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配件捧成主角 毒舌評審品牌翻紅


2012-6-11  TCW




一個小眾高檔設計師品牌,如何變成爆發性成長的平價精品?

美國當紅電視實境秀節目《決戰時裝伸展台》(Project Runway)毒舌評審邁可.高司(Michael Kors),就是全球平價精品市場上的一個新奇蹟。

三十年多前,高司創立了同名品牌Michael Kors(簡稱MK),一直到○四年,它還是個虧損累累的品牌,但○七年至一一年,MK每年營收都以逾二五%的成長幅度跳躍,去年成長率更達五八%,達到八億美元,淨利更暴增近八五%,逾七千二百萬美元。

今年五月進軍台灣市場的MK,一手讓它起死回生的幕後團隊,就是MK執行長約翰.艾朵(John Idol)、大股東加拿大服飾零售業富商勞倫斯.史特羅爾(Lawrence Stroll)和今年《富比世》(Forbes)雜誌香港富豪榜排行第三十名的永新集團董事長。

二○○三年,他們合夥入主MK,把MK推向大眾市場和國際舞台,二○○四年至二○一一年,年營收也從兩千萬美元放大至四十倍。

抓住明星設計師效應名模與富豪都是追隨粉絲

為何選擇壓寶高司?

艾朵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說,「因為他(高司)有『正確的追隨者』,包括電影明星、富人名流都是他的粉絲。」

高司不是個剛嶄露頭角的新銳設計師,在隨時可能被淘汰的時尚產業,他在LVMH集團旗下的Celine累積六年歷練,又多次獲得美國時尚界最高榮譽CFDA(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獎項的肯定,他擁有的設計敏感度和人脈,讓艾朵等人願意賭一把在他身上。

「當我們在二○○三年遇到他(高司),他在這行業已經有二十多年了,……(MK)已經進駐了許多知名的百貨公司,他的形象、美感、品牌都建立好了,」艾朵表示。

高司的人脈和追隨者,在○四年展現了效益。當時為名模海蒂.克隆(Heidi Klum)打造的服裝設計選秀節目《決戰時裝伸展台》即將推出,喜歡高司設計而與他結為好友的海蒂.克隆,邀他擔任評審。高司犀利的評語,也讓他的名字隨 著節目在全球播映而廣為流傳,成為品牌最好的免費廣告。

提升了大眾知名度,再來是如何為這個品牌,找到一個適合的定位與市場。

讓這個品牌邁向成長之路關鍵,就是艾朵等人決定推出平價奢華系列產品,同時進軍高成長性的配件市場。

「平價奢華,我們不是第一個(成功)的,」艾朵很坦白的說。相對於經典精品市場,充滿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香奈兒(Chanel) 等動輒百年歷史的對手,平價奢華市場,有蔻馳(Coach)成功的例子在前面,競爭相對不激烈。MK自從推出平價奢華系列,在美國的品牌辨識度調查,也成 功的由○四年的一一%,一路攀升到去年的七一%。

抓住配件高成長趨勢業績占總營收已逾六成

然而,不同於蔻馳強調設計團隊而非明星設計師、投注經費做消費者研究,艾朵則是把高司打造成為名人,讓這個同名品牌跟著沾光,同時,也讓高司的人脈派上用場。

例如,高司設計的服飾就常出現在歌手珍妮佛.洛佩茲(Jennifer Lopez)、影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身上,就連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也穿著他的禮服,出席正式場合。

高價服飾穿在名人身上,又可以帶動平價奢華產品的買氣,名人牌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艾朵等人把MK帶進精品配件市場,讓MK真正開始賺大錢。攤開MK的財報,過去三年,來自配件的營收,年複合成長率更達五八%,去年配件占整體品牌營收比重更超過六成。

這正是艾朵等人入主MK後,透過資金、經營手法讓MK轉虧為盈的真正關鍵。精品配件市場,包括了包包、手表和太陽眼鏡等商品,從皮革採購到產品生產,需要 的資金門檻更高,過去單憑高司一個設計師之力是無法跨入的,有了金主做後盾,又剛好搭上配件市場高成長趨勢,讓配件成為推升MK品牌營收成長的主力。

事實上,精品配件在過去兩年,已經成為精品產業成長的火車頭,據義大利精品研究機構Altagamma基金會統計,過去兩年,配件市場銷售金額分別成長一七%、 一三%,今年預估銷售額成長率也有一○%,是服飾的一.五倍。

不過,MK從小眾高價精品走向平價奢華,一不小心很可能傷到原有品牌形象。最明顯的例子是,杜嘉班納(Dolce&Gabbana)已經 將旗下較年輕、大眾化的副牌D&G產品線回收,顯示「兼顧(高價和平價)是很困難的。」精品研究機構Luxury Institute執行長佩德拉薩(Milton Pedraza)指出。

對於這個問題,艾朵指出,「消費者現在很習慣混搭。比起價位,精品和價值觀的連結更重要。」

MK在美國本土市場取得耀眼的成績後,開始往歐洲和亞洲積極展店。只是這個主打美式風華(American Glamour)的品牌,為它高價形象加持的美國名人光環,能否沿用到亞洲?將是它能否持續高成長,最重要的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4

九〇後評審團 羅智先中國逆轉勝武器 產品比人貴六成,上半年淨利照樣翻倍

2015-09-28  TCW

去年與康師傅的泡麵大戰,一度大失血七億六千萬元,但今年統一中控靠一個「貴」字,就贏回中國市場半壁江山。

一瓶售價人民幣五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五元)的冷泡茶,竟藏著統一中控在中國市場獲利創新高的秘密!

繼去年從無到有,開發比市場產品售價高三成的果味飲品「海之言」,貢獻上半年飲料近一五%業績後,統一中控今年再推出比市場同類產品貴六成、主打九〇後年 輕消費者的茶飲新產品「小茗同學」,上市前兩個月,銷量突破三百七十五萬箱,這兩個新產品毛利率都破五成,同樣創下同類產品銷售紀錄,接連在競爭激烈的中 國飲料戰場打出勝仗。

結束與康師傅的流血大戰、結算去年泡麵事業虧損逾人民幣一億五千萬元(約合新台幣七億六千萬元),統一中控今年改以一碗人民幣十元等高價產品搶市,終於由黑翻紅,除虧轉盈,同時推升其高價泡麵在市場市占率達三二.三%,居中國市場之冠。

割喉戰再見!鎖定三億富人,打價值戰

打開統一中控半年報,今年前半年毛利率三七.八%、稅後淨利達近人民幣七億元,年成長幾乎翻倍,更創下統一進中國市場二十三年來紀錄。

「兩年前,當我們說飲料可以定價到(人民幣)四、五元,可以賣得動,十元方便麵消費者(會)想掏錢買,組織裡面只是聽:心裡不見得認同,」替羅智先打中國市場的旗下大將、統一中控總經理侯榮隆不諱言,統一中控現在每天員工都在見證,「貴的東西比便宜東西賣得好!」

侯榮隆的最新戰法,首先,是向「短期做到業績、中長期吃毒藥」的價格戰說不。

「殺價是最沒有技術、最不需要專業的策略,」他發現,過去二十年,中國消費者口袋的錢已增加二十倍,加上市場供過於求,低價生意模武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不 會再打價格戰,而是鎖定前二〇%的金字塔頂端、約近三億人口,朝價值型產品轉型,才有贏的機會,「裡子、獲利能力更重要,不再做對毛利沒貢獻或負貢獻產 品。」

過去,在中國市場,一般飲料和泡麵的主流售價約為人民幣三元。為了把戰場從價格戰轉往價值戰,接著便是設計出新產品開發的全新戰略,也就是從最源頭的產品訂價和毛利率,區分出更高階的「2.0產品」。

現在,統一中控泡麵、飲料兩大產品的定價和毛利率,分別要超過人民幣五元、四元,以及三五%和四〇%,才能通過新產口叩開發的門票,否則直接淘汰。

轉型戰開打!新品提案交給九〇後PK

「消費者口袋有錢,連基層司機都覺得一次拿(人民幣)十元消費沒什麼,」統一中控發言人楊壽正透露,人民幣三元的產品難做出好產品,所以公司率先推出十元的泡麵,用產品升級滿足消費者所得增加的需求,「光是給陽春麵不夠,他要牛肉麵。」

在做高價產品轉型策略前,為了確保市場能接受這樣的價位,除了靠全新設計的雙研發團隊PK機制,背後還有一群「九〇後評審團」協助把關。

確保唯有最好產品才能上市,去年第四季,侯榮隆把研發團隊人員擴編到翻倍的一百一十人,同時一分而二,讓雙研發團隊彼此競爭,爭取自己提案的新產品開發機會能脫穎而出。就是說,透過自己人挑自己人毛病的方武,做出產品最佳的品質與行銷方武。

再來,為了讓新品開發更切中在地消費者的心,通過內部研發團隊PK過關的新產品,從產品概念、包裝、口味甚至定價等從頭到尾所有開發環節,全部都有一九九〇年以後出生的大學生參與提供意見。

舉例來說,包括人民幣五元的售價、鮮豔瓶身、瓶蓋製作成學生帽造型,甚至「認真搞笑、低調冷泡」的標語在內,新茶飲產品「小茗同學」開發近一年來,就至少經過兩百位九〇後大學生意見回饋甚至背書,其間微調後再反覆測試,最終才拍板定案。

但這條要和別人不一樣的轉型之路不是沒有代價。統一中控今年上半年營收下降二.九%,設廠速度也因此放緩,原計畫今年底在中國達到五十座綜合食品生產基地的目標,目前達成率僅七成。

「今年事業經營,關注指標優先度改為利潤第一、毛利第二、第三才是營業額,」他不諱言,產口叩結構轉型導入過程很辛苦,但若新產品給力,第一年打好基礎 後,隔年業績就能翻倍,預估去年還貢獻不到一〇%營收占比的高毛利產品,今年可挑戰二〇%,未來兩年則有望上看三〇%和四〇%。

「我們是老二,如果市場晴空萬里,我們是挑戰者,永遠沒有贏的一天,」侯榮隆認為,當市場在洗牌,老二如果能夠提供對消費者更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機會遠 大於風險,「我們有一個夢想,所提供產品服務,讓消費者覺得(和康師傅)完全已經是兩家不同公司,才算真正轉型成功。」

文 萬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24

華龍一號技術融合已通過專家評審 下半年抓緊實施

第一財經記者獨家獲悉,備受關註的華龍一號核電技術的融合已經通過了高級專家評審階段。未來華龍一號的融合進程還將加快,該技術已經被明確為中國核電在海外與美國等世界核電強國進行競爭的招牌技術。

據第一財經了解,十天前的7月21至22日,有望載入核工業史冊的“華龍一號技術高級專家評審會”在北京舉行。此次專家評審會的結果,將對華龍一號未來的融合方案起著重要性的參考作用。出席該會議的一位專家向記者透露,中核集團和中廣核在華龍一號技術的融合工作上,還需要進一步做工作。

華龍國際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華龍國際”)董事長鄒勇平今年4月6日曾對《中國電力報》說:“目前,相關單位給華龍國際的要求是在今年上半年把融合方案拿出來,經過各級專家評審後,下半年進入實施階段。時間很緊,但是我們一定會抓緊完成。”

由中核集團和中廣核出資5億元人民幣註冊成立的華龍國際於1月22日正式開業。這兩家公司在華龍國際中的股份是五五開。

華龍國際成立後的使命是,“致力於持續融合與發展華龍一號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統一管理並實施華龍技術、品牌、知識產權等相關資產在國內外的經營”。

華龍一號由中核集團推出的ACP1000技術和中廣核推出的ACPR1000+技術融合而成。這兩種同樣機型的技術在本質上並無太大區別,均由第二代核電技術改造而成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這兩種技術對外都統稱“華龍一號”。

記者了解到,國家把中核集團的“華龍一號”和中廣核的“華龍一號”進行融合成為未來的華龍一號,其目的是協調這兩家企業“一個拳頭”應對國際競爭。

2015年12月30日當天,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見證上述兩家企業簽署共同投華龍國際的協議及公司章程時說,該公司的組建,既是一項政治任務,也是一個戰略決策,對於中國自主三代核電發展和中國核電“走出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努爾·白克力強調,華龍國際組建後,作為華龍技術開發和海外市場推廣的唯一平臺,抓緊實現華龍技術的融合統一。中核集團、中廣核不再單獨開發新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

華龍一號技術融合工作是在2013年4月25日開始的。2014年8月22日,中核集團和中廣核簽署了技術融合協議。

中廣核還打算把華龍一號用在英國。2015年10月21日,中廣核和法國電力集團(EDF)在倫敦簽訂了英國新建核電項目的投資協議,前者牽頭的中方聯合體將與法電共同投資興建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HPC項目),並共同推進塞茲韋爾C(SZC項目)和布拉德韋爾B(BRB項目)兩大後續核電項目,其中BRB項目擬采用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

不過,這一計劃可能存在變數。HPC項目原定於英國當地時間7月29日上午簽署合同,然而就在落筆敲定的11個小時前,英國方面意外宣布項目暫停,要“推遲到秋季再做決定”。

根據去年三方簽署的協議,在造價為180億英鎊的HPC項目向中,由中廣核牽頭的中方企業將占據其中33.5%的股份。

除了英國之外,阿根廷也有望試水中國的華龍一號。

中核集團在2015年年底稱,在當年11月15日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期間,中核集團與阿根廷核電公司簽署了阿根廷重水堆核電站商務合同及壓水堆核電站框架合同。這“標誌著中核集團與阿根廷核電公司將合作建設阿根廷第四、第五座核電站,‘華龍一號’核電技術落地阿根廷”。

華龍一號還將走將更多國家。“中國力爭2030年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造約30臺海外核電機組。”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對新華社說,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經或正在計劃發展核電的有41個,“一帶一路”周邊國家11個。

中廣核董事長同樣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向新華社表示,我們相信華龍一號未來將躋身全球核電市場份額前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307

三代核電投產越來越近:評審專家組確認三門一號機組冷試成功

第一財經記者從有關權威渠道獨家獲悉, 8月18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會同科技部、環保部(國家核安全局)、國防科工局在京組織召開會議,對AP1000依托項目三門1號機組冷態功能試驗進行專家評審,全面分析和評估論證三門1號機組冷試數據,評價符合性。

由13名權威專家組成的專家組最後形成的意見稱,三門1號機組作為AP1000技術世界首堆,目前,冷試已完成,熱試也已經啟動,取得這樣的建設成果實屬不易;冷試階段,主泵、非能動堆芯冷卻系統、非能動安全殼冷卻系統等設備及系統的相關試驗結果正常,滿足設計要求。

據新華社報道,今年5月份,三門1號機組成功完成冷試,這標誌著中國AP1000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取得重要突破。

AP1000非能動壓水堆核電技術,是中國從美國西屋公司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第三代核電技術,也是目前唯一一項通過美國核管理委員會最終設計批準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國家核電旗下國核工程有限公司是首批AP1000核電項目工程管理的主體單位,承擔浙江三門、山東海陽的四臺核電機組的建設管理任務。

據國核工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此前介紹,冷試是核電站工程建設的重要環節,主要是對承壓邊界內的反應堆冷卻劑系統和部分輔助系統的設備/管道,在高於設計壓力下進行強度和密封性考核,並對相關設備和系統進行功能驗證。三門1號機組在冷試過程中,反應堆冷卻劑泵(主泵)運行良好,振動和噪音非常低,各項參數滿足要求。冷試的成功完成,為後續的熱試、裝料及並網發電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門1號機組冷試成功,有望加快中國核電的建設速度。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事故發生後,中國已經確定未來將把AP1000機組投入到更多的核電項目建設當中。因為這種技術在理論上安全性更高。

此外,三門1號機組冷試成功,也有望使得位於山東的CAP1400示範工程實現早日開工建設。國家核電官網顯示,CAP1400作為在AP1000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開發的完全非能動的第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從安全性、經濟性和環境相容性指標上看,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CAP1400示範工程項目現場準備早已經就緒,萬事具備,正在等待國家的核準。”國家核電一位知情人士對記者說 。

CAP1400是中國當前致力向海外推廣的拳頭核電技術之一。 第一財經記者此前從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獲悉,3月24日,土耳其能源與自然資源部部長貝拉特·阿爾巴伊拉克一行造訪了該院,並對CAP1400核電技術感興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961

全國股轉公司發布《私募機構全國股轉系統做市業務試點專業評審方案》

為做好私募基金管理機構(以下簡稱私募機構)參與全國股轉系統做市業務試點的遴選工作,根據《關於證券經營機構參與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相關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證監發〔2014〕118號)、《關於做好私募機構新三板做市業務試點備案管理工作的通知》(證監辦發〔2016〕40號)、《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業務規則(試行)》、《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股票轉讓細則(試行)》、《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做市商做市業務管理規定(試行)》等有關規定,全國股轉公司制定了《私募機構全國股轉系統做市業務試點專業評審方案》(以下簡稱《評審方案》),現予以發布,並就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符合條件並擬申請專業評審的私募機構(以下簡稱“申請機構”)應按照本方案附件《私募機構全國股轉系統做市業務試點專業評審申請材料內容與格式》的要求準備申請材料。

二、申請機構應自《評審方案》公布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報送專業評審申請材料,逾期全國股轉公司將不接收評審申請材料。

特此公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991

長春經開:公開征集受讓方工作結束 兩家進入評審階段

長春經開12日晚間公告,公司股價異常波動,經公司自查,並書面詢證控股股東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創投公司”)及實際控制人,截至本公告披露日,除公司已披露的創投公司正在籌劃轉讓其持有公司股份的事項外,不存在其他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項。

截止到2017年1月11日17時,控股股東創投公司公開征集受讓方工作結束,共征集到三家意向受讓方,其中有兩家意向受讓方向創投公司指定賬戶存入了意向保證金,上述兩家具備進入評審階段的資格。

創投公司籌劃轉讓其持有公司股份的事項,在本次公開征集工作完成後,創投公司將對具備參加評審資格的兩家意向受讓方進行專家評審,如評選出擬受讓方,創投公司將聘請獨立財務顧問對擬受讓 方進行盡職調查。待與擬受讓方簽訂帶生效條件的《股權轉讓協議》 後,仍須逐級報送至國務院國資委審核批準。

長春經開表示,本次股份轉讓事項能否獲得相關部門批準以及本次股份轉讓能否實施完成均存在不確定性, 敬請廣大投資者註意投資風險。公司股票自2017年1月13日起繼續停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033

國產大飛機C919在滬正式通過首飛技術評審

據工信部網站消息,2017年3月19-20日,為確保C919大型客機首飛成功,對C919設計結果、制造狀態、試飛和客服工程準備工作進行確認,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組織召開了C919首飛技術評審會。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C919首飛技術評審。同時,建議在完成電磁兼容等試驗及滑行試驗驗證後可提請首飛放飛評審,這標誌著C919向著首飛目標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評審委員會由來自中航工業、中國商飛、中國航發、北航、西工大、南航、哈工大等單位的63名院士和專家組成,分為總體技術、機體結構、飛控機械、航電電氣、推進燃油、制造和綜合7個組,對C919承擔首次飛行任務的101架機的首飛功能、構型、準備階段的任務要求、設計更改、制造偏離和試驗完成情況進行了質詢和討論。

評審委員會認為:C919首飛機實際構型、全機功能和系統特性明確,已在試驗室試驗、機上試驗以及低速滑行等環境下得到充分驗證,裝機狀態明確,符合設計要求。經工程認可的偏離和對首飛功能要求的偏離明確給出了首飛安全性分析結論和限制條件,已采取飛行限制和特情處置預案等措施。制造過程遵照適航法規要求進行,工藝體系、質量控制體系及供應商管理體系完整且運行有效。首飛試飛大綱內容完整,開展了風險評估,型號適航審查和特許飛行證的申請工作有序開展。按型號標準化大綱要求完成了型號標準規範體系,對技術文件進行了有效管控。針對首飛前未完成項目進行了梳理和評估,並制定了詳細的解決措施和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841

107篇被撤論文內容是否造假尚無定論 ”同行評審“灰色產業鏈卻已曝光

近日,德國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下稱斯普林格)從《腫瘤生物學》雜誌撤下107篇造假論文,創下了國際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從撤稿名單來看,這107篇論文全部來源於中國作者,牽扯125家國內高校、醫院。

近年來,中國論文被國際期刊大規模撤稿的事件屢有發生。“說起來比較複雜,也是多年以來一直存在的,只不過最近爆發出來而已。”曾參與過國內外有關期刊審稿的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放射科和介入科主任梁宗輝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1℃記者采訪時說。

這一次的撤稿事件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續,但造假原因相比2015年有著本質的區別——論文造假不一定是假論文。

關鍵環節

2017年4月20日,斯普林格發布的一則聲明稱,107篇已發表於《腫瘤生物學》的論文因涉嫌同行評審造假被撤稿。撤稿事件發生後,4月18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下稱“中國科協”)領導與斯普林格方面進行了會談。

中國科協稱,論文因虛假同行評審問題被撤,應該以適當方式讓公眾了解撤稿事件中各方主體的責任。作者和“第三方”中介確實存在不可推卸的責任,但2015年撤稿事件發生後,斯普林格沒有采取積極有效措施防止類似事件發生,斯普林格和期刊編輯存在內控機制不完善、審核把關不嚴格等問題,理應對此承擔責任。

斯普林格方面稱,撤稿事件是全球性問題,不是只針對中國作者的論文,其他國家作者的論文也存在因虛假同行評審等原因被撤稿的問題。

就國內波及的研究機構而言,除了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等三甲醫院在列外,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等知名學府也在其中。其中,此次被撤稿的論文作者絕大部分來自國內各大醫院。

事件還涉及4家國外機構,分別為日本愛知醫科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州血液中心、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此次107篇論文被撤稿的原因是涉嫌同行評審造假。“所謂同行評審,是雜誌社將投稿交給同行的專家進行評審,然後給出是否發表的評審意見。”梁宗輝表示,有的雜誌采取推薦評審專家或者非匿名評審的方式,即由作者推薦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評審,或者雜誌社將文章發給相關專家進行評審,但不采用匿名的方式。這樣的好處是推薦的專家對文章內容熟悉,做出的評審意見更為中肯。

按照《腫瘤生物學》此前規定,論文作者可以向期刊推薦評審這篇論文的合適專家。此舉本是為了讓細分領域的研究能有對口的專家進行評審,但這也讓造假者有機可乘。

“造假的方式有幾種,2015年連續撤稿事件中的造假,是虛構同行評審專家,給出有利於論文發表的評審意見。”梁宗輝分析稱,“而這一次的造假,則是另外一種方式,即同行評審專家是真的,但聯系方式是假的,給出的評審意見當然不是這些評審專家的意見,而是有利於論文發表的虛假評審意見。這也是為什麽中國科協說出版社要承擔主要責任的理由,因為出版社具有驗證同行評審專家是否真實的責任。”

所謂2015年連續撤稿事件是指,當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物集團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為中國大陸作者);同年8月,斯普林格出版社撤回旗下10個學術期刊64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大陸作者;同年10月,荷蘭愛思唯爾出版社集團撤銷旗下5本雜誌9篇論文,作者全部來自中國大陸。至於撤稿原因,均是這些論文在同行評審過程中造假。“由於同行評審是論文發表的關鍵環節,所以在這一環節造假就基本上能夠保證論文的發表。”梁宗輝說。

產業鏈

國內一般將發表論文尤其在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下稱 SCI )中發表論文作為博士畢業、醫生晉升、課題結題的主要考核指標。研究成果出來了,想要發SCI文章,就需要有足夠高的英文水平,但對於很多人來說,用英文寫論文並非易事。

這催生了大量論文潤色中介機構。作者將自己寫好的英文文章或者中文文章,交給潤色機構進行語言修改,把中式英語或者中文改為地道的英文。這一過程當然要收費,也本來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如果想要收到更多的業務和費用,那就需要向作者做出承諾:保證論文的發表。

據業內人士介紹,為了能夠保證論文的發表,中介機構發現同行評審允許推薦專家,於是就出現了專家造假的情況。在虛構專家被撤稿後,中介機構轉而采用真實的專家,但虛構了專家的聯系地址。斯普林格承認,目前尚不知道此次被撤稿的論文作者是否知曉造假行為。

“我認識的一位醫生這一次有篇(論文)撤稿,他自己感覺很冤枉。”梁宗輝對1℃記者說,“因為文章內容都是真實的,只不過是潤色了語言而已,他自己不知道代投稿的人在同行評議造假。”

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被撤論文作者單位在2015年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這些提供國際論文服務的中介機構多以“語言公司”的面目在網絡上出現。表面上,他們是為英文水平不高的科研人員進行論文潤色,實際上卻提供從虛假同行評議、代投到代筆的“一條龍”服務。

上述機構網羅了不少同時具備較強專業知識和較高英語水平的人充當“槍手”,根據服務項目的不同向顧客索取幾千到數萬元的費用。除了“守株待兔”,中介機構還會根據中文核心期刊論文提供的作者信息情況主動出擊,給“具有國際論文潛力”的論文作者發郵件,尋找潛在客戶。

“(我)經常接到類似的郵件,基本上都刪除了。”梁宗輝說。他向記者提供的他至今保存的郵件內容顯示,一家名叫MedSci的中介公司稱,它的服務內容包括:研究方案設計;數據統計分析;語言服務;內容服務;文章投稿;專利代理;定制服務;量身定制等等。其收費標準是,預存款一次性滿5萬元,可享有預存額度內服務95折。

“好多SCI刊物已經開展了此項(語言潤色)服務,大賺中國人的錢。”梁宗輝說,這些機構主要根據文章發表的影響因子收取費用,高者數萬元。“我的一篇小文章被國外的非SCI期刊錄用,版面非要一千多英鎊,我就撤稿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乃彥院士此前曾表示,“有些外國雜誌就是被中國投稿人的投稿費養活的。”

盡管此次“同行評議”非常“丟人”,但是在業內人士看來,同行評議造假與論文造假不能劃等號。這位業內人士分析稱,論文造假是假造研究數據和結果,轟動世界的韓國幹細胞論文造假、日本小保方晴子導致其導師自殺等就是最著名的論文造假事件。與此次撤稿原因有明顯不同。

梁宗輝建議,對於中國先後被撤稿的200多篇論文而言,應該徹查到底是否有論文造假,如果研究數據和結果都是真實的,只是為了發表而被進行了同行評審造假,而且造假是第三方中介機構的問題,這些作者就不應該被冠以“論文造假”的名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012

與評審委員有關機構頻「得手」 中小企基金 疑益自己友

1 : GS(14)@2013-10-29 01:21:1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028/18482628


1/3評審與兩商會有關

                 工總和廠商會在BUD基金中頗有地位,超過三分一評審委員與該兩商會有關;而兩商會都成功申請了BUD基金,工總四個項目共獲批撥款1,365萬元;廠商會也獲撥款443萬元。此外,有代表出任評審委員的香港品牌發展局和香港印刷業商會,也分別獲批454萬元及91萬元資助。總括而言,截至10月中,機構方面批出的撥款共8,102萬元中,多達三分一是批予評審委員相關的組織。
不過,聲稱主打中小企的BUD基金,整體的申請成功率只約三成。502宗企業申請中,僅158宗獲批;86宗機構申請中,也只得24宗獲批。
由中小企成立的香港品牌內銷協會會長李志雄,質疑基金審批不公,指接觸過不少申請失敗的中小企,它們財政健康,也符合申請要求,卻離奇被拒絕,「反而一啲同委員有關係嘅大機構、大企業,獲批嘅機率就好高」。該基金雖說是幫助中小企,但無限定中小企才可申請。
又有中小企代表指出,政府只會向這些大商會、大企業徵詢意見,「最初係佢哋建議政府搞呢啲基金,然後自己走去申請埋」;他批評這些親建制勢力「玩晒」,「剩番手指罅流出嚟嗰啲先畀到中小企嗰袋」。

「有需要拎嚟立法會傾傾」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湯家驊認為,審批結果令人懷疑有人利用公帑「自肥」,「係唔係有人通水畀自己友呢?點解自己友申請就批、其他人就唔批呢?」他又批評政府一貫「親疏有別」的做法,「睇到個結果好大問題,我覺得有需要拎嚟立法會傾傾」。
陳嘉賢回覆本報指,有關德國寶及其父相關機構的項目,她事前已申報利益,審批時也已避席;基金的申請成功率三成「唔算太低」,因為基金由公帑支付,必須用得其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稱,有關委員事前已申報利益,有利益衝突時會避席;工總及廠商會是「歷史悠久、信譽昭著、代表性很高的組織」,有審批委員擔任兩個組織的職務很正常,政府委任委員時不會刻意避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040

評審學者11%來自中國

1 : GS(14)@2015-03-12 08:44:44





【本報訊】《泰晤士高等教育》今年邀請全球九千七百九十四名資深學者,每人提供心目中十間聲譽最高的大學。雜誌從十萬間大學中,選出首一百間最多學者提及的大學,得出全球聲譽榜。今次受訪學者有一成一來自中國。參與調查的學者來自全球一百四十二個國家,雜誌須把問卷譯作十五種語言發放。調查根據聯合國的全球學者人數分佈的比例,定出各國受訪學者人數,並不接受第三者機構提名。當中一成六來自美國;其次為中國及日本,分別達一成一及百分之七點二。他們全是曾經發表學術論文的資深學者,平均在大學有十五年教學經驗,來自工程科技及社科學者各佔約一成。該雜誌向本報表示,受訪學者對各大學研究質素的判斷,較教學質素可靠,因此調查中研究與教學的比重為二比一。由於排名較後的大學分數相距甚微,負責向學者收集數據的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只為首五十間大學作仔細排名,五十至一百則以十分為一組公佈排名。■記者白 琳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12/190731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3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