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雖然與業界多日來張濤將退休的傳聞略有差別,但這樣的變動並無實質不同,不過是一種“溫和的退休”而已。

文/旁觀者

合並的公司中,終於有一家揭開了溫情脈脈的面紗,露出商業世界殘酷內里。在美團點評宣布合並剛剛一個月時間,宣布了公司的人事調整,從雙方聯席 CEO制變更為張濤出任董事長,王興出任CEO。

雖然與業界多日來張濤將退休的傳聞略有差別,但這樣的變動並無實質不同,不過是一種“溫和的退休”而已。

時間總把一些往事搞得啼笑皆非。有一些近在咫尺的機會,錯過了就無可挽回。

早在2013年,百度在團購網站里一家一家談,據說當時想以20億美金為代價,全資收購大眾點評。那時候張濤團隊認為自己還年輕,他們還夢想著成為BAT之外的網絡世界第四極。百度只好退而求其次,收購了糯米。張濤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時至今日,不但第四極格局未出現,自己竟未最終留下來在戰場廝殺。

第四極這個機會在當時看時似乎是存在的。張濤認為,BAT三家當中,百度聯結了人和信息,騰訊聯結人和人,阿里聯結人和商品,而大眾點評靠著過去十年的商戶資源和數據積累,是最有機會完成人和服務的聯結的。這就是有想象空間的第四極。

這家堅持十年、以慢著稱的公司,曾經前景看起來閃閃發光。也曾無限接近過上市。2008年,張濤接受采訪時提到公司將在2008年實現盈利,並在三年後完成上市目標。當時,公司內部、外部都默認2011年大眾點評將完成上市。

風雲突變的是,2010年團購概念興起,移動互聯網也逐漸成風氣。大眾點評的決策層希望能夠在形式下將新的商業模式引入公司,並期待以此市值能夠翻番。

這在之後看,成了公司最大的敗筆。團購是中國商業世界第一次見識資本瘋狂地時候,在資本的支持下,“千團大戰”席卷而來,大眾點評並不適應這種市場節奏,所以從2011年的4月到2012年的8月,大眾點評一億美元的融資沒能奪得團購第一的位置,2012年8月的6000萬美元融資也沒有撐太久,到2014年2月時引入騰訊的戰略融資。

接受騰訊入股時,張濤還是抱著朦朦朧朧的希望的他當時說:我最害怕別人以為我賣掉了公司。他仍然以為十年間的商戶資料和用戶點評,是對抗巨頭的終極武器。點評據此能有獨立上市的機會。

現在看起來當時幾乎是大眾點評最好的時候,他有著“中國O2O龍頭”的光環。2014年6月,爆出消息大眾點評正與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誌銀行在內的投行籌備在美IPO事宜,融資額在5億美元至10億美元之間。這次IPO最後無疾而終,因為海外資本市場並不買O2O的賬,能讓海外資本市場看懂的美國版大眾點評Yelp和團購鼻祖Groupon資本市場表現慘淡。

此次上市失敗,對大眾點評上是個沈重的點擊。而且第四極的夢想已經化為泡影。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連接人和服務,突然成了BAT的共同目標。百度要做直達號,騰訊要做公眾號,服務號,阿里也從實物跨進到服務。BAT所擁有的資源和財力,是點評無法企及的。

就是在這個時間前後,華興的包凡開始鼓動王興和張濤二人坐下來談談。雙方也有過數次深聊,但奈何時機不對,美團當時在資本市場正呼風喚雨。點評沒法,開始漫長的拆公司VIE架構,準備國內戰略新興版上市。

2015年中,資本市場轉冷,在融資和準備上市的美團和點評都受到沖擊,而百度和阿里巴巴則通過糯米和口碑,更直接的將資源投放到這一領域。在各種外力作用下,美團和點評以5:5的換股方式完成了合並。

在簽署合約那一天,這其實已經是預設好的結局。

賣掉公司,有機會成就更巨大的夢想,對企業家而言是更理性的選擇。只是張濤和點評,苦熬十年,讓人唏噓。

10309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