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多晶硅怪象追問:海外大廠緣何血拼中國?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5/2ONDE3XzM3NzM2OQ.html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11月開局第一週,國內多晶硅市場跌勢仍在延續。市場數據顯示,截至11月3日,國內市場報價20-24萬元/噸,較10月底再度下滑1萬元/噸,部分成交價更跌至20萬元以下。

儘管如此,對於佔據著全球硅片及組件九成市場且面臨生存危機的國內光伏企業而言,這似乎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更低的成本、更好的品質最終使得它們在國內多晶硅產量與產能雙重提升且庫存加大的境況下,仍然向海外市場傾斜。

最 新海關統計數據顯示,自 7月起,我國多晶硅進口量連續三月創下新高,僅9月就達到6489噸,較8月再增16噸。而此前的8月數據則剛剛刷新自2010年11月以來保持的 6153噸最高記錄。從同比來看,多晶硅的進口量也在同期連續呈現增長超過40%的情況。最大同比達71.6%,最小也有41%。由此而及,截至前三季度 我國多晶硅累計進口量達4.85萬噸,已然超過去年全年約4.5萬噸的進口量。

對於起步較晚的國內光伏行業而言,多晶硅長期依賴進口其實 不足為奇。隨著國內多晶硅行業的成長,其進口依賴度也逐步下降,但進入2011年以來,持續惡化的市場趨勢卻使得原本有所緩解的進口依賴度悄然攀升。而與 早前因產量所限而無奈流失市場不同的是,由終端需求萎縮引致的「國外多晶硅內流,國內多晶硅減產」效應,則正構築著國內光伏「兩頭在外」新的供需怪圈。

進口兇猛的前三季

「從 目前的情況看,今年的進口依存度很可能回升到六成左右。」四川某多晶硅業內人士對記者如此表示。據他稱,2008年國內多晶硅進口量一度超過80%,此後 兩年曾逐步降至50%,按照年初預計今年則可能進一步降到40%,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國外市場對國內光伏上游原料的控制。

顯然,事與願違的是,從二季度開始進入需求萎靡期的多晶硅市場卻連連驚現實際進口數據的不斷迭增。而僅僅半年後,其累計進口量則已經超過全年的預計數據。此前,市場曾預計今年國內多晶硅產量約為7萬噸,按照40%的依存度,進口量總和約在4.7萬噸左右。

海 關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多晶硅進口量總體呈先增後降的情況。其中,1月受國內多晶硅企業開工影響,進口量一度高達5512噸,2月在國內市場逐步 恢復的境況下則大幅降至3316噸,但隨著3月下游需求趨冷,進口量卻再次攀升至5921噸,環比增幅達78.56%。此後三個月進口量開始小幅下 跌,4、5、6月分別為5664噸、5273噸、4692噸。

進入三季度的7月無疑是今年進口量出現轉折的一個月。當月多晶硅進口量提升 至5191噸,同比增長41%,環比增長10.62%。而接下來的8月進口量更迅速陡增至6473噸,同比增長71.6%,環比上升24.7%。9月再創 新高的是,多晶硅進口量在達到年度峰值6489噸的同時,其累計進口總量也隨之突破4.85萬噸,已然超過全年預期數據。

歐美市場仍是國內多晶硅進口的主要市場。其中美國、德國合計進口量長期以來約佔到進口總量的四成左右。海關數據顯示,三季度,來自美、德兩國的多晶硅進口量分別達到4139噸、3408噸,分別佔到當季總進口量的22.8%、18.77%。

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自6月起,國內來自韓國的進口量也驟然提升,並迅速趕超歐美兩國。7月進口數據顯示,多晶硅韓國進口量達到2054噸,已經遠超排在後兩位的美

國、德國,後者分別只有1320噸、720噸。8月德國市場有所回升,但從絕對數看,韓國已取代美德穩居第一。當月國內從韓國進口多晶硅2521噸,從美國進口1401噸,從德國進口1249噸,三者分別環比增長22.7%、4.6%、73.4%。

業內人士透露,韓國多晶硅產業原本起步較晚,但經過近兩年技術消化及產能提升,整體產量已經大幅提高,因此其國際市場佔有率將逐步取代歐美傳統國家。

海外大廠「以價拼量」

不過,造成多晶硅進口量在第三季度逐月上漲的原因,仍與歐美持續萎縮的市場需求下,國外多晶硅產能過剩有著密切關係。

據 記者瞭解,2011年,歐債危機持續惡化,佔據全球光伏終端主要市場的歐美地區在眾望所盼之下最終並未迎來需求的實質好轉。這導致全球多晶硅產能在即將達 產的今明兩年不得不陷入產能過剩的困局。作為多晶硅的主要消費市場中國也由此成為國外巨頭寄希望打開市場豁口的地方。而儘管國內光伏中下游也已出現庫存加 大,企業減產或停產的狀況,但由於此前大量企業產能擴張以及部分大型光伏企業投入力度的加大,國內市場需求仍保持著一個較高的水平。

與國 內多晶硅企業相比,國外多晶硅企業的競爭力無疑體現在產品的成本及品質上。這自然也成為眾多龍頭多晶硅企業的殺手鐧。通過不斷降低市場價格,縮減利潤空 間,倒逼國內成本相對較高的企業大肆削價,並最終減產或停產,原本屬於國內多晶硅企業的市場從而也就被進口多晶硅所填補。

「國內能與進口 多晶硅成本抗衡的企業本來就不多,加之品質上還略勝一籌,所以很難競爭得過。」前述多晶硅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內多晶硅理論上供不應求,但因惡性競爭的關 係,實際產量其實已經不足。可以佐證的是,前9月的海關數據也顯示,正是在多晶硅價格持續走低的三季度,包括德國瓦克在內的歐美多晶硅大廠對中國的出口量 明顯增加。

但與此同時,對海外多晶硅大廠而言,其利潤率也無奈隨之縮小。德國瓦克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儘管亞洲客戶的銷量已大幅增長,但太 陽能級多晶硅第三季度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較去年同期仍下降6%,當季47.4%的利潤率,也較去年同期下降為6.9%;而一直穩居國內進口量前三位 的韓國多晶硅製造商OCI也在 2011年第三季度出現收益與利潤率的快速下跌。據公司表示,其多晶硅部門的收益從二季度的5720億韓元跌至三季度的4950億韓元。利潤率也從二季度 的50%跌至三季度的36%。

產能擴張全球隱憂

在目前終端需求不振的境況下,能否緩解由國內多晶硅進口量暴增而導致的「兩頭在外」的市場困局,仍需寄望於即將到來的2012年的多晶硅市場格局。而由於國內多晶硅市場存在很大的整合空間,因此只有當形成與海外幾大多晶硅大廠的寡頭局面時,國內的進口依存度才會有所緩解。

「運 輸半徑是國內多晶硅企業最大的優勢。因此只要在生產成本上稍做提升,就會替代進口貨品。這也是近半年來韓國進口量要高於歐美的原因。」前述人士認為,通過 整合,國內大型多晶硅企業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完全可以跟海外大廠抗衡。可以窺見的是,今年前九月,國內多晶硅的出口量也在逐月遞增。儘管量很小,但足以 證明其競爭力。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光伏產業的發展,曾經一度掌握全球多晶硅市場八成以上的七大海外晶硅大廠——美國Hemlock、 MEMC、日本Mitsubishi、Sumitomo、Tokuyama、德國Wacker、挪威REC的局面已正在發生改變。截至目前,由於韓國 OCI與中國保利協鑫(GCL)等大幅擴產及擴充產能利用率,2011年的多晶硅市場已改為由Hemlock、Wacker、OCI及保利協鑫並列的最具 影響者,其如今被稱太陽能多晶硅的「四大金剛」。

不過,2012的多晶硅市場面臨更多的是國內外多晶硅產能的迅速擴張。專業機構數據顯 示,隨著國外新進大廠的產能加入,2012年國外多晶硅產能將在2011年的基礎上提升54.8%,到達23.89萬噸,而國內多晶硅產能則將提升 170.75%,達到10.37萬噸。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產能已經在2011年下半年開始逐步釋放。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目前多晶硅價格持續走低的狀 況。

顯然,在下游需求乏力,而上游產能擴張的情況,國際多晶硅價格仍將持續面臨走低的情況,這對扭轉國內多晶硅進口趨勢將明顯不利。而國內多晶硅企業所能期望的是,除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外,則只有終端需求的復甦以及海外多晶硅廠商擴產步伐的放緩。

或許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已有部分海外多晶硅大廠在推遲多晶硅廠的投資計劃,這或許會給國內「兩頭在外」的光伏產業帶來轉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