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国核电整肃


From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templates/inc/chargecontent2.jsp?id=110224805&time=2009-08-14&cl=106&page=all


《财经》记者 李其谚
 


  只不过一周,中国“核掌门”就完成了换人。

  8月13日,《财经》记者获悉,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被任命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接替刚刚“落马”的康日新。

  之前的8月5日,新华网披露,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康日新因“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康日新的“落马”令业内感到“震惊”。“除了震惊还是震惊,把业内都打懵了。”一位与康日新有工作往来的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接近中核集团的一位消息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8月4日,康日新从办公室被带走。次日,康日新被查的消息即被披露,速度之快,为同类事件少见,显示出高层查处康日新的决心。《财经》记者获悉,康日新涉嫌核电招投标灰色交易,以及挪用公款。

  同时,中组部在紧锣密鼓地考察接替康日新的干部人选,孙勤最终被选中。

  在中国核电行业处在体制性变革的十字路口,“核掌门”更迭所造成的影响,将不仅体现在中核集团内部。

核电业“地震”

  康日新出生于1953年8月,今年56岁,山西大同人。1978年,康日新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反应堆工程专业,进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副院长等职务。

  1996年,康日新调入中核集团,历任总经理助理、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等职务。2003年,康日升任中核集团的“一把手”,任党组书记、总经理。康日新还是中共十七届中央委员。

  康日新“倒下”的速度之快,令人意外。7月6日,康日新在“全球智库峰会”上还作为主持人,与参会的嘉宾相聊甚欢。会上,他精神状态很好,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的核电和铀资源,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没有嘉宾所谈的“那么简单”。

  会后,康日新意犹未尽,还对《财经》记者表示,想约一位参会嘉宾就中国铀资源的前景再进行一场对话。不过,这场对话可能再难实现。

  目前,康日新被押于北京,关于案情尚无内容披露。据《财经》记者了解,康日新案发,事涉核工业项目招投标问题。此外,2008年,康日新挪用公款资金委托理财炒股巨亏(以2008财务年度计算),是他被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期间,国务院高层领导视察中核集团四川的一个厂区时发现,虽然国家拨付十几亿元给中核集团用于技术改造,但厂区的设备仍然陈旧,没有什么新设备。康日新当即做出检查。

  康日新此次被带走调查后,日常工作由副总经理孙又奇主持。8月9日,中核集团召开党组扩大会;次日,下属企业的负责人赴京开会。在这些会议上,孙又奇向集团中层以上员工通报了康日新的情况,并传达了中央的指示精神,提出“安全”“稳定”成为近期公司的主要任务。

  曾在中核集团担任过副总经理的孙勤,要完成“稳定”这一任务应该不难。孙勤生于1953年6月,在担任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前,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 任、党组成员,中核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此前,他还担任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核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地质总局局长等职务。

招标“窝案”

  康日新被查,令业内人士不禁想起“核电招标案”。此前,中国核电系统因招标而“落马”的高层已不乏先例,其中级别较高者包括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下称中技公司)原总裁蒋新生、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下称中广核集团)副总经理沈如刚。

  2004年9月,中国政府决定为浙江三门、广东阳江共计四台机组进行第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招标。其中最有实力的竞标者,是美国西屋公司(Westinghouse)与法国阿海珐集团(Areva)。

  2004年年底,中技公司牵头,与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共同成立了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家核电)的筹备组。经过两年多的评标,2006年年 底,中国国家核电技术招标机构选择了美国西屋公司和肖工程公司联合体作为优先中标方,引进AP1000技术。但第二年年中,阿海珐集团也获得了广东台山核 电项目两台机组的订单。

  2007年年底,参与中国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招标的蒋新生被中央纪委“双规”。随后,中广核集团多位员工相继被调查。2008年,中广核集团就 此事进行了内部通报,在核电招标案中,中广核集团涉案20余人,其中多人被移交司法程序,十余人离职或被开除党籍、调离相关职位。中广核集团原副总经理沈 如刚最终被判刑十余年。

路径之争

  一直以来,核电究竟姓“核”还是姓“电”,始终都是业内争论的焦点。不仅如此,两者在主管部门层面就一直存在分裂。

  传统电力行业主要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电监会管理,核电行业则由1998年组建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原国防科工委)主管,安全监督由原国家核安全局(即原国家环保总局下的核安全司)负责。

  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核电管理体制相应调整,国防科工委相关职能纳入国家能源局。这意味着核电在制度层面划入电力范畴。此外,国务院还成立了国家核电公司,负责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

  一位曾参与招标工作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就中国未来核电的发展路径而言,中国引入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招标至关重要。

  中国目前核电业格局中,除中核集团,还有中广核集团、中电投集团具有核电开发资质。其中,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是传统的“双寡头”,中电投则是新进入者。此外,大唐、华能等传统电力集团,也对进入核电领域雄心勃勃。

  不过,中核集团始终是中国核电业的第一大集团。中核集团前身先后经历二机部、核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由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组 成,主要承担核军工、核电、核燃料、核应用技术等领域的科研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以及对外经济合作和进出口业务。中核集团自主设计建造了秦山一期 CNP300、二期CNP600核电站。

  在几家核电公司竞争之下,中国核电技术路线几年来一直摇摆不定。比如,大亚湾核电站采用法国技术;秦山一期使用中国自主技术,三期是加拿大的技术;连云港核电站则是俄罗斯的技术。

  “中国从来没有系统地走一个技术路线,20年间走过很多弯路。”一位核电专家告诉《财经》记者。

  中国各家核电公司拥有的技术都不尽相同。其中,只有中核集团所掌握的CNP1000技术和阿海珐的EPR技术,是在法玛通M310基础上改进而来。如果第三代核电技术确定为EPR,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将在竞争中拥有天然的优势。

  然而,最终中国选择了西屋公司的AP1000技术,打破了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的技术壁垒,为下一步进行核电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第三代”玄机

  7月27日,康日新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他代表中核集团与湖南省郴州市政府就合作开发建设郴州核电签署了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郴州核电项目一次性规划四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由中核集团控股。这是康日新带领中核集团进行跑马圈地的一个“缩影”。

  在择定第三代核电技术之后,中国掀起了一轮“内陆核电”的版图之争。按照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中国 核电站选址主要在沿海省份。但是,近年来,中国内陆地区也饱受能源匮乏之苦,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重庆、四川、甘肃、吉林在内的多个内陆省 (市),向中央提出了建设核电站的计划。

  2008年,中国一系列内陆核电项目的报批进入冲刺阶段。国家核电董事长王炳华曾公开表示,内陆核电的技术线路将首选AP1000。随着中核集团与中广核集团不断圈地,内陆核电的技术路线开始起了变数。

  “原来以为就这么定了,以后内陆电都是AP1000了。没想到后来中广核和中核与各省签协议,上报了一批‘二代+’项目。”一位核电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在新一轮的圈地中,“代际之争”有着微妙的意味。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允许大规模上马二代或二代改核电机组,中核集团和中广核集团凭借此前的技 术和经验积累,显然会取得更大的话语权。如果在今后核电发展中选择全新的第三代机组,则新进入核电业的电力企业,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今年3月,孙勤以能源局副局长身份接受《科技日报》等联合采访时表示,“三四年后,新开工项目、尤其是内陆核电站,将考虑都使用三代技术。”他还称,对于电力集团进入核电并无限制。

  “我们没有说中电投是惟一的,也没有说‘五大’都可以进入。要当核电业主,而不仅仅是投资核电,必须具备相应的设计、建设、运营能力。关键不在我,而在它们自己。”孙勤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65

阿里巴巴CEO引咎辞职 马云整肃价值观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2/686659.html

21日,阿里巴巴B2B公司(1688.HK)宣布,为维护客户第一的价值观,捍卫诚信原则,2010年该公司 有约0.8%、即1107名“中国供应商”因涉嫌欺诈被终止服务,该公司CEO、COO为此引咎辞职。阿里巴巴表示,公司决不能变成一家仅以赚钱为目的的 机器,违背公司价值观的行为丝毫不能容忍。

这是该公司董事会主动发起的“客户资质独立调查行动”的阶段性结果。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诚信,是阿里巴巴最珍视的价值观基础,这包括我们员工的诚信以及我们为小企业客户提供一个诚信和安全的网上交易平台。我们希望释放一个强烈信息,就是任何有损我们文化和价值观的行为均不可接受”。

在同日一并发出的马云致员工的公开信中,他要求所有阿里人对不诚信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他说,“客户第一的价值观意味着我们宁愿没有增长,也决不能做损害客户利益的事,更不用提公然的欺骗。”

B2B公司信息显示,从2009年开始、贯穿2010年全年,该公司国际交易市场上有关欺诈的投诉时有发生。虽然从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B2B公司已经开始关闭涉嫌账号并采取措施以图解决问题,但上述投诉仍未绝迹。

近一个月前,B2B公司董事会委托专门的调查小组,对上述事件进行了独立调查,查实2009、2010年两年间分别有1219家(占比1.1%)和1107家(占比0.8%)的“中国供应商”客户涉嫌欺诈。上述账户已经被全部关闭,并已提交司法机关参与调查。

在调查环节中,有迹象表明B2B公司直销团队的一些员工,为了追求高业绩高收入,故意或者疏忽而导致一些涉嫌欺诈的公司加入阿里巴巴平台。先后有近百名销售人员被认为负有直接责任。这些人员将按照公司制度接受包括开除在内的多项处理。

针对B2B高层管理团队在上述事件中的尽职情况,B2B公司董事会称,虽然管理层从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关闭涉案中国供应商的账户,并采取行动以图解决问题,而新的诈骗账户也明显下降,但董事会认为,这种组织性的问题需要本公司继续强化价值观才得以解决。

与此同时,B2B公司对外宣布,该公司CEO兼总裁卫哲和COO李旭晖因上述原因引咎辞职。淘宝网CEO陆兆禧接替卫哲,兼任B2B公司CEO职务。原B2B公司人事资深副总裁邓康明引咎辞去集团CPO职务,降级另用。支付宝CEO彭蕾将兼任阿里巴巴集团CPO职务。

马云的公开信提到,这一个月来他很愤怒,也很痛苦,“对于这样触犯公司价值观底线的行为,任何的容忍姑息都是对更多诚信客户、更多诚信阿里人的犯罪!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捍卫阿里巴巴价值观!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同事都将为此承担责任,B2B管理层更将承担主要责任!”

马云要求B2B团队必须进行深刻检讨,要拥有“面对现实,勇于担当和刮骨疗伤的勇气”。

“正是基于对客户第一的使命感,和阿里人为了组织健康的责任感,我才提出辞职申请”,卫哲为上述事件进行了公开道歉,“这四五年里,我刻骨铭心的体 会到以客户第一为首要的阿里巴巴的价值观是公司存在的立命之本!尽管我们是一家上市公司,但我们不能被业绩所绑架,放弃做正确的事!阿里巴巴公司存在第一 天就不在乎业绩多少,业绩是结果,不是目标!我学习到作为阿里人要勇敢的面对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对于有才干的人离开公司,我感到非常痛心。卫哲和李旭晖愿意承担责任是非常值得钦佩的行为,我衷心感谢他们过去对本公司付出不懈的努力”,马云说,“这是我们成长中的痛苦,是我们发展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很痛!但我们别无选择”。

在中国,大多数企业具有封闭和自我循环的特征,而马云则树立了另外一个公司标杆——阿里巴巴完全主动地公开“成长的痛楚”,坚决彻底地“刮骨疗伤”,其对价值观和诚信追求的魄力和勇气让业界震撼。

在马云看来,公开,透明,诚信是阿里巴巴价值观的体现,勇气和担当是每一个阿里人的基因,阿里人有勇气面对成长的纠结,也敢于将自我修复的过程公之于众。他希望这次事件也能为中国其他的公司提供一些镜鉴——遇到类似事件时,应该怎么应对。

在阿里巴巴内部,存在这样的广泛共识——价值观不是贴在墙上的,它体现在成长的每一个环节中。有问题就处理问题,没有什么需要掩饰。主动发现,主动处理,主动公开,不犹豫,不回避,这才是应有的姿态。

马云说:“这个世界需要的是一家来自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对未来社会敢于承担责任的公司。这个世界需要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因为只有这些才能让我们在艰苦的创业中走的更远,走的更好,走的更舒坦”。

阿里巴巴方面进一步表示,该公司还将继续行动,查找任何政策上、结构上、程序上和系统上的不足之处,以防止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阿里巴巴的行为显示出,其作为一家以创造新商业文明为己任的公司,诚信是对社会和企业负责的原则底线,没有任何业务或个人可以漠视这个基本的价值观,不管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层级。

陆兆禧会接手卫哲此前的工作。根据之前B2B公布的公司战略,该公司仍将在“为中国中小企业提供全面服务”的既定战略下,提升相关业务在全球的竞争力,为客户和股东提供持续的优质回报。

B2B公司公告说,上述不诚信事件未对该公司相关财务期间构成任何重大财务影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58

有機認證整肅風暴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16/100369149_all.html

  有機產品認證市場亂象叢生,監管部門急下猛藥。

  2012年3月1日,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認監委)發佈的新版《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正式實施。同日實施的,還有新版有機產品國家標準、認證目錄和認證標誌備案系統。這是過去七年間,政府部門首次針對有機產品認證密集發佈新規定。

  上述文件均在2011年12月1日之後緊急出台。那一天,中央電視台揭露山東壽光和肥城兩地的造假有機蔬菜,為有機認證信任危機增添了新註腳。

  而此前一個月,認監委特地發文,要求各家認證機構突擊檢查其認證的全部企業。在認監委督促之下,多家認證機構動了真格。僅認證機構杭州萬泰一家,就在一個多月時間內主動撤銷或暫停其頒發的有機證書83張。

  「領導有批示,認監委有壓力。」一位希望匿名的專家告訴財新記者。

  有機食品在中國已經是一個巨大的產業。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3月15日,全國有機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超過5000家,有機產品認證9055張,獲得認證的有機生產面積超過200萬公頃。

  如今,被稱為「國際最嚴格標準」的認證新規出台,能否換來消費者的信任,拯救有機食品產業?

有機產品認證亂象

  「有機」一詞源自英文的organic,是指在生產過程中不採用轉基因技術,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土壤質量、灌溉用水、環境空氣也達到相應要求。

  為了有效監督和評價有機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過程,認證機構應運而生。自1994年中國第一家有機認證機構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成立以來,國家先後批准36家有機認證機構。其中,一些機構因經營不善撤出市場,或被大機構併購,認證機構縮減至目前的23家。

  與「有機」捆綁在一起的通常有健康、安全、時尚等概念,因而受到諸多城市中產的追捧。生產企業一旦擁有有機證書,其產品就能賣出比同類食品高出三五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價格。

  前述業內專家對財新記者說,有機認證存在「金字塔誤區」,有機被宣傳為最健康、最安全的代名詞,結果在消費層次和價格上也處於金字塔的塔尖。

  在暴利驅動下,有機食品造假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中央電視台披露的壽光和肥城兩地,是中國有機蔬菜主產地,被點名的壽光農聖莊園公司和肥城綠源 果蔬公司,則是當地的龍頭企業。其他媒體近年來也屢屢披露有機認證造假案例。而農業部曾抽樣檢測國內部分大中城市的知名有機蔬菜,結果是「重金屬或農藥殘 留的超標率十分驚人」。

  一些原本有著「把關人」身份的認證機構,也成為醜聞事件主角。例如,壽光和肥城那兩家公司長期使用違禁化學農藥和肥料,其出產的蔬菜仍舊獲得了有機認證機構頒發的證書。

  在認證利益鏈條中,某些諮詢機構與認證機構保持著耐人尋味的關係。據《羊城晚報》報導,廣州一家諮詢機構,自稱只要農場遠離污染企業,建立隔離 帶,就可確保拿到證書,否則按合同金額雙倍賠償——前提是企業交上4.5萬元,其中2.6萬元作為諮詢和中介費。該諮詢機構出示了與東莞一家食品生產企業 簽訂的合同原件,而這家企業後來也確實從認證機構處拿到了證書。

「國際最嚴格標準」

  對病態百出的有機認證而言,認監委緊急出台的系列新規宛若猛藥。

  根據新版有機認證實施規則,有機產品中不能檢出任何禁用物質,銷售產品需使用銷售證並建立「一品一碼」追溯體系,銷售場所不能進行二次分裝、加貼標識等。

  「標準的嚴格程度加大,不僅表現在生產過程,而且對終端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指標進行了嚴格界定。」中國農業大學有機農業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認證機構國家認可委員會委員杜相革對財新記者說。

  上述業內專家也表示:「可以用的措施都用上了,我估計是世界上有機認證制度中最嚴格的。」

  不過,多位認證機構人士表示,新規則中的部分條款,實踐起來「恐怕存在困難」。例如,新規則要求認證機構「對生產單元的全部生產活動範圍逐一進行現場檢查」,此外,對多個農戶負責生產的組織,包括公司加農戶模式,「應檢查全部農戶」。

  「在很多做野生採集的地區,農戶分佈在不同山頭,如果讓檢查員一座山頭一座山頭地檢查,成本實在太高,得不償失。」一位認證機構的檢查員表示。 他補充說,公司加農戶模式可以很好地帶動農民致富,但現在公司的合作農戶如果超過十家,認證機構都不太敢受理,怕承受不了成本和風險。

  根據新規則,不僅違規生產企業會受到更嚴厲的處罰,認證機構在一些情況下也要負連帶責任。

  上述專家表示,若嚴格實施新規則,企業向認證機構支付的檢測費用可能要提高一倍、兩三倍甚至更多。他舉例說,有些蔬菜生產週期很短,農場一百個 蔬菜品種輪作,以前只需檢測大類,現在每種都要檢測。假設每種檢測成本2000元,一百個品種就要20萬元。這些增長的費用轉移到申請認證的企業身上,最 終由消費者買單。

  一部分有機生產企業或將因此離場。2008年,有著八年有機生產實踐的天福園農莊獲得三個品種的有機轉換證書,共花掉認證費3萬餘元。一年之後 證書過期,農莊不再向任何認證機構提交申請。「用有機這個詞,必須得交錢。在同樣的土地上用同樣的種植方式種出的作物,花錢註冊的品種就是有機產品,不花 錢註冊的難道就不是有機了?」農莊負責人張志敏說。

  認證費用的成倍增長,更會使一些規模較大的生產企業也難以承受。前述專家說,「我們估計,會有很多企業退出市場,有機農業發展速度下降,真正變成貴族農業。」

  當然,杜相革分析說,新標準本來就希望達到「減速」和「瘦身」的目的,前者是將有機產業過去的膨脹速度減下來,後者是迫使達不到有機生產要求的企業退出市場。

  「實際上,這給發展有機產業設了經濟門檻, 企業應根據投入產出成本來決定是否從事有機生產。新標準實施後,肯定會有一些不符合標準的產品和企業退出市場。現在的國際市場,就是越來越嚴格。」杜相革說。

  專業人才緊缺,也可能是妨礙新規則發揮作用的因素。隨著程序的細化和工作量的增加,認證機構對專業檢查員的需求將驟增。但即使在新規則頒佈前,獲得國家註冊資質的檢查員數量也非常有限,許多機構只能請農業行政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充當兼職檢查員。

  「制定標準要立足國家農情和國情。如果認監委只是為了規避自身的責任風險,不考慮產業發展,發佈一個難以實施的規則,那就是嘲弄規則本身。」前述業內專家評論說。

   這位專家還認為,整肅有機認證造假,不能只靠認證機構和認監委。「有機本身是一種誠信產業。認證機構不誠信,說明各個環節都可能有問題。而且,有機認證必 須多部門協調,環保、農業、認監、工商等方面共同管理。現在就是認監委,相應的生產管理、市場監督、產業政策所需要的管理組織機構都沒有到位,產業政策不 明確。」

  隨著有機認證新規則和標準發佈,新一輪有機認證的整肅風暴已經開始,壓力層層傳遞。

  2012年2月下旬,中國認證認可協會在北京召開有機認證機構行業自律座談會。3月,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先後在海口和南京舉行「新版有機 產品標準和認證實施規則宣貫培訓會議」,要求在該機構獲得證書的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和有機生產管理者務必參加其中一次會議,並通過閉卷考試,否則暫停生產 企業的證書。此外,各地質監部門還在認監委要求下,開展有機產品突擊檢查。

  僅靠運動式的突擊檢查,顯然無法扭轉有機產品亂局。杜相革指出,新的規則和標準是否可以達到良好效果,更得看日常執行和監管的力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43

貸款收費整肅進行時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04/100386712_all.html

 最近,光大銀行望京支行的填單台上多了一本約一公分厚的《服務收費表》,在「諮詢顧問費」的備註欄寫著「小微企業免費」。這是銀監會推進銀行業不規範經營專項治理的要求。

  嚴格限制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收取財務顧問費、諮詢費等費用,也是國務院4月19日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中,緩解小型微型企業融資困難的措施之一。

  銀行收取與貸款相關的費用,這一曾經的行業慣例現正處於風口浪尖之上。在銀行自查、當地銀監局檢查之後,過去幾週,銀監會12個督查組正在各地現場檢查。接下來,銀行還將面臨發改委及其下屬物價局的專項檢查。

  此番整肅與貸款相關的收費,主要目的是規範銀行經營、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指出, 銀行業目前存在的一些亂收費現象的確需要規範,但與貸款相關的財務顧問費等,表面看是收費,實際上是獲得資金的一種成本。在銀行貸款資源相對稀缺的情況 下,收費檢查未必能真正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多輪檢查

  上週,銀監會督查組正在東北一家城商行檢查,但在該行一位信貸員看來,這並不算是新鮮事,「從2月發文件開始,已經兩個多月了」,剛開始是銀行自查,然後是銀監局、銀監會來查,查到就整改,已經收的顧問費等貸款費用,「一旦查出來,統統都要返還給企業」。

  2月初,銀監會「關於整治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規範經營的通知」陸續下發到各地,要求糾正部分銀行發放貸款時,附加不合理條件和收費管理不規範等問題,並提出了「七不准」「四公開」的要求。

  所謂「七不准」,即不准以貸轉存、不准存貸掛鉤、不准以貸收費、不准浮利分費、不准借貸搭售、不准一浮到頂、不准轉嫁成本。「四公開」即銀行服務收費要合規收費(收費項目公開)、以質定價(服務質價公開)、公開透明(效用功能公開)、減費讓利(優惠政策公開)。

  「『七不准』『四公開』現在肯定是高壓線,頂風作案的,絕對不能輕饒。」東北某省銀監局現場監管處負責人說,銀監會督察組正在各地走訪,地方銀監局壓力很大,好多處室幾乎全員出動,確保不能在自己的轄區出亂子。

  銀行對貸款客戶收的費用,有諮詢費、財務顧問費等各種名目,可歸結為兩種,一是在貸款利息之外,額外多收費;二是將本應上浮的部分利息,轉為中間業務收費,即浮利分費或息轉費。

  一家國有銀行中部省份分行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在銀根不緊張時,多為息轉費,企業總的融資成本沒有變化;但在銀根緊張時,就在會在利率上浮的基礎上,另加顧問費,收費對象多為中小企業。

  這位國有銀行中部省份分行相關負責人認為,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貸款資源緊缺時的博弈行為。同等條件的客戶,誰願意出這部分錢,就能優先拿到貸款,如果幾家企業都符合貸款條件,銀行肯定是爭取利益最大化,但對實體經濟是有損害的。

  上述東北某省銀監局現場監管處負責人指出,控制小微企業貸款利率上浮空間,保貸款增速和增量,也是目前工作的重點,要和亂收費治理結合起來。

  除了直接收費,「七不准」還包括附加貸款條件的做法。一家韓資銀行的信貸員說,以前做小企業貸款,的確會要求客戶去買理財產品,或者要求把利息 或一部分貸款交出來當存款,甚至有讓客戶在月末和季末幫銀行「沖存款」的苛刻要求,客戶的隱性融資成本就很高,「有時候客戶真的急用錢,沒準就會答應下 來」。

  讓商業銀行覺得這次收費檢查格外嚴厲的原因在於,不僅銀監會檢查,發改委也參與。去年12月末召開的全國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工作會議,安排的 2012年工作重點之一,就是組織開展商業銀行收費專項檢查,切實降低企業實際融資成本。4月13日召開的全國糾風工作會議,也稱要「堅決糾正商業銀行在 貸款過程中違規行為」。

  但浙江、山東、廣東、福建等省發改委及其下屬物價監督檢查分局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均稱,發改委的銀行收費專項檢查尚未啟動。「年初國家發改委說 要專項檢查,而且是交叉檢查,但現在具體的文件還沒有下發,檢查的重點內容還沒定,培訓也沒開始。」福建省物價監督檢查分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

  濟南市4月下旬的全市價格監督檢查工作會議稱,從5月開始將對銀行進行一次拉網式檢查。不過,濟南市物價監督檢查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員說,這並不是專項檢查,而是自己先去銀行摸摸底,「這個專業性很強,如果猛地去查也摸不著頭腦,所以先下去檢查網點明碼標價的情況。」

  但是,銀行網點的明碼標價主要涉及個人業務,網點的檢查不太能觸及與企業貸款相關的收費和附加條件問題。

銀行的動機

  早在2004年10月29日,央行就已經宣佈放開貸款利率上限。為什麼銀行不直接上浮貸款利率,而要通過收財務顧問費或附加存款等條件來變相提高融資成本呢?

  上述國有銀行中部省份分行的相關負責人認為,銀行變相收費,根子上不完全在銀行,而在於要求提高中間業務收入比重的監管目標。「中國與歐美國家 國情不一樣,銀行業務還是以貸款為主,在中間業務渠道較少的情況下,非讓提高中間業務收入,考核指標無形中對銀行壓力很大,形成攀比的風氣。」

  「銀行收中間業務費用,很大程度上是優化報表的需要。」某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的一位人士也有類似看法。例如,一筆貸款本來是利率上浮10%,現在銀行和企業約好利率上浮8%,另外2%利息收入以中間業務收費的形式收。這種做法即「七不准」裡的浮利分費。

  但上述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人士認為,這不應該算亂收費,因為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並沒有變化,只是體現在報表上銀行的收入結構有變化。

  2011年,在信貸緊縮的背景下,與貸款相關的融資類手續費收入在手續費收入中的比重明顯提高,並帶動上市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速達到39%。根 據海通證券的統計,2011年整個銀行業融資類手續費收入的比重為31%。融資類手續費收入佔比最高的是興業銀行,為54%,浦發銀行和民生銀行的佔比分 別為50%和49%,最低為招商銀行的9%。

  一位金融專家認為,銀行業中間業務內生改革動力不足,2011年中間業務收入大幅提高,並不是因為經營環境導致銀行業務結構改革而產生的,而是分支機構出於考核需要,對收入性質進行人為調整。因此,這部分收入的增加,實際上也是不可持續的。

  部分銀行今年對分支行取消了中間業務收入增長的考核指標。上述東北城商行的信貸員說,「年初直接就砍掉了全年中間業務增收指標,這個指標沒了,就沒有收顧問費的動力了。」

  對於很多中小銀行,由於攬存能力弱,依託貸款業務變相吸收存款,是其以貸轉存、存貸掛鉤的主要動力,其結果是導致企業隱性融資成本上升。

  上述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人士說,總行考核分行、分行考核支行,業務人員的業績直接與存款規模掛鉤。所以,給企業放貸款的標準,一方面是 衡量風險,另一方面是看企業能給銀行派生多少存款,有些企業資質很好,但是資金流水很少,在存款方面能幫銀行很少,銀行就不太願意做貸款。

  「民營企業在大連的貸款利率多是上浮20%-30%,在此基礎上,還得開銀行承兌匯票,這樣能帶來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存款,這在實踐中很普遍,有 些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會在年利率15%以上。」上述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人士說,如果要杜絕這種現象,很多中小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的異地分行都沒 法干。

  銀行目前受到存貸比考核指標的制約,而小微企業對存款的貢獻比較小,「一定規模的小微企業貸款需要佔用大企業的存款指標」。杭州銀行中小企業部 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解決的辦法是發行小微企業金融債,但目前監管層對小微企業金融債是否佔用銀行的新增貸款規模的規定,仍不明確。

融資成本難降

  銀監會的整治活動已經進行了近三個月,效果幾何?

  上述東北某城商行的信貸員說,從明面上看,已經沒有顧問費等貸款相關的收費了,「我們行已經取消顧問費的中間業務收入合同,都沒法報賬了」。但 整治的風頭過了之後,是否還會有銀行在中間業務收費上「做手腳」,他認為目前還不好說,要看整頓的力度,究竟是一時的還是長期的?

  某國有大行南方分行的中小企客戶經理稱,現在中小企業的息轉費已經停了,利率是按照報價模型定價,上浮比例大概在15%-20%,沒有理由上浮30%-50%。

  但是,即便所有不合理的顧問費都取消,也未必能降低企業的實際融資成本。上述國有銀行中部省份分行的相關負責人介紹,檢查後,銀行可以把費用轉回利息上浮,甚至上浮更多,融資成本不一定下降。

  曾剛認為,由於這類收費是隱性的資金成本,對其清理可能導致幾種情況,一是銀行把隱性資金成本顯性化,直接提高貸款利率;二是削減對中小企業放 貸,這意味著,儘管資金成本下降,但小微企業整體資金的可得性會有所降低。而且,就算可以通過收費檢查來限制一些收費項目,銀行通過存貸掛鉤或其他方式來 獲取額外收入的方式仍可能存在。

  上述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人士坦言,多次檢查會杜絕一些明目張膽的做法,但實際操作中還有很多不露痕跡的做法。「例如銀行給客戶貸款 1000萬元,客戶開了很高比例保證金的銀行承兌匯票,如果沒有這筆貸款,也不會有保證金存款,但銀行和客戶你情我願的事情,銀行又沒逼企業,也沒有寫下 字據,這怎麼查呢?」

  上述韓資銀行北京分行信貸人員認為,有存貸比卡著,如果存款考核指標不放鬆,總行到分行支行,層層下壓,最後信貸員可能就不得不用一些手段去達標。而且,現在銀行手裡有籌碼,需要貸款的客戶挺多,但供給方少,銀行轉嫁成本非常容易。

  企業融資成本是由市場決定的,不可能通過檢查就降下來,「不是從這頭出,就是從那頭出。」 上述股份制銀行大連分行信貸部門人士說。

  為從制度上規範商業銀行服務收費,今年2月,銀監會、央行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佈《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一位曾參與討論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徵求意見稿爭議頗多,爭議的焦點,一是管理辦法的適用範圍,除了銀行,其他可以提供類似貸款產品的金融機構 是否也需要管,如信託公司、證券公司等?此外,一些服務項目收費,如與銀行卡相關的各種收費,其費率變動在很大程度上由中國銀聯確定,是否也將其納入管理 範圍?

  爭議之二涉及價格管理的程序。徵求意見稿要求,商業銀行提高實行市場調節價的服務價格,應至少於執行前30天向監管部門和價格主管部門報告。「這不太現實,有些價格是高度市場化的,波動很大,怎麼可能等30天再交易?」上述參與討論的人士說。

  很多銀行人士認為,與貸款相關的收費和附加條件,是貸款利率市場化的體現,通過檢查的行政化手段干預,與市場化趨勢相悖。

  曾剛認為,關鍵在於,目前哪些機構能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受嚴格限制,貸款規模也受管制。在對貸款主體和規模的管制存在的前提下,利率市場化的條 件、即資金供求關係是扭曲的,簡單談貸款利率市場化沒有太大意義。收費和附加條件帶來的隱性資金成本,既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盡合理的,不應該全部保留, 但如果簡單地全部取消,也不足以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20

銀行息轉費整肅難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7-13/100410603_all.html

 銀監會主動治理銀行的「亂收費」。但財新記者調查發現,這一現象並不是簡單的合規和違規的問題。

  今年1月20日,銀監會下發了《關於整治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規範經營的通知》(下稱「3號文」),提出「為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糾正部分銀行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時附加不合理條件和收費管理不規範等問題」,在銀行業系統全面開展「不規範經營」專項治理工作。

  「用考核推動中間業務收入佔比一窩蜂地提高不足取。」某大行高層對財新記者表示,不少銀行的分支機構在息轉費上動腦筋,主要為了提高中間業務佔 比。雖然對企業而言,總成本一定,但對銀行而言,提高了中間業務收入,分支機構也得到了相應的費用和績效的激勵,很自然地選擇將部分利息收入轉為財務顧問 或融資安排費。

  「3號文」核心內容包括:不得以貸轉存,不得存貸掛鉤,不得以貸收費,不得浮利分費,不得借貸搭售,不得一浮到頂,不得轉嫁成本。

  不得以貸轉存、存貸掛鉤的提出,是因為銀監會發現,部分銀行業機構利用其在貸款談判中的強勢地位,違反「存款自願、取款自由」的基本原則,硬性要求借款人將部分貸款轉為在本行的存款,或將借款人在本行存款作為貸款發放的前提條件。

  對於以貸收費、浮利分費,銀監會有關負責人介紹,個別機構與客戶簽訂貸款合同的同時,還要附加服務子協議,要求客戶接受不合理的中間業務或其他金融服務,收取額外費用。或在未提供實質性服務的情況下,銀行將部分利息轉化為其他名目,如授信承諾費、財務顧問費等,

  上述問題在小微企業貸款中尤其嚴重。「國務院在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九條金融財稅政策中,對上述費用的收取進行了嚴格限制。銀監會要求,今後各機構要杜絕此類不合理收費。」前述銀監會人士稱。

  天津銀監局副局長王俊壽坦承,雖然去年監管當局就出台了穩健績效考核的相關指引,但法人層面迫於資本金壓力,分支機構層面又面臨考核指標的激勵,就出現了上下博弈、科目套利現象,就難免有機構鋌而走險。

財務顧問費調查

  今年春夏之交,財新記者跟隨銀監會檢查組,走訪了京津兩地,對當地的銀行法人機構和部分分支機構進行了採訪調研。

  初步的調研發現,各家金融機構存在的問題較為相似,如在貸款過程中有「浮利分費」現象,即將部分原本以利息形式收取的費用,以財務顧問費、授信安排費等方式收取,並附加一定的存貸掛鉤政策。

  渤海銀行行長助理梁建法透露,該行自查發現,部分分行存在收取授信安排費、授信承諾費的問題;個別分行在授信業務過程中存在收取財務顧問費,但 沒有保留服務過程材料,或未按協議提交財務顧問報告的問題;還有個別授信批覆中,存在設置存款餘額最低限制或要求貸款業務配比一定的負債業務、中間業務等 表述。

  梁建法介紹,對2011年至2012年2月底收取的財務顧問費已經要求各業務部門補齊相關協議;對2012年3月1日後收取的財務顧問費,要求 必須提供實質性服務,有據可查,且不得與貸款掛鉤。而對於授信批覆中不符合規範經營要求的,已執行的立即整改;未實施的,立即停止執行;新的授信批覆中對 不合理條款自動廢止。

  天津銀行也通過自查發現,該行個別外地分行在2011年對大型客戶發放貸款時,應企業要求,將通過定價辦法計算出來的貸款利率上浮部分,轉為財務顧問費的形式收取,以滿足企業融資需求。另外極個別外地分行在放貸時,存在推銷代理保險的情況。

  天津銀行坦承,在信貸緊縮形勢下,不少企業存在融資難問題,能夠貸到款已經殊為不易,而銀行為滿足考核要求,將部分利息收入轉而以財務顧問費等方式收取,企業綜合成本並未相應提高,所以企業並非無法接受。

  其他機構自查也發現類似情況。工行北京分行存在個別支行未提供實質服務收取小微企業貸款承諾費、個人貸款資金託管費、個人貸款融資顧問費等情況,現已進行整改退費。

價格博弈

  天津銀監局副局長王俊壽坦言,目前仍有部分銀行機構薪酬考核辦法制定欠科學,部分機構對上級行有關考核層層加碼,部分銀行仍存在存款等指標沖時點的現象。

  突出在定價方面,部分銀行對小企業貸款利率上浮存在「一刀切」的問題,無法充分體現風險定價、成本定價原則;部分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定價優 惠的政策力度體現也不夠。王俊壽舉例稱,某些機構對同質同類客戶、風險程度基本一致的客戶發放貸款時,採取不同的利率定價。如一個客戶在不同時點獲得的貸 款利率不同,同類客戶貸款利率也有差別。而相關機構作出的解釋是,貸款發放時間不同,銀行用於發放貸款的資金成本也存在較大差異。

  此外,個別銀行在辦理授信業務時,通過財務顧問費、投資諮詢費等方式收取費用,但存在未提供實質性服務或收取費用質價不對等問題。

  王俊壽透露,他們的檢查重點是「該不該收、合不合理、明不明示、對不對價」。

  根據目前的價格體系,中國銀行業的收費項目分為三類,一類是政府定價;一類是政府指導價;一類是市場調節價。目前實行政府定價的項目僅佔很小的比重。

  王俊壽建議,適當擴大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範圍。他坦言,當前政府定價覆蓋範圍偏少,佔全部銀行收費項目比例過低,建議擴大政府定價範圍,將支付結算、銀行卡等部分業務納入其中,以加強政府對銀行基本業務收費行為的規範。

  某大行高層對財新記者表示,服務收費應該是一種是市場行為,政府和監管部門不應行政干預,但一定要反對壟斷和欺詐,在此基礎上應該允許銀行明碼標價和隨行就市,接受客戶選擇。

問題會診

  一系列收費背後,各銀行總行對中間業務佔比的追求和激勵導向,導致分支行行為扭曲的問題正日益凸顯。

   一位曾在多個業務部門工作過的大行高管表示,中國銀行業改制上市前,雖然也有發展中間業務的目標,但沒有多少人當回事,更不會絞盡腦汁想如何增加中間業務收入。

  上市激勵中國銀行業自覺應與國際接軌。國際先進銀行的中間業務佔比通常在30%—50%,而一味靠利差收入盈利的中國銀行業似乎相形見絀,也使得中國銀行業「奮起直追」。

  前述人士透露,某大行前一兩年當年新增中間業務收入份額和絕對額一度逼近當時領先的另一家大銀行,於是後一家銀行備感壓力,開始研究為什麼自身網點眾多,卻意外失地,在學習了同業是如何增加中間業務收入之後,重新找回失落的份額。

  前述銀行高管坦言,「去年國內很多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增速高達30%—50%,顯然是不真實的。」銀行碰到的一個尷尬是,雖然企業在大銀行的融 資成本一定,甚至並不算高,但由於一部分收入是以手續費等方式存在的,一旦相關部門進行檢查,不僅要退費,還要處以不低於5倍以上的罰款,對銀行的收入和 形象都有不小的衝擊。

  前述高管直言,監管檢查有利於為企業減負,短期內銀行必然不敢再鋌而走險,亂收費現象會大大減少,企業的融資成本也會隨之降低。但同時銀行也不 太會直接將利息收入大幅提高,一方面有利率約束,另一方面如果在中間業務收入降低後,銀行的利差收入大幅激增,無疑會在國際投資人眼中造成過去的中間業務 收入來源不實的印象。

  有監管高層坦言,目前中國銀行業的中間業務收入大有水分,在整個經濟面臨下行走勢時,中國銀行業的盈利如果依然一枝獨秀,恐怕也是有問題的,畢竟金融是經濟的縮影。

源頭治理

  監管檢查只能治一時之亂,規範銀行業經營行為,顯然還要從源頭著手。現在看來,對中間業務收入佔比的追逐和經營轉型的壓力,是一系列不規範經營的源頭。

  一位銀行高層直言,中間業務佔比已經成為管理者刻意追求的目標,其實銀行收費的內容與價格,應該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做多少業務才有多少佔比,而非相反。

  北京銀監局副局長逯劍透露,北京銀監局已督導轄內法人機構,改革片面追求中間業務收入增長的考核機制,遏制「浮利分費」等不規範經營衝動。

  逯劍稱,華夏銀行已從年度經營計劃和績效考核辦法入手,規範對中間業務收入的考核。該行2011年中間業務收入增速為40%,2012年該項指標已經調降至32%;而中間業務考核權重,則較上年降低3個百分點至5個百分點。

  中行北京分行也從考核指標和獎勵等方面,向總行提出建議,促使中行總行取消了「中間業務專項人事獎勵費用」和「淨息差改善專項獎勵費用」,設立了經濟價值增加值綜合效益獎勵費用,使考核指標更趨科學合理。

  民生銀行副行長趙品璋對財新記者直言,中國銀行業在海外上市後,中間業務收入漸成國際投資人衡量其業務表現的重要指標。一些中資銀行為滿足投資者的訴求,開始在利轉費上做文章,將部分應以利息形式收取的費用,轉為財務顧問費,以期增加中間業務收入。

  趙品璋表示,該行將中間業務的增長目標較年初調低了15%,全年增長目標為16%,與去年實際增長基本持平。

  對於中間業務增長放緩是否會影響國際投資人對中國銀行業表現的判斷,民生銀行資產負債部總經理張昌林認為,一方面這种放緩是行業性的,有其特定背景;另一方面,依然有其他多項指標可以衡量一家銀行的表現。他相信國際投資人可以理性判斷中資銀行的投資價值。

未盡爭議

  「目前經營者也很困惑。按照國際會計標準,銀行的利轉費是合規的。但按照國內的價格管理條例,中資銀行收取的很多所謂財務顧問費、融資安排費都 是需要退還的。如果實現了利率市場化,優質客戶的成本會繼續下降,而一些缺少抵押,經營不夠穩定的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還會進一步增加。」一家城市商業銀行 行長直言,中間業務收入到底多少才合適?對一些需要扶持的小微企業,是否可以有更明晰的定價標準?

  他認為,為服務實體經濟,商業銀行承擔一定社會責任,減費讓利是應該的,但須平衡經營壓力和社會責任。

  一些銀行人士甚至表示,雖然銀行收了財務顧問費,但企業的實際融資成本仍顯著低於其他渠道的融資成本,且是企業可以承擔的。但現在銀行卻可能因 此受到處罰。按照價格主管部門的規定,一旦違反相應的價格管理原則,將處以不低於超出部分5倍以上的罰款,而且「要承擔較大的聲譽風險」。

  另外一個重要的分歧在於,當前執行的政府定價和指導價,是基於多年前人民銀行發佈的相應價格標準,目前上述標準已經與實際發生很大的偏離,但相應法規還在繼續執行,所以就造成很多收費可能符合現狀,但違背了法規。而在法規未廢止前,又必須比照執行。

  目前相應的管理權限已經不在當初制定上述法規的部門,而掌握管理權限的部門,又無法制定新的法規,於是便出現了上述問題。

  北京銀監局副局長逯劍坦承,由於當前銀行業服務收費相關政策法規體系繁雜、數量眾多,大部分規定較為原則,且散見於不同部委及地方文件中,各政府部門、銀行業金融機構往往理解不一致、執行不統一。 在要求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背景下,銀行按照「減費讓利」原則對特定對象實施價格優惠,能否適當突破政府指導價規定範圍、是否存在合規風險,目前也尚未有統一明確的意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48

仿制藥企站上註冊審批整肅風暴口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2422.html

仿制藥企站上註冊審批整肅風暴口

一財網 王悅 2016-01-21 20:31:00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宣布了128家企業撤回199個藥品註冊申請,包括恒瑞醫藥(600276.SH)、康緣藥業(600557.SH)、海正藥業(600267.SH)等多家醫藥上市公司赫然在列。

國家食藥監對仿制藥企的整肅從2015蔓延到了2016:1月20日晚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今年的第一個撤布公告,宣布了128家企業撤回199個藥品註冊申請,包括恒瑞醫藥(600276.SH)、康緣藥業(600557.SH)、海正藥業(600267.SH)等多家醫藥上市公司赫然在列。

一場與藥品註冊審批相關的海嘯正在來臨,這一次,國內的仿制藥巨頭們站在了漩渦中心。

整肅緣由

同樣的生產工藝、化學配方,國產仿制藥的治療效果卻僅能原研藥的60%,這是國內不少患者寧願自掏腰包,也不願意購買能全額醫保報銷的仿制藥的最主要原因。

一位衛計委的內部人士如此總結我國的仿制藥低質量現狀:安全的仿制藥效果不顯著,療效好的仿制藥有著不可回避的副作用,總之就是無法達到原研藥的標準和療效。

患者最揪心的是藥品質量,對於企業來說,在這幾年最心煩的是藥物審評速度過慢而帶來的運營危機:09年以前申報的三類新藥(指在國外已有上市銷售,但國內暫未上市銷售的藥品)審批,平均批複速度大約在五到六年,但從2014年開始申報的三類新藥,平均的審批速度可能會超過十年,國外引進的新藥審批,速度也 幾乎相同之慢,最典型的例子是,葛蘭素史克生產的甲苯磺酸拉帕替尼從申請臨床到獲批上市,歷經102個月,花了幾乎九年時間。

仿制藥企站上註冊審批整肅風暴口(網絡資料圖)

不改革,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老百姓不僅吃不上高質量、最新、最有效的治療藥物,藥企也會因為審批審評的速度停滯不前而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新藥審批持久戰讓不少藥企面臨在產品剛出廠房大門,就已經虧損的尷尬狀況。

企業連年抱怨,於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針對解決這些問題的藥品審批審評改革如期而至,重頭戲是占積壓審評批件90%之多的化藥仿制藥。截至1月21日,國家食藥監公布的申請人主動撤回藥品申請合計達到了926個。

巨頭藥企迎來的是春天還是寒冬?

對於這場整肅風暴,業內表示出了不同的看法,一種方向的觀點認為,藥品的高要求會直接淘汰行業內實力不強的中小企業,畢竟不會有人拿著不合格的產品花費大量的經費和精力去申請,行業洗牌必定加劇,大企業還可以選擇並購有優質品種的中小藥企用以壯大自己的實力,“強者更強”。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新的審評標準對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並沒有幫助,反而會增加前期成本。在這個時候有的小企業反而會選擇沖一沖,或許可以搶到一些市場份額。

為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前往采訪了居身此次風暴中心的國內仿制藥巨頭之一華海藥業(600521.sh),嘗試厘清企業的真實想法。

作為最先撤回藥品註冊申請的企業之一,去年11月30日,華海藥業發布一紙公告:宣布撤回包括米格列奈鈣片在內的八個註冊品種,涉及的研發費用約為3800萬元,成為了首批撤回註冊品種最多 的企業之一。在公告宣布的當天,公司股價應聲大跌,在3800萬元的研發投入之外,投資者更擔心的是政策對這樣一個剛著力開拓國內業務的企業後期生產和銷售的影響。

“短期內,品種撤回對公司有一定影響。”華海藥業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祝永華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我們看來,此次品種撤回最主要的瓶頸還是出在了臨床環節。”

09年開始,一直布局海外原料藥、制劑生產的華海藥業將戰略重點轉向了國內,從那時起,華海開始在國內進行藥品的註冊申請。

“之前我們的戰略就是一地研發,三地申報。全球的藥品都是在國內完成生產,所以質量是完全一致的。事實上,目前華海在海外有16個已經上市的藥品文號,國內是八個。而這次撤回的八個品種,有七個我們已經在國外獲準上市銷售。所以我們才能肯定工藝本身沒有問題。”祝永華透露。

不僅僅是華海,包括在此次撤回事件中接連中標的A股巨頭恒瑞醫藥、海正藥業,也一直強調的都是“藥品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市場的恐慌依舊不可避免。那麽這場風波在他們眼里究竟是福是禍?

“以前我們美國、中國同時申請文號,美國的藥品已經批複下來生產銷售了,中國的還在排隊,我們相信改革之後這一情況未來會有改善。所以在我看來,盡管政策現 階段會對企業有影響,但是長遠看來是好事,提高審評標準,清理掉一批不合格的註冊申請後,審評的速度未來才可以加快。”祝永華表示。

祝永華告知記者,他並不擔心此前公司撤回的文號對公司長遠發展的影響,在最新的優先審評政策中,申請人在歐盟、美國同步申請並獲準開展藥物臨床試驗的新藥臨床試驗申請,或在中國境內用 同一生產線生產並在歐盟、美國同步申請上市且已通過其藥品審批機構現場檢查的藥品註冊申請可以優先審評,這對華海來說甚至是一大利好。

提速、洗牌,成為了巨頭藥企們對這次改革的最大期待。

據悉,此次食藥監為了提升審評速度,除了加強企業自查、提升一致性評價的要求外,對參與審評的價格也一再提升。

此前,國內做一次藥物審評的收費大約 在幾萬到十幾萬人民幣左右,門檻極低,導致企業不管藥物質量好壞,就“先申請了再說”,從而間接導致了審評件的積壓。而在今年,有藥企負責人告知記者,這 一價格已經提升數倍,普遍價格達到了40到50萬人民幣。值得註意的是,在美國,做一次仿制藥生物等效試驗的收費大約在40-50萬美元(約合360萬人 民幣左右)。門檻的提高將直接減少低質量藥物的申請數量。

並不缺錢的國內仿制藥企業對此次整肅的另一個對策是借機完成對中小企業的並購,擴大企業規模。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目前已有不少仿制藥巨頭企業已經開始與外資藥企接觸,希望通過戰略合作的形式,借用外資藥企的口碑、技術,以及自身的生產制造能力進一步拓展市場。

 “過去華海的短板是國內的文號、數量不多,對醫院的品牌影響力也有限,隨著國內醫藥政策環境的改善,註重藥品質量和創新的企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並購是我們正在考慮的發展路徑。”祝永華說,“海外發展的一只腿邁出去了,國內市場我們也希望能加快發展。”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52

人福醫藥“漲停被問詢”真相:上證所繼續整肅“研報亂象”

7月2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證所”)發布了7月的上市公司監管情況。

7月,上證所公司監管部門共發出日常監管類函件63份,其中監管問詢類函件44份,監管工作類函件19份;通過事中事後監管,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補充、更正類公告59份;針對公司披露敏感信息或股價發生明顯異常的,啟動內幕交易、異常交易核查32單。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註意到,繼6月24日表示將行業研究報告對股價的影響納入信息披露監管範圍之後,上證所本月整肅“研報亂象”的力度還在不斷增加。

上證所給出的第一個案例是,某券商通過多家財經媒體發布的研究報告稱,某公司的子公司專利挑戰訴訟事項有望取得進展,預計可以大幅厚增公司業績,公司商業業務、醫療服務、新品研發都已經進入收獲期,但公司從未披露該等信息。

據記者梳理,該案例細節與人福醫藥(600079.SH)28日收到上證所問詢函一事相吻合。7月27日,有媒體發布《廣發證券研究報告:人福醫藥OXYCONTIN專利挑戰有望取得進展》、《人福醫藥漲停提振醫藥股,衛計委擬設置國家兒童醫學中心》等新聞報道。當日,人福醫藥股價漲停。

在問詢函中,上證所有一句表述為,“當日,上證綜指下跌1.91%,但你公司股價逆市漲停。”對此,不少市場人士提出質疑,認為交易所過度幹預市場。

在今日的發布會上,上證所的通報則讓“漲停而被問詢”的真相浮出水面:誤導性研報惹的禍。上證所認為,上述研報帶有一定的誤導性,經公開傳播,對公司股價產生了不當影響。

而就7月28日上證所向人福醫藥發出的問詢函內容來看,交易所要求公司就研報中提及的專利挑戰訴訟的基本情況、訴訟事項相關進展情況等6個問題進行核實並予以答複。

另一個案例是,前期某公司披露了與境外某醫療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同時某券商邀請公司董秘接受了獨家電話采訪並出具研究報告。上證所認為,該券商研報中對合作前景的描述較公司公開披露的信息明顯樂觀,涉嫌誇大。

上證所公司監管部門對於上述兩起案例都發出了問詢函,要求相關公司認真核實澄清研報所述內容,並予以公告。公司未能及時公告的,視情況對公司股票實施停牌處理。

“從相關上市公司的核實披露情況來看,所涉及的研報均不同程度存在誤導和誇大等問題。”上證所表示,還將向相關證券公司發函通報情況,督促加強研報發布行為的內部約束。

在6月2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上證所便表示,專業機構出具的行業研究報告,對判斷上市公司投資價值有積極作用,經過傳播後也會對股價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但實踐中也發現,一些公開發布的研究報告,存在缺乏客觀依據、結論主觀草率、內容捕風捉影甚至制造“噱頭”等問題,容易誤導中小投資者跟風交易。

據此,上證所將行業研究報告對股價的影響納入信息披露監管範圍。彼時,上證所通報的案例為興發集團(600141.SH)“研報門”事件。

6月20日,廣發證券發布標題為《興發集團點評:市值處歷史底部 電子化學品業務有待重估》的研報,評級是維持“買入”評級。研報發布當天,興發集團股價漲停。

同日晚間,興發集團發布澄清公告,對報告所言的業務基本面情況予以了通報和澄清,表示電子化學品業務占公司營收比重較小,未來資本性投入仍然具有不確定性,同時還稱近期未接受廣發證券等機構調研和媒體采訪。此公告一出便引起市場的強烈關註,有市場人士戲稱,“直接打臉廣發證券研究員”。

在興發集團的案例中,上證所第一時間要求公司發布公告,澄清實際情況;同時對其中是否存在二級市場違規交易行為,啟動了交易核查。而從本月的兩起案例來看,上證所對於“研報亂象”的監管力度還在繼續加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13

旅遊局掀最嚴 “整肅風”: 55家4A級景區被摘牌(附名單)

據國家旅遊局網站消息,國家旅遊局12月5日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截至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均已完成對本地4A級及以下景區檢查,共有367家4A級及以下景區受到不同程度處理,其中包括55家4A級景區在內的107家A級景區被摘牌。

據悉,在國家旅遊局督促和指導下,今年下半年,各地旅遊部門啟動了對全國4A級及以下景區的集中複核檢查,掀起了一次最嚴厲的景區整治。國家旅遊局正會同相關部門,醞釀推出新修訂的《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管理辦法》和新國家標準,全國景區監管正加快走向常規化和制度化。

367家景區受查處 4A級景區占“大頭”

國家旅遊局通報,截至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已完成對本地區4A級及以下景區的排查,取得顯著成效。全國共有367家4A級及以下景區分別受到取消等級、降低等級、嚴重警告、警告、通報批評等處理。其中,共有255家4A級景區被處理,占全國4A級景區總量的9%;其中62家4A級景區被取消及降低了等級,占被處理4A級景區的24%。

從地域來看,東北地區治理整頓力度最大。繼10月份吉林省率先取消了4家不合格4A級景區資質後,此次黑龍江和遼寧又有8家4A級景區被摘牌。其中,黑龍江取消了5家4A級景區資質,另有5家4A景區被降級、22家4A景區被警告;遼寧取消了3家4A級景區資質。

遼寧、黑龍江、河南、江蘇、吉林和四川等6省本次處理A級景區超過20家,另有福建、安徽、湖北、廣東、湖南、內蒙古和海南等7省處理 A級景區超過10家,顯示了當地旅遊管理部門景區整治的力度和決心。

複核整治史上最嚴 明查暗訪多管齊下

國家旅遊局通報指出,被處理景區存在的問題涉及管理、服務等多個方面,主要包括:安全管理不到位、廁所環境衛生條件不合格、市場秩序混亂、旅遊基礎及服務設施不足、標識導覽系統短缺、資源保護措施不到位等。例如,銅仁市碧江區九龍洞景區因廁所整體布局不合理,數量不足,內部環境較差,安全隱患嚴重等原因,被貴州省旅遊委取消4A級資質;廈門海滄大橋旅遊區因景區多處場所已對外承包變更為餐館、SPA等項目,遊客中心功能缺失,旅遊廁所及環境衛生臟差等原因,也被取消4A級資質。

為了全面掌握A級景區管理和服務情況,多地旅遊管理部門制定了詳細的景區集中整治行動方案。通過景區自查,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機構組織檢查,組織專家、媒體暗訪檢查等方式多管齊下。 以貴州為例,主管省領導親自安排並作具體指示,省旅遊委成立專門工作小組、制定了詳細的景區複核檢查計劃,采取省市分級、暗訪和明查分類的方式,並委托第三方30多人組成專家組,分五批次對全省64家4A級以上旅遊景區進行暗訪檢查,實現了複核檢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區、不留隱患。此外,多地旅遊監管部門更加註重通過各種媒體、采取多種方式,廣泛宣傳,營造氛圍,總結經驗,宣傳好的做法。

目前,各地旅遊管理部門已明確要求被處理景區限期整改,對於被嚴重警告、警告、通報批評的景區,整改完成並通過驗收後,方可撤銷對其的處理;對於被取消及降低等級的景區,整改完成後,必須按照有關程序重新申報創建相應等級的A級景區。

排查整治不是“一陣風” “黑名單”走向常規化制度化

為強化A級旅遊景區監督管理,今年9月起,國家旅遊局督促各地旅遊管理部門對全國範圍的4A級及以下旅遊景區進行了全面排查,對存在問題的景區作出嚴肅處理。國家旅遊局明確,對未采取整治行動的省份,將收回其4A級景區評定管理權限,並停止受理其5A級景區申報。

對A級景區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有效促進了景區改進服務、提升品質,受到了廣大遊客好評,也對各級旅遊部門和各A級旅遊景區業主產生很大觸動。多省明確提出要嚴格國家A級旅遊景區標準,以查促改、以查促建、以查促管,切實提高A級景區管理水平與服務質量,提升遊客對A級景區的滿意度,維護A級旅遊景區品牌。

國家旅遊局表示,A級旅遊景區整治永遠在路上。目前國家旅遊局正協同相關部門,醞釀推出新修訂的《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管理辦法》和新國標。新的管理辦法將對景區出現何種問題加以何種處罰等作出詳細而明確的規定,使A級景區複核監管工作更加規範,有據可查,有理可依。未來,國家旅遊局還將面向旅遊管理部門、景區、專家和第三方機構廣泛開展培訓,優化複核監管機制,讓景區監管走向制度化和常態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339

股轉連發15張罰單:整肅信息披露違規

本周二,全國股轉公司批量開出了15張罰單,涉及8家券商、3家掛牌公司和2家律所,原因都是信息披露違規。監管者試圖加強對信息披露的監管,強化新三板市場主體的合規意識,幫助投資者降低收集信息成本。

股轉公司周二還發布了《掛牌公司信息披露及會計業務問答(三)》(以下簡稱《問答》),對擬IPO掛牌公司和上市公司控股的掛牌公司信息披露問題做出了解釋。不同層次市場的信息披露應當同步一致。

不僅如此,股轉公司還耐心地為投資者繪制了信息披露查詢“路線圖”,指導投資者在股轉公司官網查詢掛牌公司公告、監管公告和交易信息等等。有業內人士認為,保證信息披露完整性是形成股票市場有效條件,既是對公眾公司的客觀要求,更是對市場監管的客觀要求。

股轉一日連開15張罰單

周二,股轉公司罕見地一連發出15份自律監管函,8家券商、3家掛牌公司和2家律所受到處罰。

監管公告顯示,華安證券、招商證券、首創證券等6家券商在接到股轉公司同意其加入或退出為相關公司做市的函後,並未按規則要求於當天在股轉官網公告,構成信披違規。

財富證券存在發布退出做市時間和股轉同意函不一致的情況。今年1月4日,財富證券接到股轉公司電話,同意其自1月5日開始退出為福達合金(832675.OC)做市,但財富證券發布的公告稱退出做市日期為1月6日,和其收到股轉同意函時間存在1天的時間差。

股轉公司認為,財富證券的行為違反了主辦券商應當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披露信息,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有關規定,構成信息披露違規。

聯訊證券新三板研究負責人彭海對第一財經表示,盡管法律上對做市商制度並無明確的規章制度,做市商監管主體也並不明確,但做市商作為市場的中介和組織者,對做市商行為進行有效監管,引導其發揮積極功能才是做市商制度成功的關鍵因素。

也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監管者對券商頻頻退出做市有所不滿,希望做市商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做市。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新三板做市商已經發布了140多份退出為企業提供做市報價服務的公告,同時有114家掛牌公司公布將交易方式從做市轉讓變更為協議轉讓。這意味著2014年新三板引入的做市商機制創新正在遭遇現實的挑戰。

除了做市商,股轉處罰了存在信息披露違規問題的企業、主辦券商和律所。

2015年6月,伊貝股份(834702.OC)為關聯方江蘇蘇通繭絲綢有限公司2015年6月2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間所發生的借款,提供最高額不超過3000萬元的保證擔保,這一關聯方擔保未經審議程序,未履行信息披露義務被股轉處罰。

華泰證券和上海海華永泰律所對伊貝股份出具的掛牌文件中,也未披露上述關聯方擔保事項。股轉認為這兩家機構未勤勉履行補充核查義務,對其采取了提交書面承諾的自律監管措施。

此外,華泰證券還因在審查澤衡環保(835993.OC)子公司被罰問題時未核實事實差異,再次遭到了股轉處罰。2015年6月,澤衡環保子公司因為環境噪聲汙染環境被環保部門罰款6萬元,而其公開轉讓說明書中披露的處罰金額為3萬元。同時,澤衡環保的推薦掛牌律所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也因未核查到這一問題被股轉監管。

同樣領到兩張罰單的券商還有招商證券,除了未及時公告退出為公司做市外,其推薦掛牌的企業宣燃股份(836102.OC)在去年1月掛牌前曾經耗資2.07億元收購另一家企業,並已向交易對手方支付了1.65億的股轉轉讓對價,但在公開轉讓說明書中未披露該事項。對於這一信披違規情形,股轉也是同時處罰了企業、主辦券商和律所。

彭海表示,伊貝實業和宣燃股份的事情正說明部分新三板企業對信息披露重視性不夠,而處在企業和投資者之間的中介機構無非是為了降低投資者甄別信息的成本,中介機構並不是單純地為了中間的一些利益盲目去推一些項目,更希望中介機構能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股轉頻繁出手強化信披規範

近兩日來,股轉已連續發文強化市場對信息披露的重視。對於市場關註的擬IPO掛牌企業存在新三板披露報告與IPO申報材料不一致的情形,股轉在《問答》中進行了專門回應。

股轉表示,若掛牌公司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申報文件與在股轉指定信息披露平臺披露的定期報告內容不一致,應當及時進行更正,披露內容包括明確具體更正內容的更正公告、更正後的定期報告、券商會所律所專項說明等。

股轉還強調更正公告的更正時間不得晚於招股說明書的披露時間。若定期報告中存在重要的前期差錯,應對更正事項的性質、原因以及受更正事項影響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內容進行披露,同時對受更正事項影響的最近兩個會計年度定期報告以及最近一期定期報告進行更正。

另外,如果更正文件涉及掛牌首次信息披露內容應提供主辦券商出具的專項說明,若涉及會所或律所披露文件更正,還需由會所或律所出具專項說明。

3月15日,新三板擬IPO企業世紀天鴻(833456.OC)因申請新三板掛牌的信披文件和申請創業板上市的《招股說明書》的內容存在差異,公司及主辦券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一齊被股轉公司處罰。

在3月初股轉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年審業務培訓會上,股轉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將重點關註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對“財務造假零容忍”,IPO申報文件與掛牌信息披露文件不一致的,如未按規定披露更正公告或信息披露文件存在違規情形的,將被采取自律監管措施。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旦受到處罰,掛牌企業IPO進程,以及中介機構承攬業務資質都會受到影響。

對於上市公司控股或實際控制新三板企業的情形,股轉公司在《問答》要求,掛牌公司的定期報告應當與上市公司同時披露。如果上市公司披露的臨時報告涉及的重大事件,對新三板公司交易價格可能產生較大影響,新三板公司也應當同時披露臨時報告,若無法同時披露,新三板企業應當申請其股票暫停轉讓至披露之日。

華北地區一家大型券商新三板業務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在信息披露的詳細程度、格式要求等方面可以存在差異,但是在重要信息特別是財務相關信息的真實準確完整性方面,要求應當是一致的。新三板是全國性公開轉讓市場,掛牌企業作為公眾公司,應當提高認識,在新三板的信息披露上不能打折扣。”

彭海表示,公司上新三板接受了社會公眾監督,實際上對公司品牌建立、市場運作都會有比較良性的影響,而且企業自身應該承擔更多的信披責任,畢竟監管機構很難對每個公司都進行詳細的關註。

值得關註的是,股轉公司連續發布投教文章,又搬出了“新進投資者小李”和老司機“老張”的對話,並且繪制了信息披露查詢“路線圖”,形象地指導投資者如何獲得新三板信息從而進行投資決策。

股轉公司同時告誡投資者,“作為投資者,首先應該要學會找準官方渠道獲取信息,那麽就不會因為信息不對稱的原因被欺騙,因為無論詐騙者描繪的前景多麽美好,都是虛幻的,是經不起檢驗的;其次要對未知來源的投資消息要進行理性分析,不要被不法分子描繪出來的金山銀山欺騙了自己。”

彭海認為,投資者關註信息披露也是希望對公司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從中追溯企業的發展歷程,關註公司目前的角色和公司的長期規劃是不是相符,如果某些業務發生比較大的轉變,投資者就可以從企業轉變業務的時間為節點評判企業未來的發展。

(第一財經實習生王天然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473

內訌愈演愈烈 特朗普考慮整肅國安團隊

據美國媒體引述白宮高級官員的話稱,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安委)“二號人物”、國家安全副顧問麥克法蘭將離職,並被安排出任美國駐新加坡大使。而不到一周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首席戰略顧問班農才剛剛被取消了在該部門的職務。

外界視麥克法蘭的離開為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邁斯特的勝利,然而,有分析稱這是特朗普團隊內訌的結果,且特朗普對自己團隊愈演愈烈的內訌也頗為擔心,並考慮對團隊內一些高級官員進行整肅。

國安團隊大變動

在擔任國家安全副顧問前,65歲的麥克法蘭是福克斯新聞頻道的國家安全問題分析員,上世紀70年代,她還曾任職國家安全助理,也曾參選紐約參議員。

麥克法蘭

在國安委,麥克法蘭的職務一直頗具爭議,但得到前國家安全顧問弗林的欣賞並堅持任用,可是,弗林在2月已經因為“通俄門”辭職。

據美國媒體報道,麥克法蘭也頗得特朗普喜愛,後者欣賞麥克法蘭在福克斯新聞出鏡時的表現,兩人由此建立私人聯系,去年11月特朗普贏得大選後,麥克法蘭順理成章地成為其團隊的元老之一。

不過,麥克法蘭也被視為美國國家安全編隊中的危險點,很多同僚認為,她並不適合擔任該職位,並對其誠信表示質疑。自弗林離職後,麥克法蘭在國安委的前景就一直充滿不確定性。果然,麥克馬斯特接任國家安全顧問一職後,立即開始整頓國安團隊,而他並不希望讓麥克法蘭繼續任職。

相對應的,麥克法蘭的離開將很可能令國家安全戰略副顧問鮑威爾得到擢升,她曾在小布什政府的國務院工作,還在新政府過渡期擔任過特朗普女兒、白宮顧問之一伊凡卡的顧問。

就在不到一周前,在麥克馬斯特的催促下,特朗普取消了班農在國安委的職務。此前,班農在國安委“主管委員會”占一席之地,該委員會的其他成員包括國務卿、國防部長和其他高級別顧問。

麥克馬斯特與特朗普交談

麥克馬斯特低調地稱,盡管班農不再擔任國安委重要職務,但還將繼續在國家安全問題上向特朗普提供建議。

“總統可以從任何他希望的人那里得到建議。”麥克馬斯特說,“班農在廣泛問題上向總統提供建議,並將繼續如此。”

愈演愈烈的內訌

在被福克斯主持人華萊士(ChrisWallace)問及班農職務的調整和他有無關系時,麥克馬斯特回避稱:“這並不是表面上看的那麽重要,我覺得總統只是要明確國安委的常任成員,讓出席國安委正式會議的成員能夠基於美國人民的長遠利益。”

然而,有觀察人士稱,班農顯然正在“失寵”,有消息稱班農上周曾反對以敘利亞政府軍疑似使用化學武器為由對敘政府軍發起直接空襲,但特朗普並沒有聽取其意見。

有美國媒體分析稱,此前一系列並不成功的總統行政令及共和黨新醫改方案的失敗讓班農失去信任,也有消息稱,特朗普女婿庫什納是班農“失寵”的主要原因。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目前白宮主要分為兩派,庫什納領導的“全球思維派”和以班農為代表的“民粹主義派”,前者希望將特朗普拉到更主流的位置,後者則截然相反。

另據美國媒體報道,特朗普對自己團隊愈演愈烈的內訌也很擔心,並考慮對團隊進行調整,近日已陸續和周圍的人談話,詢問白宮幕僚長普利巴斯的表現,並談到了可能替代的人選,班農也是其重點考察對象之一。

另有美國政府高級官員稱,在普利巴斯的撮合下,庫什納和班農近日已握手言和,避免將外界焦點從特朗普施政轉移到白宮內訌上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8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