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本業低檔求生 業外虧損起伏大 錸德轉投資透明度低 投資人卻步

2010-04-12 今周刊





因轉投資事業虧損包袱沉重,拖累 錸德年年虧損,但隨著旗下錸寶、安可光電、鈺德陸續獲利,錸德獲利可望大幅成長,只是錸德仍有許多轉投資公司營運狀況不明,加上本業光碟片仍無顯著起色, 公司營運不透明,不禁讓許多投資人卻步。

撰文‧羅弘旭

攤開錸德二○○四年到○九年第三季財報,只有○八年因為 金融海嘯的關係,毛利率呈現負數,當年的毛利率負六%,全年每股稅後盈餘負二.六八元。本業不賺錢,可歸咎於大環境不好或產品研發跟不上市場需求,但其餘 幾年,錸德的毛利率仍有二%到一四%不等的水準,很顯然,光碟片這項產品仍有獲利。然而產品銷售獲利,全年結算下來,公司仍是虧損,最主要的問題還是過多 的業外轉投資拖累公司。

搭上iPad熱

安可光電可望持續獲利

從○四年到○九年, 錸德除了○七年每股稅後盈餘○.○一元之外,其餘幾年都是虧損,尤其以○六年最為嚴重,每股稅後盈餘負五.七六元。而這兩年,也是錸德轉投資損失落差極大 的兩年,○六年錸德投資損失七十三億元;○七年,錸德未提列任何投資損失,兩相對照,轉投資公司的虧損多寡,就決定了錸德當年的獲利。

在錸 德諸多轉投資中,比較具有技術前瞻性的分別是生產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錸寶科技、生產導電玻璃的安可光電、生產CIGS薄膜太陽能子公司太陽海科 技和生產各種預錄光碟片的鈺德。

這四家公司中,以去年四月上櫃掛牌的安可光電業績最為穩定,由於安可光電的導電玻璃主要用在觸控面板上,已 經打入勝華科技的供應鏈,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增溫,手機使用觸控面板的比例大幅提高,還有iPad帶動的平板電腦風潮,安可光電可望持續獲利。

除 了安可光電之外,從○二年量產以來就持續虧損的錸寶科技,在去年下半年開始轉虧為盈。

OLED這項技術具有輕薄和不用背光源等優點,被看好 可應用於手機螢幕,根據市調統計,去年全球OLED面板產值達到八.二六億美元,年成長率達到三五%,錸寶以一.○六億美元的產值名列全球第二大,僅次於 三星。

雖然錸寶受惠市場因素而業績好轉,但與○八年同期相比,年產值成長率則衰退一八%,面對三星的競爭,錸寶仍有發展隱憂。

轉 投資眾多

另尋市場也代表高度風險

專攻預錄光碟片市場的鈺德,受惠3D電影﹁阿凡達﹂帶動的藍光風潮,加上 SONY等廠商降價,藍光播放機價格跌破萬元關卡,讓需求快速成長。鈺德之前已取得藍光光碟片聯盟BDA認證,今年以來陸續接獲八大影業的藍光壓片訂單, 法人預估今年第一季有可能轉虧為盈。

市場預估,今年藍光影片、遊戲以及資料各項產品的需求,將達十億片規模,比起二○○九年五.四億片的規 程將成長八五%。鈺德目前是國內唯一的大型藍光壓片生產商,將可望成為主要受惠業者。

綜觀錸德旗下的各類轉投資公司,都是為了打破傳統光碟 片市場萎縮的困境,希望透過投資藍光、太陽能、面板等產業,另外尋找市場新機會,但是,全新的技術也代表著高度的風險。

例如太陽海科技所開 發的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如果量產成功,高達一七%的轉換效率,比多晶太陽能電池多出五%,成本也更低,但法人私底下表示:「這種技術要靠四種化學藥 劑去合成,技術難度很高,做得出來就是大勝,做不出來就什麼都沒有。」認為錸德今年有可能轉虧為盈的某證券分析師也私底下表示:「錸德除了已經浮上台面的 四家公司之外,還透過投資公司投資許多小公司。」這些錸德轉投資的孫公司,既不清楚經營現況,也不知道公司何時會獲利,只有到了錸德每年公布財報時候,才 知道虧損金額,這種處處充滿復活節彩蛋的公司,即使公司本業再好,只怕也很難說服投資人進場。

廣開投資觸角,效益有待觀察

—— 錸德轉投資公司一覽

轉投資公司 投資成本 持股比率 會計原則 備註中富投資 24.9億元 100.00% 權益法中原國際創業投資 31.8億元 100.00% 權益法太陽海科技 1.2億元 47.83% 權益法 2009年7月獲得國

發基金投資5億元

博 錸科技 31.2億元 85.87% 權益法錸寶科技 58.7億元 70.60% 權益法 2009年下半年開始

轉虧為盈

安 可光電 3.2億元 60.19% 權益法 打入勝華供應鏈,

公司已經獲利

互力精密化學 N/A 19.88% 成本衡量國碩科技工業 N/A 10.91% 備供出售鈺德科技 4億元 15.38% 權益法 預估第一季轉虧為盈資料來源:錸德公開說明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02

退守新纖五年 本業、轉投資逆轉勝吳東昇規畫旗下四家小金雞上市

2010-04-26 今周刊





新纖從去年開始,旗下兩大關鍵本 業瓶用酯粒、化纖等部門轉虧為盈,電子材料領域在投資五年後,友輝光電終於獲利,達輝光電有機會止血轉盈,而金融事業大台北銀行和新光證券也穩定獲利中, 讓新纖進入收成期,在吳東昇規畫下,新纖不但本業要獨當一面,轉投資也要發光發熱。

撰文‧張惠清、張弘昌

以化纖原料起家的新光合纖,在二○○四年十二月由家族老四吳東昇接任董座之後,在內部提出產品大變革,切入獲利力較高的工程塑膠及電子材料面板領域有成, 去年本業開始獲利,旗下電子事業及金融兩塊轉投資事業更是新纖的小金雞。

對新纖來說,今年將進入關鍵成長期,根據法人資料顯示,受惠大陸需求強勁,新纖今年營收有機會挑戰二八○億元,較去年一九七億元,成長率超過四成,過去幾 年轉趨低調的吳東昇,似乎又要大放光芒。

電子材料事業布局有成

事實上,新纖歷經五年的整頓改造,不僅走出低潮,也開始大步向前邁進衝刺營收;此外,轉投資的友輝、新輝及達輝,在連虧數年後已經站穩腳跟,其中友輝去年 不但轉虧為盈,獲利還直逼半個股本,對新纖來說,這些子公司從過去財務上的大包袱,搖身一變成為會下金蛋的金雞母。

對電子材料事業看好的吳東昇企圖心不止於此,真正讓他最驕傲的還是今年開始量產交貨的TAC(三醋酸纖維素膜)廠達輝,上半年甚至將與國際外資大廠強強結 合,擴大經濟規模產能!

「達輝現在一年可以達到七、八億元的營業額,今年開始量產銷售給台、日、韓等大廠,我們準備要在五、六月增資,到時候會引進財務投資者或策略投資者!」吳 東昇證實,達輝今年上半年再增資十億元,目前有意合資的夥伴不是外傳的友達、新奇美等台灣面板廠,比較可能是日本通路商。吳東昇強調,增資的前提就是為了 開啟第二條生產線做準備,快速拉升獲利。

達輝目前資本額是三十億元,○六年新纖以十二億元買下德國LofoTAC膜廠,至今總投資金額達四十億元。由於TAC膜品質對光度、透明度的要求非常高, 關鍵技術在配方、製程等,進入門檻高,也讓達輝成為台灣第一家有能力生產TAC膜的化學膜大廠。不過目前經濟規模並不大,必須透過市場結盟擴大產能效益, 因此吳東昇才有意尋找國際外資大廠合作!

吳東昇坦言,達輝年產能也才只有三千五百萬平方米,與日本大廠相比規模仍小,尤其目前全球TAC膜市場主要掌握在日本富士與柯尼卡兩家身上,因此他對達輝 布局十分小心。不過,他認為TAC是可長可久的行業,因為隨著面板、電子書等市場熱賣,讓他更具信心。

事實上,近期新纖受到外資與法人圈注意,關鍵即是在電子薄膜材料領域布局有成。新纖先後共投資友輝、新科、新輝與達輝四家公司,在吳東昇的規畫下,每家公 司都要分別上市櫃。而最快讓吳東昇圓夢的就是友輝,預計五月將先上興櫃,明年上半年上市掛牌,是吳東昇接掌新纖後第一家掛牌上市的小金雞!

看好聚酯市場未來發展

吳東昇表示,他這幾年將新纖定位為材料公司,從本業的化纖、塑膠到電子材料化學膜的應用,並且跨入下游加工領域,在本業的布局上,他一直希望新纖能透過研 發找出差異化的利基產品,在傳產業賺行銷財、研發財,避開與大陸業者的削價競爭。因此,這幾年新纖在本業上有了改變,專攻毛利較高的聚酯薄膜、膠片等產 品,連帶也使營收比例上也有調整,至今塑膠產品類占總營收達五○%以上,已經超過化纖產品。

吳東昇十分看好聚酯市場的發展,目前新纖在瓶用酯粒占營收近五成,其餘為紡用化纖產品,且下半年還會針對工程塑膠與聚酯擴廠。他表示,聚酯每年仍有七%的 成長,需求還在增加,這是比較好的產品,燃燒沒有戴奧辛也可以回收,功能又很多,從纖維到光學用途多元化,而新纖投入瓶用酯粒最早,甚至還是第一家取得 「寶特瓶」註冊商標的業者。

目前新纖生產瓶用酯粒年產能約在七十萬噸,僅次於遠東新世紀八十萬噸,主要客戶在日本市場,另外新纖在泰國廠生產的瓶用酯粒更在當地擁有四○%的市占率, 目前在歐美市場也擁有固定客源,預計年底新增產能後,明年總產能將可達一百萬噸,是新纖下半年營收成長的新動能!

至於金融業投資部分,吳東昇手中主要有大台北銀行(前台北一信)以及新光證券,均在穩健獲利中。新光證去年每股獲利超過一元,表現相當亮眼,即使前年金融 海嘯肆虐全球,仍能保持單月獲利的實力。目前大台北銀行已經登錄興櫃,而新光證也準備在今年推動上市,未來新纖將享有承銷利益。

另外,新纖帳上擁有兩萬張的大台北瓦斯、十萬張的新光金控、二.八萬張的新紡、以及三千多張的新產股票,潛在收益不少,而土地資產也是新纖的重頭戲,其中 一九九七年在杭州設的華春廠占地三七○畝,時隔十四年該地已成為工商區,市價計算潛在增值利益可逾三十億元,以目前股價在帳面價值附近來看,新纖未來的股 價表現應該相當精采。

本業與轉投資皆有佳績

——吳東昇事業版圖

製造

新纖 營收(億元) 稅後EPS(元)07年 254.2 0.46 08年 231.5 -0.05 09年 196.7 0.55(估)

金融(未上市)

大台北銀行 營收(億元) 稅後EPS(元)09年 6.61 0.15元(上半年)

新光證券

07年 4.6 1.43 08年 4.5 0.82 09年 5.1 0.66(上半年)

資料來源:股市觀測站

轉投資:電子材料面板(未上市)子公司 持股比(%) 主要產品 2008年EPS(元) *2009年EPS(元) *2010年

EPS(元)

新輝 100 PET / TAC的機能性薄膜 -0.31 -0.98 -0.22 友輝 79 背光模組所需的稜鏡片及聚光膜 -2.15 4.51 5.18 達輝 76 偏光板關鍵材料TAC膜 -4.55 -3.19 -0.18 *註:轉投資子公司09年與今年EPS為預估值 資料來源:大華投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65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大陸建設七十億北、中獵地 改寫區域地價新高 沉潛千天 殷琪重回營建本業再現鋒芒

2012-7-23  TWM




沉潛近三年的高鐵前董事長殷琪,今年以來積極在北、中兩地獵地。在政府打房的當頭,她逆勢用高價在房市寫紀錄,還是看得出她直爽的個性依舊未變。

撰文‧梁任瑋

二○○九年九月,殷琪從高鐵董事長黯然下台後,媒體就甚少出現她的新聞,直到近一個月,欣陸投控(蕫事長為殷琪)旗下的大陸建設大手筆砸七十億元購地,喚 起外界對殷琪的記憶。大家共同的疑問是:「消失在媒體前近千天的殷琪重出江湖了?」今年六月二十七日,從未離開大台北推案的大陸建設,首度跨足中台灣,以 迅雷不及掩耳之姿,向力麒建設買下台中市七期重劃區八一四坪土地,每坪三二七萬元、總價近二十七億元的成交價,創七期地價新紀錄。

當市場還在討論大陸建設進軍台中的消息,一周後,殷琪又再砸近四十四億元買下北市信義計畫區碩果僅存的B7土地,同樣改寫區域地價新高;在十天內投入七十億元在土地市場。

殷琪手筆之大,連一向買地不手軟的遠雄、興富發建設都望其項背。一向不競標國有地,也甚少高價搶地的大陸建設,之所以「轉守為攻」積極獵地,與大陸工程近兩年在公共工程接案量驟降有極大關係。

六十七年前,殷琪父親殷之浩創辦大陸工程,是國內歷史最悠久的營造廠,也是台灣少數擁有甲級營造廠執照的上市公司,參與過十大建設、圓山飯店、高鐵等台灣重要工程。

公共工程案少 轉積極獵地○七年高鐵通車之後,國內已甚少有重大建設工程,加上營造業毛利殺到見骨,大陸工程手上的工程陷入青黃不接窘境。一○年,大陸工程下市,轉以欣陸投控上市,控大陸工程與大陸建設兩家子公司。

欣陸投控執行長洪義乾坦言,雖然去年大陸工程簽約量一百億元,但在大型土木工程簽約金額首度「掛蛋」;簽下的一百億元訂單,全都集中在台灣建築業住宅興建,這對由公共工程營造起家的大陸工程來說,是一大警訊。

因此,殷琪不得不將重心擺在成立僅兩年的大陸建設。其實早在一○年底,大陸建設就砸五十.五億元買下北市南京東路、松江路口的亞洲信託大樓,每坪售價高達 九七六萬元,至今仍是南京東路沿線的地王。大陸建設內部主管透露,「殷董完全授權給大陸建設董事長張良吉買地,只要土地在他那邊審核過關,殷董就全力支 持!」今年五月中旬,欣陸投控舉行股東會,張良吉語帶玄機透露,「土地庫存量還是不夠!」還稱讚台中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果然,一個月後就以每坪三二七 萬元,創中台灣土地成交新高價,震撼台中房市。

七月九日,殷琪又乘勝追擊買下信義計畫區信義路五段、松勇路口編號B7一千餘坪土地。據了解,殷琪找來厚生與桓邦建設公司一起投資,由大陸建設拿出四十 三.五六億元,厚生與桓邦各出二十二億元。厚生集團與大陸建設在板橋新板特區合作推出「橋峰」;桓邦建設曾在B7土地後方推出過「慕夏四季」豪宅。除了借 助兩家豪宅規畫能力,背後目的也是要分散風險。

充分授權各公司專業經理人其實,B7這塊土地在已經開發成熟的信義計畫區本來就是塊「名地」,原本有三十幾個地主,其中不乏家族持有;接觸過的建商不下二十家,但最後都卡在總價太高而無法談下去,後來大陸建設透過仲介接觸,溝通期長達一年之久。

很多建設公司主管萬萬沒想到,B7竟花落一向保守買地的大陸建設,而且是在房地產景氣多空未明的這個時間點,不得不佩服殷琪的勇氣。

一向很有個人風格的殷琪,有別於其他建設公司董事長親力親為的模式,她充分授權給各子公司專業經理人發揮。一方面是過去幾年殷琪投入全部心力在台灣高鐵, 因此大陸工程內部早已建立一套運作機制。因此,她離開高鐵公司之後,雖然唯一的舞台只剩下欣陸投控,但對於同事來說,並未與往常有太多變化,「能夠見到殷 董仍是平日工作中難得的小僥倖。」殷琪敢愛敢恨的性格,反映在她與高鐵之間的愛恨情仇,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九年九月,殷琪交出高鐵董座大位後,就陸續接 受雜誌專訪,大吐苦水,暗示政府有計畫逼退她,還將四年多前提出爭議協調案一古腦兒全說出來。

今年六月,台灣高鐵舉行董監事改選,五大原始股東的董事中,這幾年陸續在賣高鐵股票的大陸工程正式退出董事會,改由投資五億元的台橡公司當選一席董事;太 平洋電線電纜也退出董事會,改由轉投資的太合投資公司取得董事席次。其餘三家原始股東富邦銀、長榮、東元則繼續擔任董事。

熟悉高鐵人士指出,大陸工程與台橡都是殷琪父親殷之浩創辦,兩家公司各自獨立,經營事業也不同;但殷琪掌控的浩然基金會對兩家公司都有持股,因此可解讀成,大陸工程雖不再直接參與高鐵經營,但改由另一家友好企業,繼續關心高鐵。

看來離開高鐵的殷琪,少了鎂光燈光環,回歸營建本業,還是藏不住她的個人鋒芒。

大陸建設創下北、中台灣購地紀錄時間 地點 面積(坪) 金額

(億元) 紀錄

6月27日 台中市七期重劃區市政北五路 814 26.62 七期土地新高價7月9日 台北市信義路5段、松勇路口 1059 43.56 信義計畫區土地新高價合計 1873 70.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49

不要輕易離開本業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gay.html
  年輕朋友Y某證券營業部客戶經理,今天打電話來說,他們單位又有好幾個人辭職,大家都認為,券商這行當長期不會好了。隨後他問:「我該怎麼辦?」

   我沉默了一會兒,說道:「股市在6124點或3478點那會兒,你怎麼沒聽他們說長期不會好了呢?而如今已走熊了5年或3年了才聽說?」

   當下,市場確實非常低迷,造成券商日子很難過!但35年都熬過來了,好日子總該更近了吧?就好比,你已掉到深淵之底,只要朝上看,都是光明;往上爬,每上一步都會有收穫。這麼好的一條路就在你腳下,你卻不想走了?

   再說,世上哪有不入低谷的行當?做人做事又有誰能夠逃避低落時期?沒有的吧?其實,行情越是低迷,讓你離成功就越近。正如王永慶說做事業的捷徑就是從冬天開始賣冰激凌(可網上搜閱)

   「就讓別人冬天裡砍樹吧,而你只管冬天裡賣冰激凌就是,練好基本功!」我最後說,「還有,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現在還非常落後,發展空間巨大,所以你這可是個好行當啊!怎可輕易離開本業?!這與做股票不是一個道理嗎?你問怎麼辦,我說就這麼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89

居酒屋開養老院 賺錢力是本業4倍

2013-11-11  TCW
 
 

 

「這是商務飯店?」這是我們踏入和民老人院的第一印象。日本計程車運將帶著我們在外面繞了兩圈,我們才確定這是和民的老人屋。

按對講機,木質門自動滑開,沒有養老院特有的刺鼻消毒水味,取而代之,與誠品書店一樣柔和的淡黃色燈光、溫潤色調的木質地板、休憩區放著優雅脫俗的蘭花,為了安全,訪客得先漱口洗手、換上脫鞋才可進入。

建築物中央有個三角形天井,自然光灑落每層樓,牆上腰際高度附有扶手,走廊的寬度可讓兩台輪椅擦肩而過,窗戶旁放著綠色盆栽,每層都有電視和沙發的公共區,讓長者喝咖啡聊是非。

走入約五坪大小的房間裡,落地窗戶、簡單桌椅和照護床,不豪華,卻小巧精緻。 這是和民現有九十三棟老人屋(有料老人ホ|ム)之一的「レストヴィラ船堀」,位於東京,從都心搭三十分鐘地鐵,出站後走路十到十五分鐘距離,如果忽略門口的標誌,會以為是高級旅館。

它比別人晚跨入照護業提供高CP值服務,營益率贏龍頭

日本第二大居酒屋集團和民,二○○五年切入照護產業,現已是日本付費老人屋(日本正式名稱為「特定設施付費老人機構」,以下簡稱老人屋)營收排名第四大。

比起前三名,和民是最晚跨入照護產業,也是唯二非醫療產業者切入,卻成長最快(另一業者是從教育產業切入的巧連智),僅八年,和民的營收有二一%來自照護事業。

切入年成長六%以上的照護產業,讓和民擺脫餐飲事業營收因通縮而下滑的宿命,二○一二年,其照護事業營業利益率達一六.一%,是居酒屋事業的四倍(和民居酒屋營業利益率為四%),比產業龍頭Nichii高了八.三個百分點,也是前四大照護業營業利益率最高者,堪稱最會賺錢的養老院。

今年每月至少開一棟老人屋,年底前超過百棟。

餐飲業和照護產業乍看不相關,但在創辦者渡邊美樹眼中,兩項都是服務業,成功的訣竅相同:了解客戶需求的優先順序,在其最在意的地方,提供高於同業品質、價格卻相同的服務。

二○○○年日本開辦照護保險後,老人屋數量成長,品質卻未見提升,服務細緻度低。常見情況是:老人沒法站,馬上就給輪椅;無法咬食物,就把食物混合打成泥餵食;不能如廁,馬上包尿布。

其後,日本政府因財務負擔沉重,二○○三年修改照護保險給付標準,以往在老人屋吃住、照護都可申請全額照護保險,當年改為吃住由使用者負擔,政府僅負責照護服務支出,約占長者養老支出總額三分之一。

這讓擅長服務與飲食的和民看到切入機會。渡邊美樹認為,只要在吃和住提供差異化服務,成功率就會提高。他花了新台幣二十八億元收購一家擁有十六間老人屋的非營利機構,切入照護市場。

和民照護事業社長清水邦晃回憶:「我們第一件事先去了解老人的需求,他們最在意的第一名是飲食,第二名是風呂(泡澡),第三名是家族會面,第四名是外出。」

它把老人咀嚼力分四等食物打成泥也要擺盤,用視覺促進食欲

其中,飲食是和民的競爭優勢,日本高齡者有四成營養失調,原因在於養老院提供的飲食難吃,如果讓老人食欲增加,攝取均衡、體力變好,就可將要靠輪椅和插管的時間往後推。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教授李世代認為,和民以飲食成功切入照護產業,是因為其思考角度不同,當飲食改善,老人健康變好,就能降低照護需求。

老化是漸進過程,有些長者僅是無法自行進食,不代表無法吞嚥。許多老人院為了方便,就將長者插管餵食,看著混成泥的食物,渡邊美樹曾在書中寫著:「講難聽些,這樣食物跟『飼料』沒什麼兩樣。」和民則盡量讓看護人員細心餵食。

找到需求順序之後,和民把照護資源集中在餐飲和泡澡。

走進和民老人屋,餐廳大片落地窗引入陽光和綠意,木質桌椅,幾乎所有長者拿著筷子、圍著圍巾,優雅的吃午餐,享受這秋天的寧靜。

牆上貼每月菜單,早餐有洋風與和風套餐可選,季節食材:秋刀魚、麻婆茄子等。九月十六日日本敬老節當天,料理自動升級,漆器餐具盛著四樣前菜,天婦羅、茶碗蒸、紅豆飯與和菓子,每樣餐點都詳細寫著熱量與鹽分攝取量。

拜訪當天,我們看到,小缽盛著秋葵、沙拉,小碗紫菜湯、主菜豬肉排煎蛋都放在瓷盤,而非塑膠餐盤上菜。

依照老人的咀嚼能力,飲食分成四種:正常食、切碎食、軟食、打成泥的軟食。即便是打成泥的食物,也不會把食物全和在一起,而是用瓷盤,把小菜、沙拉、主菜擺盤好上菜,由照護員一對一餵食。

清水邦晃解釋,貪方便,摔不壞的塑膠餐盤是首選,但從服務業來看,塑膠盤子不美觀,「我們不會只看功能面,東西不只好吃,還要好看。」特別是長者的味覺退化,以視覺促進食欲相對重要。

為了安全,等長者坐定後,照護員親自把剛做好熱騰騰的飯菜送上桌,以免長者自行端盤摔破餐具發生危險。

我們觀察,每一位長者都把飯菜吃光光。今年八十八歲老爺爺須永芳明,半年前腿部手術後在家休養,本來在家訂宅配便當,「但是實在是太難吃了,」他說:「我瘦到四十五公斤。」

兒子把他送到和民老人屋後,現在體重恢復到五十一公斤,每天飯後,他繞著屋裡健走二十四圈,鍛鍊腹部肌肉,下個月還準備做眼部手術。

清水邦晃指出:「這產業最花錢的是人力費用,」和民的成本裡,五成用於人事,一個照護員照顧二.五位老人,用的比日本政府規定的三人,至少多出一六%的人力,但營業利益率卻比產業龍頭高,它如何做到?

致勝關鍵一:導入居酒屋管理學中央廚房備菜,讓廚師有空陪長者散步

一般老人屋是做好菜放著保溫,等著長者到餐廳吃飯;和民則是等每位長者到餐廳後,才端上剛做好熱騰騰的飯菜,當然比前者美味。

怎麼讓長者不要久候?可從餐盤一窺奧秘。

配菜沙拉和水果由中央廚房料理好送來,再拆開調味,主菜則已經切好,只待現場烹調。

肉類現場料理能讓肉汁不隨運送流失美味,而魚類由中央廚房先煮好送來即可。清水邦晃說:「哪些要現場加工、哪些可以由中央廚房送來調味,這是由居酒屋二十多年累積的know-how。」

在中央廚房,每位長者的偏好早已詳細列出,例如不吃生菜、對番茄過敏,減少現場調配時間。

若沒有中央廚房,準備同樣的料理至少要多出三位備菜員,約三成的人力。如果每餐需要提前兩小時備菜,中央廚房讓和民每天省了十八小時的準備時間,這些人力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

人力安排也援引了居酒屋經驗。每個月和民的照護員,都會拿到一張以小時計算的排班表,知道自己和同事的工作內容。船堀老人屋Home長(該老人屋最高管理者)中嶋裕貴解釋,居酒屋高峰和離峰時刻,人力可差上一倍,照護也是一樣,最忙的時段是十一點到下午兩點,及晚上五點到七點用餐時間,屆時,和民有八成人力要放在這邊。

此外,因「泡澡」高居老人需求第二名,所以和民讓長輩泡澡、不擦澡,每天上午十點後、下午兩點後,有一半人力放在協助長者泡澡,一位照護員至少要花四十分鐘在一位長者身上。中嶋裕貴指著表說:「如果沒這個,也沒把握員工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

和民這樣做還有另兩個好處,照護是團隊作業,所有人都知道對方在做什麼,忙完表定工作後,會自動支援同樓層的同事。如果新人來看到下週要做的工作,可以先跟前輩請教,縮短學習時間。

中嶋裕貴表示:「在和民,一人只會一樣事情實在太浪費,」老人屋的打掃阿姨、廚師,工作結束後,可以陪老人散步、做體操、聊天等。

居酒屋供餐時間帶很寬,相反的,老人用餐時間大多很規律,比餐廳更容易用工作表管理。

後檯用中央廚房降低人力成本,前檯用工作表避免人力閒置,加上有七成用派遣員工從事專業性低的照護工作,這讓和民雖然人力比政府規定的多出一六%,但人事成本僅占總成本五成,比產業平均的六到七成,少了十到二十個百分點,而且不用請外勞。

致勝關鍵二:推額外收費服務做別人沒想到的泡澡、拿藥、便宜理髮

和民主打大眾市場,設定每月收費約新台幣五萬到六萬元,基本套餐含每週入浴兩次,若想增加一次泡澡,費用新台幣四百七十元、幫忙拿藥一次九十五元,剪髮是一般的六折價,約五百四十元。

附加服務項目的選擇與定價也有學問。台大管理學院會計系教授劉順仁指出,附加服務對和民是利潤,但是對消費者是變動成本,不一定要使用;觀察和民選定項目和價格,對消費者很有吸引力,例如剪髮價格比外面理髮廳便宜,像是泡澡、拿藥,也難以從外請人幫忙。

一手開源、一手節流,和民將資源放在客戶重視的飲食和泡澡,另一方面在客戶不需要的地方節省成本。和民硬體不算豪華,沒有大中庭,房間僅有五坪,比起新北市的雙連安養中心房間平均八坪來得小,只附有床、馬桶、洗手台和空調,其他都由家屬自備,降低硬體投資。

工作表、市場定位、差別定價,在私人企業看來理所當然的手法,為何過去沒人想到?

清水邦晃解釋,早期日本照護服務只能由醫療法人和社會福利機構提供,他們以醫療方式思考,而不是從服務出發。「如果是公家的服務,是以照護者的角度出發,你(長者)要配合我。」

從服務業「以客為尊」角度看,處處不合理。例如,以前規定會面時間上午九點到下午四點,這是為配合照護者的方便設立,和民老人屋讓長者二十四小時都可跟家屬會面。

服務細節的差異,帶給客戶感受大不同。清水邦晃解釋,和民要在競爭激烈的居酒屋產業生存,必須站在客人角度出發,不能只從功能面來做服務。

例如,給老人吃的天婦羅,就算為了吞食方便切碎,還是得捏成原本的形狀上桌;窗簾上端裝上窗簾盒,打造如住家般的氣氛。

致勝關鍵三:跟地主合資離車站15分鐘,省租金還創九成入住率

興建一座老人屋至少要十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三億元),投資成本高於居酒屋,和民利用跟地主合作,由地主出地和建築費用,和民每年給予地主約六%到八%的報酬,在負利率的日本相當誘人,吸引不少地主加入,現在以每月開一間的速度擴張。

和民老人屋為降低租金成本,選擇距離車站十到十五分鐘的地點,這是家屬可以接受的步行距離,又有利於老人第三大需求:會面。清水邦晃說:「這是一個win win(雙贏)的關係。」

劉順仁指出,和民老人屋的模式類似飯店的商業模式,優點是降低資金風險、快速複製,壓力則在於入住率。

目前,和民老人屋入住率達九成,假設落到六成以下,注定賠錢。我們拜訪和民老人屋時,附近就有六十家競爭者,促使和民不斷改善品質,提升人力使用效率。

然而,過度效率化也為和民帶來副作用,大量使用派遣人力,連續兩年被日本民間票選為薪水少、工作超時的「黑色企業」榜首。

面對這些指控,清水邦晃停了三秒坦承,這種工作很辛苦,加上正快速成長,在這方面的平衡確實做得不夠好,他認為:「尋求效率和服務細緻的平衡點,是這產業最重要的挑戰。」

和民走過的路正說明了,只要體察顧客需求,門外漢也能快速切入銀髮產業,挑戰在於效率與服務細緻度的平衡,是想切入長期照護的業者,未來必須磨練的功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727

購併不如專注本業 歐美企業流行分割風

2014-10-20  TWM
 

這一季,大企業忙「瘦身」!近一個月來,企業分割部門儼然成了最新流行。包括照明及家電大廠飛利浦、黑石集團、防毒軟體品牌賽門鐵克、PC大廠惠普及網拍業者eBay,先後宣布分割業務,在購併當道的管理思惟底下,一連串企業分割案出現,代表逆向的組織再造思惟崛起。

標普統計,今年來美國已出現五十七件非金融業分割案,超過二○一三年的四十四件,和一二年的三十三件。分割企業主要目的,通常是為呈現各部門的真實價值。但諷刺的是,○二年eBay以十五億美元購併Paypal以前,它們本來就是兩家公司;如今eBay董事會宣稱,「分割將為兩家公司更聚焦在核心策略。」似乎也說明,當年以購併追求綜效,還是不如專注本業來得實在。

另一方面,一度拒絕分割案的惠普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終究決定將惠普一分為二,成為主打個人電腦及印表機業務的惠普公司(HP Inc),及企業伺服器業務的惠普企業(Hewlett-Packard Enterprise),也是同樣道理。

分割企業固然可以吸引市場注意,但並不保證原有的文化、規模經濟,也能在新公司完整重現,能不能達到宣稱效益,還得觀察一段時間。

(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053

台灣製鞋傳奇《低調不張揚、打拚堅守本業 隱形富豪製造機 台中七期豪宅一半是他們的

2015-04-06  TWM     

這群人很龜毛,為了追求品質,可以不計一切代價;這群人也很奢華,是台灣購買豪宅、紅酒、藝術品最重要的主力客戶,四十年來,他們是征服全球鞋業品牌的幕後推手,也是台灣最神祕低調的隱形富豪。

撰文‧梁任瑋、蔡曜蓮

台灣是全球知名的製鞋王國,根據估算,全球每三雙鞋子,就有一雙是由台商代工製造,近二十年來,已成為身家百億元的富豪製造機,也讓此一低調的行業增添更多神祕色彩。

全球產業分析公司(GIA)預估,二○一二至一五年,全球鞋業年複合成長率為二.四%,在一五年前市場市值可達一九五○億美元,Lucintel Research 則估計在一七年前,運動鞋市場將以五%的年複合成長率擴張,市值達到四六二億美元。

事實上,台灣製鞋業在一九八六年達到顛峰,但在國內外經營環境的快速變遷下,也面臨產業生存和發展的危機。九○年代開始,大量鞋廠外移至中國設廠落地生根,在對岸延續了台灣製鞋業全球霸主的地位,並在此時與國際品牌建立起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也奠定這些代工廠雄厚的財富實力。

中部發跡口袋深 買豪宅捧現金上門創投業者指出,台灣鞋業研發製造、技術管理能力強,與筆記型電腦代工產業一樣,皆屬寡占市場,大廠包辦了主要市場,以供應鏈來說,台灣四大鞋廠寶成、豐泰、清祿、隆典就吃下七五%生產量,加上鞋業訂單穩定,鞋業大廠不用每年投入高額的資本支出,只要機器設備攤提折舊回收後,就擁有不錯的現金流量與投資報酬率,這也造就鞋業富豪人數特別多的原因。

低調而不張揚、保守而不出鋒頭,可說是台灣製鞋業者的共同特徵,他們總是默默地扮演品牌幕後的隱形推手,讓外界難以一探究竟,但卻是台灣傳統產業裡最有品味、最懂得享受的一群人。

全球前十大製鞋廠,寶成、豐泰、清祿、隆典、九興、通佳等品牌,台商就占了全球外銷量的七○%,由於這些製鞋廠多數從中部起家,近年台商掀起鮭魚返鄉熱潮,台中七期重劃區自然成為他們購屋的熱門地段。在房地產景氣熱絡階段,據透露,台中豪宅有五成買家是製鞋相關行業老闆購買,這群鞋業富豪,儼然成為支撐豪宅市場的一股重要買盤。當地房產業者透露,許多鞋業富豪手上現金滿滿,動輒近億元的豪宅都是用現金交易。

據了解,有一位台商鞋業董事長僅在七期就有十一戶豪宅;去年七月,台北仁愛帝寶也成交兩戶,買家就是全球第一大硫化鞋製造商宏福鞋業董事長張聰淵。熟悉大台中頂級鐘錶市場的錶商也表示,大台中名錶收藏家以傳產業主,尤其是從事鞋業的企業主,對收藏名錶特別熱中,有時砸數百萬元只為了搶購一只全球限量錶,由於口袋深不見底,這些鞋業富豪近年也是跑車、藝術品與紅酒市場的VIP級客戶。

除此之外,這群鞋業富豪近年也將投資觸角延伸到房地產與飯店業,包括台中知名豪宅建商聯聚建設董事長江韋侖,就是全球最大鞋盒製造商,寶成集團十年前也在台中興建五星級觀光飯店裕元花園酒店,將創辦人個人對於美學的興趣延伸為事業。

在這些鞋業大亨中,有兩位隱形富豪值得一提,其中一家是隱身在台南鄉下的清祿鞋業創辦人蘇清祿,另一家則是台中起家的隆典實業的黃振元。

清祿鞋業

台灣製鞋業搖籃 精密管理提升產能一九六九年在台南佳里創立的清祿鞋業,是台灣製鞋業第一代以實力辛勤打拚的典型。

清祿鞋業創辦人蘇清祿,由於家境清寒,十三歲國小畢業後,就跟著師傅學習傳統手工鞋製鞋技術,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不僅讓他養成深厚的技術,也奠定他日後創業的重要基礎。

有技術底子的蘇清祿,一開始只是生產手工童鞋,但因為品質好、口碑佳,一九六九年他開始添購製鞋機器,成立清祿鞋廠提升產量,供應內銷市場。

隨著營運逐漸上軌道,清祿開始專注代工運動鞋,一九七四年起,以接日本MIZUNO︵美津濃︶球鞋、國際高爾夫球鞋品牌FootJoy代工訂單起家,為了提升製鞋技術,蘇清祿還曾到日本進修,後來也爭取到、等客戶。搭上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讓清祿從台南佳里鎮的一家小工廠,不斷擴大規模,並於一九八○年在中國福建地區開始投資建廠,目前營收主力有四成來自,其次是Reebok、。

「蘇老闆非常有人情味,讓不少員工即使離開清祿後,還對公司讚譽有佳,這在業界相當少見。」同業透露,由於歷史悠久、制度健全,清祿可說是台灣製鞋業的搖籃,包括興昂集團總經理陳東柏年輕時,也曾經在清祿工讀過。

曾經待過清祿的員工透露,蘇清祿的經營哲學是「把事情做對」。他舉例,早年清祿曾生產一批美津濃的運動鞋,因為製造過程發生錯誤,造成美津濃損失,後來蘇清祿果斷提出訂單百分之百賠償,由於危機處理得宜,一場危機反而使他與美津濃的關係更密切。

隨著個人財富不斷累積,早年蘇清祿個人也曾在美國投資飯店,並在台灣嘗試開發土地,但發覺房地產業受政策影響大,計畫也終止,目前清祿集團仍以專業製鞋為核心,也未將股票上市。

一九三三年出生的清祿創辦人蘇清祿隨著年事已高,也已將集團營運管理交棒給兒子蘇姜雄,完成世代交替。

子如其父,生在鞋業世家的蘇姜雄不但傳承家族事業,而且還想做更好,所以他非常重視工業工程管理,利用更少的人力創造更大的產能,大幅提升生產線的經營效率。清祿目前每年營收規模高達三、四百億元,在台灣製鞋業地位舉足輕重。

二代接班 蘇姜雄提升產線效率清祿這家四十六年老店無縫接班的關鍵,在於蘇姜雄與蘇清祿一樣低調且專注,不僅從未與媒體互動,也未曾聽聞多角化經營的動向,不被賺快錢所誘惑。

年屆耳順之年的蘇姜雄,雖然身價早就超過數百億元,但行事低調,他的名字唯一一次出現在報章雜誌,是一二年與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結成親家。因為他的千金蘇于芳嫁給蔡宏圖的次子蔡宗憲,才讓這家低調的老牌製鞋廠有機會在外界曝光。

據鞋業人士透露,蘇姜雄喜愛收藏紅酒,他所收藏的紅酒在鞋業老闆中,質量數一數二。據指出,朋友生日時開一瓶一百萬元的紅酒慶祝,出手相當驚人。

宏特鞋業董事長、台灣區製鞋工業公會前理事長王興華說,過去台灣鞋業是建立在簡單的生產公式「找到訂單、讓產品更便宜,然後生產」。

第一代的鞋廠老闆多半是師傅出身,雖然學歷不高,但掌握技術,可以憑藉苦幹實幹打拚出一片天。但時至今日,製鞋業技術已成熟,靠管理技巧控制成本,才在人工成本逐漸高漲的年代擠出利潤。

「台灣製鞋業提供品牌商的服務與管理,絲毫不輸給電子業。」王興華舉例,台灣鞋業大廠過去三十年打進名牌球鞋、代工供應鏈,靠的是彈性的採購與議價能力,一方面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價值,更重要的是在品牌商強烈要求下,把管理概念導入績效系統,快速學習到歐美公司管理工廠的精神,帶動台灣鞋廠轉型為標準化的經營模式。

台商鞋廠家族企業特別多,如今第二代皆已開始接棒,這群年輕接班人從小就被父母送出國念財務金融,不僅英文能力佳、具備國際觀,也有經營管理概念,讓鞋業又出現一幅嶄新的面貌。

相較於寶成、豐泰、清祿,另一位台灣鞋業低調的隱形富豪,則是另一大代工廠隆典實業董事長黃振元。

隆典實業

總統鞋做出口碑 樂與員工分享利潤隆典原本只是New Balance的鞋面代工廠,由於生產品質不錯,客戶也將車工委託他們,產能因此逐漸擴大,公司規模可說是跟著客戶業績一路成長,並順利承製到Asics、K-SWISS等國際運動鞋品牌,成為核心工廠,並在○七年爭取到代工廠訂單,成為全球第三大鞋品製造商。

由於隆典創辦人英年早逝,公司經營理念是傳賢不傳子,因此由執行長黃振元接任董座職位。畢業於台北工專︵現已升格為台北科技大學︶工程管理系的黃振元,最特別的管理模式是,每周都會檢討員工離職率,甚至追問離職原因。

穩定中國廠離職率祕訣:公司出返鄉車資有一陣子,中國工廠每逢過年前就有大批離職潮,原來是來自鄉下的勞工,因為兩、三年沒有回過家,為了待在鄉下兩、三個月,乾脆連工作都辭掉,黃振元知道後,規定以後年節返鄉的車票費用全額由公司支付,才讓離職率穩定下來。

由於鞋廠必須仰賴大量人力才能維持穩定的出貨量,因此隆典重視員工伙食與宿舍品質,在中國、越南等工廠,每個月都會開出近一百道菜色給員工票選下個月的菜單,只要菜色稍微被員工抱怨,廚房就會立刻改進,目的就是要讓員工樂在工作。

「薪水已經不是隆典員工最在意的事情,因為賺錢不成問題,最重要的是管理人性化,才是隆典能夠一直賺錢的關鍵。」一位曾經在隆典任職的主管說,一般鞋廠的財富分配都是尖形金字塔,有錢的只有金字塔尖端的大股東或高階經理人,但隆典就是把階級拉平,願意把利潤和員工分享,能力強的人賺得愈多。

以彈性、速度見長的隆典,雖然在鞋業的資歷只有十九年,但經營者的企圖心強烈,黃振元曾經返回母校分享求學過程中提到,「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所以他也相信「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理由」,光有心胸格局還沒用,更須主動積極,才能達成目標。

隨著財富快速累積,一○年黃振元還買下台中私立立人高中,成為該校董事長,顯見其驚人財力。

隆典一年營收三、四百億元,主要獲利來源還是來自,因為獲利很好,幹部聚餐喝的紅酒,黃振元直接從加州進口的,他也是法國五大酒莊的VIP客戶。台中鞋業界人士透露,有別於其他製鞋同業流行在買七期豪宅,黃振元反而在台中自己買地蓋豪華別墅,光是土地面積就近千坪,他也經常邀請同業到家裡辦派對,「從他家頂樓望出去,一邊可以看高鐵奔馳,一邊可以看夕陽落日,每個到過他家的人無不印象深刻。」也因為重視品味與品質,他家的窗戶採用德國進口的防彈玻璃,光是造價就花了兩千多萬元。

這群隱藏在中部的台灣鞋業富豪,見證了台灣鞋業王國起飛的年代,隨著製鞋工業的技術不斷提升,相信他們的故事還會繼續被流傳下去。

十大台灣鞋業大亨出列

全球第一大

鞋品製造商

寶成

年產量:31300萬雙

負責人:蔡其瑞

發跡地:彰化鹿港

全球第二大

鞋品製造商

豐泰

年產量:7915萬雙

負責人:王秋雄

發跡地:雲林斗六

全球運動鞋代工

第二大廠商

清祿

年產量:7500萬雙

負責人:蘇清祿

發跡地:台南

全球第三大

鞋品製造商

隆典

年產量:4320萬雙

負責人:黃振元(左一)

發跡地:台中太平

全球鞋業50強

鑽石

年產量:1600萬雙

負責人:陳立宗

發跡地:湖南藍山

全球最大戶外功能鞋

代工廠

鈺齊

年產量:1100萬雙

負責人:林文智

發跡地:福建泉州

全球第一大女鞋

製造商

恆豐

年產量:5000萬雙

負責人:王震乾

發跡地:新北市三重

全球最大精品鞋

製造商

九興

年產量:5310萬雙

負責人:蔣至剛

發跡地:雲林虎尾

全球第一大硫化鞋

製造商

宏福

年產量:8200萬雙

負責人:張聰淵

發跡地:雲林斗六

全球第一大特殊鞋

製造商

通佳

年產量:100萬雙

負責人:蔡朝嘉

發跡地:台中

圖片提供:資料室、網路

供應鏈

台商四大鞋廠包辦75 %

上游

鞋材供應商

隆昌 紡織、布頭

三芳 皮革

利勤 鞋網、透氣布料

台橡 黏著劑、橡膠發泡底

邦泰 鞋底複合材料

百和 黏扣帶、鬆緊帶

富勝 鞋帶

下游

製鞋廠

裕元/寶成 豐泰 清祿 隆典 信星 創信



代工比例

45% 寶成 豐泰

30% 隆典 清祿

25% 其他

拆解全球運動鞋品牌供應鏈

全球市占率

31%  寶成、豐泰、隆典、清祿16%  寶成、清祿、隆典、萬邦、創信7% Puma 寶成、達聲6% Reebok寶成、清祿6% New Balance寶成、隆典5% Asics 寶成、翔鑫堡5% Skechers信星、大力卜4% Converse寶成、豐泰、宏福實業

20% 其他

三波大遷徙

創造台商鞋業富豪

台灣鞋業最早的發展從70年代開始,原本在日本代工的鞋子,為尋找更便宜的人工,落腳台灣,當時鞋廠主要集中在中部縣市,滋養了為數不少的鞋廠;90年代,台灣人力變貴,台灣鞋業遷徙至中國,在中國沃土上再賺20年。

隨著中國勞力成本逐年高漲,2005年前後,台商又開始前往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落腳,台商兩次大遷徙設廠的過程,就是一部台灣鞋業發展史,也因為不斷遷徙尋找更能獲利的地方,幾十年來創造了為數不少的鞋業富豪。

不斷追逐廉價的人力成本,可以說是製鞋業難以擺脫的宿命,因此,一位鞋業大老感嘆,「製鞋業永遠都在最貧窮的國家開墾,從早期的大陸一路遷徙到東南亞,未來可以去的國家只剩下非洲了。」

第一階段

1960至1970年

● 台灣(台中、彰化、

南投、台南、雲林)

第二階段

1970至1987年

● 中國廣東

(廣州、東莞、珠江)

● 福建

第三階段

1992年

● 越南、印尼、印度

第四階段

2004年

● 柬埔寨、孟加拉、非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391

服飾本業不景氣 跨界做化妝品能盈利嗎?

國內服飾市場的銷售疲軟讓不少公司動起了跨界經營的念頭。

今年以來,不斷有消息傳出中國的服飾鞋帽公司與國外的的化妝品公司簽約,跨界收購後者的部分股權或者代理其在中國的業務。最近的一個是哈森股份(603958.SH,下稱“哈森”)。這家主營女鞋的中國公司日前宣布與韓國的too cool for school簽署了合作協議(下稱“TCFS” )。

二次追投

說起TCFS ,對於化妝品熟悉的消費者一定不會陌生。由於價格親民、款式時髦,這家僅成立於2010年的化妝品公司迅速流行開來,目前已在 11 個國家銷售,且在 6 個國家有獨立的品牌零售店。

實際上,此次雙方的合作並非首次。早在2013年,哈森旗下的全資子公司上海鈞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公司全資一級子公司,下稱“上海鈞鈦”)就在當年年底與 TCFS 簽訂《經銷協議》,引入 TCFS品牌的化妝品,並於同時期設立上海鉉鎬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下稱“上海鉉鎬”)負責該品牌化妝品國內銷售業務。不過,上海鉉鎬當時的註冊資本僅為人民幣100 萬元。由於雙方都比較“謹慎”,並沒有花大力氣投入,所以即使過去快三年,在中國內地,該品牌的開店數量依舊只有三家,分別位於上海和北京。

因此,經營TCFS的中國生意並沒有帶動上海鉉鎬和哈森的業績。根據公告,哈森在2014、2015年收入均同比下滑,到了今年上半財年,其營業收入同比減少1.78億元,下跌17.08%;營業利潤更是同比大跌36.24%。而負責TCFS業務的上海鉉鎬在2015年的營收僅134.84萬元,凈利潤虧了424.19萬元,到了今年上半年營收升到了760.08萬元,但凈利潤虧損達409.49萬元。

雖是如此,但TCFS這幾年卻依舊受到中國遊客的追捧。據韓國樂天百貨表示,2014年中國遊客購買最多的品牌(以銀聯卡購買次數為準)排名前十的品牌中就有TCFS。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到了今年,即使是依舊處於虧損的情況下,哈森還願意與TCFS 成立一家貿易合資公司。按照最新的合同,中方占40%股權,韓方占60%,新公司註冊資本為 1000 萬美元,投資總額為 2500 萬美元。

跨界經營靠譜嗎?

鞋服企業跨界美妝的風潮,從去年開始盛行。

2015年12月,中國女裝品牌朗姿股份宣布斥資3.3億元收購化妝品企業L&P Cosmetic的10%股權,成為其第四大股東。L&P旗下擁有Mediheal(美迪惠爾)、T.P.O、Mediental、Labocare等多個化妝品品牌。而到了,今年7月,森馬集團與另一家化妝品生產企業韓佛旗下品牌It’s skin(伊思)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共同發起成立森馬—It’s skin有限公司,註冊資金為約為100億韓元。雙方計劃韓佛化妝品中國工廠將於明年三月完工這一合作看似有些奇怪,根據公開發言稿稱,在中國工廠生產後的產品將在國內7500家森馬分店進行銷售。而森馬方面也似乎並未打算為It’s skin單獨開設店鋪。

第一財經記者昨日就此問題采訪森馬方面,但至截稿時並未得到回複。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在中國市場掘金的品牌諸如雪花秀、後、悅詩風吟、菲詩小鋪等基本都隸屬於兩個大集團愛茉莉以及LG,大集團資金充足,無需尋求第三方合作,通常選擇直接在中國開設直營店鋪。但獨立的中小品牌相對在資金上較弱,此外在陌生市場里的渠道上陌生,所以需要需求當地合作者。

但為何像TCFS、It’s skin這樣的化妝品品牌會選擇尋求與自身領域完全不同鞋服公司進行合作?

“剛進入中國市場,對於中國市場不甚了解的中小品牌會更傾向於選擇有實力的同屬時尚行業的跨界合作夥伴。”資深化妝品行業觀察人士、美妝新媒體青眼聯合創始人李惠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不過,化妝品和鞋服雖然同處時尚行業,但是也有不同之處。“這種合作有好有壞。”李惠華認為,優勢是目標消費群體是一致的,因而對於剛進入中國市場的韓國中小品牌來說,可以快速了解中國消費者的偏好,購買力等;劣勢是除了目標消費群體一致,在化妝品品牌運營方面,這些鞋服企業很難有經驗提供給這些新進入化妝品品牌。“星期六鞋業和菲詩小鋪的合作就是失敗的案例。”她說,早期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外品牌,在做大之後幾乎都與同屬化妝品行業的中國總代理扯過皮,然後分道揚鑣。但由此這些韓國品牌往往也會元氣大傷。這也讓海外品牌吸取了教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776

阿信屋只想守本業

1 : GS(14)@2011-11-08 00:34:4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777655
人物專訪
「 759阿信屋」因定價太低被供應商停止供應可樂,市民發起「罷飲可樂大行動」支持這間賣平貨的零售店,老闆林偉駿頓時變成網絡大紅人,他坦言沒想過報章和網絡的力量這麼強大,「其實我唔係撩事鬥非,只係想安守本業。」記者:陳新政

林偉駿另一身份,就是經營主要從事生產及銷售線圈及電容器等電子零件的 CEC國際( 759)主席, CEC上市時,林偉駿雄心萬丈,他在招股書上曾說過公司業務每年要保持 10%增長,公司的確每年都在擴充,生意額最高峯時曾接近 10億元,可惜 08年一個金融海嘯,像一盆冷水照頭淋,他要大刀闊斧裁員 3000人,才能保住公司,令餘下 5000人繼續有飯吃。此打擊太大,更令他不再冒險,「守住本業就算,夾硬谷起冇意思,唔想經濟一差又裁員。」
現年 52歲的林偉駿不再攻只願守,與他近 40年開廠經驗有密切關係。林偉駿白手興家, 13歲小學畢業後入工廠打工, 21歲被人游說下,自己開始接生意來做,每張定單幾千至一萬元,「 80年代香港好難請人,人工成 600蚊一個月,大陸只係 70蚊,每日就坐漁船運貨返大陸加工,再運返嚟賣,慢慢咁做落去。」

自己並非做爛市

生意開始做大,林偉駿膽粗粗拿着 3萬元走上中山開廠,專造線圈等零件,但當時已有很多大廠對手,要生存只能鬥平賣,「人哋賣 3個半,我就賣平 1蚊,結果被行家投訴破壞行規。不過對方只有兩種方法,一係打低你,一係同你合作。」結果大廠 TOKO做了 CEC國際股東。林偉駿認為自己並非做爛市,公司貨品有質素才有市場,諸如 SONY及 CANON等大牌子,都是他的客仔。
不過,現實世界除了有實力亦要照顧江湖地位, CEC國際在線圈界仍然是小角色, SONY及 CANON的貨源仍要依靠其他大公司,為令每位供貨者安心,他們要靜雞雞問 CEC國際要貨,「佢哋( SONY及 CANON)唔會得罪大廠,但一直都背後向我攞好多貨,證明我啲貨有質素!」 08年一個金融海嘯,險些淹沒這位小廠家,林偉駿憶述時,仍嘆指「打擊實在太大,好彩當時公司冇乜借貸,冇夾硬谷大市場。呢次教訓我,做嘢冇得充大頭鬼。」
經過慘痛教訓,林偉駿變得更加審慎,廠房有空餘產能都不敢用盡,「而家每年有 6、 7億元生意就夠。」他指工廠越來越難撈,內地工資明年又加 20%,毛利不斷受壓,只能自行研發技術,控制成本。他坦言以員工第一,股東反而只是其次,「其實間公司有冧巴,好似冇冧巴咁,上市公司做到咁都幾慘,但我唔想再冒險,要保住班夥計嘅飯碗。」
良心老闆難做,大陸生意更難做,林偉駿指自己不擅交際,沒想過打入內地龐大市場,淨係應酬都頂唔順。
林偉駿與本港不少廠佬一樣,將閒錢投資地產,在 CEC國際年報中,不難發現其手持住宅與工廈物業,林偉駿只簡單說,是投資而已,不過,今後不會再買住宅。至於公司大本營興運工業大廈(現已持有六成業權),「只會買多啲觀塘棟大廈業權嚟自用。」

明年 7月殺入屋邨

林偉駿坦言「 759阿信屋」是他最後的投資,「中山東鳳鎮廠房塊地有無敵海景,政府經常叫我起樓,但我唔會掂其他生意啦。」的確,由於「 759阿信屋」只成立 15個月,未夠 2年資格做房協租客,到明年 7月,「 759阿信屋」勢要殺入屋邨,到時林偉駿有排忙。

林偉駿小檔案

• CEC國際主席、董事總經理及執行董事
• 13歲小學畢業後開始入工廠打工
• 21歲在中山開廠,並創立 CEC國際
•去年 7月創辦連鎖零售食品店「 759阿信屋」
2 : GS(14)@2011-11-08 00:35:0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20&art_id=15777656
「 759阿信屋」雖然在網上爆紅,然而老闆林偉駿持有的 CEC國際( 759)上市近 12年,股價一直「潛水」,市值只有 1.66億元,自 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近兩年半來已無派息,不過公司去年純利 2859萬元,終於再度派息,他指手上已接獲近 3個月定單,「希望嚟緊會再派息!」

成本增毛利受壓

儘管歐債危機日益嚴重,令歐州市場銷售比例下跌 20%至四成,但林偉駿指,日本市場自 3月地震後已漸復蘇,廠商定單不斷提升,當中不少是來自日本客人,此令佔營業額六成的日本市場銷售可保持穩定,他並有信心來年度整體的營業額維持在今年的 6.4億元水平。
不過,面對內地工資成本上漲,如銅、鋅等原材料價格暴增,公司毛利受到很大壓力,但卻不敢將成本轉嫁予客戶,只能靠提高技術及現代化生產,控制成本。林偉駿指客戶並沒出現拖數情況,應收賬款周期維持在 70至 90日之間,公司現金有 7838萬元。
由於 08年金融海嘯一役令公司重創,裁員近 3000人,林偉駿坦言不會再擴充業務,「啲夥計跟咗我廿幾年,唔想再打爛人哋飯碗。」事事以員工為先,後果就是令公司賺少了錢,股價亦隨之大跌, CEC國際在 99年以每股 1.1元上市,上市一年後,股價與成交齊跌,今年曾跟隨大市升至 0.44元,但上周五收市報 0.25元,林偉駿謂公司最近生意有所回升,「嚟緊再派息,總算對股東有個交代!」
3 : GS(14)@2011-11-08 00:35:3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20&art_id=15777657
「地產霸權」經常被港人掛在嘴邊,想不到零售市場也有「霸權」!記者上周到林偉駿在觀塘的辦事處做訪問,剛巧當日就有深水埗集貨舖平賣「出前一丁」被供應商施壓,林偉駿得悉後感到無比驚訝,「自從我哋同太古單新聞後,竟然仲有呢啲事發生?」他慨嘆市場壟斷無處不在,「 759阿信屋」被供應商施壓後,放棄售賣本地貨,轉戰日式食品市場,反而殺出一條血路。
去年 7月才開業的「 759阿信屋」一直以平價貨招徠客人,但自從被供應商停止供貨後,老闆林偉駿有感香港食品市場狹窄,貨源被人壟斷,轉戰日式零食市場,直接由日本進口食品,「為咗貨源穩定,阿信屋擴展速度迫住加快,反而越做越多。」林偉駿指日本市面有 6000多款零食,阿信屋目前只引入其中 2000多款,仍有很大發展空間,「今次自己由日本攞貨,點定價都冇人理。」

明年 4月擴至 90間

阿信屋的平價貨深得街坊歡迎,供應商施壓事件經傳媒廣泛報道後,更令阿信屋知名度大增,「估唔到《蘋果》咁大影響力,更堅定阿信屋嘅發展計劃,如果生意好咗我就加價,肯定會俾市民鬧死。」林偉駿指這次與太古反面,阿信屋惟有以後不賣本地可樂,但日本食品市場龐大,「好多生意係一個人做唔晒,唔能夠同最大供應商(四州)合作,都幾遺憾。」
阿信屋年底將有 60間分店,到明年 4月更會擴至 90間,林偉駿坦言自己做事急進,阿信屋只花了一個月時間籌備,但這盤生意絕不冒險,「我哋咖啡賣 6蚊兩罐,人哋就賣 10蚊,毛利空間幾大!我就係睇中呢一點,知道零售市場有好多事可以做。」林偉駿指阿信屋的目標,是令香港人覺得食日本嘢是等閒事。
4 : passport(1491)@2011-11-08 02:09:32

會否比佢借呢次機會而成功呢?
5 : KENLIN(17685)@2011-11-08 02:30:41

4樓提及
會否比佢借呢次機會而成功呢?


有成千個本, 又識印公仔紙, 應該WIN 硬既, D SUPPLIER 好現實既, 你十間唔俾貨, 如果有100間我諗係你話賣唔賣佢D貨俾。可能可以分拆上市都唔定
6 : honey(6546)@2011-11-08 09:58:15

主席既創業精神都好犀利
7 : ice9(17077)@2011-11-08 14:01:55

良心老闆都不擅交際
8 : GS(14)@2011-11-08 21:02:30

5樓提及
4樓提及
會否比佢借呢次機會而成功呢?


有成千個本, 又識印公仔紙, 應該WIN 硬既, D SUPPLIER 好現實既, 你十間唔俾貨, 如果有100間我諗係你話賣唔賣佢D貨俾。可能可以分拆上市都唔定


分拆就要賺一千萬cash flow 同埋有可行發展計劃
9 : GS(14)@2011-12-16 12:59:44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11215646_C.pdf

上半年做到5,450萬生意,都是虧200多萬...

近年集团另开拓759阿信屋/零食屋的新零售业务,以薄利多销形式推广优质日本
零食、副食品予本港普罗市民。期内,集团之销售及分销费用和一般及行政费用分
别为24,467,000港元及47,498,000港元,分别较去年增加18,616,000港元及10,169,000
港元。销售及分销费用之增加主要原因为支付店铺租金、前线员工薪资及相关之
运输费用。此外,通胀加剧引致本地及国内营运费用不断提高,加上货币市场持续
波动带来之汇兑损失亦进一步推高一般及行政费用。以上种种,难免对集团的经
营溢利构成压力。


....

零售業務
本集團參照日本生活區的消費模式,開拓新的零售業務,並於2010年7月7日於葵涌
廣場開設首家門市 – 「759阿信屋」,市場目標為服務廣大街坊,「759阿信屋」選址
深入民居,大多數店舖設於大型屋苑、公共屋村及鐵路沿線商場。截至本中期報告
公告日為止,門市數目增至53家。「759阿信屋」主要零售從日本及世界各地自行進
口的零食、飲料及其他食品,產品原產地主要為日本、台灣、韓國及歐盟,當中以
『日本直送』的份額佔整體零售業務的總貨量約69%,台灣佔18%,韓國佔6%,歐盟
佔4%,本港及中國內地佔3%。
「759阿信屋」定位為超市式連鎖零食商店,採取高流量、多品種選擇性及廣泛銷售
點分佈的政策,再配以舒適的環境、稱心的服務及食物安全的品質控制,務求提高
顧客選購食品的樂趣。在增設分店的同時,本集團亦充當進口商的角色,致力直送
優質的日本及海外食品以供應「759阿信屋」的顧客。由於目前尚未具全面的經營實
績,我們因應客戶群的口味、喜好持續不斷調整進口品種,再者,持續引進日本及
世界各地之新產品及時令品種來給予顧客較新之選擇,並以實質的銷售數據作統
計分析,循序改善貨架上的品種組合,一方面使顧客能享用合心的產品,另一方
面,本集團能提高零售業務的貨物流轉量及速度。


於回顧期內,本集團對零售業務之年資仍然淺薄,目前仍未具充足的經營實績來說
明「759阿信屋」之業務成功與否。然而,自去年7月開業以來,「759阿信屋」之業務
規模,隨著店舖數目之增加,銷量、進貨量以及會員人數都持續保持上升勢頭。
們將「759阿信屋」之發展分為3個階段,首階段由2010年7月7日啟市至2011年4月,
分店數目為11家。第二階段由2011年4月起至本年底,分店數目將增至約60間,目
前「759阿信屋」正處於此階段。第三階段將至明年年中,目標增至約90家。於2011
年10月31日,集團已開設 49 家分店。期內零售業務的收益額為54,503,000港元,佔
集團總收益14.8%。零售毛利率為27.8%,較傳統電子元件製造業務為高,零售業務
經營虧損為2,301,000港元。


...
本集團旗下「759阿信屋」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目前之業務規模一直按步增長。本
集團將以內部財務資源擴張銷售網絡。然而,本集團認為「759阿信屋」的前路將面
對無數的挑戰,我們已作出準備,持續不斷地按經營實績及數據對業務作出調整
及改善,並將堅持目前的高流量的經營政策,不斷提升優質的客戶服務及向客戶
提供更多產品選擇,並以系統化定價,期望能獲取顧客的信賴及取悅其歡心。我們
深信如果能夠獲得廣大顧客的持續支持,「759阿信屋」的業務將能繼續發展。
10 : idsdown(1658)@2011-12-17 22:18:16

前排放工經過佢個倉門口差唔多日日都有拆櫃, 佢個倉應該差唔多變晒零食倉
11 : GS(14)@2011-12-18 10:26:29

10樓提及
前排放工經過佢個倉門口差唔多日日都有拆櫃, 佢個倉應該差唔多變晒零食倉


應該有最低入貨量
12 : idsdown(1658)@2011-12-18 10:31:03

一日最少一隻40尺櫃, 但應該唔止.
都幾好生意咁
13 : GS(14)@2011-12-18 10:33:33

12樓提及
一日最少一隻40尺櫃, 但應該唔止.
都幾好生意咁


成53間分店去貨,一日賣幾千都唔得了啦
14 : idsdown(1658)@2011-12-18 10:36:45

13樓提及
12樓提及
一日最少一隻40尺櫃, 但應該唔止.
都幾好生意咁


成53間分店去貨,一日賣幾千都唔得了啦


咁又係呀.
以前只會有著CEC衫的員工, 依家大部分都係阿信屋
15 : GS(14)@2011-12-18 10:39:13

14樓提及
13樓提及
12樓提及
一日最少一隻40尺櫃, 但應該唔止.
都幾好生意咁


成53間分店去貨,一日賣幾千都唔得了啦


咁又係呀.
以前只會有著CEC衫的員工, 依家大部分都係阿信屋


咁奇怪?

咁又係,office 得幾多個先,現在阿信屋一間都2-3個啦,司機都唔少
16 : idsdown(1658)@2011-12-18 10:47:42

15樓提及
14樓提及
13樓提及
12樓提及
一日最少一隻40尺櫃, 但應該唔止.
都幾好生意咁


成53間分店去貨,一日賣幾千都唔得了啦


咁又係呀.
以前只會有著CEC衫的員工, 依家大部分都係阿信屋


咁奇怪?

咁又係,office 得幾多個先,現在阿信屋一間都2-3個啦,司機都唔少


呢D係佢個倉D運輸, 轉左做唔同嘢啫, 都係要搬, 用鐘車, 唧車...
17 : GS(14)@2011-12-18 10:49:55

但是D貨好似細件好多,又易碎,機器都要重新調過?
18 : idsdown(1658)@2011-12-18 10:57:07

17樓提及
但是D貨好似細件好多,又易碎,機器都要重新調過?


點會, 一箱箱咁砌入個櫃, 咪以為貨細件, 一箱有好多件呢, pack到好靚ga
佢地落貨要砌上板.
19 : GS(14)@2011-12-18 10:58:56

18樓提及
17樓提及
但是D貨好似細件好多,又易碎,機器都要重新調過?


點會, 一箱箱咁砌入個櫃, 咪以為貨細件, 一箱有好多件呢, pack到好靚ga
佢地落貨要砌上板.  


哦,咁樣真是轉變成本好低,平平地做都得
20 : idsdown(1658)@2011-12-18 11:01:11

19樓提及
18樓提及
17樓提及
但是D貨好似細件好多,又易碎,機器都要重新調過?


點會, 一箱箱咁砌入個櫃, 咪以為貨細件, 一箱有好多件呢, pack到好靚ga
佢地落貨要砌上板.  


哦,咁樣真是轉變成本好低,平平地做都得


做大D, 之後會唔會注入上市公司, 繼而轉型. 勁!!!!
21 : GS(14)@2011-12-18 11:01:49

20樓提及
19樓提及
18樓提及
17樓提及
但是D貨好似細件好多,又易碎,機器都要重新調過?


點會, 一箱箱咁砌入個櫃, 咪以為貨細件, 一箱有好多件呢, pack到好靚ga
佢地落貨要砌上板.  


哦,咁樣真是轉變成本好低,平平地做都得


做大D, 之後會唔會注入上市公司, 繼而轉型. 勁!!!!


現在都在上市公司體內,不然我就不引上市公司公告
22 : idsdown(1658)@2011-12-18 11:03:57

21樓提及
20樓提及
19樓提及
18樓提及
17樓提及
但是D貨好似細件好多,又易碎,機器都要重新調過?


點會, 一箱箱咁砌入個櫃, 咪以為貨細件, 一箱有好多件呢, pack到好靚ga
佢地落貨要砌上板.  


哦,咁樣真是轉變成本好低,平平地做都得


做大D, 之後會唔會注入上市公司, 繼而轉型. 勁!!!!


現在都在上市公司體內,不然我就不引上市公司公告


咁即轉緊型
23 : GS(14)@2011-12-18 11:04:37

一樣一半啦
24 : idsdown(1658)@2011-12-18 11:10:46

23樓提及
一樣一半啦


但睇到的唔一樣嘛
以前都有見CEC d貨車入去啊, 依家真係偶爾見到一架, 反而日日都有隻40尺櫃係門口
25 : GS(14)@2011-12-18 11:12:42

24樓提及
23樓提及
一樣一半啦


但睇到的唔一樣嘛
以前都有見CEC d貨車入去啊, 依家真係偶爾見到一架, 反而日日都有隻40尺櫃係門口


咁可能是以前太少吧,或者他用埋那些車送埋線圈料
26 : idsdown(1658)@2011-12-18 11:15:43

25樓提及
24樓提及
23樓提及
一樣一半啦


但睇到的唔一樣嘛
以前都有見CEC d貨車入去啊, 依家真係偶爾見到一架, 反而日日都有隻40尺櫃係門口


咁可能是以前太少吧,或者他用埋那些車送埋線圈料


留意下佢業績公佈啦
見到佢D運線圈車真係少左好多. 以前成日見到
27 : GS(14)@2011-12-18 11:16:32

咁慘,剛剛才公佈了業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5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