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地王解套难题犹在 绿城再搏新地王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0/HTML_DFXVB6DUTKIN.html


9月10日下午2点,不出意外,绿城中国(3900.HK)董事长宋卫平将出现在上海土地交易市场的竞标大厅,争夺今年全国的新地王——上海普陀长风6B、7C地块。而且,宋卫平已经率先挂牌报价:56.28亿元。

今年初,绿城曾陷入空前的债务危机;对外宣称解除危机后仅仅4个月,绿城又豪掷近百亿竞购多幅地王。

“ 我们已经确认,报价为绿城公司,他们决心很大,近期几位集团副总频频来上海与我们沟通,已做了详细的项目可行性调研报告。”新地王出让的具体运作方负责人 ——长风生态商务区规建办常务副主任、普陀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董事长嵇启春9月8日独家向本报表示,预计现场竞价还将有2-4家国内外地产大鳄参与争夺。

9月9日,该地块又有最新报价57亿元,全国新地王已非长风6B、7C地块莫属。不管最终宋卫平是否能如愿折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绿城与地王之间的“紧密联系”,都将重重添上一笔。

5月渡债务危机 9月连拿地王?

普陀长风6B、7C地块挂牌起始价格是30.58亿元,9月7日该地块出现自9月1日进入挂牌报价阶段以来的第一个正式报价:56.28亿元。该数字已超出底价约84%。事后证实,报价方正是绿城中国。即使现场竞价没有更高报价,它也已锁定新科上海、全国“双料地王”。

不过,据本报记者掌握的情况预示,9月10日下午的现场竞价很可能出现更为令人咋舌的结果。根据上海规土局官方网站的最新数据,领取申请书人数已高达69,而已经交了近约3亿元保证金的竞买申请人数超过了15。

嵇启春告诉本报,参与竞买的企业几乎全是国内外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他们包括来自内地、香港、新加坡、印尼等各地的地产巨头。

“绿城率先以近一倍的高溢价率报价,透露了两个信息:绿城对该地块志在必得、绿城为拿下该地块准备的资金超过56.28亿元不少。”一位领取了申请书了解情况的开发商人士告诉本报。

去年底今年初,绿城中国陷入了空前“债务危机”,业内一度传言“绿城不行了”。据本报记者掌握的情况,去年11月前后,正当外界传闻绿城经营陷入困境时,民生银行审批通过了为其提供30亿元(09年)的信贷额度,拉了绿城一把。

去年底到今年初的数个月中,绿城高层为解资金债务压力,四处奔波。直到5月初,绿城还专请媒体举行了“恳谈会”,宣布通过与中海信托合作发起的房地产基金成功募资20亿,加上今年销售大量回笼资金,现金流大为缓解。

然而,5月开始,绿城又接连出手拿地,土储欲望强烈。刚刚渡过危机的宋卫平,再次让业内吃了一惊。

9 月3日,绿城刚刚以20.05亿元竞得杭州市30号新华集团地块,溢价率近100%,折合楼面地价高达22361元/平方米。此前,5月,绿城以5.4亿 元出手将北京市朝阳区东直门外斜街一幅用地收购;7月,绿城受让杭州2008年地王——浙江万均置业有限公司旗下杭州原东南化工厂地块30%股权的消息得 到证实。

另据本报了解,绿城近几个月还参与了杭州等地多幅地王级别土地的争夺,包括个别地块一直参与报价到最后倒数阶段,虽然最终未能成为胜者,但这透露出绿城在舒缓危机后空前的拿地欲望。正如宋卫平在6月的时候对媒体公开表示的:国内土地市场大底已现,未来两年拿地充分安全。

“地王”出路

绿城中国与地王,屡屡同时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

原本在上海土地储备就不甚充足的绿城,在经历几年快速消化、尤其是今年仅有的上海项目陆续销售后,其在上海的土储几近枯竭,而上海市场同时又是绿城的重点市场之一。尽快增加土储,已是绿城上海长期发展的当务之急。

但绿城错过了在上海拿地的最好时机。去年底今年初,不少国内一线开发商开始有意识低点购地时,绿城陷于债务危机,5月缓解后,土地市场已开始了新一轮飙涨。而上海等地大规模的土地出让直到二季度才开始,符合绿城开发要求的土地,在市场低点时也相对稀缺。

就这样,绿城再次赶上了地王频出的时刻。

绿城可增加底气的是销售的全面好转。绿城方面此前通过有关渠道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成交销售金额211亿元。另有消息披露,截至目前,绿城今年的销售额约300亿元。

2008年12月31日,绿城中国资产负债比例为140.1%,较2007年同期的88.2%提高51.9个百分点。2008年末,绿城中国现金额为17.18亿元,总借贷高达161.18亿元。

尽管销售回笼资金庞大,但算上各类税费、今年购地支出等项目,多名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若绿城继续高溢价拿地的势头,包括巨资竞购长风地块等举动,绿城的负债率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并不大,压力依然不小。

但 地王解套的业内难题,绿城不得不面对。绿城在新江湾城地王上的经历,就是典型。2008年年报中,绿城对上海地王新江湾城项目计提减值1.48亿元,不久 之后,绿城与香港九龙仓互换共同持有的沪杭两大地王股权——上海新江湾城D1地块、杭州钱塘江畔的绿城·蓝色钱江项目,绿城无奈退出新江湾城地王。

在绿城旗下的地王项目中,也有解套相对顺利的。绿城拿下对的杭政储出[2007]17号地王项目,当年成交总价高达近35亿元,地价房价比达到40.55%,在今年上半年较短时间内销售去化率达到了20%。

对于需要以时间换取解套空间的高成本地王项目而言,政策风险也在一步步逼进。无论是哪家开发商拿下长风地王,都必须格外小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0

3 步驟整理回憶 為人生解套

2012-4-16  TCW




你準備打開心房裡塵封的箱子整理 它們了嗎?你可以尋求專業協助,也可以用以下方式進行。它能幫助你整理記憶,達到和解、放下的目的。

首先,你須準備筆、紙及一個可以獨處的時間與空間,確保不會被任何人打擾。你需要至少一小時,甚至因太困難而必須拆開成三個一小時,依序完成「失落史」、 「關係圖」、「一封信」。

包括正向心理學之父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日本心理諮詢顧問野口嘉則、美國傷心療癒協會創辦人詹姆斯(John W. James)均建議,個人想誠實面對過去,最好從「動手書寫」做起。

步驟一:回顧過去失落史找出成長過程中,最關鍵的痛苦源

動手書寫是推動大腦記憶再現的重要過程,這過程往往會讓你痛苦掙扎。但賽利格曼強調,動手書寫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份活生生的紀錄,讓個人在檢視過去,同 時正視現實,進一步激勵自己:「你可以超越痛苦和報復。」

以下開始進行,首先是畫出個人失落史(即那些熟悉卻突然中止的關係或行為模式),將一張空白A4紙橫擺,在上方畫一條橫切頁面的直線,最右端寫下「○ 歲」、最左端寫下現在的年紀,從有印象的童年開始回憶,誠實寫出十至十五段失落關係,失落程度越強,往下拉的線越長。

詹姆斯以自己的療癒過程為例(見下圖),三十三歲,他失去孩子,一年後又和妻子離婚。一連串打擊讓他懷疑自我價值,於是他畫出失落史圖,發現原生家庭就已 埋藏強烈失落感,導致無法與妻子共同面對並處理喪子之慟,終於走向離婚。

詹姆斯提醒,在回憶時,有些人可能只記得一、兩件大事,或想不起究竟發生在哪一年。不用感到焦慮,這是本能產生抗拒的自然現象,可以休息幾分鐘再重新嘗 試。不過,千萬別在第一關就放棄,否則下一次重來,會需要更多的勇氣。

展開失落史後,詹姆斯發現,弟弟是所有人生中未了結關係的中心,因為他在未滿二十歲就意外去世,且在那之前兩人最常出現的交集是「激烈的爭吵」,最後的談 話只是冷淡的在電話中相約借錢。遺憾深埋在他心中,他不曾也不願花時間整理,以為一切就此隨著弟弟一起入土。可是心痛卻在喪子時爆發,他無法與前妻談論傷 痛,連一句話都不想說,婚姻告吹。

然而,他在回顧中發現,記憶會騙人,一方面醜化弟弟當年吵著要錢結婚的情境,減輕自己的罪惡感;另一方面又會美化弟弟在他從軍那幾年總不吝於打電話表達關 愛的情誼,責怪自己苛刻嚴厲。他為了客觀如實挖掘回憶,而非神化或妖魔化弟弟的形象,於是進行第二張關係圖。

步驟二:釐清正負關係圖針對糾結對象,道歉、原諒或感激

第二張空白A4紙橫擺,畫中線、寫上年紀,針對那最糾結難解的關係人,依時序填上兩人間美好與醜惡的事件,程度越強,拉的線越長。完成關係圖會比失落史更 久,同樣的,不用勉強,可以休息一下再重來。寫完後,翻到背面,開始分類這段關係中未完成的情感。

最束縛個人生命的一段關係大致有幾種情緒:道歉、原諒與感激,但因為當下少了一句重要情緒告白,尤其是負面事件,沒有讓事件圓滿結束,所以讓人耿耿於懷。 建議做法是,先在頁面上畫出兩條直線,將空間切為三等分。最右邊是「道歉」欄、中間是「原諒」欄,最左邊是「感激」欄,將關係圖所標示的事件分類到適合欄 目,並在每則事件後,多寫一句「重要情緒告白」。

步驟三:寫療癒信並分享揮別過去,請旁觀者見證了結

完成以上步驟,最後是寫封療癒信並與聆聽者分享。這封信抬頭雖是寫給重要關係人,但其實是寫給自己,藉此跟這段關係帶來的痛苦、未實現的希望、給不出的承 諾,或挽不回的苦果說再見。

因此,信件開頭的稱謂是「給親愛的某某」,內容起點是重新上了一堂回憶課,有一些已來不及或是曾經說不出口的話想大聲說出來。

接著就從切入道歉或原諒某件傷害開始,然後轉進感激曾領受的美好經驗,最後終結在重要情緒告白。

寫完這封信,須對著一名信得過的聆聽者,可以是至親、摯友,或是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大聲念出內容。念完後,聆聽者若能陪伴平撫情緒、獻上大大的擁抱,療癒 之旅就此畫下完美句點。

這一步最困難,卻很重要,因為向第三人說出秘密,才會得到終止、釋放的感覺。心理學的主張是,我們的潛意識需要有個「活生生的旁觀者」見證這段了結,但聆 聽者只負責聆聽,不可以評斷、暗示或質疑,否則只會重挫療癒者的信心。

【延伸閱讀】

步驟1:寫下曾發生的失落史說明:回顧生命中感到失落的幾件事,找出其中模式,之後才能正視它,進而改變它。每件失落下方都有線條,長短代表傷心程度

步驟2:畫出想解決的關係圖說明:完整回顧某一段關係,正負面事件都要並陳,目的是挖掘未了結的部分,做個了結。正面事件列上方.負面事件列下方

步驟3:現在開始寫一封信吧!親愛的___:最近我回想過我們之間的關係,發現有些事情想告訴你。我想說,對不起,因為我曾經___我想說,我原諒曾經被 ___但是,我同時想說聲謝謝,因為___我希望你知道,___親愛的___,我現在得停筆了,在此同時,我也得釋放埋藏心底多年的痛,從此向它說再見。 ___歲的我資料來源:《一個人的療癒》 整理:邱碧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31

杭州:擔保之網如何「解套」

http://www.infzm.com/content/77889

無數浙江的大中小企業,通過縱橫交錯的擔保之網異常緊密地糾纏在一起。銀行間的激烈競爭,與金融危機後的刺激政策,更加促進了這張網絡的生長。於是,危機一旦出現,便成了火燒連營。 

一道沉重的選擇題——要麼欠貸不還,要麼讓資金鏈斷裂。這是許多杭州企業正面臨的痛苦抉擇。

對於中國經濟來說,無論選擇哪個,都代價慘重:前者會造成金融資產的迅速惡化,後者則會牽連大批企業直接墜入破產深淵。

「辦企業十多年,即便是2008年金融危機,我也從未像現在這樣對資金感到如此恐懼。」一位捲入危機的企業主,心有餘悸地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這場危機,被當地的銀行業人士稱為「史無前例」。來自銀監局的數據顯示,浙江省2012年4月底不良貸款為637億,比年初增長145億,增幅近30%。

杭州家具商會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僅僅是在家具行業,擔保圈所涉及的企業就有100多家,債務金額超過100億元。而根據上市公司公開資料,綠城、新湖中寶等13家浙江上市公司為23家非關聯方提供了擔保,涉及金額25.5億元。

眼下的杭州,企業與銀行都人人自危,政府也開始全力介入。

今年以來,杭州市政府及各區縣政府已經密集召集受擔保圈信貸危機波及的企業和各家銀行召開協調會,試圖說服銀行停止從企業抽貸,以控制危機的迅速蔓延,但收效甚微。

2012年6月20日,浙江省政府召開主題為「改善金融發展環境、確保經濟穩定增長」的視頻會議,省長出席,杭州市政府「針對當前企業出現的資金鏈斷裂等風險」發言。

「到現在為止,整個盤子擴散到底有多大,我們心裡一點底都沒有。」杭州市經信委副主任徐虎忠曾這樣表示。

自從2011年9月溫州大規模爆發跑路潮以來,資金斷裂企業名單就一直在不斷刷新——中江控股、高盛科技、康輝銅業、廣業鋼鐵……一些小公司的資金 鏈緊張,如何引發了這場大面積的危機?擔保圈信貸危機如何像黑洞一般,捲進越來越多的企業?南方週末記者記錄了其中一個典型故事,一家公司如何直接將至少 三十餘家公司拖入危機。

擔保鏈上,多米諾骨牌倒下

一家公司的危機,經由互保鏈,迅速放大擴散至其外圍的數級擔保圈,風暴由此升級。

掀起這場風暴的蝴蝶,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建築公司浙江天煜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煜建設),註冊地為浙江東陽。

2011年12月20日,天煜建設下屬江蘇分公司經理因非法集資被法院立案,天煜建設全部賬戶和房產陸續被法院凍結查封。

很快,火燒到了家具製造企業嘉逸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逸集團),因為嘉逸集團與天煜建設存在互保關係。

「互保」是指互相擔保,也就是企業之間對等為對方保證貸款,當對方還不上時需承擔還款連帶責任。浙江企業之間互保非常普遍,還有更多的採用「聯保」,就是三家或三家以上企業自願組成擔保聯合體,所有成員為其中任何一家的貸款承擔連帶責任。

十餘天後,嘉逸集團及其關聯公司陸續被建設銀行、寧波銀行等八家銀行「擠兌」,被收貸1.15億元,導致出現1.2億元貸款逾期。

風暴由此迅速升級。根據浙江餘杭區政府向浙江省銀監局提交的一份文件顯示,嘉逸集團互保圈有六大集團,涉及企業超過30多家,互保金額總計4.18億元,資產逾55億元。

一個月後,因與嘉逸集團有互保關係,家具行業的「大哥」榮事集團被北京銀行率先收貸3000萬元。為保障企業正常流動資金,榮事於5月3日出現第一筆貸款逾期。

同處第二級擔保圈的兩家企業同樣遭遇銀行收貸,而另一家互保公司高盛集團於3月初出現資金鏈斷裂,董事長洪漢民出逃加拿大。

事實上,風暴仍在加速積聚。

2012年3月,因發現危機向家具行業擴散,杭州家具商會向杭州市政府及省銀監局遞交報告,希望銀行停止收貸、返還貸款,並「在3年內不減少企業貸款額度」。

不料這份報告恰恰適得其反,浙江省銀監局馬上抄告各銀行,家具行業因此被銀行列入重點關注行業——榮事下游的二級擔保圈企業接連出現銀行收貸。

由於產業集聚,杭州家具企業大多由行業上下游公司提供擔保。根據杭州家具商會的統計,由於互保圈擴散,牽涉關聯行業內企業100多家,債務金額超過100億元。

3月26日,擔保鏈上體量最大的虎牌控股集團因與榮事的互保關係,被華夏銀行收貸4000萬元,第二天又被中國銀行收貸4000萬元,緊接著又相繼被中行、建行及農行收貸共5500萬。

虎牌告急,風暴由此升級,從建築行業的小公司蔓延到家具行業、輸配電行業,並繼續向化工、紡織等其他行業迅速擴散。

虎牌傳染「金融非典」

跟上一波民間借貸潮中許多企業是因老闆賭博、炒房、放高利貸而出現資金鏈問題不一樣,這一次擔保信貸危機波及的企業,許多都是專注實業資產健康,甚至不少是像虎牌這樣的行業明星企業。

虎牌控股是這個擔保鏈中規模最大的企業,躋身「中國民企五百強」,坐擁35億資產。它在輸配電領域已經踏實經營了數十年,即使在炒樓風氣極重的浙江,也始終恪守本業,沒有涉足房地產。

銀行上門收貸之時,恰逢虎牌由於此前的一次收購而處於流動資金吃緊的狀況之中。

2010年11月,虎牌控股斥資7.98億元收購浙江省電力公司剝離的三產企業浙江宏發能源投資有限公司100%股權,希望借由產業鏈延伸「做大做強」。收購款的一半來自自有資金,剩下的3.82億元由浙商銀行提供併購貸款。

但虎牌與浙商銀行的合作並不順利。

浙商銀行方面稱,虎牌控股在完成併購後未按約定質押宏發能源下屬兩家合資公司的股權,所以收回貸款1.32億元。

而虎牌的難處是,合資方西門子及德特公司並不願提供股權質押。

「我們請浙商銀行幫忙做併購盡職調查。他們一開始就沒有說清楚,外資股權到底能不能質押。」虎牌董事長虞成華說。

這意味著,1億多資金缺口,需要由虎牌從旗下子公司的流動資金中抽調。

2012年1月,虎牌控股股東注資1億多,希望幫助企業在這一年順利轉貸。但此時,從擔保鏈上擴散而來的銀行收貸潮,很快將虎牌儲備的轉貸資金抽乾——長期的高速增長中,製造業短貸長用成為常態,大量銀行貸款已經沉澱到設備和材料中,無法迅速變現。

「你叫我一下子還這麼多錢,錢能從哪裡來,現在即使想從民間借貸都借不到了,都叫銀行收空了,」虞成華說,「這是金融『非典』,就像傳染病。」

事實上,跟上一波民間借貸潮中許多企業是因為老闆賭博、炒房、放高利貸而出現資金鏈問題不一樣,這一次的擔保信貸危機波及的企業,許多都是專注實業的公司,甚至不少是像虎牌這樣的行業明星企業。

即使他們中的一些人意識到了過去擴張的步伐太快,並沒有為資金鏈危機作出足夠的準備,也已經來不及從已經錯綜複雜的擔保網中安全抽身。

據不完全統計,銀行收貸之後,僅虎牌、榮事、正邦、新世、嘉逸、朗華和正見7家公司,其在29家銀行或信用社的貸款餘額就高達35.8億元,並涉及共32家互保公司——這還不包括這些互保公司擴散開去的擔保圈。

危險的不良資產

銀行瘋狂收貸的背後,是它的生存邏輯。「因為不良貸款出得太多,幾家銀行的支行行長都被就地免職。」

天煜資產被查封之初,嘉逸集團理論上可以通過變更擔保人或者縮減借貸規模的方式建立防火牆。但現實的情況是——

2012年1月,嘉逸被建行收貸5000萬元後,雙方協商,建行同意重新放出2500萬。但就在洽談過程中,其他銀行相繼嗅到風險,也開始收貸。

結果是,建行反悔了。

「他們擔心一放下來,就被別的銀行收走,成了冤大頭。」一位知情人士說,他所在的公司與嘉逸有互保關係,因此一直保持密切關注。

當時嘉逸因天煜出事而脫保的金額達到9000萬,嘉逸的另外四家互保企業同意以每家兩三千萬的金額幫嘉逸扛起這部分擔保額度。

但北京銀行和建行均不同意,要求嘉逸必須尋找另外的互保公司,他們的理由是——火萬一燒到嘉逸,原有的互保公司肯定要倒,因此擔心擔保效力不夠。

「有風險的時候沒人往裡面跳,時間就拖下來了。」上述知情人士說。而最後的結果,是火勢繼續蔓延,至今仍無法熄滅。

在杭州,各家銀行內部都已悄然將風險控制放到了比信貸任務更重要的位置。

據杭州銀行一位客戶經理介紹,年初的時候銀行還在強調今年的放貸指標,到了現在,「已經沒有人那麼關心業績,風控是首要的任務」。其所在的銀行,一筆在過去幾乎暢通無阻的抵押貸款,也被審批人員以「用途不合理」否決。

多名消息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證實,幾乎所有被收貸的企業都曾遭遇銀行「連哄帶騙」。企業還貸前,銀行承諾給予轉貸,一切都按程序走,「保證金都打進去了」,結果到臨簽字的最後一秒鐘說「對不起,沒有額度了」。甚至有的銀行將企業賬上未到期的貸款直接劃走。

銀行瘋狂收貸的背後,是它的生存邏輯。

銀行內部不良貸款率通常有1%的容忍度,一旦越線,就會啟動問責機制。

據一位城商行的高管介紹,以他所在的銀行為例,如果一筆500萬元貸款出現逾期,所有簽字放貸的員工需要繳納3%風險押金,即15萬元,第一責任人客戶經理繳納金額最多,為6萬元。如果這筆逾期貸款最終無法償還,銀行員工繳納的風險押金將無法償還。

「因為不良貸款出得太多,幾家銀行的支行行長都被就地免職。」 浙江一家城商行杭州分行的風險控制官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據《新世紀》週刊公開報導,今年浙江銀行業的不良貸款餘額與不良貸款率出現罕見的「雙升」。

風聲鶴唳之下,銀行惜貸嚴重——有信貸客戶經理完不成放貸任務,但寧可只拿到手500元的工資,也不敢將收回來的貸款放給這些快要斷流的民營企業。

「為了控制風險又要完成任務,就只能把貸款放給國有企業。」中信銀行一位信貸部人士說。

艱難的政府協調

金融改革十餘年已經有了一定效果,要對股東負責的銀行已經不再完全聽命於地方政府。「烏紗帽和資金,這兩個手段政府都沒有,所以協調銀行沒什麼效果。」

危機中的企業,再一次將希望寄託在政府身上。

6月19日,浙江省正邦水電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邦水電)「銀企協調會」在杭州濱江開發區政府的一間會議室裡舉行。

正邦水電與虎牌有互保關係,它正在承建一項防汛工程,因此這家公司的境遇頗受政府重視——跟大多數由區政府召集舉行的協調會不同,這次協調會由浙江省金融辦召集債權銀行,顯然級別更高。

但會議內容大致相似。

正邦水電為虎牌7000萬元貸款提供了擔保,因此受虎牌危機波及,被銀行緊急收貸——從4月1日起,正邦在短短45天內,被平安銀行、中信實業銀行、華夏銀行和寧波銀行收貸共計1.05億元。

「如大壩決口,勢不可擋。」正邦董事長楊勇稱,自己日夜煎熬,「不是在做人,是做鬼」。

為按時還貸,正邦借了3000萬元的民間貸款。

在會上,楊勇反覆強調公司經營正常,有正常現金流,且正在進行信貸規模瘦身,懇請各銀行不收貸、不壓貸、不改變擔保形式,「在利率上適當上浮一點,不要加太多」。

各家銀行的代表在會上問及正邦的兩大問題是,「你的3000萬民間借貸怎麼還」以及「與虎牌的擔保怎麼化解」。

「銀行對你的隱性債務心裡沒底,才會壓貸,銀行的審貸會需要明確的信息。」光大銀行代表說。

杭州銀行代表則直率地指出,目前形勢下存在「羊群效應」,「每家銀行都有自己的信貸政策、流程和授權,如果誰先動手(收貸),我們在這裡說要『共進退』就都是一句空話。」他說,「即使濱江區的銀行步調一致,區外的銀行收貸怎麼辦?」

會上儘管各銀行紛紛表態「支持正邦」,也提出建立銀團貸款、引進國有背景的擔保公司來解套等方案。但一位已多次參加類似協調會的與會人士對記者評論道,「沒有實質性的協議簽署,變數還是很大,一份會議紀要沒有任何約束力。」

這正是地方政府在危機中面對的困境,類似情況並非第一次出現。

在家具行業,杭州市政府協調信貸問題的專題會議召開十五天後,會議紀要終於姍姍來遲。這份會議紀要是市政府提出的解決信貸危機的「原則性方案」,被區政府稱為「尚方寶劍」。企業主們一度對此寄予厚望。

現實讓他們失望了。

由天煜案擔保圈中涉及的新世公司曾應區政府的建議,帶著杭州市政府發佈的會議紀要,希望興業銀行將收回的抵押貸款重新放出——新世4000萬房產抵押,被收貸後只剩1000萬元。興業銀行連公司的人都沒有見,直接回應稱「如果虎牌危機沒有解除,不可能變更方案」。

「烏紗帽和資金,這兩個手段政府都沒有,所以協調銀行沒什麼效果。」一位杭州市金融辦人士說。

事實上,金融改革十餘年已經有了一定效果,要對股東負責的銀行已經不再完全聽命於地方政府。

這位金融辦人士提出的兩個方案是,由區政府拿出應急資金幫企業轉貸以避免銀行收貸,或者是,增加區政府在該銀行的財政存款,「我給你利益,你幫助我,其餘都是空談。」

沒有結束的尾聲

「2008年是青蛙跳進開水裡,而這一次,是『溫水煮青蛙』。」「這一波波及的企業數量呈級數增長。」

杭州轄區內,蕭山區和建德市政府採取了財政資金池的方式。

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蕭山區政府成立了一個總額為5億元的區政府應急專項資金。

這一資金池在2008年12月成立,到2009年初經濟好轉後停止。在2011年11月重新啟動。

根據蕭山區政府提供的數據,這一資金池設立以來,共為中小企業提供應急資金82筆,累計周轉資金15億元。具體做法是,企業提出申請後,人行蕭山支 行聯絡相關貸款銀行,由貸款行出具《轉貸承諾書》;由區財政與企業簽訂借款協議書,貸款銀行確保政府應急資金進入企業貸款賬戶;銀行放貸資金下達企業貸款 賬戶的同時,應急資金本金及費用實時劃撥至財政指定賬戶。

企業使用政府應急專項資金原則上不超過5天,其間的資金流轉由人行蕭山支行全程監督,確保資金運轉安全。

這種做法相當於政府出面確保銀企轉貸過程的完成,防止銀行收貸之後不續貸。「5億元的資金池周轉起來,一個月可以解決數十億的資金流轉問題。」

嘉逸公司正是通過蕭山區政府的這項馳援,在被收貸1個多億後,得以死裡逃生。

而更多的蕭山區以外的企業,依然掙紮在危機邊緣。也有企業,如虎牌和榮事,選擇了讓出股權。

虎牌控股這場危機讓董事長虞成華萌生退意,「有機會把資產都賣了,不想再幹了。」

而榮事正打算與一家家具國企交叉換股,讓渡榮事51%的控股權。

「這對企業發展也算是好事。」榮事公司一位不願具名的內部人士說,「在銀行面前,民企的全部資產,也抵不上國企的一個圖章。」

在杭州,類似的故事正在不斷上演,擔保圈危機還在蔓延。「2008年是青蛙跳進開水裡,而這一次,是『溫水煮青蛙』。」浦發銀行一位當地人士告訴南 方週末記者,春節前高利貸、炒房炒地造成的信貸危機爆發,而春節之後則是擔保圈信貸危機,「這一波波及的企業數量正呈級數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35

中石油:能否解套要問自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khd.html

(本文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2013年第19期)

 

時隔數年,巴菲特又一次因為中國石油(601857.SH0857.HK)而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點。在前些天召開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央視財經頻道記者傅喻得到了專訪巴菲特的機會,她替一位中國股民向巴菲特問了一個問題:「巴菲特先生,中國股市有沒有投資價值?我46歲,46元買的中石油,六年了至今價格不到9元,這輩子還有望解套麼?」

能否解套要問自己

根據央視網站上的文章,巴菲特是這樣回答的:「如果中國經濟持續向好,你投資中國公司也會很好,因為公司一直賺錢,相對來說你的成本就會變得很小,你只是用很小的成本買了很會賺錢的公司,我不知道明年股票價格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長期持有,比如20年。」

巴菲特的上述回答被稱為「神」回覆,甚至有人稱他為「最不厚道的大佬」——「告訴別人要持有20年,他自己卻在中石油股價沖頂之前全身而退,5億美元的本金4年間盈利40億美元。」

我對上述回答也很驚訝,於是,我看了央視網站上的節目視頻,發現視頻中巴菲特的回答不太一樣,「我相信中國有很多優秀的公司,堅定持有它們10年、20年,就會有很可觀的回報。至於短期看明年股價怎麼走,我不知道。如果我花時間去研究中國的一些公司,我會發現一些發展前景很好的公司,問題是以什麼樣的價格買這些公司是合理的。」

其實,問巴菲特46元買中石油能否解套是難為老人家了。人們稱巴菲特為「股神」,並非是因為他對股價走勢有驚人的預測能力。事實上,「股神」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根本就不會以46元的高價買中石油的股票。瞭解價值投資理論的讀者知道,作為價值投資大師,巴菲特精於評估企業的價值,並以此為基礎作出投資決策。視頻中的一段問答可以證明這一點。

傅喻:「您選擇公司投資時秉持什麼原則?」

巴菲特:「在選擇公司時,我們首先考察這個公司是否具有競爭力,其管理者的能力,以及在5年、10年或者20年的時間段內,人們是否會一直願意購買該公司的產品。我們持續尋找值得信任的管理團隊。除此以外,還要看股價是否合理,股價與該公司盈利能力匹配。我們要確認公司的盈利會隨著時間的增長。低價買入,公司盈利增長,股票就能賺錢。

每股46元的價格顯然超出了中石油的內在價值,否則,在股價不到9元的今天,巴菲特早就該大舉買入了。

巴菲特不厭其煩地宣傳他的投資理念,卻從不充當股評師的角色。下面仍是視頻中的一段問答。

傅喻:「比亞迪現在的價格足夠低了嗎?」

巴菲特:「我不能談這個(股票價格)。」

傅喻:「為什麼?」

巴菲特:「我從來不會談論人們應該買進還是賣出股票。」

因此,46元買入中石油的這位中國股民不應奢望能從巴菲特那裡直接得到問題的答案,他更應該根據巴菲特回答中的指點,自問自答。

1、 我花時間研究中石油了麼?

2、 它的前景是否很好?

3、 它的合理價格是多少?

中石油價值在下降

研究一家公司並不如想像中的那麼難。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將投資分為三類:可以投資、不能投資以及太難理解的投資。換言之,如果一家公司太難理解,投資者完全可以不予理睬。

中石油並不是一家難理解的公司。我長期關注這家公司,對巴菲特當年買賣中石油的行為,我曾做出過解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拙著《年報掘金》中相關章節)。在我看來,巴菲特買賣中石油的行為很容易理解。如果有朝一日機會再現,我希望自己能像巴菲特當年那樣漂亮地買進、賣出。

中石油於2007年在A股上市,巴菲特在那之前不久賣出了手中的中石油股票,而以46元買入中石油股票的行為也應該發生在那段時間。我們來看一下中石油自那以後的變化。

最直觀的變化是公司的盈利能力下降了。與2006年相比,2012年中石油歸屬於上市公司的淨利潤下降了15.35%;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下降了14.90個百分點——11.10%的淨資產收益率已經很平庸了。

1:中石油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和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

單位:億元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

1,362.29

1,345.74

1,137.98

1,031.73

1,398.71

1,329.84

1,153.23

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

26.00%

22.80%

14.80%

9.10%

15.50%

13.60%

11.10%

 

中石油的財務狀況也在惡化。2007A股上市募集的資金曾經短暫地改善了公司的財務狀況,然而,到了2012年末,中石油的資產負債率已經比2006年末還要高出15.19個百分點了。

2:中石油資產負債率和流動比率

2006年末

2007年末

2008年末

2009年末

2010年末

2011年末

2012年末

資產負債率

30.37%

28.07%

29.05%

37.40%

39.02%

43.54%

45.56%

流動比率

0.91

1.17

0.86

0.76

0.67

0.69

0.73

 

2006年時相同的是,中石油的盈利仍然高度依賴石油的「勘探與生產」業務,準確地說,是更依賴了。需要說明的是,由於中石油年報中分部報告的口徑發生了變化,因此,我們無法直接比較除「勘探與生產」外其他業務的情況。

3:中石油勘探與生產分部情況

單位;億元

2006

2012

2012年比2006年增長

勘探與生產

分部合計

勘探與生產佔比

勘探與生產

分部合計

勘探與生產佔比

勘探與生產

分部合計

分部收入

4,213.40

10,874.27

38.75%

7,898.18

37,683.20

20.96%

87.45%

246.54%

分部利潤

2,135.01

1,923.25

111.01%

2,193.26

1,654.31

132.58%

2.73%

-13.98%

分部資產

4,383.98

8,151.44

53.78%

11,768.40

21,688.37

54.26%

168.44%

166.07%

 

既然勘探與生產業務對中石油如此重要,我們有必要再來看一下公司油氣資源的價值。遺憾的是,2012年末,中石油的油氣資源價值雖比2006年末高一些,卻低於2007年末。表4中「經貼現的未來現金流量標準化度量」是公司年報中披露的一個指標,「按照各期間終結時的價格和成本、現行適用稅率和10%年貼現率計算。由於價格及成本並不固定,而價格或成本變動不在計算之列,因此結果未必能反映估計探明儲量的公允價值,但可作為一般計算標準,提高使用者預測未來現金流量的能力。」

4:中石油經貼現的未來淨現金流量標準化度量

單位:億元

2006年末

2007年末

2012年末

油氣銷售之未來現金流量

56,113.06

87,144.83

87,166.86

未來生產費用

-16,207.61

-30,492.26

-40,460.65

未來開發費用

-2,961.75

-4,379.46

-5,079.05

未來的所得稅支出

-12,029.80

-15,698.98

-8,835.44

未來的淨現金流量

24,913.90

36,574.13

32,791.72

以10%貼現率估計現金流量的時間價值

-13,360.45

-18,353.43

-15,999.93

經貼現的未來淨現金流量標準化度量

11,553.45

18,220.70

16,791.79

 

那麼,造成公司盈利能力和油氣資源價值下降的原因是油價處於底部麼?答案是否定的。從中石油年報中公佈的北海布倫特原油全年均價情況來看,2012年的國際油價比2006年高了71.64%。至於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的關係,眾所周知,不必我們多說。

1:北海布倫特原油全年均價

單位:美元/

中石油:能否解套要问自己

對表4中的數據,我有些疑惑。例如,2012年油價比2007年高不少,為什麼「油氣銷售之未來現金流量」卻相差無幾?與2007年末相比,2012年末公司的油氣儲量並沒有大的變化——2007年末,原油及凝析油儲量為11,706百萬桶,天然氣儲量為57,111十億立方英呎2012年末,則分別為11,018百萬桶和67,581十億立方英呎2012年的數據似有低估公司油氣資源價值之嫌。不過,保險起見,我們還是應該相信更晚公佈的2012年年報中的數據。

2012年末,中石油的總股本為1830.21億股,這就是說,每股油氣資源價值為9.17元,略高於公司股價,但遠低於46元。因此,只有油價大漲特漲,或者中石油除「勘探與生產」以外的其它業務扭虧為盈、大賺特賺,否則,依靠公司內在價值的上升來為46元買入的中石油股票解套,可能性不大。至於中石油股價是否會因為下一個特大牛市的到來而上漲並高過46元,那就不是我們能知道的事情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67

利率攀升埋隱憂 經濟復甦不夠力 面對利率危機 柏南克如何解套?

2013-07-01  TWM  
 

 

除了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國挑起國內的貨幣戰爭掀起風暴,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也不約而同走上貨幣緊縮的險路。

不過,在減少收購資產背後,一場利率風暴,即將在QE退場之後,威脅全球經濟!

撰文‧楊卓翰

這是一個全世界投資人最不想聽到的「好消息」。當柏南克宣布美國經濟前景看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將退場時,全球市場出現了哀號。正當焦點在聯準會資產負債表調整,也就是聞之變色的「收回熱錢」時,悄悄跟隨在後的利率變化,將比收回熱錢影響更大、更廣。

市場預估,如果失業率掉到七%以下,代表經濟復甦狀況良好,聯準會就在今年九月或十二月啟動退場機制。第一步將減少收購美國公債和不動產擔保抵押貸款。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指出,在啟動退場機制後,失業率每掉○.一%,聯準會將會減少一百五十億美元的資產收購規模,直到收購金額為零。

第二步,就是過去四年來的操作大反轉。在二○一四年中,聯準會將開始把過去收購總額超過三兆美元的資產,在市場上逐漸一點一點地賣出。而當三兆美元的債券資產投到市場時,利率,將首當其衝。

雖然柏南克表示,聯準會不至於在經濟尚未好轉前就在短期利率動刀,按照現在的時間表,短期利率將在一五年夏天前維持在零的水準,債券價格將慢慢緩落。但,劇本真的會如柏南克所想的完美嗎?

「當央行開始控管利率,整個世界都要變天。」摩根大通董事長傑米.戴門六月初在中國成都演講時說。他警告投資人,上一次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被設定目標,是二次大戰的時候,而且就算定了目標利率,也要過了好幾年,「直到一九五○年,利率才終於正常化。」因此,「直到利率正常化前,市場將會既嚇人、又震盪。」戴門說。

公債殖利率曲線將大幅陡升過去,美國中央銀行大量購買公債和一部分的公司債,也就是所謂的「印鈔票、買債券」,這讓利率保持在極低,這等同苦了存錢的辛苦人,樂了借錢的享受者。過去四年,投資人早已習慣相對平滑的公債殖利率曲線(短期利率與長期利率的差距較小),如今這條曲線將會大大地變陡。

一旦聯準會貨幣操作的方向逆轉,最讓投資人害怕的就是接下來利率狂升。高盛的一篇報告就指出:「當聯準會啟動退場機制,第一次利率飆升(Interest Rate Hike)就可能隨後而來。」報告甚至將利率高峰從原本的一五年夏天提早到明年年底。市場機構對今年年底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預估,已經從之前的一.七%,揚升到目前的二.五%。一旦殖利率曲線正常化,金融機構預估將高達四%以上。

上揚的長期利率,除了影響公司融資投資的意願,也將對美國剛開始復甦的房市造成衝擊。而最可怕的衝擊,將從美國擴及到那個全球投資人心中永遠的痛──歐元區。

聰明的享樂者,會用接近○%的利率,向銀行借一大筆錢來花,而最「聰明」的,就屬南歐豬國:希臘、葡萄牙、義大利、西班牙這些國家。一旦QE退場,這些負債國家的融資成本勢必增加。義大利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從四月的三.七%新低點,一路漲到四.六%;而希臘利率更是在柏南克發言後飆漲三成,重回一一.三%的高峰。這也是為什麼,避險基金早就嗅到變天前兆,從五月初就開始大賣債券。如果現在僅是預期心態作祟,那麼等三兆美元規模的債券釋出,你能想像嗎?

如果經濟確實復甦,那麼QE退場造成的利率上揚並不是壞事,但若聯準會衡量經濟復甦的體溫計失準,那麼高利率就會成為殺死美國經濟的一號凶手。而柏南克雖明確指出啟動QE退場的二個指標:勞動市場和物價,都和他提前退場的決心唱反調。

數字衰退說明消費力冷卻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就指出,柏南克眼中的失業率雖然下降,但是這僅代表主動找工作的人口減少,並不是工作機會增加。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統計,五月的勞動參與率是七六%,和風暴前的八○%水準仍相差甚遠。「因為人口老化,失業率雖然掉,但是就業率並沒有提升。」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中指出。

除此之外,美國五月的通膨率僅有一.四%,代表經濟這具引擎不但沒有過熱跡象,衰退的數字說明了民間消費力還在冷卻中。連柏南克在五月二十二日的發言中自己也承認通膨率過低的問題;事實上,他在會中強調了十六次。

這場逆轉操作,聯準會沒有說明書,歷史上的經驗只有災難,柏南克該如何解套?

高盛的一份報告指出,首先,柏南克可能會將啟動退場的時間點,延後到一四年。而第二,也是比較有可能的方式,就是把啟動退場的開關調緊一點。柏南克也給自己留了後路,表示把原本的七%失業率標準,用更嚴格的六.五%來看「也是可能的」。

我們無法知道柏南克何時啟動QE退場,但能確定的是,熱錢退去時,主宰金融市場的大轉變,就是利率。當利率逆轉時,你,做好準備了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814

蘇寧逼近千億市值真相:張近東弘毅解套 高管踩點增持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9/3031619.html
旱逢甘霖。必有蹊蹺?

蘇寧云商(002024.SZ)在近期宣佈擬開展銀行業務因素的影響下,9月24日收盤漲至近期高點13.21元,市值達975億元。此後兩日,其股價有所調整,26日收報於11.77元。而在6月25日,公司股價盤中曾低至4.56元,對應市值為336億元。這只中小板曾經的熊股,不足百日市值增長近三倍,迫近千億元。

如今蘇寧云商的股價,已基本恢復到去年7月完成定增時兩大認購方——張近東全資子公司南京潤東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南京潤東投資」)與北京弘毅貳零壹零股權投資中心(下稱「弘毅投資」)的認購價12.15元。彼時,市場對兩者願意堅持以高於市場價約30%的價格完成定增頗有疑問,經過一年多的曲折變化,股價上漲對於市場或許已具說服力。

對於張近東而言,由於股價不斷下滑導致不得不追加質押股票的尷尬也基本消失,他在股權質押上的壓力也明顯緩解。

近期這一波大漲中,記者亦發現,在擬開展銀行業務重磅消息發佈前不久,公司高管兩次增持顯得非常精準,增持股份至今浮盈4813萬元。

張近東曾被迫追加股權質押

「這一輪股價上漲前,蘇寧股價長期下行給張近東的壓力頗大。」9月26日,一位長期關注蘇寧云商的北京私募人士告訴記者。

讓時間回到2012年7月7日,蘇寧云商股票簡稱尚為「蘇寧電器」。

彼時,公司稱已完成2011年非公開發行,發行股份將於7月10日上市。有意思的是,其每股定增價12.15元相對該股當時8.5元的市場價高出近30%。

原本參與定增的還有新華人壽。但後者在30%的差價面前,最終未選擇參與。由此,蘇寧電器的發行數量由4.53億股降至3.87億股,募資也由計劃的55億元降至47億元。

彼時,針對外界疑問,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稱,投資蘇寧是基於價值,弘毅並不是要掙二級市場的錢,所以弘毅並不關心二級市場的表現。「今後蘇寧的股價會比12.15元高多了。」

為認購非公開發行股份,2012年6月上旬,張近東將其持有的63,050萬股股份進行質押,佔總股本的9.01%。張近東原本持股比例為 27.9%,認購完成後,張近東直接及間接持股的比例增至30.34%,弘毅投資則持有1.34%。按約定,參與發行認購的股份需鎖定36個月。

定增完成後,蘇寧電器繼續下行。弘毅是否不關心蘇寧電器二級市場的表現外界不得而知,但股價下行給張近東帶來了可見的壓力。2012年8月上旬,蘇寧電器跌至約6.5元。蘇寧公告稱,因近期股價波動,按前期與信託簽署的相關融資協議的規定,張近東追加質押44200萬股。

「追加質押股票要看雙方約定,一般是在股價跌了20%以後。」9月26日,一位北京投行人士告訴記者。按前述兩個時點的股價,相差確實約20%。

前述北京私募人士表示,在每股6.5元時張近東進行了追加質押,2013年6月25日每股4.56元時,如果股價繼續下行,張近東可能還要追加質押。

實際上,彼時張近東可供質押的股份已然不多。據蘇寧云商2013年半年報,截至6月底,張近東的持股19.5億股,其中14.2億股均已質押。

但從6月25日的低點開始,蘇寧云商逐步上漲,9月24日到達收盤價最高點13.21元。

對於張近東與弘毅投資而言,股價的回暖或是對此前市場疑問的最好回應。9月22日-24日,在深圳「弘毅投資2013全球年會」上,張近東稱,「最近一年是蘇寧創立以來最大的一次轉型,我們與弘毅共同經歷了資本市場的考驗」。

如今,張近東在股權質押上的壓力明顯緩解。據蘇寧云商2013年半年報,由於張近東部分股票質押已解除,截至報告披露的8月30日,張近東質押公司股份數僅為約7.6億股。

高管精準增持

8月23日是蘇寧云商這波股價上揚的一個關鍵節點。

當日,公司公告稱,其積極開展銀行業務的相關申報工作。目前公司已向相關部門遞交初步的設立意向方案,但由於民營銀行設立配套的法規制度需進一步明確,公司上報方案也需根據後續出台的相關細則優化和完善,銀行設立事項尚需相關部門的具體指導與審批。

「蘇寧云商近期大漲,跟宣佈積極開展銀行業務關係最大。」9月26日,兩位關注蘇寧云商的券商分析師均向記者表示。

前述私募人士則稱,雖然準備開展銀行業務一開始幾年很可能無法盈利,但在目前的市場情緒下,該因素具有明顯的刺激性。此外,蘇寧云商的轉型也是個足夠有想像力的故事。

8月23日,公司股價上漲6.11%。此後,繼續上行。「後面的上漲有些出乎意料,基本脫離基本面。我近期去路演,一個基金經理跟我說他主要是通過技術分析買入的蘇寧云商,我笑他太沒節操了。」一位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

公司股價上行給力,但記者發現,在擬開展銀行業務重磅消息發佈前不到一個月內,公司高管兩次增持,其在股價上漲路上的埋伏顯得非常精準。

據公司公告,7月15日,蘇寧云商副董事長孫為民、總裁金明、副總裁孟祥勝、副總裁任峻(合稱「管理層」) 基於對公司發展前景的強烈信心,於7月15日合計增持5,451,847股,佔股份總額的0.074%,增持均價為5.29元,增持總金額為2,884.39萬元。

7月16日,增持繼續。公司管理層又合計增持2,032,100股,佔股份總額的0.028%,增持均價為5.47元,增持總金額為1,111.23萬元。

若以9月26日的收盤價11.77元計算,蘇寧云商管理層7月份兩次增持股份的浮盈已達4813萬元。

此前,公司管理層有過增持。2011年12月13日至2012年1月12日期間,公司管理層與其他合計12名核心管理人員增持公司股票,彼時的增持均價為8.486元與8.438元。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7月中旬兩次增持的時間與8月23日相距不到1個月,蘇寧云商的高管是否提前獲知公司擬開展銀行業務的信息?

實際上,8月23日並非市場獲知這一信息的第一時間。8月21日,就有報導稱,蘇寧云商正向有關部門申請設立「蘇寧銀行」。蘇寧方面確認了此消息,並表示此舉是為響應國家對農村金融的政策支持。當日,蘇寧云商上漲8.43%。

「7月份的時候,蘇寧云商就與很多買方密集地一對一交流,交流公司的相關規劃。當然,準備開展銀行業務這一點可能並沒有涉及。」7月26日,一位北京券商分析師告訴記者。

前述北京私募人士向記者證實了該分析師的說法。他認為,對於公司高管而言,擬開展銀行業務這樣重大問題的提出需要時間醞釀,他們很可能提前知道。

針對這一問題,記者7月26日聯繫蘇寧云商,公司方面稱因流程限制,當日無法給相應的回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15

公函助解套 李鴻源「沒說可以移轉」 交通部的爭議解釋讓美河市交屋

2014-01-06  TWM
 
 

 

新北市小碧潭捷運站的「美河市」建案,是台北市捷運局與建商日勝生活的聯合開發案;二○一二年底,監察院糾正該案包括土地賤賣等諸多不當,檢調近來則約談台北市捷運局聯合開發處前處長高嘉濃等十人,查出相關人士涉竄改鑑價報告。

不過,監委糾正內容中直指的另一項問題||開發案土地不得移轉給日勝生,卻在內政部一三年七月十日發給新北市政府一紙公函後,順利解套;公函中表明,美河市案的土地登記移轉並無法律問題,美河市建案自此始能順利交屋。

然細看這紙公函相關內容發現,交通部的意見,才是讓美河市順利交屋的真正關鍵。

簡單地說,這紙公函就是整理法務部及交通部對於本案土地移轉的意見;其中,法務部認同交通部在二十年前一則關於「捷運開發地是否屬於交通道路用地」的解釋,認定「捷運用地」並不屬於「交通用地」,因此得以移轉。

「土地的主管機關明明就是內政部,交通部沒有權限去解釋,而且,函釋本身並無法律效力。」長期關注美河市案的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楊重信強調,「把公共交通道路轉為私有,是︽土地法︾第十四條第五款明訂禁止的。」該條文明訂「公共交通道路用地不得為私有」,而交通部的解釋,除了認為「捷運用地與道路用地性質不同」外,也認為︽大眾捷運法︾第七條中明訂,捷運用地可與私人或團體聯合開發,「既是聯合開發,土地部分移轉給私人係屬必然」,不受︽土地法︾限制。

到這裡,爭議又來了,︽大眾捷運法︾在九十三年修正後,「聯合開發」字眼已不復見,交通部用「聯合開發」作為解套說法,其中自然存在高度爭議。監察院報告即認為,交通部的解釋已逾越母法規定。

至於監委質疑土地「以公用徵收後轉予私人」的問題,交通部認為,本案的土地徵收性質應屬︽土地法︾第二○九條所規定,「因國家經濟建設而須徵收土地」,屬於「政策性徵收」,而非「公用徵收」,因此沒有「僅能公共使用」的問題;但有趣的是,在另一項說明中,交通部又說,捷運局辦理用地取得是依據︽土地法︾第二○八條,而這一條,即是關於「公用徵收」的規定。

對於爭議,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表示,回函只是說明土地移轉適法性,「沒說可以移轉。」這場被監委稱為「政府搶地,坐莊賣掉」的開發案,一路闖關走到交屋;但到目前為止,彷彿還沒有任何政府單位能給地主一個清楚交代或說明,這,或許也是本案的另一怪象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63

《文林苑兩週年》同意戶老弱病殘 已有近半放棄都更 王家自拆組合屋 同意戶還在等解套


2014-03-24  TCW
 
 

 

兩年來,在士林王家伸冤、抗爭的聲音背後,有另外一群人有家歸不得。原三十六戶文林苑同意戶中,不少人因病辭世、退出都更,多次向政府請願未果,只能苦候僵局解套。

撰文‧何欣潔、賴若函

士林「文林苑」都更強拆案兩週年前夕,二○一四年三月十四日,王家所有權人之一王耀德自行拆除組合屋,其父王廣樹十六日也鬆口表示「不再抗爭」,樂揚建設將重新開工。「謝謝王耀德!我們好想回家!」同意戶同聲吶喊,訴不盡他們兩年來流落四方、有家歸不得的辛酸。僵局獲解套,最欣慰的就是他們。

根據台北市都更處掌握資料,兩年以來,已有七位文林苑同意戶地主因老病而相繼辭世,等不及看新家一眼。自救會長謝春嬌估算,原有的三十六戶同意戶,已有十餘戶選擇「認賠殺出」,退出都更遊戲,只剩二十戶左右仍然等待僵局解套。

「每當其他同意戶問起進度,我就覺得很抱歉。」謝春嬌在文林苑都更案陷入僵局後,一肩扛起召集眾人和對外發言的責任,她感嘆,越來越多同意戶因病辭世、退出都更,甚至遷居中南部,每次消息傳來,她都很無力,「老的老、小的小,大家生活壓力都大。」八十老婦,有殼變無殼走進高齡八十歲的同意戶蘇清華租屋裡,明顯可以感受到空間的狹隘,「真歹勢,沒地方讓你們坐!」她頻頻道歉。與正值青春年華的孫兒同住,兩個人僅能共用不到十坪的辦公大樓小套房,聲音、氣味、衣物都互相干擾,陽光也難進屋內,生活品質不理想。

「這是朋友好心租給我們,離士林比較近,條件已經很好了。」蘇清華善用收納法,努力把房子收得乾淨整齊,讓所有「臨時」安置在此的家具各安其位,卻難以突破套房坪數的先天限制,「油煙味會飄進房間,我已經很少煮飯,孫子用電腦,也只能搬上床用。」一輩子在桃園工廠擔任女工,與丈夫勤懇存錢買屋,老來參與都更,卻讓自己的老年歲月由「有殼」變「無殼」,蘇清華的臉上滿是無奈,「當初以為一、兩年就能回去了,所以委屈在這種小地方不要緊,誰知道會拖這麼久?」高齡居民苦不堪言,中年的同意戶也有本難念的經。原本和母親同住的李彩雲,因母親生病,房東不願出租房屋,只好將母親安置在板橋的安養院,她的租屋地點從北投換到台北市中山區套房,每日往返於工作地淡水、板橋與租屋處。

中年孝女,等到心已死談起高齡七十九歲的母親,五十一歲的李彩雲淚水簌簌流下。母親因為糖尿病惡化,可能面臨雙腿截肢的處境,目前陷入昏迷,加上腎衰竭,情況很不樂觀。「她還有意識時常常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面對病危母親的殷殷期盼,她只能垂淚以對。

單身的李彩雲,薪水除了要付補助額以外的房租,還要承擔母親一個月三萬元的安養院費用,經濟擔子沉重。原本不善言詞的她,為了回家,一字一句地練習,不但上政論節目大聲抒發己見,也向台北市政府多次發出陳情信函,但政府總以「交給法律處理」來回應。

李彩雲說,一三年,台北市長郝龍斌曾經在接見同意戶時擁抱她,並說很快就會有結果,但事實證明,一切都只是空談,「這政府已經沒救了,在等待的過程中,我的心已死。」王家自拆組合屋當天,坐著電動代步車在遠方關切的同意戶鄭立清,也殷切期盼早日回家。早年因車禍受傷的他,自力更生賣彩券、成家立業,卻因文林苑都更遙遙無期,人生再度陷入黑白。

鄭立清表示,他上有一對老父母、下有不滿三歲的稚兒,租屋負擔相當沉重,「一個月房租兩萬六千元,樂揚只補助一萬元,自己要負擔一萬六千元,還有小孩的教育、奶粉、家中的種種開銷,我身體又這樣,能怎麼辦呢?」拿著王耀德的自拆聲明稿,鄭立清忍不住雙手微微顫抖,他說:「好希望《都市更新條例》早日修法,可以解決我們的問題。」同意戶長期陷於有家歸不得的僵局,也讓家戶內的外籍配偶,處境更加艱辛。

來自越南的阮清春紅著眼眶表示,嫁來台灣已有諸多不習慣之處,遇上都更案延宕,返家之日遙遙無期,「壓力很大,晚上睡不著,因為沒錢,沒辦法回越南,連頭髮都剪短了,沒心情照顧。」阮清春的先生賴俊男,這些年來帶著一家七口離開士林租屋,高齡八十三歲的母親住在安養院,他曾在臉書激動發言,想要和建商解約,「不解約,我就燒炭自殺!」加上兩個孩子總是心繫著要回到熟悉的士林唸書,賴俊男的無奈,全寫在臉上。

兩年的孤獨等待太漫長,雖然王家已停止抗爭,台北市都更處長林崇傑也表示,文林苑建案兩年之內就可順利完工,讓許多同意戶開心不已,卻又不敢高興得太早,大家互問「這是真的嗎?」就怕再生波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658

崩壞的12年國教如何解套?(同書皮) 別被明星高中綁架!

2014-06-23  TWM
 
 

 

2014年,台灣邁入12年國民教育元年,遺憾的是,上路迄今亂象叢生,導致考生與家長焦慮無助,教育專家搖頭嘆息。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要如何補救?在6月20日高中職第一次免試入學放榜之前,《今週刊》深入訪問考生、家長與專家,耙梳問題並提出對策,期待未來能漸步入正軌。

製作人.方德琳 撰文.郭淑媛、鄭閔聲、賴若函 研究員.孫蓉萍、楊政諭台北市私立華興中學一對雙胞胎畢業生許人仁、許人友,是十二年國教考試引導教學與適性入學,正反兩極的案例。

許人友知道十二年國教政策時,正值她小學五、六年級。她說:「一開始聽到很開心 不用考試。」七、八年級時,相關辦法陸續出來,大家被制度逼著跑,先是忙著找社團,在學校的一切比賽要拿名次,做很多額外事務;一度傳說要考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大家忙著補PISA;後來政策決定超額比序比作文,同學們就開始補作文、看課外書,一星期寫三篇作文給老師改。「大家很慌,沒人知道該怎麼辦、會怎樣。」「連填志願也變成打心理戰,好像選錯高中人生就完蛋,家長、老師、學生都很不知所措。」許人友說。制度設計彷彿在引誘學生投機,她說,很多人一開始就直接鎖定特招,因為基北特招只考國文、英文、數學,而會考必須準備五科(加自然、社會)和作文,作文風險太高,故全部放棄。

在這過程中,「很多同學選擇直升或出國讀書,不要面對這個痛苦的過程。」她說。

許人友的雙胞胎姊姊許人仁在校成績不理想,常被排擠,很早就決定念職校。三、四月她參加高中職博覽會,決定讀時尚美容,一星期在店裡實習四天、上課兩天,僅週休一日。她與父母約定三年學習必須拿到美容美髮兩張證照,畢業後再決定要不要升學,「她是五B作文四級分(達到「基礎」標準)的小孩;但我對她說,無論成績如何,只要找到興趣,快樂認真學習,都可以活出五A的精采人生!」「她一天工作要十二個小時,一直站著很累,但臉上卻充滿自信光彩,這在學校沒有過。」許媽媽林香蘭對這個女兒的決定很滿意。

是誰綁架了十二年國教?

精英家長、明星高中反彈 政府畏於壓力早已立定志向的許人仁,逃過十二年國教「折磨」人的過程,但今年有近二十七萬名考生就像妹妹許人友一樣,成為新制的白老鼠,迄今出現的亂象無數,整個社會為之大譁。

其實,十二年國教精神是對的,讓學生在沒有升學壓力的環境下,去摸索興趣,多元適性發展。而執行上,就該落實免試就近入學,就像一九六八年執行的九年國民教育,就近分發,取消考試;但十二年國教執行沒有一步到位,讓考生與家長陷入焦慮深淵。

教育部推出半套的十二年國教方案,主要關鍵就在於家長擺脫不了精英名校迷思,而明星高中的校長、校友強力反彈,執政者又沒有能力說服。

這樣的短視近利,讓全民付出慘痛代價。事實上,國內外相關研究均顯示,從比馬龍效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驗證,高期待會促進學生的高表現)得知,將高分群學生分散到各校,既能使高分群學生的表現優於將他們集中於名校時,更能使其他同儕受惠。

羅東高中前校長吳清鏞曾針對二○○六、○七年學測成績進行研究,基測(升高中)前一○%的學生,如果選擇跨縣市就讀前二志願,與留在當地就讀社區高中,三年後學測(升大學)平均總級分為六十五.二一與六十九.八七,相差達四.六級分。也就是說,只要離家遠,成績就不如就近入學的高中生。

十二年國教總綱委員、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常務理事丁志仁指出,在教育實務上,同儕是較師資和設備更為重要的學習資源。將高分群學生集中於少數名校,既降低了他們自身的學習表現,更因剝奪優質同儕的原因,大幅降低其他學校學生的學習表現,「我們不是要打擊精英教育,而是要分散式精英教育。」贊成十二年國教理念的人所在多有,但執政者卻畏於反對者壓力,不敢戴著頭盔在槍林彈雨下往前衝;他們打算用時間換空間慢慢改,等時間過去了,明星學校光環褪色,改革阻力變小,事情就水到渠成。

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結果搞到只想就近入學,完全不迷戀明星高中的家長學生也無法如願。

亂象1 學區劃太大

就近入學難 不是高分低就,就是得跨區不少考生與家長可以接受十二年國教標舉的「適性」與「就近就學」,但荒謬的制度設計,卻讓這個小小心願遙不可及。

以基北區七萬名考生來說,由於前三志願高中釋出的免試名額有限,於是多數人都抱持一邊申請免試,一邊去考特色招生的想法。成績優秀的A級分考生(精熟程度)為確保有學校可念,被迫在「第一次免試入學申請」(一免)時去填名次較後面的學校,等於搶奪B級分考生(基礎程度)的位置,確定錄取後卻不報到,再攻特招;萬一特招沒考上,再於「第二次免試」重新申請一免釋出的的名額,以確保握有進入公立高中的門票。

高分低就的排擠效應,讓原本可就近進入社區學校的B級分考生,只得申請離家較遠的學校,而C級分考生(待加強程度)、約佔三三%的考生,則更被擠到北北基地理位置更偏遠的學校,財力好一點的,則可能多花點錢上距家較近的私立學校。

一位考生會考拿4A1B作文六級分,她第一、第二志願填家裡走路就可以到的中崙、西松高中,第三志願填南湖,接著就填不下去了,「她哭著對我說,差一志願扣一分,只能到離家越來越遠的學校,老師還說要填三十個志願,但她連五個都選不出來,難道要去基隆讀?」家長難過地說。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講座教授陳超明說,十二年國教最大的錯誤是學區劃太大,全台現在是十五大學區,北北基就一個大學區,原本要做中學區,但高中分配不均,不是每區都有;加上地方勢力因素,新北市和基隆市都有人要念建中,只好改成大學區,但大學區就會有跨區就讀或超額比序問題。

會考成績排序前一萬名左右的學生,整個夏天可能得在第一次免試、特招與第二次免試的流程中走一趟,浪費大好青春,但這些考生家庭環境還相對優勢;排名在BC級分的考生,有部分是較弱勢的孩子,他們的就學選擇權益卻遭剝奪,值得教育主管單位正視。

亂象2 免試喊假的

考試接二連三 學生根本沒喘息空間十二年國教號稱「免試入學」,但今年三月有術科特招、五月有會考、七月學科特招。金華國中畢業考生小維就嘲諷說:「十二年國教宣稱學生學習無壓力,但我卻從去年七月一路不休息拚到今年七月,沒有暑假,也沒有寒假!」台師大教育系教授黃乃熒質疑,十二年國教應是免試並著重志願。會考應是鑑別基本學力,驗證有足夠能力去讀高中,若沒過關就建立補救機制,暑假和開學後進行補救教育。「但現在以這種沒有鑑別度的考試做有鑑別度的選擇,不瘋狂才怪。」全家盟十二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謝國清認為,教育部要下決心,如果想要推動社區化高中,就有必要廢除會考,只要存在考試,國中的教學就不會正常;繼續以考試為導向,這會對學生的人格影響很大,當孩子狀況不佳,也衍生出後來放棄學習,甚至產生社會問題。

亂象3 作文定生死

評分不夠客觀 學生一窩蜂去補習「我要去教育部抗議!會考我兒子全部只錯五題,是全校第一,因為作文五級分,申請上建中機率還不如錯二十題、作文六級分的人,加入作文比序根本就是蛋頭官員的荒唐政策!」一位考生家長憤怒地說。考生許人友也抱怨,作文三、四級分可能和五、六級分有差別,但五級與六級分真的有差嗎?

作文是測試國語文學習初步成果,如今變成決戰點,基北區今年以作文篩選前一%考生,導致坊間作文補習班林立,肥了補習班業者。問題在於,作文是相對主觀的評分,這其中不僅牽涉意識形態,考生要拿好成績,可能得寫八股文,也可能是補習班教的「罐頭作文」。

一個政策吵到家長學生壓力那麼大,再好的政策都變成惡果。當然,明年超額比序排序若又改,勢必引發另一波爭議。

亂象4 名校享特權

特招名額放寬至七五% 卻毫無特色台灣社會對明星高中的迷思,超乎想像。會考一考完,即出現「蛋塔效應」,不少家長忙著問去哪裡補習較好。不少補習班推出三十到四十天衝刺班、五A及特色衝刺班,費用一萬到兩萬五千元不等。一位家長替孩子報名特招集訓班,大清早五點就去排隊抽號碼牌,沒想到現場擠爆,排在前面的阿公說,他前一天晚上十點就來了;還有人來搭訕說可以代排隊,一小時三百元,「十二年國教最大的貢獻,就是把補習班的餅越做越大。」這位家長說。

許多國中在會考結束後,把前六%的精熟程度(A級)學生集中起來唸書,拚特色招生,八○%以上的基礎(B級)與待加強(C級)的學生,卻留在原來班級放牛吃草等畢業。有些學力夠的學生與家長不想考特色招生,只想就近入學,但國中會給壓力,要考生一定要考特招,這都是凡事講求KPI(關鍵績效指標)惹的禍,升學率被視為辦學績效。

教養專家陳安儀即說,朋友的小孩在學校排名前二十名,會考考差了,第一次免試師大附中可能上不了,校長竟叫她不要去報到,要去參加特招,才有機會上北一女,學生哭了兩個多小時,覺得自己很失敗。「這個眼淚真是白流,她爸媽覺得不念第一志願也OK,但孩子卻從學校得到過多的壓力,學校不該為了升學率,變得很扭曲。」十二年國教無法成功,國中老師、校長心態,也要負很大的責任;應該要拿掉每所國中外牆的榜單,才能讓國中的教育正常化。

原本教育部規畫特色招生的名額最高是二五%,但在明星高中施壓下,今年竟放寬至最高七五%。黃乃熒認為,明星高中如建中、北一女特招名額太多,反映出學生和老師自認是「贏者」的思惟。諷刺的是,不少特色招生學校,並沒有發展出真正的特色。

華人社會期盼透過考試翻身的觀念根深柢固,但教改主張人本邏輯,主張教育分流的時機越晚越好。陳安儀強調,傳統精英教育,只是讓很多原本的精英變得平凡,「建北不是師資好,是學生好」;國中以前也有名校,實施九年國教之後,因為社區化國中落實,名校都消失了。

高雄市立中正高中輔導室主任郭祥益更指出,很多學生大老遠跑到建中、北一女去唸書,但這些高中生在青春期花大量時間通勤,甚至在外租房子,缺少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並不健康,也把很多住在建北學區內的學生名額佔走,很不公平。

真正應該發展特色學校的,反而是高職,如整合所有基本科目到應用上,包括藝術、餐飲等。

亂象5 課程未更新

政策已上路 新課綱竟要四年後才實施要落實高中社區化,最重要是讓高中高職優質化、均質化,不但在硬體與師資上要拉近城鄉差距;在課程設計上,更要讓每所高中職都能適性教學,也就是各科依據學生能力設計課程,讓不同程度的學生能跑班上課。所以,高中課程應改變為選修跑班制,讓程度好的學生選修進階課程或資優課程,有不同興趣的學生能選修多元課程適性發展。這樣,才能說服精英家長接受孩子就近入學,不必擔心就讀到不良學校、遇到不適任教師。

不過,十二年國教第一屆高中生今年秋天入學,課程內容與教材,卻仍沿用舊制,十二年國教的核心「十二年一貫課程總綱」,竟然二○一八年才要實施。

教育部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草案,將九年一貫(國小及國中)與高中職的課程打通、銜接,依各階段學生需要的核心素養能力規畫課程,包括課程設計要有幾大領域內容、學分時數要如何分配等,未來還要據此訂出各科課綱、課本;但目前總綱研擬階段爭議不休,一八年能否實施,其實仍在未定之天。

十二年國教為什麼急著上路,導致政策變調?政治考量是原因之一。

「十二年國教」名詞早在一九八三年就已出現,多年來只是朝野政黨選舉時討好選民的政見支票。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時,前教育部長杜正勝曾成立十二年國教推動辦公室;○八年馬英九上任總統後,推動意願不高,鄭瑞城任教育部長時,組成十二年國教諮詢委員會,向馬英九呈報十二年國教的作法。

曾任十二年國教諮詢委員會委員的丁志仁透露,鄭瑞城當時規畫,訂定「各高中均優質化」為十二年國教基礎,以學生適性學習為發展目標,規畫全國發展為四十五個高中學區,其中基北分為十五個學區;一開始設立會考,但同時花一百億元分五年投入二線高中,讓每個學區都有不錯的高中;同時讓佔九成的一般高中免試,佔一成的明星高中可獨立招生,但教育部不給予學費補助。

當時社會分成兩派,「均優派」要維持台灣更均質化的教育,「選秀派」要維持金字塔形的精英教育,馬英九並未確定要推動,十二年國教仍停留在「坐而言」的階段。

誰該為亂象負責?

政策推手的精英思惟 近二十七萬考生跟著團團轉直到一○年八月底全國教育會議,當時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十二年國教應該進入「起而行」的階段,會後裁示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研擬實施時程。馬英九進一步在一一年元旦時宣佈,正式推動十二年國教,同年九月,馬英九提出「黃金十年國家願景」中明確提出十二年國教具體作法。

丁志仁表示, 這其中的關鍵人物是教育部前次長陳益興,他在吳清基繼任鄭瑞城遺缺後擔任次長,成為十二年國教的最大推手,也是選秀派的傾向者,「他讓建中、北一女綁架台北市,台北市綁架北北基,北北基綁架全台灣,為了讓建北選出最好的學生,讓近二十七萬考生跟著團團轉。」陳益興曾任教育部中教司長、常務次長、政務次長等職,他於中教司長任內即開始規畫十二年國教,被視為馬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教的核心幕僚。《今週刊》未聯絡上陳益興,無法取得說法。

經過十二年國教上路後的亂象,包括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等主張,不要再搞十二年國教,取消會考,回到以前基測;但是十二年國教既已上路,就不可能走回頭路,教育部應改變作法,老師、學生與家長也應調整心態,打破明星學校迷思,才能大步往前走。

民生國中校長孫明峰即指出,教育部絕對不能只在會考制度和入學方式這種小地方打轉,因為教育制度是環環相扣的,高中教育不可能脫離大學入學或就業問題而存在。例如高中發展特色課程,家長卻考慮孩子學的課程對大學入學有沒有幫助,如果大學學測考的還是一樣的內容,那學校也很難說服家長該讓學生適性發展。「如果教育部要讓家長有信心,就應該整體思考教育環境,因為沒有學生願意變成白老鼠。」一個國家的教育力就是國力,重點在於國民的基礎素養,而不在少數精英,十二年國教的意義應是要重新找回後段學生的基本能力,讓更多人對未來充滿希望,台灣才可以維持競爭力。

煎熬三個月!

學生痛苦、家長焦慮

——今年高中免試入學流程圖5/17~18 國中會考

填志願

6/20 第一次免試入學放榜選擇就讀 6/23 第一次免試入學報到

選擇不就讀

6/27 特色招生報名

7/12~13特招考試

8/2 特招放榜

8/3 特招報到 ※

未錄取者

選擇不就讀

第二次

免試入學

8/9 報名

8/14 放榜

8/15 報到

註:※基北區為8/3,基北區以外其他地區報到截止日為8/4;五專入學管道以各學區招生簡章為準。

作文成比序關鍵

補習班大爆滿

以今年基北區會考成績為例:五科都是A(精熟級)人數16,526人前三志願高中免試名額1152人明顯僧多粥少,所以基北區用作文來篩選,但……五科都是A、作文六級分人數2276人前三志願高中免試名額1152人仍然僧多粥少,基北區採取比A級裡A++人數的方式,依國文、數學、英文、社會、自然五科目順序篩選。但各科A++人數並未公佈,導致想進前三志願的考生填志願毫無依據。

結果

因為五個科目成績只分A、B、C三級,每科錯10題與錯0題的,可能都同屬A(精熟級),作文反倒成為勝出的關鍵。

填家附近高中可能落空

為就近入學只好高分低就

免試入學總分計算方式: 1 + 2 + 3

1.會考積分

滿分30分

科目拿A得6分、

B得4分、C得2分

2.志願序積分

滿分30分

填第一志願得滿分30分,之後依志願序減1分

3.多元學習積分

滿分30分

包含獎懲紀錄、均衡學習、服務學習,大多都能拿到滿分以家住台北市松山區的考生為例:他的會考成績4A1B(國文B+)、作文5級分,會考積分為28分(24+4);加上服務積分30分,共58分。

如他填住家附近、又是自己最想念的中崙高中為第一志願,則總分為88分(30+58)因中崙在台北市所有高中裡排名屬前段,累積的人數落在第1500~1707名,而4A1B以上學生總計約2萬7000人,即使扣掉很多人放棄免試而去考特招,他還是沒把握可以上中崙。

如他填西松高中為第二志願,則總分為87分(29+58)西松高中累積名額約在第4000~4240人,但因填第二志願積分必須扣1分,每少1分,競爭人數更多。為了就近入學,他面臨是否該把西松高中提前為第一志願的掙扎。

結果

扣1分影響很大,所以學生必須把最有把握的學校填在第一志願。該生為了就近入學,不敢填沒有把握的中崙高中,只好把排名較後的南湖高中填在第一志願,確保不會離家很遠。

明星高中施壓、執政者妥協12年國教變大災難!

——12年國教實施進程大事紀2011 馬英九拍板定案● 總統馬英九元旦文告宣佈:啟動12年國教,2014年達到高中職學生全面免學費,多數免試。

● 9月29日,馬英九在「黃金10年國家願景」中,提出具體主張,例如免試入學率由40%,五年內提升至75%,十年內提升至85%。

2011/3 宣佈免試名額至少七成● 教育部長吳清基宣示:廢除基測,明星高中可辦特色考試招生,但比率不可超過30%,至少70%免試。

2011/8

明星高中校長反彈

● 北一女中校長張碧娟呼籲:應「緩進」12年國教,若3年內將免試入學率從0提高到75%,將天下大亂。

● 建中校長陳偉泓表示:12年國教的準備不夠完備,103學年度要達到75%的免試入學率,恐怕有困難。

2011/8 教育部反對抽籤●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強調,教育部除非萬不得已,絕不採取抽籤方式。

2012/4 教育部將免試名額下修至25% ● 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12年國教目標在2019年時,每所學校的免試名額至少要達到50%。

2012/12 ● 北一女、建中、成功、中山等4校只開出15%免試名額。

2013/5 ● 教育部修訂《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將免試比率,下修到招生總額25%。

2013/6 免學費跳票● 12年國教排富條款出爐,全面免學費跳票。

2014/6/11 教育部長道歉● 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對家長的不安感到「不好意思」、「抱歉」。

整理:楊政諭、賴若函

破除明星高中迷思沒這麼難!

——反對高中職社區化理由與《今週刊》主張

反對社區化理由

有錢人才能讀明星高中

社區化後,明星高中學區房價飆漲,變成有錢人才能讀,非常不公平。

社區化後學生程度不一,影響教學傳統考試入學,使得每班學生程度落差不致太大,老師容易掌握教學內容與進度。高中社區化後,程度差異變大,老師不知怎麼教。

城鄉差距大,

讓弱勢學生更弱勢

城市學校有比較好的師資與資源,社區化後,原本鄉村的資優學生擠不進城市明星高中就讀。

明星高中消失,

學生失去目標

目前,考試引導教學,沒了考試,學生會有動力唸書嗎?

《今週刊》主張

當明星高中沒了資優生,光環就會消失現在建中、北一女的優異表現是來自優秀的學生;當這些學校變成是有錢人讀而不是資優生念時,建中就不再是以前的建中。

社區化必須搭配能力跑班

能力不同確實很難教,所以,高中課程應改變為選修跑班制,讓程度好的學生選修進階課程,有不同興趣的學生能選修多元課程。

社區化必須搭配高中均質計畫原本教育部就有高中職均值化和優質化的計畫,預計投入100億元,若按此計畫,城鄉差距會縮小。

學習動力應來自興趣

為考試而學習破壞學習興趣,得不償失。

整理:楊政諭、賴若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53

從黑石到黑坑:中投30億美元七年解套史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4-07-11/848318.html

上週,道瓊斯指數首次觸及17000點關口,在這歷史性的一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簡稱「中投」)投資黑石集團數年套牢的話題再次被提起。

網友戲稱,中投投了「資本之王」黑石30多億美金,熬了七年之癢這一刻終於解套了。其實早在去年十二月,黑石的股價就已超過中投的認購價。

七年前,在前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的牽線下,中投公司花了30億美元,購入黑石普通股。

黑石上市第二天,股價就開始一瀉千里,最低時跌到3.55美元,彼時中投浮虧高達27億美金,跌幅為83%。

上市後的2007年度及2008年度,黑石迅速出現負增長,另外許多行為飽受質疑:包括中投的30億美元在內,黑石所籌的大部分資金被用來購買合夥人手中的業務,公司出現大股東和管理層借助IPO進行利益輸送和轉移的痕跡。

  另一方面,黑石管理層賺得盆滿缽滿,上市後,黑石CEO施瓦茨曼一個人就持有價值94億美元的股票,並套現了6.84億美元現金。80歲的彼得·彼得森是黑石集團共同創始人,處於半退休狀態,通過減持也拿到19億美元。

  中投公司卻一套七年,最高虧損幅度超過8成。

去年十二月,黑石的股價終於超過中投的認購價。今年7月10日,美國黑石集團(BlackstoneGroup)創始人蘇世民在北京對媒體表示,按黑石目前的股價計算,中投對黑石的股權投資已經有了35%的盈利。21世紀網推算中投對黑石的投資浮盈超過接近10億美元。

苦等七年的10億美金是個什麼概念?如果這32.5億美金(中投後續又有補倉)去買類餘額寶產品,以平均年化5%來計算,中投買黑石的收益,和買了七年餘額寶的收益差不多。



身陷黑坑七年

中投公司入股黑石集團,一晃已經七年,最早由前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牽線。

上市前,黑石集團邀請梁錦松擔任黑石大中國區主席。據媒體報導,梁錦松為了達成這個歷史性交易,曾多次轉換酒店以免洩露行蹤出現閃失。

僅用了3周時間,梁錦松就給黑石集團的董事長斯瓦茨曼獻上一份30億美金的大禮。

2007年5月20日,正在籌備中的中投公司下了第一單,斥資30億美元以購入黑石集團普通股,作價為IPO價格的95.5%,佔黑石集團擴大後股份的9.37%(未計入超額配售),投資鎖定期為4年。中投不會在董事會擁有席位,不享有投票權,投資地位被動。

2007年6月22日黑石上市首日,股價很快從發行價31美元飆升至38美元,按收盤價35.06美元算,中投一日暴賺5.5億美元。

不過,第二個交易日黑石股價大跌,使中投的賬面盈利從5.5億美元縮水至2.835億美元。

接下來在次貸危機的陰影下,黑石集團無法獨善其身。2009年年初,黑石股價下探至最底部3.55美元/股,中投浮虧約27億美元,虧損幅度一度達到83%。

中投對黑石的投資全部為普通股,沒有表決權和管理權,股價下跌只能通過補倉降低持股成本。2008年10月初,中投公司通過子公司增持了黑石2.5%的股權,成交價格在9美元~10美元之間,約耗資2.5億美元。

根據和黑石簽訂的協議,中投在入股時承諾在4年內不會減持其股份,這也就意味著,在這4年投資期內,中投這筆30億美元的投資始終處於虧損狀態。

直到去年年底,黑石集團的股價才重新升至每股29.605美元以上。

截至美國東部時間7月10日收盤,黑石集團報收於32.26美元每股。

美國黑石集團(BlackstoneGroup)創始人蘇世民7月10日在北京對媒體表示,按黑石目前的股價計算,中投對黑石的股權投資已經有了35%的盈利。

如果中投的這32.5億美金去買類餘額寶產品,以平均年化5%來計算,這七年也能拿到十億多美金的收益。

對於這筆投資,中投總經理高西慶曾經表示,要把眼光放長遠,要以十年為單位來判斷是否賺錢。「我們早期投了一個黑石,黑石後來價格就掉下來,今天你看看,今天黑石價格又全漲回去了,我們收益如果從帳面來看至少20%多了,你怎麼說呢,所以這個一定要是長期的,你不能去揪這個問題。」



黑石集團沉浮

2007年以前,黑石是一個投資界的傳奇。

作為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公司之一,當時黑石管理的資產達884億美元,其2001年以來的年資金平均增長率達41.1%,員工人均利潤已9倍於華爾街知名投行高盛。

由於美國次貸危機導致了金融界的大動盪,中投公司或有抄底的考慮在內。

中投的這30億美金打底,為黑石的順利上市護航。

2007年6月27日,黑石宣佈完成了首次公開發行:一共發行了1.533億股普通股,其中包括以每股淨價格29.682美元向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集團領導的承銷團超額配售的2000萬股普通股,總募集資金額為45.5億美元。

這些募集的資金所用何處?黑石在招股書中表示將用於購買包括高層管理團隊在內的現有股東手中的權益,償還短期貸款,拓展現有的資產管理以及財務顧問業務,通過收購等手段進入新的業務領域等。但從上市後表現來看,資金大部分是流進了管理層。

根據《資本之王》一書的描述,上市後,黑石CEO施瓦茨曼一個人除擁有價值94億美元的股票外,迅速套現了6.84億美元。

上市前一年,黑石集團為60個合夥人創造了23億美元的利潤,平均每人3800萬美元。施瓦茨曼一個人就得了3.98億美元的工資。

在2008財年年報中,黑石用wonderful這個詞盛讚了中投公司的30億入股:「We used a portion of the proceeds from the IPO and the sale of non-voting common units to Beijing Wonderful Investments to purchase interests in the predecessor businesses from the pre-IPO owners……」

意思就是說,黑石集團通過IPO以及中投那筆無投票權的「完美」投資得來的部分資金,購買上市前管理層手中的項目權益等。

雖然管理層憑藉公司上市大賺一筆,但黑石滑入了深淵。

在上市前一年也就是2006年,黑石集團的銷售額和淨利潤大幅增加,收入增長率和淨利潤增長率分別為66.9%和70.31%。

但是上市後的2007年當年,財務數據顯示,這一年黑石的收入增長減緩,淨利潤出現下滑,到了2008財年,情況變得極為糟糕,收入和淨利潤的下滑幅度分別達到-111.45%和-171.65%。

供職於國家會計學院的姜軍曾發文質疑,正因以有限合夥身份「另類上市」,黑石股價下跌的不僅因為金融風暴,關鍵在於是黑石管理層掏空上市公司。

他在文中寫到,上市後黑石的大股東以基本工資、獎金、股票獎勵以及其他薪酬形式發放的管理層薪酬水平開始急劇上升。到2008年,上述幾項從十幾萬、幾十萬急增到幾百萬、幾千萬、十幾億,增長速度幾倍到幾十倍不等。而且其上市所籌的大部分資金將用來購買合夥人手中的業務。公司出現明顯的大股東和管理層借助IPO進行利益輸送和轉移的痕跡。

靠大筆投資中國翻身

有趣的是,中投公司持有的黑石股權沒有在金融危機中解套,但是通過在中國的投資,黑石不僅躲過金融危機的風險,部分項目還獲得了100%的收益。

從2007年開始,黑石聘請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擔任其大中華區主席,到5月獲得中投30億美元的入股,再到2007年9月,以6億美元購入中國藍星總公司20%的股權,直至成立北京辦事處、亞洲諮詢小組等,此後買入上海商務樓、打造壽光物流園、設立中國大陸人民幣基金、聯手新希望收購澳大利亞最大養雞場……

黑石的中國之路,讓它在金融風暴最為瘋狂的三年,在中國投資項目的平均收益接近100%,堪稱零失誤。

在中國房地產日漸蕭條,李嘉誠等大佬紛紛退出大陸市場的時候,黑石的投資反而日漸激進。

2012年12月,黑石和台灣頂新國際集團宣佈以近23億元人民幣的總價,收購上海華敏帝豪大廈整個寫字樓5層-33層,約4.75萬平方米。

次年1月份,黑石通過與華潤置地組建的合資公司投資了江蘇南通的一處地塊,同年八月,黑石房地產亞洲基金提出以25億港元(合3.22億美元)收購泰升集團。

今年年初,國內房地產巨頭萬科傳出消息,稱研究佈局工業地產,有望引入黑石集團。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近期黑石集團計劃組建第一隻專注於亞洲市場的房地產基金,籌資40億美元,只專注於投資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房地產公司的股票和債券。

房地產業務的密集佈局,也為黑石貢獻了大部分的淨利。在黑石集團公佈的2013財年財報中,稱實現淨利潤6.213億美元,同比增長五倍,其中房地產業務部貢獻了約60%的淨利。年收入增長到32億美元,同比增幅96%。房地產業務同期的經濟淨收入是21億美元,相比2012年增長107%。

回本後的中投公司,會選擇怎樣的時機把賬面盈利落袋為安,或是接下來需要關注的焦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0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