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跌不能怪IPO 監管層與股民要一起反思

1月16日,A股再上演驚魂一幕,創業板一度大跌逾5%,創出一年多的新低;主板即便有權重股的“維穩”,跌幅一度達到2%,個股則是哀鴻遍野,即使是尾盤收複一半失地,仍有一千多只個股跌幅超過5%。算上這一天,創業板以連跌8個交易日,去年12月以來跌幅超過16%,尤其是這種大跌發生在宏觀經濟出現向好趨勢、市場資金和上市公司盈利均未明顯變化下的情況下,因此引發的關註和討論尤其多。

從股民的反應和部分專家的解讀來看,不少將大跌的原因歸咎到最近IPO發得太快。首先必須承認IPO發得太快這個事實,數據顯示,2016年7月份至12月9日證監會核發IPO批文的數量每月分別為27家、26家、26家、28家、52家、51家。而到了今年1月份,監管層則以每周一批、每天3家左右的節奏推進新股發行,這種速度在A股二十多年的歷史上,無疑是極高的。因此,不少解讀認為,新股發行過快,導致市場“失血”,以及對於未來市場擴容引發估值下移的擔憂,是此次下跌的主要原因。

新股加速發行也是劉士余主政證監會“暗推”註冊制的舉措。去年初,劉士余上任伊始時對註冊制作出表態:“作為資本市場頂層設計,股票發行註冊制要搞,但這需要一個較長時間,不能單兵突進。”隨後的近一年時間,劉士余主要在以行政手段整治資本市場各類亂象和恢複A股融資功能兩方面發力。所謂恢複股市融資能力,也就是加速發行新股。

那麽是不是可就此認定大跌因為IPO?答案無疑是不能,或者講這種說法欠妥。首先從A股屬性和定位來講,為企業提供融資場所,乃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功能。而且,決定價格者在於價值,也就是說,影響股價更深層的原因在於估值,市場容量這種供求關系的變動,只是影響因素。

當然,市場對於新股發行速度加快的質疑,以及眾多股民和專家認為IPO發太快導致市場大跌,也有其緣由,並不是無端指責。

首先,加快新股發行,作為劉士余主政證監會“暗推”註冊制舉措,旨在在一級市場推行市場化,很容易陷入“孤軍深入”或“單兵突進”,因為A股市場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從目前情況看,除了新股發行速度這一項之外,一級市場的行政管制尚有不少。新股發行市盈率、首日漲跌幅限制均在其列。

以發行市盈率限制為例,證監會在2014年1月恢複新股發行時曾發布《關於加強新股發行監管的措施》,對新股發行的市盈率進行限制,這在業內被稱為“23倍”紅線,近三年發行的新股市盈率也未有超過23倍者。這樣一來,由於目前中小板、創業板整體市盈率在50倍左右,因此新股發行要麽導致市場估值下移,要麽引發惡炒新股,而加速發行的結果,大概率就是估值下移。

實際上,早在2009年證監會推進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時,就曾承諾不幹預新股定價,也不搞所謂的“窗口指導”。數據顯示,2011年281只新股首發市盈率平均值為47.49倍,2012年上市的155只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為30.19倍。幹不幹預孰是孰非暫且不論,只是在市場化面前,重要的是一視同仁,而不應“單兵突進”。

其次,IPO加速發行,市場急速擴容事,A股的退市制度卻遲遲未能完善,因為“有退有進”才符合市場化趨勢。剛剛過去的2016年,A股僅ST博元和欣泰電氣退市,二十多年以來,滬深兩市因不符合上市條件而退市的公司也不過80來家;與成熟市場年均退市率7%左右相去甚遠,如美國從1998年到2012年即有7769家上市公司退市,約一半為達不到上市要求而退市,其中紐交所年均退市率6%,納克達斯市場年均退市率約8%。

換言之,監管層應該反思放任IPO加速發行“單兵突進”的時機及影響,因為市場一旦出現恐慌性下跌,危及金融系統安全,靠拉擡大盤股“維穩”並不能奏效,利用證金公司救市這樣的舉措,既不現實,也不應該重複。真正要做的,是協調推進A股市場化改革。

對於股民而言,近些日子可能損失不少,特別是A股投資者歷來青睞小盤股。實際上,無論監管層對於註冊制如何表態,A股市場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以往靠炒作、賭徒心態炒股,以後或許不再奏效,因為隨著市場的擴容,垃圾股將不再有資金去光顧,堵重組、博概念等等思維,終將摒棄,隨著市場化建設的深入,價值投資將成為唯一且主流的方向。

而A股投資者“快進快出”的散戶心態,如今已到了不得不反思的時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