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1-5-9/5MMDAwMDIzNzA5MQ.html
最近有某國內PE界大佬告訴我,他們非常關注「新三板」的進程,已經安排系統地去各個園區掃蕩那些新三板擬上市企業了。還是他們一貫的 打法,從後往前做,即先看資本市場會上哪些企業,再去向這些企業投資。傳統的做法是從前往後做,即先找到有成長價值的企業去投資,成長到一定程度再送去資 本市場。
於是我又找我熟悉的兩個園區的朋友聊了聊,發現他們也都一樣激動而忙碌著。這兩家園區已經是首批試點園區裡的了,現在忙活的主要是 篩選新三板候選企業名單,爭取首批新三板企業裡能多上幾家。於是看在老朋友的份上,他們又介紹我去看了兩家候選名單裡的企業,企業老闆也儼然馬上要上市的 樣子,私募股權融資開出來的價格比那些真正Pre-IPO項目的P/E倍數還要高(因為利潤太低了嘛)。
於是我又四處找相關人員打聽了一下,發現一起忙活這事兒的好像還有各地地方證監局、政府、券商等等。總之,一片熱鬧非凡的樣子。後來又聽說,這事兒去年年底就開始熱起來了,我這已經算後知後覺的了,真得趕快「覺醒」了。
於是,我又找了點資料來研究,試圖瞭解一下這所謂「新三板」到底與「老三板」有哪些不同,使得「三板」這個原來沒什麼人關注的市場一下子變得火熱了?我嘗試著從兩個方面來看看新三板:新三板價值鏈和新三板的規則體系。
值鏈上各關聯方利益分析
新三板價值鏈上有大政府(證監會)、小政府(地方政府和園區)、企業、PE/VC、券商、三板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和個人散戶投資)。
看一下新三板價值鏈上的關聯方,就不難發現為什麼新三板還沒正式推出就那麼火爆了。新三板價值鏈上有大政府(證監會)、小政府(地方政府和園區)、企業、PE/VC、券商、三板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和個人散戶投資),讓我們一個一個來看看。
首 先,大政府,本來想把創業板打造成中國NASDAQ,沒想到最終成了小小板,一堆做銅做鐵的阿貓阿狗公司通過各種各樣的「運作」,成功登陸「創業板」,然 後就開始出現業績下滑、虧損、高管離職套現等等,這樣的「創業板」自然不能讓群眾滿意地接受為中國NASDAQ。那麼,多層次資本市場始終差一塊呀,於是 「三板」就被用來重新梳妝打扮了,可見,是政績驅動的。
小政府呢,一方面也是政績驅動,主要來自於自己轄區內的上市公司數量這個指標,似乎 越多上市就表示經濟抓得越好。另一方面可能真的是為轄區內中小民營企業融資困難著想,認為上新三板就可以融到資了。其實,上了新三板是不是嚴格意義上的 「上市」還很難說,而且,如果三板沒「新」好,還會跟老三板一樣,能否融到資就更不好保證了。
企業可能也是抱著和小政府類似的想法,把新三板前景想得很樂觀。另外,很多企業還可以利用自己的「新三板Pre-IPO企業」的新身份先融一大筆PE資本,要沒有新三板,哪會有投資者青睞啊,即使有人肯投,也出不了現在這個價啊。
PE/VC就更不用說了,本來就為那些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的Pre-IPO項目打得頭破血流呢,往早期一點投吧,上市週期太長,基金投資人(LP)等不及啊。正為剛募的幾十億基金犯愁呢,一下子有了新的投資標的和退出通路,自然不遺餘力地添柴加火了。
券商也面臨和PE類似的競爭,從投行的角度來說,新三板也是增加了一塊新的業務,而且,聽說還要券商承擔做市商的角色,那就更有賺錢的想像空間了。
最 後到三板的投資者,就要分兩類了,一種是主動型的炒家,他們其實非常明白這場遊戲其中的奧妙,但是既然有這麼多利益方推動和熱捧,又頂著「中國 NASDAQ」的光環,那未來的新三板一定比創業板還火爆啊,而且盤子更小更容易炒,那就跟著起鬨吧。另一種是被動性的散戶(或者叫非專業)投資者,他們 是真的以為新三板將來會上一批高成長的好企業,投資他們可以分享到業績飛速增長帶來的高回報,他們滿懷期待。
可以看出,整個新三板的價值鏈 上大部分都是確定受益者。政府,無論大小,只要任期內開板成功並不爆裂,政績就立馬體現出來了。至於以後有問題,那就是下一屆去擦屁股的事了;企業,能圈 到錢;PE,本來就是做差價的,只要上市成功了就行;券商投行,收服務費的,只賺不賠;專業炒家,也是做差價,肯定有辦法不做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最後為 新三板的不成熟不完善買單的就只有那些散戶投資者,但他們又滿懷期待。因此, 新三板之所以在還沒開甚至連細則都沒出來的情況下就如此火爆,就是因為它價值鏈上所有的相關方都堅定地相信新三板將是一塊新的造富板,並且相信自己能在此 過程中搶到一塊或幾塊金。他們大多數人在創業板的過程中已經搶過一遍了,並且已經搶到金子了,無非是想按同樣的路數去新三板再搶一遍。
但是,真的是人人都能搶到金子嗎?看看開板才兩年的創業板吧,從剛開始的火爆和天價發行到今天的新股破發和指數下挫,總得有人買單吧?
當心「三板」成了「舢板」!
新三板推得好,可以成為一條承載期望的大船;推得不好,也許會成為資本大浪中顛簸的舢板。
新三板備受期待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傳說主管部門要對老三板的規則做大幅度的改進,從而會吸引更加多的優秀企業和資本。因為細則還沒正式發佈,所以也不敢妄加評論。但就媒體上的一些報導來看,還是始終有一些疑惑和憂慮。
首先,關於上市流程,到底是審核制還是備案制? 如果是審核制,那會不會又搞成一個「微微板」?如果是備案制,到底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發行節奏?對中小板和創業板會產生怎樣的衝擊?怎麼來控制?
其次,怎樣設置投資者的門檻?中國的現狀就是如果只有機構參與,市場就不會活躍。如果允許散戶參與,散戶又會成為炒家的魚肉。怎麼去規範和監管市場?特別是針對那些作為做市商的券商,某些券商在資本市場發展初期的做莊惡行還歷歷在目,可別讓「做市」變成了「做莊」。
還有,據說吸引優秀企業的一個重要規則是在新三板掛牌後達到一定要求可以直接轉創業板或中小板。那麼,如果備案制上的新三板企業最後轉板了,是不是就會讓審核週期漫長而且不確定的創業板失去了對企業的吸引力呢?
最後的疑問,除了規則本身之外,還是要回歸到對規則的執行上,即監管部門對市場和市場參與者的監管上。創業板出現的一系列監管缺位和權力尋租問題,怎樣避免在新三板上再一次開演?
新 三板應該是個美好的東西,寄託了真正的創業家對中國NASDAQ的期望,也寄託了百姓投資者對分享中國經濟轉型所帶來成長的期望。但是,期望不是狂熱,也 不要用期望來包裝狂熱,更不能在狂熱中趁亂攫取。新三板的時機是否成熟?規則是否合理?體制是否到位?新三板推得好,可以成為一條承載期望的大船;推得不 好,也許會成為資本大浪中顛簸的舢板。
有句古話:水能載舟,亦能覆之。別讓「三板」成了「舢板」。
(作者係資深PE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