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是一場風險管理!」不重風險管理,只重分析只有輸錢一途! 紅猴股評

From

http://redmonkeyblog.blogspot.com/2008/11/14-nov-2008.html

牛市時,很多投資者都是門外漢,只管炒炒炒,人買佢又買,越買越大,越買越爛(由優質股買至劣質股),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越高回報便要冒越大風險,越大風險 亦可能會越大虧損,更遑論知道什麼是風險管理!以為就此發達,不想想若是那樣容易發達,以前那樣多牛市又不見大部分人成為富豪,反而是每次牛市後卻有些富 豪倒下!

另一些投資者則有多年投資經驗,卻過份沉迷分析,有些更沉迷至只傾向看到行業的美好一面、公司的美好一面,還以為自己真的很了解 一些透明度其實不高的行業及公司,結果於如去年的超級大牛市時仍高價搶入作長線投資!他們應該懂什麼是風險管理,但卻被分析分析分析及主觀主觀主觀沖昏了 頭腦!

筆者懂基本股票分析、基本財務報表分析、基本經濟分析,但絕非高手,絕非專家,因要成為專家是要很長時間的全職鍛鍊,所以筆者仍視 自己為「散户」!但是這「散户」心態卻成為筆者投資上的好處。若投資者以為自己很清楚某個行業,很了解某間公司,對經濟變化瞭如指掌,便很容易放鬆了風險 管理,大市若突變便很易中招!

筆者就是知道股市的凶險難測,經常抱着「怕輸」的心態投資,以致非常重視風險管理,投資組合才能於過往三年 仍錄可不錯的回報,現時組合內的現金比重亦不差!筆者崇尚投資組合表期的穩定回報,於「筆者簡介」中,一直寫着「但因傾向保守,牛市時有時會賺得比別人 少!」這個不打緊,最重要是牛市過去後,筆者賺得比別人多!

先前亦曾提及,筆者於2003年股市低潮以便宜的價錢買入了一堆股票,並於 2005年至2006年逐步沽出,不過事後回顧當然是過份小心,沽得過早!之後筆者一直認為很多股票的股價不算便宜,便每一次買入一隻股票都訂下止賺止蝕 位並嚴厲執行,但因做足風險管理,當時亦正值升市,所以筆者於2005年至2007年是任何股票也會買,但任何股票亦會沽,致使當時經常買入賣出而被投資 者詬病!但當2007年尾股市開始倒下,這個風險管理卻幫了大忙!

筆者亦會留意最新形勢以制訂不同策略,好像今年年初已定性現在是多年難 見的「經濟亂局」而不再主觀分析經濟,並只長期儲貨不作短炒,避免了其後股市大幅波動引發的不斷止蝕虧錢。之後因局勢更差而只買長期優質股並呼籲不值得投 資二三線股以避免中地雷,而其後便出現了連串二三線股財困出問題。

其後於今年9月金融海嘯淹至,筆者亦自覺長線儲貨進行得太早而於恒指跌 至16,000至17,000時暫停了分段買貨計劃,直至恒指見底反彈至12,500才再入貨,使筆者仍保留以投資組合現值計40%為現金之靈活性。現在 筆者察覺未來經濟越見差劣而部署恒指若反彈至16,500會減持部份股票便投資組合更形健康。這些都是風險管理!

有投資者認為投資股票如 做生意,畏首畏尾怎成大器?首先請明白做生意的個案亦是失敗多、成功少,不少人以為做生意很易賺大錢,只因你的朋友只會吹噓成功,掩藏失敗,傳媒經常報喜 不報憂,其實有時傳媒曾經大幅吹捧的生意奇才,過幾年後或會見到某一小段新聞報導其已清盤收場!似曾相識,這和傳媒胡亂吹噓或吹捧投資者沒兩樣!

做 生意要長期得到成功,全情投入見招拆招非常重要,自己做生意,必須努力聰明靈活變通。那麼投資者買了上市公司的股票,只擁有其少數股份,其實是很被動的。 若大家選一些擁有優質管理層的上市公司不就可以嗎?如投資了匯豐(5)、大家樂(341)、利豐(494)等優質企業,這可解決部分問題,但這些公司已買 少見少,這些公司亦會犯下重大錯誤,如匯豐(5)數年前買入Household!若退而求其次買入「應該」擁有優質管理層的上市公司呢?筆者現在還未明白 招商銀行(3968)為什麼要堅持高價買入永隆銀行(96),背後有什麼原因?天知曉!

若大家有能力如畢菲特般成為公司的大股東,並進入其董事局,這樣投資股票才是真正做生意,否則請不要以為做了小股東便經營了那間公司那樣天真!亦不要以為自己真的能成為另一個畢菲特!

只要有自知之明,只要不貪心,不經常想賺盡,風險管理便可常在心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8

我是一隻「滙豐蟹」 盧峯


2009-03-14  AppleDaily





 

繼 「樓蟹」之後,最新上市的新蟹就是「滙豐蟹」。我也是一隻「滙豐蟹」,還特地把改造成蟹形的滙豐標誌貼在辦公室。變成「滙豐蟹」有甚麼感覺?沒有太大的感 覺,有點無怨無悔的味道。為甚麼做了「蟹」也無怨無悔?先說一個非理性的原因。


打從開始工作有了點積蓄開始,心裏一直在盤算該怎樣投資保值或增值,第一個 目標就是滙豐銀行。這個選擇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明白,因為滙豐是香港最大的銀行,又在積極走向世界,爭取更好的前景;把錢投資在滙豐等於投資在香港、亞洲的 增長前景。


當時的想法是,只有儲到一萬股滙豐才算真正有了點儲蓄,有了點資產。可惜滙豐股價增長的速度比我儲蓄的速度快,經過多年的努力距離一萬股的目標 仍然甚遠。直到最近幾個月滙豐股價大幅下跌,比以前平超過一半,我便把心一橫多買了一點,再加上今次二十八元供股,持有一萬股滙豐的目標終於提前達成了。


對我來說,這實在有點願望達成的味道。理性的原因很簡單。銀行、金融業是百業之母,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及最大得益者。目前的金融海嘯是暫時性的困難,只要經 濟穩定下來,回復增長,銀行、金融股反彈的速度將會最快;而滙豐是本地以至國際銀行的龍頭股,它大有機會比其他國際銀行特別是被國有化的銀行表現更好。當 然也要考慮投資收益的問題,在削減派息後,滙豐今年派息大概在三元左右,以現價不足四十元計算,回報率在七厘以上;跟只有零點一厘或零點零一厘的銀行存款 相比,滙豐實在不算差。這樣算來算去,還是決定做一隻「滙豐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611

[转载]赚钱是一种精神特性 宁静致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7caecf0100hhlx.html


转载自在苍茫中传灯:

    姜国华先生最近在他的一篇《和父母谈炒股》的文章里说:“我们的股市也许已经呈现了这样一个金字塔的形状,暴富了极少数人,而这极少数人的荣 耀使大量的人心甘情愿地进入市场,冀望自己有一天到达这个塔尖。这种情况当然不是资本市场应该有的情况。”对此我深有同感。

   

实际上,也许再也没有哪项事业要比“炒股”更难了,在选择“快速致富”的这条道路上,永远只有极少数人获得成功。即使侥幸成功,绝大多数人也几乎都是在 “迅速致富”后“迅速变穷”。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只有极少数人才拥有赚钱的天赋。这种赚钱的天赋与生俱来。我相信,人们要么具备金钱的头脑,要么就完全 没有。通过后天努力来完成“金钱头脑”的希望微乎其微,因为这是一门极难学会的技艺。

   

所以赚钱的智慧就是一种精神特性。对于那些天生就具备金钱头脑的人,无论是行情上涨还是下跌,还是震荡,都没有什么两样。因为他们总是能够抓住赚钱的机 会。即使他们因为投机过度而丧失了一切,但是他们也能够卷土重来。

   

后天教育与这种金钱头脑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我们看到那些数不清的财富成功的故事,他们中的许多人几乎没有什么学识,但他们却聚集起巨大的财富,致使许多有 学识的人还要给他们打工。当然,没有这种特性的人也能赚到钱,少数发明家以及才艺非凡的人,比如演艺人员、体育明星就属于这一种。

    所有超凡的才能都是极少数人的专利,所以古斯塔夫·勒·邦在《大众心理学》中说:“历史表明,我们在所有领域取得的进展都应当归功于那些精英分子。”因 此,对很多人而言,总是把满脑子的心思放在赚钱上是让人憎恶的,他们的兴趣或许应该在另外的领域中。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无法欣赏到从古至今那些伟大的头 脑给我们带来的智慧、美以及文化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77

麥多勞是一隻收租股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4630

巴黎:

我記得打工的時候,一次有一個部門的主管窒我。事源是他大聲要求另一個主管不要把一些什物放到近他部門的地方,因為巴黎已制定要收各部門佔辦公室面積的租金規則,他也會收非法佔據他地盆的同事租金幫補。

"人人都應該關注的呀公物資,就會無人關注",這是很簡單的道理,要同事為呀公著想的唯一方法就是收費!電腦要收租金,地方要收租金,貨車要收租金.....那麼同事就會很用心去管理、組織呀公的物業、生財公具。麥多勞當然明白此道!

在 分析麥當勞時,我特別留意到它在2006年尾決定把所有拉丁美洲原先是自已運作的店以Franchised形式賣斷給承租人,根據它年報說,麥當勞是按店 鋪的營業額抽Royalties,同時它們會先選地方、後裝修,再以20年租約租給Lessee(Franchisee),有一些錢多的合作人,或會買下 那物業連裝修。整個環球系統的Franchisee店,有1半的店舖,以租金+Royalties方式運作。拉丁美洲的交易的目的是,只收租金和 5% 的Royalties,讓拉丁人自已管自已。

以下是麥當勞未賣斷前,2006年,2005年的在拉丁美洲自已經營的成績:
                                                 2006            2005
銷貨(美元百萬)                   $ 1,552         $1,237
未扣行政費利潤                       212              141
%                                                 13.7%         11.4%
行政費用                                      4%              4%
淨利潤                                        9.7%            7.4%

如果以資產 750M計,ROA是    20%         14.8%。

這樣好的回報,為何賣走它呢?!下回開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98

超大是一支地產股?!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951

巴黎:

唔知點解超大越下跌,我的Blog就越多人探訪。先聲明,我不是超大的代言人。

有一些自已的研究,是個人過去的工作上的經驗,今天就和Blog友分享。

從上世紀80年代中國開放,我們的港商投資大陸,就以天、地制宜,創造了很多非常的交易方式,其中有一種叫補償貿易。

所謂補償貿易,是港方提供技術、原材料和一些生產設備給乜都無、只有一條命的同胞。我地教同胞點樣用那些設備做貨,在做好貨之後,就在貨款中扣除那些借貸。

這種貿易方式非常偉大,所有沒有資金、沒有技術的鄉下佬都可以搖身一變成工廠老板,只要努力加勤力,做幾年,或在更短時間還清那些設備的名義借款,你就是真真正正的老板。

大的政府出口公司如是、小的山寨工廠如是。

超大和農民的關系亦如是。

超大收購農地,其實是可反轉頭看是農民借農地給超大。

超大幾時還錢呢?!就是農民辛勞耕作收成,把農作物賣給客人的時候,錢收了有部份落到超大的手,農民扣起農地預繳幾年的租金、和佢地的工資。

奇妙得很,農民既是馬克斯說的收租的地主資本家,也是受苦的農民。

回 頭說超大,最容易收購農地的做法必須是在收購後有工作安排給原本的農民,只要農民有租金收入,又能有工作收入,他們就不會抗拒超大收他們地的這種模式的合 作,且超大在補償貿易中獲得的尾數,有大部份都是再投入在原先是荒蕪農地上安裝的設備,農地的產出才會有效率,一幅田才能年番三次,農民就能多幾次工作和 入息。

超大十多年一直如此,每年賺的大部份不是現金而是新的農地和上蓋的建設。所以一直就不能派高息。而每年賺到的新農地都是從農民手上原始而來,不能未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就有豐厚產出,這解釋了:
1.散戶的荒蕪農地、農民收入差超大九條街
1.你必定在每年看到超大多了一批又一批的荒蕪地。
2. 超大現金流表年年都投入大筆上蓋支出。
3.超大年年希望借新錢蓋設備。

巴黎以往認識的工廠老板,十個有十個都差不多把每年賺到的錢投入在工廠的新設備,有時除了我們借給他們新設備和原料,也要問銀行借錢。經過多年的賺錢,除了Fixed Assets 不斷上升外,其現金實並不多。不過只要是實幹實,又有何不妥呢?!

最近有幾間大行,了清一些大散戶手中的貨和他們銀行的借貸,不斷沽空,逼他們斬倉,殺了唔小。

一間公司的股價大部份時候是反映真實狀況,但有時沽空的斬殺,只是純因為大戶對踫。

超大有幾十億現金,無債,你唔玩Margin,有什麼怕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75

噗浪創辦人雲惟彬:創業失敗 也是一種寶貴的經驗

2011-6-20  TWM




噗浪創辦人雲惟彬,大學畢業後,放棄原本高薪工作,勇敢投入創業行列。

他兩年前從美國來台會噗友兼旅遊,深深地被台灣文化與美食吸引,最近更把總部搬來台北。

他鼓勵有創業理想的年輕人,勇敢踏出第一步。

口述.雲惟彬 整理.翁書婷如果一畢業就想創業,那得要看你家裡有沒有錢,能不能支持你,如果可以,那就不要怕,反正年輕就是本錢。但若三十歲才要創業,應該就不能抱著冒險的心態,因為或許你已結婚、有孩子了,不該這樣任性。

可是我創業的時候才二十四歲歲,創業失敗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我們華人比較傳統,重視讀書考試,我們的家人比較愛跟別人炫耀,「我的孩子在大公司上班,找到好女孩,給我抱了孫!」所以台灣年輕人就很怕,怕家人說「你怎麼會創業失敗?」怕別人說「你怎麼薪水都不穩定?」怕交不到女朋友,怕別人覺得你在混吃混喝。

怕不怕失敗?

過了心理第一關 就勇往直前看看美國,那裡的年輕人就比較不怕,他們把創業失敗當成很棒的東西,一種寶貴的經驗。像美國的創投環境,就是看你失敗幾次,失敗越多次,拿到的 錢也越多,因為你有經驗了。相較之下,華人的價值觀往往會把失敗看成一個「汙點」,一張不及格的成績單。像在這裡(台灣),如果你創業幾次都失敗,創投就 不會再給你錢了。

所以我覺得台灣年輕人要先過的,其實是mental(心理)這一關,創業幾乎有九成會失敗,像噗浪剛開始也沒有人玩,我們也遇到很多挫折。

如果已經克服了以上這些障礙,過了mental這一關,那就不要想太多,直接把程式寫出來。很多人都想太多,覺得創業要行銷要廣告,可是Google、Yahoo!、facebook,剛開始也沒有想到廣告的事,就只是寫程式而已。

有沒有技術?

想法人人都有 關鍵在執行以網路創業來說,如果你不會寫程式,沒有能力研發技術,網站當掉,你根本就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像facebook、 Google創辦人自己就是工程師,會寫程式,可以掌控產品方向,產品有bug(錯誤)可以自己修。就像你如果要開蛋糕店,就要會做蛋糕,不只是有錢懂品 味而已,如果只懂品味那做創投就好了,而不是創業。

而且說實在話,你想得到的想法別人也都想得到,所以你如果只有想法沒有技術,你就要花錢請別人寫,時間上就比別人慢了一步。因此,如果是做網路創業一定要寫程式,不是用嘴巴講就好,要有一個實際產品。

可是我發現台灣電腦工程師在程式這一塊,比美國還弱一點。在台灣要找到真正的人才並不容易,噗浪甚至要從國外找人到台灣教台灣的工程師。

可是現在北京、上海的大學畢業生,不只數量驚人,也很會寫程式,幾年後你就會看到中國網路產業有很多驚人的產品,因為他們有能力、有技術寫出程式。

所以想創業的大學生在畢業前,就要準備好自己的技術能力,像資工系畢業的就要會寫程式,這是最基本的東西。

能不能創新?

不能只是模仿成功者腳步

如果已經有了不錯的技術能力,接下來就是創新的部分,我發現台灣很多的網路創業,是看到世界上什麼網站成功了,然後就把網站中文化,就是山寨版的網站,因為這概念已經被證明可以成功,所以不去想介面和內容的問題。

像facebook就花很多時間,嘗試更改介面或內容,也不怕得罪人,當初有很多人因為隱私的問題,反對使用facebook,可是現在大家都是因為可以窺人隱私所以去玩,很多當初被罵得很慘的功能和介面,現在反而最紅。

可是台灣人比較懶惰,都懶得想,像App store很紅,大家就跑去做這個,像無名小站、YAM天空跟美國部落格很像,地圖日記和Groupon很像。我要強調。這沒有好壞之分,這也能賺錢,不過這離真正的創新還有一段距離。

當然,這或許也是因為台灣年輕人在創業時籌資相對困難,像美國,對網路創業比較了解,政府的幫助也比較多,可是台灣一直以來的強項都是硬體,對於軟體不是很了解,投資人也不知道如何投資。

投資者沒有很鼓勵,創業的人又要在短時間內做出,那就很難做出很創新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雅虎、谷歌、eBay出現在美國而不是台灣,若台灣環境變好,應該會有更多好玩的網站。

最後,我覺得台灣年輕人可以多多加強自己的語言能力,像我就會馬來語、英語、中文、廣東話等語言。學習另外一種語言,並不是為了溝通而已,是為了吸收整個種族文化的知識,這對創新來說非常的重要。

(「給畢業生的叮嚀」專題將以系列方式分二期刊出)

雲惟彬

出生:1982年,出生於馬來西亞現職:噗浪共同創辦人暨介面設計師經歷:林肯大學資深介面設計師、Knowledge Marketing公司視覺設計師、2007年與加拿大籍Kan、丹麥裔Amir,三人共同創辦噗浪學歷: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資訊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00

連年的累積虧損和支出也是一種競爭壁壘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umf.html

讀過經濟的人都知道SUNK COST不能夠算是成本,過去累積的虧損和折舊也不能夠當成企業的資產。

 

但是在股票買賣上面,很多人卻忘記了這個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企業可以一開始就盈利的。大部分企業發展都必須經過研發、推廣、調整佈局、累積客戶與建立品 牌等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免不了累積了不少虧損和支出,但是這些支出並沒有轉化為商譽列入資產負債表中。傳媒業的黎智英就曾經說過,在一家媒體盈利之 前,巨額虧損是免不了的。

 

某些行業的股票,只要它已經開始盈利了,如果市場以1倍的PB出售給你,那肯定是嚴重低估了。因為它所經歷的虧損和為了將來的盈利所作出的費用支出,新加入的競爭對手也必須經歷的。

 

有那些行業是這種情況,自己動腦筋想想?!


關於港股,歐元走強,看來大家都預期了歐元區問題能夠解決,歐債危機可以畫上句號了。港電也走強了,代表資金正在重新回流香港,美國國債價格也回落了,這 點很重要,因為債市是比股市規模要大十倍以上的市場,美債市場相對理性和具備預見性。既然如此,我大膽預計年底前港股見兩萬三吧!不過還是重申,關於預 測,我十有八九都是錯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66

Instagram影響國內二三線互聯網公司:賣掉也是一種出路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4/30/226460.html

小而美的創業企業即使不上市,也有很好的出路。美國照片分享網站Instagram以10億美元的身價被facebook收購,印證了這一判斷。

Instagram的故事能否發生在中國?儘管在國內互聯網圈內,眾口一詞的答案是:不可能!但是,Instagram至少可以給國內的創業者帶來一些啟示:賣掉也是一種出路。

對於一些已經獲得投資,並有了一定用戶規模和品牌知名度的公司來講,雖然像Instagram一樣「輝煌」地被收購的可能性不大。但隨著資本市場的 變化,一些二三線互聯網公司在無法上市以及再融資艱難的情況下,賣掉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事實上,已有類似公司的一些先期投資者在尋求以併購的方式退出。

併購潮來臨

2012年,許多基金陷入募資困境,中國互聯網公司也遭遇融資寒冬。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季度,風險投資機構向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投資額只有1.385億美元,比上年投資的8.665億美元驟降84%。

另一個現實是,今年的互聯網相關併購案在大幅增加。去年同期併購領域僅有9000多萬美元的小額交易,而今年併購交易金額已躍升至37億美元。

優酷與土豆的合併,成就了一樁中國最引人關注的互聯網併購案,也使得互聯網細分行業進入寡頭競爭的局面。對於那些還在苦熬等待新一輪資本進入的二三線公司來說,併購與否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選擇題。

不久前,百事通斥資3000萬美元現金收購了在線視頻網站風行網絡有限公司和北京風行在線技術有限公司各35%的股權。許多研究機構認為,業內新一輪併購浪潮開始了。

風行被收購的案例有著典型的行業特徵。隨著視頻行業競爭同質化程度的加劇,在優酷、土豆以外的第二梯隊視頻網站中,很多中小型企業已經失去了募資的 機會,資金鏈普遍吃緊。資金的短缺,又使這類公司在品牌營銷、版權購買等方面捉襟見肘,因此在與第一梯隊的競爭中,已不可避免地落在下風,越強撐越虧損。

併購驅動力來自投資人

易觀國際分析師齊劍哲認為,從大趨勢上看,國內近期發生的收購和併購案會逐漸增長,這主要源於二級市場發展趨勢不明朗,投資人無法通過上市退出,一些投資人只能通過併購的方式完成退出套現,因此他們會主動撮合更多的投資併購案發生。

「最近跟很多VC見面,他們都希望我們能幫他們成功退出。」漢能投資董事長陳宏認為,2012年肯定是一個併購元年,主要因為很多基金存續期限到 了。國內基金存續期大多為5年,這部分基金幾乎都在2005年、2006年左右募集。現在雖然是全民PE熱潮,但是中國不可能有幾千家公司上市。在這種情 況下,VC要退出,要麼把投資的公司賣掉獲得回報,要麼把股權轉讓給別人實現退出。

齊劍哲分析認為,互聯網行業中,除視頻企業會繼續整合外,其他一些細分行業,比如電商服務業也會發生一系列的整合。以電商代運營為例,今年將是電商代運營企業發力搶佔市場的關鍵一年。在資本的推動下,一些大的代運營企業會通過橫向收購,提升自身實力。

另外,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移動應用廣告平台也有可能發生一些被收購的案例,一些原有的互聯網廣告公司會通過收購的方式,進軍移動互聯網廣告市場。

「抄襲頑疾」拉低併購價值

隨著DrawSomething與Instagram分別被Zynga和facebook高價收購,讓人看到移動互聯網時代App商業模式的巨大價值,這種獨特的產品正越來越成為投資者追逐的對象。

然而,App這種商業模式能否獨立運行,則還是一個待解的難題。如果沒有被收購,Instagram將如何實現盈利?投資者如何才能從它的巨量用戶中獲得投資回報,這些都是Instagram並沒有回答的問題。

目前來看,移動應用除遊戲以外,大規模盈利的應用類型還未出現,而出高價收購的公司除了看重其用戶規模外,也更多的是出於市場競爭的戰略防禦性行為。

對於投資方來說,如非收購,則很難迅速退出。戈壁創投合夥人童偉亮表示,當企業發展不太容易找到商業模式形成營收規模時,併購也是一種很好的退出方式。

再看國內移動互聯網領域,多家創投在2010~2011年展開的撒網捕魚式投資,已經造就了一批融到A輪或B輪,但尚未找到商業模式距離上市退出遙遙無期的公司。這些創業公司的項目在資本吃緊、融資無望的現實上,能否有望通過高價併購實現投資人的成功退出呢?

對於這一問題,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李易直言:國內這些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公司很多是無營收,無商業模式,無資產的「三無」公司,收購 價值並不大。對於互聯網巨頭騰訊、百度等公司來說,抄襲一個產品的成本遠遠低於收購,在這種情況下,巨頭們會迅速複製而不會去收購。

清科投資總經理葉斌也表示,去年就在國內看到了類Instagram的應用,但看了十幾款後發現:他們的用戶規模和產品體驗都相差無幾,嚴重的複製抄襲已降低了其被收購的價值,因此最終都沒投。

葉斌同時指出,如果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內出現併購的話,應該會出現在手機遊戲領域。他認為,目前國內在IOS平台上月收入過百萬元的公司已經有幾家了,遊戲行業出現一些整合的機會,是不難想像的。而在其他移動互聯領域的細分領域,大部分創業都處於積累用戶階段,而做用戶就需要看能不能找到一個好的商業模式,至於何時能轉化成現金收入,尚需要一個觀察的過程。

易觀國際分析師齊劍哲分析指出,目前發生在移動互聯網的複製和抄襲行為,已經超過了互聯網,這對於處在二線地位的公司來說,無論是獲取資本青睞還是 高成本的移動互聯網人才,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如果新的資本引不進來,而又無人收購,很大一部分移動互聯網公司將會活在「剃刀邊緣」——面臨被清理 出局的危險。

被國資收購不一定是好事

互聯網領域競爭形勢不斷變化,併購也逐漸顯示出新的趨勢和特點。在這種變化之下,如何評估併購的前景與風險?從創業之初就設計出一個被大佬收購的模式是否可行?《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了道傑資本總裁、管理合夥人俞鐵成。

《中國經營報》:2012年在互聯網領域出現的幾起併購案例,體現了什麼樣的新趨勢和新特點?

俞鐵成:百事通併購風行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風行公司)、浙報傳媒收購杭州邊鋒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邊鋒公司)及上海浩方技術有限公司(以 下簡稱浩方公司),這都顯示了國有資本進軍民營互聯網的趨勢和特點。這說明國有資本大鱷開始出手收購互聯網公司了。目前,國有資本手上有錢,對於像風行這 樣的創業型公司來說,由於傍上了國有資本,因此,可以獲得娛樂傳播行業的政策紅利。

《中國經營報》:由於機制的原因,被國有資本收購是否也存在一些風險?比如在併購後的整合與持續發展方面。

俞鐵成:浙報傳媒以35億元收購邊鋒公司和浩方公司,其公告稱邊鋒的重要價值在於其高素質管理團隊和龐大的用戶數量。可是,當邊鋒公司從一個純民營 的、高度靈活的、有大量後台資源可以支撐的娛樂集團轉為被相對封閉、保守且缺乏網絡綜合平台資源支撐的國有報業集團後,邊鋒的團隊靠什麼獲得激勵?龐大的 用戶靠什麼來維持?這些都使得收購案例面臨著非常大的風險,比如如何把人留住,怎麼在一個國有體系裡生存下去等。互聯網輕型公司的核心資產是人,因此人員 的流失將成為併購後公司能否持續發展的最大風險。

《中國經營報》:Instagram被收購的案例激勵了國內的很多創業者,認為依靠一兩款應用,或者一個細分領域的獨特模式,就會有被行業巨頭看中並收購的可能性。對於這樣一種創業心態與創業目標,你怎麼看?

俞鐵成:發生在國內互聯網領域的併購一直沒有停止過,而且還很活躍。比如騰訊、百度一直在收購一些小型的公司。在創業潮中,有很多只靠做一兩款應用 就起來公司,包括一些垂直電商,有的已經拿到了投資。這類公司的成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不會有太強的持續運營能力,其收購前景並不太好。

事實上,只有讓大佬們複製不來的模式,才有被他們高價收購的可能。美國Instagram是一個只有13個人的公司,就賣了10億美元,這在中國市 場還是難以想像的。目前中國的很多互聯網潛在買家,通常會先看一個項目團隊的模式能否被覆制,如果能,他們肯定會先找人自己來做,像百度、騰訊都是自己 做,只有自己做不了時,才會考慮收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10

如果技術是一種生命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6335.html

與技術一起繁衍和進化,這就是人類的未來。

最近有幸與《失控》和《科技想要什麼》的作者、《連線》雜誌創始主編、技術哲學家凱文·凱利(KK)再次進行了交流,也對他把「技術看做一種生命體」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我越來越覺得他讀起來有些晦澀的理論並不是一種虛幻的哲學。實際上,把技術理解為一個生命體對我們理解現實的社會和商業的變革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發。

比如,我們該如何看待創新與模仿?KK認為一個技術、一個模式、一個產品形態的發明者其實僅僅是發現者。因為往往很多人會在相同時間「發現」類似的技術和模式,所以更像是這些東西已經在那裡了,而不是被人們神奇地創造出來。

有意思的是,發現者往往不是最大的利益獲得者。繼承(也可以叫模仿甚至是抄襲)這個發明,讓最多人用起來的人和組織卻往往能夠利益最大化。

實際上,創造者(發現者)的利益低於最佳推廣者的利益,這是技術這個生命形態的需求,他要通過更快更多地使用來繁衍和進化,而不是被發現後緩慢的演進。誰能幫他做到這一點,誰就會獲得其豐厚的回報。這種技術生命的根本需求,不是人類的世俗道德能輕易約束的。

你看,跳出「技術僅僅是一種工具」的固化思維,我們可以更好地解答很多問題。比如,我們會發現很多科技創新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沒有遵從技術生命的繁衍和進化規律。

科技的繁衍和進化不是生物體那樣縱向垂直的漸進進化。而是橫向的,是在與其他技術接觸和發生反應後突然爆發的。所以有時候已經看似「滅絕」的技術會被新的技術的雜交和點亮進而復活。

比如歷史上失敗的瘦客戶機,隨著云計算和無處不在的網絡正在全球範圍復甦;比如運營商很多年前沒有推行起來的語音短信現在因為3G網絡和智能終端而轉換成Push to Talk的模式通過微信等應用紅遍中國。

所以技術不是孤立的,是技術群體相互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釋放技術的價值。理解了這樣的習性和規律,我們才能在商業上把握技術創新的價值。

與此同時,把技術理解成生命形態也能更好地理解大眾對技術的好惡。因為技術元素這種生命體,是需要附著在人類身上才能發展和繁衍的,他們也需要滿足我們的需求。

蘋果公司的成功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充分意識到了技術元素的繁衍會強化其「仿真性」,也就是要儘可能通過自然人機交互的方式,消除與人類這個其附著的生命體之間的「排異反應」。所以3歲孩子都可以把玩的iPad,當年必然會橫掃所有技術男和刷機控們才能玩轉的安卓平板。

「技術元素」這個生命體的力量,在於他們並不僅僅是硬件層面的工具,他們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也是深層的。實際上,我們也完全可以把技術的自我繁衍訴求,看做促進人類科技創新和人類進化的體外推動力。

所以,KK的著作雖然難啃,但還是應推薦看一看。技術哲學的美妙,在於它並不是要形成公理性的方法論,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和理解。我們沒必要把它看做「科技聖經」,但不妨把它看做是一種審視科技世界的全新思維方式。

正如KK所說:「科技只能回答他能回答的」,而去不斷探索和理解,這是人類的職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92

暴征強拆是一種公權力犯罪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513

當今基層的暴征強拆與「文化大革命」具有相同的機制特徵,即無法治體制約束的公權力被濫用甚至組織刑事犯罪。

遏制暴征強拆已成為國家政治價值

2011年1月,國務院公佈《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施行暴力拆遷,限定徵收的公共利益前提,明確由政府向法院申請審 查執行。2012年4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公佈了《關於辦理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補償決定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對地方政府申請法院 強制執行作出具體規範。規定要求申請機關應當提供相關證據、依據、直接利害關係人意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等材料;並指明:在徵收補償決定缺乏事實和法規根 據、不符合公平補償原則、違反正當程序、損害被執行人合法權益或基本生活生產條件無保障等情形下,法院應當裁定不准予執行。

從立法動機而言,上述法規體系的建構表明,遏制房地產的暴力掠奪趨勢、保障受到有組織犯罪威脅的個人權利,這已成為一種政治價值。對於地方政府官員 而言,要想取得合法的徵地拆遷資格,在形式上也更加困難了。但是,能不能因此就高估這種「裁執分離」的「亮點」是保護人民利益、防止行政權力濫用的「最後 一道防線」呢?

對官商勾結不能「紙上談兵」

事實證明,輕率的樂觀和廉價的讚美,嚴重脫離中國基層政治的實際。就在最高人民法院的規定公佈後,媒體陸續報導了種種駭人聽聞的血腥暴征強拆案件: 有的是聲稱誤以為法院「同意執行」而不由分說的「誤拆」,有的是蒙麵糰伙夜闖民宅的「偷拆」,有的是推土機遇到了農民人體障礙卻還狡辯的「錯推」……從記 者的調查看,這些暴力案件是地方政府支持、「制服」人員參與或民眾報警但被推託的;尤為荒唐者,當記者試圖瞭解真相、追問程序時,地方官員或強調「跟政府 沒有關係」,或悍言:「按條條框框、按法律一條一條來,那樣的話很多事情就做不下去了。」

一目瞭然,面對國家法規,一些執迷於徵地拆遷的地方官員難以虛構「公共利益」,或者連虛構「公共利益」也不耐煩了,徑直裝瘋賣傻。這種官商勾結的 「很多事情」,已經是蔑視國法的故意行為、瀆職失職的惡意行為。當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到暴力侵害時,頂戴「執政為民」花翎的地方官員敢稱「跟政府沒有關 係」,本身就是犯罪的供詞,竟還被用來作「此地無銀」的辯解。於是人們也就更加憂慮,地方法院能否公正審查官商勾結的所謂「項目」、能否獨立審判相關犯 罪?如果這個疑問不解決,面對一些地方暴力洶湧、奸狡險惡的徵地拆遷,單靠立法無異於「紙上談兵」。

央視曾批:「黑社會性質的犯罪」

其實,2012年3月下旬,就在最高人民法院公佈司法解釋前夕,中央電視台的新聞專題節目在評論「夜幕下的哈爾濱」發生的強拆案時,使用了「黑社會性質的犯罪」、「有組織的恐怖主義犯罪」等概念。

由於警方稱抓捕了作案的「臨時工」,被網民諷刺為「臨時工強拆案」。法律專家指出:徵地拆遷有著官商之間的利益鏈條,國家法規取消行政強拆後,政府 和開發商暴征強拆的成本提高,但出現了僱人行兇來製造「既成事實」的新趨勢;這種「黑強拆」作為「有組織」的「恐怖主義犯罪形式」,不僅是對幾個人生命和 財產的侵害,更是對國家法律的挑戰,對整個社會的威脅,應該嚴懲。

在那些非常明顯的犯罪事實面前,所謂「城市化」、「謀發展」、「搞政績」再也不足以作暴征強拆的遮羞布。不管基層政府是背後推手抑或故意放縱,這種 暴力活動都具有公權力犯罪的性質。正因如此,暴力徵地拆遷的某些受害者才往往在絕望中選擇「自殺式抗爭」,試圖感動和喚回掌握著公權力的官員的良知。但一 直到現在,經過自焚、上吊、跳樓、螳臂當車、立地活埋等無奇不有的種種血案,原來「行政拆遷」所指的官員、警員變成了「不明身份」者充當的蒙面暴徒。相應 地,「自殺式抗爭」無效,也就向「群體性反抗」事件發展;中國自古就有這種地方公權力犯罪得不到及時有效糾正而刺激民變的政治社會學現象。

汲取「文革」教訓

為什麼現在還會發生暴征強拆這種基層公權力犯罪呢?2012年3月15日,溫家寶總理在全國人大會議上答記者問時指出:粉碎「四人幫」以後,我們黨 作出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實行了改革開放。但「文革」錯誤的遺毒和封建主義的影響並沒有完全清除,隨著經濟的發展,又產生了分配不公、 誠信缺失、貪污腐敗等問題。「我深知解決這些問題,不僅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而且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 段,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經濟體制改革不可能進行到底,已經取得的改革和建設成果還有可能得而復失,社會上新產生的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文 化大革命』這樣的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每個有責任的黨員和領導幹部都應該有緊迫感。」這一振聾發聵的警醒提示人們:「文化大革命」遺毒和封建主義影 響仍然威脅著中國社會,高唱GDP頌歌、揮舞「城市化」大旗掩蓋不了種種腐敗問題乃至「歷史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的危險。事實上,當今基層的暴征強拆與 「文化大革命」具有相同的機制特徵,即無法治體制約束的公權力被濫用甚至組織刑事犯罪。

毛澤東在談到「文革」時曾經使用過「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的比喻。從中國政治史和政治社會學來理解,所謂「無法」是指社會的法律秩序遭到權勢者破壞 而難以追究;所謂「無天」,則意味著權力腐敗導致國家綱紀廢弛,地方惡權非法橫行。在這種社會中,既定法律秩序下的合法公權力失控,被用來組織違法犯罪活 動,受害民眾或官場被搆陷者得不到公正的司法裁判和有效的保護。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從意識形態信念、政治鬥爭的角度理解「文革」,但大量的有組織武鬥、打砸搶、非法拘禁、私刑迫害、人格侮辱事實,證明其普遍的機 制是公權力犯罪,使政治墮落為組織人格侮辱、冤假錯案、生活條件剝奪、直接肉體摧殘等侵犯生命和財產權利的刑事犯罪活動。這種迫害運動具有「無法無天」的 絕望效應,導致許多「自殺式抗爭」。直到毛澤東逝世,「文革」才以粉碎「四人幫」的方式被終結。

當今發生在基層社會的暴征強拆,目標當然不是篡奪政治權力而是掠奪財產權利,但在暴力侵犯住宅、非法拘禁、株連迫害、製造恐怖氣氛、破壞正常生產生 活秩序等方面,在某種程度上儼然如「文革」的復活。事實上,無論表現為冤假錯案和肉體摧殘的「鬥爭」,抑或表現為侵犯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發展」,其實 質都在於踐踏黨紀國法和暴力刑事犯罪。並且,暴征強拆分子並沒有意識形態動機而以利益掠奪為目的,無涉權爭而是針對和平居民,因此其作為公權力犯罪甚至比 「文革」分子更具有反人民的性質。

以國家法治權威嚴懲地方公權力犯罪

認清了謊稱為「經濟發展」的暴征強拆和謊稱為「路線鬥爭」的「文化大革命」相同的公權力犯罪本質,其發生原理和危害性也就可以獲得生動的理解。鄧小 平在1980年代從「文革」的教訓論述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時已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 反面。」從鄧小平對「好制度」在國家戰略中決定性地位的肯定,到當今領導人對政治體制改革滯後可能導致「文革」悲劇重演的擔憂,足見政治家層面的感悟和理 性與民生層面的體驗和反應是一致的。事實上,在暴征強拆橫行的部分地區,一些沒什麼文化水平但經歷過「文革」的老百姓的確是把徵地拆遷、強迫農民上樓稱為 「又是一場運動」的,只不過迷惑於如何命名罷了。也就是說,在同樣原理的公權力犯罪意義上,「文化大革命」以「徵地拆遷運動」的形式在地方局部復活了。

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曾經指出:「實踐證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它根本不是『亂 了敵人』而只是亂了自己,因而始終沒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現在,《人民日報》則發表評論質問:「人沒了,人沒了尊嚴,發展還有什 麼意義?」

對於過去的「文革」分子來說,奪權陞官就是「革命」;而對於當今的那些腐敗分子來說,佔地倒賣就有「意義」。時代不同了,但它們的危害是共同的:在 本來應該是政治共同體的國民國家製造「階級鬥爭」或官民對立式的社會分裂。這種狀態使社會秩序混亂、道德淪喪,甚至造成國家能力低下。

殷鑑不遠,「文革」後期發生了大規模的抗議運動;而當今暴征強拆造成的社會後果也正在從「自殺式抗爭」向「群體性反抗」過渡。傷天害理的暴力「徵地拆遷運動」已經把一些地方的基層政治敗壞到崩潰的邊緣,現在是嚴懲基層公權力犯罪、徹底制止暴征強拆的時候了。

「黑強拆」的發展趨勢表明,敢於以公權力組織犯罪的地方腐敗分子視國家法律如「無法」,需要中央政府給以「天」的政治介入才能遏止,即需要中央政府承擔起人民民主政治領導和法治監察責任。

暴征強拆的橫行,也再次證明了「文革」終結後及時、有效地進行全面的經濟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因此在懲治表現為暴征強拆的基層公權力犯罪的同時,以建 立切實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法治國家為目標的制度建設必須著手。而且,中央政府以法治權威嚴懲地方的公權犯罪,本身也能成為政治體制改革和法治制度建設的切 入點:把公權力置於民主監督體制之下,保障法定不可侵犯的公民政治權利和財產權利。

總之,正視暴征強拆的公權力犯罪性質,並由中央政府與司法權威依法嚴懲,挽救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的政治倫理底線,恢復人民安居樂業的正常生 活生產秩序,是改革、發展、穩定之國家戰略的前提。有了這個前提,有從這個前提出發的改革,那些執迷於徵地拆遷的地方政府才可能從偽發展的唯GDP偏執和 腐敗的土地財政毒症中解脫出來,民生、產業、文化遺址、耕地資源才可能免於暴征強拆的恐怖主義威脅,和諧社會之以民為本的真發展、人民民主的真穩定才可能 實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