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區收入持續下滑 香港外資投行將掀裁員潮/結論是明年Q3再看金融股。明年Q3Y2Y指標會很難看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78432170/

時隔一個多月,多數外資金融機構再爆新一輪裁員計劃。

「已經有動作了。」中國內地一位外資投行交易員向本報記者透露,主要外資投行現在都有裁員,投資銀行、銷售和交易部門是投行人力成本最集中的幾個部門,「裁這幾個肯定成效最明顯。」。

上一輪裁員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但瑞士銀行(UBS)香港投行部的一名員工認為,如果歐美資金撤出香港,該地區則可能被列入下一輪裁員的範圍。

遇缺不補是主要裁員方式

「整個投行業績不好,所以需要削減人員來減少開支,因為人員是投行最大的成本。和單個交易員的業績關係不大。」前述投行交易員表示。

歐美市場不好是既成事實,而對於外資投行來說,中國區業績的下滑則是雪上加霜。

Dealogic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25日,中外資金融機構在股權資本市場(ECM)的業績雖均有不同程度下滑,不過,前十位中的中資機構總數繼續增加至6個。其中,平安證券從去年的第12位躍入前三,收入增長至42.6億美元

外 資機構方面,高盛的境況相對較差。在股權資本市場,高盛痛失第一寶座,排名下滑一位,收入為58.9億美元,同比大幅下跌49%。在其他外資投行大賺的融 資兼併(M&A)市場上,截至10月25日,高盛共完成18筆交易,雖較去年多出3筆,但收入卻小幅下滑15%至151.5億美元。

自第二季度開始,高盛已經做出反應,計劃全球裁減1000個職位,佔員工總數3%,預計節省12億美元的成本。

「當時主要是針對(香港的)交易部門。」一名高盛高華員工向本報記者透露,這一舉動是由於交易部門業績不佳。

高盛今年第二季度財務數據顯示,多數部門業績增長,唯固定收益、外匯及大宗商品交易部門的收入同比下跌53%

「從9月份到現在一直有交易員走。」高盛香港一名交易員告訴本報記者,但很難分辨其中有多少人是公司節約成本的犧牲品,因為業績表現不佳被辭退是一直都有的事情。

摩根士丹利今 年第三季度淨收入同比大漲49%至99億美元,根據Dealogic的數據,其在中國股權資本市場收入為64.6億美元,排名上升兩位至第一,但較去年同 期仍下降25%;融資兼併業務方面,其今年的排名上升3位至第五,收入達103.3億美元,同比增長47%。摩根士丹利未來三年的成本削減目標將從10億 美元左右提高至14億美元,措施包括縮減離職賠償金、技術成本等。

摩根士丹利香港的一名員工告訴記者,目前員工尚未獲知裁員計劃,在其最近收到的郵件中,CEO高文(James Gorman)僅指未來招聘會更加謹慎。

根據Dealogic的統計數據,在股權資本市場的收入縮水幅度最大的是摩根大通。截至10月25日,摩根大通完成的交易總數僅為去年同期的一半,收入為14.8億美元,同比下滑67%,排名也下降9位,已經跌出前十。

摩 根大通CEO迪蒙(Jamie Dimon)早前表示,未來18個月內將裁撤1000個投資銀行部門的工作。據業內人士的微博透露,摩根大通香港投行部的中國組在本週一(10月24日) 就被裁掉8個人,均屬較低級別的經理、分析師職位。今年第三季度,摩根大通員工總數較上一季度減少1101人,而未來裁員主要通過自然離職後遇缺不補的形 式進行。

「現在多數投行都沒有新聘人員的名額。」一位巴克萊資本香港的員工向本報記者透露,遇缺不補是主要的裁員方式之一。

今年「犯太歲」的UBS在中國股權資本市場仍然排名第四,但收入大跌51%至38.5億美元。融資兼併業務則成為UBS重要的收入來源,與去年一樣完成11筆交易,但今年UBS的收入大幅增長87%至115.5億美元,排名上升6位至第三。

10月25日,UBS公佈的第三季度業績好於預期,實現稅前利潤10億瑞郎,但其中投資銀行部門虧損明顯。該部門第三季度稅前虧損總額6.5億瑞郎,較去年同期增加60%,UBS指這一損失是由於市況不佳及瑞郎走強導致。

不過,UBS並未公佈更新的裁員計劃,本報記者就此詢問,UBS發言人表示不可置評。

沃克爾法則大限將至

沃克爾法則「逼迫」投行瘦身,已經是老調重彈。剝離自營業務的最後期限延長至明年7月21日,但這一「死緩」並未給投行更多選擇。

前述投行交易員認為,需要關閉自營交易平台是促成投行裁員的另一個因素。

沃爾克法則(Volcker)要求銀行剝離其自營交易部門,而該部門曾是投資銀行的主要盈利來源。以高盛為例,其今年上半年的收入中,超過70%源於自營交易。

政府全面實施沃爾克法則給銀行業帶來的衝擊,可能遠超各家目前短期盈利欠佳帶來的負面效應

摩根大通的一項分析顯示,如果政府只瞄準自營性質的交易,高盛可能有14%的投行營收會受影響;但如果造市交易也被列入規管範圍,該比例將躍升至52%。若政府強硬執行沃克爾法則,40%的投行收入將會受到影響

現在,摩根士丹利已經關閉了幾乎所有自營交易部門,高盛也在2009年和2010年關閉了幾個自營交易部門。

「沃克爾法則沒有覆蓋券商。」一位法律相關人士向記者解釋,這一法則主要針對商業銀行,但他認為,大型投行為了繼續獲得美國政府的資金支持,可能不會放棄銀行牌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20

人民日報:山東民企低價供電結論不準確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28/4NNDE3XzQ0MTY4Nw.html

突然殺出的「程咬金」

最近,山東一家民營企業因低價供電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魏 橋創業集團是山東最大的民營企業。據公開的資料顯示,魏橋創業的年銷售收入達到1600多億元,單從年銷售收入看,其規模已經接近國內五大發電集團的水 平。而這家靠紡織起家的企業,如今業務已經包括了紡織、電解鋁和熱電三大板塊,擁有的熱電裝機總規模已在300萬千瓦左右。

企業擁有自備 電廠在中國是稀鬆平常的事情,比如鋼廠、油田等大型企業,都有規模可觀的自備電廠,上百萬的裝機容量也不稀奇。而魏橋創業集團走入公眾視野,是因為這家企 業不僅自己發電自己用,而且還開始供電。更吸引眼球的是,它不僅供電,而且供給居民的電還便宜,只有供電局電價的1/3。

這一消息之所以迅速發酵,還因為最近全國各地都在搞「階梯電價」價格聽證。本來消費者對此輪「階梯電價」就頗有微詞,認為是表面「階梯」,實質漲價。當看到民營企業都能低價供電,不滿情緒更是火上澆油,矛頭直指壟斷的電網企業,甚至質疑「階梯電價」的合理性。

魏橋的電便宜在哪裡

那麼,魏橋創業的電為什麼能如此便宜?通過一些媒體比較深入的實地調查和記者採訪有關業內人士,終於對魏橋集團的「便宜電」有了一些認識。

首先,媒體解讀魏橋現象時,明顯故意放大了某些部分,而有意無意地迴避了一些部分。

據 一家媒體做的實地調查顯示,其實魏橋供給民用的低價電在其整個外售電中比例非常低,只有魏橋村的500戶居民。據記者調查,就是這500戶村民,也是有條 件限制的,甚至也頗有「階梯電價」的性質——每戶村民每年免費供300度電,超過部分要按照0.8元/度左右的價格向電廠購買。而這一價格高於當地供電局 0.55元一度的電價。

正因如此,有精明的村民甚至會把免費得到的電按照0.75元的價格賣給其他用電多的人,然後再去供電所買電網0.55元一度的電,賺取差價。

如果這家媒體調查的情況屬實,那麼魏橋集團所謂以供電局電價1/3的價格給居民供電的概念是折算出來的,並不完全準確。

其次,按照這份調查,魏橋供電的大頭——針對工業用戶的電價是0.79元/度,和電網比並無明顯優惠。

由此可見,所謂魏橋的低價供電的結論並不完全站得住腳。

有趣的是,雖然媒體把魏橋現象炒得沸沸揚揚,但是無論是當事人魏橋創業集團,還是地方政府,均對此保持緘默。包括被動捲入漩渦的國家電網(微博)公司也對此三緘其口,不予置評。記者輾轉找到一些業內人士,他們談了對魏橋現象的看法,但都不願意公開透露姓名。

這些業內人士認為,退一步來看,即便魏橋供電價格真的低於電網,也是有原因的。而且這些原因還都是無法複製也不值得複製的。

首 先,魏橋集團的電廠沒有執行國家節能減排政策,沒有安裝脫硫、脫硝、電除塵等環保設施。而即便是一台魏橋這樣的3萬—5萬千瓦的小機組,安裝一套脫硫、脫 硝裝置的成本也要每千瓦600元左右,因此,一台機組就要花費1800萬元至3000萬元,這還不包括每年的運營費用。如果算上這些環保的硬成本,魏橋的 每度電價至少要提高2—3分錢。

可見,如果魏橋的電真的成本低,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減去了大電廠硬性的環保投入後得來的。所以問題也擺在了面前:我們能鼓勵為了用便宜電而犧牲環境嗎?

其 次,魏橋集團也未繳納國家開徵的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目前,國家隨電價徵收的有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基金、地 方中小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基金、城市公用事業附加、農網還貸資金6項基金附加。以山東省電網為例,2011年上繳的這些政府性基金及附加每度電平均就要 4.6分錢。魏橋集團供電用戶多為工商業用戶,基金附加標準還要高於上述平均水平,如果加上這一塊,魏橋集團的電廠每度電又要提高5分錢左右。

僅就這兩項算賬,就可以看出魏橋創業集團的電其實不具備價格優勢。

魏橋現象的意義何在

不少業內人士也指出,雖然魏橋的低價模式可能站不住腳,但是,在電力體制改革10年後,魏橋這一斜殺出來的「程咬金」還是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它提示我們,電力體制也許到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時期,甚至已經到了一個窗口期。

有專家指出,隨著改革的深入,壟斷行業如何深化改革的呼聲日見其高。壟斷的背後往往是暴利、高福利和粗放的管理,因此打破壟斷是大勢所趨。所以,今天出現的魏橋創業集團很可能成為一塊重要的石子,或許會激起新一輪改革的浪潮,這恐怕是魏橋現象背後最大的意義所在。

比如,按照現行的《電力法》,即便魏橋解決了所有環保問題,補齊了各種附加費用,仍能做到低價供電,那也是違法的。因為《電力法》規定,一個區域內只能有一家供電企業,一個運營主體。很顯然,這樣保護壟斷的法律可能已經明顯滯後。

特 別是在新能源如火如荼發展的今天,如果電力的僵化體制不打破,很可能會成為未來清潔能源發展的最大阻力。國家發改委新能源司一位官員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比如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不能因地制宜地採取集約發展和分佈式發展並重的道路,就很難快速發展起來。而要實施分佈式發展,不解決電網獨家壟斷就寸步難 行。」

提到未來的電力體制改革,成為眾矢之的的國家電網的態度似乎也有了某種轉變。

一位國家電網的資深人士接受記者採訪 時坦言,雖然電力體制下一步改革有一些思路,比如輸配分離等,但是目前究竟如何走還不明確。不過有一點應該是肯定的,那就是電力的市場化進程是不以人的意 志為轉移的,從趨勢看一定還會加快。電力體制改革不是改不改而是如何改的問題。而如何改的關鍵是我們要找到對國家、對產業、對消費者都有利的模式,找到其 中公平與效率的平衡點。這位人士認為,未來的電力體制改革應該是在發電端更加充分競爭,在售電端則引入競爭。

還有一些專家認為,在目前大 電網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建設一些分佈式的微電網,改變單一售電主體的模式,使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是比較可行也比較穩妥的思路。一方面,我國的能源分佈結構 和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遠距離、大規模送電是無法避免的現實。把西部能源大規模送到東部,仍然要靠堅強的大電網。同時,對於一些有資源建設分佈式電源的密集 負荷區,採取建設分佈式電源和微電網,把資源就地消納的方式也是重要的補充。這就需要政策上甚至法律上的突破。

當然,建設相對獨立的分佈 式電站和微電網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考慮能源利用效率和不破壞環境。類似魏橋集團這種採取小火電機組發供電的做法明顯不應該成為今後的選擇。因為這可能 不僅不是改革,甚至是走回頭路。否則我們「十一五」關停的那麼多小火電就會死灰復燃,節能減排的努力也就前功盡棄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68

思考的碎片--6/3 Internet 和Mobile Internet很多判斷和結論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2g0t.html
思考的碎片--6/3 Internet 和Mobile Internet很多判斷和結論

1.Facebook VS iOS6.0

今天的傳言是Facebook會integrated 到iOS 6.0,這才對!
這才是final of final

現在看來早前傳出的流言Facebook要收購Opera和Facebook會自己推手機不靠譜。
這兩個流言出來時,我和@linan 探討過。我們的看法是流言應該不會是事實。
收購Opera 和自己做手機明顯是垂直整合。這是山寨國度的思路。按照我們對Facebook的理解,這應該不會是Facebook的玩法。

今天的傳言看,早前的兩個流言很有可能是談判的籌碼,FB給Apple施加點壓力而已。
從最近使用iPhone 4S使用體驗看,幾乎所有app都可以用FB帳號登錄。所以Facebook和iOS 6.0 整合真是絕配。從這角度看,Google壓力很大,Android壓力很大。

2.視頻 Viddy and Socialcam

instagram後Viddy和Socialcam很紅,我一直沒看好這個玩法。
@linan 在評論這問題是指出,觀察我們個人使用iPhone的體驗看,使用照相機功能的頻率遠遠超過攝像機。
就我個人的使用頻率而言不到10:1,照相功能絕對佔優,而且非常願意用instagram分享,同時同步到不同app
所以從這角度看分享視頻的這個遊戲應該很難成功。很難很難。何況還有兩家公司在對著干。

3.推薦看《Netscreen的歲月》
http://blog.sina.com.cn/hslaotong

兩個角度
1.IT業內人士都應該仔細看全文。
2.科技股投資者也應該看全文,角度更多是上市前後,公司內部員工和早期VC的兌現衝動。

Netscreen的歲月 之十二 NS-200危機

公司上市了,我們的生活還是沒有什麼變化。因為有6個月的禁售期,我們的股票都沒有套現,大家還是老老實實地工作。只有Ting耐不住氣,跑到寶馬dealer那裡買了輛M5,因為心急,現車只有一輛死紅死紅的豬肝色,也給買回來了。」

從這個角度分析下FacebookIPO後的股價下跌會很有趣。1000億市值,無論如何早期的投資者一定會兌現部分。這個時刻一定是paper money VS money的競爭。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怎麼也要兌現些然後改善下生活。

4.關於國內那麼多互聯網企業進軍手機業。

我個人非常不看好這個玩法。

對比國外的互聯網和國內的局域網玩法。一個重要的區別是國外是做些新服務。然後服務全世界。
國內是大家搶入口搶流量,然後山寨服務。
服務是建立在創新基礎上的,搶流量和搶入口是建立在綁架和封閉基礎上的。
說到這裡,或許會有疑問說Apple不也是這樣嗎?
我強調兩點A.Apple和核心是提供用戶體驗不是搶入口。B.Apple的iOS是一個漸進的自我完善的過程。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國內的所謂玩家有這個信心和恆心?

國內搶入口和流量在PC上很盛行,從恐嚇用戶的360開始。
我昨天看到昂山素季的一段話:
 「自由有多珍貴,每個人都應該明白。極權主義是一種建立在敬畏、恐怖和暴力基礎上的系統。一個長時間生活在這個系統中的人會不知不覺成為這個系統的一部分。恐懼是陰險的,它很容易使一個人將恐懼當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當做存在的一部分,而成為一種習慣。」

用這段話評論360很合理也很貼切。建立在敬畏,恐怖和暴力基礎上的系統

這個玩法或許符合國內局域網特徵,但是我依然沒法看好。請別用中國特色說服我。

5.關於PC

我查過我的幾台電腦,發現05年只有重要的文件基本都是在gmail裡。
本地的文件夾基本是MSN朋友發送的文件,我開始覺得本地的硬盤用處真的不大。
我覺得MSN是否應該在傳送文件時候直接利用skydrive。同時online使用office
這樣所有文件都基於skydrive或許微軟還能活的長點。
我現在MSN的有人基本都有其他聯絡方式。我真懷疑MSN的活力還有多少。
我真的懷疑本地的硬盤真有必要嗎?
音樂我都是online聽,視頻都是看online的
何必下載?
除非玩大型遊戲。不然硬盤真的沒必要。
長期的長期我傾向於基於瀏覽器的Notebook會是大方向
這就是Google主推的chrome筆電。OS真的沒必要。
多裝幾個插件即可。
Evernote這樣的神器必須裝!

6.從IT歷史看Microsoft VS Google VS Facebook
好像都是後面的幹掉前面的,從來沒發生過某個項目上前面戰勝後面的。
Netscape是例外嗎?
應該不是Netscape核心是賣瀏覽器。賣軟件
這才是Microsoft的特長。
Google不賣軟件賣廣告。
從這角度看Facebook一定不能賣廣告。一定是賣Credit才能完勝Google

7.Mary Meeker的報告。
這應該是Mobile internet這周話題女皇。
去年我還記得在雪球和@linan 看完報告直接點出了SoLoMo會紅。

linan:SoLoMo這個詞要火。

潛水員:

@linan 說:這篇報告的核心是SOLOMO.這詞要流行.上次聽到要流行的詞是new normal.Bill Gross提的.暫時看來不太準.現在熱火朝天的牛市呢.

今年的報告我也仔細看完。我的感受是兩點
A.Mobile Internet有明顯天花板,只是從0開始增長,初期增速高是必然的。
仿造@linan 大牛評論照相機和攝像機使用頻率的角度看問題,Mobile Internet VS PC internet
使用比例來看。5:5都很難想像。我傾向最終大概是4:6 甚至3:7 的使用時長。所以Mobile Internet市場有明顯天花板,時長決定一切。
唯一差別是Mobile Internet或許更接近現金,人在移動時會很容易產生必要消費和衝動消費。
這可能讓重要性提高。所以5:5的市場份額和廣告費是我能想像的極限。
同時Mobile Internet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所以高速增長幾乎是必然。也必定會過熱(從投資角度看)
這是不可避免的。

B.Mobile Internet+Internet的廣告費 VS Print+ Radio

搞半天Mobile Internet +Internet才 23% VS Print+ Radio 36%!

悲觀的看這問題,是互聯網沒花頭。當然差距是Print+Radio很分散。可能Internet的廣告費相對集中在幾大平台上。這問題我是揣測沒數據支持。平台的數量應該遠遠小於大的報紙數量。
樂觀的看,增長潛力無限。畢竟耗費時長和廣告費應該同步。

8.Nokia 的Lumia 8系Windows手機
週五特意去體驗下Nokia的新手機,結論是我不會買。
優點是速度快。其他我沒能體會出什麼好處。
缺點是App不全。無instagram,有Evernote
我體驗是甚至沒考慮價格,只是考慮假設我是一個換機的消費者我會如何要求新手機。
我發現沒App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對機器的要求其實不高。
攝像頭,CPU速度快點,屏幕漂亮點。其他都是需要靠App支持。
Nokia提供了地圖,提供了音樂都是他自己提供的服務。地圖是收購Navteq,音樂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搞的。好像還真是免費的,誰付版權費?
我的理解Nokia的落後看來主要在Ecosystem上,不僅是手機上的落後是全面的。這角度看Nokia前景非常非常不樂觀。
因為在Ecosystem上的進步是非常困難的。需要時間積累。還需要手機用戶增加。這最後變成兩難問題。

今天就到這裡吧。發現iphone 是個神器。還有開始喜歡上soundcloud做語音memo,有思考片段都可以隨時記錄,我在用這個準備寫書評,邊看邊錄音超級棒的感覺。還是那句話「用過了回不去。這是一個好產品的特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02

思考的碎片--8/28 四個重要結論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js1.html
思考的碎片--8/28 四個重要結論 

1.希臘不會退出歐元區。

這個是看完魯賓的《在不確定的世界》前三章得到的結論。很是有趣。
P28
A行政當局既然對一項行動計劃做出了承諾,就要信守諾言,即使失敗的幾率增加了。行政當局出爾反爾的代價,也就是說失去信用的代價將是非常巨大的
B那次討論反映出在華爾街和在政府做決策的不同

通過這兩個思路幾乎可以判定德國是不會放棄希臘的。何況希臘現在也在改變也在做出一些努力。
德國如果現在放棄承諾,那麼默克爾估計位置不保。
任何組織的都以生存和繁衍為第一要務。
所以由此可以得到一個有趣的結論和市面上流行的所謂希臘退出歐元區概率極大相反。我覺得希臘鐵定會留在歐元區。

這裡有一個衍生的思考。就是貨幣的本質是政治。
記得92年Soros做空英鎊那次嗎
也不就是根據德國央行行長Helmut Schlesinger講話體會到了德國的態度?

2.刪貼費流行了,那麼新聞自由還會遙遠嗎?
這個是@trustno1 的提法。很棒。
刪貼費讓我想到了90年代初的雙軌制。
雙軌制是物價改革的第一步。前奏。

沒有雙軌制就一定沒有後來的自由市場經濟。這是毋庸置疑的。

某種程度上說正因為對雙軌制對批文批條子的厭惡才導致後來的自由市場經濟的改革。
現在也一樣。

更有趣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眾多的博弈都是從媒體出發。

大家如果還記得那次著名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次大探討的前因後果。

回想去年最著名的條塊博弈中,劉總明康利用新聞媒體倒逼西南省會城市試圖拖欠平台貸款?

都是例子。

當下的體制內的制約機制比如預算法之類,都是在利用媒體監督體制。這是未來十年的新動向。

3.房地產稅VS行政倫理
上海黑車釣魚案最後的處理據說是領導提到了行政倫理這個詞。

如果領導未來跑到人大那麼我相信房地產稅在行政倫理上無論如何是說不過過去的。

同時別忘記,房地產稅是地方稅。不是國稅。搞毛呀。
誰會背黑鍋?

長期的長期看房地產稅是不可避免。但是放5年的尺度,全面的房地產稅。特別是針對第一套住房和保有住房的房地產稅是不可想像的。

4A股今年總是沒戲了

A股的特徵是政策市+資金市

政策難道年底前會有動作?18後還要醞釀期。熬吧。

資金看來是不少但是會投入到股市?

所以現在應該還不是底,慢慢等吧

四個結論都是可驗證的。希望讓時間證明對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37

關於中國銀行業十二個結論—何自云 世路勞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1osal.html
兩會期間,關於中國銀行業的「暴利之爭」再度升級,在鼓噪的辯論聲中,學者何自云選擇中國工商銀行和美國富國銀行分別作為中、美兩國商業銀行的代表,展開對比研究。在冷靜、理性地分析了實際數據後,得出了關於中國銀行業利潤的「十二個結論」。

  何自云認為,從總體上看,中國商業銀行利潤持續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成本控制能力上升、貸款規模擴大、存款利息支出下降和非利息收入增長,而存款利率過低可能並不是主要原因;同時,與通常觀念相反,中國商業銀行的利差不是高於、而是低於美國商業銀行,從而不能將高利潤歸結於高利差。

  無論如何,中國商業銀行的高額利潤都是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成果體現,同時也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創造了條件,比如,推進新的資本監管體制,加強銀行公司治理,提高管理水平,改進分配體制,建立強有力的銀行文化等。在對銀行業高利潤的質疑中,減少商業銀行利潤不宜成為宏觀或微觀銀行改革的目標。

  中國商業銀行是否存在暴利?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暴利」一詞帶有極其強烈的感情色彩,吸引眼球、表示不滿的心情時可以使用,而且如果「需要」,答案一定會是「確實存在暴利」!但如果深究,支撐這一觀點的「事實」或「數據」都是值得商榷的。其次,我們需要看到的是,東南亞金融危機前後,國內外普遍擔憂利潤低下、不良貸款高企、整個行業已經「技術上破產」的中國銀行業的前景,想不到,僅僅過了10年多時間,我們居然會在「16家銀行成功改制上市,不良貸款率下降至1%左右,撥備覆蓋率超過200%,資本充足率超過監管要求」的背景下,開始擔心中國銀行業利潤過高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商業銀行的巨大進步。因此,如果從感情角度來看,或許我們首先應該感到「高興」和「慶幸」。但是,相比較來看,可能更有意義的討論,是理性分析中國商業銀行的利潤來源,並著眼於分析未來可以進行的改革。

  離開實際數據討論中國商業銀行的利潤高低及其來源,很難得出有意義的結論。在本文中,我們選擇中國工商銀行(以下簡稱「工行」)和美國富國銀行(WellsFargo,以下簡稱「富國」),分別作為中、美兩國商業銀行的代表,展開基於比較的討論。

  富國銀行在次貸危機前相當長的時期中,是美國約8000家銀行中唯一獲得AAA評級的銀行,次貸危機期間,因併購了原居美國第六位的美聯銀行(Wachovia),從而從原來美國第五大銀行升至第四位。我們之所以沒有選擇居於美國前三位的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和摩根大通銀行,主要原因是這3家銀行的國際化程度非常高,而富國99%的業務是在美國國內,與工行的情形很相近。當然,如果選擇美國其他商業銀行,或者其他國家(地區)的商業銀行,或者運用不同國家(或地區)全部或部分銀行的平均值來進行比較分析,也會得出非常類似的結論(但可能需要討論更多的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減弱次貸危機對分析結論的影響,我們提供了次貸危機前2005年和2006年的數據,並具體與富國2006年的情形進行了比較。

  商業銀行利潤來源的分解

  商業銀行的利潤是其收入與支出之間的差額,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而利息收入包括貸款利息收入、債券及其他資產(如存放中央銀行款項等)利息收入;支出包括利息支出(含存款利息支出、發行債券及其他利息支出)、減值損失(含貸款減值損失和其他資產減值損失,但由於貸款減值損失佔比通常超過99%,因此下文忽略其他資產減值損失)、非利息支出(含職工工資獎金及其他業務及管理費)、稅收(含營業稅及附加、所得稅)以及營業外收支淨額。商業銀行的利潤變化,通常來源於這些項目中多個項目的同時變化,從而並沒有一個單一的解釋。

  工行2010年的利潤是1660億元,與2009年的1294億利潤相比,增長了28.4%,但其收入只增長了14.9%。因此,工行2010年的利潤增長主要源於遠低於收入增長率的支出增長率(9.8%),這是我們分析工行利潤來源的第一個結論(簡稱「結論1」,下同)。

  在工行全部收入中,利息收入是主體,2010年佔86.3%(2009年佔比為85.6%),而貸款利息收入雖然是其利息收入的主體,但2010年它佔全部收入的比例只有58.5%(2009年為58.9%),來自於債券和其他資產的利息收入佔全部收入的比例在2010年為27.1%(2009年為27.4%)。同時,從增長率看,全部利息收入的增長率(14.0%)、貸款利息收入的增長率(14.1%)都低於總收入的增長率(14.9%),顯示出非利息收入的增長(增長率為21.1%),對總收入增長的貢獻顯著提高。因此,工行的收入中,貸款利息收入雖然仍然佔據主體地位,但所佔比例已經不到60%。而且,由於其增長率遠低於利潤增長率,所以,貸款業務只是工行利潤高速增長的原因之一,甚至已經不是主要原因了(結論2);與此相關的是,非利息收入的增長對利潤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了(結論3)。

  貸款減值損失是一個比較特殊的項目,它是獨立於利息支出、業務及管理費用、稅收的一種支出,但實質上,它是從事貸款業務所固有的一種損失,在銀行能夠對貸款比較準確地按其風險進行定價時,這一損失已融入到利率中,進而也就包含在利息收入之中,因此,它屬於貸款利息收入的一種扣減(或直接成本),這樣,在分析銀行的利潤來源時,更好的處理方式是將其從貸款利息收入中扣除後再進行分析。

  工行2010年的貸款減值損失相對於上年增長了28.6%,考慮到工行不良貸款率從1.54%下降至1.08%、撥備覆蓋率從164.4%上升到228.2%的事實,貸款減值損失的這一增長顯示出工行極大地提高了未來風險的防範能力;如果將這一部分貸款減值損失從貸款利息收入中扣除,扣除後的貸款淨利息收入的增長率,就從扣除前的14.1%進一步下降到了12.8%,進一步強化了前述的結論2,即貸款對工行利潤的增長並非如想像中的那樣巨大。

  在2010年工行的支出中,貸款減值損失、利息支出、業務及管理費用(含職工工資獎金)、稅收(含營業稅和所得稅)佔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2%、34.0%、21.6%和13.1%,顯示出了四者的相對重要性(參見下文的詳細討論)。其中,貸款減值損失增長了28.6%、稅收增長了26.5%,遠高於收入增長率(14.9%),而業務及管理費增長率為14.6%,僅略低於收入增長率。因此,遠低於收入增長率的支出增長率(9.8%),主要來源於不僅沒有增長、還出現了下降的利息支出。這一點非常突出,即在全部利息收入增長14.0%、貸款利息收入增長14.1%的情況下,存款利息支出下降了3.3%,由於存款利息支出佔全部利息支出所佔比例高達88%,這樣,在非存款利息增長24.9%的情況下,全部利息支出下降了0.7%。因此,存款利息支出下降,是工行支出增長遠低於收入增長,進而導致利潤增長率遠高於收入增長率的主要原因(結論4)。

  商業銀行收入的使用結構

  把商業銀行的全部收入作為一個整體,把利潤作為其用途之一,進而分析商業銀行的全部收入到底用在了哪些方面、為哪些主體享有,特別是通過不同國家商業銀行間的比較,既有助於判斷各因素對商業銀行利潤貢獻的重要性,又有助於判斷收入使用的「正當性」或「合理性」,從而使我們更好地理解商業銀行的利潤來源。

  圖二顯示了工行和富國2010年(以及富國2006年)全部收入的使用結構。首先,工行2010年的收入利潤率達到30.7%,不僅遠高於富國2010年的13.6%,而且也大大高於2006年的17.8%。由於利潤是收入用於支付所有其他項目以後的餘額,因此,我們可以從圖二中其他項目中尋找到這些差異的原因。

  我們首先可以注意到的是其中兩個方面:

  第一,全部收入中,由職工以工資和獎金形式享有的部分,富國在2006年為20.8%,2010年達到24.2%;而工行在2010年僅為8.4%。同時,圖一顯示,這部分的增長率為16.9%,雖然高於收入增長率(14.9%),但遠低於利潤增長率(28.4%)。因此,中國商業銀行「暴利」必然導致銀行高工資、高獎金的觀點可能是值得商榷的。而且,考慮到工資獎金與利潤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係,我們或許還可以得到「正是因為工資獎金支出比較低,所以商業銀行利潤比較高」的結論。當然,如果與中國其他行業工資水平相比較可能會發現,中國商業銀行的工資已經「過高」,鑑於篇幅所限,我們無法深入討論,但可以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相對於美國商業銀行而言,中國商業銀行利潤率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職工工資獎金比較低(結論5)。

  第二,由於所有收入都需要納稅,而政府又是工行最大的股東(2010年底,中央匯金公司和財政部合計持有工行股份所佔比例為70.7%),在工行全部收入中,由政府以稅收和利潤份額兩部分享有的比例達到34.8%,超過了1/3;而相比較來看,富國的收入中,僅以所得稅的部分向政府貢獻了6.8%(2010年)和8.1%(2006年)。因此,很多商業銀行的高管人員,在回應社會上關於銀行「暴利」的質疑時指出,「銀行的利潤中,國家拿了大頭」,這是符合事實的(結論6)。

  銀行收入中由債務人享有的部分,即通過債務形式籌集資金而支付的利息所佔比例,工行2010年為29.4%,而富國在2010年僅為8.6%,這主要是受到當年美國貨幣政策極其寬鬆、聯邦基金利率接近於零(全年平均為0.18%)的影響。但是,在2006年聯邦基金利率處於高水平(全年平均為4.97%)的情況下,富國利息支出佔全部收入的比重也只有25.8%,仍然比工行2010年的水平低。尤其是從存款利息佔全部收入的比例來看,富國2010年和2006年分別為3.0%和15.1%,而工行2010年則高達26.0%,同時,考慮到美國商業銀行還有相當一部分存款不僅不支付利息,反而還要收取高額賬戶管理費的情況,工行的負債中成本相對較低的存款所佔比例,要遠高於富國(參見表一)。這樣,我們似乎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從與美國商業銀行相比較來看,存款利率過低,並不是中國商業銀行利潤率過高的原因(結論7)。

  用於支付沒有明確享有主體的收入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可視為貸款利息收入直接扣減項的貸款減值損失(當然也可以看做違約借款人所享有的部分),工行僅為5.2%,富國在2010年高達16.9%,這充分顯示了次貸危機的巨大影響(其中主要是併購美聯銀行的影響),而在比較正常的2006年則為4.6%,與工行在2010年的水平比較接近,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工行資產質量改善對利潤有著顯著的正面影響。第二部分是除職工工資獎金以外的其他業務及管理費,工行僅為13.2%,而富國在2006年就高達22.8%,到2010年更是高達29.9%,再結合圖一所示,工行此部分2010年的增長率只有13.2%,低於收入的增長率14.9%,這顯示出工行在成本控制方面不僅做得很好、且還在不斷改善,這是工行利潤率要明顯高於富國的重要原因(結論8)。

  關於中國商業銀行利差的四個誤解

  在討論中國商業銀行的利潤時,有兩個雖然眾所周知,且本身並無疑問的事實卻引起了關於中國商業銀行利差的諸多誤解,並使得關於「暴利」的討論變得非常複雜。

  第一個事實是,中國商業銀行營業收入(等於淨利息收入加非利息收入)中利差收入(即淨利息收入)所佔比例,要遠高於其他國家商業銀行。圖三顯示,工行在2005~2010年的6年間,利差收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平均要比富國高出30.6個百分點。當然,這一差異在逐年縮小,但2010年仍然高達27.2個百分點。

  第二個事實是,中國不僅仍然實行著嚴格的利率管制,而且這種管制是非對稱的——貸款利率可以無限上浮(例外情形是信用社上浮幅度為基準利率的2.3倍),但有最低限;存款利率可以下浮,但有最高限。這樣,政府就強制性地保障了銀行業利差的下限。

  這兩個事實導致的第一個誤解是,中國商業銀行的利差,就是中國人民銀行所規定基準利率中一年期存貸款利率之差(下文簡稱「基準利差」)。使用這一利差定義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商業銀行存款和貸款的期限種類很多,不都是一年期的,而無論是存款還是貸款的利率都會隨著期限的不同有很大差異。其次,按照我國目前的「存款利率管上限、貸款利率管下限」的利率管制結構,商業銀行在基準利率基礎上可以在一定範圍內自主浮動,實際存貸利差與基準利差存在很大差異,如果僅以基準利差作為代表,必然存在較大的偏差。從2008年9月16日下調利率將基準利差縮小為3.06%以後,在此後的截止本文定稿的2012年3月24日的9次利率調整中,基準利差都沒有變動(即在本文討論的2009年和2010年始終為3.06%)。顯然,這一利差不僅掩蓋了中國不同商業銀行之間的差異,而且也掩蓋了不同時期之間的差異。從2005年左右開始,中國部分上市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在其年報中按照國際慣例披露實際利差(InterestSpread),其定義是生息資產收益率(即全部利息收入與能為銀行帶來利息收入的全部資產平均餘額之比)與計息負債付息率(即全部利息支出與銀行需要支付利息的全部負債平均餘額之比)之差。另外,通常譯為「息差」的「InterestMargin」的定義是淨利息收入與全部生息資產平均餘額之比。

  第二個誤解是,銀行利差就是指存貸款利差,即存款利率與貸款利率之間的差額。隨著商業銀行資產和負債形式的多樣化,僅考慮存貸利差,已不能全面反映銀行資金來源的利息成本和資金運用的利息收益。許多其他資產形式(如債券投資、拆出資金、買入返售款項等)與貸款一樣,也能夠為銀行帶來利息收入,而許多其他負債形式(如應付債券、拆入資金、賣出回購款項等)與存款一樣,也需要支付利息。因此,在計算銀行利差時,必須將這些資產和負債形式也考慮進去。同時,在西方文獻、國內外銀行經營者所說的利差,除非特別說明,通常都是指「綜合利差」,如果我們在討論時僅說明存貸利差,必然會導致混亂。

  第三個誤解是運用中國商業銀行利差收入在營業收入中所佔比例高,來說明中國商業銀行的利差高。很顯然,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比例,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第四個誤解是中國商業銀行的利差要遠高於美國,但實際數據表明情況正好相反,中國商業銀行的利差要低於美國。這個誤解非常普遍,在關於中國商業銀行的「暴利」討論中,它所引起的問題也最為嚴重。

  從圖四我們可以看到如下三點基本結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前述四個誤解,同時,也有助於理解中國商業銀行的利潤來源。

  第一,富國的淨利差要高於工行,而不是相反。富國的利差在2006年、2009年和2010年均超過了4%,而工行的最高僅為2010年的2.35%,兩者差異如此巨大的主要原因在於,生息資產結構中,一方面,收益率較高的貸款所佔比重,富國要遠高於工行;另一方面,貸款以外的其他生息資產的收益率,富國也要遠高於工行(因為富國的債券投資中主要是資產支持證券,而工行的債券投資主要是國債);同時,工行的存貸款利差也要低於富國(其原因主要在於富國的貸款主要投向利率相對較高的中小企業和個人消費者,而工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企業,尤其是談判能力很強的大型企業),因此,中國商業銀行的利差是低於而不是高於美國商業銀行。另外,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存貸款利差與淨利差都有很大差異,而在中國,兩者與基準利差也大不相同,從而不能將三者混淆起來討論。綜合起來看,我們不能認為利差高是中國商業銀行利潤高的主要原因(結論9)。

  第二,圖一顯示,工行2010年在收入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存款利息支出下降了3.3%,表一顯示存款的平均利率下降了25個基點,但這一幅度僅比貸款利率的下降幅度高出3個基點,之所以會在存款平均餘額上升14.1%的情況下,利息支出出現下降,主要原因在於存款利率的水平本來就很低,更為重要的是,存款本身的規模非常巨大——存款是工行最主要的資金來源,為其生息資產提供了84%的融資。相比較來看,富國的這一比例不到60%。考慮到前述結論7中所討論的存款利率情形,我們也不能認為存款利率過低是中國商業銀行利潤高的原因(結論10)。

  第三,圖一所示,工行貸款利息在2010年相對於上年增長了14.1%,但貸款的平均利率下降了22個基點,因此,貸款利息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於貸款規模的高速增長(增長率達到19.2%);同時,還應注意到,存款規模的增速(14.1%)和其他計息負債的增速(15.2%)都要低於貸款規模的增速。因此,貸款規模的高速增長主要是工行資產結構調整、即通過相對減少收益率較低(平均只有貸款的一半)的其他生息資產來實現的,實際上,工行其他生息資產的增長率只有10.0%。因此,銀行貸款規模的擴大是貸款利息增長、進而利潤增長的重要原因(結論11)。

  關於存貸款利率的進一步市場化

  2009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的身份在《金融研究》上發表了《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場化進程》一文,在其結論中,易綱寫道,「筆者篤信市場經濟,堅信市場經濟能給中國人民帶來福祉,一直不遺餘力地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近來,筆者變得有些保守,對於中國如何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沒有想清楚,筆者的困惑主要如下:產權清晰、自由競爭和退出機制是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必要條件,這些條件在中國是否已經完全具備?當前推進利率市場化的焦點在於放開貸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由商業銀行自主定價。那麼,我們是否允許完全的自由競爭?而如果競爭失敗,退出機制的約束又是否存在呢?由於零售銀行的外部性很強,我想上述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從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教訓看,他們也沒有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這裡深層次的問題是,利率完全市場化和國家對大銀行控股、存款保險以及國家注資銀行等是有矛盾的。而對這一問題不進行梳理和總結,過度競爭和道德風險將難以避免」。

  對於易綱的上述觀點,筆者深表贊同。

  目前的利率管理體制中,「貸款利率管下限」的目的,是在避免貸款惡性競爭的情況下,通過允許銀行風險定價、逐步促進銀行貸款從大企業轉向中小企業。但實際上,貸款利率上浮的比例並不高,尤其是大中型商業銀行更是如此,向中小企業轉移的目標並沒有實現。「存款利率管上限」的目的,除了同樣避免存款惡性競爭以外,一方面要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刺激消費;另一方面,促進銀行通過適時降低利率對負債進行主動管理。但實際上,不僅存款仍然持續調整增長,而且幾乎沒有銀行降低利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取消上下限,「過度競爭和道德風險」將幾乎是必然的。當然,如果提高存款利率上限無疑會進一步刺激存款的增長,這與刺激消費、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目標相悖,而如果降低貸款利率下限,又僅僅是相當於放鬆貨幣政策,其對於促進利率市場化的效果將十分有限。因此,從本文所討論的中國銀行業「暴利」問題這一角度來看,存貸款利率非對稱的管理體制,既不是銀行利潤高速增長的根本原因,也可能是在短期內無法改變的(結論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071

我最近研究服裝行業的過程和結論 巴菲林奇小厄姆

http://xueqiu.com/4027447937/26015557
我最近研究服裝行業的過程和結論
註:此文是7月底寫完的,調研完畢後匹克已經漲上去了,很可惜只建了一點觀察倉,並且一直沒等到完美買入點位,因此數據和現在是有偏離的,並且就是一些隨筆,隨便分享~

目錄
海選PK賽
晉級PK賽
行業分析
購買建議


海選PK賽
佐丹奴重要財務指標鏈接:http://stock.finance.sina.com.cn/hkstock/finance/00709.html 
佐丹奴,存貨周轉率非常低,低到國際一流水平,達到6%.雖然佐丹奴在中國大陸的生意不好,但是因為他們是走國際化路線,在東南亞,澳洲等地方,銷售還是大好一片,毛利率也增高,股價也相應不停創新高。換一個角度來考慮,中國的服裝市場不景氣,管控能力超強的佐丹奴也不能獨善其身,那麼如果中國服裝行業轉暖,對於一些前期估值被打壓得一塌糊塗的服裝品牌公司的股票,為什麼不是一個機會呢?因為估值相對不低,國際業務佔比很大,所以拍死了。

報喜鳥歷年年報鏈接:http://money.finance.sina.com.cn/corp/go.php/vCB_Bulletin/stockid/002154/page_type/ndbg.phtml 
報喜鳥,存貨激增,處在業績開始大量變臉的前兆,賬上5個億現金,比7匹狼9牧王少20個億左右,所以PE7,也談不上相對低估了,所以拍死了。

雅戈爾歷年年報鏈接:http://money.finance.sina.com.cn/corp/go.php/vCB_Bulletin/stockid/600177/page_type/ndbg.phtml 
雅戈爾,因為我要找反轉,雅戈爾服裝行業只佔40%,其他是地產等業務,所以我就不感冒了,服裝佔比基數不夠大,並且房地產等投資業務有敗家和影響業績的可能性,而他們老闆一直夢想能夠做中國的巴菲特,喜歡到處股權投資,相當不夠專注,直接拍死。

探路者歷年年報鏈接:http://money.finance.sina.com.cn/corp/go.php/vCB_Bulletin/stockid/300005/page_type/ndbg.phtml 
探路者,雖然是創業板僅存的低估值公司,但是相對其他服裝行業的上市公司,我還是覺得相當的很貴啊,20多倍的PE呀,雖然戶外行業增速很快,公司業務發展也很快,是國內上市的唯一戶外品牌,但是始終看不到他有什麼核心競爭力。感覺探路者質量品質一般,木有設計感,沒有拿的出來的明星產品,價格還不便宜,戶外產品如果脫離了功能,就會變成老太婆都嫌醜的怪衣服。好吧,嘮叨那麼多,還是要拍死他,主要原因是因為估值貴了,有時候估值比公司本身還重要。

波司登重要財務指標鏈接:http://stock.finance.sina.com.cn/hkstock/finance/03998.html 
波司登,羽絨服老大,公司股價09年到11年翻了10倍,羽絨服已經佔領40%的市場份額了,目前對增長的市場策略,跨品類,跨地域經營的效果都不理想,波司登男裝,女裝傑西,海外擴張,全部一般般,倒退趨勢,看來跨個小市場也是灰常的困難的,沒看到什麼亮點。所以我看不到往後能有什麼大增長。不過呢,10倍的pe,羽絨龍頭,這個估值,安全係數是有了,但是談不上有多划算。波司登最美好的時光已經錯過了,接下來的波司登,存貨拉多,市場佔有率難有進一步發展,擴類跨地域發展暫時失敗,業務大好的概率極低,而我們是想找戴維斯雙擊的可能性,所以拍死了。

安踏重要財務指標鏈接:http://stock.finance.sina.com.cn/hkstock/finance/02020.html 
安踏,什麼都很好,存貨周轉率高達8,真的相當好,但是價格不好,買不下手,沒有意義,拍死。

李寧重要財務指標鏈接:http://stock.finance.sina.com.cn/hkstock/finance/02331.html 
李寧,說實話,我對這個運動品牌行業整體真的不那麼看好。但是基於估值,還是要好好研究一下。先講大點的,以前三四線城市是把李寧之類的當名牌穿,而不是當運動時的衣服穿,有流行趨勢,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早就變換口味,大量移情別戀到時尚休閒的平價衣服上了。這個是總的市場量級的一個超級壞消息。還有一個超級壞現實是,主流潛在消費群體人口基數越來越小了,這是人口紅利決定的,人為都沒法改變。並且以前的消費群體年紀上來後,也要更換口味有部分轉換成商務休閒的潛在客戶群,所以,即使去庫存成功了,問題也沒那麼簡單。單講李寧這個公司,我到現在為止還是不看好的原因有:
1,估值相對還一點都不低,咋看李寧現在50個億市值,和安踏200億市值比好像很便宜,但是李寧發的債就有44個億,相比較同行361度36億市值,現金21億,匹克30億市值,現金22億等,估值一點也不低,361度和匹克的股價都低於淨資產,李寧的股價是淨資產的3倍,當然這個是因為361及匹克有大量的現金在賬上放著。但是30,49,67億是依次匹克,361,李寧的營業額,我把它看做是市場佔比,對應的市值卻是30,36,100億,明顯李寧相對還是高估了。匹克現在PE7,361度PE才4.我覺得匹克比361估值高,是因為匹克存貨管理得好,在細分類別籃球鞋有國際知名度,但是李寧現在的價格,我認為並不理想。
2,李寧不夠有事業心,連李寧這個品牌的建立都是原來健力寶的李經緯幫李寧弄起來的,稍微有品牌知名度後,李寧就撒手不管了,現在情急之時又回來救火,咋看很有情節,但是沒有慾望和熱愛,怎麼可能持續的去做好李寧呢?
3,李寧的內部有很多管理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比解決庫存要難多了,李寧管理成本相比同行非常高,行政成本也是年年增高,管理沒有一點競爭力,不是巨大的重大的組織重組都很難解決問題了,去年中旬引入了TPG的金珍君來做副主席整改公司,這個是好事,因為金珍君把達芙妮弄好了,但是李寧的問題比達芙妮的問題大多了,不能因為金有一次成功經驗,就把籌碼擺在李寧身上,失敗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我舉一個小例子,最近李寧用一億美元簽了韋德10年,把我雷吐血了,真不知道金珍君是怎麼思考出來的,韋德都三十好幾的人了,職業生涯快玩完了,一千美金一年是他全盛的最好的時期和耐克簽的價格,這種決策我覺得非常非常愚笨。
4,李寧去庫存咋看很成功,線上到處聯合網商做活動銷庫存,最近聽說三年前的一折貨都賣了,但是我認為這未必是什麼好事,因為大量的大幅度打折,是很傷害品牌形象的,至少我身邊的人都覺得李寧打折好賤賣,嚴重影響了品牌形象。相比較我更欣賞匹克的接受事實應對方案法,保持價格堅挺,關閉1300個店面,減少生產和發貨,雖然國內銷售一下少了40%,但是很健康,這才是積極承認錯誤,正確的解決治本之道。從這一點上,我思考出了第五點。
5,李寧管事的管理層全是職業經理人,在這麼一個危機四伏的公司賺多少錢全靠業績做了多少,難免短視,要他們把長期點的願景宏圖霸業擺在心上,我看李寧本人沒有這個影響力。因此李寧公司的決策也是和公司的格局有很大關係的,他們希望保持利潤和銷售任務的完成中處理庫存,而不是一開始就從大局方面把庫存看做第一重要又緊急的事情,這部錯棋,現在想想,可以說是必然的。
所以捏,拍死了。


晉級PK賽


剩下的相對優質公司,有如下:
平價時尚休閒類公司:美邦服飾,森馬服飾。
成熟商務休閒類公司:七匹狼,九牧王。
運動類公司:匹克,361度。

美邦VS森馬
美邦歷年年報鏈接:http://money.finance.sina.com.cn/corp/go.php/vCB_Bulletin/stockid/002269/page_type/ndbg.phtml 
森馬歷年年報鏈接:http://money.finance.sina.com.cn/corp/go.php/vCB_Bulletin/stockid/002563/page_type/ndbg.phtml 
特點:美邦和森馬的大股東持股都達90%左右,流通的只佔10%左右。美邦分紅給力到不行了,當然我是老闆我也會大方分紅的,反正控股90%,分紅是回錢的唯一手段,就算便宜你們小股東,也就是順帶的10%比例,哈哈。
區別:美邦的衣服偏簡單,圖案少點,受眾在年輕人中屬於比較大點的。森馬的衣服那個花紋啊,幼稚啊,我是真受不了,受眾在年輕人中屬於嫩的,聽說很多中學生穿呀。美邦比森馬淘寶銷量要好一點,也重視一點,總的來說都不錯的。他們兩家的淘寶天貓店都做得不錯的,看得出來比較重視呀。美邦走平價時尚路線,分牌ME.CITY走時尚路線,ME.CITY童裝走中檔時尚路線,淘寶了一下,其實感覺都還可以,但是也沒有任何亮點。森馬也有個童裝品牌,風格一樣是我理解不了的,頭疼。

美邦2009年只有9個億的存貨,到2010年,存貨激增到25個億,消到現在還是維持著20個億的存貨。再看一下森馬,存貨管理能力很強,基本保持著10個億的存貨量,至少我能看到的年報裡,都是這個水平,維持得很不錯,而且森馬的存貨周轉率是4點幾,管理還是相當給力的。

估值:美邦12年營業額97億,森馬70億,美邦和森馬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都是7個億。美邦和森馬的毛利都差不多45%左右,淨利潤美邦卻出奇的低,同類風格的毛利相當的品牌中,美邦現在的淨利率是最低的,這方面,即是美邦的弱點,又是美邦的空間。
森馬賬上躺著50個億的現金,真的好有錢呀。美邦賬上只躺著幾個億現金。美邦86億的市值,減去幾個億的現金,森馬136億的市值,減去50億現金。80億的美邦要廢掉多出來的那10個億正常水平外的存貨,我不認為那些多餘的存貨算什麼資產,和森馬的估值是相當的。
美邦和森馬的成長性等都是很類似的,但是很大的區別在於,森馬的負債遠低於美邦,森馬的負債率是12%,美邦的是52%。為什麼差那麼遠呢,和老闆的思維有關,一個有錢就趕緊分紅回流到自己腰包先,一個有錢就屯著,還準備想要用20億收購GXG(我覺得收購價格很貴喲)。


結論:期待困境翻轉,業績大增,可能美邦的可能性會更高,而且他每年賺到錢最感興趣的事情就是趕緊分紅掉,喜歡分錢不怕交稅的一定喜歡他的,但是美邦的運營風險也更高,因為有激進的失敗戰略案例導致存貨激增,以及現在的負債高,現金少,這個對於小股東只佔10%的公司,問題也不大,因為沒錢他很容易就琢磨質押或者要賣股份什麼的了,反正股票多,高度控股。
期待資金安全的角度,可能森馬會更保險,因為他存貨管理得好而且很專注於弄衣服,現金又多債務很少,這種人想破產都很難不是嗎?

如果是我,美邦比森馬,我會選美邦,因為森馬的50億現金放在賬上,是強大的資金後盾也是很大的一枚炸彈,用不好價值就頓減了。高價失敗收購的概率會相當大,如果收購不理想,市場預期會大跌,並且看他們收購GXG的20億預期價格,我覺得不划算,並且企業的增長我是一直喜歡內生不喜歡收購來完成的。森馬因為有50億現金,LYR PE看起來很嚇人達17.9倍,木有美邦的PE10倍看起來那麼舒服清爽,並且極度不喜歡他們幼稚的卡通風格,但是屌絲的世界你不懂,我這種大屌絲也無法理解小屌絲。另外,兩家雖然不貴,可我還是覺得不太便宜,都沒怎麼看上眼。


七匹狼VS九牧王
七匹狼歷年年報鏈接:http://money.finance.sina.com.cn/corp/go.php/vCB_Bulletin/stockid/002029/page_type/ndbg.phtml 
九牧王歷年年報鏈接:http://money.finance.sina.com.cn/corp/go.php/vCB_Bulletin/stockid/601566/page_type/ndbg.phtml 
特點:七匹狼分紅相當的小氣,可能是因為大股東持股比例不是太多吧。
區別:七匹狼男裝從頭到腳四處開花,外套,褲子,衣服佔比很均勻。九牧王褲子佔比40%,是褲王,褲子毛利高,因此九牧王毛利比七匹狼略高一些。七匹狼積極開拓電商,積極支持各加盟商開拓電商,在淘寶,加盟商有些賣的比自己的還好,而我看到的九牧王賣的好的只有直營店,明顯感覺沒那麼給力。七匹狼存貨管理相當給力,11年6個億庫存,12年5個億庫存,電商去庫存以及活動去庫存都很有戰略性,感覺很好。而九牧王的存貨管理和七匹狼的有差距,存貨周轉率七匹狼是四點幾,九牧王才一點幾,差了不是一點點。七匹狼是老牌上市公司,有多年的業績和表現可循,九牧王才剛上市3年。七匹狼經營思維很謹慎有謀略,2012年全年沒有新開店,不激進,不懈怠,整理好三線以下的店舖大店化和效率化。其實七匹狼和森馬美邦等的毛利率是差不多的,都是50%以內,而七匹狼這個檔次的男裝,款式更新慢很多,存貨好銷,品牌相對強勢有溢價,競爭也沒有美邦等厲害,表面看未來更確定。
估值:靜態PE都是10倍左右,但是七匹狼綜合估值更低,七匹狼股價低於淨資產,賬上放著20多億現金,市值才53億,也就是去現金的話30個億左右,目前七匹狼賺差不多6個億一年,這個估值在A股中小盤股裡,真的是屬於相當的划算的。七匹狼的估值一直是高於九牧王的,但是因為今年6月份各基金的限售解禁期到了,虧損不少,基金考核都是極其短視的,因此拋盤不斷,七匹狼估值被打壓到低於九牧王。
九牧王的老闆很有意思,是做紐扣起家的,可謂是屌絲逆襲王,我在閱讀九牧王年報的時候,驚喜的發現他們的林老闆有寫致股東的信,這是我閱報無數,除了伯克希爾外看到的第一家寫致股東的信的上市公司,言語也很真誠實在,還是相當有好感的。

九牧王還有一個怪現象,就是看他們的股東結構的時候,覺得真的好奇怪看不懂,他的第2,3,4,5大股東都是莫名其妙的泉州市某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我很好奇是大股東的,還是大經銷商弄的,和九牧王什麼關係呢?後來調研一下把我雷到了哦。

第一大股東九牧王國際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是林老闆本人的。

2股東泉州市順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陳金盾的,是林老闆的大舅子。

3股東泉州市睿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是陳加貧的,是林老闆的二舅子。

4股東泉州市鉑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陳加芽的,是林老闆的小舅子。

5股東智立方(泉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是陳美箸的,是林老闆的小姨子。

所以這個家族企業人事還是相當複雜的呀。

結論:各項優勢都很明顯,七個狼和九個王,我會選擇七個狼。


匹克VS361度


匹克重要財務指標鏈接:http://stock.finance.sina.com.cn/hkstock/finance/01968.html 
361度重要財務指標鏈接:http://stock.finance.sina.com.cn/hkstock/finance/01361.html 

匹克22億的現金,30億的市值,流口水呀。。。
361度21億的現金,36億的市值,應收款多了點,我直接把它當存貨看,可惜了啊,但是估值也比匹克便宜不少,匹克靜態PE是7.8,361度是4.1,市盈率差了差不多一倍喔。
匹克有很多亮點,分別為:
匹克的運動鞋渠道銷售庫存比才2點幾個月,庫存管理得非常好,沒有陷入困境,談不上反轉,談不上反轉意味著沒有反轉失敗的風險,安全係數高。
匹克有明星產品,這是非常寶貴的亮點,匹克一直專注於籃球鞋。NBA大部分球隊都有匹克球員,東西部決賽中只有一個隊沒有匹克球員的,匹克非常會簽高性價比年輕潛力球員,而且還簽得多,注重球員的性價比,成長性,並且適度分散投資,真的很有價值投資之勢呀,最近匹克在非洲啊,南美啊之類的比較落後的但是打籃球的地方,銷售了9個億的存貨之類的便宜東西,那些地方的人喜歡NIKE籃球鞋又買不起,穿匹克也會很有面子,因為自己喜歡的冠軍球員也穿匹克啊,而李寧簽的球員又貴又走下坡路。
運動品行業需求缺乏動力,因為青少年人口處於明顯的負增長狀態,因此運動服裝像以前那麼容易賺錢的日子木有了,以後這些運動服裝品牌,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在細分中生存紮根,往外延伸拓展,這一點我在匹克身上有看到希望,匹克深明運動品牌的品牌價值提升,必須要在幾項熱門運動中拋頭肉露臉,才能樹立品牌,籃球,足球,網球,高爾夫球,棒球,奧運會等。匹克專注攻籃球,連續5年有匹克球員進NBA決賽得冠軍,真的很厲害!水滴石穿,2012年匹克在美國銷售3000萬,增長60%左右。這個基數雖然很小,但是持續的曝光度會讓匹克在籃球領域樹立品牌價值,這個力量是很大的,在北美火了,意味著國內和其他國際上也有大量的受眾認可和跟風,匹克也是至今為止,第一個真正打入美國市場被消費者真正接受的運動品牌。如果有一天匹克在NBA火了,意味著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品牌。
大股東絕對控股公司,自己管理公司,目光長遠。

361度最大的亮點就是:便宜,便宜,便宜,但是便宜到一定份上,就是超級大的亮點!361度沒有特別專注於哪一塊,運動類的贊助也相對較少,倒是電視廣告賣得不少,我在淘寶上看他們的衣服款式也是偏時尚休閒類的運動品牌,看來他們是要走大眾時尚運動休閒的路,很多平時不怎麼運動的年輕人,都是身穿361的T恤,腳踏361的鞋子,連他們的代言人貌似都是一些港台偶像派明星。走這個定位需要有很多的款式,庫存管理就是個很大的問題。另外隨著三四線城市的年輕人從喜歡日常不運動穿運動類衣服,轉變成喜歡穿時尚休閒類的衣服,361度應該是比較容易受到衝擊的運動品牌。

估值:匹克30億營業額30億市值,361度49億營業額,36億市值,匹克匹克PE7.8,361度PE4.1,匹克從10年的8個億,跌倒12年的3個億利潤,361度從10年的12個億,跌到12年的7個億,可以說匹克從營業額和淨利潤都比361下滑得厲害,但是這個多出來的下滑量,是和匹克的決策有關的,匹克關店1300家至六千多家(以前一共有7千多家),應對行業危機,這麼做基本保持了價格體系的穩定和對品牌傷害最小化,但是短期內國內營業額必然大減。而361度還多增加了185家店(增加後是是七千八百多家)。這些經營決策的背後應收賬款和存貨的分化變得非常明顯,我直接把應收賬款當存貨處理,匹克應收加存貨13億,而361度應收加存貨卻高達25億,查了整整12個億,而且361的應收加存貨12年比11年,只是低了一個多億,和10年比存貨多了一倍多,去庫存化沒什麼成績,問題依然木有解決,匹克相對好一點,雖然12年比11年,應收加存貨也是只是低了一個多億,但是和10年比,存貨只是多了30%左右,也就是說匹克的存貨問題一直就控制得很好,只是付出了關店的斷臂代價。
反轉毛估計提:
匹克3個億利潤,22億現金,13億存貨,30億市值,30市值-20億現金+13億存貨=23億 7點幾
361度7個億利潤,21億現金,25億存貨,36億市值,36市值-21億現金+25億存貨=40億5點幾

結論:雖然361度估值比匹克略低,但是基於應收加存貨的處理一直沒見大的好轉,存貨減值對利潤的影響,使未來的財務表現存在不可確定的風險,很難預估。而匹克已經經歷過最壞的關店階段,目前存貨及公司各項運營指標都屬良好,比較充分的釋放了風險,安全係數高很多。並且匹克定位在更加專業的籃球鞋的市場上向外拓寬品牌,在國際市場上開始嶄露頭角,有成為專業領域國際品牌的想像空間。未來的品牌溢價和高度我認為會高於361度。相比較,我會基於風險已釋放的安全考慮,選擇匹克。

行業分析:
網購對這些品牌的市佔率影響,我覺得長期是相當有限的,目前看線上服裝品牌真正形成大勢的貌似只有凡客誠品。之前大家一直在說的淘品牌崛起,從2012年線下大牌批量進駐天貓開始,勢頭並不好。我淘寶了兩個晚上,把有研究的公司的服裝和一些淘品牌都研究了一遍,發現這些線下服裝的天貓店還是做得相當不錯的,代理商的淘寶店也有很多銷量在售,唯一木有官方天貓店的居然是匹克,不過匹克有一些代理商的天貓店,但是銷量一般,但是在凡客匹克有店哦,而且很籃球風。感覺匹克現在還是不重視線上銷售哦,相比較李寧等線上去庫存的努力,我覺得匹克好安靜。但是我覺得網購對這些品牌的線下渠道長期看肯定是有很大影響的,不過基於現在網售成本也很高了,我認為服裝行業的品牌價值,還是取決於自身啊,畢竟,網購顛覆的更多是購物平台,而不是產品本身,在哪裡買衣服,買的都是衣服本身而已。

平價時尚休閒類公司:美邦
成熟商務休閒類公司:七匹狼
運動服裝類公司:匹克

行業格局觀想:我認為平價時尚休閒類公司是競爭最大,也是市場最大的一塊,幾十到三百之間,打仗一樣,優衣庫,zara,H&M,都在進駐一線城市快速擴張中,凡客也相當厲害,總之我認為快時尚好賺錢,但是風險超級大,成首富(優衣庫)和失敗都在一念間,高庫存是快消最恐怖的恐怖,一般人駕馭不了,我說實話真的沒把握看不透呀。
而成熟商務休閒類的公司競爭相對小很多,他們的價位在300到1000之間,其實毛利率和快消差不多,在50%以內。國際大牌這個價位的基本等於無競爭啊,剩下福建的和江浙的老闆們窩裡爭。好的方面是,人口紅利暴漲的一代,也就是我和我之前這一代啦,馬上就要到七匹狼的目標客戶群年齡了,那麼將會有大批新客戶從李寧啊,美邦啊,轉到七匹狼裡去,因為他們肚子會大起來,肌肉會消失掉,覺得穿李寧美邦不合適了,太屌絲了,太幼稚了,那時候就會發現七匹狼之類的好像更適合自己。壞的方面了,成熟商務休閒類的品牌報喜鳥一季報很差,有業績變臉的架勢,而七匹狼,九牧王的秋冬訂貨會,增長好像也感覺乏力,才增長個位數。而之前三年七匹狼的淨利潤增長率都是40%左右,今年一季報只增長7%,所以商務男裝現在貌似是行業調整的開始,雖然股價已經提前反應了這種低迷,跌到高點的三分之一了,(想想以前估值多高啊,看到這種估值,我一直看都懶得看。)所以拋去股市大盤低點不論,也拋去現在的估值是七匹狼上市至今最低的估值不論,光從公司業績基本面的角度,現在應該不是最好的買點。
現在話說運動類衣服的公司,我之前是一直相當不看好的,因為我認為目標客戶群縮小,行業風標改變,存貨氾濫,但是再沒亮點的行業,如果價格足夠夠低,風險足夠小,最好還有業績翻盤的可能,實現戴維斯雙擊,這樣的公司我是相當喜歡的。李寧把3年前的存貨一兩折售賣了,各運動類品牌公司無論存貨去的多還是少,基本都是存貨或應收款在變少了,這是很好的現象,意味著為時三年的存貨之災開始好轉了,行業雖然發展前景並不太光明,但是風險倒是充分釋放,現在在低迷的底部,服裝行業也是類強週期的行業,這一點是很吸引我了,反正現在已經是最差了,運動衣服還是有自己的市場,估值低到有強大的安全邊際(這個很重要),所以相比較平價時尚和成熟商務休閒,我更看好現在的運動服裝類上市公司。


購買建議:
如果是我的話,我會選擇匹克,因為估值非常低,除去現金的話,相等於2倍PE,分紅達7%左右,30億的市值,22億現金,相當安全!現在的業績已經是壯士斷臂大減40%營業額的業績了,風險充分釋放,比較安全!存貨及應收賬款相對同行業除安踏外其他公司是最優秀的,運營管理給力。往好的方向展望,如果行業復甦,估值和業績有可能實現戴維斯雙擊。如果情況不如人意,業績不增,10%純利,7%的分紅,因為有大量現金在帳,估值已經超跌完,股價跌20%,等同於公司持有的現金,安全邊際非常高。如果業績繼續下降,或存貨大增,現金會轉換成存貨和應收款,但是淨資產已低於股價30%左右,股價跌20%至30%,會形成比較強烈的支撐。

購買方式建議:
關注營業額,淨利潤,應收賬款+存貨,存貨周轉率。
如果業績好轉,股價跌,越跌越買,並且價格越低,買入比例變大。
如果業績好轉,股價不動,買入比例變大。
如果業績好轉,股價好轉,平均買入。
如果業績不變,股價跌,越跌越買,並且價格越低,買入比例變大。
如果業績不變,股價不變,買入一定比例後,觀察,不買。
如果業績不變,股價上漲,那就讓它錯過,觀察,不買。
如果業績變差,股價跌,越跌越買,但是價格越低,買入比例不用變大,平均買入,把成本攤低即可。
如果業績變差,股價不跌,觀察,不買。
如果業績變差,股價上漲,觀察,不買。

我覺得買這種有可能戴維斯雙擊的股票,用上面這種買入方式能夠有效規避基本面風險,好處是安全係數高,短期賬面浮虧少,壞處是萬一股票上漲,大資金會錯過機會。但是我認為投資股票永遠安全重於收益,永遠都會有機會,一定要確保資金的安全,才有複利的機會。
$匹克體育$$匹克體育(01968)$$361度(01361)$$李寧(02331)$$七匹狼(SZ0020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38

三條定性結論支持施式投資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b9k.html

1993年,沃爾特·施洛斯參加哥倫比亞商學院價值投資高級研討會,在這個研討會上,施洛斯發表了演講。施洛斯著重闡述了他之所以實施困境型公司投資的原因,明確宣告他不會買“成長”。他以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一份報告為例進行解釋。這份報告顯示,當時有62家工業公司的普通股,總市值329萬美元,幾十年下來了,只有克勞利·米爾納和盧肯斯鋼鐵這兩只股票仍然健在。道格拉斯飛機成為麥道飛機的一部分。托德船廠剛剛脫離第11章破產程序。大西洋灣和西印度群島占了這些股票總市值的50%以上,後來卻被格雷厄姆-紐曼清算了。這份報告“耐人尋味”,施洛斯說,“我能理解為什麽投資者去別的地方尋找。”

我們都知道,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都很看重公司的成長性,但是施洛斯卻反其道而行之,這是為什麽?實際上,施洛斯出示的那份報告,已經說明了一個問題,絕大部分公司並不會“基業長青”,甚至連均值回歸也不可得,有的只是不斷地陷入死亡的螺旋而逐漸消失。聰明的投資者若能體察這一點,那麽就一定能夠理解施洛斯“不會買成長”的原因。

華爾街教父本傑明·格雷厄姆是最早提倡購買股價低於其基本價值的人。嚴格地說,這是一種違反常規的投資,這種投資是建立在當前股價只是暫時走低,過一兩年就會走高的前提上的。在格雷厄姆的眾弟子中,大概只有施洛斯從頭到尾能夠一直秉承這種方法。早先巴菲特也采用這種方法,但是當他認識了查理·芒格之後,這種方法就基本上被揚棄了。

1955年,施洛斯離開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後,就組建起自己的合夥人公司。這個公司簡稱WJS。當時公司的啟動資金只有10萬美元,主要來源於他自己和少數的投資者。到1984年底,施洛斯所管理的資產約為4500萬美元。在28年里,他的每年平均收益優於標準普爾近8%,且只有6年的收益低於當年的標準普爾指數。也就是說,標普500指數在28年零3個月中的收益率是887.2%,而WJS是6678.8%。這說明施洛斯的投資方法是卓有成效的。施洛斯的投資方法為什麽卓有成效?因為投資者總是具有系統性的過度反應,所以像他這種逆向策略就是正確的。

以下我以均值回歸效應解釋施洛斯投資成功的原因。均值回歸大家並不陌生,均值回歸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它指的是在一個隨機過程中,非常極端的現象之後往往是不那麽極端的現象。比如,一家公司若幾年里凈利潤高速增長,那麽接下來繼續高增長的可能性就不會太大了,最終將趨向平均值。下面的實證來自理查德·泰勒。他所研究的盈利股我理解為成長股,因為連斷盈利的股票通常都屬於成長股。他所研究的虧損股我理解為困境股,也就是那些業績不良的公司。施洛斯最擅長投資的就是這種類型的股票。

行為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理查德·泰勒在1985年進行了一項均值回歸的研究。他使用1926~1982年間每月收益的數據,考察那些異常股票在1~5年的“形成期”內的表現。在其中一個研究中,在1928年1月到1933年12月間,選擇35家盈利最多的和虧損最多的股票形成資產組合,並在接下來的5年內繼續維持這種狀態。通過每次往前推進一年起始數據的方法,一共重複檢驗了46次,結果有三個方面值得關註:

1、無論是績優股還是虧損股,其收益率總是均值回歸的。先前虧損嚴重的股票有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超常表現,而先前的績優股卻表現不佳。

2、虧損股的股價反轉程度比盈利股更顯著。

3、大部分虧損股的超常收益總是發生在1月,這可以從收益線的5個大幅波動中看出來。

泰勒在以後所做的各種類型的調查研究都能得出這三條定性結論。與過度反應一致,似乎最初價格越是極端,則接下來的反彈就越大。對於3~5年的形成期,通過賣空盈利股票而買入虧損股票的“套利”策略每年可以獲得5%~8%的年平均收益,其中大多數收益都發生在1月。

但是,有不少人認為投資虧損股或困境股有著巨大的風險。對此泰勒做了進一步的解釋。為了對錯誤的風險預期如何起作用有一個大體的理解,泰勒假定投資者認為極端的盈利股、虧損股的風險要大於客觀風險。泰勒認為,虧損股的風險很大是因為其破產風險被過度估計了。績優股可能被認為是充滿風險的,因為它們看上去有更多的下跌空間,這種公司必須承受超額風險報酬,迫使其價格更低。

再進一步假設,如果投資者傾向於對最近的趨勢反應過度,不能正確做出貝葉斯均衡預測。對風險的錯誤估計和不完全判斷結合起來,就可以解釋觀察到的盈利股和虧損股在收益上的不對稱現象。也就是說,虧損股之所以顯示出價格反轉,是因為過度反應效應和超額風險報酬朝著同一方向作用,一起壓低了價格。當獲得了新的信息,投資者發現他們的擔憂和預測有偏差時,價格就會上漲。而對於績優股,過度反應效應驅使股價走高,而超額風險報酬又會迫使股價下跌。因為這兩種效應朝著不同的方向,那麽績優股的價格反轉就是較小或是根本不存在的。

由此得知,泰勒的實證研究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支持了施洛斯的投資策略。或許就是強烈的均值回歸效應使得施洛斯的投資策略在長期的視野下縱橫馳騁,從而獲得了出色的投資回報。有一點必須提醒的是,當我們盛贊施洛斯的投資策略時,並不存在否定巴菲特-芒格的意思。關於這個問題,施洛斯曾經說過,他和巴菲特的投資方法並無優劣之分。若一定要區分的話,那麽施洛斯是“逆流而上”,巴菲特則是“順流而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36

最有效的減排政策是什麽?三機構得出新結論

哪些是中國目前最有效的減排政策?7月7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及美國能源創新三家機構給出了答案。

當日由這三家機構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國氣候與能源政策方案》認為,在低碳情景下,能效政策對減排的貢獻最大,2030年占總減排量的51%;而在強化低碳情景下,盡管能效政策的減排作用仍然突出,但清潔能源政策的貢獻顯著增強,2030年二者合計貢獻了總減排量的90%。

報告稱,“如果把所有政策進行排序,則提高重型車和輕型車燃油經濟性、提前淘汰落後工業產能、提高工業設備能效、強化建築節能標準及降低工業產品需求量等將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減排政策。”

最具減排效益的政策組合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劉強介紹,由以上三個機構組成的課題組合作開發了一套系統動力學模型,識別並評估了35項氣候、能源和環境政策對若幹指標的綜合影響。

“這些指標包括CO2和PM2.5排放、各類能源消費量、現金流變化、因避免公眾健康影響及氣候變化而帶來的貨幣化社會效益等。”劉強說,課題組通過該模型測試了10000多個情景,識別出了能夠實現中國相關低碳目標的最具有減排效益的政策組合。

研究報告的最重要結論是,中國能夠通過實施一系列已知政策使其CO2排放在2030年左右或之前達峰,且這些政策的實施能夠推動中國實現具有成本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轉型,同時帶來巨大的公眾健康效益。

研究結果顯示,低碳情景下中國CO2排放將於2029年達到峰值,峰值水平約為110億噸CO2;強化低碳情景下中國CO2排放將於2022年達峰,峰值水平約為99億噸CO2。

該項研究把中國碳減排政策按照減排途徑歸為四類,即清潔能源、能效、需求管理及直接減排類政策,並通過情景對比評估了四類政策的減排效果。

課題組分析認為,為有效推動中國的碳排放控制,未來應積極推進全國碳定價機制,目標碳價應不低於60元/噸CO2,並在碳交易中對許可證進行拍賣而非免費發放;繼續提高電力部門的非化石能源裝機目標,同時強化針對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相關標準。

與此同時,積極推進工業部門轉型,加速去重工業化進程;以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的一星綠色建築評價標準作為新建建築的最低標準。按照《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的相關要求,加快削減氫氟碳化物。

課題組稱,在制定相關政策時還應考慮預期政策成果、當地條件及市場狀況。如果政策設計得當,這些政策可相互補充,加速新技術的部署,同時降低成本。而最成功的能源與氣候政策制定往往基於以下9個原則:

保證持續完善,確保政策一致性及執政效果的不斷改善;設定明確目標以促進創新,並由市場決定達成目標的最佳方案;對實際效果進行獎勵,而非對投資進行獎勵,這將為企業甚至全社會尋找最佳方案提供靈活性;政策設計應隨時間進行不斷調整,並配備以有效的政策測量、評估及調整計劃;

以及力爭在新基礎設施設計及建設時期引導投資,而非在基礎設施建成並投運後再對其進行改造或替換;關註制造過程的上遊部門,政策作用對象應覆蓋100%市場;政策盡量廣泛覆蓋各類碳排放源,減少“碳泄漏”,並識別最低成本的減排對象;確保政府的執政部門擁有充足的資金和人力資源,同時擁有執政的充分權限;促進私營部門投資和創新。

課題組表示,合理應用以上原則將推動政策的有效實施,並有助於降低成本、加速創新,為中國帶來社會和經濟效益。

碳定價是減排潛力最大政策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在低碳情景還是強化低碳情景下,碳定價都是減排潛力最大的政策。

課題組介紹,在低碳情景下,若碳價格在2030年達到63元/噸,則該政策在2030年對於CO2e(等同於二氧化碳排放)的減排貢獻為90.65%。在強化低碳情景下,若碳價格在2030年達到252元/噸,則減排貢獻為96.51%。而其它跨行業政策在兩種情景下的減排貢獻均較小。

測算結果顯示,在低碳情景下,汽、柴油消費稅和加快部署CCS的減排貢獻僅為7.73%和1.62%。在強化低碳情景下,取消化石燃料補貼的減排貢獻僅為3.49%。

“需要說明的是,單項政策的減排潛力取決於該政策在情景下的政策力度,而不同情景下對於政策力度的設置是存在顯著差異的。”報告稱,需要特別強調,政策對於減排的有效性同時取決於政策本身的減排效力及相應情景下所設定的政策力度。

電力行業是2013年中國CO2和CO2e排放的第二大排放行業。測算結果顯示,在參考情景下,到2030年,電力行業的CO2和CO2e排放將分別增加至46.93億噸和47.82億噸(EPS模型將直接排放溫室氣體的行業作為排放源)。2030年,煤電仍然是主要電力來源,占屆時總裝機容量(2.5TW)的50%,即約為1.2TW。核電、水電、太陽能發電、風電和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111GW、387GW、299GW、362GW和40GW,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1GW。

在低碳情景下,電力行業CO2e排放將增至41.10億噸,CO2排放在2029年達到峰值,峰值水平41.88億噸。煤炭裝機容量增長顯著低於參考情景水平,在2030年達到1018GW。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增長快於參考情景,2030年達到88GW。此外,到2030年,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117GW、377GW、420GW、329GW及29GW。

在強化低碳情景下,電力行業的CO2排放將於2029年達到峰值,峰值水平41.12億噸,而CO2e排放在2018年達到峰值,峰值水平33.4億噸,並在2030年逐步下降到31.40億噸。煤炭裝機容量在模型運行期內基本維持緩慢增長,從2013年的747GW增至2030年的803GW,裝機容量較參考情景顯著降低,且差額基本由可再生能源電力替代。到2030年,水電、太陽能光伏、光熱、風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380GW、630GW、22GW及630GW。核能裝機容量增至44GW,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到2030年降至22GW。

我國目前正在推進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以擴大碳交易機制對減碳的促進作用。報告稱,從歷史交易記錄來看,試點市場的平均碳價在10-40元/噸之間,顯著低於低碳情景和強化低碳情景下的碳價(分別為53元/噸和252元/噸)。

報告作者認為,政策制定者應註意調度上遊資源,以減少行政成本,並盡可能擴大覆蓋範圍。另外需要考慮的是初期如何分配許可證,建議采用拍賣機制來分配配額。考慮到中國非CO2溫室氣體減排的巨大潛力,政策制定者應分析擴大碳市場以覆蓋這些非CO2氣體的可能性。

按行業分類的減排潛力

工業行業是2013年中國CO2和CO2e排放的最大排放源。報告稱,參考情景下,工業行業CO2排放和CO2e排放分別從2013年的36.46億噸和56.77億噸增加到2030年的42.42億噸和87.96億噸。

低碳情景和強化低碳情景下,工業行業CO2排放均在2020年達到峰值,其峰值水平分別為39.66億噸和37.81億噸。此外,參考情景中的工業行業CO2e排放在2013至2030年間出現快速增長,因此盡管采取了相關工業行業減排政策,到2030年低碳情景和強化低碳情景的工業行業CO2e排放仍未達峰,並分別增長至83.13億噸和69.26億噸。

報告介紹,考慮未來交通出行需求持續提高,各情景下交通行業CO2排放和CO2e排放將保持繼續增長態勢。但與參考情景相比,低碳情景和強化低碳情景下各項交通政策的實施仍帶來了大幅減排。參考情景下交通行業2030年的CO2排放和CO2e排放分別為18.94億噸和20.36億噸;低碳情景下,分別降低至15.37億噸和16.51億噸;強化低碳情景中,分別降低至15.86億噸和17.04億噸。

此外,參考情景中,到2030年,建築行業的CO2排放和CO2e排放將繼續增長,分別達到13.85億噸和14.10億噸。低碳情景下,建築行業的CO2排放和CO2e排放都在2020年達到峰值,分別為12.41億噸和12.44億噸。強化低碳情景下,建築行業的CO2排放和CO2e排放也會在2020年達到峰值,分別為12.83億噸和13.07億噸。與提高機動車燃油經濟性相似,由於存量建築和電器的更新緩慢,2030年之前實施的建築節能標準需要2030年之後許多年才會充分釋放政策減排效果。

報告介紹,到2030年,低碳情景下由於政策的實施帶來的資本設備支出增量為1360億元,運行維護支出增量到2028年達到峰值,峰值水平5400億元,並在2030年降低至5180億元。

“綜合而言,到2030年資本設備和運行維護支出的凈增量達到6540億元,相當於2030年預測GDP的0.48%。”劉強說。

研究顯示,在低碳情景下,2030年的社會效益增量為6.1萬億元,相當於2030年預測GDP的4.5%。在強化低碳情景下,2030年的社會效益增量為8.9萬億元,相當於2030年預測GDP的6.6%。

“可以看出,這些貨幣化的社會效益顯著高於相應情景下的資本設備支出及運行維護支出。”報告說。

不同政策的減排潛力與成本效益。資料來源:《中國氣候與能源政策方案》

工業行業是2013年中國CO2和CO2e排放的最大排放源。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631

銳奇股份澄清存在退市風險傳聞 稱尚未收到證監會最終調查結論

銳奇股份29日公告稱,近日有部分媒體和網絡發布了關於公司存在退市風險的傳聞。由於上述傳聞,銳奇股份連續接到一些投資者的電話咨詢。截止本公告日,公司尚未收到中國證監會的最終調查結論,如果收到相關文件,公司將及時予以披露。在相關調查結論未出來之前,公司根據相關規定,每月至少披露一次《關於公司股票存在被暫停上市風險的提示性公告》。

公告透露了公司被立案調查的原因,2015年6月23日,公司披露了《關於2015年半年度利潤分配預案的預披露公告》。2015年8月24日,公司第三屆董事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該項利潤分配預案。2015年9月11日,公司2015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否決了該項利潤分配預案。2015年11月24日,公司因上述事項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

公告並稱,如果公司此次受到了中國證監會的行政處罰,且在行政處罰決定書中被認定構成重大違法行為,公司才可能出現暫停上市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25

未來,用戶究竟是誰的奶酪?這里有6個結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19/159306.shtml

未來,用戶究竟是誰的奶酪?這里有6個結論
饅頭商學院 饅頭商學院

未來,用戶究竟是誰的奶酪?這里有6個結論

流量越來越貴,獲取用戶應該有性價比更高的方式,那就是....

本文為饅頭商學院2016開學大課劉佳寧現場分享,由饅頭商學院(微信ID:mantousxy)授權i黑馬發布。

互聯網的新模式和舊模式

從12年開始到15年這一個階段的互聯網模式,主要就是4步。

舊模式

第一步,花錢買流量。

第二步,做補貼,促進交易。

第三步,大額融資,看誰的補貼更狠,或者誰融資速度更快,布局做得更大,然後合並。目的是,市場出清。

第四步,壟斷出現了。剛才提到的所謂市場出清指的是漲價,公司可以實現盈利了。

到了現在,很多巨無霸公司,或者是其他的平臺企業,比如滴滴,走的都是類似的模式和歷程。然而,今天,之前的模式沒辦法複制了。為什麽?因為在第一步買流量被卡死了,流量現在價值可能比13年初漲了十到二十倍。

新模式

於是,一個新模式產生了。新的模式里內容非常重要。

第一步,要明確一個價值觀。

第二步,去聚粉,而且可以在一個很大的社交平臺做這件事情,大的社交平臺已經把所有人聚集起來,我們只要把內容發布在上面就能吸引一批粉絲。

第三步,有了粉絲,我們的價值觀就可以驅動交易。

第四步,做獨立APP,跨越用戶數的瓶頸。到最後第五步終點發展到哪兒?我也不知道。

我們來對比一下新模式和舊模式。

舊模式,高資本消耗,市場出清後才能盈利,規模大,現象級。

新模式,用戶獲得成本低,盈利快,小而美。新舊模式其實沒有什麽褒義和貶義,只不過是以時間的跨度來區分的。

我們對新模式里面做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定義,一個叫流量二次分發,一個叫IP分散化。

流量的二次分發

什麽是流量的二次分發?

主流平臺把用戶聚集起來,用戶找到了自己對應的價值觀,跟著價值觀的頭部內容開始向其他應用流動,並且這種流動可以形成商業變現。這種流動的狀態叫做流量二次分發。

在這種流量二次分發里面大平臺和新的應用以及內容,實際是一個互補關系,並不是誰替代誰的問題,大平臺實現用戶全覆蓋,新的應用來實現用戶的深度交流以及交易。

為什麽大平臺在邏輯和用戶覆蓋上有非常大的作用?先看數據,這個數據基本體現了微信已經把中國所有移動互聯網用戶都覆蓋了,微博覆蓋了40%。微博比較厲害的一點是把中國大部分的90後覆蓋了。微信是覆蓋了幾乎全部用戶,微博是覆蓋一個特定人群,這個人群未來消費潛力很大,這是中國最大的兩個平臺。

這時候有一個問題,大概在12年之前甚至13年初,如果大家做一個APP去獲取用戶,會發現當時的用戶遍布全國,不知道在哪。所以我要不停地通過各種渠道到達用戶,洗流量,把用戶過濾下來,這就是當年的情況。現在不用了,為什麽?中國所有網民都在微信、微博這兩個社交平臺,不用任何渠道去找,找這兩個渠道就可以了,所有人都在上面。唯一要做得事情就是在這兩個平臺上面怎麽找到你想圈的用戶。

我們在大平臺聚集粉絲會發現幾個問題,大平臺的缺陷集中在變現、實時交互和深度交流三個方面。

關於微博,它沒能為頭部內容建立變現手段。同時,它也沒能為頭部內容與自己粉絲的交互提供更先進的手段。我發一個微博,過兩小時兩萬人回複,我怎麽跟大家交流?怎麽篩選出來自己想交流的內容,根本沒有辦法。

關於微信,公眾號本身就是沒有交互,微信對於自己本身公眾號定義就是單項傳播的東西。微信群還有500人的限制,我見過做頭部內容的企業,最多的時候管理過兩千多個群,成本太高,後來覺得不行就解散了。

我作為一個頭部內容,我在微信微博把粉絲圈到幾百萬量級,接下來我要幹一件事情,但是微信和微博做不了,所以只能帶著粉絲去別的地方。比如,我想和粉絲做一個深入交流,例如直播,很多粉絲就到了另一個APP里了。

這種流動沒有成本,沒有費用。一般來說,一批用戶從一個APP到另外一個APP,這里面的轉移成本是很大的。然而,我剛才說到的頭部內容帶著粉絲轉移是沒有成本的。這就跟上一輪的互聯網創業有一個本質區別,用戶的流動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去做。

流量二次分發的顯著特征

流量二次分發有兩個顯著特征,頭部內容選擇平臺外的新應用,最關註的是該應用是否對其需求能夠完善、高效、有經濟效益的滿足,而不再考慮該應用是否有足夠多的用戶。同時,被選擇的應用或者方法等新路徑的用戶獲取成本會較低,理論上顯著低於過去兩年的遊戲、O2O、電商等應用。

我們剛才提到被選擇的應用獲取用戶成本非常低,頭部內容自帶粉過來,所以獲取成本非常低,大家看看現在映客數據或者羅輯思維數據,這種跑在前面的數據他們獲取用戶成本都非常低。

羅輯思維的公眾號訂閱超過800萬,為內容付費的用戶超過300萬,為商品購買付費的超過100萬。他的公眾號到商品購買即所謂的電商業務,賣出去兩個億,他有為電商買什麽量嗎?從老羅做微信公眾號就沒有買過一分錢的量,所以這個公司利潤率也很高,因為沒有買量,所以他靠700萬的粉絲實現了300萬的內容付費和100萬的商品購買,轉化率也是在50%左右,所以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公司他們數據起來之後,我們發現基本都是這個轉化率。

羅輯思維接下來自己開發APP,得到這個APP今年5月份正式有比較象樣的內容出來。6月份得到上面的用戶已經突破100萬,8月突破200萬,現在馬上就突破300萬。沒有買過一個用戶,一個APP做到接近300萬用戶,而且得到這個APP今年銷售收入不會低於五千萬。它的量從哪兒來的?就是從羅輯思維公眾號導過來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流量的作用。但是為什麽會導到得到?在微信和微博上聚粉是有上限的,做到上限就要做自己APP。

垂直類品牌或者單獨工具類的應用面臨挑戰

為什麽呢?

用戶不再跟著平臺走,是跟著頭部內容走。

高曉松,他從優酷到愛奇藝,我們發現90%以上用戶根本不在乎高曉松到底在哪個平臺,他們所有觀點都是一個,只要高曉松還在做這個節目,不在乎他在哪兒。

頭部內容和工具應用肯定有機會。為什麽這樣說?

第一,頭部內容對用戶影響力非常大,經濟潛力非常巨大。

第二,功能完善,使用高效並有轉變經濟效益的能力工具類應用可以吸引頭部內容的參與,進而帶動用戶流量低成本流入。

第三,用戶流量的流動成本降低。

IP 分散化

從13年下半年開始IP成為一個席卷整個泛娛樂業的話題,成為遊戲標配。主流電視劇超過半數以上跟IP相關。也成為娛樂公司提升自己估值的方法。

IP是什麽?是否降低了用戶的獲取成本?

為什麽IP變得如此重要?就像我們說的頭部內容獲取成本比較低,而流量卻貴的嚇人。比如遊戲行業,13年初,遊戲公司買一個活躍用戶是兩到三塊錢,今年我聽見過的一個最誇張的數字是一百塊錢買一個活躍用戶,所以流量太貴了。

所以大家開始找IP,IP獲取用戶成本比較低。但是IP也會漲價,因為大家都在搶內容,內容就會漲價,早晚有一天IP帶來用戶的成本會和現在線上的營銷成本一樣,IP還有意義嗎?視頻網站是不是這個狀態?越來越買不起,發現IP給自己帶來用戶的成本也在上升,所以靠買這事兒可能是不合適的。

IP有什麽特征?對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哪些改變?

除了渠道還有什麽很重要?IP帶來的用戶是天然精準的,其他所有互聯網渠道碎片化太嚴重,碎片化嚴重帶來整個營銷策略複雜,最後都要靠廣告賺錢,廣告要講精準,特別數字時代,市面上百分之八九十的數字營銷都是假的。而IP帶來的用戶非常精準,這種營銷渠道變化也會讓IP價值不斷的提升。

信息過濾的權利讓渡,以前我們信息過濾靠媒體,現在實際靠自己的圈子過濾信息,我們圈子靠什麽?一定靠某些內容。所以我們信息過濾是靠圈子,這個圈子靠內容聚集,所以信息過濾的權利相當於給IP有了信息過濾的權利,IP的價值就更大了。

我來給IP下一個最簡單的定義。IP一定要有價值觀,除此之外,IP在內容形式上的每一次開發,它的IP都要向前演進,而不是越走越低。

比如把小說改編成電影。大家發現這個電影是小說的一個延續,世界觀可能更大,概念更大,價值觀再往前發展,人物也在發展,故事情節也在發展,這是小說到電影。電影到遊戲會打開更大的想象力。

我們來看下《美國隊長》,美國隊長整個IP的內涵是美國社會的一個價值觀和文化的認同,而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動漫任務。

美國隊長第一次出現就在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時候美國沒有參戰,為什麽有這個東西?因為它寄托了美國人希望參與二戰拯救世界的情懷,後面珍珠港事件發生,美國隊長帶著全美國人民反法西斯,美國隊長在那個階段形象特別代表美國精神。

但是戰爭一結束美國隊長這個形象不知道往哪兒走,開始慢慢淡出漫畫界。六十年代回到人們視線,為什麽呢?因為他面對的不是一個善惡分明的世界,愛國主義被重新賦予不一樣的精神,再到今天大家想象美國隊長幹什麽?在反恐,在反對惡勢力,就是恐怖主義。

到了2016年大家會發現隨著中東變化,民眾對恐怖主義的認知開始出現變化,變得不是特別清晰,到底美國打利比亞是對還是不對?於是我們發現下一個漫畫美國隊長是九頭蛇的臥底。突然間,這個世界的善與惡在美國隊長人身上開始變得模糊。我們可以發現美國隊長IP發展跟隨著美國社會,跟隨人們主流心里面的看法。這才是真正的價值觀,真正的IP。

互聯網為什麽會出現IP分散化的局面?

我們的90後或者00後,他們成長環境不錯,這批朝氣蓬勃的人遇到了很嚴峻的現實。今天在互聯網創業這個領域,很多都是創二代,要麽某個圈子某個系,要麽阿里,騰訊系有這種關系網才有機會。互聯網都已經這樣了,大家想想這個社會其他圈子,階層不流動,經濟不增長,大家能幹嗎?大家其實跟美國和日本一樣,開始關註自己的生活,價值觀開始形成多元化,關註社會沒有用,我就只能關註自己。

同時,我們的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從供給端來看,過去電視、廣播一點對多面,現在所有信息分散在各個app里。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興起,看到的信息都是關註的人所傳播的。微信體系更封閉,群都是小圈子,公眾號也沒有任何中心化的流量入口,甚至對公眾號的訂閱、推送都采取了各種限制。

從需求端來看,消費的不是產品而是背後的情懷。

我們對信息的選擇是圈層化。大家獲取信息都是通過朋友圈,自己微博好友。這里面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圈子內部是高度認同的,圈子與圈子之間是隔離感非常強,甚至排斥。大家如果有時間研究一下微博上面的90後圈子文化會發現,他們比較介意跟自己不太相關的人進入自己圈子里面去,而且非常排斥。

用戶活在了網上。為什麽這樣說?我們統計到15年安卓端用戶花在手機的時間是三個小時,IOS每天花的更長一些,代表什麽含義?代表用戶每天醒著的時候有六分之一時間都在上網,這個時候我們還能叫用互聯網嗎?我們應該說活在互聯網上。

未來用戶是誰的奶酪?這里有6個結論

第一,大平臺有顯而易見的價值——大幅提高了產業鏈上下遊定位的時間效率和資金效率,大平臺的總體流量在這個過程里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第二,頭部內容的定義可以降低,量級有限的粉絲已經可以形成較大的商業價值,因為因內容而聚集的用戶天然的精準,有認同感,有長期、多次、深度挖掘商業變現價值的空間。

第三,頭部內容的範圍將非常廣泛,從現在的脫口秀、時尚達人、電競主播、文藝類網紅、作家等繼續擴散,包擴體育、教育、軍事等等各方向,表現形式也會從目前以人為主之外,發展出更多形式。  

第四,傳統的廣泛渠道的流量價值可能會是受到挑戰,新一代的工具應用選擇使用頭部內容流量替代廣泛渠道的流量。

第五,會有一批小而美的公司出現,內容是分散化的價值觀、工具是專註精品化

第六,大平臺會也會參與這一輪頭部內容與工具應用的競爭,與以往不同,大平臺會采取拆分出來團隊單獨運營的模式。

如果創業,請一定記住六個字,內容、交易、交互。在設計所有商業模式的時候,你在做產品內容的時候,能把這三個詞在同一時間實現,而且都實現的非常好,你做得產品就一定能成功。

流量 壟斷 模式 流量分發 品牌傳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5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