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乾貨】電商如何玩好「葷元素」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29.html

如何玩出誘惑?

電商性,訴求,就是轉化性,訴求。

那,電商,性訴求,訴求什麼?

才能讓電商性訴求,去轉化性訴求?

如果你看暈了,那你被吸引了,往下看吧,乖…

我很好的哥們小可,有一個品牌叫做ciao,因為這個意大利語實在是太優雅了,以至於很多人都給記成了cao ,在幾年前,這個女裝曾經火爆至極。

很多人在搜索時會發現,系統會提示cao女裝。

後來,我發現隱晦的羞澀性訴求已經抵擋不了腎上腺素品牌夢的時候,諸如「賤」這樣的牌子出現了,它的英文MGBGHH被大家親切的稱之為MGB搞highhigh。

跟它的廣告語一樣——擋不住的誘惑,MGB這牌子,視覺和產品確實讓我感覺很high。類似「無妖,不女人」這樣露骨的文案也很high。但大家high,才是真的high,目前從銷量看來,賤品牌的成績平平。

為什麼成績平平?避開運營的角度不說,這樣的品牌可以在瞬間強姦你的眼球,但可能不太能夠刺激你的消費,就跟看打架一樣,觀戰的人還是多的,真上的人還是傻的。

iParty在兩年前推出「騷賤」手機殼時,一度成為多家媒體議論的焦點,而且也吸引了諸如mike隋之類的「網絡紅人」使用,但是銷量一直不溫不火,跟這個姓訴求的價值觀還是有一定的關係。大家還是比較願意門前立個貞操牌坊,背後偷雞摸狗……

另一個女裝品牌的性訴求,則隱晦得多,也成功得多,那就是荷芙風格旗艦店。在一年前,一個叫荷芙風格的品牌曾經打出了「駕馭,女神」的營銷,此品牌是做繃帶裙的,這種裙子就是現在歐美及港台明星走紅毯時,或參加高端晚宴時必穿的。荷芙風格這個品牌名其實也就是傳說中的「女神」裝。

但,荷芙風格的缺陷是天生的。中國人很少有晚宴、PARTY、酒會等,需要這種衣服的人少之又少,而唯一流量較大的伴娘裙市場,已被做爛。在此時,我的一個朋友為它出謀劃策,叫荷芙風格跨界情趣女裝市場。

於是就有了荷芙風格「駕馭,女神」這個性訴求營銷。

「她不是AV,她是女神」「男人,這輩子要駕馭一次女神」

「穿上它,你是她的女神」「女神還是小姐?自己選!」

「走台如走紅毯,賜你女神身價」

這個營銷的成功在於:

1.性訴求讓本來一個很小眾的東西,變得大眾了。

2.性訴求增加了它的復購。(買情趣內衣的人,不會只買一件的)

3.性訴求增強了好多個購買誘因,不管你是——想勾搭男人的女人,想讓女人勾搭自己的男人,想變身女神的女人,想變成女神男人的男人,以及苦苦徘徊於灰色行業的女人。她們希望通過女神化,提升自己的品牌溢價能力。

誘惑不能玩得太過了

我朋友在給我講這個方案時,兩眼發光,情到深處,差點流下兩行口水。

我也深受其方案的打動,真的在荷芙風格買了兩件「女神裝」,實地感受下,確實有難以形容的「駕馭,女神」感,而且不會像很多情趣內衣一樣,質量不好,容易過敏,也穿不出去。

荷芙風格是一種,既能上得紅毯,也能入得廳堂,更能上得大床,還能搭件外套出門的「神衣」。這樣一想,誰說小眾品牌無出頭之日的,大眾品牌不都是從小眾開始,可口可樂不一開始也在藥店出售麼?(咖啡因飲料)

但是,「性訴求」到底應該怎麼用?怎麼才能用得好?又不讓人反感呢?

其實就是黃色書籍和黃色笑話的差別,黃色書籍的傳播相對私密,不能登大雅之堂。而黃色笑話,卻可以成為國民幸福指數的標準,因為大家都靠它逗一樂。

總結一些性訴求的方式方法,供大家「窺視」和「抄襲」。

1.早期的品牌速成。有趣的姓訴求是可以讓一個品牌在短期獲得眼球的。

比如日本有名的「男前豆腐」,完全像牛郎一樣的賣豆腐方式,確實得到了日本熟女們的愛。但是,想靠這種東西成為一個長遠的品牌,還需要積累,畢竟它如黃色笑話一樣,不能被典藏。又如,淘寶曾經風靡一時的愛肯性感牛仔,最近的風頭略減。

2.促銷時的道德底線。在大家都比價格的促銷時,你玩點「脫光」的噱頭。如果你用一張半裸型男,內褲上寫著——「低到底線,不能再低。」會不會很吸引眼球?

3.騙點擊的小廣告。諸如直通車質量得分、鑽展通投等情況下,或許用點陰招也是沒辦法的事兒。但是,如果你的東西高大上,就別搞了。如果你的東西跟性,關係不大,建議你搞,比如一瓶性感的搓泥寶,一杯慾望的普洱茶,一把騷氣的拖把和一支誘惑的拖鞋。

然後是我最愛的「偽君子」式的姓訴求營銷,那就是姓暗示版的公益廣告。

1.國外的皮草公益廣告、粉紅絲帶的公益廣告。明星們紛紛為了這個神聖的理由而輕解羅衫,堂皇脫光 。而你也獲得了想要的關注和宅男的讚許。那些賣PU包包的店,大可以打出,保護動物,環保皮香的文案。

2.大可以請來一買家,大圖拍出——「裸為動物代言」。

3.然後再爽11的時候,只要滿500,將獲得此人全套高清套圖1G。點亮無數宅男屌絲心中那神聖的光……

需要說明的是,荷芙風格和曲美家具,都說明了尺度的分寸問題。賤品牌,不是可愛無厘頭流氓兔的那種賤,而是色情的賤,性的賤,把自己主動劃歸到站街女、夜店女的文化認知範疇內,從品牌上,恐怕只能是個極小眾品牌,最後被人笑話,轉眼凋零。

玩笑至此,「葷文」一篇,祝那些使用「葷營銷」的電商人走得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51

【眾籌三彈】投資人看眾籌:好玩,但不易玩好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432

自從我們投資的幾個互聯網金融項目在媒體公佈後,我就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股權投資從業者搖身一變成為了互聯網金融的專家,常常就有人很虛心地請教相關問題,有一次在一個群裡面,就搞了一個類似於「十問」的活動,在線問十個問題,而且完全沒有準備,回答就一個比一個心虛。最近火爆無比的股權眾籌,也有朋友來問,有意思的是,還不是問我的看法,而是問是不是會革我的命,真是跟其他問問題的人一樣虛心。

還別說,他真問對了,我就是那眾多早期股權投資者中的一員,去年就尋摸著要做孵化器或者股權眾籌,因為早期投資,特別是Angel輪和Pre-A輪的早期股權投資,有著很多問題。

第一,早期投資十分不經濟

按照常規Angel輪人民幣50萬-150萬的投資標準,投資100個項目,也只差不多投出去1億元,但卻至少需要10個人,至少投2年,這還是尺度特別寬鬆的情況。這只相當於一個普通B輪投資者1-2個項目的體量,但普通B輪投資者完成這些投資通常只需要1個人,而且,這個人一年還花了接近9個月的時間跟LP對話。雖然早期投資的回報很高,但是項目折損也高,這100個項目到A輪至少折損50%以上,另一半的創業萬里長征路也才剛剛開始。而且,早期投資回報時間很長,雖然可以在ABCD輪少量退出,但如果要足夠的回報率,平均一個項目至少要6年以上。

因此,許多基金去做早期投資,主要是為了鎖定優秀的創業者,或者是,放大篩選的範圍,使得更多的項目能夠進入視野,以便更早地瞭解公司狀況。所以,早期基金大多數有著自己後續輪次的基金配合,可以對其中優秀的項目進行增持。但是即便如此,早期也屬於投資者中的苦活累活,通常多支基金的團隊,負責早期的,都是較受排擠的合夥人(請勿對號入座)。

第二,早期投資很困難
至少與成熟期企業投資有不同的偏重,因為在企業發展的早期,企業收入和業務模式都還不是非常穩定,有的甚至產品都只有一個原型。這個時候,財務投資者對公司是否有價值的通用評估方法可能會失效,比如估值、成長性,投資者的經驗判斷就十分重要。這些投資經驗可以歸結為早期投資的方法論,不是投人、投事、投行業這麼簡單的標準可以歸納的。

對於投資機構,評估投資者早期投資、個人的眼光判斷的準確性,週期也很長。因為早期項目的成長期很長,至少2-3年才看出點眉目出來,作為投資機構,能否等那麼長的時間來等待其團隊的成熟,也是一個未知數。

一個邪惡的畫面出現了,LP拿著鞭子,一邊抽著投資經理的屁屁,一邊憤怒的喊:叫你去眾籌!叫你去跳槽!叫你介紹項目給別的基金!知道培養一個早期投資經理多不容易嗎?那要幾百萬啊幾百萬!


第三,早期投資還有巨大的投後管理負擔
好項目不一定是天生的,而是養出來的。早期投資的項目多,一隻小的早期基金都有數十個項目,一支後期的機構,可能做了數支基金之後,也才數十個項目。

每個早期項目可能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陷。有的是團隊缺個腿,好技術缺營銷人員,好市場人員缺少技術。有的是創始團隊鬧彆扭。有的是還沒發佈就要改方向。還有的,甚至是缺一口氣沒錢了。這些說不管吧,肯定過不去,說管吧,一團亂麻,焦頭爛額,我不止一個朋友跟我詢問是否有第三方的投後管理公司。

正是早期投資基金的這些問題,使我對於股權眾籌,以及其他能夠改變這種模式的創新項目,都是鼓掌歡迎的,在過去幾年裡面,互聯網改變了許多行業,也該輪到投融資了。看看,我是多麼有信仰的一個人啊。當然,我私下的想法,是希望這些項目儘早來革我們的命,以便我的基金可以轉型到成熟期投資去,這樣我也從一年看300個項目減少到一年看100個項目,這情況,我會告訴你們嗎!

那麼,就讓我們以「全民天使」、「人人都是天使投資人」的名義狂歡吧,讓我們幹翻FA(投融資諮詢中介)、滅掉早期投資者。互聯網是萬靈藥,眾籌包治百病,眾籌一出,歡欣鼓舞的不止是期待百倍高回報的天使們、缺少資金的創業者們,連眾籌平台本身的股權融資都可以直接解決掉。

等等,真的如此嗎?風險呢?接近99%早期項目死亡率去哪兒了?

如果把股權投資的投資過程比作一個漏斗,項目尋找、項目篩選、盡職調查、投後管理組成了漏斗的各個環節,每個環節縮小項目的範圍,早期項目也不例外眾籌平台通常都用互聯網的方式解決項目尋找和項目篩選,平台宣傳吸引項目投遞,而且可以利用社群的優勢,利用股東、眾籌平台的參與者可以放大尋找範圍,接下來的,平台出人員來進行項目初選,或者設定自動機制如投票機制來進行篩選,然而,誰來為項目做盡職調查和投後管理,靠平台上參與眾籌的那些股東顯然不行,因為那無法保證專業性和質量。如果盡職調查也要由眾籌平台來解決,這對於平台負擔就過重了,如果眾籌平台完成了盡職調查,甚至是投後管理工作,那麼,平台方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環節,為什麼不自己募一支基金來直接做投資?

這就是股權眾籌的核心悖論。凡已經募集了自己基金的股權眾籌平台,這個眾籌平台是不可信任的。凡眾籌平台與某些機構有超過別的機構的關係,如股權關係,這個眾籌平台是不可信任的。因為,平台運營者不可能在自己的基金和平台的參與者之間不偏不倚,也不可能在不同關係的機構之間不偏不倚。

如果股權眾籌平台在第三方嚴守中立,那麼拷問平台運營者的就是如下一個問題:既然你都擁有了優秀項目的來源,你為什麼不募集一個基金自己來做?股權眾籌的核心優勢,其實還是項目源。既然擁有了持續的、穩定的優秀項目源,募集資金應該並不困難。

眾籌平台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如何能夠保證好的項目留在眾籌平台。在股權投資圈,拿到投資的項目,其中50%是不會在公開市場上出現的,因為早已經被投資人鎖定了。另外30%的項目通過自己的人脈關係、以及參加一些投融資對接會、活躍的FA也能解決投資。剩下的20%是在拿投資與不拿投資之間,因為運氣好或者別的一些因素拿到投資的項目。目前眾籌平台上出現的,基本就是與平台運營者有一些關係的項目,平台運營者投融資對接會上、通過FA提交的項目以及那20%運氣較好的項目,不能說這部分項目沒有優秀的項目,但至少早期,最優秀的項目是不會出現在眾籌平台上。而且,眾籌平台不可能完成投融資的閉環,管理起來一個大的學問,飛單怎麼辦?截胡怎麼辦?如果盡職調查、投後管理都是委託給第三方,那麼又增加了複雜性。

總之,2014年的股權眾籌是個值得關注的有趣的事兒,有玩票的、有操著FA的心試圖改變行業格局的、有打著股權眾籌幌子其實營造社群和圈子的、有嘗試眾籌其實是想募個基金的,還有一些創新的玩法,實際上是為理財做資產配置的,甚至是債權+股權的。我們怎麼知道這個領域不出現一個跟互聯網一樣的鯰魚,讓我們拭目以待。

附:
眾籌(crowd funding)概念很清晰了,利用互聯網向大眾籌資,知名的網站是Kickstarter,2013年,300萬用戶在Kickstarter網站上,為其公佈的接近2萬個項目共籌資4.8億美元,基本上,投資者的回報就是這些項目的產品本身,相當於預購。國內有點名時間、追夢網、jue.so等。股權眾籌,與眾籌相似,也是通過互聯網手段向大眾籌資,不過回報的不是產品,而是股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903

跨界邏輯下,我們如何玩好「失控」?

http://www.iheima.com/thread-43608-1-1.html
作為一個做了十幾年諮詢的從業者,在過去一年我非常崩潰。這種崩潰來自於:商學院體系當中產生的經典管理學的管理辦法,對今天的中國公司來說,至少有80%是不適用的。

過去,我們做決策的關鍵是要對環境有所理解。而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一個企業是否能可以做成一個完全基於互聯網的管理組織的核心就變成了:我們是否理解了這些正在發生變化的要素。

總結下來,我們正在變化的環境要素中,最核心的有三組:跨越和跨界的變化,去中心化和脫媒,品牌從神格化走向人格化。

對三流人才進行一流管理

跨越簡單理解下來就是在今天基於互聯網的環境中,整個商業的邏輯不是線性邏輯,是非線性邏輯,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在互聯網的遊戲規則裡面,企業是可以實現跨越式的發展的。這就意味著,在這個環境中不一定要循序漸進才能獲得成功,它有可能是跳躍的玩法。進一步來說,基於互聯網,一個大型企業同樣可能面臨一個沒有積累的企業的挑戰,這就是跨越邏輯。

跨界的邏輯是指基於行業交匯領域產生創新的機會。以前我們的企業創新往往是進行了一項新創新之後,再慢慢放大,形成新領域。如果另外一個領域裡也有人進行了創新,那麼誰是最先的人誰就是制定規則的。就是說隊伍裡最後的人沒有機會,你只能跟著隊伍走。但是現在有一個新機會,你可能是在兩個規則的交匯處產生新的領域進行的創業,這個領域同樣能夠產生最大的價值。

跨界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甚至會產生對行業的顛覆。比如說羅輯思維的普通會員是一個女孩子,她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資深記者,她有一個特長就是會做飯,特別擅長烹飪。有一天她就發起小活動,就是眾籌「家庭飯店」。500塊錢一個人,集齊八個人就開店。結果這個活動引發了非常大的反響,她現在已經變成了圈子裡的社交名媛。通過這個平台來獲得收入,她的規模、管理方式肯定沒有辦法與海底撈比,但是他的感情方式肯定超過海底撈。

所以當這種機會越來越多的時候,跨界的遊戲規則產生的跨界的改善,就是大家要有心理準備,一流的人才一定不會待在你的公司裡,如果他非常聰明,他一定很容易找到一個跨界的點跑過去。所以今天你必須適應怎麼用一堆三流的人才完成一個一流的管理,這可能是挑戰。

別了,粉絲經濟

第二組變量就是去中心化和脫媒,不要粉絲經濟。

粉絲經濟的實質所有人是圍繞著偶像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商業邏輯,初一看很好看。但是這個模式有很大的風險,就是一旦偶像倒下就會存在著巨大的風險,而且粉絲經濟沒有辦法延展那麼大。

去中心化,我給大家舉個例子。6月1號羅振宇發神經,5月17號他給發了一個語音,說六一節馬上到了,我們能不能玩一個兒童節?
這個語音出來以後團隊所有的成員都瘋了,因為沒有任何人知道這個事。我告訴大家結果,我們的能力只能列一個表單,如果要做兒童節的活動需要場地、志願者、需要有人讚助等等,然後所有人如果你願意參與你就去報名,我們就來跟你聯繫,一起把這個兒童節做出來。

這個表單發出來以後,第一天就三百個人回覆,有人出錢有人出力。有一個大讚助商,第一個提出當天要出30萬。然後發了一個志願者的徵集,第一個冒出來的是那個余英,她說我可以帶一個醫療組。整個這個過程,我們的邏輯思維和面向小朋友講故事的這三個團隊,所有的其他的統籌、安保、醫療服務、小朋友的陪伴、引導、票務……

6月1號下午一共來了180個家庭,小朋友們玩的很開心,我後來算了一下,每個小朋友們拿走的禮物大概平均價值,不算抽獎獲得的大禮包,每個人平均的禮包大概在2600元左右,全是籌來的。而我們所有的東西都是一個90後的姑娘做的,她所有的東西都是通過微信和QQ完成的,我們後來定義為失控的兒童節。

這次活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以前我所有的經歷都來自於嚴密的組織、長期的磨合,認為這樣才可能做硬的任務,但是事實上我們發現在這個時代用失控的模型,可以完成過去我們認為非常硬的任務。

那麼說完去中心化之後,我們再說說脫媒。這其實是說當信息對稱變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容易的時候,那麼中介的價值出現降低。傳統銀行做的大量業務是利用了信息不對稱,但是現在互聯網金融把這些拿掉了,所以他們只能回頭幹這個最傳統的業務。

塑造品牌:從神格化走向人格化

第三組變量中,第一個就是去媚的問題。過去我們塑造品牌,特別想塑造成神,是一個沒有缺點的完美的遙遠的形象,但現在則需要改變。

之前馮侖的女兒在我這實習,1991年的孩子。後來我讓她找一幫小夥伴假裝去買東西,去做一個評測報告。後來,他們給的評測報告讓我傻眼了。 我給她的名單全都是已經做得很好的網站,但這些電商沒有一個入了90後的法眼。比如一個花店的品牌是主張有愛,他們的評測就一句話,他們是在賣愛,而不是有愛。

後來,我說:你們給我看個單子,哪些比較好?他們就給我們開了單子,有英國的有美國的。這些網站中,沒有一家能讓我在上面待超過一分鐘。接著我發現:對60後來說,我們對於品牌是有審美的需求的,要保持距離感,距離感是形成審美和崇尚的必要條件。但是對於90後來說,他們完全不要距離感。

要從神格走到人格化,第二就是客戶到用戶。什麼是客戶?什麼是用戶?二者的差異只不過在從客戶到用戶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一個粉絲經濟。粉絲應該是虛幻的妄想,粉絲之所以信任你,是因為你不把他當經濟要素看,一旦你把他當經濟要素看,粉絲對偶像的折舊就非常明顯。

拋棄專家,嘗試失控與群體智慧

今天,我們現在面臨著全世界最複雜的問題,但是我們使用的管理理念全部來自於19世紀,管理理念全部來自於20世紀。傳統管理學所形成的專家體系想要解釋現在的問題,還遠遠不夠。

過去我們走是過度信賴專家,現在我們轉變到群體智慧了。這在行為學上已經證明了,如果每個人去預測一個結果,正確率是60到40的話,那麼當人數達到70人的時候多數人正確的可能性就會達到98%。這就是群體智慧和民主價值。

在商業領域,以前你所有的經驗都是為瞭解決確定性的問題。而今天面對互聯網的影響,面對所有的影響,沒有人的經驗能夠保證確定性,但我們能夠看到的至少有兩個可以嘗試的方案:失控和群體智慧。

來源:B座12樓 作者:李天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83

美聯儲如何玩好修改前瞻指引的文字遊戲?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318

近日,關於美聯儲最新FOMC聲明將把“相當長的時間”這一措辭剔除的言論甚囂塵上。

然而,在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聯儲新聞的Robin Harding看來,這句措辭很可能仍將以某種形式繼續存在於新的FOMC聲明之中。不過,Harding認為,美聯儲本次FOMC會議將會為這句措辭的最終離開設下伏筆。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當前這話措辭在FOMC聲明中的完整表示是這樣的:

基於對各經濟數據的評估,特別是如果通脹預期繼續運行於FOMC既定的2%的較長期目標之下,且較長期通脹預期仍然十分穩固的情況下,FOMC繼續預期,在結束資產購買項目以後相當長的時間里,維持聯邦基金利率目標範圍與當前不變。

美聯儲本次如修改FOMC聲明的話,需要達到什麽目的?

Harding認為,美聯儲對FOMC聲明的措辭做出任何修改都是為了達到以下兩個目的:

暗示美聯儲的政策立場或回應機制可能會發生轉變,避免造成市場恐慌。我認為尚未出現這種轉變。

允許最早在2015年3月首次加息的可能性出現,但並不讓市場因此以為這是最有可能出現的情形。

他指出,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無論“相當長的時間”的真正含義是什麽,如果在10月結束了QE後,它仍然留在聲明上,將會與2015年3月開始加息顯得格格不入。盡管多數FOMC委員很可能會堅稱最有望於2015年夏進行首次加息,然而強勁的經濟數據將意味著他們可能需要把加息時間提前,並且他們希望市場對此有所準備。

亞特蘭大聯儲主席Dennis Lockhart在傑克遜霍爾央行會議上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該觀點: 

如果人們局限地認為加息會在明年年中的話,那麽在加息是否會提前或延後上就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我認為,可能包括我同事在內的更多的人都認為加息可能會提前。單這一點來說,就存在信息的不對稱。

美聯儲如何達到自己的意圖?Harding認為,有四套方案可供其選擇:

方案1:為“相當長的時間”設置條件

在繼續使用“相當長的時間”這一措辭的同時,插入一個為退出做準備的條件從句。例如對美聯儲現在的措辭稍做修改:

...“相當長的時間”後才開始加息,除非勞動力市場的進展持續好於預期或者通脹上升速度快於預期。

如此一來,既對措辭做到了溫和的修改,又傳遞出了加息可能提前的信號。

然而,這種做法也存在兩個問題。首先,這里的預期究竟指什麽?邏輯上來說,指的應該是美聯儲9月經濟預測。可是,美聯儲真的希望作出“除非經濟好於預期,否則不會加息”這樣的承諾麽?

其次,這種措辭會過時的非常快。因為措辭很快會被理解為,美聯儲想加息時才會加息,“相當長的時間”將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即使要刪除這句話,也要等到十月或十二月。

對於美聯儲來說,這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過渡性方案。但這充其量只能是最好的臨時方案,而且不太可能討那些討厭“日歷導向型”前瞻指引的委員們的喜歡。

方案2:模糊概念 反複灌輸信心

另一個方案就是把“相當長的時間”替換成美聯儲經典的、模棱兩可的詞兒。

例如,如果美聯儲願意,2004年那輪加息周期有著大把的詞匯可供它選擇。當時,美聯儲稱利率將在“相當長的時間”保持不變,結果在加息前的6個月,它把措辭修改為了“有耐心”。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波士頓聯儲主席E日程 Rosengren稱,在選擇何時進行加息時,美聯儲應該“有耐心”。

就算美聯儲不喜歡“有耐心”這個詞,還可以使用“謹慎”或“權衡”等詞。總之,理想的措辭是那種聽起來像“相當長的時間”一樣鴿派,但又不會蘊含著太多的可能性。

不過,美聯儲似乎不太可能選擇這條道路。第一,如果美聯儲真的把“相當長的時間”換成了“有耐性”,那麽市場會根據上次經驗推測,加息將在6個月以後開始。而這不是美聯儲希望看到的結果。第二,一個模糊的前瞻指引意味著每個人都會憑著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而耶倫將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承受著去解釋的壓力。第三,在2004年那一輪加息周期中,有一事幾乎成為美聯儲內部的共識,那就是使用“權衡步伐”這樣的模糊措辭是一個錯誤。

方案3:改前瞻指引為預測導向型

Rosengren的另一句評論也可能成為某種形式的前瞻指引。他的原話是這樣的:

我個人認為,除非美國經濟能在一年之內同時實現充分就業和通脹回升至在2%上下窄幅浮動的目標,否則上調短期利率是不合適的。

這基本上就是預測導向型的前瞻指引。如果投資者知道美聯儲的經濟目標何時能達到,以及美聯儲將在目標達成之前多久開始加息,那麽他就可以推測出加息的時間。Rosengren自己給出的預測是,2016年中實現充分就業,暗示的加息時間為2015年中。

不過這套方案也有很多問題。第一,美聯儲的經濟預測並不是很詳細,只是分別給出了相關指標在2016年末和2017年末的具體數字。第二,失業率和通脹率在預測導向型的前瞻指引中的分量很重。第三,經濟預測脫離了當前的經濟狀況。比較,在GDP增長2%的情況下實現的充分就業和增長為5%時的質量是完全不同的。

於是,一個近似的代替方案是不要描述的過於詳細。例如,美聯儲可以這樣表述:

在接近達到就業最大化和2%的通脹目標之前,維持當前聯邦基金利率目標不變是合適的。

不過這一招應該謹慎考慮,因為它將加息和美聯儲的目標捆綁在了一起,但是卻傳遞出了加息不會很快就來臨的信號。而且它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接近”是多近?

方案4:口頭指引

對於前瞻指引,克利夫蘭聯儲主席Loretta Mester希望它能提供這樣的信息:

貨幣政策立場的變化將根據美聯儲兩大目標(就業和通脹)的真實和預期的進展而做出,並且變化的速度應與目標完成的進展一致。這強調了美聯儲貨幣政策的前瞻性:如果經濟複蘇進展好於目標,將支持貨幣政策更早回歸常態,而如果複蘇步伐不及預期則意味著回歸之路更漫長。

把Mester的話稍加整理和重組句子結構,一份聲明就呈現了:

FOMC預期,加息的時間和步伐將隨著兩大經濟目標的真實和預期進展變化而調整,並且調整速度將視經濟進展而定。

不過,直接這樣描述恐怕過於生硬,因此美聯儲可能還會把今年早些時候放棄6.5%的失業率門檻時用過的那句話添加進來:

前瞻指引的變化並不意味著FOMC政策意圖的轉變。

那麽美聯儲會怎麽做?

Harding認為,毫無疑問,許多美聯儲官員將會更傾向於方案3或4。然而,從現在的措辭過渡到方案3或4仍然是一次巨大的飛躍。

因此,對於美聯儲來說,更可行的選擇可能是方案1。在這次FOMC會議上先加一些“條件從句”,然而經過一番爭論後,在10月的會議上添加一些新的措辭。在本次FOMC會議紀要上,它還可以使用一些潛在的新措辭來做一番試探。

如果新的措辭已經達成,那就把它們和“相當長的時間”先一起放在這個月的聲明里,並讓耶倫在新聞發布會上對新措辭作出解釋。然後,讓“相當長的時間”悄悄地消失於下個月的聲明中。(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228

如何才能玩好餐飲眾籌?揭秘品牌眾籌成功背後的規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4/161448.shtml

如何才能玩好餐飲眾籌?揭秘品牌眾籌成功背後的規律
筷玩思維 筷玩思維

如何才能玩好餐飲眾籌?揭秘品牌眾籌成功背後的規律

確保收益與經營權分離,核心是品牌對投資方有議價優勢。

本文由筷玩思維(微信ID:kwthink)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張艷東。

2011年,“眾籌”概念正式進入中國,其中股權眾籌曾一度被餐飲業寄予厚望,盡管其最初還處於無第三方擔保的野生狀態,但許多從業者卻紛紛迫不及待地吃起了螃蟹。

結果2013年後,印象湘江、很多人咖啡館、聚咖啡等明星眾籌餐廳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坍塌殆盡,短命的還沒活過半年。

時至今日,股權眾籌依舊讓餐飲業又愛又恨,愛它是因為來錢快、手續少、附加資源多,恨它則是因為混亂的股東關系和權責結構,能夠探索出成功路徑的企業鳳毛麟角。

具體來說一點,在眾籌早期階段,很多上線的眾籌項目成功後平臺均建有相應的股東群,但是現在的眾籌平臺幾乎都不會再建股東群了。

原因就是:眾籌股東還是非常在乎收益的,一旦收益未達預期或者虧損了,個別股東就會在群里發牢騷,進而影響和帶動別的股東也一起鬧,最後的結果就是眾籌平臺焦頭爛額,口碑也受損。

筷玩思維通過對眾籌專業人士、眾籌成功且經營狀況良好的品牌的采訪與調研,總結出了餐飲品牌眾籌成功的要素,以及要素背後的核心條件。

c477a99d6aecba59488694fe990d3581

確保收益與經營權分離,核心是品牌對投資方有議價優勢

經歷了2012年到2013年的瘋狂後,餐飲企業普遍都明白了一點:如果采取眾籌,一定要想方設法讓收益權和經營權分離。沙灘上的前輩們,幾乎無一例外都是被不懂行的股東害死的,其間種種不需贅述。

餐飲企業眾籌,資源是附加值,這一行為的核心大多仍是籌措資金。從這個意義上,眾籌也和投融資沒有差別,在投融資市場上,絕大部分情況下,投資方對融資企業是優勢地位,所以也才會總有企業抱怨“被資本要挾了”。

但究竟怎樣做,餐企才能徹底將收益權和經營權分離?其實邏輯很簡單,只要品牌方對投資人占有“議價優勢”就可以了。

號稱上線項目全部成功的同城眾籌平臺靠譜投,其CEO卿永曾在公開場合宣稱:適合做眾籌的餐企“品牌一定是原本有基礎的”,這個“基礎”包括“好的資金管理、好的品牌規劃、好的口碑、好的產品。”

靠譜投上線的項目也多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如豐茂烤串、仔皇煲、楊記興臭鱖魚等。

與其說這是靠譜投作為第三方平臺通過制度設計讓餐廳的經營權與收益權分離,倒不如說是這些品牌本身的議價能力和以品牌為底氣的最基本訴求。

b69bd62af56317ebdee7f23833ad84e3

據某曾試水第三方平臺眾籌的連鎖餐飲企業創始人介紹,來參與眾籌的基本都是餐廳的核心顧客,這些客人得知新店有眾籌計劃,參與意願強烈。而這位創始人本身並沒有通過眾籌進行快速擴張的計劃,只是實驗而已。

所以他幹脆直接提出:我可以讓各位參股,但幹涉店面運營是不允許的。如此霸氣側漏的臺詞要是沒有品牌做支撐,恐怕是沒有膽量說出來的。

而且,在他看來,他只是由於股東管理太費神勞心,所以才交給第三方平臺去做。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真正對投資者形成震懾,讓他們甘心放棄店面運營權的,其實是品牌的議價能力。

品牌需有議價能力並不等於眾籌只有連鎖品牌才能做,事實上初創餐企也可以擁有議價權,這通常要由創始人自身的人脈資源、信譽和專業能力做背書,這也是品牌價值的判斷維度之一。

串亭居酒屋就屬於此類,創始人丁一和戴雲章均出身清華,且都曾任奔馳集團高管、擁有成功的餐飲運營經驗,其中丁一又有10年以上的高端酒店管理經驗。

二人最終把眾籌目標鎖定在了校友身上,之所以選擇校友,一來是“容易拿錢”;二來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擁有深厚情感、信任感的熟人,本就不會過多幹預餐廳的實際運營。

157fa519e95b07d3a1682f9780b7d567

丁一擬定的眾籌條款堪稱“霸道”,具體如下:

1)、眾籌股東集體無償贈予水木客管理公司30%的管理股(幹股),作為水木客負責餐廳運營管理的回報;

2)、店長及以下層級的人員費用由單店承擔,店長以上人員(包括公司職能部門)的費用由水木客管理公司承擔;

3)、水木客全權負責餐廳的經營管理決策;

4)、串亭品牌歸水木客所有;

5)、水木客每個月出具財務報表,餐廳盈利後每三個月分紅一次。

而且,對上述條款稍有異議的投資者,都會被直接排除掉。在此案例中,丁一、戴雲章的專業素質、背景和口碑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他們的追隨者——校友,不僅有錢、還很信任這兩個人。

綜上,餐廳的收益權和經營權能否順利分離,核心是看品牌自身從經營實力、產品、口碑等幾個維度上,能否說服投資人即使放棄幹涉店面運營,餐廳也能發展的很好。

555c14a150c86e055c821c776ac54f9e

眾籌能鏈接到很多資源?前提是得找到有價值的投資人

眾籌鏈接的不僅是企業與資金,許多餐飲企業采取眾籌方式拓店更多的是看中人脈、社會資源以及隨之而來的營銷優勢。

在幻想著眾籌的種種紅利之前,餐飲企業需要先解決一個問題:“我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麽資源?”這涉及到什麽樣的投資人對餐飲企業才會有附加價值的問題。

資源雖然多多益善,但現實是資源多多、要求不多、很專業的完美投資人,可遇不可求。

值得註意的是,對於自帶行業資源、高端人脈光環的跨界玩家而言,采用“殺熟”的眾籌模式能夠帶來的附加值要遠高於一般眾籌餐廳,這也是部分跨界餐飲人無可比擬的一大優勢。

此處仍以串亭為例。在參與串亭眾籌的股東里,就有人最終轉變為管理公司合夥人。

某股東是戴雲章和丁一在清華大學的校友,恰巧愛人也在奔馳工作,無意中從朋友圈得知了串亭在進行眾籌路演的消息。

該股東也是手握閑錢的中產階級,有把閑置資產投到一個靠譜的人、項目上去,獲得投資回報的訴求。所以他接連參加了串亭前後三次的眾籌,但由於項目火爆,他只在第三家店搶到了一個席位。

27d69a6c0713f014fba6ed57999b3d0c

鑒於幾次參與串亭眾籌的經歷,尤其是串亭還得到了朝陽大悅城這種強勢綜合體的認可,他感到了串亭良好的發展趨勢和前景,便萌生了要更加深入地參與到串亭發展中去的念頭。

於是,他找到戴雲章,表達了自己意欲加入水木客管理公司的想法。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水木客還沒有什麽正式員工,各店都是獨立運營,缺少辦公場所和團隊。

當時戴雲章和丁一也有這個想法,水木客初創,擴張的資金還好說,但專業的管理人才卻千金難買,這也是多數明星餐飲企業普遍面臨的困境。

於是雙方一拍即合,水木客吸納了這名股東和另外一位校友共同加入管理公司,負責各店的運營、人員與財務情況,從一個更高的管理層面來推動各品牌店的協同發展。

此外,還有單店股東轉化為多店股東、最終轉化為異地連鎖合作夥伴的案例等。

將具有專業能力、資金和廣泛社會資源的股東轉化為合作夥伴甚至合夥人,就是具有“強關系”特性的股權眾籌的獨特優勢。

需要註意的是,從邏輯上看,若想要發揮股權眾籌鏈接資源的優勢,關鍵在於:能不能找到擁有資源、專業能力的“有價值”的股東。

3a5205f9749b02a65f68318d5638f53a

眾籌的口號雖然是“籌錢、籌資源、籌智”,先不說這樣的投資人很難對接到,即使找到了合格的股東,他的資源、智力究竟能否順利為門店所用也是個問題。

眾籌很多時候甚至要依靠股東的“自覺”——不少餐飲企業創始人曾感慨,股東的積極性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失。一般餐飲眾籌金額不會超過6萬元/人,大多數僅為2~3萬元/人。

這種程度的投資額對眾籌的目標群體——中產或準中產階級來說,算不上深度的利益綁定。所以,對大多數項目來說,眾籌籌的依然是錢,不能奢望太多。

結語

眾籌從本質上,只是一個商業工具而已。商業工具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別,只是操盤手的玩法有高低之分。

目前行業的共識是:眾籌能夠給餐企錦上添花,但不能雪中送炭。當產品、管理能力和商業模式行不通時,眾籌是不能力挽狂瀾的。

但實際上,這句話還有個潛臺詞——眾籌想要發揮錦上添花的作用,也是有前置條件的。

品牌自身要對投資人形成多維度的議價能力是基礎,找到對餐廳有價值的投資人是發揮眾籌附加價值的前提。而後者,同時也是衡量股權眾籌平臺價值的核心標準之一。

此外,現在很多品牌上線眾籌,能籌到多少人、多少錢也未必是最核心關註的,營銷價值成了訴求點。比如凡是上線某眾籌的項目當天必滿額,然後開始各大媒體通發早已準備好的新聞稿《XXX上線XX眾籌受追捧,首日眾籌金額超X00%》,都是套路。

餐飲 股權眾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878

魚樂無窮:新股遊戲點玩好

1 : GS(14)@2018-03-19 04:37:16

仍在歐遊的唐牛,雖說日日繼續望股價、睇新聞、刨通告,但明顯跟不上市場節奏。冇計,由於時差關係,睡覺時間正好為港股交易時段,即日鮮固然冇我份,就連吼位走上落的機會也欠奉。當然,遇上上星期「日升日跌」的市況,暫時抽離肯定無傷大雅,起碼不用被左一巴右一巴咁摑,更難得的是可用旁觀者的身份觀看全局。明顯地,市場消息現正主導後市走勢,風頭更蓋過企業成績表,講到尾即係冇得估。不過,如果倉位坐得舒適,波動市況其實難唔到你,掌握到即市動態的,更可透過短炒拉低平均成本,增添坐貨籌碼。論短炒,有概念的新股一定最好玩。何謂有概念的新股?細細粒容易食、認購熱爆令貨源歸邊乃基本要求,如果有埋名牌效應,更是如虎添翼。明日上市的賓士國際(1705),市傳公開發售超額認購逾2,600倍,上市市值只得4億元,更是經營港人最愛的天仁茗茶,大炒絕無難度,只是幅度問題。冇入飛抽或者分得唔多點算好?建議大家睇實首日上市表現,如果能夠企穩暗盤價樓上,證明市場消化力強,值得入場跟進。都係那句,新股只炒供求,能否贏錢要視乎閣下的心理質素及運氣了。唐牛
http://fb.com/tongcow88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313/2033046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8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