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邏輯下,我們如何玩好「失控」?
http://www.iheima.com/thread-43608-1-1.html
作為一個做了十幾年諮詢的從業者,在過去一年我非常崩潰。這種崩潰來自於:商學院體系當中產生的經典管理學的管理辦法,對今天的中國公司來說,至少有80%是不適用的。過去,我們做決策的關鍵是要對環境有所理解。而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一個企業是否能可以做成一個完全基於互聯網的管理組織的核心就變成了:我們是否理解了這些正在發生變化的要素。
總結下來,我們正在變化的環境要素中,最核心的有三組:跨越和跨界的變化,去中心化和脫媒,品牌從神格化走向人格化。對三流人才進行一流管理
跨越簡單理解下來就是在今天基於互聯網的環境中,整個商業的邏輯不是線性邏輯,是非線性邏輯,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在互聯網的遊戲規則裡面,企業是可以實現跨越式的發展的。這就意味著,在這個環境中不一定要循序漸進才能獲得成功,它有可能是跳躍的玩法。進一步來說,基於互聯網,一個大型企業同樣可能面臨一個沒有積累的企業的挑戰,這就是跨越邏輯。跨界的邏輯是指基於行業交匯領域產生創新的機會。以前我們的企業創新往往是進行了一項新創新之後,再慢慢放大,形成新領域。如果另外一個領域裡也有人進行了創新,那麼誰是最先的人誰就是制定規則的。就是說隊伍裡最後的人沒有機會,你只能跟著隊伍走。但是現在有一個新機會,你可能是在兩個規則的交匯處產生新的領域進行的創業,這個領域同樣能夠產生最大的價值。跨界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甚至會產生對行業的顛覆。比如說羅輯思維的普通會員是一個女孩子,她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資深記者,她有一個特長就是會做飯,特別擅長烹飪。有一天她就發起小活動,就是眾籌「家庭飯店」。500塊錢一個人,集齊八個人就開店。結果這個活動引發了非常大的反響,她現在已經變成了圈子裡的社交名媛。通過這個平台來獲得收入,她的規模、管理方式肯定沒有辦法與海底撈比,但是他的感情方式肯定超過海底撈。
所以當這種機會越來越多的時候,跨界的遊戲規則產生的跨界的改善,就是大家要有心理準備,一流的人才一定不會待在你的公司裡,如果他非常聰明,他一定很容易找到一個跨界的點跑過去。所以今天你必須適應怎麼用一堆三流的人才完成一個一流的管理,這可能是挑戰。別了,粉絲經濟第二組變量就是去中心化和脫媒,不要粉絲經濟。粉絲經濟的實質所有人是圍繞著偶像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商業邏輯,初一看很好看。但是這個模式有很大的風險,就是一旦偶像倒下就會存在著巨大的風險,而且粉絲經濟沒有辦法延展那麼大。去中心化,我給大家舉個例子。6月1號羅振宇發神經,5月17號他給發了一個語音,說六一節馬上到了,我們能不能玩一個兒童節?這個語音出來以後團隊所有的成員都瘋了,因為沒有任何人知道這個事。我告訴大家結果,我們的能力只能列一個表單,如果要做兒童節的活動需要場地、志願者、需要有人讚助等等,然後所有人如果你願意參與你就去報名,我們就來跟你聯繫,一起把這個兒童節做出來。這個表單發出來以後,第一天就三百個人回覆,有人出錢有人出力。有一個大讚助商,第一個提出當天要出30萬。然後發了一個志願者的徵集,第一個冒出來的是那個余英,她說我可以帶一個醫療組。整個這個過程,我們的邏輯思維和面向小朋友講故事的這三個團隊,所有的其他的統籌、安保、醫療服務、小朋友的陪伴、引導、票務……6月1號下午一共來了180個家庭,小朋友們玩的很開心,我後來算了一下,每個小朋友們拿走的禮物大概平均價值,不算抽獎獲得的大禮包,每個人平均的禮包大概在2600元左右,全是籌來的。而我們所有的東西都是一個90後的姑娘做的,她所有的東西都是通過微信和QQ完成的,我們後來定義為失控的兒童節。這次活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以前我所有的經歷都來自於嚴密的組織、長期的磨合,認為這樣才可能做硬的任務,但是事實上我們發現在這個時代用失控的模型,可以完成過去我們認為非常硬的任務。那麼說完去中心化之後,我們再說說脫媒。這其實是說當信息對稱變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容易的時候,那麼中介的價值出現降低。傳統銀行做的大量業務是利用了信息不對稱,但是現在互聯網金融把這些拿掉了,所以他們只能回頭幹這個最傳統的業務。塑造品牌:從神格化走向人格化第三組變量中,第一個就是去媚的問題。過去我們塑造品牌,特別想塑造成神,是一個沒有缺點的完美的遙遠的形象,但現在則需要改變。之前馮侖的女兒在我這實習,1991年的孩子。後來我讓她找一幫小夥伴假裝去買東西,去做一個評測報告。後來,他們給的評測報告讓我傻眼了。 我給她的名單全都是已經做得很好的網站,但這些電商沒有一個入了90後的法眼。比如一個花店的品牌是主張有愛,他們的評測就一句話,他們是在賣愛,而不是有愛。後來,我說:你們給我看個單子,哪些比較好?他們就給我們開了單子,有英國的有美國的。這些網站中,沒有一家能讓我在上面待超過一分鐘。接著我發現:對60後來說,我們對於品牌是有審美的需求的,要保持距離感,距離感是形成審美和崇尚的必要條件。但是對於90後來說,他們完全不要距離感。
要從神格走到人格化,第二就是客戶到用戶。什麼是客戶?什麼是用戶?二者的差異只不過在從客戶到用戶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一個粉絲經濟。粉絲應該是虛幻的妄想,粉絲之所以信任你,是因為你不把他當經濟要素看,一旦你把他當經濟要素看,粉絲對偶像的折舊就非常明顯。拋棄專家,嘗試失控與群體智慧今天,我們現在面臨著全世界最複雜的問題,但是我們使用的管理理念全部來自於19世紀,管理理念全部來自於20世紀。傳統管理學所形成的專家體系想要解釋現在的問題,還遠遠不夠。過去我們走是過度信賴專家,現在我們轉變到群體智慧了。這在行為學上已經證明了,如果每個人去預測一個結果,正確率是60到40的話,那麼當人數達到70人的時候多數人正確的可能性就會達到98%。這就是群體智慧和民主價值。在商業領域,以前你所有的經驗都是為瞭解決確定性的問題。而今天面對互聯網的影響,面對所有的影響,沒有人的經驗能夠保證確定性,但我們能夠看到的至少有兩個可以嘗試的方案:失控和群體智慧。
來源:B座12樓 作者:李天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