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轉載]史玉柱:最怕現金流出問題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xv2.html
朋友和我都不喜歡負債,我們甚至拒絕了3%不到的銀行貸款。很多人都說這其實可以是無風險套利的好機會。無風險?誰知道呢?

天朝政局的事,好比美國的龍捲風,誰也說不準。沒有負債的資產,產權在自己手中,有什麼風吹草動,跑!十年八年後再回來取回屬於自己的資產。

負債的真實風險不是計算機能夠算出來的,如果......單日股市樓市下跌70%,我也不會感到意外。

別人失敗的經驗是免費提供的,我絕對不會讓自己親自體驗。感謝史玉柱,感謝每位提供失敗經驗的朋友。
牢記下面兩句話:一則強調現金流的重要性,二則強調企業經營的穩健性,切勿冒進。
史玉柱在經歷了商場的折戟沉沙之後,他總結道:10年前的民營企業,現在還活著的不到20%。主要問題其實不是管理不善,而是財務危機——投資失誤導致資金緊張,最後資金鏈斷裂。
企業最怕在現金流上出問題,企業虧損不一定會破產,但現金流一斷企業就會完蛋。 
正如柳傳志所言:「他把所有的邊界條件都按最好的方向去設想,稍微一個環節一垮就要出事。」



史玉柱:最怕現金流出問題

發佈於:2011-4-21 14:27:00   專欄作者:史玉柱 閱讀:3272  

  企業沒有現金,就像人沒有血液一樣,沒法生存。一個星期之內,巨人迅速地垮了,並欠下了兩億元的債務,從休克到死亡,過程非常短。

  史玉柱在經歷了商場的折戟沉沙之後,他總結道:

  10年前的民營企業,現在還活著的不到20%。主要問題其實不是管理不善,而是財務危機——投資失誤導致資金緊張,最後資金鏈斷裂。

  1992年,巨人集團決定蓋一座38層的巨人大廈作為自己的辦公大樓,當時蓋一座38層的大廈大約需要2億元,這對當時的巨人集團來說並非不能承受之重。但在1992年下半年,巨人大廈設計不斷加碼,從38層升到了54層。

  1994年年初,有人提議史玉柱要為珠海爭光,建全國第一高樓,54層又變成了64層,後來在準備宣佈把樓層定為64層時,據史玉柱回憶:當時想,64層也沒有和國內一些高樓拉開太大距離,「話都到了嘴邊,頭腦一熱,竟對外宣佈,巨人大廈要做到72層。」可以說史玉柱當年的年少輕狂是其建造72層巨人大廈的一個主要原因。而蓋72層的大廈預算陡增到12億元,而當時史玉柱手頭僅有2億元。

  在要蓋樓的時候,珠海市政府一再給予巨人集團很多的優惠政策。可以說巨人大廈不斷加高和行政暗示也有關係,這也助長了史玉柱建造中國第一高樓的決心。

  開始是18層,然後是38層、48層、54層、64層,最後加到72層。過去我一直不願意說這個事。後來我去拜訪過梁廣大(時任珠海市委書記),他說確實是有這個成分,想要我們往上蓋。當時中國大學生流失率很高,本科畢業就出國的很多,回來的又很少。國家領導人交給他一個政治任務,像重獎科技人員一樣,在中國樹立大學生成功創業的典型。想通過把巨人大廈蓋高,讓大家注意到這一標誌性的東西,注意到我們的(中國的)企業,由此來吸引大學生留在國內創業。

  梁廣大選中的是史玉柱。這個典型的樹立是通過建一個標誌性建築,轟動珠三角和全國,於是巨人集團就計劃做全國第一高樓。珠海市政府還具體給了一些優惠政策。據史玉柱回憶:

  土地非常優惠,幾乎是白送的。本來是1萬多平(方)米,後面又給了我們3萬多平(方)米的地。

  那時珠海的地價,實行的是樓面地價(建築面積攤到的地價),珠海應該是全國第一個這樣計算的,市麵價格在2650元/平方米,政府給巨人集團的是125元/平方米,相當於白送。

  同時,由於政策和房地產的狂熱,促使史玉柱想都沒想就進入了房地產行業。

  準備蓋的時候(1992年),正是中國房地產最熱的時候,當時蓋樓,是不愁賣的,只要有塊地,有圖紙就能賣了。

  然而不幸的是:

  當我們動工的時候,宏觀調控就來了,對賣樓花有限制,必須投資到一個數額才能拿到預售許可證,開始蓋的時候還沒有限制,後來越來越規範,限制越來越多,所以我們沒辦法把這個項目搞下去了。

  當時,史玉柱手上只有2億的資金,這些錢僅僅能為這棟樓打地基。史玉柱顯然不是沒有看過大廈的設計圖紙並計算過這個工程的成本收益,可是他按捺不住內心的願景與衝動。他還是將先前靠巨人漢卡、保健品等賺得的所有錢都調往巨人大廈。這一舉動至今仍被史玉柱視作其生涯中「最發昏的舉動」,甚至「直到它死的那一天,我都沒覺得這個樓蓋不起來」。

  現在巨人大廈能看到的也只是地表上的三層而已。史玉柱說道:

  蓋樓最花錢的在地下,我們相當於地下要蓋18層,地下蓋18層相當於地面上蓋50層。我們一共打了68根樁,最短的樁打了68米,最長的樁打了82米,而且地下20米之後都是岩層。之後我們還建了2萬多平方米的地下室,大堂高是17米,也都是很花錢的,我們還往上又建了三層。

  做到沒有錢的時候,史玉柱已經投了25億元。

  聯想控股董事局主席柳傳志這樣形容當時的史玉柱:「他意氣風發,向我們請教,無非是表示一種謙虛的態度,所以沒有必要和他多講。而且他還很浮躁,我覺得他遲早會出大婁子。」

  柳傳志表示出了對史玉柱的厭惡。他指責史玉柱說話、做事極不負責。其理由之一便是巨人電腦、巨人漢卡在1991年和1992年威風一時,但其廣告費比他的營業額都高,更遑論利潤。「接著就轉到珠海,開始建巨人大廈,這個巨人大廈的廣告做到什麼程度?香港的各大報紙,頭版有一排頭像,有馬克思的,叫思想巨人,拿破崙叫軍事巨人,孫中山是政治巨人,等等,最後經濟巨人沒說是誰,變成了巨人大廈巨人大廈居然承諾3年之內不能回本的話,不能拿到百分之一百八十以上的回報的話,我就賠你多少錢,這在報紙上全部都公開登出來。當巨人大廈樓還沒蓋出底來,就不行了,就改去做腦黃金……巨人果然出了問題,當初巨人大廈募集款項時,有不少的香港人,還有當地的老百姓、工廠的女工等,都把自己一兩年的積蓄拿了出來,現在這些人當然不答應了,報紙上也不斷地報導這件事,雖然他還沒有受到法律上的處分,但也很驚心動魄了。」

  1995年,巨人集團推出12種保健品,投放廣告1個億。腦黃金取代巨人漢卡成為巨人集團新的搖錢樹。1995年,仍然認為形勢一片大好的史玉柱往巨人大廈地下三層又砸了一億多元。直到1996年5月,史玉柱依然按照此法來建造巨人大廈,他把各子公司交來的毛利2570萬人民幣淨留下850萬元資金全部投入到巨人大廈。

  1996年7月,巨人大廈資金告急。全國保健品市場普遍下滑,巨人集團保健品的銷量也急劇下滑,維持巨人保健品業正常運作的基本費用和廣告費不足,巨人保健品業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這時,史玉柱仍然決定將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資金調往巨人大廈,一心想著去填補巨人大廈資金的空缺。史玉柱當時的想法是:「我可以用腦黃金的利潤先將巨人大廈蓋到20層。先裝修20層。賣掉這20層,再蓋上面的。」那時,腦黃金每年已經能為巨人集團貢獻1個多億利潤。然而出乎史玉柱意料的是,保健品業務因資金「抽血」過量,再加上管理不善,迅速盛極而衰。腦黃金賣不動了。儘管百般騰挪,史玉柱手中的資金最終還是枯竭了正如柳傳志所言:「他把所有的邊界條件都按最好的方向去設想,稍微一個環節一垮就要出事。」

  老天似乎要為難史玉柱,巨人大廈非常不巧地建在三條斷裂帶上,為解決斷裂帶積水問題,巨人大廈為此多投入了3000萬元。在此期間,珠海市還發生了兩次大的水災。巨人大廈的建設受此影響,地基兩次被泡,整個工期耽誤10個月。1996年9月11日,巨人大廈終於完成了地下室工程,11月,相當於三層樓高的首層大堂完成。

  此後,巨人大廈將以每5天一層的速度進入建設的快速增長期。但是,此時的史玉柱手頭已經沒有資金了。合同上規定,巨人大廈施工3年蓋到20層,1996年年底完工,但由於施工不順利而沒有兌現。當初,在國內簽訂的樓花買賣協議規定,大樓一期工程(蓋20層)完工後履約,如未能如期完工,應退還定金並給予經濟補償。

  而當1996年年底大樓一期工程未能完成時,建造巨人大廈時賣給國內的幾千萬樓花就成了導致巨人集團財務危機的真正導火索。國內購樓花者天天上門要求退款。媒體「地毯式」報導巨人集團財務危機。得知巨人集團資金鏈斷裂之後,「巨人3個多億的應收款收不回,全部爛在了外面。」此時的巨人集團因財務狀況不良,無法退賠而陷入破產的危機。不久,只建至地面3層的巨人大廈停工了。

  1997年1月至8月,史玉柱在美國四處奔走,找錢未果。就在這緊要關頭,種種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巨人大廈是政府支持的項目,此時巨人集團出現危機,政府是不會丟下不管的。1998年10月,珠海市政府召開巨人大廈貸款現場會。原珠海市長、市委書記梁廣大要求銀行為巨人大廈貸款。然而,在兩週之後,梁廣大閃電退休。事後,史玉柱說:「如果梁廣大晚退休兩週,巨人大廈的結果不是今天這樣……」此後珠海市政府依然沒有放棄巨人大廈,他們另外找到一個房地產商接盤巨人大廈。一切都進行得非常順利,設計修改了,合同起草了,政府配送的地也批了,然而,就在那最後一刻,對方反悔了。此時的史玉柱反而感到渾身輕鬆起來:「當我真正感到無力回天時,就完全放鬆了!」

  史玉柱後來曾總結在巨人大廈項目上的失誤:

  1992年,中國經濟又上快車道,宏觀調控也沒開始,房地產形勢特別好。雖然我手中只有幾百萬流動資金,但在1993年時,巨人M6403漢卡在市場上賣得非常好,銷售額比上年增長了300%,一年要回報四五千萬資金是不成問題的,這樣兩年就是1個億。另外的1億資金是靠賣樓花籌到的,因為房地產正熱嘛。此外,施工過程中很多款可以等完工之後再付,這樣就有資金使用週期的空當,實際建設中用不了2個億。今天看來,38層的方案我們是能承擔的。但是,巨人大廈後來改為72層,預算增加到12億,大約要6年完工。

  從18層升至72層,為當時中國第一高樓,所需資金超過10億元。史玉柱稱:

  到1996年6月前,我沒感到資金緊張,生物工程方面的銷售回款源源不斷,賬上的錢花都花不完。

  史玉柱發動「三大戰役」,其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夠用保健品掙出來的錢,來維持巨人大廈的建設。但是要開啟保健品市場,又需要賣樓花的錢。這是一個風險係數很高的遊戲。只要一個環節出問題,那就會全盤皆輸。

  對於巨人大廈的籌資,史玉柱想「三分天下」,1/3靠賣樓花,1/3靠貸款,1/3靠自有資金。然而事實上令無數人驚奇的是,巨人大廈從1994年2月破土動工到1996年7月未申請過一分錢的銀行貸款。等到巨人集團出問題,需要資金的時候,史玉柱才發覺民營企業從銀行貸款有很大的難度。巨人危機的發生可以歸結為多種因素,但巨人集團未能及時從危機中走出來,很大程度上卻可以歸結為一點:那就是史玉柱對金融運作的不熟悉以及與金融界的疏離。史玉柱對此表示:

  關於借錢這個問題,很多人批評過我。但是在能夠周轉的時候,我還是堅持不借錢這個原則。這可能與我(的)性格有關,我不擅長跟外面的人打交道,我想以後做穩一點。其實在巨人危機發生之前,有些錢已經不是自己的錢了,因為我們有債務,比如樓花。但是我們還以為是自己的錢。這個教訓是要吸取的。

  巨人集團失敗的教訓並沒有讓史玉柱改變對「貸款」的看法:

  主營業務一定不能用銀行貸款,否則壓力會比較大,心裡會不踏實。比如,保健品和網絡遊戲,它們需要的是長線投資,我們用的都是自有資金。如果真要貸款,對我來說也很容易,我的抵押物很硬,有22個億。

  巨人大廈項目的失敗,讓史玉柱總結出了一句後來常讓他掛在嘴邊的話:企業最怕在現金流上出問題,企業虧損不一定會破產,但現金流一斷企業就會完蛋。

  現在我不負債了,而且保持著大量的現金流。我們的現金儲備已經超過網遊行業的公司現金儲備總和了。比如,網易、盛大、第九城市、完美時空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270

資本流出中國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17/100425372_all.html

 一路高歌猛進的人民幣在升值路上逐漸失去動能,中國與國際間的資本流動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轉折。

  新興市場過去一年來普遍面臨資本外流的風險,中國亦不能倖免。中國經濟不斷探底過程中,市場對資本流出中國的擔憂正在攀升。上世紀90年代末亞洲金融風暴是始終揮之不去的陰影,人們難免擔心,一旦資本大規模流出,中國經濟會重蹈當年東亞各國的覆轍。

  2012年7月,具有指標性意義的金融機構外匯佔款繼4月後再度出現負增長,下降38.2億元,至25.66萬億元。外匯佔款減少不但意味著外匯資本流出,也制約著基礎貨幣的供應。

  此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公佈,今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下的資本和金融項目出現203億美元的逆差。其中,二季度淨流出714億美元,比去年四季度480億美元逆差高出不少。受此影響,外匯儲備資產增速明顯放緩,上半年累計增加636億美元,同比少增77%,二季度更出現112億美元的下降。

  困難的經營環境和不景氣的前景,也使得大量商人選擇財富轉移。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經常轉移借方,去年二季度以來大幅上升。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更大膽估算,通過澳門賭場等渠道逃離中國的資本,每個月可能超過1000億美元。

  不過,當前的資本流動與典型意義上的資本外逃並不相同。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張斌告訴財新記者,典型意義上的資本外逃,是對一國經濟的宏觀基本面、國際收支狀況有很大擔心,才出現大量的資本抽逃。目前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上雖然表現為資本外流,但「最主要的還是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的貨幣結構調整,這相對來說是漸進的」,張斌稱。

  不經意間,困擾中國多年的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和大規模外匯淨收入正在消融。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消失,以及中國國內要素、發展環境的變化,國際收支最主要的兩大組成部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都逐漸發生變化。

  大規模資本流出未至,但大規模的流入也很難再現。中國的國際收支正在告別持續已久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前路未明。

「內資」外流

境內企業和個人由做空轉向做多美元,開始「負債本幣化、資產外幣化」的財務運作

  官方對資本流動的情況並不表示擔憂,相反,此前央行一直力促而無果的「藏匯於民」局面,當前已經顯現。

  在公佈上半年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同時,國家外匯管理局也發佈了答記者問,承認上半年確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資本外流,但強調這並「不等於外資大規模集中撤離」,「當前外匯形勢變化主要是外匯資產持有從央行轉向境內機構和個人,藏匯於民的過程,外資主動撤離的跡象尚不明顯」。

  這一解釋得到了研究人士的認可。國泰君安宏觀分析師汪進認為,以往海外風險指數是影響中國資本流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美國VIX 指數維持低位,風險的變化已不足以解釋目前的變化,人民幣貶值預期是影響資本流動的又一重要因素。

  社科院張斌告訴財新記者,從2003年到去年底,人民幣一直存在單邊升值預期,不少中資機構出於風險規避的考慮,也有部分出於套利的考慮,更多選擇美元債務,同時積累人民幣資產。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消失,加之歐債危機惡化,原有的套利操作不再成立,企業開始調整其資產負債表上的貨幣結構,減少美元負債。

  一系列數據佐證了這一判斷。從銀行代客結售匯的數據看,上半年境內企業和個人結售匯順差295億美元,遠小於跨境收付順差791億美元的數額。前者的統計時點為人民幣與外匯兌換行為發生時,後者的統計時點則是客戶在境內銀行辦理涉外收付款時。

  外管局認為,導致上述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受市場環境影響,當前境內企業和個人由做空轉向做多美元,開始「負債本幣化、資產外幣化」的財務運作。

  貶值預期下,企業和個人的結售匯行為正發生變化,結匯意願低迷,購回意願強烈。從收匯結匯率(銀行結匯/銀行代客涉外收入)和購匯付匯率(銀行售匯/對外付款)看,上半年收匯結匯率為60.8%,較2011年全年降低7.5個百分點,購匯付匯率為62.4%,較2011年提高2.7個百分點。

  這一調整在外匯存貸款上也得到體現。今年前七個月,新增外匯存款1373億美元,同比增加66.5%,較2011年全年提高47.5個百分點;新增外匯貸款447億美元,同比增長16.2%,增速較2011年全年回落3.4個百分點。

  外匯存款除用於國內外匯貸款,還用於對外貸款和投資,反映為同期銀行境外淨資產的增加,記錄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為資本項下的流出。

  英國研究諮詢機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中國經濟學家王秦偉認為,外匯儲備的下降,是中國企業更願意持有美元的結果,而非資本逃離。這更多地反映了由於人民幣升值預期消失,「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資本流出,因為錢沒有離開中國」。鑑於中國經常賬戶仍然是順差,實際利用外資(FDI)仍然多於對外投資(ODI),他認為,對資本流出的擔憂被誇大了。

  從細項數據看,上半年跨境支付同比增長24%,其中,境外直接投資項下這類中方擁有主導權的資金流出增長74%,而外商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撤資、外方投資收益匯出等外資主要撤離渠道的資金流出僅增長15%。

  國家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撰文指出,現在的所謂「熱錢」流出,是境內機構一致轉向做多美元的反向套利所致。上半年的資本淨流出更多體現的是「內資」而非「外資」的外流。

  另外,與前期做空美元一樣,近期這些操作具有對外貿易和投資活動的基礎,因此,雖有一定的資本外流,卻沒有市場恐慌和強烈的人民幣貶值預期,甚至在廣東、江蘇、浙江等傳統順差大省仍保持著較大規模的外匯淨流入。

  近期全球風險情緒出現階段性緩解,資金出現重新流入新興市場的苗頭,離岸人民幣即期和遠期匯率出現上漲。

  不過,莫尼塔投資分析師馬昀認為,短期內,境內居民及企業原本超配人民幣操作的逆轉,仍會持續。

  張斌也判斷,資本流出可能會繼續,但情況不會特別嚴重。通常來看,資本流動取決於兩個因素:利差和匯差。美歐現在實行低利率,中國提高利率的可能性也不大;加之人民幣升值預期消失,近期來看,資本大規模流入的可能性並不大,不過,「資本恐慌性的大量出逃可能性也很小」。

  國家外管局在答記者問中稱,當國際收支、人民幣匯率趨向均衡合理水平後,跨境資本流動有進有出、人民幣匯率有升有降的雙向波動不可避免。在世界經濟緩慢復甦、國際金融動盪加劇的背景下,主要新興市場普遍出現資本外流、儲備減少、本幣貶值,中國跨境資本流動受到影響在所難免。

  外管局強調,中國經濟增長相對較快、財政狀況良好、貨物貿易持續順差、外匯儲備規模雄厚,且外資主要是穩定性較高的直接投資而非波動性較大的證券投資,因此中國經濟能夠承受跨境資本流動的衝擊。

經常項目趨於均衡

外需疲軟持續,未來幾年貿易盈餘規模不會擴大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一定時期一國同外國的全部經濟往來的收支流量表,綜合反映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收支結構及儲備資產的增減變動情況。

  一張完整的國際收支平衡表通常包括四大項:經常項目差額,這反映的是一國與他國之間實際資源的轉移;資本與金融項目差額,這反映的是資本流動;儲備資產變動;以及人為設立的淨誤差與遺漏,用於保持國際收支平衡表借貸雙方相等。

  四者的關係是,國際收支差額為經常賬戶差額、資本與金融賬戶差額以及淨誤差與遺漏之和;國際收支差額與儲備資產變化數字相等,但借貸方向相反。

  考察經常項目差額和資本項目差額的變化趨勢,可以窺得國際收支的走向。

  經常項目差額包括貨物和服務貿易差額、收益差額和經常轉移差額。從數據看,2003年以來中國經常項目差額呈現先升後降的趨勢。2008年達到峰值4206億美元,隨後開始回落,2010年略有回升,2011年又降至2011億美元。

  經常項目順差的這番變化,與其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貿易順差,趨勢基本一致。

  2003年以來,中國貨物貿易順差也逐年攀升,至2008年達到頂峰,當年實現順差2954.60億美元。隨後,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內需明顯強於外需,貿易順差開始回落,2011年降至1548.97億美元,僅為峰值的52.4%。

  今年以來,這一趨勢略有改變。貿易順差有所擴大,二季度以來,單月貿易順差均維持在200億美元左右,個別月份甚至超過300億美元。今年前七個月,累計貿易順差已達941.億美元,同比增長26.8%。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認為,今年外貿順差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因為進口增速放緩。前七個月,中國進口一改金融危機以來增速高於出口的局面,同比僅增長6.4%,低於出口1.4個百分點。

  進口增速放緩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低有關。今年上半年海關統計的進口價格指數上升了1.5%,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字接近15%。儘管多數商品進口數量還在快速增長,但是價格因素使得進口金額的增速總體偏低。另外,國際市場不振,影響了加工貿易的進口。而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加大,國內需求偏弱,也導致進口需求不旺。

  商務部6月中旬召開了全國進口視頻工作會議。沈丹陽稱,隨著國內「穩增長」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對國內消費投資的拉動作用將會逐步顯現,進口需求會有所升溫。

  他同時預計,全年貨物貿易順差可能會比去年有所增加,但是順差額佔整個GDP的比重,或者說佔整個進出口貿易的比重,不會有太大變化,「不追求過高的貿易順差的方針沒有變」。

  與貨物貿易長期巨額順差不同,中國服務貿易一直處於逆差狀態,且逆差呈擴大趨勢,2011年全年逆差達到554億美元,今年上半年繼續擴大至366億美元。逆差行業主要集中在運輸、保險、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費、旅遊等領域。

  根據《服務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2015年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將達到6000億美元,年均增速超過11%。為實現這一目標,商務部選定30個領域作為「十二五」時期的發展重點,逆差行業也位列其中。這意味著,未來服務貿易逆差擴大的趨勢很難改變。

  另一值得注意的變動是經常轉移的變化。其反映發生在居民與非居民間無等值交換物的實際資源或金融項目所有權的變更,包括官方的援助、捐贈和戰爭賠款,以及私人的僑匯、贈與等。

  去年二季度開始,這一項目借方大幅上升。按照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記賬方法,經常轉移項下,從本國轉向外國列為借方金額,從外國轉入本國列為貸方金額。據此,莫尼塔分析師馬昀認為,這可能反映國內的精英階層向海外財富轉移大幅增長。

  這與貿易差額一起,制約著經常項目順差的擴大。

  國際上將經常項目差額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視為衡量經濟是否外部平衡的指標。20國集團(G20)峰會曾討論試圖將其合理區間定為4%以內。

  中國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在2003年至2007年五年間快速增長,2007年達到10.1%的高峰。此後,這一數值逐年下降,2011年已降至2.8%。今年上半年,儘管貨物順差有所增長,這一數值仍延續下降趨勢,為2.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4月在其《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大幅調低對未來數年中國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的預測。2012年的預測值為由5.6%下調至2.27%,2013年的預測值也由6.22%下調至2.61%,均低於2011年的實際值。隨後,這一數值將呈上升趨勢,2017年將超出合理區間,達到4.25%。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現在面臨著外需和內需的同時變化,這是結構性而非週期性的變化。在外需相對疲軟、內需為主的情況下,未來幾年貿易盈餘規模不會很大。經常項目順差與GDP之比未來即便可能往上走,回到4%以上的可能性也不大。這意味著,未來數年,經常項目仍將保持基本均衡。

資本項目變數較大

FDI繼續負增長或零增長,證券投資對外資吸引力下降

  資本項目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與經常項目繼續處於均衡狀態不同,資本項目潛在的變動更多。

  最明顯的變動,來自直接投資——投向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FDI)增速正在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則正呈噴薄之勢。

  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利用外資的速度明顯放緩。去年11月以來,中國FDI始終處於負增長或零增長區間。今年前七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666.7億美元,同比下降3.6%。其中,7月當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5.8億美元,同比下降8.7%,降幅連續兩月擴大。

  FDI的下降與國際大環境有直接關係。世界經濟的復甦進程緩慢,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很多,特別是歐債危機還沒有妥善解決方案,對全球跨國投資活躍程度影響不小。聯合國貿發會議《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稱,跨國公司現金持有量達到最高水平,近期投資意願不強,預計2012年全球FDI比2011年僅有微弱的增長,全球投資資金流趨緊。

  更重要的影響因素則來自國內。近期FDI的下降中,製造業是主要領域。近年來,中國勞動力、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上升、土地供應趨緊,一些看重中國廉價優勢的外資企業開始轉向成本更低的地區。外資企業向中西部、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遷移的趨勢日漸明顯。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耐克將其最大的代工廠由中國轉移到越南。不過,據商務部監測,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外資企業大規模撤出的情況。

  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製造業仍保持對FDI較高吸引力。在成本上升的同時,中國面臨的競爭正在加劇。金融危機以後,美國、法國等國家紛紛推出鼓勵製造業發展的政策。去年以來,包括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埃森哲等諮詢研究機構紛紛發佈報告稱,美國推出鼓勵製造業發展,會產生「製造業回流」現象。

  沈丹陽也表示,儘管製造業回流的情況目前並未發生,從中長期來看,不排除這種「回流」體現為歐美製造業減少對外投資,包括減少對華投資的情況。

  而服務業FDI中,過去數年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源自房地產業。隨著國內房地產調控,以及外資管理部門對房地產FDI的審慎態度,今年上半年房地產領域實際利用外資金額下降了12.4%。扣除房地產,上半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468億美元,同比微降0.1%,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他服務業領域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6%。

  在華外資企業的行為也在發生變化。一位美國對沖基金人士對財新記者稱,由於對增長前景不看好、外資企業不再擴大生產,加上總部資金短缺,以及對人民幣匯率前景判斷的逆轉,一些跨國公司開始將本來留在中國的利潤匯回投資國。

  在吸引FDI放緩的同時,中國對外投資正在加速。今年前七個月,中國境內投資者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422.2億美元,同比增長52.8%。對外投資更多地流向了四個領域:商務服務業領域、採礦業、批發零售業、製造業,其中商務服務業佔比最高,達到56.8%,表明市場化的海外投資熱度不減。

  直接投資項下不同方向的一慢一快,決定了未來直接投資差額勢必縮減。

  在證券投資方面,中國的吸引力可能也在減弱。前述美國對沖基金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現在能感覺到機構對中國的投資興趣在減弱。

  他稱,在股票市場上,渾水這些機構的影響力很大,國外投資者會覺得中國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很嚴重,對A股的興趣大大減少,因此,儘管合格境外機構投資人(QFII)的額度增加,但也沒有機構爭搶,而且機構申請QFII額度只是為了長期考慮,取得資格而已,並沒有人急著進來抄底。

  相比之下,境外機構對中國債市開放興趣更大。該人士表示,如果國債期貨、銀行間債券、大宗商品期貨能允許進入,外資機構的興趣會更大,但即便如此,資金也不會大量湧入。

人民幣國際化因素

進口支付人民幣,雖然會增加外匯儲備,但與境外資金流入有本質區別

  除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兩大組成項目的變動,近年來,中國政府出於貿易、投資便利化需要,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也對國際收支產生一定影響。

  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中國實行強制性結售匯制度,要求企業經常項目外匯收入,除國家允許開立外匯賬戶予以保留的,均應全部賣給外匯指定銀行。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涉外經濟快速發展,2002年至2011年,中國外匯儲備年均增加近3000億美元,是1994年至2001年年均增加額的12倍。國際收支的主要矛盾逐漸由過去外匯短缺轉為外匯儲備增長過快。

  2001年開始,外管局不斷放寬企業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開戶條件,提高賬戶限額。2007年,企業可根據自身經營需要自行保留經常項目外匯收入。2008年,修訂後的《外匯管理條例》明確規定,經常項目外匯收入可以自行保留或者賣給銀行。2011年1月1日起,企業出口收入可以存放境外,無需調回境內。2011年7月,國家外管局發文稱,中國已不再實施強制結售匯制度。

  強制結售匯制度的取消,為藏匯於民提供了條件,也是近期出現「內資」外流的前提條件。

  為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2009年以來,央行會同多部委推行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對外直接投資和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目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境內地域範圍擴大至全國。

  人民幣結算對國際收支產生影響。今年上半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實際收付12121.8億元,收付比由去年的1︰1.7提高至1︰1.4。由於進口支付多於出口,導致存量外匯少支付約300億美元。

  投資人民幣結算方面,2012年上半年,銀行累計辦理跨境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業務1105.5億元。其中,對外直接投資結算金額187.4億元,外商直接投資結算金額918.1億元。按此計算,因人民幣結算減少外匯流入110億美元左右(兩者之差除以匯率比價)。

  人民幣結算在對國際收支產生影響的同時,也會對外匯佔款帶來影響。外匯佔款,指包括央行和商業銀行在內的整個銀行體系,因購入外匯而投放的人民幣,來源包括貿易順差和FDI,以及其他渠道資本流入的結匯。近年來,外匯佔款一直是中國流動性的主要來源。

  進口支付人民幣,雖然會增加外匯儲備,但與境外資金流入有本質區別。境外資金流入在增加外匯儲備的同時也增加了國內流動性,而人民幣進口結算則是通過存量少減來增加外匯儲備,不需要對沖,沒有增加流動性的擔憂。

  此外,由於人民幣結算,外匯佔款數據不再僅僅代表美元資本的流動,還包括了人民幣的流動。因此,分析人士此前通常用新增外匯佔款減去貿易順差及FDI後的殘差,來估算短期資本流動狀況,這種方法的誤差也在增加。

池子的蓄與放

如果資本流入進一步減少,央行可以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也可以回購央票,蓄水多年的「池子」有用武之時

  外匯流動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對國內政策產生影響。

  今年以來,貨幣供應增速回落,與去年四季度以來外匯流入減少密切相關。外匯佔款增加作為基礎貨幣投放主要來源的格局正在改變。

  不過,這並不是壞事。社科院張斌認為,外匯市場原來一直是單邊的供大於求,現在趨於平衡,對外匯市場是好事。央行減少了干預外匯市場的壓力,無需進行大規模的對沖操作,操作的空間更充裕,獨立性也會提高了,從貨幣操作層面上講,是件好事。

  資本流動的逆轉,對宏觀經濟也不會產生明顯影響。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稱,目前資本流出的幅度事實上十分微小,佔中國的GDP的比例甚至不到1%。

  從中長期看,如果經常項目順差下降、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減弱導致的外匯流入減少是趨勢性的改變,外匯佔款不再是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來源,未來M2水平可能有所回落。

  但這並不意味著未來必將面臨流動性不足。凱投宏觀王秦偉稱,即使未來外匯儲備不再繼續增加,央行也有其他選擇,可以通過央票來投放流動性,降低存准率也會給銀行借貸空間。

  據他測算,存准率從現在的水平,降到十年前的水平6%,將可以對沖1.9萬億元的資本流出,這一數量相當於中國GDP的25%,「這一資本流出量基本不可能,除非出現經濟或政治危機,導致中產階級信心喪失」。

  對導致資本流動變化的人民幣貶值預期,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應正視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高估。

  儘管今年二季度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出現貶值,但實際有效匯率仍在升值。魯政委認為,這對中國出口帶來困難。7月出口同比僅增長1%,單純的外需不足並不足以解釋這種變化。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則對財新記者說,不能誇大匯率對中國出口的作用。從去年開始中國出口產品價格上漲,但市場份額仍然很高,說明出口質量正在提高,議價能力也在增強。在貿易順差仍在增加的情況下,人民幣貶值的基礎並不具備。

  劉利剛判斷,資本流出表明,人民幣的單邊升值趨勢已經基本被打破,未來的人民幣走勢將更多地回歸基本面,即經濟發展的狀況、流動性狀況以及國際收支平衡。

  張斌也認為,NDF遠期價格並不能簡單理解為人民幣貶值預期,除了匯率預期,其中也包含了利差影響。匯率的決定還是看基本面,現在收支基本面基本平衡,學者對經常項目作出的展望,結果都是順差,只是幅度有所不同。在這樣的供求基本面下,如果人民幣再貶值,價格與供求基本面並不相符。

  正處於資產負債表貨幣結構調整的企業,可能面臨一定風險。但是,張斌認為,原來通過增加外幣負債,套取利差、匯差的企業還是以大企業、中型企業為主,規避風險是必要的,但借此賺錢並不可持續,這種贏利的消失對企業並不是壞事。

  本刊記者霍侃、王長勇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368

牽涉《低俗》盜版流出謝霆鋒惹官非

2012-10-25  NM




《低俗喜劇》大收超過三千萬,暫時成為本年度最賣座港產片,但電影還未落畫時(九月初),卻於多個香港及大陸視頻網站出現足本高清版,任人免費睇。

電影公司要徹查是否有內鬼外,亦鑑於流出的影片開頭出現有「Sample For PO Opening REF」字樣,而《低》片有部分後期製作,是交由謝霆鋒投資的「PO朝霆」後期製作公司負責,「PO」方面亦承認在八月廿九日,將影片經streaming media由香港傳送到北京,供謝霆鋒私人使用。

據知,身為導演的彭浩翔及電影公司都已向「PO」發出多封律師信,決定從法律途徑,追討賠償。網上任睇

本小利大的三級片《低俗喜劇》,票房成功衝破三千萬,是目前本年度最賣座華語片,男主角杜汶澤,更憑該片獲得美國德州「奇幻電影節」喜劇影帝殊榮。

要力保票房,慎防有盜版流出視頻網站,電影公司「太陽娛樂文化」由該片上畫(八月九日)開始,已經搵專人在網上進行監察,電影放映頭二十日均沒有異象,直至九月初,Youtube上突然有足本全高清版本任人睇,隨即於內地多個網站如優酷、56.com……等,均有高清版流出,有部分大陸戲院,更偷偷將電影上畫。

源頭散播

據了解,流出市面的版本,在電影播放開頭有一段「Sample For PO Opening REF」字樣,鑑於《低》片有部分畫面後期製作,是交由謝霆鋒旗下的「PO朝霆」後期製作公司處理,難免令人懷疑流出的版本,源頭是「PO朝霆」。電影公司及導演彭浩翔要求徹查事件,其中有「PO」的員工,就向他們承認在八月廿九日,曾經將整套片經streaming media串流技術,由香港傳送到北京給老闆謝霆鋒。「八月尾嗰時,因為皇上(謝霆鋒)喺北京過生日,佢突然打番公司話想睇《低俗喜劇》,叫同事將套戲stream俾佢,聽講佢嗰晚係同班friend一齊睇。」一名「PO」員工說。

法律追究

時間上十分脗合,加上影片有「Sample For PO Opening REF」字樣,於是電影公司便透過律師向「PO」方面追究。「部戲咁收得,電影公司對DVD銷量都抱好大期望,同埋佢哋剪咗另外一個版本,準備喺大陸上,依家網上面有得任人睇,一定會影響票房,所以先要追究到底。」知情者說。電影公司負責人之一黃栢高表示:「我知道有呢件事發生咗,同埋我哋已經採取緊行動,備咗案。(懷疑霆鋒間公司流出套戲?)我唔可以好肯定咁講,一定要了解清楚先可以答你,其實我哋只係唔想再有同類事件發生。」

準備上市

○三年,謝霆鋒進軍商界,以自己物業做抵押投資80萬開設影視後期製作公司「PO朝霆」,為電影、廣告、遊戲及MV做後期製作。創業初期,霆鋒的公司僅得11名員工,低潮期更試過一日之內有20個員工集體辭職。後來生意漸上軌道,09年更拓展到上海及北京開設分公司,每年盈利超過8,000萬港元,目前員工過百名。去年4月,「PO朝霆」香港總部擴充,搬遷至銅鑼灣開平道萬多呎,四層打通的寫字樓,月租50萬,並打算今年年底正式上市。

網上洩密

影音串流(Streaming Media)是將一連串媒體影音檔案,經過壓縮後分段傳送,觀賞者可以即時觀賞影像,毋須花時間等待整套影片下載完成,亦可以傳送現場資料,如新聞直播、電台廣播都是採用這技術。串流播放並無檔案大小限制,可一邊傳一邊看,技術發展初期,原本可控制媒體的散布及版權,影片並不會被複製到觀賞者的電影,但現今已有破解的軟件,觀賞者除了可即時收看,更可將整個媒體片段下載,儲存在自己的電腦後可自由發布,再難保障影音檔的知識版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00

Pimco旗艦基金六月淨流出99億美元 創成立以來新高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771

Pimco 旗下Total Return Fund基金的投資者在6月份淨撤離了99億美元資金,創下這只由債券之王格羅斯(Bill Gross)擔任經理的基金26年歷史上新高。

投資者撤回資金表現出其對於債券市場的擔憂。

近來債券市場錄得了金融危機之後的最差表現。

美國週五即將公佈的就業數據將成為經濟復甦的重要指標,投資者的撤出標誌著對於債券持有人來說,可能將會面臨更大的風險。

格羅斯今年大手筆投資政府債券,讓旗下基金成為了債券市場中受到最大衝擊的基金。伯南克5月22日美聯儲可能「縮減」量化寬鬆的言論使債券市場陷入大跌。

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今天報2.48%,高於5月31日的1.93%。

今年截至昨天,Pimco Total  Return Fund基金下跌2.9%,表現遜於87%的同業基金。過去一個月時間裡,這只基金下跌了2.5%,表現遜於92%的同業基金。

金融危機後,格羅斯因投資者們對債券安全性的需求而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Total  Return Fund的管理的資產2008年底為1320億美元,而至今已經增加了多過一倍。

但近期的損失及資金流出使管理的資產從五月底的2850億美元下降至2680億美元。

研究集團Lipper上週曾表示,投資者們在四周內共從美國債券基金中共撤資237億美元,是2008年10月以來該領域最多的資本撤出記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126

為何日本大寬鬆未引發資本大量流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423

為戰勝困擾日本長達15年之久的通縮局面,今年1月,日本央行突然宣佈採納2%通脹目標並轉向開放式購債並於4月決定每月增購7萬億日元國債,當時的市場預期是,由於流動性氾濫,將會導致相當多的資金流出日本去尋找更高的收益率,進而影響全球各地的資產價格。然而時至今日,日本並未出現大範圍資本外流跡象,自今年4月以來,日本對外投資額沒有上漲跡象。

為什麼在寬鬆的環境下日資並未出現大幅外流跡象呢?紐約聯儲研究與統計部副主席Thomas Klitgaard認為,傳統經濟理論並未十分清楚地研究在央行通過資產購買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後金融資本外流如何產生相應變化這一課題,即便會出現外流,其潛在規模也是有限的。貨幣寬鬆並不能使資本外流激增,除非該貨幣政策在刺激資本流出的同時也能吸引國外資本流入。

今年4月日本央行宣佈將基礎貨幣供應由135萬億日元擴大至270萬億日元,從那以後,日本央行每月將購買7萬億日本國債,每年購買1萬億ETF基金和300億日元房地產投資信託,以此壓低長期利率,進而迫使投資者進入股市和銀行貸款。

下圖顯示的是近幾年日本激增的貨幣供應量,2011年初的激增是政府為應對東日本大地震而投放的資金。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日本央行的購債計劃是開放式的,央行在通脹達到2%的目標之前將會持續購買國債。

就連日本央行的官員也認為,國內的低利率環境將使得資金轉向境外高收益率的貨幣,更有分析師大膽預測稱一些新興市場將可能無法充分吸收日本量化寬鬆出來的多餘資金,進而形成過量的信貸增長和資產泡沫。

然而貨幣政策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資本流動呢?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國內儲蓄率遠高於投資率的國家,這使得富裕的存款被借給了全球各地,而在另一個投資率高於儲蓄率的國家,短缺的儲蓄率需要靠從外部借入來補充,這種借入和借出就是經常賬戶收支餘額,經常賬戶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貿易平衡,如果一個國家的進口大於出口(貿易逆差),該國就需要從境外借入資金彌補逆差。

在資本項目下,如果一個國家在出借資金的同時還擁有經常賬戶盈餘,那麼金融資本向外流動的速度就會快於流入的速度。因此,經常賬戶盈餘與淨金融資本流出的變化趨向一致。

與經常賬戶盈餘一樣,近幾年來日本的私人和公共淨金融資本外流規模已經有所收窄,如下圖所示,該規模由2010年佔GDP的4%下滑至今年的1%,約合每個月5000億日元的跨境資本外流。

這意味著日本央行的資產購買計劃並不會導致資金突然逃離日本,除非寬鬆政策還導致出口額躍升至顯著高於進口額的規模,或者能夠吸引資金大量流入日本。下幅圖顯示創紀錄的日本金融資本外流持續高於資本流入,且流出與流入規模的差等於經常賬戶餘額(還應將誤差和資本賬戶餘額考慮在內)。2013年初資本流入顯著加強,二季度隨著央行的資產購買計劃資本流入還在繼續。

日本央行在今年4月份擴大量化寬鬆規模的決議所產生的匯率效應遠比資本流動規模要大,美元兌日元匯率從93快速上升至100,但匯率市場的再定價並不意味著跨境資本流動也會做出任何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80

為何日本大寬鬆未引發資本大量流出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423

為戰勝困擾日本長達15年之久的通縮局面,今年1月,日本央行突然宣佈採納2%通脹目標並轉向開放式購債並於4月決定每月增購7萬億日元國債,當時的市場預期是,由於流動性氾濫,將會導致相當多的資金流出日本去尋找更高的收益率,進而影響全球各地的資產價格。然而時至今日,日本並未出現大範圍資本外流跡象,自今年4月以來,日本對外投資額沒有上漲跡象。

為什麼在寬鬆的環境下日資並未出現大幅外流跡象呢?紐約聯儲研究與統計部副主席Thomas Klitgaard認為,傳統經濟理論並未十分清楚地研究在央行通過資產購買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後金融資本外流如何產生相應變化這一課題,即便會出現外流,其潛在規模也是有限的。貨幣寬鬆並不能使資本外流激增,除非該貨幣政策在刺激資本流出的同時也能吸引國外資本流入。

今年4月日本央行宣佈將基礎貨幣供應由135萬億日元擴大至270萬億日元,從那以後,日本央行每月將購買7萬億日本國債,每年購買1萬億ETF基金和300億日元房地產投資信託,以此壓低長期利率,進而迫使投資者進入股市和銀行貸款。

下圖顯示的是近幾年日本激增的貨幣供應量,2011年初的激增是政府為應對東日本大地震而投放的資金。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日本央行的購債計劃是開放式的,央行在通脹達到2%的目標之前將會持續購買國債。

就連日本央行的官員也認為,國內的低利率環境將使得資金轉向境外高收益率的貨幣,更有分析師大膽預測稱一些新興市場將可能無法充分吸收日本量化寬鬆出來的多餘資金,進而形成過量的信貸增長和資產泡沫。

然而貨幣政策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資本流動呢?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國內儲蓄率遠高於投資率的國家,這使得富裕的存款被借給了全球各地,而在另一個投資率高於儲蓄率的國家,短缺的儲蓄率需要靠從外部借入來補充,這種借入和借出就是經常賬戶收支餘額,經常賬戶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貿易平衡,如果一個國家的進口大於出口(貿易逆差),該國就需要從境外借入資金彌補逆差。

在資本項目下,如果一個國家在出借資金的同時還擁有經常賬戶盈餘,那麼金融資本向外流動的速度就會快於流入的速度。因此,經常賬戶盈餘與淨金融資本流出的變化趨向一致。

與經常賬戶盈餘一樣,近幾年來日本的私人和公共淨金融資本外流規模已經有所收窄,如下圖所示,該規模由2010年佔GDP的4%下滑至今年的1%,約合每個月5000億日元的跨境資本外流。

這意味著日本央行的資產購買計劃並不會導致資金突然逃離日本,除非寬鬆政策還導致出口額躍升至顯著高於進口額的規模,或者能夠吸引資金大量流入日本。下幅圖顯示創紀錄的日本金融資本外流持續高於資本流入,且流出與流入規模的差等於經常賬戶餘額(還應將誤差和資本賬戶餘額考慮在內)。2013年初資本流入顯著加強,二季度隨著央行的資產購買計劃資本流入還在繼續。

日本央行在今年4月份擴大量化寬鬆規模的決議所產生的匯率效應遠比資本流動規模要大,美元兌日元匯率從93快速上升至100,但匯率市場的再定價並不意味著跨境資本流動也會做出任何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893

美國資本流出70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5959

美國投資者在過去近70年間的外國資產配置呈不斷上升趨勢,配置比例從1945年的約2.5%增長到最近的22%左右。

瑞銀策略師Syed Mansoor Mohi-uddin在其研究報告中寫道:「美國投資者在過去10年多樣化資產配置 『登峰造極』,『家鄉情結』降至歷史最低點。」

然而,他指出,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投資資本流出總體上處於平穩狀態。

美国资本流出70年

近來,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放緩,美國投資者害怕向這些高增長區域投資。

新興市場大規模資金流出,引發各類貨幣危機,一些新興國家的貨幣大幅貶值。美聯儲未來使貨幣政策正常化,意味著美元強勢、利率提高,這無疑只會給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火上澆油「。

新興市場危機、資本流出並不是什麼新現象。Mohi-uddin在研究中闡述了以前危機發生、資本流回美國的案例:

20世紀80年代初、90年代末,新興國家出現危機、美國利率提高,美國債券基金大幅削減外國債券配置。

2008年金融危機、2010歐債危機之初,歷史似乎重演,資本流回美國。但是,由於美聯儲執行實際0利率政策,投資基金仍然大量持有外國資產,外國資產配置比例過去四年中基本上都位於歷史高點。

Mohi-uddin稱:「今年新興市場孱弱、大宗商品價格下滑,投資者預計美國貨幣政策收緊,開始把資本撤回美國。」

不幸的是,美聯儲按季度公佈相關數據,且有兩個月時間的滯後。因此,現在還無法得到真實相關數據。

Mohi-uddin認為,資本即使流入美元資產也並不意味著投資資本有濃厚的「家鄉情結」。但是,他認為,資本回流可能使美元走強:

總而言之,資本回流已經增強了美元升值的預期。預計2014年末,歐元/美元匯率可能達1.25,而日元/美元匯率將達110。

如當年20世紀80年代初、90年代末,資本回流可能會使美元升值幅度超出我們的預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76

投資者開始拋棄PIMCO?今年來已有80億的資金流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735

先是去年創20年最糟業績,再加上年初內定繼承人El-Erian的突然離職,PIMCO管理層矛盾公開化,憂心忡忡的投資者開始用腳投票,果斷“跑路”。評級機構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投資者一共從PIMCO贖回了80億美元。評級機構Morningstar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投資者一共從PIMCO贖回了80億美元。其中,1月份贖回56.57億美元,2月份贖回24.9億美元,較上個月有所減少。在過去12個月中,PIMCO旗下開放式基金的資金贖回規模561億美元,為美國排名前十的開放式基金中最高。事實上,除了PIMCO和American Fund,其他八只基金在過去一年內資金都是正流入。而且American Fund在2月的資金也是正流入。截至2月底,PIMCO旗下的開放式基金規模在美國排名第四,管理著5180億美元資產,市場份額降至4.61%。排名第五的Franklin Templeton基金規模為4330億美元,市場份額為3.86%(註:以上資產統計不包括貨幣市場基金和基金的子基金)。彭博稱,今年截至3月6日,Total Return Fund收益率為1.8%,超過了56%的同行。該基金去年損失1.9%,落後於65%的同行,創1994年以來最糟業績。最近,PIMCO因為其聯席首席投資官Mohamed El-Erian意外離職引發的“宮鬥劇”而頻頻登上媒體頭條。1月21日,被視為格羅斯欽定繼承人的El-Erian突然宣布辭職,並向《華爾街日報》披露了他與公司創始人格羅斯的種種過節,指責格羅斯的“暴君文化”。格羅斯則反唇相譏“El-Erian企圖中傷我的行為讓我感到很惡心”。華爾街日報稱爆料稱,去年格羅斯與El-Erian在十幾位同事面前相互拆臺,兩人之間的矛盾至此公開化。PIMCO上演“宮鬥劇”,大多數人在看熱鬧,投資者們則用腳投票,果斷“跑路”。很難說PIMCO近一年來的糟糕表現和公司管理層矛盾的激化沒有關系。如今,El-Erian的離開可能更是加深了投資者的擔憂。華爾街見聞昨天曾報道,隨著美聯儲今年10月結束QE的可能性不斷增大,全球最大的債券基金PIMCO開始減少美債持倉。PIMCO的旗艦基金Total Return Fund的美國國債和政府債券的持倉比例從1月的46%降至2月的43%,按揭貸款的持倉比例也從1月的36%降至2月的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10

投資者逃離美國垃圾債 資金流出規模創紀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3508

本周投資者繼續撤離美國垃圾債券市場,從投資高收益債券的共同基金和ETF撤回的資金規模創歷史新高。

由信用等級較低或盈利記錄較差的公司發行的高收益債券,或者說垃圾債,有著比普通債券更大違約風險。但是,由於投資者在低利率環境下對較高收益率的追求,垃圾債券市場過去幾年可謂牛氣沖天。

不過,隨著美聯儲即將在10月結束量化寬松(QE)項目,加之美聯儲主席耶倫在國會做證詞時表示,高收益率債券的估值“似乎過度延展”,投資者扣下了狙擊垃圾債券市場的“扳機”。

本周烏克蘭危機進一步升溫,垃圾債券市場的大幅拋售也在一片擔憂之中繼續延續。

基金公司Payden&Rygel的高收益率投資組合經理Sabur Moini表示:

高收益率(債券)市場迎來價格調整是必然的,有些高收益率債券的價格並不能真正補償其給投資者帶來的風險。

基金研究公司Lipper的數據顯示,截止8月6日當周,隨著垃圾債券價格下跌、收益率上升,投資者從基金和ETF手中贖回金額高達71億美元。據福布斯新聞網,該資金流出規模大幅超出了2013年6月創下的46.3億美元的記錄。而且,ETFs被贖回的金額高達其對垃圾債券投資總額的20%。

如圖所示,本周已是投資自連續第四周出逃垃圾債券市場,流出資金高達126億。

垃圾債券市場趨勢反轉往往動搖其它資本市場的風險情緒。在這種情況下,股市也難以獨善其身,因為垃圾債券收益率上行打擊部分公司在市場上募集資金的能力。

金融博客zerohedge表示,垃圾債券收益率上升,切斷了部分企業通過發行垃圾債進行股票回購以刺激每股盈利(EPS)提高的道路。而且,企業融資成本上升,甚至無法從債券市場融資,對其經營的打擊更是不言而喻。

(高收益債券收益率與標普500走勢)

巴克萊銀行的數據顯示:

7月以來,隨著投資者轉向謹慎態度,高收益率債券平均息差躍升73個基點至445個基點。與此同時,平均收益率則從7月初的4.82%大漲近1%至昨日盤中的高點5.78%。

7月垃圾債券回報率為-1.3%,終結了此前連續了十個月的正回報。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垃圾債券今年的回報率仍然達到了3.81%。

華爾街見聞網站周一介紹過,部分投資者拋售了垃圾債增持了高評級公司債券和美國國債等更加安全的債券,從而推高了這些債券的價格。截至上周五,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由7月初的2.565%下跌至2.494%。本周四,該期限國債收益率再次下跌5個基點,收於2.42%,創2013年6月來新低。

掌管Thornburg Strategic Income基金12億美元資產的投資經理Jeffrey Klingelhofer今年6月就表示,他管理的基金四年多來首次開始買國債,並且將垃圾債券的配置比重由60%降至了50%。

上周資金連續第三周從垃圾債券市場撤離,花旗債券策略部全球主管Matt King表示:

每個人都希望是第一個撤退的。但是顧名思義,這不可能的。

此前市場埋下的低波動性風險開始顯現。見聞網站在6月末就介紹過King對各類資本市場出現的低波動發出警告。當時他指出,最近美國資產市場的低波動與04-07年美國房地產泡沫形成期的低波動並不相同。04-07年的低波動還算是良性循環,當前的低波動則是更可怕的惡性循環:

良性循環...

惡性循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277

九月資金狂流出、葉倫又點名價格太高 我手上的高收債基金 該怎麼辦?(154-155)

2014-10-20  TWM  
 

 

儘管有不少歷史數據背書「升息對於高收債衝擊不大」,認為高收債的後市樂觀,但聯準會主席葉倫卻又點名其價格偏高,如此氛圍下,投資人面對手上的高收債基金,仍該保持警覺。

撰文‧周思含

在升息預期快速攀高的市場氛圍中,整個九月,高收債的資金流出情況可用「愈演愈烈」來形容;儘管十月第一周在全球股市大跌下,高收債基金重獲資金流入,但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仍已彌漫高收債基金市場。

避險守則一:以長期資金介入觀察研究機構EPFR每周公布的全球基金資金流向,九月上旬全球高收債基金罕見地連續兩周出現資金淨流出,隨後一周小額流入,但在九月最後一周,高收債基金又一舉流出十五.六億美元。

有趣的是,最近這段時間各家機構對高收債基金所提出的正面看法,其實頗具說服力。部分資產管理業者把美國聯準會利率與花旗高收債指數的變動畫成曲線圖,歷史可證,每當聯準會進入升息循環時,高收債指數幾乎都能同步上揚。

南台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朱岳中解釋,高收債可說是「與景氣連動性最高」的債券,因此,雖然升息會對價格造成短期壓力,但也代表經濟正面發展,長期來看,其實是利多於弊。

富蘭克林華美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人謝佳伶則表示,美國第二季GDP(國內生產毛額)初值折合年率成長達到四%,擺脫第一季經濟因嚴寒氣候影響而呈現萎縮的局面,這對高收債的展望應屬正面。

看好的理由十足充分,那麼投資人又為何急著殺出手中的基金?問題在於,市場正擔心高收債價格已經出現泡沫化危機。今年七月,聯準會主席葉倫接連點名了許多價格泡沫化的金融資產,她直指,高收債的價格已經「太過牽強」。

整體看來,歷史數據強力說明高收債的明天仍然光明,但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又昭告天下必須提高警覺,如此矛盾之下,投資人應該如何面對手中的高收債基金?簡單的說,續抱有理,但也有三個防患未然的「避險守則」最好放在心上。

首先,是盡量以長期資金介入。理由很簡單,至少在升息初期,高收債價格必將受到利率調升的影響;事實上,債券的總報酬率是包含了價格漲跌與配息水準綜合考量,依過去經驗,當高收債基金的總報酬率降至五%以下時,通常就代表基金的淨值極可能出現跌價,而根據富蘭克林投顧的預估,未來一年高收債基金報酬率恐怕就在五至七%。

對此,基金教母蕭碧燕表示,如果你打算長期持有,那麼,短期的價格波動的確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畢竟只要基金沒有踩到太多違約債務的地雷,長期持有必有利息收益,但若是用短期必須動用的資金投入高收債,那麼,未來一年有可能會被迫賠錢賣出。

避險守則二:緊盯利差

利差是指高收益債與政府公債殖利率的差距,若利差太小,代表投資高收債所獲得的利息與政府公債差距有限,既然高收債的風險遠大於政府公債,投資人自然會對高收債興趣缺缺,造成價格下跌。

之所以要說未來一年必須「緊盯」利差,原因在於,過去這段升息揣測滿天飛的時間裡,高收債的殖利率沒有太多變動,但美國政府公債的殖利率卻已大幅彈升,如此一來,高收債的利差已經快速縮小,目前約在四三○個基點左右,已低於過去十年約五百個基點的平均值。如果這個現象持續下去,高收債的跌價速度與幅度,可能都會比你原本想像得更快、更兇。

其實,幾乎已經紅了五年的高收債,如今的確走到了一個略顯尷尬的處境,若美國如期升息,高收債必然會出現短期的價格衝擊;但若升息速度比預期來得更慢,投資人應該高興嗎?或許也不宜。畢竟這多半代表美國景氣復甦不如預期,而在一個景氣不振的環境中,必須以高利率向外借錢、發行高收債的企業,財務壓力必然升高。

避險守則三:觀察違約率

因此,留意違約率的變動狀況,是你未來一年高收債避險守則的第三條。

違約率,是指債券發行機構無法按時償還本金或利息的機率;當違約率升高,債券價格自然下跌。根據美銀美林調查顯示,截至七月底,全球高收益債券過去十二個月平均違約率仍持續下降至一.二九%,低於長期平均。

由數據看,此時或許還不是太過擔心違約率攀高的時候,但若明年第一季聯準會繼續「鴿派當道」、始終不願更積極地釋出升息風向時,眾人或許歡欣,聰明的高收債投資人則該開始冷靜看看高收債違約率的變化,是否透露美國景氣出現大問題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0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