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貸款資金嗎?」「不需要。」
一位大行分行行長近日到訪一家熱電集團,希望以該企業近億元待兌付的承兌匯票做質押,放出貸款或票據貼現,得到上述答覆。
接近中石油的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該公司曾經定下「十二五」期間每年4600億元的投資計劃,去年削減到4000億元,今年可能進一步下降,低於4000億元。
「貸款投放的確有壓力,因為經濟變冷了。」某大型銀行發達地區分行行長表示。
「對一些企業而言,能熬過寒冬就不錯了。」一家股份制銀行高層對財新記者表示,一些貿易企業受外需影響,庫存積壓,新開工不足,資金需求量不大,加之下一步所需原材料價格走勢也不明朗,企業既缺乏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也沒有足夠的信心。
工行浙江分行一位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今年整個信貸的需求都比往年疲弱,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房地產貸款都有限制,外貿形勢也不好。
資金市場亦明確釋放了銀行放貸難的價格信號。
2012年2月下旬以來,一年期上海同業折借利率(Shibor)呈持續下降趨勢。從去年底開始,銀行將滯留的資金更多用於做同業存款,說明貸款有效需求不足。
所謂有效需求,即為能夠滿足政策同時亦滿足當前銀行貸款條件和偏好的貸款需求。
也有意見認為,銀行放貸難有沒有形成全局性的趨勢,有待觀察。一家大行風險部門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企業貸款需求確有放緩跡象,其他反映經濟的 指標用電量等同比也在下降,但現在還不能完全排除這是階段性現象。一位要求匿名的央行高層官員看法類似:確有貸款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但是否全局性問題, 有待調查。
銀行陷入放貸難,對貨幣政策調整提出了什麼要求?這個問題更充滿爭議。市場對央行繼續放鬆存款準備金率頗有期待,但是,放貸難反映實體經濟對信貸需求下調,在此背景下,對於貨幣政策放鬆,必須更加謹慎。
大環境使然
「大環境在緊縮,融資成本也提高,能上能不上的項目,儘量緩一緩」
一位大型央企的財務公司人士表示,大環境在緊縮,融資成本也提高,有一些項目處於能幹能不干兩可時,公司考慮儘量緩一緩。「與原來做可行性研究 報告的時候相比,情況發生變化了。」他介紹,近年來該公司處於高速投資中,總會計師已在很多場合大聲疾呼要關注現金流,要求下屬企業沒有現金流的項目一律 不許投資。「有些項目已不是可行性研究,而是『可批性』(可批准)研究,總給予最樂觀的估計,可能投產之日就變成虧損之日」。
所謂「情況不同了」,實體經濟的數據是為印證。
宏觀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長8.1%,創三年來的最低增幅。同期,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9.1%。
國土資源部5月8日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建設用地供應11.44萬公頃,同比增長33.6%,但工礦倉儲和房地產用地分別佔31.2%、23.6%,佔比均有所下降。工礦倉儲用地的下滑,顯示企業的有效投資需求在下滑。
央行發佈的一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報告顯示,固定資產貸款增加6496億元,同比少增2091億元;經營性貸款增加8514億元,同比多增2777億元。其中,3月與基建相關的中長期企業貸款僅1772億元,環比、同比都有所下降。
與此同時,一些受限行業,如房地產、鋼鐵、電解鋁及相關產業的增長,也受到較大影響。
華泰聯合證券5月初的一份調研報告提到工程機械貸款時稱:銀行放款速度加快,但利率上浮比例沒有下降。報告稱,銀行信貸相對容易獲得,需求下滑,目前銀行人員不僅要拉存款,也要拉貸款。
有監管當局的人士表示,在產業、行業、區域轉型過程中,銀行要從過去的一些產業、行業、區域退出,進入一些新行業新領域,這都需要一個過程,對行業的研判和對企業的調研非一蹴而就。這種新老交替的轉型時期,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銀行的貸款投放。
銀行自身的政策也正在調整,如對「鐵公基」(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採取總體控制的原則;如收縮對高鐵的投資;如一些銀行開始對大型民營公路的貸款加大了關注力度。
「經濟有點變冷,貸款投放有一定難度。」某大行發達地區分行行長透露,「由於『鐵公基』和平台到期不能續貸,這塊空出的額度需要補上,再加上新增額度,就供過於求了。」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有效需求不足,想要錢的企業都屬於調控行業或者風險較大的行業,風險可控、有穩定還款來源的企業又不缺錢。「這也是宏觀調整中必然出現的過程,需要持續觀察。」
「這兩年信貸投放下降應該是合理現象,因為基礎設施投資經過2009年、2010年的大規模投放後,消化了未來五年的投資需求,不可能持續大幅增長。」一位國有銀行海南分行人士說。
票據佔規模
「在貸款不好投放又想保住規模時,就把票據做大的做法又來了」
有效貸款需求正在下降的另一個證據,是銀行業增加的貸款中,票據所佔比例急劇提升。
今年前三個月的票據融資規模激增,創下2009年一季度以來的新高:1月新增80億元,2月激增1160億元,3月達到1330億元。今年一季 度,企業貸款新增2.05萬億元,同比多增4447億元,但其中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增加1.36萬億元,同比多增7992億元。3月份的1.01萬億元的 新增貸款中,近71%是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
新增貸款主要以短期融資券和票據貼現等形式向企業發放,這意味著企業貸款的主要目的是籌措營運資金以及滿足其他短期流動性需求,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企業投資意願的減弱。
銀行之所以這麼做,前述某大行發達地區分行的行長坦言,「佔住規模的想法是有的」。
所謂「佔規模」,是擔心如果現有規模不佔滿,日後會縮減。前述國有銀行海南分行人士也認為,各家銀行還是在實行規模管理。票據非常規貼現(沒有 真實貿易背景的票據貼現)這部分增加很快,「因為銀行不願意做長期貸款,或者沒有足夠的符合銀行條件的長期貸款的項目。用票據融資來佔額度,很像2009 年上半年的情況。」
「現在的銀行都不主張做中長期貸款。我們的小微企業貸款業務更是這樣,因為我們規模有限,想提高貸款資金周轉的流動性,降低風險,更不願長期貸款。」包商銀行小企業金融部總經理趙夢琴說。
今年4月,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四大行新增貸款約2600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從結構上看,四大行今年前四個月的票據貼現額同比增加了4000多億元。前述大行公司部負責人表示,去年此時,各行都在壓貼現做貸款,今年則在進行反向操作。
在做票據之外,「佔規模」的另外一個可能的辦法,就是在信託理財產品到期後,用貸款加以置換。
「原本銀行就是因為缺乏相應信貸規模才借道理財產品滿足客戶融資需求的,在貸款發放有一定困難的時候,將到期的理財產品用貸款置換,就可以一舉兩得。」前述大行發達地區分行負責人坦言。
回歸正常
「把泡沫砍掉,回歸到7萬億以下,難道不算正常嗎?」
銀行面臨貸款拐點,與政策因素息息相關。一家大型銀行公司部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持續調控使得房地產相關貸款都在縮減,客戶的資金需求和銀行的投放意願都在下降。
不僅房地產企業在拿地、開新盤方面也有所收縮,資金需求下降,房貸需求也不彰。某大行高層對財新記者表示,貸款需求的確有所下降,特別是個人貸款。
在個人按揭貸款方面,今年前四個月,工行、農行的個人按揭貸款增速均有明顯下降。其中,工行前四個月增長130億元,4月新增僅20億元;農行前四個月新增360億元,4月新增僅60億元。
政策因素影響明顯的另個主要領域,是地方政府投資平台貸款。雖然監管當局對平台貸款的還款期限做了適當讓步,但由於整改過的平台貸款也納入監控範圍,要求上述貸款的餘額不增,所以總量上並無空間。
今年銀監會今年對融資平台貸款的原則是「降舊控新」,總體上要求銀行在年度信貸計劃安排上不得安排新增融資貸款規模。
財新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10739家融資平台中,被監管當局劃分為退出類的僅有2097家,佔比19.5%。
留在監管類名單中的融資平台,亦受諸多限制。按照銀監會的政策,監管類平台進一步被細分為支持類、維持類和壓縮類三種。
對於支持類平台,銀行可以新增貸款;維持類平台可以為保項目完工進行再融資,但貸款餘額不超過年初水平;而對於壓縮類,銀行不得以任何形式新發放貸款,「只收不貸」。
而且,銀監會嚴格限定了新增貸款的投向,總原則是優先保重點在建項目需求。具體合規的投向有五類,一是符合公路法的收費公路項目;二是國務院審 批或核准通過,且資本金到位的重大項目;三是土地儲備類和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四是農發行支持且符合中央政策的農田水利類項目;五是工程進度達到60%以 上,且現金流測算達到全覆蓋的在建項目。
嚴苛的條件,意味著新項目往往拿不到貸款。一些尚在策劃啟動中的項目,尚不具備立項條件,或剛啟動但政府出資能力不足,都很難拿到貸款。
根據天津銀行業資深人士透露,該直轄市的平台貸款,按照全口徑計算的大平台貸款餘額為4000多億元,將劃入一般公司類的剔除後的小平台只有1000多億元。
一家國有銀行海南分行負責人表示,信貸逐步萎縮也屬正常。2009年之前,每年新增信貸投放不到4萬億元,金融危機後躍至七八萬億元。剔除這幾 年由於擴張性的貨幣政策產生的巨量信貸投放,有效需求確實沒有那麼多,「現在習慣了跟10萬億對比,但10萬億元不正常也不應該。大規模的融資平台、房地 產貸款,本身就是泡沫,把這部分砍掉,回歸到7萬億以下,難道不算正常嗎?」
小微依然難
小企業貸款被視做非有效需求,被大部分銀行排除在外
一位建行地方分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現在貸款有效需求不足,與風險偏好不同有關。總行有意執行國家政策,想向涉農貸款、中小企業傾斜,但同時有其他的考核指標;基層行覺得這些領域風險大,「最後基層還得算自己的賬,一旦出事,干十筆抵不上一筆」。
一位近期參與過國務院相關調研的人士表示,有一種傾向值得警惕,就是「會哭的孩子都有奶吃」,無論企業從事的是不是符合產業政策支持的方向,似 乎只要叫苦,就要支持。「有些小企業盲目擴張,亂投資,用銀行貸款炒房、炒股,敢貸款給他們嗎?」一位銀行風險條線高管表示,對於小企業要區別對待,對已 經偏離實體經濟的企業,要有取捨,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
前述大型銀行公司部負責人透露,目前小微企業的貸款到期回收率很高,新投放的進度跟不上,增速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有小企業自身不願意拿長訂單,資金需求減弱有關;也與銀行不敢收費,也不能將利率過分上浮有關。
今年1月以來,監管當局啟動了對銀行業不規範經營行為的治理整頓,目前上述專項行動還在繼續。監管當局提出了貸款的「七不准」,不准貸款利率「一浮到頂」就是其中之一。
多位受訪的銀行高管都表示,小微企業貸款本身風險大、成本高,如果不准銀行根據商業可持續原則對其自主實施風險定價,實際上反倒制約了銀行對其貸款的積極性,也影響到上述企業的融資能力。
但是,部分銀行對小企業貸款利率上浮存在「一刀切」的問題,也沒有充分體現風險定價、成本定價原則。
不良拐點
過去信貸規模的高速增長稀釋了不良率,在信貸投放增速放緩後,資產質量的壓力不言而喻
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加之前幾年貸款高速增長帶來管理能力的不匹配,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反彈壓力已然顯現,資產質量的拐點難以避免。
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除工行、農行、建行、交行、中信5家銀行外,其餘11家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均較2011年年末有所上升。其中,民生、浦發、興業和深發展四家股份制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出現「雙升」局面。
財新記者獲悉,目前一些發達地區小微企業的違約率已有明顯上升,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均有體現。
「訂單不足、開工不足,乃至電力不足都會影響到企業的正常經營,生產經營狀況惡化,導致上述小微企業的還款能力受到制約。」某大行風險部負責人透露。
除「鐵公基」外,電力行業的風險也受到了商業銀行的關注。前述大型銀行風險部負責人表示,電力行業前幾年擴張很快,過度負債,造成行業性虧損,但固定資產貸款是需要用利潤來償還的,所以銀行目前對該行業的貸款投放較為審慎。
「在當前形勢下,違約有所上升是正常的,主要與大的經濟環境有關。如受國際經貿形勢影響,船舶製造業、光伏業、航運業、鋼鐵業的經營都受到不小影響。」前述銀行風險條線高管表示,「只要GDP在7%以上,不良貸款就不至於失控。」
他並稱,上述行業目前主要是行業面臨整體風險,其中有問題的會反映在分類,但各行的情況也不同,因為客戶結構不大相同。
不過,前述大行公司部負責人表示,過去信貸規模的高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不良貸款,但在信貸投放增速放緩之後,資產質量的壓力不言而喻。不良貸款處置能力的減弱,對銀行而言,亦是不小的考驗。
順水逆水
經濟形勢趨冷,銀行貸款應該順勢減規模,還是逆勢放水刺激?
一些大型銀行高層表示,貨幣政策應與經濟狀況呈反向操作。其意為呼籲放鬆規模控制,持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向市場釋放流動性。對於這個觀點的爭議很大。
接近央行的高級分析人士認為,當前的經濟數據喜憂參半,PMI指數還在回升,宏觀經濟層面還沒有到需要政策大調整的地步。
現在的主要問題不是經濟增長目標是否能達到,而是結構調整能否真正啟動。信貸需求不足,要分析是需要打壓的領域需求不足,還是正常需求不足。 他亦表示,是否需要降存准,與GDP沒有直接關係,主要是看流動性。央行一直在公開市場做逆回購,銀行體系並不存在流動性緊張的問題。
曾剛的看法與其接近:從資金供給面看,信貸需求不足恰恰說明資金寬鬆,不需要降存准。
也有銀行高管呼籲關注銀行巨額貸款存量,不要一味只看新增。「目前銀行貸款存量巨大,想要消耗存量資源已經很難,大量存量貸款到期後並非簡單的 借新還舊,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商業銀行目前的管理能力很難適應高速的增長。」前述大行公司部負責人坦言,近60萬億元的貸款餘額,每年的增量不足20%, 在巨大存量貸款的不斷置換和結構調整之下,貸款放緩是大勢所趨。
央行統計數據顯示,今年3月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57.25 萬億元,同比增長15.7%。
前述大行公司部負責人並稱,貸款規模的增減有規可循,按照央行的合意貸款增速指標計算,每年商業銀行的合理信貸增速應該相當於GDP增 速+CPI增速+兩三個百分點,目前,GDP和CPI增速均較上年有所下降,而全年目標也較去年有所下降,「今年商業銀行的信貸增速較去年有所放緩,是正 常的。」
央行研究人士對財新記者分析認為,今年信貸需求不旺、出口形勢不好等局面,不是降存准就能解決的。某種程度上說,這是政策調整的結果。人民幣匯 率升值、浮動範圍加大,遲早要對平衡進出口需求發揮作用。市場疲軟則是相對於往年10%的高增長率而言,如果針對今年全年經濟增長目標7.5%而言,今年 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目標仍有8.1%,還是遠遠超過全年目標的,談不上硬著陸。7.5%-8.5%這個增長區間已經很不錯。
他亦表示,對信貸需求疲弱呼聲較高的主要是地方政府,主要是地方對GDP增長的飢渴症未解,而向銀行要貸款。比如,內蒙古去年GDP增長高達 18%,連續幾年都是10%以上,還覺得不夠。「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能否真的達成共識很重要,是單純追求GDP增長,還是著重於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他 說。
前述央行會議上,當被問及利率市場化要不要推的時候,商業銀行無論規模大小一律表態反對。對此,某大行高層直言,利率市場化當然要推,而且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實施對大銀行更為有利,但因為心中普遍沒底,所以「先反對再說」。
某股份制銀行高管坦言,推進利率市場化,銀行不情願不足為奇。目前雖然存款競爭十分激烈,但利差仍是有保障的,一旦放開,擁有大量網點的國有銀行仍佔絕對優勢。同時息差縮小,銀行業的整體表現會迅速下降。
亦有商業銀行提出,利率市場化應該從放鬆貸款利率下限開始。資金成本上升,目前也是大型國企貸款意願下降的一大因素。「集團更願意發企業債、短融等,成本比貸款更便宜。」某大型央企財務公司人士表示。
一位接近央行的分析人士認為,對銀行業經營行為和狀態的不滿,或能成為利率市場化推進加速的重要原因。
3月20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央行主管的《中國金融》雜誌撰文表示,目前推進人民幣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基本具備,今年將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