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當日本優衣庫(Uniqlo) 十月七日在台開幕,吸引六千人蜂擁而至,隔日卻傳出日本銷售下滑的消息。優衣庫九月銷售額較去年衰退近二五%,降幅為七年來首見。下一個會計年度的營業額 預估可達八千五百六十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三千二百億元),但營運獲利約為五百一十億日圓,較上一年大減一七%。 「錯誤的行銷策略是失敗的主因。為了追趕表面的流行,無法切合消費者的實際需求,」社長柳井正接受東京電視台採訪,不改平日的從容,表示業績上上下下,對優衣庫來說再平常不過。 然而,什麼才是消費者的需求?做為引領流行的先驅,優衣庫過去成功帶動緊身與彩色牛仔褲的潮流,每年賣出一千萬條,穩居日本銷售第一。今年二月推出新系列牛仔褲做為主力商品,未料卻以失敗收場。 選 擇太多,反而沒重心 「我們的魅力在於基本品項,五花八門的選擇,不代表能吸引不同的消費族群,」優衣庫行銷部認為,行銷策略分散是這次失敗的關鍵。八十種顏色、形態、單價不 同的牛仔褲,使得顧客失去選擇的重心,無所適從。將商品聚焦在基本款,並鎖定同一個價格,便立即看出成效。 另外,分析過去熱門商品,優衣庫重新回歸「實用性」的訴求,推出重量如塑膠袋輕盈的羽絨外套,企圖以技術專利的高價商品,喚回日本本地的買氣。 日本在長期通貨緊縮之下,消費者精打細算,物超所值成為購物守則。《日經商業》線上專欄指出,受到優衣庫等平價商品的擠壓,二○○九年百貨公司的營業額整體減少一成,今年業績亦持續衰退。 消費者變了,只重實用 《優衣庫症候群》作者小島健輔卻感到憂心,他認為日本人不再追求時尚代表的夢想,消費的形態退化,只購買實用而樸素的服裝,對美的追求與感性消磨殆盡,長久下來也將耗損創新的能力。 這次優衣庫業績在日本的衰退,是行銷上一時失策,還是日本消費者逐漸對量販式的時尚感到厭煩?接下來優衣庫在日本的銷售趨勢,將有助回答這個疑惑。 |
|
||||||
週末深夜十一點,台北縣土城兩家將近一千六百坪的倉庫依舊燈火通明,六十幾個年輕有活力的七年級男女,正勤快的把一包包印有「lativ」字樣的衣服,分批送上貨櫃。 強調平價優質,一來台就引起瘋狂搶購旋風,日本國民品牌Uniqlo(優衣庫)來台開幕首日就吸引七千人、創下全球開店紀錄。但這股熱潮卻在一個月後急速退燒。同一時間,一個過去少人聽聞的網路服飾品牌lativ,卻湧進了大量的訂單。 勝在簡單平價! 一百多元polo衫,年銷六十萬件 八○%都在台灣在地製造;與優衣庫同樣走低價、平實、高質感路線,平均售價卻比日本低了一半以上。lativ「台版優衣庫」的名聲在網路上快速暴紅。一款 羽絨含量高達七○%、售價卻僅一千四百八十元的風衣,一上架就被搶購一空;一件觸感柔軟,售價低到只要一百六十八元的國民polo衫,甚至在一年內狂銷六 十萬件。 創立四年來,業績年年高速成長,第一年營收一千萬元,預估今年營收上看十五億元,相當於三年成長一百四十九倍!這個數字,大約是一般平價實體成衣連鎖兩百家店面的總和。 銷售火爆,但這家公司老闆卻異常低調。《商業周刊》經過長達一年聯繫邀約,不斷被拒絕,如今終於獲得獨家採訪機會。走入台北縣土城市lativ總部,一個 理著五分頭、穿著簡單黑色圓領T恤與牛仔褲的年輕人走進來,他是張偉強,lativ創辦人;三十五歲,電子專科畢業後沒有上過一天班,從一個網頁設計的接 案工程師開始,已成功創辦過兩次事業。 「很多人都說我是模仿Uniqlo,但我真正效法的對象是黎智英,他所有的書,我至少都看兩、三遍,」張偉強表示,黎智英成功之道在於挑對大眾市場,把簡單的事專注做到最好。 想通這一點,他立刻著手研究,發現當時網路上最大眾化商品就是服飾,低價、流行、花俏,但多半質感不佳。 「為什麼我們不能像GAP、Uniqlo那樣,做出大家都可以穿的低價優質衣服?」打定主意要做台灣本土服飾,走一個沒有人做的國民平價路線。沒有學過一 天時裝設計的張偉強,從最源頭的布料開始學,一路研究到打樣、鬆布、裁剪、車縫、整燙。他也到處拜訪紡織廠,足跡踏遍北部大小代工廠,一去就是在那邊觀察 一天。 「他要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會充分做好市場研究才下手,不會貿然躁進,」與張偉強在電子商務界相識八年,Citytalk城市通創辦人郭詩宏說。 定位簡單,在產品面上,lativ的衣服幾乎都是全年長銷款,只在顏色、版型與少許的印花圖案上做變化,從不為了追逐流行附加流蘇、蕾絲等配件,「他們的衣服基本上只有冬夏兩季、長袖、短袖兩種區分,」專業女性流行網路行銷顧問u-style創辦人余璨宏觀察。 一開始,他被一些工廠的老師傅欺騙,付了錢,做出來的東西卻絲毫達不到他所要的質感;對方推說是因為日本貨用的布料貴,但他上網一查,原來是老工廠為了省錢,整燙過後直接出貨,略過了水洗、烘乾的過程。 勝在細節要求! 出貨前先水洗、烘乾,防止縮水 「光是水洗就是一個大細節!」張偉強說,一般棉製polo衫下水後布料至少縮八%,再用熱氣一烘更是會縮到極致,為了符合原有尺寸,就必須先預留一○%以上的布料空間。換言之,不算水費與電費,光每件衣服的成本就馬上提高了一成。 「水洗是對消費者負責,」紡拓會秘書長黃偉基指出,通常只有國外的大品牌如A&F、Tommy才會給予這樣的保證。 再者,水洗是把不同版型、不同顏色的衣服,同時丟入一台大型工業機器中清洗,過程中會產生強力的拉扯,如果前段的縫製、染色或印花黏貼上有任何瑕疵,那出來的產品就毀了。可以說是一翻兩瞪眼,好壞立現。 另外,這還牽扯到不同布料的縮水程度不一,「四種版型配上十二種顏色,那就是四十八種變化,」張偉強笑著說,如果算得不精準,同一件衣服,紅色的S跟藍色的M一樣大,那就真的很糗了。 曾有一次,一家小型代工廠製造出五千件印花圓領T恤在水洗過後圖案碎裂,同時還產生了些微的黏貼,張偉強要求工廠銷毀重做,對方很不屑的說,這一件衣服不過就賣幾百塊錢,反正也看不太出來,幹嘛要求這麼多? 勝在盯好品質! 曾一口氣銷毀兩萬多個瑕疵領口 「我反問他,你去買一台液晶電視上面有一顆亮點,老闆叫你算了,不要計較這麼多,你有辦法接受嗎?」談到最在意的品質,張偉強忍不住提高分貝:「高價電子 產品是商品,幾百塊的衣服就不是商品?」「我可以接受你為了把事情做好而遲交貨,但我無法容忍消費者拿到手的東西有瑕疵!」 為了盯好品質,他學習優衣庫的「匠計畫」,派專業人員到工廠查看,一發現不對就停下全部重來,曾一口氣銷毀兩萬多個車工不細的領口、把上萬條貼合不密的皮帶下架。 沒有lativ以前,這些中、小型成衣工廠淡季幾乎都呈現停擺,但現在幾乎全年都是旺季,連代工廠的那些老阿嬤都直呼,「好久沒有領加班費了!」 lativ給訂單,但對於品質的挑剔是出了名的,因為lativ的量大,而且穩定,所以成衣廠也願意配合。「做他們家的生意,要比平常花上好幾倍的工 夫,」一家與lativ合作良好、也幫義大利知名品牌服飾代工的成衣廠業務經理表示,張偉強凡事要求扎實,別人一分鐘可以車出來的領口,lativ就是得 車上三分鐘。 勝在網路優勢! 二十五萬個會員,形成口碑行銷 這種做法,難道不會使成本大幅上升?「換個角度想,你現在放過這些小細節,對未來造成的傷害才大,」lativ財務經理吳俐禎說。 在品質上不惜花大錢,但又要能低價,張偉強靠的是網路優勢、大量製造,以及高度的執行力。 成本上有兩項優勢,一為網路通路不需水電租金,至少可省下六成開銷;二為走簡單的基本款,製作工序少,一次下單量可以數萬件,比起高級品牌服飾的少量多樣路線,更有壓低成本的談判空間。 執行力部分,張偉強運用過去的程式寫作專長,開發出一套物流管理系統,可以計算每個員工在包裝出貨線上的生產效能。以抓單取貨後分配包裝的流程為例,lativ的員工平均兩秒鐘就能處理好一張多品項的訂單,效率超高。 郭詩宏指出,網路買的就是一個信任,如果拿到手的東西價格低,手感好,回頭率就會高,形成一種正向的雪球效應。lativ能夠在短短四年就創下如此成績,正是因為拉高了品質門檻,加上網路的口碑傳播,光靠二十五萬個會員,就創造出十五億的驚人業績,回頭率高達八成。 優衣庫供應商旭榮集團執行董事黃冠華指出,以現階段來看,lativ做為一個台灣本土品牌,能達到這個成績已經相當不容易,但是台灣規模畢竟有限,如果無 法克服供應鏈產能不足、設備老化等問題,將會出現大量產品缺口。張偉強用簡單與專注幫台灣的品牌服飾打開了一片天,但下一步,他要克服的是環境給他的限 制。 【延伸閱讀】高速成長149倍! lativ近4年營收年份:2007 營收:0.1億年份:2008 營收:1億年份:2009 營收:3.7億年份:2010年(估) 營收:15億 |
|
||||||
今年最夯的發熱衣,帶動平價、機能服飾風潮,平價服飾兩大品牌Lativ、UNIQLO,業績紅不讓,也讓以美國市場為主的全球成衣代工大廠聚陽,轉而積 極搶占亞太市場,成功與Lativ與UNIQLO有進一步的合作。 其實看好平價服飾驚人的爆發力,聚陽曾想要入股Lativ,但遺憾的是,「郎有情、妹無意」,因為Lativ滿手現金,短期內根本沒有資金需求。每年營收 倍數成長的Lativ,去年營收保守估計至少三十億元以上,今年目標則是五十億元。不但不缺資金,並且因國內市場成長空間還很大,暫時也無拓展海外市場的 計畫。 事實上,這幾年平價品牌「大者恆大」趨勢,也發生在成衣代工廠身上,重視品質的平價服飾品牌,更看重的不是成本,而是品質控管、財務能力與全球運籌能力, 因此,出現供應商集中化的傾向,聚陽也因此得利。 「上帝關了一扇門,就會開另一扇窗。」雖然聚陽跟Lativ沒談成「婚事」。但歐美市場衰退後,亞洲平價品牌的興起就是那扇新的機會之窗,聚陽積極應變, 非美國地區營收占比已從八%成長到一五%,搶到亞洲這波平價服飾商機。 (燕珍宜) |
| ||||||
Uniqlo創辦人柳井正曾說:「店長是Uniqlo的靈魂。」店長也是內部升遷的基本門票,不管要從事行銷、設計或研發,都先必須從店面做起。隨著Uniqlo在台快速展店的擴張計畫,不到3年已經開36家店,店長人才需求大增。如何培養出獨當一面的店長,Uniqlo自有一套考核制度,店長考核的3個關卡如下: 第1關 業務檢查表有6個主要項目:顧客對應、部下育成、賣場、銷售計畫、人員安排╱人時安排計畫、管理。主管依據員工實際工作狀況和達成度來評分。 第2關 筆試針對店長手冊的內容及店鋪實際運營上的事項做測驗。如:建構賣場須依據哪些標準、Loss率(盤損率)、迴轉率的計算方法、損益分析方法。另,對Uniqlo的23條經營理念,以及對集團的主張、使命、價值觀、行為準則的理解,也是一大重點。 第3關 口試由Uniqlo台灣營運長與營業部部長親自面試。針對應試者實際發生的問題和當下的狀況發問,沒有固定考題,常見問題如下:1.請問你目前的店鋪遇到什麼樣的課題、困難?你做了什麼樣的事情去改善它? 2.你是否做到帶領你的店鋪同事一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3.你目前遇到了什麼樣的課題?你會怎麼樣改善?4.請問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店長?5.要成為這樣的店長,你還缺少什麼?6.請問你未來3年╱5年後的目標為何? |
犯錯,在社會中往往被視為丟臉的禁忌,卻是無數成功者大方擁抱的光榮事跡。 戴森爵士(Sir James Dyson)如今是身家淨值達五十億美元的英國富豪,他的公司雇用上千位工程師,研發各種革新小家電;但一開始,戴森只不過懷抱一個點子:想做出不用集塵袋的真空吸塵器。 Dyson一度成為美國史上最暢銷的吸塵器,其實是戴森爵士歷經十五年、幾乎花光所有積蓄,做了五千一百二十七個吸塵器原型所換得的成就。他對美國雜誌 《快公司》(Fast Company)說:「在成功之前,我失敗了五千一百二十六次,但每一次,我都有收穫。」因為他知道,每犯一次錯,他就距離成功更近了一步。 犯錯有時是偽裝成狗屎的金礦,它不是失敗,而是必經的實驗,幫助你通往成功。就像華頓商學院教授舒馬克(Paul J. H. Schoemaker)在《聰明犯錯》書中所言:「早期的發明家就像企業家一樣,他們不用『錯誤』這個名詞,來形容剛起步時一定會出現的過失,而是用『實 驗』、『必要過程』、或『測試』來形容。」 但,貿然擁抱錯誤以前,我們得先學習,如何判斷哪些是可容許的,有價值的犯錯? 第一課:在新品、新市場犯錯,算智慧型失敗 《哈佛商業評論》指出,例行作業、複雜任務以及探索發現,大多數組織的工作,內容都不出這三種,而這三種工作都可能失誤。 例行或可預料的作業出錯,是有能力避免的。複雜任務出現的失誤,無法完全避免,應該包容,但組織可以進行控管,以免累積成災。而在研究、試驗階段或新領域 的犯錯,則是杜克大學管理學教授希特金(Sim Sitkin)所定義的「智慧型失敗」:這種不成功的嘗試能提供寶貴的新知識。 如果想要發展全新業務、設計創新產品,或是在一個沒碰過的新市場測試顧客反應,累積智慧型失敗,可以幫助組織超越競爭對手,為將來的成長鋪路。 第二課:管理者是關鍵,要容錯又有判斷力 優衣庫(Uniqlo)本身,就是越「錯」越勇的典範。 歷經早期海外發展失利等挫折,創辦人柳井正一向推崇「一勝九敗」哲學:一次勝利,是由九次失敗堆積而成的。《哈佛商業評論》指出,管理階層或組織領導人必須能判斷,這次失敗是情有可原、值得稱許的失敗,或是做事草率、該受責備的結果? 第三課:在熟悉的領域出包,經驗才有用 從負面經驗中擷取正面價值是有益的,但某些情況下犯錯沒有好處。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麥奎斯(Rita G. McGrath)撰文提醒,在那些與你的核心能力完全不相關的領域,犯錯一點好處也沒有,因為你很可能用不到所學的經驗,這樣的錯誤不具學習效果。 即使最聰明的搜尋巨擘Google,也曾犯下這個不聰明的過錯。 二○○六年,Google看上了全美一年超過兩百億美元的廣播廣告市場,想讓廣播廣告如網路廣告一樣定價自動化,讓廣告主上傳自製內容,卻遭遇廣播電台、媒體購買者的反彈;況且,Google也無法像衡量網路廣告效果一樣,去追蹤廣播廣告的播送效果。 三年後,Google關閉這項事業,認賠了至少一億美元投資。雖然這金額對Google來說九牛一毛,但麥奎斯認為,Google的核心事業和廣播事業差異太大,無法學到太多實用的經驗。 麥奎斯建議,較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在你熟悉的領域裡學習犯錯的經驗,盡量減少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例如,不要在進入新市場的同時,學習新的技術或能力,那會讓你承受過多的不確定因素。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朱文儀也提醒,相較於外部創新事業,內部創新事業的失誤比率更高。研究顯示,三三%到六○%的新產品,市場反應不佳,無法帶來預期的報酬,而其中絕大多數是由內部創新發想的。 第四課:學一五%法則,既給創新空間又防錯 以便利貼、無痕掛鈎產品深布全球的美國化工公司3M,素以內部創業見長,建立了有名的防錯機制:「一五%法則」。朱文儀表示,3M允許每位工程師、技術人 員把一五%工作時間花在他們認為有用的創意上,從事個人有興趣的計畫,不管這些計畫最終能否為公司帶來利益。她分析,一五%法則不但有效鼓勵員工隨意發 想、嘗試新點子,同時兼具防火牆功能,避免投入過高的時間及成本。 你可以不犯錯,但可能你也不會做出對的事,尤其在當下不確定的年代裡,聰明犯錯,精明冒險,儼然已是成功必經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