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王小魯兩上莫幹山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022

“正式會場討論不完,有些人主動出來掛牌討論,說晚上在哪里討論什麽問題,一直討論到三更半夜,會場坐不下,有坐著的,有站著的,有站門口的。” (蔣彬/圖)

已過六旬的王小魯,以研究“灰色收入”而被業界所知,但他是1984年“莫幹山會議”最早的組織者之一,卻不太被公眾知曉。

王小魯1951年出生於山東濟南,小學時隨父母搬到北京。1968年,只讀了兩年初中的王小魯下鄉插隊,之後去過礦山,幹過工人,共十年光景。十年間他一直沒有中斷讀書,197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小魯到了中國社科院編內部刊物《未定稿》。1981年,他調去《中國社會科學》雜誌任編輯,直到1985年。

1984年,時任《經濟學周報》編輯張鋼找到王小魯,希望他能夠參與到一個會議的組織。由此,他和張鋼,及當時國務院技術經濟中心的朱嘉明等人一起參與組織籌備“第一屆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即“莫幹山會議”)。

莫幹山,位於浙江省德清縣,是為紀念春秋時期夫妻鑄劍匠師幹將和莫邪而取名,素有“清涼世界”之稱。1984年9月3日到10日,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百八十多位青年學者在此進行了一場熱烈的經濟大討論。當時的許多人,成為今天國家的政要或著名學者,如王岐山、周小川、郭樹清、馬凱、張維迎、周其仁、王小魯等。

作為當時最早參與整個會議籌備的人員,王小魯回憶了當年會議討論的那一幕,同時他也參與了2014年的“莫幹山會議”。兩相比較,三十年來,今日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與當年已經完全不同,其中有哪些不同,中國經濟將往何處去?

南方周末:當年的莫幹山會議,籌備組是怎麽確定主題和分組的?

王小魯(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定了一個大範圍,主要是經濟改革問題。會上分了幾個組,結構組、理論組、對外開放組等等。頭一天大會下來就變成幾個分組討論,分組討論又出來一些熱點問題,就馬上掛牌討論,自由組合招兵買馬。

最熱的價格問題,一開始好像不叫價格組,後來是分會上討論熱烈形成的,會上形成的價格雙軌制改革建議後來也被中央采納為價格改革政策。

南方周末:你在籌備組負責什麽?

王小魯:我在論文組對接收的論文進行評選。至少收了上千篇論文,選出了一百多篇。

南方周末:莫幹山會有什麽特殊的地方?

王小魯:這是一個民間自發組織起來的會。一批中青年學者發起、組織,通過征稿和論文評選的方式,從全國各地集中了一百多位中青年經濟學家來討論中國改革的道路,這是過去沒有的,往常都是政府機關決定開個什麽會,組織哪些人參加,議題也是領導決定的。

第二就是當時有非常開明的環境和改革的氣氛,包括中央一些領導人。會上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和建議,很快得到了當時中央領導人的重視,比如說關於價格改革的建議,就體現到了中央實行的改革政策上。當時是整個社會有改革的呼聲和氣氛。

南方周末:2014年的莫幹山會議你也參加了,30年後,你感覺有什麽不一樣?

王小魯:不一樣還是很多的,首先面臨的問題不一樣,當年莫幹山會討論的是中國經濟體制要怎麽改,怎麽樣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現在討論的是一些深層次的改革怎麽繼續推進。當時討論的經濟改革應該說還比較容易形成共識,比如推動市場化,而現在面臨的問題更複雜。

再一個,當年參加莫幹山會的時候,年輕人的改革熱情很高,在會上非要討論出點什麽名堂,後來很多人在學術界也開始嶄露頭角。現在的學術討論機會更多,成果發表的渠道也更多,但開會的氣氛好像沒那麽熱烈,圍繞改革熱點問題的爭論好像也沒那麽激烈。

我印象很深刻,當時討論改革問題可以說廢寢忘食,白天在會場上討論不完,晚上接著討論,正式會場討論不完,有些人主動出來掛牌討論,說晚上在哪里討論什麽問題,一直討論到三更半夜,會場坐不下,有坐著的,有站著的,有站門口的,那種熱烈的程度是我後來沒看到過的。

南方周末:這些年你一直在做灰色收入調查,前幾年的趨勢一直是在增加,中央現在大力反腐之後有沒有變化?

王小魯:我們最近一次調查是2012年進行的。但從很多跡象和其他途徑的信息來看,最近的形勢是有明顯變化,腐敗現象應該有明顯減少,原來好多明目張膽幹的事現在是收斂了。貧富差距依然很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基尼系數大概是0.47左右,這個數據可能還是偏低的。

反腐走到今天,我認為已經是超常發揮了。但這還是第一步。如果制度性的問題不解決,還是不能根治腐敗,可能過兩年稍微松一松,馬上就卷土重來。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我想是這樣一個形勢,就是很多改革的任務提出來,但是這些任務怎麽落實,怎麽一步一步推進,而不是形式上的變化多於實質性的變化,仍然是一個有待觀察的問題。很多改革措施要具體實行,可能要靠分解到各個行政職能部門,各自具體負責各項改革的落實。但是這也發生了一個矛盾,就是說實際上過去我們體制中間很多要改的地方,和我們現在推進改革的力量,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一回事。

你要改哪個職能部門,就要靠哪個職能部門去改。這些部門有沒有這樣的改革動力?能不能把改革落到實處?我認為仍然有待觀察。但有一點是重要的,即改革不能只依賴職能部門去設計和落實,要動員社會各界的力量,廣泛討論,集思廣益,形成共識,共同推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