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王石:想要變得更強,就要讓不適變舒適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8/144799.html

職業生涯很長,對企業而言,它需要你成為一個專才,但從職業發展來看,你需要成為一個全才,方能適應社會的變化。阻礙你成為全才的不良習慣有很多,有時候我們喜歡趨利避害,拖延症更是讓自己定下來的目標難以實現。從現在起,你要努力去尋找各種讓自己變得不舒服的環境、習慣,別害怕痛苦,伴隨著痛苦的出現,才會有成長的空間。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是強者,一種人是弱者。強者給自己找不適,弱者給自己找舒適。想要變得更強,就必須要學會強者的必備技能,那就是讓不適變得舒適。

如果你學會了這種技能,你可以搞定很多事情,例如克服拖延,健身,學習新語言,探索未知領域,等等。但是很多人都傾向於迴避這種不舒適,畢竟沒有一件事情是簡單的,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忍受很多痛苦,甚至是讓自己遍體鱗傷。

我以前一直覺得我們應該讓自己舒適一些,但是後來我明白有一些不適有時並不是件壞事。事實上,你可以學會享受這種不適,例如,我每天都會做一些力量訓練,雖然這點不適不會嚴重到令我討厭的地步,但是人就是這樣的,能逃避的困難,我們總能找到藉口。我制訂計劃表格,讓這點不適參與我的生活,形成一種習慣。每當我完成15個引體向上,就會在引體向上那一欄寫上15,每個月我都會換新的紙張,並總結上個月的情況。不經意間,幾個月時間我已經做了1000個引體向上了。

我發現任何只要是有一點不適的事情都是可以訓練的,我們可以將一件不適的事情變成一種習慣,然後你會離不開它,覺得這點小痛苦其實是平淡無奇生活中的一種調味料。這件事由不適變得舒適,良好的習慣就是這樣養成的。

具體的方法如下:

找到一件你想做的事情,這件事情會讓你有點小不適,但是做成了以後你會收穫很多。例如:健身。

你可以把這件事情分解成1000個獨立的事件,要確保每個事件都在你能容忍的不適程度內。你可以先測試一下你盡全力最大的容忍程度,然後減去20%,從這個值開始。例如,我想要做10000個引體向上,那麼分成1000份,就是每次10個。

開始去做,並且不要強迫自己,把它當做一種樂趣去挑戰。隨著你的能力增強,逐漸增加份量,例如一個月後,你可以做到15個,3個月後,你可以做到25個。所以,10000個看似需要1000天才能完成,事實上,你可能9個月就搞定了。

這個方法的精髓在於把一個很大的痛苦分解成1000份小不適,然後將它融入每天的生活中,培養成習慣,將不適轉變成舒適。

我們可以通過上面的這種方法,對自己的能力進行提升,改變一些壞習慣,培養一些好習慣。

1.拖延的習慣。我們為什麼要拖延,主要原因在於我們要做的事情令我們感到不適。所以,我們的頭腦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藉口和誘惑,來促使我們去做更容易的、更舒服的事情。當我們把一件事情定義為「不舒適」的時候,我們會本能地不想去做它,想方設法拖延到明天。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把這種痛苦分解成1000份,變成可以忍受的程度,那麼事情就變得容易了。我們可以制訂一個表格,叫做「戰勝拖延」。每次有想要拖延的想法的時候,就立刻去做,完成任務之後就在表格上+1,當完成1000+的時候,拖延的習慣就根除了。

2.健身的習慣。我們不去健身是因為感到不舒適,但是如果每次有意識地讓自己承受一些不適,會逐漸提升自己的忍耐力,一旦養成一種習慣,我們會依賴於這種不適帶給自身的有利刺激,讓自己感到更有活力。

3.閱讀的習慣。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會把讀書看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如果你能夠建立一個表格,每讀完一個章節就在上面寫上+1。逐漸養成習慣以後,改成閱讀一本書寫上+1,你會發現一個月你甚至能夠讀上5本書。然後閱讀會變得不再痛苦,而成為一種習以為常的事情。當你能夠跟別人談起你閱讀的著作以及你的看法,會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4.早起的習慣。要培養早起的習慣首先要為自己設定一個早起的目的。而且這個目的會讓你很期待第二天的早晨快點到來。如果你是一個吃貨,不妨睡前準備好一頓豐盛的早餐食材,等早上起床給自己做一頓很好吃的早餐。

我給自己設定的早起目的是玩半個小時遊戲(很神奇吧),這對我來說很有吸引力。於是,如果我想要6點半起床,那麼我會把鬧鈴定在6點,然後快速起床,開機時間我會搞定刷牙洗臉,然後熱一杯牛奶,一邊打遊戲,一邊聽著英語廣播。通過這個方法,我將不適轉換為舒適,讓本來很難的事情變得容易而且備受期待。

5.寫作的習慣。讀書再多如果不寫出來,就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如果不能向別人說出來,就不能得到修正與反饋,也無法知道自己的觀點是處於什麼樣的水平。

寫作是一個整理自己想法的很好的工具,將平時閱讀中的論點整理出來,加以思考,總結成自己的話語。這樣,邏輯能力和思考能力就會逐漸加強。當然,寫作是件比較痛苦的事情,你需要整理自己的思緒,並且組織語言將它們表達出來。而且,當你對著電腦的時候,還要排除各種雜事的干擾,這對專注力也是一種鍛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259

中國樂視網 從視頻網站賺到智慧電視 它的勝利方程式 比百度、三星更強(122-123)

2014-08-18  TWM  
 

 

怎樣一家公司可以在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三大巨頭夾擊下,業績仍獨走江湖;又是怎樣一家公司可以在中國賣智慧電視,賣得比三星、索尼和TCL更好?這家廠商叫作樂視,而「樂視生態系」就是樂視最重要的勝利方程式。

撰文‧何佩珊

「網路影音串流」(用網路看電視節目或電影)正顛覆傳統電視產業與我們的生活習慣。未來,進入4G時代的我們,電視或許將更少開,手機、電腦與平板卻不能一天不看,而在這個趨勢下,一家你應該要認識的公司叫作樂視。

對台灣人來說,樂視的知名度可能不如騰訊和已經被愛奇藝購併的PPS,樂視的背後也不像愛奇藝或優酷土豆分別有百度和阿里巴巴這兩個富爸爸撐腰,但樂視去年營收超過人民幣二十三.六億元(約新台幣一一六億元),市值超過人民幣三百億元(約新台幣一四七五億元),更是目前中國市場上唯一獲利的網路影音串流業者。

網路影音串流產業成長快速,但工研院產經中心(IEK)科技應用與服務研究部經理陳豫德點出視頻業者兩大挑戰:一是高度競爭下,版權費用愈飆愈高;其次則是因應高畫質影音和用戶規模快速成長,必須不斷投入的基礎建設。剛起步的影音廣告收入追不上暴增成本,也凸顯出樂視獲利的難得。

創造延伸服務 商機才夠大陳豫德分析,當多數業者都還在提供無版權內容時,樂視二○○四年就已經佈局正版。所以相較於這兩年《中國好聲音》這類熱門節目版權,飆出人民幣破億元天價,樂視當年只花人民幣幾百元就可以買斷一九八○年代正版熱門內容,建立低成本龐大片庫,也將版權分銷變成主要收入來源。

曾和中國多家網路影音串流業者有過合作的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觀察,早一步在內容版權佈局,只是樂視提早獲利的原因之一,快速打造「生態圈」才是真正強大的後盾。特別是經過和樂視合作電視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的經驗,讓她有深刻體會。

「樂視從內容、平台、終端,到應用,都方便地提供內容服務商一個完整解決方案。」她解釋,高成本產製的內容,即使吸引再多眼球,貢獻率也有限,從內容延伸出來的服務才是真正創造價值的地方。以《巷弄裡的那家書店》為例,雙方除了內容授權,樂視還可以幫內容商進一步推廣衍生出來的紀錄片、獨立書店、小旅行等服務,創造更大的商機和影響力。這就是樂視「生態系」的經營之道。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樂視不滿足於提供內容,樂視網創辦人暨CEO賈躍亭很清楚,要真正抓住消費者的眼球和口袋,就一定要跨入電視終端,用硬體綁服務,甚至市場盛傳樂視也計畫推出智慧型手機。

所以這兩年樂視最關鍵的一步棋就是和鴻海在智慧終端的合作。特別是在智慧電視佈局上,樂視以同尺寸半價,甚至是三分之一的超低價,震撼了傳統電視市場。研究機構「中怡康」的調查指出,今年四月樂視在中國橫掃三星、索尼和TCL等傳統電視大廠,在各尺寸都拿下銷售冠軍。從一三年七月累計至今,樂視超級電視出貨量已經達到九十萬台,預計年底就會突破一五○萬台。

更進一步,透過機上盒和智慧電視,樂視網也發展出Letv Store,目前已經有超過三千款App上架,為樂視在廣告、付費內容、版權分銷和終端硬體收入之外,再添一營利模式。

「樂視生態系的門檻極高,很難被複製,而且威力強大。」賈躍亭認為,到目前為止,樂視從內容一路發展到終端的生態系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他今年不只定下人民幣一百億元(約新台幣四九○億元)營收目標,更定位今年是國際化元年。

與鴻海結盟 想賺新台幣扛下國際化重責的,是樂視網海外事業部副總裁莫翠天。今年以來,光是台灣他就不知來過多少趟。

「我們要把全產業鏈帶來台灣。」莫翠天一開口就把話說白,他們所謂的國際化,絕不只是設立銷售據點,而是要把平台、內容、終端和應用統統帶來,在台灣落地生根。

當然,樂視進軍海外的舉動,很容易被視為侵略者,但莫翠天認為,與其將樂視當作敵人,不如想想有更多機會是合作。他說:「不要覺得樂視是來顛覆我,是大家一起顛覆這個傳統產業。」對於樂視來台敲門,部分台灣電信業者私底下表示不看好。拓墣產業研究所資深經理謝雨珊也認為,電視產業比手機更複雜,跨境的難度也更高。不過蘇麗媚則是提出不同觀點,反而鼓勵樂視來台。因為她很清楚,就算樂視不進來,台灣遲早也要面對數位匯流的衝擊。

賈躍亭不只一次說過:「九九%的人都認為錯誤的事情,創新才有可能成就顛覆。」自詡為舊經濟體顛覆者的樂視,不論是成立電影公司,或進軍電視市場,當年被同業嘲笑的每一項創舉,如今都證明是具有前瞻性的成功決策。接下來在國際化佈局上,樂視會否再次上演驚奇?值得期待。

樂視網

成立:2004年

創辦人暨執行長:賈躍亭(圖)資本額:人民幣8.4億元市值:人民幣333.11億元 (以8/8當天股價計)主要業務:視頻網站、智慧電視

近三年EPS:

2014年Q1:人民幣0.11元;2013年:人民幣 0.32元;2012年:人民幣 0.46元

樂視網搶食網路大餅

日均用戶:逾5千萬人

日均瀏覽量:逾2.5億次月覆蓋用戶數:逾3.5億人註:中國2014年上半年上網人口6.32億人資料來源:樂視網官網、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201

從臉萌到Faceu,這位過氣網紅再次出發,孤獨感更強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28/154010.shtml

導讀 : 如何讓Faceu不要成為下一個臉萌?這是郭列和團隊的的最大課題。

臉萌的爆紅已經是一年多之前的事了,現在的郭列,主要的時間是在辦公室琢磨新產品。有一天加班到淩晨,突然覺得一陣頭暈和心悸,他覺得自己快不行了,趕緊讓同事打了120 。躺在救護車上,他想要是死了,父母、創業的兄弟、女朋友怎麽辦?不過,轉念一想,如果真的因為創業掛了,也許會最後上一次頭條。還好只是虛驚一場,醫生唯一的囑咐是別太焦慮,學會放松。

當然,現在他不用靠犧牲自己來上頭條了,也就是在那個晚上,他主導的年輕人視頻社交產品Faceu,登錄APP排行總榜第一位。他們成為了中國唯一一家連續兩款產品都登頂排行總榜的年輕創業團隊,第一款產品是臉萌。和臉萌的成功完全不一樣,前者的成功更多像是意外驚喜,有種中彩票大獎的感覺,但Faceu是團隊辛苦打磨了一年多,不斷推翻、不斷調整、不斷努力的結果,這是他們的目標也是期望。但整個過程並沒有那麽順利,一路掙紮。

“Faceu絕不會成為下一個臉萌”

在臉萌火爆之後,團隊嘗試著去在臉萌中加入一些社交元素,這相對比較容易。後來又想著去做帶有彈幕功能的朋友圈,但是都進行到一半就放棄了,“產品的出發點就錯了”。微信太龐大了,朋友圈關系鏈太複雜了,同學、同事、老師、長輩、老板等,關系鏈錯綜複雜。“我們想在微信之外,做一款完全屬於年輕人的社交產品”。郭列說了一個細節,在他那天準備上救護車時,第一件事就是退出了微信登錄,“信息太多了,實在受不了這種狂轟濫炸”。

如果說臉萌階段是圖片的時代,那現在就已經是視頻的時代了。“小咖秀”、B站、美拍等產品異軍突起就說明了這個問題,短視頻已然成為年輕人的最熱門的表達方式。與微信不同,Faceu他們要解決的是直接拍,直接發。所見即是現在。而不是從本地讀取照片和視頻,將用戶的操作最簡單化。“我們的目標就是讓Faceu成為年輕人替代微信社交的第一選擇。” 現在Faceu的用戶中,60%的女性,20%的男性,20%的未知。郭列說道:“對於未知性別,怎麽理解都行。我只能說,現在年輕用戶確實很不一樣。”

Faceu將原本單調的視頻加入了萌系和社交元素。萌文化是深受亞洲用戶特別是日韓中等地區用戶歡迎的潮流元素。 萌最早來源於日本動漫,現在已經成了青少年群體的符號和社交方式,從邊緣文化逐漸成了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現象,深受80、90、00後族群的喜愛。美國學者C·R·賴特在《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提出四理論:環境監視、解釋與規定、社會化功能、提供娛樂。娛樂不僅僅是簡單的消遣性,在新的用戶族群里,它被賦予了人們追求自由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意義。用戶可以通過娛樂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新的身份、新的社交方式。萌文化的流行正是這種功能的最好證明和展現。而Faceu正是切中年輕用戶的這個核心需求。

如何讓Faceu不要成為下一個臉萌?這是郭列和團隊的的最大課題。

不管是在產品改進,還是用戶粘性、運營推廣、品牌包裝、合作資源等多個方面,在臉萌時期交的學費都為這次登頂做了充分鋪墊和準備。產品剛上線時,用戶並沒有像期望中的那樣爆發,每天的新增甚至只有兩到三位數,在不斷摸索和調整後。直到開始了微博、美拍等平臺的推廣,才慢慢引發用戶的關註,直到現在每天數十萬用戶的增長。“我們的目標是要做一款長期的產品,所以,Faceu絕不會成為下一個臉萌。” 在這次登頂後,很多媒體和用戶覺得奇怪,為什麽在朋友圈沒有出現刷屏,“其實我們在年輕用戶那已經刷過一遍了。”由於微信對於朋友圈轉發的鏈接做了最高閥值的約束,到了一定量級後,只有發布的人自己能看到,但是他的通訊錄好友無法看到。同時在沒有WIFI的前提下,用戶流媒體閱讀成本還是比較高的。所以,沒有再現臉萌的刷遍朋友圈。但在微博上,包括李維嘉、李小冉等大量明星已經成了Faceu的忠實用戶。

“這次創業孤獨感更強了”

創立臉萌時,初生牛犢。郭列剛從工作一年的騰訊離開,沒人沒錢沒資源,懵懂中唯一知道的是想做的是一款牛逼的產品,具體是什麽,怎麽做,都不知道。拿到IDG的天使投資後,從四個人的小團隊開始搗鼓,很快,臉萌的火爆讓包括他自己在內的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登頂App排行榜第一名,接著在海外登頂包括英國在內的十多個國家排行榜,用戶過億。

各種美譽和贊賞蜂擁而來。在最頂峰的時候,郭列手機上的微信已經無法顯示未讀消息的數據,取而代之的是:手機隔三五分鐘就會有陌生來電,最後他的耳朵已經無法正常接聽電話,任由手機躺在辦公桌上抽搐。在那一年,他出現在包括央視、湖南衛視、人民日報、彭博社、商業周刊等各類媒體重要時段和版面,各種獎項和光環包圍著他和團隊。團隊每天最關註的事情,就是每家媒體說了什麽。郭列說:“我每天都對著媒體說同樣的話,現在想想,那段時間自己根本沒有任何的提升。”

但是,很快形勢急轉直下,由於盈利模式不清晰,用戶粘性和留存較差,僅僅幾個月後,那些之前把他們擡得很高的媒體上,質疑聲開始發酵和蔓延 :“一炮而紅,一紅就死”、“流星般的應用”、“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臉萌?”臉萌甚至成為了一個見光死和流星現象的代名詞,“XX會不會是下一個臉萌?”已經成了媒體們的標準句式。

不僅僅是團隊,連投資他的IDG和光速都被同行圍觀和調侃,“你們投資了一個網紅,現在錢全打水漂了吧?”。他們並不是唯一有此遭遇的人,在北京,同為創業者的羅永浩也受到了這樣的爭議,“我非常欣賞老羅。我們是一分錢也不會給他的。”無獨有偶,有人拿著滴滴打車的早期版本給美團王興看時,他只說了兩個字:“垃圾”。現在垃圾已經估值近200億美金了。但團隊聯合創始人陳俊傑介紹,即使到現在,光是臉萌安卓版本在海外依然有每天數萬的自然增長。“如果我們海外版設置的是收費模式,我們可以賺一大筆錢。”

“這次創業孤獨感更強了”,在Faceu的產品規劃會議上,郭列壯著膽子對團隊的人說,“我們的目標是把Faceu做到攝影類排行榜第一名,甚至是總榜第一名”,但是,他望著參加會議的人,聽到的第一句回應是三個字,“不可能”。時隔一年多之後,再次登頂的郭列靠在對面的椅子上,眼睛望向一邊:“你知道嗎?我當時很傷心”。像是在問我,又像是在回憶當時的場景。“當時我只是想給大家樹立一個目標,努力把這件事做好”,可迎面潑來的是一盆冷水。不過,他覺得自己能理解對方的想法,“起碼有人會說真話。”

臉萌的成功給郭列和團隊帶來巨大的名譽,但讓外界包括他們自己沒想到的是帶來了諸多後遺癥。其中一點就是招聘,Sara對於遇到的問題有些意外:“在臉萌爆紅之後,招聘成了最大難度的事,很多人擔心這個產品能維持多久。我們得耐心給對方解釋新產品Faceu要做的是什麽事。”很多人直接拒絕了,擔心爆紅之後的團隊能不能做成第二件事。即使有人願意談談,等郭列辛苦趕過去,原來對方不過是想看看做出臉萌的人到底是啥樣的。“這對他打擊還是蠻大的。”臉萌的爆紅甚至沒有給他帶來財務上的改觀,A輪融資後,他沒有做任何變現。他向女友求婚後,發現自己能夠支配的存款已經屈指可數。

他基本不會出去,也不想和無謂的人交流,更多是和同事們研究和琢磨產品,去微博上一條一條查看用戶留言。郭列說:“當用戶覺得我們產品很有趣時,那是最讓我開心的時候。” 2015年底時,朋友圈和微博上各種頒獎、曬成績的一撥接著一撥,“心里也會有些失落,畢竟我是一個過氣的網紅嘛”,說著說著我們都笑了。很多圍觀者也許忘了,他是一個創業者,但同時也只是一個90後的年輕人。當另一撥被媒體關註的90後年輕人,還在變著花樣刷臉刷奶時,他唯一做的事就是窩在寶安區一座小樓里,琢磨著用戶的喜好和產品的改進。

芭蕾舞史上最優秀的女演員之一、法國奧蕾莉•杜邦(Aurélie Dupont)在談到自己成為大師的經歷說:“芭蕾之美一直與疼痛同行,假如你跳的時候不痛,那說明你跳得不對。”創業也是如此。

“和正確的人一起做事,而不是只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做事”

“和正確的人一起做事,而不是只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做事。”這是郭列新產品研發過程中最大的感受。 Faceu的CTO王忠飛是中科大研究生畢業,之前在騰訊雲,在技術、後臺、產品等方面都有豐富的經驗。但越是這樣的人,越是有自己的主見。郭列覺得他和之前的夥伴有很大的區別,“他很難說服”,之前團隊都是以郭列為主,但是現在,需要用很強的邏輯和思維方式來說服對方,“剛開始很難適應,感覺整天浪費時間和口舌在討論上面”,慢慢的才發現,只有讓團隊優秀的人從心底認可這件事,大家才會在合作上更加默契和投入。在郭列現在看來,團隊爭吵有時是一種健康的表現,因為只有這樣的局面,說明團隊的人對這件事有了自己不同角度的思考,他們對這件事特別上心。

Faceu的產品研發步伐也並不是盡如人意,原計劃15年上半年上線的產品,一直延後,這對於團隊士氣影響很大。在這個過程中,臉萌原有的團隊中的人,陸續有人離開了。“孤獨本身並不太痛苦,那只是你個人的感受,最難受的是離別,大家都很難受。”郭列說。F是臉萌五個聯合創始人之一,那些討人喜歡的頭像大都是他的手筆。Faceu和臉萌產品差別很大,這個方向和他的興趣點並不一致。當他在小區樓下對郭列說想要離開去獨立創業時。郭列有些懊惱,在這個緊要關頭,任何人的離開都是對大家都是一次打擊,尤其是核心團隊。因為辦公室只有一個單間,沒有會議室,他們只好在公司外面的樓梯口反複溝通。但是最後,他還是走了。

在成員離開的協議上,郭列設置了一些門檻。盡管過程並不愉快,F最後還是接受這些條件。在離開時,他和郭列站在兩臺電梯前,電梯門同時打開,郭列留在了原來的電梯門口,他走向另外一部電梯,當他的電梯門快要關上時,郭列望過去,發現他哭了,“突然覺得心里好難受,這並不是我想要的結果”。後來他甚至不敢聯系對方,有事需要溝通時也是委托團隊成員轉達。同樣,對方也是如此,在Faceu登頂後,對方想給郭列祝賀,但是也是開不了口。但最後,郭列還是主動打電話給他,冰釋前嫌。“如果他在創業的過程中,遇到管理或融資等任何問題,我都會去幫他解決。畢竟,我有一些經驗。”

再後來,遇到同樣的事,再也沒有發生這種場景。“我覺得需要大氣些。”

本霍洛維茨在《創業維艱》中說:“從史蒂夫·喬布斯到馬克·紮克伯格,所有出色的企業家都會經歷掙紮,而且是苦苦掙紮。因此,人人都會掙紮,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你一定能掙紮成功,你也許會挺不過去,這就是掙紮的惱人之處。但掙紮是成就偉大的競技場!”

二度登頂後,郭列在朋友圈說,他的目標就是要在40歲之前做一家偉大的公司。這就意味著,他還要一路掙紮!

 

文/南七道(創界網創始人,微信ID:nanqida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039

10年運營總監告訴你,這樣做才能成為存在感更強的運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14/155191.shtml

導讀 : 一個優秀的運營,應該是可以熟練掌握很多“杠桿點”的。

 

545984443902701916

來源:三節課(ID:sanjieke)

i黑馬授權轉載

產品和運營之間的關系,應該接近於:產品負責界定和提供長期用戶價值,運營負責創造短期用戶價值+協助產品完善長期價值。

一個優秀的運營,應該是可以熟練掌握很多“杠桿點”,以便更好地給用戶創造短期價值,借此撬動更多長期價值確立的。今天,我們就重點來聊聊這幾個內在的杠桿點。這幾個內在的杠桿點,也可以被稱為是幾個運營上的“底層工作方法”,因為它們都是完全從自身出發,而無需依賴於外部資源的。

所以,如果你能做好這幾點,你天然就已經可以成為一個“存在感”更強的運營了,無論是在團隊內部還是在用戶面前。

下面,我們逐一講。

杠桿一:讓自己擁有對於新鮮事物的高度敏感

先看一個例子。我有個朋友,他們前幾周剛剛做了一個以拉新為目的的活動,活動特別簡單,大概是這樣的——

 

526908507345839227

 

但,這個活動上線後,在長達3-4天的時間里,參與的人寥寥無幾,少得可憐。

後來,又過了幾天,《瘋狂動物城》這部電影上線了,於是他們迅速行動起來,把這個活動稍微改了下,變成了這樣——

 

321402846509482967

 

於是,改過的活動上線後短短3小時,在沒有任何推廣的情況下,立即引發了數萬人參與。

這里的邏輯看起來很簡單:追熱點,借勢。

可是,你能想象一個連《瘋狂動物城》都沒有看過的運營能做出這樣的案例嗎?

我自己有一個習慣,但凡我在朋友圈、微信群等地方看到有超過3個人都在提一個我此前從來沒聽過的概念,我就一定會專門抽出來至少30-50分鐘的時間,去把這個我從來沒聽說過的東西要徹頭徹尾搞清楚。

你得知道,一個人們存在普遍認知的事物,是往往很可能在將來某個時刻成為你的一個“杠桿點”的,就像我們看到的我那個朋友的推廣。所以,為了贏得一個能夠將來可以有機會使用它、借助它更好與用戶們互動的機會,你就必須先花點時間去充分接觸它,了解它。

以已經過去的2016年3月來說,要是身為一個面向大眾用戶、需要經常跟他們互動的運營,諸如國足出線、瘋狂動物城、阿法狗人機大戰、宋仲基撩妹、A4腰等等這些事件的各種背景、起源和來龍去脈,你要是連其中的一半以上都不夠熟悉的話,我覺得可能會是有點兒問題的——那意味著你的運營彈藥庫里,貨可能偏少了。

這個部分如果我們再多解讀一點,似乎也可以說成是一定要讓自己具備“快速全面的學習能力”。

我曾經在知乎答過一個名為“運營最重要的核心能力是什麽”的問題,在那個問題下,我的答案是這樣的——

如果只能說一個的話,我覺得無論對於產品還是運營,最最重要的核心能力,都是“學習能力”。

互聯網實在變化太快,“運營”又實在過於寬泛,你會發現,每一種產品形態、每一種業務類型所需要的運營手段和方式都會是不一樣的。同時,運營也是面向用戶的,你也會發現,面向每一類用戶,比如面向屌絲和文青,面向大學生小鮮肉和中年大媽,你的運營策略、運營方式甚至是文案風格也會千差萬別,很難找到一個可以普遍通用的運營手段。

所以,真的想成為一個高段位的運營,你必不可少的必須要持續學習,接受和了解新事物,不斷貼近和熟悉更多類型的用戶。

所以,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可以很好連接好產品和用戶的運營從業者,你可能需要養成的一個習慣,就是保持對於這種大眾熱點事件、話題和一些新鮮事物的敏感度。你肯定不需要每一個熱點都瘋狂去跟去追,但至少你得做到對於大部分你的用戶會密切關註的熱點充分熟悉和了解。

杠桿二:讓自己擁有對於用戶的洞察

我來講個我自己的真實故事。

四年前,我跟幾個朋友創業做了一個學習類的網站,我們為一群“學習控”型的用戶提供各種五花八門的學習課程——上至如何早睡早起,下至如何2小時內學會打德州。

在創業起初,關於這個網站該怎麽運營,該選擇哪些品類的課程入駐平臺會更好,我們一頭霧水。

直到有一天,我們終於決定要回歸到用戶身上去尋找答案。

於是,為了離用戶更近一些,我花了差不多2個月的時間讓自己成為一個典型的“學習控”。為了做到這一切,我在2個月內往返奔波,參加了大約50場主題各異的線下學習課程和沙龍,與我們的用戶們大量交流和攀談,並嘗試著完成那些我們的目標用戶最常幹的事:記筆記、畫腦圖、寫日記、早起等等,直到我慢慢真的可以讓自己變得很享受這一切。

然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在那之後,我發現,我們網站上線的課程,但凡是能讓我覺得很喜歡的,上線後的銷售額和報名量基本都不會差。而另一部分讓我覺得不太喜歡的課程,往往結局都狠慘淡。

甚至是,同樣主題但講師不同的兩門課,有時候我在看一眼之後大體就能判斷出來哪一堂會更受用戶歡迎。

從那時開始,我自己完全憑借自己的感覺和直覺做出的很多決策,都獲得了成功。

如果一個例子看起來略顯單薄,讓我再給你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還有一個在創業的朋友,她在做一款“反社交的社交產品”,定位則是面向一群“害怕與抗拒現實世界中負擔沈重的社交,但仍然對美好事物充滿向往,雖然有很多東西想要表達,但又不希望被那些不會理解自己的’異類’看到”的用戶。

是的,就是這麽個怎麽聽怎麽抽象的產品和用戶群,她做起來,卻如魚得水。在她的團隊里,每一個界面展示出來的東西好還是不好,每一篇要推送發布的內容用戶是不是會喜歡,每一處產品的核心邏輯要怎麽來設定,鮮少會看數據做分析,而大部分都會是她來說了算。而神奇的是,她的決策,鮮少出錯,幾乎90%以上她看似拍腦袋所決定的東西,事後都被證明,用戶非常喜歡。

這一切的秘密很簡單。要知道,她本身就是一個“害怕與抗拒現實世界中負擔沈重的社交,但仍然對美好事物充滿向往,雖然有很多東西想要表達,但又不希望被那些不會理解自己的’異類’看到”的人。正因為這樣,某種意義上,她其實是在給自己做一款產品。所以,無須數據,也無須複雜的邏輯判定,很多時候,只需要確保做出來的東西可以讓她自己認可和喜歡。

她知道,只要做得到這一點,這八成就一定會是一個用戶們喜歡的東西。

所以,這就是我想要分享給你的第二個內在杠桿:盡可能把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典型用戶,讓自己大量置身於真實用戶的真實體驗場景下,這樣久而久之,你自然會慢慢擁有一種對於你的用戶們的“洞察力”。而這樣的洞察力,很多時候也會成為一個優秀運營身上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

杠桿三:學會更具有打動力和說服力的表達

作為一個運營,你總是會遇到大量需要跟用戶去進行溝通,進而說服他們接受你的某個立場、觀點的場景。

但,即便是一件看起來如此簡單的事情,能做好的人,也著實不多。

人都喜歡表達,所以我們當中的很多人,都特別喜歡在溝通場景中不斷去強調自己的觀點。但殊不知,很多時候,假如對方對你的觀點完全沒有任何認知的話,“表達觀點”可能是效率最低的方式。

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

有一個你不太熟悉的人某天跑過來給你推薦一部剛剛上映的電影。

他說:這部電影特別好,超級好,我推薦你一定要去看看。

試問,此時你會怎麽回答他?

我猜,你會說:哦。

但,假如他是這樣跟你說的呢——

我昨天剛剛看了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播放的全過程中,我先後4次被感動落淚——這是我5年來第一次被一部電影感動得落淚。另外,在電影播放結束時,我們那個全場爆滿的影廳里,有超過一半的人都完全自發的起立為這部電影鼓掌。

感受一下,在後一種表述面前,你對這部電影的興趣是不是會顯著提升?

再來看另一個例子——

某個朋友,某天來找你聊天,他說:前天我去參加了一個會議,那個會議上好多好多人啊,分別有XX公司、XX公司、XX公司等的老大。

然後,有一個著名基金的合夥人,在會議上做了一個演講,這個演講他結合自己對於教育行業十幾年的觀察,從上世紀90年代的教育行業發展講起,具體講了學而思、新東方等著名公司的成長路徑,還有2010年以來這一波在線教育的一些新趨勢,然後他還解讀了很多學習形式發展的變化等等……

怎麽樣?這麽多有點兒沒頭沒腦的一大段話,是不是讓你聽著有點兒昏昏欲睡不厭其煩?

那,假如他換一種說法呢——

前天我參加了一個會議,有一個著名基金的合夥人聊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顛覆性觀點,叫做:教育將死,學習永生。

這一次,是不是感覺瞬間你的傾聽欲望就被激發起來,且特別想聽聽這個人接下來往下都講了些什麽了?

其實,上面兩個例子,沿用了我們溝通方面再普世不過的兩個原則——

假如你是需要短時間內獲得對方的註意力,那你可能需要先拋出一個可以讓對方大吃一驚瞠目結舌或十分好奇的觀點和結論,瞬間擊中對方,然後再去逐一論證你的觀點是否可以成立。

而,假如你面臨著的問題是要說服對方接受一個你的觀點,那麽你可能更需要先從大量事實和一些細節的刻畫出發,通過事實和細節引發出對方的感知、共鳴和認同,再逐步引申出你的結論。

知名文案營銷人李叫獸曾經寫過一篇“X型文案和Y型文案的區別”,如果你好好看看的話,其實跟我們這里提到的,是一碼事。

 

638298379305767401

所以,身為一個好運營,你應該具備的第三個內在杠桿,就是讓自己在用戶面前的說服和表達變得更具有打動力和說服力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384

美國網紅:更年輕 商業變現能力更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1/155348.shtml

導讀 : 相比起美國網紅通過多種商業模式拓展影響力,Papi醬如果想要一直立於不敗之地,顯然還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與國內“Papi醬”、“艾克里里”等網紅不同,美國網紅群體近年來呈現出低齡化、系統化的特點。未來,在搞笑視頻應用的助力下,每個人都有可能踏上“網紅之路”。

毫無疑問的是,2016年第一季度以來,“網紅”已經成為吸引投資界關註的核心關鍵詞。從1200萬人民幣的融資、3億的估值到4月21日舉行的廣告拍賣活動,Papi醬在逐漸轉冷的資本市場大背景下用一個個長度不過5分鐘的短視頻殺出了一條血路。

與以Papi醬為代表的中國網紅的單打獨鬥模式不同,大洋彼岸的美國網紅目前則呈現出年輕化、群體作戰以及逐漸形成的系統化造星模式等特點,從這些方面來看,中國網紅產業仍與其仍存在較大差距。

美國網紅:不可阻擋的“年輕化”趨勢

2015年11月,“搞笑人偶(AwkwardPuppets)”頻道的一段視頻在Youtube上悄然走紅。這檔滑稽脫口秀的首檔節目請來了少年偶像賈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而與他對話的只有桌子上一個名叫Diego的木偶。留著墨西哥小胡子的Diego是一個對婚姻不滿的中年大叔,而他在對話中所制造出的滑稽的冷場效果足以令人多次捧腹。在視頻收獲80多萬次點擊的同時,人們在關註賈斯汀的同時也更多註意到Diego背後的操縱者——新晉網絡紅人魯迪·曼庫索(Rudy Mancuso)。

美國網紅:更年輕 商業變現能力更強

短短三年時間內,23歲的Rudy在以“6秒視頻”風靡全美的視頻分享應用Vine上吸引了超過一千萬的粉絲。這位年輕的“90後”以其誇張的表情、音樂天賦以及對於拉美文化刻板印象的模仿和調侃成為繼King Bach後美國網紅隊伍中的領軍人物。和Ruby相似,為Diego妻子Benita配音的也是美國新晉網紅,今年六月才將滿二十歲的Lele Pons。

“美國網紅的年輕化趨勢非常明顯,網紅隊伍的更新換代非常迅速。”搞笑視頻應用Shots的首席執行官John Shahidi這樣總結道。John認為,導致美國網紅隊伍呈現年輕化趨勢的根本原因是美國青少年群體近年來普遍表現出的焦慮和抑郁。作為Youtube、Instagram、Shots、Vine等社交應用的主力群體,青少年群體需要通過更多同齡人生產的內容幫助自己擺脫焦慮。

對應這種需求,美國網紅隊伍分化出兩種類型:一種可以稱作“正能量網紅”,寒門出身、靠堅持夢想擺脫命運的Justin Bieber便是這一類型的早期代表。

24歲的名模Amanda Cerny也正是因為完美性格和為了打破社會對於模特偏見的不懈努力,而在Youtube、Vine爆紅,成為萬千少女的人生偶像。另一種則是“喜劇網紅”,他們大多擁有表演、模仿、音樂等一技之長,善於積累生活中的搞笑素材,並在有限的視頻時長中進行整合和呈現。King Bach、Rudy Mancuso、Lele Pons等都屬於美國家喻戶曉的喜劇網紅。

美國網紅:更年輕 商業變現能力更強

從Youtube到搞笑視頻應用:不斷進化的“網紅土壤”

探究美國網紅的發展歷史,Youtube可謂網紅爆發式生長的最初土壤。從2005年開始,美國網紅依托著Youtube的視頻傳播功能及頻道運營走入大眾視野。原創歌手、美妝博主、搞笑片段、街拍時尚,Youtube頻道的多樣性也催生了不同類型的網紅。然而在這一階段,美國網紅的個人影響力仍然有限,其商業變現能力也因為用戶對於視頻廣告的本能排斥以及網紅商業思維的缺失而受到限制。

2012年,Instagram的出現似乎為美國網紅的發展創造了第二個高潮。依靠方便快捷的圖片傳播,網絡紅人在吸引粉絲關註的同時也吸引了廣告商的關註。Instagram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更加類似國內的網紅,各類人在適當的營銷下都有機會成為網紅,而這些網紅也會選擇軟廣的嵌入。Instagram上眾多時尚網紅、健身網紅都會選擇軟廣告植入的方式,甚至會通過Instagram建立獨立廠牌,進而推銷商品。然而,也正是因為圖片平面化的特點,美國網紅的個人影響力和覆蓋力都稍顯遜色,類似於國內Papi醬等“現象級”網紅並不多見。

“雖然單人覆蓋力有限, 但作為一個群體具有明顯的原創內容價值和商業價值,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領時尚潮流, 目前已成為各大時尚品牌營銷合作的重點對象”,Shots的A輪投資方美國中經合集團合夥人劉勇這樣認為。正是由於看重美國網紅背後的原創內容價值和巨大的市場潛力,目前,搞笑視頻網站的風靡似乎為美國網紅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生產方式。

以Shots為例,除了與青少年所追捧的喜劇網紅合作,Shots更是為網紅的脫穎而出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John Shahidi表示,Shots主要為網紅提供內容生產和影響力建設這兩種支持。內容生產方面,Shots可以為網紅們提供專業的劇本團隊和拍攝團隊,坐落於洛杉磯的Shots工作室可以為短片拍攝提供高端器材以及技術支持。影響力建設方面,Shots善於利用其股東Justin Bieber、合作夥伴Rudy Mancuso等人的個人影響力,通過現任網紅和“網紅潛力股”的對話以及Twitter等社交媒體賬戶上的互相關註達到“傳幫帶”的效果。

內容覆蓋與商業拓展:拒絕“曇花一現”

和Papi醬專註於微博運營不同,美國網紅們更加註重在不同社交媒體平臺的覆蓋率。RudyMancuso、Lele Pons等人都擁有Facebook、Twitter、Instagram、Shots、Vine等多個賬戶,除了同步更新,不同賬戶上有時還會推送不同內容,滿足粉絲對於搞笑內容的渴望和好奇。同時,在Shots等搞笑視頻網站的幫助下,美國網紅將視頻內容的推陳出新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不但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內容需求,也保障自己在網紅隊伍中不被淘汰。

“我認為Papi醬如果想要一直受到網友歡迎,首先要做到的是內容上的不斷進化。不斷提出更好的創意,才能在市場中存活下來”,對於Papi醬,關註中國網紅市場的John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除了內容生產,商業拓展也可以為網紅更好的變現提供多種可能。以Lele Pons為例,她不但與廣告商合作,進行軟廣告植入並出演脫口秀等節目,同時還通過寫書、參演電影等方式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她所寫作的《高校生存(Surviving high school)》一書更是被許多青少年奉為學習“如何在高中受到歡迎”之道的必讀聖經。相比起美國網紅通過多種商業模式拓展影響力,Papi醬如果想要一直立於不敗之地,顯然還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092

訓練之外 科技幫助運動員“更高、更快、更強”

在高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運動精神也滲透了科技元素。在科技的助力下,今年的里約奧運會有望突破更多世界紀錄。

傅園慧被泳衣“彈到痛”

故事還是要從使盡“洪荒之力”的傅園慧講起。傅爺說:“被泳衣彈到痛,比賽的泳衣太緊了,彈性太小,勒得胸都平了,我們賽前穿泳衣要穿20分鐘,這麽緊我彈到自己!你說這會不會成為我永生的恥辱。”

雖然這只是玩笑,但是泳衣為什麽那麽緊其實是有講究的。為了幫助運動員取得更好的戰績,只能通過有包裹性的材質和設計改進抗壓性、結構、敏感性和支撐性這四個關鍵版塊。讓身體變得略扁平,打造流線型身姿,從而減少遊泳時的水阻,讓選手們遊得更快。

傅園慧所穿的Speedo Fastskin 鯊魚皮系列專業泳衣是由一種叫LZR Racer Comprex特殊材質布料做成的,這是一種單向拉伸的布料,它可以實現出色的靈活性和特定區域高擠壓度。除了幫助身體整體更具流線型從而減少水阻外,泳衣的高擠壓度可以讓選手減少肌肉振動,避免肌肉振動在皮膚表面產生褶皺從而影響身體流暢性,減少無效的耗能,提高爆發力,幫助運動員取得更好戰果。

但是為了追求泳衣“夠緊”的效果,泳衣在彈性上就會有所犧牲,這也就導致Speedo的“鯊魚皮”在穿著時需要足夠的耐心把自己的肉一點一點“塞進去”。

Speedo一直是高科技助力奧運的最典型例子。自從Speedo利用美國宇航局的浮力和減少阻力技術,設計的全身套裝泳衣為邁克爾·菲爾普斯奪得2008年奧運會獎牌和打破世界紀錄後,遊泳比賽就受到了最嚴格的監管:防止高性能運動服成為另一種幫助提高比賽水平的“興奮劑”,不過服裝制造商依然在不斷創新。

本屆奧運會,耐克就為英國遊泳選手設計了配有彈性帶的AdizeroXV泳裝,可以讓身體始終保持流線型姿勢,最大化減小阻力,讓遊泳選手保持在理想狀態。阿迪達斯也參與了奧運會的泳衣研發,它利用身體掃描儀設計出新式套裝。

提高十分之一秒

田徑賽場上一直不乏高科技產品,許多服裝制造商都致力於研發讓運動員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的服裝和鞋子。在本屆奧運會上,耐克就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紡織技術,通過分布在運動服上的小矽膠凸起,可以減少空氣阻力,讓運動員跑得更快。其中AeroSwift 系列是運動服裝類,而AeroBlade則是臂帶或護腿之類的輔具。畢竟對於百米運動員來說,就算能夠提高十分之一秒的成績,都能夠決定金牌的歸屬

3D打印技術也在本次奧運會上發揮了大用處。耐克公司開發了一種3D打印產品——可以改變選手周圍空氣流動的矽膠釘,能夠讓運動員跑得更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耐克還開發了內置大量感應器和冷暖空氣調節功能的運動員座椅,據稱這款座椅以柔性碳膠帶和碳合成,它的神奇之處在於可以智能調節冷暖溫度,形成微型氣候,有通風的喉管,讓運動員可以更快的為身體降溫、保持肌肉彈力,更快地恢複體能與精神狀態。對於需要消耗大量體能比如羽毛球、籃球等項目的運動員來說,如果可以更快的恢複狀態,相對於其他同場競技的運動員來說,無疑構成了一種隱性的優勢。

在自行車、遊泳等比速度的競技比賽中,服裝必須合身,才能盡量減少空氣阻力。即便不考慮速度因素,合適的運動服裝也可以減少汗水或熱量帶來的負擔。著名運動品牌 Under Armour 這次負責為美國體操隊打造比賽服,專門針對氣候炎熱的里約熱內盧,新款比賽服可以避免運動員在比賽中滿身大汗。

美國體操隊還使用了一種LumiWave新科技,協助療傷。據稱,該裝置含有50個紅外線LED燈。運動員將手鏈放到有痛感的位置,LED燈發出的脈沖信號,促進人體體內釋放一氧化氮,提升個體細胞複原功能。

這與中國隊運動服裝含有的高科技元素有著一些相似的原理與功效。據悉中國的運動服裝用的是高強彈力的特殊纖維面料,據稱能夠促進肢體靜脈回流,減少血液瘀滯,帶走代謝廢物,提高人體能量供應,縮短恢複時間。因此,中美在奧運競技場對決,在裝備上,暫時也能打個平手。

另外,Under Armour 為加拿大橄欖球隊、瑞士和荷蘭的沙灘排球隊設計了隊服,服裝借鑒了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太空服技術,內置水晶片裝置,可以吸收身體熱量,降低體溫。

科技對於運動員心態的調整也起到越來越關鍵的作用。韓國此次就用光線治療法幫助選手克服時差,還用唾液里的酶對選手進行壓力分析,以及用神經反饋系統引導選手的心理。尤其是在射箭這種需要穩定的心理狀態的項目中,能讀出腦電波變化的神經反饋系統則可以準確地把握運動員什麽時候出現穩定或不穩定的腦電波,並調整到最佳狀態。

不過高科技裝備也引起了輿論對於奧運會有是公平性的指責。從目前來看,服務於運動員的高科技裝備只要能確保處於奧運規則之內,就不會有異議。在美國運動品牌Under Armour運動團隊資深創意總監亞當-克萊門特認為:“科技可以在極力往規則邊緣靠近。”

美國某運動裝備公司的高管甚至表示:“工程師們已經將奧運選手運動服的設計放眼到未來10年,未來運動員的要求會更高,投入的新技術也勢必會更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355

營改增四個月:有企業減稅已700萬 下半年力度會更強

8月22日,距離五一國家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改增)已經過了114天。一個牽動政府、企業甚至民眾的熱點話題是,營改增真的減稅了嗎?減稅力度怎麽樣?

東方證券購不動產抵稅2000余萬

第一財經記者從上海市稅務局了解到,5月1日被納入營改增的東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600958),憑借購置不動產,實現了高達2000余萬元的進項抵扣。截至6月,企業較“營業稅時代”已累計減稅達700余萬元。

此次全面推開營改增政策中,減稅力度最大的政策正是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可以在兩年內抵扣。一位政策制定者曾對本報透露,新增不動產抵扣減稅規模占到此次營改增減稅規模(5000億元)約60%,也就是減稅規模超過3000億元。

2016年5-6月,東方證券累計申報營改增銷售收入6.6億元,其中按貸款服務、經紀代理服務、咨詢服務收入的比重較高,達5.7億元;累計應納增值稅2500萬元。但其中,6月東方證券應納增值稅僅10萬余元,環比下降了99%以上。

東方證券減稅離不開營改增前做好準備工作,早在年初就提前配備了專職從事增值稅管理的人員;業務流程上又專門聘請了專業的會計師事務所和信息技術公司開發和完善企業內部的增值稅管理核算系統,以全面滿足增值稅管理的要求。

由於提早籌劃,東方證券因為員工出差取得的增值稅發票,每月就能因進項稅額抵扣“節省”成本上百萬元。而真正抵扣大項仍是上述的新增不動產獲得的進項抵扣。

東方證券減稅是此次納入營改增的金融業減稅情況的一個側面。

營改增百日後,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及香港間接稅主管合夥人胡根榮分析,營改增對金融業中的銀行、證券、保險三行業的影響將呈現差異化,其中,銀行業凈利潤可能有所降低,證券業稅負影響不大,凈利潤影響有限,產險公司凈利潤降幅較大。

7月2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後,各行業實際稅負總體下降,但由於多種原因,有些金融企業稅負增加。隨著改革深入,營改增減稅效應將更大顯現。要適時完善配套措施,做好政策解讀和納稅服務,引導企業用好增值稅抵扣機制,確保金融業稅負只減不增,穩定市場預期。

胡根榮認為,作為銀行利潤主要來源的貸款業務,由於“營改增”明確規定貸款利息支出不可進項抵扣,導致貸款服務利息收入實際上相當於按照全額征稅,因此,綜合測算,“營改增”之後部分銀行整體稅負水平可能會上升。

不過從更長的周期看,營改增減稅效應將體現。

“有些金融業尤其是銀行營改增5月增加了稅負,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在營改增前已較多購進,使得營改增後進項抵扣很少,短時間內稅負有所上升。但如果從三年或五年的周期來看,銀行會有批量購進帶來進項稅額增加,應納稅額減少。另外,銀行營業網點房租的結算,往往一年結算一次,5月份房租抵扣進項稅額未能體現,也使當月應納稅額增加。因此,應從周期角度考察稅負,更準確。再就是,金融業營改增,稅率由5%轉換為6%,同口徑只提高0.66%,考察周期內購進及其進項抵扣,稅負穩中有降是有保障的。”山東財經大學教授潘明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房地產、生活服務業也在減稅

同樣在5月1日被納入營改增的房地產業和生活服務業稅負也有所減輕。

聯洋置業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房地產開發銷售的企業。營改增後,企業銷售“老項目”因政策平移仍可按照5%的征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企業本以為稅率沒有變化,稅收也不會有太大變化。但5-6月,企業累計銷售額超過9億元,較繳納營業稅,累計減負為240余萬。

總部位於上海的小南國集團(03666)有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營改增後,企業稅負得到明顯降低,提升了經營利潤。自5月1日至6月底,小南國稅負降低約900萬元,到2016年底預計公司整體稅負將降低近5000萬元,這對於整個上市公司的經營貢獻是相當之大。

另外,營改增讓整個行業的經營管理趨於規範。以原材料為例,小南國合作的供應商多為行業內優秀、規範的企業,在營改增全面推開之前,其在采購環節取得的發票中就已經有45%左右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在營改增推開後,通過短期準備,這一比例就已上升至85%。僅此一項,或將為企業節約上千萬的稅收成本。

小南國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對於規範的餐飲集團,相比較於稅負下降、經營利潤提升,他們更樂意看到整個行業的經營管理更趨於規範,避免了餐飲行業內非同一起跑線的競爭格局。

企業減稅體現為政府稅收的減少,7月數據最為明顯。

財政部數據顯示,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後,原營業稅納稅人改繳增值稅,收入在增值稅科目中反映,體現為增值稅增收、營業稅減收。考慮收入在項目間轉移因素,將改征增值稅與營業稅合並計算,7月這兩項收入合計同比下降10.9%,其中,新納入試點的建築業下降23.8%、金融業下降18.8%、房地產業下降7.5%。

營改增後半場減稅力度更大

自5月1日全面營改增推開以來,減稅力度不斷加大。

比如,江西省財政廳數據顯示,前5個月該省財政總收入增速不斷攀升至兩位數,但全面營改增推開後,6月份江西省增值稅、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為77.5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4.9億元,下降31%。

江西省財政廳分析稱,這拉低當地財政總收入增幅2.2個百分點,減收效應已有顯現,並將在下半年對財政收入帶來較大影響。

為了將減稅落到實處,各地稅務機關也展開行動。

上海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稅務機關下階段圍繞稅負“只減不增”的改革目標,將持續做好政策宣傳和數據分析等相關工作。

稅務機關將加強對申報數據的采集和運用,實時動態監測改革行業的稅負變化情況,通過細化對各類數據的分析比較,找出稅負變化的規律和原因。

另外,上海市稅務局還將持續加大政策宣傳力度,主要通過加大宣傳講清改革的“重點”,鼓勵納稅人以增加設備采購、購買應稅服務等形式,增加可抵扣項目,推動產業升級;通過開展培訓理清“減稅”的“難點”,進一步幫助企業規範內部管理,以增加試點納稅人的實際抵扣項目等。

上海市稅務局持續引導企業應抵盡抵,“點對點”地逐戶引導企業加強對“應抵未抵”項的梳理,積極轉變企業財務管理模式,重塑內部核算流程,引導企業主動適應增值稅稅制需要,真正全面享受到改革的紅利。

胡根榮表示,建築企業在以後的工程建設中,要註意選擇有資質的供應商和分包商,規範運作流程,才能盡可能增加抵扣,降低實際稅負。營改增會激勵房地產開發商增加精裝修房屋供給,轉型成功的企業將率先享受到減稅優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540

習近平: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釋放更強增長動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3日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以下為演講摘要:

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釋放更強增長動力。抓住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發展的牛鼻子。我們清醒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不少領域大而不強、大而不優,長期以來主要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支撐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方式已不可持續,中國發展正面臨著動力轉換、方式轉變、結構調整的繁重任務。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是中國發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由之路。

我們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創新第一動力的作用,努力實現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我們將推廣發展理念、體制機制、商業模式等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大創新,在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上來一個根本性轉變。我們將力爭在重大項目、重點方向率先突破,積極牽頭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我們將深入研究和解決經濟和產業發展急需的科技問題,圍繞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等方面需求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產業和產品向產業鏈中高端躍升,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性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255

中國核電三強或變兩強更強 競爭天平已出現傾斜

今年3月的一份上市公司公告正在打破中國核電三強鼎力的格局。

中核科技(000777.SZ)發布公告,確認中國核工業集團(下稱“中核”)正在籌劃與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下稱“中核建”)戰略重組事宜,重組方案尚未確定,方案確定後尚需獲得有關主管部門批準。

如果上述重組落定,中核和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以下簡稱“國核技”)這兩大核電企業都完成了外部強強聯手,只剩中廣核一家還在單兵作戰,核電領域競爭天平已經出現了傾斜。

中核建加入還意味著一種核電開發建設一體化的模式正在成形,這可能為中國核電事業的發展掀開嶄新篇章。

三強平衡正在被打破

此前,中核、中廣核、國家電投三大核電集團不僅擁有其他能源集團羨慕的核電運營牌照,而且核電領域各有所長、實力基本相當。

“三大集團各有優勢,很難說誰占有的優勢更加明顯”,國家核安全局一位退休官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中核是中國核電領域的“老大哥”,繼承了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的衣缽。作為國家核科技工業的主體,除了主要了核工程建設板塊外,中核集團業務幾乎完全覆蓋了核工業所有的產業鏈,其所從事業務涉及核電、核燃料循環、核能技術研發與服務等。另外,中核集團控制著核電行業最稀缺的核燃料供應系統。

中廣核則在核電站運營方面占有了絕對的優勢,有著最多的在運核電站。在成功建設大亞灣核電站的基礎上,中廣核形成了“以核養核,滾動發展”的循環機制。截至2017年1月底,中廣核有在運核電機組19臺,裝機容量2038萬千瓦(國內占比61%),在建核電機組9臺,裝機1136萬千瓦(國內占比47%)。甚至在“老大哥”獨享的核燃料供應領域,中廣核也在努力進入上下遊,已啟動自主化核燃料開發。

國家電投則是在原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和原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基礎上組建的新集團,不僅坐擁中國自主化三代核電技術AP1000的設計、建設、開發優勢,而且有著原五大電力集團之一的中電投的雄厚實力支持。兩家合並之後,業務領域覆蓋了常規發電和核電,不僅在五大發電集團中獨樹一幟,而且在資產量和收入額上都大幅超過中核和中廣核。

國家電投董事長王炳華就曾明確表示,國家電投將打造中國核電全產業鏈航母。

多位核電企業受訪者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旦中核與中核建重組成功,後者的業務可能並入前者旗下的工程板塊,屆時,新的中核將形成一家同時擁有核電、核電建設、核然料等為一體的全核電產業鏈的超級巨頭,在核電領域優勢將明顯在其他兩家巨頭之上。

中核建是中國核能工程建設領域的巨無霸。在核電工程建造領域,中核建具備同時承擔40臺核電機組的建造能力,承擔著國內所有在建核電站核島部分的建造任務。中國某核電工程公司一位內部人士此前向第一財經介紹,在每一臺核電機組的建設成本中,核島造價大概占了三分之二。

此外,中核建還是中國第四代核電技術高溫堆的海外推廣責任主體,並已經先後與阿聯酋迪拜、沙特、南非等國家簽署《合作建設高溫氣冷堆核電項目諒解備忘錄》或建立合作關系。比如,今年3月16日,中國核建與沙特能源城簽署了《沙特高溫氣冷堆項目聯合可行性研究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在前期合作基礎上,進一步制定沙特高溫堆項目投資建設等系統解決方案。

而在國內,中國核建還在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湖南省、廣東省等省份開展了高溫堆項目前期工作。其中,江西瑞金核電項目已經通過了項目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

剩下一強如何走出下一步

這種情況下,唯一沒有實現強強聯合的中廣核可能會走什麽樣的道路?

國家核安全局一位退休高層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他個人認為,中廣核可以走類似國家電投的合並路徑,即通過與四大發電集團其中一個進行合並重組,走出一條核電與常規電相結合的道路。

比照國核技的重組之路,其進入國家電投之後的實力在不斷增強。根據美國《財富》雜誌發布的2016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國家電投以營業收入306.16億美元位列第342位,排名比2015年大幅上升61位。國家電投目前的資產總額為8661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中廣核的總資產體量則小得多,還不在世界500強企業排名榜當中。

“我相信,核電作為清潔能源,是很有希望的,核電集團企業跟常規電集團進行合並,可以解決很多問題。”這位退休官員向第一記者分析,“現在核電集團面臨著用電調峰和融資方面的壓力,如果能夠與常規電集團進行合並,就可以發揮核電的優越性,而且在融資等各方面都很方便。”

目前,中國華能、中國大唐、中國國電、中國華電等四大發電集團都涉及核電業務,但都沒有核電運營資質。

中國核電市場非常廣闊。按照中國核電發展規劃,到“十三五”末,全國在運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機組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目前,國內有35臺在運核電機組、21臺在建核電機組。其中,在建核電機組數量居世界第一。

由於核電的經濟效率相對較高,加上目前火電受制,使得更多的發電集團都想進入核電領域。

這位退休官員分析說,中國四大發電集團也希望獲得核電運營資質,因此與中廣核等擁有核電運營資質的核電集團進行重組可以幫助它們獲得這樣的資質。

與發電集團合並之事也並非外界隨便揣測,此前中廣核就曾與一家能源巨頭集團傳過重組“緋聞”。

2016年7月21日,有媒體稱,神華集團正在尋求與中廣核進行並購,該並購將可能創建一個資產規模約2040億美元的公用事業行業巨頭。兩家集團對此均很快作出了否認。不過,業內仍然相信,如果真有兩家合並的可能,作為世界500強企業的神華集團,與中廣核在某些方面的確有互補的空間。

有核電企業人士對第一財經分析,如果得到中廣核的幫助,神華集團將很快就能進軍核電領域;而神華集團同時也可以幫助中廣核將獲得國內鈾礦開采的資源和資質。

如果沒能實現強強重組,中廣核也在布局如何獨立發展。

雖然中廣核在核燃料方面一直受到現有競爭格局的制約,在資金方面此前也不如五大電力公司那樣充裕,但隨著中廣核旗下多家公司已實現上市,中廣核在融資方面的能力已經得到加強。

中廣核目前已擁有3家H股上市平臺和1家A股上市平臺,分別為中廣核電力(01816.HK)、中廣核新能源(01811.HK)、中廣核礦業(01164.HK)和中廣核技(000881.SZ)。這4家上市公司所涉領域,分別是在核電、核燃料、新能源、核技術。

在核燃料領域,中廣核一直在尋求突破。來自中廣核官方信息顯示,核燃料領域,2007年以來,按照國家“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走出去”戰略,中廣核積極開展國內和海外鈾資源勘探與開發工作。目前,經國務院批準,中廣核已獲得國家核燃料進出口專營資質。中廣核已經與哈薩克斯坦等國家進行鈾礦開發和核燃料組件研制的合作。

在核電建設領域,業內也在猜測,中廣核未來可能將通過其他途徑來培植自己核電工程建設隊伍,以避免未來可能在該領域中受到新的中核集團的牽制。

比如,中廣核已經與中國能建在核電工程建設方面進行了合作。2013年6月,中國能建成功中標了中廣核陽江核電5、6號機組核島安裝工程。這被認為是中國核電站核島領域的“破冰之旅”。

在第一財經接觸的一些受訪者看來,如果中核與中核建重組的影響,中廣核和國家電投都要培植自己的核電建設工程隊伍,那麽到時候競爭格局還會更為複雜,是否會出現行業分散和重複建設問題還需密切觀察。

全產業鏈模式重新現身

核電行業內觸覺敏感的人士還從中核與中核建的重組中似乎讀出了另一條信息,就是為了核電行業的發展,是否還要維持當前寡頭競爭的格局?

從原核工業部到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核電的發展一直使用大一統的模式,中核建和中核集團本來就是從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拆分出的企業。但以1994年中廣核成立為開端,為中國核電後來獲得快速發展提供助燃劑,中國核電行業才形成了今年的競爭格局。

但在核電競爭的格局下,中國國內核電技術發展技術路徑總有波折,而且對出口旗艦華龍一號的聯手推動還有待加速。

華龍一號由中核推出的ACP1000技術和中廣核推出的ACPR1000+技術融合而成,目的是為了國內核電更好的對外出口。為了使華龍一號融合工作進展更加順利,以及日後更好的推進華龍一號的出口,2016年3月17日,由中核與中廣核共同註資組建的華龍國際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華龍國際”)正式揭牌成立。

華龍國際公布的《華龍國際參加第十四屆國際核工展成現場亮點》消息稱,自華龍國際成立以來,公司各項組建及技術融合工作穩步推進,取得了一定進展。有了實體依托後,華龍一號技術融合正在提速。在項目進展上,國內方面,寧德5、6號機組“路條”明確采用華龍一號技術方案,福建漳州、海南二期等夜遊意向按照采用華龍技術來開展前期各項準備工作;國際市場方面,從現場沙盤可以直觀看到“一帶一路”沿線和拉美地區多個國家成為潛在市場。

在中國出口龍頭的高鐵領域,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的合並已經展現了對外出口的新路徑。如果中核與中核建重組所代表的是未來核電全產業鏈大一統發展的模式,這將讓中國核電發展探索新的道路,而原有核電企業的競爭格局將再次變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833

相愛相殺20年,格力美的誰更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0/164038.shtml

相愛相殺20年,格力美的誰更強?
SimonSimon

相愛相殺20年,格力美的誰更強?

格力與美的之間的專利官司,仍在膠著之中。一如這兩個家電巨頭之間的爭鬥,二十年來從未停止過。兩家公司的發展路徑有何區別?不同的理念和不同的戰略選擇又帶來了怎樣的優勢和弱勢?未來又將會面臨何種挑戰?

 來源 | AI財經社(ID:Economic-Weekly)

作者 | Simon

格力與美的之間的專利官司,仍在膠著之中。一如這兩個家電巨頭之間的爭鬥,二十年來從未停止過。

一個是國企,一個是民企;一個專註於空調,一個布局於家電。二者在利潤上齊頭並進,市值上旗鼓相當,但美的超越格力之勢,已然成形。

兩家公司的發展路徑有何區別?不同的理念和不同的戰略選擇又帶來了怎樣的優勢和弱勢?未來又將會面臨何種挑戰?

答案盡在下面的10張圖中。

1(1)

2

3

4

5

6

7

結語

2006年,格力收入263億,美的201億,格力領先美的30%;2016年,格力收入1083億,美的1590億,美的領先46.8%。

十年間,美的之所以能實現對格力的彎道超車,原因無外乎就一個:選擇一條合適的賽道。2016年中國空調行業的市場規模為1464億,且出現-7%的負增長,而整個家電市場的規模是14606億,增速3.8%。

下一個支柱型產業在哪,已經困擾了格力近5年時間。從手機到新能源,盡管多元化經營與其堅持的專業化理念相背,但格力還是走出了這一步。格力的優勢在於它的專業化、品牌聚焦性和盈利能力,如何在新領域擴張過程中轉換品牌,是它未來要面臨的難題。

而美的方面,它的戰略定位極其清晰,變成了一家橫跨消費電器、暖通空調 等領域的大型集團。它的隱憂是,雖然更寬泛的定位帶來更大的市場,但也造成單一品類競爭力的相對缺失,就像美的空調難以戰勝格力一樣。

未來,美的和格力的競爭還會繼續,不止於空調。 

家電空調銷售多元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