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技術一起繁衍和進化,這就是人類的未來。
最近有幸與《失控》和《科技想要什麼》的作者、《連線》雜誌創始主編、技術哲學家凱文·凱利(KK)再次進行了交流,也對他把「技術看做一種生命體」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我越來越覺得他讀起來有些晦澀的理論並不是一種虛幻的哲學。實際上,把技術理解為一個生命體對我們理解現實的社會和商業的變革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發。
比如,我們該如何看待創新與模仿?KK認為一個技術、一個模式、一個產品形態的發明者其實僅僅是發現者。因為往往很多人會在相同時間「發現」類似的技術和模式,所以更像是這些東西已經在那裡了,而不是被人們神奇地創造出來。
有意思的是,發現者往往不是最大的利益獲得者。繼承(也可以叫模仿甚至是抄襲)這個發明,讓最多人用起來的人和組織卻往往能夠利益最大化。
實際上,創造者(發現者)的利益低於最佳推廣者的利益,這是技術這個生命形態的需求,他要通過更快更多地使用來繁衍和進化,而不是被發現後緩慢的演進。誰能幫他做到這一點,誰就會獲得其豐厚的回報。這種技術生命的根本需求,不是人類的世俗道德能輕易約束的。
你看,跳出「技術僅僅是一種工具」的固化思維,我們可以更好地解答很多問題。比如,我們會發現很多科技創新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沒有遵從技術生命的繁衍和進化規律。
科技的繁衍和進化不是生物體那樣縱向垂直的漸進進化。而是橫向的,是在與其他技術接觸和發生反應後突然爆發的。所以有時候已經看似「滅絕」的技術會被新的技術的雜交和點亮進而復活。
比如歷史上失敗的瘦客戶機,隨著云計算和無處不在的網絡正在全球範圍復甦;比如運營商很多年前沒有推行起來的語音短信現在因為3G網絡和智能終端而轉換成Push to Talk的模式通過微信等應用紅遍中國。
所以技術不是孤立的,是技術群體相互的作用才能最大程度釋放技術的價值。理解了這樣的習性和規律,我們才能在商業上把握技術創新的價值。
與此同時,把技術理解成生命形態也能更好地理解大眾對技術的好惡。因為技術元素這種生命體,是需要附著在人類身上才能發展和繁衍的,他們也需要滿足我們的需求。
蘋果公司的成功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充分意識到了技術元素的繁衍會強化其「仿真性」,也就是要儘可能通過自然人機交互的方式,消除與人類這個其附著的生命體之間的「排異反應」。所以3歲孩子都可以把玩的iPad,當年必然會橫掃所有技術男和刷機控們才能玩轉的安卓平板。
「技術元素」這個生命體的力量,在於他們並不僅僅是硬件層面的工具,他們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也是深層的。實際上,我們也完全可以把技術的自我繁衍訴求,看做促進人類科技創新和人類進化的體外推動力。
所以,KK的著作雖然難啃,但還是應推薦看一看。技術哲學的美妙,在於它並不是要形成公理性的方法論,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和理解。我們沒必要把它看做「科技聖經」,但不妨把它看做是一種審視科技世界的全新思維方式。
正如KK所說:「科技只能回答他能回答的」,而去不斷探索和理解,這是人類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