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洗錢起家的富二代 卻要為烏克蘭掃蕩貪腐 巧克力大亨變身總統的苦甜任務

2014-06-09  TWM
 
 

 

億萬富翁波羅申科獲選為烏克蘭新任總統,他藉佔據國有財產、洗錢起家,打造巧克力王國及龐大事業,現在首要任務卻是掃蕩貪腐及壟斷,看似矛盾,烏克蘭人卻還是相信他。

撰文‧乾隆來

三千多萬名烏克蘭選民,在五月二十五日選出了親歐盟的億萬富豪波羅申科(Petro Porochenko)為新任總統,將在六月七日正式就職。

這場全世界矚目的總統選舉,在烏克蘭東部叛軍動亂、無法投票的情況下,全國投票率仍然高達六成,波羅申科的得票率高達五四.七%,遠遠超過前任總理季莫申科的一二.八%,波羅申科獲得烏克蘭人民過半數的授權,又得到美國、歐盟領袖的支持,連俄羅斯總統普丁都口頭表達接受選舉結果。

波羅申科的任務很明確,他要帶領烏克蘭「成為一個歐洲國家」。他必須完成與歐盟簽訂經濟合作協議,在不與普丁翻臉的前提下,脫離莫斯科的政治與經濟陰影;他必須盡速平息烏克蘭東邊親俄省分的動亂;他還得在未來幾個月內,舉行全國國會大選,依據《憲法》選出新任總理與部長,讓殘破的烏克蘭政府重新恢復運作。

趁蘇聯解體 佔據國有財產波羅申科是一個奇特的歷史產物,或者說,他是特權的產物,是俄羅斯、烏克蘭式「寡頭壟斷」(Oligarphy)的代表人。他從二十五歲開始,靠著把國家資源放進私人口袋的「俄國式國營企業私有化」,建立了一個橫跨巧克力工廠、汽車組裝廠、電視台以及造船廠的龐大企業帝國,晉身為烏克蘭首富階層,個人身價高達四百億元台幣。

波羅申科的羅申(Roshen)巧克力甜點集團,是排名「全球一百大甜品事業」第十二名的世界級巧克力廠,在烏克蘭與俄羅斯極為暢銷,品牌產品與歐洲金莎巧克力、美國SNICKERS(士力架)正面競爭,根據公司資料顯示,羅申生產逾兩百種巧克力點心,每年耗用四十一萬噸的巧克力,年營業額超過三百億元台幣。

雖然西方的媒體都以「巧克力大王」、「成功的創業家」來描述波羅申科商而優則從政的成功故事,但波羅申科的起家,卻有不願被提及、黑暗的一面。

烏克蘭當地的媒體指稱,「波羅申科家族是以洗錢起家的!」早在舊蘇聯的時代,他的父親就幫蘇聯官員貪汙的黑錢漂白,為此還曾在一九八六年遭到判刑並且坐牢。

波羅申科的父親上層關係良好,讓兒子進入基輔大學取得國際關係學位。大學畢業後,他的父親已經出獄,正好遇到蘇聯解體,父子兩人著手開創新事業。

這番新事業,是抓住蘇聯解體後的空窗期,快速將國有財產據為己有的掠奪行為,而這通常需要武裝的黑道分子搶奪工廠、需要貪腐官員從內部提供國營事業財產清單,還要複雜的白手套與分贓體系。烏克蘭律師米克陽就說,九○年代初期極為黑暗,藉著非法武裝、毒品、妓女、洗錢等手段,快速讓波羅申科父子賺進大把鈔票,成為巧克力王國的創業資本。

這或許可以解釋波羅申科為何能在二十五歲不到的年紀,就已經有實力大量進口可可豆,也可以猜測他如何在一九九六年,年僅三十一歲時已經成功建立了羅申巧克力甜點集團,迅速在烏克蘭取得獨佔的巧克力市場地位。

擴企業版圖 設車廠造軍火波羅申科致富之後,馬上躍上政治舞台,與政治、財團的當權者寡佔分贓,並且在重要選舉與鬥爭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波羅申科在一九九六年創設羅申巧克力集團,兩年後就當選國會議員,至今十六年的政治生涯,曾經出任國安會與國防委員會祕書長、做過外交部長、經濟與貿易部長、還跨足金融行業,從○七年到一二年擔任全國銀行總會的會長,同時兼任國會財政與銀行委員會主席。他從親俄羅斯的政黨 Party of Region起家,與大他十一歲的烏克蘭前總統尤先科是換帖兄弟,也在季莫申科的內閣當過部長。

政治生涯扶搖直上的同時,波羅申科快速擴張他的企業領土,○五年創設柏格當(Bogdan)汽車廠,生產韓國現代、起亞轎車、日本五十鈴貨車及柏格當自有品牌汽車。產能達到年產十五萬輛轎車、一萬五千輛卡車、三千輛巴士;波羅申科並買下位在克里米亞黑海邊的造船廠,直接切入軍火工業;此外,波羅申科還掌控了烏克蘭電視台「第五頻道」,作為對抗前總統亞努柯維奇以及俄羅斯勢力的宣傳窗口。

波羅申科早上做經濟部長,兼管銀行與國防,下午變身為汽車廠董事長,還能不斷調製巧克力糖,正是烏克蘭寡頭政治的最佳代表人。勝選當天,波羅申科信誓旦旦向選民承諾,他要徹底杜絕貪腐,堅持司法獨立,爭取外國投資,創造就業機會,這位「巧克力總統」說要賣掉巧克力甜點公司、汽車製造廠,以及間接持有的企業股權,只留下電視台。

波羅申科有點像是中國民間故事裡的周處,本身就是寡頭壟斷的代表人物,卻奉命要扭轉貪腐橫行、寡頭壟斷與黑道治國;有趣的是,烏克蘭人民似乎相信,也只有他,能夠除此三害了。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波羅申科

出生:1965年

經歷:羅申巧克力甜點集團創辦人、烏克蘭外交部長、經濟與貿易部長等

學歷:基輔大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59

金融業的苦日子會很久!

2016-04-25  TWM

全球利率愈走愈低,債券又有高達七兆美元規模呈現負報酬,加上金融科技崛起,銀行業的苦日子恐怕會持續很久,這是大家必須要有的體認。

過去,銀行業是最光鮮亮麗的金飯碗行業,但受到全球性經濟不景氣衝擊,再加上網路時代各種新金融商品出現,現在又加上一個負利率或超低報酬的時代,銀行業已成二十一世紀最艱苦的行業。股價的暴跌,意味了金融業真正的苦日子。

最近MarketWatch統計全球金融股的表現,赫然發現全世界主要金融機構,除了富國銀行、摩根大通(J.P. Morgan)及香港的中銀香港外,大多數銀行都比二○○八年金融海嘯前的高位回落很多。其中最慘烈的,是去年虧損六十八億歐元的德意志銀行,及在○八年金融海嘯中差一點沒頂的花旗集團。

花旗集團股價暴跌八六%,德意志銀行慘跌八二%,跌幅超過七成的還有在香港掛牌的渣打銀行及歐洲上市的瑞士信貸。在金融海嘯之前,瑞士信貸股價一度漲到九十四.八瑞朗,如今慘跌到十三瑞朗附近,比金融海嘯之前的高點慘跌七九%。而與瑞士信貸一樣跌幅的,則是渣打銀行。

慘跌!

渣打與匯豐 獲利與股價皆疲軟渣打與匯豐都是在香港上市的大型金融機構,這兩家金融機構的慘跌,讓香港投資人印象深刻。

渣打銀行九○%的收入來自亞洲、非洲及中東,在新興市場前景惡化後,人民幣和其他新興市場貨幣在一五年先後貶值,影響了渣打銀行以美元計價的獲利。再加上渣打大約有二八六億美元對油企的放款,在油價回升遙遙無期的狀況下,市場估計全球將有大量油企跌入破產邊緣,渣打在一五年出現稅前十五.二三億美元的虧損。

渣打一三年股價一度創下二四五港幣的天價,這次慘跌到四十二.五五港幣,股價最大跌幅超過八成。

而同樣有三四○億美元油元貸款的匯豐控股,去年全年淨利有一八八.七億美元,遜於一三年及一四年。但令投資人最在意的是,匯豐控股在去年第四季因為繳納違規罰款造成虧損,結果股價從六十三.三港幣慘跌到四十五.○五港幣。匯豐及渣打是香港兩家重量級銀行,股價的重挫,也直接影響恆生指數的表現。

而匯豐大本營仍在歐洲,尤其是英國。從金融海嘯以來,全世界的中央銀行扛起了救經濟的重責大任,從降息到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等到利率降到零,已降無可降的地步,這些年又生出一個救市奇招,就是所謂的負利率。照理說,貨幣愈來愈寬鬆,金融機構應該有更多生意可做才對,因為各國央行降息最大目的,是要資金透過銀行放款給企業,增加整體流動性;可是負利率卻令金融機構變成了最大輸家。

從最早實施負利率的歐洲,及今年宣布負利率的日本來看,現在金融機構都成了「受難者」。三月歐洲央行宣布六大寬鬆計畫,負利率拉大到負○.四%,銀行存款利率從○.○五%變成零,銀行業營運壓力又加重了。去年歐洲債券殖利率不斷下跌,德意志銀行陷入CoCo債(應急可轉債,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s)風暴,一五年虧損六十八億歐元,股價一度跌破十五歐元,由於德意志銀行大到不能倒,為此,總理梅克爾協助回購數十億歐元債券救急。

歐洲金融機構的融資結構中,歐元區的間接融資,占整個金融機構信用供給七成以上,歐洲央行釋放的廉價流動性到了企業手上,在銀行利率普遍較發債成本高的情況下,企業會先償還銀行貸款去槓桿。

銀行資金堆積,結果流動性只是變成超額準備金又回流央行,並沒有流到企業。歐洲央行以負利率希望迫使銀行堆積的流動性回流,結果持有現金成為企業更佳的選擇。

歐洲的企業加速去槓桿,努力向銀行還錢,銀行變成企業與央行的夾心餅乾,銀行被央行懲罰利息,企業增加還款,盈利自然不斷收窄。歐洲今日之困窘,正好是日本野村總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過去看日本企業資產負表調整的寫照,銀行股價當然一蹶不振。

低利率及負利率,干擾各種銀行間的利率及利率衍生性商品,以致各種套利合約發生虧損,再加上新興市場股匯市波動大,非利息業務愈重的銀行,股價也傷得愈重。像美國銀行業獲利相對穩定,但是專注投資銀行業的摩根士丹利股價從四十一.○四美元跌到二十一.六美元,跌幅比其他銀行同業大很多。

過去幾年,全球投資銀行業受傷慘重,今年讓台灣投資人最有印象的是英國巴克萊銀行(Barclays)宣布結束亞洲投行業務,率先關閉台灣及韓國據點,下一步可能結束印度業務,同時也打算打包出售亞洲私人財富管理業務;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則是把亞洲股票業務外包給野村旗下的全球電子券商Instinet;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則決定關閉印度業務;高盛則決定縮減固定收益部門一○%人力。

對比!

各國央行奮力寬鬆 大銀行卻苦哈哈這與全球央行不斷走寬鬆的路形成了強烈對比,各國央行從降息、量化寬鬆,接著是負利率,《經濟學人︾預告下一步只剩下直升機直接從天上撒錢,這些年單是央行購債增加的貨幣供應不知有多少?但是銀行的經營卻愈來愈辛苦,特別是寬鬆愈大力的歐洲及日本都出現反效果,央行不斷釋出流動性,企業卻拚命還錢,銀行股價則是跌更多。

歐洲最具代表的是德意志銀行、瑞士信貸及匯豐控股,而日本在日銀總裁黑田東彥祭出負利率之後,日本股匯市都出現與原先預期相反的變化,日本在宣布負利率後一個月之內,股市暴跌兩千多點,連日本退休基金都出現虧損。日本零售龍頭優衣庫(UNIQLO)的母公司迅銷集團(Fast Retailing)第一季出現二二八億日圓匯損,上半年淨利四七○億日圓,比去年同期減少五五.一%。

原來是日圓不但沒有趨貶,反而因利差交易大幅升值,日圓兌美元在去年六月創下一二五.八四的新低之後,這回突然狂升到一○七.六五,《今周刊》專欄作家之一的榊原英資先生更預測,日圓可能升破一○○日圓大關。本來黑田要逼出更多資金流到企業,日本民眾反而囤積更多現金,市場完全朝著當局如意算盤的反方向在變化。

裁員!

金融科技衝擊 美國銀行業勢必做調整日股大跌,銀行成了重災區。近半年瑞穗控股從二八○.四跌到一四九.三日圓,股價跌了五成;三菱東京UFJ從九三六.八跌到四三一.九日圓,股價跌了五三.八%,若從金融海嘯前最高一九六○日圓起算,股價跌了七八%;日本第二大的三井住友集團則從五七七○跌到二八一九.五日圓,股價也跌五一%,三井住友在金融海嘯前,股價最高是一三九萬日圓,後來一股拆成十股,從金融海嘯的最高價跌下來,三井住友股價也是災情慘重。日本銀行的無力,正是日本經濟頹勢的縮影。

○八年美國爆發金融海嘯,是全球金融重災區,但是這些年美國靠著QE的重建,金融機構反而相對體質健康。

目前富國銀行市值二四四九.五億美元,摩根大通市值二二六六.三億美元,是金融海嘯後碩果僅存的兩大贏家。

最近進入超級財報周,美國六大銀行獲利初估將較一五年減少二○%,高盛已預告今年獲利可能是一○年來最差的一年;剛剛公布獲利的富國銀行第一季淨利五十五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縮減五%;花旗集團已預告首季獲利三十五億美元,EPS(每股純益)僅一.一美元;FactSet的資料顯示,S&P五○○的金融業者首季獲利將比去年同期減少八.五%,在銀行業頻頻發布獲利預警中,美國銀行業正醞釀裁員。

首先是業績表現最好的摩根大通,將裁減亞洲區財富管理業務五%員工,多數是新加坡及香港的員工,香港已有超過十人離職;花旗集團三月裁減英國交易部門七十名交易員。全球金融市場首季黑天鵝頻傳災情,讓交易活動大幅減少,加上金融科技(Fintech)衝擊傳統銀行業,連體質最好的美國銀行業,都必須對業務做出大調整。

至於一直保持高速成長的中國銀行業,在人民銀行連續五次降息後,中國銀行業的淨息差大約二%左右,利差縮小已壓縮到銀行業的獲利。去年中國四大銀行獲利幾乎是零成長狀態,例如,工商銀行淨利二七七七億元人民幣,只成長○.五%;建設銀行淨利二二八八.八六億元人民幣,成長○.二八%;中國銀行淨利一七九四.一七億元人民幣,只成長一.二五%。

而工行每股派息○.二三三六元人民幣,減少八.七%;建行派○.二七四六元人民幣,減少九%;中國銀行分派○.一七五六元人民幣,減少七.九%,派息的比率都顯著減少。

而股價低反過來造成高股息殖利率景象,工商銀行有六.三九%,建行有六.五一%,中國銀行有六.四六%,在香港及中國,息率超過五%的公司並不多見,但中國的銀行股息率奇高,是因為經營體質被打上問號。

壓縮!

留意中國銀行業呆壞帳黑洞化目前中國的銀行業正面臨「呆壞帳黑洞化」,一個是中國整體債務快速上升,另一個是銀行的逾放呆帳正快速增加。中國各部門的總債務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已從○八年的一七○%上升到一四年的二三五.七%,六年間上升六五.七%。根據麥肯錫的算法,中國債務占GDP比重從○八年一八四.六%上升到一四年的二七八.九%,六年上升九四.一二%。○八年金融海嘯後,世界各國都努力去槓桿,只有中國努力擴大槓桿。

台灣的銀行業過去一年也很慘澹,去年人民幣貶值,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富邦金控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損失一度高達九四一億元,造成股價從六十九元急殺到三十四.七元,股價狠狠跌掉五成。一五年全體金融業淨利五六一四億元,是近三年最好的一年,但今年首季獲利都顯著縮水,富邦金首季淨利八十九.一四億元,減少五五%,國泰金首季淨利八十四億元,也減少五三%。

金融股股價的下跌已是類股之最,今年看起來狀況仍不妙,一月以來,金融股成了外資提款機,與外資積極買超台積電、中鋼形成強烈對比。

在利率走低,全球債券高達七兆美元規模呈現負報酬的情況,加上金融科技崛起,銀行業的苦日子恐怕會持續很久,這是大家必須要有的體認。

撰文 / 謝金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52

銀行業的苦日子走到頭了嗎?中行報告對2017年銀行業的十大預測

銀行業的苦日子走到頭了嗎?中行報告對2017年銀行業的十大預測

12月8日,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發布《2017年經濟金融展望報告》稱, 2017年,我國經濟將進一步加快推進新舊動力切換、新舊模式接續。預計經濟形勢總體趨穩,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但仍存在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在此大背景下,我國上市銀行將依然面臨經營環境深刻變化的考驗。報告對2017年銀行業做出十大預測:

第一,銀行業資產規模繼續保持兩位數的穩健增長水平。

貨幣供應量、社會融資規模是銀行規模增長的基礎和重要決定因素。2017年,受外匯占款下降、非金融部門貸款需求回升乏力等因素影響,貨幣供應量將平穩增長,大幅反彈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也存在一些促進貨幣信貸增長的有利條件,比如消費穩定較快增長帶來相關貸款需求增加、基建投資融資需求較大等。預計2017年我國M2增長11.5%左右、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長12.8%左右。此外,報告預計2017年上市銀行的資產規模和負債規模增速將分別保持在11%、10.5%左右。

第二,不良貸款率上升勢頭持續放緩,但難言“見頂”。

2017年,我國經濟依然面臨一定的風險,但整體經濟保持平穩,預計GDP增長在6.7%左右,與2016年基本持平。因此,雖然部分行業風險依然持續暴露,但社會整體信用風險水平相對於2016年保持穩定。

另一方面,上市銀行在不良貸款管理和化解上積累了更豐富的經驗,再加上資產證券化、債轉股等市場化處置方式得到不斷應用,不良貸款率上升勢頭將持續放緩。報告預計2017年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將小幅上升到1.8%左右的水平。

第三,凈息差有望到達“L”型底部,息差業務仍面臨挑戰。

2016年,上市銀行息差繼續下降,主要是受三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降息環境下存量貸款重定價;二是實體經濟需求乏力導致新增貸款收益率下行;三是營改增正式實施。相較於2016年,2017年存量貸款重定價的影響已基本不存在,實體經濟需求保持平穩,市場利率中樞也總體穩定,對銀行凈息差的壓力有所降低。

但值得註意的是,營改增是自2016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2016年前4個月依然采用的是營業稅,因此,相較於上年同期,2017年上半年營改增的影響將依然顯著存在。

總體而言,2017年,上市銀行凈息差仍將有所下降,達到2.1%左右,但趨勢明顯放緩。

第四,非息收入貢獻度站穩30%臺階。

2016年,我國上市銀行的非息收入貢獻度取得顯著提升,一躍邁上了30%的臺階,一方面得益於自身業務的快速增長(增速達到20%左右),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息差收入的下降。2017年,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受實體經濟影響增長依然乏力,投資等市場性業務空間也相對有限,而保險等其他業務收入將繼續保持較高增速,成為拉動非息業務增長的重要引擎。考慮到息差收入增長仍面臨挑戰,報告預計2017年上市銀行的非息收入貢獻度將小幅上升到32%左右。

第五,成本收入比面臨長期拐點。

近幾年來,上市銀行成本收入比不斷下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在營收增長乏力的情況下,壓縮成本、保持盈利穩定;二是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改善成本效率創造了更好的條件。2016年,成本收入比下降的趨勢明顯放緩。2017年,中行方面預計,上市銀行成本收入將輕微下降到28%左右,且更多地體現在增收壓力以及信息技術蓬勃發展背景下的各項費用節約上。

但從中長期看,成本收入比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上升:利率市場化向縱深推進,市場上對職業化管理人才和專業化業務人才的爭奪日益激烈,激勵機制將更趨市場化;同時,監管要求趨嚴,將迫使銀行增加戰略性費用和合規方面的投入。

第六,凈利潤增速與2016年基本持平。

2017年,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長依然面臨兩大問題:一是營收能力面臨挑戰;二是信用成本持續增加。

在營收方面,凈息差仍將小幅下降,雖然規模穩健增長可以一定程度上實現“以量補價”,但息差收入增長依然乏力;非息收入雖然增長較快,但如果扣除掉保險等其他業務收入相應帶來的“其他業務成本”,凈收入可能僅一位數增長。

在信用成本方面,上市銀行不良貸款規模將持續上升,如果維持撥備覆蓋率150%的紅線水平,需要計提的撥備也在增加,不斷侵蝕銀行利潤。綜合考慮,報告預計2017年上市銀行整體凈利潤增速將與今年基本持平。

第七,資本充足狀況面臨壓力較大。

當前,我國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3%左右,低於歐美大型銀行15%左右的平均水平,抵禦風險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2017年,我國上市銀行資產規模仍將保持2位數增長,對資本的需求將明顯提升;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持續增加,相關風險資產有所增加;凈利潤卻為個位數增長,在分紅率基本穩定的條件下,內源補充作用比較有限。

第八,國際化發展進入戰略優化階段。

總體來看,現階段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化時機和條件已逐漸成熟,有望進入“崛起”階段:一是中國雙向開放戰略推進,對外經貿投資將更加活躍;二是中國國際地位上升,在國際規則的制定和修改中扮演重要角色,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三是人民幣國際化持續推進,銀行國際化具有貨幣優勢。

2017年,全球經濟金融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整體經濟複蘇緩慢,英國脫歐、主要國家大選、全球化進程受阻等風險因素增多,銀行國際化發展面臨的複雜的環境。再加上本土業務經營壓力不減、境外反洗錢等合規風險顯著增加,中行方面預計2017年上市銀行國際化步伐將進入戰略優化階段。

第九,零售銀行業務發展有望邁入新階段。

當前,我國人均GDP已突破8000美元,處於國際公認的消費結構加速升級時期。2016年,我國金融機構的零售業務發展取得歷史性跨越,1-10月新增境內本外幣住戶貸款規模達到5.16萬億元,基本與新增企業貸款規模(5.67萬億元)持平。

2017年,我國消費仍將保持穩定增長,預計增速可以達到10.5%左右,顯著快於投資和凈出口的增速。因此,我們預計2017年上市銀行零售業務將繼續快速發展,有望邁入新階段。但值得註意的是,零售銀行業務發展仍應關註住房抵押貸款業務以及信用卡業務的過快發展帶來的風險。

第十,“金融科技(Fin-Tech)”穩步向傳統銀行業務滲透。

當前,上市銀行普遍高度重視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以移動互聯為重點,培育客戶電子渠道使用習慣;二是優化手機銀行、網上銀行、電話銀行和微信銀行等電子渠道服務功能;三是聚焦特色場景,搭建開放式、統一的互聯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

報告預計,2017年,我國上市銀行將在進一步深化互聯網金融布局的基礎上,探索收購、投資、戰略合作等多種形式布局大數據、雲技術、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新金融科技,打造全新的核心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39

京東的苦生意與阿里的護城河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14/165994.shtml

京東的苦生意與阿里的護城河
秋源俊二 秋源俊二

京東的苦生意與阿里的護城河

京東和阿里,無疑都是好公司,但是區別很大。

京東新一季財報出來了,這次似乎不一樣。

營業收入達到837億人民幣,增速為39.2%,披露出來盈利為22億人民幣。當然了,這個盈利還是老規矩,不被公允認可的,實際按照通用準則,10億人民幣左右。

而在十天前,阿里披露第三季營收增速,高達61%,阿里的利潤就更恐怖了 。

那麽問題來了,阿里的電商業務,是否取得壓制性優勢呢?京東還有機會嗎?今天本文要思考的是這兩家公司生意的“品性”。

企業賺錢能力分析

在討論業務特點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企業掙錢能力主要取決於哪幾個因素?

無外乎三點:產品毛利率高低、資產周轉速度和企業的杠桿程度。這三個詞語,似乎不是那麽好懂,我給大家解釋一下:

(一)產品毛利率,我們把它稱為“茅臺模式”

所謂茅臺模式,就是指毛利率超級高,比如茅臺,翻看一下報表:

微信圖片_20171114144636

看一下,最後一行,毛利率高達90%左右。

為什麽有“萬億茅臺”,因為毛利潤高的企業,只要規模產量跟上,那麽就是無敵的印鈔機。而大家常見的蘋果手機,相比茅臺,弱爆了,才40%左右的毛利率。

(二)資產周轉速度,我們把它稱為“沃爾瑪模式”或者“戴爾模式”

這類企業,有一個特點,凈營運資本很少甚至為負值。簡單說,這類企業,靠著應付賬款來籌集運營資金,需要企業擁有強大管理能力和運營水平。

比如戴爾的直銷,還有沃爾瑪,他們因背靠強大的流水,壓榨供應商款項,這種企業賬上有很多的應付賬款。

而與此同時,公司僅有少數存貨,因為周轉率超級高,比如戴爾的直銷模式、零售行業的商品流通。同時呢,應收賬款非常少,因為客戶購買商品,直接付現金。

這里談談戴爾。戴爾的電腦,直銷模式曾經有一段時間獨步天下、聞名全球,原因就是靠供應商賒賬給自己,由於走貨量很大,所以應付賬款非常大。而與此同時,直銷意味著存貨很少,消費者都是掏現金買戴爾的電腦。

這樣就造成了做這個生意基本不需要套本金,像戴爾這種把直銷模式做到極端,就有多余的營運資金。因為經營負債,足夠滿足日常經營需求,甚至還有多余的資金去理財,比如拿錢買P2P、去炒股。

原因就在於,首先這個模式對於上下遊來說,議價權太大了。曾經巔峰時期的蘇寧國美,就是利用這種模式,把現金流生意玩得飛起,那時候,國美和蘇寧都搞房地產。

其次,這個模式可以利用大規模經營負債,而且是無息負債,有點類似巴菲特的保險浮存金。

這種模式體現在財務報表上,一般就是凈運營資本天數為負數。

(三)企業杠桿程度,我們把它稱為“銀行模式”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企業運用杠桿,進行收益放大。比如銀行、最近比較火熱的現金貸、消費貸企業。

這類公司最大的問題是,一旦經濟環境惡劣,就是掙多少賠多少。這也是銀行等金融監管機構對現金貸極為嚴厲的原因。核心資本充足率,就是約束銀行的。

最近趣店、拍拍貸以及和信貸等上市,數據爆表,就是受益於經濟周期處於繁榮期,但是一旦有風吹草動,很容易倒閉掛掉。

所以除了強大監管約束外,經營這類企業得時時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一旦馬虎,就玩完了。

財務總結:這三個要素,其實就是杜邦分析的翻版,凈資產收益率取決於毛利率、周轉率和杠桿系數。

企業商業模式分析

問大家一個問題?上面三種模式,那個最好最省心?

一般情況下,人們最喜歡的一類是“暴利企業”。

因為你會發現,即便公司經營很爛,管理層在費用控制方面慘不忍睹,甚至亂花錢,但是公司還是很掙錢,最終得出的凈利率還是非常高。

因為不管公司怎麽浪費,管理層如何垃圾,但是沒辦法,錢就是花不完。產品成本太低了,除此之外,公司還擁有定價權。

比如茅臺,時不時就漲價,怎麽提價都有人買,日子太好過了,為什麽呢?因為有些人請客,必須茅臺,它代表誠意。再比如蘋果推出iPhone X,高配定價9688元,其實就是漲價,沒辦法,國人照樣買買買。

公司經營好壞,和經理人關系不大,用巴菲特的話說,就是“傻子都能管的公司”。公司每年掙數百億元、數千億元,這不並見得是管理層的本事,因為公司的經濟特性,決定了誰來做都可以取得類似的結果。

第二類就是看管理,企業得一個個地摳,因為毛利潤低啊,零售業能夠達到20%就非常不錯了,成本太高了。

我們舉個可能不太恰當例子,比如以iPhone為例,定價為6000元,假設蘋果手機本身的成本為100元。你想想,這時候,蘋果公司不管怎麽浪費,就算是公司經費各種花、出差五星級賓館、早餐不花錢,團建去馬爾代夫旅遊,也都可以“躺著賺錢”。

而對於中國用戶來說,你買了,花了大錢,還喜歡得不要不要的,當做寶貝。

而假如毛利潤低,零部件成本為5000元,這時候,蘋果公司就必須摳了,差旅費不能亂花,餐補10塊錢,公司團建北京六環轉一圈,透個氣回來。

必須得摳門,必須得成本控制,必須姿態很低,公司才能掙錢。

這時候,公司就是靠管理,靠團隊。

最後一類,就是看天吃飯,飽一頓餓一頓,一般不招人喜歡。

回到京東和阿里

雖同屬於電商行業,但京東和阿里的業務模式卻大相徑庭。所以直接分析財務數據,不具備可行性。但是由於每年都有“貓狗大戰”,還是分析一下。

剛說了那麽多,其實大家可能內心已經有類似判斷,第一類生意最好,因為坐等掙錢,不需要努力,你唯獨需要做的就是睜眼看看銀行賬上的數字。

阿里就是這一類企業,搭建一個交易平臺,由於網絡效應的存在,存在強者越強的趨勢。讓企業客戶去激烈競爭,反正阿里收地租就行。

這有點類似賭場荷官,不管怎麽玩,按點提成。荷官和賭場,唯獨要做的就是保證賭場能開起來,玩的人多。

阿里的帝國已經建立起來了,而且生意品性很好,不需要費大力氣,輕松掙錢。也不需要去各種摳門小氣,反正“錢就是掙著花的”。

對比之下,京東就不一樣,是典型的靠管理、靠日複一日地控制成本賴以維繼的。生意靠的是周轉率,依賴的是服務。掙那麽一丟丟的差價,辛苦死了。貨送慢點,服務差一點,客戶就開始找客服罵。

生意的本質決定了京東必須看客戶臉色,掙辛苦錢。

京東、阿里財報評論

今天,京東的三季報顯示,營業收入增速只有39%,而阿里增速高達61%,不知道的還以為完了,京東可能永遠趕不上阿里。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京東應收是以直接商品交易額為主的收入,說白了就是賣了多少貨物。

而阿里,就是像天貓、淘寶客戶,大規模收費。一般情況下,如果營收增速為61%,那麽平臺交易額的增速,也應該大概在61%左右。

然而,事實不是這樣的,我們以雙十一GMV時間橫截面分析:

微信圖片_20171114144651

阿里增速只有39%;

微信圖片_20171114144702

而京東卻高達50%;

結論一目了然。

目前所謂阿里增速61%,並不代表平臺發展更好了、更活躍了。之所以那麽多,是因為平臺收費收的更貴。所以各位可以想想,阿里究竟為何營收那麽誇張,遠遠超過GMV速度。沒別的,就是各種“加重苛捐雜稅”。

阿里繼續這麽放任下去,會面臨百度曾經遇到過的問題——過度商業化,把原始的土壤弄變質了。

但是你又不得不佩服,馬雲又要開新業務,搞其他收費,比如雲計算的靚麗表現。

你或許還會質疑,說阿里營收增長那麽快,是其他業務引起的。那咱們看這個披露:

微信圖片_20171114144715

仔細看,核心電商業務,營收增速為63%,遠遠超過GMV 39%的速度。

電商的成交金額,就是這類公司的基石。歷史告訴我們,“越是沈重苛捐雜稅,越容易出現暴民動亂”。

還好阿里有下一個新的發力點——雲計算。

結語

寫了這麽多,主要是分清這京東和阿里兩種生意的本質,以及大家在分析財務報表時,別光看數據,得回歸業務本身,回歸最基礎的分析。而不是單純運用數據,求比率,那是得不出正確結論的。

京東和阿里,無疑都是好公司,但是區別很大。京東的生意做起來挺辛苦,然而卻擁有好的管理。

阿里則是擁有極為寬廣的護城河,雖然在抵禦敵人方面有天然優勢,但要小心過重的”苛捐雜稅”讓護城河演變為“臭水溝”。

京東 阿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