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什麼說中海油大檸樂?回依馬達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21.html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10713/072510138278.shtml

“此前中海油也發生過一些小事故,而且渤海所產的石油油品不理想,因而公司希望進一步開发油品更好的東海和南海的石油。但近期相關重大事故的相繼發生,將可能延遲其“深海大慶”目標的實現。”

這段文字就是我說的大檸樂,因為它說明新管理層唔掂,這就意味著:

第一, A股上市無望,現在壇野都搞不掂;

第二, 中央不會再放那麼多東海和南海油田資源給它,要觀察一段時間。

而這兩點,恰恰是一直以來中海油最吸引人的地方。

渤海漏油的關鍵,不是在於賠償,而是在於越來越朝中央對中海油觀感惡化的方向發展。

另外,回答你為什麼中石油可以無事,而中海油大禍:

第一, 中石油資產多數不上市,而中海油資產多數上市。

第二, 中石油是“共和國長子”,朝中高層很多是中石油出來的,照得住。中海油沒有政治背景。中石油董事長是中央委員,而中海油不是。

第三, 陸地漏油和海上漏油,對生態的影響截然不同。

第四, 不可忽視的是,美國人會不會出什麼招,把水攪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72

我為什麼崇拜謝國忠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sql7.html

我為什麼崇拜謝國忠?
 
   謝國忠是當今中國最優秀的思想家之一。而且,他怎麼想就怎麼說。近年來, 雖然我跟他在股市和房地產市場上的觀點不一樣, 但是我一直很崇拜他。他最近為《環球企業家》雜誌撰文, 提到維持低利率是赤裸裸的搶劫窮人, 養肥富人, 我非常同意。他說, 政府應該鼓勵有實際生產力的經濟活動,避免資產泡沫。利率應該與通脹率同步上升。比如說,一年期存款利率應該盡快調高到6%。讓利率保持這麼低的水平,就是赤裸裸地搶劫窮人,養肥富人。


我認為, 人民銀行一直避免大幅度加息,一直在用存款準備金率和信貸額度來給經濟降溫, 無非是害怕利率上升而吸引海外熱錢, 加劇人民幣升值。可是我們未免太天真了! 貨幣政策的各種手段是完全相通的。雖然官方利率沒調整, 但是市場利率早就調整了。當然, 政府壓低利率, 也是因為我們的地方融資平台和很多低效率的國有企業已經被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但是, 低利率只能保護落後和低效率, 浪費寶貴的資源, 獎勵有特權獲得資金的人們和企業, 加劇社會不公平, 加劇資金短缺。無數的小企業根本借不到錢。這種擠出效應十分明顯。市場總有一個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均衡利率, 那麼, 如果一部分資金的利率被壓低, 那麼另外的資金的成本就只能很高。有人必須付高息, 只是因為另外的人沒付利息或者付了低息。就是這麼簡單。

 

人性就是人性: 用別人的錢與用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是不一樣的;用捐款與用貸款是不一樣的;用低息資金與用高息資金也是不一樣的。用低息的資金, 那些垃圾項目也得以上馬, 而好的項目未必能夠借到錢。


關於小額貸款和典當業, 本人略知一二。我有幸在一家小額貸款公司工作。最近我撰文, "為高利貸平反昭雪"。假想這樣一種情況: 如果我們小額貸款公司的股東突然決定把所有的資金贈送給農戶和小企業,那麼,他們也就失去了繼續為客戶服務的本錢。如果小額貸款公司賺不到足夠的利潤, 股東們就會失去動力。這個行業就不會吸引更多的進入者。幾十年來, 我國大量的支農資金, 水利建設資金, 西部大開發專項資金和中小企業扶持資金全部都走進了一個」肉包子打狗, 有去無回」 的死胡同。政府曾經試圖引進償還機制, 讓資金可以循環使用, 但是很遺憾, 基本上都失敗了。為什麼我們的努力沒有帶來一個自我造血機制呢?


我們小額貸款行業的人們渴望看到這樣一種情況:我們的槓桿率上去,業務量上去,但是利率降下來。利率太高對於我們小額貸款公司的風險太高。我們的根本利益 和長遠利益是較低的利率,而不是較高的利率;但是,用行政辦法限制利率從長遠來看,是不明智的。企業破產不是因為借了高利貸,而是因為計劃不周,管理不 善。如果借不到應急的錢,企業的破產會更多, 更快。

 

八十年代初,我們就大談利率自由化。幾乎三十年之後的今天, 我們還只是在談論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20

對成長型投資者的當頭棒喝 ——評《雪球為什麼滾不大》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red.html

對成長型投資者的當頭棒喝

——評《雪球為什麼滾不大》

在國內,有些投資者將「成長性」作為挑選股票的首要條件。對這些過於迷戀成長的投資者來說,《雪球為什麼滾不大》是難得的當頭棒喝。

這本書的英文原名為《Stall PointsMost Companies Stop GrowingYours Doesn't Have To》,與雪球無關。看來,中文版是想借巴菲特傳記《滾雪球》的東風促進銷售。不過,這本書原本針對的主要讀者是企業管理者[1],而且,從書的內容來看,投資者也不能簡單地從中獲益。

這本書研究的主題是增長停滯,作者設計了一套方法來查找停滯點(即公司開始走下坡路,營業收入增長急轉直下的時刻),並採用該方法對過去50年內所有《財富》100強規模的企業進行了分析。

 

我們將公司發展歷程中的每一年視為一個基點,通過對比其前十年和後十年的增長率,查找並確定每家公司的停滯點。前十年和後十年增長率的差數(即增量)最大的年份被確定為每家公司的停滯點。公司進入「停滯期」的標準就是前十年的增長率(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必須不低於2%;前後十年的增長率增量(或差數)必須不低於4%,且停滯點之後的增長率(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必須跌至6%以下。

作者對增長停滯的定義已經決定了很難及時發現企業的停滯點,當然作者這樣定義是有道理的——「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忽略那些公司業績欠佳的季度或年份,而將關注重點放在公司增長步伐出現中斷的時刻,也就是增長長期停滯不前或者出現下滑的時期。」

事實上,作者明確提出,「難以(從外部)察覺增長停滯的端倪」。

至少從公司外部來說,答案是「否」,不存在任何明確的先行指標。這個發現對證券分析人員來說尤為困擾,因為他們希望能找到預示增長即將下滑的信號。但在曾遭遇停滯的公司樣本中,45%的公司實際上是「跑步」進入營業收入增長的停滯期。

更可怕的是,「沒有『軟著陸』」。

在我們關於「增長停滯」的研究中,最重大的一個發現莫過於當停滯出現時,管理層也是同樣地驚詫,儘管他們是擁有所有信息的局內人。但不管怎樣,停滯來得太突然了。

事實上,公司的增長下滑更像是石頭落地,而不是滑翔機著陸。

投資者是如何確定一家企業是成長型公司呢?我想主要是從過去的表現以及對未來的預期兩方面來判斷。但是,過去的高速成長未必代表著將來還會高速成長,對未來的成長預期也有可能落空。更進一步說,即便是企業增長了,但增長的速度低於市場預期,也會造成股價下跌。

因此,那些推崇「買入並持有」模式、不重視安全邊際的成長型投資者其實冒著不小的風險。只不過,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不少上市公司的成長性非常 好,這種風險的危害還沒有體現出來。本書的作者研究的對象是美國企業,得出的結論對我們來說是前車之鑑,值得我們深思——終有一日,國內企業的成長速度也 會放慢的。

這本書對投資者的另一個啟示是,某些被認為是體現了競爭力優勢的指標有時候反而會對企業經營起壞作用。例如,毛利率指標是一些投資者極為重視的指標,但本 書指出——「擁有優勢地位的企業在面對挑戰時反應滯後的第三個原因就在於多年來基於利潤率的績效評估指標。」作者認為,康柏和菲利普·莫里斯公司都曾因毛 利率束縛導致增長停滯,公司在利潤率和市場份額上未能找到平衡點。與此類似的是,高估品牌的保護作用也會導致增長停滯,而在價值投資者眼中,一些公司之所 以有護城河正是因為其擁有強大的品牌。

企業經營是很複雜的,與此相對應,成功投資也絕不簡單。

書中的一些案例對我也很有啟發,如吉列公司收購金霸王。

(吉列)公司在1996年收購金霸王,希望能將自己在剃鬚刀業務中久經考驗的商業模式(大力宣傳客戶可以感受到的技術或工藝優勢)應用到小家電業務中。公司同時認為,現有產品線和新的電池業務可以在銷售渠道上創造協力效應。在接下來的5年內,吉列對金霸王進行投資,提高產品性能,並向市場推出了金霸王超能電池。超能電池的使用壽命延長了50%,但價格只相應提高了20%。公司發現,原有產品線的商業模式在電池產品上並不能奏效,因為電池產品使用壽命的改善與其溢價並不成比例。

作者認為,「事實上,在向相鄰領域進行擴張時,首要考慮的問題是核心商業模式必須進行多大程度的改變,而不是行業相關性。」國內的企業,在拓展新業務時是否注意到了這一點呢?恐怕大多數沒有吧!

其實,作者所總結的每一條導致企業增長停滯的原因都值得企業管理者和投資者思考。或許,正是因為持續增長是如此之難,巴菲特才會從不吝惜對旗下公司經營者的讚美。



[1] 作者馬修·奧爾森和德里克·范·貝弗分別是一家管理諮詢公司——CEB(企業執行委員會)的執行董事和首席調研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26

李寧為什麼得了最低分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6849

災難面前,最具傳奇色彩的國內體育品牌為什麼最先被市場看空?


    據說上海世錦賽跳水比賽中國隊又夢幻了一把,不過我更關心在香港的另一場跳水比賽:幾家國內最優秀的體育用品公司的股票連連跳水。一年以來(截至8月 1日),安踏體育股價跌了14.31%、匹克體育跌了17.46%、特步國際跌了19.17%、361度跌了32.88%,最後的冠軍是李寧,跌了 62.64%。

  一直處於高速增長狀態的體育用品行業正面臨一場磨難。起因是最近幾年的過度擴張導致增長放緩、大量庫存和利潤下降,這正是耐克和阿迪達斯此前在中國市場的困境所在。
  但這也難以解釋為什麼投資者會更加不信任李寧。通常在一場災難來臨之時,投資者會更相信那些經驗豐富的團隊,而成立已經超過20年的李寧公司本應向投資者提供更多的安全感。
  看起來,李寧在過去幾年至少是和其他體育用品品牌採取了類似的戰略:通過不斷擴張的銷售網絡來推動收入增長。截至2010年底,香港上市的五家體育用品品牌都有7000家以上的零售店。
  那麼,李寧到底是為什麼受到更多質疑呢?最直接的答案是這家公司在一系列最基本的戰略性問題上,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好答案。
  我是誰。雖然李寧品牌已經有20年的歷史,但是這個品牌更多讓人聯想起來的還是那個知名的創始人。除此之外,這個品牌很難給人以強烈的歸屬 感。李寧最早的品牌詮釋是Everything is Possible,這看起來是阿迪達斯的「Nothing is Impossible」的另一種說法。去年李寧推出的新口號是「Make the Change」,看起來更像是公司本身的一個訴求,而非針對消費者。
  賣給誰。李寧最初的目標消費群是國內的70後人群。去年,李寧將目標消費者定位於90後人群,這是一個激進的策略,直接拋棄了70後和80 後人群,但90後似乎並不買賬。而且李寧的定價也不明確,其產品價格比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低20%至30%,但比國內品牌高35%至45%,消費者 難道想買一個既不是最便宜又不是品質最好的產品?
  賣什麼。上個月我和一個激進的互聯網創業者見面,他關於產品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這是一個產品的時代,只要產品做得足夠好,口口相傳便 可。新技術使得信息流動和分享如此快速和便捷,SNS網站的普及也使得口口相傳成為了一個真正重要的營銷方式。相比耐克的傳奇系列和阿迪達斯的三葉草系 列,李寧似乎從未有一款經典之作。此外,李寧還意外地放棄足球和籃球產品作為核心,逃避性地將未來壓在羽毛球項目上。
  怎麼賣。零售店是李寧的核心渠道,但李寧並未在渠道管理質量上與競爭者有何明顯區分。摩根士丹利預期,李寧未來幾年僅用於庫存回購就需要 14.48億元。李寧宣稱已經完成整合256家低效率的店面,並且到年底將完成400家店面的整合,但這家公司並未改變依靠開新店推動的傳統擴張模式,其 戰略是三年內將零售店面從目前的大約8000個增加至1萬個。
 
  很難相信一家20年歷史、過去數年有兩位數增長的公司存在一系列基本的戰略問題。但這就是事實,而掩蓋這一系列問題的則是好得讓人難以清醒的中國市場。而戰略問題的罪魁禍首通常都是CEO。
  但這個問題更大的根源則是創始人李寧,他似乎不該把一個未達成熟期的公司交給一個財務出身的職業經理人張志勇。CFO背景的CEO並不少 見,但財務出身的CEO更適合成熟期的企業—品牌、產品和渠道都非常穩定,這時企業的業績增長更依賴於管理尤其是財務管理上的能力,收款,甚至企業併購和 資本運作。對於李寧來說,顯然它是處在一個產品為主和渠道為主的週期內,並不能靠管理和財務解決主要問題,而是需要夢想家來突破各種瓶頸。
  Google一度也曾陷入這樣的困境,偏於管理的CEO埃裡克·施密特讓Google從一個小公司在短短十年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公司之一,但強調管理也讓公司的創新活力難以展現,拉里·佩奇以重任CEO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人盡其用,用當其時,商業就是這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05

我為什麼想辭職:一個投資經理的告白

http://www.21cbh.com/HTML/2011-8-20/4NMDcyXzM1ODY4Nw.html

見到吳剛(化名)時,他已經是連續第七天在出差。

吳剛從事的是當下最熱門的職業——PE。他在某本土知名投資機構任職多年,並混到了投資總監的職位。

上次見他還是幾年前的事了。和那次的印象一樣,他依然電話不斷,最大的變化莫過於他頭髮的顏色:從全黑變成了花白。

「我打算辭職了。」剛坐定的吳剛,一臉淡然地說。

這話卻不能讓聽者淡然。要知道,吳剛所在的投資機構正處在其創立以來最好的時候,這兩年不僅IPO獲利頗豐,而且名聲大噪。頂著這樣一家基金的光環去看項目,也的確讓吳剛覺得,在同行中「有優勢」,甚至「有面子」。

外表光鮮的背後

在這樣一個看起來「光鮮」的行業並且是「光鮮」的機構任職,為何還要離開?

吳剛一口氣說了一大串的理由:

我現在感覺太累了,每天到處飛,每次回家最多能待上一兩天就又要出差。但這不是關鍵,最關鍵的是,目前基金的這種現狀,越來越讓我覺得無法適應。

其一,你也看到,我們基金在接二連三地募資,而且規模越來越大。但現在投的好多項目,看上去都莫名其妙。想想也是沒辦法的事,錢擺在那裡,不投不行。

而投了的項目又沒人管。像我這樣處在一線的基金經理,從信息收集,到請第三方機構做DD,再到談判和最終投資,全部要一個人完成,根本沒有精力做投後管理。

現在很多基金都是靠賺管理費的。你想想看,50個億的規模,2%的管理費,一年是多少錢?我感覺我們也是這樣的。有些人可能覺得無所謂,反正賺不賺錢是幾年以後的事,先混過了這一段再說,但我不願意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

其二,投資決策流程。最瞭解項目的是像我們這樣在一線的人,但我們只是扮演收集信息與回答投委會提問的角色。投委會是最高決策機構,他們主要根據項目相關的文字資料,及我們對一些問題的回答做判斷,最終投票決定投資與否。項目太多了,他們根本沒辦法逐一實地去考察。

投資,尤其是早期投資,應該是一門藝術,而不應該像現在這樣,用一系列條條框框去套,更不應該把它做成標準化、流程化、工業化的東西。

其 三,激勵機制的問題。比如,在這個時點上,共投了10個項目,每個項目投下去1000萬,而今年只有1個項目退出,從1000萬變成了1.5億,其它9個 都未退出。這時候,要先扣掉其它9個項目的原始投資成本再計提獎勵;我覺得,這樣做好處是可以起到約束作用。但即使這樣核算出的獎勵,還要先扣留一部分作 為風險保證金,幾年後再予以發放,我現在都40多歲了,等退休了我還要錢幹嘛?再如,在單個項目進行提成核算時,要扣掉平時的差旅費,還有一些所謂的公攤 費用。我覺得這有點過了,我不知道管理費是用來幹嘛的?搞的我有好項目也不願意拿進來。

我覺得沒必要這樣下去了,我想休息一下,好好生活了。

所幸,這些年,我自己留了個心眼,沒有在這裡使全力,跟著圈內朋友做了些個人投資,賺了些錢。不然,40多歲了,還要過著很貧寒的生活。

我覺得,接下來能把自己的錢管好,一年投1個,甚至兩年投1個項目,都會比現在好得多。

還會有多少個「吳剛」?

吳剛是個案嗎?

這 已經不是記者第一次聽到業內人的如此「心聲」。幾個月前,一位同行向記者提起,她剛接到一個朋友A的電話,對方要離職了。彼時,A是本土PE機構B的投資 經理。B其以大規模團隊進行多點覆蓋的方式,成為國內冉冉升起的PE新星。除了找項目的壓力,A稱,長期的出差也導致其婚姻亮起紅燈,精神幾近崩潰。

清 科的統計顯示,2002-2010年,中國創投市場無論是新募基金數還是募集總額,都一路高歌猛進,年度新募基金數量從34只達到158只,而年度募集總 額也從12.98億美金躍升至111.69億美金;清科預計,2011年,中國創投市場新募基金數量將突破去年的歷史新高,募資總額將達300億美元。

一位投資人在微博上用「PE大躍進」來形容當下市場的狂熱。他甚至認為,一些機構迅速投資,再迅速融資的做法「首要目的是賺管理費」。

在各種競爭和壓力之下,激勵機制也成為影響PE、VC從業人員去留的重要因素。根據清科的調研,現階段本土VC、PE在薪酬體繫上並沒有完全遵循公平性、競爭性及激勵性原則,相比之下,外資機構薪酬體系中各項收入水平要明顯高於本土機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87

Yahoo為什麼賺不到錢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6974

擁有幾乎和Google同等規模的獨立訪問量,Yahoo為什麼在收入上與Google相差如此之大?


  自從幾年前把工作郵箱從Yahoo Mail轉為Gmail之後,Yahoo這個曾經的互聯網英雄幾乎從我的生活裡消失了。令我意外的是,Yahoo並沒有消失在美國消費者的生活中,恰恰相反,美國消費者似乎還是非常願意訪問Yahoo。
comScore發佈的6月份數據顯示,Yahoo在美國市場獨立訪客有1.78億,相比2008年增長了27%,這一訪問量僅次於 Google(1.82億),超過Facebook的1.6億。而且Yahoo在新聞、體育、財經、娛樂、地產、比較購物等領域的訪問量都是第一位。
這看起來一點都不是最近幾年我們熟悉的那個Yahoo。接下來這種才是我們習慣的Yahoo面孔:公司市值從2003年之後就沒怎麼增長;2011年 第二季度Yahoo的收入為12.3億美元,同比下滑23%,而Google第二季度收入90.3億美元,同比增長32%;6月Facebook 取代Yahoo成為在線展示廣告收入最高的公司。
互聯網公司的招牌口號就是「有了流量和關注度,其他一切都會來的」。作為曾經的互聯網標誌性公司,Yahoo如今似乎在顛覆這個規則—Yahoo有了流量和關注度,但是並不是一切都來了。
有巨大流量但是賺不到很多錢,這更應該是奇虎和人人網這樣的互聯網公司面臨的問題。但是已經成立17年的Yahoo不應該如此,那麼究竟是什麼讓Yahoo陷入了這種糾結的境地呢?
技術基因。Yahoo一直將自己定位於一家媒體公司,而不是技術公司。實際上,從最開始Yahoo就是一個對技術不敏感的公司。早期由於缺乏參照物, 廣告主只能把 Yahoo 和平媒相比,這使得廣告主為廣告給出了高於實際價值的錢。Yahoo 對於一個能從流量中獲得全部價值的技術覺得無所謂,是因為如果他們通過技術只賺取真實價值,賺的錢反倒更少。
廣告體驗。技術缺陷使得Yahoo無法提供更精準的廣告體驗,也無法將手中眾多的資產整合為更有價值的廣告平台。同是展示廣告,但Facebook卻 可以基於大量的數據分析,根據用戶的興趣和地理位置進行特定的廣告投放。Yahoo採用傳統的「面對面的關係銷售」的方式以高價錢銷售展示型廣告,這是 Yahoo銷售廣告的「一級顯示」,這些廣告位都不是通過廣告網絡平台購買到的,當一級顯示廣告沒能在高價賣出去時,Yahoo會將它調整為二級廣告,來 展示來自廣告網絡平台的廣告,這個價格就很低。
產品整合。Yahoo過去十多年收購了多個吸引人的互聯網服務,如Flickr、Delicious、MyBlogLog、Upcoming等,但從 未成功挖掘這些服務的潛力,包括商業方面。Yahoo內部曾花費了幾年的時間討論是不是要發佈原生Flickr 應用軟件。一位Flickr團隊成員公開的2008 到2009 年的工作日誌顯示過去 9 個月中的 18 個會議裡,他們是在討論 Flickr API 的設計之爛,和何時把 API 轉用 YOS WS Standard(Yahoo標準網絡服務)。
內部管理。各種跡像已經表明Yahoo不是一個管理很完善的公司,但是真實情況可能比想像的還要糟糕。據一個內部高管最近在 BusinessInsider公開的信息,Yahoo各方面的體系制度已經有 10 年未變了。另一個已經離職的員工則稱,「Yahoo銷售人員使用的系統還是十年前的,比如CRM,有時,這些系統根本無法提供任何幫助。地球上幾乎每個公 司都在使用Salesforce軟件,但Yahoo沒有。我們的系統中沒有像最新會計數據這樣的資料。」

  Y Combinator的創始人Paul Graham在1998年將Viaweb以5000萬美元出售給Yahoo。在最初加入Yahoo的時候,他覺得Yahoo就像世界的中心一樣,是the next big thing。結果Google成了,Yahoo卻不是。Paul Graham後來總結認為Yahoo的問題由來已久,幾乎一開始就注定了現在的命運。因為Yahoo有兩個Google 沒有的問題:一是錢來得太容易,二是對是否成為技術公司模棱兩可。
對於Yahoo來說,更嚴重的問題可能是其並沒有形成有生命力的公司價值觀。這看起來並不是一家有Geek精神的公司,也不是一個有著強悍銷售文化的 公司。任何一個公司都難免有低潮,但現在的Yahoo除了那些用戶依然還會訪問的網絡資產外,並沒有一個可以讓公司復興的文化基因。沒有價值觀的機構很難 長久,商業一直是這樣。
 

 

文|CBN記者 董曉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16

[轉載]轉載:為什麼抄底的又是巴菲特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wavt.html

做個記錄

 

  在近期因美國信用危機而引發的股市暴跌中,有人恐慌殺跌,有人悄悄抄底。此時,一個熟悉的名字--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再次出現在了抄底者名單中。
當地時間8月15日,巴菲特出現在美國公共電視台的"查理·羅斯訪談"節目。巴菲特說:"上週一,我們在股票市場的買入資金超過2011年的任何一 天。"巴菲特所提及的"上週一"--8月8日,便是美國主權信用被降級後的首個交易日,華爾街三大股市悉數暴跌,其中道瓊斯指數重挫634.76點,跌幅 達到5.55%,成為自2008年12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此前--8月11日,巴菲特對美國《財富》雜誌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新的衰退正在臨近,他正利用市場大跌機會入場低吸。巴菲特還說,"跌得越厲害,我買得越多。我們正在入場。"
一些投資者至今也不明白,在股市大漲、許多人紛紛追漲中,為何總不見巴菲特的身影;而每當市場大跌,在低位成功抄底的為什麼總是巴菲特。
--正確的投資觀。巴菲特有一句經典的投資名言:"當別人貪婪時你需要害怕,但別人害怕時你需要貪婪"。在本輪股市下跌中,許多投資者被暴跌嚇出一身 冷汗,一時間看不到股市的希望和未來。但巴菲特正好相反,在多數人感到恐慌之時,他並不認為"新的一輪衰退"將會到來,他說,"股票價格越低,我越會買, 我們就是做這個的。"與多數人反向思維,樹立正確的投資觀,正是巴菲特屢次成功抄底的秘笈之一。
--良好的執行力。有些投資者經過股市多年的磨礪,也總結出了不少成功經驗,樹立了正確的投資觀,不再追漲殺跌,但卻時常錯過機會,最終收益不大,原 因之一便是執行力不夠強,沒有把正確的投資觀落實到實際操作中,而是"想法歸想法、操作歸操作"。而巴菲特的特點是"言行一致",怎麼說就怎麼做。在接受 《財富》雜誌採訪時巴菲特說,美國經濟不會出現二次衰退,現在已出現抄底良機。就在接受《財富》雜誌採訪前後,正趕上股市大跌,巴菲特大量買入股票並告訴 《財富》執行主編安迪·賽維爾,他沒有因市場大跌而自亂陣腳,反而正在利用市場動盪機會逢低買入。
--難得的平常心。借市場大跌抄底絕對需要勇氣,因為每次大跌後,市場不會告訴投資者"底在哪裡"。正因為如此,不少投資者都擔心大跌後仍將大跌,所 以在大跌後不僅不買入反而賣出股票。巴菲特敢於在市場大跌後買入股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平常心。巴菲特抄底買入股票後從不指望它會在短時間裡出現大 漲,也不奢望買入的股票個個都能帶來可觀收益,而是在理性操作的同時,做好兩手準備,積極應對。
巴菲特之所以能在眾多投資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投資大師,除了會挑選品種外,還與成功抄底密不可分。在巴菲特的投資生涯中,經歷過無數次股市暴跌,也把 握了無數次抄底機會。最近一次成功抄底是在上一輪金融危機暴發前後。2008年10月,雷曼銀行破產後1個月,巴菲特乘機宣佈,其掌控的伯克希爾·哈撒韋 收購價值30億美元的通用電氣股票。巴菲特說,儘管美國經濟極其糟糕,但他正購買美國股票並期待股市長期上漲。結果,從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 道指完成了一輪最高漲幅達125%的超級牛市。在經歷了成功抄底和隨後大漲之後,巴菲特再次滿載而歸。
巴菲特本次抄底,最終能否像上一輪抄底那樣大獲全勝,還需要時間檢驗。但不管最終結果如何,在之前買入股票的所有投資者中,巴菲特極低的建倉價格已為他日後勝出奠定了紮實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51

為什麼張蘭不值得同情? 東方愚

http://www.zhanghua.org/?p=4582

俏江南創始人、53歲的張蘭最近發飆了。

事情的起因,是她對對外宣稱,當年俏江南「最大的失誤是引進鼎暉」,並稱「他們什麼也沒有給我們帶來,那麼少的錢佔了那麼大的股份。就當我們交了學費吧。」

一句話激起千層浪。知名創投人士閻焱揶揄張蘭道,「不知道鼎暉是否拿了把刀架在俏江南的肚子上籤的約,若那樣,這場『婚姻』就一定是鼎暉的不是。商業的基石是對契約的尊重和執行,一千年前的商人就知道誠信乃一切商業活動的根本。」

有人覺得閻焱有些趾高氣揚,於是不以為然地道:「(鼎暉)佔了便宜就是佔了便宜,還不准人家罵,並說人家不遵守商業道德,好像自己靠忽悠投進了企業是正統大道一樣!」而閻焱隨即回應稱:「您也忽悠試試,看哪個企業您能忽悠進去?」

張蘭為什麼會罵投資人?她最近遇到什麼煩心事嗎?她覺得俏江南現在羽翼豐滿了嗎?

最大的煩心事或許是俏江南上市計劃一再擱淺。記得四年前張蘭就嚷嚷著有意上市,但到今天仍然沒有實質進展,形成對比的是,俏江南的同行——小南國集團今年8月中旬參加港交所上市聆訊,可謂掛牌在即。俏江南瞄準A股而且是中小板上市,它顯然是想估值高一些,融資多一些。

2008年拿到融資的時候,俏江南曾野心勃勃,說到2009年底的時候,在國內開店數量要到100家,海外要到50家,但到了今天,其全部門店數量 仍只有50家左右。不過張蘭不改自己一幅「捨我其誰」的姿態,號稱「十年內俏江南要進入世界五百強,二十年內俏江南將進入五百強前三強」。

大未必美。可是俏江南的業績究竟怎麼樣,現金流情形到底如何,外人誰也不知道,張蘭家族從來都是諱莫如深。俏江南不是上市公司,你沒有信息披露的義 務,但是四五年前的時候,你的單店裝修投資都在2000萬元以上,並聲稱蘭會所的投資高達3億元。對於前一個數字,你可以說是為了追求高品質,但對於後一 個數字,俏江南是否在源源不斷向蘭會所及881會所輸血?

俏江南或許是個賺錢的企業,但卻具有浮誇的習慣。張蘭在精神上也是分裂的——一邊要想讓外界信服自己的強大,一邊又對透明化誠惶誠恐,一邊說俏江南 不做家族企業,一邊又讓兒子汪小菲接任CEO。可是無論怎麼樣,哪怕你現在已經進入了世界五百強,契約精神都得遵守,否則俏江南「全球品質、中國氣質」的 口號就會成為天下最大的笑柄。

而對於張蘭所說的鼎暉「那麼少的錢」拿到了「那麼大的股份」,我找到了當年也參與了競價入股俏江南的機構,這家機構一位人士稱,當初他們自以為出了 高價,沒想到鼎暉的出價幾乎是他們的三倍。雖然這位人士沒有說多少錢多大股份,但是他點出了一點:當時俏江南的財報是未經審計的。

應該說這家機構太謹慎,還是稱鼎暉當初太大膽,但這從一個側面多少能證明鼎暉當初並沒有「拿刀架在俏江南的脖子上」。說到底,張蘭在作嬌嗔狀。

張蘭不是一個人在發飆。年初的時候,噹噹網聯合總裁李國慶大罵投行,也遭到廣泛質疑。套用閻焱的句式來說,如果當初不是大摩拿刀架在你脖子上要你上市,現在的謾罵則令人不齒。事實上2010年在美上市近40多家中資公司中,噹噹網給投行的費率是最低的(6.66%)。

張蘭和李國慶之外,還有馬云和宗慶後一樣可圈可點。馬云在支付寶所有權事宜上的所作所為,宗慶後當年和達能在娃哈哈合資公司控股權事宜上的所作所為,都令中國乃至全球商業界感到不可思議。這些事件無一不預示著中國企業家契約精神建立之任重道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59

為什麼會出現金融災難? 李兆富

2011-9-15  NM




「為什麼會出現金融災難?」在過 去三年,相信有不少人都曾經提出這個疑問。

「因為人的貪念。」對很多人來說,這個關乎人性核心的哲學問題,解釋了人世間所有的問題,包括金融災難的成因。最諷刺是,很多人認定了貪念是人性的一部 分,卻又每每要求政府出手,難道他們認為,政客和官僚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得道高人,可以超越七情六慾,能人所不能? 再者,就算我們相信貪念是萬惡之源,金融災難既然出現在特定的時空,就應該有其特定的客觀條件。

所謂貪念,正面看只不過是買方想撿便宜貨,賣方希望有個好價錢。低買高賣,既是人的本性,也是市場的邏輯。只要是你情我願,錢貨兩訖,不會得出市場必然出 現破滅性周期的結論。

市場每一刻的價格,其實已經反映了當時所有參與者擁有的資訊。不過,就算有完美的資訊,也沒有人可以絕對準確地預測未來。上帝創造的時空,只讓我們活在當 下;過去的,未來的,我們都無法控制,人的天性,偏偏喜歡預測未來。

買賣加上預測未來,就是投機。原始社會的人,已經會進行農產品期貨交易。當交易的對象,由實物變成人為的概念,例如一盤生意、一籃子租約又或者一連串的收 入等,影響着未來價格的變數也越來越多,預測也越困難。

早在古羅馬時代,已經有人公開炒賣政府外判出來的稅收權(Publicani)。根據文獻的記述,羅馬人對這些投機活動還是頗熱衷,權益的價格波幅也不 小。當投機成為了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就會有人想出不同的方法來推測價格的走勢。迷信的羅馬人,預測的方法是求神問卜。今天的投機者,有電腦,有數據,有模 型。唯一不變的是,人始終無法絕對準確地預測未來。

古羅馬稅收權的投機活動,隨着帝國版圖擴張而狂熱;但窮兵黷武也埋下了帝國衰亡的伏筆。古羅馬的投機者,無論如何都沒有想過,帝國會崩潰,貨幣會貶值。群 眾集體地高估回報,低估風險,如果再加上槓桿,財富效應令信貸擴張,信貸擴張又加劇投機,這就是典型的市場亢奮。不過,由古至今,只要沒有政府的參與,就 算各種投機泡沫的現象都層出不窮,結果造成的破壞也相對輕微。三百多年前的鬱金香狂熱如是,千禧年前後的科網泡沫亦如是。可是,當政府用集體的財富押上一 注獨贏,納稅人成為了最終擔保人,強迫所有人站在同一邊,結果就是危險的惡性循環。○八金融海嘯和現在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教訓是:泡沫爆破,財富萎縮, 稅收銳減,政府擔保能力也下跌,風險和不明朗因素忽然增加,令價格訊息陷入極度混亂,最終凍結整個金融系統。市場,本來就是有起有落,各種決定,亦有對有 錯。自以為可以預知未來,強行要逆轉周期,才是災難的真正成因。

李兆富時事財經評論員,自由市場智庫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作者網誌 -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44

美國為什麼殺「豬」?

http://www.nbweekly.com/news/business/201109/27493.aspx

記者_ 沈玎  實習生 閆鶴

這就像一個動物農場。

在其中,有幹活最少,但卻長得最肥的「銀行豬」,也有吃著上等飼料,不過至少還能產奶的牛羊,或者還在下蛋的雞鴨……正當豬認為,瘟疫已經過去,事情不可能再壞的時候,農場主準備對豬動刀子了。

美國當地時間9月2日,股市收盤之後,美國房貸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下稱兩房)的監管部門—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局(FHFA)在紐約曼哈頓法院提起了訴訟。

被點名的是「華爾街」最聲名顯赫的17頭美國本土及歐洲「肥豬」。榜上有名的是美國銀行、花旗集團、美林證券、摩根大通、巴克萊銀行、高盛、德意志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瑞士信貸等。

它們被控向「兩房」騙售了價值1960億美元的一種叫做「房貸及抵押貸款擔保證券」的投資遊戲,但並沒有充分披露風險,存在「疏忽性的歪曲」。

這些證券最後縮水嚴重,造成「兩房」巨虧300億美元。迄今為止,救助兩房已經花費了1530億美元,而其中大部分是由納稅人埋單。FHFA稱,希 望取消上述有關交易,並追討包括本金損失和利息償付、律師費等在內的其他損失。自2008年9月7日接管「兩房」後,FHFA一直代表納稅人保護這兩家公 司的資產。這一行動也是美國「兩房」崩潰以來,監管部門對華爾街銀行採取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法律行動。

有意思的是,在美國為房利美和房地美做出「復仇行動」之前,聯邦政府也曾對困境中的金融機構實施了大規模的資金救援,以避免金融系統的崩潰。也就是 說,對於這些「肥豬」,作為農場主的美國政府,在動刀子之前,為它們個個都做了長時間的緩壓按摩。所以在分析此舉動時,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宗良 說,「選擇這個時間點起訴,說明經過兩年,美國金融狀況有所恢復,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承受賠償帶來的損失。」

另一方面,聯邦政府也是自我解困。許多民眾不滿始作俑者的金融機構,不僅沒有因自身行為受到懲罰,相反還得到了政府大量補貼。他們覺得是政府給華爾街的貪婪行為,開出一張未來的通行證。

讓我們不妨再回顧一下,過去幾年來這個農場上發生了什麼。一場最早從豬身上爆發的瘟疫,最後感染了牛羊,也感染了雞鴨。農場主讓每位農場的員工湊出 不少份子錢,買了無數的疫苗,抵抗住了瘟疫。現在,牛羊已經開始產奶了,雞鴨也下蛋了,但是人們對於開始長膘的豬沒有作出任何表示而感到憤怒。農場主不得 不有所顧忌,儘管就目前看來,現在還不是殺豬的最佳時刻。

9月2日發佈的數據顯示,8月美國就業崗位出現「零增長」,失業率仍高達9.1%,低於市場預期。悲觀者甚至擔心美國經濟會面臨「二次衰退」。彭博 社認為現在「殺豬」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讓「本已積貧積弱的全球金融市場雪上加霜」,尚未進入宰殺名單的小豬仔也是人人自危,食慾不振,最終將「延緩經濟復 甦的步伐」。

但FHFA不得不這麼做。因為從經濟層面上看,農場最近陷入了「美債危機」,其迫切需要從那些品種為「華爾街」的優質肥豬身上得到一些錢來緩解危機;另一方面,在政治層面,農場主的換屆選舉在即,現任農場主需要通過與農場員工分享豬肉來贏得一些選票。

FHFA沒有具體說明政府想挽回多少損失。但今年7月27日FHFA曾向瑞銀(UBS)美國公司提起過訴訟,瑞銀共出售了45億美元的問題證券,FHFA要求其賠償9億美元,賠償比例為20%。如果按照這一比例,17家被訴銀行將面臨高達390億美元的損失。

因起訴消息被提前洩露,銀行股被瘋狂拋售。9月2日收盤時,美國銀行跌8.3%,摩根大通跌4.6%,高盛跌4.5%……銀行股拖累大盤標普500 指數下跌了2.5%。在歐洲,週一(9月5日)股市開盤後,歐洲銀行股下跌12%,遭到起訴的蘇格蘭皇家銀行跌8%、巴克萊跌7.3%、德意志銀行跌 5.5%、法興銀行跌4.85%……僅6家相關歐洲銀行的股票損失就達到190億美元。

也就是說,FHFA只放出了一些要割點豬肉的消息,豬已經在恐慌中開始變瘦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