盡管低頻但是高量的場景,每次過橋貸款至少需要數十萬到數百萬不等,當然雙方的風險都比一般的P2P低一些。

五、鏈家是怎麽樣在金融領域獲取利潤的?

1、鏈家金融涵蓋房產交易過程需要的所有融資環節

鏈家的金融理財產品只有兩類:針對二手房交易資金需求的“加多寶”和針對新房交易資金需求的“新房寶”,新房寶是主要利用高收益利誘新房購房者,用戶存入新房寶後同時享有年化5%的理財收益+平臺補貼的60%的購房收益。當然新房寶項目期限最多90天,每筆金額最高30萬,意味著購買新房的用戶若使用“新房寶”在鏈家購買新房可以獲得4.8萬的優惠,當然實際上新盤本身就會對鏈家這樣的中介機構提供數額不等的優惠,筆者曾通過搜房看房時明顯得到承諾可以優惠10萬元,至於鏈家是否還能在獲得優惠的基礎上再抵扣新房寶就不得而知了。新房寶因其產品特性和鏈家全面介入新房業務也不過4個月,所以新房寶還不算鏈家金融的核心產品。

1518528260

1518528260

加多寶則是鏈家金融的最重要組成部分,貸款對象針對通過鏈家交易,急需資金周轉的三類用戶,而借款人僅需用房產作抵押,無需其他繁瑣的操作:

第一類是過橋貸款,主要針對業主需要置換房產,在購入新房時舊房仍未賣出需要資金走轉,鏈家可提供貸款賺取利息,置業潮在二手房占比中非常高,北京已有70%的二手房交易是有置換需求的業主帶來的,這是鏈家加多寶金融產品最主要的利潤來源;第二類是贖樓,針對賣房者銀行按揭貸款未還清情況,需要先還清貸款才可銷售,鏈家提供貸款還清贖樓;第三類是尾款墊資,針對購房者已經向銀行申請貸款,但與賣房者約定付款時間時仍未獲得貸款,鏈家地提供貸款。

所以,只要在鏈家交易的購房者在任何環節有短期借貸的需求,鏈家都可以提供金融資金的支持。而對於有短期借貸需求的購房者來說,借貸需求是缺乏解決方案的,除了找朋友籌借,就剩下短期高利貸,無論是哪種都是非常困難的,信息不透明又再這個環節體現。

2、通過高額的融資攫取利息差

鏈家金融的資源來源主要是吸納廣大的投資者,其中10億左右來自自籌資金。鏈家吸納投資的年率為7.2%—8.4%,但鏈家的短期貸款月利率高達2%—2.5%,意味著鏈家可賺取高達1.58%的月利率,筆者朋友今年使用了上海鏈家的墊資服務,65萬的墊資,月利1.5萬,2.33%的月利率,當然,更重要的若墊資不滿一月鏈家仍按一月計算。根據鏈家公布數據看,每月金融融資額約10億元(不含自有資金),則可賺取約1580萬元凈利潤,這還不包含鏈家自有的投入到金融的資金收益。

3、巨大資金沈澱帶來的收益

傳統中介對買賣雙方的保障是比較低的,鏈家加強了對買賣雙方和中介三方的保障,那就是要求買賣雙方的資金保障都留在鏈家。鏈家要求買賣雙方的資金必須通過其全資子公司中融信的擔保,中融信負責鏈家地產所有房屋交易的產權核驗、資金托管、房屋按揭貸款以及融資業務。這樣買賣方所有涉及的資金都會在鏈家沈澱一定的時間,這和支付寶擔保淘寶交易是完全一致的,這看起來應該是鏈家在中介領域的獨創。

鏈家2015年二手房成交預計4000億,以平均40%的首付預估,全年的首付資金1600億,每天的資金沈澱4.28億,按平均每個交易沈澱10天資金計算,按8%年利計算,2015年預計可帶來9380萬的收益,當然鏈家若將該資金用作他途獲得的收益將會更大,這也是為什麽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布局金融的最主要原因。

鏈家除了利用信息不對稱賺取巨大的利潤,在用戶的管理上的確也比傳統中介做的更好,用戶體驗更佳,比如所有門店免費提供雨傘、打印、飲水等服務;高壓線,垃圾場等嫌惡設施的風險提示;兇宅、輻射超標、房屋查封等房屋先行賠付等政策,而這還真的是傳統中介所無法跟進的,要麽對直接成交無幫助,要麽短期內會嚴重的增加公司的成本。

總結

在鏈家的資本故事里,鏈家通過信息不對稱迅速的占領全國市場,再通過占領市場加強壟斷地位,增強自己在二手房領域的定價權,同時向一手房拓展,延伸金融服務、裝修業務、租房業務等房產上下遊行業攫取了巨額利潤,鏈家幾乎整合了VC和市場所青睞的一切模式

但鏈家同樣具有巨大的風險,比如高並購帶來的整合風險,密集開店帶來的門店成本激增及單店收益的減少,甚至是資金鏈的斷裂,行業的不景氣......但無論風險是否可控,站在企業和投資者的角度,鏈家無疑是成功並值得學習的,這是一個典型的借助互聯網方法即將顛覆傳統行業的一個樣本!但站在廣大購房者的角度,當一個企業已經擁有行業壟斷時消費者需要註意,特別是當這個壟斷企業明顯已經在侵蝕用戶利益的時候,筆者想對買房者說一句,珍愛荷包,遠離鏈家。

標簽 鏈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761

上門保養深喉解剖:只有這樣才能活下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2/153729.shtml

導讀 : 博湃停止業務僅僅是上門保養行業全面塌陷的開始,而目前眾多的解析文章並未觸及行業病態的根本。本文從完全親歷者和業內人員的角度闡釋,上門保養真正的致死原因,以及如何才能活下去。

12月份,上門汽車保養行業的領軍企業博湃養車正式關閉服務,從而委婉宣布了這家行業領先的旗幟性公司走向終結。有趣的是,在上門保養行業拼命搏殺的月份中,博湃、卡拉丁、e保養、摩卡等企業紛紛自封行業第一,但在博湃倒下之後,大家卻不約而同的把行業第一的頭銜都推給了博湃,頗有撇清關系的姿態。

實際上,博湃的巔峰時期,服務覆蓋全國22個城市,擁有1200名技師,加上線上團隊,總人數超過1400人。而依靠不計後果的增量戰術,博湃的日訂單峰值甚至沖到過5000單。而這一切的發生僅僅用了4個月至6個月的時間。

現在很多文章都僅僅提到博湃拿過京東、易車1.1億元的投資,但是卻沒人知道博湃用這筆錢把自己炒到這麽“虛胖”。以筆者服務過2家上門保養企業的經驗來看,博湃用1.1億做到了別的企業5億、10億都不能實現的量級,這中間確實有博湃的過人之處。

不過就算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是駱駝再大也是死了,談及這些過往並無太多意義,話題拉回來,博湃這一走,留下卡拉丁、e保養等企業們寒顫不已。該來的總會來,筆者下面來說說上門保養的兩大根本頑疾,再聊聊上門保養怎麽才能活下去。

頑疾一:補貼競賽+成本高=2把割肉的大刀

補貼競賽就像是打越戰,投入越多越難收場

成本控制就像走夜路,越是睜大眼越是hold不住

還是先從消費者們最熟悉的補貼競賽說起。從2015年4月份開始,全國的車主似乎都陷入了車後O2O服務巨大的免費盛宴之中。消費者享用免費上門汽車,體驗著免費上門檢車,1元更換空調濾芯,免費發動機艙清洗等等這些“共產主義”色彩的服務。當然作為消費者並沒有什麽不妥,但是作為上門保養企業來說,卻陷入投入越多越難收場的補貼競賽中。

卡拉丁率先打出9.9元換空調濾芯的促銷牌,而且承諾保留他們的宣傳車貼,還能免費再換2次空調濾芯,相當於9.9元換3個,3.3元一個。博湃不甘示弱,行業第一必須要做到極致,於是推出1元更換空調濾芯,訂單量迅速壓死卡拉丁,1元促銷一個月,但是實際上到了8月仍然還有大量的1元服務在市場上推出。隨著價格戰的進行,摩卡愛車、e保養等等企業也加入混戰,戰場也從空調濾芯轉到了工時費、小保養等項目。每次借著“極致產品”的光環,9元的工時費、99元的黃殼小保養等紛紛出爐。前面說到博湃1天5000訂單就是這個時候發生的,當月博湃的訂單總量超過10萬訂單,行業第一的地位再也無人撼動。

補貼競賽確實炒熱了上門保養的市場,但是卻是後患無窮。1元、9元,這樣低廉的客單價,對於營業額增長的推動是非常可笑的,訂單量翻了幾倍,營業額只增長了30%。這等於一下掐死了自己的造血能力。但是沒辦法,行業里的對手都在投入戰鬥,自己退出明顯是不體面的,而更嚴重的是,如不能借價格戰迅速炒大體量和聲量,在後續融資的過程中必然會遭到投資人的橫向比對。

與價格戰不能補血同時發生的是,成本控制不力帶來不停掉血。價格戰結束了,但是成本問題到今天也一直存在,所以在未來,成本問題還是讓卡拉丁、e保養等企業難逃厄運的重要原因。

1

*上述成本來自實際運營數據,僅作零頭取整。

從上面的線下成本進行反推,以上門保養最主要的產品機油機濾小保養為例,按30%的毛利計算,客單價必須要達到240元(單人出單,使用電動車為基礎測算),410元(雙人出單,使用電動車為基礎測算)才能實現營收平衡,但是實際上,240元、410元的價格在消費者面前是沒有誘惑力的,這樣的價格太貴了,實際采用這個價格後,訂單量基本下降70%。

我們再從上門保養產品結構角度,來看看在高補貼和無補貼情況,究竟要賠多少錢。

2 

3

以上還不含後臺線上成本(客服、研發、市場等),保守估計每月人員工資就有100萬。

這就是上門保養的惡性循環:

補貼死的很慘:但是為了拿到融資,不得不大量補貼,做一個賭局。

不補貼死的更慘:訂單量上不去,拿不到下一輪融資。而且本身虧損也很嚴重,虧損導致死亡。

上門保養的成本究竟是怎麽樣的,相信大家已經比較清楚了,實際上在上門保養領域的成本控制就像是走夜路,你越是算的明白,越是hold不住。在020這個模式下,線上響應要快,線下服務要好,這一切都要在建立在高額的成本之上。

筆者曾在2家上門保養公司負責運營,由於上門保養的服務車型要覆蓋市面的常見車型,這就要求技師技術非常全面,而且又要開車又要懂技術,每天服務訂單數不得少於6單,對於技師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人工成本要比一般修理廠高出20%以上。類似北京這種要搖號的城市,會使用電動汽車進行保養,而根據服務項目的不同,有的服務內容還需要2位技師同時出發。即使派一位技師單獨做一個小保養的綜合成本最低也是69元。如果加上材料成本,以黃殼機油機濾為例,材料成本大約為140元左右,也就是說上門小保養出一單的硬成本是209元,這還含不包括系統研發,客服,總部其他支援部門的人員成本、運營成本。

也就是說你的線上運營人員都是不吃不喝、不領工資、不需要辦公室的機器人,或者不用營銷每天天上給你掉訂單,只要線下技師去服務就行,這樣才能把每一單小保養的成本最大控制在209元。但是你售價才99元,每一單僅僅線下環節,就虧了110元,凈虧52.6%。這個時候再把線上的那一套成本加進來呢?一單黃殼小保養要賣多少錢才能保本?

實際上,黃殼小保養在傳統維修店的價格是200元左右,有的還低於200元。上門保養即使按照市場定價,也是虧本的,要是高於市場價,又沒人買了。這是一個死結。卡拉丁,摩卡,e保養等其他上門保養商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別扯你的品牌好、服務好,配件好,能節省時間,在真金白銀面前,這些都是浮雲,消費者會用實際行動告訴你,他們需要的是質優價廉的服務,你的價格高,就是沒人買。

頑疾二:找不到盈利點,掙不到錢

消費者薅你的羊毛,你薅誰的羊毛?

成本控制向高價值的產品服務轉化,羊毛豈能出在豬身上!

企業推出了很便宜的服務,消費者都來使用,戲稱“薅互聯網企業的羊毛”,這個不能怪消費者。但是企業要生存,不能老虧本,那麽企業你要薅誰的羊毛?

9月份以後,在資本寒冬市場的倒逼下,各家上門保養服務商紛紛提高客單價,黃殼小保養的價格已經提到近300元了,這個價格甚至比4S店的價格還略高,比正規美容連鎖店的價格高出近100元,會有消費者為了“上門”的便利而買單嗎?答案當然是:不。數據顯示,9月份提高單價後,上門保養的訂單量驟減70%,大量服務車在家閑置,產能過剩,各家紛紛開始裁員。博湃養車關閉5個城市,據傳上海e保養裁員70%,卡拉丁部分城市只保留4個技師。

靠價格戰、補貼獲取的客戶對價格更為敏感,在提升客單價的過程中,已經流失了很多,不能讓這些同誌再走了,要不然價格戰都白打了。必須要利用有限的客戶基礎推出更多的高附加值服務,從而挽回損失。既然保養賠錢,那麽鈑噴、維修、保險這些能掙錢的服務就要上。但是這些高附加值的服務都有個共性,就是消費頻次低,在有限的用戶中,能轉化到這些消費項目上的人,少之又少,基礎用戶群又流失了一大批。

既然認為上門保養門的羊毛出在豬身上,那麽在一定的轉化率下,能不能有所收獲呢?

4

在高補貼時,日均2000單時,每天可轉化400單,日均收入是2.8萬,月收入是84萬,月毛利是33.6萬,仍然不能彌補大量的成本虧空。

取消補貼後,日均500單時,每天可轉化100單,日均收入是0.7萬,月收入是21萬,月毛利是6.3萬,虧損更嚴重。

但是即使只有一位客戶選擇了你的鈑噴服務,你也要給人家提供高品質的服務,所以鈑噴店就要跟上建設,然後就是無盡的成本投入,企業線下資本持續增重。博湃走了這樣一條路,其他上門保養企業也在面臨同樣的問題,只做上門保養是慢慢賠錢賠死,要做其他服務就要建店面、收購店面、或者托管店面,把自己兜里的錢一筆一筆的花光。這又是上門保養行業的第二個死結。

為什麽汽車後市場會有這樣的兩個死結,歸根到底還是兩個原因:

一是短期無法解決消費者的信任問題:

現在的社會現狀,汽車還是一個家庭的重大財產。關於汽車的一切消費,車主首先考慮的是服務質量,售後保障,最後才是便利,價格。你的服務再便宜再方便,但是修不好車,一切都是空談,車主寧願選擇多花點兒錢,一次性搞定愛車的問題。

上門保養雖然一再強調各種品牌配件,各種服務保險來保障,但是並不能真正打消大多數消費者的心中顧慮。因為上門保養沒有實體店,你的服務萬一出點問題,索賠都找不到實體。雖然傳統汽修行業的服務也不完美,但是好歹實體店在那兒,總比開著車上門的要放心點兒。因此,實力強勁、裝飾豪華的實體店依舊是消費者信任的關健因素。上門保養做為一種新的模式,短期內很難改變消費者的心態,這也是為何補貼一旦取消,而且取消補貼後的價格比4S店還低50%的情況下,單量仍然下降70%,甚至更高的原因。不從根本上解決消費者的信賴度問題,再多的城市,再多的產品,再低的價格,再快的服務,都是殺雞取卵的應急之策。

二是從業者缺乏對傳統行業的敬畏,以及貪婪的資本推波助瀾也是第二個重要原因。

無論是博湃,還是卡拉丁、e保養,他們的創始人都不是純粹的汽車後市場出身,牛犢不怕虎是他們的優勢也是他們的劣勢,不顧成本的沖量,而不是潛心去研究和解決如何提升消費者信賴度,只管博取下一輪的融資是他們飲下的致命毒藥。當然資本的推波助瀾更是火上澆油,想當初2014年,這幾家上門保養企業風光無限的拿到融資的時刻,資本方大都想的是何時能把公司養肥,下一輪拿到更多的融資,公司估值更高,有誰在思考一年以後如何解決消費者最關心的信賴問題?

綜上所述,以移動服務的上門保養1.0模式,基本是死路一條,十死無生。博湃倒下了,卡拉丁、e保養也處在困境之中。那麽上門保養真的是大忽悠麽?完全沒有出路麽?

這就是最後一個話題。

上門保養怎麽樣才能活下去?

上門保養要想活下去,就要讓消費者為高於市場價的服務買單。而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前提,首要解決信任的問題。俗話說:每一位讓人日思夜想的女神背後,都有一位日她日到想吐的男人。正在上門保養企業挖空心思想要獲得消費者信任的時候,有一個群體卻天然自帶消費者的信任。

這個群體就是4S店和連鎖快修

不管4S店的消費陷阱如果曝光、價格如何虛高,哪怕從上門保養誕生之初就要顛覆4S店,如今上門保養一遍哀鴻,4S店依然屹立不倒。根本原因就是他們掌握了過硬的技術和硬件基礎,別的不說,就說上門保養解決不了的那些問題,去4S店都能搞定。

所以上門保養要在短期內解決信任的問題,完全站在4S店對立面將會是一種很愚蠢的做法,未來能活下來的上門保養服務,必須是以4S店為品牌背書的。這樣上門保養所倡導的原廠件保養,高標準,高價值將會借助4S店來落地實施,同時服務價格價格將會得到有效的支撐。簡單點兒說,上門保養的人都是4S店的人,配件都是廠家直供,服務標準執行的也是4S店級別的。在這樣的前提下,只要價格合理,消費者將會非常樂於接受,這個時候,上門保養的便利性、移動性才能真正得到發揮,消費者才能真正享受質優、便捷的養車服務。同理,連鎖快修品牌在現有門店的基礎之上,推出上門保養增值服務,比到店的價格提高5%-10%,反而能吸引更多的目標客戶。

雖說以博湃為代表的上門保養們從2015年7月份開始都在陸陸續續的嘗試開店,但歸根到底,這是基因的短板,讓一群沒有任何實體經營經驗的互聯網團隊去搭建覆蓋全國的實體店網絡,談何容易?

所以出路在實體店+上門,而不是上門+實體店,上門保養行業的未來,不在卡拉等、e保養、摩卡這些殘存的玩家的身上,因為他們要麽無路可走,要麽離理想的生存狀態越來越遠,只是再撐2個月還是3個月而已。博湃團隊提前結束項目,或許能盡快抽身,投入到新的項目中去,向他們祝安!未來汽車後市場的業態,上門保養將成為提高汽車售後體驗的重要手段,是客戶增值服務的一個重要渠道,而不是一個流量入口,所以上門保養的未來,在那些有經銷商集團和連鎖快修背景的新玩家身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738

此番“消費升級”解剖 | 奢侈品與高檔品在營銷上有哪些差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7/158196.shtml

此番“消費升級”解剖 | 奢侈品與高檔品在營銷上有哪些差異?
李叫獸 李叫獸

此番“消費升級”解剖 | 奢侈品與高檔品在營銷上有哪些差異?

但這次不太一樣,這次的機會不是“區分階級的奢侈品”,而是“為努力工作提供饋贈的高檔品”。

最近幾年人人都在喊的“消費升級”到底是什麽?

一個流行的答案是:消費者正在買越來越貴的東西。

這里暗含的意思是:如果我們生產更加高端,更加大氣,更加獨特,更加滿足消費者形象需求的商品,就能成為“風口上的豬”,搶占市場。

但這無法解釋的一個現象是:同樣是高端商品,我們總覺得有一類商品根本不像這個時代的,而“另一類”商品,感覺才像當下時興的消費升級。

比如這把高端道具:

1

看這個描述(高貴、高端等),可能沒有人會把它跟時下消費升級的熱門品牌“花點時間”、“樂純酸奶”、“XX輕體沙拉”等聯系在一起,覺得它更像“上個世紀的訴求”。

2

(圖:品牌花點時間的每周鮮花預定,也是消費升級)

那這其中的本質區別是什麽呢?

最本質的區別是:

前面的陶瓷刀主打的是“奢侈品”訴求,而“花點時間”等代表的這波消費升級的真正機會,不是奢侈品消費的增加,而是高檔品消費的增加。(PS.後面我會詳細講營銷策略的區別)

說到這里,那“奢侈品”和“高檔品”的區別是什麽?(畢竟看懂了他們之間的區別,才能看懂當下的機會。)

實際上,“奢侈品”和“高檔品”的區別並不在於價格(因為有的高檔品比奢侈品還貴),而在於它們被設計出來時要滿足的需求,一句話概括:

“奢侈品是區分階級的需要,而高檔品是努力工作的饋贈。”

比如同樣是iPhone,在一些人眼里,購買iPhone是為了區分階級,讓別人覺得“我買得起你買不起”或者“我有品位你沒有”,以讓自己融入某個群體並且離開某個群體(顯得不屌絲),這個時候,iPhone就是奢侈品。

3

而在另一些人眼里,攢幾個月的錢買iPhone,是為了質量、性能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比如對蘋果文化的認同感),這個時候,iPhone就是高檔品。

上一次奢侈品市場的爆發,是源於中國社會“區分階級”的需要。

十幾二十年前,也有大量的高價品牌的興起。當時的機會是這樣的:

一部分人借助改革開放的東風先富起來了,不論是通過80年代的倒貨,90年代的經商,本世紀初開始的炒房,很多人迅速屌絲逆襲變成土豪。

與之而來的,就是這幫本來貧窮而迅速暴富的人,需要通過炫耀性極強的產品,快速融入上遊階級,並跟原來家鄉同等背景的窮兄弟們區分開

所以,高檔茶葉、高檔保健品、豪華轎車、奢侈品服裝等迅速出現,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天價冬蟲夏草真的有功效嗎?當然不一定,但它的核心價值在於“天價”而不是在於“功效”。

於是到了今天,一些有多年經驗的企業家,還會把這次消費升級跟十幾二十年前的市場爆發、高端品牌崛起(比如高端鹿茸,意大利進口西服等)建立聯系,覺得原有模式又可以迎來一波第二春。

但這次不太一樣,這次的機會不是“區分階級的奢侈品”,而是“為努力工作提供饋贈的高檔品”

雖然整體經濟在下行,但一方面拉動經濟“三駕馬車”中的“消費”占據的比例迅速上升,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和商品流動成本的下降(比如互聯網降低了渠道費用),再加上城市化帶來的文化轉變等,讓大量的消費者可以開始買“高檔品”

比如過去隨隨便便買個插座,而現在卻要買顏值和功能齊備的插座。

所以,最近幾年在大家口中討論的“消費升級”,本質上就是“高檔品”需求的增加,而不是“奢侈品”需求的增加。

這屆“消費升級”,營銷的區別

“奢侈品”和“高檔品”,這兩個看起來近似的概念,在營銷上到底有什麽區別呢?

我們知道,奢侈品的本質是滿足人區分階級的需要,而高檔品則是努力工作的饋贈,這也讓兩種產品的營銷、運作產生了這些區別:

(1)營銷訴求

奢侈品的主要訴求是無價感、不可比擬、稀缺感、尊貴感等,而高檔品主要是訴求是性價比(對,你沒看錯,高檔品也要性價比)、可比較性、認同感、情感連接等。

開頭提的陶瓷刀,說自己“天生高貴”,強調的是尊貴感,這些訴求本質上都是為“劃分階級”而存在的,屬於奢侈品的訴求。

而如果把內容換一換,改成一個生活達人說:

“切最愛的冰糖橙,總感覺普通水果刀,有股鐵銹味——我愛吃水果,我也愛用陶瓷刀。”

4

換成對產品質量功能、生活方式等的描述,就變成了“高檔品”的訴求了。

再比如前幾年的恒大冰泉,想要抓住消費升級的機會賣高價的水,但是其營銷策略還是更像過去奢侈品的營銷策略(強調水源地的唯一和稀缺),而不是強調當代新生活方式的追求,這樣看起來總是跟這屆消費升級的“酷”品牌沒啥關系。

所以,接下來“高端大氣上檔次”、“有面子”、“身份象征”、“只買貴的”、“全球限量”、“獨家定制”等訴求,並不是這次消費升級的機會(雖然會一直存在)。

而“全新的生活方式”、“高質量產品高性價比產品”、“情感認同”、“過程體驗”等帶來的高檔品消費,才是真正的機會。

(2)情感連接方式

所有人都知道,單純靠產品本身帶來的價值遠遠不夠,還需要跟消費者建立情感連接

但同樣是情感連接,奢侈品和這屆消費升級的新貴“高檔品”的連接方式卻很不一樣。

奢侈品本質上是用來“劃分階級”的,所以它經常可以看起來“很冷漠”,讓消費者感覺自己距離它很遠,甚至有時候還擺著“愛買不買”態度,海報上連句slogan都沒有——這在營銷上叫做“零售拒絕”(Retail Rejection),這樣做反而會提高消費者對奢侈品的喜好。

5

這是因為買奢侈品是為了融入某個階級,你越拒絕我,我就越覺得自己不是這個階級的一員,越想融入。

有個營銷學實驗還發現,奢侈品商店的導購員越對顧客冷冰冰的,顧客反而買的越多(證明我不是看得起買不起)。

所以,你可以理解為什麽星巴克用讓人費解的溝通語言“grande”的效果了吧?(故意讓人弄不懂也是零售拒絕。)

而高檔品的情感連接方式則恰恰相反,他們經常需要跟顧客有很多互動,讓顧客產生高度的參與感,好像顧客就是老板娘一樣。

比如樂純酸奶讓粉絲參與投票,參與口味的評測,支持他們的夢想(情感一致性)等等。

比如金六福酒直接利用更加貼近用戶的語言(而不是拒絕感很強的語言)來溝通:

6

還有大量的品牌讓消費者參與研發、參與傳播、參與社群等,本質上都是在建立這種情感連接。

所以,既然這次消費升級的對象在於“高檔品”而不是“奢侈品”,就應該更多地建立強情感連接和互動,而不是用過去奢侈品一貫的“拒絕”、“高冷”等感覺。

比如同樣是20萬左右的車,MiniCooper的廣告,看起來就像“高檔品”的廣告:

7

而這個類似價位的別克君越,則主打的是奢侈品訴求,有點拒絕感(再次說明,奢侈品和高檔品的區別不是定價而是需求,有的奢侈品比高檔品便宜):

8

(3)可比較性

“可比較性”是指用戶是否能夠清晰地比較不同產品之間的屬性(比如參數的描述),奢侈品為了劃分階級,一般都會想辦法降低可比較性;而高檔品則需要提高產品的可比較性,讓消費者可以更明顯感受到它帶來的實際價值。

比如同樣是價格較高的床墊,奢侈品床墊一定是拍攝華麗的圖片(可能修圖就夠修半個月的),找的外國模特,營造出皇室的感覺(劃分階級)。然後文案上要不就是突出某種沒用材質的稀缺性(鑲金),要不就是倡導“北歐之風,奢華之選”,要不就是幹脆沒有文案讓用戶自己感悟高冷的華貴氣息。

9

這些都會降低消費者在不同產品之間對比的能力——“你沒告訴我床墊到底應該怎麽選,也沒告訴我你的優勢劣勢和功能等。”

而高檔品則恰恰相反,往往會提高產品的可對比性,讓消費者可以直接看到產品獨特功能帶來的價值比如小米床墊:

515318839001298189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奢侈品主要的價值在於價值、品味、歷史等信號的傳遞號,而性價比本身就是劣勢。

畢竟奢侈品包如果也像小米那樣,說什麽“XX牛皮”、“XX航空級材質”、“手部彎角設計,更易抓取”、“兩部手機的重量,極致輕盈”,用戶就容易對比不同包之間的屬性和性價比,最終發現這些屬性淘寶600元的包其實都有。

而高檔品則往往是質量和體驗的提升,為了吸引消費者,反而要提高可對比性,讓消費者可以很輕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哇,多了這麽多功能,看來多花300塊是值的。”

否則如果故弄玄虛的話,消費者反而會因為不清楚高價帶來的價值,而放棄購買。

(4)消費人群

奢侈品的主要消費人群是想要讓進入某個階級的人,他們購買產品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能不能讓別人看出來我的階級”。

這類人群一般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身份的急劇變化。

因為當身份迅速變化的時候,我們內心就會產生想要確認新身份的需求,從而會更加註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比如你去見每天都能見面的租房室友,可能隨便穿穿;而當你剛剛進入一家新公司,可能就需要通過名牌服裝或者光鮮的經歷(“你知道嗎?我去年拿過戛納獎”)來“確立地位”,讓別人迅速對你建立“正確認知”。

比如突然變得有錢的人,經常會通過購買名牌服裝等來確認自己的身份,讓別人知道自己變得有錢了。

10

而突然變得有名或者社會地位提升的人,則會消費文化類的奢侈品(比如去花費幾萬塊去聽自己根本聽不懂的培訓課來彰顯知識,或者購買藝術品來彰顯品位),目的不是為了證明有錢,而是為了證明有文化。

這些人跟當下消費升級的主力人群並不一樣,當下購買高檔品的大部分人,並沒有突然變得有錢、有名或者階級提升,而是隨著文化、經濟的變化慢慢有了消費能力和欲望。

他們更多是每年薪水上漲20%,每2年升職或跳槽一次,刷著朋友圈同時也在勤懇工作的白領——他們的消費雖然也有維護形象的成分,但本質上是價值驅動型的。他們購買高檔品是為了提高生活質量,感受到某種生活方式的體驗(比如小白領周日早上自己做一個奶茶,瞬間感覺好像體驗了西方生活)。

(5)產品策略

對產品生產來說,如果奢侈品是強調手工藝和稀缺,普通大眾貨品強調的是“能不能大規模生產”,那麽高檔品強調的就是他們兩者的結合——“大規模的工藝化”。

12

高檔品本質上是大規模生產大規模銷售(這點要記住,因為很多人明顯定位人群太窄了,這不像高檔品),同時想辦法實現產品的“工藝化”。

不過同樣是對“工藝”有追求,奢侈品和當下消費升級的高檔品很不一樣。

奢侈品工藝追求的目的是為了稀缺和區隔,所以定位奢侈品的小牛皮箱子,文案會是“一頭牛只能做四個”。

而高檔品工藝的追求是為了實際使用利益,所以定位高檔品的小牛皮箱子,文案會是“精選新西蘭小牛皮,下雨也能用”。

這也導致過去在奢侈品常用的產品策略“微小屬性策略”,在高檔品上也會失效——過去奢侈品為了支撐起它的價值,就得給別人一個產品區分的理由,而這個理由經常是一個“高價稀缺”但實際上沒有卵用的功能(“微小屬性”)。

比如加入更多氫氣的水、鑲鉆的手機、XX莊園的牛肉(其實跟其他牛肉沒啥區別)等,雖然不會帶來直接的利益,但因為微小屬性的區隔,獲得了差異化的機會。

這一招在消費升級的“高檔品”就不靈了,因為高檔品不是求異求稀缺,而是追求實實在在的性能體驗提升。

(6)廣告目標

奢侈品和當下消費升級的“高檔品”,廣告溝通的目標也有很大不同。

奢侈品最重要的溝通目標讓品牌跟某種積極的形象和階級建立關聯——比如某個包包品牌和歐洲皇室的情形不斷同時在廣告出現,慢慢消費者潛移默化就把它當成了這種階級的代表,從而將來會為了進入階級而消費這個產品。

而高檔品廣告溝通的目標則更加是“讓消費者在購買前就產生體驗”,比如用了辛苦工作的白領,靠自己的努力,用XX高端電飯煲給加班的老公煮了一頓贊不絕口的飯,消費者看完了後也會覺得要“善待自己”,從而購買。

再比如,同樣是找代言,因為奢侈品目的是塑造形象,所以用戶看完代言廣告後的感覺應該是:

“哇,劉德華代言的!果然高端!”

而高檔品的目的是讓“讓消費者在購買前就產生體驗”,所以用戶看完代言廣告後的感覺應該是:

“哇,你看,果然還是劉德華這樣的明星會享受啊!”

結 語 

這一次消費升級的關鍵,並不是在於滿足消費者區分階級的需要,而是給他們努力工作的饋贈。

既然這樣,你采取的各種策略也應該相應發生變化:

11

部分引用來源

Silverstein M, Butman J, Fiske N. Trading up : why consumers want new luxury goods--and how companies create them[J]. 2005.

Ward M K, Dahl D W. Should the Devil Sell Prada? Retail Rejection Increases Aspiring Consumers’ Desire for the Brand[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14, 41(3):590-609.

消費升級 奢侈品 高檔品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14

解剖記憶中的娘子軍文慧的紀錄劇場《紅》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644

1967年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劇照。對《紅色娘子軍》代表的劇場美學,大多數知識女性持批評態度,崔衛平卻覺得,這是一個關於自由和解放的故事。(視覺中國/圖)

當初紅色娘子軍編舞的時候,像傳統芭蕾一樣,演員的手都是松開的。在娘子軍成為樣板戲的過程中,演員的手都攥成了拳頭——用拳頭砸爛舊世界。

《紅色娘子軍》的連環畫投射在猩紅的幕布上,四位演員在黑暗中默立。音樂響起,肢體蘇醒,一位演員很快進入樣板戲的表演,其余三位像久未活動的木偶,做著失調的、非對稱的動作。他們有人跳過《紅色娘子軍》,有人對這部樣板戲聞所未聞。演員借助舞動的身體尋找《紅色娘子軍》與自己相通的管道,投影儀在他們身後放映訪談視頻,受訪者對樣板戲的回憶、批判與懷念,和舞動的身體交織在一起。

2016年9月1日到4日,紀錄劇場《紅》在北京演了4場。關於樣板戲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文慧想知道很多東西:它的語法、傳習、舞者和觀眾的感受,樣板戲與今天的關系。訪談中,昆明芭蕾舞團的退休演員王慧芬帶著滿足的微笑對文慧說:“謝謝你給予我回憶。”這話她說得鄭重,重複了兩遍。

回憶的複雜在《紅》中顯露無遺。另一位受訪者梁曉燕說:“有一些精神底色你清不了。”樣板戲貫穿“50後”梁曉燕的童年和少年,她說樣板戲如同她身上的血液,不經意參與了對她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塑造。

2013年,在一本國外雜誌上,文慧看到《紅色娘子軍》被定義為“當代舞蹈劇場”作品。常識和記憶發生了沖突:在舞蹈界,人們一般認為當代舞是融匯古典芭蕾、現代舞、民族舞和其他劇場語匯,表現當代題材的舞蹈流派,而《紅色娘子軍》是“小時候看的東西”。

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誕生於1964年,那年文慧4歲。1972年,雲南省歌舞團演出芭蕾舞劇《白毛女》。只有一張票,母女倆都想看,媽媽對文慧說:如果人家不要票也給小孩看,你就跟我一起進去;如果不行,我去看,給你一毛錢買糖。文慧沒有去買糖,她一直在劇場門口轉悠,直到散場。

1974年,文慧考進雲南藝術學校舞蹈班,“學的都是樣板戲的片段”,第一次看現場演出卻遲至26年之後。2000年,上海芭蕾舞團到北京演出《白毛女》,文慧買了一張票。現場的觀眾是兩代人:五十來歲的人和他們的孩子。音樂響起,文慧滿身雞皮疙瘩;楊白勞被打死了,她的眼淚“嘩”地滾出來。劇場里的年輕人從始至終嗡嗡嚶嚶,傳統催淚場面時頻頻笑場。她意識到,在樣板戲面前,自己的腦子控制不了自己的身體:“從理性上,我知道那東西代表的美學、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但你的身體還是會為它激動。”

同樣的感受梁曉燕也有。她發現同齡人的聚會上,大家都會唱的只有紅歌。一次聚會,一個前南斯拉夫的記者在場,中國人唱得盡興,沒人註意這位記者是什麽時候走出去的。

補丁多大,什麽顏色,打在什麽位置

確定要做關於《紅色娘子軍》的舞蹈劇場作品,文慧的第一個工作是采訪。第一個采訪對象是當年的編劇之一、丁玲的女兒蔣祖慧。

蔣祖慧告訴文慧:當初編舞的時候,像傳統芭蕾一樣,演員的手都是松開的。在娘子軍成為樣板戲的過程中,演員的手都攥成了拳頭——用拳頭砸爛舊世界。前後兩次、數小時采訪,最終成品《紅》中只轉述了蔣祖慧的這一段話。

在昆明歌舞團,文慧找到了王慧芬、劉祝英、湯南屏和張來善。

王慧芬曾是吳清華的扮演者,報紙上刊登過她的大幅劇照。那是王慧芬一生最耀眼的辰光。萬人矚目的女一號也是一位新婚的妻子。丈夫不讓王慧芬排練,不想讓她穿著短褲,在舞臺上被千萬人觀看。去排練要背著丈夫,有一次她趁他睡著,偷偷走出房門,還沒到樓下,丈夫已把她的排練挎包從窗戶扔出去,東西灑了一地,足尖鞋掛在樹枝上。“工宣隊”出面,踩著梯子把鞋子夠下來。歌舞團團長對王慧芬說:你老倌一點也不支持你,這種人,跟他離婚算啰!見到離婚報告,丈夫不鬧了。

王慧芬做了媽媽,沒出滿月,接到演出任務:在體育場跳兩場《紅色娘子軍》。團長讓她打回奶針。王慧芬聽說回奶針會讓人心情煩躁,不打。第一天上排練場,她的奶水和汗水一起流,地板上潮乎乎的一片。第二天,王慧芬原本豐沛的奶水只剩下涓涓細流,第三天徹底沒了。跳雙人舞的時候,滿腔的階級仇讓王慧芬把“南霸天”推翻,真打、真踢。只要穿起吳清華的衣服,她的動作、神態馬上不同。人們艷羨地問:你怎麽一下子變得那麽帥?

張來善也是這樣。《紅色娘子軍》讓他從一個駝背的農村孩子變成了洪常青。人們說他的表演特別“標準”。標準是劉慶棠——“中芭”版《紅色娘子軍》的洪常青。張來善從來沒有看過劉慶棠的演出。

作為樣板戲的《紅色娘子軍》有一套特別的傳習機制。“中芭”辦班,各省派最好的演員到北京學習,回省後,再把市一級的舞蹈團匯集到省里傳授。梁曉燕記得,《紅旗》雜誌刊登過八個樣板戲的劇本,很多人跟著《紅旗》學樣板戲;無論何時打開收音機,總有一個臺在放樣板戲。劉祝英最早是跟報紙學。昆明歌舞團的學員們把報紙上的《紅色娘子軍》劇照收集起來,反複模仿。

197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詳解:用文和圖標記燈光、舞美、群戲站位、走臺路線、主要角色的動作、神態、臺步、服裝上的補丁多大、用什麽顏色的布料、打在什麽位置……這本書有兩個版本,普及的簡裝本90頁,曾大量發行。紅色硬皮的精裝本有新華字典那麽厚。它是《紅色娘子軍》的“紅寶書”,它規訓了《紅色娘子軍》一切技術細節。

當年每次演出前,王慧芬都會把她那本紅寶書翻開,立在化裝桌上,照著圖示,畫上黑黑的眼線,貼上濃密得像樹林一樣的假睫毛。

劉祝英也有這本書。劉祝英的動作無可挑剔,但她從來沒有成為吳清華。因為身材矮小,她永遠是18個女戰士之一,別人長高了,可以往前站,但她一直站在隊尾。湯南屏也是這樣,跳《紅色娘子軍》的時候她還沒有發育。有一場戲是昏倒的吳清華被指導員喚起,舞臺上會出現吳清華側臥的睡姿,湯南屏被認為胯部的起伏度不夠。吳清華成為共產主義戰士的時候,湯南屏嬌小的身材和稚氣未脫的眼睛更顯得過於幼稚。

紀錄劇場作品《紅》。演員借助身體尋找《紅色娘子軍》與自己相通的管道。投影儀上的視頻,將關於樣板戲的回憶、懷念與批判,交織在一起。(歌德學院供圖/圖)

“滿天星”,電視晚會,廣場舞

除了舞者,文慧還采訪了《紅色娘子軍》的觀眾:北京學者崔衛平,NGO工作者梁曉燕,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郭於華,上海的劇場工作者、藝術家張獻,旅美學者王朝華、嶽剛……男性受訪者記不住女主角是叫吳瓊花還是吳清華,但是他們記住了她“倒踢紫金冠”的大跳和女戰士們的短褲。

受訪的知識女性普遍對《紅色娘子軍》代表的劇場美學和時代背景持批評態度,崔衛平是個例外。她說她想起《紅色娘子軍》就想起舞臺上一團跳動的火,吳清華沖破牢籠,是一個關於自由和解放的故事。這跟馬小朵的觀點很像。馬小朵主持著一家打工婦女聯誼會,她把紅色娘子軍軍歌當作聯誼會的會歌。長久以來,馬小朵覺得她被各種各樣的限制釘在原地:因為你是女人,你只能這樣,因為你是農村人,你只能那樣……她無數次從相似的夢境中驚醒:拼命奔跑,路突然斷掉,或者過橋的時候過不去。

文慧把信息雜駁的采訪視頻放給演員看。除文慧自己之外,另三個演員是原昆明歌舞團的演員劉祝英、獨立舞者江帆、沒受過舞蹈訓練的素人李新民。

劉祝英曾千百次在泥土地上立足尖。足尖滲血,喊著“演英雄、學英雄”的口號,纏上紗布接著跳。樣板戲內在的精神氣質已經刻錄在她的身體里,文慧再怎麽用心,也模仿不出劉祝英的動作。排練場上,大家小心翼翼,唯恐言論過激傷害劉祝英。但劉祝英仍然會生氣。她幾次被采訪視頻中受訪者對《紅色娘子軍》的評價激怒:“他說得不對!”從排練場回到宿舍,認真的劉祝英把采訪打印稿看了三遍。她問文慧:為什麽下午我那麽激動,現在再看,又不覺得人家說的那麽過分了?從2014年到2016年,兩年的排練和演出讓劉祝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不再輕易把不同意見看作異端。

“80後”舞者江帆最感興趣的是那本“紅色法典”上細致入微的動作示意圖。把這些示意圖與自己受的舞蹈教育做對比,江帆意識到:規訓無處不在。民族舞、古典芭蕾、現代舞都有控制身體的點位,芭蕾舞是八個點,現代舞有無數個點。“紅色法典”對動作的描述常常是寫意的,同一個“鶴立式”,民族舞、古典芭蕾、現代舞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但這模糊的描述卻刻模一樣複制出無數臺樣板戲。

從雲南大山里走出的李新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找不到自己跟《紅色娘子軍》的聯系。文慧讓她看“法典”,把其中有意思的東西,用她自己的話講出來。“法典”詳解了道具大刀刀柄、刀刃的尺寸以及紅綢的長短。這讓李新民想起自己的父親。父親為妻子和女兒打過一大一小兩把柴刀,女人們為砍柴常常要一出門大半天。這段經歷化為舞臺上的一段獨舞:新民揮刀猛砍,仿佛身處荊棘密布之地,想要用刀開出一條路。

在另外的采訪片段中,張獻把《紅色娘子軍》與女性身體掛鉤,這讓李新民反感不已。文慧捕捉到這種情緒,把它放大到舞臺上:張獻的訪談視頻投射在幕布,李新民撕扯幕布,張獻的臉隨之扭曲。觀眾席響起笑聲。笑聲背後是雙重的反思:張獻對樣板戲、李新民對張獻的批判和揶揄。

四位舞者,只有文慧沒有把個人與《紅色娘子軍》的連接呈現在舞臺上。更多時候,她像一個理性的求解者。她告訴觀眾某一段群舞的舞臺布局叫“滿天星”。“滿天星”被認為適合表現團結、歡慶、歌頌的情緒,是今天電視晚會最愛采用的舞臺布局之一。她在廣場舞和革命樣板戲之間建立鏈接關系:當年的文藝骨幹很多成為今天廣場舞的領舞者。

盡管有如此豐富的訪談和自省,舞蹈仍是《紅》的龍骨。劉祝英的舞姿是檔案館式的。江帆的身體在民族舞、古典芭蕾、現代舞和當代舞之間自由穿梭,令人眼花繚亂,卻無關炫技,她在用身體求解:為什麽樣板戲的動作是那樣的。李新民的身體受到最少的規訓,她用生命經驗跳舞,那對她、對觀眾都是痛快的表達。文慧是四個人中的思想者,舞臺上看不出太多她作為一個舞者的技藝,有些動作的難度極大卻被她做得行雲流水。技隱藏在藝和思想的後面。舞蹈於是變成了追問和求解的工具,變成了歷史的載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283

說史170113青茶婆屍體的解剖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1/13/%e8%aa%aa%e5%8f%b2170113%e9%9d%92%e8%8c%b6%e5%a9%86%e5%b1%8d%e9%ab%94%e7%9a%84%e8%a7%a3%e5%89%96/

說史170113
青茶婆屍體的解剖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35

《日本的世界觀:二百年的變遷》(1975) Marius Jansen
作者是美國上一代日本史重量級學者,曾師從東亞學泰鬥 費正清Fairbank和 賴肖爾Reischauer, 在 普林斯頓創立了 東亞研究學系.
本書是日本思想史演講集,共三講,篇幅簡短, 主旨揭示日本人在近代史的轉折點上,智識面受到嚴厲衝擊, 思想和世界觀發生了甚麼改變,與及對其後的社會文化產了甚麼影響. 本書運用微觀手法,描述了 三個時間節點(德川中葉,明治初年和 二戰稍後.), 三位智識分子(醫學及蘭學家 杉田玄白,史學家 久米邦武,和政治活動家 松本重治)的心路歷程, 從而對主題作出探討.

其中首位主角醫師兼學者 杉田玄白 因為參與屍體解剖實驗,幡然覺悟平生所學(ie漢醫學)的謬誤,全面轉向 蘭學(ie荷蘭傳入的科學), 最終成為日本蘭學的鼻祖. 這故事很有趣,也很具啓發性.
〈劇場:青茶婆屍體的解剖〉
時間:1771年
地點:江戶某個刑場
人物:三位醫師 杉田玄白、前野良澤、中川淳庵; 技術員 老屠夫; 屍體 青茶婆.

根據 小濱藩首席醫師 杉田玄白晚年寫的回憶錄《蘭學事始》記敘, 年青的他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朋友 中川淳庵 從長崎 荷蘭商館得到一本1734年 阿姆斯特丹出版, 由德國醫學名家撰寫的人體解剖圖譜《Ontleedukundige Tafeten》. 夥同另一同道 前野良澤,三人仔細研讀了這本秘笈, 赫然發覺內中所述的人體器官結構,與傳統漢醫學知識有所出入, 不禁內心震驚,滿腹疑惑.

其後在另一次機遇下,他們在 江戶獲準解剖一具女犯人(年約50歲,姓名不詳,外號 “青茶婆”.) 的屍體進行學術研究,以檢定新獲洋書的內容是否真確. 解剖犯人屍體以供醫學研究的舉措,在舊時中國也會偶一為之.
由於三人都不懂解剖術,於是聘用了一位技師, 不料技師臨時病倒,只好由他的90歲祖父,一位老屠夫代為執行. “更不料”的是 這位老屠夫不單只精神矍鑠,刀法如神, 兼且對人體器官瞭如指掌,原來人體解剖乃是他家的世襲副業. 老屠夫不識字,也不具備任何醫學知識, 對器官的名稱也大多叫不出來,更不用說其功能及關係了. 可他對器官形狀和位置的認知,硬是比三位醫師更加正確和詳細!這使得專家們大為歎服, 並且深感慚愧.

更重要的是實驗結果與洋書圖譜全然吻合,而與傳統漢醫理論出入甚大.*** 還有一點很違反直覺,儘管東西人種身形外貌有著明顯落差, 其器官構造竟然是完全相同的.**** (其時「演化論」未面世, 不知道器官構造早已敲定,而身形外貌後來有所演變的道理, 該現象在當時是無法解釋的.)

返家途中,大受刺激的三人組興致勃勃, 對實驗結果詳加討論,並總結出兩項 “經驗結論”:
a老屠夫的解剖學知識比他們三人高明;**** (這點是 掌門 “想當然耳” 杜撰出來的,請勿當真. )
b蘭學的知識內涵比漢學高明.*** (這點確是 杉田所直言不諱.)

由於新型智識的衝擊, 三人許下宏願,今後「矢誌要以實驗來尋求事實」.***** 乖乖不得了,這豈非恰好是二百年後 “國家醫師”鄧小平同誌的金句「實踐是檢定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始版嗎? (鄧醫師大有可能也是從 “毛主席經濟屍體的解剖” 中…..)

三人組的首項行動便是將洋秘笈翻譯為日文,翻譯工作極其艱難, 終於1774年譯畢和出版全書,取名《解體新書》, 此事對智識界影響深遠,開啟了日本翻譯書籍的時代.*** 翌年,杉田撰寫對話體書籍《狂醫言論》, 公開與傳統漢醫學決裂並處於對立位置.
杉田晚年名成利就,獲得大將軍 德川家齊接見和嘉獎,收入與高級武士看齊, 但他一生最引以為傲的, 仍是倡議蘭學,引領新學風此事.

〈歷史:日本近代思想的革新〉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三人組在解剖實驗中領悟的兩點道理, a點比b點意義更為重大. 因為後者只屬知識內容,而前者卻是智識態度; 後者是醫學理論,而前者則是「認識論」哲學.***
「以實驗來尋求事實」是一種樸素的「實徵主義(或作 實証主義) 」陳述, 並非漢學的風格,而是西洋的學風. 實徵主義是現代學問的哲學基礎, 日本智識界較中國早一百多年接納西洋學風,對於現代化步伐自然佔先不少.

在於日本,「蘭學」(主要拘囿於醫學、數學和天文物理學.) 只是一種過渡性質的知識類型, 一百年後明治維新,便全面讓位於「西學」(以政治經濟學為主流的西歐學問類型.) 蘭學之於西學,就像一所預備學校, 在知識領域只涵蓋科學而不及其他; 在社會層面只收容少數專業學者而鮮及普通士大夫和國民. 但是一般通論, 仍以蘭學薰陶是明治維新得竟全功的輔助條件.

〈拆局:日本智識構成的地理因素〉
日本在地理上位於東北亞之極西陲,並且孤懸海中, 東望浩瀚無涯,黑船之前,飛鳥不渡. 就算其西側的 “日本海” 也是風高浪惡的險地, 從國家級的 “遣唐使團” 也屢遭船難,可見一斑.
但這日本海的險惡卻有個巧妙之處,就是它雖然給予軍隊遠征極大的風險阻力, 但對於朝廷使節和民間商旅往來,因為風險分散了,便不至於阻絕不通.*** 証諸歷史,漢隋唐元明清都曾遣師入朝鮮, 只有忽必烈曾經跨海西征日本,仍落得覆師 “神風”的下場. 但是關於中韓日的商業(對向流動.)和文化(呈現由西往東的單向流動.) 交流,根據現今的歷史考証, 在日本的史前時代已然極之發達.***

這造就了日本政治上非常獨立於中國天朝,甚至連參進朝貢體系的時間也不太長久; 而在文化吸納方面,與朝鮮相比,具有非常高度的自主性.*** 舉例:日本從未複製中國的科舉制度和宦官制度. 除了體制移植和文化汲取的選擇權之外,更加重要的是主動調節的心理能力, 日本(也是比諸朝鮮和安南.) 在文化創新修訂和風格形成方面,具有非凡的自主能力,**** 從不像朝越兩國那樣邯鄲學步.

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到來之前的日本只受過中國文化的幅射,不知有他. 卻由於地處文化圈的極西陲,遂易於 “叛逃”, 從來無需爭論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二話不說便 “全盤西化” 了, 於是節省了大量時間精力,用以專註學習.

最後以 李鴻章 和 森有禮 在談判馬關條約期間的私人對話作結.
李曰:貴國變法圖強,誠屬難能可貴, 但連衣冠也更易,未免愧對祖宗了罷!
森曰:先生之言差矣! 我祖宗千載之前也曾棄去古服飾,改易唐衣冠, 皆因唐服勝於古服. 今日我國棄唐服易西服,其理相同. 假使祖宗復生,想必也會如此易服, 然則我等又何愧之有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01

解剖魔術師 2016 年度 1024-S

年前魔術師走去 Interactive Brokers(IBKR.NASD)(下稱 IB)開戶買賣帝股,一來就係貪佢手續費便宜,另一方面就係為咗張 1042-S 可以向美帝稅局退稅,呢一點尚待魔術師研究(見《覆讀者來信:開心大發現!叫美帝稅局回水!?》)。
點都好喇,first thing first,3月15日(美帝稅局 IRS 規定證券經紀(魔術師最憎用「劵商」呢個蝗語)每年要提供 1042-S 的期限)收到份 1042-S 之後,當然就要睇下佢有乜東東。IB 下載 tax form 的介面非常易用,就咁 click Reports > Tax > Tax Forms 便可,更重要的是除了可以下載 1042-S(1)之外,仲有一份 Dividend report,可以睇到成年收咗幾多息同埋分類,以供客戶核對(2)。
閱讀更多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763

《點五步》真人物×廖啟智盧校長解剖沙燕隊戰術

1 : GS(14)@2016-09-01 06:12:07

■在《點五步》中演盧校長的廖啟智日前跟真.盧校長(右)聚首見面。



【熱血點五步】熱血棒球電影《點五步》繼續熱播,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廖啟智飾演的盧校長,帶領一班中學生組成沙燕棒球隊,打贏日本隊的故事。日前戲中校長智叔跟現年76歲的真.盧光輝校長會面,緬懷當中賺人熱淚情節。戲內有校長打了各隊員一巴掌的戲、又有球隊經費當年夠買一層千呎豪宅等情節,很多觀眾想知是否有其事,盧校長說:「當年真係每人打咗一巴,佢哋一路跑一路唱『鬼叫你窮呀,頂硬上!』我好嬲,問佢哋『好窮咩?咁辛苦同你哋爭取到幾十萬番嚟。』」



【《點五步》版】■智叔演活盧校長的嚴師角色,將一班頑劣中學生訓練成才。劇照

【真實版】■當年真實的沙燕隊是由一班小三至小六的學生組成。資料圖片

■智叔指在《點五步》跟新導演陳志發合作有另類化學作用。

同政府要錢

講到當年棒球隊撥款經過,是由時任沙田政務專員曾蔭權批出,盧校長說:「嗰時區議會用剩63萬幾,我同當時政務官鄧國威(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講,要晒。記得嗰時沙田第一城一個千呎單位,都唔使70萬。」他指棒球器材一點都不便宜,最後連發球機都從日本買過來:「唔平㗎,要成10萬8萬,最後我哋交到成績,第二年就打贏日本隊。」


贏波請食扒

談起日本隊,智叔問盧校長是否曾受日本隊白眼,盧校長說:「日本隊起初睇我哋唔起,見到面招呼都唔打。到最後嗰場我哋打贏日本隊攞埋冠軍時,日本隊教練走過嚟同我傾偈,仲好禮貌叫我『盧生』。」決賽當日曾蔭權跟太太特意帶了一箱蘋果來打氣,他指現實中比賽的是小學生棒球隊,他說:「小學生聽教聽話,當時贏咗波慶功,每人叫咗一個T-bone Steak,仲係我自己掏荷包。」盧校長笑言假如有機會演出,他最希望可以扮一次智叔。採訪:何永寧攝影:仇志德髮型:J.So of HERE-1(廖啟智)場地提供: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831/197546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917

解剖238磅癡肥婦脂肪厚如牛油

1 : GS(14)@2016-09-13 00:19:12

巨腩、粗臂、虎背……肥胖人士外形一眼見到,但身體裏到底會受到何種程度的摧折?英國廣播公司播出紀錄片《癡肥:驗屍》,解剖一名60歲美國加州婦女的身體,看到她的皮膚下有一層牛油色厚脂肪、巨大卻薄如紙袋的心臟,令人更深入地看到肥胖的可怕。60歲的死者身高5呎5吋,體重238磅,生前飲很少酒卻死於心臟衰竭。她自願捐出身體作醫學研究用途,死後運送到英國解剖。到底她的身體構造是怎樣的?皮膚死者的脂肪主要圍繞在腹部,剖開之後看到皮膚下一層厚厚黃色如牛油的脂肪積聚,她的多個器官亦被脂肪包圍。心臟解剖團隊將心臟取出切片研究它的情況到底有多壞。病理學家奧斯本(Mike Osborn)表示:「449克算是一個重的心臟,雖然她(死者)身體重但矮小,心臟應該只重225克。」健康人士的心臟拿起來應該「像一塊牛扒」,感覺結實,但死者的心臟「鬆泡泡」,薄如紙袋,故不能將血液泵到全身。肝臟奧斯本表示第一眼留意到的就是肝臟脂肪化,他說:「它是粉紅色的,又軟,似是肉醬一樣,正常肝臟沒這麼軟而且更多肌肉,她肝臟粉紅色的正是脂肪。最常見原因是與酒精有關,但我們知道她幾乎不飲酒,故原因幾乎肯定是癡肥。」他指出,連續兩天吃肥膩食物沒有問題,但若是長期「虐待你的肝臟」,到達某個程度就會造成永久損害。肺她的肺部浸滿液體,這是因為心臟衰竭而出現肺水腫。奧斯本說:「心臟衰竭不同心臟病發……心臟會逐漸變弱,她3年前有可能行到10級樓梯、之後行到5級,之後連行1級都有困難。」腎臟瓦倫丁觀察腎臟時如是說:「腎臟應有少量脂肪包圍,但她的腎臟有巨型脂肪『膠囊』包圍。」團隊相信,瘦的人脂肪會少一半或三分一。正常情況下腎臟表面是光滑的,但這名婦女的卻佈滿疤痕。英國《每日鏡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12/197684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7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