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南钢紧急减产10%:每月亏损2000万死保大客户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81103/07215459814.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8

四十世代 劉仁和嚴控開銷 每月為夢想存二萬元

2010-06-21  今周刊 





保全業死薪水省出富足退休人生退 休時,能夠存到一千萬元當老本,對台灣大部分的中產階級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然而,對四十歲、收入不豐的劉仁和而言,千萬元退休不是夢,而是他正在按部就班達到的「低標」。他的理財與投資方法,值得借鏡。

撰文‧謝富旭

在保全業上班的劉仁和,收入並不豐裕,他與在外商電腦公司擔任品管工作的太太兩人薪水加起來,每個月還不到九萬元。但即使養育二個小孩,扣掉房貸及所有開 支後,劉家每月至少還能存下二萬元。

「除了每月的結餘,我們夫妻倆幾乎把每年年終獎金存起來,照這樣的存錢速度,加上我們手上現有的儲蓄,在我六十歲退休時,存到千萬元老本應不是太大的問 題!」劉仁和微笑地說。

劉仁和在理財投資上並不比別人聰明,他反而把自己存錢比一般人快的原因歸功於「自己很笨」。「我和太太都不是高學歷,我們都很清楚自己無法賺得比別人多, 但總可以省得比別人多吧!」他如是說。

厲行節約

省錢省出「五子登科」

劉家總是在周末才開伙。劉仁和說,太太會在星期天開伙時多煮一點肉類,作為下一周夫妻倆的便當主菜,而每天下班,從外面買便當回家時,再多買一、兩樣青 菜,當隔天的便當配菜,這種方式讓劉家省下不少伙食費。

此外,家住淡水的劉仁和,雖然擁有一輛貸款已付清的豐田汽車,但為了省油錢,每天前往台北天母上班時,依然選擇騎機車上下班;太太則搭捷運到信義區上班。 汽車只用在假日時出遊,並且盡量控制一個月只加一次油。

「我太太從不買名牌,每月最大的開銷就是搭捷運,兩個小孩的頭髮都由太太剪。我下班後從不在外頭流連,我們夫妻倆每月各自的開銷嚴控在五千元以內。」原本 每天約一包香菸的劉仁和,結婚後厲行節約後發現,每個月買菸竟花了一千多元,已經成為他個人開銷的「最大項目」,索性也在多年前戒了。

別看劉仁和日子過得節儉,生活卻過得相當有質感。數年前他在淡海新市鎮以每坪約十四萬元買下權狀近五十坪的房子,社區裡公共設施齊全,有健身房、閱覽室、 KTV室、小孩遊戲間等,他也花了數十萬元裝潢家裡,還添購了一套家庭劇院設備。「我們把朋友邀請來家裡唱歌,只要額外花幾百元買飲料零食,享受程度不比 外面的KTV差!」儘管儉以待己,對兩名兒女學鋼琴、學繪畫的費用,他卻從不吝嗇。

劉家靠著節儉,不僅每個月至少節餘二萬元以上,夫妻倆每年十五至二十萬元不等的年終獎金,也全部存下來買保險。原本對投資一竅不通的劉仁和,眼看存款利率 已無利可圖,「被迫」鑽研投資。多年下來不僅加速了存款累積速度,也練就一套穩中求利的投資心法。

靈活投資

投資配置分散,穩健積極兼顧劉仁和的投資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基金定時定額、基金單筆投資、股票投資以及保險。這四種之中,以基金定時定額與保險為主,占可 投資資產七成水位,股票與基金單筆為輔,占三成。

目前,他投資數年的基金有富達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富達新興市場基金、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基金、富蘭克林坦伯頓成長基金,以及天達環球策略收益基金F累積股 份,每檔每月投資三千元,共計一萬五千元。

劉仁和定時定額基金鮮少贖回,把定時定額當作未來退休金主要來源,只要求每年報酬率比定存利率高即可。「定時定額我不設停損、停利點,如果報酬率連續二年 低於定存利率,我就轉換其他標的,原則很簡單!」劉家第二個投資支柱是保險,劉仁和把保險規畫為未來子女長大後教育基金主要來源。「基本上,我主要把保險 當成一種比定存利率高的儲蓄手段,存錢為主、保障為輔,我們的年終獎金幾乎全部都花在為兒女買壽險上!」為了不讓投資過於保守,劉仁和有一筆操作單筆以及 股票操作的準備金,總金額嚴控在一百萬元以下。劉仁和運用單筆來投資強勢主流基金,獲利二○%即出場,虧損一五%就停損,目前他投入三十萬元操作景順韓國 基金、富蘭克林全球債券基金以及聯博美國收益基金I股等三檔。

股票投資部分,劉仁和偏好股價低於淨值的大型金融股與大型傳產股,早些年他以十五、六元價位買進中鋼、竹商銀,以及去年以十元出頭買進的中信金,皆讓他享 受到一倍左右的獲利滋味。「遇到好股票跌到爛價格的機會不多見,二至三年才來一次,我會傾向重壓,一次可能買進二十張!」劉仁和打算在六十歲之前退休,他 與妻子計畫,退休後回到雲林老家鄉下種水果,並完成他年輕時一度追求,但因迫於生活壓力而放棄的音樂創作夢想。

過慣節儉生活的他說,隨著年紀增長,物質欲望愈來愈淡泊,但他時常提醒自己,夢想可以延後,但絕不要放棄,他正為未來的夢想努力不懈地儲蓄著。

淡江大學保險系教授繆震宇:40歲一定要開始退休理財40歲的民眾一定要開始考慮退休理財,用定時定額的態度下去投資,不要殺進殺出,要停利。同時,開始 減少投資在波動過大的新興市場,選擇較穩健的全球型基金,跟著趨勢走的風險比壓注在單一市場低。

相對於停利,定時定額買基金則不用設停損,因為一停損就等於認賠,要對景氣回春有信心,繼續定時定額買進。

另外,過了40歲之後,對健康的投資和對財富的投資一樣重要!

劉仁和

出生:1970年

現職:保全人員

學歷:高中畢業

期望退休年齡:60歲

期望退休金額:1000萬元計畫退休夢想:回鄉務農,完成年輕時的音樂創作夢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05

竹科新貴賣魚 每月多五百萬進帳

2011-2-28  TCM




隱身在半導體產業重鎮──新竹,天虹科技沒有顯眼招牌,卻是台積電、聯電等半導體大廠的設備供應商。當業務在二樓忙著回應半導體客戶,天虹科技一樓,竟然不斷有婆婆媽媽們進出,秤斤論兩的購買真空包裝的新鮮魚貨。

每當客戶半信半疑的問:「你們賣機台也賣魚啊?」總經理黃見駱總會大笑著回答:「做半導體這麼累,摸個魚(雙關語)不行嗎?」

儘管和半導體的關聯性微乎其微,但「賣魚」確實是天虹百分百投資的事業,四位合夥創辦人是共事十餘年的好友,二○○七年,天虹成立魚貨產銷事業「媽媽 魚」,沒有廣告行銷,光靠著在竹科地區口耳相傳,現在每月營收就已超過五百萬元,去年營收更占天虹總營收一二%(天虹去年營收五億元)。

科技新貴怎會想賣魚?原來,創辦人之一王偉旭本是漁家子弟,過去常把家裡寄來的「現撈仔(新鮮海魚)」分享給好友。

但「伸手牌」(指免費)吃久了,黃見駱等人也不好意思,但市售魚貨有泡藥、添加防腐劑等問題,讓他們無法安心。

一次聚會中四人突發奇想,想把半導體的製造、品管、檢驗概念帶進漁業產銷,透過掌控捕撈到出貨等全程作業,確保魚貨品質。於是,四個科技人進軍漁業,先花一年考察漁業產銷各個環節,挑出現行「製程」缺失,思考如何改善。

不一樣的捕撈原則 到十二浬外捕並當天折返

對於產線最前端的「捕撈」作業,他們訂下限制條件:第一,除非特殊魚種,否則漁船不可在十二海里內進行捕撈;第二,漁船必須當天來回。光是這兩點要求,海上就有八成的漁船被淘汰,讓他們能選購的漁獲量大減。

「海域最大的風險就是污染,」台灣漁業經濟發展協會秘書長冉繁華觀察。一般認定,因河川帶著陸上的污染物質出海,離岸三海里內海域污染較重。因此,媽媽魚乾脆規定捕撈的漁船要離得更遠,只在十二海里外捕釣,後續再配合定期抽樣檢測,確認海域的健康。

漁船必須當天去回,是為了維持魚貨新鮮度,但這直接挑戰漁民的技術和利潤。因漁船一次出海成本動輒數萬元,傳統的做法,是捕撈到足夠魚量後才返航,若魚群不多或捕魚技術不佳,費時兩、三天是常有的事。

不一樣的加工程序 到貨後六小時內急速冷凍

更顛覆傳統作業的,是媽媽魚的加工處理程序。當魚貨下船後,媽媽魚不和盤商交易,反而在緊臨著碼頭的岸邊,租下漁會活動中心,打造一條生產線,堅持在六小 時內,完成去鱗、去鰓、去肚、急速冷凍、真空包裝,維持魚肉鮮度與衛生。 「全漁港的人都在笑,說我們神經病,新鮮的不整尾賣,切掉一半還拿去冰!」王偉旭說,魚貨是秤重計價,媽媽魚卻雇了一批人割掉魚肚(因魚肚最易滋生細 菌),看在漁民眼中,無疑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而魚市習慣把最新鮮的魚,直接交給盤商送往餐廳,因為賣價最好,往往只有賣不掉的魚,才冰起來保存,但王偉旭卻「反其道而行」,把最好的魚送進冰庫,這個做法也讓漁民不解。

不過冉繁華評論:「這才是看得最遠的做法,好的魚是一離水就要放血、去鰓、去鱗、去肚、急速冷凍……,這樣才是最安全、最保鮮的。」

為遵守「黃金六小時」製程,有次訂單暴增而人手不足,適逢金融海嘯期間,半導體業務停擺,王偉旭甚至動員一票新竹同事南下,讓二十幾個工程師、業務員捲起 袖子,拿著刀具刮鱗片、剖魚,「刮了(整整)兩天,全身痛到睡覺都不能翻身,」營運經理沈政忠笑著回憶:「但是,這一批魚頂多能賣五、六萬元,光付我們 (幾個)下去的成本都不夠。」

不一樣的清潔規格 用RO逆滲透水清洗魚體

「我們的魚直接賣人就很好賺了,你們幹嘛那麼雞婆?」王偉旭轉述漁夫父親的話,但這幾個竹科人不只訂出嚴苛製程,港邊的活動中心裡,還搬進許多半導體設備。

一般魚販多用自來水沖掉魚體表面髒污,媽媽魚卻用RO逆滲透水,接著再以清洗晶圓(半導體業所用的矽晶片)的乾燥壓縮空氣機台(CDA)噴洗魚體,連真空包裝機也用半導體封裝晶圓的機台、無塵布,確保魚面的清潔,以防細菌附著滋生。

砸下半導體等級的成本,賣的卻是百元的魚貨,「這算是半導體式的銷售態度,」天虹科技副董事長羅偉瑞強調。在半導體業,要讓顧客埋單,花俏廣告起不了作用,得靠品質贏取客戶信任。

「把客訴降到最低,就是最好的行銷,不能為了省錢,失去客戶信任,」羅偉瑞說,例如他們推出魚肉水餃後,有位客人打電話反映水餃「有魚腥味」,羅偉瑞向其 道歉後,更進一步檢討製程,不再直接將魚片打成內餡,改用一湯匙、一湯匙刮起魚肉作餡,靠近骨頭、帶有血水的魚肉,則廢棄不用。

因為對產銷程序極盡苛求,媽媽魚沒有專職業務,光靠天虹科技的業務在竹科簡報時隨口提起,就憑著口耳相傳一傳千里,兩年內營收成長了二十五倍。

「現在只是剛開始(成長),我們的目標,是可以變成漁業的台積電(意指龍頭)。」王偉旭笑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12

每月花大錢買保險 保障卻少得可憐 戒掉你的 呆 保單

2011-9-5  twm




保險滲透度連續四年全球第一,台 灣人最愛買保險!

台灣人的保費支出比美國人高,但美國人的保額卻比台灣人多7倍,為了追求「領回保費」、「效期無限」的保險,台灣人已經置 身「保額不足」、「險種不齊」的危機之中!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許瀞文 研究員‧林筱庭「我從沒想過父親會這麼早離開,更沒想到,爸爸十 五年來繳了六六○萬元的保費,最後卻只領回二四○萬元的理賠。」現年二十六歲、如今是保險業務員的楊智傑感嘆地說。

正好是三年前,一次健行 活動之後,楊智傑的爸媽坐上計程車返家,「媽媽親眼見到我爸猛地雙手一攤、頭一歪,毫無預兆地,心肌梗塞發作,好端端的人就這麼走了。你知道嗎?幾個月前 我爸才剛做完心臟檢查,完全沒問題!」父親走得突然,全家一陣慌亂,還好有旁人提醒「父親有沒有保險?」大家這才想到,本業是醫生的父親一向注重風險,早 就買了高額的保險。

「當時沒人知道我爸買了哪些保險,只知道年繳保費多達四十四萬元,想說理賠金隨便應該也有上千萬元吧!」後來保險業務員 到府處理,幾十張的保單攤在桌上,但仔細一看,才發現這些保單盡是保費高、保額低的儲蓄險及投資型保單,算一算,兩種類型的保險,就要年繳四十萬元保費。 而最重要的「身故理賠金額」,也就是壽險保額,其實只有二四○萬元。

此外,雖然買了許多醫療、癌症、意外險的保單,但因為父親是心肌梗塞離 世,沒有經過住院醫療,也非因為意外或癌症身故,所以統統不適用。

「當時,我一度認為保險根本就是騙人的玩意兒,」楊智傑說,他為了釐清保 險真相,決定自行研究、甚至踏入保險業,「現在,我的理解是,問題不是出在保險本身,而是市場最熱賣的商品,往往不符合民眾真實需求。」

高 保費、低保障

台灣人的保險觀念有夠呆

「爸爸的錯誤原來只是一個縮影,沒買到足夠保障、買太多『無用保單』的案 例,比比皆是。」如果翻開各項統計數據就能發現,雖然年紀輕輕、資歷尚淺,但楊智傑的觀察絕對不假。

首先,台灣是全世界最愛買保險的國家!

根 據瑞士再保公司的統計,二○一○年台灣的壽險滲透度(壽險保費占國內生產毛額比率)為一五.四%,「遙遙領先」世界各國,並已連續四年蟬聯全球第一;並 且,台灣人繳起保費更是毫不手軟。據瑞士再保公司公布去年數據,台灣人平均年繳保費為二七五六美元,折合台幣約八.五萬元左右;依照主計處統計,去年平均 每人國民所得約是五十二萬元,換言之,台灣人每年心甘情願地把一六%的所得繳給保險公司。

在所謂的「雙十原則」中,適當的保費支出應該是年 收入的十分之一,適當的保額則應該是年收入的十倍;台灣人的保費支出,普遍而言,顯然並不符合雙十原則的「第一個十」。

但是,愛買保險、敢 買保險的台灣人,繳出高額保費之後,換來的卻是極為廉價的保障金額。

根據保險發展中心數據顯示,去年國人的壽險新契約平均保額僅有六十四萬 元,有效契約則為七十九萬元,雖然投保率達到二一○%,意味每人平均擁有二.一張保單,但以此計算,每人保額也不到兩百萬元。

再想雙十原則 的「第二個十」──「保額是年收入的十倍」,那麼,在平均國民所得五十二萬元的台灣,不到兩百萬元的平均壽險保額,恐怕連「明顯不足」都還稱不上。

比 較其他先進國家,更能看出台灣人「高保費、低保額」的難堪。以美國為例,依據○八年的數字來看,平均保額約有新台幣五三○萬元,每人每年平均保費支出約在 新台幣五.五萬元上下,保費付的比台灣人少,保額卻比台灣多出七倍。

超高保費、超低保額,台灣人莫名其妙地花下大把銀子,卻只買到少得可憐 的保障,台灣人的「呆保險」,問題究竟出在什麼地方?

一心想「拿回保費」

誤解本質,台灣人不把保險當「消費 品」「台灣人太喜歡把保費拿回來了!」政大商學院副院長、風險管理與保險系系主任王儷玲說得直接。她認為,「拿回保費」的心態,讓多數國人在投保之前,就 先誤解了保險的本質。

保險的功能,在於「一旦發生風險,能夠有效降低傷害」,但若是把「能否拿回保費」視為挑選保單的優先考量,等於是將保 險的功能本末倒置,變成「如果沒有風險發生,就能存到錢、賺到錢」。「出發點錯誤,自然就會買到不適合的保單,愈想著要拿回保費,就愈買愈錯。」王儷玲強 調。

在宏利人壽行銷長黃振國的定義中,「保險,是一種消費品。」他強調,所謂「消費品」,就像是擔心下雨所以要花錢買雨傘、為了行車安全, 所以會花更多錢買好的輪胎一樣。在進行這些消費時,你不會奢望有朝一日能把錢拿回來,「買保險,應該也是一樣的心態。」○七年一月,金管會鑑於台灣人平均 壽險保額明顯偏低,曾經罕見地主動發布新聞稿,標題是「建議國人可適時購買定期壽險」。金管會主動推銷定期壽險,即是在於這項商品是標準的「消費品」,保 費雖然拿不回來,但也因此價錢便宜、保障較高。

「商人不是笨蛋,如果你不把保險當成『消費品』,總是想把錢拿回來,那麼,他只好先向你收一 大筆錢,並且賣給你一個不太實用的商品。」保險暢銷書作者劉鳳和說,因為「拿回保費」的偏差觀念,讓台灣的保險業者「順應市場」推出許多「華而不實」的商 品。而台灣民眾則在心態偏差與業者促銷之下,陸續犯下了四大嚴重錯誤,使得台灣成為全世界最奇特、最扭曲的保險市場。

錯誤一

把 保險當存錢工具

第一個錯誤,是因為「把保險當存錢工具」,而買了太多的儲蓄險。

在分析台灣人高保費、低保額的現象時,政大風 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彭金隆幾乎不假思索地說:「可想而知,民眾把多數保費都拿去買儲蓄險了。」事實上,根據《今周刊》與波仕特線上市調中心於八月間合 作進行的「台灣人保險行為」調查,結果發現,受訪者投保儲蓄險與終身壽險的比率,的確明顯高於其他類型保單。

相較於金管會強力推銷的「消費 品」──定期壽險,儲蓄險的保費會高出多少呢?以三十歲男性、身故可領回一百萬元保額的壽險商品來看,二十年定期壽險的年繳保費只要四一○○元左右,二十 年的總成本是八.二萬元;但若是投保在台灣長銷熱賣、具有儲蓄概念的「還本終身壽險」,繳費二十年若要取得百萬元保障,每年須付出四萬兩千元左右,總成本 超過八十四萬元。

「話不能這樣說,如果我長命百歲,就能從儲蓄險賺到好處。」這是多數人的想法。在台北三重經營小型代工廠的林爸爸、林媽 媽,原本也是如此盤算,但是在經歷一場重大意外之後,他們的觀念有了徹底的改變。

林爸爸、林媽媽平日工作辛勞,也很努力地省下每一分錢,就 是希望自己能有安逸的退休生活。他們把省下來的錢,一部分拿去銀行存,另外一大部分,則是從十五年前開始陸續買了許多儲蓄型保險,部分屬於期滿整筆領回, 部分屬於活越久、領越多的年金性質,加總計算,兩人每年要繳三十六萬元的保費,壽險保額則只有八十萬元。

「原本是想繳費二十年後,就能累積 一筆小錢,再加上每年大約十萬元的年金,就能退休了。」林爸爸自認身體健康,「活到八十歲應該沒問題,一定能把保險領回來。」

錯誤二

把 保險當賺錢工具

但在○一年,家裡工廠突然氣爆,兩人嚴重灼傷,燒傷面積占全身一二%至一三%,總共住院十七天,但前前後後只獲得兩萬多元保 險理賠金,這兩萬多元還是靠儲蓄險中附加住院醫療給付,每人一天六百元住院補助。

出院後,夫妻兩人仍然無法正常工作,將近半年的時間,家中 開支須靠過去銀行存款,而之前好不容易存下的銀行存款,則幾乎在這半年全數用罄。「很好笑吧!買儲蓄險是為了存錢,但反而讓我銀行存款全部用光,繳出去的 保費,還要等到八十歲以後才能領回,真是沒賺頭。」林爸爸說,還好那場大火沒把夫妻兩人燒死,「否則,只能領回八十萬元,其他什麼都沒了。」劉鳳和表示, 在各類保險之中,儲蓄險絕對是建構人生保險防護網中「最後一個選擇」,必須先將該有的保障購足,才能再考慮把收入投在保障低、保費高的儲蓄險中,「我並非 反對去買儲蓄險,而是不能把保險當儲蓄。保險的功能就是保障,而非儲蓄。」近年來,隨著台灣利率水準走低,保險公司獲利難度相對提高,保險費率也就因此逐 步升高,銷售日漸困難。於是,讓保單「增值空間」交給消費者「自行操盤負責」的投資型保單,成為業者強力推銷的商品之一,逐漸的,也讓台灣人犯下了保險規 畫的第二個錯誤──把保險當成投資工具。

「我只看過『賣』保險賺錢,還沒看過『買』保險賺錢。」宏觀財務顧問總經理邱正宏說,在業務員的錯 誤行銷之下,近幾年熱賣的投資型保單,幾乎已被消費者認為是一種「具有部分保險功能的穩健型投資工具」。

老實說,「具有部分保險功能的穩健 型投資工具」,這句描述並沒有錯,但正是因為投資型保單必須兼顧「保險」與「投資」的雙重功能,因此,部分保費必須挪為投資之用,自然也就無法換得足夠的 保障額度。換句話說,投資型保單熱賣,也是台灣人保費高、保額低的元凶之一。

更糟的是,某位業界專家指出,由於國內業者推出投資型保單的目 的,是為了「讓保單的增值空間由消費者自行負責」,對業者相對有利,因此,為了加速推廣,業者也提供了極為可觀的抽佣額度給業務員,而佣金的來源,則是保 費。「基本上,投資型保單前兩年保費,接近、甚至超過半數以上,都是費用。」王儷玲表示,投資型保單確實有其適合的族群,但她仍建議,必須是在保障充足 後,再用投資型保單讓整個保障增值。她表示,保障的順序依序是基本的壽險、用意外險補足壽險不夠缺口,最後選擇醫療險補足健保不給付項目,「至於投資型保 單,則是行有餘力時的加值選項。」

錯誤三

投保重點本末倒置

基於「拿回保費」的心態,國人熱中於 透過保險「存錢」、「賺錢」,但除了這兩大錯誤之外,另外一種類似的偏差心態,則是希望保險的「效期無限」,這正是終身型保險商品始終熱賣的原因。但,終 身型的商品,同樣是保費高而保障低,更重要的是,你通常並不需要終身保障。

年約三十歲的高志強,是外商公司壽險業務員,由於本身從事保險 業,自然也對風險相當重視,「他曾說,年輕人的保障重點應該是在醫療部分,因此,雖然收入還不多,但一口氣就買了住院補助日額五千元的終身醫療險。」高志 強的昔日同事嘆道:「因為他刻意拉高保障額度,又是購買終身險,所以保費很高,也就無力再去投保真正重要的壽險了。」某天,身強體健的他突然心肌梗塞,到 院前就不幸身故,由於沒有住院,因此高額的終身醫療險完全派不上用場,高志強的家人,無法從保單上獲得一毛錢的理賠。

王儷玲表示,以目前利 率處於低檔的環境,確實不適合買終身型保險,相同保障可能十年前只需要花一萬元,但現在要花兩萬元去買,一旦花去過多費用,就容易排擠其他該買的險種。她 建議,現在可以先建構一些短年期的醫療險種,等到利率上升時再轉成終身型保單。劉鳳和則建議,利率至少要回到五%以上,才是考慮購買終身醫療險的時機。

除 了價格因素,另外一個思考方向,則是「需不需要終身險」?

以終身醫療險來說,根據健保局在○五年所做的統計,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在過去十年間 每年平均住院天數僅有四.六日,以台北地區醫院單人病房每日收費約三千至五千元計算,每年花費至多兩萬五千元。「花大錢投保終身醫療險,只是為了老年時每 年可省兩萬多元,值得嗎?」劉鳳和提出這樣的疑問。

他進一步再問,「如果投保終身壽險,希望留給子女更多的財富,但在自己年老之後,孩子多 半也已獨立,你的壽險理賠只有錦上添花的效果而已,需要為了錦上添花而花大錢買終身壽險嗎?」整體而言,國人偏好終身險勝於定期險,其實是本末倒置的投保 行為。

錯誤四

保費不符﹁雙十原則﹂

事實上,在前述的種種案例中,已經點出了國人 保險行為的第四個嚴重錯誤:由於追求「保費領回」、「效期無限」的保險,讓台灣人在「自以為絕不虧本」的迷思之中,投入了明顯高於雙十原則的保費支出,造 成本身財務壓力之外,也排擠了正常的投資理財空間,甚至是排擠了布建完整保障的機會。

根據本刊的「保險行為」調查結果,購買壽險的受訪者 中,除了七成以上亦有投保意外險、醫療險之外,但對於同樣屬於專家口中「必備」的癌症險、重大疾病險等,投保比率明顯降低,意味著國人不僅面對保額偏低的 威脅,也已置身「險種不齊」的危機。

邱正宏指出,在有限預算下,過度投保了高保費、低保障的險種,自然會排擠到其他該買的保障,甚至也會影 響個人資金支配,「規畫了正確的保障,將剩餘的錢拿去有效利用,或許還有機會創造更大收益。」四大錯誤,讓台灣人置身保額偏低、險種不齊的危機之中,而更 令專家憂心的,是在保險爭議不斷的情況下,會逐漸讓國人對於保險產生反感、甚至抗拒。事實上,雖然「保錯險」造成損失的案例不少,但是「缺乏保險」所造成 的悲劇,同樣隨時存在於社會角落。

「到了今天,我還是在為哥哥感到惋惜!」三十五歲的陳淑芳感嘆地說。她回憶,多年前父親因為糖尿病的併發 症而長期住院治療,由於沒有保險,財務壓力幾乎拖垮整個家庭,「雖然熬過來了,但是我和哥哥兩人的人生規畫,也都和原本想的不一樣了。﹂陳淑芳說,當時父 親住院,醫療費三個月就花了快十萬元,母親則必須辭去工作專心照顧爸爸,也就沒了工作收入。醫療費用加上房租、生活雜費等支出,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也因如 此,原本一心想當建築師的哥哥,為能提早賺錢,當兵時從義務役轉成志願役,「由於入伍的時間長達三年半,哥哥原本的夢想,好像也就這麼被磨掉了。」至於陳 淑芳自己,當年則是被迫轉讀夜間部,利用白天打工貼補家用。

「保險的真正意義,其實就是為了保護你所愛的人。」黃振國說,如果能夠深刻理解 保險的真義,就能懂得如何善用各種保險工具,既不會排斥它,更不會斤斤計較「自己能領回多少」、「會不會吃虧」。說到底,只要想到自己所愛的人,就能避免 種種的保險謬誤,也才能讓保險發揮應有的正面功能。

專家建議購買前須三思的保單

儲蓄型保單

儲蓄險的保費相對較 高,即高保費、低保障,因此除非是已有相當完整的保障配置,且財務負擔無虞,較宜考慮投保儲蓄險。此外,保單費用和利率水準呈反比,利率愈低、保費愈貴, 專家認為,在利率低於4%以下的環境中,儲蓄險所能提供的報酬率並不划算。

投資型保單

很多人買了投資型保單後 都認為自己已經開始投資,事後才知道第一年繳的金額中有六成以上被作為保險公司費用,如果在三年內解約,等於把錢送給保險公司,真正投資比重比較多要從第 五年後開始。投資型保單並非不好的保單,必須先了解整張保單費用算法、配置等,自己能接受,且有長期資金準備再來購買。

終身 醫療險

終身醫療險並非不好,只是現在保單預定利率低,相同保障卻要花比以前貴二至三倍的保費,怎樣都不划算,若還是想追求更好的醫療品質, 目前可考慮定期醫療險,等利率水準慢慢回升後,再購買終身醫療險。

台灣人買保險常犯4大錯誤

把保險當存錢工具

「活 越久領越多」是業者不敗的行銷手法,愛存錢的台灣人,買了太多保費高、保障低的儲蓄險。

把保險當賺錢工具

投資 型保單有「保障金額低、投資部位低」的雙低問題,只能為保險「加值」,不該成為保險重心。

投保重點本末倒置

你 一生會住院幾天?算一算,愛買終身險勝於定期險,其實是本末倒置的投保行為。

保費不符雙十原則

因誤解保險本 質、錯估真實需求,台灣人保費支出高,超過「年收入的1/10」。

台灣人是保險呆子!?

1. 最愛買保險!

台 灣人最愛買保險,整體保險滲透率連續四年蟬聯全球第一,壽險滲透率更是遠勝各國。

2010年各國保險滲透度排名 單位:%排名 國 家 總 計 壽險業 產險業1 台 灣 18.4 15.4 3.0 2 南 非 14.8 12.0 2.8 3 英 國 12.4 9.5 2.9 4 荷 蘭 12.4 3.2 9.2 5 香 港 11.5 10.1 1.4 6 韓 國 11.2 7.0 4.2 7 法 國 10.5 7.4 3.1 8 日 本 10.1 8.0 2.1 9 瑞 士 9.9 5.5 4.4 10 巴哈馬 9.8 2.5 7.3 資料來源:Swiss Re, Sigma No. 2/2011。

註:保險滲透度即「保費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 (GDP)比率」,比率愈高,顯示保險對該國GDP的貢獻愈大,國際保險公司多利用這項相對指標來判斷各國保險業的發展狀況。

2. 最敢繳保費!

2010年台灣每人平均年繳保費2756.8美元,約為人均GDP的16%,明顯不符雙十原則,保費支出甚至超過美國、加拿 大、德國等先進國家。

2010年各國每人平均壽險保費支出 單位:美元排名 國 家 人均壽險保費1 瑞 士 3,666.80 2 盧森堡 3,698.30 3 日 本 3,472.80 4 英 國 3,436.30 5 丹 麥 3,429.20 6 芬 蘭 3,323.90 7 愛爾蘭 3,213.70 8 香 港 3,197.30 9 瑞 典 3,141.20 10 法 國 2,937.50 11 台 灣 2,756.80 12 比利時 2,625.70 13 挪 威 2,281.10 14 新加坡 2,101.40 15 義大利 1,978.70 16 澳 洲 1,766.30 17 美 國 1,631.80 18 加拿大 1,521.80 19 荷 蘭 1,511.80 20 德 國 1,402.20 資料來源: Swiss Re, Sigma No. 2/2011。

3. 保額少得可憐!

台灣平均保費越來越貴,保額卻反向減少,2008年台灣人均保費比美國人多,但新契約平 均保額只有美國的12%。台灣人究竟要花多少錢當冤大頭?

a.2005~08年台、美、日壽險新契約平均保額與保費支出

單 位:新台幣萬元

年度 台灣 美國 日本

新契約平均

保額 每人平均保費支出 新契約平均保額 每人平均保費支出 新契約平均

保額 每人平均保費支出

2005 70.04 4.93 456.60 5.08 91.51 8.57 2006 80.36 5.22 482.00 5.19 153.73 8.20 2007 98.97 6.28 506.55 5.57 211.41 7.49 2008 67.09 6.64 531.30 5.51 205.43 8.32 2009 67.85 6.50 n/a 4.60 n/a 9.10 2010 64.50 8.54 n/a 4.70 n/a 10.10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Swiss Re, Sigma No. 2/2011、美國人口普查局2011年統計摘要、The Life Insurance Association of Japan。

註:日本統計資料包括個人保險、個人年金保險、團體保險額度,美國、台灣 僅統計個人保險額度。

b.壽險歷年新契約平均保額逐漸降低 單位:新台幣萬元年度 生存險 生死合險 死亡險 合計 成長率(%)2006 2.46 44.96 95.76 80.36 14.73 2007 3.21 55.00 111.85 98.97 23.16 2008 2.31 49.27 83.12 67.09 -32.21 2009 1.83 61.08 77.67 67.85 1.13 2010 9.82 58.90 71.44 64.50 -4.94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

台灣人保險行為大調查

國人陷入保額 不足、險種不齊危機!

問題1:搞不清楚保障內容只在乎「保費領回」,忽略保障內容。超過六成受訪者自認不清楚保障內容。

是否 清楚自己的保障內容?

清楚39%

不是很清楚58%

完全不清楚3%

問 題2:偏好終身險雨儲蓄險近七成受訪者有購買終身壽險,近五成受訪者有購買儲蓄險,明顯超過定期壽險。

危機1:保額明顯不足!

近 六成受訪者壽險身故保額在300萬元以內,遠不及人均所得的10倍水準。

危機2:投保險種不完整!

在保費高、保額低的結構 下,台灣人無力建構完整保險,調查顯示,超過65%受訪者並未投保重大疾病險。

壽險勝敗組投保類型比較

比較 「用小錢買到高額保險」與「花大錢買低額保險」的受訪者,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後者更偏好儲蓄險及投資型保單。

說明:

敗 組定義為「年繳保費15萬元以上,但身故保額不到501萬元的受訪者」勝組定義為「年繳保費10萬元以下,但身故保額至少500萬元的受訪者」《今周刊》 為釐清台灣人保險問題的真相,於今年8月9日至15日,委託波仕特民調公司進行「台灣人保險行為大調查」,在1197份有效問卷當中,可以看到台灣人因為 錯誤的保險行為與認知,讓自己身陷保額不足、險種不全的危機之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65

每月盯人民幣業務進度 勤跑對岸拜會銀行 何壽川親自督軍 打下永豐金中國江山

2012-3-5  TWM




資產超過一‧二兆元的永豐金控,一直不是國內十六家金控資產排名的前段班,但在人民幣業務上的發展,卻屢次讓人眼睛一亮,不論是發行點心債、兩岸美元匯 款,或者是中國銀行間債市買賣權,都拿到第一名,永豐金控大家長何壽川又在這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撰文‧許瀞文

今年二月二日,金管會才剛剛開放國銀投資人民幣債券,兩周後永豐銀行便宣布,香港分行拿到了中國銀行間債市的買賣權,成了第一家進入中國債市的台資銀行。 這件事看在港資、陸資眼裡或許並不稀奇,但對這幾年深耕人民幣市場的永豐金控董事長何壽川來說,在發展中國策略藍圖上,他又邁進另一個新的里程碑。

早在二○一○年八月中國就開放境外機構能參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買賣,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資料顯示,目前已經有超過五十家全球金融機構擁有中國銀行間債市交 易權,但台資銀行一直受限於台灣法令沒開放,始終無法參與,直到今年二月金管會刪除相關規定後,台資銀行才得其門而入。

準備充足 鬆綁後拔得頭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二○一一年中國銀行間債市發行量超過人民幣七.五兆元,但永豐銀香港分行這次只拿到人民幣二億元,不到市場發行金額 的一%,額度是否太少?永豐金控策略長張晉源表示,香港分行與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合計的存款約有人民幣二十一億元,「二億很夠用了,對去化香港分 行的資金很有幫助,做得好會再申請額度。」張晉源強調。

永豐銀香港分行也找了有良好互動的中國工商銀行,作為債券交易的託管行,藉由多面向聯盟,加深未來彼此合作關係。

在香港的台資銀行中,永豐銀並非最大,為何能在政策一鬆綁後,立刻拔得頭籌?「我們在一○年底中國開放後,就把相關文件準備好,再加上過去發行點心債的經 驗,因此台灣法令一解禁,五天後就立刻收到人行通知。」張晉源認真地說。

看似簡單,其實不然,永豐銀近幾年在人民幣業務上大有斬獲,包含發行點心債、兩岸美元一日通、參與中國銀行間債市交易等,皆由何壽川親自督軍,「每個月定 期的主管會議,何董一定會問人民幣業務的進度,在各重要場合也不斷提到人民幣的重要性。」張晉源說。

何壽川近幾年更勤跑中國,也和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建立良好互動,且頻頻拜會人行、工行相關部門主管,才能讓每項業務順利進行。

在人才訓練上,永豐銀也在半年前祕密培養「人民幣AO部隊」,從分行及總行中挑選負責大中華區業務的績優員工約兩百人,給予人民幣業務訓練課程,各事業體 的主管都是講師。

「大概從○八年政府政策慢慢開放後,何董開始積極拜會工行,每次行前他一定做足功課,他會去看工行的新業務,如中東、歐洲、南美洲海外分行的最新業務進 展,再去跟工行交換心得。」一位永豐金控高層提出他的觀察。

建立品牌 成台資企業首選去年二月,永豐金證券(亞洲)也和工行旗下的工銀國際合作,在工行與人行協助下,三月就拿到人行的審批合格通知,成為全球第一家發行人民幣 點心債,並且順利將資金匯回中國的券商,也一舉打響永豐金證的市場知名度。

永豐餘和永豐金控雖然都是何壽川旗下企業,但談到合作可是公私分明,不會因為掛著「永豐」兩個字格外禮遇,「當初還有匯豐、中銀、渣打等外資投行去爭取永 豐餘點心債承銷,我們的優勢在一開始就提出完整的離岸與在岸資金運用架構。」永豐金證券債券部副總黃黎明說。

由於中國是外匯管制國家,大額資金進入中國都不容易過關,「我們以股東貸款管道,也就是利用永豐餘開曼借款給永豐餘開曼境內子公司的方式,獲得人行審批 後,再匯回境內。」黃黎明說。

打響第一炮後,永豐金證券(亞洲)還拿下陽光能源及新焦點的點心債承銷,但受到景氣下滑及太陽能產業前景不明的影響,外傳甚至有虧損,張晉源也坦承這兩檔 成績不理想,不如預期,「但至少我們建立了經驗及領導品牌,台資企業想發債時會第一個想到永豐金證券。」到香港募集點心債已經成為台資企業募資的另一管 道,回顧台資企業赴海外籌資歷史,鮮少人記得早在一九八九年時,永豐餘紙業就已經率先到海外發行海外可轉換公司債(Euro Convertible Bond,簡稱ECB),財務操作靈活度也是業界聞名。

接下來,中國政府極力想將人民幣國際化,成為除了美元、歐元外的第三個主要貨幣,在何壽川帶領下,永豐金控旗下的永豐金證券,是否有機會成為台灣第一家拿 到時下最熱門的RQFII(人民幣境外投資者)資格,值得外界期待。

永豐金控近年積極投入人民幣業務

項目 主辦單位 效益

點心債 永豐金證券

(亞洲) 為中國永豐餘、陽光能源、新焦點主辦券商。

兩岸美元一日通 永豐銀行 開辦至今,累積匯款超過40億美元。

中國銀行間債市買賣權 永豐銀行香港分行 額度為人民幣2億元,有效去化香港分行存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45

每月八千元生活費 四年存到一桶金 大學新鮮人無痛省錢必學三招


2012-7-2 TWM




大家都曉得理財的第一步就是「儲蓄」,但未必人人都能做好這項基本功!今年六月即將畢業的許郁婷,靠著「有計畫性」的開源節流,已經存下不少積蓄,特別的是,她一點都沒有省吃儉用的痛苦,反倒能在滿足欲望和儲蓄間取得平衡。

撰文‧何珮郁

在景氣不佳、薪資凍漲的年代,許多學生和社會新鮮人常感嘆:「再怎麼省,還是存不了錢!」開源節流的道理人人都懂,卻未必都能落實!今年才二十四歲、大學即將畢業的許郁婷,已累積了四十五萬元的儲蓄,比起許多同儕和社會新鮮人,她的理財成績相當突出。

沒有做任何投資,也沒有富爸爸,但仔細探究她的理財之道,其實就是回到理財的根本——「開源、節流」,把這項看似簡單的道理,貫徹於日常生活中,在克制欲望和享受消費之間,取得一個無痛的平衡。

其實早在高中一年級時,許郁婷就開始有了儲蓄的念頭。有一次路過郵局,看到郵政壽險的宣傳單上寫著:「每月只要一三五六元,六年期滿可領回十萬元。」儘管 還不太了解保險是什麼,許郁婷心想,「反正不會賠本,就當作是強迫儲蓄吧。」興高采烈地買了郵政壽險之後,本來還打算先瞞著家人,等保險到期、領回十萬 元,再好好向家人炫耀一番。

不過,一年之後,這個如意算盤就砸到腳了!因為學校社團活動增加,她的開銷也開始增加,每月的零用錢不再有結餘可供扣款,眼看著保單即將失效,她的父親才意外得知這件事。兩人討論後,父親決定先代墊兩個月的費用,並要求許郁婷學習控管支出。

細分預算,以「天」為單位從小學就開始看著父親記帳的許郁婷,決定效法父親的方式,開始記錄每天的消費細項,並且有計畫地儲蓄。

翻開許郁婷的記帳本,上面的明細相當簡單、一目了然,共分五大欄位,分別是「日期」、「項目」、「收入」、「支出」、「總結」,而每日的項目裡固定記錄三餐費用,若有其他消費或收入,則是以「其他」加註。

對於記帳的方式,許郁婷以過去經驗認為,「只要照自己習慣、看得懂的方式就好,簡單、不麻煩,才能持之以恆。」她也曾使用過市售的制式記帳本,但是項目太多又用不到,反而太繁雜、造成麻煩,索性乾脆用空白筆記本,自己畫上格子,沿用至今。

除了記帳,為了精確掌握花錢的速度,許郁婷還進一步將每月八千元的零用錢,拆解設定為每日預算二百元。

根據記帳的紀錄推算,三餐和文具、影印等支出通常不會超過二百元;若一天結算後仍有結餘,她會將零錢投入撲滿裡,等到一學期結束後,再一次拿到銀行存進帳戶裡。

「而且一定要買透明的撲滿,放在隨時看得到的地方。」許郁婷笑著強調,透明的撲滿才能看到辛苦累積的儲蓄逐漸「長大」。而她自己的四個撲滿就放在書桌上,每看一回就更有成就感;上學期她還用撲滿的結餘,順利存下九千元,買到夢寐以求的「二手」單眼相機!

然而,大學生活總有娛樂開銷,女生更是少不了治裝費這一項,許郁婷又是如何輕鬆抵擋誘惑、把錢花在刀口上?

理性消費,考後血拼最合算「有計畫性地消費是最重要的!」許郁婷現在談起自己的消費策略可是相當有自信,但在這之前,她也曾有過盲目消費、大失血的慘痛經 驗。剛上大學時,愛上網拍買衣服的她,平均一個星期就下單一次,雖然金額不過數百元,但一個月累積下來也相當驚人,「而且還會忘記之前買過什麼,常常又買 到同質性高的衣服。」後來,經過同學提醒,許郁婷決定改採有計畫的血拼方式。她會先做功課、上網蒐集這一季的流行資訊,再記下自己喜歡的款式和價格,在預 算二千元之內,搭配出最實用划算的組合。此外,為了讓每次血拼的「滿足感」放到最大,她選擇血拼的時間點,都固定在期中考和期末考之後,既能充分地犒賞自 己,又能花得有效率。

不光只有「節流」,許郁婷在增加收入上也相當有自己的一套哲學。她認為,與其花時間和體力從事家教、到餐廳打工,不如以自己所學來賺取收入。

從去年開始,許郁婷就陸續參加政府單位的企畫比賽;在暑假時,還用旅行計畫申請到獎金,順利完成環島夢;今年她更將自己多年的理財規畫心得製作成圓夢企畫書,得到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的肯定、拿下冠軍,一年結算下來,共獲得約九萬多元的獎金。

在許郁婷的言談之間,完全感覺不到她有一絲「為了努力儲蓄」而產生的痛苦,她堅定地說,「只要有計畫性地去做一件事情,讓想要的部分都被滿足,就可以讓自己不那麼辛苦,不辛苦才能持之以恆!」

許郁婷

出生:1988年

就讀學校:政治大學地政系得獎經歷: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向夢想say“YES” 財務規畫」第一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62

每月收入買三呎樓(2012/9/27)林本利

2012-9-27  NM




過去兩個多月,樓市持續升溫,梁 振英政府推出多項措施,包括「港人港地」,企圖令樓市降溫。過去幾年,曾蔭權政府嘗試透過收緊按揭和徵收額外印花稅,從削減需求方面去遏止樓價繼續上升。 梁振英政府則從供應方面着手,希望透過增建公營和私營房屋,令市民相信政府有決心遏抑樓價,不會盲目高價入市。

過去幾年樓價大幅上升,主 要原因是市場資金氾濫,息率超低,大量資金流入樓市。剛好近五年房屋供應不足,每年平均少於一萬個單位落成入伙,在需求大增而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樓價又怎 能不拾級而上?現時的樓價水平,其實已脫離一般家庭的負擔能力,只不過按揭息率仍處於超低水平,才令供樓支出佔收入比重低於五成。未來幾年,當息率上升, 本地經濟轉弱,到時一般家庭實在難以負擔如此高昂的樓價。過去30多年,香港樓市經歷過兩個大周期,現在正處於第三個大周期的最後階段。上世紀七十年代 初,香港股市進入瘋狂狀態,之後股價急挫,由高位1,700點以上下跌至150點,跌幅超過九成。加上油價颷升,出口大減,令經濟陷入衰退,失業率大幅上 升。到1976年經濟復甦後,當時中小型住宅單位平均呎價是298元,而每月家庭收入中位數是1,450元。每月收入可以購買4.87呎樓面。若要購買一 個500呎單位,需要103個月(即八年多)的收入。之後幾年通脹加劇,樓價持續颷升,到1981年平均呎價升至1,058元,五年間升了兩倍多,每年平 均升幅接近30﹪。以當時的每月家庭收入中位數3,080元計算,只可以購買2.91呎樓面。要購買一個500呎單位,需要172個月(即14年多)的收 入。

1981年樓市爆煲後,樓價在三、四年間大幅下挫一半,到1984年平均呎價不過589元。以當時每月家庭收入中位數 4,508元計算,每月收入可購7.65呎樓面;購買一個500呎單位,只需65個月(五年多)的收入。樓價自1985年回升,輾轉上升至1997年,平 均呎價高見6,170元。以當時每月家庭收入中位數18,300元計算,只可認購2.96呎樓面,情況類似1981年。之後樓價持續尋底,到2003年低 見1,854元一呎,以當時每月家庭收入中位數15,000元計算,可以認購8.09呎樓面,情況類似1984年。自2008年底開始,樓價輾轉上升近四 年,累積升幅近一倍。現時樓價已突破九七年高位,以每月家庭收入中位數大約21,000元計算,只可購買不足3.3呎樓面。倘若樓價再上升一兩成,而家庭 收入又沒有顯著升幅,到時便出現類似1981年及1997年的情況,一般家庭要花14年收入才可以購買一個500呎單位。對上兩次樓市高位(即1981年 及1997年)相距大約16年。現在距離1997年高位約15年,倘若今次樓市周期與過去相若,樓市在未來一兩年,隨時會爆煲。而每次當樓市見頂回落之 際,剛好又有大量新建單位落成,加速樓價下滑。現在還以高價搶樓的小市民,日後恐怕會損失慘重。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30

提升每月供款 hiking

http://blog.yahoo.com/_ZWFS2772YECDLLL6GF2RZR4UFU/articles/993234/index
第103期月供匯控以$80.1購入49股,第65期月供領匯以$40.35購入97股,第57期月供中人壽以$23.64684購入167股。

領匯預期回報(分派)跌穿3.5%之後反彈,以過往表現估計,預期股價會在這水平窄幅上落,直至明年第二季接近業績公佈,暫時回報仍可接受,領匯月供金額繼續不變,待業績期過後再作打算。

匯控在美國「另類徵稅」的金額已定,且看歐洲業務會否同樣遭受洗劫。近月又頻頻出售「非核心」業務,究竟對未來盈利有多大影響,實在沒能力分析,去年匯控全年派41美仙,且看今年能否保持或上升,現時最關注的是明年首三季派息的變化,現時匯控的息率比領匯還高,也比恆指高,近期股價上升不無道理。

中人壽首三季資產減值290億人民幣,近日深滬股市發力,這筆減值大概可以一次回撥,保險公司將資金投放在不同的投資項目,以換取在預期風險內的較高回報,一個仍在增長的經濟體系,股票市場長遠大漲小回。有人會說,上證指數跌幅超過六成!是的,恆指由1997年8月7日開始,跌到1998年8月13日,一樣跌了六成,之後2000年3月28日創新高之後走入前一個熊市,當時恆指只係萬八點。無論如何,股票是「長線」組合提升回報的理想選擇,只是會計制度令短期(每季、甚至年度)盈利扭曲,幾年前好多人勁Buy林森池,至今我仍認同他的分析,2008年4月至今,市場給了月供組合一個不錯的機會,累積了一點中人壽。每月月供金額,基本上與每月除按揭供款外的生活開支掛鉤,最低工資推出之後,管理費一加再加,升幅三成幾,早午餐升幅約兩成,細節不必多計,月供金額上調二千,新增款項暫時放進組合中個人認為最抵買的中人壽。

永利控股沒有在聖誕前帶來好消息,小投資者可以做的是,繼續等或沽貨。繼續等的好處是多點時間找下一個目標,近幾個月忙到嘔,忙著旅行也忙於工作。道指距離歷史高位不遠,恆指還欠四成升幅,如此比較,上證豈非有200%升幅?把這個概念告知內地同事,這班同事都是中產,曾熱衷股票市場,現在都不理不問,我把道氏理論簡略地解釋,他們都存懷疑態度,不要看香港的A股指數ETF近期升了超過10%,便說反彈完畢,我相信這只是序幕,好戲在後頭,若果永利控股完成任務,資金移往A股指數ETF。

一年過去,IPO組合只增加海通及人保兩間金融機構,有報導明年B轉H陸續有來,一些必需品的龍頭企業,是IPO組合的選擇。
近期歐豬新聞被「財政懸崖」一詞掩蓋,對美國政府而言,「財政懸崖」一方面因減稅措施到期而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因減赤措施啟動而減少支出,長遠而言,是正面的,預期財赤因此直線下降。市場所擔心的是,在政府、企業及個人同時緊縮開支的情況下所帶來的影響,例如失業率上升,經濟如懸崖上跳下。的確是很搞鬼的憂慮,一件原本應該做的事(量入而去),竟然作出如此解讀。美國預算年度是由10月份開始,民主共和兩黨三十年來都在限期前大舉博弈,傾唔掂數可以先通過臨時方案,再唔掂大不了聯邦政府做樣休息幾小時,就算克林頓年代曾經最長休息三星期,由於緊急服務不受影響,美國還是美國,因此投資者應該不理會這類新聞,否則,可能出現「兩黨爭鬥、股民當災」。民主共和兩黨都要向各自的選民「交代」,但任何一個選民都唔希望出現「人民當災」的情況,因此,兩黨完全沒有誘因去拖垮美國經濟,預期在一場大龍鳳之後,懸崖上建個觀景台,讓大家回望不斷重複的歷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12

你的人工正每月遞減? 公屋少年篇(答)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6488

譚仔年少儲落75萬,已經非常不錯。香港社會上大把譚仔呢類年青人,入息唔算高只係萬餘元,可能與現時教育制度不合,當然加上自己都有少少懶,致學歷不高亦算不上專才。雖然人生「開步」唔係靚,但仍懷著少許資本、躊躇滿志地為自己人生之正場鋪路。人生正場是三十! 係投身社會近十年後處事和人脈已累積了一點,是時候為自己往後要決定安穩地打工或承擔更多。作老闆要緊貼時事、寧活走位、生意做得大更要養活不少員工,其實跑數壓力唔細過電話美容保險SALES。

 

 

譚仔問題不在於諗買唔買樓、或點去買樓。反而應問自己人生如何策劃,讓買樓安排配合自己生人路向。先要去思考既問題為放身一博去攪生意否? 與及買樓是為家人同住或未來成家立室所用? 仲有你舊有公屋如出租比人,係要補地價的。補地價係用factor*現價計,點都要幾十萬而你要預筆錢。請勿鋌而走險做非法出租。

 

 

首先諗樣認為你現時有生意諗法,不妨一試。做生意當然要識計數,而放棄現有工作走去全職攪生意係涉及機會成本之計算。年青人未有家庭壓力加上人工唔算高,應該放手一博。最好利用呢年一邊做生意,一邊等政府有冇年青人房屋資助計劃。你講之低成本門檻低之行業,即係冇技術含量要靠勤力搵錢啦,請你務必與客戶關係深化,否則做得起都好快比人搶左去做。

 

 

如果你有諗過之後再買多一間樓,即一人擁有兩間樓,你當然可以買樓邀請姊姊,或家人一起同住。但日後你成家立室會否難開口趕屋企人走呢? 除非你肯定姊姊會係某時間結婚搬走,否則你日後只會得黎更大麻煩。
在港之年青人,有幾個意見:

1.        唔好用咁多電話,開下口去識人,識人好過識字是真的
2.        試下諗你而家份工有幾好,每個月autopay有錢袋落你口袋係幾暢快
3.        係港元掛美金下,如果你老闆仲肯每年加你5%人工,你份人工實在都係逐個月遞減,因5%係名義上既上升,但在通賬下實質人工月月縮。平民消費品通賬一年不只升5%(你食包腸仔都加左幾蚊啦)。相反高消費品跌緊,阿爺而家唔比送禮唔比抽獎,冇人買咁多錶送比人。
4.        所以不進則退,請為自己做好危機意識。你話d樓貴到買唔到,係因為你人工跟唔到。如果你屋企儲左大批腸仔同米,而家成批貨貴哂你買樓仲輕鬆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79

【小敗局】論眾貸網的倒掉:P2P每月倒掉一二十家都是正常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046.html

口述:尹飛(貸幫CEO)整理:劉鶴翔 

4月2日,開業還不到一個月的海南眾貸網倒閉,大家又在議論紛紛了,說P2P這個行業怎麼老有公司倒閉?而且,就在眾貸網倒閉之後不久,據說一家叫城鄉貸的公司也歇業了。

這個行業隔三差五地出現倒閉事件,我覺得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大家都知道,三五年後,這個行業可能只剩下幾十家公司,甚至是幾家公司,而現在全國的P2P平台有上千家,所以,就算每個月倒閉十家、二十家,都是正常的。雖然大家都知道成功率不高,但依然每天還在有新的平台誕生,不斷有新的玩家出現。這說明,現在這個行業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大家都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在嘗試,在試錯。早期進入P2P網貸行業的以互聯網行業背景的創業者為主,而以小貸擔保典當甚至是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創業者大多還在觀望,但未來會有更多的傳統金融背景的創業者加入這個市場,也會有些傳統金融機構增加這個業務甚至向這個方向轉型。我相信,就像前不久團購行業的「千團大戰」一樣,大浪淘沙,只有到行業出現了幾家真正的巨頭的時候,這種紛紛擾擾的局面才會塵埃落定。

众贷网公告全文

眾貸網公告全文

關於眾貸網,普通的投資者關心的無非是,那個叫盧儒化的創始人會不會跑路?P2P平台還能不能作為投資平台?

跑路的人的確有,但到目前為止,跑路的畢竟還是少數。哪個行業沒有騙子?但不能因為個別騙子的存在,就把一個行業給否定了。但關於P2P平台自身的信用問題,我想說,如何去評價P2P平台的信用,現在還沒有完善的方案,這個課題還需要深入的研究。P2P平台的出現,實際上就是民間借貸的網絡化和陽光化,把原來半地下形式的民間借貸通過互聯網的形式反而是公開化了。雖然傳統的民間借貸也經常傳出風險、壞賬甚至是所謂的「高利貸崩盤」,但民間借貸體系生生不息,一直在為銀行所不能覆蓋的小微經濟的發展提供寶貴的資金服務。如果傳統的民間借貸每年吸納幾萬億的資金能生生不息的話,為什麼更加公開化的P2P網貸行業就不能成為更好的借貸平台、更好的投資平台呢?答案是肯定的,當然關鍵還是要看從業者們怎麼做。我相信,只要大部分從業者堅持誠信經營不欺詐的行業底線,市場競爭大浪淘沙,看不見的市場會優勝劣汰,優秀的公司會逐漸勝出。社會、媒體、政府、投資者也請放心,對於欺詐者,必將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

很多人都在呼籲加強監管。對我們來說,監管的問題首先在於逐步建立適應這個行業發展的金融監管模式。對P2P借貸行業的監管,是以政府行政機構為主導呢?還是以市場自律為主導呢?我相信,央行、銀監會是很謹慎的專業機構,即使要監管,也會嚴格依法監管。現在行業還很不成熟,這個方面的立法也不完善,即便是監管也難以措手。另外,對P2P肯定不能一刀切,如果把國內P2P全關掉,那也是不可能的事。發展互聯網金融關係到國家的金融安全,如果不讓本土企業去摸索、創新,等到美國或者其他國家發展出幾家互聯網金融的巨頭來,甚至形成了事實上的行業標準,然後再把業務推到中國來,到那時,如果中國自己還沒有成熟的企業與之競爭,那豈不以為著我們要把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市場拱手讓給美國?誰也負不起這個歷史責任。雖然互聯網金融的範疇遠遠大於P2P網貸,但P2P網貸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互聯網金融需要更新的思維,P2P網貸可以引入更多的非傳統金融的從業者加入這個行業,從鼓勵創新、鼓勵試錯的角度來說是好事。

最近,央行行長周小川仍然表示,互聯網金融是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至於具體怎麼做,要靠企業自己創新。

到現在為止,國內的P2P模式到底是好是壞,誰也說不清楚。包括《創業家》雜誌報導過的宜信和貸幫,兩家公司也都一直在爭議中前行。關於宜信,人們會質疑它的債權轉讓模式,懷疑唐寧這個「超級放貸人」角色是否可持續?至於貸幫的模式,業內也有很多人擔心服務農村、城鎮市場是不是太過理想化了?貸幫致力於為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勤勞創業的農戶個體戶解決「融資難」問題,通過互聯網平台,把資金需求和投資需求連接在一起。這個方向我們會一直堅持,具體的操作模式我們還在不斷試錯,不斷調整。我自己也不能說我們就已經掌握了所謂成功的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農村城鎮化的小微金融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

當然,我們也有必要消除一個誤解,那就是認為互聯網金融就是指P2P。要知道P2P只是互聯網金融裡很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新業務、新模式在探索中。比如說,我最近參加的一個移動互聯網的論壇上,就有人跟我說,他要用網貸的方式去做汽車按揭貸款。還有朋友在嘗試互聯網來解決物流行業代收款的金融問題;也有人在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做倉單質押,借款人可以用存放在物流系統裡的貨物來貸款。這些都是創新的設想或者早期實踐,具體能不能走出來,還需要時間來檢驗。互聯網金融未來會形成一個以支付結算為底層、各種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服務不同的細分市場,非常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時代。我相信,在不久的移動互聯網金融的時代,金融消費者既能得到可以媲美傳統金融機構的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務,又能享受到非常個性化、人性化、用戶體驗非常友善的新型金融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