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L與時代華納的併購敗局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5735.html曾經前景燦爛、被世人譽為「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的創世聯姻,現在能夠起到的作用僅是警示後人。

關鍵時刻: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遭受巨大的恐怖襲擊。這場從天而降的厄運使得早已存在的互聯網泡沫更加凸顯,本想借互聯網機遇的傳統媒體的老總們發現,他們的夢想很難實現。
關鍵抉擇:2000年1月10日,全球最大的媒體集團時代華納老總傑瑞·李文和互聯網之王美國在線(AOL)的CEO史蒂文·凱斯在美國紐約曼哈頓
創造了歷史:將加起來總價值3500億美元的兩家公司合二為一。這意味著:通過旗下擁有的雜誌、有線電視及其電影,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將以月25億接觸受眾
這個難以置信的頻次影響著世人的生活。
應對策略:聯合公司將重振股東信心作為公司的首要任務。李文說,「我是CEO,
重振公共信心是重中之重,我不在乎別人的說三道四」。李文的做法是著手實現他多年的願望,收購AT&T電纜業務,從而使時代華納的電纜業務版圖覆
蓋全美1/4國土,史蒂夫·克茲對這個舉措並不贊同。在這種情況下,李文一意孤行,他沒有通過董事會便自行其是。
策略結果:這種不和諧之舉成為壓垮聯合公司的最後一根稻草。2001年12月5日,李文憤然辭職。2002年4月,公司宣佈其債務高達280億美
元,聯合公司開始走向沒落。2002年7月, 美國在線時代華納(AOL Times
Warne)的股票價值降至8.7美元,而僅在一年前的5月,該聯合公司的股票價值還是56.60美元。2009年底,美國在線和時代華納分拆,一場美國
式的肥皂劇宣告結束。
同樣是那個老頭泰德·特納,
在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合併之初,作為時代華納最大的個人股東和新集團的副董事長,興奮地將此舉給他帶來的新鮮感和刺激感,比做他老人家42年前首次歡愛時
那種令人心動與妙不可言的感覺。而合併後3年所經歷的股價狂瀉,使他這個最大的個人投資者損失慘重,他氣得站在大廳裡當眾罵娘。曾經前景燦爛、被世人譽為
「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的創世聯姻,現在能夠起到的作用僅是警示後人。
蒙娜麗莎微笑的背後
也許蒙娜麗莎在她那迷人的微笑後,
藏著許多別人不知曉的事情。那是1999年的秋天,一群互聯網和傳媒的大佬們來到了法國巴黎的盧浮宮,他們選定這個地方作為《第一屆全球企業電子商務對
話》的會址。這樣的安排肯定與他們此時的雄心壯志相契合:為電子商務創立標準。此時,兩個重磅級人物格外顯眼:一個是全球最大媒體公司——時代華納CEO
傑瑞·李文,另一個是互聯網之王——美國在線董事局主席史蒂文·凱斯。兩位在會上談話投機,他們的偉大思想也令人回味。他們相信,企業應當是價值導向,而
不僅僅追求利潤。「我們倆在盧浮宮會議上隻字未提合併的事」,李文後來對《新聞週刊》說。儘管兩個人當時談話熱烈,但是,他們之間早已存有一種不可名狀的
緊張感。1999年初,凱斯施壓立法者強迫AT&T、時代華納電纜部和行業裡的其他企業動用他們的數據線纜承載美國在線的寬帶服務。凱斯的咄咄逼
人和狂妄自大引起眾怒。「這個傢伙,我對他不感冒!」李文談到凱斯時說。
然而,也就是3個月後的2000年1月10日,李文和凱斯在曼哈頓面對電視鏡頭,做了名垂千史的宣佈:兩家總市值達3500億美元的公司合而為一。
美國在線加時代華納,組成一個足以影響全球億萬人生活的巨擘。他們的雜誌、有線電視和電影,每月能夠觸達百姓25億次。美國在線欲將開足馬力,將舊媒體帶
入互聯網時代。按照公司高層的預言,僅第一年,他們就能夠從400億美元的銷售額中賺取至少30%的利潤。這一數字令人眼暈。「我們將成為全球前5」,李
文說。泰德·特納是時代華納最大的個人股東和新集團的副董事長,他也看好這個交易。
但是,僅僅過了3年,在美國在線時代華納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這些豪言壯語便全無蹤影。就連坐在主席台上的人中,也沒有了傑瑞·李文。數月前他就辭職了。凱斯,這位讓他的合作夥伴很不感冒的傢伙,也是灰頭土臉的提不起精神來。
這次招待會的主持人是非洲裔美國人理查德·帕森斯,作為新任命的CEO,他將為美國在線時代華納開啟一個新的戰略:創建一個「真正的美國在線」,在
這裡,消費者將為在線使用時代華納的內容再付一次錢。事實上,這樣做完全顛覆了公司合併的初衷,現在已經不是新媒體帶動舊媒體,而是舊媒體在重新塑造新經
濟體。帕森斯的原則是「少說多做」。總之,公司開始走回頭路,因為3年來,新媒體沒有證明他們能夠養活自己。聯合公司的股票,2001年5月最高值是
56.60美元,在經歷了2002年7月的最低值8.70美元後,暫停在16美元的交易價上。隨著股值狂瀉,聯合公司的市值蒸發掉了2800億美元。更火
上澆油的是,公司面臨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司法部對其財會作假的深入調查。
其實,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的股價拾級而下很容易得到解釋。兩家公司洽談合併的當口,恰逢互聯網泡沫經濟破滅。另外,沒有哪個預言家可以預料到
「9·11恐怖襲擊」。誠然,這些都是導致公司迅速頹敗的因素。其實,
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真正的問題出在根上。詳盡研究兩公司核心人物的當時一系列關於重建和合併的訪談,不難得出他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失誤的結論:凱斯和李文兩
人和他們所代表的兩個公司,完全不適於婚配。抽象意義上的新舊媒體的合併恰逢其時也僅是表面現象。兩公司從合併伊始就很混亂,使得這樣的合併難以成功。交
易結構互不兼容,公司本身也互不匹配。他們強行拉郎配,除了說明他們急於歷史留名外,別無理由。
凱斯和李文的關係,也遠不是人們想像得那樣合拍。就在他們宣佈合併的前一天,《新聞週刊》說,凱斯和李文關上門在屋裡進行了激烈的權力之爭。即將出
任CEO的李文,擔心自己割讓給指定的董事長凱斯的權力太大太多。的確,他對凱斯的為人很瞭解,凱斯的公司在這場交易中股票水分太大,而這點恰恰是投資人
看不到的。據說,李文在交易的最後一刻,差點甩手離開。他們在分工上也莫衷一是:凱斯管理整個的公共政策和技術事務,而李文則照看核心媒體與在線業務。但
是在電視公眾面前,兩人盡其所能表現得很和諧。
兩公司的文化差異巨大,在關鍵點上無法彌合:對待收入預期的報表上,一個講求實事求是,一個願意誇大其詞。最終,他們公佈的財務結果的承諾云裡霧
裡,高得不合實際。當時公司負責聯繫時代華納與華爾街分析師的傑麗·尼古拉斯,強烈反對發佈30%利潤之說。她主張對華爾街實話實說,強烈批評美國在線的
「財務造假。」
時代華納的員工看不慣美國在線的同事放蕩不羈的IT作風,美國在線的員工也瞧不起時代華納同事的刻板保守。一位業內專家曾如此感嘆,這就像一批西裝筆挺的老人,跟習慣穿牛仔褲的年輕技工在一起,他們很難相處。
為何熱衷合併?
為什麼李文那麼想要合併?
他沒有直接講過。「我已經是明日黃花了」,他曾經對《新聞週刊》說。他對當年先進技術改變人生的時代唸唸不忘。1975年,作為時代公司HBO分部的老
總,李文在網絡上實現了從微波信號向衛星信號的轉變,這一超前的舉動大大改變了商業格局。李文還做了許多的技術突破,在DVD的前期發展中起到了關鍵作
用。20世紀九十年代,他發佈了眾多成本昂貴的科技成果,確保了自己在數碼時代的中心地位,其中包括時代的探路者門戶和纜線信息高速公路。李文擔心時代華
納的文化在互聯網時代的運作中會跟不上趟。他左顧右盼,發現美國在線可以幫助實現他的技術理想。
美國在線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旗下的另一公司CompuServe定位於增值業務。多年來,凱斯和李文在生意場上幾度相逢。他們曾經
做客白宮,拍攝華納兄弟的電影。對比李文和時代華納,凱斯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他所不具備的東西很多,例如沒有實體資產,沒有一個能夠維持穩定收入和利潤
的媒體企業。凱斯尤其擔心的是:客戶會摒棄他的手動撥號服務,轉而採用纜線公司提供的連接方式。他擔心他那炙熱的股票只是曇花一現。
凱斯在和李文談婚論嫁的時候,故意隱瞞自己的實力,想讓美國在線佔有聯合公司更大的股份(後來的確如此)。但事實總有一天要大白於天下,到了
2000年5月宣佈聯合公司管理結構時,兩邊為此劍拔弩張。當時,雙方的COO理查德·帕森斯和鮑勃·彼得曼每次見面都爭吵不休,誰都想佔大頭。美國在線
還把許多時代華納的經理人從高級職位上掃地出門。「也許這就是凱斯方案」,時代華納的一個經理人憤憤不平地說。
暴發戶式的傲慢

美國在線一朝權力到手,隨即開始本性暴露。據時代華納的負責人講,他們的美國在線同事經常在帕森斯背後指指點點,說他老朽。美國在線的經理人也不喜
歡李文。他們議論說,李文太過古板,墨守成規。美國在線的邁克爾·凱利擔任聯合公司的財務總管之後,這種緊張關係公開化。凱利在一次兩個公司領導人參加的
會議上,提到1998年他們收購網景的案例時說「我們當時把他們都給開了。現在,我們要著手做同樣的事!」
他們為什麼這樣傲慢?這樣不可一世?主要原因在於美國在線當時的股值很高。但是,就在大家吆喝著合併的時候,美國在線的股值開始隨著網絡泡沫一降再
降。2000年6月,兩個公司的股東投票批准了美國在線與時代華納的合併。數月後,合併案獲得權威當局批准。當時,美國在線的股值下降引出諸多質疑,甚至
在時代華納的管理層中,大家也都在問,這場合併是否應該就此打住?根據兩個高級經理人的說法,討論最後圍繞著是否要付出50億美元的賠償金,來了斷此筆生
意。一些運營部門的負責人讚成讓合併流產。
美國在線的經理人試圖打消人們對於業務前景的擔憂,特別是對在線廣告業務的擔心。他們狡辯說:作為業界領袖,美國在線已經成功避免了競爭對手正在遭
受的廣告費下滑的風險。另外,兩個公司的優勢集中,訂戶集中,完全可以抵禦市場變化。到了2001年1月11日合併最終實現時,隨著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的
祝福,頌歌聲四起。「美國在線出類拔萃,與其他網絡廣告載體不可同日而語。」李文以這句話結束了合併慶祝會。
合併後的第一個秋天,財務數據開始惹人擔憂。廣告和電子商務銷售明顯下降。股值整體減少一成。李文和彼得曼試圖引導公眾視線聚焦在聯合公司獲得的眾
多訂戶上。「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積極的證明,我們的合併是成功的。」李文說。彼得曼補充強調說: 「這個季度,我們看到兩公司的協調能力更強了!」
兩人一唱一和,為自己愚蠢的樂觀情緒輸血打氣。
窮途末路
壓力上升,股值下降!兩家公司合併後一度攀高至近60美元的股值開始狂瀉。再樂觀的預言也無濟於事。緊接著,「9·11」恐怖襲擊劈頭蓋臉。13天
以後,李文乾脆將股值變化完全歸因於恐怖襲擊。再後來,他不得不承認許多觀察家所懷疑的事實:美國在線時代華納沒有能夠實現他們所預見的110億美元的現
金流,準確地講,差距10億美元,公司在華爾街的信譽大跌。
「9·11」後,李文變化最大。他公開說隨著股東人數銳減,他調整了重點。他對投資人說,要砸重金重建「公共信任」,而不再僅盯著利潤不放。「我是
CEO,我必須這樣做,我不在乎別人怎樣講。」李文和凱斯的衝突也日益公開化。李文欲收購AT&T光纜部分,如果交易實現,時代華納的光纜就可以
遍佈全美1/4的國土。對此,凱斯與他勢不兩立,導致董事會危機。李文行事簡單,不徵求董事會的意見就著手進行光纜購併業務。「凱斯認為這是很大的問題,
凱斯不喜歡李文的行事風格」。一位知情人說,「他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2001年12月5日,李文憤然辭職。他們的關係當初就因為在光纜併購的問題
上,發展到後來,再次由光纜問題生出新的不和,成為致使他們關係完全破裂的最後一根稻草。臨走時,李文做得最對的事情就是成功地把位置交給了COO理查
德·帕森斯,而不是按照大家理解的那樣,讓鮑勃·彼得曼接班。
公司的壞消息鋪天蓋地。2002年4月,公司宣佈,出現了高達540億美元的虧損,反映出公司自合併以來的頹勢不可挽救。公司不得不為購買美國在線
歐洲部貝塔斯曼的利息而多付70億美元。債務因此攀升到了280億美元。2002年7月,華盛頓郵報報導了早在合併前就開始進行的關於美國在線做假賬的調
查。文章說,「美國在線為了收購時代華納,虛報了自己的廣告收益。這些天,美國證交委和司法部已經介入調查,使得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的股票降至8.7美
元。」
也許沒有哪個股東比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副董事長泰德·特納更加生氣的了。他在聯合公司原本價值72億美元的股票,只剩下2億美元的零頭。一次早餐會上,當著洛克菲勒中心彩虹廳眾人的面,特納大爆粗口,夾雜著李文名字的罵聲不絕於耳。
2002年末,時代華納宣佈公司虧損將近1000億美元。2003年9月17日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宣佈將公司名稱改回為「時代華納」,公司的標誌也從
原先的美國在線的標誌改為合併之前時代華納的標誌。2009年12月10日,美國在線和時代華納正式開始分拆交易,結束了兩家公司將近10年的聯姻。一場
美國式的肥皂劇就此結束。
正如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尖刻的比喻所言,「企業合併要比好萊塢明星結合的失敗率更高。」像時代華納和美國在線這樣的強勢企業結合,面臨的更不僅僅
是企業文化的衝突和新舊企業的「代溝」。「從當初合併企業後命名為『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就可以看出,誰也不甘心成為對方的附屬品。」一位業內專家這樣
說。
梅耶爾提高公司福利再裁員 被指重蹈AOL覆轍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10/07/233351.html
據國外媒體報導,現在雅虎的美女CEO梅耶爾所做的一切和2009年阿姆斯特朗在AOL的舉措有著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首先是提高
公司的員工待遇然後再裁員。AOL的裁員是在阿姆斯特朗就任半年之後進行的,而現在關於雅虎大規模裁員的消息也從不同渠道得到了證實。但是,那些經歷了
AOL裁員事件的人們認為梅耶爾做錯了,他們認為梅耶爾應當先裁員然後再著手提高公司的待遇,進而提升員工士氣。
2009年的AOL新任首席執行官蒂姆-阿姆斯特朗(Tim Armstrong)和雅虎現在的美女CEO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
Mayer)的處境有著太多的些相似之處,他們都曾是谷歌(微博)的高管,而且在科技界已經相當有名了,此外二人也都積累了不少的財富。但是為了成就一段
傳奇,他們都選擇了一個更具有挑戰性的新工作,當然這個新的工作崗位也讓他們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有了更大的知名度。
在阿姆斯特朗2009年就任AOL的首席執行官後,他就聘請了一些自己在谷歌工作期間結識的科技界新星。三年之後的今天,雖然這些人裡面仍然有繼續留在AOL奮鬥的,但是大多數人都已經離開了AOL。
而現在的雅虎和梅耶爾似乎在重複著2009年阿姆斯特朗的軌跡,梅耶爾上任之後也是先挖了谷歌的牆角,聘請了新的人才。
所以,那些曾經追隨著阿姆斯特朗進入AOL的人們比其他人更加關注梅耶爾在雅虎的施政方針。到目前為止,業界對梅耶爾就任以來採取的各項措施還是比較認可的,他們承認現在梅耶爾正在帶領雅虎向著正確的方向一步步邁進。
但是,那些曾經追隨著阿姆斯特朗進入AOL的人們對梅耶爾這位新官上任之後燒的三把火並不認可,他們甚至認為梅耶爾已經犯了一個錯誤。
時至今日,梅耶爾在雅虎的很多努力都是為了改變雅虎的企業文化。她已經向員工提供免費的食物和免費的iPhone。據美國媒體透露,梅耶爾還打算今年讓雅虎的員工過一個前所未有的聖誕Party。
那些曾經被阿姆斯特朗聘請到AOL的老員工認為梅耶爾的這些作法很明智。但是所有密切關注雅虎的人都知道,梅耶爾的執政計劃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裁
員,而且是大規模的裁員。著名的風險投資人兼軟件工程師馬克 安德森(Marc
Andreessen)透露,雅虎需要大規模裁員,現在雅虎的全職員工和兼職員工數量為1萬8千人左右,而雅虎需要裁掉1萬人。安德森還是世界萬維網名人
堂的一員。除了安德森之外,雅虎內部也有類似的大規模裁員消息傳出。
到目前為止,梅耶爾還沒有在雅虎的全體職工大會上表示過會進行裁員。但是根據雅虎高層的消息顯示,梅耶爾沒有宣佈裁員的原因是時機尚未成熟。最近,
梅耶爾聘請了肯恩-高曼(Ken
Goldman)擔任雅虎的首席財務官,而高曼在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領域是一位的著名專家,外界普遍認為這是梅耶爾在為大規模裁員做準備。
那些當年跟隨阿姆斯特朗進入AOL並努力改變AOL頹勢的員工表示梅耶爾現在的作法是錯誤的,她應當先裁員然後再著手提升企業的文化和鬥志。之所以
這麼說,是因為2009年阿姆斯特朗任職之後也是先著手提高公司的士氣,這一措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半年之後,阿姆斯特朗開始了他的裁員計劃,然而這
一計劃實施的並不順利。當時阿姆斯特朗的裁員計劃是2300人,但是只有大約1100人接受了自願離職買斷協議,因此阿姆斯特朗不得不強制性地解僱了一些
職員。
那些曾經經歷過AOL裁員事件的人們表示,梅耶爾應當先進行大規模的裁員,保留住雅虎的中堅力量,然後再和那些留下來的員工進行溝通,並作出承諾:
現在是公司新的發展階段,留下來的都是勝利者,公司現在可以為留下來的員工提供以前提供不了的待遇,包括免費的食物、免費的iPhone和更好的津貼待
遇。
這些舉措讓人們想起了美國幾年之前的一部電影《商海通牒》(Margin
Call)。影片講述2008年經濟崩盤的24小時內,在一家投資銀行員工身上所發生的故事。當一位追隨阿姆斯特朗進入AOL的老職員談到現在梅耶爾和雅
虎時就會想起這部影片,因為這部影片中很好的展現了梅耶爾本應當對那些裁員之後留下來的員工所做交流和溝通。
互联网1.0龙头AOL退出历史舞台后的反思(点拾) 点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44438062
本文导读:本文较长,主要反思了互联网1.0龙头AOL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以及从中互联网2.0和1.0的一些本质不同。如果说互联网1.0仅仅是解决了上网,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需求,那么互联2.0在大数据和云端服务推动下,更多是解决每一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此外,AOL的退出历史舞台,也让我们对于泡沫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Johnny Depp的《公众之敌》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电影中他虽然作为银行抢劫犯,全美头号通缉犯,但却对朋友忠义,对他人宽容,对心爱的女人更是全部付出。电影的结尾,当他被警察击杀后,倒入血泊中。最后留下的一句话是向他的爱人告别“Bye-bye, Blackbird”, 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而前几天,当我看到在上一次互联网泡沫中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在线(AOL)被运营商Verizon以4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时,也让我唏嘘不已。作为全球曾经市值前25大的AOL(市值超过1700亿美元),并且在2000年1月10日以1630亿美元的价格蛇吞象吃掉了百年老店时代华纳,今天居然沦落到可能成为Verizon旗下的一个子公司,而市值也仅仅只有44亿。而AOL退出历史舞台,也代表着互联网1.0时代的结束。那么AOL退出历史舞台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是什么导致了这个市值上千亿的互联网龙头公司最终走向没落?笔者也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认知。
首先,从AOL的崛起中我们去看互联网1.0到底是什么。90年代初期,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以及当年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对于互联网行业的扶持,纳斯达克的第一次泡沫成就了当时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包括AOL,思科,雅虎和亚马逊等。AOL当年解决了一个问题,Connect household to the internet
,帮助普通家庭连接到网上。这也是互联网1.0中的核心部分,连接大家上网,然后通过网络去连接这个世界。笔者那时正好在美国读书,也体验过包括AOL和其他网络运营商的各种服务。相比而言,虽然AOL每个月24.99美元的上网费用并不便宜,但其上网服务稳定,而且提供自己的内部搜索,聊天工具AIM以及自己开发的邮箱。这些增值服务都给用户带来了非常好的体验。而24.99美元的上网费虽然不算便宜,但也就是吃一顿披萨饼的价格,性价比很高,网络世界给大家带来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我依稀记得那时还用过一个号称免费上网的软件Netzero。上网完全免费。但其上网环境非常不稳定,经常掉线,速度也很慢,体验很差。最终还是放弃了免费的上网服务,全面转向当时全美最火的网络运营商AOL。在公司最鼎盛的时候,AOL在全美拥有超过2000万付费用户,1998年更是掏钱赞助了Tom Hanks和Meg Ryan主演的《You’ve Got Mail》。同时,其聊天工具AIM是全美用户最多的聊天软件,大量的非AOL用户也通过这个聊天软件和朋友交流。其火热程度,完全不亚于今天的Facebook。
从这点看,互联网1.0的本质就是连接网络。那一轮的大牛股许多都是基于这个基本点。比如思科的产品是网络连接中最基本的硬件,AOL是帮助大量的家庭实现上网功能,雅虎等门户网站是帮助每个人实现网络信息的连接,而亚马逊则是在互联网世界中电商的最早雏形。当时的互联网1.0也是基于个人电脑的大规模普及,所以也早就了Dell,微软等当时的牛股。 其次,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互联网2.0时代和1.0时代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如果说以AOL的落幕为标准,代表着互联网1.0时代全面退出这个时代。互联网2.0对于1.0的超越是几何级的。在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家庭最基本的一部分,甚至移动互联网带来的24小时随时在线。今天和当年的AOL有些类似的公司就是Facebook。人类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Connect to the internet那么简单了,而是Connect to the world。虽然当年的AIM聊天工具是非常强大的社交应用,但其还是缺少那种能够连接全世界的场景,用户界面过于简单。而社交软件有很强的马太效应,一旦有用户流失,就会加速这种趋势,导致越来越多的用户离开。今天,在Facebook上,你可以和全球的互联网用户社交,你的社交圈在移动互联网下一下子能够扩张10倍!同时,Facebook也解决了只有在线才能社交的问题。你可以随时更新自己的状态,在好友朋友圈留言,贴照片等。如果我们对比类似的雅虎和谷歌,也会发现类似的现象。雅虎虽然依然活跃在资本市场,但是如果剔除其所持有的阿里巴巴市值,雅虎本身的市值也是所剩无几。雅虎是典型的第一代门户网站,其界面内容杂乱无章。公司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变现,等于在界面中开了无数的小链接。而今天,谷歌的界面非常干净整洁,其强大的大数据技术完全不需要外部链接来了解客户,变现能力也比互联网1.0的企业强得多。所以说,互联网2.0对比1.0时代,本质的区别在于个性化的互联网用户需求。用户已经不会再仅仅满足于互联网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和内容,而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每个互联网用户自身不同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已经不是一种昂贵的商品,而是如同空气和水一样是每个人必须拥有的。在这个背景下,个性化的社交,商品,信息获取等需求逐步被满足。而这背后产生的数据,社交网络,信息量,变现能力等都几乎级于1.0时代。 最后,我们再思考AOL的退出对于今天的启示。笔者认为有几点:1)用户的黏性和忠诚度会比企业预期的要低
。当年AOL通过优质的服务,附加值的聊天和邮箱功能等迅速扩张了用户。然而当AOL在宽度上网的行动力慢于对手后,大量的用户开始流失。原本认为的客户黏性其实比管理层想象的要弱;2)一旦企业的失去了创新,其毛利面临大幅下滑的风险。
高科技企业最大的护城河就是不断创新的团队。而AOL并购时代华纳之后,公司文化水土不服,造成了大量的创新团队流失,公司也逐步变成了一个低毛利的企业;3)纳斯达克当年见顶的标志就在于AOL蛇吞象吃掉Time Warner。而在任何泡沫中,当带头大哥无法出现上涨后,也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信号。当年没有任何 “
硬资产”的AOL能够收购时代华纳就是泡沫演绎的极致。而整个收购案件在被美国SEC批准后,双方的股价已经出现了大幅下跌。4)互联网的特征就是快。这种快也意味着行业的变迁,商业模式的变化。一旦企业的发展跟不上科技的速度,公司的市值下跌90%以上都是非常可能的。或许十年后,我们也会发现类似于Facebook, 谷歌等互联网2.0的公司市值出现了90%以上的跌幅。那么,就一定是互联网2.0的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