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光伏業十年一夢——光伏業沉浮錄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7/1MNDE3XzUxNjg1Mg.html

8月酷暑,炎炎烈日將無錫新區尚德路上的行人驅趕得無影無蹤,只剩下聒噪不休的蟬鳴攪動著滾滾熱浪,令人倍感煩悶。

這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原本叫新瑞路,只因當年落戶於此的光伏組件老大尚德電力成為首家在紐交所上市的中國民企,無錫新區政府遂決定將之更名為尚德路,以「紀念公司給無錫乃至國家創造的多個第一」。

放眼全國,以大型光伏企業命名道路的城市還有不少,如與無錫相鄰的常州就有條天合路、江西新余則有條賽維大道,皆因天合光能與賽維LDK進駐當地,地方政府為彰其功,將道路更名。

不料,數年後的今天,賽維與尚德有可能破產的傳聞倏然來襲,這些路名也隨之變得前途未卜:如果連企業都不在了,這些以企業名稱命名的道路又何以為繼?

就在昨日,歐盟正式啟動對華光伏太陽能產品反傾銷立案調查,範圍包括晶體硅光伏組件、電池片和硅片。由此,佔全球光伏市場70%的歐盟和佔比10%的美國,都有可能將對中國光伏產品關閉大門。

對國內光伏企業來說,真正到了命懸一線的時候。

\

彷彿南柯一夢,中國光伏產業在短短十年間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盛極而衰的起伏跌宕。

這十年恰如一面鏡子,映照的是中國產業發展無法擺脫的低價競爭、無從迴避的盲目擴張以及難以治癒的地方保護沉痾。窺一斑而見全豹,打開光伏浮沉啟示錄,也就是打開積重難返的中國產業困局之門。

管中窺豹:

被「颱風」擊中的尚德

在無錫新區尚德路與新華路的交界口有一棟橢圓形的建築,樓頂上佇立著四個大字——「創業大廈」。這裡曾經被用作尚德公司的總部,因此又稱「尚德創業大廈」。

本報記者近日來到創業大廈調研時,卻意外發現主樓門廳前豎起了三排腳手架,工人們正在忙碌修補門廳吊頂上幾塊支離破碎的天花板。

往前追溯一週,颱風「海葵」登陸後從上海一路呼嘯至無錫。一片狂風驟雨肆虐下,創業大廈的門廳吊頂終難扛住最高十四級的風力,天花板轟然碎裂。同時受損的還有屋頂上鋪設的部分光伏組件和電池板。

如今雨過天晴,「海葵」給尚德留下的印記也在漸漸消散。然而,就在過去這年中,一場比「海葵」破壞力更大、持續時間更長的商業「颱風」一直在猛烈衝擊著尚德。目前為止,這場「颱風」對尚德的影響非但沒有消散的跡象,反而呈愈發風雨飄搖之勢。

尚 德先後爆出「與美國硅片大佬MEMC解約並賠償2億美元」、「5.6億歐元反擔保被騙」、「施正榮卸任CEO」、「在美遭遇集體訴訟」、「信用評級降為 0」、「被控在意大利非法修建太陽能電廠並詐取該國政府補貼」等一連串負面新聞,至於「裁員」、「破產」等消息更是不斷浮出。

在記者打車前往無錫新區的路上,出租車司機聽說記者要去尚德,第一句話就是「這家公司呀,要沒有政府扶持,早不行了」。

更離奇的是,近期有商業銀行還一度以「公司負面新聞過多」為由凍結了尚德員工的信用卡。

記者從業內獲悉,8月20日當天,多名尚德員工發現所辦理的興業銀行信用卡都被凍結,理由是「您的單位近期負面新聞較多導致信用評分不合格,暫凍結您的信用卡業務。」被凍卡的甚至還包括已離開尚德的員工。而在持卡人強烈的質疑聲中,銀行最終在第二天對部分信用卡解凍。

作為中國光伏業的一面旗幟、當今全球最大的光伏組件生產商,尚德的際遇可謂是一個縮影,濃縮的是中國光伏界種種光怪陸離、匪夷所思的現象。如果能將這些現象的內在因果及背後推手梳理清晰,或許就能理解光伏產業之所以會從皇冠上跌落的真實背景。

在美上市光伏中概股一覽(據不完全統計)

股票名稱 股價(美元) 2011年利潤(萬美元)

尚德電力 0.82 -101,800

大全新能源 0.83 3,332

晶澳太陽能 0.87 -8,966

韓華新能源 0.97 -14,778

賽維LDK 1.33 -65,545

昱輝陽光 1.36 33

中電光伏 1.37 -9,429

英利綠色能源 1.56 -50,983

阿特斯太陽能 2.63 -9,080

晶科能源 2.91 4,342

天合光能 4.19 -3,782

註:截至北京時間9月6日21點

企業:一個誰都想當老大的光伏圈

其實在光伏企業中,尚德並不算境況最差的。

之前,外界關注更多的是位於新余的另一家光伏大鱷——賽維LDK,後者上半年的資產負債率高達80%,負債總額則達211.6億元人民幣。之前傳出的地方政府緊急「輸血」20億及財政「兜底」等消息,無不暗示著這家昔日全球硅片「老大」如今正在經受著資金鏈緊繃的煎熬。

兩家「龍頭」級的光伏企業竟「同為天涯淪落人」,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絕非偶然,背後恰恰折射出貪大求全的「老大」心態對中國產業大亨們的傷害有多重。

「我們之前一直主張,尚德不要做老大。因為在中國一直是『出頭的椽子先爛』,但有人卻一直在邊上鼓動他(施正榮)做老大,或許也的確迎合了他內心的某些訴求,導致最終還是以行業老大的形象出現。」尚德一位高管向上海證券報記者透露了這段頗為隱秘的內情。

在此前的多次行業論壇上,施正榮的發言也的確給不少人留下「以老大自居」的印象。甚至在某年一次新能源峰會上,因痛心於行業害群之馬,施還向一些經營不規範的同行說出「你們回去好好反省一下」這樣的狠話,儘管說者無意,聽者卻有心。

至此,施正榮自信、強勢甚至有些狂傲的性格也飽受詬病。

而伴隨這種「老大」心態的萌生,企業對規模的追求也愈加盲目。「因為規模要和『老大』的身份相匹配。國內很多企業家之所以一味求大,也基於同樣的理由。」上述尚德高管說。

以尚德來說,在2005年底到2008年短短三年間,其產能從100多兆瓦一路猛增至1000兆瓦,由業內新兵躍升至全球第一,甚至計劃到2012年要增至5000兆瓦。

賽維也是如此。2010年9月公司創業5週年慶時,賽維向全球客戶介紹了一個5000兆瓦的硅片擴建大計劃,從2011年起平均每年擴增1000兆瓦。

此外,以硅片起家的賽維還上馬了1.6萬噸多晶硅項目,目標直指當時已成功投產的國內多晶硅老大——保利協鑫。而後者也隨即「還以顏色」,拋出一個6.5GW(1GW=1000兆瓦)的硅片建設計劃作「回應」。

「最後已經不是為了做好企業,而是為了消滅對手。這樣的傾向非常危險。」一位行業專家如是說。

而在皇明太陽能董事長黃鳴()看來,貪大對企業的誤導很嚴重,光伏業產能過剩等弊端,就是當年尚德的「首富效應」所致。

「誰做到最大就是榮耀,這些財富榜樣使得所有人都往這個方向走。而且只要你坐不上老大,佔有率小,就覺得臉上沒光,大家都看不起你。」黃鳴說。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中國創業者的通病——「寧為雞頭,勿為牛尾」。

「很多尚德員工掌握了一點點技術就自己出去拉一幫人成立新公司。反觀韓國三星,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是我們不能比的。」上述尚德高管說。

而幾乎每家企業都大干快上的結果就是產能無序擴張,光伏業曾經的「藍海」迅速轉為「紅海」。

\

行業: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光伏

老企業大肆擴產,投機性新增產能又大量湧入,過剩幾成必然結果,光伏產品價格也隨之一落千丈。後者還給海外對華反傾銷提供了口實。

國內一家大型光伏企業管理人士告訴本報記者,不少房地產商自政府啟動調控後就帶著大筆熱錢湧入光伏,「但不料市場急劇變化,這些習慣快進快出的地產商根本沒有成本和價格觀念,任何價格都拋,由此造成了恐慌,組件價格隨之出現更快速地下跌。」

除了房地產商外,前兩年還有大批紡織、代工企業也大舉殺入光伏。

「很多從其他行業轉行過來的光伏企業連設計資質也沒有,畫的圖紙根本不符合要求,常令電力系統啼笑皆非。有些企業托關係找路子,讓自己的設計通過審核,結果並網運營後就經常會跳閘。」國內最大的光伏系統集成商中環光伏副總經理徐永邦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在此期間,大量低質、低劣的光伏產品充斥市場,加劇了市場環境的惡化。

「光伏原先我們是兩頭在外,現在很不容易建起一批原料大軍了,但一些無序進入的小廠卻從國外進口了大量的廢次硅料,因為成本更低。」上述管理人士說。

記者瞭解到,這些廢次料通常會從中國香港特區或越南走私進口,其大多是半導體廠或多晶硅廠淘汰出來的次品,價格大概只有正規硅料的一半左右,一年的進口量約有2萬噸。

「這對光伏產品的25年質保帶來非常大的挑戰。」上述人士表示,用這些廢次料生產的光伏電池和組件短期內看不出影響,但幾乎可以肯定其無法正常運轉25年。

而國內此前採取的最低價中標做法,某種程度上更充當了這種低價低質產品生存的土壤。

據上述管理人士介紹,在海外,銀行通常根據光伏企業過去幾年的安裝記錄來認定其資質是一流還是二流,再考慮給多少貸款。但在國內卻是採取最低價中標的方式來選擇光伏產品供應商。在這種情況下,各種不正常的情形都可能發生。

「最低價中標導致一些報低價的企業在選擇設備時什麼便宜用什麼,如為了能中標把逆變器一些應有的功能削弱了、性能降低了,只要能達到國家的最低指標就行了。最後,一件原本和汽車發動機同樣重要的高精尖東西賣出了白菜價。」徐永邦說。

在國內首次光伏特許權招標中就曾出現過0.69元/度電的超低價,並為此受到各方的集體「炮轟」。

另一方面,徐永邦認為,由於國內相關指標訂得過低,幾乎所有企業都能達標,這也在客觀上導致價格成為唯一的競爭砝碼。

國內:地方政府與銀行成幕後推手

一邊是企業盲目擴張,另一邊卻是地方政府與銀行在背後推波助瀾。

事實上,如果沒有政府與銀行的推動,中國光伏產業不可能在短短數年間就成氣候。

2009年次貸危機後,光伏市場再現井噴,給外界一個行業已見底回升的錯誤信號:於是,企業瘋狂擴產,政府和銀行則對光伏項目大開綠燈。

熟料,這只是行業即將變局之前的「迴光返照」。

「目前光伏產業呈現的發展困境,不是政策造成的,是我們的企業家和金融推手共同造成的。比如我們的銀行,在這些年光伏行業的盲目擴張中,是『罪魁禍首』之一。」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副所長李俊峰對此一針見血。

阿特斯陽光電力董事長瞿曉鏵則告訴本報記者,2009-2010年,全球為應對次貸危機紛紛推出刺激政策,如中國的4萬億和美國復興計劃,這些都對新能源行業帶來大量的政府擔保貸款,導致當時很多資金進入產業,光伏出現了產能大擴張。

「很多地方政府將光伏當作新興行業和發展方向,但並不意味著全國這麼多的地方都需要設光伏產業園。」瞿曉鏵說。

更嚴重的是,當大型企業出現問題時,地方政府又一再出手施救,於是陷溺逾深,負債益甚。

美國投資機構Maxim Group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最大10家光伏企業的債務累計已高達175億美元,約合1110億元人民幣,國內整個光伏產業已接近破產邊緣。

「中國地方政府對企業的保護比較低級,是輸血,不是造血。」上述尚德高管對此點評說。

李俊峰也不讚成政府給所有企業繼續輸血,「目前要響應國家特別是國務院的號召,要自覺地限制產能快速發展。市場是有限的,不是無限的」。

國際:野蠻生長遭遇貿易保護大棒

如果說中國各地的「光伏大躍進」早早為行業埋下了危機地雷的話,那麼,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再度大行其道實際上真正點燃了地雷的引線。

「貿易保護主義是導致行業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今年已公告的公司情況看,二季度美國市場遠低於預期,顯然和『雙反』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有關。」阿特斯陽光電力董事長瞿曉鏵說。

他認為,最大的風險不在政府補貼少了,而是貿易保護主義。如光伏產品不能全球流通的話,對這個行業將是毀滅性打擊。

「歐盟立案,國內市場很難彌補失去的那部分市場。因為歐盟佔全球市場的70%,相當於20GW。中國『十二五』規劃也只定了22 GW -25GW,具體怎麼實現還有待政策出台。」

瞿曉鏵認為,「一年20GW的市場一旦關閉,將是非常大的衝擊!嚴重點說滅頂之災也不過分。」

而從更深層次看,過去兩年中國光伏產業的星火燎原與地方政府的火上澆油都是國際上「錯誤的凱恩斯主義」思潮煽風點火所致。

「光 伏產業已經是一個過度膨脹的產業,而且膨脹的時點非常不好,是在2009年全球陷入『錯誤的凱恩斯主義』並導致政府負債泡沫之後。當時歐洲特別明顯,非但 沒有降低槓桿,而且還加大了政府負債。等到二次探底時後果就出來了:政府負債已到頂,只能取消對光伏的補貼。」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研究 員余南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

在他看來,如果當初不是4萬億,而是2萬億或者1萬億,則可能情況大有不同。

某種程度上,光伏已經走上了和鋼鐵、紡織、彩電等諸多傳統行業相似的老路,所不同的是,傳統行業在貿易戰與價格戰之後還有巨大的國內市場,而光伏的市場又在何方?

「光伏已經不是藍海,甚至不是紅海,而成了黑海。」一位曾在尚德創業過程中起過關鍵作用的高層的這個比喻,代表了目前光伏產業界普遍存在焦慮與黯淡的心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22

雅虎20年沈浮錄:從巔峰到衰落,還能重塑輝煌嗎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72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0 11:15 編輯

雅虎20年沈浮錄:從巔峰到衰落,還能重塑輝煌嗎
作者:夏雨青 

1994 年的雅虎是一個簡單、清晰的網站。它是你現在不屑於訪問的「網址大全」類網站的鼻祖。除了提供不同分類下的網頁索引,雅虎還具備了搜索引擎的雛形。


雅虎已經很久沒在國內成為熱點,本周卻上了很多科技媒體的頭版——它即將關閉北京全球研發中心。這是雅虎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唯一辦公室,創立於 2009 年。

繼 2013 年關閉包括新聞和郵箱在內的中國業務後,雅虎終於全面撤出了中國。

取決於你怎麽算日子,雅虎在這個月迎來了它的 20 或 21 歲生日。現在提起雅虎,你甚至不太明白這是一個什麽樣的公司。它看起來架構龐雜,什麽都做,卻再也沒制造出什麽明星產品。

20 歲在互聯網行業算是「化石」級公司。20 年來雅虎究竟做了什麽?它今天是一個什麽樣的公司?它真的像大部分人擔心的那樣即將倒閉嗎?

1994年-2000年,年輕的雅虎,年輕的互聯網


追溯雅虎的歷史,你必須從 1994 年開始說起。對於更年輕的讀者,1994 年是一個陌生的年代。斯坦福 94 級畢業生 Justin Kitch 一直告訴別人「他從斯坦福畢業的那天萬維網誕生了」;《時代》周刊 1994 年的一期封面人物是「互聯網」;雅虎上線時所用的服務器主板現在被陳列在斯坦福大學工程院的入口處,作為 1994 年的標誌性事件展示。

1994 年你在大學課堂上沒法刷微信朋友圈,工作午休不能上淘寶。電腦和 Word 都已經誕生了,但大部分時候你寫信算賬還用紙。1993 年,即使你有辦法上網,也只能看到彭博、CERN、MTV 等 150 個網站,1994 年這個數字變成了 3000 多個。

在被無數人津津樂道的雅虎創業故事中,同樣是斯坦福研究生的楊致遠(Jerry Yang)和大衛·費羅在宿舍里創建了雅虎,那時還叫「Jerry 和 David 的互聯網指南」。

1994 年的雅虎是一個簡單、清晰的網站。它是你現在不屑於訪問的「網址大全」類網站的鼻祖。除了提供不同分類下的網頁索引,雅虎還具備了搜索引擎的雛形。

這是 1994 年的雅虎,一個搜索引擎。在當時貧乏的互聯網世界,雅虎迅速成為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1995 年,《紐約時報》報道 AOL 有意收購當時才創建一年多的雅虎,而雅虎已經開始考慮在網頁上展示廣告來賺錢。被 Google 推向巔峰的「搜索引擎+廣告」模式最早其實是由雅虎發明的。

如果簡單把雅虎的歷史劃分成三個部分,1994 至 2000 年是雅虎的第一個階段,也是第一任 CEO Tim Koogle 管理的時期。

Tim Koogle 是一個經驗豐富的 CEO,在雅虎之前曾經管理 Intermec、為摩托羅拉工作。與他一起管理雅虎的總裁 Jeff Mallett 又被稱為雅虎的「幕後魔術師」。在他們的合作下雅虎於 1996 年上市,開盤當天股價從 33 美元漲到 43 美元。

1997 年,雅虎的廣告收入達到 7040 萬美元,1998 年是 2 億美元。隨著營收上升的還有雅虎的一系列收購。它買下的互聯網公司包括當時名氣很響的 Geocities、Broadcast.com、Four11……

在一系列收購、合資與自身業務擴展中,雅虎已經從一個搜索引擎變成了涵蓋電影、音樂、電視的綜合門戶,提供從郵箱、即時通訊、廣告到購物等所有你能想像的服務,並在 21 個國家有 12 種不同語言的雅虎網站。

2000 年 1 月,雅虎的股價達到歷史高點 475 美元(拆股前)。1994 年至 2000 年是雅虎快速擴張的第一階段,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直到互聯網泡沫破裂。


2001 年 - 2008 年,兩個災難,兩個競爭對手


2001 年對於所有互聯網公司都是災難性的一年。互聯網泡沫破裂,CEO Koogle 因此卸任,由前華納兄弟的高管 Terry Semel 接任。

在總結 Semel 業績的回顧文章中,提及最多的是錯失對 Google 和 Facebook 的收購機會。但在他擔任 CEO 的 2001 年至 2007 年還有另外一件事發生了:雅虎被 Google 取代,成為更多人搜索和首頁的選擇。

關於雅虎是否真的算搜索引擎的爭議很多,我認為它一直是。從Search Engine Land 的這篇總結來看,雅虎從上線第一天就以搜索功能為核心,從 1996 年至 2001 年,它先後與 AltaVista、Inktomi 和 Google 合作,使用他們的爬蟲搜索技術,但仍然主要展示自己生產的搜索條目。


2002 年雅虎與 Google 合作,將搜索幾乎完全外包。這項合作在 2004 年很快結束,雅虎隨即收購了 Inktomi 和 Overture 來開發自己的爬蟲搜索技術,但為時已晚。Google 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搜索服務。

在搜索上被 Google 打敗後,雅虎也曾試圖追趕下一波社交潮流。

2005 年雅虎以 3500 萬美元收購了當時最紅的照片社區 Flickr。2007 年雅虎大規模削減 Flickr 工程師團隊,兩位 Flickr 創始人隨後離職。2005 年雅虎還推出了自己的社交網站 Yahoo! 360°,就在 Facebook 上線一年後。這個社交平臺具有與 Facebook 相似的不少功能,但更為繁雜。由於活躍用戶迅速減少,兩年後雅虎就放棄了這個社交平臺。

2007 年雅虎請回創始人楊致遠擔任 CEO。他拒絕了微軟 440 億美元的收購提議,認為雅虎完全可能在互聯網廣告上高速成長。隨後金融危機爆發,他在 2008 年離職。

雅虎衰落的故事是互聯網廣告渠道變遷的故事。一開始它是聚集信息的渠道,之後的二十年內它逐漸被替代,先是 Google,然後是 Facebook。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絡取代了門戶,成為兩個更受歡迎的載體——人的載體,也是廣告的載體。

門戶曾經是電腦時代更重要的一塊,現在我們都在社交網絡上了。

2009 年 - 2015 年,身份危機和轉型


自從被 Google 打敗,雅虎再也沒能成為某個互聯網服務領域的第一名。它什麽都做,但什麽都沒有做到最好。

資深媒體人 David Carr 2012 年在《紐約時報》上發了一篇文章,標題為“致 CEO 的問題:雅虎是什麽?”

這個問題今天仍然沒能得到解決。20 年後,雅虎從一個業務單一的網頁指南變成一個無所不包的互聯網公司,它的身份危機持續已久。

2009 年,代表雅虎起源的搜索業務被賣給微軟。時任 CEO 的 Carol Bartz 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我們從來就不是一個搜索公司,」她說人們不是上雅虎來搜索的,而是在雅虎看到什麽新聞後順便搜一下,所以她對 20% 左右的搜索市場份額很滿意。

但這不像她所宣稱的那麽輕易。雅虎賣掉搜索是認輸後的結果,是輸掉互聯網首頁之爭後的無奈之舉。流量是互聯網公司任何策略的基礎,1999 年的雅虎可以任性地大規模收購擴張,因為它仍然是互聯網世界的明星、人們打開瀏覽器的首選。2009 年的雅虎沒有這種待遇。

Bartz 的新策略是,把雅虎徹底變成一個媒體公司,通過新聞和廣告的傳統門戶模式賺錢。體育、金融和娛樂板塊的新聞頁面成為這一時間雅虎的宣傳重點。

Search Engine Land 的創始人 Danny Sullivan 對這個政策非常疑惑,「雅虎到底是一個向外傳送流量的搜索引擎,還是一個自己制造內容的媒體公司?」

這個問題在 Bartz 卸任時還沒有得到回答,雅虎也沒能成為一個冠軍新聞網站。 Paypal 總裁 Scott Thompson 因為醜聞擔任 CEO 五個月後離開。


之後我們看到了雅虎的新 CEO,瑪麗莎·梅耶爾。這為雅虎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關註,梅耶爾早期 Google 員工的履歷和清新風格被視為雅虎的希望。然而在 2 年半、40 多起收購和平平的業績之後,投資人開始逐漸失去耐心。

今天的雅虎仍然有豐富的技術資源儲備,對大數據發展至關重要的 Hadoop 由雅虎推廣流行,它的不少員工後來就職於 Cloudera 和 Hortonworks 這兩家大數據公司。雅虎的工程師團隊和文化在今天都享有盛名。

但它還在致力於做多個領域的第二名。雅虎新聞是 Google 之外全美第二大媒體渠道,桌面和移動端每月有 2.2 億的讀者,超過 Facebook 的數字。Tumblr 是互聯網病毒營銷的最佳傳播場所,年輕用戶創意的來源,但比不上 Facebook、Twitter 或者 Instagram。

沒錯,又是第二名。


新 CEO 梅耶爾強調雅虎的策略專註於移動。因此有了智能手機上令人欣喜的雅虎天氣、雅虎新聞應用。只憑幾個應用還很難拯救雅虎整個公司的命運,但這是個好的、全新的開始。

不過現在你去雅虎的關於頁面,會看到下面這段話:

「雅虎專註於讓這個世界的日常習慣變得激動和有趣 - 不管你是在搜索網頁、給朋友發郵件、與家人分享照片,或只是查看天氣情況、比賽分數、股票價格。」

雅虎高級副總裁 Brad Garlinghouse 2006 年曾發表過《花生醬宣言》,提出雅虎需要正視的問題是「我們不夠專註,還不夠專註。」現在的雅虎看起來同樣不夠專註。20 幾歲的身份危機,我們都理解,都經歷過。經過 20 年,一家大公司的轉型不再容易。

雅虎20年沈浮錄:從巔峰到衰落,還能重塑輝煌嗎



來源:好奇心日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616

一家“炒股為生”的上市公司股海沈浮錄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10/996866.html

隨著去年年報披露的接近尾聲,未來越多上市公司在年報披露的業務中,多了證券投資這一項,一些企業在這一項所獲得的收益,甚至超過主營業務所帶來的利潤的數倍。

本報記者  饒守春  北京報道

普通股民炒股再正常不過,但對於這一過程中的另一方上市公司而言,它們加入到“炒股團”中,或許多少會給人以“不務正業”的感覺。

實際上,隨著去年年報披露的接近尾聲,未來越多上市公司在年報披露的業務中,多了證券投資這一項,一些企業在這一項所獲得的收益,甚至超過主營業務所帶來的利潤的數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隨著去年下半年後股市的深度調整,上市公司炒股數據在去年前後半年出現了明顯的差距。也正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出現了巨額的賬面浮虧。

“‘炒股’的上市公司里,很多都是主業不佳的。除此之外,很多公司甚至還會利用超募資金來炒股。”北京一位投行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不務正業”的炒股團

對城投控股(600649.SH)來說,公司進行證券投資已經有些年頭了,如今甚至已成為公司三大主營業務之一。

根據城投控股發布的去年年報顯示,整個2015年度,公司共計出售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為公司貢獻利潤(含稅)28.99億元,且收到年度分紅1.1億元。城投控股還披露,截至去年末,公司持有的各類股權市值已達175.33億元,2014年度同期則為131.83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城投控股仍持有4只股票,總投資金額超過17億元。其中,除了持有的西部證券(002673.SZ)為長期股權投資外,其余3只均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其中,城投控股分別在去年減持了光大銀行(601818.SH)1.25億股、西部證券7754.54萬股,正是依靠減持的這兩只股票,公司獲得了近29億元的稅前投資收益。

與“炒股”給城投控股帶來凈利潤形成對比的,是公司另兩項主營業務的有關情況。根據年報顯示,去年城投控股的環境業務全年營收為16.50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3.02億元;另一地產業務則實現全年營收63.32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則為4.91億元。

“我們現在除了原先的主營業務——環境業務和地產業務外,投資業務也成為公司的另一主要業務。未來,公司還將與一些企業合作設立投資基金,繼續做大投資業務。”城投控股一位工作人員說。

其實,城投控股進行證券投資並非是A股目前的個例。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在目前已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中,有122家進行了證券投資,共計持有證券個數為787個,投資總額則達到了1486.37億元。在進行證券投資的122家上市公司中,所涉行業也囊括了近乎證監會規定的所有大小行業。

不過,上述多個數據與去年半年報和2014年度年報相比,仍有極大差距。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去年半年報中,受益於去年上半年的牛市行情,兩市共有589家企業進行了證券投資,持有個數3005個,投資金額總計6677.07億元;2014年,也有548家公司進行了證券投資,持有證券個數亦達到了2444個,投資金額超過4869.04億元。

“上市公司都不傻,尤其是同樣身處資本市場中,一般都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去年前後半年截然不同的市場行情,對投資證券的熱度肯定也是不一樣的。”西南某券商一位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股海沈浮盈利難續

盡管諸多上市公司已經將證券投資作為公司的常規經營手段,但正所謂“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股海中淘金,即使短時間內獲得豐厚回報,所得盈利仍難延續。

常年在股市縱橫的蘭州黃河(000929.SZ),算得上是所有參與“炒股”的上市公司中,出現巨額虧損的典型案例。根據其去年年報披露的信息顯示,截至去年末,其還仍持有6家上市公司股票,合計投資金額2.35億元。不過,蘭州黃河所持的6只股票中,除了僅投資了0.57萬元的久遠銀海(002777.SZ)略有盈利0.26萬元以外,其余5只股票均大幅虧損。

其中,蘭州黃河持有的中興通訊(000063.SZ),以虧損4151.86萬元成為公司持股的“虧損王”,5只股票虧損總計達到8781.02萬元。而根據其去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原先持有的9只股票虧損更一度超過2億元。

然而比證券投資收益虧損更為嚴重的,是蘭州黃河主營業務的持續低迷。2015年度,公司主營啤酒業務銷量再次出現下滑,較上一年度同比下降18.89%,由此導致主營業務收入同樣下降15.49%。也正是在這樣的雙重“打擊”下,今年2月,蘭州黃河作價30億元進行賣殼,供鑫遠集團登陸資本市場。

實際上,蘭州黃河也遠非A股公司進行證券投資出現虧損的僅有企業。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同樣一直有著證券投資歷史的金陵藥業(000919.SZ)、一拖股份(601038.SH)等,均出現了相應的虧損,且無一例外的這些公司的主營業務,長期以來持續低迷。

上文北京投行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主業太差的上市公司喜歡“炒股”,多數是為了修飾年底的財報,“證券投資流動性好,而且相對來說來錢快,收益比高”。

“因此,一些上市公司甚至會利用超募資金來進行證券投資,以期獲得高回報。但相應的風險也很大,畢竟是炒股,主要的還是公司應該做大做強主營業務。”該投行人士說。

另一位獨立財經評論員則直指上市公司進行證券投資有損中小股東權益,他表示,“上市公司動用中小股東資金炒股是不務正業。一旦炒虧了,發一個公告,只是年報難看點罷了,並不為此承擔責任,炒股虧損帶來的影響,最終還是由這些中小股東來埋單。”

  • 21世紀經濟報道
  • 柴剛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56

老司機雷軍與新企業小米沈浮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06/163981.shtml

老司機雷軍與新企業小米沈浮錄
小馬宋 小馬宋

老司機雷軍與新企業小米沈浮錄

從小米這幾年的沈浮中,我們看到了一幅商業社會的人情百態圖譜,社會生態比商業更有趣。

來源 | 小馬宋(ID:zhongguowenlian)

作者 | 小馬宋

雷軍

老企業家雷軍

有人說,雷軍的名字帶火,原來做金山,是火克金,雖然有成績,但總沒有大成;後來做小米,小米名字里有木,木生火,所以小米火了。

這個說法,權當玩笑吧。反正一個人、一個公司火的時候,你說什麽都是對的,不管是科學邏輯還是封建迷信,反正都能往上按。

之前還有人說酒仙橋和望京附近風水不好,互聯網公司去那里都不行,現在阿里巴巴過去了,估計就鎮住了。

在41歲之前,雷軍是互聯網行業的一位重要人物,但雷軍和他領導的金山(金山的事比較複雜,這里不詳述)一樣,雖然不錯,卻不能和馬化騰與騰訊、馬雲與阿里、李彥宏與百度相提並論。

2010年,雷軍41歲,在互聯網圈子里,這個年齡如果還沒有大成之相,似乎很難再折騰出大名堂來了,就像新浪的創始人王誌剛一樣,似乎金山也就是雷軍的人生銘牌了。

可是雷軍卻準備做一家手機公司。

後來小米當紅,雷軍分享過很多經驗,雷氏語錄也曾經在互聯網圈子里風行。

比如雷軍總結的創業成功三要素:巨大的市場需求、靠譜的團隊和花不完的錢。

當然還有一句更知名的話: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句話常常被一些互聯網創業者拿來提醒自己、以及教育別人。可是,好像大部分人也沒有搞明白究竟什麽是戰術,什麽是戰略。

不過雷軍創辦小米的時候,可沒有這個自信,說手機項目一定能成,所以小米創立初期其實是對外保密的,可能覺得做不成會很丟人。盡管他自己組建了一個超豪華創業陣容,其他六位聯合創始人如下:

原Google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林斌

原摩托羅拉北京研發中心高級總監周光平

原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劉德

原金山詞霸總經理黎萬強

原微軟中國工程院開發總監黃江吉

原Google中國高級產品經理洪峰

小米當紅

61

小米當時要做手機,但是供應商對小米完全不鳥。

小米最早曾經與夏普談,想用夏普的手機屏,但被夏普拒絕了,因為夏普覺得小米訂單量太小。

後來日本因為海嘯發生了核泄漏,雷軍和劉德等人在這期間親自拜訪夏普,當時日本人很感動,因為那時沒有人敢去日本了,小米是夏普在那個時期唯一的客人。

小米從MIUI開始聚集粉絲做手機的故事在《參與感》這本書中已經講了很多,這里不再贅述。

小米賣出第一個30萬部手機的時候,用了不到3個小時。雷軍在創業之初曾經跟兄弟們說,要用4年時間做一個100億美金的公司,結果小米手機開售的3個小時後,這個目標就變成了要做一個1000億美金的公司。

2011年,小米銷售收入5.5億。

2012年,126億。

2013年,316億。

2014年,743億。

2011年很美好,2012年也很美好,2013年小米紅透了,我記得當時我們創業做第九課堂,組織過一次小米的參訪培訓,一下午3個小時,收費1200,當時爆滿,小米成為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競相學習的對象,那時候也有無數營銷大師認領了小米策劃、顧問的頭銜,並通過講小米方法論圈了好多錢。

2013年12月,雷軍和董明珠小姐打了一個賭,10億。

2014年,小米顯得特別美好。那時候小米主要用線上銷售的方式賣出了6000萬部手機。我在聽聯合創始人劉德講課的時候,說那時小米內部顯然膨脹了,覺得做得太好了,沒有意識到後來的很多問題。

2017年,今年剛剛過了半年,如果你關註互聯網,應該會有感覺,2105年和2016年小米是有點沈寂的,很多有的沒的消息滿天飛,一會兒說小米融不到錢了,一會兒說小米海外市場出現了問題,一會兒又是增長乏力。

小米在2015和2016的營收,分別是780億和790億,如果以一個傳統企業的角度看,好像沒什麽問題。但是從互聯網企業的角度看,問題就非常大。過去幾年的高速成長一旦慢了下來,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一家企業高速增長的時候,是非常容易吸引一流人才的。比如現在的共享單車,比如去年的直播,比如兩年前的滴滴,比如四年前的美團,比如六年前的微博,比如八年前的開心網。

而一旦發展速度慢下來,人才就會流失,資本就會質疑,媒體就會唱衰,好的時候會越好,差的時候會越差,馬太效應非常明顯。

沈寂兩年

傳統行業有個好處,盡管發展得不會很快,但也不會衰落得很慢。

但互聯網公司不是這樣,紅得快,死得急,一旦出現頹勢,往往很難複興了。這種故事在互聯網行業里一再上演,小米面臨的這種局面,是非常危險的。

小米在2015、2016兩年的增速放緩,有幾個背後的原因。

1、這兩年互聯網擠進了幾個玩家,魅族、樂視、360、一加、錘子等等。魅族的VP李楠曾經跟我說過一個事情,他說手機市場很有意思,一家出來鎖定了100萬部,那這100萬部的市場份額就搶走了,我們很難為市場再創造100萬部的新增需求。所以360出來做手機,不管怎樣都會搞走大概100萬部的需求,而樂視這樣完全不在乎是否盈利的做手機的方式,又會搶走一部分份額,所以各家發手機的時機、配置等等都非常謹慎,做手機尤其要精打細算。

2014年算是互聯網手機的頂峰,這個量出現了一個天花板,而且又有一些互聯網手機的友商殺入,結果小米的份額就被搶了一部分。

2、因為前幾年線上賣手機賣得太好,導致小米完全沒想到要做線下,發現問題的時候已經晚了,線下的能力不是一天能做出來的,所以在2014的後兩年,雖然線下渠道在建設,但小米幾乎沒有增長。

3、三星在這兩年開始走下坡路,但是三星手機定位在3000以上,小米基本是2000以下,所以三星的份額雖然讓了出來,小米卻沒有對應的機型來補位,結果華為和O/V兩家接棒,沒有小米玩的什麽事。

4、這兩年小米供應鏈出了問題,據傳說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根本沒有貨可賣。

5、隨著友商水平的提升,小米手機在這兩年產品力相對下降,沒有推出特別拿得出手的機型。

反思與行動

65

和大部分一夜爆紅的互聯網創業者不同,雷軍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企業家。

面對這種情況,小米的反思和反應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小米沒有死守自己前幾年的經驗,而是深刻地反思並行動。雷軍在公開場合說,2017年的銷售目標是1000億,而從上半年的數據看,這個目標似乎不難。

那麽,又是什麽原因讓小米重拾升勢呢?

1、首先是對線下渠道的重視和發展,聯合創始人林斌轉而負責小米線下店,2015年9月份,小米在當代商城開出了它的第一家線下體驗店。到今天為止,小米之家線下店已經有100家。

據林斌說,零售行業在2015年有一個排行,全球最高的零售店的坪效是蘋果,大概四十萬一平米。第二名是Tiffany,大概二十萬,小米的線下店全部打平了是二十六萬,如果小米參與這個排行,應該是全球第二位。

我經常去的五彩城B1層的小米之家,那里即使是工作日的下午,也有不錯的人流,周末則真的是人來人往。

2、其次是,產品能力的提升。

小米MIX的研發是一個極度保密的項目,在2016年下半年推出的時候,驚艷了手機行業,一貫高傲的羅永浩也在微博上發文稱,小米MIX是一次讓人肅然起敬的了不起的嘗試,但它不是好設計。

對於習慣了吐槽對手的老羅來說,這已經算是最高評價了,因為羅永浩還順便吐槽了蘋果7,說蘋果7已經跟設計沒啥關系了。

據說,因為MIX的突然亮相,小米內部一些已經遞交辭職信的員工又主動要求留下工作了,MIX的產品勢能一下子將小米的士氣和對外的勢頭提升了起來。盡管2016年的銷售情況並不完美,可是MIX已經是一個不錯的開端了。

而且,從MIX開始,小米算是正式進入了3000元以上的手機陣營。

小米6的發布,同樣在業界和客戶中開始贏得尊重。

營銷中經典的4P理論,把產品放在營銷的首位,是有原因的。

3、小米生態鏈的迅猛發展。2013年中,聯合創始人劉德受命組建一支新的團隊,在市場上去搶好的團隊,用小米的模式和價值觀去孵化一批企業。這是一支奇(ji)兵,沒想到在小米沈寂的幾年中,小米生態鏈卻迅猛地發展了起來。

2014年,小米生態鏈企業總的銷售額是20億,2015年50億,2016年達到了100億,而從今年一季度的銷售看,有好幾家小生態鏈企業的季度銷售額超過了5億。今年很可能會破200億。

4、海外市場發力。今年5月份,小米之家在印度的第一家線下店開業,造成了班加羅爾的局部大堵車,開業當天銷售額超過500萬,據說這是印度一家普通手機專賣店的一年的平均營業額。小米目前在印度和印尼發展迅猛,要知道印尼都有2.5億人口,印度就更多了,這些國家對智能手機的需求還在迅猛發展中。

5、友商落寞。小米挺過了2106年,從互聯網手機的競爭中走了出來,至今的互聯網手機也就只剩下了華為和小米,魅族出現了頹勢,360和樂視基本不玩了。

小米沈浮,人情百態

昨天,劉潤老師在他的小密圈發了一條話題,他說:

關於樂視。最值得尊敬的人,是在樂視輝煌的時候,因為不認同樂視而批評的人,在樂視真的遇到今天的挑戰,反而三緘其口,不推墻的人;不好不壞的是那些以前就罵,現在罵得更兇的人;最不值得尊敬的,是那些以前把樂視捧到天上,現在突然不說話的人。

一家企業獲得了短期的成功,或許是創始人有戰略眼光,或許是團隊執行能力強大,或許純粹是因為運氣。作為業界同行或者評論者和觀察者,應該用基本的常識和邏輯去審視這家企業,興時唱多,衰時唱空,盲目跟風,既沒看不出水平,也沒有意義。

一個公司,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去看,評論商業模式,預測行業前景,分析大環境和機會風險,看多或者看空其實都沒有問題。做企業的也應該有氣度去看不同的聲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嘛。

但有問題的是,看多就堅持看多,看空就堅持看空,把死要面子當成了自豪,把動態變化當成了死理一條,把嘴硬當成了個性,也就只能呵呵一下了。

小米挺過了艱難的兩年,但是日後的路還很長,它究竟能走到哪里我們誰也不知道,但無論結果如何,小米將在中國商業史留有重要的一筆。

從小米這幾年的沈浮中,我們看到了一幅商業社會的人情百態圖譜,社會生態比商業更有趣。

(完)

雷軍 小米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937

唯品會九年沈浮錄:生而為妖股 今有新故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19/166519.shtml

唯品會九年沈浮錄:生而為妖股 今有新故事
TechWeb TechWeb

唯品會九年沈浮錄:生而為妖股 今有新故事

在唯品會的九年浮沈錄背後,你可以看到中國電商發展的縮影。

 來源 | TechWeb(ID:TechWeb)

劉強東2018年的小目標往前邁了一大步。在今年的烏鎮互聯網大會上,劉強東曾提到,2018年京東的小目標是“讓更多女人喜歡京東”,如此看來,京東與唯品會的搭夥似乎是個再恰當不過的選擇,在唯品會3億會員中,女性會員超過80%。

12月18日,騰訊和京東將認購唯品會新發行的A類普通股,認購金額分別約為6.04億美元和2.59億美元,持有唯品會全部已發行股份的7%和5.5% (包含此前已擁有的股份)。

截至目前,赴美上市的中國電商企業一共有八家,其中當當網、麥考林已經退市,最新上市的則是中國奢侈品電商第一股寺庫。受騰訊、京東入股的利好消息影響,唯品會12月18日(美東時間)股價大漲,最高漲幅逼近50%。

成立於2008年12月的唯品會,創立不到三年即赴美IPO,雖流血上市但在一年多後又迅速化身妖股,股價最高時較最低點暴漲了60倍,目前唯品會已經持續實現了20個季度盈利,但營收增速的放緩、拉新以及活躍用戶的壓力,又讓唯品會自2015年以來股價長期低迷,直到這次騰訊、京東的入股,讓唯品會的股價有了一次大幅的提振。

在唯品會的九年浮沈錄背後,你可以看到中國電商發展的縮影。

創立到上市,僅用了三年

u=1293068215,4113086097&fm=27&gp=0

世人皆知唯品會,但CEO沈亞卻頗為低調。

沈亞很少出現在公眾面前,不會出單曲參演電影,也不會高調地衣錦還鄉,在知乎上一個關於“唯品會CEO沈亞是一個什麽樣的人”的問題中,有一個回答是,“作為CEO,很親民,普通員工經常在飯堂見到他,跟我們一樣吃的是員工餐。”

1998年,彼時正在做電池出口業務的溫州人沈亞結識了另一位精明的溫州人洪曉波,兩人開始搭檔做手機配件生意,並迅速賺到了合夥生意的第一桶金。

2007年,沈亞和洪曉波進入長江商學院學習,就讀期間,他們決定第二次創業,目標是電子商務。某天清晨,洪曉波看到妻子正在法國VP(Vente privee)名品折扣網上搶購名牌打折包,這一下給洪曉波提供了創業的明確思路。

經過三個月的調研,2008年12月,主打“名牌折扣+限時搶購+正品保險”的唯品會在廣州信義會館正式成立,五個聯合創始人共同出資3000萬元人民幣作為資本金,沈亞擔任董事長,洪曉波是副董事長。

當時的中國,消費升級尚未孕育,人民群眾的消費能力有待提高,唯品會全面模仿法國VP的奢侈品折扣模式並不順利,每月成交量僅十幾單。沈亞分析,“測試證明,消費者對網購1000元以上的商品極度審慎,無論你的折扣力度有多大,他們絕不輕易出手。如果唯品會堅持做奢侈品,恐怕很快就會關門了。”

唯品會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戰略調整——將自身定義為“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一方面聯系大量二三線時尚精品,幫他們清理庫存及過季商品,另一方面,也針對當季商品進行限時折扣。2009年10月,唯品會上線了掌上唯品會,較早布局了手機端。

和京東理念一致的是,唯品會也頗為重視物流,沈亞認為物流是電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前臺收單後,如果商品還堆在供貨商的庫房,就談不上速度,沒有速度,消費者就會拋棄你。”

2010年下半年,為革新物流體系,沈亞找來了曾在華潤、當當網及第三方物流公司任職的唐倚智,來擔任彼時的倉儲物流主管。唐倚智上任後主導唯品會引入“幹線物流”模式,即同一地區的訂單,先打包交由自家物流公司配送至中心城市,而後再由當地物流公司進行二次配送,交到消費者手中。

明確的方向和合理的戰略,讓唯品會在創立短短三年之後就踏上了上市之路,2012年3月23日,唯品會成功登陸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流血上市,而後造就妖股

u=352123121,317384285&fm=27&gp=0

2012年3月23日,這一天,初春的寒意尚在,中概股依然沈浸在低迷氛圍中,不被美國的投資者所看好,唯品會的發行價從8.5美元-10.5美元每股下調至6.5美元每股,首日開盤即破發,並一度跌至4美元每股,最終報收每股5.5美元,較發行價下跌15.38%,被業界稱為“流血上市”。

直到半年後,唯品會的股價才重回到發行價6.5美元每股,此後又是近半年的時間,2013年2月,唯品會發布2012第四季度財報,同比扭虧為盈,首次實現盈利的消息讓股價迅速上漲,而唯品會2014財年給出的數據——公司營收、凈利潤分別為37.7億美元和1.37億美元,增長122.4%與162.4%——在增速飛快的勢頭下,唯品會股價一度飛升至229美元每股,較股價最低時暴漲近60倍,被市場稱為“第一妖股”。

沈亞的個人身家隨之突破百億元人民幣,但他並不喜歡“妖股”的稱呼,也從不認可,在他看來,唯品會的火箭式上漲,贏在順勢。

2014年2月14日情人節,彼時電商屆最大的一則新聞塵埃落定——唯品會以1.125億美元現金,戰略投資樂蜂網,占其75%股份,這也是唯品會上市以來首次大規模並購投資,沈亞表示,此次聯姻,是看中樂蜂網強勢的美妝產品渠道及客戶資源,以期充實唯品會的特賣品類。

次月,唯品會進一步擴充產品品類,首次推出了汽車特賣專場,而到了2014年底,唯品會註冊會員突破1個億。

被媒體廣泛報道的是,某服裝品牌負責人曾透露過與唯品會合作的四個理由:處理尾貨和過季產品;做免費的品牌廣告;限時限量的特賣模式,不會影響供貨商的線下價格體系,品牌商還可以拿一些新品到唯品會做一些銷售測試;賬期很短,僅1個月左右(大部分電商的賬期都在3個月以上),不壓供貨商的貨款。

那是唯品會頗為風光的一年,但緊接著,挑戰和風波開始襲來。

風波不斷、質疑不斷

2015年4月,唯品會的股價處在歷史最高點30.72美元,當時的市值是178.79億美元,對比現在,唯品會的股價在12美元上下波動,市值剛剛超過70億美元,市值縮水了60%,這中間發生了什麽?

數據體現出來的是,在營收、凈利潤、活躍用戶數等方面,2015年下半年,唯品會已經結束了此前的瘋狂增長,增速放緩成為事實。

2015年第一季度,唯品會的營收同比增速首次下降到100%以下,而接下來的兩個季度增速依舊在快速下滑,到了第三季度,唯品會在2015年11月13日發布業績預警,營收86億-87億元,比預計年增長71%-74%下降了10%,當天唯品會的股價應聲下跌,跌幅27%。

面對電商整體用戶增速平緩的大環境下,唯品會也面臨著自己的壓力。天貓聚劃算、當當尾品匯、京東閃團等紛紛采用限時特賣的模式進行清貨;阿里、京東等電商平臺紛紛下沈到低線城市,入侵唯品會的重要陣營;加之跨境電商的興起,都對唯品會帶來了正面沖擊。

最新的財報顯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唯品會第三季度總凈營收為人民幣153億元,同比增長27.6%;歸屬於唯品會股東的凈利潤為人民幣3.381億元,同比下滑1%;過去12個月中,活躍用戶人數6050萬人,同比增加22%。

沈亞在隨後的高管解讀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盡管我們的新用戶增速不如從前,值得註意的是,在今年第三季度,新增用戶、甚至是老用戶的質量卻增加不少,讓我們在這個季度的平均每位用戶營收大幅增加。”

2017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唯品會的用戶粘性保持了上揚態勢。用戶人均消費額達643元,複購率達84.4%,複購用戶銷售占比95%,得益於客單價4%和人均訂單量7%的同比增長,唯品會的人均消費同比增長11%。

盡管如沈亞所說,用戶粘性上揚,人均消費也同比增長,但相較以往,唯品會凈利潤依然同比下滑了1%,利潤率呈下滑態勢,原因是對金融和自建物流的持續投入。

2017年5月16日,唯品會發布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同時正式宣布分拆互聯網金融業務和重組物流業務,唯品會方面表示,其電商+金融+物流“三駕馬車”的戰略布局也將成為新的業績增長引擎。

聯姻京東、騰訊的新故事

timg

2017年6月,唯品會曾一次性清空3萬多條微博,正式宣布品牌升級,將定位語從“一家專門做特賣的網站”升級為“全球精選正品特賣”。

京東和唯品會兩家公司在今年7月12日聯合發表“抵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聲明”,稱某電商平臺利用其市場壟斷地位,以各種方式要求商家簽署“獨家”協議,並從京東和唯品會等平臺退出,否則很難得到資源支持,甚至存在遭遇處罰的危險。

盡管此前早有京東正和唯品會秘密談判收並購的傳聞,但這一次的聯合聲明,雙方結盟劍指阿里的意味明顯。

傳聞最後總是真的。12月18日,騰訊和京東將向唯品會投資8.63億美元,雙方將分別持有唯品會全部已發行股份的7%和5.5% (包含其現已擁有的股份)。

據悉,騰訊將在其微信錢包界面給予唯品會入口,京東也將會在其手機APP主界面和微信購物一級入口的主界面接入唯品會,幫助唯品會在京東渠道上達成一定的交易額目標。

對當前的唯品會來說,新用戶增速放緩,急需新的流量入口,唯品會瞄準了社交平臺,而微信這個10億月活的“流量黑洞”是最佳之選。在2017年Q3財報高管解讀中,唯品會方面表示,目前正著眼於社交平臺,包括微信等,甚至是迷你小程序。“目前為止,我們只啟用了一個迷你小程序,目前來看效果還不錯。當然,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評估,對唯品會而言,這可能會成為獲取流量的有效方式之一。”

唯品會和京東的聯盟或許更多的是一種惺惺相惜之情,唯品會的核心品類——服飾穿戴和美妝——恰恰是京東相較於天貓與淘寶的弱勢部分;用戶結構方面,唯品會3億會員中女性會員超過80%,而京東以3C數碼起家,男性用戶占比較高,雙方可以形成用戶結構上的互補;供應鏈方面,京東物流體系的全面覆蓋,也能夠幫助唯品會進軍全國。

公告中還提及,騰訊和京東認購的A類普通股會受到為期兩年的鎖定期限制。在兩年的鎖定期內,騰訊有權任命一位唯品會董事會成員,京東可以任命一位董事會的觀察員。兩年鎖定期期滿後,只要騰訊和京東各自持有唯品會全部發行股份的12%和8%左右的股權,或根據與唯品會的共同協定,騰訊和京東可以繼續保有其董事和觀察員的任命權。

騰訊、京東聯合股權投資完成後,將共計持有唯品會12.5%的股權,逼近目前第一大股東沈亞的股份比例14.1%,在唯品會方面提供給鳳凰網科技的Q&A中顯示,沈亞所持股票屬B類普通股,1股擁有10票投票權,而除沈亞之外的其他股東所持股票屬於A類普通股,1股只有1票投票權,因此此次交易後沈亞不僅仍是唯品會第一大股東,並且仍然持有近60%的投票權。

同時,唯品會方面反複強調,“唯品會將繼續保持獨立運營,沈亞也會繼續保持絕對控制權,唯品會仍是一家沈亞可以完全掌控的公司。”

根據《財經》雜誌的報道,一位曾與沈亞接觸過的電商創業者說:“沈亞並不是一個輕易妥協的人,體現之一就是他從來沒有賣過唯品會一分錢股票。這意味著,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唯品會更願意謀求自身獨立發展。”

或許未來兩年騰訊和京東存在進一步增持唯品會的可能性,但當下入股消息的利好,已經體現在了唯品會的股價上,唯品會12月18日(美東時間)股價大漲,最高漲幅逼近50%。

當流量聚集的馬太效應越來越集中,對於垂直電商來說,獲取流量變得越來越難。阿里、京東等巨頭的抓手已經伸向了各種垂直領域,且來勢洶洶,垂直電商的處境將越來越艱難。即使是被稱為“中國電商第三極”的唯品會,也讓我們看到,與其成為敵人,不如與巨頭結盟,取其流量。

唯品會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8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