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天際網的拐點時刻?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11/5OMDcyXzQwMDg5OQ.html

「我個人認為,因為Facebook的上市,中國SNS市場會迎來另外一個爆發期。」說這話時,天際網(www.tianji.com)CEO林廷翰頗為激動。

資本市場和投資機構也同樣激動,Facebook的上市對於在淒風苦雨中的互聯網公司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2月2日Facebook正式IPO,股票代碼「FB」。儘管上市地與上市時間都尚未確定,但50億美元的融資額、1000億美元的估值仍足以讓人心跳加快。

對 天際網這家國內最早成立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簡稱SNS)網站而言,是否可預期一個同樣燦爛的未來?在Facebook即將IPO的消息傳出後,中國SNS概念股普漲,世紀佳緣上 漲11.41%、人人網漲幅則為26.68%。

在互聯網這個「快魚吃慢魚」的領域中,成立7年的天際網仍是個「發展中的初級創業公司」。據瞭解天際網遲至去年年底,才開始建立銷售團隊。

2004年底,林廷翰第二次創業,天際網誕生。這位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歷任新浪副總裁、蘋果大中國區業務拓展總監,此前曾創辦過Q點網(Qzone.com,是中國最大的年輕人娛樂社區)。

後起的人人網(紐交所股票代碼:RENN)已上市,「天際網針對的是小眾市場而不是大眾娛樂市場。」林廷翰在微博上曾如此說,其定位的是「精英人士職業社交平台」(商務社交網絡,簡稱BSNS)。這樣的定位曾使得LinkedIn在金融危機後一枝獨秀。

但BSNS顯然不是一個小眾市場。

社 會化招聘網站JobVite的報告顯示,大約有89%的美國公司使用社會化媒體進行招聘,其中80%使用Linkedin、50%、45%則使用了 Facebook和Twitter。LinkedIn、Facebook的相繼上市,市場對其的估值分別是當前收入的44倍、27倍。

但這與林廷翰所言及的「爆發期」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繫?

答案也許仍是個問號。

「拐點來了?」

在天際網的預期中,「接下去的兩年會是新增用戶的爆發期」。從去年年底開始,這家BSNS號稱到2013年其用戶數將突破3500萬。截至今年年底這個數字僅為900萬,也就是說天際網需要以將近翻番的速度增加新用戶。

這是否痴人說夢?

林廷翰並不覺得,LinkedIn提供了一個橫向的參照系。2007年LinkedIn的用戶數達到1000萬,2008年其用戶增速突然爆發達到3000萬,此後的用戶年複合增長率始終保持在76%左右。

「天際網已經接近1000萬的臨界點,接下去可能一年、可能一年半或者兩年估計就能做到3000萬用戶。」林廷翰認為。天際網過去一年的增長曲線或許也給了他信心,其2011年的單月新增用戶量都在10萬左右,而接近年末時的單月新增用戶量則達到了50萬。

然而一個問題是:LinkedIn的經驗在天際網是否適用?LinkedIn僅用了不到500天其用戶數量就達到了100萬;反觀天際網,達到同等體量則用了3年的時間,此外,早在2007年天際網就預期2009年底就將達到千萬用戶的體量。

「我們預估了創業的艱難,卻仍然沒有估算到會如此艱難。」天際網創始人林廷翰認為,其中的根本原因在於「用戶群體的不成熟」。

BSNS網站大街網CEO王秀娟指出,LinkedIn用戶的平均年齡是43歲,「也就是說50多歲、60多歲的人也在用它」。但國內互聯網核心用戶的年齡在25歲到4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0歲。

而天際網使用者中曾有這樣的抱怨:不知道上去之後能幹什麼?「網頁架構、產品設計、用戶交互性都沒有特別出挑的地方。」

林廷翰對此並不諱言,「早期的LinkedIn交互性更差,其用戶甚至不能發消息給好友」。迄今,BSNS提供哪些服務更能吸引用戶仍沒有定論。天際網已經發展出2200多個群組、78028個論壇主題以及3000多個線上線下活動。

傍上「大佬」Viadeo

無論外界有何種態度,天際網已經決定「破殼而出」。

在過去四五個月時間裡,與新增用戶同步增長的則是其團隊的擴張,目前已經有將近100人。

或許要反觀其歷史數據,才能看出這種變化對天際網而言的意義:在創業的頭3-4年,其團隊始終只有10-20人,每月的成本控制在1.5萬美元左右。如果沒有這樣的克制,「恐怕我們早就死了」。林廷翰認為,有些創業者是死在自己的衝動上。

「直至這四五個月,情況才變得明朗」:這首先表現在新增用戶增長速度的變化,其次用戶的活躍度也在增加。

據其透露,天際網目前的用戶活躍度在15%左右。國內另一家BSNS社區創始人指出:相對於娛樂SNS,用戶粘性和活躍度相對沒那麼重要,「LinkedIn的活躍度就比不上Facebook,但只要你提供的服務有價值,用戶還是會時不時回來」。

當時,其天資投資人曾一度奉勸天際網也走當時很多SNS的道路:要麼轉型去做娛樂SNS,要麼把註冊用戶向校園、學生開放。

但恆知網創始人李童指出,BSNS是個滾雪球的活,「最初的用戶決定了網站未來的走向」。優士網創始人兼CEO盧漢森對此也深有體悟,2010年這家BSNS最初的用戶都是他VC圈裡的朋友。

「我們最初是從北大、清華的圈子成長起來的。」在那個大多數人還不知道SNS為何物的年代,甚至有人問:不是北大、清華畢業的是否能加入這個網站?這裡有Facebook的影子,這家SNS網站同樣是立足哈佛起家的,只是它已經從學生市場走向了社會。

儘管如此,天際網仍被認為用戶層次相對低。其並未採用普遍的邀請制而是開放註冊,轉而寄希望於通過氛圍營造吸引核心人群。

其提供的數據稱,在現有900萬用戶中約有70%是其目標用戶。2011年的數據庫中,天際網擁有32.8萬高管用戶、超過150萬的高級經理及總監級別會員。

但堅守並不是沒有代價。

2009年初,天際網引入Viadeo作為控股股東,成為其在華子公司。後者是全球非英語國家最大的職業社交類網站,它的總裁Dan Serfaty也因此把家搬到了中國。此次交易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完成,涉及1.5億元。

這次交易給天際網帶來的最直接好處,或許是「不用再為錢發愁」,因此可以更長久地生存下去。

「如何賺錢?」

然而長久生存根本仍在於能否賺錢。

LinkedIn 和Facebook是好榜樣,今年2月10日,LinkedIn公佈的2011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其第四季度營收為1.67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 8170萬美元增長105%;淨利潤為690萬美元,也比去年同期的530萬美元也增長了30%。而還在上市路上的Facebook去年的營收為37億美 元,利潤則高達10億美元。

「這對中國SNS是巨大的鼓勵」,卻並不意味著中國的SNS們就一樣活得很好。以中國 Facebook+Zygna+Groupon+LinkedIn概念在美上市的人人網為例,2011年11月發佈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儘管其當季淨營收為 3420萬美元,但淨虧損120萬美元,去年同期的淨利潤也僅為730萬美元。

相對於人人網,純粹BSNS網站的盈利之路似乎更為漫長: 包括wealink(若鄰)、Linkist等網站的商業模式還處在探索中,忙否則轉型去做了語言培訓;外來者諸如XING等在中國的遭遇則被認為類同於 myspace。除此之外,BSNS也面臨著來自傳統招聘網站和諸如獵聘網這類後來者的擠壓。

那麼,BSNS到底如何才能賺錢?

「天際網的三大主營收入來源是會員收費、廣告收入和在線招聘業務。」林廷翰說,主要側重在廣告和招聘,「個人收費會晚點研究」。儘管會員費佔到Viadea歐洲總收入的50%,但「歐洲人習慣於為服務按月交服務費」,這迥異於習慣了免費服務的中國。

但這頗受質疑,LinkedIn的主營收入中有超過60%與招聘相關,這也是國內很多BSNS網站的主要切入點;但天際網目前提供的招聘服務大多是免費的,因為絕大多數是會員自主發佈、自主溝通的,天際網作為平台如何在其中收到錢?

其最新的嘗試是和一些知名企業談戰略合作,帶著職位到天際網上來做招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