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合资魅影闪现 中信泰富或联姻渝三峡A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3/161806.html


“继南光集团入主重庆路桥(600106)之后,重量级央企中信泰富(0267.HK)亦将赶赴重庆投资”。重庆一资本界人士对记者表示。

这一次,与中信泰富传出绯闻的主角是渝三峡A(000565.SZ)。

1月12日,渝三峡A以18.79 元/股的价格报收,虽然比上一交易日略跌0.05%,但截至2010年1月12日收盘,四个交易日内累计涨幅也已达8.93%。

本报记者致电渝三峡A相关人士,但未能得到该人士对传闻的正面回应。

中信泰富的合资魅影

在国内众多资本界人士眼中,重庆的资本市场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幸福时光。

近期,国内的资本大鳄频频对重庆资本市场重磅出击——2009年12月末,华润燃气(1193.HK)斥资11.6亿元参股燃气集团,而“因重大事项未公布”停牌两日的重庆路桥于1月11日对外证实,澳门的南光集团亦豪掷6.28亿元曲线入主重庆路桥。

在上述事项尘埃落定之后,重庆当地资本界人士的目光一边聚集到了渝三峡A身上,一边静候渝三峡A与中信泰富“联姻”绯闻变成现实。

数位重庆资本界人士先后向本报记者证实,渝三峡A有意与中信泰富在重庆设立一家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将在重庆兴建5万吨水性漆项目,即使按每吨4万元售价保守估计,该5万吨水性漆项目的产值亦将达到20亿元。

联姻传闻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水性漆项目正是渝三峡A借公司搬迁完成产业升级换代的产物。

渝 三峡A2006年的年报报告曾披露水性漆项目的进展——公司位于重庆主城区的老厂必须于2007年底前完成搬迁,而公司与重庆市德感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签 署合同,其为公司提供375万亩工业出让地。根据搬迁要求,渝三峡正按照进度完成新基地的建设,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公司已在水性漆项目募集资金 投入751万元。

当迈入2009年的门槛时,渝三峡A再度曲线告之水性漆项目进展,称公司固定资产由2007年末的9029万元急速增加到2008年末的2.68亿元,原因主要系水性漆等项目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增加所致。

与搬迁进行产业升级契合的是,渝三峡A与中信泰富传出联姻绯闻之际,正值搬迁事宜划上句号之时。

2009年12月26日,渝三峡A股东大会通过决议,称公司将老厂区的100亩土地悉数出让给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获得土地收购补偿款3.28亿元,而公司预计此次出让土地将产生1.6亿元利润。

基金加仓渝三峡A?

在渝三峡A传出与中信泰富联姻绯闻之前,重庆一些资本界人士已经耳闻“包括华夏在内的基金公司已在去年四季度建仓渝三峡A”。

事实上,早前的渝三峡A并不受基金的青睐。

以渝三峡A2009年三季度为例,人民人寿—自有资金、人民人寿—个险分红以及鹏华盛世证券投资基金仅仅分别持有区区100万股、84万股、80万股,并位列前三大流通股股东之位。

而本报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待渝三峡A2009年年报披露时,其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当中会出现一些基金的身影,而且其持股数量合计将超1000万股。

“基金频频造访重庆上市公司,然后加仓渝三峡A等上市公司”——重庆资本界人士将这种现象归功于“重庆本地上市公司基本面具有改变的想象空间”。

一位密切关注重庆资本界的人士表示,“重庆代市长黄奇帆目前不满足于重庆本地的八大集团陆续上市,他已经站在一个全国甚至全球的视野中对重庆国有资产进行整合,进而将重庆国有上市公司做大做强。”

或许,这正是华润燃气、南光集团等央企“看好重庆投资环境”,纷纷赶赴重庆投资的催化剂,同样,这也是重庆资本界相信中信泰富迟早会与渝三峡A联姻的更深层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12

中国太保“魅影” 西部证券股东麦秋投资探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4-2/zMMDAwMDE3MTMzMQ.html


一则看似并不起眼的股权挂牌转让公告,让深藏西部证券的神秘股东——上海麦秋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麦秋投资)浮出水面(详见 本报3月25日13版《西部证券IPO折翼 神秘股东麦秋投资慌忙抛售股权》)。

2007年5月,麦秋投资借道上海国际信托入股当时正欲上 市的西部证券共计772.6132万股。其所获股份来自于陕西省秦隆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秦隆国资)持有的西部证券国有股,不禁让人生疑?

经 记者连日调查,麦秋投资的身份逐渐明朗。

偏爱金融股

尽管麦秋投资低调,但其为数不多的股权投资 却有鲜明共性——偏爱金融股。2006年,麦秋投资第一单股权投资情定南京银行(601009.SH)。

南京银行招股说明书显示,2006 年,该行创立股东之一的南京飞元实业将205万股转让给麦秋投资,但未披露转让价。

2007年7月19日,南京银行上市开盘价高达 19.20元,较发行价11元上涨74.55%。

尝到甜头后,麦秋投资盯上了同样是为上市做最后冲刺的西部证券和保险业巨头中国太保 (601601.SH)。

2007年11月,中国太保发布的A股招股说明书显示,众多信托公司持有其原始股,数家信托公司并非自有资金持 股,为规范持股,就有关股权做出相应的规范处理。

由此,通过上海国际信托持股中国太保的麦秋投资再次浮出水面。

有关公告显 示,2007年11月21日前,上海国际信托将其持有的中国太保股权转让给信托受益者,其中144万股的受让方正是麦秋投资。

几乎同时,上 海国际信托将西部证券股权以分配信托利益的方式,全部转让给该信托受益人麦秋投资。

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2007年11月,麦秋投资从上海 国际信托处共受让西部证券772.6132万股,这笔股权为当年5月由秦隆国资转给上海国际信托。

诡异的股权成交价

遗 憾的是,炙手可热的银行、保险和证券股权,麦秋投资尽管连中三元,但按有关公告的信息推算,似乎仅在南京银行有所斩获。

中国太保A股招股说 明书显示,麦秋投资受让价为26.38元/股,锁定期限为上市后一年。该股上市一年后跌至10.02元。截至今年4月1日,该股收报27.45元。

如 此看来,麦秋投资似乎刚保本,但考虑到中国太保2007年和2008年两次每10股派3元,其盈余已相当可观。

而麦秋投资入股南京银行和西 部证券的成本,并无公告披露。

业内人士指出,倘若麦秋投资真如中国太保上市公告所称以26.38元的高价入股,那么麦秋投资的三笔投资颇为 诡异。

记者从上海工商局获得的麦秋投资财务数据显示,2008年初,麦秋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为4101万元,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为零。 2006年末,其长期股权投资为481.7万元。

而2006年,麦秋投资至少在长期股权投资中获得205万股南京银行,如此推算,其所持南 京银行成本不超过481.7万元,平均每股约2.35元/股。

假如2007年,锁定期一年即将期满的南京银行股权被其从财务报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中剔除,那么当年末,麦秋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则至少包括中国太保和 西部证券。

而麦秋投资投入中国太保的资金为3798.72万元,则表示772.6132万股西部证券的成本仅302万元,折合每股不到 0.39元。但相关财报显示,西部证券2006年末每股收益达0.59元,每股净资产则已达1.571元。

同时,另一个数据佐证着上述三笔 交易的诡异。

上述麦秋投资有关财务数据显示,其2007年总资产约5527万元。

而这一年,麦秋投资名下资产至少包括南京银 行、中国太保、西部证券。其中中国太保的投资达3798.72万元,扣除其他应收款项765万元和货币资金259万元,那就表示205万股南京银行和 772万余股西部证券的投资价格不超过700万元。

假设麦秋投资持有南京银行至今,按4月1日该股收盘价17.91元计算,加上该股在 2007年、2008年两次10股派3元的分红,其持股南京银行中获得账面价值达3755.95万元。

即便西部证券上市被阻,但其 2007、2008年每股分红超过1元,麦秋投资所获红利已近773万元。

虽然其近日挂牌出售的该部分西部证券股权售价还未揭晓,但 2008年西部证券每股净资产为2元,即使不给与任何溢价,这部分股权出售后,也将达1546万元。

综上所述,麦秋投资投资南京银行和西部 证券仅三年,至少获利近5400万元。

中国太保“魅影”

上述工商资料显示,麦秋投资成立于 2005年12月6日,由叶温思、凌云等10位自然人出资458万元设立,法定代表人为叶温思。其中,叶温思、凌云分别出资100万元。2006年,叶温 思接受凌云100万元股权,股权占比达43.66%。

全国公民身份号码信息数据库有关数据显示,目前,登记在册的上海籍人士仅一位名叫叶温 思。

相关数据显示,叶温思,现年65岁,曾任共青团上海市委财务科长、主管会计师,兼任业余大学会计专业讲师,曾在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财会 科、黄浦区药材公司、市委任会计、会计科长、主管会计师。

当记者致电叶曾工作的单位查询,人事处相关人员表示,叶数年前已离开上海市共青团 委,现已不知其去向。

记者查阅麦秋投资的工商资料发现,2006年8月,凌云转让100万投资给叶温思的股权转让协议中,叶留下的家庭住址 为上海市徐汇区徐虹北路x小区2号楼x号。而记者实地调查发现,该住址正好是中国太保员工宿舍楼。

“该小区建于1996年,是当时中国太保 为员工开发的员工宿舍,后来进行房产改革,这批住房最后都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中国太保内部员工,尤其是2号楼,全部都是太保员工居住。”3月31日,该小区 一位保安告诉记者。

(记者潘沩对本文亦有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8

夏粮外资魅影:益海嘉里中国“粮图”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23/4MMDAwMDE4ODI4MA.html


首次进入小麦直接收购领域,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旗下的益海嘉里,便让央企中储粮、中粮集团感受到了压力。

在占据了中国食用油市场半壁江山之后,益海嘉里大举进入国内粮食收购领域所,大豆产业的沦陷,是否将在小麦市场重新上演?

目前,益海嘉里已在中国超过35个战略地区拥有130个以上大型综合加工厂,其中,已建和在建的小麦加工厂为12家,日处理小麦超过4000吨,年处理能力达到150万吨。

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告诉记者,“益海嘉里现有的小麦日处理能力,仅次于中粮集团,今年年底,就有可能超过中粮。”

对于外界的担忧,益海嘉里一位人士7月21日对本报记者称,“益海嘉里今年的小麦收购量仅占国内产量的2.6‰,稻米收购量仅占1‰,量是比较少的。”

不过,这还只是个开始,对外资进军中国粮食领域的争议,仍将继续。

争购小麦

据上述人士透露,益海嘉里目前在国内拥有的12家小麦加工厂中,5家已经投产,分布在深圳、东莞、周口、兖州以及石家庄。另外7家仍在建设中,主要分布在小麦主产区河南、山东、河北以及广东等地。

河南是中国小麦的主产区之一,2009年河南小麦产量在3000万吨左右,河南占有全国约四分之一的产量。目前,除了周口工厂已建成投产外,益海嘉里还在河南郑州、安阳、新乡等地投入巨资兴建加工厂。

而在山东,除了已投产的兖州加工厂外,益海嘉里在青岛、德州两个日加工1200吨小麦的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益海嘉里官网称,“在超过35个战略地理位置拥有130个以上大型综合加工厂,并拥有遍布全国的销售和分销网络,我们能更有成本效益地分销产品,并能在最短时间内上市。”

马文峰告诉记者,“益海嘉里目前的小麦加工能力是日处理小麦4000多吨,中粮集团目前日处理能力为6000多吨。”这一数据也得到上述益海嘉里人士的认可。

而在完成小麦加工能力的布局之后,对于益海嘉里来说,更重要的是掌握粮源。为了保障小麦原料供应,益海嘉里开始加大夏粮的直接收购力度,并于2010年首次进入原粮收购领域。

目前,益海嘉里主要通过委托河南、山东和河北当地的一些私营粮食收购企业、粮食系统改制剥离的粮库等收购主体,代收代储小麦。

上述益海嘉里人士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已经收购了26万吨小麦,当时定的收购价格为1.01元,超过这个价格,我们就全国停止收购了。”

益海“粮图”

不过,当益海嘉里将触角伸向小麦时,其外资身份,加上其之前在国内食用油领域的大举扩张,引发了外界的忧虑。

早在2001年,我国对外开放大豆市场,外资企业开始涌入国内,通过投资办厂、参股控股等方式控制加工环节,最终,国内大豆产业链几近沦陷。在此过程中,益海嘉里一骑绝尘。

据 统计,目前,益海嘉里在全国各地建有60多家粮油加工厂。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陈莉娜告诉记者,“益海嘉里在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占据60%-70%的市场 份额,其主要品牌‘金龙鱼’就占到40%-50%。在整个国内油类市场,其份额也高达40%,成为价格变动的风向标”。

在食用油市场取得主导地位后,益海嘉里的下一个目标是粮食深加工。上述益海嘉里人士称,“我们不会再往食用油这方面发展,已经没有太大空间了,今后,我们将会多元化经营。”

当拥有资本优势的益海嘉里进军小麦市场时,引发了“外资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担忧。

事实上,在小麦加工领域快速扩张的益海嘉里,甚至有可能超过国字号中粮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小麦加工企业。马文峰表示,凭借正在兴建的加工厂,2010年底,益海嘉里的加工能力可能就会超过中粮集团。

但上述益海嘉里人士强调说,即便如此,外资也难以影响国内粮食安全,“与国内企业相比,益海的收购量还很少”。他举例说,“在河南省一个地方,中储粮收购了1350万吨小麦,而我们只收了5万吨。而中粮集团,在全国收购了400万吨小麦,也远远高于我们。”

国家粮食局一位人士也表示,“在粮食收购上,国家是市场放开的,国内的粮食收购主要还是中储粮,80%由中储粮来收购,益海嘉里目前还很难有这样的影响力。目前,益海嘉里参与收购小麦主要是为了自己加工,保证原料供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69

中歐貿易的「黑幫魅影」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908

路透社消息,意大利黑手黨為逃避關稅而謊報中國出口到歐洲的服裝價格。

報導稱,歐洲是中國服裝最大的出口市場,但歐盟28個國家的海關政策並不相同,而意大利又是歐洲進口中國服裝最大的貿易國。意大利黑手黨挑選了南部Naples作為其逃避關稅的切入點,在那裡他們宣佈從中國進口來的牛仔褲和T-shirt價格分別為1歐元和50歐分

意大利海關反欺詐部門的高級官員Rocco Burdo稱這樣的非法貿易量大、利潤大,法律管得松,他表示,

「虛假估價對整個歐洲都有很大威脅,歐盟應當立即採取措施打擊不法分子。」

歐盟各個國家的關稅政策雖然不同,但對於牛仔褲,純棉T-shirt等中國服裝的關稅約在單價的12%左右,而這些關稅佔了歐盟國家預算收入的四分之三。歐盟海關貿易反欺詐調查機構OLAF的負責人聲稱,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去年歐盟從那裡進口總值約2897億歐元的商品。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中歐總貿易額達到43360億歐元。去年歐盟從中國進口了價值364億歐元的鞋子和成衣製品,這些商品是犯罪集團主要操控的對象。這些針織品鞋子等商品通過羅馬日益增長的唐人街以及露天攤位每天瘋狂的出售,同時通過跳蚤市場等手段銷往歐洲各地,這些給予犯罪團夥最大的利潤。同時這些貨物中有很多是大品牌的仿製品。

OLAF在一份報告中稱,他們在搜查中發現,犯罪分子使用精良的設備用於複製和打印假髮票,運輸單據和原產地證書。OLAF調查員Murphy 評論稱,

」目前大略估計涉及海關欺詐的數額總體為幾十億歐元。但根據我的經驗來看,真實的數字要遠遠高於這個估值。「

Murphy 同時表示,目前OLAF涉入調查的6個海關欺詐案件裡,大部分都為當地犯罪團夥所為

路透社消息稱,

涉及海關欺詐案件的國家還包括德國以及英國。目前在德國漢堡已經開始對涉嫌虛假估價的公司進行搜查和抓捕。意大利當局以及OLAF認為,在反海關欺詐中,歐盟可以做的更多,至少不能只從單個國家自身利益出發,而是更多考慮歐盟作為一個整體。而從政策上來說,歐盟所有國家使用統一的海關監管和制度,則可以更加有效降低類似事件出現的幾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16

“寡婦交易”魅影閃現,天然氣狂飆後暴跌三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8110

寡婦交易的魅影正在天然氣市場忽閃忽現:去年冬天以來,美國20年來最嚴寒的天氣促使天然氣一路高歌猛進,七周內價格瘋狂上漲45%。而去年全年漲幅才為33%。20日,天然氣價格五年多來首次突破6美元/百萬英熱大關。然而,僅僅隔了一個交易日,形勢便急轉直下。從本周一開始,天然氣連續暴跌三天,如今又跌回4美元左右。圖 :天然氣價格如何暴漲暴跌對沖基金在天然氣市場的賭註也許是這場“寡婦交易”的最佳說明。CFTC 2月21日的最新數據顯示,對沖基金六周以來五次加大押註多頭。華爾街見聞在《天然氣價格年內上漲45%,對沖基金忙賭多頭》中提及,截止2月18日,對沖基金凈多頭增加5%,凈空頭則下滑7.3%至兩年多來的最低水平。26日,天然氣暴跌5.2%左右,連續第三天暴跌;25日,紐約天然氣價格收盤暴跌11%,跌幅創六年之最。然而,就在本月19日,天然氣盤中價格一度觸及五年最高點位,全天暴漲13%。法國巴黎銀行大宗商品策略部負責人Teri Viswanath對彭博新聞社表示:這種拋售看起來是多頭獲利了結的結果。天然氣多年罕見的現貨高溢價局面已經有所緩解。紐約天然氣市場交投最活躍的3月期合約暴跌69美分,至5.445美元/百萬英熱。該合約曾攀升至6.493美元/百萬英熱,創下2008年12月2日以來的最高值。與4月期合約價格相比,3月期合約價格溢價82.5美分,低於2月21日高達1.123美元的溢價。在追蹤24種大宗商品的標普GSCI指數中,天然氣以今年累計上漲29%的漲幅名列第二,僅次於咖啡。然而,就在上周,其累計漲幅還為45%。FCStone Latin America LLC公司能源交易部門高級副總裁Tom Saal對彭博新聞社表示,隨著天氣變化,天然氣市場總是存在價格下跌的風險。這是一個以天氣變化為基礎的交易市場。馬上就要到氣溫回升的春天了。來自美國國家氣象預測服務的氣象預報信息顯示,從3月6日至10日,美國中西部地區氣溫將回升。彭博新聞社消息稱,氣溫將回暖,這將減輕替代性取暖油的需求壓力。寒冷的天氣和冬季暴風雪令市場需求大增,天然氣庫存大幅降至十年來最低。根據EIA(美國能源資料協會)數據顯示,截止2月14日,天然氣庫存總量已經下滑至1.443萬億立方英尺,創2004年以來最低。道明證券的Mark Dragosits在分析報告中表示, 中長期內,天然氣供過於求的趨勢並未改變。供職於咨詢公司iiTrader的Rich Ilczyszyn對CNBC表示:我們在價格達到5.5美元/百萬英熱之前做多。其實,我們完全不清楚天然氣價格會漲到那麽高,居然超過了6美元。這真是夠幸運的。但我們堅信大漲終將回調。謝天謝地,下跌終於發生了。這真令人驚奇,上帝保佑這個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55

【麻煩大了】香港洗錢魅影

http://www.infzm.com/content/99334

這是一個猜謎的月份。謎面經緯錯綜複雜,謎底卻似幽暗夜空中的光,近在眼前又可能伸手難及。

2014年3月19日,香港荃灣裁判法院,一宗涉及百億洗錢案當事人的離奇棄保失蹤,令各方疑竇叢生。

一百億在香港能做些什麼?白加道28號8號屋去年以7.4億成交價創下港埠史上第三高洋房價格,這樣的豪宅一氣能拿下14棟。而2013年整年香港豪宅總成交不過101.9億。當然,如果願意持有金融資產,以李超人的長江實業為標的,就算是3月21日122.8元近期高位收盤價計,亦能吃進足足8140萬股。

而對應這筆資金的是八個銀行戶口,操盤手是一位據稱只有22歲的90後潮汕女子趙丹娜,更離奇的是,這位房地產商的女兒,現時的全職家庭主婦,早在2010年即其18歲時便在香港註冊了並無實業支持的空殼公司,其後以此為平台專門洗錢。

若止於該處仍不能謂之「謎」。趙丹娜於2013年6月事發被收押,12月以3000萬港幣外加兩位擔保人500萬港幣附加擔保金保釋,2014年1月7日卻突然人間蒸發,所有保釋金遭官方充公。要知道,趙氏保釋金之高列香港史上前三,即便如此也未能擋住年輕主婦嚮往「自由」的心。錢,身外之物,不要也罷。

之前半月,同是香港,以收購英國伯明翰足球隊名震一時的楊家誠,被控五項洗黑錢罪名成立,4億港元個人資產被凍結,同時被判入獄6年。再上延一年,2013年春,內地男子羅俊城因在8個月內洗錢131億港元被判監禁10年6個月。羅氏同樣22歲。無論趙丹娜是不是不世出的民間高手,還是如很多人猜度的不過是傳統的潮汕洗錢勢力推出的又一牽線傀儡,有一點毋庸置疑,與可能的損失相比,千萬級保釋金是明智的棄子選項,止損,但凡沾身資本市場者都懂的。

問題是,為何這些年來屢屢曝光數十億乃至百億級的洗錢大案?同時,為何自七年前深圳警方偵破日均交易800萬元、客戶涉及31個省市的杜氏地下錢莊洗錢大案後,似乎被查獲的主事者年齡愈發青蔥,身份愈發清白?

有一個統計數據值得關注。來自香港官方消息稱,目前每年內地經港的洗錢規模至少達到2000億港元,佔港本地GDP的10%。這一權重已高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定的全球年非法洗錢額佔全球GDP的比重(2%至5%)至少一倍。

不要忘了,還有澳門。2013年澳門博彩業在全球經濟仍處底部艱難復甦的當口依舊取得452億美元營收,超過老牌拉斯維加斯7倍。銀河娛樂老闆呂志和憑藉旗下股票年上漲129%成為亞洲第二富豪。通過賭場的籌碼以及周邊珠寶店鐘錶店用銀聯刷卡先買再退套現已成為受歡迎的消費方式,每年改變身份的現鈔數量相信與香港相比都不遑多讓。

一個笑話曾經流傳:統計數據就像比基尼,暴露出的那部分固然重要,但沒暴露出來的那部分才更加要命。珠三角、香港、澳門,圍繞人民幣以各種手段利用或明或暗各路渠道,構成了巨大的漩渦。

其實,香港澳門都有自己的難言之隱。香港是典型的內外混合離岸金融中心,政策寬鬆,金融產品也頗誘人,還有一千萬港幣投資換取香港居留證的魚餌。而博彩及相關產業之於澳門經濟的重要性,更是路人皆知。所以,兩地雖都頒佈了打擊洗錢條例,亦每每有重磅案件示人,但論及決心和恆心,恐怕只有當地主事者心知肚明。最顯著的一個例證便是,洗錢必得境內外相互勾連上下其手方能成功,雖然香港規定如若本埠金融機構及從業人員違規,最高判100萬港幣罰款和7年監禁,但至今未聞有機構或個人受到處罰。

還有一個悖論不得不提。一方面,中國正形成近現代第三次投資移民浪潮——2013年,中國人在歐美、澳洲、東南亞均投入巨資購買當地房產;而另一方面,動輒數百萬的買房資金卻要受限於目前人均一年換匯5萬美元的政策和出入境2萬元人民幣或三千美元的攜帶上限,東挪西借全家族身份證總動員固然可行,但如若願意支付少量手續費,以地下錢莊搭上港澳直通車也為不少人認同。

2013年夏季,中行上海分行曾在某個時間窗口對於海外投資換匯的需求略鬆一口,據稱合計有4億美元瞬間流出,主管方面當即恢復鐵面本色。

繞路自貿區?2014年2月最後一天,央行就發佈了關於上海自貿區切實做好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工作通知。貪污官員及犯罪團夥化黑為白、由內轉外的洗黑錢行動必須嚴厲打擊,但對於一個已置身全球化、公民擁有正當全球金融投資和不動產投資需求的時代,在考慮金融安全和國家基礎外匯儲備前提下,相關的政策調整是否也應是題中之義?否則,90後之後或許湧出若干個95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48

【麻煩大了】香港洗錢魅影

http://www.infzm.com/content/99334

這是一個猜謎的月份。謎面經緯錯綜複雜,謎底卻似幽暗夜空中的光,近在眼前又可能伸手難及。

2014年3月19日,香港荃灣裁判法院,一宗涉及百億洗錢案當事人的離奇棄保失蹤,令各方疑竇叢生。

一百億在香港能做些什麼?白加道28號8號屋去年以7.4億成交價創下港埠史上第三高洋房價格,這樣的豪宅一氣能拿下14棟。而2013年整年香港豪宅總成交不過101.9億。當然,如果願意持有金融資產,以李超人的長江實業為標的,就算是3月21日122.8元近期高位收盤價計,亦能吃進足足8140萬股。

而對應這筆資金的是八個銀行戶口,操盤手是一位據稱只有22歲的90後潮汕女子趙丹娜,更離奇的是,這位房地產商的女兒,現時的全職家庭主婦,早在2010年即其18歲時便在香港註冊了並無實業支持的空殼公司,其後以此為平台專門洗錢。

若止於該處仍不能謂之「謎」。趙丹娜於2013年6月事發被收押,12月以3000萬港幣外加兩位擔保人500萬港幣附加擔保金保釋,2014年1月7日卻突然人間蒸發,所有保釋金遭官方充公。要知道,趙氏保釋金之高列香港史上前三,即便如此也未能擋住年輕主婦嚮往「自由」的心。錢,身外之物,不要也罷。

之前半月,同是香港,以收購英國伯明翰足球隊名震一時的楊家誠,被控五項洗黑錢罪名成立,4億港元個人資產被凍結,同時被判入獄6年。再上延一年,2013年春,內地男子羅俊城因在8個月內洗錢131億港元被判監禁10年6個月。羅氏同樣22歲。無論趙丹娜是不是不世出的民間高手,還是如很多人猜度的不過是傳統的潮汕洗錢勢力推出的又一牽線傀儡,有一點毋庸置疑,與可能的損失相比,千萬級保釋金是明智的棄子選項,止損,但凡沾身資本市場者都懂的。

問題是,為何這些年來屢屢曝光數十億乃至百億級的洗錢大案?同時,為何自七年前深圳警方偵破日均交易800萬元、客戶涉及31個省市的杜氏地下錢莊洗錢大案後,似乎被查獲的主事者年齡愈發青蔥,身份愈發清白?

有一個統計數據值得關注。來自香港官方消息稱,目前每年內地經港的洗錢規模至少達到2000億港元,佔港本地GDP的10%。這一權重已高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定的全球年非法洗錢額佔全球GDP的比重(2%至5%)至少一倍。

不要忘了,還有澳門。2013年澳門博彩業在全球經濟仍處底部艱難復甦的當口依舊取得452億美元營收,超過老牌拉斯維加斯7倍。銀河娛樂老闆呂志和憑藉旗下股票年上漲129%成為亞洲第二富豪。通過賭場的籌碼以及周邊珠寶店鐘錶店用銀聯刷卡先買再退套現已成為受歡迎的消費方式,每年改變身份的現鈔數量相信與香港相比都不遑多讓。

一個笑話曾經流傳:統計數據就像比基尼,暴露出的那部分固然重要,但沒暴露出來的那部分才更加要命。珠三角、香港、澳門,圍繞人民幣以各種手段利用或明或暗各路渠道,構成了巨大的漩渦。

其實,香港澳門都有自己的難言之隱。香港是典型的內外混合離岸金融中心,政策寬鬆,金融產品也頗誘人,還有一千萬港幣投資換取香港居留證的魚餌。而博彩及相關產業之於澳門經濟的重要性,更是路人皆知。所以,兩地雖都頒佈了打擊洗錢條例,亦每每有重磅案件示人,但論及決心和恆心,恐怕只有當地主事者心知肚明。最顯著的一個例證便是,洗錢必得境內外相互勾連上下其手方能成功,雖然香港規定如若本埠金融機構及從業人員違規,最高判100萬港幣罰款和7年監禁,但至今未聞有機構或個人受到處罰。

還有一個悖論不得不提。一方面,中國正形成近現代第三次投資移民浪潮——2013年,中國人在歐美、澳洲、東南亞均投入巨資購買當地房產;而另一方面,動輒數百萬的買房資金卻要受限於目前人均一年換匯5萬美元的政策和出入境2萬元人民幣或三千美元的攜帶上限,東挪西借全家族身份證總動員固然可行,但如若願意支付少量手續費,以地下錢莊搭上港澳直通車也為不少人認同。

2013年夏季,中行上海分行曾在某個時間窗口對於海外投資換匯的需求略鬆一口,據稱合計有4億美元瞬間流出,主管方面當即恢復鐵面本色。

繞路自貿區?2014年2月最後一天,央行就發佈了關於上海自貿區切實做好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工作通知。貪污官員及犯罪團夥化黑為白、由內轉外的洗黑錢行動必須嚴厲打擊,但對於一個已置身全球化、公民擁有正當全球金融投資和不動產投資需求的時代,在考慮金融安全和國家基礎外匯儲備前提下,相關的政策調整是否也應是題中之義?否則,90後之後或許湧出若干個95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02

科技泡沫魅影重現:投資標竿老虎基金「虎崽」又遭重創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5343
近一個月來科技股屢遭血洗,本世紀初的科技股泡沫破滅陰影又籠罩在許多投資者心頭。上次科技股泡沫就曾讓傳奇對沖基金老虎基金(Tiger Management)破產收場。這次以老虎基金投資風格為標竿的「老虎系」基金再度因重倉科技股遭重創。

今年3月,去年高漲的Facebook、特斯拉、亞馬遜等美國熱門科技股開始節節敗退。英國《金融時報》採訪的一位追蹤「老虎系」基金投資者估計,佔全體對沖基金約49%的「老虎系」基金當月損失為史上第三高,僅次於2008年9月和2011年9月。

「老虎系」基金公司Philippe Laffont旗下主力基金規模70億美元,3月投資者贖回合計20億美元。Discovery Capital Management被迫召開會議向投資者解釋為何虧損。連Lone Pine和Viking這樣的老虎系佼佼者也因大量持有科技股未能倖免。

一些對沖基金經理解釋,老虎系今年的表現也許是源於,在股市上揚時期,即使是專業的選股者也很難對所有個股一視同仁。

對沖基金傳統的多空策略集中挑選少量個股,押注它們的股價未來漲跌,但在大盤幾乎集體走高時就會擠壓它們的盈利空間。許多老虎系基金因此側重於根據價格趨勢變化的動量進行交易。而如果市場情緒開始改變,這類動量交易的風險就會增加。

獨立對沖基金投資公司Paamco挑選多空股票對沖基金的負責人Alper Ince稱:

那些專業的選股者持倉越來越形成共識,特定的交易人滿為患,這帶來了傷害。

雖然「老虎系」基金3月損失慘重,但目前還不清楚他們今後是開始拋售科技股,還是信心並未動搖,選擇繼續持有。

一手締造200億美元老虎基金帝國的創始人Julian Robertson當年認為互聯網公司估值高得危險,說自己不會投資那些公司的股票。

諷刺的是,引領一眾「老虎系」選股精英的Robertson卻因為投資科技股虧損得更多。到1999年底,投資者撤資數十億美元。

2000年3月,Robertson決定關閉老虎基金。當時距離他警告科技股泡沫破滅還未滿一年。

以下左圖可見股票型對沖基金今年回報遠不及標普500股指。而右圖展示的特斯拉、Facebook和Twitter等美國科技股遭拋售又產生惡性循環,使更多投資者擔憂科技股泡沫破滅。

科技股, 科技股泡沫, 互联网公司, 对冲基金, 老虎基金

今年3月以來,以互聯網、生物科技、云計算等為代表的熱門股出現了大幅回調。本月初路透報導分析認為,此前高歌猛進的這類股票今年面臨更多的下行壓力,它們的估值仍然高不可及。

華爾街見聞網站文章本週五援引的彭博觀點也重申了上述擔憂。在財報季到來時,科技股慘遭投資者「拋棄」。這正體現出市場對這類股票估值過高的擔憂。

管理約1500億美元資產的Stifel Nicolaus & Co.公司證券投資經理Florham Park預計:

2013年那些高高在上的趨勢股還會繼續面臨轉向,價值驅動型股票會出現更多的機會。

今後幾週將持續下去,因為投資者要看到盈利的連續性。你會擔心高估值和收入增長停滯不前。

現在正經歷從成長型股票轉移到價值型股票的板塊轉向,這種時候,估值和收入增長的問題真是一種再適合不過的復合催化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016

起底歐時力:一個中國女裝的15年成長魅影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29/146224.html

i黑馬:歐時力所屬的赫基集團在過往的15年中發生了什麽?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行業環境里,赫基集團做對了什麽?面對未來,赫基集團的戰略布局得失如何?本文從赫基集團不同發展階段的若幹關鍵事項出發,以時代背景和行業發展為參照系,嘗試勾勒赫基集團的前世今生。

赫基集團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993-1999年之間為第一階段,也是赫基集團的“史前”發展。這一時期創始人徐宇、李珊瑚夫婦因為個人的夢想、種種偶然選擇與時代潮流相遇,選擇廣州、選擇時尚、選擇女裝,為赫基集團奠定了一個不錯的起點。

2000-2005年底為第二階段,是學習與探索的階段。這一階段,赫基集團的歐時力先是快速發展,繼而內憂外患。這一階段為歐時力後來的騰飛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2006-2011年為第三階段,赫基集團顯示出對企業運營、經濟發展趨勢、行業動態的駕馭能力,動作精準,顯示出一個成熟的時尚品牌的風範。赫基集團一系列漂亮的動作使其走向快速發展的道路,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產業生態環境,充分享受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這一時期,赫基集團有能力觀察並解讀經濟形勢中發生的關鍵變化,如人口結構、房地產行業以及資本市場等對服裝行業的影響,並據以采取應對的策略。

2012年接受LVMH集團的投資之後為第四階段,經過十余年的歷練,赫基集團的高度與格局發生質的飛躍,以成為世界頂級的品牌管理公司為目標,從產業運營跨向資本運營,從國內運營嘗試走向國際化運作,從品牌運作走向多品牌管理。這一系列轉變背後是赫基集團對行業、對中國經濟發展以及對世界經濟趨勢的理解。

本文從赫基集團不同發展階段的若幹關鍵事項出發,以時代背景和行業發展為參照系,嘗試勾勒赫基集團的前世今生。

赫基集團的核心人物是徐宇、李珊瑚夫婦。我們從追溯其早年的經商活動開始對這個集團的解讀。2009年以前,赫基集團只有歐時力一個品牌,因此,本文在闡述2009年以前的歷史時,以歐時力代指赫基集團。

起點與背景(1993-1999)

李珊瑚三姐妹於1993年溫州廣場路上開了一個叫“吸引力”的服裝店。這個店以歐美風格的時裝為主。李珊瑚的美感非常好,組貨的水平高於當時同行,生意火爆,很受同行推崇。當時的生意模式是從廣州、深圳批發產品到溫州販賣,偶爾也從韓國批發一些產品。

1996年,三姐妹在溫州府前路上開了第二個店面。同年,為了多賺錢,三姐妹開始改變生意的模式:一半的貨物只從市場上拿樣衣,然後找其他服裝企業代工。

1997-98年間,李珊瑚決定到廣州發展。在廣州,李珊瑚與徐宇結婚。1999年,歐時力在廣州正式成立。剛剛成立的歐時力有很多溫州的股東。據一些當事人回憶,選擇在廣州開始新的事業,出於這樣的考慮:“一直在廣州組貨,比較熟悉;90年代的廣州服裝行業很火,出過幾個牌子,值得效仿”。

也就是在廣州,徐宇李珊瑚夫婦開始了全新的事業,從此再未動搖。也就是在廣州,他們創造了中國女裝行業的一段傳說。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徐宇夫婦選擇時尚、選擇女裝、選擇廣州,有著偶然性。這些選擇無意中與行業趨勢、時代潮流相遇,使他們成為時代的英雄。今天回望這段歷程,他們至少作對了這樣一些事情:

選擇廣州很重要。特定的地域有特定的產業環境,特定的產業環境為大多數企業提供獨特的發展基因。選擇廣州還是溫州、寧波、上海,是本質上的區別。當年的廣州是中國最接近時尚策源地的城市。某種意義上,選擇廣州,就是選擇國際的、時尚的。

選擇女裝的品牌業務很重要。個人所作出的行業選擇,從時代角度看,就是對不同時代主題的選擇。選擇當下的主題還是選擇未來的主題,決定了企業不同的發展節奏和命運。當時紅火的服裝生意不是開創一個女裝品牌,而是做國外品牌在中國的代理、做服裝的出口加工生意、做國內市場的男裝連鎖加盟或者休閑裝連鎖加盟的生意----中國本土女裝行業的集體性突破是2006年以後的事。徐宇夫婦選擇開創一個全新的女裝品牌,就是選擇了下一個時代的發展節拍----不論他們當年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

透過徐宇夫婦選擇廣州、決心開創一個女裝品牌事業,可以想見他們當年有夢想、追逐夢想,他們的目光沒有停留在“盡可能快、盡可能多地賺錢”上面。這與只想賺錢的生意人有本質區別。

也許因為這個區別,使徐宇夫婦與同時代崛起的服裝行業其它的傑出企業家有可比性。同在溫州起家的美邦,1998年將總部的銷售與設計功能轉移到上海。歌力思1995年在深圳成立,瑪斯菲爾2000年在深圳成立。也是在1999年,華潤集團與ESPIT在香港合資成立華潤思捷,大舉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公開聲稱3年開設600家店面。英雄都是一批一批來的。這一批企業家,沒有被90年最容易賺錢的生意所吸引,沒有盲目去追逐從腳踏褲、健美褲、文化衫、松糕鞋、整形內衣、小一號女裝、露臍裝到1999年的韓國風,而是嘗試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時尚帝國。

也許因為這個區別,徐宇夫婦的偶然選擇,觸碰到了時代發展的潮頭。在1999年,中國人均GDP首次邁入1500美元。從國際上發展經驗看,一個經濟體人均GDP在1000-2000美元之間,設計要素在各個產業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連鎖經營的模式開始盛行。從這個角度說,徐宇夫婦選擇女裝、選擇加盟的方式開始新的事業,正當其時。

當我們把歐時力、歌力思、瑪絲菲爾、ESPRIT等品牌放在一起、放在當年的背景中思考時,對其起點的總結是:個人的夢想與時代的趨勢偶然相遇,成就了一個美好的開端。

學習與探索(2000-2006)

歐時力這一階段的總體特征是,快速發展之後陷入迷茫、停滯,外部受國際品牌的擠壓,內部搖擺不定,最後以2006年除了徐宇、李珊瑚三姐妹之外所有股東離開歐時力為終點。

據同行回憶,2001年歐時力在全國40多個主要城市擁有80余家店鋪,2億多的銷售額。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成績。而2002-2005年,經營遇到大的困難。業內人士的評價是“歐時力擴店速度較快,但產品無法跟上市場。”

最終,其他股東因為經營沒有起色,不賺錢而退出。

我們怎麽看待這七年間的興衰成敗、恩怨糾結、人事變遷呢?哪些因素支撐著歐時力從困境中走出來?

首先,企業的股權結構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歐時力在2002-2005年間的種種動蕩與2006年之後的思路清晰、快速發展對比,可以想見當時股東層面在發展思路、管理方式、具體決策上的爭議有多麽激烈。

其次,遭遇危機時,活下來很重要。當年歐時力所遭遇的困難,是在全球化競爭背景下不斷學習的過程,是本土時裝企業的“成人禮”。回顧當時的女裝品牌領域,歐時力等國內女裝品牌所面對的,是依戀、ONLY、ESPRIT、VERYMODA、ETAM等國際品牌在國內開疆拓土的局面。歐時力與這些企業的力量對比顯而易見。這個過程,是對歐時力經營團隊心智的砥礪和磨練。

再次,國家大勢和產業大勢幫了歐時力的忙。中國市場的增量足夠大,利潤空間也足夠大。中國城市化進程開啟開啟了一個巨大的、上升速度極快的市場,而且城市化進程的初期,各個行業都有足夠的盈利空間。回想一下2005年以前諸如店鋪租金水平等成本結構,就可以知道當年的利潤是如何豐厚了。這對於歐時力能夠“活下來”至關重要。

第四,堅持很重要。在歐時力發生動蕩的幾年中,有其他一些更容易賺錢的機會出現在所有商人面前:服裝行業里,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貿領域發展迅猛,比自主發展品牌更容易賺錢;在中國極快的城市化進程中,有更多誘惑,如圍繞土地、房產等商業機會。服裝行業里很多企業,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從主業中逐漸脫離,時至今日其服裝業務萎縮乃至消亡的企業不在少數。我們無從得知,當時歐時力股東成員內部的討論是否涉及品牌業務以外的商業機會,但我們可以看到溫州服裝行業絕大部分企業家在那幾年涉足其他行業。

最後,女裝品牌的領域里,用什麽樣的手段把握流行、引導流行、獲取相關的話語權十分重要。這一階段所謂“產品不給力”也即沒有把握流行趨勢的能力。2006年以後歐時力定位準確、風格鮮明,積極融入時尚圈,與這幾年內部的動蕩、糾結有關,也與向同臺竟藝的國外品牌學習有關。

經過這些年的波折,歐時力的股權結構明晰了,堅定不移走自主品牌路線的徐宇夫婦選擇了繼續堅持,其他股東選擇了其他道路。

經過這些年的波折,徐宇夫婦的發展策略明確了,2006年以後諸多精準、有效的動作都是在這一時期不斷思索、學習的結果。

經過這些年的波折,徐宇夫婦的心態成熟了,在困境中選擇堅持,不僅僅是夢想的力量,更有對企業運作、產業規律、經濟形勢洞悉之後的駕馭能力的提升。

有了心態上、思想上、組織上的充分準備,歐時力在2006年以後再一次與時代潮流相遇。

也是2006年前後,雅瑩、瑪絲菲爾、歌力思等一批本土女裝品牌紛紛發生質的變化,一躍而成為中國女裝領域的新秀。這些品牌共同推動中國女裝行業進入一個百花齊放的新時代。

對這一階段的總結是,在世界上增量最大的一個市場上有足夠的試錯空間,這個空間使得歐時力在與國際一流選手同臺竟藝使過程中有足夠的學習時間。
 

謀而後動(2006-2011)

經過此前幾年的探索,徐宇夫婦關於如何進行品牌建設有了系統的思路,2006年以後各種舉措之間相互呼應,布局展開有條不紊,打了一手漂亮的組合牌----確定產品風格,有步驟地進行人事調整,有計劃地融入娛樂圈,逐步升級品牌形象,推出第二品牌,整合供應鏈。這些動作背後,可以看到徐宇夫婦對產業環境和經濟形勢的深刻理解與把握。

2006年之後,整個布局的核心是確立產品的調性與風格。這與歐時力此前幾年備受“產品不給力”之苦相關。確定自己在時裝行業里、時尚產業里的身份,關系到一系列運營策略:產品為誰設計、核心主張是什麽、風格如何、在哪里銷售、能否把握流行趨勢以及能否掌握話語權等。清晰回答這些問題,使歐時力能夠系統地安排工作:由什麽樣的人來做,如何做,什麽時候做。因此,2006年的股權風波過後,歐時力立即確定以韓風為基礎,大比例購買韓國樣衣,並在此基礎上提煉而形成自己的風格。這解決了“抓住什麽潮流”的問題。

隨即,徐宇夫婦在人事安排上,用了兩年時間,有步驟、有目的地用高薪引入以彭斐立為代表的新一批職業經理人,以實現其抱負。在這樣的背景下,彭斐立力推“大商品”模式,以商品為核心進行銷售的規劃,以商品部門統轄企劃、形象、銷售等部門,堅決徹底地執行徐宇夫婦關於品牌建設的種種設想。這解決了“由什麽樣的人來執行”的問題。

為了解決“如何掌握話語權”的問題,徐宇夫婦借2008年在香港舉行結婚10周年慶典之機,以幾百萬的投入邀請如張靜初等眾多明星捧場,與娛樂圈進行深入的互動。此後,歐時力的服裝在各種媒體和影視作品上頻頻亮相,為提升品牌形象、推動消費者的購買熱情立下汗馬功勞。

同年,歐時力為了提升品牌形象,聘請香港設計公司“一間”設計店鋪形象,並進入萬達等更為優質的渠道體系,與娛樂圈方面的工作相互呼應,共同拉升銷售能力。

上述五個動作,使得歐時力獲得快速的發展。2008年,歐時力已經在中國大多數一二線城市完成布局。此時赫基集團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中國的市場上獲取更多的份額、如何有效地支持更為龐大的運作體系。這種背景下,另外兩個戰略布局隨之展開:

其一,推出第二品牌5+。

其二,對供應鏈進行整合,以更好地支持兩個品牌運作的狀態。

這一時期的戰略舉措脫胎於2002-2005年之間的思考,與中國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大量新增消費人口、不斷追逐潮流的消費者、相對低廉的商業成本等時代背景相呼應。這些因素共同成就了赫基集團,也成就了其他的本土女裝企業的輝煌。

也就在2006年之後的幾年中,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對包括赫基集團在內的所有服裝品牌提出了新的挑戰,也正是對這些挑戰的回應,醞釀而成2012年以後赫基集團的發展策略:

首先是資本市場開始影響服裝零售行業。分享發展紅利的服裝兩手行業吸引了投資機構的目光。資本市場與服裝品牌互動時,形成一個獨立於服裝行業原有邏輯的新邏輯:通過大規模的擴張以及渠道壓貨獲得較好業績,快速上市並以相對較好的業績獲得較高的市值,通過市值變現進一步投入到市場拓展之中來,如此反複循環。在這一邏輯推動下,上市的以及準備上市的服裝企業(李寧、安踏、美邦、森馬、報喜鳥等等)都處於全力擴張的狀態。這些企業地毯式地搜羅優質店鋪資源,推高店鋪價格。

其次是中國地產市場迅速發展。中國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壟斷的牌照市場,商業地產以壟斷勢力與充分競爭的服裝行業相遇,結果只能是物業租金節節攀升。

再次,中國勞動力成本在2010年之後迅速提高,人口紅利結束。

上述三個趨勢共同提高了服裝品牌的運營門檻,並對服裝零售行業整體的盈利能力構成威脅。

第四,2005年人民幣升值開啟升值之旅,這與中國國際貿易巨額順差、國內貨幣超發這兩個現象相聯系。這一因素在2008年以後與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上漲、國際市場低迷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幾年前紅紅火火的服裝外貿業務逐漸蕭條。

第五,中國人均GDP2009年走到4000美元關口附近,2012年則超過6000美元,這一快速發展的趨勢與國際經驗對比,商業地產的形態正在發生巨變:從街邊店、百貨業態向購物中心模式轉移。

第六,80後成為消費主力,他們是伴隨互聯網成長的一代,個性化更強,消費心理、行為模式與此前完全不同。

第七,更為猛烈的是互聯網的影響。2009年第一個雙十一購物節開幕,互聯網對服裝品牌的影響日益顯著。

互聯網與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共同作用,從基礎層面破壞了商業地產與服裝行業之間以“位置”為核心展開的流量爭奪標準和利益分配標準,從而有可能對商業模式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第八,服裝行業本身的格局變化以及消費者的變化,使中國服裝企業從單一品牌運營走向多品牌管理模式的條件逐步成熟。依戀、百麗、綾誌等在這一時期多品牌運作獲利頗豐。

第九,東西方的力量對比迅速發生變化。中國的市場、資本力量強大到可以與美日歐企業在某種程度上平等合作。中國的服裝企業開始嘗試整合國際資源到自己的體系內。到2012年,這個進程明顯加快。

這些變化都是一個新時代到來的征兆。

到2011年,赫基集團已經是國內一線的服裝企業了,未來的發展與時代已經緊緊聯系在一起。那麽,赫基集團如何響應時代的潮流呢?
 

全新格局(2012至今)

2012年之後,赫基集團的戰略布局非常清晰:

在資本運作方面,接受LVMH的投資,同時投資唯品會並與丁磊共同投資紅酒,嘗試通過資本建設一個時尚的生態圈。

在獲取“時尚流行”的話語權方面,赫基集團與LVMH合作,接受該集團2億美元投資,得以染指國際一線時尚資源;與全球頂級時尚概念店10CC合作,赫基得以與國際最前沿的時尚、藝術、設計潮流同步;與前法版VOGUE主編CR、VOGUE禦用攝影師MarioTestino、頂級超模等合作拍攝大片,直接獲取一線時尚資源;同時,與上海一個獵頭公司合作,以1000萬年薪在歐洲聘請商品工作的負責人----這些,都使之更為貼近全球時尚的策源地。

在應對80後、90後的消費行為變化以及互聯網挑戰方面,投資唯品會。

在國際化方面,除資本運作外,與意大利的Sixty Group簽署了合作項目,發展Sixty Group旗下的Miss Sixty, Energie,Killah等品牌在亞洲的市場。

在多品牌運作方面,歐時力完成品牌升級,5+地位逐漸穩固,逐步進入男裝、童裝領域。

運營方面,在天津建立物流中心,以支持日益龐大的運營體系。

其戰略指向不言自明:成為國際頂級品牌管理公司。

但是,從局勢上看,赫基集團的此次戰略升級存在一些問題:

關於成為國際頂級品牌管理公司。伴隨中國市場的成熟、中國企業資本日益雄厚,國際上各種品牌在未來10年,可能會以各種形式“中國化”,如與中國企業合資、參股,或者被中國企業收購等。但基於中國本土文化的品牌,很難在國際上流行起來。原因在於,10年內中國的文化產業可能尚未強大到擁有全球的影響力,中國的文化產業人才儲備不足。因此,赫基集團若推行以中國文化為土壤而發育成為國際頂級品牌管理公司的戰略,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其次,赫基集團上市地的選擇方面。如同當年徐宇夫婦選擇廣州一樣,不同的資本市場意味著不同的生存環境、不同的發展前景、不同的資本動員能力。不僅如此,隨著時間推移,經濟活力和經濟實力的進一步變化,會給5年、10年後不同的資本市場以不同的發展趨勢。對比中國大陸、香港以及美國等其他資本市場,其長期走勢非常明朗。即以當下而論,大陸資本市場給服裝行業的估值仍然在20倍左右,而美國、香港股市給服裝行業的估值低於10倍。這是此次戰略布局中的一個重大戰略缺陷。

此外,赫基集團面向未來的戰略中,與消費者的關系的調整是缺位的。當下中國服裝品牌所爭奪的,是店鋪資源而非消費者資源。這是一個巨大的戰略機遇。隨著時代的變化,直接掌握消費者數據的企業紛紛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同樣是零售的企業,京東在資本市場的估值是以“用戶數量”計算而非以盈利能力計算的。

最後,中國經濟的發展,從2008年以後,已經漸漸脫離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形成自己的“獨立行情”。與服裝行業密切相關的文化產業、商業地產行業、互聯網領域發展的發展規律,以及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變化,西方的經驗對中國的借鑒意義日益減弱。如何面對“無法模仿”的局面,是中國下一時代企業家需要面對的命題。
 

總結:東西方時尚、文化產業的大勢,不同資本市場與其經濟母體命運的關聯,以及消費者帶來的巨大變化,中國走出“獨立行情”,如何面回答這些變化給行業、給自身發展帶來的影響,恰恰是赫基集團必須回答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18

起底歐時力:一個中國女裝的15年成長魅影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03/146267.html

歐時力所屬的赫基集團在過往的15年中發生了什麽?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行業環境里,赫基集團做對了什麽?面對未來,赫基集團的戰略布局得失如何?本文從赫基集團不同發展階段的若幹關鍵事項出發,以時代背景和行業發展為參照系,嘗試勾勒赫基集團的前世今生。

\赫基集團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993-1999年之間為第一階段,也是赫基集團的“史前”發展。這一時期創始人徐宇、李珊瑚夫婦因為個人的夢想、種種偶然選擇與時代潮流相遇,選擇廣州、選擇時尚、選擇女裝,為赫基集團奠定了一個不錯的起點。

2000-2005年底為第二階段,是學習與探索的階段。這一階段,赫基集團的歐時力先是快速發展,繼而內憂外患。這一階段為歐時力後來的騰飛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2006-2011年為第三階段,赫基集團顯示出對企業運營、經濟發展趨勢、行業動態的駕馭能力,動作精準,顯示出一個成熟的時尚品牌的風範。赫基集團一系列漂亮的動作使其走向快速發展的道路,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產業生態環境,充分享受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這一時期,赫基集團有能力觀察並解讀經濟形勢中發生的關鍵變化,如人口結構、房地產行業以及資本市場等對服裝行業的影響,並據以采取應對的策略。

2012年接受LVMH集團的投資之後為第四階段,經過十余年的歷練,赫基集團的高度與格局發生質的飛躍,以成為世界頂級的品牌管理公司為目標,從產業運營跨向資本運營,從國內運營嘗試走向國際化運作,從品牌運作走向多品牌管理。這一系列轉變背後是赫基集團對行業、對中國經濟發展以及對世界經濟趨勢的理解。

本文從赫基集團不同發展階段的若幹關鍵事項出發,以時代背景和行業發展為參照系,嘗試勾勒赫基集團的前世今生。

赫基集團的核心人物是徐宇、李珊瑚夫婦。我們從追溯其早年的經商活動開始對這個集團的解讀。2009年以前,赫基集團只有歐時力一個品牌,因此,本文在闡述2009年以前的歷史時,以歐時力代指赫基集團。

起點與背景(1993-1999)

李珊瑚三姐妹於1993年溫州廣場路上開了一個叫“吸引力”的服裝店。這個店以歐美風格的時裝為主。李珊瑚的美感非常好,組貨的水平高於當時同行,生意火爆,很受同行推崇。當時的生意模式是從廣州、深圳批發產品到溫州販賣,偶爾也從韓國批發一些產品。

1996年,三姐妹在溫州府前路上開了第二個店面。同年,為了多賺錢,三姐妹開始改變生意的模式:一半的貨物只從市場上拿樣衣,然後找其他服裝企業代工。

1997-98年間,李珊瑚決定到廣州發展。在廣州,李珊瑚與徐宇結婚。1999年,歐時力在廣州正式成立。剛剛成立的歐時力有很多溫州的股東。據一些當事人回憶,選擇在廣州開始新的事業,出於這樣的考慮:“一直在廣州組貨,比較熟悉;90年代的廣州服裝行業很火,出過幾個牌子,值得效仿”。

也就是在廣州,徐宇李珊瑚夫婦開始了全新的事業,從此再未動搖。也就是在廣州,他們創造了中國女裝行業的一段傳說。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徐宇夫婦選擇時尚、選擇女裝、選擇廣州,有著偶然性。這些選擇無意中與行業趨勢、時代潮流相遇,使他們成為時代的英雄。今天回望這段歷程,他們至少作對了這樣一些事情:

選擇廣州很重要。特定的地域有特定的產業環境,特定的產業環境為大多數企業提供獨特的發展基因。選擇廣州還是溫州、寧波、上海,是本質上的區別。當年的廣州是中國最接近時尚策源地的城市。某種意義上,選擇廣州,就是選擇國際的、時尚的。

選擇女裝的品牌業務很重要。個人所作出的行業選擇,從時代角度看,就是對不同時代主題的選擇。選擇當下的主題還是選擇未來的主題,決定了企業不同的發展節奏和命運。當時紅火的服裝生意不是開創一個女裝品牌,而是做國外品牌在中國的代理、做服裝的出口加工生意、做國內市場的男裝連鎖加盟或者休閑裝連鎖加盟的生意----中國本土女裝行業的集體性突破是2006年以後的事。徐宇夫婦選擇開創一個全新的女裝品牌,就是選擇了下一個時代的發展節拍----不論他們當年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

透過徐宇夫婦選擇廣州、決心開創一個女裝品牌事業,可以想見他們當年有夢想、追逐夢想,他們的目光沒有停留在“盡可能快、盡可能多地賺錢”上面。這與只想賺錢的生意人有本質區別。

也許因為這個區別,使徐宇夫婦與同時代崛起的服裝行業其它的傑出企業家有可比性。同在溫州起家的美邦,1998年將總部的銷售與設計功能轉移到上海。歌力思1995年在深圳成立,瑪斯菲爾2000年在深圳成立。也是在1999年,華潤集團與ESPIT在香港合資成立華潤思捷,大舉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公開聲稱3年開設600家店面。英雄都是一批一批來的。這一批企業家,沒有被90年最容易賺錢的生意所吸引,沒有盲目去追逐從腳踏褲、健美褲、文化衫、松糕鞋、整形內衣、小一號女裝、露臍裝到1999年的韓國風,而是嘗試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時尚帝國。

也許因為這個區別,徐宇夫婦的偶然選擇,觸碰到了時代發展的潮頭。在1999年,中國人均GDP首次邁入1500美元。從國際上發展經驗看,一個經濟體人均GDP在1000-2000美元之間,設計要素在各個產業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連鎖經營的模式開始盛行。從這個角度說,徐宇夫婦選擇女裝、選擇加盟的方式開始新的事業,正當其時。

當我們把歐時力、歌力思、瑪絲菲爾、ESPRIT等品牌放在一起、放在當年的背景中思考時,對其起點的總結是:個人的夢想與時代的趨勢偶然相遇,成就了一個美好的開端。

學習與探索(2000-2006)

歐時力這一階段的總體特征是,快速發展之後陷入迷茫、停滯,外部受國際品牌的擠壓,內部搖擺不定,最後以2006年除了徐宇、李珊瑚三姐妹之外所有股東離開歐時力為終點。

據同行回憶,2001年歐時力在全國40多個主要城市擁有80余家店鋪,2億多的銷售額。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成績。而2002-2005年,經營遇到大的困難。業內人士的評價是“歐時力擴店速度較快,但產品無法跟上市場。”

最終,其他股東因為經營沒有起色,不賺錢而退出。

我們怎麽看待這七年間的興衰成敗、恩怨糾結、人事變遷呢?哪些因素支撐著歐時力從困境中走出來?

首先,企業的股權結構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歐時力在2002-2005年間的種種動蕩與2006年之後的思路清晰、快速發展對比,可以想見當時股東層面在發展思路、管理方式、具體決策上的爭議有多麽激烈。

其次,遭遇危機時,活下來很重要。當年歐時力所遭遇的困難,是在全球化競爭背景下不斷學習的過程,是本土時裝企業的“成人禮”。回顧當時的女裝品牌領域,歐時力等國內女裝品牌所面對的,是依戀、ONLY、ESPRIT、VERYMODA、ETAM等國際品牌在國內開疆拓土的局面。歐時力與這些企業的力量對比顯而易見。這個過程,是對歐時力經營團隊心智的砥礪和磨練。

再次,國家大勢和產業大勢幫了歐時力的忙。中國市場的增量足夠大,利潤空間也足夠大。中國城市化進程開啟開啟了一個巨大的、上升速度極快的市場,而且城市化進程的初期,各個行業都有足夠的盈利空間。回想一下2005年以前諸如店鋪租金水平等成本結構,就可以知道當年的利潤是如何豐厚了。這對於歐時力能夠“活下來”至關重要。

第四,堅持很重要。在歐時力發生動蕩的幾年中,有其他一些更容易賺錢的機會出現在所有商人面前:服裝行業里,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貿領域發展迅猛,比自主發展品牌更容易賺錢;在中國極快的城市化進程中,有更多誘惑,如圍繞土地、房產等商業機會。服裝行業里很多企業,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從主業中逐漸脫離,時至今日其服裝業務萎縮乃至消亡的企業不在少數。我們無從得知,當時歐時力股東成員內部的討論是否涉及品牌業務以外的商業機會,但我們可以看到溫州服裝行業絕大部分企業家在那幾年涉足其他行業。

最後,女裝品牌的領域里,用什麽樣的手段把握流行、引導流行、獲取相關的話語權十分重要。這一階段所謂“產品不給力”也即沒有把握流行趨勢的能力。2006年以後歐時力定位準確、風格鮮明,積極融入時尚圈,與這幾年內部的動蕩、糾結有關,也與向同臺竟藝的國外品牌學習有關。

經過這些年的波折,歐時力的股權結構明晰了,堅定不移走自主品牌路線的徐宇夫婦選擇了繼續堅持,其他股東選擇了其他道路。

經過這些年的波折,徐宇夫婦的發展策略明確了,2006年以後諸多精準、有效的動作都是在這一時期不斷思索、學習的結果。

經過這些年的波折,徐宇夫婦的心態成熟了,在困境中選擇堅持,不僅僅是夢想的力量,更有對企業運作、產業規律、經濟形勢洞悉之後的駕馭能力的提升。

有了心態上、思想上、組織上的充分準備,歐時力在2006年以後再一次與時代潮流相遇。

也是2006年前後,雅瑩、瑪絲菲爾、歌力思等一批本土女裝品牌紛紛發生質的變化,一躍而成為中國女裝領域的新秀。這些品牌共同推動中國女裝行業進入一個百花齊放的新時代。

對這一階段的總結是,在世界上增量最大的一個市場上有足夠的試錯空間,這個空間使得歐時力在與國際一流選手同臺竟藝使過程中有足夠的學習時間。

謀而後動(2006-2011)

經過此前幾年的探索,徐宇夫婦關於如何進行品牌建設有了系統的思路,2006年以後各種舉措之間相互呼應,布局展開有條不紊,打了一手漂亮的組合牌----確定產品風格,有步驟地進行人事調整,有計劃地融入娛樂圈,逐步升級品牌形象,推出第二品牌,整合供應鏈。這些動作背後,可以看到徐宇夫婦對產業環境和經濟形勢的深刻理解與把握。

2006年之後,整個布局的核心是確立產品的調性與風格。這與歐時力此前幾年備受“產品不給力”之苦相關。確定自己在時裝行業里、時尚產業里的身份,關系到一系列運營策略:產品為誰設計、核心主張是什麽、風格如何、在哪里銷售、能否把握流行趨勢以及能否掌握話語權等。清晰回答這些問題,使歐時力能夠系統地安排工作:由什麽樣的人來做,如何做,什麽時候做。因此,2006年的股權風波過後,歐時力立即確定以韓風為基礎,大比例購買韓國樣衣,並在此基礎上提煉而形成自己的風格。這解決了“抓住什麽潮流”的問題。

隨即,徐宇夫婦在人事安排上,用了兩年時間,有步驟、有目的地用高薪引入以彭斐立為代表的新一批職業經理人,以實現其抱負。在這樣的背景下,彭斐立力推“大商品”模式,以商品為核心進行銷售的規劃,以商品部門統轄企劃、形象、銷售等部門,堅決徹底地執行徐宇夫婦關於品牌建設的種種設想。這解決了“由什麽樣的人來執行”的問題。

為了解決“如何掌握話語權”的問題,徐宇夫婦借2008年在香港舉行結婚10周年慶典之機,以幾百萬的投入邀請如張靜初等眾多明星捧場,與娛樂圈進行深入的互動。此後,歐時力的服裝在各種媒體和影視作品上頻頻亮相,為提升品牌形象、推動消費者的購買熱情立下汗馬功勞。

同年,歐時力為了提升品牌形象,聘請香港設計公司“一間”設計店鋪形象,並進入萬達等更為優質的渠道體系,與娛樂圈方面的工作相互呼應,共同拉升銷售能力。

上述五個動作,使得歐時力獲得快速的發展。2008年,歐時力已經在中國大多數一二線城市完成布局。此時赫基集團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中國的市場上獲取更多的份額、如何有效地支持更為龐大的運作體系。這種背景下,另外兩個戰略布局隨之展開:

其一,推出第二品牌5+。

其二,對供應鏈進行整合,以更好地支持兩個品牌運作的狀態。

這一時期的戰略舉措脫胎於2002-2005年之間的思考,與中國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大量新增消費人口、不斷追逐潮流的消費者、相對低廉的商業成本等時代背景相呼應。這些因素共同成就了赫基集團,也成就了其他的本土女裝企業的輝煌。

也就在2006年之後的幾年中,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對包括赫基集團在內的所有服裝品牌提出了新的挑戰,也正是對這些挑戰的回應,醞釀而成2012年以後赫基集團的發展策略:

首先是資本市場開始影響服裝零售行業。分享發展紅利的服裝兩手行業吸引了投資機構的目光。資本市場與服裝品牌互動時,形成一個獨立於服裝行業原有邏輯的新邏輯:通過大規模的擴張以及渠道壓貨獲得較好業績,快速上市並以相對較好的業績獲得較高的市值,通過市值變現進一步投入到市場拓展之中來,如此反複循環。在這一邏輯推動下,上市的以及準備上市的服裝企業(李寧、安踏、美邦、森馬、報喜鳥等等)都處於全力擴張的狀態。這些企業地毯式地搜羅優質店鋪資源,推高店鋪價格。

其次是中國地產市場迅速發展。中國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壟斷的牌照市場,商業地產以壟斷勢力與充分競爭的服裝行業相遇,結果只能是物業租金節節攀升。

再次,中國勞動力成本在2010年之後迅速提高,人口紅利結束。

上述三個趨勢共同提高了服裝品牌的運營門檻,並對服裝零售行業整體的盈利能力構成威脅。

第四,2005年人民幣升值開啟升值之旅,這與中國國際貿易巨額順差、國內貨幣超發這兩個現象相聯系。這一因素在2008年以後與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上漲、國際市場低迷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幾年前紅紅火火的服裝外貿業務逐漸蕭條。

第五,中國人均GDP2009年走到4000美元關口附近,2012年則超過6000美元,這一快速發展的趨勢與國際經驗對比,商業地產的形態正在發生巨變:從街邊店、百貨業態向購物中心模式轉移。

第六,80後成為消費主力,他們是伴隨互聯網成長的一代,個性化更強,消費心理、行為模式與此前完全不同。

第七,更為猛烈的是互聯網的影響。2009年第一個雙十一購物節開幕,互聯網對服裝品牌的影響日益顯著。

互聯網與消費者行為的變化共同作用,從基礎層面破壞了商業地產與服裝行業之間以“位置”為核心展開的流量爭奪標準和利益分配標準,從而有可能對商業模式帶來顛覆性的影響。

第八,服裝行業本身的格局變化以及消費者的變化,使中國服裝企業從單一品牌運營走向多品牌管理模式的條件逐步成熟。依戀、百麗、綾誌等在這一時期多品牌運作獲利頗豐。

第九,東西方的力量對比迅速發生變化。中國的市場、資本力量強大到可以與美日歐企業在某種程度上平等合作。中國的服裝企業開始嘗試整合國際資源到自己的體系內。到2012年,這個進程明顯加快。

這些變化都是一個新時代到來的征兆。

到2011年,赫基集團已經是國內一線的服裝企業了,未來的發展與時代已經緊緊聯系在一起。那麽,赫基集團如何響應時代的潮流呢?

全新格局(2012至今)

2012年之後,赫基集團的戰略布局非常清晰:

在資本運作方面,接受LVMH的投資,同時投資唯品會並與丁磊共同投資紅酒,嘗試通過資本建設一個時尚的生態圈。

在獲取“時尚流行”的話語權方面,赫基集團與LVMH合作,接受該集團2億美元投資,得以染指國際一線時尚資源;與全球頂級時尚概念店10CC合作,赫基得以與國際最前沿的時尚、藝術、設計潮流同步;與前法版VOGUE主編CR、VOGUE禦用攝影師MarioTestino、頂級超模等合作拍攝大片,直接獲取一線時尚資源;同時,與上海一個獵頭公司合作,以1000萬年薪在歐洲聘請商品工作的負責人----這些,都使之更為貼近全球時尚的策源地。

在應對80後、90後的消費行為變化以及互聯網挑戰方面,投資唯品會。

在國際化方面,除資本運作外,與意大利的Sixty Group簽署了合作項目,發展Sixty Group旗下的Miss Sixty,Energie,Killah等品牌在亞洲的市場。

在多品牌運作方面,歐時力完成品牌升級,5+地位逐漸穩固,逐步進入男裝、童裝領域。

運營方面,在天津建立物流中心,以支持日益龐大的運營體系。

其戰略指向不言自明:成為國際頂級品牌管理公司。

但是,從局勢上看,赫基集團的此次戰略升級存在一些問題:

關於成為國際頂級品牌管理公司。伴隨中國市場的成熟、中國企業資本日益雄厚,國際上各種品牌在未來10年,可能會以各種形式“中國化”,如與中國企業合資、參股,或者被中國企業收購等。但基於中國本土文化的品牌,很難在國際上流行起來。原因在於,10年內中國的文化產業可能尚未強大到擁有全球的影響力,中國的文化產業人才儲備不足。因此,赫基集團若推行以中國文化為土壤而發育成為國際頂級品牌管理公司的戰略,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其次,赫基集團上市地的選擇方面。如同當年徐宇夫婦選擇廣州一樣,不同的資本市場意味著不同的生存環境、不同的發展前景、不同的資本動員能力。不僅如此,隨著時間推移,經濟活力和經濟實力的進一步變化,會給5年、10年後不同的資本市場以不同的發展趨勢。對比中國大陸、香港以及美國等其他資本市場,其長期走勢非常明朗。即以當下而論,大陸資本市場給服裝行業的估值仍然在20倍左右,而美國、香港股市給服裝行業的估值低於10倍。這是此次戰略布局中的一個重大戰略缺陷。

此外,赫基集團面向未來的戰略中,與消費者的關系的調整是缺位的。當下中國服裝品牌所爭奪的,是店鋪資源而非消費者資源。這是一個巨大的戰略機遇。隨著時代的變化,直接掌握消費者數據的企業紛紛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同樣是零售的企業,京東在資本市場的估值是以“用戶數量”計算而非以盈利能力計算的。

最後,中國經濟的發展,從2008年以後,已經漸漸脫離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形成自己的“獨立行情”。與服裝行業密切相關的文化產業、商業地產行業、互聯網領域發展的發展規律,以及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變化,西方的經驗對中國的借鑒意義日益減弱。如何面對“無法模仿”的局面,是中國下一時代企業家需要面對的命題。

總結:東西方時尚、文化產業的大勢,不同資本市場與其經濟母體命運的關聯,以及消費者帶來的巨大變化,中國走出“獨立行情”,如何面回答這些變化給行業、給自身發展帶來的影響,恰恰是赫基集團必須回答的。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