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舊相一輯 (2)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黃大仙,我愛煞這種色彩誇張的舊相, 濃濃的彩色, 彷彿沾滿了人情味











挑著竹籮賣橙的小販,此處是香港仔巴士總站











1966年的佐敦道碼頭,我對佐敦道碼頭最深的記憶是它密麻麻的熟食檔













七十年代的馬料水,我曾在這個海灣扒過艇仔, 遇上狂風暴雨, 差點送了小命











1965年的灣仔海旁,我非常喜歡渡輪船尾的露天區,在那些日子裡,即使炎炎夏日,我仍喜歡坐在那裡享受海風










1948年的中環海濱, 照片上的建築物,除了左邊的高等法院外, 都已拆卸怠盡 











1961年的筲箕灣, 那時候筲箕灣仍是個漁港, 高樓大厦不多, 盡眼處仍是層巒疊嶂的山峯











1961年的柴灣,只見木屋星羅棋滿佈, 僅盡處遙見有幾幢公屋而己











1958年從灣仔碼頭回望灣仔海旁











嘩!第一代的噴射船(又名飛翼船/水翼船),當時是很潮的交通工具











巴士電車互雙輝映,,我相信這里是高士威道











1962年的金鐘道近軍器廠街處, 其時金鐘道是軍營區, 頗有點肅殺的况味.  留意左邊那輛van 仔, 是否很可愛?










1955年的旺角彌敦道亞皆老街 , 相中有很多老朋友, 如 百老匯戲院 (已拆卸和改建爲匯豐銀行),戲院隔離是四五陸百貨公司, 戲院對面則有皇上皇雪糕和單眼佬涼茶















鬼叫你窮呀,,頂硬上










1968年的上環大笪地










1971年銅鑼灣避風塘夜市.  1883年港英政府在銅鑼灣進行填海工程(由現時的銅鑼灣道填至現時的高士威道),高士威道對出的海灣被修建成香港第一個避風塘。1950年,該避風塘被填平,原址興建維多利亞公園,舊堤即現時的維園道,而避風塘亦遷至現址,即維園道對出。 在七十年代,在銅鑼灣避風塘內有不少提供飲食及娛樂的船艇,提供具特色的避風塘美食,例如避風塘炒蟹












1956年的九龍城












那個時候的小朋友很容易滿足 , 自得其樂, 用塊木板做波枱, 已經可以玩上整個下午 .  你若問我,我肯定他們的心靈比今天的小朋友富足












這種韆鞦是我的至愛,童年時經常往維多利亞公園玩,問題是細路多韆鞦少,所以往往要排很長一段時間才可以玩










玩滑梯都要排長龍,那時候甚麽都短缺,有得玩已經很幸福, 那計較得那麼多















1979年年的順利村,我相信現時應該沒有這末長的滑梯罷,長滑梯的好處是滑下來的時間長, 讓人倍感刺激,壞處是梯面由鐵或鋁舖成,炎夏時梯面被曬得滾熱,一不小心屁股便會被燙傷















這張照片讓我想起小學時跟大哥去西環村玩燈籠的往事 1












這張照片讓我想起小學時跟大哥去西環邨玩燈籠的往事 2












打波子是那年代所有小男孩的必玩遊戲, 多年來我練就一身打波子的武功, 也羸了很多波子, 最後卻發覺得物無所用, 把羸來的波子全數贈人, 感覺蠻輕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181

舊相一輯 (1)



已有好一大段時間沒有貼舊照片了,其實我從來沒有停止過搜尋和收集舊相,只是我前幾年貼了大量舊相, 而坊間一般的舊相?論在攝影的地方角度和題材, 我都已貼得七七八八 ,無甚新意,但最近從不同渠道蒐到一批頗有情味的舊相,幾番思量行決定公諸同好,不為別的,只希望你可以與我一起細味相片裏面相對簡樸而純淨的世界. 


一相一世界,攝影師按下快門那一刻,把當時的人和景物都留在菲林上面,殊不知, 他們所拍下的每張照片,實際上都在訴說着一個故事.  今天, 看着照片里的人物,建築物,以致物貎,風情,再結合當時的社會歷史和背景,不正活脫脫的構成一個個故事? 只要你願意細細咀嚼,相信你可以聽到相中人娓娓道出他們的故事,這,也是我為什麼對老照片如此著迷的原因.


我們不能停止時間的流逝,也留不住曾經的人 ,  但有些東西卻是永恒的,就像戀上一些人和事的感覺, 而這些感覺會在不經意的時候來襲, 譬如聽一首舊歌, 看一齣舊電影, 又或者甚麼也沒有, 思絮轉瞬間, 那人, 那事竟歷歷在目前,,,













五十年代的德輔道中,右邊是中環郵政總局(1977年被拆卸),左邊是第二代怡和大廈(1955年被拆卸)











1958年皇后大道中從中環市場往東望, 可見鑽石酒家











1958年的卑利街與威靈頓街交界處,我很喜歡這種䁔烘烘的街頭風貌 (竹籮小販,揹著弟弟的小女孩)















六十年代荷李活道從文武廟附近向西望, 可見「仁和飯店」和「梁津煥壽衣」











1962年的鋼綫灣, 可見牛奶公司的設施.  鋼綫灣位於香港南區沙灣之東南方及瀑布灣之西北方。現時已填海並建成數碼港。  鋼綫灣的舊稱為大河灣或大口灣,但現時沙灣一帶指的是大口環, 即 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和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的所在地











六十年代的彌敦道及柯士甸道交界處, 後面的軍營已改建為九龍公園














1965年上海街火警,街上滿佈消防車, 左後方可見位於上海街419号的神燈海鮮酒家













六,七十年代外國時裝不是人人可以負擔得來,國產時裝是個不錯的另類選












絕對原汁原味大牌檔風貌, 後面是七層徙置區











七十年代的石塘咀晉成街(即加倫台的下方),現已改建爲石塘咀市政大廈















七十年代的石塘咀晉成街1至6號 舊樓,現在當然已折卸











四十年代初矗立在砵甸乍街與德輔道中南邊交界處的三層高拱門樓,上世紀新廈時曾與東鄰的域多利酒店並立,戰前甚爲著名的余日記鍾錶行曾在此營業, 相片右邊可以看到今日仍健在的德榮大押











六十年代位於輔道中的裕華國貨公司











五十年代位於德輔道中的裕華百貨公司,不看舊相還不知道, 原來裕華國貨曾在中環落腳.  裕華百貨公司在六十年代易名為裕華國貨公司















木屐檔, 不要以爲以前只有豬肉佬(現在叫豬肉切割員)才穿木屐, 那年頭老人家, 小孩子都穿木屐, 以其夠耐用, 鞋底永遠不怕蝕(真正的"永冇蝕底"), 屐面的膠爛了, 隨手換一塊既省時又慳錢, 而今, 連豬肉佬也不穿木屐了














五十年代中環德忌笠街, 右邊可見到華芳映相,上世紀中環土丹利街, 威靈頓街一帶很多映相舖, 因為西人喜歡就近拍照, 然後將照片寄回家,全盛時期中環有超逾廿間映相舖,有些甚至是由洋人開設經營, 他們閒來四出拍照, 此所以中環"自古"便有不少舊照片流傳下來











銅纙灣夜景,圖為1975年的軒尼詩道, 那年我剛中學畢業, 正在大坑新法書院唸預科, 偶爾放學比較晚, 我喜歡就地在銅纙灣吃晚飯, 逛逛大丸, 再去京華看場電影才回家















六,七十年代從水坑口街口往西望向皇后大道西










相對於二十年代同樣位置的照片(從水坑口街口往西望向皇后大道西), 可見變化不少.  留意圖片右邊正在巡行著的喪殯儀仗隊, 以儀仗隊送殯是當年流行的喪禮儀式















1905年港府限令水坑口所有妓院遷往石塘咀,以1906年2月為限期, 自此即開展長達近三十年的塘西風月











七十年代賣衣服、水果的小販在"走鬼', 今天推木頭車的小販被趕盡怠絶, 已久?聞"走鬼'之聲了










四,五十年代的海傍, 我估計此處應是告士打道, 左後方可見 Tokyo Hotel











約1880年位於中環海傍(今日的干諾道中)的中環大會堂,留意當年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於1874年由日本傳入的人力車















「墨七」係乜 東東?相信年青網友會一頭霧水, "墨七〞一般是指夜間入屋行竊的小偷, 亦有以墨七一詞來形容扒手












五十年代的本地雜聞 (1) , 今天讀來仍覺趣味盎然; 其時禾花雀一打取價七,八元,可謂甚爲昂貴,然而今天即使不惜腰間錢, 也無處尋味吃了; 街燈下檢得龍虱(和味龍)與桂花蟬,你夠膽吃嗎? 高陞戲院散場後戲迷們仍不願散去, 希望可一睹大老倌的風采, 其瘋狂程度無異於今日的追星族















五十年代的本地雜聞(2).  現在的人怕痴肥,從前的人卻憂慮食不飽,營養不夠,體重過輕,是故磅人機"報大數"仍讓人那麼高興; 以前『X元X味』的叫法頗流行, 以至某些色情場所亦以此口號招倈顧客; 『原子』當時是甚為時髦的叫法,故此有原子筆, 原子襪的出現, 其情况一如今日?沾邊的產品都一律冠以『納米』類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1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