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降息:“放水”?央行“換擋”政策升級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926

出乎市場預期,央行在時隔2年之後,再次出臺降息政策。 (CFP/圖)

降息政策的到來,意味著一場規模空前的金融管理體制“系統升級”已悄然拉開序幕。

2014年11月21日18時30分,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並擴大存款利率浮動空間。這是自2012年7月以來,央行首次重啟降息政策。

央行公告顯示,從次日起,分別下調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75%,同時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

就在此前兩天,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出的“新融十條”引人矚目,其中關於“增加存貸比指標彈性”等說法,引來了市場各方關於未來是否會推出“降準”(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的爭論,但鮮有觀點認為央行會在短期內降息。

對央行而言,這是一步險棋:以降息這種總量調控工具來調整結構性的企業融資成本問題,勢必對前期的穩健貨幣政策形成沖擊;而在美聯儲即將加息的背景下,降息還可能引發大規模資本外流;更遑論降息被視為貨幣寬松的信號,央行又開始放水了?各種猜測不斷。

不過,錯愕之余,無論是機構還是市場都以空前的速度應對和消化此輪“降息效應”:當晚,平安銀行、江蘇銀行等多家股份制和城市商業銀行均宣布“一浮到頂”——將所有期限存款利率上浮20%。

降息次日,廣州和深圳的多個房地產新開盤項目出現搶購,並刷新成交價格紀錄。周一股市開盤後,滬深兩市全線飄紅:上證綜指漲幅1.85%,成交額3302億元;深成指漲幅2.95%,成交額2541億元,指數和成交額均創下近年新高。

在洶湧入市的資金需求分流下,周一國債逆回購利率飆升:1天期利率漲幅874%;2天期利率漲幅1381%;3天期利率漲幅1791%,創下了罕見的債市奇觀。

但此次降息對企業融資成本下降的作用有限。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由9家商業銀行對其最優質客戶貸款利率加權計算所形成的一年期貸款基礎利率(簡稱LPR)僅下降了20個基點。

這表明商業銀行們不願意按照央行意願大幅下調貸款利率。這也使得此輪降息的政策效應依然有待觀察。

此外,市場機構和研究人士對於央行“降息”的政策邏輯眾說紛紜:從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帶來的經濟政策轉向,到壓縮銀行利潤補貼產業資本;從利率政策的“逆周期調控”,到貨幣政策框架的制度轉型。然而,一片喧囂中,作為降息政策的發布者,央行自身的表態卻似乎未能引起市場足夠重視。

“手動擋”到“半自動擋”

並無跡象表明央行覺得宏觀經濟下滑已經危險到需要出臺“全面刺激”的政策。

降息政策公布後不久,央行有關負責人即以答記者問的形式進行了政策解讀。

央行方面表示,此次利率調整的重點就是要“發揮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這也意味著央行再次啟動“價格型調控”工具。

同時央行強調,此次利率調整屬於“中性操作”,中國宏觀經濟“不需要對經濟采取強刺激措施,穩健貨幣政策取向不會改變”。

而對此,市場並不認同,多數觀點認為在前期的定向寬松和微調政策失靈之後,央行的小心措辭意圖掩蓋未來貨幣寬松的政策趨向。

如此預期並不奇怪:在2008年以6次降息和4次降準的“降息周期”所推動的4萬億政策,市場對“貨幣放水”的驚人效應記憶猶新,此輪降息引發的“放水效應”,市場自然抱以敬畏、恐懼與狂歡之情。

然而歷史會如此重演?南方周末記者查詢了央行過往的貨幣政策及相關執行報告,試圖從中梳理出此次降息背後的“行為邏輯”。

從央行公布的貨幣政策大事記中可以看出,前三季度的貨幣政策大約遵循著四條主線:年初擴大匯率浮動空間,及一系列人民幣互換和交易協議為標誌的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大大提速;其次則是針對科技、農村、小微企業和消費金融所出臺的一系列定向寬松政策。

在這兩條政策密集的主線之外,央行還在延續著從2013年即啟動的對影子銀行體系的加強監管措施,對金融衍生品、銀行同業市場及跨境融資的清算和監管做出了相關規定;與此同時,以貸款利率市場改革和公開市場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SLO)、“常備借貸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市場調控工具的創設形成了制度改革的另一條主線。

由此可見,人民幣國際化、定向寬松、加強監管和制度改革是央行前三季度貨幣政策的四大主題。在這一系列政策措施及其相關執行報告中,並無任何跡象表明央行覺得宏觀經濟下滑已經危險到需要出臺“全面刺激”的政策。

在一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以題為《利率市場化與貨幣政策調控框架》的專欄文章里,報告執筆者開宗明義地宣布,利率市場化改革既是“由市場主體和資金供求決定價格的過程,也是央行逐步強化價格型調控和傳導機制的過程”。

文中提出了可通過建立“利率走廊”機制,對市場實現“量價聯動”型的政策調控,以有效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

文中強調,實現“價格型調控”需要有“較完善的金融市場、利率敏感的微觀主體和充分彈性的匯率機制”,並進一步提出隨著國際收支日趨平衡等因素的具備,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有可能“越來越接近數量型工具和價格型工具可以切換的階段”。

由此可見,在央行眼中,降息並不簡單等同於“總量寬松”,是作為貨幣調控政策工具的“切換”:從前期的“數量型指標”的“手動擋”轉換為數量與價格並用的“半自動擋”。

相比過往的央行降息政策,此時的降息則更有深意,因為在這一“換擋”背後,中國貨幣制度的基礎框架和金融市場結構已發生了深刻變化。

拐點性變化

無論央行通過定向寬松和創新政策工具釋放多少資金,商業銀行們都試圖將其“截流”下來。

實際上,央行的這一貨幣政策“切換”的思路,在年初已初現端倪。

在國際投資機構因人民幣匯率的反常貶值和國內市場中連續爆發的市場化違約而驚呼中國正在接近“明斯基時刻”之際,敏感的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卻公開表示,“央行貨幣政策的操作在過去三個月里,發生了系統性的重要轉折和變化”。(參見南方周末4月4日報道《中國央行:艱難的平衡遊戲》)

在南方周末此前的報道中,曾提到由於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倒逼機制,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意外地跨出“最後一躍”。而與利率市場化改革緊密關聯的“價格型調控”機制,也幾乎在同時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政策換擋期”:那就是前期市場中高速的信用擴張與“貨幣創造”所面臨的市場化拐點。

自2002年中國加入WTO後,巨大貿易順差與外匯儲備為中國的貨幣市場創造出某種堪稱詭異的“雙重發行機制”:一面是央行以天量的央票和世所罕見的銀行準備金率對沖外匯儲備;另一方面是在土地、資源等固定資產的“價值重估”模式下,地方政府和商業銀行聯手“創造”出的巨額市場流動性。

中金公司前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對過去十幾年中貨幣的“超經濟發行”一直憂心忡忡:先是廣義貨幣(M2)增速超過名義GDP增速,2008年之後又出現了廣義信貸(社會融資中的債權融資)超過廣義貨幣的現象。

而在這種以“影子銀行”體系為主體的信用擴張過程中,央行基礎貨幣發行規模的管理僅能部分對沖市場中泛濫的流動性,而利率調整等“價格調控”工具,對基於資產價值重估而膨脹起來的貨幣流動性,更是幾近失控。

據銀監會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於學軍近日介紹,在2008年的巨額刺激性政策中,政府所投入的4萬億固定資產投資,在“土幣效應”和影子銀行體系的雙重增幅下,銀行業一年新增信貸規模近10萬億,總刺激量超過13萬億。也正因為此,降息政策成為令市場“談虎色變”的“貨幣放水”同義詞。

而在彭文生和多位市場研究人士看來,隨著中國貿易順差漸趨平衡,以及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土地升值空間收縮,金融體系的信用擴張(廣義信貸)正面臨著從前期超速膨脹到急劇收縮的“拐點性變化”。

這一信用收縮過程在近期的金融市場結構變化中已經體現:從6月到11月短短半年時間內,銀行同業存單的發行規模便從1406億元暴增至1.41萬億元之巨。這顯示出巨量的流動性寧可在銀行系統內“體內循環”,也不願意按照政策預期流入實體經濟為市場“解渴”。

在這一信用收縮的市場結構下,被前期的巨額不良貸款“驚呆了”的商業銀行們,變成了央行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巨大的“堰塞湖”:無論央行通過定向寬松和創新政策工具釋放多少資金,商業銀行們都試圖將其“截流”下來,以作為未來不良資產暴露後的風險對沖和流動性補償。

這意味著,除非央行真的以全面降息降準釋放天量貨幣,否則市場中“流動性充裕、結構性短缺”的現象短期內將難以緩解。

再度開閘放水顯然不在央行的政策考慮範圍之內:2014年6月,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發表文章稱“貨幣政策不存在大幅放松的空間”,針對國內企業債務融資依賴較大、杠桿率水平較高的現象,提出需通過財政、金融等部門的共同努力,改變“高利率與高貨幣余額並存的局面”。

等待收官

這場“貨幣棋局”,遠非外界所猜測的僅僅是為市場化企業融資解困。

以此回顧過去兩年中的貨幣政策,不難發現其實央行早已為今天的“價格型調控工具”登場而埋下了伏筆:從2013年至今,監管當局不斷出臺規範影子銀行體系的政策,大量銀行體外循環資金“回表”的同時,也為價格型調控奠定了市場基礎。

而此後央行推出的定向寬松和新型政策工具的創設,為市場體系中最易受到沖擊的部門(如小微、農業等)和脆弱的流動性環節加上了抵擋市場波動沖擊的“保護罩”:這些被市場普遍認為並不成功的“刺激政策”,或許在未來的價格調控機制所帶來的市場沖擊與波動中,才會發揮出它們真正的功能。

與此同時,國務院近期提出的新“融十條”中關於“增加銀行存貸比指標彈性”、“鼓勵互聯網金融”、“抓緊出臺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方案”、“支持跨境融資”和“創新外匯儲備運用”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思路,以及財政部及時推出的“關鍵期限國債收益率曲線”,都顯示出即將展開的這場“貨幣棋局”,遠非外界所猜測的僅僅是為市場化企業融資解困,而是涉及股市、債市和銀行體系在內的整個金融體系運作機制的“系統升級”。

智庫機構“安邦咨詢”通過前後兩次“融十條”的細則變化中,大膽推測解決市場化融資問題的政策措施“正在朝制度變革的方向推進”,同時指出系統性推進金融改革的“戰略窗口期”已經到來。

安邦認為,此次金融體制改革的“系統性升級”至少包括以下兩大主線:一是通過信貸和資產證券化,迅速提升以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為代表的直接融資在金融市場中的比重;二是在包括債市、股市、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銀行體系在內的廣義社會性融資市場中,建立起以銀行基準利率和國債利率曲線為導向的市場化利率定價機制。

而以央行此輪降息政策所拉開的改革序幕,亦將由此引發一連串的市場結構調整:隨著降息帶來的存量利率空間收縮,此前囤積了大量信貸資產而導致“消化不良”的銀行系統,將有更大動力以信貸資產證券化模式,重組自身的資產負債表;與此同時,大量流入債市和股市的信貸資產,不但能為市場註入流動性,亦將迅速提升直接融資市場的份額比例。

而在這一過程中,央行通過調準、調息等“數量+價格”的綜合政策調控工具,以及多種創新調控工具所構建的“利率走廊”,及時引導市場預期並防範系統性風險爆發,逐漸形成以信貸利率和債券利率兩大市場化利率的“並軌”,共同構建起整個社會融資體系的市場化利率定價機制。

從降息政策推出後的市場反饋觀察,多家研究機構均指出,隨著資產證券化從審批制改為備案制以後,此輪非對稱降息“明顯增加了銀行業內部大力使用資產證券化工具的動力”。

而當資產證券化打通了債券市場和貸款市場之後,對市場趨勢更加敏感的債券收益率的變化,勢必影響到依然反應遲緩的貸款市場利率定價,“倒逼”信貸市場貸款利率的下調。

對於央行而言,布局多時的這一“貨幣棋局”隨著降息政策的推出,已近收官之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82

地方經濟換擋降速


2015-02-02  NCW  
 

 

2014年各省份經濟增速普遍低於預期目標,今年投資仍是主引擎,在財政緊平衡的約束下,各地開始創新投資方式,PPP被寄予厚望◎ 財新記者 邢昀 文xingyun.blog.caixin.com 中國經濟正處於增速換擋期,2014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創下24年新低,各省份經濟增速也普遍低於預期目標。

各地去年經濟數據陸續揭盅,財新記者統計發現,已公佈數據的30個省份中,除了西藏,其餘29個省份均未實現其政府工作報告中確定的增長目標。吉林省尚未公佈 GDP 增速,但從前三季度6.5% 的增速推算,完成全年8% 的目標幾無可能。

從區域看,雖然西部省份增速仍高于東部,但由於其預期目標較高,實際增速低於預期的程度明顯高于東部。增速低於目標1個百分點(含)以上的15 個省份中,除天津、河北、海南,均為中西部省份。其中,山西、遼寧、黑龍江、雲南、甘肅五省2014年經濟增速與預期目標差距較大,均在2個百分點以上。山西省2014年經濟增速僅為4.9%,全國排名墊底,與年初該省設定的預期目標9%相差4.1個百分點。

目前各界的共識是,2015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未減,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效應進一步發酵。1月底陸續 召開的省級 “兩會”上,各省份普遍調降對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已召開“兩會”的29個省份中,除西藏維持12% 的增速目標不變,上海取消了 GDP 目標,其餘省份均調低了預期,其中有22個省份下調幅度超過1個百分點,東北和西部省份多集中在2個百分點以上。

2015年將經濟增速定在10% 以上的僅有重慶、貴州、西藏、福建、陝西五省份,遠低於2014年的16個省份。

減速仍將繼續

作為“十二五”收官之年,2015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點,地方政府既要承擔經濟下行趨勢中穩增長的重任,又需要主動淡化 GDP 追求,以便為進 一步深化改革、調整結構騰出空間。

財新記者統計發現,全國絕大部分地方政府都主動調降了2015年經濟增速預期,近半數地方經濟增長目標集中在7.5%-8.5% 這個區域。值得關注的是,上海成為全國首個取消 GDP 增長目標的城市。

今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並沒有給出明確的 GDP 增長預期,而是稱,“綜合各方面因素,建議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經濟平穩增長,結構繼續優化,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經濟保持同步增長” 。

此前召開的上海各區縣“兩會” 上,浦東、靜安等區也已取消了 GDP指標。

2014年河北省GDP增速在6.5%左右,低於預期目標1.5個百分點。對此,河北省解釋道,經濟增長未能完成預期目標,主要是受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和河北省化解過剩產能、治理大氣汙染力度加大的疊加影響。綜合測算,化解過剩產能、治理大氣汙染影響河北全省生產總值增速約1.75個百分點。

河北提出,2015年生產總值增長7% 左右,主要是與完成“十二五”規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符合河北省實際和社會預期,可以滿足擴大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的需要,有利於為調 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騰出空間,有利於實現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對資源和傳統制造業依賴嚴重的東北三省,當前經濟發展狀況不甚樂觀,2014年黑龍江和遼寧 GDP 增速分別為 5.6% 和5.8%,全國排名靠後,分別低於預期目標2.9個和3.2個百分點。吉林的各項經濟指標數據雖未公佈,但其前三季度經濟增長6.5%,跟全年8% 以上的預期目標相差較遠。

2015年遼寧、黑龍江設定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均為6%,目前為全國最低。

遼寧省解釋稱,一是考慮到今年國內外發展環境依然複雜嚴峻,穩增長難度加大,確定發展目標必須更加務實,符合客觀實際。同時這也考慮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銜接。

黑龍江省政府工作報告則從多方面分析了2015年該省面臨的困境。一是大慶油田從今年開始連續每年調減產量150萬噸,將導致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增加值若干年連續負增長。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下跌,稅收將大幅減少。二是受全國產能過剩影響,四煤城(雞西、鶴崗、雙鴨山、七台河)的煤炭行業仍面臨很大困難。三是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森工、伊春、大興安嶺地區的營業收入減少20億元以上,並對全省一產和木材深加工等方面影響很大。

此外,黑龍江和遼寧也大幅度調降了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目標,分別僅為3% 和6%,而其他省份仍普遍預計 投資將實現雙位數增長。

創新政府投資方式

在經濟增速預期調降的同時,2015年地方對投資的熱情依然不減,尤其是交通基建方面,2014年四季度以來,國家發改委已經密集批復一系列基建項目。

處於工業化中期的廣西自治區稱,繼續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關鍵作用,2015年廣西從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重大項目693項,年度投資2008 億元。其中基礎設施293項,投資984億元; 現代產業296項,投資713億元。

貴州省則表示,2015年力爭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萬億元左右,其中工業投資5800億元、民生工程投資800 億元、城鎮建設投資1550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2000億元左右、交通投資1565 億元、水利投資220億元、信息基礎設施投資100億元、電網投資54億元。力爭民間投資7400 億元,中央新增補助200億元。

在投資方式上,地方政府普遍要求創新政府投資使用方式,擴大股權投資比例,撬動社會資本增加投入,探索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被大多數地方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

廣西自治區表示,擴大民間資本市場准入範圍,降低准入門檻,積極推廣PPP 模式,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通過多種方式與政府合作參與項目建設運營。

探索設立新興產業創業引導基金和 PPP 合作創新基金。

山東省省長郭樹清表示,減少和取消財政對競爭性行業的直接補助,探索引導基金、政府購買服務、PPP 等財政支持方式。

黑龍江表示,城市集中供熱新增熱源、供氣、供水、汙水垃圾處理、城市交通等公共資源項目,通過招投標,利用PPP和特許經營等路徑加快建設。

在今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房地產市場部分,只有少數省份提及,且著墨不多,例如浙江省表示,2015年要 “積極推進住宅產業化,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湖南省表示,促進房地產業平穩發展,穩定住房消費。

“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已經一年多,2015年將進入實質操作階段。雖然中央層面尚未出台整體規劃,但是地方已經開始布局。

財新記者盤點地方 “兩會”發現,幾乎所有省份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本省在 “一帶一路”戰略中的發展重點,主要任務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

新疆表示,今年要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加快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實施意見和行動計劃,加快五大中心建設。按照北、中、南通道建設規劃,切實抓好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儲備。

寧夏擬在2015年進一步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其通過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實施開放通道拓展計劃。組織鐵路、公路建設攻堅戰,實施好包蘭鐵路擴能改造、太中銀鐵路增建二線、烏瑪高速等一批鐵路、公路項目。

財政緊平衡

2015年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放緩,支出剛性增長,財政緊平衡成為新常態。而隨著 “營改增”全面擴圍,普遍性清費減負等政策的實施,政策性減收和經濟性減收因素相互交織,財政收入增長區間將進一步收窄。

從目前各省公佈的情況來看,2014 年雲南、安徽、廣西、山東、貴州、吉林、湖南等多個省份公共財政收入增速未能達到年初設定的預期目標。

2015年,近七成地方政府調降了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目標,雲南、寧夏、遼寧、新疆等地的調降幅度超過4個百分點。其中,遼寧省公共預算收入增長目標定為2% 左右,與去年目標相差7.5個百分點。

面對財政收入增速換擋,浙江省財政廳廳長錢巨炎在2015年全省財政地稅工作會議上表示,不能驚慌失措,而要樹立底線思維,克服速度情結。要主動降低增長預期,體現出政府參與分配社會財富總蛋糕的合理比例,以及財稅與經濟的協調性。

他稱,出台公共財政政策,特別是增支政策時,要盡力而為,更要量力而行,不做過多過高的承諾,一下子把胃口吊得太高。要把握“與其被動埋單、不如主動請客”的工作方法,積極參與社會保障、醫藥衛生、科技教育、農業發展、環境保護等領域頂層設計,花錢建機制,著力解決制度碎片化等問題。

各省也紛紛表示,2015年要加強財政資金管理,積極盤活存量,清理規範各類稅收等優惠政策。

各省還強調,新常態下轉方式調結 構的同時,還要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金融財政風險,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有效防範財政風險。

去年《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明確了 “修明渠、堵暗道”的債務管理思路,為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2015年將啓動專項債 券發行工作,允許地方政府發行適當規 模的專項債券用于公益性項目或置換納 入預算管理的存量債務。

湖南省省長杜家毫稱,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相關改革在湖南省先行先試。湖南省政府報告還表示,編制省級重大基礎設施債務預算,控制政府性債務規模,完善債務風險預警機制。

錢巨炎則稱,研究地方專項債券的發行和管理,對甄別後納入預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債務,要研究安排發行置換債券;置換債券指標的分配,主要考慮各地的財力、風險等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878

能源消費換擋減速 新能源發展瓶頸待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2534.html

能源消費換擋減速 新能源發展瓶頸待破

一財網 張旭東 2015-12-29 23:41:00

能源消費換擋減速趨勢明顯。

在29日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介紹說,預計2015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43億噸標煤,同比增長0.9%,是1998年以來最低增速,能源消費換擋減速趨勢明顯。

他還稱,全年能源供應總體平穩,能源供需較為寬松。預計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0.5%;能源生產總量35.8億噸標煤,同比下降0.5%;電力裝機達到14.7億千瓦,同比增長7.5%;能源進口量7億噸標煤,其中石油3.3億噸,天然氣600億立方米。

能源局還提出,傳統能源產能過剩矛盾加劇,新能源發展瓶頸凸顯,未來要加強新能源消納,並優化能源產業結構,對傳統能源進行調控。

傳統能源過剩矛盾加劇

與此同時,我國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努爾·白克力介紹,預計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12%,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煤炭消費比重64.4%,下降1.7個百分點。

2015年我國新投產核電機組820萬千瓦,核準開工核電機組880萬千瓦。全國在運核電機組達到2550萬千瓦,在建及已核準機組3203萬千瓦,在建規模居世界第一。到2015年底,預計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分別達到3.2億千瓦、1.2億千瓦、4300萬千瓦左右;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到4.8億千瓦左右。

“十三五”時期我國能源發展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努爾·白克力說,傳統能源產能過剩矛盾加劇,煤炭可能會面臨產能長期過剩的局面,電力過剩的苗頭也越來越明顯。

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超過7億噸,產能利用率不足70%。如,片面追求產能擴張,今後將造成越來越嚴重的產能過剩局面。

我國煤炭過剩趨勢明顯,目前產能超過40億噸。作為用煤大戶,燃煤電廠也出現過剩跡象。華北電力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袁家海教授曾在一份報告中提出,按照目前地方政府的審批規模,未來5年會有2億千瓦火電過剩,造成投資浪費。

對於煤炭和煤電過剩的趨勢,努爾·白克力說,要有效控制煤電產能規模,建立煤電建設風險預警機制,對紅色和黃色預警省份,禁止新建燃煤電站。

此外,努爾·白克力還提出要嚴格控制煤炭新增產能,原則上,從2016年起3年內暫停新建煤礦項目審批;加快淘汰落後產能,2016年力爭關閉落後煤礦1000處以上,合計產能6000萬噸。

棄風棄光棄水瓶頸要打破

努爾·白克力回顧說,“十二五”期間,我國以年均3.6%的能源增速保障了國民經濟7.8%的增速,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8.2%。

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分別增長1.4倍、2.6倍、4倍和168倍,帶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了2.6個百分點。

在節能環保方面,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每千瓦時供電標準煤耗累計下降17克,火電機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33%、35%和39%以上。

但是新能源棄電始終沒有大的改善,努爾·白克力概括說,“三北”地區棄風棄光、西南地區棄水問題進一步加劇,部分地區棄風率超過30%,西北地區棄光問題開始顯現。“十三五”期間,水電、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可再生能源消納面臨更大壓力。

根據能源局上半年數據顯示,風電棄風率沒有得到改善,棄光問題也開始出現,在“三北”地區的新疆、甘肅,棄風和棄光疊加,造成經濟損失。

一般統計顯示,全國每年棄風電量400億度,造成損失200億元。從事新能源的發電企業蒙受損失。中電建一名人士還稱,西南棄水現象也很突出,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建議發電企業尋找一些新的途徑提升電力應用,降低損失。

努爾·白克力介紹,明年要抓緊編制發布“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和電力、煤炭等專項規劃。在非化石能源方面,力爭風電新增裝機達到2000萬千瓦以上,光伏發電新增裝機達到1500萬千瓦以上。此外,將穩妥推進一批新的沿海核電項目核準建設,開工建設CAP1400示範工程。

日前,國家能源局還發布了可再生能源全額收購辦法,旨在提高清潔能源發電和利用比例。能源局新能源司此前還解釋說,將通過調度、發電計劃等不斷解決可再生能源消納難題。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832

“十三五”水電降速換擋 新明星抽水蓄能將建到海島上

國家能源局近日公布的《水電發展“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顯示,中國水電建設幅度開始出現下調。與此同時,與常規水電的情況相反,抽水蓄能的建設速度得到了加快。

按《規劃》,全國新開工常規水電和抽水蓄能各0.6 億千瓦左右, 新增投產水電0.6 億千瓦,2020 年水電總裝機容量達到 3.8 億千瓦,其中常規水電 3.4 億千瓦,抽水蓄能 0.4億千瓦。

第一財經記者從《水電發展“十二五”規劃》中註意到,當時的規劃要求全國新開工常規水電1.2 億千瓦,抽水蓄能0.4億千瓦,新增投產0.74 億千瓦。這意味著,與“十二五”的情況相比,“十三五”期間,水電發展速度開始出現調整。

“這種減速和調整,還是非常客觀和十分必要的。”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分析說,“十二五”末的電力市場與“十一五”末已有很大不同,適當降低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確實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可行措施。

張博庭分析稱,當前,中國水電開發大幅降速,不僅是規劃要求的,也是很多相關企業所希望的。因為現實中巨大、難以解決的棄水難題,讓很多水電開發企業對未來的投資產生了巨大困惑,甚至是恐懼。除了已開工水電工程不得不繼續進行,讓企業在市場前途未蔔情況下去開發新項目,肯定有一定難度。

與“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新開工常規水電減少了一倍。不過,張博庭所觀察到,與常規水電建設放緩的情況相反,《規劃》特別加速了抽水蓄能電站的建設。

張博庭說,“十二五”規劃曾要求新開工抽水蓄能4000萬千瓦,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半左右。“十三五”新規劃中,把常規水電的新開工規模相應減少了一半,卻把抽水蓄能新開工的規模提升到6000萬千瓦,較原來4000萬千瓦的計劃增加了50%。

在張博庭看來,如果要保障“十三五”規劃的各種非化石能源都能正常入網並發揮好作用,就必須要加大抽水蓄能的建設力度。他認為這樣做能夠為中國能源革命和電力轉型提供鋪墊。

原電力部生產司的供電處處長蒙定中曾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中國正在擴張風電等新能源項目使得抽水蓄能電站再次備受重視。他分析說,抽水蓄能電站能夠緩解其他新能源對電網的沖擊。也就是說,風能和太陽能具有波動性和間歇性特點,在新能源基地配套建設一定規模的抽水蓄能電站,可提高新能源利用率和輸電經濟性。

《規劃》顯示,抽水蓄能總量偏小,規模亟待增加,目前僅占全國電力總裝機的 1.5%,而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要求抽水蓄能占比快速大幅提高。《規劃》指出,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根據各地區核電和新能源開發、區域間電力輸送情況及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要求,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

值得關註的是,《規劃》在談及抽水蓄能的重點任務時專門指出,研究試點海水抽水蓄能。加強關鍵技術研究,推動建設海水抽水蓄能電站示範項目,填補國內該項工程空白,掌握規劃、設計、施工、運行、材料、環保、裝備制造等整套技術,提升海島多能互補、綜合集成能源利用模式。

“發展海水抽水蓄能,主要是為了解決一些海島的用電需要。”張博庭曾參加過國家能源主管部門組織的海水抽水蓄能調研活動,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目前國家已經進行了有關的調研,但最終的試點項目地點尚未確定。“廣東應該有一個。”他說。

記者了解到,相比陸地淡水抽水蓄能電站,海水抽水蓄能電站具有一些特殊的優點,如利用大海作為下水庫,具有不需建設下水庫、水量充沛、水位變幅小有利於水泵水輪機的穩定運行等有利條件。

但與此同時,由於海洋的特殊性,建設海水抽水蓄能電站也存在著機組制造難度大和環境影響等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對於一些常規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條件較差的沿海地區,海水抽水蓄能電站可能會體現出一定的競爭力。

公開資料顯示,到目前為止,日本、埃及、印尼等國家已有建設海水抽水蓄能電站的案例,國內尚無此方面的實踐。張博庭向記者表示,要建設海水抽水蓄能電站,需要解決包括資源普查、技術攻關、設備研發等一系列關鍵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6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