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小敗局】親歷者反思:麻省理工《科技創業》怎樣夭折?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8/57727.html

《麻省理工科技創業(Tecnology Review)》是一家網絡科技媒體,但經過4年的發展卻迎來了被關閉的命運,內容好但不懂經營、不重視新媒體發展、內耗大這些都是TR失敗的原因。在i黑馬看來,TR的失敗是非常典型的媒體創業失敗案例,分享這篇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想寫這篇頗有些感情色彩的文章已經很久很久了,從2013跨到2014,每次想起要寫點什麽,腦中會立馬湧現出許多文字,只不過是自己沒有勇氣下筆。直到今天,我在搜索引擎里找不到它的存在,才平靜的意識到,是時候寫一篇與它有關的文章了,只是為了紀念它教會我應該用什麽樣的原則去做新聞、去做事情,以及它的消失讓我有怎樣的反思。初生2009年,因為我的計算機和新聞學的跨學科背景,我選擇加入了美國麻省理工《Technology Review》中文版(麻省理工《科技創業》,以下簡稱TR)的創始團隊。那時,這本已經有著110多年歷史的權威科技雜誌剛引入中國,後加入南方報業集團旗下(也是坎坷經歷的開始)。看到這本雜誌的第一眼,我用“心花怒放”這個詞來形容當時的心情一點也不為過,它的報道內容幾乎全是新興技術以及新興科技創業公司的商業化過程,其中許多新技術都出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我對這些炫酷但又十分真實的新興技術非常癡迷,但更堅定我加入TR的是它非常明確且獨特的內容定位。我問當時的TR中文版主編洪浩(他牽頭把TR引入國內),TR的定位和國內的競爭優勢是什麽?他說,TR的定位就是:專註於報道未來3-5年內即將商業化的新興科技及其商業化進程。未來3-5年內的新興技術,並且是即將商業化的技術,既不是商業化已經很成熟的技術,也不是那些未來幾十年內都不可能投入商業應用的技術(比如隱形衣技術,雖然很酷,但不是很快就能投入市場的)。這些新興技術包括計算、通信、網絡、能源、生物醫藥領域的前沿科技。按照洪浩的設想,TR就是要挖掘這樣的新興技術,通過發現和報道,讓他們很快受到關註,並引來投資,繼而走向商業化之路。因此,TR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術期刊,也不是科普類的淺顯內容,而是在技術與商業化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這些技術的原理以及如何運作商業化之路深入淺出的讓人明白,TR要求自己的編輯必須慢慢的成為自己所負責領域的專家,所以責任和報道理念也在於此。而正是它的這種定位,決定了它在國內幾乎沒有競爭對手。這些新興技術的內容可以完全由麻省理工學院及TR在美國的技術資源提供,且都是深度類內容,而當時國內的其他門戶科技媒體還只是定位在資訊類內容,且許多都是無版權翻譯國外科技網站上的信息;一年後上線的科技咨詢類網站36氪最初也是類似的模式。我深以為然,有種找到誌同道合的夥伴一樣的喜悅心情。從加入TR的那一刻起,我內心就堅信是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且要求自己按照這種責任和標準不斷學習和了解自己負責的領域,並且創始團隊的小夥伴們跟我有一樣的使命感。2009年對於中國的互聯網來說,是一個重要分水嶺。這一年科技領域幾個大事相繼而出,其一便是Twitter的迅猛崛起(TR在Twitter剛剛發展之初便對其技術和商業化之路做過詳細的報道),其二便是Facebook開始大放異彩,社會化媒體時代拉開了序幕。另外,許多我們不曾聽說過的,不曾想象到的新興技術,也突然湧入我們的生活。2009年8月,新浪微博效仿Twitter打開了中國社會化媒體的大門。也正是從此,由技術帶來的媒介變革時代正式開始。許多傳統媒體紛紛在微博上開通官微,推廣自己,開始思考新媒體轉型, 傳統的媒介議程設置也迅速被無數草根自媒體用戶下放。企業也紛紛開始探索社會化媒體營銷。一切都來的異常迅速和突然,以至於傳統媒體的危機感一下子開始凸顯。也正是在這樣的一個特殊時期,TR中文版開始走入國內受眾的視野。實踐大概2009年年末,TR的中文官方網站上線,是洪浩帶領團隊一手建立起來的。那時候,許多傳統媒體做新媒體的思路還很不清晰,國內才剛剛開始討論傳統媒體轉型的問題。雖然TR中文網還處於web1.0的模式,但是其極具吸引力的獨特內容很快聚集了第一批忠實受眾。它會告訴用戶計算和通信領域有哪些最新的動向、算法、軟件和技術,有哪些新創公司在做與這些技術有關的事情,他們是如何從募集第一批天使資金開始的,等等;它會告訴用戶,新能源和生物醫藥領域又取得了哪些技術上的突破,並且這些突破已經被哪些公司用來商業化,這些商業化的結果會給社會及人帶來怎樣的成本節約和好處,等等;它會告訴用戶,新創公司如何從技術的開發到後期的投入再到上市的過程,讓用戶知道這些公司在哪些環節遇到哪些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等等。因此,TR所提供給用戶的既是很酷的東西,同時又很接地氣、很實用。所以,TR最初在國內聚集的這些用戶許多都是技術人員、互聯網創業者和投資人,他們在這樣的網絡變幻時代,非常希望能得到更多有價值的信息,指導他們技術發展的方向,告訴他們可能的技術創業資源,也告訴投資人哪些領域的技術值得冒險投資。這些正是TR可以提供的。國內受眾也從一開始對TR的質疑(懷疑是假的TR),到慢慢十分尊重且相信它的權威性。但此時的用戶規模還很少,處於初始積累階段。2010年初,洪浩讓我申請TR中文版在新浪微博上的官方微博,並確信未來媒體的戰場將轉戰微博。於是我在新浪微博、網易微博、騰訊微博、輕博客點點、豆瓣等上都註冊了官方賬號,不斷更新內容,但以人氣最高的新浪微博為主戰場。此時開始,如何運營好官方微博、為網站帶來流量、吸引越來越多的回訪,繼而擴大TR在中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等等,這些成為我們編輯團隊開始著力解決的問題。我們團隊內部,各版塊編輯開始不斷練習提高起新聞標題的能力,不斷練習如何寫微博導語,不斷從其他眾多分享網站上推廣我們的內容。還記得,內容團隊的人每一篇稿件的新聞標題都會起好幾個,甚至是十幾個,然後我們商量哪個更好,既要符合TR的定位和形象,又要有吸引力,既不能浮誇,又不能太專業晦澀,這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微博導語既不能是簡單的從文章中的摘選,又要很精確的傳達出文章究竟在說一個什麽樣的技術,並且還不能把文章所有的意思都無一遺漏的表達出來(這樣不會導入太多流量);既不能嘩眾取寵,又不能平淡無奇,這對編輯人員的專業和領悟能力要求很高。所以,編輯人員每天除了要弄內容,另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把標題起好,把微博內容編好,並把自己負責的內容推廣出去,讓更多人看到。不管什麽情況下,我們會輪流負責周末TR官網微博的內容更新和維護,像呵護孩子一般。瓶頸期TR中文在國內的宣傳很低調。一方面受制於資金,另一方面可能沒有受到權利方的重視(決策層掌握資金,但不知道TR究竟在做什麽樣的內容,也沒有如何做新媒體的思維)。還有一個方面可能是洪浩本人的低調,他有許多年國外媒體的經驗,思維敏銳,很有新媒體的創新思維,有想法,有領導力,但對名利看得沒那麽重。很多次我都問他,為什麽不自己來做TR,他總會說“我不太想去創業了”。所以背靠南方集團後,少了很多資金的風險,但同樣失去了某些在發展走向上進行決策的權利,甚至後來他有許多對TR在國內發展的商業計劃,但都沒能被實現,有些許的無奈。雖然編輯每天在TR官網上更新的文章並不多,只有8篇左右,但每篇都是優質內容。在TR中文的影響力逐漸起來,關註的人越來越多的時候,找內容合作的媒體越來越多了。其中包括騰訊、新浪和網易以及其他的一些媒體,但是最終經過權衡,我們仍覺得不能與這些大佬抗衡,如果8篇內容都給人家轉載的話,不僅不會帶來流量,反而會被稀釋。所以,謝絕了內容共享之後,TR官網的編輯團隊只能低調的默默耕耘了。所以,從開微博到2011年初的一年多時間里,在沒有任何外部宣傳的情況下,TR中文網在新浪微博的真實粉絲數已經達到了10萬以上,且全部是忠實用戶,沒有任何購買僵屍粉的行為,全部是靠內容實實在在聚集起來的對TR內容感興趣的用戶。這些用戶中大多都是技術人員、創業人員、投資人和技術愛好者,用戶群體相對很集中,且粘性也很大。用戶積累到這個階段之後,也到了一個發展瓶頸期,用戶不會再迅速擴大,流量也相對固定了,要想有所突破,只能延伸新的業務或在現有用戶基礎上做文章。此時,洪浩對TR網站在國內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規劃,那就是做科技領域的社交平臺,將聚集的技術人員、創業公司、投資人和技術愛好者等這些優質的資源整合在一起,圍繞技術,給他們提供交流的機會、連接的機會以及投資和獲得投資的機會等等。還記得2011年9月,洪浩說,已經把TR未來在國內的新媒體發展規劃提交給南方了,那邊終於計劃給撥錢了,我們都很驚喜。2011年9月之後我去讀廣告學博士(從新聞跨入廣告),洪浩很支持,但由於之前許多編輯業務和對外連接的事情都是我負責,所以商議我以兼職的形式繼續負責我之前的內容領域(計算和通信等)和一些事宜。2012年春節,跟洪浩通話,他很突然的說,TR這邊可能會有比較大的變動(究竟如何大,他並未具體描述),他可能不再負責,提前讓我心里有個準備。這半年因為有學業任務,所以不常去辦公室,有事直接網絡解決。不曾想,事態變化這麽快,一個本來我們充滿希望和未來想象的東西可能要面臨崩裂的危機。這是我第一次對TR未來在國內的命運感到憂慮,有種很強烈的不祥之感,可又能改變什麽?變局2012年四五月份,這種大的變動終於不是猜測而是真實的發生了,洪浩不再負責他一手建立的TR官網和內容團隊,TR中文版雜誌主編也幾次換人,網絡編輯部和雜誌編輯部人心渙散,並且最震驚的消息是TR中文也面臨易主,原來的主家要打架了(據說是聯合創始人們和南方爭奪版權,對此他們始終沒有對我們做過任何解釋)。員工的工資開始拖欠,沒人過問,讓我的同事們氣氛的是沒有上頭的人出來明確負責員工該如何辦,說只能申請破產後領到的錢給發拖欠的工資,但是,申請破產要補償員工3倍工資,因此他們希望就這麽拖著讓大家自己走人,多麽可笑。一個前一秒還看似生機勃勃,發展勢頭猛進的媒體,在下一秒就面臨垮掉的危險,這種速度和境遇出乎我們的預料。當然,這絕不對一下子就發生的事,內部長期的各種問題和利益糾葛只是在此時合適的爆發了。2012年7月,TR中文搖搖欲墜,已經有名無實,原來的網絡團隊已經解散,我也不願再為此付出太多的精力。網站也歸他人接手,之後的改版也半斤八兩,網站和新浪官微的內容更新和維護也越來越差。此後,聽同事說,TR的版權改到一家公司旗下了,再後來又聽說未來可能又會被哪家公司收購……再以後,TR網站慢慢變的好似一塊遺棄之地,官微也不痛不癢,可能一個月的時間才會有更新。再然後,沒有然後了……之後很久,我都不再願意打開TR中文網和官微,不看不是不想看,是不忍心看。不忍心曾經我們一手做起來的東西被弄的面目全非,儼然這些人是不懂TR究竟是一家什麽樣的媒體,定位是什麽,需要做什麽樣的內容,網站內容和紙媒應該有什麽樣的區別,等等。我不責怪什麽,只能說,他們可能並未像我或者像和我一起戰鬥過的網站團隊那樣由衷的熱愛TR。之後的很長時間,我始終有深深的遺憾,有太多的不舍與不甘,甚至覺得自己提起它就會惋惜的流淚,也甚至當別人問起我TR時我會滔滔不絕的向對方講TR究竟是一家什麽媒體,TR做什麽樣的內容等等之類,就像一個宣道師一樣。我想這份感情是長期浸染、無悔投入後的結果,我愛TR本身,也感謝它教會我認真和專業的精神。 痛思我也長期的思考過這樣的問題: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TR這本在美國能固守110多年的媒體在中國的夭折?內容好,但不懂經營。如果要歸原因的話,這個原因可能是最大的。好內容沒得說,但經營的事情就不好說了。就拿市場業務來說,TR中文的內容團隊在北京,市場負責人在廣州(南方那邊),內容和市場離的這麽遠,如何有效利用共同的資源是個問題。比如,做新媒體好資源都在北京,但管市場的在廣州,很少有人過來這邊開拓資源和市場。即便曾經北京也設有市場部人員,但形同虛設。很多時候,北京有一些業務上的合作機會跟我聯系,即便我覺得機會很好,但不歸我們管,只能移交給廣州的市場部,但是,後續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廣州那邊負責市場的人員都是從傳統報紙的業務出身,不懂TR的定位不說,新媒體廣告業務和市場合作的經驗可能也比較少,許多時候直接把原來報紙上排不上的廣告放到TR的雜誌上。就拿我們曾十分無奈的一個例子來說,一些電冰箱彩電的廣告都會上來,你覺得一本賣35元的高端技術商業雜誌的用戶會去關心電冰箱彩電嗎?智能電視可能才靠點譜。酒香還怕巷子深,一味砸錢或找投資,但卻不知道如何經營,不思考如何發展業務才能盈利,錢總會燒幹。不重視新媒體發展。從TR的網站建立一直到最後,資金的投入一直是很少的。新浪上TR的官微也一直是我們內容團隊在堅持做,基本一開始上面沒人關註這個事情,直到TR在微博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帶動了對TR中文的宣傳,甚至提高了不少雜誌訂閱量,這時他們對TR網站和官微才開始重視(或許只是態度上的重視,沒有實際行動)。另外,做新媒體是一定需要技術人員的,並且作為一個要不斷改進和實現更多想法的網站來說,技術人員非常非常重要。但是,難以想象的是TR網站居然沒有技術人員來維護,是因為掌握決策的人覺得技術人員工資高、太耗錢,把工作過一段時間的技術人員給辭掉了,以至於我們本來設計的網站改版後期根本實現不了,這也是造成TR中文網始終處於Web1.0。另外,網站托管在廣州別家公司的服務器上,網站一出什麽事情,我們只能等著那邊的人來解決。網站本身有問題的話,也根本沒有內部人員可用。最後,洪浩對TR中文未來的社交平臺規劃沒有被投入資金,也很大程度說明這個問題。不管這里面究竟有什麽我們不清楚的內幕事實,但這些固守傳統媒體的人確實少了許多新媒體腦細胞。內耗大。最初,TR中文版一直是雜誌和網站一體,一撥人做這件事情。但2010年底,上層將TR中文的編輯部分為兩個,一個是網絡編輯部,一個是雜誌編輯部,並且兩個執行主編。之後,同在TR中文版的旗號下,有個辦公室,有兩撥人在做。雜誌管雜誌的內容,網站管網站的內容,並且相互沒有什麽內容互通和過多交集(誰過誰的)。在我們看來這十分奇怪,不同的人負責就意味著有不同的理念和方式(中國最講究領導制,領導風格,這一點大家都懂的)。不談後來雜誌那邊是如何理解TR的定位和內容制作的,但洪浩從開始的雜誌到後來的TR網站是一直堅持TR原有精神和內容定位的。這種“分家”,造成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資源浪費,首先是編輯資源的浪費,其次是兩種不近相同的對TR的理解造成的是兩種編輯制度,以及內容格調上的差異。對於這樣的安排,也從沒有決策層給出過解釋,至於內部究竟涉及到什麽樣的糾葛就具體不詳了。另外,員工通訊錄上面許多負責不同業務的同事都是在廣州,且人員流動較大,以至於幾年間許多人都不相識,溝通不暢。不過,有領導頭銜的人卻一堆(全是領導,誰幹活?),但具體究竟幹什麽實在不清楚。即便這樣,有頭銜的人還經常一波又一波。如今TR中文網在百度里已經搜索不到主頁(可能在服務器里被移除了)。TR新浪官微最後更新的一條微博是2013年3月29日,最後的轉發人數是100,評論人數是97,贊的人數是11。TR是一個偉大的科技媒體,盡管它在中國夭折,但這與TR本身無關。一個偉大的產品,不應以賺了多少錢為終極目的,而應為了改變世界的態度而存在。同樣,一個偉大的科技媒體,不應以寫了多少深度、華麗、內幕等新聞稿件為目的,而應為了發掘那些能改變世界的人、技術、產品和事而努力。清楚的記得洪浩說過的一些話,媒體的任務就是客觀公正的報道事實,科技媒體也是如此。我們的責任就是要挖掘出那些有潛力的技術或新創公司,讓他們在我們的報道中得到關註,引來更多資金投入和機會,從而加快他們的商業化過程。這對技術或新創公司來說是一件好事,對媒體來說更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公正的去發現對世界有意義的事情,實現了媒體的價值。我常會想起這些話,以及TR的專業新聞精神。今天,這篇文章向曾經堅信TR精神和新聞理念的同仁們致敬,我們共同為它的優質內容而戰鬥,共同像呵護孩子一般幫助它在中國成長。同時,希望通過這些文字,對那些曾經喜愛並長期關註TR的用戶說聲感謝,即便這句感謝來的這麽晚。也想對那些對TR一直給予厚望的、熱愛TR的用戶說聲抱歉,這種沒有任何解釋的不辭而別是對你們最大的不尊重。雖然離開已久,但我始終認為我有責任和資格說這聲感謝和抱歉。究竟是誰把TR在中國浪費掉了?或許我們該思考國內傳統媒體的制度、國內傳統媒體人的思維以及做事的態度。最後只想說一句來總結: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只怕豬一樣的隊友!(長舒一口氣……我的TR情結在2014年伊始釋懷了。) 相關公司: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作者:常寧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742

香港負資產房暴增14倍 親歷者告訴你銀行如何收走房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089.html

“五一”前夕,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的一組數據刺痛了不少香港市民:2016年一季度香港負資產住宅按揭宗數從去年四季度的95宗增加至1432宗,暴增14倍,創2011年10月以來新高。

之所以用“刺痛”,是因為不少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香港購房者都有過“負資產”的經歷。

香港1998年出現首次通縮後經濟開始變差,2003年又遭遇了非典(SARS)侵襲,樓價大幅下挫,較1997年的高位下跌了近70%。2003年6月,整個香港的住宅負資產宗數達到了歷史最高的105697宗。

戴著口罩的男子從房產中介門口走過

“1997年的時候我買了一套價值742萬港元的房子,從銀行貸了667.8萬港元,可這間住宅到2003年就只值250萬港元了。”在香港一家律師行工作的趙偉(化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最終,由於無法拿出更多現金來彌補抵押品的價值不足,趙偉的房產被銀行收走拍賣。

如今,不少剛工作不久的香港購房者很有可能重蹈趙偉的覆轍。

負資產經歷者決心終生租房

1997年,拿到第一筆年終獎金的趙偉決定在香港完成置業夢想。幾經挑選後,他連夜排隊抽中了位於香港深井浪翠園小區的一套住宅。

“房子是927平方英尺(86平方米),當時每平方英尺的價格是8000港元,總價約742萬港元。”趙偉告訴本報記者,當時的借貸環境非常寬松,首付僅需一成,他覺得非常幸運。

誰料,這套房子竟成了他一生的噩夢。

2003年,金融危機加上非典席卷,市民對香港樓市失去信心,房價開始暴跌,比1997年的高位下跌了約70%。“當時就算是新樓盤,每平方英尺的價格也只有2000~5000港元,很多香港人都難逃負資產的命運。”趙偉表示。

由於房產的抵押價值已經低於未償還貸款總額,銀行便開始向不少業主callloan(要求借款人提前部分還款)。“萬萬沒想到有一天銀行也給我打了電話callloan。”趙偉買房時從銀行借貸了667.8萬港元,而他那套房產當時的價值跌到了250萬港元,是原價的近1/3,他自然也成了負資產人士。

“銀行打電話來時,我還欠銀行500多萬港元,銀行要我再追加300多萬港元,以彌補抵押品價值不足的情況,否則就要收樓。”趙偉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依舊心有余悸,“感覺天要塌下來了。”

香港房價曾多次出現大幅下挫

無奈的是,趙偉家境並不富裕,買房、裝修已經花光了所有積蓄,最後他只能眼看著銀行收走這套精心裝修的房子。“房子也沒有了,還欠了一身債。”趙偉告訴本報記者,銀行以200多萬港元將房子拍賣後,他還欠了銀行200多萬港元。

最近,趙偉終於還清了所有欠款,但受過挫折的他早已決定終生租房。

像趙偉一樣,經歷過負資產的香港人不在少數。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數據,2003年6月,出現了105697宗負資產案例,未償還貸款額高達1650億港元,即每宗平均欠款156萬港元。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上月公開表示,負資產在經濟不好的時候經常出現,樓價自從去年9月以來,已經下跌11%,但趨勢仍不明顯。他會密切留意樓市的狀況,因為如果樓市有大幅調整,將會影響經濟發展,除了樓價以外,還會留意負擔能力、供求等一籃子因素。

多名市場人士也對本報記者表示,如果香港房價持續下挫,負資產的個案將會大幅增加。有銀行界人士透露,一旦負資產數量增加至1000宗,就會觸及不少銀行的警戒線。

萊坊高級董事及估價及咨詢主管林浩文則對本報記者表示,負資產的情況會持續出現,但不會像1997年時那麽嚴重,除非樓市在很短時間內大跌20%~30%,“目前香港樓市的買家以自用人士及打工人士為主,只要經濟沒有大幅變差,問題不會很大。”

成負資產人士還是取消訂單

盡管目前負資產情況尚在可控範圍內,但曾經“受過傷”的香港人卻對這個詞非常敏感。在莎莎從事銷售工作的張婷(化名)去年12月以一成首付在香港屯門的“滿名山”小區買下一套房產,總價為500萬港元,對於才25歲的張婷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但這個小區要在25個月後才交房。交完訂金後的張婷開始後悔,因為香港的房價開始跌了。

根據中原地產的數據,2015年12月至今,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已經下跌了7.4%。換句話說,在不考慮其他費率的情況下,張婷的這套房子價值已經跌至463萬港元。而張婷的貸款額實際為450萬港元,因此她當前與負資產的“距離”只差13萬港元了。

市場人士目前普遍預計香港今年房價將下跌5%,若以此計算,張婷這套房子的市值將跌至440萬港元,那麽張婷到今年底就將淪為負資產人士,雖然只是10萬港元的負資產,但對於經歷過風雨的張婷父母來說,女兒的這個選擇確實讓人擔心。

當然,除了可能成為負資產人士,張婷也可以選擇撻訂(取消訂單),但她遲遲難以抉擇。

由於目前香港整體零售市場不佳,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3月31日發布的數據,今年2月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370億港元,同比大跌20.6%,系17年以來最大跌幅,扣除價格變動,2月份零售業總銷貨數量也同比大跌19.5%。

張婷的父母擔心女兒在莎莎的銷售工作前途堪憂,未來很可能連房貸都還不起,於是建議女兒幹脆退了房子。

像張婷一樣糾結的人不在少數,根據香港法律,業主在購買期樓時,在沒有獲得新房的情況下違約,只需要沒收5%的訂金,如果買家認為樓市將繼續下跌,便會選擇撻訂。

有數據顯示,2016年1月,香港的新盤撻訂數據急劇上升,當月有8%的新房訂單被取消,但在2015年全年,僅出現了203宗新盤撻訂個案,只占整體成交量約1.3%,如此高的比例反映買家對後市的看法非常冷淡。

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陳永傑表示:“去年下半年以來,香港部分地區房價下跌幅度達到一成,在新的一手買賣條例下,買家撻訂只需賠付5%的訂金,及時撻訂再買一間反而還能便宜5%。”

地產經紀紛紛轉行

實際上,除了撻訂,更多的投資者選擇了觀望。

根據仲量聯行發布的《首季香港物業指數》報告,香港整體住宅買賣成交量在2016年第一季度跌至6221套,同比下跌39%,是有記錄以來的新低。

根據香港地產代理監管局數據,截至2016年3月31日,香港持有地產牌照的從業員共40364人,假設每位代理人在第一季度只銷售一套房子,那麽只有不到15%的從業員開了工。

不少地產經紀不知所措,為了生計紛紛轉行。一名已在香港葵湧區開設自己地產分行的地產代理蘇鵬(化名)見形勢不妙,目前已經開始找其他工作,他幹地產經紀前曾在一家中資銀行擔任人力資源經理,可惜十幾年過去了,很多業務早已記不清了。不過,蘇鵬告訴本報記者,他願意從頭做起,哪怕一個月只有兩三萬港元的薪水。

成交量持續下挫的情況下,有業界人士呼籲香港特區政府能夠放松樓市逆周期措施。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住宅按揭調查數據,今年2月按揭貸款申請環比減少1571宗至4869宗,創下了1998年6月有記錄以來的新低,並且首次跌穿5000宗的水平。

經絡按揭轉介首席經濟分析師劉圓圓表示,香港樓市正在持續調整,雖然開發商增加了優惠措施,二手房業主也擴大了議價空間,但樓市的調控措施及壓力測試要求仍然阻礙了不少買家入市。

不過,香港署理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早前表示,雖然近月私人物業價格和成交量有所回落,但香港的房屋供求仍處於失衡狀況,樓價與市民負擔能力仍然脫節,金融管理局還不能確定樓市下行周期已經形成,會繼續密切留意市場情況,並隨著樓市周期的演變,采取合適措施,確保銀行體系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58

反思浩劫 廣西親歷者談割肉挖肝文革人食人「因為恨,吃掉他」

1 : GS(14)@2016-05-19 02:16:39

■在當下一片反思文革的聲音中,諷刺的是在港生活的毛粉、「香港毛澤東思想學會」會長林敏捷,昨日竟高舉標語在九龍城舉行「慶祝文革50周年」活動。張志華攝



【文革50年】50年前的今天,毛澤東一聲令下,舉國瘋狂,以「造反有理」的亢奮和血腥塗寫青春……躁動過後,神州舉目瘡痍,白骨累累,無數靈魂被扭曲!半世紀過去,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竟也大搞個人崇拜,猶如老毛翻版;毛左思潮再度洶湧,甚至香港也有一群毛粉昨日高舉紅旗、標語,在九龍城大搞「慶祝」文革50周年的活動。中共掩耳盜鈴,禁絕內媒回顧文革50年,《蘋果》記者逆流而上,爬梳史料,穿州過省,求揭歷史真相於人前。第一站廣西,鄉民回憶文革的烹人煮酒,竟猶繪聲帶笑,聞者發怵。(文革系列八之一)記者楊倩、何家達、伍嘉亮廣西直擊


「文革拿人來鬥、打死然後煮來吃。我看到這邊打死兩個,然後人家割肉,用那個瓦煎來吃。」來賓市武宣縣祿新鄉65歲村民石老伯笑着告訴《蘋果》記者,至於為甚麼會有人吃人,他說:「因為恨就吃掉他啊!有甚麼好怕的。」1968年5月14日,在武鬥中被俘虜的學生覃守珍、韋國榮被押送行至糧所時被打死,割肉挖肝,骨骼掛在樹上。


■廣西武宣縣祿新鄉文革時的糧所,曾有兩名學生在此被打死並分屍吃掉。何家達攝

女民兵吃掉5男性生殖器

鄰鄉銅嶺中學經重建,舊教室只剩兩排,文革時校長黃家栠在這裏被學生吃掉,校園保安也知舊事。1968年7月1日,黃在教室被批鬥後遭亂棍打死,翌日屍體被眾學生剖腹取肝割肉,在校內用瓦片烘烤分吃。吃人非因飢餓,而是仇恨!那時廣西農村瘋傳「黑五類」(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及子女造反,要殺幹部群眾,「你不殺他,他就要殺你」;1968年春夏各縣陸續成立革命委員會,統一指揮殺人,不少黑五類被滿門抄斬,包括嬰兒。殺人花樣很多,集體活埋、砍頭、灌滾水、綁炸藥、剜乳割陰,逼子殺父有之、輪姦死者妻女有之。未夠解恨,各縣紛紛興起「人肉宴」。其中武宣縣逢墟日必殺,每殺必吃,19歲女民兵陳文留據說吃了5副男性生殖器,英勇晉級縣革委會副主任。直到該縣老幹部王祖鋻冒死上書中央,才喊停吃人狂潮,但王被以「誣衊文革」批鬥勞改。據中共處理廣西文革遺留問題內部材料,1968年僅武宣就有76人被分屍吃掉、該縣百多名幹部黨員因吃人被開除黨籍。整個廣西1968年吃了幾百人,臨近首府南寧的武鳴縣也有最少29人被分吃。「武鳴華僑農場都有食人啦!鬥死了,晚黑挖開條屍,刀割開,流血淋淋的肝拿出來就送酒嘎啦!」文革從廣西逃港的印尼華僑許生對《蘋果》說:「他們是變異的人類!唔係人來嘎。當時是一種時興,一種驕傲,一種英勇!」曾參與中央調查的退休幹部晏樂斌披露,廣西文革有名有姓死者8.97萬,無名無姓死者3萬多,失蹤2萬餘人,還僅是下級上報的數字;民間反映死人達20至50萬。





■廣西農村文革集體殺人的景象。互聯網

■武宣縣北門城樓上還有文革時兩派武鬥留下的子彈窿。何家達攝





■武宣縣城門前的梁生家裏貼滿毛像,是忠實毛粉。何家達攝

■廣西南寧邕江,文革時上萬屍體被拋進河。何家達攝


■石老伯曾親眼目睹文革人吃人。

南寧屠城萬屍丟邕江漂來港

從兩派紅衞兵鬥爭,到軍隊出動鎮壓造反派,人稱廣西文革為內戰。1968年7、8月間,南寧發生「屠城」。軍隊、民兵及保皇派紅衞兵三萬人用槍炮對造反派佔據的舊城區發起總攻,殃及平民。當年的高中生老羅仍歷歷在目:「解放軍喊『繳槍不殺』『舉手!』有人舉手慢,就開槍打死。叫旁邊人扛屍丟入邕江,然後連扛屍的也打死,推落河。當時殺紅眼!把我們趕到江邊,全部跪下搜身,哪有槍,都是毛語錄。」3,000間房屋被燒毀後,很多寄居地下防空洞的人被灌水淹死。同期,桂林、柳州及各縣都也有同類屠殺,短期內殺死近五萬人,當時農村流行殺人術語:「種花生」指槍決,「種芋頭」指石頭砸死,「種甘蔗」指木棒打死。如今南寧,邕江靜靜流淌,難以想像當年上萬屍體順流而下,多到堵塞水閘,部份更沿珠江漂到香港。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16/196140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1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