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元朗新進鋪王大起底

2011-9-22  NM




樓市吹淡風,但鋪位仍有價有市。 市區筍鋪買少見少,不少炒家跳入新界尋寶「炒落後」。在新地大型住宅項目YOHO Town帶動下,元朗率先跑出,成為新進炒家樂園。原本拍烏蠅的雞地一帶,地鋪呎價幾年間由數千升至四、五萬元,更有區外炒家摸出市中心鋪位,四日間勁賺 二百八十萬。元朗鋪位水漲船高,早年已在元朗密密「買鋪仔」的「地頭蟲」,包括打冷店老闆許文標,地產代理邱太,即時山雞變鳳凰,躍升「億萬鋪王」。雞地 鋪王許文標

五十四歲,潮州人,經營潮州打冷店。○四年將全副身家八百萬元投資元朗雞地地鋪,七年時間,坐擁物業過億元。

家住天水圍的許文標,每日腋下夾個黑皮包,搭西鐵到雞地巡視「業務」,並到相熟的地產代理打躉。「鋪係講人流,元朗咁大,連一個似樣商場都無,將來新地嘅 大商場一定成為地標,呢啲咪我哋嘅眼光囉。」夾着濃厚潮州口音的他牙擦地說。○四年,他看好雞地會受惠新地發展的YOHO Town效應,毅然將全副身家八百萬,買入八個當時市值一百幾十萬的鋪仔,七年來鋪價翻幾番,其中雞地金龍樓九號鋪,○四年以四百五十萬買入,現市值已跳 升五倍多至三千萬元,手上鋪位市值過億元。「雞地」是元朗鳳翔路以東地區,新地YOHO Town旁,幾十年前是雞隻買賣集散地。由於偏離大馬路,租值一直偏低,租客以車房及五金鋪為主。YOHO Town落成後,雞地成為元朗東與YOHO Town的必經之路,不少食肆和地產鋪進駐,租金亦被炒高。年初美聯物業以六萬元租下鳳攸東街二十七號鋪,比上手車房月租六千元升值十倍。「投資者要講觸 覺,唔識睇以為呢度好靜,到有人講就已經升咗,一早要插旗啦!」許文標提起雞地的變化十分得戚。

打冷店起家

代理口中的「雞地鋪王」許文標,七六年偷渡來港,曾一無所有,住過鑽石山木屋,後來用積蓄在旺角經營泉發潮州打冷(現改名新泉發)。「做開生意,見到好多 人都有鋪,有啲一間鋪已可以轆大嚿錢,我諗自己都得。」九五年,許搬入天水圍嘉湖山莊,不時到元朗行街消費,留意到元朗的未來規劃,「當時雞地地鋪才二千 至三千元一呎,安寧路才過萬元。」心雄的他,決定「搏一鋪」,把打冷店頂手予鄉里,用全副身家八百萬元於雞地掃地鋪,「依家雞地地鋪呎價要四萬元啦!」 「當年我買雞地,當地人笑我傻,話好平租,計唔到五釐(回報),但以前嗰套已經唔啱用,最緊要有升值潛能,元朗係好多有錢人,但自己住落睇慣咗,接受唔到 (地鋪值咁多錢),追唔到出面個步伐,大鴻輝、馬亞木、劉鑾雄佢哋一早喺元朗買咗好多靚位啦。」據資料顯示,劉鑾雄持有俗稱元朗大馬路的青山公路四十九號 地下鋪位至四樓,市值近兩億。馬亞木在青山公路的光華中心地鋪亦市值一億。許文標又舉例,自己雞地金龍樓的鋪位,○四年租金一萬元,回報不足三釐,六、七 年後的今日,月租已達四萬元,不過銀行估價鋪位值三千萬,計起來回報只有一釐六。

用盡槓桿繼續炒

過去數年,許文標少有賣鋪,反而將手上物業拿去銀行加按套現再買鋪,「我利用銀行槓桿用到好盡,呢啲根本係豆腐變黃金!」這種「瞓身」的狠勁,令他在雞地 迅速彈起。資料顯示,許去年再將金龍樓轉按套現外,更一口氣贖回順豐大廈四個鋪位,轉按其他銀行,資金分別買入又新街一個七百六十萬地產鋪,之後再用逾九 百萬現金買入雞地順豐大廈一號鋪位。有行家指許文標太「進取」,有如踩鋼線,「佢呢啲係搏一鋪,萬一個市逆轉,就一鋪清袋,到時就到我哋去執貨囉!」不 過,看好市況的許卻不以為然,但亦承認:「係好危險,我儍吓儍吓先夠膽玩呢個遊戲。無法啦,窮鬼就要進取,要搏。」

代理變鋪后邱太

在元朗經營地產代理三十年,同時密密炒鋪發達,由元朗洋樓搬上西九一號銀海,手頭物業市值逾八億。

元朗大馬路旁的又新街因食肆匯聚而出名,鋪價在近十年翻了幾番,利發地產老闆娘邱王碧卿與丈夫單在這條街最少擁有七個鋪位,價值兩億七千萬元,「泛后甜 品、B仔涼粉……好多食肆都開到凌晨三點,其他街形成唔到呢個氣氛。」邱太坐在又新街的地產鋪內,解釋她對這裡情有獨鍾的原因,「元朗被農村包圍,市中心 街道形成一個大商場,天水圍就唔同,一嚿嚿,唔相連,所以元朗鋪有佢嘅價值。」

炒鋪致富

口中頻說不接受訪問的邱太,講起睇市「心得」即眉飛色舞。在行家眼中,邱太名為「代理」,實為炒家,鋪頭有如「天文台」。翻查資料,手持十多個鋪位的邱 太,歷年戰績贏多輸少,淨賺約九千萬,現持貨總值達八億元。代表作是大馬路同福大廈地下B鋪,九八年以一千六百萬買入,其間多次高峰都忍手不沽,九九年、 ○四年、一○年三次更趁銀行估價上升拿去轉按套現再炒,去年地鋪八千萬放售,勁賺六千四百萬。年約五十歲的邱太,十五歲從內地來港,在日本公司做文員,十 九歲嫁入元朗,九一年與丈夫在雞地開設地產公司,後搬進又新街。「以前呢一帶好靜,機關槍都射唔到咩人。」經營地產三十年,見證區內改變。邱太指,以前在 元朗炒鋪的大業主「來去都係嗰幾個」,但自金融風暴後,區外想「揸磚頭」的實力投資者明顯增加,鋪值亦水漲船高。對於又新街有外區投資者四日摸出單位賺二 百八十萬,邱太認為,原本業主根本不知價,「無乜人放盤咪開個天價,你要咪賣囉,根本你叫佢開都未必識開呢個價,但外面投資者就好識計數。」

開心果八面玲瓏

邱太經常一副蓮子蓉面口,外表富泰的她十分熱情、健談,「試過有街坊嘅老公被車撞倒,佢邊度都唔去,第一時間落嚟搵我,叫我買咗佢層樓,攞五萬蚊救佢老 公。」她甚以自己的人緣自豪,現時,她一對子女亦在鋪內幫手學炒鋪。不過身為代理,她對炒鋪一事亦略為避忌,否認自己是元朗「鋪后」。但土地註冊處資料顯 示,邱太除用自己名義持有鋪位,亦用與丈夫邱慶平持有的公司誠旺投資等炒鋪。提起邱太,炒家圈中無人不識,不過亦有炒家不喜歡與她合作,「有靚嘢都落咗佢 袋啦,又傳佢食人差價。」炒鋪多年的邱太,身家豬籠入水,越住越富貴,由元朗單幢樓,先搬到康樂園,○五年再以近二千七百萬現金購入兩個西九龍一號銀海, 自製成相連單位。邱太同時活躍於元朗社區,是元朗大會堂副主席、天水圍婦聯榮譽主席,更成為○八年奧運香港區火炬手之一。

一鋪養活三代人

「我哋三代都喺鋪頭生活,瞓醒就落鋪,鋪頭係屋企,屋企係用嚟瞓覺。」彪記牛丸第二代陳志強稱。元朗建業街的彪記牛丸粉麵日日爆滿,八十多歲創辦人陳炎彪 年輕時學識整潮州粉麵,與太太搬入元朗後,在田地中間搭木屋住,外面則搭起帆布賣粉麵為生,一做半世紀。「以前元朗好貧窮,細碗兩毫,大碗三毫,食客都是 街坊、附近工廠大廈嘅女工。」陳炎彪兒子陳志強回憶道。麵店一度遷至又新街,後來建業街有大廈落成,陳炎彪便以十一萬八千元買入「鋪花」,「當時圍住都係 田野,零零舍舍有幢大廈。」遷入後,彪記牛丸生意愈做愈好,八五年以三十五萬再買入鄰鋪打通,經營至今。兩鋪目前總市值升至二千七百萬,以每碗牛丸麵廿四 元、日賣五百碗計,相等於陳家經營粉麵六年多,故陳家仍堅持不賣,多年來收回的現金再有買鋪收租,「香港係得咁大,鋪位係得咁多,新屋苑無鋪,想加都加唔 到出嚟,揸住啲鋪,價錢唔會跌。」不過陳志強指, 目前鋪價太高,暫時不會再買,以免摸頂,因為投資其次,一家生活穩定更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73

收樓天王大起底

2006-9-14  NM




近月有三個位於港島區的舊樓項目 ——跑馬地南廬、山村臺及灣仔活道廿號等,都被發展商爭相搶購;負責經手收樓的,就是有「山東李嘉誠」之稱的楊世杭。單是這三宗交易就令他及其他中間人勁 袋十三億元!

楊世杭一直低調神秘,原來他是全港最大收樓集團的揸弗人。近年發展商不肯高價勾地,寧願不斷在市區的舊樓叢中尋寶,更加奠定了 楊世杭收樓天王的地位。他更獲發展商垂青,成為恒基及新世界的御用收樓專家;現時他收樓的足跡,已成為行內人坐「順風車」的搵食指南。

位 於中環士丹利街的陸羽茶室,數十年來,都是金融經紀、地產代理收風及「搵老細」的好地方。來到這裡,就會知道楊世杭有多紅。

前週五早上九時 多,楊世杭如常坐在陸羽茶室地下左側的一圍枱。英皇國際地產部總監張炳強早已在場,看到 楊世杭即滿面笑容打招呼,示意坐下。而地產代理世紀廿一的行政總裁吳啟民及專幫富豪落盤的超級經紀蔡展榮等人,亦先後加入。

楊世杭在陸羽坐 了兩個多小時,同桌竟已轉了三批人;他們大都是股票或地產界行內人,均留心傾聽楊世杭發言。今年五十三歲的楊世杭,身形魁梧,聲如洪鐘,對時事尤其樓市意 見多多,例如是「新近樓盤三千幾蚊呎都嫌貴」等等。說到某些生意的關節位,在座還有人拿下紙筆記錄下來。

三鋪勁賺十三億

楊世 杭最近在地產界當紅,事關有三單新鮮熱辣的交易均與他有關。其中大坑春暉臺九號華苑,由新世界發展以六億多元購入其中近七成業權。而跑馬地山光道南廬及山 村臺一至三號大部分業權,近月以十億元賣予嘉里建設,又淨袋四億多。

至於灣仔活道二十至三十四號的舊樓群,本來在上月以五億八千萬售予羅家 寶打骰的百樂集團,但最後交易取消,麗新發展及AIG立即出擊,上星期以五億九千多萬買入地皮,比上手還多了一千五百萬元。三單交易令楊世杭等財團,就此 勁賺十三億元。

而一向專長在市區收舊樓重建的恒基,近年大部分地產收購合併項目,都有楊世杭份兒。例如恒基的干德道三十九號樂基山項目、土 瓜灣的金都豪苑及去年開售的北角匯豪峰項目等,後兩者楊世杭還有份發展,可與恒基主席李 兆基齊齊搵大錢。而李兆基對楊世杭亦讚不絕口,記者向他提起楊世杭,他笑到「見牙唔見眼」說:「我識佢,佢好叻仔,做得幾好吖。我哋同佢都有好多合作 㗎!」

政府改例造就商機

此外,新世界發展的般咸道雍慧閣,及恒基與新世界共同發展的馬鞍山烏溪沙項目,楊世杭亦有參上一腳。 他能成為收樓天王,可說是時勢做英雄,近年政府奉行「高地價」政策,不容賤價勾地,在市區缺乏土地儲備的發展商,便轉移找尋地積比率未用盡、位置在半山或 向海的舊樓購併重建。

另外,政府放寬租務條例及強制收購規限,亦令收樓順暢容易得多。一名行內人說:「以往收樓時遇着租客賴死唔走,我哋要 斷水、斷電,甚至淋屎淋尿嚇佢,搞到好麻煩。而家告上法庭已可即刻要佢走。而收夠一棟樓嘅九成業權,就可以強制拍賣其餘嗰一成業權,就更加令落釘搞事嘅釘 王無運行。」

收購舊樓業權重建,賺的是「心機錢」,往往要花十年八載才能成事,例如合和在灣仔樂活道十二號收樓,搞了三十年才收齊,皆因合 和不懂技巧,亦太高調,令小業主可吊高來賣。而楊世杭之所以做得起,首要條件就是懂得低調,事關打正旗號由億萬富豪收樓,又豈會收到靚價;所以上週一他從 陸羽步出,記者上前找他訪問,他不發一言便匆匆離去,十分低調。

放蛇收料

現時楊世杭旗下是全港最大的收樓財團,其固定班底雖 只有十多二十人,然而一聲令下便能號召該區「地膽」開工。例如大坑春暉臺九號項目,近幾年才完成收購,但其實楊世杭馬仔早於九四年已落下一口「釘」,除了 是向同行示意該處已有人睇中,依行規不要再來爭地盤外,楊氏的馬仔亦可透過參與業主立案法團,了 解小業主的家庭及心理。

據一名曾參與收樓 活動的人士說:「我哋事前會花一年半載時間起小業主嘅底,例如屋企有幾多人,做咩工作等,有細路嘅會易收啲,等錢使嘅,價錢又可嗌低啲。」他們跟業主開 會,從旁觀察有否「搞事分子」。「嗰啲意見多多嘅,我哋已列入黑名單,佢哋會最遲先收到收購價,以免佢主動同其他業主通聲氣,聯合其他人搞事。」

出 價豪爽

而跑馬地南廬及山村臺項目,由於規模龐大,收樓人亦先向地皮面積較大的南廬着手,其後才收山村臺一至三號。該名人士說:「若果收山村 臺先,南廬嗰邊收唔成就會因地皮太細而重建唔到。相反南廬收成,山村臺的小業主扭計,相信亦可將重建計劃縮細,唔會渣都無!」

由於收的都是 貴價樓,業主大多屬斯文人,故不會用「嗱渣招」,反而捉緊這批小業主心理更為重要。例如南廬業權多,住戶多而鬆散,遂採逐個擊破手法。其中一位業主何先生 說,去年六月有人向他開價九百五十萬元,收購其一千六百呎的單位。何先生聽落本已心足,事關他九○年才以一百多萬元購入,於是只「循例」講價,「嗰個收樓 人向我哋講,已經夠九成業主肯賣,我賣唔賣都無影響。如果唔賣等強制收購,到時又冇人倒垃圾,又無看更,聽打靶㗎。」何先生根本與毗鄰不熟,也不知對方所 言是否屬實。不過他對價錢亦算滿意,並沒有主動提價,反而對方竟主動把價錢提高至一千一百五十萬元,何先生嗱嗱臨拍板成交。

離間小業主

而 去年十月才開始收樓的山村臺三號,楊氏的馬仔八個月間經已與八個業主傾掂數,在行內算是神速。其中一位業主Patrick說,收購者很懂掌握他們的心理。 Patrick於沙士後以呎價四千元購入一個單位自住。去年收到書信表示有集團欲收購其單位,並開價每呎九千元,Patrick認為價錢不錯,本考慮即時 出售,「不過同其中一、兩戶業主傾過後,認為不如搏一鋪,同佢哋講一講價。」

對方見小業主聯合講價,知道他們團結,遂表示可派幾位業主做代 表與他們開會,同時又向代表們暗示,已購入隔鄰的南廬及山村臺一號發展大型項目,山村臺三號是可買可不買。同時又私下找人向Patrick說項,主要針對 他疼惜兒子的心理:「佢哋話,呢度同南廬及山村臺一號咁近,到時實沙塵滾滾,你兩歲個仔實住得唔舒服,要把握機會呀!」

「佢哋又同我講,我 個單位係特別單位,因此可以比同座嘅其他單位價錢略高,但千祈唔好向其他人公開價錢。」Patrick曾向其他業主查詢呎價,不過其他業主也不太願意透 露,明顯同一番說話已向每個戶主說過一遍。最後經過八個月磋商,全部業主都同意出售單位,而Patrick亦在這次交易中賺了六百萬元,皆大歡喜。

楊 世杭集團已沾手舊樓項目

尖沙咀漆咸道南17號帝后廣場地庫

尖沙咀漆咸道南29號溫莎大廈A座地下商鋪

尖沙咀漆 咸道南33號友聯大廈B座地下商鋪

尖沙咀漆咸道南5號宏富大廈地下

尖沙咀漆咸道南39號地下至一樓

銅鑼灣白沙 道18-20號低層

半山羅便臣道麗澤園低層

尖沙咀赫德道19-23號夏蕙閣地下至一樓

釘王惺惺相惜

現 時收樓已手到拿來的楊世杭,人稱「雪茄楊」或「肥楊」。楊氏祖籍山東,他的父親楊培鑑少時在北京長大,並在四十年代來港,從事抽紗生意。後來楊世杭繼承父 業,遇上抽紗式微,遂開始轉型炒賣工廈,及從事工廈購併的工作。

到八十年代,舊樓購併熾熱,楊世杭亦有參與,並遇着「釘王之王」李兆基。李 兆基家族靠收購舊樓起家,擅長在港島舊區落釘。大哥李兆麟透過大信財務,專做舊樓物業的按揭,方便「收釘」,而細佬李達民亦以「落釘」飲譽樓壇。楊世杭與 李氏兄弟因屬同行而認識,早於八七年,楊世杭收下永樂街一○六號等地皮,並由恒基將地皮合併,重建為現時的安泰金融中心。一名行內人說:「以前恒基仲未有 規模,好多嘢都由四叔親力親為,結果楊世杭就同佢熟落咗,大家好有默契㗎。後來四叔搵佢收樓,仲會先科水,等佢唔使咁手緊。」

中資銀行撐腰

而 以往專幫恒基收樓的蕭承忠等人,都已退出江湖,令楊世杭更有機會上位。他能直達四叔這「天庭」,有恒基「射住」,在過去二十多年靠購併及炒樓已搵到大茶 飯;而幾乎每個購入的物業他都有做按揭,大水喉是浙江興業銀行,最近兩、三年則為中銀香港。

按土地註冊處記錄,賺得最和味的是駱克道三三三 號,八八年他以逾八千萬購入數個地段後,在九三年連同附近另一地段以高達五億七千萬元賣予聯合地產,並發展為中國網絡中心,估計因此淨袋近五億。由於大部 分併購項目,都以海外註冊公司入貨,難以追查,相信楊世杭所賺的應不止此數。

手頭生意瓣數多

楊世杭的收樓足跡,已成為行內人 搭順風車的搵食指標。他集團手上還有一大堆地皮仍未發展,包括元朗牛潭尾、上水龍門路等,○四年購入了四、五個尖沙咀漆咸道南地鋪,現時大都丟空,估計又 是發財收樓項目。地產界傳出他正收購跑馬地華芝大廈及協助英皇收購摩羅廟街舊樓。

現時楊世杭與妻子及家人,住在半山克頓道慧苑兩個單位,現 值二千多萬。他的寫字樓在中環南華大廈,門內外都放有石獅子及鳳凰等風水擺設。每朝他必西裝筆挺到陸羽飲茶,與眾經紀「吹吹水」才返工上班。

除 了收樓,他旗下的培新集團還經營天然氣設備、建築材料、鞋業、食品供應,以至啤酒等等,生意極廣泛。楊世杭還持有上市公司亨達國際六成多股權,及來自山東 的濰柴動力百分之七外資股,在山東同鄉中有「山東李嘉誠」之稱。

而楊世杭的弟弟楊世彬,在加拿大地產界亦響噹噹。在溫哥華建有酒店、商廈及 住宅等。在溫哥華興建中、將是全市最高建築物的首間香格里拉酒店,亦是由他們發展。最近楊世杭的兒子楊紹東由加拿大回港,有志投身酒店業,楊世杭即抽出旗 下地皮,發展為中環的蘭桂坊酒店及另一間尖沙咀麗景酒店;兩者皆是時興的精品酒店(Hip-Hotel),套房每晚收費估計起碼要三千多元,實行多元化發 展。

一代收舊樓王消失江湖

陳桂洪

是「釘王」始祖,八十年代其位於中環的唐樓被發展商高價收購後,賺了第一桶 金,於是不再做菜販,轉行收舊樓及落釘,並成立桂洪地產。他曾於七三年至八六年,花了十三年時間,逐間收購北角連續七座舊樓,建成現在的和富豪庭。陳桂洪 一生轉奇,曾於九八年被大陸情婦的親友綁架勒索,付贖金三千萬元後獲釋,但就因受驚過度,於九九年十月心臟病發逝世,遺下逾百個舊樓物業。其後人並無繼承 其收樓事業,且因妻妾眾多而弄至爭產,近年只以收租度日。

陳桂洪收舊樓以親力親為見稱,他去世後,其子女曾向傳媒表示:「手頭舊樓多到唔記 得。」

蕭承忠

人稱「白鞋蕭」,在地產界打滾逾三十年,以九龍及新界區收舊樓為多,他曾幫四叔當收購美麗華酒店的說客,袋了一 千三百萬佣金,曾經有「李兆基軍師」的稱號。於九○年代開始轉做恒基集團發展顧問,並於九六年淡出地產界。近年他投資五千萬興建中藥港,在荃灣、佐敦等地 開設中藥診所,成績平平。記者致電找他,提起楊世杭他便酸溜溜的說:「佢近年係冒起咗嘅!」

與楊世杭一樣,蕭承忠同樣是四叔的戰友,不過近 年漸漸淡出地產界,轉戰中醫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54

股王大立光、和碩、明基材料匍匐前進電子業搶賣隱形眼鏡 禍福難測

2013-09-30  TWM
 
 

 

在精華光學成功擠進全球拋棄式隱形眼鏡第五名後,加上F-金可在中國已站穩腳步,更吸引眾多電子業投入這個行業;不過,隱形眼鏡市場水很深、戰線很長,讓包括大立光、和碩及明基材料等公司,都還在努力苦撐待變。

撰文‧林宏文

在國內隱形眼鏡生產廠商中,精華光學是歷史最久、規模最大,而且是競爭力最難以被取代的一家,此外,F-金可掌握了大中華地區的通路及品牌,也具備了相當大的競爭優勢。但對於其他前仆後繼的新加入者,尤其是眾多來自電子業的挑戰者,醫材與電子兩個產業生態截然不同,將是難以跨越的障礙。

全球拋棄式隱形眼鏡的市場,主要以嬌生(Johnson & Johnson)、視康(Ciba Vision)、酷柏(Cooper Vision)、博士倫(Bausch & Lomb)四大國際品牌為主,四大品牌在二○一一年全球市占率總和高達九五%,至於第五名,就是精華,雖然市占率只有二%,但已是全球五強中唯一來自亞洲的公司。

消費者服務是品牌投資重點至於近年來在中國市場快速崛起的F-金可,主要產品線是在長戴型隱形眼鏡,以及長戴型所需的護理藥水為主,在日拋及月拋等產品比重不高,因此在市占率的計算上仍低。但金可透過中國寶島眼鏡的千家據點,以及綿密的銷售通路策略,讓金可在中國的隱形眼鏡市占率達二八%、護理液市占率四一%,雙居中國市場的第一。

精華與金可兩家公司的成功,也吸引許多公司投入這個行業,從大立光投資的星歐光學、和碩與景碩投資的晶碩、明基材料投資的視陽,以及台灣光罩投資的昱嘉等,而且投入時間短則四年,長則十二年,學習曲線都非常長。

精華光學董事長陳明賢說,精華光學與日本三大隱形眼鏡品牌有很深很久的合作關係,雖然合作模式稱為「代工」,但事實上,此「代工」與電子業的代工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國內五大筆電代工廠,由於大家做的產品都很像,惠普、戴爾、聯想等大廠來台灣尋找代工對象時,可以因為價格及條件不同,很輕易就把合作對象換掉;但是,隱形眼鏡屬於「侵入人體」的產品,對品質的要求都須達到醫療級的層次,而且,每家公司的產品規格與特性都不同,生產線也幾乎是量身訂做的設計,不太可能輕易就更換。

因此,對於代工業者來說,品牌業者與代工廠商間的合作程度很深,而且不像電子業品牌大廠往往會分散訂單,將產品分給兩到三家公司做代工。

此外,在品牌經營上也有相當大的挑戰。由於隱形眼鏡在屈度、柔軟度只能容許極微誤差,稍有不舒服的感覺,就可能釀成消費者訴訟,因此,從包裝到行銷廣告,不僅必須符合衛生法令的規定,消費者服務更是品牌投資的重點。而且這項產業生態是前四強占有九五%市場,都是規模大上千百倍的對手,新進者要打入市場相當不容易,這些挑戰也都是傳統電子業不熟悉也不專精的部分。

由於隱形眼鏡市場的這些特性,讓進入這個市場的許多競爭者,目前都嘗到「水很深、戰線很長」的挑戰。當然,各家公司也都有因應之道,只是目前都還沒有突出的成績,能否成功有待時間證明。

能否成功有待時間證明

目前居台股股王的大立光,雖然在光學鏡頭是龍頭老大,但切入隱形眼鏡也花了許多時間與精力。今年六月,原本帶領大立光的董事長林耀英,把大光立執行長位置交出來,就是因為很清楚隱形眼鏡的進入障礙很高,因此把已經步上軌道的大立光交給兒子林恩平,自己則負責大立光孫公司、已投資九年的星歐光學,要讓以相機鏡頭為主的大立光,能夠在隱形眼鏡市場再下一城。

星歐光學目前的商業模式以製造代工為主,走的路線與大立光的光學鏡頭模式很接近。至於和碩與景碩所投資的晶碩,在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的主導下,則是採取雙管齊下的策略,除代工生產,也在台灣經營自有品牌,並以建立自家銷售通路為主。

晶碩的品牌直營店大多設在北部,目前有三十六個,包含中部及南部各兩個,北部據點很多選擇在捷運地下街等人潮較多之處,並搭配會員半價制度,試圖走出自己的路。目前累積會員數目已突破八萬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表現算是很突出。

其實,今年初的尾牙,童子賢就曾與和碩大批主管,每人都戴著時髦流行的瞳孔放大片,變身型男靚女,不僅逗得員工開懷大笑,更為自家隱形眼鏡品牌晶碩大打廣告。此外,晶碩執行長郭明棟也透露,晶碩今年全年有機會轉虧為盈,後續將規畫申請上興櫃,一五年再朝上市櫃邁進。

另外,明基材料於○九年轉投資的視陽光學,目前已推出名為美若康的隱形眼鏡品牌,採用技術以矽水膠為主,這種產品的透氧性優於傳統軟式鏡片六倍,目前矽水膠產品在歐美市場已漸成主流,台灣則仍以水膠產品為主。美若康產品已在今年三月底陸續出貨,並布局國內各大眼鏡通路,但目前銷售情況還有待努力。

至於,台灣光罩轉投資的昱嘉,正式成立至今已十二年,但若計算更早的研發時期則已經有十八年歷史,號稱是全世界第二家推出角膜變色片拋棄式鏡片的公司。昱嘉推出的彩韻與英若華品牌,在台灣也已有一定的歷史,而且早從多年前就已開始獲利,算是具有一定實力的公司,去年淨利達二九一七萬元,EPS達○.六三元。

國內隱形眼鏡產業一覽

公司 品 牌 大股東 股本(億元) 業績精華光學 帝 康 陳明賢 5.04 去年EPS23.88元,今年上半年14.87元F-金可 海 昌 寶島科 9.05去年EPS12.09元,今年上半年6.95元星歐光學 星 歐 大立光 7.00 目前仍虧損晶碩光學 水滋氧 和碩、景碩 4.20預計2013年轉虧為盈視 陽 美若康 明基材料 4.19 目前仍虧損昱 嘉 英若華 台灣光罩 4.58 已連續多年獲利

資料來源: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67

強敵壓境 林恩平開春難掩憂心 股王大立光馬年的三大挑戰

2014-02-17  TWM
 
 

 

二○一四年開春,股王大立光招待媒體喝春酒,執行長林恩平非但沒有許下新年願望,言談之間,似乎透露出些許隱憂。事實上,林恩平並非杞人憂天,股價已攻克千元關卡的大立光能否再造巔峰,眼前至少有三個難關待克服!

撰文‧謝富旭、顏雅娟、林麗娟它是二○一三年台股的每股獲利王,EPS(每股稅後純益)高達七十一.六四元,換言之,賺逾七個股本!它是去年台股最大的贏家之一,股價漲幅七一%,市值一口氣增加六八八億元!身為這樣公司的執行長,在媒體鎂光燈下理應眉飛色舞、喜不自勝才對。不過,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二月初與媒體春酒聚會,眉宇間似乎顯得有些煩惱。

「我已經好久沒運動,都撥不出時間,好好舒展一下筋骨了!」一邊為記者夾菜,一邊苦笑的林恩平如是說。每天撥個時間運動健身,對這位身價百億元的大立光第二代掌門人似乎是很「奢侈」的事。因為,攸關到大立光未來幾年能否「再造巔峰」的種種佈局,最近似乎遭到不小挫折,讓林恩平頭上多了幾根白髮。

障礙一:擴產用地難尋

首先,讓林恩平煩惱的是,大立光的「房事」。面對中國薪資成本持續上揚,以及光學廠用水成本在當地一直居高不下,大立光成為率先展開製造業回台的高科技廠之一。

去年六月,為了擴廠用地,一向低調異常的大立光,罕見地大動作邀請總統與一票媒體參訪台中總部。林恩平的父親,前大立光董事長林耀英甚至當面向馬英九陳情,希望政府能出面協助解決工廠用地問題,不要辜負了「返鄉鮭魚」想要深耕故鄉的一片初衷。

總統參訪大立光後,政府終於動起來了。大立光最「中意」的地,就位於自家台中總部旁,原本要蓋大台中會展中心的九千多坪土地,在各單位努力下,總算變更地目為「產業用地」。然而,原本只差「最後一哩」的擴廠用地,最近卻卡在大立光的環評無法過關(廢水回收率不符標準),而被台中精機補位「整碗捧去」。這個發展,令林耀英父子(長子林恩舟擔任董事長,次子林恩平擔任執行長)扼腕不已。

林恩平承認,沒買到這塊地真的很可惜,「因為要找一塊完整、平坦,面積廣達十甲的地,真的很難找!」林恩平曾跑去台中港附近找地,但海邊空氣鹽分太高,不適合蓋光學廠而作罷。也曾與許多地主洽談過,「看中一塊地後,這位地主好不容易談成,另一位地主得知後馬上抬高價格!」他無奈地說。原本希望擴廠用地最好在台中,現在大立光已放寬至南投、彰化,甚至是雲林。

大立光的擴廠大計,攸關公司未來發展。大立光規畫,至少要投入新台幣一百億元以上,不僅企圖大幅擴張產能,還計畫在新廠房進行一條龍式生產,降低零組件運送過程的損壞風險,提高良率,進而降低成本,持續保持在全球手機鏡頭競爭力的領先地位。林恩平還透露,目前的擴廠計畫,比一三年提的規模還要宏大,如果找地蓋廠順利,預計將為台灣創造三千至五千個工作機會(大立光目前台灣四座工廠總員工數為三千名)。

為解決大立光擴廠的「房事」,看來林恩平今年還得在台灣南北繼續奔波。如果未來一至二年擴廠土地仍無著落,難保這隻返鄉的大鮭魚不會改變心意,再度遠赴海外蓋廠。

障礙二:對手康達智搶單

「大立光今年面臨到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就是佔蘋果的供貨比重太高了!」巴克萊資本證券科技分析師蓋欣山直言。過去,蘋果積極培養玉晶光作為抵制大立光的第二供應商,然而慢慢地,當iPhone後置鏡頭一路向上爬升至八百萬畫素,玉晶光的生產良率開始「追」不上,這讓大立光在iPhone 5S後置鏡頭供貨比重一路從七成爬到九成之多。

換言之,即使大立光的研發技術、良率控管、產能規模、甚至客戶分散度,全都完美到無懈可擊;但站在蘋果的立場來看,如果自家九成以上的光學鏡頭生產都集中在單一供應商,談判的價格自然不可能降得下來。一名業內人士說得更明白:「大立光的產業龍頭地位,大到讓客戶需要再養一個供應商對它砍價。」然而,放眼全球,高階鏡頭生產能力能夠被蘋果看得上眼的選擇並不多,除大立光、玉晶光、韓國Sekonix之外,就剩下日本夏普集團旗下光學鏡頭廠康達智(Kantatsu)。

身為日本第一大鏡頭廠的康達智,過去在諾基亞獨大的時代,一直是光學鏡頭領先供應商,無論是產能或技術,都遠遠領先於大立光。但到了蘋果推出iPhone,不僅蘋果顛覆了產業秩序,就連上游光學產業也來個「豬羊變色」,大立光仗著彈性生產速度以及成本優勢,硬是擠下康達智成為蘋果的首要供應商。

縱使每代iPhone康達智都積極送樣蘋果認證,但礙於產能不足與價格太高等因素,出貨量始終未能放大。一一年,又遇到日本三一一地震,更讓蘋果不敢貿然下大單給康達智。

直到一三年,康達智終於奪下新一代iPhone後置鏡頭訂單。分析師預估,今年蘋果新一代iPhone 6,康達智勢必佔有一席之地,「初期出貨比重可能佔二○至三○%之多,但長期而言,還是要看生產良率。」面對康達智來勢洶洶,林恩平坦言:「它一直是個很強勁的對手。」但在龐大產能規模、以及與蘋果多年合作默契做支撐,大立光手上也不是沒有競爭的籌碼。一名業內人士指出:「大立光的良率至少比同業高出三○%,在千萬畫素鏡頭更懸殊。」縱使蘋果想靠康達智來分散風險,但大立光也不是省油的燈,畢竟,一年預估出貨超過六千萬支單一機種(iPhone 6)的鏡頭訂單,可是一門不容錯過的好生意。

障礙三:高階鏡頭需求不明林恩平第三個煩惱則是:消費者對一千萬畫素以上手機照相鏡頭的接受度仍處於渾沌不明狀態。目前高檔智慧型手機搭載的主流照相鏡頭規格是八百萬畫素,這個規格已持續兩年多,但手機大廠,尤其佔大立光營收比重高達四成以上的蘋果,對提高照相鏡頭規格顯得停滯不前。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下去,對專注於高階規格研發,拉大與競爭對手差距,賺「製程領先財」的大立光而言,無疑是相當不利的發展。

日前,里昂證券高科技產業分析師鄭兆剛甚至發佈報告預言,預計蘋果今年推出的iPhone 6,手機照相鏡頭有五○%的機率,維持與iPhone 5一樣,即八百萬畫素不變。如果蘋果或手機品牌大廠對提升照相鏡頭規格意興闌珊,一則代表大立光與競爭者在八百萬畫素的製程良率上的差距,將更形縮小;二則蘋果等手機品牌大廠對分散照相鏡頭供應來源更有談判籌碼。這對大立光維持高毛利無疑將造成不小衝擊。

連林恩平自己也坦承:「一千萬畫素鏡頭拍的照片,放在手機上,老實說與八百萬看不出差別。你把手機拍的照片傳到超高解析度電視(4K2K電視),才看得出差別。」「況且,即使手機品牌廠推出一千萬以上畫素鏡頭手機,假使賣不好的話,也可能又退回來八百萬」林恩平語氣中肯地說。

縱使智慧型手機主流畫素未能顯著提升,但就像林恩平所說:「手機鏡頭規格技術『仍未到頂』。」包括大光圈、OIS防手震等功能,也都是光學廠的新挑戰,甚至是從設計到出貨的速度、穩定交貨的能力,也都是大立光一直想去建立起的競爭門檻。

同時,大立光也對手機的照相功能走入三倍變焦時代頗為期待。林恩平說:「三倍變焦鏡頭,採用的鏡片數將從目前五至六片,提高至八至九片,這是很大的成長驅動力!」他還強調:「大立光的三倍變焦技術,在今年底前可進入準備完成,接受客戶下單的階段!」誠如蓋欣山所言:「當市場對光學規格不再有要求時,恐怕才是大立光最大的挑戰。」一四年,對大立光而言,是險阻與機會並陳的一年。爬上高峰的股王,能否再挑戰新巔峰,或是盛極而衰,林恩平顯得益加地如履薄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85

【案例】中國超市之王大潤發「崛起」的三個秘密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019

企業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在4月11日舉辦的聯商網大會上,大潤發中國區董事長黃明端一上台就拋出這樣一個形而上的命題。接著,黃明端引用管理大師德魯克的話:沒有顧客,就沒有企業。
作為行業交流大會,參會者最想知道的是大潤發如何在短短幾年內超過沃爾瑪、家樂福成為行業老大的,希望能夠分享到一些「乾貨」。沒想到黃明端一上來就大談顧客,在一些聽眾看來,多少有些空洞。但《第三隻眼看零售》認為,正所謂大巧若拙,黃明端分享的,正是零售業本質——以顧客為核心,而這也是互聯網思維的精神要義。
但凡偉大的零售商,沒有不把顧客需求放在第一位的:沃爾瑪規定了員工面對消費者三米遠就要面帶笑容,從而有了著名的沃爾瑪微笑;日本伊藤洋華堂考核門店的第一指標居然不是銷售額和利潤而是來客數。
作為零售業近年來崛起的一匹黑馬,大潤發之前一直在二、三線市場默默佈局。2010年5月,大潤發挺進北京,從而真正意義上成為全國連鎖企業。而在之前的2009年,大潤發以404億元的銷售額首次超越家樂福,成為業界老大,業界這才意識到,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橫空出世。
時間退回到1997年,當時大潤發還只是一個在台灣桃園縣平鎮市起家的雜貨店,大潤發第一家門店的就開在母公司潤泰紡織平鎮廠的舊廠房。而當時的黃明端也並非從事零售業,而是潤泰紡織的總經理。
大潤發是如何從當初的一個舊廠房發展到連鎖業巨頭?除了黃明端講的服務顧客「道」的層面之外,還有哪些「術」層面的技巧?《第三隻眼看零售》為你獨家解讀。

秘訣一:做好選址,開出一家成功一家
業內有句話,做好一家店,第一是選址,第二是選址,第三還是選址。可見選址對門店的銷售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潤發的選址理念:謹慎選址,寧缺毋濫。「與其開得不好,還不如不開,我們在選址方面特別重視」,大潤發董事長助理洪萬康說。謹慎選址的另一層含義是,一旦地址選定,便堅持經營下去,不輕言放棄。
事實上,以沃爾瑪、家樂福為代表的外資大賣場與物業主簽訂租賃協議的時候有一項「免責退出」條款,即無論租期多長,如果經營不善,商戶可以提前幾個月通知業主,選擇適當的時間「全身而退」。但洪萬康不讚同這種做法,洪認為,可以對門店進行調整,但地址一旦選定,就要堅持開下去。「至今為止,大潤發沒有關閉過一家門店」,洪萬康說。
為了選址之前考察物業,大潤發的總裁時常放下身段,親自到實地調研。一個真實的例子是,為了東北某個門店選址,大潤發的總裁曾經兩度微服私訪,詳盡瞭解了當地的市場狀況才最後拍板的。而這兩次微服私訪,在大潤發的總裁離開當地以後當地的員工才聽說。由此,大潤發可以在網點剛剛確定之際就為這家新門店奠定了非常好的利潤基礎——他們的租金總是業內最低水平/租期也是最長的,而且取得這種利潤的成本是最低的。

秘訣二:妙用商品比價策略,打造價格形象
在大潤發民族園店長辦公室牆壁上掛著一張「特殊」的北京市地圖,該地圖詳細地標記著北京各個居民區的人口數,以及周邊其他超市的地理位置。
這便是店長劉正誠的作戰地圖。劉正誠手下有一支由六、七人組成的「突擊隊」,他們主要負責調查周邊競爭對手的商品價格和組合。「我們會抽出顧客日常需要的商品,在商圈周邊的大賣場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的結果對我們的商品價格進行調整,確保要低於競爭對手」,劉正誠表示。
據瞭解,大賣場數萬種商品中間,有一些日用消費品如洗衣粉、牛奶、雞蛋等被稱為價格敏感商品。由於消費者對這些商品反覆購買、使用,因此特別在意其零售價格。為了吸引消費者,大賣場對於此類商品低價甚至貼錢銷售,從而給消費者造成物美價廉的印象。超市有意識地把此類商品的價格定得低些,把從屬的、消耗大的商品價格定得高些。以低價誘導消費者購買主要商品後,繼續大批量地購買消耗大的從屬性商品和其他商品,從而保證整體利潤。
這種價格形象策略被沃爾瑪、家樂福等大賣場廣泛使用,但大潤發卻能脫穎而出,超越對手。對此,桂碧園超市運營總監熊傑認為,大潤發巧妙地避開了與家樂福、沃爾瑪的正面競爭,選擇與不同品牌的同類商品以更低的價格來打動消費者。「以牛奶為例,家樂福、沃爾瑪會使用伊利或者蒙牛來做低價,但大潤發可能會選擇光明或者其他品牌。前者每箱牛奶價格為36元左右,而大潤發選擇的其他品牌可能只需要29元」,零售專家熊傑認為。

秘訣三:挖掘團隊潛力,開出「歷史上最好的門店」
除了商品價格形象之外,大潤發的內部機制使其每一家新門店都要成為「歷史上最好的門店」,從而創下了「開一家店,成功一家」的記錄。在大潤發內部,有這樣一個規定:「每開一家新店成大潤發有史以來最好的門店,門店團隊要達到100分」。
事實上,由於門店大小不一樣,所處的商圈環境不同,如果單純從銷售額來考核,門店是否達到了100分,是無法統計的。
那麼大潤發的100分是什麼含義呢?其真正的內涵是指這家店無論換了大潤發的哪個團隊來開,都很難比現在這個團隊做得更好的了,這也就意味著現在這個團隊已經能夠將大潤發截止這家店開張前的所有的企業內沉澱下來的賣場經營的智慧都融入到這家新店的運作中去了。
為了確保這一點,大潤發會派公司最有經驗的店長去組建團隊,這些店長帶領的是非常有經驗的處長、課長一起組隊去開新店,這樣就能夠保證這家新店的運作水平一開始就處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上。例如,大潤發民族園店店長劉正誠曾經在杭州的蕭山店當過店長。
對此,上海益尚諮詢總經理胡春才認為,這要歸功於大潤髮良好的內部交流機制。「大潤發每次開店的商品組合方案、陳列方案和營促銷方案都會在商品部和門店管理者之間進行充分的溝通,直到達成一致的共識了才會行動,其實這種溝通就是商品部所追求的規模效應與門店所追求的靈活性之間達到合理的平衡,」胡春才對筆者表示。

秘訣四:提升來客數,造就傲人業績
「我現在最關心的是來客數」。作為北京的首家門店店長,劉正誠坦誠自己肩頭壓力巨大。然而,總部考核劉正誠的指標並非銷售業績,而是顧客服務,顧客服務量化之後的體現,就是來客數。
其實,劉正誠的算盤是這樣打的:銷售額=客單價x來客數。劉自信通過商品的陳列、動線設計、營銷手段等提高客單價,只要改進來客數,他便有把握創造高額銷售業績。
因此顧客服務是劉正誠時常掛在嘴邊的。在大潤發賣場門口,設有專門的迎賓員招呼消費者;劉正誠還要求賣場工作人員都要熟練掌握每一類商品擺放的位置,當消費者找不到需要購買的商品時,工作人員要把顧客帶到該商品陳列的位置;此外,為了減少客人排隊等待的時間,在一些零散的食品旁邊,劉正誠安排人手幫客人打包、稱重。
事實上,整個大潤發都將顧客服務提高到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大潤發在自己的門店設立飲水機,這在高端的百貨店裡面也是不多見的;與同類超市相比,大潤發的免費購物班車也是數量最多的,在服務台,印刷精美的乘車卡片,上面印有大潤發的班車路線;為了讓賣場清潔後立即能立即乾燥,以免消費者不小心滑到,大潤發配置了全自動的拖地機。據瞭解,一台這樣的機器要數千元。
大潤發的做法與日本伊藤洋華堂理念不謀而合,就是將來客數提升到甚至比銷售、毛利率更重要的地位。這種做法看起來似乎好不關心門店業績,但實際的效果是極大提升了門店業績,值得本土零售商借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790

股王大立光 砸200億擴產背後布局

2014-10-11  TCW  
 

 

股王大立光站穩世界第一寶座的最後拼圖,終於到手。

九月二十九日,台中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一期規畫中,最後一塊占地逾一萬三千坪的空地開標,唯一投標的廠商,正是大立光。

擴產問題解決股價回升至二千四百元

三天後,台中市政府也宣布,待十月中辦妥手續後,大立光便可以把這塊等了快一年半的土地買回家。

煩惱已久的擴產問題得以解決,九月營收又創下六個月來新高,今年每股盈餘上看一百二十元,十月五日,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參訪大立光時,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喜上眉梢,還向江宜樺保證,等新廠建設完畢,將接更多台灣訂單,讓MIT揚名國際。

歷時近一年半,股王獵地成功,將啟動成立二十七年來最大筆投資,砸下逾二百億元擴建廠房,並招募近二千二百五十名員工。消息一出,大立光十月三日股價一度重新站回二千四百元。究竟,已是全球第一大手機鏡頭製造商的大立光,為何仍急於找地擴產?

過去,因產能吃緊挑單接可望吞中高階手機全部訂單

「它要當真正的第一名,穩固現在的地位。」凱基證券分析師柯良蔚說。

一位曾任職於大立光的業界人士也表示,雖然大立光已是世界第一,但整體手機鏡頭市占率才二一%。比起第二大的玉晶光,雖高了約十個百分點,但成長空間還很大;外傳大立光每月量產約一億顆鏡頭,從同業只有它的一半或甚至十分之一來看,這次擴產幅度達三成,等二○一六年順利投產後,接著至少三年內,「它都是贏者全拿。」可望吃下全數中高階智慧型手機訂單。

另一位光學廠總經理也感慨,如今大立光不只技術領先、靠專利戰防堵對手,連唯一阻擋它前進的擴產問題都解決了,「大家真的剉咧等!」

在光學業界,除技術、良率,比的還有產能。但考量到手機鏡頭體積小、精度高,須在耐震、土壤鹽度低,溫濕度穩定環境下生產,加上總部相鄰的地利之便,讓大立光對園區內這塊地情有獨鍾,擴產進度卻因土地變更問題,延宕多時。

過去,當產能吃緊,面對送上門的客戶,大立光只能「挑單做」,把不少生意送給對手,以這次的iPhone 6和iPhone 6 plus為例,截至今年底,季出貨量已上看九千萬支,其中部分鏡頭訂單就被玉晶光分食。尤其,近年來手機鏡頭規格提升速度放緩,更給了對手追趕機會。

即便大立光囊括全球智慧型手機近五成訂單,千萬畫素以上鏡頭,幾乎都由它包辦,但與對手的差距還不到高枕無憂的階段,這也是大立光要快馬加鞭前進的原因。

據光學業人士透露,不只玉晶光,連先進光、今國光等台廠,甚至韓國三星旗下的鏡頭廠,也曾挖腳大立光、亞光的高階主管,搶人動作不斷。加上中國第一大手機鏡頭廠舜宇光學去年成功拿下三星訂單,都讓大立光不得不小心。

「退休潮也是他們現在煩惱的一個問題。」該位人士說,大立光三、四位模具製造、成形部門經理將在明年退休,少了這些與大立光創辦人林耀英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另一創辦人陳世卿的姪子、現任大立光技術執行長黃有執只好繃緊神經,經常帶下屬外出,選購最新的加工機和自動化設備,「不久前,大立光才買了一台瑞士製造的模具加工機,就是為了提升鏡頭精度。」該位人士表示。

因此,唯有等順利擴產,大立光才有足夠的空間,吃下更多訂單,進一步提升市占率,同時,引進更新的設備,維持技術領先優勢,甩開對手。

其中,大立光想要克服手機畫素極限,解方也藏在即將動工的新廠區裡。

現在,能開發新獲利來源一改手機鏡頭獨占營收局面

「等鏡頭到兩千萬畫素以上,現在手機根本放不下,」一位光學廠技術主管分析,二十多年前,大立光率先將塑膠鏡片用於手機鏡頭,解決過去使用玻璃鏡片造成的易碎、高成本問題,因此成為該技術龍頭。

但當鏡頭畫素不斷往上提升,若要加裝鏡片,手機厚度卻不夠,只好改用「混合式鏡頭」設計,在原有的塑膠鏡片上,裝上一片「模造玻璃」,才能達到規定的折射標準,突破畫素瓶頸。

但玻璃鏡片很多技術有待大立光補足,因此,據該主管說,大立光從工研院找了一、兩位技術專家,協助開發,等客戶開始採用該規格產品,未來,便可能在新廠區量產。

而像車用、醫療用內視鏡等,待擴產後,也可能改變目前手機鏡頭收入仍占總營收近九成的局面,變成大立光新獲利的來源。

二十七年前,大立光落腳台中,靠一顆顆比米粒還小的手機鏡頭,站上第一位置;如今,在新產能加持下,未來,大立光能否成為全球光學產業之霸,各界等著看。

【延伸閱讀】不只當世界第一,還要贏者全拿—大立光近2年重大事件

一、整合上下游

●事件:2012/4,與光寶科、日本TDK合資成立手機鏡頭模組廠宏翔光電●目的:整合鏡頭、模組上下游,提供一條龍服務,打入中國市場

二、用官司防堵對手

●事件:2013/6,先後對玉晶光、先進光、韓國三星提起專利侵權告訴●目的:手機鏡頭規格進展遇瓶頸,在對手追上前,先用專利防堵

三、領先開發規格

●事件:2014/2,農曆春酒,林恩平表示,研發多時的3倍變焦鏡頭,今年將正式出貨●目的:開發領先對手的手機鏡頭規格,爭取大廠訂單

四、加速中國布局

●事件:2014/3,傳與中國模組廠歐菲光結盟●目的:宏翔光電撤資後,直接與中國業者合作,加速布局中國市場

五、解決產地問題

●事件:2014/9,順利取得台中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逾1.3萬坪土地,預計投資超過200億元●目的:解決產能不足問題,提升市占率,鞏固全球第一地位

六、增加獲利來源

●事件:2014/10,子公司星歐光學第一間門市於台中一中街商圈開幕,正式進軍隱形眼鏡市場●目的:開拓非手機鏡頭業務,增加獲利來源

整理: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514

員工人均產值比股王大立光高三成 工具機心臟營收王 中國越衰越投資

2016-01-18  TCW

賣得貴卻賣得多,普森專注出貨品質,拒絕殺價競爭,二十多年不聘業務,吃下中國高階市場五成市占,日本大廠也埋單。

一家台中的機械零件廠,員工人均產值竟比股王大立光多三○%!

它是普森精密主軸,在台灣三十多家專業工具機主軸廠中,它是營收最大的一家,二○一五年營收七億三千萬元;以六十位員工數計算,每年人均產值達一千二百萬元,比大立光二○一五年約九百萬元的人均產值,高出三成。

主軸是工具機的心臟,少了它,機器就無法靠旋轉加工零件;它是整台工具機中,僅次於電腦控制器的最貴精密零件。

在全球的主軸市場,德、日產品價格最高,約比台製高出一倍,台製品又比中國價格高出五成;普森的產品至少比台灣同業貴一成,定價介於日、台之間。它目前在 中國車床、磨床等高階工具機市占破五成,除了不怕中國紅色供應鏈,連精密機械強國、日本第二大工具機業者大隈(Okuma)都是它客戶。

奇特的是,它超過二十年沒請過一位業務。「我腦袋裡都有顧客分類,掌握高階三0%的客戶,」普森總經理彭森榮從不低價搶訂單,甚至敢挑客戶。

台灣工具機業約有三成訂單倚賴中國市場,主軸廠更高達五成。早期許多中國客戶只要低價,品質其次,許多台廠碰到中國客戶出價,能賺到錢就賣,普森則敢拒絕 以低價訂單快速搶占市場的誘惑,選擇聚焦中國工具機中占叩質、管理、生產、財務等綜合實力前三0%的A級客戶,捨棄剩下七0%的潛在訂單。

當有些同業為了搶占市場、業績,甚至願意不收訂金、貨款就先出貨,等產品沒問題再付款,普森卻堅持收到訂金、貨款才出貨,「我自己有核心能力,主動權在我手上,不是被顧客牽著鼻子定,」彭森榮不諱言,「用價格取得的市場,最終還是會死在市場的價格。」

二0一五年中國市場不景氣,台灣主軸廠平均業績衰退四成,普森僅衰退近兩成,衝擊相對有限,就是高階產品的市場定位發揮了功效。

「產品品質不是一百分就是零分,沒有模稜兩可的空間!」彭森榮早在近四十年前,就曾被派到日本工具機大廠學主軸技術,年輕時接收到的標準,深刻在腦海裡,他不只學到技術優勢,並堅信每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

但要做高階產品,難度很高。標準比對手高一倍廠房設空調,零件用日本貨一旦主軸精密度有誤差,工具機生產的產品精密度就無法達到要求。例如,車床的主軸迴轉精度,台灣業界要求控制在三微米(0.000三公分),加工出的產品要達到只有一根頭髮的二十五分之一般細緻。

追求更高的精密度,關鍵零件哪怕成本約貴五%,彭森榮仍堅持採購日本零件。為避免溫度熱脹冷縮影響產品精密度,普森廠房組裝生產線全都有空調,和一般機械業的黑手工廠大不同;他也從不考慮到台灣以外的低人力成本國家設廠。

「一般客戶七、八十分就算及格,它最低要九十五分才算及格。」供應商昆輝鐵工廠董事長謝在坤透露,有的客戶產品和設計圖差一點點沒關係,普森卻完全不接受,就連肉眼看不到的細微瑕疵都不行。

「精密零件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含糊,一絲不苟精神很重要。」為提升品質,彭森榮還要求外包衛星廠,配合開發專屬模具、加工夾治具,符合他標準的外包衛星廠,就能跟著它壯大,一起賺錢。

雙方合作至今超過二十年的昆輝,第一年營收不過一百萬元,二0一五年已做到三億元,其中普森訂單超過一半,現在謝在坤的代步工具是千萬元的跑車賓利。

堅持品質,這讓普森的精密度比台灣同業的標準值更嚴一倍,也就是一根頭髮五十分之一的精密度,所以產品價格比同業貴至少一成。

「(中國同業)永遠不可能超越我普森。」語氣中,彭森榮流露出滿滿自信。

逢甲大學經營管理學院院長林豐智觀察,中國同業可以挖角、買最好的機器,卻複製不了普森長期累積的技術門檻和衛星工廠系統,「就像技術員和工匠的差別。」

中國景氣衝擊營運逆勢加碼投資,甩開同業不過,縱使聚焦A級客戶,普森營收仍不免受到中國景氣放緩衝擊,從二0一一年業績最高峰的十三億元營收,到二0一 五年七億多元,四年營收跌四成。幸好公司毛利率還是在三成以上,加上幾乎零負債,反倒讓它有選在谷底加碼投資的空間。

近兩年,普森共砸下上億元更新設備,近期再採購一台要價千萬元、全世界最精密的瑞士磨床。

營收下滑,為何不是砍成本,反倒加碼投資?

「這是景氣循環因素,」彭森榮認為,中國仍會是工具機主軸最大市場,單一客戶訂單都比其他國家高,再對照過去工具機產業平均六年會有一次景氣循環,現在已 是景氣谷底,所以該公司策略不會隨景氣波動大改,目前在中國市場比重占營收近五成,未來仍會維持至少四成;而加碼投資維持高品質,更是該公司在中國市場領 先同業的關鍵。

二0一六年一月初,普森接到中國A級客戶一次五百台的主軸訂單,另一客戶也準備下單,都透露中國高階工具機市場庫存已逐漸消化完,並有急著出貨的跡象。隨著景氣觸底回溫,普森選在谷底投資、拉大同業差距的策略,也到了驗收成果的時候了。

普森精密主軸成立:1994年總經理:彭森榮(圖右)主要業務:工具機主軸研發生產成績單:台灣營收最高工具機

主軸廠,2015年營收

逾7億元,毛利率

逾3成

撰文者萬年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484

[貼圖]王大勇

1 : GS(14)@2011-08-16 07:31:5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7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