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劣幣真能驅逐良幣嗎?


2011-9-26  TCW


Q:現在的書都粗製濫造,值得買的好書越來越少,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有何方法解決? A:「劣幣驅逐良幣」是個迷思,它是價格管制下才會出現的結果。

「劣幣驅逐良幣」是這樣說的:在一個經濟體內有金幣與銀幣兩種貨幣,二者兌換比率為一比一(一金幣可兌換一 銀幣)。消費者買東西,可用金幣或銀幣交易,例如一塊饅頭可以標價一金幣,也可標價一銀幣。

隨著時間經過,銀幣逐漸磨損,金幣仍完好如初,這時人們會把被磨損的銀幣換出去,以換回仍完好的金幣,反之 金幣則沒有人願意換出,因此市面上流通的銀幣越來越多,金幣越來越少,這就是「劣幣」(銀幣)驅逐「良幣」(金幣)了。

然而這種說法卻忽略了:金幣與銀幣的兌換比率是可以自由調整的。如果銀幣逐漸磨損,人們必須拿出更多銀幣,才能換到同樣數量的金幣。換句話說,銀幣必須「降價」。假設市場最後形成的兌換比率是一金幣兌換兩銀幣,這時市面上劣幣(銀幣)、良幣(金幣)仍可同時並存,一塊饅頭可以標價一金幣,也可以標價兩銀幣。人們仍可使用這兩種貨幣交易,誰也不會驅逐誰。

然而,在一金幣兌兩銀幣的自由兌換比率下,政府認為金幣價值太高(或銀幣價值太低),於是命令一金幣只能兌 換一銀幣,也就是用人為方式壓低金幣價格(或拉高銀幣價格)。

本來一金幣可換兩銀幣,現在政府卻強迫規定一金幣只能兌換一銀幣,結果就是人們會把手上所有銀幣全拿來換成 金幣,因為現在銀幣可比以前換到更多金幣。反之,人們手上的金幣都不願拿出來換,因為金幣比以前換到的銀幣 少。被政府人為抬高價值的劣幣(銀幣),就這樣驅逐了被政府人為壓低價值的良幣(金幣)。

因此,「劣幣驅逐良幣」,不過是價格管制下,產品「過剩」(surplus)的現象而已。這個現象套用到其他場合一 樣適用:例如,品質較好的進口車,被政府強迫必須和品質較差的國產車賣同一價格,結果就是市面上國產車充斥、進口車絕跡。政府統一規定房價,結果就是消費者買到的都是「劣房」,「良房」因此消失。

若價格可自由調整,它會調整到足以反映產品品質的差異,就如劣幣、劣車或劣房的價格,也會調整到足以反映它 們和良幣、良車、良房的品質差異,這時市面上劣幣與良幣會同時並存。

然而當政府管制價格,也就是爛貨與好貨被強制用同一價格出售時,市面上的好貨就消失,剩下的就是爛貨,爛貨 就把好貨給「驅逐」了。

因此,除非書籍市場被政府管制價格,否則不可能全是爛書。一套定價新台幣好幾千元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照樣 有消費者願意買,只要價格可以自由調整,「爛書」照樣會和「好書」共存的。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94

政府真能創造就業機會?

2011-10-03  TCW




Q:經濟不景氣,連美國政府都在 創造就業機會,台灣該怎麼做才好?

A:政府不能「創造」就業機會,它只能「移轉」就業機會而已。

我們的世界並非要什麼有什麼的安樂鄉,任何有價值的財貨,包括勞力或資本等生產要素,都是稀缺的。想運用這些生產要素的人,面臨的問題是:這些稀缺的生產 要素有各式用途,用在此處就不能用在彼處,我該把這些稀缺的生產要素,配置在何種用途?

例如,企業主張三若將勞力及資本用來生產奶油,就不能同時用來生產大炮。什麼因素使張三決定把勞力和資本用來生產奶油,而不是大炮呢?答案是看何種用途最 能讓人們願意掏腰包,也就是最能滿足人們的欲望。如果人們願意花錢買奶油而不是買大炮,張三就會用勞力和資本生產奶油出來。

但是,如果政府基於「創造就業」,運用這些稀缺的勞力和資本興辦一些事業,情況就不同。因為政府不是在考慮如何滿足市場需要,它興辦的是那些民間企業家覺 得無利可圖的事業。因為如果民間企業家覺得有利,他們早就立刻把那稀缺的勞力和資本配置在這些用途上了。

因此,政府為「創造就業」而興辦的事業,本質上就是那些不能滿足人們當下最迫切需要的事業,換句話說,就是那些人們不願意掏腰包、也幾乎注定就是要虧錢的 事業。

然而,政府興辦這些事業,資金必須從課稅或舉債而來。課稅就減少納稅人的消費與投資能力,舉債則是減少可以借給民間事業的資金。政府不可能「無中生有」, 它花的錢越多,民間花的錢就越少。這些政府興辦的公共事業,不是靠魔法棒憑空變出來的,它們是以消耗民間資金為代價的。

資金既然被政府挪去興辦公共事業,那麼民間可以創辦的事業就消失了。每出現一個政府興辦的事業,就有一個相對的民間事業被放棄。因此,政府興辦公共事業所 創造的就業機會,其實只是奪走民間事業的就業機會,它根本沒有創造任何東西。

而且這些公共事業,本質上並不能滿足一般人最迫切的需要,而原本能滿足人們需要的民間事業,卻因為稀缺的勞力與資本被政府挪走而消失了。政府把這些稀缺的 生產手段,運用在一些不符人們需要而虧錢的用途,就是一種浪費。

許多人眼裡只看到政府在公共事業裡「創造」的就業機會,卻看不到政府因此「摧毀」了民間事業的就業機會,更看不到政府「摧毀」了許多原本更能滿足人們需要 的產品服務,因為這些就業機會與產品服務,永遠沒機會出現。就如十九世紀法國經濟學家巴斯提亞(Claude Frédéric Bastiat)所說,任何政策不應只注意「看得見」的後果,也要考慮它「看不見」的後果,這正是對政府「創造就業」說法的最佳註解。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4

政府真能創造就業機會?

2011-10-03  TCW




Q:經濟不景氣,連美國政府都在 創造就業機會,台灣該怎麼做才好?

A:政府不能「創造」就業機會,它只能「移轉」就業機會而已。

我們的世界並非要什麼有什麼的安樂鄉,任何有價值的財貨,包括勞力或資本等生產要素,都是稀缺的。想運用這些生產要素的人,面臨的問題是:這些稀缺的生產 要素有各式用途,用在此處就不能用在彼處,我該把這些稀缺的生產要素,配置在何種用途?

例如,企業主張三若將勞力及資本用來生產奶油,就不能同時用來生產大炮。什麼因素使張三決定把勞力和資本用來生產奶油,而不是大炮呢?答案是看何種用途最 能讓人們願意掏腰包,也就是最能滿足人們的欲望。如果人們願意花錢買奶油而不是買大炮,張三就會用勞力和資本生產奶油出來。

但是,如果政府基於「創造就業」,運用這些稀缺的勞力和資本興辦一些事業,情況就不同。因為政府不是在考慮如何滿足市場需要,它興辦的是那些民間企業家覺 得無利可圖的事業。因為如果民間企業家覺得有利,他們早就立刻把那稀缺的勞力和資本配置在這些用途上了。

因此,政府為「創造就業」而興辦的事業,本質上就是那些不能滿足人們當下最迫切需要的事業,換句話說,就是那些人們不願意掏腰包、也幾乎注定就是要虧錢的 事業。

然而,政府興辦這些事業,資金必須從課稅或舉債而來。課稅就減少納稅人的消費與投資能力,舉債則是減少可以借給民間事業的資金。政府不可能「無中生有」, 它花的錢越多,民間花的錢就越少。這些政府興辦的公共事業,不是靠魔法棒憑空變出來的,它們是以消耗民間資金為代價的。

資金既然被政府挪去興辦公共事業,那麼民間可以創辦的事業就消失了。每出現一個政府興辦的事業,就有一個相對的民間事業被放棄。因此,政府興辦公共事業所 創造的就業機會,其實只是奪走民間事業的就業機會,它根本沒有創造任何東西。

而且這些公共事業,本質上並不能滿足一般人最迫切的需要,而原本能滿足人們需要的民間事業,卻因為稀缺的勞力與資本被政府挪走而消失了。政府把這些稀缺的 生產手段,運用在一些不符人們需要而虧錢的用途,就是一種浪費。

許多人眼裡只看到政府在公共事業裡「創造」的就業機會,卻看不到政府因此「摧毀」了民間事業的就業機會,更看不到政府「摧毀」了許多原本更能滿足人們需要 的產品服務,因為這些就業機會與產品服務,永遠沒機會出現。就如十九世紀法國經濟學家巴斯提亞(Claude Frédéric Bastiat)所說,任何政策不應只注意「看得見」的後果,也要考慮它「看不見」的後果,這正是對政府「創造就業」說法的最佳註解。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E-mail:[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5

普京真能“做掉”美元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298

在美國考慮就烏克蘭問題制裁俄羅斯以後,俄羅斯方面也放出狠話,表示如果真的制裁,將會“做掉”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然而,俄羅斯的威脅不單有點空洞,甚至有點無力。 俄羅斯持有美債並非是希望美國的表現。這是在特定環境下的不得已而為之,持有美債的行為部分反映了俄羅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 第一,俄羅斯的大部分出口都是通過美元完成的。(如果俄羅斯選擇繞開美元進行國際貿易,或收到美元後馬上賣出,都會增加貿易成本,甚至使一些貿易無法進行)。 第二,俄羅斯采用的匯率機制中,美元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俄羅斯管理其貨幣匯率的籃子里,美元占了55%,剩下的45%是歐元。(這起碼意味著,如果俄羅斯外匯儲備中沒有美元資產,是難以通過拋售美元來穩定盧布匯率的。) 第三,截止今年一月末,俄羅斯已經是世界第四大外匯儲備國(落後於中國、日本和沙特),剔除黃金,俄羅斯的外匯儲備接近4860億美元。在一年前,約一半的外匯儲備是美元,即約2250億美元。鑒於別的債券市場的相對規模,俄羅斯撤離美國國債市場的行動(我們認為俄羅斯大部分的美元儲備投資於美國國債),對美國國債市場的破壞性是有限的,但其重新進入其它任何市場都可能帶來巨大的破壞性。 只能說,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是建基於俄羅斯自身體制對美元的依賴,不是普京說要“做掉”美元就能做掉的。如果普京真的希望擺脫美元,其就必須進行深層地金融體系改革,這並非簡單的任務,而且也不是一撅而就的事情,就算拉攏中國,可能也需要長遠的謀劃。 這意味著,稍有金融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俄羅斯對美國制裁的威脅的確是不靠譜的。 另一方面,俄羅斯方面還威脅要對美國債權人“選擇性”違約。雖然這毫無疑問將沖擊美國銀行業,但看起來美國銀行業對俄羅斯的敞口不到200億美元,這意味著對美國的潛在沖擊是非常有限的,然而,違約可能會損害俄羅斯自己的信譽,結果是未來自己必須承擔更高風險溢價的外部貸款。 雖然俄羅斯對美國的威脅的確有點無力,但就算美國真的單方面針對俄羅斯實施制裁,效果也應該是非常有限的(鑒於歐俄之間經濟關系密切,歐盟不大可能參與對俄羅斯的制裁,尤其是實質性的制裁措施)。其中最有趣的是,因為烏克蘭經濟高度依賴俄羅斯,歐美國家救助烏克蘭的款項最終也可能落在俄羅斯的手上(支付進口天然氣的款項),同時如果歐美推動烏克蘭改革而給烏克蘭社會帶來巨大的痛苦,烏克蘭的民意又可能會倒下俄羅斯的一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196

臉書天價娶WhatsApp 真能回春?

2014-03-03  TCW
 
 

 

臉書(Facebook)在美國時間二月十九日宣佈,以一百九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千七百七十億元)的現金與股票,收購手機即時通訊應用程式公司WhatsApp。這是臉書歷來最大手筆的購併,也是繼微軟(Microsoft)二○一一年以八十五億美元買下網路電話公司Skype以來,新創公司被收購的最高價。為何臉書要如此大手筆購併一家即時通訊軟體公司?

根據彭博資訊(Bloomberg)估算,這筆交易代表臉書對WhatsApp的估值,乃是推特(Twitter)目前三百一十五億美元市值的一半以上,且交易價值約是預估營收的十九倍,與一家購併開發癌症藥品的藥廠價碼相當,因此也形容臉書像是在買「救命仙丹」。

在此購併案宣佈後的第一個交易日,臉書的股價未如看空者預期的大跌,盤中甚至還創下歷史新高七十‧一一美元,收盤價是以小漲二‧三%作收。

用戶數增幅沒它快不購併恐兩年後就被超越

為什麼投資人對這件購併案埋單?紐約券商傑弗瑞(Jefferies)分析師匹斯(Brian Pitz),形容這樁交易案是「防禦性購併」,因臉書每月活躍用戶數逾十二億,而WhatsApp用戶數雖只有四億五千萬,但以號稱每天新增一百萬戶的速度計算,再過兩年,其用戶規模將超過臉書,為避免WhatsApp造成威脅。

此舉正是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挑選投資標的時最常說的:「要買有護城河的公司。」臉書等於是花一百九十億美元建立一個競爭優勢。更有華爾街人士形容,這起購併案如同當年Google花十六億五千萬美元購併YouTube一樣。當時Google宣佈購併案時,也被大家質疑買貴了,因此購併案宣佈隔天,它的股價在盤中一度下挫逾一‧五%。

但事實證明Google這起交易案換來一隻金雞母。因為YouTube後來成為線上影音霸主,Google股價在往後幾年也創下新高,目前已經突破一千美元價位。

營運模式沒它會賺免花錢行銷就有現金流入

另外一個事實是,WhatsApp和其他社群軟體不同:它沒有廣告、遊戲,提供使用者乾淨、純粹的聊天平台,只靠提供通訊功能,就能每年跟每位用戶收約一美元,當未來用戶數增至十億人口時,一年就是十億美元的現金流入。

這樣的營運模式,顛覆社群網站應該提供免費服務的迷思,也讓臉書執行長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相信,只要提供有用的服務,消費者還是願意從口袋掏出錢。這跟目前網路媒體必須與平面、電視媒體競爭廣告收入的紅海市場完全不同。

但為何WhatsApp會走這條路線?當初該公司共同創辦人艾克頓(Brian Acton)一再強調介面必須「No Ads! No Games! No Gimmicks!(不要廣告,不要遊戲,不要譁眾取寵的小花招)」工程師不發展新產品、新遊戲,只須把功能維護好,三十二位工程師每人負責一千四百萬用戶,保證使用者九成九的時間內都能正常操作。

同時使用者也不用再擔心個人資料外洩,也不需要申請帳號和密碼,只需要電話號碼做為認證,WhatsApp在行銷方面一毛錢也沒花到。WhatsApp等於什麼都沒做,一年就可以從使用者身上賺到約一美元,但據臉書法說會資料,臉書每一季才從使用者身上賺到一‧七二美元左右。

WhatsApp以極少的資本支出,僅靠單一產品就能維持穩健成長,這些小錢只要有足夠的量,就足以積沙成塔、聚少成多,這就是臉書的算盤,也是巴菲特最喜歡的公司營運模式。

年輕使用者漸流失出價拿現金+股票換成長

此外,臉書出價的方式也是「暗藏玄機」,因為臉書實際上只要拿出現金四十億美元(公司目前帳上現金約一百一十五億美元),其他的一百五十億美元,皆是以股票的方式提供,包括了一百二十億美元的公司股票,以及在未來四年內提供對方員工價值三十億美元的限制性股票(RSU)。

畢竟,網路公司的股價向來不看本益比,而是靠市場對未來使用者流量不斷成長的預期來支撐,流量的規模只有一億人,與十億人的廣告價碼自然是不同。

因此,當市場樂見臉書終於走上稅後淨利成長之路:二○一三年第四季營收年成長六成三,達近二十六億美元,稅後淨利五億二千三百萬美元,在股價創新高之際,用股票去換未來的更大成長是相當划算。

有人質疑這是不是網路科技泡沫再現?但是,就算用一個看似泡沫的股價,去換能帶進流量和穩定現金流的公司轉型機會,也未必是壞事。若一直等到被市場淘汰時,才想到轉型,臉書恐怕也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70

歐晉德辭董座 馬政府急出手 高鐵國有化 真能解救財務黑洞?(046)

2014-03-17   TWM
 
 

 

隨著歐晉德請辭董事長,政府啟動國有化高鐵的第一步。專家認為,必須節流,並活化土地資產,才能創造更多收益。

撰文‧周岐原

三月五日深夜十一點,高鐵公告董事長歐晉德辭去董座一職,這樁突如其來的人事異動,宣告馬政府正式出招,準備將高鐵國有化。

當前高鐵挑戰有二,首先是財務問題,其次則是遲遲未見進展的車站周邊土地開發問題。財務問題部分,以二○一三年上半年財報,高鐵累積虧仍高達五三四億元;其次,發行六年、本於○九年陸續屆滿的特別股,總金額約四○○億元,經延展十三個月,迄今高鐵公司仍未贖回。這些到期逾三年的特別股,積欠越來越多股息,成為高鐵一大負擔。

依目前所知的交通部計畫,除了由原期交所董事長范志強接任高鐵董座,另擬將高鐵的特許營運期延長,而為求公平,交通部也計畫提高官股比率,以使特許營運期延長的利益能夠全民共享,而非獨厚高鐵股東。「假設現在就確認延長特許年限,可以想見,高鐵股價勢必會飆漲好幾倍。那形同讓原始股東獲利,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召委蔡其昌說。

延長特許營運期為何能讓高鐵轉危為安,說穿了,還是在於折舊。目前高鐵的折舊攤提是採「運量百分比法」,其計算方式,是以「估計在剩下的特許營運期當中會有多少運量」為分母,至於分子,基本上則是「當期實際運量」。在此之下,分母越大,每次所要攤提的金額越少;分母要如何變大呢?把特許期拉長,估計運量自然也就變大了。

這一招若能上路,當然能讓高鐵財報立刻美化,但別忘了,○九年高鐵就曾在折舊方式上做調整,如果交通部這一回國有化的想法,只是「延長特許期的必要公平配套」,恐無助於高鐵真正轉骨。

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副教授李克聰指出,高鐵收歸國有作法正確,但更重要的還是要透過開發高鐵沿線的土地,才能開源。「土地開發是(高鐵建設)重要的一環,政府責無旁貸。」他說。

高鐵前董事長殷琪曾公開表示,對於高鐵「僅僅侷限在一個交通運具的角色中求取生存之道」感到遺憾;的確,如果政府不從更高層的國土改造角度思考高鐵土地開發之道,只是在最簡單的折舊問題上尋求短期解套,高鐵的後路,恐怕仍難自此一路暢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031

房地合一課稅 真能打掉一成房價?

2014-07-14  TCW
 
 

 

馬政府打房出招不斷!行政院宣佈,明年將實施房地合一實價課稅,堪稱房市最大的震撼彈!學者估計,如果真的實施,房市將「急凍」,且受此影響,從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間,房價將跌一成。

何謂房地合一、實價課稅?關鍵就在房地產交易所得,一間房子包括房屋及土地,以前只針對房屋課稅,土地未課稅,新制後,房、地將一起課稅。

台灣房地產有三種稅,一、持有稅:包括每年繳納房屋稅、地價稅;二、移轉稅:買賣房屋時,應繳土地增值稅及契稅;三、交易所得稅:買賣房屋時,政府依照房屋評定現值,計算賣屋所得,納入賣方的個人所得中課稅。

這三種稅,最為人所詬病之處,就是賣房子時,只對房屋課稅、土地不課稅,而一間房屋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土地。

房屋交易擬課土地稅建商喊房市會死、學者看好

房地分開課稅、房地合一課稅,差別在哪裡?舉例來說,曾有投資客以總價一億二千萬元買進某台北著名豪宅,不到一年時間,以一億七千萬賣出,大賺五千萬。結果猜猜看,這位投資客繳了多少稅?答案是,不到三十萬。

賺五千萬、只繳三十萬稅,交易成本只有一百六十七分之一,為什麼會如此?一、由於持有時間短,公告現值沒調整,土增稅為零元;二、房屋交易所得稅只課不到三十萬元,因為目前房、地分離課稅。

過去沒有實價登錄、少了買進價位,因此,賣屋課所得稅時,都是按照政府公告的房屋評定現值,計算出「房地比」來認定資本利得;由於房屋評定現值和市價距離遙遠,按評定現值所認列的資本利得少,所得稅自然也少。

然而,實價登錄後,有了成交價,未來出售時,就能以賣出價格扣除買進價格,計算出「真正」的資本利得。這筆錢,在房地合一課稅,再扣除土增稅,納入個人所得課稅,最高稅率將達四五%。

以上述例子來看,投資客賺的五千萬元,扣除土增稅(零元),五千萬元納入個人所得,所得稅一定是最高的四五%,須繳二千二百五十萬元,個人淨所得,也會從五千萬元,降為二千七百五十萬元。

迷人的豐厚利潤不見了,建商紛紛跳腳,認為房價會被「打死」。不過,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會計財稅所教授黃耀輝卻說:「(房市)不會死掉,」房地合一後,「還是有賺,不會賠錢!」他認為,將來房價會慢慢消風,會比較健康。

黃耀輝表示,如果修法進行順利,明年立法院通過,最快後年才會生效,市場還有兩年時間可以準備,投資客也還有時間可以處理,不會措手不及。

房市利空連連,黃耀輝認為,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會跌一成以內,而且離實施日期越近,會跌更多,也就是,如果修法順利,估計總統大選前後會跌最多。

新制上路前五大疑問適逢選舉年,政策恐打折

房地合一如何實施,仍有不少問題待釐清。

問題一:自用是一戶或三戶?

財政部為免錯殺無辜,考慮排除自用住宅適用房地合一,所謂「自用」,限一家人一戶,即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僅一戶能排除。但這與房屋稅課稅的「自用」標準不同,房屋稅的自用是以三戶為標準,即一家人的自用宅最多可有三戶,第四戶屬於非自用,究竟自用是一戶、還是三戶?必須定義清楚。

問題二:非自用不動產長期持有,需要優惠嗎?

黃耀輝認為,自用且長期持有,有優惠是合理的,但是,非自用也要長期優惠,就大可不必,因為「非自用」長期持有,就是讓別人買不到的房子,應不用優惠,且非自用採房地合一,只是少賺,並不會賠錢。

淡江大學產經系副教授莊孟翰則認為,非自用不動產必須考慮鄉鎮地區,因為鄉鎮有不少因繼承、或合建而擁有的房地產,這些沒買賣過的房子,因持有時間長,增值稅會繳很多,出售這類非自用房地產,要考慮有「長期優惠」。

問題三:《憲法》問題怎解套?

《憲法》第一百四十三條規定,「土地價值非因施以勞力資本而增加者,應由國家徵收土地增值稅??」房地合一課稅後,土增稅變重複課稅,初步做法是將土增稅從資本利得扣除,這是不修憲下的權宜之計。但如此一來,會出現《憲法》變成「子法」的爭議。房地合一課稅如何執行,符合公平,又無爭議,必須好好協調。

問題四:農舍農地要排除嗎?

財政部初步方案,將農舍、農地排除在房地合一之外。黃耀輝認為「不應排除」,因為不少富人到宜蘭買農地、蓋農舍,這些假農舍、假農民應納入;而且已有自用、非自用優惠,不必再開善門。

問題五:台灣房地產稅率可以單一化嗎?

目前美國、德國均採單一稅率、分離課稅,德國房地產資本利得稅為一五%,美國各地不一,也大約一○%到二○%左右,即賣屋的資本利得,採固定稅率、分離課稅,既簡單,也可避免資本利得納入個人所得後,造成一般民眾所得稅暴增的情況。

也有學者對房地合一的「版本」存疑,這位學者認為,近兩年是選舉年,營建業是選舉大金主,難道不會有人對政策施壓,進而修出一個七折八扣的版本?房地合一政策,將考驗馬政府的抗壓力有多強。

【延伸閱讀】賣屋房地合一課稅,利潤大減 —房、地稅新舊制比較

範例:某甲買1間房子800萬元,以1,000萬元賣掉,賺200萬元,假設土增稅為10萬元

■房地分開課稅(舊制):法規:土增稅、財產交易稅、分開課稅算法:資本所得/200萬元房地比/3/10所得稅率/20%稅金計算/200萬×(3÷10)×20%=12萬

■房地合一課稅(新制)法規:資本利得扣除土增稅算法:資本所得/200萬元土增稅/10萬元所得稅率/20%稅金計算/(200萬-10萬)×20%=38萬(備註:新制課稅,增加26萬元,足足差了2倍!)

註:房地比=房屋評定現值÷(房屋評定現值+土地公告現值),表中房地比為假設。整理:賴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95

公司上市後員工真能暴富?當心期權的陷阱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4/146034.html

i黑馬:阿里終於上市了,一大波期權也將逐步套現。隨著上市公司的股票解禁期來臨,員工們的期權可以套現,老胡身邊的很多小夥伴都持有這些公司的股票。他們關心自己到底所獲得的財富有多少?

現實中,除了阿里之外,從去年年末到現在,去哪兒、58同城、新浪微博、3G門戶、獵豹、聚美優品、京東、迅雷、智聯招聘、9158、迪信通等一大波公司紛紛成功上市。
 
\一直以來,很多人也認為,成功上市後員工將一夜集體暴富,開好車,買大House,迎娶白富美,從此走向人生巔峰。但理想是性感的,現實卻很骨感。

近期,隨著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解禁期來臨,員工們的期權可以套現,老胡身邊的很多小夥伴都持有這些公司的股票。他們關心自己到底所獲得的財富有多少?
  
可惜的是,很多人對如何核算自己的股票期權是一頭霧水,今天,老胡在此普及一下知識。很多人認為通過自己所持的股份數乘以當前股票的價格,就是自己的財富了,這是大錯特錯滴。
  
1、員工期權價值=(單股票價值-行權成本)x股份-稅費。
  
對於行權成本,一般都遠遠低於發行價,如優酷當前給員工發放的期權的行權成本在每股1美元左右,發行價12.8美元,基本行權成本很少。
  
但有的公司給的行權價非常高,如視頻網站酷6當年員工的行權成本為5美元左右。當時,酷6股價卻低於2美元,所謂的期權價值已經為負值。也就是說期權財富為0。
  
此外,對於期權價值的股份數,一般員工會獲得幾千到幾萬股。但公司發放的都是普通股,在美國上市的期權價值核算都要換成美股ADS。
  
如,已經上市的企業中,優酷:18普通股=1ADS股;土豆:4普通股=1ADS股;世紀佳緣:1.5普通股=1ADS股。換算後的價值都需要除以相應基數,實際價值縮水甚多。
  
對於稅費,根據美國稅法規定,受益人持有股票的時間越長,可享受稅收優惠的力度越大。持有股票時間在12-18個月的,稅率為28%;超過18個月稅率20%。不滿12個月,期權收益將作為普通收入繳納個人所得稅,稅率最高達39.6%。
  
一般而言,期權分為4年左右套現,一些公司的員工期權兌現甚至交給了第三方中介公司來操作,期權價值再度被縮減。層層盤剝之後,真正能完全到員工腰包中的期權價值少的可憐。當然如果是高管就另當別論。
  
2、下面講述一個具體的期權價值核算例子:
  
以一名入職公司近1年的員工的期權收益來估算,其持股4萬普通股,行權成本0.4美元,18普通股=1ADS股,當前公司股價42美元,若按照稅率20%來計算,未來其真正獲得期權收益近6.2萬美元(40000份數/18*42股價-0.4行權成本*40000)*(1-20%),折合人民幣近42萬元。
  
具體因為每個公司的普通股和美股的轉換比數不同,行權價不同,具體情況不盡相同。每個人可據此進行類推。
  
最後再講述一下對於很多手里有期權但未上市的小夥伴們,他潛在的財富能有多少。
  
“我已經收到xxx公司的offer,除了工資外,對方承諾給數千份期權,此時加盟,是否值得?”許多企業員工面對期權的橄欖枝都曾有過類似的困惑。
  
對於已經上市的公司員工而言,其在乎的是期權價值的增漲;對上市途中或者未上市的公司員工而言,他們關註期權是否能兌現以及期權價值的真正含金量。
  
誠然,五六年前,許多員工通過企業上市套現期權而暴富,一夜間,有車有房。但這只是極少數的個例。
  
如今,一方面,隨著通貨膨脹,期權價值相對貶值。而背後的期權陷阱也讓許多員工有著重重顧慮。
 
一般而言,創業型互聯網公司的前五名入職員工可以拿到1%股份,前50名可以拿到0.1%,前500員工可以拿到0.01%級別。
  
以一家互聯網公司上市的市值30億美元計算,9成員工獲得萬分之一的股份為30萬美元。一般上市後股權會稀釋3倍,稅後可拿到6萬美元,分4年套現,每年價值是1.5萬美元。
  
3、通過押寶期權來求暴富,無異於一場賭註,這一押寶需要押對行業、企業和老板,也要押對時間點,有多少員工能真正從開始就押對?而且互聯網行業想誕生一個30億美元市值的公司也並非易事。即使誕生了,股價的波動也讓期權的含金量不斷波動。‍
  
值得一提的是,期權協議里也有很多陷阱,如普通A類股和ADS的比例,期權種類,上市之後行權限制。這些對多數員工而言,在加盟前,乃至公司上市之前都沒法了解。
  
“當初公司以期權和美好明天為由,我是降薪加入。公司口頭承諾入職一年後,根據工作業績和表現,來決定實際發放的股份數。但至今一年多過去了,承諾的期權一直是一紙空文。就算我現在辭職了,原來的高薪工作機會也已經失去。”很多員工對於自己的空頭期權很是無奈。
  
此外,如果去了將上市的公司,短期內的收益如果和預期及現實需求相差過於懸殊,新入局者很難保持平穩的工作狀態。
  
現實中,包括京東、優酷、土豆、迅雷等眾多互聯網公司,都有眾多員工在上市前夕離職,在期權套現前主動放棄。
  
業內一互聯網公司高管建議:“沒有人能真正確定一個公司未來能否成功IPO。期權的價值,更多的是公司的激勵,最終能套現多少,取決於你對該公司前景的判斷和自己適應新公司的把控。不要對期權太過於幻想,保持平常心最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46

國際原油價格戰真能打起來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183

brent-crude-oil-falls-over-2-after-iran-deal

華爾街見聞曾提及,在油價跌至兩年低點附近的當前,沙特準備開打價格戰,而非減產保價,以此來捍衛自己的市場份額。在OPEC內部競爭激烈、美國原油產量高企之際,即使價格戰開了頭,但真的能打起來嗎

在本周三發布的研究報告中,花旗集團歐洲能源研究負責人Seth Kleinman確信,沙特有毅力贏得最終的勝利。不過,由於北美頁巖油區的原油價格下限將持續降低,因此,沙特的取勝過程將會是“痛苦的、代價沈重的、短暫的勝利”。

之所以將本輪價格調降稱為價格大戰,不僅是因為沙特和美國這兩個產油巨頭是主角,還因為OPEC成員國內部也存在激烈競爭。伊朗、伊拉克等競爭對手正積極開拓亞洲市場,這對沙特構成巨大壓力。

花旗研報寫道:

市場預期沙特將後撤,但我們並沒有看到有任何跡象顯示這種事會發生。地緣政治是沙特考慮的因素之一,但我們相信,沙特作出這種選擇的最合理解釋就是,由於頁巖油的全周期生產成本要比沙特高得多,他們自信可以贏得任何價格戰的最終勝利。

華爾街見聞網站提及,對於美國北達科他州等高成本地區的生產商而言,目前的油價已接近成本價。相比之下,沙特的上述成本僅為每桶40美元。

在該報告中,Seth Kleinman還表示:

上述評估是準確的,但僅到目前為止。WTI油價每桶80美元可能是美國頁巖油生產成本所能承受的上限。沙特石油部長納伊米(Ali Naimi)的顧問穆哈納(Ibrahim al-Muhanna)上周重申了沙特的觀點:頁巖油需要油價在每桶90美元。聽起來,他很有信心,認為90美元就代表了新的油價下限。

然而,隨著技術的改善,這個下限正在下移。而盡管這一下限代表著全周期生產成本,但美國北達科他州、德克薩斯州及其他地區的原油供應商眾多,油井已被出售,鉆井已被承包,甚至連原油價格都已經被對沖。

我們認為,這個階段中比較重要的是半周期成本,約為每桶37—45美元。這意味著,價格下限的確在下移,而且可能不會像沙特假設的那般堅固。甚至油價如果跌至每桶75美元或者更低價位,幾乎可以肯定,美國將會在2015年和2016年增加原油產量。

即使價格戰將持續下去,沙特可能到頭來也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他們可以忍受油價在每桶60美元,但也只會是一段時間,絕對不是永遠。

事實上,國際原油市場存在結構性供應過剩,主要來自輕質原油。分析師們表示,關鍵的一點在於:輕質原油供應過剩是由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利比亞和尼日利亞所驅動的,而不是沙特。因為沙特主打原油並非輕質低硫原油。

自今年1月以來,這四個國家的原油產出每天增加了90萬桶,並於2013年6月以來首次突破每日500萬桶。自那之後,美國的輕質低硫原油產量每天增加了150萬桶左右。

花旗認為:

這基本上意味著,沙特減產將無助於解決輕質原油的過剩問題。

沙特早在2011年就意識到這一點了。當年,沙特就曾試圖在利比亞原油供給被打斷之際增加產量。但沒有客戶想要中東的高硫原油,輕質原油價格還是漲上去了。沙特無法填補OPEC輕質原油供應國的市場份額。

我們認為,對沙特而言,平衡市場最好的途徑就是沙特給OPEC輕質原油供應國提供補貼,以促使他們削減產量。美國原油產量不僅影響布倫特市場結構,令價格承壓,而且還為OPEC制造出一個決策問題。

換句話說,沙特在解決原油市場結構性問題上是相當無力的,因為這個國家無法強迫OPEC輕質原油供應國削減產量。(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17

“蚊型屋”的未來:“屌絲”真能逆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796

images (1)

7.5平米的一套房子,你會去買嗎?今年早些時候李嘉誠推出的7.5平米“蚊型屋”在香港被“哄搶”,半天即售罄,一時引起業界嘩然。

“蚊型屋”,顧名思義,即在狹小的空間里,兼顧功能多樣化,同時滿足睡眠、收納、洗浴、工作、就餐等多種需求。“蚊型屋”是否會成為未來房地產市場趨勢?
        
“蚊型屋”何以誕生?

由於住宅產品最小使用面積限制政策以及限購限貸政策,70年產權的“蚊型屋”在2003年後幾乎在市場上消失,而新近出現的蚊型屋基本以40至50年產權的酒店式公寓產品為主,且市場表現均較好。

例如,西安一40年產權項目,推出建築面積18平米,使用面積15平米的“蚊型屋”產品,並“只批發不零售”,目前正有企業介入,洽談直接整棟出租。據了解,南京位於江北的某項目也推出類似“蚊型屋”產品房源40年酒店式公寓,市場接受度也較好。

一線城市房地產“屌絲”真的能夠逆襲?

但“蚊型屋”是否在每個城市都適應呢?

全球最大的商業地產服務和投資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策略顧問部執行董事王廣強認為,由於亞洲發達城市如東京、臺北、香港、首爾等城市,蚊型屋已不是什麽新鮮事物。蚊型屋的居住者多為年輕單身人群或年輕夫婦,因此在人口結構方面,當人口密度超過6,000人/平方米、家庭結構小於2.5人/戶時,將出現較多蚊型屋的目標客群。

同時住房價格高及住房資源的稀缺性,也是“蚊型屋”產品的重要準入門檻,如住房收入比達到0.35以上,且城市化率超過90%的情況下,“蚊型屋”將可能出現需求旺盛的情況,這也是“蚊型屋”產品推向市場的一個準入條件。

目前在中國許多一線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在這類指標上已與亞洲發達城市靠攏,如上海、北京家庭結構已分別達到2.5人/戶和2.7人/戶,同時住房收入比甚至超過亞洲發達城市分別達到0.43和0.51,這2項指標已經超過了亞洲發達城市的水平。人口密度及城市化率方面雖仍與亞洲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但也已向亞洲發達城市靠攏,這類一線城市也將成為首批跨入“蚊型屋”門檻的城市。

部分先進的二線城市,如長三角區域的杭州、蘇州、南京等城市,在這類指標上也逐步向一線城市靠攏,未來也有望繼一線城市後率先跨入蚊型屋門檻。

對於準備進入市場的“蚊型屋”產品來說,在城市內的區位選擇也較為重要,一般位於市中心地段較好或者位於新興區域但依托周邊例如大學城、產業園、商圈等資源的“蚊型屋”項目,更有可能獲得較好的市場表現。

世邦魏理仕稱,50-65%的“蚊型屋”購買者為投資者,他們更加關註產品的投資價值。而剩余的40-50%的客群也為年輕的單身人群,他們也非常關註區域距離工作、學習的距離及周邊配套。

“蚊型屋”是否真的能逆襲呢?

“應該說隨著部分城市人口密度不斷地增加、城市化率不斷提高、住房資源越發的緊缺以及家庭架構逐漸的減小,‘蚊型屋’產品趨勢不是不可能,甚至相關政策也有可能會為了迎合這一市場需求而做出調整。”世邦魏理仕策略顧問部執行董事王廣強表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3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